论语十二则改完
论语十二章(修改版)
❖ 11、高度赞扬颜回安贫乐道、淡泊名利、不与世俗 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 12、讲学习态度,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
课文探究
❖ 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 1、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 几个阶段?
❖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 ❖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 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
课文探究
❖ 2、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 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
❖ 第1句讲 学习方法 ❖ 第2句讲 学习的乐趣 ❖ 第3句讲 个人修养
第二章
每天 我 名词作状语 多次 反省
❖ 曾子曰:“吾 日 三 省吾身:为人
替 出主意 转折
转折 诚实
谋 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 信乎? 传
传授的知识 动词作名词
不习乎?”
温习(练习)
❖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 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而不是勉强去做。
❖ 3、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
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方能达到。
第四章
旧的知识 温习 形容词作名词 顺承(并列)
❖ 子曰:“温 故 而 知 新,
可以 凭借 成为
可 以 为师矣。”
知道、懂得
新的领悟(新的知识) 形容词作名词
❖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Follow me 练一练
❖ 1、讲学习的方法、学习的乐趣和为人的态度。
❖ 2、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一定要学思结 合。
❖ 3、既要广博地学习,又要有坚定的志向,既要多提 问题,又要多想与自己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的事情。
《论语》十二章改解析
进,使说理更加透彻,令人信服。
吃饭
粗疏,
名词作动词
• 子曰:“饭
粗疏糙食∕饮水冷,水曲弯肱着∕胳膊
表修饰
而枕之,
乐趣
正当手段
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
对,对于
云。”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 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富贵, 对于我就像浮云一样。”
• 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 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 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 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 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 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
• 如“尊君在不(fǒu)” (不,通“否”)
文言文句子翻译六法 ⒈扩:单音词扩成现代汉语双音词。 ⒉换:文言词语换成现代汉语。 ⒊留:古今通用的专用名词(人地官名) ⒋删:句首尾的语气词、连词、副词。 ⒌调:特殊句式调换顺序。 ⒍补:省略内容或关联词补出来。
•
代词,它。这里指
子曰学:问“和知事业之
代词,……的人喜爱、爱好
者∕不如 好之
以……为快乐
者,好之者∕不意如动乐用之法者。”
•孔子说:“知道学问和事业的人,不如 爱好学问和事业的人;爱好学问和事业的 人,不如以学问和事业为快乐的人。”
•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 ”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
本章讲坚定信念、广泛学习。属于学习方法, 也是道德修养。
通假字
• 不亦说乎
说:同“悦”,愉快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同“又”,用于
整数和零数之间
论语中关于改过的名句
论语中关于改过的名句1.见善则迁(学习),有过则改。
——》2..改过不吝。
——《尚书·仲虺(huǐ)之诰》3.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
——《尚书·伊训》4.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宣公二年》5.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卫灵公》:有了错误而不改正,这便真叫错误了。
6.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旧唐书·魏征列传》7.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白居易《与元九书》8.过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
——李觏《易论第九》9.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
——陆九渊《与傅全美》10.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卷一》11.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王守仁《改过》12.秦恶闻其过而亡,汉好谋能听而兴。
——薛瑄《读书录》卷十13.改身之过,迁(发扬)身之善,谓之“修身”。
——颜元《颜习斋先生言行录》14.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增广贤文》1.见善则迁(学习),有过则改。
——》2..改过不吝。
——《尚书·仲虺(huǐ)之诰》3.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
——《尚书·伊训》4.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宣公二年》5.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卫灵公》:有了错误而不改正,这便真叫错误了。
6.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旧唐书·魏征列传》7.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白居易《与元九书》8.过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
——李觏《易论第九》9.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
——陆九渊《与傅全美》10.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卷一》11.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王守仁《改过》12.秦恶闻其过而亡,汉好谋能听而兴。
《论语》十二章原文与翻译
《论语》十二章原文与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译文:孔子说:“学习后要按时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划却不够忠诚吗?和朋友交往却不够诚信吗?老师传授的知识温习了吗?”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大事;四十岁能不被外物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能听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会做出逾越规矩的事。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就能懂得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样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译文: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产生疑惑”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dān食sì,一瓢饮piáo yǐn,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译文∶孔子说∶“贤德的人,就是颜回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房中,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忧苦的生活,颜回却也不改变他的快乐。
