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复习之古代中国经济

合集下载

2021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九 古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及特点

2021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九 古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及特点

2021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九古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及特点1.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1)古代农业发展·历程:㈠耕作制度:原始社会——刀耕火种,石器锄耕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㈡耕作技术:春秋战国时期——垄作法西汉——代田法魏晋南北朝——耕耙耱技术㈢灌溉技术:·土地制度的演变㈠过程:原始社会时期——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商周时期——名义上为国家所有制的井田制春秋战国时期——逐步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北魏到唐朝前期——均田制㈡形式:封建土地国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农民土地私有制㈢存在问题:土地兼并严重根源: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土地可以自由买卖)措施:①实行均田制,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②明朝张居正“一条鞭法”,清朝“摊丁入亩”,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小农经济㈠条件:铁器牛耕的广泛使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统治者的支持㈡缺陷:①以家庭为基本单位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地位:①小农经济的兴衰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②在较长时期内推动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1)古代手工业发展·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的突出成就㈠冶铸业: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西周晚期——铁器出现两汉——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水利鼓风冶铁工具(又称水排)㈡制瓷业商朝——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宋朝——出现五大名窑元朝——出现青花瓷,景德镇成为著名瓷都明朝——出现五彩瓷,青花瓷制造技术达到顶峰清朝——出现珐琅彩㈢纺织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商朝——出现织机西周——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西汉——出现较大规模的织市唐朝——丝织品吸收了波斯的风格宋朝——织锦吸收了花鸟画的写实风格元朝——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明清——苏州、杭州和南京成为著名的丝织业中心㈣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时间:明中后期地点:经济发达的南方地区表现:“机户出资,技工出力”,出现雇佣关系并以商品盈利为目的的机房特点:规模小,仅局限于商品经济发达的一些地区发展非常缓慢历史地位:始终没成长为独立的经济力量;代表社会进步,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表现发展的有利条件:①发达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充足的货币条件②技术优势发展障碍:①自然经济的阻碍②重农抑商政策的限制③闭关锁国政策的束缚(2)古代商业的发展·历程:商朝——人大多善经商春秋战国——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秦汉——重农抑商政策,商业发展艰难隋唐时期——柜坊和飞钱出现两宋时期——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纸币出现,出现娱乐性的机会场所(瓦子、勾栏等)元朝——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明清——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徽商,晋商等)·城市及其发展宋朝以前——在特定的位置设市,政府对交易时间进行严格限制唐朝——出现“草市”(乡村贸易场所)宋朝——打破了交易活动的时空限制;多个商业名镇出现·重农抑商政策:原因:维护小农经济;保证国家收入,巩固封建统治含义:强调发展农业,限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推行:①战国时期商鞅首倡②西汉初年汉武帝推行一系列抑制富商大贾势力的经济政策③明清时期封建政府仍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影响:·对外贸易的发展㈠历程两汉——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的开辟使中外贸易逐渐兴起唐朝——广州成为重要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南宋——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国库重要财源元朝——泉州成为重要的外貌港口明清——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使对外贸易渐趋萎缩㈡特点:①政府主导的朝贡贸易占据重要地位②外贸伴随着文化交流③外贸促进了民族融合㈢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原因:①根本原因:封建自然经济的影响②客观原因:防止西方殖民侵略③直接原因:对付倭寇及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表现:①限制民间外贸的发展②将沿海居民内迁③限制造船业的规模④减少外贸港口的开放影响:①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商品经济发展②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③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④思想落后,不能与时具进⑤从根本上不能抵挡外国的殖民扩张1.古代农工商业的特点A38188 952C 锬27557 6BA5 殥26579 67D3 染37380 9204 鈄36933 9045 遅M38550 9696 隖8Wf29620 73B4 玴439974 9C26 鰦28281 6E79 湹。

