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歌格律之对仗

合集下载

诗词知识之对仗手法介绍

诗词知识之对仗手法介绍

诗词知识之对仗手法介绍诗词知识之对仗手法篇一【借对】:近体诗的一种对仗方式,或称为假对。

它通过借义或借音等手段来达到对仗工整的目的。

A:借义是利用词的多义性,通过一个词的某一种意义与相应的词构成对仗,但诗里所用的并不是这一种意义,而是另一种意义。

如杜甫《曲江》诗:“借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寻常”一词具有多种含义,一为“平常”,一是“八尺为寻,倍寻为常”。

前者是一般的副词,后者是数量词,这里用寻常来对数词“七十”,用的是它本来具有的数量方面的含义,而诗中用的却是它副词方面的意义。

这就是“借义对”。

B:借音是利用字词之间的同音关系,以甲词(字)来表乙词(字)。

例如对句用了甲字,对句本来应当使用与甲字意义相类似的乙字,但用乙字在全中的意义上又不合适,于是就选用一个与甲字同音而又字义相关的丙字来结成对仗。

俞弁《逸老堂诗话》说:“洪觉范《天厨禁脔》有琢句法,中假借格如"残春红药在,终日子规啼",以红对子(谐紫),如"住山今十载,明日又迁居",以十对迁(谐千)”皆是假借,以寓一时之兴,唐人多此格,何以穿凿为哉。

”文中所举就是“借音对”。

【扇面对】:诗、词、曲对仗的一种格式,即隔句相对。

一首诗中前联与后联形成对仗,便是扇面对。

各联中的出句和对句,本身不构成对仗。

就诗方面说,例如唐人白居易的《夜闻筝中弹潇湘送神曲感旧》诗:“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

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

苦调吟还出,深情咽不传。

万重云水思,令夜月明前。

”第一、三句为对,第二、四句为对。

词中也使用扇面对,如柳永的《玉蝴蝶》上片:“水风轻,苹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下片“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

”曲中的扇面对,如程景初散套《春情》:“小小亭轩,燕子来时帘未卷。

深庭小院,杜鹃啼处月空圆。

”“燕子”句与“杜鹃”句即为扇面对。

也即是第二句与第四句隔句为对。

【错综对】:古代韵文对仗的一种方式,它不拘字词的位置,相对的词语处于错综交叉的情况。

古代诗词中的对仗与押韵

古代诗词中的对仗与押韵

古代诗词中的对仗与押韵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被誉为文化的瑰宝。

其中,对仗与押韵是古诗词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

本文将深入探讨古代诗词中的对仗与押韵,展示其艺术魅力。

一、对仗古代诗词的对仗是指在韵脚上进行的一种音韵配对,使句子或词句在音韵上呈现一定的对称。

对仗在古代诗词中被广泛运用,以增加作品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常见的对仗手法有平仄对仗、声母对仗、韵母对仗等。

平仄对仗是指在句子或词句中,由于声调的不同,产生音韵上的平仄对立。

平仄对仗的运用使句子在音律上有节奏感,让诗词更加优美动听。

例如:《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里的“光”与“乡”、“霜”与“头”形成了平仄对仗。

声母对仗是指在句子或词句中,声母的搭配形成了音韵上的对仗。

例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里的“一”与“吹”、“离”与“火”、“原”与“风”形成了声母对仗。

韵母对仗是指在句子或词句中,由于韵母的变化形成了音韵上的对仗。

韵母对仗常常与平仄对仗相结合使用。

例如:《苏幕遮·燎沉香》中,“花径细、花径细,望也望不见。

天涯芳草无情思,何处金英多少。

”这里的“细”与“草”、“见”与“思”、“多”与“草”形成了韵母对仗。

二、押韵古代诗词的押韵是指在句子或词句中,以韵母为主要标志进行的音韵配对。

押韵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使诗词在音韵上呈现出和谐统一的美感。

押韵的运用可以分为充分押韵与偶然押韵。

充分押韵是指诗词中几乎每一个韵脚都押上韵。

偶然押韵是指押韵出现得相对较少,不是每一个韵脚都必须押。

例如:《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里的“流”与“楼”形成了充分押韵。

押韵在古代诗词创作中具有重要意义,不仅使诗词在音韵上更加和谐,同时也有助于表达思想情感,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三、对仗与押韵的艺术魅力对仗与押韵是古代诗词的独特之处,它们赋予了古诗词一种独特的韵律之美,增添了作品的音乐感。

