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催化剂

合集下载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积极培养孩子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

把“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没问题”,这是教育的失败,而把“没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有问题”,则是教育最大的希望。

展学生的发问能力呢?我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作了些初步的尝试与探索。

1.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发学生的问题欲望,少不了课堂特定情境与氛围的营造。

力满足他们梦想成功的欲望,尽力激发学生的发问欲望。

注重语文教学创设情境的乐趣、情趣、理趣与美趣。

宽松、开放性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打消顾虑,大胆发问。

尽管学生的发问很有可能是幼稚的、偏狭的,甚至是异想天开的,但其意识、精神却是可嘉的。

对于学生的发问,教师要允许他们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允许他们提出甚至与教师意见相左的问题,要创设氛围和给予机会,把激励的语言、赞赏的眼神以及有形的奖励奉献给学生。

2.把提问的权力交给学生轻松,依葫芦画瓢,虽然可以讨论,也可以发表见解,但一切尽在老师的运筹帷幄之中,学生被动依赖的心理也由此生成,更不必说大胆发问和推测了,长此以往就形成了学生思维的封闭状态,也渐渐丧失了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学成了禁锢学生思维发展的锁链。

——让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就把自己的心得、问题写下来,然后我把所有的问题收集起来,师生一起来解决,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比如在上课文《爱如茉莉》时,有同学就问“为什么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这个问题我在备课时给忽视了。

现在由学生提出来,我觉得非常有探究的必要。

于是我让学生先把妈妈说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再分析一下。

很容易就得出妈妈爱爸爸,如果妈妈没有生病,一定会亲手做饺子给爸爸吃,由此体会出妈妈和爸爸之间浓郁的深情,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

3.探寻问题生发的途径性,他们往往提不出问题,也不知道从何发问。

谈不出有创见的看法,尤其是在最初阶段。

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作者:谭俊华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12期“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一切发明创造都源于问题意识的产生。

牛顿看见苹果落地,提出了“苹果为何垂直往下落而不往天上飞”的问题,从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阿基米德在澡盆中洗澡时,提出了“为何自己身体越往下沉,反而感到身体越轻”的问题,从而发现了浮力定律。

事实证明,“问题”正是创造的源泉和起点,是激起思想火花的导火线。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必要性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遇到问题时所产生的一种主动质疑、积极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的基石,是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保证。

然而在当前素质教育下的课堂中,学生问题意识比较淡薄,主要表现为不敢或不愿提出疑问,不善于提出疑问,甚至没有问题可问,这个现象的存在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因此我深深感到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二、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原因大多数孩子从会说话起,头脑里就装满了一个又一个的小问号,不断地发问伴随着他们的成长。

但逐渐长大后,他们的问题意识也就逐渐淡薄,我认为孩子的这一状况与课堂教学有直接的关系。

究其原因有三:一是课堂容量过大,学生没有时间思考并提出问题;二是受课堂纪律的束缚,学生有问也不能及时提出来;三是教材、教师的权威意识的存在,否定了一些所谓的“牛角尖”。

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实践探索(一)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原料,任何物品都无法产出。

思维也一样,每个人头脑中所思考的事物和问题,都受制于自己的知识水平。

在进行任何一项创新思维之前,我们头脑中总要有一些预备性的知识。

古人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学生掌握一定量的知识是产生问题意识的前提。

我在讲毛泽东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则新闻前,用他同时期所作的七律诗《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来导入,因有学生了解历史项羽与刘邦的楚汉之战,所以对诗句“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提出疑问,“毛泽东不学项羽为了所谓的名誉而导致乌江自刎的结局,那他这种志在夺得革命全面胜利的豪气是否也在本文中有所体现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怎愁学生对课文解读过于粗糙?因此,我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既要学好课内知识,又要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不断拓宽知识面,丰富自己的文化涵养,才能形成敏捷的思维,从而质疑问难。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 培养 学生 问题 意识 的 策略 1转 变教 学思 想 , 、 确立 素质 教育 的基本观 念 、问题 意识 的含 义
问题 意 识是 指 思维 的 问题 性 心理 。人们 在 认识
活 动 中经 常 遇 到一 些 难 以解 决 的 问题 , 并处 于 一种
全 面提高 学生 的基 本素 质 .培养 有创造精 神 的 人 才是 素质教 育 的基本 思想 。 这个意 义上来 说 , 从 是 否 重视 培养学 生 的问题 意识 , 是一个 方式 问题 , 不 而 是一 种教 育观 念 问题 。 常听 到有 的教师 说 , 已经讲 我
显示 : 在课上 遇到 问题 当场 主动 提 问的学生 中 , 小学
生 占 1 . 。 中生 占 5 % , 中生 占 29 33 初 % . 高 7 . %。专 家
分 析认为 , 学生在 课 堂上不 愿 提 出问题 , 主要是 学生 的提 问、 达受 到各 种 限制 , 能还会 招致 教师 的指 表 可 责 甚至挖 苦 、 批评 , 于是 因怕 给 自己惹麻烦 而不 提 问 题 的学生 越来越 多 。 因此 , 让学 生敢 问 , 要 必须 首先
生 提 出 的一 些 意想 不 到 的 “ 高见 ” 要及 时采 纳 并 给 , 予 充分 肯定 。 有位 教 师在教 学 《 见 了亲人 》 文 时 , 再 一 有 一学 生 突然发 问 :这篇 文章 的三个 事例 是 作者从 “ 大 量 的生动 事例 中精 选 出来 的 。作者 为什 么 要选 这 三 个 事例 , 三个 事 例 在 哪些 方 面有 代 表 性 ? 这 一 这 ”
提问 , 引起 了不 少学 生 的兴 趣 。教师 立 即予 以肯定 , 并 启 发学 生从不 同侧 面 、 同角度去 思考 问题 . 而 不 从 把学 生深 深地 引入 到对课 文 的品析 之 中 .拓 展 了学

