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互文性看美剧《废柴联盟》的文化异质性
互文性解析_百老汇音乐剧与好莱坞歌舞片文本间的跨媒介叙事
精品文档供您编辑修改使用专业品质权威编制人: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________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团队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或复制使用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全文可编辑,以便您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同时,本团队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资料,如办公资料、职场资料、生活资料、学习资料、课堂资料、阅读资料、知识资料、党建资料、教育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学习、参考、使用不同格式和写法的资料,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office materials, workplace materials, lifestylematerials, learning materials, classroom materials, reading materials, knowledge materials, party build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互文性解析:百老汇音乐剧与好莱坞歌舞片文本间的跨媒介叙事第一章引言近百年来,百老汇音乐剧和好莱坞歌舞片一直以其奇特的艺术形式和吸引力深受观众喜爱。
目的论视角下美剧《废柴联盟》字幕翻译研究
目的论视角下美剧《废柴联盟》字幕翻译研究摘要:字幕翻译对传递信息起着重要作用,而且翻译目的论为翻译研究开启了全新的视角。
为此尝试以翻译目的理论作为研究影视剧字幕翻译的理论基础。
将《废柴联盟》作为个例,在目的论视角下对其字幕翻译进行了研究,重点探讨目的论三原则指导下该美剧在字幕翻译中所采用的翻译策略与方法。
进一步阐述目的论对于电影字幕翻译的指导作用。
旨在为今后相关研究者提供给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目的论字幕翻译翻译策略和方法1引言字幕可帮助观众理解剧情。
目的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强调翻译是一种有目的性的活动。
字幕翻译作为其中的一种,也不例外。
实际上,字幕翻译旨在传递信息从而使目的语读者更容易、清晰了解影视剧所传递的信息。
为证实目的论对字幕翻译的适用性,以美剧《废柴联盟》的英中译本为例,列举出其中大量典型案例,通过具体分析,总结出译者为实现目的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2.字幕翻译和目的论2.1字幕字幕通常是在电影银幕或电视机荧光屏下方出现的解说文字以及种种文字。
它具有口语化、大众性、瞬时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不同于书面语言,口语化的语言则是非正式的、简洁的,能够表达出角色的情感。
大众性指的是字幕需要迎合不同教育层次的观众。
瞬时性指的是,影视剧的对白和影像停留在屏幕上的时间较短。
这使得观众没有过多的时间去重新翻看字幕或者前一帧影响。
因此,在进行字幕翻译时荧屏下方所呈现的字幕或者是字幕译本必须简洁易懂。
2.2目的论目的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野,它将翻译看作是一种有预期目的的人类行为。
根据这种理论,翻译是否符合预期的目的是判断翻译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
在目的论的代表人物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威密尔。
他强调译者应该考虑特定目的语的文化背景,并在此基础上了解所译文本的目的。
此外,他还提出了目的论的三原则,比如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忠实原则。
3.从目的论三原则视角下分析《废柴联盟》的字幕翻译3.1从目的原则的角度对《废柴联盟》的字幕翻译进行分析目的原则即翻译应能在译入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入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看电影字幕翻译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看电影字幕翻译作者:解立新来源:《青年时代》2020年第13期摘要:本文首先介绍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接下来结合影视字幕翻译的特点,将功能对等理论运用到影视字幕翻译中,最后,以《废柴联盟》第一季中的典型翻译句子为例,详细阐述通过减译法、增译法、意译法,对本剧的字幕进行翻译,证明了在影视字幕翻译中运用功能对等理论,可以让其意思更加通俗易懂。
关键词:功能对等;影视字幕翻译;《废柴联盟》第一季一、功能对等理论功能对等理论是由美国著名翻译家尤金·奈达提出的。
“功能对等理论”是指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是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
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信息。
”(Nida,1964)奈达翻译的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
这种“动态对等”中的对等主要有四个方面: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和文体对等。
奈达认为“意义最重要,形式其次”(陈文敏,李玲,2015:6)。
同时,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应该与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大致相同,强调“内容第一,形式第二”。
二、影视字幕翻译当今世界,电视剧和电影的传播也日益国际化,作为一名语言学习者,笔者通过自身的学习经历也深刻体会到,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通过影视字幕翻译来学习地道的英语口语,因此影视字幕翻译开始受到大家的关注。
伊势凡·富多(Istvan Fodor)是欧洲早期研究影视翻译里程碑式的人物,他于1976在专著Film Dubbing:Phonetic,Semiotic,Esthetic and Psychological Aspects中首次从符号学,语言学和美学等多个角度来研究配音译制,指出译制的影片一个达到“同步声音”“人物性格同步”和“内容同步”这三个同步(陈丽珍,2015)。
美剧对中国当代青年的影响及应对
美剧对中国当代青年的影响及应对作者:盖楠来源:《科学与财富》2020年第32期美剧以题材新颖丰富,情节跌宕起伏,后期制作精良,深受全球观众的喜爱。
在我国,随着《老友记》《越狱》等知名美剧的传播,大量青年观众对美剧产生极大兴趣。
制作精良的美剧诚然满足了大量青年观众精神上的娱乐需求,但从本质上看,美剧所代表的是资本主义主流价值观,其对我国青年人价值观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
习近平主席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我国社会正处在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一定要坚持社会之一核心价值观。
所以,美剧背后的价值观念不容小觑,青年观众在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务必要坚定自身信念,避免受到消极影响。
一、美剧对当代中国青年的影响在娱乐的外表下,美剧潜移默化的将其承载的本国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灌输至受众,我国青年受众在被美剧情节魅力吸引的同时,也受到美剧中渗透的西方主流价值观的多方面影响。
美剧所带来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期有利于培养青年独立自主、敢于挑战的优秀品格,另一方面,美剧中宣扬的享乐主义、个人主义、零和思想等又与我国主流价值观相悖,易对青年造成误导。
