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码头文化感悟武汉人的乐天精神
武汉文化心得体会总结(实用17篇)
武汉文化心得体会总结(实用17篇)写心得体会不仅可以让我回顾过去的经历,还可以帮助我为未来的发展做出更好的规划和决策。
在这段时间里,我不断尝试和探索,通过失败和反思,不断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方法和策略,最终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文化总结心得体会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文化无处不在并影响着我们的思维、行为和价值观。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认真学习和思考,对文化的内涵、意义和作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通过对不同文化的学习和了解,我收获了许多心得和体会,这其中有对文化差异的认知,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对文化交流的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对自身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自豪感的培养。
第二段:对文化差异的认知。
通过学习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传统文化,我意识到文化差异的存在和重要性。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语言、宗教、习俗等都有很大差异,这对于跨文化交流和理解他人的观点和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中,我逐渐摒弃了偏见和刻板印象,更加注重倾听和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和习俗,以更好地进行沟通和交流。
文化差异不是问题的根源,而是丰富多样的存在,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自我。
第三段: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在与其他文化接触的同时,我越发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载体,是文化的根基和灵魂。
在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道德规范、艺术表现等都体现出独特的民族特点。
通过学习和弘扬自己的传统文化,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到自己的身份和归属感,也更加珍视和保护起来。
同时,我也向他人介绍并分享自己的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和感受到其魅力与价值。
第四段: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通过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与学习,我认识到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文化交流不仅能够丰富我们的知识和视野,还能够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友谊。
没有文化交流,不同文化之间的误解和冲突将层出不穷。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与他人进行文化交流,互相学习和借鉴,尊重并包容不同的文化观念和习惯。
说不尽的武汉码头文化
说不尽的武汉码头文化说码头,必然要说水;说码头文化,自然就离不开因码头而产生的生活习俗与个性特征;说武汉码头,当然也就得说汉水、长江了。
汉水曾经被汉口人称“小河”,可就是这条小河,造就了一个四大商业名镇,就是这条小河诞生的商业文化与物质文明,让西方国家也垂涎三尺,他们在用炮舰打开中国的大门后,便迫不及待地把汉口作为了通商口岸的目标之一,由是,汉口有了租借。
武汉码头文化由此有了更多的内容。
漕运与淮盐看标题,可能有人会问,码头文化怎么和漕运与淮盐联系起来了?是的,武汉的码头文化兴盛就是从漕运与淮盐开始的。
什么是漕运?现代人也许不太懂。
漕运是和漕粮联系在一起的。
漕粮,简而言之,就是由水路运往京师供官军食用的粮食;漕运,自然就是运输漕粮的水路了。
长江中游的城陵矶本来是漕粮的转运地,可自汉口形成后,便开始显示自己的非同凡响,取代了城陵矶成为长江中游唯一的漕粮转运地。
虽然汉口形成的时间相比于武昌和汉阳晚了一千多年,但汉水的改道以及汉水唯一的入江口定格在了今天的两江相会处之后,武汉的格局不再是双城相对,而是呈三足鼎立之势了。
由地理形势的变化,转而进行了其他层面上的变化,最后导致汉口成为了漕粮转运之地。
漕粮运输与交税本身不是商贸活动,但是大规模的漕粮运输却给了汉口水上运输业很大的刺激。
可以想见,自从汉口成为漕粮转运地之后,汉口会引起多少人的关注?又有多少人会在关注的目光中踏上这块新生的土地?汉口又会借漕粮转运之机给自己带来多少发展的良机?所以,清代客居汉口多年的范锴对汉口历史颇有兴趣,他是这样给汉口商业发达的原因下的结论:“汉口之盛,所以由于小河也。
”所以,说码头文化,如果离开了这条小河,就找不到其源头了。
依靠九省通衢的优越的地理位置,在继漕运归入汉口之后,汉口又成为了淮盐的集散地。
淮盐就是江淮地区生产的食用盐。
湖光地区2 广大的居民日常生活都可能缺少的盐,虽然价钱低,但数量大,集中起来却也是不可小视的。
时隔 500 多年后,回头看,这次的汉水改道对于武汉来说,简直就是上天对武汉的垂爱,武汉由此产生的变化是那么的使人意想不到。