关于生物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关于生物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关于生物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生物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探究精神的关键。

问题意识是指生活、学习、工作中遇到问题时所表现出的敏感、警觉和求异的心态,能够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探究自然科学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下面从案例分析、教学方法和课堂环境方面介绍生物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一、案例分析生物教学的案例分析是培养问题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可以结合生物学知识和最新科技成果,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案例,引导学生针对具体问题展开思考和探究。

例如,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些植物在极端环境中也能生存?”然后通过案例分析,在室内和实地观察、实验和研究的过程中,使学生明确极端环境的定义和特点、了解植物的适应策略,进而从生物学的角度分析极端环境和生命适应策略的关系。

二、教学方法生物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演示法、讨论法、实验法等。

其中,实验法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自己设计实验、操作设备等方式,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进行推理、诊断、验证,积极参与探究过程,培养创新思维和探究精神。

例如,在学习植物生长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观察和比较不同牛粪和土壤的配比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进行实验,让学生在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中发现问题,加深对植物生长的理解。

三、课堂环境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前提。

教师可以设计具有启发性、探究性的教学内容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建立学生相互交流、合作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从彼此分享经验中学习,不断享受学习的乐趣。

例如,在学习遗传变异的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一起合作,通过小组讨论、故事讲述等方式,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共同发现遗传变异的特点和影响,并探究在生物进化中的地位和意义。

总之,生物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的必要条件之一,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教学方法和课堂环境等方法进行,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以实践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为未来的科学创新的发展打下基础。

培养问题意识,发展思维能力

培养问题意识,发展思维能力

样 的教 育 很 难 培 养 出创 新 型 的高 素 质 人 才 。根 据 现 代 教 学 理 念 的要 求 , 师生 应 该 是 平 等 、 和谐 、 民 主 的关 系 。 在思 想 品德 课 教 学 中始 终 坚 持 与 学 生 平 等 相 处 , 互 相学 习 和 进 步 的 原 则 , 给 予 学 生 充 足 的 发 挥 空 间 。例 如 : 在教学“ 亲 近师 长— — 换 个 眼 光看 老师” 时。 除 了 教授 课 本 知 识 外 , 还 发给每个学 生一张 白 纸 ,让 他 们 尽 量 客 观 地 写 出 ,他 们 心 目中 的老 师 是 什 么 样 子 的, 思 想 品德 课 堂 应 该 如 何 上 , 等等 。 通 过 这 样 的一 个 小 活 动 , 教 师 得 以与 学 生 进 行 一 次 心 与 心 的交 流 与 沟 通 .彼 此 的关 系 更加和谐 。 学 生 也 可 以放 下 包 袱 , 有 什 么 特 别 的 想法 和建 议 也 敢 于 向老 师 提 出。 敢 于 想 象 和 思 考 是 问题 意 识 培 养 的 基 础 , 而 和谐 的师 生 关 系 是 学 生 敢 于 想 象 的 “ 环境 ” 基 础 。只 有 让 学 生 处 在 自由 、 宽松 的 氛 围 中 , 他 们 的 思 维 潜 能 才 能 得 到 最 大 限度 的发 挥 。 二、 消 除 学 生 的惧 问心 理 。 激 发 学 生 的 问题 意 识 教 师 要 认 真 倾 听 学 生 提 出的 问题 .哪 怕 只 是 对 问题 思 考 有一点点闪光的影子 , 也 要 及 时 捕捉 给予 肯定 , 表扬鼓励 。即 使提 出的问题没有价值 . 甚至是错 误的 . 也不 能大加批评 , 而 要肯定其学习的积极性 , 从 而 引 导学 生参 与 学 习 的 全 过 程 。 激 发学生创造的潜能。例如 : 在教学 “ 日新 又 新 我 常 新 ” 时, 就 用 两句名言“ 知人 者 智 , 自知 者 明 ” 、 “ 认 识 你 自己 ” 这 些 充 满 睿 智 的箴 言 告 诉 我 们 , 人 的一 生 , 认 识 自己最 重 要 , 也 最 困难 。 在 学 习时 提 出问 题 : 这 一 段 可 以 提 出 什 么 问题 ?沉 思 片 刻 后 . 有 个 学生 提出 : “ 知人者智 , 自知 者 明 、 认 识 你 自己 ” 这 两 句 名 言 都 是谁写的? 其 余 的 同学 一 听 有 的偷 笑 . 有 的 撇 嘴 … … 为 了 照顾 这 名 学 生 ,我 用 赞 赏 的 语 气 说 : “ 尽 管 这 位 同学 提 出 的 问题 不 是很理想 , 但 与过 去 相 比 , 他能动脑筋 , 敢 于发言 , 就 是 他 战胜 自我 、 超 越 自我 的表 现 , 仅从这一点来说 , 他就有了很大进步 , 值得表扬 , 值得学 习, 大 家 鼓 掌 !” 在 掌声 中 , 学 生 有 一 种 虽 错 犹 荣 的感 觉 。 从 此 以后 , 他更加努力 、 更 加 自信 了 , 也 消 除 了其 他学生的顾虑心理 , 大 大 激 发 了 学 生 提 问 的兴 趣 。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授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使他们成为未来社会的有益之才。