贤德的人,就是颜回啊!”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译文∶孔子说:“了解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qū gōng而枕zhěn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论浯十二章原文与译文
论浯十二章原文与译文《论语》十二章原文翻译《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论语》十二章原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帮助!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注释:时,时常地或者按照一定的时间;习,复习或者实习;说,同悦,愉快;朋同门为朋,同志为友;愠,生气,发怒;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又按时复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注释:曾子,曾参;吾,我;日,每天;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为,替,给;忠,尽心竭力;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注释:有:同“又”立:站的住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天命: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耳顺:对于自己不利的意见能正确对待。
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又不会逾越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注释:温:温习,复习。
故:指学过的知识,旧知识。
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理解与体会。
矣:语气助词,表肯定。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论语十二章原文与翻译完整版
论语十二章原文与翻译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论语》十二章原文与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译文: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2、曾子(曾参,孔子弟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这是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方法:要学习与思相结合。
启示: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茫;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译文∶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
贤德啊,颜回!”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论语》十二章完美版
《论语》十二章孔子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先世系宋国贵族。
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定避鲁国陬邑。
父叔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
孔子幼年,“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
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
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
孔子35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
为了接近齐景公,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
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
”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于是作罢。
欲起用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
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
由于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则之”52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
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鲁、齐夹谷之会,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
齐景公欲威胁鲁君就范,孔子以礼斥责景公,保全了国格,使齐侯不得不答应定盟和好,并将郓、龟阴三地归还鲁国。
孔子54岁时,受季桓子委托,摄行相事。
他为了提高国君的权威,提出“堕三都”、抑三桓(鲁三家大夫)的主张,结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对,未能成功。
55岁时,鲁国君臣接受了齐国所赠的文马美女,终日迷恋声色。
孔子则大失所望,遂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另寻施展才能的机会,此间“干七十余君”,终无所遇。
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鲁国季康子听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劝说,才派人把他从卫国迎接回来。
孔子回到鲁国,虽被尊为“国老”,但仍不得重用。
他也不再求仕,乃集中精力继续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
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
论语12则原文【附翻译】
论语12则原文【附翻译】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下面是留学为您整理的论语12则原文附翻译,欢迎阅读!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翻译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翻译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
贤德啊,颜回!”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11 《论语》十二章 修改
11、孔子说:“军队可以改变 主帅,平民百姓的志向却是不能改 变的。”
12、子夏说:“广泛学习且能 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 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 了。”
1、 第1句讲 学习方法
第2句讲 学习(交友)乐趣 第3句讲 修身做人(为人态度
4、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 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 这点做老师了。”
5、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 就会迷惑。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 惑。”
6、孔子说:“品质多么高尚啊, 颜回!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 陋的巷子里,别人不能忍受那种困 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 品质多么高尚啊,颜回!”
《论语》十二章
教学目标
• 1、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体会其与 现代文的不同。掌握一些重点词语 和句式。
• 2、结合对孔子生平与思想的介绍, 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其中倡导 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论语》
见注释
孔子
德配天地,道冠古今 删述六经,垂宪万世
孔子
见注释
•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 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 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 尽自己的心力呢?和朋友交往是不 是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 复习过呢?”