码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码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摘要为了适应水陆运输的需要,乾隆时期汉口的码头逐渐建立,后来在历史的洪流之中,继汉口通商后,码头林立,各种帮派也随之建立,码头成为兴盛一时的主要货物和人员的集中地。
除了保留初建时的货物运输等需要,码头的客运量逐渐增大,而搬货卸货产生的劳动号子更是层出不穷。
同时,作为“火炉”的武汉,人们纳凉的首选地便是这依托长江水的码头边,万家灯火为码头这粗犷的轮廓增添一份细腻。
这样,码头文化便在这亦商亦娱的功能中不知不觉中形成了。
随着城那市化的发展,码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势必为这九省通衢的武汉更增添一份活力。
关键词:码头码头文化长江(一)汉水改道与汉口镇明朝中叶以前,武汉一直都是武昌、汉阳的地理位置的统称。
那时候,我们现今所熟悉的车船林立,人潮拥挤的汉口只是一个四周芦苇丛生,人烟稀少的荒凉地。
每每到洪水暴发的季节,犹如一片汪洋,看不见陆地,而到了洪水退潮的季节,更是野草丛生。
这样的蛮荒之地怎么会是现在的汉口?这一切,都要感谢“汉水改道”。
汉水发源于山西宁强县大巴山系,自西北向南流入湖北,是长江最大的支流。
如此,就可以理解在洪水时期,犹如一片汪洋的原因了。
大概在明朝成化年间(1465-1470),汉水的下游连年大水,堤防总是决口,而这就使汉水下游的水文形势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其他入江口淤塞,形成了一个主河道入江口,汉水流至汉阳县西排沙口,郭茨口间集中水流,径直而下,经过龟山北麓注入长江,形成今天的景观。
“汉水改道”结束了汉水下游河道飘忽不定的历史。
新的水口的南岸仍称之为汉阳,而北岸,后则成立为汉口镇。
新的水口两岸地域开阔,港湾水域条件良好,再建立坚固的堤坝,很快便成为“占水道之便,擅舟楫之利”的天然良港。
(二)近代港口和码头明确记载的民船码头是在乾隆元年(1736),天宝码头。
从此以后,在汉江沿岸的硚口到龙王庙一带,人们陆陆续续建立起大大小小的码头,像杨家河、老水港、彭家巷、小硚口、五显庙、大王庙、龙王庙等,多达20多处。
关于武汉码头文化作文
关于武汉码头文化作文得天独厚的水陆交通条件,使武汉成为长江流域非常重要的港口城市。
过去的武汉是一个以水运为主的城市,这里的码头经济非常繁荣,虽然现在有一部分码头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改造成为江滩景观,但是武汉港仍有一些码头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交通枢纽作用。
行至武汉江边,在汉口江滩和武昌江滩依稀可见旧码头遗迹,那些粗壮的铁链、铁锚与陈旧的趸船,顿感百年往事浮现在眼前,老武汉的历史与码头文化息息相关。
提起武汉的码头文化,首先引入脑海的是此起彼伏的码头号子,帆樯林立的不夜水港,鳞次栉比的货轮商船,商贾云集的街市店铺。
武汉码头兴旺的源头应该从明代开始算起,明代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汉水改道从龟山北麓入江以后,汉口独立发展,因为良好的港口条件,迅速成为一座新兴商埠,贸易运输业颇为发达,仅“盐务一事,亦足甲于天下”。
乾隆年间汉口更盛于世,成为我国内河最大的港口。
武汉有名称可考究最早的码头是清乾隆元年(1736年)修建的汉口天宝巷石级码头,以后又陆续修建了杨家河、老水巷、兴茂巷、彭家巷、大硚口、小硚口、大王庙、五显庙、沈家庙、关圣祠、鸡窝巷、接驾嘴、龙王庙、鲍家巷、新码头、流通巷等码头。
这些早期的码头,都是沿汉水自上而下逐步修建的。
由于汉水流域已不能满足商业需求,因此汉口成为长江中部地区集散商货的重要码头。
据史料记载,道光三十年(1850年),汉口著名有八大码头:艾家嘴、关圣祠、五圣庙、老官庙、接驾嘴、大码头、四官殿和花楼。
如同叶调元《汉口竹枝词》中所描述的那样:“廿里长街八码头,路多车轿水多舟”。
咸丰末年(约19世纪50年代末),汉口沿江上起硚口,下至江汉关共有码头60余处。
武昌的码头主要有“六门两洲”,即:保安门、望山门、文昌门、平湖门、汉阳门、武圣门和白沙洲、金沙洲;汉阳的东门、南门外也有多处码头。
有一些码头随着商业市场的专业化逐步成为专用码头。
如:接驾嘴码头为炭薪市场码头。
龙王庙码头、小新巷码头,周围水果行集中,为水果码头。
横跨长江轮渡感悟
横跨长江轮渡感悟如果不是大何和罗汉相邀,我可能一辈子都不会横渡长江。
大何是一把游泳的好手,在我们这次横渡长江前,他曾两次独自横渡长江,对横渡长江进行了考察。
他说现在长江是汛期的枯水季节,水流不太急,正是渡江的最好季节。
而且我们不用抢速度,从武昌顺流而下,游到汉口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上岸,与其说我们这是横渡长江,倒不如说是漂流长江更合适。
我平时总在游泳,我对自己横渡长江的耐力是有信心的,再加上备用了游泳圈和大何、罗汉两位男士一左一右护卫,增添了我横渡长江的勇气。
本周末(9月2日)下午5时我们三位在汉阳门毛主席畅游长江下水的地方下水,历时1小时30分于傍晚6时半在汉口长江二桥上在从武昌向汉口游的20分钟里,我感到江面风平浪静,就像在游泳池里游泳一样,丝毫感觉不到长江的险恶。
可游了20分钟后,长江波涛汹涌,三尺高的惊涛骇浪一会儿将我从波谷推入浪尖,一会儿又将我从浪尖跌入波谷,长江显露了她险恶的本来面目。
我想:长江有时候多么像一个人,表面看起来平静,暗地里却波涛汹涌,暗流涌动。
长江,有时候又多么像一个人的命运,有时候在浪尖,有时候在波谷。
我们游泳经过武汉港时,昔日繁华暄闹的武汉港如今却衰落沉寂萧条了。
长江过去被称为黄金水道,大到去上海、南京这些大都市,小到从武昌到汉口过对江,都坐轮船。
我记得我当时去上海、庐山就是坐的轮船,我从武昌到汉口也坐过汉阳门、中华路、曾家巷的轮渡。
长江还是过去的长江,可长江黄金水道的繁华喧闹的景象已不复存在。
仅仅只将近十余年的时间啊,变化就如此之大,真可谓沧海桑田!在横渡长江的一个半小时时间里,我们没有看见开往上海、南京的大轮船,只看见从武昌开往汉口的一艘客轮,客轮上的乘客还向我们挥致意并大声地对我们喊“嗨!”,我们也礼貌地向他们挥手致意。
也许是修三峡大坝的缘故,抑或是长江上的轮船越来越少,污染也越来越少的缘故,横渡长江我惊奇地发现长江的水变清了。
水质变好了,长江再也不像过去那样昏黄浑浊了。
武汉的码头文化简介