本文将探讨教师应该采取的方法和策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一、鼓励学生表达独立的观点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课堂上,可以通过讨论、辩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鼓励他们提出独立、创新的想法。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力。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思维的核心是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作为教师,我们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例如,在教学中可以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解答。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出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三、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注重实践环节。

教师可以创建创客实验室或者创新工作室,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和实践创新的平台。

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实践,亲身体验到创新的乐趣和挑战。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创新实践活动,例如创业比赛、科技制作等,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创新往往需要团队的协作与合作。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可以通过分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共同完成一项创新项目或者解决一个创新问题。

在团队合作中,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协商、互相鼓励,共同完成任务,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也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五、提供学习资源和指导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和指导。

可以选择一些与创新思维相关的书籍、文章、视频等材料,向学生介绍创新的理念和方法。

此外,可以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企业家等给学生进行讲座或者指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

总之,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鼓励表达观点,培养问题意识,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团队合作和提供学习资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培养问题意识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

培养问题意识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

培养问题意识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作者:王锐来源:《求学·教学教研版》2018年第03期摘要: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首要的就是要把教会学生思维放在第一位。

而问题是思维的先导,是思维的起点,具有问题意识是一个人有所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本文从教师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出发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问题意识;思维发展;关键曾经有个美国教育考察团到上海访问,希望听到一节有中国特色的公开课。

负责接待的机构安排一所著名高中有影响的特级教师为他们上了一堂物理课。

课堂上,教学双边活动活跃,教师问问题,学生答问题,课堂气氛热烈;教师教学方法灵活,重点突出,训练有素,时间安排恰当。

讲完课后,中国的教师不禁鼓起了掌。

奇怪的是,美国教育工作者一点表情都没有。

这是为什么?他们的回答出乎我们的意料。

他们反问: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都能回答,这节课还上它干什么?原来,这些教育工作者认为,学生应该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

这样的课堂折射出教育的一个普遍问题,即我们的一些教育者受功利价值取向的影响,认为智育就是知识,升学率就是生命线,知识外在的集中体现就是分数,分数成了教学质量的代名词。

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唯我独尊”,在知识的传授方法上实施“满堂灌”,忽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还有的教师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干脆把“满堂灌”的教学形式变成了“满堂问”。

更有甚者,教师怕完不成教学任务,于是舍弃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做完暗示做提示,有时干脆来一个自问自答,学生真实的想法被忽略和掩盖。

结果,在没日没夜的文科死记硬背、理科大量做题中,学生的分数攀升了,而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这三种能力被丢弃,突出地表现为不善于提出问题,更不要说提出好问题了。

这种缺乏问题引导的教育,使得学生思维过程单一、统一,无形之中给学生的思维发展设置了障碍,造成学生思维狭窄、刻板甚至僵化,最终影响到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是关键,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方面做出艰苦的努力。

浅谈新课改下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浅谈新课改下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浅谈新课改下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摘要传统教育观念忽视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制约了创新精神的形成、发展。

新课改把培养国民创新精神摆在了重要位置,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通过多种途径,采取恰当的方法,让学生大胆质疑、提问,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发展。

关键词学生;问题意识;现状;培养新课程改革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让学生形成较强的问题意识。

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小疑小进,大疑大进。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认识客观世界的钥匙。

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

所以说,问题是思想方法和知识积累、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

可以说,一个没有问题意识的人,是不可能具备创新能力的。

一、中外学生问题意识的比较1995年,美国的一个教育考察团到我国考察,在上海,这个考察团提出希望听一节课,于是,这节课被安排在上海一所重点中学,由比较知名的一位物理特级教师承担。

这位老师果然身手不凡,课堂教学结构严谨,教学过程松驰有度,问题设计环环相扣,学生回答积极涌跃,陪同考察的教育部官员和中国专家听完,感觉不错,评价很高。

可美国考察团听后却一言不发。

在中方陪同人员的一再追问下,他们才说出了对这节课的看法:这堂课都是老师问,学生答,答得都很正确,既然这些问题学生都能正确回答,那还有上的必要吗?为什么你们的课没有学生问老师答。

学生问学生答?从对这节课的不同评价中,反映出了中美教育在观念的巨大差异:我们进行的是消除问题的教育,学生在课堂上的任务是在老师的诱导下,解决老师设计好的问题,崇尚“标准答案”。

学生带着句号走出课堂,然后再用练习、作业去巩固课堂上解决问题的方法、记住问题的结论。

而美国从事的是诱发问题的教育,老师的任务是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放飞学生智慧,组织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决问题,再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然后钻进图书馆、实验室、走进现实生活,去探究、寻求问题的答案。

引导学生发展跨学科思维的技巧与方法

引导学生发展跨学科思维的技巧与方法

引导学生发展跨学科思维的技巧与方法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的拓展已经超越了传统学科的边界。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引导学生发展跨学科思维成为十分重要的任务。

跨学科思维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更全面、更深入的知识体系,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本文将介绍几种引导学生发展跨学科思维的技巧与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是推动学科发展和创新的核心驱动力。

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激发他们的跨学科思维。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学科的角度思考问题,并鼓励他们探索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和背后的联系。

通过培养问题意识,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学科间的关系,进而拓宽他们的思维模式。

二、跨学科项目式学习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法,通过让学生从多个学科视角共同解决复杂问题,促进跨学科思维的发展。

在项目式学习中,教师可以设计跨学科任务,鼓励学生利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合作和创新。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项目中的难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三、交叉学科探究课程传统学科课程常常在知识领域之间划定明确的边界,阻碍了学生进行跨学科思维的发展。

为了打破这种限制,教师可以设计交叉学科探究课程。

这类课程可以融合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综合应用能力。

通过鼓励学生自主掌握知识、解决问题,并将学科间的知识整合运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科之间的关系,提高跨学科思维能力。