[高考]高三二轮复习历史:中国古代区域经济的发展与人口迁移

[高考]高三二轮复习历史:中国古代区域经济的发展与人口迁移

重理解
中国古代区域经济形成的原因
(1)地理因素: (2)生产力因素: (3)商品经济发展的因素: (4)城市发展的因素: (5)交通运输条件的因素:
本课复习——阅读与思考? 1、什么是区域经济?中国古代有几大经济区域,它们是怎样形成 的?
2、什么是经济重心?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哪些?南移的过程怎 样?经济重心南移有什么重大影响?
7、新中国 改革开放 1.特点:
中国人口迁移日趋活跃,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属自发 流动,受到行政体制和市场规律的双重影响。 2.流向:
一是从农村到城市;二是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 市和工矿地区。 3.原因:
主要是务工和经商。同时,因学习、培训和分配工作 的迁移人数也逐步增多。
有研究指出,中国的迁出人口目前已列居世界的首位。迁出人 口大致有如下类型:一是文化科学技术合作、交流型,包括留学生、 访问学者;二是家庭团聚型,定居、探亲访问;三是劳务输出型, 包括对外投资办公司办企业、对外经济贸易和工程项目承包;四是 外交公务型,包括外交使领馆、驻外使团代表国家及本部门处理事 务执行公务;五是其他各种原因。
原因 统治阶级内部、少数民族
内迁、环境恶化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民族矛盾
影响
为南方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 进的工具技术,促进江南经 济发展,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促进了民族融合(风俗、语言 等)
4、清代 ①郑成功收复台湾后组织了对台湾的大移民。 ②清朝初期统一台湾后,即不准移民携带家眷。
清代中叶政策有所松动,从而引起对台移民的高潮。
清代后期完全解除了对移民的限制,还在厦门、汕头、 香港等地设立“招垦局”,以提供资助和优惠来促进对台 湾的移民。 ③湖广填四川
5、中国近代的人口迁移 (1)走西口: 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山西、陕西、河北人,打通 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 (2)闯关东: 广义:山海关以内地区的民众出关谋生; 侠义:清朝同治年间到民国时期,中原地区百姓到关东谋生。 (3)蹚古道:(西南丝绸之路,由陕西商人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 马互市) (4)下南洋:欧洲列强统治南洋区域时期引华人去开发。 (5)赴金山:清朝中后期,洋人骗取大量廉价劳动力赴美国旧金 山。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主题7 重农抑商——中国古代商业、手工业发展和经济政策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主题7 重农抑商——中国古代商业、手工业发展和经济政策

B.安史之乱造成经济萧条
√D.漕运与战争影响其兴衰
结合材料及史实可知,交通运输(漕运)和战争等影响扬州经济的繁荣 与衰败,故选D项; A项没有谈及扬州的衰落,概括不全面,排除; 安史之乱造成北方经济萧条,北方人民南下,促使扬州更加繁荣,与 材料不符,排除B项; 南宋时金兵两次大举南攻而不是辽兵南下,排除C项。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主题7 重农抑商
——中国古代商业、手工业发展和经济政策
主题解读
中国古代是典型的农耕经济,农业是基础,手工业和商业仅仅作为农业的 补充而存在。从战国时期开始,中国古代就奉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虽 然在个别朝代这一政策有所松动,但是重农抑商的基本基调并未发生变化, 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和国家的稳定,但其限制了中国 古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对社会发展是不利的。
3.(2023·湖南教研联盟模拟)关于扬州的诗词很多,据下表可知
时间 诗人(词人)
诗(词)
盛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晚唐 徐凝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晚唐 杜牧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宋代
姜夔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 月无声(《扬州慢》)
A.交通便利推动经济繁荣 C.辽兵南下影响经济发展
考向二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 1.(2022·辽宁高考,3)目前考古发现的唐代瓷窑遗址有河北的定窑、河南 的巩县窑、浙江的越窑、湖南的岳州窑等数十处,它们或临永济渠、江 南河,或临黄河、长江、赣江、湘江、钱塘江等自然河流。这体现了 A.南北经济差距的拉大 B.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C.水运的重要经济地位
√B.纺织业中心位于南方

新教材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三讲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生活课件

新教材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三讲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生活课件