(一)美剧的积极影响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
美剧经常会塑造各种面对逆境迎难而上或是积极乐观面对生活的角色,这些角色或为主角或为配角,均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些鲜活饱满的形象身上所具有的拼搏精神和乐观态度对受众产生极大影响,有助于产生积极引导。
激发创新与挑战精神。
科幻题材一直是美剧热门之一,科幻美剧从情节设定到细节刻画再到后期制作均远超其他国家同类电视剧,天马行空的想象以及逻辑严谨的剧情发展使得观众在观看科幻类美剧时无不震撼惊叹。
我国电视剧市场上鲜有科幻领域的优秀作品,而从合乎逻辑的科技发展角度创作的科幻美剧则填补了这一空白。
价值观碰撞引发思考。
美剧所宣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正是美国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具体体现,而其中又有部分思想与我国所坚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
中西文化差异在广告创意中的影射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愤怒的葡萄》中圣经的象征和隐喻2 分析简•奥斯汀的作品《爱玛》中的理性主义3 论科技英语翻译中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4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红楼梦》颜色词的英译5 与苦难嬉戏——透析《查尔斯兰姆散文集》6 An Insight into Cause for Feminine Tragedy--A Case Study of A Rose for Emily7 探究《警察与赞美诗中》的批判现实主义8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傲慢与偏见》翻译中的体现9 从《永别了,武器》中看战争对人性的影响10 华兹华斯与拜伦自由意识的主要区别11 《宠儿》中的女性形象分析12 从功能翻译理论谈美剧字幕翻译13 浪漫和现实冲突下的宿命论思想——赏析欧·亨利的《命运之路》14 浅析托尔金在《魔戒》中的创作特色15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萨宾娜和特蕾莎的人物分析16 论《德伯家的苔丝》的苔丝悲剧原因17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Vanity Fair and Great Expectations18 受超验主义影响的具有美国精神的作家19 中西方礼仪差异20 试析运动品牌口号语的中英译失误21 中美商务谈判的风格差异22 影响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因素研究23 汽车品牌文化内涵24 中西方身体语言的差异的研究25 《紫色》中西丽的妇女主义研究26 冲破人生的枷锁——试析毛姆《人生的枷锁》中的七个枷锁27 论关联理论在商业广告翻译中的运用28 《在路上》:垮掉一代的反叛与追求29 功能对等理论下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30 《呼啸山庄》的哥特式传统31 谈英汉励志谚语互译32 浅谈商务英语广告的翻译33 论《宠儿》中的母爱34 弥尔顿《失乐园》中撒旦形象的双重性35 《红字》中善与恶的不同结局36 矛盾修辞法的认知语用分析37 A Brief Analysis of Public Sign Translation38 一首平凡女性成长的赞歌—用“成长小说”理论来解读《简爱》39 我对直译和意译的看法40 新课改下初中英语作业设计的探索4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4243 A Feministic Study of the Theme of “The Chrysanthemums”(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44 反讽艺术在《傲慢与偏见》中的应用45 《喧哗与骚动》中没落的悲剧46 从文化差异角度来分析习语的翻译47 从生态学角度解读《白鲸》48 思维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及应对策略49 英语财经报道中的词汇衔接研究50 《爱玛》的三个中译本中翻译策略的比较研究51 (英语系经贸英语)电子商务bc运营模式——以亚马逊为例52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电影中的隐喻与象征手法研究53 埃兹拉•庞德意象派诗歌解析:以《在地铁站里》为例54 从《最蓝的眼睛》看托尼莫里森如何重塑美国黑人文学中的黑人形象55 评《傲慢与偏见》中卢卡斯小姐56 中西方关于萨达姆之死新闻报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57 探析《红字》中齐灵渥斯的恶中之善58 中学英语写作中的中介语错误分析59 浅谈提高高中生英语写作能力的途径60 论英汉植物词语的文化附加义61 The Principles and Approaches of Brand Name Translation62 英语写作中教师的书面反馈63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下的《奥兰多》64 A Feminist Reading of The Portrait of a Lady65 从文化角度看商标翻译的失误66 跨文化交际策略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应用67 功能对等理论在英语习语翻译中的应用68 汉英翻译中文化传递的可接受度69 读者在文学文本多元解读中扮演的角色70 概念整合理论对幽默的阐释力71 从功能对等角度看信用证英语的翻译72 凯瑟琳与苔丝悲剧命运的比较73 中美不同家庭教育观念对孩子语表达的影响--从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角度分析74 谁能给苔丝提供一段真正的婚姻?—浅析《德伯家的苔丝》的婚姻观75 论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人名寓意及翻译76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77 商标名的英译汉目的论研究——以洗护用品为例78 《飘》与《倾城之恋》中的女性形象对比研究79 目的论视角下新闻标题汉译英研究80 数字口译及其训练策略81 西方电影片名翻译的功能目的论分析82 在现实与理想间挣扎——论巴比特的无助与无奈83 中美学生对待教师的礼貌言行的对比分析84 分析《玫瑰色茶杯》中的女性主义85 《小王子》中的象征意蕴的分析86 王尔德戏剧作品中的道德观87 分析《嘉莉妹妹》中女主角嘉莉妹妹命运转变的原因88 孤独的逃离者——《麦田的守望者》主角霍尔顿的反英雄形象分析89 Research on the Re-creation i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Trademarks in Different Cultures90 从语用等效角度透析旅游景点名称英译91 雪莉•杰克逊《抽彩》中矛盾的体现92 《红字》中丁梅斯代尔的灵魂救赎93 A Summary of Symbols of The Scarlet Letter94 对《老人与海》中主人公的性格分析95 觉醒的女性意识:《嘉莉妹妹》中女性主义分析96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汤姆的形象分析97 从文化角度论英文商标名称的翻译98 王尔德童话中的美学观和内在矛盾99 任璧莲《典型的美国佬》中的中国传统家庭观念的解体研究100 《飘》中斯嘉丽的生活态度101 英汉语中恐惧隐喻的认知分析102 语法型课堂和交流型课堂的整体研究103 解读《拉帕希尼的女儿》中的父爱104 对抗还是和谐——论《白鲸》人与自然的关系105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rketing106 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的女性主义107 中西礼仪对比108 《喜福会》中隐喻的使用109 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110 On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from the Feminist Perspective111 