四、挖掘学科间的联系学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互相补充的关系。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和挖掘学科间的联系,帮助他们建立起更全面的知识体系。

例如,在数学课上引入科学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数学与科学的联系;在语文课上讨论文学作品中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理解语文与历史的关系。

通过挖掘学科间的联系,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学科的核心概念和思维方式,培养跨学科思维能力。

五、鼓励多元角度思考面对一个问题,不同学科可能会提供不同的视角和解决方法。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是思维的源泉。

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比较注重把问题“讲”明白,然后让学生实行相对应的练习,或施以“变式”训练,在持续强化中使学生“学会”解决同类问题的方法,以此达到教学目的。

这种教学过程和方式固然有效,但是假如不给学生自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机会,久而久之,学生只会被动接受,问题意识会被弱化,可持续优化的自身学习水平就会降低,最终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关键不在学生,而在于教师,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教育教学观点、转变教学方式。

具体地说,教师要树立准确的学生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擅长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擅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有意义的探索,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创新意识。

一、创设问题情境,诱发问题意识学生习惯了被动接受,便出现无疑可问的现象,教师就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生疑,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利用问题串,能够将学生自然地带入问题情境。

问题就在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中。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到问题无时无处不存有,如此便可诱发其问题意识,进而产生思考、探索的心理冲动。

二、营造和谐气氛,鼓励学生质疑以往教师总爱以“讲”为主,喜欢“一言堂”,当然就出现学生有疑不敢问的情况。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领者,在教学中理应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在教学过程中,所设计的问题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时,更容易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之敢问。

的近似值是多少?因为学生的理解偏差和能够记住的近似值不同,学生的答案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如:3.14,3.1415926……此时,教师能够简略介绍:圆周率即圆的周长与直径之比,我国古代有“周三径一”之说,公元前1700年的埃及文手稿中256/81(约为3.1604)的记载……当今,人们用计算机能够轻松地得到小数点后上百万位数字。

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

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

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探究活动的起点。

在科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不是简单地通过教师的讲授可以实现的,而是需要通过学生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不断地提出问题,并且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才能有所提高。

那么,如何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下面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提问做一些尝试。

从儿童的天性来讲,儿童对大自然有着天生的好奇心,他们“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或发现者,希望通过自己的亲自实践去发现科学的真谛和大自然的奥秘”。

老师要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因为“兴趣是人积极地认识或探索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使人对某种事物给予优先注意”。

一个人的成功也往往是在兴趣的驱动下,将注意力指向他所需要认识和探究的事物上的。

老师在课上就要激发儿童的这种好奇心,鼓励他们多问几个为什么,通过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让学生自然想问。

一、动手操作,激发情趣,玩中生疑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常常依靠动手操作来认识和理解世界,而他们所能认识和理解的也往往局限于他们自己可以动手操作的具体事物。

孩子们天生爱动手,那就让他们动手去快乐地玩吧。

在研究《磁铁的性质》时,我先教他们做一个“爱照镜子的小熊猫”的小制作。

孩子们很高兴,也很认真地完成了制作。

他们通过制作发现:小熊猫被拉开镜子后,又马上“凑上”镜子照了起来。

孩子们觉得这个制作既好玩又神奇:为什么小熊猫会自己“凑上去”呢?如果只放一块磁铁会怎样呢?……孩子们在一系列疑问中不知不觉地自行探究起磁铁的性质来。

再如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时,学生们对面前的锣、鼓、竹条、皮筋小琴等材料很感兴趣,表现出迫不及待想探究的样子。

这时,我就“借此东风”放手让他们摆弄这些发音器材。

学生们在摆弄的过程中,发现这些材料会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并由此想到一个问题:它们在发出声音时是否有相同之处呢?学生们在实践操作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手脑并用,积极思维,发挥潜能,促进了质疑能力的提高。

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技巧

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技巧

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技巧在现代社会中,创新能力被认为是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了教师们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几种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技巧,并对其进行讨论和分析。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促进其创新能力的第一步。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提问。

例如,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环境,总结出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案。

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不断思考和反思,培养他们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提供创新性的学习环境一种积极的学习环境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自由的学习空间、丰富的学习资源、鼓励学生的自我表达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意和想象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团队合作,鼓励他们相互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可以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教师可以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并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导图、头脑风暴等活动,帮助他们开阔思维,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

四、鼓励学生的实践探索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通过实践来进行培养和提高。

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研究、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五、评价和激励学生的创新能力评价和激励是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有效方式。

教师可以通过评价学生的创新作品、提供及时的反馈和建议,激励他们不断探索和创新。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创新竞赛和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和分享创新成果的机会,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潜力。

总之,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技巧是多种多样的。

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供创新性的学习环境、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的实践探索,并评价和激励学生的创新能力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初中数学教学过程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初中数学教学过程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初中数学教学过程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一、培养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出问题,发现问题。

可以通过提出有趣的数学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师也要充分重视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并通过探究来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激发思维想象力三、培养思维策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思维策略。

数学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运用一定的方法和策略,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多样化地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工具来解决问题,鼓励他们去发现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学习,让学生相互交流思路和解题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思维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注重综合应用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不能只停留在解决单一问题上,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数学是一个系统的学科,各个知识点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些综合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将多个知识点进行综合应用和扩展。

在学习平面图形的性质时,可以给学生一个复杂的图形,要求他们找出图形中的各个特点,并进行证明。

这样的综合应用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出创新思维的能力。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思维想象力,培养思维策略和注重综合应用等方法,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水平。