古典诗歌格律之对仗3

古典诗歌格律之对仗3

(3)借义对与借音对
借义对指的是借字词含义里它义而构成对仗。如 白法调狂象,玄言问苍龙。 “白法调狂象,玄言问苍龙。”因“玄”有“黑” 义,所以借来与“ 义,所以借来与“白”相对。 借音对指的是借字词的谐音二成对。如: “厨子具鸡黍,稚子摘杨梅。”“杨”音同 厨子具鸡黍,稚子摘杨梅。 “羊”,借来与“鸡”相对。 ,借来与“ 水舂云母碓,风扫石楠花。 “水舂云母碓,风扫石楠花。”楠音同男,借与 母相对; 竹叶于人既无份,菊花从此不须开。 “竹叶于人既无份,菊花从此不须开。”竹叶为 酒名,借叶音与花相对。
四联全对仗
这比绝句全对仗更少见,所见到也是五言 律诗。如李商隐《陈后宫》 律诗。如李商隐《陈后宫》: 茂苑城如画,阊门瓦欲流。 茂苑城如画,阊门瓦欲流。 还依水光殿,更起月华楼。 还依水光殿,更起月华楼。 侵夜鸾开镜,迎冬稚献裘。 侵夜鸾开镜,迎冬稚献裘。 从臣皆半醉,天子正无忧。 从臣皆半醉,天子正无忧。
后二句使用对仗的情况
后二句使用对仗也叫对结。如 孟浩然《宿建德江》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杜甫《复愁》 昔归相识少,早已战场多。 杜甫《复愁》:昔归相识少,早已战场多。 五言绝句机和七言绝句后二句对仗的情况比较少见,因 为对结不易,尤其是并肩对,往往给人以未终篇之感。 所以绝句末尾二句的对仗一般多使用流水对。如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即从巴峡穿巫峡,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 阳向洛阳。 阳向洛阳。 杜审言《渡湘江》 独怜京国人南蹿,不似湘江水北流。 杜审言《渡湘江》:独怜京国人南蹿,不似湘江水北流。
小项相对诗句举例1 小项相对诗句举例1
天文对:营开边月近,战苦阵云深。(张巡《闻笛》颈联) 深。(张巡《闻笛》 时令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颈联) 。(王湾《次北固山下》 地理对: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 遥。(许浑《 楼》颈联) 地名对: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上诗颔联) 宫室对: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李商隐《晚晴》颈联) 明。(李商隐《晚晴》 植物对: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植物对: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颈联) 动物对: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颔联) 轻。(王维《观猎》 形体对:上例。

格律诗“对仗”小技巧

格律诗“对仗”小技巧

格律诗“对仗”小技巧对仗是律诗必须要有的语言的形式。

对仗能够使得句式显得“凝练、匀称、典雅。

一般好的对仗诗句往往就会成为律诗中最精彩的部分,增强了古诗的感染力。

但是如果只一味的追求规矩,很容易停滞不前。

关于“对偶”我们不要光看见古人求同的方面,也要看见存异的方面,后者相比前者更为重要。

对仗对仗,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

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

对仗主要包括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方面,对仗多用于骈文。

对仗又称队仗、排偶。

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

总而言之,诗词对仗归纳为三要素:结构相同,词性相对,平仄相反。

对仗的规律1、时空交错对仗中的一句或者一联,从时间开始描写,或者是从空间开始描写,以表达出古诗词的内容变化。

例如:几许明清韵,大千秦汉魂。

风回堪可守,雨过未相侵。

第一联从时间写,第二句从空间写。

两个维度相互衬托,以表达出诗句的语义空间。

2、动静相宜古诗词中的对仗一句或者一联写动态,则另一句或一联写静态,动静结合的非常完美。

例如:万里狂歌银与玉,几家焦虑炭和粮。

枝闲鸟寂风雷渺,云淡星稀日月长。

第一联描写动态,第二联这是静态。

两句联一动一静相结合,相映成趣。

3、视听之变人接触外界有五种感觉:听觉、视觉、味觉、触觉、嗅觉。

其中在古诗词中最常用的是视觉和听觉来形成对仗或是对偶。

当然其他的也可形成对仗。

例如:轻云漫隐溶溶月,远火遥接淡淡星。

琴韵含情涵海韵,钟声彻耳坼风声。

第一联在描写视觉,第二联则在描写听觉,视听相结合,月色交相辉映,来构成对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4、宏微并衬两句中一句着眼于宏观或多数,另一句则是微观或少数。

5、多少分明一联两句,通过数目对比,使得语句更加具有表现力。

6、节奏起伏对仗句要求上下句法句式结构一致,但以为追求形式的工整和句式的结构,势必会影响到对仗内容的气韵。

往往在诗的字面对称的前提下,它的内在气韵也要有所变化。

谈古典诗词的对仗

谈古典诗词的对仗

谈古典诗词的对仗对古典诗词的写作和欣赏,既要注重内容,也要兼顾形式。

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才是上乘之作。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或“丽质美女,褴褛其衣”都不行。

内容是灵魂,形式是外壳。

由事象、物象、意象等构成的意境是诗词的灵魂,而文字、格律(包括对仗)则组成了诗词的外壳。

这儿仅就诗词格律中的对仗谈几个方面的认识。

一、什么是对仗?对仗,就是将两个相关的意思用相同之字数和笔法构成一对华美之语句。

它在古典诗词中叫对仗,在现代修辞中叫对偶,在古代歌赋中叫俪词。

对仗一词的来历,王力先生指出是源于古代的仪仗结对而出的现象。

其实,它的渊源很早,就是古代诗文中的对句。

《易经》中说:“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

”《老子》中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诗经》中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这些对句就开了对仗的先河。

对仗的两句中,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下面举例说明:1、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解缙)2、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3、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毛泽东)以上三例,出句和对句之间字数相同,意思都是相互关联的。

第一例语义并列,第二例语义相反,第三例语义相承。

4、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杜甫《旅夜书怀》5、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第五例都是省略谓语句,第六例都是主谓句。

从以上各例可以看出,出句和对句的语法结构都是一样的。

二、对仗的规则对仗中,出句和对句,必须遵守以下规则:1、字数相等。

如:犁云锄雨永绵世泽,诵诗读书丕振家声(海上桥王家老宅门联)2、词类相同。

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例:“抗”、“援”、“保”、“卫”是动词相对应,“美”、“朝”、“家”、“国”是名词相对应。

3、词意相关。

相对的如“悲”对“喜”、“善”对“恶”、“新”对“旧”,相似的如“天长”对“地久”、“父慈”对“子孝”,相关的如“江风”对“海雾”、“狂风”对“骤雨”、“珊瑚”对“玳瑁”。