从《推手》看中美文化差异对家庭关系的影响112 The Elementary Stage Translation Teaching Design for Undergraduate English Majors 113 浅谈企业形象广告设计114 刘易斯小说《巴比特》中的都市景观和人物描写分析115 哈代在《德伯家的苔丝》中体现的男权思维和女性意识116 汉英“龙”文化浅析117 《天黑前的夏天》中女主人公凯特的自我救赎之路118 二语习得理论及其对小学英语教学的影响119 从关联理论看科技英语的翻译120 英语中的汉语外来词121 从麦田里的守望者到中国的青少年122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23 论维多利亚时代早期的人性异化——以《远大前程》为例124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主要人物性格125 读者与作者的断裂——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中的女权主义解读126 考琳•麦卡洛《荆棘鸟》中麦琪悲剧命运的成因127 英文电影名汉译中的功能对等128 论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因素129 浅析《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自由130 冰与火具有毁灭生命的同等威力——《呼啸山庄》主题探讨131 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迁移132 对外交语言准确性与模糊性的语言特点的研究133 英语谚语的修辞分析134 跨文化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及应对技巧135 英语“名词+ ly”类形容词的词化分析、语义特征及句法功能136 从目的论看《红楼梦》中灯谜翻译137 中国和英国传统婚俗差异研究138 论《红色英勇勋章》中的象征主义139 从合作原则分析《生活大爆炸》中字幕幽默的翻译140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Two-part Allegorical Sayings141 Sister Carrie’s Stepping Stone to Success142 当爱遇见不爱——浅析《马可百万》中的三对情爱关系143 论《飘》中思嘉丽的性格特征144 从美国新闻理念的发展看例外主义的嬗变145 浅谈商务英语合同的翻译146 浅谈中国菜肴的英译147 合作原则在电影《暮光之城》人物心理分析中的应用148 浅析《喜福会》中的母女冲突与融合149 论《荆棘鸟》中的女性意识150 英汉社交称呼语礼貌规范和语用失误研究151 Comparison of Color Word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e152 论《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性格的双重性153 从中英广告词中分析概念隐喻154 两性英语会话话语分析研究——以小说《简•爱》为例155 浅谈中美饮食文化差异156 黑人英语与非裔美国黑人文化的研究157 探究瓦尔登湖的积极现实意义——倡导和谐生存发展模式158 英语课堂中的教师提问策略159 Two Trapped Roses—A Comparative Study on Emily and Miss Havisham 160 论《飘》中斯嘉丽的精神源泉16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62 译前准备对交替传译效果的影响163 《我的安东尼娅》中女性人物形象的生态女性主义分析164 英语委婉语的认知分析165 经贸英语中的缩略语现象及其应用166 概念隐喻在英语汽车广告中的应用167 合作原则视角下《老友记》中的言语幽默168 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作品中的彼得•潘情结169 商务网站的英译策略170 论《红字》中的孤独因素171 《名利场》中男性与女性形象解析172 C-E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ism 173 中英文化差异对成语翻译的影响174 Love under Asceticism in The Scarlet Letter and The Thorn Birds175 论《大卫•科波菲尔》中人物个性与时代背景的关系176 紧身胸衣和缠足:十八世纪欧洲和中国女性的社会角色解释177 查尔斯狄更斯《远大前程》的自传性分析178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纯真年代》中两位女主人公的不同爱情观179 商业英语广告的劝说功能与修辞分析180 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情感投入的研究181 浅析美国俚语的起源182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在《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中的应用183 从文化角度简要分析词语的意义184 《老人与海》的家园意识185 英汉亲属称谓对比研究及其文化内涵分析186 “同一性危机”——浅析汉娜的悲剧人生187 从亚历克斯•哈利《根》看非裔美国人寻根史188 英汉化妆品说明书对比及汉译策略189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美家庭教育对比190 翻译呼啸山庄的感想(英译中)191 浅析新闻中模糊语的翻译192 英语电影片名的汉译研究193 谈某些颜色词的翻译194 An Exploration to Humor Translation in The Million Pound Note: An Functionalist Approach 195 《野性的呼唤》中巴克的性格形成过程分析196 《蝴蝶君》中两位主角的心理冲突197 对《嘉莉妹妹》中摇椅意象的解读198 Mirror Imag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eral Liguang and Patton199 从商标翻译看中西方文化差异200 精神危机下的自我救赎--对索尔贝娄《赫索格》中社会异化与身份认同的解读。
电影群像中的社会意识形态解析与分析
电影群像中的社会意识形态解析与分析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大众文化形式,不仅仅是娱乐媒介,更是一种可以呈现社会现象和反映社会意识形态的艺术表达。
在电影群像中,各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元素被巧妙地融入其中,通过对人物、情节和象征的刻画,揭示了社会的结构、价值观和思想倾向等方面。
本文将从几个代表性的电影中,分析其所展示的社会意识形态,并探讨其中的意义和影响。
首先,让我们以《绿皮书》为例来探讨电影群像中的社会意识形态。
这部电影通过描述一位黑人钢琴家和一位白人司机在20世纪60年代的南部之旅,反映了种族歧视和社会不公的问题。
从影片中可以看到,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剧情和人物的设定上,更体现在情感、道德观和观众的思考上。
观众通过电影中的情节和对话,深入了解到当时白人种族主义的残酷和黑人被歧视的痛苦。
这种社会意识形态的揭示,引发了观众对社会问题的深思,促使观众认识到平等与尊重的重要性。
另一个例子是《社交网络》,这部电影以创造了Facebook的马克·扎克伯格为主角,揭示了当代社交媒体对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的巨大影响。
电影通过描绘扎克伯格的个人决策和行为,反映了信息技术对社会结构和权力分配的改变。
观众通过电影中对技术发展和网络世界的展示,对当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和与之相关的价值观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这种影片所传递的社会意识形态,引发了对科技进步、个人隐私和社交关系的思考。
此外,让我们来看一部经典的电影,《公民凯恩》。
这部电影通过展现富有权势的新闻出版商查尔斯·福斯特·凯恩的生平和政治经历,反映了权力和媒体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塑造。
电影中,凯恩通过自己创办的报纸,不仅仅影响了公众舆论,更塑造了社会的价值观和政治生态。
观众通过电影中对权力与媒体关系的展示,思考新闻媒体对社会的操控和塑造的影响。
这种电影所传递的社会意识形态,引发了对新闻自由、政治宣传和舆论监管的思考。
