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血证的概念及源流

合集下载

血证源流考

血证源流考
以期 拓 宽 临床 思 路 , 高 疗 效 。 提
关 键 词 : 证 ; 名 ; 因病 机 ; 治 血 病 病 论
中图分类 号 : 2 5 7 文献标 识码 : R 5. A
文章编号 :0 0 2 9 2 0 )5 0 3 4 1 0 —2 1 (0 8 0 —0 0 —0
论篇 第 四十五 》 :太 阳厥 逆 , 仆 , 血 。然 《 云 “ 僵 呕 ” 内 经 》 载 均 以 “ 血 ” 名 。 直 到 张 仲 景 《 匮要 略 ・ 所 呕 命 金 惊 悸 吐 衄 下 血 》 首 次 提 出 “ 血 ” 名 ;三 因方 》 才 吐 之 《 称
谦 《 宗 金 鉴 ・ 血 总 括 》 :皮 肤 出血 曰 肌 衄 。 医 失 日 “ ”
最早提 出 “ 鼻衄 ” 病 名 。此 外鼻 衄 还 有 “ ” “ 的 衄 、 衄 血 ” “ 蠛” “ 、衄 、 鼽衄 ”“ 、 脑衄 ” 等别称 。按病 情分 还有 “ 大衄 ” “ 鼻 、 口鼻 出血 ” “ 、久衄 ” 等说 法 : 。 12 齿 衄 . 又称 牙 宣 、 血 。《 病 源 候论 ・ 间 齿 诸 齿
血证 的认 识 历 史 悠 久 , 远 流长 , 作 论 述 浩 如 烟 源 著
海, 对其 加 以整理 归 纳 、 其 脉 络 、 本 溯 源 具 有重 清 追 要 的理论 与 临床意义 。
l 病 名 溯 源
寒积 聚病 》 最早 提 出尿血 二 字 , “ 在 下焦 者 , 日: 热 则
阳病脉证 并治 》 所载 “ 圊血 ” 的也是便血 。《 匮要 指 金
略》 出血部 位称 为“ 血” “ 血 ” 《 因方 》 称 按 近 、远 ;三 亦
为 “ 利 ” 《 岳 全 书 》 提 出 “ 虾 ” 说 法 。此 外 风 ;景 中 血 的

中医护理基础-血证

中医护理基础-血证
血色鲜红、表示为新鲜血,一般属热证;
血色暗红或紫黑,是陈旧血,一般属血瘀 血色淡红常属虚证。
19:46
(4)出血过程
素反复的小量出血,常致血虚,突发一 次的大量出血或多次的大量出血,常可致 虚脱而危及生命。
19:46
(5)出血先兆
及早发现这些先兆症状,并及时适当处理, 可以减少出血量,挽救病人的生命。 如吐血前可能有心窝部痛或胃中烧灼嘈杂 感,或持续胃痛者突然痛减而头晕、全身 无力;便血之前可先有腹中不适,小腹坠 胀等。
19:46
(6)出血后的观 察
注意是否有继续或再次出血的现象,如病人精 神安宁,血压、脉搏稳定,可能出血已止;若 病人烦躁不安,口渴,血压下降,脉搏加速, 则有可能再次出血,要严加防范. 血止后要观察病人血虚的程度,可以根据病人 的面色、唇甲及结膜的颜色、精神状态、脉象 等来判断,此外还可通过血色素等化验取得客 观数据。 观察引起出血的原发病的病情。
19:46
2、气虚不摄,血溢脉外
• 若病外迁延不愈,血
色暗淡,质稀量少, 或暴急量多,伴阳气 亏虚症状者,属气虚 证。
19:46
血证的护治原则
治火 治气 治血
19:46
一曰治火
实火当清热泻火 虚火应滋阴降火
19:46
三曰治血
血热者凉血止血 久出不止者收敛止血 血瘀者活血止血
19:46
二曰治气
(2)饮食护理
血证以热证为多,在出血期间应选用偏寒凉 性味的食物为主。所有血证患者,均忌食
19:46
辛辣大热、炙煿煎炸之品,以免助火生热, 血证复起。
(3)口腔护理
吐血、咳血病人在吐、咳血以后,易有口臭 或口腔感染,故应注意口腔护理。可给银

中医基础理论(4.3)--血

中医基础理论(4.3)--血

血第三节目 录血的概念血的运行血的生成一二三血的功能四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血的概念、生成、运行、功能。

血是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素问·调经论》云:“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