3、孔子说:“我十五岁时,有志 于做学问,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 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上天的意旨,六 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时能 顺从意愿,不越过法度。”
• 4、表示并列: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 5、表示递进:
出自《论语》的成语
• 1、温故知新:也指回忆过去,认识现在。 • 2、不耻下问:不把向地位比自己地、知识比
高中语文之《论语》十二章翻译修改
高中语文之《论语》十二章翻译修改引言第一章原文:学而时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修改翻译:研究时时刻刻勤奋,难道不是一种乐趣吗?有朋友从远方来访,难道不是一种乐事吗?当别人不了解我却没有生气,难道不是君子的表现吗?:学习时时刻刻勤奋,难道不是一种乐趣吗?有朋友从远方来访,难道不是一种乐事吗?当别人不了解我却没有生气,难道不是君子的表现吗?第二章原文: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修改翻译:君子广泛涉猎而不去拿自己与他人相比,小人只顾比较而不去追求广博的知识。
:君子广泛涉猎而不去拿自己与他人相比,小人只顾比较而不去追求广博的知识。
第三章原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修改翻译:研究而不思考是没有收获的,思考而不研究则会失败。
:学习而不思考是没有收获的,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失败。
第四章原文: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
修改翻译:教育应该普及,不应该有阶级之分。
:教育应该普及,不应该有阶级之分。
第五章原文: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修改翻译:治理一个千乘之国,要尊重对待事务,真心对待人,节俭使用资源,让人民享受时和利。
:治理一个千乘之国,要尊重对待事务,真心对待人,节俭使用资源,让人民享受时和利。
第六章原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修改翻译:君子以道义为准则,小人以个人利益为取向。
:君子以道义为准则,小人以个人利益为取向。
第七章原文: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修改翻译:见到贤人时要向他们看齐,见到不贤之人则要反省自己。
:见到贤人时要向他们看齐,见到不贤之人则要反省自己。
第八章原文:以约失之者鲜矣。
:以约失之者鲜矣。
修改翻译:以约束丧失的人很少。
《论语》十二章改
形容词作名词,新 温习 的理解与体会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
以∕为师矣.”
语气词,了
做,成为
表承接 可以 凭, 形容词作名词, 凭借 学过的知识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 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一点当老师了。
表转折,却
表转折,却
疑惑
•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迷惑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 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 子曰:“吾十有五∕ 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迷惑、疑惑
四十∕而不 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
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越过、超过
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有所成就, 四十岁而不感到迷惑,五十岁能了解上天的意旨, 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岁可以顺从意愿, 又不越过法度。
也 语气词 名词作状语,按时 yuè 子曰:“学 ∕ 而 时习之,不 亦 ∕说 乎 ? 志同道合的人
快 有朋∕自远方来,不 亦 ∕乐 乎?人不知 ∕
表顺接,然 后
代指学过的内容同“悦” ,愉
人家不了解(我)
而不 愠,不亦∕君 子 乎 ? ”
表转折, 生气,恼怒 却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时复习它,不也愉 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 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名词作动词,吃饭 • 饭疏食饮水
一词多义
做、成为
可以为师矣 为
为人谋而不忠乎
人不知而不愠 而 温故而知新 博学而笃志
替 表转折,却
顺接
并列
一词多义
不亦乐乎
11《论语》十二章修改
同“又”,用 于整数和零数 之间
立身,指 能有所成 就
迷惑, 疑惑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越过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上天的意
能听得进不
在其中矣。”(《子张》)
章解: 子夏说:“广泛学习且坚定自己的志向,恳 切地发问,思考当前的事,仁就在其中了。”
怎样理解子夏说的“博学而笃志”?
“博学”指广泛学习和学问渊博, “笃志”指要有坚定的志向。整句就是要 极广博地学习又要有一个追求的中心。
课文探究
本章讲坚定信念、广泛学习。
总结
◆通假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 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每天从哪三个方面反省自己?