格律诗词押韵规则、平仄格式、对仗要求

格律诗词押韵规则、平仄格式、对仗要求

格律诗词押韵规则、平仄格式、对仗要求学格律诗三十八句口诀?格律诗中平仄明,声律关系要弄清。

佩文古韵为依据,平上去入在其中。

句内平仄相间错,联内平仄要对应。

两联之间粘相处,一韵到底应平声。

律诗起承接转合,中间两联对仗行。

一三五可约不论,二四六字声分明。

基本句式仅四种,举一反三功倍成。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格律虽严可拗救,孤平犯忌错不轻。

两仄一平夹中间,一定要救按律行。

孤平拗救共两种,本句对句两类型。

本句自救仄平脚,三拗五救很轻松。

上句如是平仄尾,对句必为仄平声。

小拗五字可不救,大拗六仄下五平。

仄平韵脚五字救,本上两句全救清。

特殊句式仄仄脚,五六互换三应平。

律诗基本四要素,韵声粘对必须明。

精通基本规则后,可学李杜进诗城!注:本口诀以七言为例,同样适合五言。

如"小拗五字可不救,大拗六仄下五平"就变成"小拗三字可不救,大拗四仄下三平"。

另;关于"一三五可约不论,二四六字声分明。

"虽不严谨,但对初学者还是应记住的。

前面讲过了写绝句与律诗共十六种句式,大家记起来及参照写诗很杂乱。

本人整理了如下句式就全部包括了。

A,B,C,D共四种基本句式。

例如;写仄起平收入韵式七绝,那么就参照如下B式句的"BDAB",(前四句)如写律诗就为"BDAB十CDAB"(全句)如写五绝及五律,就去掉每句前两字既可。

如A式句,就为"(仄)仄平平仄"(A式)A:(平)平(仄)仄平平仄B:(仄)仄平平仄仄平C:(仄)仄(平)平平仄仄D:(平)平(仄)仄仄平平A:(平)平(仄)仄平平仄B:(仄)仄平平仄仄平C:(仄)仄(平)平平仄仄D:(平)平(仄)仄仄平平(B式)B:(仄)仄平平仄仄平D:(平)平(仄)仄仄平平A:(平)平(仄)仄平平仄B:(仄)仄平平仄仄平C:(仄)仄(平)平平仄仄D:(平)平(仄)仄仄平A:(平)平(仄)仄平平仄B:(仄)仄平平仄仄平(C式)C:(仄)仄(平)平平仄仄D:(平)平(仄)仄仄平平A:(平)平(仄)仄平平仄B:(仄)仄平平仄仄平C:(仄)仄(平)平平仄仄D:(平)平(仄)仄仄平平A:(平)平(仄)仄平平仄B:(仄)仄平平仄仄平(D式)D:(平)平(仄)仄仄平平B:(仄)仄平平仄仄平C:(仄)仄(平)平平仄仄D:(平)平(仄)仄仄平平A:(平)平(仄)仄平平仄B:(仄)仄平平仄仄平C:(仄)仄(平)平平仄仄D:(平)平(仄)仄仄平平一:《韵》佩文古韵为依据,平上去入在其中。

格律诗之对仗详解

格律诗之对仗详解

格律诗之对仗详解原创2016-06-10 诗画天地微刊社诗画天地说不出口沈波- 欢乐颂格律诗之对仗详解1、对偶与对仗的区别对偶与对仗是两个概念,是两种语言形式,二者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

它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这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和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

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例如:(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只对偶,不对仗。

(2)春天繁花开遍峡谷,秋天果实压满山腰。

(碧野《天山景物记》)——只对偶,不对仗。

(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鲁迅)——只对偶,不对仗。

(4)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既对偶,又对仗。

(5)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既对偶,又对仗。

(6)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毛泽东)——既对偶,又对仗。

(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既对偶,又对仗。

2、什么叫做对仗?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

对仗又称对偶、队仗、排偶。

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

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

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句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对仗本身应该也是一种骈偶。

格律诗对仗的具体内容,首先是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对的句子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

有的对仗的句式结构不一定相同,但要求字面要相对。

再次,要求词语所属的词类(词性)相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词语的“词汇意义”也要相同。

中国传统诗歌的对仗技巧

中国传统诗歌的对仗技巧

中国传统诗歌的对仗技巧雅石☆对仗,是中国语言文学中特有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运用十分广泛。

特别是创作传统体裁诗歌的文学爱好者,必须学会使用对仗。

什么叫对仗呢?简而言之:就是把字数相等、意思相对(或相反)、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两个句子对称地排列在一起,使两句之间从形式上相互映衬、从内容上相互补充。

对仗不仅仅运用于传统诗歌,而且还运用于对联、辞赋、散文、现代诗歌、歌曲唱词、戏曲唱词等。

因此,文学工作者和文学爱好者学习对仗知识,对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都大有益处。

一、对仗的起源对称之美是一种大自然的现象,天地对称、日月对称、东西对称、昼夜对称、寒暑对称、阴晴对称……等等,涵盖了天地万事万物之变。

就拿人体来说,有双手对称、双耳对称、双眼对称……等等。

中国古人将这些现象演化为文字形式来抒发情感、表达意愿,可谓是一种伟大的创举。

对仗,从美学角度上讲就是一种类比之美和对比之美。

对仗以文学艺术形式出现应该在两千多年以前,最早的诗集《诗经》和后来的《楚辞》中就已经有了对仗的雏型。

例1.古代诗歌的对仗①《诗经》〈小雅·采薇〉中的四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②《楚辞》中的《九歌(屈原)》有两句: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