”《素问·脉要精微论》云:“脉者,血之府也。

”离经之血瘀血血在脉中运行不畅或停滞血的概念一(吸入)清气 (消化) (心火化赤)水谷 脾胃 水谷精微 心肺 脉中 血 (吸收) (营气津液) (气化)《灵枢·决气》云:“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 归脾汤(《济生方》)功效: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方中选用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生血。

1、水谷精微化血。

血的生成二2、肾精化血①肾藏精,精生髓,髓生血。

②肾阴肾阳促进与生血有关脏腑的功能。

(一)影响血液运行的因素1、气的作用:推动、固摄、温煦。

2、脉道系统:完好无损、通畅无阻。

3、血液质量:清浊及黏稠状态。

4、病邪影响:热邪、寒滞、痰凝、血瘀等。

血的运行三(二)相关脏腑功能心主血脉 血液循环的枢纽和动力 推动肺朝百脉 吐故纳新,辅心行血 推动脾主统血 控制血液在脉中运行 统摄主藏血,调节血量,防止出血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促进血行 推动(一)濡养生理意义:血液充盈,濡养功能正常,则面色红润,肌肉壮实,皮肤致密、毛发润泽,感觉灵敏,运动自如。

《难经·二十二难》云:“血主濡之”。

《素问·五藏生成》云:“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血的功能四病理意义:血液亏虚,濡养功能减退,则见面色萎黄,肌肉瘦削,肌肤干涩,毛发不荣,肢体麻木或运动无力不灵等。

临床运用:血虚证,多用熟地、当归、芍药、阿胶等品补血。

(二) 化神生理意义:血气充盛,血脉调和,则精神充沛,神志清晰,感觉灵敏,思维敏捷。

病理意义:心血虚 健忘,失眠,多梦,肝血虚 烦躁,惊悸,神志不安。

中医关于“血证”的古医书论述摘抄

中医关于“血证”的古医书论述摘抄

中医关于“血证”的古医书论述摘抄一、血证血证是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疾病,常见有鼻衄、齿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紫斑等。

西医学中多种急慢性疾病所引起的出血,包括多系统疾病有出血症状者以及造血系统病变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二、关于“血证”的古医书论述摘抄1.《黄帝内经》对血溢、血泄、衄血、咳血、呕血、尿血、使血等病证有记载,并对出血原因及预后有所论述。

《灵枢·百病始生》云:“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阴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

”2.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对吐血、血、便血进行辨证论治,创泻心汤、柏叶汤、黄土汤等方剂,沿用至今。

3.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血病诸候》将血证称为血病。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以犀角地汤治疗血热出血证,至今仍为经典4.宋代《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等书,对血证分门别类,汇集了众多的治疗方剂,丰富了血证的治疗体系。

宋·严用和《济生方·失血论治》谓:“夫血之妄行也,未有不因热之所发。

盖血得热则淖溢,血气俱热,血随气上,乃吐衄也。

”认为失血可由多种原因导致,强调因于热者多。

5.金·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热类》也认为失血主要由热盛所致。

6.元·朱丹溪《金匮钩玄·血属阴难成易亏论》指出,阴虚火旺是出血的主要病机。

《丹溪心法·吐血》云:“诸见血身热脉大者难治,是火邪胜也。

身凉脉静者易治,是正气复也。

”对判断血证的预后有着一定指导意义。

7.明·虞抟《医学正传·血证》率先以“血证”之名概括各种出血病证,并为后世医家所采用。

缪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吐血》提出了治吐血三要法,强调了行血、补肝、降气在治疗吐血中的重要作用。

张景岳《景岳全书·血证》将引起出血的病机提纲挈领地概括为“火盛”及“气虚”两个方面。

中医内科学资料—血证

中医内科学资料—血证

中医内科学——血证细目一:概述一、血证的概念及源流1.血证的概念凡由多种原因,致使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疾患,统称为血证。

2.血证的源流《内经》对血的生理及病理有较深入的认识。

有关篇章对血溢、血泄、衄血、咳血、呕血、溺血、溲血、便血等病证作了记载,并对引起出血的原因及部分血证的预后有所论述。

《金匮要略》最早记载了泻心汤、柏叶汤、黄土汤等治疗吐血、便血的方剂。

《诸病源候论》将血证称为血病。

《备急千金要方》收载至今仍广泛应用的犀角地黄汤。

《医学正传》率先将各种出血病证归纳在一起。

并以“血证”之名概之。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提出了著名的治吐血三要法,强调了行血、补肝、降气在治疗吐血中的重要作用。