武汉的码头文化简介武汉码头文化简介一、码头文化概况1、武汉码头文化早在历史上就得到了繁荣和发展,码头文化也曾是武汉最重要的一种文化之一。
2、码头文化表现在对于当地船员和航行家的祭祀活动中,武汉码头也常常有相应的庆祝仪式来代表这种文化。
3、码头文化在当地的传播也非常明显,码头文化通过当地居民的口头传承以及文字记载,进一步完善了这一文化的内涵和形式。
二、特色1、传统的码头文化可以经过历史的考古鉴定和记载,最终确定一种“码头文化”的形成。
2、码头文化也可以体现出一气呵成,武汉码头文化集生活礼仪、建筑风格、旅行相关庆典、河流来源于一体,形成了一个丰富多样的码头文化气息。
3、码头文化的受众更加广泛,普及率也更高。
码头文化往往传播至当地的各个社会阶层,有码头建设处、出海航行家、商贸商家、客运乘客等领域,也涵盖老百姓家庭、熟悉礼仪节日、祭祖典礼等等,都形成了一种千篇一律的独特文化。
三、影响1、码头文化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在当地人民中形成了一种尊重、依赖和珍视码头文化的态度和文化伦理观念。
2、码头文化影响了当地企业投资及发展的方向,因为它的普及,给当地的出海服务以及贸易活动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发展机会。
3、码头文化也给本地的文化和旅游业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例如、利用这种传统文化,本地有能力开发出更多吸引游客的文化旅游项目,以此来增强该地区的文化发展和旅游发展。
四、文化启示1、武汉码头文化启示我们,家族文化的传承可以被传统文化产生不可或缺的影响,可以通过回顾历史经历,为当今的社会以及未来的人们提供把握未来的方向。
2、武汉码头文化也启示我们,动态社会发展中,不断经济社会改革的进程,传统文化也可以得到完善而并不会因此丧失原有文化的精髓和特色,而只会发生不断更新和改变。
3、同时也唤起了地方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虽然传统文化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出现变动,但是这些变动都是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让当地文化得到更多的改善,更多的发展,从而达到对于当地文化的传承。
武汉码头文化的历史源流与发展演变
明代 中期 以前, 汉水 从 秦岭 发 源 . 从 陕 西 的汉 中 , 经 襄 樊 、 川 等 地 . 历 汉
流 到武汉 一 带进 入 长江 。汉水 流 到低 陷 的江汉 平原 时 。与 众 云 梦泽 中 的湖 泊 与 小河 叉 汇 聚 , 河 发 展 出一 些 小 沿 城 镇 。但 是 . 水 在 武 汉 一 带 没 有 一 汉 个 主河 道 。 有 造 就 一 个 有 影 响 的码 没
I 文 化 楚
[ ueHa C Wnu] h J
武汉码头文化的历史源流与发展演变
口王玉德
最 近 , 汉 口码 头 ” 电视 剧 在武 汉 “
吴 国水 军 在武 汉 一 带训 练 ,军 事 后 勤
一
条街 , 宋代 祝穆 的《 方舆 纪 胜 》 陆游 、 的《 蜀记》 这条街 有描 述 。 入 对
南北 朝 时 , 北 的 汉 阳有 却 月城 , 江
江南 的 武 昌有 黄鹄 山城 ,都 是 码 头所
在。
迎 , 有 白 沙州 、 兴 州 以缓 水 势 , 且 天 可 供西来 东去 的船舶 歇息 。久而 久之 。 形
成 了江 上 码 头 。
隋朝 时 以 武 昌为 江 夏 县 .改 江津
前万户 家 。” 句诗 说 的似乎 是鹦 鹉州 这
在武 昌 。唐 代时 , 阳很 热 闹 , 隐有 汉 罗 《 夏 口》 诗 云 : 汉 汩渡 口兰为 舟 , 忆 “ 汉 阳城下 多酒 楼 。” 见 民 国《 口县志 》 ( 夏 )
唐 宋 时 , 江 两岸 船 来 船往 . 北 长 南
春秋 战 国时 期 , 人 往 来 于吴 越 , 楚
可 保也 。 于东 南者 , 国 保江 淮 不可 不 知 保汉, 以东南 而 向 中原者 . 江淮 不 可 用 不 知用汉 ,地势 得 也 。” 读史 方 舆 纪 《
武汉码头文化传统
武汉码头文化传统
武汉,作为中国内陆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其码头文化传统源远流长。
自古以来,武汉就是长江和汉江的交汇处,码头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和传承。
从古代的水运贸易到现代的旅游观光,武汉的码头文化一直是这座城市的骄傲。
武汉的码头文化传统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汉代,当时的武汉已经是繁华的水上商
贸中心。
长江和汉江的交汇处成为了重要的航运枢纽,各种货物通过水路交通进出武汉,使得这座城市成为了商业繁荣的中心。
在这个过程中,武汉的码头文化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各种码头建筑和码头活动成为了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随着时代的变迁,武汉的码头文化传统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
如今,武汉的
码头不仅是货物的集散地,更是成为了旅游观光的热门景点。
游客可以乘船游览长江和汉江,欣赏武汉的美丽风光,感受码头文化的独特魅力。
而在码头上,也会有各种传统的表演和活动,如舞狮、舞龙等,让游客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武汉的传统文化。
除了旅游观光,武汉的码头文化传统也在当地居民的生活中得到了充分的传承。
许多当地人依然靠着码头进行渔业、航运等生活活动,他们延续着古老的码头文化传统,使得这座城市的码头更加生机勃勃。
总的来说,武汉的码头文化传统是这座城市的瑰宝,它不仅是城市的历史见证,也是城市的文化底蕴。
在未来,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保护这一宝贵的文化传统,让武汉的码头文化继续璀璨发展,为这座城市增添更多的魅力和活力。
码头文化
谢谢观赏!