到了汉代赋文兴起,骈体文中运用对偶句式逐渐多了起来。

魏晋以后,骈偶之风盛行,文人诗歌中运用对仗的越来越多。

随唐时期在律诗形成过程中,诗歌中对仗的形式发展演变成为几种规范,唐代把对仗作为五律、七律、长律(五言七言)的一种固定表现形式。

宋代格律词中也有要求必须对仗的句子。

二、对仗的要求对仗的基本要求有:字数相等、结构对称、字面相对、词性一致、声调(平仄)相对、避免同字,其中古体诗歌不要求声调相对。

分述如下:㈠字数相等:相对两个句子字的数量相同,如:四字对四字、五字对五字、六字对六字、七字对七字等(见例2)。

㈡结构对称:传统诗歌句子结构是由词组构成,相对仗两个句子的词组结构相同,单字词对单字词、双字词对双字词,就是结构对称。

诗词知识:格律诗的五大对仗要素,涨知识,值得学习

诗词知识:格律诗的五大对仗要素,涨知识,值得学习

诗词知识:格律诗的五大对仗要素,涨知识,值得学习格律诗的三大要素,也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平仄、对仗和押韵。

格律诗与古体诗不同的地方,主要有四点:一是句数固定。

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排律一般在十句以上。

二是押韵严格。

一般要求押平声韵,很少押仄声韵。

三是讲究平仄。

而且有一定的规则,要求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音。

四是要求对仗。

特别是八句的律诗,中间两联一般都要用对仗。

一、对仗是构成律诗的重要因素之一什么是对仗?对仗又叫对偶。

就是在韵文中,上下两句中的词组结构和词性要相同,互相成对,而平仄声调则要相反,如同古代的仪仗队一样,两两相对。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造化赋形,文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

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不相须,自然成对。

”他在这里把对仗看成是事物的客观存在和文艺创作的规律。

可见古人对对仗这种行文形式和修辞方法已经有了很有见地的认识。

汉字是一字一音,最适于对仗。

古代诗文如《诗经》中就多有对仗的句子。

后来对仗形式更为发展,并逐渐衍化为骈体文、律诗和对联等诸多文学样式。

对仗的作用就是能使读者在接受作品思想内容的同时,也能欣赏到作品的一种形式的整齐、对称和协调之美,而作品的这种形式美又能反过来增强作品思想感情的感染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传统诗歌中的律诗,其艺术生命力之所以历经千年而不衰,对仗这种修辞手段的运用,恐怕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因此,在诗词创作中,凡按格律要求应该对仗的地方,一般都要尽量使用对仗,以增加诗词的美感。

而不使用对仗或使用的不正确,就不能称作律诗。

二、对仗的基本要求1、本句平仄相间,对句除韵脚外,要平仄相对。

这在前面已讲到,这里就不再重复。

但有一点仍然要提请同学们注意,即在对仗句中,一般都是“两—两”或“三—两”相间与相对。

这种现象,恐怕与我们汉语言的词组结构、语音音节、节奏等因素有很大的关系,不可忽视。

2、出句和对句的字数、句型和词类要相同,义类要相对。

如王勃的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从句型、词类上讲,上下两句是相同的:“海内”与“天涯”都是主谓结构的方位词组,“知己”与“比邻”都是动宾结构的名词词组,而中间的“存”与“若”都是动词。

格律常识与写作(12):对仗

格律常识与写作(12):对仗

格律常识与写作(12):对仗作者说:”对仗是诗词创作常用的修辞。

很多人为对仗所困。

在今天的文章中,我给大家讲清楚了。

如果你想学诗词写作,最好认真读读这篇文章,恐怕迄今为止没有人比我讲的更清楚、更通俗易懂了。

如果你对诗词不感兴趣,就请完全忽略它。

”对仗,是格律诗最常见的修辞方法之一,能使诗文更加优雅、意境更加深邃、朗诵更加上口。

对仗也是汉语诗歌优于其他语言诗歌的一种文学艺术。

关于对仗,至少需要懂得三个最基本知识:对偶、对仗和对仗形式。

1.对偶诗文中平行的两个句子相对,称为对偶,它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如韩愈的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里面,“雪”对“云”,“拥”对“横”,“蓝关”对“秦岭”,“马”对“家”,“不前”对“何在”,前后两句构成了完美的对偶。

对偶的基本要求是句子结构相对,此外还有事类对、颜色对、数目对、正对、反对等讲究。

常见的对偶形式有五种:(1)并肩对,两句意思并立,无主次之分,如杜甫的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2)映比对,两句意思相映比,分主次,一为正意,一为旁衬。

如刘禹锡的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上句为正,下句为衬。

(3)反比对,前后句整句或局部意思相反。

如李商隐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4)顺接对,后句承接前句之意。

如王维的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5)流水对,前后两句一意贯通,不能颠倒、分割。

如杜甫的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2.对仗仗,仪仗的意思。

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而立的,对仗这一称呼便源于此。

对仗是诗文中的对偶修辞手法,它要求格律诗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格律诗的对仗使得诗句语言更加和谐,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

譬如“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诗词谈:对仗知识及其规则(一)

诗词谈:对仗知识及其规则(一)

诗词谈:对仗知识及其规则(一)一、对仗的基本知识1、对仗的基本概念什么是对仗?对仗是格律诗的一大修辞技巧,通常只要求律诗中的颔联、颈联对仗。

对仗源于古诗或古赋中的骈文。

骈文起于汉、魏,成形于南北朝。

骈文整篇以俪句为主,讲究对偶。

其俪句多为四言、六言,世称四六文。

所谓对仗,乃指诗之一联中的出句与对句而言。

对仗具有以下两条最基本的特征:(1)字数相等、平仄相反这一特征乃是格律诗固有的特点,格律诗中一联诗句字数都相等,而且出句与对句“对”,所以,一联诗句通常是平仄对称相反。