《景岳全书》将血证的病机概括为“火盛”及“气虚”两个方面。

《血证论》是论述血证的专书,提出了止血、消瘀、宁血、补血的治血四法。

二、血证常见病证鼻衄、齿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紫斑的概念鼻腔出血,称为鼻衄。

齿龈出血称为齿衄,又称为牙衄、牙宣。

血由肺及气管外溢,经口而咳出,表现为痰中带血,或痰血相兼,或纯血鲜红,间夹泡沫,均称为咳血,亦称为嗽血或咯血。

血由胃来,经呕吐而出,血色红或紫黯,常夹有食物残渣,称为吐血,亦称为呕血。

便血系胃肠脉络受损,出现血液随大便而下,或大便呈柏油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小便中混有血液,甚或伴有血块的病证,称为尿血。

血液溢出于肌肤之间,皮肤表现青紫斑点或斑块的病证,称为紫斑,亦有称为肌衄及葡萄疫者。

三、《血证论》、《景岳全书》、《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关于血证病机、治则的论述《血证论》是论述血证的专书,对各种血证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有许多精辟论述,该书所提出的止血、消瘀、宁血、补血的治血四法,确实是通治血证之大纲。

《景岳全书·血证》对血证的内容作了比较系统的归纳,将引起出血的病机提纲挈领地概括为“火盛”及“气虚”两个方面。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吐血》提出了著名的治吐血三要法,强调了行血、补肝、降气在治疗吐血中的重要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血——血液的生成