为别人办事 与朋友交往 温习知识
• 曾子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忠(尽心力)信(诚实) 习(温习)
课文探究
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品德修养
• 这句中所包含的成语:
三省吾身
第三章
十有五( yòu ) 不逾矩 ( yú )
人不知而不愠( 动词,了解 ) 知
温故而知新( 动词,得到,懂得 )
仁在其中矣( 代词,它的 )
其
其不善者而改之( 代词,他人 )
人不知而不愠( 转折连词,但是,却 ) 而 温故而知新( 顺承连词,不译 )
博学而笃志( 并列连词,不译 )
◆词类活用
吾日三省吾身( 名词做状语,每天 ) 温故而知新(形容词做名词,学过的知识 形容词做名词,新的知识 ) 传不习乎( 动词做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 学而时习之( 名词做状语,按时 ) 择其善者而从之(形容词做名词,好的方面,优点)
《论语》十二章整编
第八章
分析文义
吃饭
名词作动词 粗粮 冷水 弯着胳膊 顺承
• 子曰:“饭
疏食饮水,曲肱 而
枕之,乐乐趣亦在其中矣。正不当义手而段富且贵,对于于
我如浮云。”
分析文义
•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 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 浮云。”
•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 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 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 的浮云一样。”
转折 顺承 并列
•其 • 仁在其中矣 • 其不善者而改之
它的 他人
特殊句式
• 省略句: • 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 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
• 判断句: • 贤哉,回也! •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可以 凭借 成为
可 以 为师矣。”
新,
分析文义
•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并从中获得新的 领悟,做到这样的程度,可以成为老师了。
课文探究
• 本章谈学习方法
第五章
分析文义
• 子曰:“学转而折不思则迷罔惑,思转而折不学则有殆害。”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殆。”
课文探究
• 本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第十二章
分析文义
广泛 并列 坚守 恳切 并列
• 子夏曰:“博学 而 笃志,切问 而近
仁德
思,仁在其中矣”
分析文义
•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
• 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 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多考虑当 前的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孔孟礼记论语十二则
论语十二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论语十二则原文与译文
论语十二则原文与译文1. 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学而不思考就会迷惘,思考而不研究就会失败。
”2. 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了解知识的人不如喜欢研究的人,喜欢研究的人不如享受研究的人。
”3. 原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你,要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4. 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虚伪的言辞和做作的外表,很少是仁慈的表现。
”5. 原文:子曰:“爱之欲其生者,闻其死者之不悲乎?”译文:孔子说:“爱一个人,希望看到他生存的消息,而不是听到他死亡的消息而不感到悲伤吗?”6. 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通过温旧知识而获取新知识,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7. 原文: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孔子说:“犯了错误却不改正,就是真正的错误。
”8. 原文: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孔子说:“君子心胸开阔宽广,小人心胸狭窄悲伤。
”9. 原文: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孔子说:“有智慧的人不会困惑,有仁慈的人不会忧虑,有勇气的人不会害怕。
”10. 原文: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孔子说:“看到有才能的人,就要努力追赶他们,看到没有才能的人,就要反省自己。
”11. 原文: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译文:孔子说:“研究并时常温,不是很愉快吗?”12. 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了解知识的人不如喜欢研究的人,喜欢研究的人不如享受研究的人。
”以上是《论语》中的十二句经典原文及其简要译文。
这些句子包含了孔子对不同主题的思考和教诲,对我们学习、生活和为人处世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论语》十二章默写 - 修改名词:《论语》第十二篇默写
《论语》十二章默写- 修改名词:《论语》第十二篇默写《论语》第十二篇默写修改目标本文档旨在对《论语》第十二篇默写进行修改,使之达到800字以上的字数。
修改内容根据您的要求,以下是对《论语》第十二篇默写的修改建议:1. 增加文本描述:在原有的默写内容基础上,可以增加对《论语》第十二篇的大致内容进行简要介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默写内容。
2. 补充观点和思考:在默写中可以加入一些个人观点和思考,对经典文本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以提升默写的深度和可读性。
3. 梳理逻辑结构:对默写内容进行逻辑上的优化和调整,使之更加连贯流畅,方便读者理解和阅读。
文档结构根据要求,建议将修改后的文档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引言:对《论语》第十二篇进行简要介绍,说明默写内容的来源和意义。
2. 默写修改:对默写内容进行逐段修改,增加文本描述、补充观点和思考,并优化逻辑结构。
3. 结论:总结本次默写修改的成果,并对下一步的研究和修改提出建议。