希望今后的数学教学中能够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培养问题意识 激发创新思维——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培养问题意识 激发创新思维——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WEN L I DA0 HANG
养 问题意
问题 意识 是 思 维 的 动 力 , 是 创 新 的基 石 。小 学 数 学 教 学 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的重要渠道 ,是 全面落实课 程标准 的 重点之一。因此 , 在小学数学教学 中教师要努力营造宽松和 谐 的氛 围 , 启发学生的思维 , 使学生想 问、 敢问 、 乐问 、 会问, 要激 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 能 力 的发 展 。那 么 , 如 何 在 小 学 数 学 教学 中培 养 学 生 的数 学 应用 意识 呢 ?下 而 结 合 自己 的 教学 实 际 , 谈 谈 几 点 具 体 的做 法和体会 :

想 问
世 界 杰 出科 学 家 爱 因斯 坦 曾经 说 过 “ 提 出 一 个 问题 比 解 决 一 个 问题 更 重 要 ,因 为解 决 一个 问题 仅仅 是 教 学 和 实 验 的 技 能 而 已 ,而 提 出新 的 问题 ,从 新 的 角 度 去 认 识 老 问 题 ,却 需 要 有 创 造 性 的 想 象 力 ,并 标 志 着 科 学 上 的真 正 进 步。” 先有 问题才能解决 问题 , 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创 造性 地提出问题 , 教 师应 在 课 堂 教 学 中善 于创 设 教学 情 境 , 制造悬念 , 吊起学生 的胃 口, 活 跃 学 生 的思 维 , 激 发 学 生 的 认 知 冲突 , 使 学 生 在认 真 听讲 的 过 程 巾 有 “ 想 问的冲动” , 从 而营造 出能使学生积极活动 的课堂氛 围。只要学 生能够提 出 问题 , 这 说 明 学 生 已 经认 真 听讲 了 , 也 就 达 到 了 我们 课 堂 教学 的 } j 的了 , 所以说“ 培养学生 的问题意识 ” 非常重要 , 他 对 提 高 我 们 的 课 堂教 学 成 效 , 培 养 学 生 的创 新 意 识 , 都 具 有 举足轻重的地位。