中医基础理论:血——血液的生成

⾎液,主要由营⽓和津液所组成。

其⽣成主要有两个⽅⾯:⼀是脾胃为⽓⾎化⽣之源:⾎液主要来源于⽔⾕精微,⽽⽔⾕精微之化⽣,则主要靠中焦脾胃的消化和吸收。

所以,⾎液是由⽔⾕精微转化为营⽓和津液,营⽓和津液再经⽓化⽅变⽽为⾎。

正如《灵枢·决⽓》说:“中焦受⽓取汁,变化⽽⾚,是谓⾎。

”即充分说明了中焦脾和胃的运化功能在⾎液⽣成过程中的地位和作⽤。

⾄于⾎液的⽣成与更新过程,中医学则强调要通过营⽓和肺的作⽤,⽅能化⽣为⾎液。

如《灵枢·邪客》在论述营⽓化⽣⾎液的功能时说:“营⽓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

”《灵枢·营卫⽣会》则更强调了肺脏在⾎液化⽣中的作⽤。

如说:“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为⾎,以奉⽣⾝,莫贵于此,故独得⾏于经隧。

”可以看出,实际上营⽓的⽣成,仍是中焦脾胃的作⽤。

考试⼤站收集故说脾胃为⽓⾎化⽣之源。

正是由于营⽓和津液都来源于⽔⾕之精⽓,所以饮⾷营养的优劣或脾胃运化功能的强弱,直接影响着⾎液的化⽣。

若饮⾷营养长期摄⼊不⾜,或脾胃运化功能长期失调,则均可导致⾎液的⽣成不⾜,从⽽形成⾎虚的病理变化。

⼆是精⾎互⽣:精和⾎之间存在着相互资⽣和相互转化的关系。

⾎能⽣精,如《诸病源候论》说:“肾藏精,精者,⾎之所成也。

”⽽精⼜是化⽣⾎液的物质之⼀。

如《张⽒医通》说:“(肾)精不泄,归精于肝⽽化清⾎。

”⽽《侣⼭堂类辩》则更明确地指出:“肾为⽔脏,主藏精⽽化⾎。

”即说明肾所藏之精是化⽣⾎液的重要物质。

另外,肾能藏精⽣髓,髓则贮存于⾻内。

现代医学认为⾻髓是重要的造⾎器官,这与中医学精⾎互⽣理论不⽆相似之处。

精藏于肾,⾎藏于肝。

肾中精⽓充盛,则肝有所养,⾎有所充;肝的藏⾎量充盈,则肾有所藏,精有所资,故⼜有“精⾎同源”、“肝肾同源”之说。

中医内科学课件-血证

中医内科学课件-血证

2.辨脏腑
中医内科学
同一血证,可以由不同的脏腑病变而引起,应注意辨别。同属鼻衄, 病变脏腑有在肺、在胃、在肝的不同;吐血有病在胃、在肝之别; 齿衄有病在胃、在肾之分;尿血则有病在膀胱、肾或脾的不同。
3.辨虚实
中医内科学
一般初病,病势急,病程短,血色深红,质多浓稠,出血量多,体 质壮实,实火所致者,多属实证;病势缓,病程长,血色淡,出血 量少,多属虚证。如血色鲜红或淡红,出血量一般不多,时作时止, 兼见阴虚内热症状者,为阴虚火旺所致;血色暗淡、质稀,出血量 一般较少,形体虚弱,伴有阳气不足症状者,为气虚不摄血,甚至 阳气虚衰所致。出血反复发作,血色紫暗或有血块,兼瘀血症状,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者,为瘀血证。
中医内科学
其基本病机为火热熏灼,迫血妄行及气虚不摄,血溢脉外两类。火 热之中,又有实火和虚火之分,外感风热燥火、湿热内蕴、肝郁化 火等,均属实火;而阴虚火旺之火,则属虚火。气虚之中,又有气 虚及阳、气损及阳,而致阳气虚之别。
中医内科学
病理性质有虚有实,火热亢盛者属于实证;阴虚火旺及气虚不摄者, 则属于虚证。实证和虚证常相互转化。火热炽盛,迫血妄行,反复 出血之后,可导致阴血亏损,虚火内生;或因出血过多,气随血伤, 以致气虚阳衰,不能摄血。出血之后,离经之血未及时排出体外成 为瘀血;瘀血妨碍新血的生长及气血的正常运行,亦可导致出血反 复不止。因此,阴虚火旺、气虚不摄、瘀血留着,既是出血的结果, 又是引起继续出血的病理因


【学习目标】
1.掌握血证的概念、诊断与归预后、 预防调护。
3.了解血证的中医适宜技术。
血证是指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 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形成以出血为 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统称为血证。

第六章第二节血证中医内科学

第六章第二节血证中医内科学

【范围】
西医学中多种急、慢性疾病所引起的出血, 包括某些系统的疾病(如呼吸、消化、泌尿系统 疾病)有出血症状者,以及造血系统病变所引起 的出血性疾病,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一、病因病机
(一)病因 1.感受外邪
(风、热、外邪侵袭 燥、湿热)
损伤上部脉络——衄血、咳血、吐血 损伤下部脉络——尿血、便血
迫血妄行
衄血、吐血 衄血、尿血、紫斑 便血、紫斑
5.久病热病之后 久病或热病 阴津伤耗 ——阴虚火旺,迫血妄行 久病或热病 ——气虚不摄,血溢脉外 正气亏损 久病入络 血脉瘀阻 ——血行不畅,血不循经
血证
二、诊断与鉴别
【诊断】
1.鼻衄:凡血自鼻道外溢而非因外伤、倒经所致者, 均可诊断为鼻衄。
2.齿衄:血自齿龈或齿缝外溢,且排除外伤所致者, 即可诊断为齿衄。
3.咳血 (1)多有慢性肺系病史; (2)血由肺、气道由来,经咳嗽而出,或觉喉痒胸闷一
咯即出,血色鲜红,或夹泡沫,或痰血相兼,痰中带
血; (3)实验室检查,有助于进一步明确咯血的病因。
4.吐血
(1)有既往宿疾; (2)发病较缓,吐血前有前驱症; (3)血随呕吐而出,常夹有食物残渣或胃内容物,
血色多为咖啡色或紫暗色,也可以鲜红色,大便 色黑如漆,或呈暗红色; (4)实验室检查进一步明确吐血的原因。
【病机】
各种 病因
外感热邪,湿热,气郁(实火) 火热熏灼,迫血妄行
阴虚火旺(虚火) 气虚 气虚不摄,血溢脉外 气损及阳
5.便血
(1)有胃肠道溃疡、炎症、息肉、憩室或肝硬化等病史; (2)大便色鲜红、暗红或紫暗,甚至黑如柏油样; (3)实验室检查:大便潜血试验阳性。
6.尿血
(1)小便中混有血液或夹有血丝; (2)实验室检查:小便在显微镜下可见红细胞。