最后,我们来谈论一部来自亚洲的电影,《活着》。
《看不见的人》:文化视域下的多元互文性-精品文档
《看不见的人》:文化视域下的多元互文性作者:张学祥,潍坊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山东,潍坊,261061基金项目:潍坊学院青年基金项目“文化观念/下的拉尔夫?艾立森小说研究”(2008S43)阶段性成果。
引言1952年,《看不见的人》的问世使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艾利森在美国文坛上“一鸣惊人”,成为美国历史上仅凭一部作品走红的少数作家之一,从而确立了他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1965年《图书周刊》(BookWeekly)和1978年《威尔逊季刊》(Wilson Quarter-1y)开展的民意测验中《看不见的人》都跻身于二战以来最重要作品的行列,“标志着一种文学传统的结束,另一种文学传统的到来。
”当时小说如此受青睐推崇的重要原因是作品从黑人的独特视角阐述的身份主题――“看不见性”――超越了种族界限,具有了普遍意义,唤起了世人的共鸣。
多少年后,重读这一力作还会发现小说存在于主题思想以外的魅力同样令人震撼。
艾利森在各个不同的层面上对欧美传统经典作品的广征博引、兼收并蓄,对历史、神话的娴熟驾驭和广泛指涉,以及对各种创作手法的创造性运用,赋予了作品丰厚的内涵。
这说明小说文本丰富的内涵源于对其他文学文化文本的创造性运用,这恰好吻合了“互文性”这一西方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思潮中产生的文本理论。
不管是从小说情节的内部参照关系、主题与创作手法上与其他欧美经典作品的相似之处,还是从小说当中零零散散的神话、民间习俗的指涉上来看,《看不见的人》可谓囊括了“互文性”特征的方方面面,是解读“互文性”文本理论的典范,折射出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思想。
可以说小说《看不见的人》是艾利森站在历史的高度,固守黑人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博纳世界文化经典之精华而烹制的一道文化大餐。
目前国内外的艾利森文学评论者对《看不见的人》的研究往往以小说的主题、艺术手法为切入点,对黑人的自我异化、身份的解构与重建、种族文化观、反讽和象征手法的运用、小说的音乐性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
中美魔幻电影差异的文化成因与思考
中美魔幻电影差异的文化成因与思考作者:杨晓丽来源:《电影评介》2016年第21期如今,大多数魔幻电影用逼真的特效和优美的画面吸引了观众的眼光,它把观众带入到了一个不曾经历的世界,再加上魔幻电影有着视觉冲击力这一大特征,它依靠宽大的故事结构、丰富的想象力让观众越来越喜欢和追捧魔幻电影,经过几十年的尝试和努力,魔幻电影已经成为了一大卖点,例如《暮光之城》《指环王》《哈里波特》等电影在票房和口碑上获得了双丰收。
中国电影人在不断的探索和奋斗后,使得中国电影也慢慢的走向市场化和国际化,最终创作了《画皮》《无极》《山海经》等一系列具备“东方魔幻色彩”的电影作品。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种魔幻电影还属于新鲜事物,在发展状况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一、故事题材和来源不同(一)以欧洲文学和希腊神话为基础的美国魔幻电影美国的魔幻电影具备着强烈的西方文化特征,电影中的情节设置都有着让人过目不忘且似曾相识的感觉。
从《惊情四百年》到《暮光之城》《夜访吸血鬼》;从《哈利波特》到《指环王》;以及从2005年的《纳尼亚传奇:狮子、女巫和魔衣橱》到《龙骑士》《亚瑟和他的迷你王国》,都将西方的特征和文化表现的淋漓尽致。
欧洲文学史上曾多次出现魔幻电影的主人公和影片主题思想,目前美国的影片在继承和发展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创建了一个具备浓郁欧洲文学气息的环境,即美国的魔幻影片中经常出现欧洲文学的影子。
[1]欧洲文学来源于“希伯莱—基督文学”和“希腊—罗马文学”,统称为“两希文学”。
例如《指环王》里面的中土世界,就代表了荷马史诗中的人神之战,也就是古希腊—罗马文明;而在《哈利波特》里面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就代表了希伯莱—基督文明。
“两希文学”在电影《哈利波特》和《指环王》中互相渗透和影响,一会儿对立,一会儿交汇。
例如在电影《指环王》中,中土世界被分割成多个种族,分别有霍比特、精灵、人类、奥克斯、矮人以及树人等,就好像古希腊大神一样被分割,再加上电影中也出现了“龙”,龙本身就是西方文化的特征;又例如电影《哈利波特》我们从中认识到了斯莱特林、赫奇帕奇、拉文克劳和格兰芬多这四个魔法学院,斯莱特林和格兰芬多是两个相对的学院,也就体现了“两希文学”的相互对立;同时斯莱特林学院表示的是滑行的蛇,蛇象征着基督教恶魔撒旦;格兰芬多代表半狮半鹰的一种生物,这种生物象征着基督教的耶稣,这就体现出了“两希文学”的再次融合。
从互文性看美剧《废柴联盟》的文化异质性
发 达但头脑 简单 的特洛伊 ,渴望
成 熟 的 可 爱 美 女 安 妮 ,离 异 黑 人
妇 女雪莉 ,离婚7 次有 些 “ 嘴贱 ” 的皮 尔斯 。不 同年 龄不 同阶层 不
同文 化 背 景 的 七 人 误 打 误 撞 组 成
文本并不 是孤 立存在 的事实
用 、 暗指 、 隐射 等 互 文 性 的使
用 ,让 中 国 影 迷 在 理 解 方 面 产 生 障 碍 , 这 也 是 该 剧 虽 然 口 碑 颇
了解该影 片 的隐射互 文性 ,所 以
阿 布 蒂 只 好 解 释 到 大 家 是 不 是 准
备像 电影 ( ( 爱情 无 价》 里那 样 ,
各 种 美 国 流行 文 化 元 素 , 但 同 时 因 为 剧 中 大量 的 防 作 、戏 拟 、 引
关 、互为依托 。互 文性 存在 于文
本 之 间 的 纵 向 历 史 联 系 和 异 质 性 , 比如 人 物 、结 构 或 者 话 语 组 织 等 方 面 的异 质 性 。 互 文 性 关 心 的 不 只 是 书 面 话 语 和 文 本 ,也 包 括 口语 对 话 ; 不 仅 仅 局 限 于 文 学 引 用 ,还 涉 及 到 几 乎 每 一 种 文 化
从互文性看美 剧《 废柴联盟》 的文 化异质性
围 坞 芸
内容 摘要 :互文性是 文学理论 的核心概念之一 ,美剧 缀 柴联 盟》 中大量 的互文 性以不 同的形 式展 示 了 美 国文化 ,同时也 对观 众的理解造成一定 的障碍 。剧 中大 量互文性的使 用体现 了文化 背景知识对互相理解 的 重要性 ,其使用 不仅 能推进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 ,更是 为 了向观众 展示剧 中故事和人物 的原型和来历。
文化异质性及其对比较文学的影响
文化异质性及其对比较文学的影响作者:管季来源:《文学教育》2011年第01期内容摘要:近年来在诗学比较和创作实践上我们有很多的尴尬。
这种尴尬有三方面的表现形式:一是不愿比,二是不敢比,三是不会比。
尽管如此,我们在比较诗学及其创作实践上仍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从法国的影响研究到美国的平行研究,再到初步具有中国特色的跨文明研究,我们也发出了属于自己的“中国的声音”,这是中国比较文学界对当代中西文化交流作出的积极贡献。
关键词:中西文化异质性群体性个体性比较诗学跨文明研究一有人说,文化的异质性决定了不同文化类型之间以及不同文学之间的不可比较性。
这种认识是欠妥的,不符合文化和文学发展的规律。
[1]事实上,正是这种文化的异质性才是不同文化之间以及不同文学之间比较的前提。
众所周知,中国长期处于农耕社会,借此酝酿出了中国文化的内向品格。
从对人性认识的角度分析,中国人重视群体性,西方人强调个体性。
重视群体性,就自然会在人际关系上倾向于选择中庸平和的人生态度;重视个体性就必然倾向于崇力尚争,积极进取。
[1]这种基本的人生态度也影响到人们对诗学观和创作观建构的特色。
“道可道,非常道”,中国古人重于道理的不可言说性,主张“无中生有”,虚实相生,倾向于对文艺理论的整体感知和内在领悟,是一种直觉性的思维模式,于是就自然有利于形成重情言志的诗学传统。
这跟西方人重视形象、重视分析、重视对自然的单向利用是不一致的。
从艺术摹仿说到宗教迷狂说,西方人将与大自然的尖锐对立以及征服自然、探索自然的强烈意愿结合,形成了西方文学的叙事传统与现实品格。
表现在创作中,中西文化的异质性也极大地影响了文学不同的品质和审美风格。
即以悲剧而论,西方更能突出“悲壮”,而中国更能刻画“凄苦”。
传统的西方悲剧大多以皇家贵族和英雄豪杰为主角,中国古典悲剧则往往由弱小善良、无辜受害的小人物充当主角;西方悲剧着重揭示的是人与无法战胜的异己力量的抗争和冲突,而中国古典悲剧则侧重描写主人公凄惨的遭遇;西方悲剧的结局往往是英雄们的死去,并通过这种死给观众以强烈的情感震撼以促使人们精神的净化和升华,中国古典悲剧几乎都是以喜剧形式结束,所谓好人好报,苦尽甘来,让人们在世俗生活的轮回中得到心灵的慰藉。