树立“问题意识”,发展学生高阶思维力

树立“问题意识”,发展学生高阶思维力

㊀㊀㊀㊀㊀数学学习与研究㊀2021 10树立问题意识 ,发展学生高阶思维力树立 问题意识 ,发展学生高阶思维力Һ姜大伟㊀(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实验学校,江苏㊀扬州㊀225000)㊀㊀ʌ摘要ɔ在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进程中,如何让学生认识数学㊁理解数学㊁解决数学问题? 问题意识 是一种思维力,也是衡量学生主动思考的一种方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笔者通过激活学生的 问题意识 ,从尝试对比中提出疑问,从认知冲突中激发想问,从自主探究中体会质疑,从而增进学生深度学习,提升学生高阶思维力,发展学生的创新品质.ʌ关键词ɔ初中数学; 问题意识 ;高阶思维学习数学,不止于解题.在数学核心素养目标下,要通过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引领学生参与数学活动,使学生积极融入数学情境,去发现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 问题意识 ,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力的发展.高阶思维体现在数学分析㊁综合㊁反思㊁创造等活动中,需要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迁移㊁探究数学问题,从中积累数学经验,生成数学核心素养. 问题意识 是认识㊁解决数学问题的前提,要通过数学问题来激活学生的主动思考意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大有裨益.一㊁鼓励提出问题,激活问题意识问题意识 不是生来就有的,学生的 问题意识 需要教师去引领㊁去激活.初中阶段,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对学生的 问题意识 进行启发,教师可以围绕数学题目,鼓励学生尝试去提出问题,说一说自己对数学问题的想法,有哪些发现,从数学题目中能够挖掘哪些隐藏的条件,逐渐拓展学生分析数学问题的视野,从数学问题的解答中引申出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对于不同题型的讲解,教师要有所选择,以典型的例题为主,让学生能够从数学题目中,认识解题的方法㊁步骤和策略,体会解题需要注意的事项.不同题型在分析时,侧重点有所不同,教师要结合学情,选择恰当的题型,引导学生尝试解答,从发现中找到 问题 .逐步培养学生的 发现意识 .如在学习 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问题 时,例题如下:有一个纸箱,质量为1kg,现要在其中放入水果(假设每个水果0.25kg),问,当箱子和水果总质量不超过10kg时,箱子最多能盛放多少个水果?对该题进行分析,运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知识,首先需要设置未知数x;接着,按照题意,总质量不超过10kg,得出相应的不等式为0.25x+1ɤ10;最后,解不等式,求出x的值为xɤ36.由此可知,该箱子最多能盛放36个水果.对该题进行回顾并思考,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对该题有何疑问?有学生提出疑问:题目中的问题是最多能盛放多少个水果 ,而我们在解题时,设置的是 能够装x个水果 ,为什么不设置 最多能装x个水果 ?是不是少了一个 最 字?对学生的这个疑问,我们分析,如果设置 最多能装x个水果 ,那么,所得到的个数应该是一个固定的值,而不是题目中要求的 不超过10kg 这个范围了.还有学生提出疑问,根据题意,可以将本题改为一元一次方程来求解,假设 最多能装x个水果 ,得到总质量为10kg的方程为0.25x+1=10,解这个方程,就可以得出最大的值.接着,如果按照题意要求,在满足 总质量不超过10kg 的前提下,可以得到xɤ36.根据学生的提问与分析,对于该题,如果运用不等式思想来求解,其解集为满足条件的所有水果个数.如果利用方程思想来求解,所得到的是最大值.但不管从哪种解法来考虑,我们都可以从题意中揭示所运用的数学思想.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提问,尝试对比不同的解法,增强学生的 问题意识 .教师要组织学生围绕数学题目来展开 问题 对话,让学生在交流中主动去思考数学问题,提升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维水平.在随后的总结中,教师着重围绕不等式的解题思路,让学生认识不等式解法的一般步骤,并对解题格式进行归纳,让学生对照 不等式 与 方程 思想,增强数学辨析力.对于学生提出的 可以用方程 思想来求解,让学生从问题亲历中获得创新思想,也激发了学生的 问题意识 .显然,这样的数学课堂,才能更好地渗透数学核心素养.二㊁挖掘隐含条件,引导发现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 问题 ,单纯地讲解题目是不够的,还要结合数学题目,适度展开二次开发或变形处理,让学生能够从数学题中去找到何为条件,何为结论,从数学知识中认识数学思想.教师还要善于开发题目,要将封闭题型开放化,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进而产生疑问,激发学生有问㊁想问.一些题目可以联系生活化情境,围绕题目结论展开变形;一些题目可以通过挖掘条件打开学生的数学思维视野.如在某题中,有人点燃一根长度为25cm的蜡烛,蜡烛每小时缩短5cm,设x小时后,剩余蜡烛长度为ycm.问:y与x的函数关系式是什么?几个小时后,蜡烛剩余长度不足10cm?对该题进行分析,显然考查的知识点较多,有一元一次方程,一次函数,还有一元一次不等式等知识点.教师应该对该题进行怎样的拓展与延伸教学?教师在分析题目后,如何引出认知冲突?事实上,在一元一次方程㊁一元一次不等式㊁一次函数中,这些知识点都具有内在关联性,都. All Rights Reserved.㊀㊀㊀㊀数学学习与研究㊀2021 10涉及自变量㊁因变量,进而可以得出函数关系式.在对该题第一问的解读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思考,从该题题意入手,如何建立对应的函数关系式?我们之前所学的一次函数,需要运用哪些数学知识?很显然,需要先确定自变量㊁因变量,再得出函数关系式.对第二问的解读如果按部就班,按照因变量的取值范围来导出不等式,那么学生能否真切地感知和领会不等式思想.为此,我们对第二问进行适当变形,请同学们思考,如果我们删掉 x小时后,蜡烛剩下的长度为ycm ,只保留第一问,该题如何解?同学们在思考后,有人提出疑问,对该题不知道用什么思路来求解,是用方程,还是用函数,还是用不等式来求解?学生们的交流热烈起来.有学生认为,可以都尝试一下,看看哪种解法更简便.于是,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动手解题,对比三种不同的解法,让学生去发现其内在的关联性.有学生在选择函数解法后,提出自己的想法,在用函数方法解题的过程中,通过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可以得到准确的关系式.观察该关系式,发现又与不等式和方程具有相似性.从感觉上,函数式体现了一个变化过程,不等式体现了一个变化部分,方程体现了某一个值.再回过头来看第二问,剩余蜡烛长度不足10cm,让学生运用不等式思想来列出关系式,进而让学生找准解决该题的思路.通过改编题型,激发了学生对题意的分析积极性,特别是围绕 问题 ,让学生自主去对比㊁分析不同的解法,延伸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在发问㊁交流中,学生对题目中的隐藏条件进行挖掘,增强学生的 问题意识 ,为创新解题奠定基础.三㊁剖析数学问题,学会质疑问难高阶思维的核心是注重数学分析㊁数学推理与创造,在构建的数学问题中运用数学知识,增强学生理解数学㊁自主探究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对于数学题目,解法思路并非唯一.教师在组织数学活动时,既要强调 教 的主动性,又要关注学生 学 的自主性.题目中包含的数学知识,求解问题的不同方法,学生不能是被动接受,而是要主动去探究,要细读和剖析数学问题,挖掘数学问题中的意义㊁内涵,思考需要运用哪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来解题.还要化被动为主动学习,从数学题目探究中强调 问题意识 的启发,发展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很多时候,教师在解题分析上,重心往往放在解题方法的选择上,忽视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发现㊁提出与解决过程.数学知识体系具有较强的逻辑关联性,数学知识的运用并非简单的选择,而是要联系数学问题,从深层去挖掘隐藏的数学思想.毫无疑问,高阶思维能力需要学生具备数学批判性思维,能够结合数学问题,去理性地分析㊁梳理㊁提炼核心知识点.如在 最短路径问题 探究中,很多学生面对该类问题时会感到束手无策,甚至心生畏惧,原因是学生对于题目中 最短路径问题 产生不确定性.对于 最短路径 问题不是让学生记住 解法是什么 ,而是要让学生站在数学角度,去思考 最短路径 的本质内涵.通过问题来驱动学生展开问题探究,深入了解数学知识的外延,考查的是哪些数学概念,需要运用哪些数学定理㊁定律来解决,从而帮助学生自主建构数学活动,让学生的数学思维更有深度.面对数学题目,首先要细读题意,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使学生能知道从题目中能够获得哪些条件,题目要求解的目标是什么.仔细阅读题意,梳理主要问题,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在选择解法前,尝试去思考考查的是哪些知识点.让学生在审视题目的过程中,学会提出质疑,学会问题交流与分享.四㊁注重批判反思评价,促进学生高阶学习在数学 问题 学习中,评价的运用主要与数学学习活动相结合.教师要让学生自主㊁灵活㊁多样地参与数学活动,考虑到学生个性差异与层次有别,在运用评价时,也要充分结合评价目的和活动内容,激活学生高阶思维力,运用多维评价代替单一的成绩评价.从数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要明确多维功用,要让学生从评价中主动反思,发展学生的批评思维意识.数学学习活动在不同阶段的评价方式及评价内容也要有所区别.在活动介入初始阶段,评价的引入在于启发学生思考的方向或方式;活动后期的评价在于启发学生回顾㊁反思整个学习活动,增进学生情感㊁态度㊁方法㊁成果的掌握.在评价形式上,以激励性评价为主,着重发展学生的数学建构能力.举例来讲,某题中,实数m满足|m-2|+n-4=0,m,n为等腰三角形ABC的两条边长,则әABC的周长是多少?A.12,B.10,C.8,D.6.对该题进行分析,绝对值为非负数,二次根式也是非负数,则必然有m-2=0;n-4=0,从而得到m,n的值.再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几种情况来讨论,当腰为2时,底为4,但三角形的两边之和要大于第三边,显然不成立;当腰为4时,底为2,周长为10.故本题选B.该题的求解思路是要抓住题设条件,从中找到解题关键点,引领学生循着三角形三边的逻辑关系,反思解题过程.要对不成立的情形舍去,进而找准求解方法.同样,在评价内容和方式上,要关注学生学习状态,增强学生数学参与度,深度理解数学知识点,以过程性诊断㊁激励性评价来开发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总之,数学 问题意识 的培养需要渐进性.对于数学题目,教师要做好课堂组织与优化,给予学生探究㊁质疑的空间和时间,引领学生去发现数学问题,去提出自己的不同想法.学生只有在数学 问题 中去反思,才能更主动地学习数学,才能拓展数学思维视野,促进数学素养的获得.ʌ参考文献ɔ[1]李岚平.初中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探究[J].中学教学参考,2020(24):48-49.[2]段建锋.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对策探讨[J].新课程,2020(32):193.[3]纪荣闪.初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J].数学大世界(中旬),2020(06):25..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研讨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研讨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研讨1. 引言1.1 背景介绍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的更新换代,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