所谓平仄相反,亦仅指不失对而言,主要指偶序位上的字和尾字平仄对应相反。

例如杜甫的《秋兴》之一诗句: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此乃该诗中的颔联。

(2)语义相对、词性相合此为对仗的词性特征,乃对仗的根本特征。

语义相对,是指句中所用词语的字义要相互对应。

词性相合,是指对应词语的词性协调一致(参看下节《对仗中的词性对应》)。

例如(南宋)叶采的《暮春即事》: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其中,首联对仗,“双双”对“点点”均为量词重叠;“瓦雀”对“杨花”均为名词;“行”对“入”均为动词;“书案”对“砚池”均为名词。

满足以上两条要求的一联诗句谓之对仗。

对仗诗联又叫做对偶句,亦称为对联。

春节家家贴的对联,便是从格律诗中析离出来的。

古人写对联,那是一定要讲究对仗的,否则难成对联。

清人为培养幼儿从小就形成对仗的概念,李渔老先生特意编写了一本《笠翁对韵》的小册子,供儿童背咏。

该书分韵部编写,将常用字尽收其中,按上述第二特征编写了对应“词语对子”之歌,可谓诗词入门之敲门砖也。

你不妨去买一本学学,或有裨益。

兹将“一东”韵部的开头一段摘录如次: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

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

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

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戌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渔翁。

诗词中的对仗与押韵

诗词中的对仗与押韵

诗词中的对仗与押韵诗歌是一种优美的文学形式,而其中的对仗和押韵是使诗歌更加动人和韵律鲜明的重要元素。

对仗和押韵的运用,既能增添诗歌的美感,也能加深诗歌的意境和表达。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诗词中对仗与押韵的作用和魅力。

一、对仗的形式与作用对仗是指诗句中相邻的字句的音形相似或相同。

对仗包括平仗、仄仗、押平声,押仄声等形式。

对仗具有以下几个重要作用。

1. 增强语言的美感。

对仗让诗句的韵律更加优美动人,使读者在欣赏时能够感受到诗歌的美妙之处。

2. 表达深层次的意境和情感。

对仗可以将不同的意象、情感、主题通过声音的对应关系连接起来,形成一种意境的衔接,更加生动地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意象。

3. 增强记忆力。

对仗的音韵相似与重复,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记住诗句,使诗歌更加易于传诵与传承。

二、押韵的形式与作用押韵是指诗句的末尾音节相同或相似的现象。

押韵分为单韵和双韵两种形式。

押韵在诗词中具有以下几个重要作用。

1. 增强诗句的凝练与紧凑。

押韵可以使诗句的结构更加紧凑,避免诗句过长过散的缺点,使诗词具备更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2. 加深主题和表达。

通过押韵的方式,诗歌可以将相近的词语相联,增强表达的力度与感染力,使主题更加鲜明、深刻。

3. 增加诗歌的音韵美。

押韵使得诗歌中的每个音节都具备相应的回响效果,使整首诗歌的音乐感更强烈,更具吸引力。

三、对仗与押韵的巧妙结合聪明的诗人常常将对仗和押韵结合在一起运用,创作出丰富多样的诗词作品。

通过对仗与押韵的巧妙结合,诗歌中的音韵美和意象形式相映成趣。

1. 创造意境。

通过对仗与押韵的运用,诗人可以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意境,使诗词更加具象化,增强读者的阅读感受。

2. 表达情感。

对仗和押韵的结合可以让诗词中的情感更加深沉和丰富,使读者更容易被感染和激发共鸣。

3. 让诗词更加易于传唱。

对仗和押韵的运用,可以使诗词更加易于传唱和传承。

当字句的音韵相同或相似,容易让人记忆,便于通过口头传承与流传。

总之,诗词中的对仗与押韵给作品增添了无限的魅力与美感。

律诗的对仗

律诗的对仗

律诗的对仗摘要:一、律诗概述二、律诗的对仗特点三、律诗对仗的应用示例四、律诗对仗的艺术价值正文:一、律诗概述律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起源于唐代,主要特点是五言或七言,每首诗句数为八句,分为前后两部分,即前四句和后四句,前后两部分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每句中的字数相同,同时要求诗句的平仄、押韵和对仗都要符合一定的规则。

二、律诗的对仗特点律诗的对仗是指诗句中字与字、义与义之间的对应关系。

具体来说,律诗的对仗有以下几个特点:1.字数对应:对仗要求诗句中字数相同,如“春风十里”对“秋雨三更”。

2.词性对应:对仗要求诗句中字词的词性相同,如“山高”对“水长”。

3.义类对应:对仗要求诗句中字词的意义类别相同,如“花草”对“树木”。

4.平仄对应:对仗要求诗句中字词的平仄相同,如“平仄平平仄”对“仄平平仄平”。

三、律诗对仗的应用示例以下是一首五言律诗《登鹳雀楼》中的对仗应用示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中,“白日”对“黄河”,表示自然景象;“依山尽”对“入海流”,表示动态变化;“欲穷”对“更上”,表示意愿和行动;“千里目”对“一层楼”,表示目的和手段。

这些对仗关系使得诗句更加和谐、优美。

四、律诗对仗的艺术价值律诗对仗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形式美:对仗使诗句字数整齐、词性相对、义类相同,形成优美的诗歌形式。

2.内容丰富:对仗使诗句的意义更加丰富,通过对比、映射等手法,增强了诗歌的意境和表现力。

3.音韵美:对仗要求诗句的平仄对应,使诗歌在朗读时具有和谐的音韵之美。

当代格律诗词创作中的对仗问题

当代格律诗词创作中的对仗问题

当代格律诗词创作中的对仗问题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张经建引言对仗是一种修辞手段,它通过有规则的出句与对句相对而形成诗文整齐的对称美。