从黑人文化看美剧翻译的文化缺憾
从黑人文化审视美剧翻译的文化缺憾摘要:黑人文化是美国社会文化的构成元素,受历史原因的影响,它长期处于美国主流文化的边缘地带。
黑人文化在美国影视剧作品中通过黑人社会对白人文化的认同和黑人英语翻译中暴露的缺失,以及翻译标准的思维定势得到体现。
从黑人文化审视美剧翻译的文化缺憾,不仅包括美国社会主流文化对黑人文化的边缘化处理方式,也表现为翻译工作中以白人英语为唯一准绳的认定标准。
关键词:黑人文化;美剧;翻译;文化缺憾美国社会是多个民族共同融合的集合体,黑人曾在美国历史上经历了苦难的岁月,后经一代代民主人士的奋斗和努力,最终成就了今日美国社会中百花齐放的文化景观。
黑人文化是美国文化的构成元素,但没有被占据美国主流文化的白人文化全面认可。
不时爆发的种族歧视和文化隔阂仍旧提醒着我们,追求种族平等的道路十分漫长。
正如杜波依斯所说:“世界历史不是个人的历史,而是群体的历史;不是国家的历史,而是种族的历史。
忽视或试图超越人类历史上种族观念的人就是忽视、超越了整个历史的中心思想。
”[1]p2在现实生活中,正视文化多元性构成方式却是十分艰难的。
美国白人群体中不乏“种族优越论”者,这种情况也表现在他们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
一、黑人社会对白人文化的认同美国影视剧以其专业的制作人团队、演员的敬业精神和强大舆论宣传攻势,为美剧席卷全球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观众常能在影视剧作品中看到在美国生活中生活,但生活方式不在延续传统的黑人形象。
对于身处多元文化语境的美国黑人而言,他们必须面对美国社会主流文化的轻视和渗透,还要经受个人生活的不同经历,之后才能确立自己的生存方式和价值选择。
从整体来说,黑人演员在美国好莱坞影视剧作品中扮演主角的情况不多,他们主要是充当二、三号或是出演反派。
摩根·弗里曼、丹泽尔·华盛顿、威尔·史密斯在少数能够成为影视剧主角的黑人男性演员,他们在剧中担任的角色千差万别,却少有美国主流社会所认可的成功形象。
从解构主义视角分析电影《绿皮书》中的文化身份
从解构主义视角分析电影《绿皮书》中的文化身份电影《绿皮书》讲述了黑人钢琴家唐·谢利在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南部进行巡演时,雇佣了一名意大利美食家托尼·利平诺作为自己的司机兼保镖。
这两位在文化、种族、社会地位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的人,在旅途中经历了各种冒险和挑战,并最终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
本文将从解构主义视角分析该电影中的文化身份问题。
首先,电影《绿皮书》中展现出了主要人物的不同文化身份。
唐·谢利作为黑人钢琴家,在当时的美国南部属于社会较底层的群体,受到了种族歧视和不公平待遇。
而托尼·利平诺则是一名来自意大利的美食家,他的文化身份则与唐·谢利差异很大。
他的出身和生活方式较为优越,也更加接近美国社会的主流文化。
这种文化身份上的不同,导致了两人在旅途中的冲突和互不理解。
其次,在解构主义的视角下,该电影也体现了不同文化身份的相对性和不稳定性。
在电影中,托尼·利平诺开始时对黑人的偏见和歧视很明显,但在与唐·谢利相处的过程中,他逐渐发现了自己的先入为主,也逐渐意识到自己对于黑人的看法是错误的。
相反,唐·谢利虽然由于自身在南方的种族歧视经历而对白人存在猜疑,但是在与托尼·利平诺相处的过程中,他同样逐渐放下了原有的成见,对托尼·利平诺也开始产生了信任和感情。
这表明文化身份的稳定性是相对而言的,并非固定不变的。
最后,电影《绿皮书》以两位主人公的友谊为主线展现了文化身份的相互渗透和融合。
电影中,唐·谢利和托尼·利平诺的先入为主和偏见在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和相互帮助的过程中逐渐消解,他们也越来越能够接受、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身份和差异。
而这种身份和差异的相互融合,不仅让他们的友谊更加牢固和真挚,也从侧面呈现出了文化身份的开放性和多元化。
综上所述,电影《绿皮书》在展现黑人钢琴家与意大利美食家之间的友谊过程中,深刻展示了文化身份问题的复杂性,并从解构主义视角展现了文化身份相对性、不稳定性和相互渗透和融合的特点。
现象学视域下德国表现主义电影与好莱坞的文化耦合
现象学视域下德国表现主义电影与好莱坞的文化耦合作者:程呈来源:《荆楚学刊》2023年第05期摘要:现象学认为,意识与意指对象存在一种意向性结构,即意向活动和意向对象之间关系或结构。
这种意向性结构既适合对个体的观察,也适合对“周围世界”的观察,表现为人与人、人与世界的相遇。
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导演进入好莱坞所进行的电影创作,将德国表现主义电影文化融入好莱坞,也接受着好莱坞已有文化的影响和筛选,由此构成了两种文化之间的相遇事件,促成了两种异质文化在交往中产生变异,形成一种文化耦合的全新形态,这个文化形态既有文化间的交融与共生,又有文化间的冲突与对抗。
可见,好莱坞是一个开放的文化系统,在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也在对它们进行改造,将外来经验变成自己的文化特色,从而构建起自身的开放的文化系统。
关键词:电影文化;意向性;相遇;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好莱坞;文化耦合中图分类号:J9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768(2023)05-0012-0720世纪20—40年代,好莱坞吸引了大量的欧洲电影工作者前往美国发展,这也形成了好莱坞历史上一次规模巨大的移民潮。
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导演主将茂瑙、保罗·莱尼以及弗里茨·朗在这一时期先后应邀前往好莱坞,也由此促成了德国表现主义电影与好莱坞之间的文化交往。
三位电影导演将自身的表现主义文化特质带到了好莱坞,丰富了好莱坞的文化多元性,好莱坞接受了表现主义电影导演以及他们的表现主义文化,同时,也在用自身的文化规则对表现主义电影创作经验进行筛选和改造。
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导演与好莱坞相遇可作如是观,导演们带着原有的文化属性与另一种异质文化交流,彼此结成一种此前不会存在的新的文化关系,他们在好莱坞的创作既呈现出了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风格特点,又体现了好莱坞电影的业已形成的文化特征。
产生这种文化杂交的现象正是由相遇活动所引发的,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交往与融合生成出了一种全新的文化耦合形态,两种异质文化在其中碰撞、交融、共生,彼此因为对方产生了变异。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看电影字幕翻译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看电影字幕翻译作者:解立新来源:《青年时代》2020年第13期摘要:本文首先介绍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接下来结合影视字幕翻译的特点,将功能对等理论运用到影视字幕翻译中,最后,以《废柴联盟》第一季中的典型翻译句子为例,详细阐述通过减译法、增译法、意译法,对本剧的字幕进行翻译,证明了在影视字幕翻译中运用功能对等理论,可以让其意思更加通俗易懂。
关键词:功能对等;影视字幕翻译;《废柴联盟》第一季一、功能对等理论功能对等理论是由美国著名翻译家尤金·奈达提出的。
“功能对等理论”是指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是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
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信息。
”(Nida,1964)奈达翻译的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
这种“动态对等”中的对等主要有四个方面: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和文体对等。
奈达认为“意义最重要,形式其次”(陈文敏,李玲,2015:6)。
同时,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应该与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大致相同,强调“内容第一,形式第二”。