核心要点•重难突破
要点一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1.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四大特点
2.古代经 济重心南 移的历史 因素
探规律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 南移也受气候变化的影响。
[对点训练]
题组一 经典对练——拿高分 1.(2021·全国乙卷,25)
西汉末、东汉中期部分地区民户数量表 单位:户
答案 B 解析 秦汉时期制定了保护牛、马等畜力的法律,体现了政府对农业生产的 重视,B项正确;题干材料主旨是对牛、马的保护,既有惩罚,也有奖励,排除 A项;题干材料与社会治安状况无关,排除C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牛耕技术 更加成熟,排除D项。
易错点拨 铁犁牛耕是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牛和马是中国古代 主要的农业畜力,保护牛、马就是保护农业生产力。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南方民众在丘陵山区的坡地开垦耕地”,可知这是南方 深入开发的表现,C项正确;美洲农作物传入中国始于明清时期,A项错误;开 垦丘陵山区增加了土地供给,缓解了土地兼并,B项错误;人口南迁是开垦丘 陵山区的原因,而非结果,D项错误。
素养提升
题组二 易错防范——不失分 ▶易错点1 牛、马等畜力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5.(2021·安徽淮北一模)秦朝《厩苑律》规定官府定期对饲养的牛进行评 比,优秀者奖励,低劣者处罚;汉朝有盗马盗牛律,“杀伤马牛,与盗同法”,处罚 重至死刑。这反映了秦汉时期( ) A.法律规定较为严酷 B.政府重视农业生产 C.社会治安状况较差 D.牛耕技术更加成熟
素养提升
2.(2021·湖南卷,3)西晋的占田制、南朝刘宋的占山护泽令均规定,官员可 按品级高低占有数目不等的农田、山地,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至隋 唐,实行均田制,普遍授田。据此可知,西晋至唐( ) A.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 B.皇权与世族势力互相依赖 C.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 D.田制改革目的是开发土地

201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6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01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6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栏目 导引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4)充足的货币。大量的货币投入流通
领域,到明朝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
通的货币。
2.途径 (1)手工业者扩大生产规模,雇人进行 商品生产。如在苏州和杭州,机户开 设“机房”,雇人经营,形成“机户 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
栏目 导引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萌芽状态,其力量远不足以瓦解封建
生产方式,在全国范围内,自给自足
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栏目 导引
栏目 导引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三、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条件、途径
及特点
1.条件
(1)发达的农业。明朝中后期,农作物
产量提高,经济作物普遍种植,为手
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栏目 导引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发达的手工业生产。明中期以来, 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规模大、水 平高,培养了一批熟练工人。 (3)发达的商业。一批大中城市的 兴起,农产品、手工业品广泛投入市 场,以及明中期以前对外贸易的繁荣 都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
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
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2)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
的安危。
栏目 导引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3)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
位,其长期存在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漫
长的主要原因。
栏目 导引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二、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原始 社会晚期,手工业就从农业中分离出 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持续不断 地发展。 2.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春秋战 国以前,手工业由官府经营,

高考大纲版历史二轮复习方案课件:专题2 中国古代的社会经济

高考大纲版历史二轮复习方案课件:专题2  中国古代的社会经济
专题二
中国古代的社会经济
专题二│ 专题备考引擎
专题备考引擎 专题综述:本专题是中国古代史中的重点知识,主要包括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技术的进步、农 作物的引进、水利工程的兴修等)、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和古代 商业和城市的发展、中国古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及缓慢发展、 古代重要的经济政策和制度等内容。中国古代的经济特点是自 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因此中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得到了充分 的发展,而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专题二│ 重点要点探究
2.隋唐时期 (1)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水稻产量大面积 提高,江南地区成为粮食重要产地,扬州和益州成为最为繁华的 工商业城市。 (2)安史之乱后,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3.五代时期:我国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 经济的先进地区,人口数量也超过北方。
专题二│ 重点要点探究
例1 [2011·上海卷] 以下是某一时期的诗人分布示意 图。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一时期应该是( )
A.春秋战国 C.隋唐
B.秦汉 D.两宋
专题二│ 重点要点探究
例1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影响下的文化。观察图示可知,诗人比较多的分布区是长江 中下游地区,而这种分布是与经济发展程度和政治中心地位 相联系的,因此判断D项正确。
专题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题备考引擎
考情分析:
专题二│ 专题备考引擎
专题二│ 专题备考引擎
专题二│ 专题备考引擎
专题二│ 专题备考引擎
结合历年高考来看,本专题是命题密集区域。从近三年 的高考试题分析,对本专题的考查有如下特点:(1)题型全面, 以选择题为主。以2011年高考为例,不但出现了不少考查农 业、商业、手工业的选择题,还以大题形式考查了古代经济 (农业)的发展特点,说明了本专题在高考中的地位。(2)考查内 容集中。主要集中于历代农业的发展(重点在于生产工具的改 进与发明、水利工程的兴修、农业经济的特点)、主要时期(隋 唐、宋和明清)商业的发展、主要手工业部门(铸造业、陶瓷和 纺织业)发展表现、古代经济政策和隋唐及明朝赋税改革。