《中医内科学血证》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血证》PPT课件
血止之后,应祛除病因,以澄其源,即采用 “宁血”的治疗方法;
善后应补养气血,以扶其正,即采用“补虚” 的治疗方法。因此止血、宁血和补虚三个治疗 方法,常应用在治疗血证的不同阶段中。
血证的初期,应积极采用塞流止血的方法,立即服用
云南白药、十灰散或花蕊石散、血余炭、蒲黄炭等以 求迅速止血。
如证属火热偏盛者,临床多使用犀角地黄汤(方中犀角 以水牛角代替)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临床还可根据病 情,适当选用白茅根、栀子、丹皮、白及、侧柏叶、 茜草根、仙鹤草、地榆、大小蓟等清热凉血之品;
《备急千金要方》则收录了诸如犀角地黄汤等 治疗血证确有其效的著名方剂数首。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吐血》则提出了治吐血 三要法,即“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 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这三种治法, 一直为后代医家所推崇。
清·唐容川《血证论·吐血》在论及血证的治疗
时则提出:“惟以止血为第一要法;血止之后, 其离经而未吐出者,是为瘀血……故以消瘀为第
(5)旧疾不同:咳血的病人常有咳嗽、肺痨、喘证或 心悸等旧疾;而呕血则往往有胃痛、胁痛、黄疸、臌 胀等既往史。
**2.与肺痈:因肺痈也有咳血表现,故 应加以鉴别。但肺痈初期常可见风热袭 于卫表之症状,当病情进展到成痈期和 溃脓期时则常有壮热、烦渴、咳嗽、胸 痛、咳吐腥臭浊痰,甚至脓血相兼,舌 质红、苔黄腻、脉洪数或滑数等症状, 而咳血是以痰血相兼,唾液与血液同出 的病证,与肺痈截然不同。
便血
1.大便下血可发生在便前或便后,色鲜红、 暗红或紫暗,甚至色黑如漆。
2.有胃痛、胁痛、积聚以及泄泻、痢疾等宿 疾。
3.实验室检查,大便潜血阳性者。 尿血
1.小便中混有血液或夹血丝、血块,但尿 道不痛。
2.部分病人虽无肉眼血尿,但经尿常规检 查,镜下有红细胞或隐血实验阳性者也可诊 断。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一、血的基本概念血,即血液,是循行于脉中的富有营养的红色的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血主于心,藏于肝,统于脾,布于肺,根于肾,有规律地循行脉管之中,在脉内营运不息,充分发挥灌溉一身的生理效应。

脉是血液循行的管道,又称“血府”。

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血液不能在脉内循行而溢出脉外时,称为出血,即“离经之血”。

由于离经之血离开了脉道,失去了其发挥作用的条件,所以,就丧失了血的生理功能。

二、血的生成(一)血液化生的物质基础1.血液的最基本的物质,故曰是谓血”(《灵枢·决气》):“血者水谷之精气也……故虽心主血脾和胃,血自生矣”(《妇人良方·调经门》)。

“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肝藏血,亦皆统摄于脾,补由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是血液生成的最基本物质,所以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的说法。

饮食营养的优劣,脾胃运化功能的强弱,直接影9向着血液的化生。

“盖饮食多自能生血,饮食少则血不生”(《医门法律·虚劳论》)。

因此,长期饮食营养摄人不足,或脾胃的运化功能长期失调,均可导致血液的生成不足而形成血虚的病理变化。

2.营气:营气是血液的组成部分旷“夫生血之气,营气也。

营盛即血盛,营衰即血衰,相依为命,不可分离也”(《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

3.精髓:…‘血即精之属也”(《景岳全书·血证》)。

“肾为水脏,主藏精而化血”(《侣山堂类辨·辨血》)。

“肾藏精,精者,血之所成也”(《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下》)。

由上观之,精髓也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

4.津液:“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灵枢·邪客》)。

“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灵枢·痈疽》)。

津液可以化生为血,不断补充血液量,以使血液满盈。

“津亦水谷所化,其浊者为血,清者为津,以润脏腑、肌肉、脉络,使气血得以周行通利而不滞者此也。

中医内科血症试题及答案

中医内科血症试题及答案

中医内科血症试题及答案第一节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1. “血症”一词最初在下述哪一经典中出现?A.《青囊经》B.《灵枢·经脉》C.《黄帝内经·调经》D.《千金要方·丹砂洗疮方》2. 关于血症的概念,下列哪项描述正确?A. 血症是指血液中某种病理产物的异常增加B. 血症是指全身性感染状态下血液中有细菌或毒素存在C. 血症是指由于血液中某种成分的缺乏或异常,导致机体内环境失衡D. 血症是指由于血管疾病引起血液流变障碍而影响器官功能3. 以下哪一种病因与血症最为相关?A. 细菌感染B. 机体免疫功能异常C. 代谢紊乱D. 遗传因素4. 病人在感染性休克状态下,可发生一系列炎症反应,下列哪项描述不是感染性休克的典型表现?A. 低血压B. 并发呼吸衰竭C. 多脏器功能衰竭D. 心脏功能不全5. “血热”是中医内科血症的常见类型,下列哪种情况不是血热的表现?A. 高热B. 出血C. 急性感染D. 红细胞增多...第二节简答题(共4题,每题10分,共40分)1. 试述病毒性感染引发感染性休克的发病机制。