问题意识即是学生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有敏锐的观察和思考,能够主动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认知能力。

小学语文作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沟通表达的重要科目,其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使学生在学习中思辨、探究、创新。

背景介绍部分旨在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往往重视对知识的灌输和记忆,而忽视了学生的思辨和创新能力。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

在这样一个变化多端、问题频发的社会环境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不仅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更是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他们主动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

通过本文的研讨,我们将探索不同的方法和途径,为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建议。

1.2 问题意识的重要性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对于周围事物的疑问和质疑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问题意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加主动地去探究、思考。

通过提出问题和寻找答案的过程,学生能够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问题意识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需要分析、推理、比较、归纳等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和创造力。

问题意识可以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在实际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与同学、老师和家长进行讨论,共同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技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主动探究等方法,可以有效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和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摘要要在小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建立温馨、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发问。

教师要善于创设发问情境,促使学生发问,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让学生善于发问。

教师要善于通过课堂评价,激发学生的发问热情。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意识;质疑精神;课堂评价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 (2013)10-0125-02问题,是引发学生思维的起点,也是加快学生思维发展的催化剂。

尤其是数学这样的以抽象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学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周小山等人在《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中认为: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

从中可以看到,问题意识对学生学习和思维的引导作用,能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由循规蹈矩到不断创新,实现学习的革命。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要求教师能够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能够选择适当的方式解决问题,能够与伙伴合作解决问题,能够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学生学习的需要,是课程改革的方向,也是实现学生创新思维、创新学习的必由之路。

要从小学开始入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探究,让学生在问题意识的引领下实现数学学习的跨越式发展。

1 建立温馨、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发问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过分强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小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过分强化要遵守课堂纪律:不要随意打断教师的讲课;提问要举手,在老师允许后再发问;上课听课要坐端正,甚至有的教师要求学生双手背到背后,防止学生在课堂上做小动作……这一条条看似有利于维护课堂纪律的规矩,将学生完全放到被动接受知识的位置,严重制约、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因此,教师要勇于冲破因循守旧的课堂理念,建立温馨、民主的新型的课堂关系。

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催化剂

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催化剂

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催化剂摘要: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应选择在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上。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存在,在其思维过程乃至整个认识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此,在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主动动手操作,积极动脑思考,认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直至解决问题,并继续钻研探索新的问题。

这样在教育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就像”启明星”的出现,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3-0197-011.激疑启发,使学生敢于质疑问难,引发创新思维火花激疑,就是激发学生的疑问,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引导他们在生疑、质疑的循环往复中,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矛盾运动中,探求新知,激发创新思维能力。

学生一旦有了疑问,就会产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热情,产生问题意识,大胆进行创新。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现代科学之父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这就告诉我们学习需疑的道理,生疑质疑是创新之母。

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特别是要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

例如:学习初中化学《空气》一节中,在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时,提问学生:(1)要保证此实验的成功对实验装置应作何要求?(2)用什么物质燃烧,药品用量上应作何要求?(3)实验的燃烧药品改用木炭为什么不可以?若要用木炭实验应当怎样改进?(4)如果实验室内没有适用的玻璃钟罩,还可以改用怎样的实验装置来完成?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逐步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样做,就能开拓思路,启迪学生积极思考,展开讨论,培养他们探索问题的意识,就能促使学生在质疑、解疑中长知识,增知识,学得生动活泼;就能使学生学会怎样学习,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勇于质疑和创新精神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何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培养创新思维

如何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培养创新思维

如何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培养创新思维高中数学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阶段。

数学是一门既注重逻辑推理又具有创造性的学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仅可以提高数学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做好准备。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介绍如何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培养创新思维。

