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考语文第二轮知识点复习特训34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2015·银川一中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我只欠母亲
赵鑫珊
点击观看解答视频
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

一九五五年八月上旬,我一直在期待录取通知书的到来,前途未卜。

是否能考取,没有把握,虽然自我感觉考得不错。

是否能考取第一志愿第一学校,更是个未知数。

不能有奢望。

八月中旬,羊子巷、马家巷一带有几位考生已经接到通知,更叫我心焦——这也是我平生第一次体验到什么是心焦或焦虑。

不安和焦虑也会有助于打破平庸。

邮递员骑着自行车一天送两回信:上午约十点,下午约四点。

我是天天盼决定命运的信件。

一天下午,我在马家巷大院内同一群少年玩耍。

“赵鑫珊,通知书!”邮递员的叫声。

我拆信的手在颤抖。

旁边围观的少年首先叫了起来:“北京大学!”
中国章回小说常用这样两句来形容人的幸福时刻:“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我看到母亲的表情是满脸堆笑,为儿子的胜利。

第二天,母亲为我收拾行装。

一共带两个箱子,一条绣花被子。

母亲把一件件衣服放进箱里,并用双手抚平,泪水便滴在衣服上。

“妈,你哭什么?我考上了,你应该快活才是!”我这一说,母亲的泪水流得更多,但她没有解释她为什么哭。

后来我成长了,读到唐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才渐渐明白母亲为什么暗暗垂泪。

母亲不善言辞。

她预感到,儿子这一走,在娘身边的日子就不会多。

母亲的预感是对的。

大学六年,我一共回过三次家。

加起来的时间不到两个月。

主要原因是买不起火车票。

母亲去世后二十年,大妹妹才告诉我,我去北京读书的头两年,母亲经常哭,以至于眼睛受伤,到医院去看眼科。

听妹妹这样述说往事,我发了好一阵子呆。

我对不起母亲!过去我不知道这件事。

我后悔我给母亲的信很少且太短。

后来邻居对我说:“你娘总是手拿信对我们说:‘你们看我儿子的信,就像电报,只有几行字!”我总以为学校的事,母亲不懂,不必同母亲多说——今天,我为我的信而深感内疚!在校六年,我给母亲报平安的家信平均每个月一封。

每封不会超过三百个字。

六年来,我给母亲的信是报喜不报忧。

这点我做得很好。

我的目的很明确,不让母亲为我分心、牵挂、忧愁。

按性格,我母亲的忧心太重,不开朗。

以下事情我就瞒着母亲:我非常穷,却老说我的助学金很多、足够。

去学校报到,母亲东借西借,为我凑了三十元,后来我就再也没有向母亲要过一分钱。

当时我父亲已接近破产,家境贫穷。

“反右”运动我受到处分,也没有告诉母亲,读到四年级,我故意考试考砸主动留一级,更瞒着她。

她也没有觉察,我怎么要读六年。

大妹妹问过母亲:“妈,你为什么最喜欢哥?”
“你哥是妈烧香拜佛求来的崽。


祖父一共有五个儿子。

我父亲是长子。

母亲头胎和第二胎都是女儿,不到两岁便夭折。

不久,我二婶生了儿子叫赵宝珊,这样一来大家庭的长孙便在二房,不在大房。

我母亲的地位大受威胁,遭到歧视。

在饭桌上,祖父常用讽刺的口吻,冷言冷语敲打我母亲:“先长胡子的,不如后长须的。

”意思是二婶后来者居上,先得了儿子,我母亲落后了。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重男轻女,母以子贵现象很严重。

母亲忠厚、老实,只好把眼泪往肚子里咽。

她偷偷地去万寿宫拜佛,求菩萨保佑赐给她一个儿子。

不久我出生了。

我刚四岁,母亲便让我读书、发蒙,为的是赶上大我两岁的宝珊。

所以整个小学、中学,我和堂兄宝珊都是同年级。

母亲的良苦用心只有等到我进了大学,我才知道。

母亲说:“你为娘争了口气!”
离开家乡的前一夜,母亲舍不得我,抱着我睡。

当时我十七岁。

其实自我出生,从没有离开过娘。

好在我走后,还有弟弟妹妹在母亲身边。

往北京的火车渐渐开动的时候,我看到我母亲、大妹妹梅秋(十岁)、弟弟光华(八岁)和小妹云秋(四岁)久久站在站台上目送我。

这回母亲没有哭。

我这个人,活到今天,谁也不欠,只欠我母亲的,没有能在她身边侍奉她八年、十年,使我深感内疚。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我”临行前,母亲暗暗垂泪是因为她明白儿子这一走,等待她的将是聚少离多的苦闷日子。

B.上了大学,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更为了证明自己的独立,“我”没再向母亲要过一分钱。