对仗的出现很早,《诗经》中也大量用之。

南朝刘勰在其《文心雕龙・丽辞》中指出:“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

……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

”然而,对仗成为诗歌格律的一个要素和成为律诗的标志之一,是伴随着格律诗的逐渐定型而出现的。

律诗中间的颔联和颈联通常要求对仗。

而对仗则严格要求:字数相等,语义相对,平仄相反,词性相合,结构相同。

嵇哲认为:“律诗之正体,则为起结不对,中二联必对。

”刘坡公认为:“学作律诗,以对偶工稳为最要。

”一首格律诗的优劣往往表现在对仗上。

当代格律诗词的创作中,作者一般是知道使用对仗的,也往往能刻意求好,但由于文化素养高的作者毕竟是少数,故在当代格律诗词的对仗中问题还是很多的,主要有合掌、少对、用词用字不当和为对而对诸问题。

一、合掌问题合掌为诗家之大忌,它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第一联对仗的结构和第二联对仗的结构完全一样,如“高昌玉蕊会,崇敬牡丹期。

短李芬芳酒,迂辛寂寞诗”,两联都是以专用名词开头,四句后三个字的结构也一样。

另一种是在一联对仗中,出句和对句的意思或完全相同或基本雷同,如出句用“大河”,对句用“巨川”,又如出句用“红旗”,对句用“赤旌”,一联中形成同义反复。

明胡应麟在其《诗薮》中指出:“作诗最忌合掌,近体尤忌,而齐、梁人往往犯之,如以朝对曙,将远属遥之类。

初唐诸子,尚袭此风,推原历阶,实由康乐。

沈、宋二君,始加洗削,至于盛唐尽矣。

”宋蔡居厚在其《蔡宽夫诗话》中也指出:“晋、宋间人,造语虽秀拔,然大抵上下句多出一意,如‘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之类,非不工矣,终不免此病。

……唐初,余风犹未殄,陶冶至杜子美,始净尽矣。

”由此可见,合掌这一毛病至盛唐已很少有人再犯。

然而,当代格律诗词创作中该问题还是普遍存在的。

律诗对仗浅析

律诗对仗浅析

律诗对仗浅析五七言律各四联八句,习惯上将第一联称首联,第二联称颔联,第三联称颈联,第四联称尾联或末联。

颔联两句和颈联两句要对仗.如:七律《江村》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首联)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颔联)老妻画纸作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颈联)多病所需惟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尾联)所谓对仗就是词性的对称,名词对名诃,形容词对形容词,虚词对虚词,等等。

凡叠字处也要对称。

各类词性的对仗划分愈细,对仗则愈工致,例如名词,可以分为以下一些小类。

l、天文 2、时令 3、地理 4、宫室 5、服饰 6、器用 7、植物8、动物 9、人伦 10、人事 11、形体。

律诗的对仗,一般用在中间两联,即颌联和颈联。

例如:无题李商隐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椽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颌联:金蟾对玉虎;啮锁对牵丝;烧香入对汲井回。

颈联:贾氏对宓妃;窥对留;帘对枕;韩椽对魏王;少对才)对仗可多到三联,即首联、颌联、颈联都用对仗。

如: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也可以少到一联,即颔联不用对仗,只在颈联用对仗。

这种情况比较罕见。

另有一种情况,即在首联、颈联都用对仗,而在颔联不用。

例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古人在五、七律的对仗上有许多苦心孤诣的追求,创造了难以数计的所谓佳对。

在这方面,以唐的杜甫、宋的陆游为最。

五、七律的首联和尾联不必对仗。

对仗是为了形式整齐之美,如果四联皆对,则容易显得呆板凝滞。

唐宋人的五、七律,也有首联对仗的,那并不是常规。

尾联对仗的则极少见。

排偶是汉语固有的规律,在近体诗定型之前,古典作家就已经自觉地将排偶运用在诗文之中了。

有许多古体诗,为了造成形式的整齐美,也用对仗,如:杜甫五古《望岳》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诗词写作指导: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之对仗

诗词写作指导: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之对仗

诗词写作指导: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之对仗文学中运用字句的对称和意义的相关来增强内容表达效果和文字语音效果的一种修辞手法称为'对偶'。

在诗词中,对偶也称'对仗'(意思是像仪仗队一样两两相对而整齐地排列。

(一)对仗的要求对仗的具体要求是上下两句(分别称为'出句'和'对句'必须字数相等,平仄相对,词类相同,词义相关。

1字数相等字数相等是指出句的字数与对句的字数相等。

如在五言诗中,出句和对句都是五字;在七言诗中,出句和对句都是七字。

2平仄相对平仄相对是指出句和对句中每一个相对应的字的平仄声调要相对,即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

3词类相同词类相同是指出句和对句中每一个相对应的词语的类别要相同,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

如果是词组,则要求偏正词组对偏正词组,动宾词组对动宾词组。

出句与对句的词类相同也就决定了这两个句子的句形结构一致。

4词义相关词义相关是指出句和对句中所对应的词语意义上的关联性。

词语意义的范畴极广,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若干大类,如天文类、地理类时令类人类、物类等。

这些大类还可以细分,如物类可以细分为动物类、植物类、无生命类等。

它们仍可以再分,如无生命类可再分为食品类、工具类、书画类,等等。

如果两个词在意义上同属于某一类别,则认为这两个词的词义是相关的,即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如果两个句子的字数相等,平仄相对,词类相同且词义相关,则称此对仗为'工对',即对得工整。

如果字数相等,平仄相对,词类相同但词义不相关,则只能算是'宽对'。

词义关联性越强,即两个词的词义同属的类别越细,则对得越'工'。

下面举一些近体诗中对仗的例子:八阵图杜甫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对仗)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对仗)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对仗)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律诗的对仗