修改策略为了保证文档的简洁性和避免法律复杂性,建议采用以下修改策略:1. 使用简明的表达方式,避免冗长的句子和词藻。
2. 注意提炼核心观点,避免涉及无法确定的内容引用。
3. 保持修改的独立性,不依赖用户的帮助和干预。
下一步行动1. 根据以上建议进行修改,确保默写内容达到800字以上。
2. 在修改过程中注意遵循简洁明了、不涉及无法确定的内容引用的原则。
3. 最后,您可以进一步审查和完善默写内容,以满足您的需求和预期。
以上为对《论语》第十二篇默写的修改建议,如有需要,请随时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和指导。
高中语文之《论语》十二章译文改进
高中语文之《论语》十二章译文改进一、引言《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经典文化著作,旨在讲述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其中的十二章内容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然而,由于时间的推移和语境的改变,已有的翻译版本在表达和理解方面可能存在一些不足。
本文将对《论语》中的十二章进行译文改进,以更好地传达原著的意义和价值。
二、改进内容2.1 学而篇- 原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 改进译文:作为学生,我们应该在家中表现孝顺,外出时要尊敬兄长,要谨慎而诚实,对所有人都要充满爱心,并且亲近仁人。
如果我们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我们应该用来研究文化知识。
2.2 为政篇- 原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改进译文:一个身正的领导者,无需下令也能得到追随;一个身不正的领导者,即使下令也不会得到追随。
2.3 八佾篇- 原文:乐正君子,言忠信,行笃敬,不凿缺,不履践。
- 改进译文:善乐的人,说话忠诚可信,行为恳切尊敬,不抠字眼,不违背承诺。
2.4 先进篇- 原文:先进于舆,观其所以进也。
- 改进译文:先进于他人,观察并研究他们取得进步的方法和途径。
三、总结通过对《论语》中的十二章进行译文的改进,我们试图更准确地传达原著的意义和价值。
这些改进将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受这些经典智慧的魅力。
同时,这些改进也是对语境变化和现代观念的适应,使得这些古代经典能够更好地融入当今教育和社会环境中。
通过持续对经典作品的研究和改进,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我们的文化遗产,让经典智慧持续发光发热,为当代人们的思考和行为提供启示。
这也是高中语文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则》中考复习要点一、文学常识《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
在我国历史上,他是第一个把教育普及到平民的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论语》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论语〉十二章》告诉我们学习必须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语音文字论.(lún)语不亦说.(yuè)乎不知而不愠.(yùn)曾.(Zēng)子吾.(wú)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逾.(yú)矩为.(wéi)师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好.(hào)之者曲肱.(gōng)博学而笃.(dǔ)志二、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三、句读停顿:1、学 / 而时习之,不亦 / 说乎?有朋 / 自远方来,不亦 / 乐乎?人不知 / 而不愠,不亦 / 君子乎?2、温故 / 而知新,可 / 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 / 则罔,思而不学 / 则殆。
4、诲女 / 知之乎!知之 / 为知之,不知 / 为不知,是 / 知也。
5、择其善者 / 而从之,其不善者 / 而改之。
6、仁 / 以为己任,不亦 / 重乎?死 / 而后已,不亦 / 远乎?四、重点词语解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时:时常习:复习“说”同“悦”,愉快有朋自..远方来朋:志同道合的朋友自:从人不知.而不愠.知:了解愠:生气,发怒不亦君子..乎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三:多次省:反省为.人谋.而不忠.乎为:替谋:办事忠:尽心竭力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交:交往信:诚实,真诚传.不习.乎传:老师传授的知识习:复习温故.而知新..故,旧的知识知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为...师矣可:可以以:凭借为:做,当学而不思则罔.罔:迷惑。
思而不学则殆.殆:有害诲汝..知之乎诲:教导女:同“汝”,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是是知..也是:这知:同“智”,智慧,聪明见贤思齐..焉思:想,想要齐:看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省:反省士.不可以不弘毅..士:读书人弘毅:刚强,勇毅仁以为...己任仁:实现仁以:把为:作为死而后已.已:停止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然:这凋:凋谢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可以:能够行:奉行其恕..乎其:大概,也许恕: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欲:想要的勿:不要施:施加五、通假字(1)不亦说(通“悦”,愉快)乎(2)十有(通“又”,再加上,还有)五而志于学六、一词多义归纳1、而:①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表顺承②人不知而.不愠,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转折,但是,却③任重而.道远表并列:④拔山倒树而.来表修饰2、焉:①见贤思齐焉.语气助词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兼词“于之”,在其中3、其:①其.恕乎大概,也许表猜测②择其.善者而从之蹲其.身代词,他们的、其中的、自己的4、之:①知之为知之.代词:它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代词:它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代词:它②故时有物外之.趣的③心之.所向,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主谓间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意义5、为:①为.人谋而不忠乎替②可以为.师矣做,当③仁以为.己任当作(6)为①可以为(当、做)师矣②为(替)人谋而不忠乎(7)知①人不知(了解)而不愠②五十而知(知道)天命③温故而知(得到,懂得)新(8)乐①不亦乐(愉快,快乐)乎②好之者不如乐(以……为乐趣)之者(9)而①人不知而(表转折,却)不愠②温故而(表顺承)知新③曲肱而(表修饰)枕之④博学而(表并列)笃志(10)其①仁在其(代词,它的)中矣②其(代词,他人的)不善者而改之七、古今异义:①吾日三省吾身:虚数,泛指多次(古);数词,三(今)。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③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古);可能,许可(今)。