C.散文用拙朴自然的语言,真挚动人的情感,勾勒出一个含情脉脉的儿子对母亲忏悔式的追忆。

D.“我”收到通知书时,母亲满脸堆笑,为儿子的胜利感到欣慰,为自己的良苦用心感到满足,更对儿子今后似锦的前程充满期望。

E.当赵宝珊出生后,母亲为了争回在赵家的地位,偷偷求神拜佛,保佑赐给她一个儿子,反映了当时社会重男轻女、母以子贵的现象很严重。

答案B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项,“更为了证明自己的独立”文中未提及。

D项,“更对儿子今后似锦的前程充满期望”
无中生有。

2.文章开头写“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从内容上看,体现了“我”收到了通知书,令“我”和母亲都格外高兴,所以“笑”;但这一分别,将是“我”终生的遗憾,从此不能侍奉在母亲身边,所以“哭”。

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我”对母亲深深的愧疚之情。

②在结构上,文章是以回忆式的结构安排情节,以幸福的情节开头,忏悔的情绪结尾,而此句正好照应了全文的结构安排,奠定了感情基调,自然地引出下文叙述,有助于读者对散文情感的把握。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赏析语句的作用可从内容与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

内容上,这句话中“笑”指“我”考上了北京大学而开心,“哭”指以后将与母亲分别,不能再侍奉母亲,同时母亲也舍不得“我”的离去而哭。

从结构上分析,是为了引出下文的相关描写:开头是幸福的情节,结尾是忏悔的心理,此句照应了全文的结构安排,也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3.在文中作者多次用细节描写追忆母亲,请举例,并说说分别体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不善言辞:默默为“我”收拾行李,暗暗垂泪。

②充满母爱:为儿子四处筹钱准备学费。

③忠厚、老实:对祖父的讽刺忍气吞声。

④好强:偷偷去万寿宫拜佛求儿子,为了“我”能赶上堂兄而早早让“我”读书、发蒙。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解答本题,应找出文中描写母亲的细节,如关于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的描写,然后分析这些描写体现出的母亲的性格特征。

如:“我”考入北大后,
母亲给“我”收拾行李时垂泪的细节,体现了母亲不善言辞;为了争口气,去拜佛求子的细节,体现母亲好强的性格;等等。

4.这是一篇源自作者心扉的文章,夹杂着对自己过去无知的负疚和对母亲感恩似的怀念。

读来扣人心扉,《我只欠母亲》就像一面警钟在敲响,给我们深深的震撼。

请联系自身说说你的感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忏悔之情,真挚的表达令我们感动。

因为我们也经常这样对身边的爱习以为常,接受得坦然。

②为了学业、工作,我们往往会忽略了曾经养育我们的父母。

在四处奔波的同时,我们也应停下脚步去好好侍奉一下他们,不要留有遗憾。

③成长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幸好有父母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他们毫无私心地做我们坚强的后盾,他们用爱时刻守护在我们身旁。

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

题干中说文章夹杂着作者的负疚和对母亲感恩似的怀念,回答问题时,应抓住这种感情进行分析,联系文本,分析对母亲的“歉疚”有哪些,这些“歉疚”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改正。

然后联系自身说明文章带给自己的启示,谈谈自己的感受即可。

二、[2015·南通三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丰子恺
①我的年岁自从冠用了“三十”二字,至今已两年了。

不解达观的我,从这两个字上受到了不少的暗示与影响。

虽然明明觉得自己的体格与精力比二十九岁时全然没有什么差异,但“三十”这一个观念笼在头上,犹如张了一顶阳伞,使我的全身蒙了一个暗淡色的阴影,又仿佛在日历上撕过了立秋的一页以后,虽然太阳的炎威依然没有减却,然而大地的节候已从今移交于秋了。

②在往年,我只慕春天。

我最喜欢杨柳,尤其喜欢初染鹅黄的嫩柳。

每逢早春时节,看见苏醒了的杨柳枝上挂了细珠,带了隐隐的青
色而“遥看近却无”的时候,我心中便充满了一种狂喜。

我心中似乎只知道春,常常在说:“春来了!不要放过!赶快设法招待它,享乐它,永远留住它。

”别的三季在我都当作春的预备,或待春的休息时间,全然不曾注意到它们的存在与意义。

③两年来,我的心境已经完全转了一个方向,也变成秋天了。

自己的心境便和秋十分调和
..,常常为秋风秋雨秋色秋光所吸引而融化在秋中,暂时忘却了自己的所在。

我现在对于春非常厌恶,每当万象回春的时候,看到群花的斗艳,蜂蝶的扰攘,以及草木昆虫等到处争先恐后地滋生繁殖的状态,我觉得天地间的凡庸、贪婪与愚痴,无过于此了!尤其是在初春的时候,看到柳条上挂了隐隐的绿珠,桃枝上着了点点的红斑,最使我觉得可笑又可怜。