二、影视字幕翻译当今世界,电视剧和电影的传播也日益国际化,作为一名语言学习者,笔者通过自身的学习经历也深刻体会到,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通过影视字幕翻译来学习地道的英语口语,因此影视字幕翻译开始受到大家的关注。
伊势凡·富多(Istvan Fodor)是欧洲早期研究影视翻译里程碑式的人物,他于1976在专著Film Dubbing:Phonetic,Semiotic,Esthetic and Psychological Aspects中首次从符号学,语言学和美学等多个角度来研究配音译制,指出译制的影片一个达到“同步声音”“人物性格同步”和“内容同步”这三个同步(陈丽珍,2015)。
文化多元化的通行性和异质性
文化多元化的通行性和异质性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速,各种文化在不同的区域、国家之间迅速传播,导致文化多元化的现象愈加显著。
同时,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体现了文化的异质性。
在这种情况下,文化的通行性和异质性成为了不可避免的话题。
本文将从三方面探讨文化多元化的通行性和异质性,并尝试为其提供一些解决策略。
一、文化多元化的通行性文化交流是文化传播和融合的重要途径,而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各种文化可以自由地在不同地域之间进行传播交流。
跨国公司的崛起,旅游和移民的增加,都促进了文化多元化的发展。
文化多元化的通行性体现在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促进和影响。
例如,美国的流行文化一直是全球流行文化的重要来源之一。
原汁原味的美式饮食、电影、音乐和体育项目等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文化现象。
同时,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在国外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文化多元化的通行性还表现在文化产业的国际化。
例如,好莱坞电影在世界各地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并带动了整个美国的文化产业的发展。
同时,中国影视剧的海外输出也在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二、文化的异质性文化在不同地域和国家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体现了文化的异质性。
例如,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在价值观、人际关系、社会制度等方面有很大不同。
同样的事物在不同文化中可能有着不同的意义和解读方式。
文化的异质性导致了文化之间的冲突和不理解。
例如,南非的“习惯饮水”和中国的“礼尚往来”很难被理解和接受。
文化的异质性还表现在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习惯之间,在一些国家中宗教信仰和国家法律可能存在巨大的冲突。
三、解决策略面对文化多元化的通行性和异质性,我们需要寻找解决策略,建立文化交流的桥梁。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对文化多元性的了解和尊重。
学习其他国家的文化,尊重和接受文化差异,是解决文化冲突和误解的基础。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在跨文化交流中避免用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其他文化,避免将文化差异看成是他人的错误或异化。
其次,我们需要加强文化教育和文化平台的建设,提高人们对文化多元性的认识和感受。
从中西电影中窥探文化的异质性差异
从中西电影中窥探文化的异质性差异摘要:作为艺术形式之一,电影不仅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承载着这个民族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习俗,同时也最大限度地代表了一个民族、地区的文化,成为这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因素之一。
现如今,随着全球通讯、交通及科技手段的日渐发达,世界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日渐频繁,大大地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和趋同化发展。
但中西之间在地理位置、发展背景、价值评判等诸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使得中西文化之间的异质性差异仍旧明显、突出。
笔者借助对文化载体的典型代表――电影的对比研究,试图深入剖析中西文化在诸多方面所存在的诸多差异,为跨文化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电影文化;异质性差异;对比与分析纵观电影的百年发展史,其自诞生至今不仅经历了色彩的变化、声音的演变,而且其内部所蕴含的深层次的文化意蕴也逐渐加深。
电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文化品鉴、艺术欣赏等诸多方面的地位也渐趋抬升。
电影之所以会在社会生活、艺术欣赏等诸多方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青睐,其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这一艺术形式不仅仅是作为一种“产品”“艺术品”来问世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文化的代表。
从某种层面上来讲,电影与文化犹如同一物体的“形式”与“内容”,其光怪陆离的光影艺术和纵横变换的音响切换的背后实则蕴含着无限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创作者的文化底蕴。
从较为深入和广阔的层次而言,电影在代表一个民族光辉绚烂、无限丰富的灿烂文化的同时,还囊括了该民族内隐的、更为广阔的文化积淀和人文底蕴。
通过对一个国家、地区、民族的电影艺术的品鉴、欣赏和研究,可以窥伺这一地区有代表性的文化类型和更为深厚的文化底蕴。
基于这一点,笔者试图通过对中西方具有代表性的电影的全方位分析,以此来剖析中西文化的异质性差异。
一、电影是文化的反映却不失独立性电影是文化的反映也是文化的载体。
通过上述,或许不少人会误以为电影是文化的附庸,其实不然。
作为一门后起的艺术形式,电影无论是从其诞生的初衷,还是从其诞生之后与文化之间所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来看,文化的的确确是电影产生的基础,而且也在电影产生之后为其进一步向彩色电影和有声电影转变提供了较为深厚、肥沃的“土壤”和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
从我国美剧爱好者对美剧的解读思考媒介帝国主义
从我国美剧爱好者对美剧的解读思考媒介帝国主义
陈俊杰;刘震
【期刊名称】《新校园(理论版)》
【年(卷),期】2015(000)001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P2P技术的发达,在电视上消失已久的美剧,再度回归
到中国观众眼前。
这股美剧旋风,在中国受众尤其是中国的年轻人当中刮得愈来愈猛。
本文就汤林森当年在其《文化帝国主义》中得出的结论对此语境进行思考分析。
【总页数】1页(P6-6)
【作者】陈俊杰;刘震
【作者单位】西安科技大学,陕西西安 710054;西安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054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美国评选最佳英美剧剧本风靡中国美剧无一上榜
2.通俗电视剧的跨文化传播——解读美剧在中国流行现象
3.美剧为何冷遇电视而火遍网络?——解读近年来美
剧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方式4.国产谍战剧的一次华丽转身——对电视剧《潜伏》
的审美解读5.文化·媒介·女性——以电视剧《粉红女郎》为例解读我国电视媒介中女性形象的“刻板印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西方暴力美学电影中的异态同源
中西方暴力美学电影中的异态同源在电影中,暴力美学是一种很常见的表现手法。