2023中考历史二轮大专题复习02——中国古代经济

2023中考历史二轮大专题复习02——中国古代经济

专题概览
重点详解
考点突破
宋朝时期
➢ 引入越南的优良品种占城稻出现了“苏湖熟,天下
足”;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南宋后期,棉花种
农业
植区已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 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
棉纺织工具;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
手工业
名的瓷都,河北的定窑、河南的汝窑比较出名;广 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发达;
④“开元盛世”
重点详解
考点突破
唐玄宗统治,年号“开元”:
✓ 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 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 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进 入了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专题概览
重点详解
知识拓展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考点突破
①新制度的确立; ②国家统一安定局面的出现; ③统治政策的调整(包括发展经济的奖励措施); ④民族融合的加强; ⑤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水利工程的兴修和农作物的推广; ⑥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A.草市的出现 B.商业的发展 C.纸币的使用 D.商帮的形成
专题概览
考点2:中国历史上的盛世局面
①“文景之治”
重点详解
考点突破
西汉王朝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
✓ 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减轻税负和徭役;
✓ 废除一些严刑峻法;
✓ 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 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国家积 累了大量的钱粮。
➢ 盐铁官营专卖,统一铸造五铢钱,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 价。开通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

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一部分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第2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一部分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第2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线索三 古代商业 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国内外贸易、 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 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松散的过程。
线索四 古代经济政策 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首倡于商鞅变法, 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明清两朝,两者均是导致资本主 义萌芽在中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
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农书是我国丰富农业技术经验的总结,也是了解农业
(4)影响: ①对经济布局的影响。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南北差距日益缩小,南 北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共同促进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②对我国交通贸易的影响。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造成了南方沿海 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南宋完成经 济重心南移后,南方城市一直到现在都受益匪浅。一些有海港的城市 利用海上交通和河运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促进了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和 政治交流。
2.古代农耕经济难以推动社会转型的原因 (1)政治因素:封建土地私有制很难实现社会财富的积累及向商业资 本的转化。“抑商”“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既不能积累财富,也不能拓展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难以推动工 业化。 (2)经济因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不利于商品市场的 扩大和农产品的真正商品化。 (3)思想因素:以农立国的经济思想,导致民间资本不能成为工商业 资本。
②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为江南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环 境。
③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增加了大量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 术和工具。
④南方统治者为巩固统治,重视发展经济,鼓励开垦荒地、兴修水 利。
⑤新的农作物在江南引种,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 ⑥海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江南商品经济的繁荣。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训练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训练

山东省聊城市第一中学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检测(含解析):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训练一、选择题1.(2010年河南高中会考17题)《礼记·曲礼》记载: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

它反映的古代中国手工业经营状态属于()A.家庭手工业B.官营手工业C.民营手工业D.田庄手工业2.(2011年4月琼海市模拟10题)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据罗马时代《克洛米拉农书》记载为4~5倍,据十三世纪英国的《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六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

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 ) A.科学技术领先世界B.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发达C.水利灌溉技术先进D.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居世界领先地位3.明代中期以后,私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取代以前占主导地位的官营手工业。

这主要是因为()A.官营作坊产品有限 B.私营作坊工人增加C.资本主义的萌芽 D.商业经济的发展4.下列历史现象中,最能体现明清时期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是()。

A.玉米、甘薯等作物传入我国,并在一些地区广泛种植B.“湖广熟,天下足”取代了“苏湖熟,天下足”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D.金属货币广泛应用,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5.明朝后期,在某些地区的某些行业中,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而居于主导地位,主要原因是()A.轻视工商业的意识有所淡化B.明朝政府鼓励私营手工业的发展C.国家对手工业者人身控制的放松D.私营手工业更能适应经济发展的潮流6.(2011年10月东营市评估19题)下面是明代苏杭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

从中解读出的正确信息有()①自然经济已经瓦解②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③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④丝织业发展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③④D.②③7.(2011年5月苏、锡、常、镇二模3题)淅川下寺曾发掘出一处春秋楚国贵族墓群,出土大量青铜礼器,不少还带有铭文,其铸造使用了失蜡法溶模工艺。

统考版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备考小题提升精练8古代中国的经济含解析20210331279

统考版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备考小题提升精练8古代中国的经济含解析20210331279

古代中国的经济1.(2020·新课标I )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某某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某某等地。

南宋时,“某某田土,无不种麦”。

这说明宋代( )A .土地利用效率提高B .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C .区域经济发展均衡D .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答案】A【解析】把某某的水稻推广到江浙一带甚至北方,同时广南和某某都种植水稻,这反映出宋代土地利用率的提高,各地都已经能种植水稻,故A 正确;曹魏时已经有翻车,故B 项排除;仅从水稻种植的推广不能得出区域经济的均衡,区域经济不仅仅饱含农业,排除C 项;水稻种植推广会对饮食习惯的改变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不会根本改变,故D 项错误。