我想唤醒一个花蕊来对它说:“啊!你也来反复这老调了!我看见你的无数祖先,个个同你一样地出世,个个努力发展,争荣竞秀;不久没有一个不憔悴而化为泥尘。

你何苦也来反复这老调呢?如今你已长了这孽根,将来看你弄娇弄艳,装笑装颦,招致了蹂躏、摧残、攀折之苦,而步你祖先们的后尘!”
④实际,迎送了三十几次的春来春去的人,对于花事早已看得厌倦,感觉已经麻木,热情已经冷却,决不会再像初见世面的青年少女似的为花的幻姿所诱惑而赞之、叹之、怜之、惜之了。

假如要我对于世间的生荣死灭费一点词,我觉得生荣不足道,而宁愿欢喜赞叹一切的死灭。

对于前者的贪婪、愚昧与怯弱,后者的态度是何等谦逊、悟达而伟大!
⑤夏目漱石三十岁的时候,曾经这样说:“人生二十而知有生的利益;二十五而知有明之处必有暗;至于三十岁的今日,更知明多之处暗也多,欢浓之时愁也重。

”我现在对于这话也深抱同感,同时又觉得三十的特征不止这一端,其更特殊的是对于死的体感。

青年们恋爱不遂的时候惯说生生死死,然而这不过是知有“死”的一回事而已,不是体感。

犹如在饮冰挥扇的夏日,不能体感到围炉拥衾的冬夜的滋味。

须得入了秋天,炎阳逞尽了威势而渐渐退却,汗水浸胖了的肌肤渐渐收缩,身穿单衣似乎要打寒噤,而手触法兰绒觉得快适的时
候,于是围炉、拥衾、浴日等知识方能渐渐融入体验界中而化为体感。

以前我的思虑真疏浅!以为春可以常在人间,人可以永在青年,竟完全没有想到死。

以为人生的意义只在于生,而我的一生最有意义。

直到现在,仗了秋的慈光的鉴照,死的灵气钟毓,才知道生的甘苦悲欢,是天地间反复过亿万次的老调,我但求此生的平安度过与脱出而已。

⑥我正要搁笔,忽然西窗外黑云弥漫,天际闪出一道电光,发出隐隐的雷声。

骤然洒下一阵夹着冰雹的秋雨。

啊!原来立秋过得不多天,秋心稚嫩而未曾老练,不免还有这种不调和
...的现象,可怕哉!
一九二九年秋日
(选自丰子恺《人间情味》,有删改) 5.文中画线句描写了早春具有代表性的景色,请赏析其表达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运用拟人和引用的修辞手法,通过联想、想象,从视觉和内心感受的角度描写早春景色,色彩鲜明,语言富有韵味,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文章语言的能力。

赏析句子可以从修辞手法、描写角度、语言特点等入手。

“苏醒”是把杨柳当人来写,这是拟人手法;“遥看近却无”引用了“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句。

同时,这也是作者通过联想、想象来进行描写的。

“鹅黄”写的是杨柳的颜色,是从视觉角度来写的。

作者调动感官,描写春天的嫩柳,表达自己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6.从全文看,文章第②段写“春”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内容上:写出自己三十岁以前对春天的珍爱之情。

结构上:与下文三十岁以后对春天和秋天的感受形成对比,突出自己原先对生命认识的肤浅。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解答语段作用,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

从第②段的内容来看,主要写自己三十岁以前
对春天的珍爱之情。

下文则是写三十岁以后对春天和秋天与以前不同的感受。

所以第②段所写的内容与下文形成对比,以此来突出自己以前对生命认识的肤浅。

7.文章第③段说“自己的心境便和秋十分调和
..”,结尾又说“不
免还有这种不调和
...的现象”。

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调和”是指随着年龄的增长,心境暂时融入秋天,变得沉静;“不调和”既指节气进入秋天,天气依然有着夏的特征,又指作者进入人生之秋,心境并未完全达观。

这是作者内心矛盾的体现。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调和”,从第③④段来看,“迎送了三十几次的春来春去的人,对于花事早已看得厌倦,感觉已经麻木,热情已经冷却”,说明自己不再像年轻人那样喜欢春天了,因为心境与秋天相符,变得沉静起来。

“不调和”,最后一段中“秋心稚嫩而未曾老练”,这是双关语,既反映天气的特征,也指人生的特征。

由此可知,这是作者内心矛盾的体现。

8.结合全文,探究作者由“秋”引发的人生感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人生在得意之时,应以淡泊心态面对名利;②人生是一个甘苦悲欢、荣枯盛衰周而复始的过程;③人生欢乐和悲苦并存,欢乐越多,悲苦越多;④人生应直面死亡,在平静的生活中安度一生。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的能力。

解答此题,需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通过“秋”与“春”的对比,作者已习惯于花开花谢,春去秋来,也已体验到人生的进程不过如寒来暑往的四季更迭,人生就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

第④段中“我觉得生荣不足道,而宁愿欢喜赞叹一切的死灭”,可以看出作者认为:人生应直面死亡,在平静的生活中安度一生。

其他答案也可以通过这种分析提炼的方式得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