2. 简述中医内科治疗血热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 以中医药治疗血栓性疾病为例,介绍其治疗思路和常用药物。

4. 血症的中医辨证施治主要有哪些方面的内容?第三节论述题(共1题,30分)请你根据所学知识,选取血症中的一种类型,比如病毒性血症、感染性血症或血栓性血症等,从病因、临床特征、中医辨证施治等方面进行论述和分析。

答案:第一节选择题1. A2. B3. A4. D5. D...第二节简答题1. 病毒感染可通过直接侵袭细胞和触发机体免疫反应两种途径引发感染性休克。

病毒感染过程中,病毒复制和释放会导致细胞损伤和死亡,释放大量病毒颗粒和病毒产物刺激机体炎症反应,进而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

SIRS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进而导致微循环障碍、血管扩张和血浆渗漏,最终导致血流动力学紊乱和休克。

唐容川的《血证论》

唐容川的《血证论》

唐容川的《血证论》《血证论》为清末唐容川所著,是一部论治血证的专书。

该书论述血证的病机和治法颇多创见,多少年来,得到了中医临床工作者的普遍重视。

血证的治法,如吐血、呕血、咯血、唾血、咳血、鼻衄、脑衄、目衄、耳衄、齿衄、舌衄、大衄、汗血、血箭、血痣、血瘙、疮血、创血、跌打血、便血、尿血、经血、产血等的治疗,那是大夫的事情。

我们要解决的,是“未病”;我们要了解的,是这些血证的成因。

能够认清亚健康的状态,能够认清疾病成因,就能够自我调节,从而避免生病。

这是我学习唐容川《血证论》的动机。

在气、血、水、火的相互关系方面,祖国医学早有许多指导临床实践的论述。

替如朱丹溪“气有余便是火”的论述,张志聪“血乃中焦之汁”的观点,说明了气、火同源和水、血同源的生发关系。

又有“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水、火既济”,“水、火不济”等,说明了气血之间,水火之间相互制约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但是水、气之间,血、火之间存在的生发关系,长期以来却被人们所忽视。

唐宗海《阴阳水火气血论》一文,在这方面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总结。

他认为水即化气”,“气与水本属一家,治气即是治水,治水即是治气”。

又认为:“火即化血”,“血与火原一家治火即是治血”。

他列举了大量临床实例,证明上述论点。

他举出太阳之气不达,在外则汗不得出,在内则痰饮交动;又举出水阴不足,上可形成痰咳(肺气不宣、下可形成闭结 (腑气不通用以说明气、水相互致病的道理。

唐宗海《男女异同论》一文认为,在脐下,男子有丹田,女子有血室,二者均为气血的总会。

女子的气入血室,可从血化为月信;男子的血入丹田,可从气化为肾精。

女子主血,月信色赤;男子主气,肾精质清。

血、火同源,月信多火;气、水同源,肾精多水。

但阴中有阳,故月信中亦有水;阳中有阴,故肾精中亦有血。

因此月信属血而非纯血,肾精属水而非纯水。

作者把气、血、水、火的概念溶铸于男女生理异同的机理中,给临床辨证施治提供了有利条件。

更重要的是上述说理都是以临床实践为依据的,因此,这种观点尽管在论证方法上,仍然采用比较朴素的方法,但对祖国医学基本理论的补充,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基础理论何为气血