2.(2020·新课标Ⅱ)明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匠制度,生产官府所需物资。

明中叶后,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此现象持续增多。

这反映了()A.某某已取代其他货币B.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C.民营手工业发展受挫D.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削弱【答案】D【解析】明代官府所需物资由最初让官营手工业的工匠生产,到明朝中后期直接向匠户征银,(到市场购买),这种现象持续增多,反映出官营手工业地位遭到削弱,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某某已取代其他货币",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用工方式”的变化,B项错误;政府用征收银两代替匠户生产产品,纳银代役为民营手工业发展提供了时间、劳动力和市场等条件,有利于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反映出明代民营手工业发展逐渐超过了官营手工业,C项错误。

故选D。

1.孟子将小农经济描述为,五口之家(或八口之家),百亩之田,还有五亩之宅地可以种桑养蚕,饲养鸡豚犬羊之属;江陵凤凰山出土汉简记载了18户小农家庭,户均人口72人,户均土地24亩,最多的一户也只有土地54亩。

对此解读合理的是()A.儒家理想严重脱离社会实际B.汉代农业生产技术获得发展C.传统自然经济形态发生异化D.人多地少导致小农处境恶化【答案】B【解析】由材料“汉简记载了18户小农家庭,户均人口4.72人,户均土地24亩,最多的一户也只有土地54亩”可知与孟子小农经济的描述相比,汉代户均土地数量明显减少,但借助当时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仍然能够维持基本社会秩序,故选B项;孟子的主X不否定其理想色彩,但主X确实来源于社会实际,排除A项;先秦到秦汉,自然经济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排除C项;汉代与先秦相比,小农生存环境是有所改善的,排除D项。

2020届高考历史江苏省二轮复习训练题:高频考点第2练 古代中国的经济

2020届高考历史江苏省二轮复习训练题:高频考点第2练 古代中国的经济

第2练古代中国的经济1.(2019江苏南京、盐城3月)“子赣(贡)既学于仲尼(孔子),退而仕于卫,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七十子之徒,赐(即子贡)最为饶益。

……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

”这反映出当时( )A.商人地位遭到了一定抑制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盛行C.商业发展冲击了等级制度D.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答案 C 材料“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表明子贡经商致富,与国君平起平坐,商人地位明显得到提高,C项正确,A项错误。

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出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B项错误;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政策,与题干时间不符,D项错误。

2.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朝土地状况的记述,由此可以推知( )出处记载《通典》诸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永业田《全唐诗续良田收百顷,兄弟犹工商补遗》《唐大诏令寺观广占田地……侵损百姓集》《全唐史》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恣行吞并,莫惧章程A.土地自由买卖得到法律保护B.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C.士农工商社会结构发生变化D.政府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答案 B 材料“听卖永业田”“寺观广占田地”“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反映了土地兼并的现象,说明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故选B项。

根据材料“听卖永业田”“恣行吞并,莫惧章程”等信息可知,当时唐代法律尚不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排除A项。

题干只是反映土地的占田情况,而非社会结构的变化,排除C项。

材料中“恣行吞并,莫惧章程”说明政府是限制土地兼并的,排除D项。

3.(2018江苏徐州考前模拟)《秦律·工律》规定:县及工室听官为正衡石羸、斗用(桶)、升,毋过岁壶(壹)。

秦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运用法律手段,抑制商业发展B.加强经济控制,巩固中央集权C.重视制度建设,规范手工生产D.统一生产标准,实现政府垄断答案 B 材料中“听官为正衡石羸、斗用(桶)、升,毋过岁壶(壹)”反映了秦朝加强工商业规范,统一度量衡,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故B正确。

新教材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练三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生活含解析

新教材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练三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生活含解析

专题突破练三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生活一、选择题1.(2021·辽宁沈阳一模)有研究表明:“定居聚落获取食物的开发领地半径约5千米,而采集渔猎等流动经济型聚落的领地半径则为10千米。

”这有利于印证( )A.采集渔猎是一种先进生产方式B.农业产生对人类居住环境的影响C.人类的生产活动范围越来越大D.交通运输的不断进步与发展2.(2021·山东淄博一模)战国时期,各国货币出现交变现象。