七、重构
码头文化置于武汉城市的灵魂深处,剥离 不得,所需要的是传承和摒弃。文化的建 设可以促进对内凝聚力的强化,建立全社 会普遍信守的文化理念。
码头文化的极端功利主义取向、封建宗法 色彩、小商品经济意识、江湖作风、强权 逻辑、痞子习气等都是应该批判和剔除的 文化糟粕。
开放包容的胸襟、灵活通达的作风、敢作敢为的 精神、重侠尚义的情怀泽是我们应该大力传扬的 精神财富,它所蕴藏的开放、创意的精神内涵与 我们时代主题相契合,理应不遗余力地加以发扬 光大。
自然禀赋派生出“转输贸易”的经济活动。 “五方杂处”、“客旅居多”是人口构成
和族群关系的基本特征。 在这一生态环境下,城市文化的核心要
素——码头文化得以孕育和生成。
五、码头文化
在经济和人文生态环境的长期作用和影响 下,形成了特有的行为方式、生活态度和 价值取向,并通过特定的语言习俗、行为、 观念、情绪、理想、态度等表现出来。
通达灵巧、趋新尚变的行为取向。 周流不息的经济活动使得汉口这地方以机巧灵活 为尚,人们头脑灵活,为人通达,不固执,不刻 板,随性就势,因形而变,人人都长于居间贸易、 与时逐利。
好武尚力、刚直任侠的行为方式。 码头作为一个社会行为空间,带有浓厚的江湖色 彩。 争强好胜、负气逞力、尚武好勇的强硬作风,与 码头文化的长期浸润密不可分。
在这主要两点的基础之上,完善社会文化和社区 文化发展中的瑕疵,增加城市文化的厚重感,赋 予其鲜明的特质,改善城市形象,提高城市气质。
八、讨论
你对武汉存在的码头文化有哪些观点和看 法?
赋予码头文化新的时代特质有哪些意见和 建的文化也包含着荆楚大地的楚文化。从文化 源流而言,武汉文化早期是本地先民土著文化、 华夏文化(尤其是商文化),楚文化的延伸和融 合,三国后又有吴越文化的交融,清代更有满汉 文化的交融,近代以来更多的是中西文化的交融, 当代主要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结合。武汉城 市文化之源头不是单一的楚文化,其发展也不是 单一的楚文化的延伸,而是一条多元交汇、多次 交汇的发展链。总体而言,是华夏文化与楚文化 交融的文化。
武汉码头文化分析课件
著名码头介绍
介绍武汉著名的码头,如 汉口江滩、武昌码头等, 突显其历史和文化价值。
码头民俗与风情
码头民间信仰
讲述武汉码头地区的民间 信仰和祭祀活动,如妈祖 信仰、龙王庙等。
码头生活习俗
展示武汉码头居民的生活 方式、饮食习惯和婚丧嫁 娶等传统习俗。
码头节庆活动
介绍武汉码头地区的传统 节日和庆祝活动,如龙舟 赛、庙会等,突显其地方 特色。
鼓励设计师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创作具有码头文化特色的作
品。
城市文化品牌的打造与推广
码头文化城市形象塑造
将码头文化作为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整体规划 和设计。
码头文化国际交流与合作
加强与国际友好城市和机构的交流合作,推动码头文化走 向世界。
码头文化宣传推广
运用多种渠道和平台,如媒体、网络、展览等,宣传和推 广武汉码头文化。
码头文化活动策划
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展览、演出、讲座等,丰富码头文化内涵。
文化创意产业的培育与发展
01
码头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建设
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吸引优秀企业和人才入驻,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
02
码头文化IP开发
挖掘码头文化元素,开发具有知识产权的文化产品,如动漫、影视、音
乐等。
03
码头文化创新设计
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需要加强保护和发掘工作。
文化产业发展与创新
文化创意产业
利用武汉码头文化资源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如设计、动漫、影视等 ,推动文化产业升级和 创新发展。
旅游产业开发
挖掘武汉码头文化的旅 游价值,开发相关旅游 产品和线路,吸引游客 前来参观和体验,促进 旅游产业发展。
文化交流合作
武汉精神解读
.. 6、武汉城市精神表述语阐释 1.敢为人先追求卓越。
深刻揭示了辛亥武昌首义“敢为天下先”的核心精神和武汉这座城市独有的历史魅力和精神气质,同时展现了武汉面向未来、建设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城市的永恒追求。
9 自近代始,武汉就是一个风云际会的舞台。
武汉人民秉承荆楚先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精神和“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昂扬气概,武昌首义,神州巨变,帝制终结,共和始创。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武汉虽深处堂奥,但也一度成为全国城市综合改革的风向标,天下第一街、第一位洋厂长、第一支商业企业股异地上市。
2.融通天下自强不息。
鲜明概括了武汉兼收并蓄的文化传统和开放包容的城市品格,展现了奋发图强、永不懈怠、矢志不渝朝着奋斗目标奋力前行的精神气质。
融通天下,具有吞吐吸纳、兼容并蓄、通达内外等涵义,展示武汉江汉汇通、中国之心、九州通衢的独特地理方位,体现武汉文化多元、融汇东西南北的文化特色和有容乃大的气魄和胸襟。