它们也可以是非常不同的文化,例如西方的奥斯卡大片和东方的香港动作片。
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暴力美学,意味着电影制作者可以在电影中描绘暴力和血腥场面的同时还能使它变得非常美观和诱人。
西方的奥斯卡大片的暴力美学通常更加隐晦和微妙,其重点放在展示武器和行动的技术性上,以及对方法和过程进行详细解释。
这种风格的强项体现在人类与人类之间的故事线上,而非短暂的暴力场面。
这些电影通常会耗费大量预算来达到高水准特效,从而使得暴力场面显得格外真实,令人愉悦和震撼,并让观众产生深厚的共情。
相反,香港动作片则更多地关注于暴力和血腥场面。
它们通常会强调特技和身体的艺术性,因此在相当程度上,这些电影的暴力美学与西方奥斯卡大片的暴力美学存在巨大的差别。
这些电影通常使用特技来展示主人公的身体能力和敏捷度,这一点可以从电影《英雄本色》中看出来。
在这场著名的酒吧枪战中,周润发的自我挑战姿态得到了完美的表现,加上快速剪辑和醒目拍摄,导致观众被击中,并且让他们感到充满冲动。
然而,尽管存在差异,这两种暴力美学方式之间存在着异态同源。
正如西方奥斯卡大片和香港动作片的共同点所在,这两种电影都将暴力场面进行了美化,使观众从某个角度看到了它们。
在某些情况下,暴力甚至变得合理化并合乎情理。
比如在黑暗骑士中,主流社会归结于犯罪泛滥的混乱和难以掌控,结果布鲁斯·韦恩变成了蝙蝠侠,并夺回了他的城市。
从这个角度来看,将暴力美学放入电影中并不是一种卑劣或邪恶的方式。
事实上,它可以让观众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和理解世界上不同的事件和情况。
暴力美学的核心是赋予行动和暴力以美感和艺术感,从而最大限度地表现和强调人类行为的复杂性。
在西方电影中,奥斯卡频道使用了这种手法以显示技术和过程的细节,而在东方电影中,导演使用这种手法来表现特技和身体的灵活性。
总之,暴力美学是一种充满争议的表现方式,既可以是西方奥斯卡大片的微妙之处,也可以是香港动作片的真实之处。
异质文化碰撞出的喜剧火花
异质文化碰撞出的喜剧火花【摘要】:《上帝也疯狂》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喜剧电影作品,至本世纪它依然是一部经典的喜剧代表作。
喜剧电影的主题往往是”似笑而非笑”的,高水准的喜剧电影更是于诙谐幽默甚至夸张中反映严肃的有深刻寓意的主题。
如果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分析《上帝也疯狂》这部影片,我们将看到这部片子寓含更多的是其文化价值。
本篇文章将着力于地域差异及生存差异,文化差异及观念差异,文明交叉及文明冲突三个方面来从人类学的角度分析这部影片。
【关键词】:异质文化; 《上帝也疯狂Ⅰ》一、地域差异及生存差异人类的生存,文化的缘起,都是基于客观的地域环境,本片为我们展现了三个不同的地域带。
第一个地带:热带沙漠。
这里树木稀少,枯树撑天;植物少见,埋根沙土;气候干燥,难觅水源;动物稀疏,时隐时现。
这就是原始布希族所居住的卡拉哈利沙漠。
在这样恶劣的生存条件下,只有布希族人才知道怎样存活下去。
他们因为这样的气候和地形而身材小巧,皮肤黝黑,动作敏捷。
他们为了寻找水源而善于切割树茎,挖掘根茎,用利器刮掉表皮再用力挤压出水;傍晚将树叶放在地上,清晨汲取其凝聚的天然露珠。
他们为了寻找食物而善于找树洞里的虫子;用自制的麻醉药物射杀动物;甚至可以赤手抓住蛇的尾巴将其制服。
他们离群索居,有简单的穹顶形小棚屋以避风遮雨,却经常全家围着篝火席地而睡。
沙漠的环境赋予了布希人智慧、勇气和天然的适应能力,他们怡然地在卡拉哈利沙漠过着自然所赋予他们的原始生活。
第二个地带:现代文明都市。
它在卡拉哈利沙漠南方仅六百里的地方,这里是高度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城市。
高楼林立、交通拥挤、机器轰鸣,灯景重重。
人们为节省人力而不择手段,都市人忙碌、奔波、应酬、欺骗、争吵、抢夺。
人们不屈服于自然却也不甘屈服于现代世界,他们永远都在改造,也永远都不能适应他们的环境。
第三个地带:中间地带。
它既有原始部落的朴质特色和相对于文明大都市的物质落后,它又由于引进或自身发展的现代文明而先进于原始部落。
互文性与广告创意的张力
互文性与广告创意的张力互文性与广告创意的张力一、互文性:内涵及其价值取向互文性是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文学理论中的重要理论范畴。
“互文性”( intertextuality),又称“文本间性”或“互文本性”,通常用来指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文本间发生的指涉关系。
互文性这一概念最早由法国符号学家、女权主义批评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提出。
克里斯蒂娃认为任何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任何文本都是由引语的镶嵌品构成的,任何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
((P145-146)JULIA KRISTEVA. Le Mot, le Dialogue et le Roman[C]. Paris:Seuil,1969.)。
因而,要想确定一个文本的意义,必须把它放在由众多文本构成的文本系统中加以定位。
互文性理论与传统的作者中心论的文学研究方法有着本质的区别。
从作者中心论的角度来看,文本的意义来自于纵向来看,文本的意义来自于作者的经验和意图,严格地从作者的生平和心理的角度对待同样的文学现象,因此文本意义的发现就成为一种发微显隐的考据过程。
“这种研究方法的中心问题在于了解作者所受的影响、传达的信息、继承或传承的文学遗产。
”(《互文性研究》5)罗兰·巴尔特宣称“作者已死”,文本的意义并不直接来自于作者,而是在与其他文本的关系中获得,“文本不是释放单一神学意义的几行字,而是一个多维空间。
在这个多维空间不同意义的书写混杂和交融、碰撞和冲突。
文本是一个由来自多种文化中心的引语交织而成的网络。
”( Roland Barthes, "The Death of the Author (1968)·" In The Norton Anthology ofTheory and Criticism·NewYork: W·W·Norton&Company, 2001, p·1468·)由于作者的意志不再具有给文本确立特定意义的功能,读者对文本意义的追寻也就不再听命于作者意图的安排,读者所寻找的意义范围已经不是作者事先已确立的界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互文性看美剧《废柴联盟》的文化异质性作者:冯芸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7年第01期内容摘要:互文性是文学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美剧《废柴联盟》中大量的互文性以不同的形式展示了美国文化,同时也对观众的理解造成一定的障碍。
剧中大量互文性的使用体现了文化背景知识对互相理解的重要性,其使用不仅能推进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更是为了向观众展示剧中故事和人物的原型和来历。
关键词:互文性;《废柴联盟》;文化交际美剧《废柴联盟》(Com-munity)讲述了帅气的律师杰夫因伪造大学文凭被吊销了律师执照,为了重新拿回执照来到格林代尔社区大学回炉再造。
在这里他遇到了个性独立的布里塔,热爱拍摄电影的阿布蒂,运动神经发达但头脑简单的特洛伊,渴望成熟的可爱美女安妮,离异黑人妇女雪莉,离婚7次有些“嘴贱”的皮尔斯。
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文化背景的七人误打误撞组成西班牙语学习小组。
本剧充斥着各种美国流行文化元素,但同时因为剧中大量的防作、戏拟、引用、暗指、隐射等互文性的使用,让中国影迷在理解方面产生障碍,这也是该剧虽然口碑颇好,但较为冷门的原因。
一、认识互文性互文性最先由法国符号学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提出:“任何作品的本文都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本文都是其它本文的吸收和转化。
”正如著名诗人约翰·多恩曾经说过“没有任何一个人是一座孤岛”。
文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每个文本都是其它文本的镜子,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与转化,它们相互参照,彼此牵连。
文本意义不是直接从作者到读者的单向传达,而是需要经过读者和作者共同熟悉的文本网络系统的“语码”协调或者过滤的多元多层次交际。
文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事实还意味着文本和社会文化息息相关、互为依托。