行铜贝的楚国在晚期亦铸行布币,行刀币的齐、燕亦铸行圜钱。

这说明战国时期( )A.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B.统一市场逐渐形成C.区域间商贸联系的加强D.货币使用状况混乱3.(2021·山西太原一模)西汉政府在丝织业发达地区设置官营丝织作坊,如齐郡有“三服官”主管制作“天子之服”,所属“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巨万”。

长安有东、西织室,汉元帝时,每年花费五千万钱以上。

这反映出汉朝( )A.丝织业的生产技术高超B.官营生产超过私营作坊C.官营丝织业生产规模大D.丝织业为政府垄断专卖4.(2021·广东梅州一模)汉朝的国有土地称为“公田”,除了使用士兵、服役农民耕种之外,遇到灾荒时还“假”(出租借贷)给百姓耕种并征收一定数量的假税,称为“假民公田”。

从东汉永平九年(公元66年)到元兴元年(公元105年),政府假民公田近20次。

这一措施( )A.有利于维护政权的稳定B.改变了土地所有制C.打击了地主豪强的势力D.扩大了自耕农群体5.(2021·北京西城期末)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在曲折中发展,南方的开发初见成效。

促进南方开发的有利因素是( )A.大部分时期处于分裂状态,社会动荡B.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C.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D.汉族与内迁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6.(2021·山东济宁一模)据《文献通考》载,孝文帝颁行均田令:“令有盈者无受不还,不足者受种如法,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不得卖其分,亦不得买过所足。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2014高考历史热点难点演练:专题02 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2014高考历史热点难点演练:专题02 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

专题02 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1.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2.古代手工业的重要成就;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品种繁多,响誉世界;民营手工业艰难发展,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中国古代商业产生发展的特点;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和萎缩的原因;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如何得到发展。

4.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及其影响;“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和评价;“闭关锁国” 政策实施的背景和评价;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尤其是井田制的瓦解;历届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时代特点的关系。

一、古代农业的发展1.耕作方式:刀耕火种―→铁犁牛耕(主要方式)2.经营模式: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3.古代水利灌溉(1)灌溉工具:主要有翻车、筒车等。

(2)水利工程:春秋战国的芍陂、都江堰、郑国渠和西汉的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从汉代起,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黄工程;西域地区的坎儿井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工程。

4.土地制度(1)史实①井田制:出现于商周时期,是一种土地国有的所有制形式;春秋时期,井田制崩溃。

②土地私有制:战国时期,出现了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并延续了两千多年,主要形式有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和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③土地国有制:北魏、隋唐都曾经实行过均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唐朝后期,均田制瓦解。

(2)影响①土地私有、允许买卖带来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造成社会两极分化,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激化了农民与地主、国家与地主之间的矛盾。

②以上矛盾的发展将出现两种结果,一是封建政府采取抑制兼并的措施,使兼并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二是直接导致农民战争的爆发。

二、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1.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

2.主要行业:冶金(铜、铁、钢)、制瓷(青、白、彩)和丝织(苏州、杭州)、棉纺织(元代松江,明代后期成为主要衣料)。

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02 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与经济发展课件

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02 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与经济发展课件
(4)货币种类丰富:在货币流通领域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交子”;明朝时形成了以银为主、以钱为辅的钱银并行的货币流通 制度。
(5)商人群体活跃:到明清时期实力雄厚的区域性商人群体组成了商 帮——晋商、徽商等。
(6)商人地位低下: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社会地 位较低,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未占主导地位。
(2)交易内容:先以贩运、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 要的奢侈品为主,到后来以交易民间所需的农副产品、手工业产品为 主。
(3)交易媒介:从最初物物交换到以贝壳等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进行 交换,再后来以固定统一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换。北宋时,出现世界上 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3)规模不断扩大,分工日益细化。到明代中后期,江南的丝织业中 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4)分布区域随经济重心南移而发生变化。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手 工业的发达地区从北方移到南方,这在丝织业地区分布中表现十分明 显。
(5)生产技术长期领先世界,产品远销海外、享誉世界。但没有出现 质的突破,未能推动社会转型。
(2)精耕细作的发展阶段 ①夏、商、西周、春秋是精耕细作的萌芽期,是中国农业从粗放经 营向精耕细作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此间伴随着铁制工具的广泛使用。 ②从秦到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发展期,主要分为 北方旱作农耕的定型时期(公元前221~公元581年)和南方水田农业的 繁荣时期(公元581~1368年)。 ③明清时期是精耕细作深入发展并逐渐成熟期,主要特点是适应人 口激增、耕地紧张的情况,土地利用的广度和深度达到了一个新的水 平。
(3)租佃式经营(租佃制) ①含义:地主把土地租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收取地租(实物地租或 货币地租)作为收益,这种土地经营方式称为租佃制。在这种经营模 式下,地主与佃农形成租佃关系(契约形式、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或较 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 ②历程:租佃制战国时期产生,汉代较普遍,宋代已经成为仅次于 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明清时期,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 ③特点:土地出租者与租佃者订立契约;佃户有迁移自由;地租以