同时也表明,武汉要实现跨越式发展,需要有更加包容、开放的思想,以“融通天下”的精神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辐射力,实现武汉复兴梦想。
自强不息,出自古典,文词渊雅,意蕴深厚,其正确把握方向,顺应潮流,不畏艰险,奋勇向前,永不止息的含义,与奋发图强、坚忍不拔、永不懈怠地建设、复兴大武汉的精神契合。
3.首义首创图新图强。
首义是武汉城市鲜明的历史标识,也是武汉这座城市的骄傲,敢为人先是这块土地传承几千年的文化密码,图新图强是对这座城市抱负和使命的最好诠释。
武昌首义打响结束清王朝统治的第一枪,终结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创建了以民主共和为旗臶的国体和政体,是中国近代文明进程中的一座丰碑。
图新图强既是一种愿景再造,更是一种精神追求。
指武汉有优势、有条件、有气魄、有能力通过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争创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城市。
4.敢为人先包容和谐追求卓越。
深刻揭示了辛亥武昌首义“敢为天下先”的核心精神和武汉这座城市独有的历史魅力和精神气质,浓缩了武汉五方杂处、兼收并蓄、宽厚豁达的文化特质,展示了武汉建设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城市的不懈追求。
汉水古码头及其文化特质
汉 中北 依 秦岭 , 南靠 巴山, 汉水横贯其 中, 素
有 西北 “ 小 江南 ” 和 秦 巴“ 聚宝 盆 ” 之美誉 。当年 汉
高祖 刘 邦就 曾看 中了汉水 。汉 水 在这位 汉 王 的眼
里, 是 与天上 的银河 相通 的 , 充 满 了神灵 之 气 。刘
邦依 托 汉水 夺取 了江 山 , 做 了皇帝 , 国号理所 当然
第 3 O卷 第 2 期 2 0 1 3年 3月
苏 州 科 技 学 院 学 报 ( 社 会 科学 版 ) J o u r n a l o f S u z h o u U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e c h n o l o g y( S o e i a l S c i e n c e )
水涨 水落 而上 下移 动 , 能停船 即为码 头 , 而汉水 边 的小 镇如 铁 打一样 的 牢 固和富 裕 。石 条 筑垒 的汉 水码 头无 疑 是 一种 历 史 遗 存 。油 亮 的青 石 块 , 依 偎 着 堤岸 一路 攀升 , 见 证着 丰 富多彩 的码 头文 化 。
一
就在 十八 里铺 码 头 装 船 , 经 汉 口码 头源 源不 断 地
运 向俄 国 。
蜀 河 古 渡 码 头 .
、
汉 水 沿 岸 主 要 古 码 头概 况 考 察
蜀河 古镇 历史 悠 久 , 有 文字 记 载 的年 代 可 以
汉水作为著名 的水运通道 , 两 岸码头甚 多。
追 溯 到西 周 时 期 。蜀河 因水 而 兴 , 汉江 、 蜀河 、 仙
*
狩, 涉汉未 济 , 船 解 而溺 昭 王 。 ” _ 1 遥 想当年, 昭 王 南巡 , 意在 讨伐 楚 国 。当时 的楚 国十分 弱小 , 根本
描写武汉的轮渡的句子唯美(精选合集2篇)
描写武汉的轮渡的句子唯美(篇一)1. 在悠扬的波纹中,武汉的轮渡迎风飘舞。
2. 轮渡船在湖面上划过,留下一道梦幻的水痕。
3. 徜徉于轮渡上,仿佛穿越时光的长廊。
4. 蓝天下,轮渡依偎江岸,如一艘温柔的巨兽。
5. 渡口的微风轻抚着脸庞,让人感受到自然的呼吸。
6. 轮渡行驶间,江水拍打船身,洒下无数闪耀的水珠。
7. 静静地坐在船头,凝望远方,仿佛可以看到江水与天空的交汇处。
8. 轮渡与江岸相映成趣,犹如一幅绘画般的美景。
9. 在轮渡上,时间静止,人们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10. 午后的轮渡,阳光洒在江水上,如同一条金色的花带。
11. 轮渡穿行在迷离的黄昏中,泛起一片神秘的色彩。
12. 微风拂动着轮渡的帆,船身轻轻摇晃,宛如一首动人的乐曲。
13. 黑夜中的轮渡,星星点点的灯光犹如水中的明珠。
14. 坐在轮渡上,亲身感受江水流淌的律动。
15. 轮渡缓缓启航,水波荡漾,带动着心灵的律动。
16. 晴空万里,轮渡的倒影在江面上舞动着。
17. 轮渡穿越浩渺的江水,承载着千百年的历史传承。
18. 极目远眺,轮渡带来的景色如诗如画。
19. 渡口的水花飞溅,铺展出一幅美丽的水墨画。
20. 清晨的轮渡,晨曦洒满船舷,熹微的光芒温暖了每一颗心。
21. 潮水的起伏,配合着轮渡的航行,舞动出一曲动感的交响乐。
22. 飞过的海鸥,与轮渡的行走交相呼应,烘托出一份宁静与祥和。
23. 银河下的轮渡,有如穿越星空的航行。
24. 轮渡与渔船相遇,共同编织出江水上的一幕美景。
25. 夕阳西下,轮渡在夕光中划过,如同一道绚烂的彩虹。
26. 轮渡的叮咚声,像是大自然为人们敲响的一曲乐章。
27. 白天的轮渡,江水清澈见底,宛如一个透明的宝石盒子。
28. 轮渡静静驶入夜幕,灯火辉映,宛如一艘梦幻的仙船。
29. 轮渡拥抱着江水,温柔地抚摸着每一个远航者的心。
30. 渡口的船声,交织成一首恬静的旋律,回荡在江面上。
31. 轮渡承载着悠久的历史,见证着城市的变迁与蜕变。
武汉历史故事
武汉历史故事以下是 7 条关于武汉历史故事:1. 你们知道吗,在武汉曾经发生过一场惊心动魄的保卫战!当年元军来袭,那场面可真是如同洪水猛兽一般啊!咱武汉的军民那是齐心协力抵抗,丝毫不退缩!就好比面对巨浪的勇士,勇往直前!想想看,他们得有多勇敢啊!这场保卫战不就正展现了武汉人的顽强不屈吗!2. 嘿,武汉还有段关于知音的美丽传说呢!俞伯牙和钟子期在这儿相遇,那真的是高山流水遇知音啊!他们的情谊就像那璀璨的星星,照亮了武汉的历史天空。