中医基础理论何为气血
体产生各种正常的变化都是气化的作用,如气、血、精、津液的新陈 代谢及相互转化等。在生活中象个子长高,长胖,长出肌肉,都是气 化作用。
(2)防御作用。人体要有气才能抵御外面的邪气。一方面,正
气充足就可以保护肌表,防止细菌、病毒等外邪入侵;另一方面,生
病之后,气还能与入侵的病毒等邪气作斗争,使人体战胜疾病。
临床上对于“脾不统血”的出血症,常采用“补脾摄血法” 而收效,所以
血的病症:
血的病症与治疗方案
血少?
贫血!!!
18
血多?
止血活血化 “血脉内结为血瘀” ,“污秽之血为血
瘀”
瘀 “离经之血为血瘀”, “久病入络为
血瘀
19
谢谢
20
6
(3)营气。营气是在血脉中能营养全身的气,由脾胃中运化的后天 水谷精气所化生。营气的功能为营养全身和化生血液。 (4)卫气。卫气即具有保卫作用的气。卫气的功能包括护卫肌表, 防御外邪入侵;调节控制汗孔的开合和汗液的排泄,维持体温的恒定。
7
气的作用
气化作用、防御作用、温煦作用、固摄作用。
(1)气化作用。气化过程就是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的过程。人
功能:①主运化;②主升清;③主统血;开窍于口,在体合肉,主四 肢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脾与胃相表里。
4.肝: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属木,主升主动。生
理功能:①生疏泄;②主藏血;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 志为怒,在液为泪,肝与胆相表里。 5.肾为先天之本,藏志,腰为肾之腑,在五行属水;生理功能:①藏 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②主水;③主纳气;在体为骨,主骨生髓, 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肾与膀胱相表里。
②调节血量。肝除藏有一定的血液外,还具有依据机体之需,调节循

中医关于“血”的详细解释

中医关于“血”的详细解释

中医关于“血”的详细解释血,是红色的液态样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具有很高的营养和滋润作用。

一、血的生成血,主要由营气和津液所组成。

营气和律液,都来自所摄入的饮食物经脾和胃的消化吸收而生成的水谷精微。

二、血的生理功能血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的生理功能,是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如果血的生成不足或持久地过度耗损,导致血的营养和滋润作用减弱,均可引起全身或局部血虚的病理变化,出现头昏目花、面色不华或萎黄、毛发干枯、肌肤干燥、肢体或肢端麻木等临床表现。

三、血的运行血液循环于脉中,流布于全身,环周不休,运行不息。

血液的正常运行,必须具备三个条件:①血液充盈;②脉管系系统的完整和通畅;③脏腑的生理功能正常,尤以心、肺、肝、脾四脏的功能最为重要。

1.心主血脉心气为血液循行的动力,脉是血液循行的通道。

血在心气的推动下循行于脉管之中,输布全身。

2.肺朝百脉肺主一身之气而司呼吸,能调节气机,参与宗气的生成,而宗气能贯心脉助心行血;且循行于周身的血脉,最终都要汇聚于肺,在肺中进行气体交换,然后在肺气的作用下以输布全身,所以说“肺朝百脉”。

3.脾主统血脾主运化水谷,为气血生化之源,以维持血液的充盈。

气生于脾,气能统摄血液,使血液循行脉中而不溢于脉外。

4.肝藏血,主疏泄肝主藏血,能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以防止出血。

另外,通过肝的疏泄功能,以维持着人体血液循行的通畅。

5.体现于心气的推动、肺助心行血及肝气的疏泄等方面;固摄力是保障血液不致外溢的因素,体现于脾统血和肝藏血两个方面。

这两种力量的协调平衡维持着血液的正常循行。

若气的推动不足,则可出现血液流行缓慢、滞涩,甚至瘀阻等病变。

若气的固摄不足,则可导致血液外溢,出现各种出血症。

由此可见,血液的正常运行需要两种力量,即推动力和固摄力。

推动力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固摄力是保障血液不致外溢的因素。

此外,脉道的通利与否,血液的寒热变化等,也是直接影响血液运行速度的重要因素。

中医对“血”的理解到底是怎么样的,你知道吗?来一起看看

中医对“血”的理解到底是怎么样的,你知道吗?来一起看看

中医对“血”的理解到底是怎么样的,你知道吗?来一起看看血的概念定义:血:是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脉:脉是血液运行的管道,血液在脉中循行于全身,所以又将脉称为“血府”。

作用:约束血液运行,血液循脉运行周身,内至脏腑,外达肢节,周而复始。

瘀血:血液在脉中运行迟缓涩滞,停积不行而成。

离经之血:若因外伤等原因,血液不在脉中运行而逸出脉外,则形成出血。

血的生成(一)化生之源①水谷之精化血:化血过程:中焦脾胃受纳运化饮食水谷,吸取其中的精微物质,即所谓“汁”,其中包含营气和津液,二者进入脉中,变化而成红色的血液。