中考历史二轮复习热点专题课件01 中国古代的政治与经济

中考历史二轮复习热点专题课件01 中国古代的政治与经济

A.殿试制度成为定制
B.科举制是唐朝唯一的选官制度
C.进士身份受到尊崇
D.下层民众成为进士主要来源
中考链接
(2021·济南)为加强皇权,朱元璋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机构,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
B 护皇帝,镇压官民;后来,明成祖又成立了同类机构。上文反映的史实是( )
A.废丞相,权分六部
B.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
二、中国古代经济
农业
历代发展 农业的措

(1)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发展生产,使齐国国富兵强 (2)战国: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确立重农抑商政策 (3)西汉: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负担,注重农业生产 (4)唐朝: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5)清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等重视农业生产,推行垦荒政策,修建水利设施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秦始皇完成统一、确立中央集权制度;汉武帝巩固了大一 统局面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三国鼎立;北魏孝文帝改革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开放的对外政策和文化政策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宋辽、宋夏、宋金并立;回族形成;经济重心南移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皇权加强并达到顶峰;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康乾盛世;资 本主义萌芽;闭关锁国政策
基本规律
(1)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区域是从北向南、 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逐渐转移的。 (2)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往往是在国家 分裂或封建割据战乱时期表现得最为突出(如魏 晋南北朝时期、安史之乱后、五代十国时期、宋 金对峙时期等)。 (3)政治中心南移对经济重心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如南朝都城在建康、南宋都城在临安,对江南地 区逐渐成为全国经济重心具有一定影响。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训练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训练

2013年《山东高考》新课标历史二轮专项提高测试卷(含解析):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训练一、选择题1.图1-5反映了我国哪项金属冶炼技术的进步()图1—5A.青铜器B.铁器C.钢D.铝2.(2012年5月厦门市高三质检)宋仁宗景佑三年诏曰:“天下士庶家,屋宇非邸店、楼阁临街市,毋得为四铺作及斗八;非品官毋得起门屋;非宫室寺观,毋得绘栋宇,及朱墨漆梁柱、窗牖雕镂柱础。

”材料反映了①统治者倡导节俭之风②建筑有鲜明的等级性③商业场所受严格限制④街市合一被制度认可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3.(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13题)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之一。

图8是宋代部分名窑分布示意图,符合钧窑、定窑、景德镇窑、耀州窑排列顺序的是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②C.②①④③D.③②④①4.明朝冯梦龙在《三言两拍》里有很多关于社会现象的描写,其中有这么一段话:杨八志(陕西商人)与李氏商议道:“我年近三旬,读书不就,家事日渐消乏。

祖上原在闽、广为商,我欲凑些资本,买办货物,往漳州商贩,图几分利息,以为赡家之资,不知娘子意下如何?”该材料反映了()。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八股取士扼杀人才C.重农抑商的社会风气 D.长途贩运发展5.“瓷都”景德镇能烧制出多种彩瓷是在A.唐朝 B.元朝 C.明中后期 D.清朝6.(2011年5月湖州二模15题)北方一些地区曾流行“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的俗语,它从本质上反映了A.农民习惯于简朴安逸的生活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D.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力落后7.(2011年11月北京朝阳区期中5题)这是台湾某教科书对历史上某个时期的解释,该时期是A.夏商西周B.春秋战国C.秦汉三国D.两晋南北朝8.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

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B.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C.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9.(2011年高考山东文综10题)图4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

松原市扶余县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

松原市扶余县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

40.(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

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

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

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

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准确全面地理解历史概念.第(1)问材料“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说明沿海利用;“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说明远洋开拓出现;“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说明航海技术先进;魏晋僧人“附商舶”“求法”,宋元“海外贸易达到鼎盛”说明以民间交流为主;明清政府的“海禁”政策说明缺乏海权意识。