律诗的对仗

律诗的对仗
律诗的对仗是指在律诗中,颔联(第三、四句)和颈联(第五、六句)的句子要使用对仗的修辞手法。

对仗是指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两个句子来表达相对或相反的意思,使语言更加优美、工整。

对仗的基本要求是:
1. 字数相等:对仗的句子字数要相等,一般要求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的颔联和颈联的句子都是七言或五言。

2. 结构相同:对仗的句子结构要相同,即语法结构和词类要相对应。

3. 意义相关:对仗的句子意义要相关,即表达的意思要有一定的关联或对比。

4. 平仄相对:对仗的句子平仄要相对,即平声和仄声要交替出现,以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感。

对仗的形式有很多种,如工对、宽对、流水对、正对、反对等。

其中,工对是指对仗的句子结构、词类、意义、平仄等都完全相对应,是对仗的最高境界。

宽对是指对仗的句子在某些方面可以放宽要求,如词类可以不同,但意义要相关。

流水对是指对仗的句子意义相连,像流水一样自然流畅。

正对是指对仗的句子意义相近或相似,反对是指对仗的句子意义相反或相对。

律诗的对仗是律诗的重要特点之一,它不仅可以增强诗歌的艺术性和表现力,还可以使诗歌更加严谨、工整。

律诗的对仗

律诗的对仗

律诗的对仗(最新版)目录一、律诗对仗的概述二、律诗对仗的基本要求三、律诗对仗的种类四、律诗对仗的技巧五、律诗对仗的示例正文一、律诗对仗的概述律诗,又称近体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一种重要形式。

它源于先秦诗经、楚辞,成熟于唐代,一直沿用至今。

律诗以其严谨的格律、优美的音韵和独特的表现手法而著称。

其中,对仗是律诗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诗句中字与字、义与义之间的对应关系。

这种关系不仅使得律诗在形式上更加和谐美观,同时也赋予了它深刻的内涵。

二、律诗对仗的基本要求律诗对仗有以下几个基本要求:1.字数相等:对仗的诗句字数要相等,通常为五言或七言。

五言律诗每句五个字,七言律诗每句七个字。

2.词性相对:对仗的诗句中,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代词对代词,虚词对虚词。

3.意义相关:对仗的诗句在意义上要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

4.平仄相协:对仗的诗句在平仄上要协调,平声对平声,仄声对仄声。

三、律诗对仗的种类律诗对仗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工对:对仗最为严谨,诗句中字与字、义与义的对应关系都非常规范。

2.宽对:对仗较为宽松,词性相对,意义相关即可,不要求平仄相协。

3.借对:借用诗句中的某个字,与对仗的字形成意义上的对应关系。

4.流水对:对仗的诗句在形式上连续不断,意义上相互关联,如同流水一般。

四、律诗对仗的技巧要写好律诗对仗,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1.认真选词:选词要贴切,既要符合词性相对、意义相关的要求,又要注意保持诗句的和谐美观。

2.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借代等,使对仗诗句更具表现力。

3.注意诗句的平仄:在保持意义相关的同时,尽量使诗句平仄相协,以增加诗句的音韵美感。

五、律诗对仗的示例以下是一首五言律诗对仗的示例: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这首诗中,“山光”对“池月”,“西落”对“东上”,都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成严格的对仗关系。

律诗的对仗

律诗的对仗

律诗的对仗(原创实用版)目录一、律诗对仗的概述二、律诗对仗的基本要求三、律诗对仗的种类四、律诗对仗的示例分析五、律诗对仗的艺术价值正文一、律诗对仗的概述律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起源于唐代,它是由五言或七言的诗句组成,每首诗分为四句或八句,每句诗句都要求对仗工整。

律诗对仗,就是指律诗中诗句之间的对仗。

对仗是指诗句中字与字、义与义的相对关系,这种关系要求字义、词性相对应,以达到音韵、意境的和谐统一。

二、律诗对仗的基本要求律诗对仗的基本要求有以下几点:1.字义相对:对仗的字义要相互对应,如上下句中的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

2.词性相对:对仗的词性要保持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等。

3.声律相对:对仗的诗句要符合平仄规律,即平声对平声,仄声对仄声。

4.句式相同:对仗的诗句句式要保持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等。

三、律诗对仗的种类律诗对仗的种类主要有以下几种:1.上下句对仗:指律诗中第一句和第二句、第三句和第四句之间的对仗。

2.前后联对仗:指律诗中第一句和第三句、第二句和第四句之间的对仗。

3.隔句对仗:指律诗中第一句和第三句、第二句和第四句之间的对仗。

4.全体对仗:指律诗中所有的诗句都进行对仗。

四、律诗对仗的示例分析以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为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中,“白日”对“黄河”,“依山尽”对“入海流”,都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符合对仗的基本要求。

五、律诗对仗的艺术价值律诗对仗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形式美:律诗对仗使诗句在形式上具有整齐和谐的美感,使诗歌更加富有韵律感。

2.意境美:通过对仗,诗人可以创造出意境深远、内涵丰富的诗句,增强诗歌的表达力。

3.修辞美:律诗对仗是诗人运用修辞手法的重要方式,可以增强诗歌的艺术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诗歌格律之对仗
【对仗】: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

对仗又称对偶、队仗、排偶。

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

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

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句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对仗本身应该也是一种骈偶。

格律诗对仗的具体内容,首先是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对的句子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

有的对仗的句式结构不一定相同,但要求字面要相对。

再次,要求词语所属的词类(词性)相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词语的"词汇意义"也要相同。