构成成分:由水谷之精化生的营气和津液是化生血液的主要物质,也是血液的主要构成成分。

②肾精化血:精血关系:由于精与血之间存在着相互资生和相互转化的关系,因而肾精充足,则可化为肝血以充实血液。

(二)相关脏腑1.脾胃机理:脾胃为血液生化之源。

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所产生的营气和津液,是化生血液的主要物质。

若脾胃机能虚弱或失调,导致水谷精微化生不足,进而可致血液的化生不足,从而形成血虚证。

应用:临床治疗血虚,首先要调理脾胃,促进血液的化生。

2.心肺机理:①中焦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由脾气之升上输于心脉,在心气的作用下变化成红色血液。

②水谷精微和津液上注于肺脉,与肺吸入的清气相融合,方能化生为有用的血液。

应用:临床中治疗血虚证时,常常注意调补心肺功能。

3.肾机理:肾藏精,精生髓,精髓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之一。

肾精充足,则血液化生有源,同时肾精充足,肾气充沛,也可以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有助于血液的化生。

如若肾精不足,或肾不藏精,则往往导致血液生成亏少。

应用:临床上治疗血虚证,有时需采用补肾益精方法,促进血液化生。

总结:血液的化生以水谷之精化生的营气、津液、肾精为物质来源;主要依赖于脾胃的运化功能,并在心、肺、肾等脏的生理机能配合作用下得以充盈不衰。

血的运行属性:血属阴,主静。

《医学三字经·血症》认识血症

《医学三字经·血症》认识血症

《医学三字经·血症》认识血症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医学三字经》第十篇血症。

血症是一种出血性疾病,这个应该是非常急性的病症,血症都是非常重要的病,我们大家无论是否从事医生这个职业,看到血症都是比较害怕的。

所以治疗出血症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中医治疗出血症与西医是不一样的。

我们需要懂得生理,才能知道病理。

我们必须知道正常人的血是如何运行的,才能够知道出血是怎么回事。

一、认识血症(一)血是怎么形成的?“血之道,化中焦”:“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我们平常所吃的水谷饮食到中焦,经过脾胃的消化吸收,再经过心火的作用,然后化成红色的血液。

1.怎么才能够养血呢?现在很多女性,脸色都是蜡黄蜡黄的,我们走在大街上可以看到很多女士脸色不好,所以需要养血。

养血就要靠中焦脾胃消化吸收我们的水谷饮食。

当归是养血的,可是你不可能靠当归来变成血,因为你不能拿当归当饭吃,所以你还是要靠吃饭。

我们很多女士吃粮食很少,那么你的血很容易就虚了,因为你没有东西可以化成血,没有东西“变化而赤”成为血。

所以想生血很简单,多吃粮食,增加营养!2.当归能变成血吗?当归不能变成血,为什么?因为当归养血的意思是使你吃的水谷饮食能更好地转化成血,而不是说当归本身就是血,大家要这样理解。

(二)血在身体里面是怎么走的?1.血是在经络里面走的“本冲任,中溉浇”:血主要是在冲、任这两条经脉里面走的。

我们学习中医,千万不要认为中医在经络系统之外还有一个血管系统,这是非常错误的理解,中医只有一个经络系统是联络脏腑四肢百骸的。

经络为什么叫经络呢?是因为有络脉、有经脉,横者为络,竖者为经,大的通道为经,比较细一点的通道是络,所以经络系统覆盖了全身,身体的每个地方经络都覆盖到了,所以血可以通过经络系统来营养全身,中医认为在经络系统之外是不存在什么血管系统的。

2.为什么中医还有血脉的说法?血肯定是在脉里面走的,实际上脉就是经络的另外一个名称,所以是同一个东西,不同的称呼,称为脉也行,称为经络也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凡由多种原因,致使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疾患,统称为血证。

2.血证的源流
《内经》对血的生理及病理有较深入的认识。

有关篇章对血溢、血泄、衄血、咳血、呕血、溺血、溲血、便血等病证作了记载,并对引起出血的原因及部分血证的预后有所论述。

《金匮要略》最早记载了泻心汤、柏叶汤、黄土汤等治疗吐血、便血的方剂。

《诸病源候论》将血证称为血病。

《备急千金要方》收载至今仍广泛应用的犀角地黄汤。

《医学正传》率先将各种出血病证归纳在一起。

并以“血证”之名概之。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提出了著名的治吐血三要法,强调了行血、补肝、降气在治疗吐血中的重要作用。

《景岳全书》将血证的病机概括为“火盛”及“气虚”两个方面。

《血证论》是论述血证的专书,提出了止血、消瘀、宁血、补血的治血四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