一、培养问题意识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基础。

数学是探究规律和解决问题的学科,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创新思维的第一步。

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提供真实情境和复杂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主动思考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创新思维。

二、强调数学思维的多样性数学思维的多样性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

数学思维不仅仅是解题思维,还包括观察、类比、归纳、推理、创造等多种思维方式。

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不同数学思维方式。

例如,在解决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类比思维,将问题与已掌握的知识进行联系,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由联想,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找不同的解决方法。

通过培养数学思维的多样性,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注重数学学习的实践性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

数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实际的探究和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可以通过数学建模、实验探究、课外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和实际问题相结合,通过实践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建模,让他们将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通过数学方法解决问题。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观察问题的敏锐性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

总之,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培养问题意识,注重数学思维的多样性以及注重数学学习的实践性,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催化剂“创造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我们每天面对一群富有个性的孩子,他们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也是个性鲜明:有的沉静倾听,有的敢于质疑,有的循规蹈矩,有的标新立异……面对这日新月异的时代,怎样培养才能使这些富有个性的孩子长期保持探究的心理状态,不断地学习、汲取新知呢?我们常说,如果学生能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带着问题去学、多问几个“为什么”或“怎么办”,这样的学生才是真正的会学习,会创新地学习。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动脑筋、有创新的生活是时代对儿童提出的要求,它旨在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让儿童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探究或解决问题,增强生活的色彩和情趣,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地展现并提出自己的智慧,享受创造带来的欢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的火花。

鼓励学生大胆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去探索、给学生更多的想象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那么怎样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我有如下心得:
一、巧妙激疑问难,激发创造思维。

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需要教师为他们铺路搭桥,也就是采用设置各种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感到需要问几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这样的问题意识越强烈,学生的思维也越活跃。

问题设置的方法如:“矛盾激疑”“操
作激疑”等。

矛盾激疑,古人云:疑是思之初,学之端。

在数学教学中,有很多学生都存在许多疑问,“疑”是思维的开始,是创造的基础。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探求知识,有意识地结合教材内容设置矛盾情境,使学生在“疑”中“思”、“思”中“学”、“学”中“创”,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动力,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如:在上“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复习能被2、5整除数的特征后,接着出示这些(21、42、63、84、52),让学生想一想能否被3整除,这时学生的思维还是停留在“个位”上,一次次尝试失败,学生就会产生一系列的疑问,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整个过程水到渠成。

这时,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然而然从原先认识转移到“各个数位之和”这个核心问题中……难题在学生疑惑中解决了。

操作激疑,现代教学论指出,操作——思维是一对链环,操作是前导,思维是关键。

因此,在教学中老师经常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活动,探索思维的环境,让学生通过动手摆一摆,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清晰的表象,为概括活动提供素材,为抽象活动提供依据,把知识的获得和思维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如: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时,先让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时再引导学生观察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关系,学生通过对拼图的摆弄、观察,得出:三角形的面积是等底等高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等底等高三角形面积的2倍。

这时老师进一步诱导启发,经过学生积极的、主动的思考、分析、观察。

很容易就能得出:三角形面积=底×高÷2。

这样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就在操作中得以解决,学生的思维也在实际操作中得以启迪,问题意识也在操作中得以激发,创造的个性也得以激发。

二、提倡小组合作,促进创新思维
在学生个体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间同学相互交流、讨论等合作活动,则能让更多的同学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集众人智慧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发现新知,同时还能增强合作意识,学会尊重、理解、关心他人,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如:教学“年、月、日”老师让学生8人为1个学生小组,让他们每人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年历,(每人的手中的年历年份都不相同)注意观察,每组由一人把本组同学观察中发现的问题记录下来。

这时同学们的积极性很高,大家都积极思考、认真观察,发现问题及时在本组内先讨论,得出规律性的知识及时记录下来,这样就连平时不大爱回答问题的同学也不甘示弱,想从年历上发现点什么?有困难的同学在小组同学的讨论和帮助下学到了知识。

同学们在观察讨论交流中发现了许多有规律性的知识,同时也存在一些疑问,当他们讨论的差不多时,老师让每组把他们得出的规律告诉大家(老师适时板书)各组存在的问题提出来让其它小组帮助解决,其它组无法解决的,老师给予提示完成。

如:为什么二月份有的年份是28天,有的年份是29天等问题,最后老师对他们讨论结果进行整理,全班分享。

这样本课教学目标就
在学生共同观察、讨论、交流中得以完成;发现的问题也在共同讨论中得以解决。

三、创设良好氛围,促进创新思维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

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

教师要营造一种宽松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放开胆子提出问题,让学生敢说、多说。

只有在允许学生说错思错的宽松课堂氛围下学生才能得到多说、多做的锻炼,提高多角度,多层次的提问能力。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是一个飞跃的阶段。

教师在引导学生提问题要遵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展开讨论交流。

教师通过指导、点拔激活学生的思路,在学生讨论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分类讨论自主探究,找出问题。

例如:教比多比少的应用题时,先出示5只黑猫图,再分别出示5只花图和3只花猫图,根据应用题的提问,找已知条件和问题。

让学生自行展开讨论后总结提出进一步问题,为什么花猫图不一下子出示了8只而要分两次出现呢?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加深对应用题的理解。

这宽松的课堂氛围下自由交流、讨论得以解决的问题,比教师直接讲解的效果要好得多。

让他们在提出最基本的问题后,能够根据动态的图式找出创新的问题。

那么学生对于应用题不会停留在被动地思考局面,而是主动地学习、创新的学习。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方法还有很多,我们应当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学中灵活的选择运用,使
它成为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催化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