这难道不令人感动,不令人向往这种纯粹的友谊吗?这不就是武汉历史的浪漫之处吗!3. 哎呀,武汉在近代也是有着重要地位呀!张之洞在这儿搞洋务运动,那可是热闹非凡啊!他就像一个充满激情的导演,让武汉这个舞台变得多姿多彩。
那时候的武汉仿佛是充满活力的少年,大步向前!这难道不是武汉发展的关键一步吗?4. 你们想过吗,武汉的黄鹤楼有着多么传奇的故事呀!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在这里吟诗作对,留下千古名句。
它就像是一个见证者,看着武汉的变迁。
这不就像我们人生中的一个坐标,标记着武汉的辉煌吗?这黄鹤楼可真是武汉历史的瑰宝啊!5. 讲真的,武汉曾经在革命时期也是风起云涌啊!那些革命先烈们在这里挥洒热血,为了理想和自由拼搏。
他们不就是燃烧的火焰,照亮了武汉的未来吗!这么伟大的历史,我们能不铭记吗?这就是武汉的骄傲啊!6. 哇塞,武汉还有关于码头文化的有趣故事呢!以前的码头那叫一个热闹,人们在这儿来来往往,充满了生机。
这不就像一场永不落幕的大戏嘛!码头见证了武汉的繁华,难道这不是这座城市独特的魅力所在吗?7. 听听啊,在武汉的历史上还有洪水肆虐的时期呢!但武汉人民可没被打倒,他们像坚韧的芦苇一样顽强抵抗。
这就好比是生活中的困难,虽然难,但我们能挺过去呀!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难道不是武汉人的特质吗?武汉就是这样在困境中不断成长的呀!我的观点结论就是:武汉的历史丰富多彩,每一个故事都展现了武汉人的精神和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武汉方言与码头文化
武汉方言与码头文化武汉方言与码头文化洪帮老二叫“来子” 码头见证了武汉城市的发展与变迁,码头的兴盛诞生了码头文化。
长江商报城记版顾问、江汉大学副校长、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副会长涂文学教授曾讲述武汉因码头而兴的历史、品味武汉的码头文化(见3月18日C31版)。
事实上,武汉的码头文化对武汉方言的形成与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有人这样形容武汉方言的发展历程:“武汉话是漂在长江里、系在码头上的,在来汉口大码头讨生活的三镇贩夫走卒的肩膀上晃荡成长起来的,随着武汉商业的兴旺而发扬光大。
”记者就武汉方言与“码头文化”的关系等问题采访了武汉方言专家、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朱建颂。
武汉方言的来历 武汉话的根基是汉阳话 朱建颂今年80多岁,是地地道道的武汉人,也是武汉地区方言研究方面的权威,曾撰写过《武汉市志》方言篇,出版有《武汉方言研究》和《武汉方言词典》等专著。
他认为,现今的武汉话是在汉阳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且吸收周边迁来居民的方言而形成的不同于原先汉阳话的方言。
“上古时代的楚国语言,经过动乱和移民,融进了北方语。
明代初期,汉水改道,汉口从汉阳分离出来,崛起为新兴码头,吸引周边地区的人们来此经营、定居,逐步形成了以汉阳话为基础、融进周边移民语言成分、具有独特色彩的汉腔。
至上世纪40年代末,三镇合一,原来的方言内部的差异逐步缩小,形成基本统一的武汉话。
”他举例说,这正如四川的攀枝花,原先并不是一个城市,是因为其丰富的矿物能源而发展起来,早期居民来自各个地区,因而他们的方言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小综合”。
码头文化与武汉方言 “见风车舵”比“见风使舵”更“武汉” 码头文化的确对于“汉味”语言有着较大的影响。
在朱建颂看来,码头文化其实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不能仅仅局限于“码头”这一区位因素上。
有人总结,在码头文化的影响下,武汉话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嗓门大,语言粗俗,好凶斗狠,对哥们讲义气。
当时凶煞一时,活跃在长江沿线的最大两个帮派“青帮”和“洪帮”之间的江湖纷扰无形间对武汉方言乃至文化都起到了很大影响。
关于码头的随笔:码头—回家的路标
关于码头的随笔:码头—回家的路标我的童年是在码头上度过的,长大后,在人民海军服役了整整42年,一辈子与码头结下了不解之缘。
位于长江边公安县斗湖堤码头,装满了祖辈的智慧、父亲的寄托、生命的真谛、愉悦的记忆一直滋润着我的心灵。
著名的荆江分洪区位于荆江南岸的湖北省公安县境内,世代相传着关于水的故事。
每年四月,长江源头的冰川逐渐融化,肆虐的洪水夹杂着折断的树木、芦苇、杂物、泥沙,从上游奔泻而下,冲入翻腾汹涌的荆江河段。
荆江河道弯曲,故有“九曲回肠”之称,在斗湖堤河段正出现一种奇特的水文现象:急流、漩涡、涌动、咆哮的洪水无情的拍打着堤岸,震撼着观望者的心,“万里长江,险在荆江。
”作者近照父亲告诉我,只要荆江大堤在,码头在,我们的家园就在。
那时,斗湖堤码头只有一艘 船,不时有客、货船停靠在这里,我常到码头看着那些下船、上船的乘客;到码头上欢送应征入伍的青年;在码头上目送上大学的莘莘学子;码头是镇上人通往世界的入口处,是梦起飞的地方。
十岁那年,父亲带着我乘船离开斗湖堤码头来到沙市。
繁忙的沙市码头令我惊叹!我好奇地点数着码头上的 船,和不断进港、出港的船只,真是热闹,没想到外面还有这么大的码头。
父亲告诉我,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沙市被辟为通商口岸,旧时称之为“洋码头”。
沙市日租界自洋码头荆州官地西界起,随后英国、法国、德国、墨西哥、丹麦、瑞典、挪威等国相继在沙市设领事馆,划租界,辟海关,开邮局。