互文性存在于文本之间的纵向历史联系和异质性,比如人物、结构或者话语组织等方面的异质性。
互文性关心的不只是书面话语和文本,也包括口语对话;不仅仅局限于文学引用,还涉及到几乎每一种文化和艺术形式。
比如,电影和电视节目不仅可以和之前的电影或者电视节目产生互文性,还可以和音乐、文学等形式相互明指或者暗指,形成互文性。
互文性引用有赋予文本文化和文学独特性的功能,可以借助典故引用向文本添加文化价值,取悦读者或观众,使能够领会这些典故和引用的读者或观众萌生优越感。
互文性强调幽默的交际性,重视观众识别源文本的能力。
只有交际双方背景知识相似,对事先存在的话语知识达成共识,交际目的才能实现。
以第一季第17集为例,大家鼓励阿布蒂搭讪同学时,借用了大量的美剧和电影,比如电影达人阿布蒂问小组是否会对他进行《爱情无价》式改造。
《爱情无价》是一部87年美国经典电影,但因为年代的久远,大家不熟悉这部影片,无法了解该影片的隐射互文性,所以阿布蒂只好解释到大家是不是准备像电影《爱情无价》里那样,帮助他草根变英雄,呆哥变帅哥。
最后杰夫非常有领袖风范的要求大家不要干预此事,也引用了两部美国电影《校门外的世界》和《胖子阿伯特》。
从大家迷茫的表情中杰夫意识到大家对该剧不太熟悉,无法领会他试图传达的引申意义,所以他马上换了一部更加大众的04年电影《胖子阿伯特》,对话得以继续。
在这么多电影电视剧名的轮番轰炸下,皮尔斯始终没有插上话,最后讪讪地嘟囔说还好这里没有老人家,否则他们肯定听不懂。
皮尔斯这句话正是此地无银三百两。
由于年龄关系,他对美国流行文化的认知肯定和其他小组成员有很大差异,不能理解这些电视电影的互文性,也无法融入谈话。
所以,如果观众没有相关的背景文化知识,特别是对美国电影电视和流行文化的背景知识,难以意识到文本之间的互文性,就无法领略到该剧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幽默方式。
二、互文性在《废柴联盟》中的表现形式通常意义上的互文性形式包括典故、引用、仿拟、戏仿等等。
互文性的运作不仅要求观众熟悉文本的语言的“所指意义”,更重要的是要求读者联想其“文学意义”,即读者对于特定文化及其文本描写系统的相应了解,譬如引语和典故。
1、典故,即一个文本中直接或间接的引用隐射或提及其他文本。
辞书对典故的释文为“引用有来历出处的词语”,如果不了解源出语言环境,即没法理解其含义。
第一季第三集中惠特曼教授的开场白便是直接引用拜伦的名句一“死亡令人黯然落泪,而生命的三分之一却在睡梦中流逝。
”一以唤醒同学们“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剧中还经常直接引用《星球大战》《变形金刚》等电影电视的经典台词。
和直接引用不同的是,间接的引用典故没有引号标志,可以更改原文的措辞。
比如第一季第十七集中,阿布蒂假装搭讪正在看小说《傲慢与偏见》的安妮说:“那么你对两宗罪都熟悉了,那你怎么看第三宗罪呢?”此句中阿布蒂使用了七宗罪的典故。
但丁在《冲曲》里根据恶行的严重性顺序排列七宗罪,其次序为:好色、暴食、贪婪、懒惰、愤怒、嫉妒和傲慢。
七宗罪经常电影人搬上银幕,其中最经典的无疑是由布拉德·皮特主演的惊悚悬疑片《七宗罪》。
引语通常表明源文本和暗示的文本之间有一些重要的、显而易见的关系。
雪莉在剧中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她也经常引用《圣经》故事。
比如第二季第二十二集中,昌老师质疑雪莉为什么能肯定腹中的孩子不是他的,雪莉回答到“因为我没有看到蝗虫。
”因为在《出埃及》中,为了迫使法老同意解除对以色列人的奴役,上帝对埃及施行十灾,其中的第八灾就是蝗虫之灾。
所以,从这一典故的引用可以看出雪莉视怀上昌的孩子为上帝的诅咒。
另外,也可以通过公众人物的名字隐射。
使用众所周知的人物名字通常意味这新旧人物之间存在相似性。
剧中人物不断地提到美国流行文化人物,同时也涉及到大量美剧或电影的剧中人物,比如第一季第四集中,安妮请求阿布蒂参与心理学测试,但阿布蒂却用钱德勒和菲比两人比喻他们之间的关系。
只有熟悉《老友记》的观众才能意识到这一引用表明阿布蒂认为两人的关系没有达到好朋友的地步。
最后,直接引用歌曲或者音乐。
第一季十七集中杰夫和桌球老师的对决时,观众耳旁响起了沃伦·泽方的《伦敦狼人》。
此外,《人鬼情未了》主题曲、莱昂内尔里奇的《你好》、等歌曲都出现在该剧中,特别是第三季第十集中致敬美剧《欢乐合唱团》中,各位主角的演唱囊括了美国上个世纪以来几乎所有的音乐种类,比如美国乡村音乐,摇滚乐、说唱、爵士、唱诗班音乐等。
2、仿拟。
仿拟是英语语言学分支修辞学的重要修辞手法,是一种巧妙、机智、而有趣的修辞格。
它有意仿照人们熟知的现成的语言材料,根据表达的需要临时创造出新的语、句、篇,使语言生动活泼,或讽刺嘲弄,或幽默诙谐,妙趣盎然。
剧中人物仿拟了大量英语单词,诙谐搞笑,比如皮尔斯的Em-noculars“远听器”,安妮凸显女权主义改自Alnen的Awomen,邓肯教授在圣诞节为阿布蒂做的催眠chifismasnosis,雪莉仿拟于Bore sb to death的Handsomeher to death,校长仿拟lend ahand的lend a paw等。
第一季第17集《体育课》中,杰夫不愿意换上运动短裤打桌球,因为没有了酷帅的衣服让他觉得没有自信,教练相当鄙视这种心态,责骂到“虚荣啊,你的名字是…。
”(vanily thyna me is…)该句出自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的台词“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
”(Frailty,thy name is woman)教练用了类似的措辞方式,但由于不知道杰夫的名字无法说完整个句子,显得格外尴尬滑稽。
选择一个文本的标题也可以隐射另一个文本。
第二季第二十三集的剧名A Fistful of Paint-balls,仿拟于赛尔乔·莱翁内于1966年推出的《慌野大镖客》fAFistful of Dollars),该剧开启了《赏金三部曲》的序幕,并宣告了意大利西部片的开端。
剧中的情节也戏仿了《赏金三部曲》中的《黄金三镖客》。
3、戏仿,又称谐仿,是在自己的作品中对其他作品进行借用,以达到调侃嘲讽或者致敬的目的。
戏仿的对象通常都是大众耳熟能详的作品。
比如学习小组在第一集相遇的情节就是致敬1985年青少年题材电影的经典《早餐俱乐部》。
此外,该剧对《饥饿游戏》、《2001太空漫游》、《阿波罗13号》、《教父》、《低俗小说》、《机械战警》等经典影片也有模仿致敬。
该剧让大家印象最深刻的、引用好莱坞动作大片最多的莫过于彩弹大战系列,在这个超现实主义的喜剧大片中,我们不难发现《惊变28天》、《终结者》、《第一滴血》等经典影片的影子,比如第一季的彩弹大战中昌老师手持双枪非常戏剧化的登场,模仿了周润发在《英雄本色》中与仇家火拼一幕,整个场面以慢镜头拍摄,墨镜,西装配合背景音乐,当房门拉开,机枪扫射,这恐怕是吴宇森电影中最经典的枪战场面之一。
《恐怖万圣节》中,食用了致病汉堡的学生遭到病毒入侵大脑,成为丧尸,整个万圣节派对变成了一部戏仿丧尸主题的科幻惊悚片。
最后带墨镜穿西装的特勤人员包围了学校并消除了所有人的记忆也是对科幻片《黑衣人》的戏仿。
另外,可以戏仿艺术形式。
比如第二季11集以粘土动画片的形式做圣诞特辑,致敬2004年罗伯特·泽米吉斯首次将CG动画真人捕捉技术用于动画片的《极地特快》。
第三季第八集《纪录片制作:终极版》用纪录片的拍摄手法,让阿布蒂用镜头“真实地”记录了这次宣传学校的广告拍摄过程花絮。
编剧借阿布蒂之口交代了原因:阿布蒂觉得由福克斯·巴尔和乔治·海肯卢珀于1991年拍摄的关于科波拉拍摄制作《现代启示录》过程的纪录片《黑暗的心:制片人的启示录》比电影《现代启示录》本身精彩,因为该纪录片以片场实录和科波拉生活中的私人镜头为主,记载了制作《现代启示录》中的困难和全体的工作人员的工作状态,并不留情面地勾勒出一个重压之下,几近崩溃发狂的科波拉。
所以阿布蒂也决定从自己的视角以纪录片的形式“还原”这次广告拍摄故事,同时也预示了拍摄的压力会让作为导演的校长精神崩溃。
互文性是作者在小说、诗歌、戏剧,电视、电影等形式中经常使用的文学话语策略,它创建了文本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够在读者的先验知识和理解基础上,影响读者,增加文本深度。
这些互文性引用通常在新的语境中传达出某种意义和目的,可能是强调某一句话的重要性,或引发读者比较两个文本,甚至通过嘲笑原文等方式创造幽默。
《废柴联盟》中大量互文性的使用不仅让我们意识到共同的文化背景知识对互相理解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了所有新的文本都是在旧文本的基础上搭建而来,这也使该剧跳出情景喜剧的搞笑套路,另辟蹊径。
观看此剧如同回顾了美国电视电影百年发展史,从西部剧、动作片、科幻片、惊悚片、僵尸片、警匪片、律政片、歌舞剧、间谍片、灾难片到黏土动画和纪录片,举不胜举;台词充满了深刻的文化所指,其中的潜台词和幽默值得观众琢磨玩味;剧情更是充斥着对各种流行人物、事件、电影、电视剧和电影类型的恶搞调侃或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