如同是名词,它们所属的词义范围要相同,如天文、地理、宫室、服饰、器物、动物、植物、人体、行为、动作等同一意义范围内的词方可为对。

对仗的运用有宽有严,因而出现各种不同类型,有工对、邻对、宽对、借对、流水对、扇面对等。

在内容上则有言对、事对、正对、反对等名目。

【工对】:近体诗中用得很工整的对仗,称为“工对”。

要做到对仗工整,一般必须用同一门类的词语为对,如名词中天文、地理、时令、器物、服饰等同一意义范畴的词。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对仗相当工整。

诗中的“两个”对“一行”(数量结构对数量结构),“黄鹂”对“白鹭”(禽类名词相对)、“翠”对“青”(颜色名词相对)、“千”对“万”(数词相对)都是同类词为对,非常工整。

【宽对】:近诗体对仗中的一种。

它与工对是相对的概念。

宽对是一种不很工整的对仗,一般只要句型相同、词的词性相同,即可构成对仗。

这样的对仗,一般称之为“宽对”。

宽对要比邻对的要求再宽一些。

如一般以名词对名词、以形容词对形容词便可以。

如黄鲁直《答龙门秀才见寄》诗第二联“明月清风非俗物,轻裘肥马谢儿曹”便是宽对。

【邻对】:近体诗对仗中的一种。

用词义的门类比较接近的词为对,便叫“邻对”。

所谓词义门类相近,如天文与时令、地理与宫室、器物与衣饰、植物与动物、方位对数量等的关系。

用这些意义接近的词为对,就是邻对。

如白居易《感春》中的两句:“草青临水地,头白见花人”草与头不同类,水与花不同类,地与人不同类,这可以算是邻对。

【自对】:也叫当句对,对仗的一种,一句之中某些词语自成对偶,叫作自对。

如洪迈《容斋随笔》中引李义山诗:“密迩平阳接上兰,秦楼鸳瓦汉宫盘。

池光不定花光乱,日气初涵露气干。

但觉游蜂绕舞蝶,岂知孤凤接离鸾,三星自转三山远,紫府程遥碧落宽。

”诗中多各相为对,如第二句的秦楼对汉宫,瓦对盘;第五句的游蜂对舞蝶;第六句的孤凤对离鸾等等。

【借对】:近体诗的一种对仗方式,或称为假对。

它通过借义或借音等手段来达到对仗工整的目的。

A:借义是利用词的多义性,通过一个词的某一种意义与相应的词构成对仗,但诗里所用的并不是这一种意义,而是另一种意义。

如杜甫《曲江》诗:“借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寻常”一词具有多种含义,一为“平常”,一是“八尺为寻,倍寻为常”。

前者是一般的副词,后者是数量词,这里用寻常来对数词“七十”,用的是它本来具有的数量方面的含义,而诗中用的却是它副词方面的意义。

这就是“借义对”。

B:借音是利用字词之间的同音关系,以甲词(字)来表乙词(字)。

例如对句用了甲字,对句本来应当使用与甲字意义相类似的乙字,但用乙字在全中的意义上又不合适,于是就选用一个与甲字同音而又字义相关的丙字来结成对仗。

俞弁《逸老堂诗话》说:“洪觉范《天厨禁脔》有琢句法,中假借格如"残春红药在,终日子规啼",以红对子(谐紫),如"住山今十载,明日又迁居",以十对迁(谐千)”皆是假借,以寓一时之兴,唐人多此格,何以穿凿为哉。

”文中所举就是“借音对”。

【扇面对】:诗、词、曲对仗的一种格式,即隔句相对。

一首诗中前联与后
联形成对仗,便是扇面对。

各联中的出句和对句,本身不构成对仗。

就诗方面说,例如唐人白居易的《夜闻筝中弹潇湘送神曲感旧》诗:“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

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

苦调吟还出,深情咽不传。

万重云水思,令夜月明前。

”第一、三句为对,第二、四句为对。

词中也使用扇面对,如柳永的《玉蝴蝶》上片:“水风轻,苹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下片“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

”曲中的扇面对,如程景初散套《春情》:“小小亭轩,燕子来时帘未卷。

深庭小院,杜鹃啼处月空圆。

”“燕子”句与“杜鹃”句即为扇面对。

也即是第二句与第四句隔句为对。

【错综对】:古代韵文对仗的一种方式,它不拘字词的位置,相对的词语处于错综交叉的情况。

如中唐诗人李群玉《杜丞相筵中赠美人》诗“裙拖六幅湘江水,髻挽巫山一段云”,“六幅”与“一段”结成对仗,“湘江”与“巫山”也结成对仗,但位置不同。

这便属于错综对。

【流水对】:近体诗对仗的一种。

流水对是出句与对句在意义上和语法结构上不是对立的,而是有上下相承的关系,两者不能脱离或颠倒,而是有一定秩序的语言结构。

如杜甫《闻官司军收河南河北》诗的两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它们有前后相承接的关系,必须是从四川的巴峡到达巫峡,然后才能再从襄阳到达洛阳,先后的次序不能倒置,而语句的关系上,是下句承接上句,两者构成一个顺承复句,而这两句使用的词语,却构成对仗。

这种对仗有如流水,从上游流到下游,故称之为“流水对”。

【合掌对】:是格律诗对仗的一种毛病。

一首诗中,出句与对句所用的词基本同义或完全同义,上下句意思相重复,好像两只手掌合在一起,故称这样的对仗为“合掌”。

合掌是对仗时所应当避免的。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这种对仗为“正对”,是一种拙劣的对仗。

他在文中言明:“故丽辞之体,凡有四对。

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

”如宋之问《初到黄梅》诗:“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纪昀《瀛奎律髓刊误》评论说:“途中、马上、暮春、寒食,未免合掌。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