作者摄于意大利威尼斯港随父亲去了一趟沙市,在我幼小的心灵里产生了强烈地想外出的欲望:到五大洲、四大洋去看更大的城市、更大的港口、去见更大的世面。
父亲煞有介事地对我说,你不管走到哪里,一定要记住码头的位置,找到了码头就找到了回家的路。
1968年,我参军来到旅顺,在人民海军服役的42年里,见过许多码头,亲历了人民海军军港不断发展的过程。
在码头上,目睹了人民海军发展的几个阶段:黄水海军—浅蓝色海军—深蓝色海军—海洋强国。
武汉 心得体会
武汉心得体会我曾在武汉生活和学习了很长一段时间,对这座城市有着深深的感情。
在这里,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也有很多感受和体会。
首先,武汉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它的繁华和热闹。
作为中国的重要城市之一,武汉的经济发展迅速,街道上总是车水马龙,人来人往。
尤其是在东湖周边的商圈,各种高楼大厦、购物中心和餐饮店林立,每天都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和市民前来。
这种繁忙的氛围给我带来了无限的动力和激励,我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活力和朝气。
其次,我喜欢武汉的人文氛围。
这里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如黄鹤楼、长江大桥和户部巷等著名景点。
每当我站在黄鹤楼上,俯瞰整个武汉市区,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辉煌和历史厚重。
武汉还有着众多的大学和高校,每年吸引了大批的学子前来求学。
这里有着浓厚的学术氛围,我相信每个人都能够在这里找到自己的方向和兴趣。
同时,武汉的美食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分。
这里有着各种各样的特色小吃,如热干面、豆皮和蛋黄蒸糕等,每一种都让人垂涎欲滴。
我曾经在武汉的街头小摊上尝过最正宗的武汉热干面,那种独特的口感和味道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而且,武汉的夜宵文化也非常发达,不管是在哪个夜市,你总能找到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或是一串香喷喷的烤串,让你的夜晚变得更加热闹美味。
最后,我想说一说武汉人的热情和友善。
在我生活的这段时间里,我结识了很多真诚友善的武汉人。
无论是在街头巷尾还是在商店餐馆里,每个人都愿意帮助你,给你指引和支持。
我曾经迷路过,遇到了困难,但每次都能够找到热心人给予我帮助。
这让我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温暖和人情味,让我觉得自己不再孤单和迷茫。
总的来说,武汉是一座充满魅力和活力的城市。
它的繁华和热闹给人带来了无限的动力和激情,人文氛围和美食文化让人倍感亲切和满足,而善良友善的武汉人让人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温暖和关怀。
我会一直铭记在心,对这座城市充满感激和热爱。
武汉港口码头的兴衰史与新发展
武汉港口码头的兴衰史与新发展武汉素有“九省通衢”的美誉,长江航运在武汉对外交通的历史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曾经被冠以“黄金水道”之称。
近代,汉口的港口码头名噪一时,在这一时期,汉口的对外贸易基本上位居第二,仅次于上海,走在了全国开放性城市的前列,使得武汉成为当时的国际化城市,并获得了“东方芝加哥”的美誉。
然而,解放后,随着陆路、航空的迅猛发展,长江航运的风光不再,昔日繁忙的港口码头变的萧条冷清。
到了2008年,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建设“武汉新港”的重大战略部署,显示出了重振武汉港口码头雄风的豪气。
曾经的辉煌:独领风骚,享誉世界。
现代考古证明,远在商代中期,武汉就萌芽了城市。
春秋战国,武汉属楚,楚国多江河湖泊,水陆交通十分发达。
尤其是它统一了南方以后,商品贸易日益繁荣。
其时武汉尚为零散渔村,舟楫除了打鱼,便是运输,停停靠靠,渡口也似集散之码头。
武汉市港航局提供的《湖北水运史》记载,武汉有名可考的最早码头是清乾隆元年(1736年)修建的汉口天宝巷石级码头。
旧时码头多为自然土坡状态,木船泊岸时或以绳系桩,或于土坡扎锚,白搭跳板上下客货。
码头所泊木船最大吨位约900吨。
至咸丰末年(约19世纪50年代末),汉口沿江上起硚口、下至今江汉关有码头60余处,武昌“六门两洲”(即保安门、望山门、文昌门、平湖门、汉阳门、武圣门和白沙洲、金沙洲)及汉阳东门、南门外有码头多处。
汉口开埠后,各国洋行及轮船公司于租界内外相继修筑轮船码头。
1863年,英国宝顺洋行在英租界宝顺街(今天津路)建宝顺栈五码头,为汉口港首座轮船码头。
1871年,俄国顺丰洋行在俄租界列尔宾街(今兰陵路)建顺丰砖茶厂码头,专供汉茶出口外运。
汉埠有企业专用码头自此始。
1907年的汉口码头至辛亥革命前,汉口沿江一带深水港域几乎全为外商码头占据。
江汉关至合作路英租界江岸,设有怡和洋行、太古洋行、鸿安商轮公司、麦边洋行等英商码头。
合作路至黄兴路俄租界江岸,设有日本大阪商船会社、俄国新泰货栈码头。
参观阳逻港心得体会
参观阳逻港心得体会
党员干部首先参观了阳逻港一期码头建设情况,码头相关负责人简要介绍了码头历史与未来发展情况。
滚滚长江水,波涛展新颜。