④是知也:这(古);表判断(今)。
(1)学而时(古义:按时;今义:时间)习之(2)不亦君子(古义: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今义:泛指品德高尚的人)(3)吾日(古义:每天;今义:一日)三省吾身(4)吾日三(古义:多次;今义:数词,三)省吾身(5)温故(古义:学过的知识,旧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而知新(6)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为师矣(7)饭疏(古义:粗劣;今义:疏通、疏散)食饮水(8)饭疏食饮水(古义:冷水;今义: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最简单的氢氧化合物)(9)择其善者(古义:好的方面,优点;今义:善良的人)而从之(10)匹夫(古义:普通的人,男子汉;今义:无学识、无智谋的人)八、词类活用(1)学而时(名词作状语,按时)习之(2)吾日(名词作状语,每天)三省吾身(3)传(动词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不习乎(4)温故(形容词作名词,学过的知识,旧知识)(5)知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理解与体会,新发现)(6)好(形容词作动词,喜欢,爱好)之者(7)乐(名词意动,以……为乐趣)之者(8)饭(名词作动词,吃饭)疏食饮水(9)择其善(形容词作名词,好的方面,优点)而从之九、成语积累(1)不亦乐乎:不也快乐吗?现表示达到极点、(2)三省吾身:多次地反省自己。
(3)从心所欲:随心所欲,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样便怎样。
(4)温故知新:温习旧知识,能有新体会、新发现。
(5)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6)择善而从:选择别人的长处来学习。
十、解释语句1.译: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 来,不也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 2.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3.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4.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5.译:孔子说:"仲由呀!教给你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6.译:孔子说:"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7.译:孔子说:"几个人一起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8.译: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成自己的任务,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路)不也(走得)很遥远吗?"9.译:孔子说:"一年最寒冷的时候,这时候(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凋零的." (松柏比作了品德高尚的人)10.译: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呢? "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十一、内容理解:1、各则注解:第一则是学习方法、学习乐趣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要有君子之风。
第二则是个人修养,告诉人们“人无完人”的道理,要每天反省自己,以便完善自己。
第三则是学习方法,讲知识的继承和创新。
第四则是学习态度,强调学习和思考相结合的必要性,阐明“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第五则是学习态度,强调要有谦逊求实的态度,不要不懂装懂。
第六则是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思想修养。
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
第七则是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
第八则是个人修养,强调怀有抱负就该有坚毅的意志。
第九则是个人修养,强调人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第十则是个人修养,强调要学会换位思考。
(1)谈学习态度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谈学习方法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3)讲思想道德修养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4)讲学习乐趣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十二(1)、“人不知而不愠”是“君子”风范,作为君子应该有哪些风范?根据课文内容和你的了解谈谈你的看法。
君子的风范在这句话中主要是指有谦虚的精神,还要有宽广的胸襟,善良的心地。
其实在这篇课文中到处有君子的风范。
比如君子要有坚定地信仰,君子要有安贫乐道的精神,还有君子应该勤学好问。
(2)、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做老师?这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观点矛盾吗?为什么?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认为懂得从旧知识中获取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这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矛盾。
前者强调的学习方法,后者是一种学习态度。
前者是一个职业身份,后者强调为人相处。
(3)、《论语》是我国古代语录散文的典范,就这十则孔子语录,说说《论语》的艺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