集装箱堆满货场,轮船停泊在码头,工人紧张有序的操控着龙门吊,武汉阳逻港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繁忙景象。
参观结束后,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主持召开党史学习教育宣讲活动。
局退休老干部杨祥润同志围绕“武汉口岸建设与发展历程”主题进行专题宣讲。
老同志结合自身多年口岸工作实践,讲述了武汉口岸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从口岸综合管理、口岸统筹与服务、口岸监管部门职责等多个方面,生动阐述了我市水、陆、空并举,各类指定口岸种类齐全,全方位开放的口岸新格局。
并寄语武汉口岸:加强建设、完善功能、创新模式、提升信息化水平和综保区功能,助力我市打造成为内陆强大的、双循环功能畅通的枢纽城市。
武汉阳逻港负责人现场向与会党员同志介绍了港口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
听完宣讲,局相关负责人指出,全体党员干部要全面系统学习党的百年奋斗史,改革开放史,进一步发扬革命精神,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革命本色,乘势而上,奋发有为,努力为加快打造五个中心、建设现代化大武汉贡献智慧和力量。
市商务局机关党委、机关第三党支部全体党员,离退休干部第六党支部书记、委员,局机关新入职公务员及阳逻港一期党员代表参加此次党史学习教育宣讲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码头文化感悟武汉人的乐天精神
武汉的码头分为“本土码头”和“洋码头”
本土码头主要分布在汉水沿岸(汉正街因此诞生),以小船停靠为主,沟通江汉平原、荆沙各地,以农副产品为主,比如菜码头、蛋码头、肉码头、布码头、粪码头(将城市的废弃物输出)以及杂货码头。
货物源头主要来自荆沙、襄樊一带。
码头工人其实就是船夫农民和搬运工。
真正变化比较大的长江码头,这时的码头开始固定。
1865年到1910年(45年间),汉口开埠后,外国商人陆续在汉开设工厂,开办洋行,从事贸易。
这些商人注意到汉口的地理位置特点(当时外国人在中国长江沿岸开埠的城市:上游重庆,下游上海,中游便是汉口),迅速把汉口作为长江中游的一个航运枢纽。
这期间外国在租界开设的洋行和轮船公司多达113家。
这时的码头成为汉口的重要贸易场所,可直通海上。
于是洋码头附近多了货栈、仓库、银行。
当时汉口的洋码头多达74个:有俄国的“顺丰砖茶码头”、英国的“怡和洋行码头”(现在武汉港19码头)、日本的“日清码头”、还有德法等国的码头。
码头文化四原素:动、爽、利、俚
无论是本土码头还是洋码头,无一例外地将武汉文化赋予了“码头”的原素:
一是“动”的原素。
码头汇四江,码头文化“动”的原素极多。
尤其是在汉口,东南西北的文化文艺形式并存。
就拿戏曲来讲,京、汉、楚、越、评剧等都有专业剧团,都有自己固定的观众和爱好者;比如武汉的小吃:北方的酱肉大包,广东的叉烧包、本土的小笼灌汤包,江浙的苏式菜包……各有各的市场;再拿语言来讲,南腔北调在这里不是稀罕事,一个小区里,广东话、浙江话、北京话、东北话、四川话都可以沟通。
由此“动”的原素就奠定了码头文化“兼收并蓄”的特点,也是优势。
二是“爽”的原素。
包容是通过豪爽体现的。
这里的人性格爽朗,既有北方人的豪气,又有南方人的精灵;既有四川人的放松,又有上海人的“精明”,但仍是“爽”的成分居多。
市作协主席池莉笔下的武汉人和武汉文化多体现了这一特色。
这一原素表现为武汉人“乐于助人”的风尚。
三是“利”的原素。
码头文化充分体现了城市格局你的非政治性,完全以市民文化为特征。
武汉的读书人经商弃文的越来越多,这些人将自己的文化知识转为商品。
比如“书法家往往自定润格,有求其书画者,或予以一元至十元不等,谓之润笔。
”“利”这一原素表现出文化不得商品属性和商业价值观。
四是“俚”的原素。
这里的“俚”可以理解为下里巴人的幽默和风趣。
由于码头工人文化水平不是很高,且多是处于社会底层的苦力,他们喜欢的是民间文艺,或街头巷尾的杂耍,或民间武术,或浪语油腔等等。
“俚”所代表的就是幽默和风趣。
码头文化在今日武汉的痕迹
在武汉,码头文化的痕迹很深。
如“占码头”、“打码头”、“抢码头”、“抽跳”(有过河拆桥之意)等;又比如说语言中的“老子”、“婊子”等等,形成了一些不良的文化影响:比如不讲卫生、随便骂人、逞强称霸、打架斗殴等不
文明现象。
刚才说了码头文化中消极的一面,当然其积极面也是十分突出的:团结、鼓劲、大气、容忍、宽厚、创新等:
码头工人团结才有饭吃,扎成一把,喊起“号子”,脚步一致,不怕负重是其文化特点。
码头工人特别能吃苦,非常勤劳勇敢。
此为其一;
其二,码头工人要顶风雪、冒酷暑,不论价钱多少,货物必定上岸下船。
这其中如果没有忍耐宽厚之心很难在码头立足。
这又表现了武汉人很强的道德观;
其三,码头幽默号子往往体现创新精神。
不拘泥于传统的儒家文化礼教,民国时期武汉开男女混乘一车而不避嫌之先河就证明了这一点。
敢于创新使武汉开创了全国多个第一:辛亥革命第一枪、万里长江第一桥、汉正长街第一市、全国沿江第一滩的等等。
武汉市的城市精神很好地概括了以上内容:勇立潮头,敢为人先,崇尚文明,兼收并蓄。
这四句话,我个人认为前面两句有重复,可以改成以下:敢为人先,宽厚容忍,崇尚文明,兼收并蓄。
武汉市的一首民谣可以很好地概括这座城市的精神:
高楼小屋都御寒,大也安然,小也安然。
衣着得体贵自然,丝也可穿,布也可穿。
粗茶淡饭日三餐,荤也香甜、素也香甜。
三五知己常聊天,今也谈谈,古也谈谈。
老夫老妻常相恋,帮也是伴,扶也是伴。
夜来儿女笑街前,闹也不烦,累也不烦。
全家老少互慰勉,贫也相安,富也相安。
由此可见武汉市民的一种“乐天”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