答案:(1)从沿海利用到远洋开拓;先进技术应用于航海;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和平利用;以民间交流为主;海洋意识不足。

25.(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

据此可知宋代() 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D.自耕小农衰退解析:选D.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悉与宋代有关的政治经济知识及理解“不抑兼并”及其产生的影响。

高考历史总复习二轮提优导学(江苏专用)第二讲 古代中国的经济4_【检测与评估答案】

高考历史总复习二轮提优导学(江苏专用)第二讲 古代中国的经济4_【检测与评估答案】

第二讲古代中国的经济1. A 【解析】本题考查封建土地所有制。

据材料,“初租禾”与“初税亩”相同,“初税亩”实际上承认了私有土地,结合“除井田,民得买卖”可以判断当时秦国已出现封建土地私有制,故A项正确;土地自由买卖是土地兼并的原因之一,故B项错误;买卖土地并没有分公田、私田之说,故C项错误; 官田与私田界限逐渐消失是封建土地私有的前提,在此基础上,各国变法才逐步废除井田制,故D项错误。

2. C 【解析】本题为逆向选择题,考查古代中国商业及政策。

题干材料中“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说明当时商业迅速发展。

A项中“商人之四方……必为之”, D项中“尽去作商贾”等信息说明商人众多,B项中“商人通贾……利在前也”说明商人主动性很强, 这些均能解释或直接反映商业的发展,故排除A、B、D三项;C项材料反映的是重农抑商政策,是阻碍商业发展的因素。

3. B 【解析】本题考查盐铁官营政策。

汉武帝时期对盐铁实行官营管理,材料中“大抵多为大器……不给民用。

民用钝弊,割草不痛,得获者少,百姓苦之矣”说明官营铸铁产品粗糙,影响农业生产,故本题选择B项。

A、C、D三项内容在材料中没有直接体现。

4. C 【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以及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正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政治上,分封制崩溃,诸侯争霸;经济上,由于铁犁牛耕的发展,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小农经济产生;思想上,百家争鸣。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正式建立是在秦朝,巩固在汉武帝时代,故②错误。

5. A 【解析】本题考查“市”的变迁(草市)。

“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说明草市居于交通便利之地,①正确;“凡名草市,劫杀皆遍”说明草市常遭盗贼劫掠,②正确;材料中没有反映出草市已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缺乏政府监管,③④错误,故A项正确,B、C、D三项错误。

6. B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手工业主要成就。

汉代时,中国的纺织技术相当发达,大量华美的丝织品经过丝绸之路远销地中海地区,故B项正确;开元通宝铸造于唐朝初年,晚于题目中的时间汉(朝),故A项错误;突火枪出现于南宋时期,晚于题目中的时间汉(朝),故C项错误;青花瓷器出现于元朝,晚于题目中的时间汉(朝),故D项错误。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点一:(傅筑夫)小农制经济基础薄弱,经营单位分散, 生产条件恶劣,本身即具有排斥一切进步因素的作用,是经 济发展的桎梏,它的长期存在,是中国社会经济长期陷于发 展迟缓状态的总根源。 观点二:(李桂海)小农经济比之地主大土地所有制, 对农业生产发展并不完全起积极作用。它只能靠多劳集约提 高产量,无力加强其它生产投资;当劳力投资效益达到极限 时,生产力就会长期停滞在一个水平上徘徊,在农业生产技 术的改进上也趋于保守。我国农业技术的总结提高,都与大 土地所有制经济有关。几部重要农书,均出现在土地兼并盛 行的时代。从生产力的长远发展看,小农经济不利于农业生 产技术的改善和进步,是一种阻力。
农耕经济的影响
2.依据你所分析的农耕经济的特点,分析下列古代历史 现象的成因。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长期存在 分散、脆弱的小农经济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 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其发展,小农经济为专制 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提供了经济基础。 b.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 农民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农业的发展事关 人民生活和国家稳定。以农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基本 可以自给自足,不需要外来商品。
农耕经济的影响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芬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纷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 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材料二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四 时之间,无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 敛不时,朝令而暮改。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 田宅,与子孙以偿债者。 材料三 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 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1.上述材料反映了农耕经济哪些特点?
附:列表比较古代手工业的三种形态
经营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 流通方式 备注
官营 手工业
由政府直接 经营,进行 集中的大作 坊生产
武器等军用 品和官府、 贵族的生活 用品
不在市 场流通
直到明代前期为止,官营手 工业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 的主导地位,它代表着当时 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
民营 手工业
由民间私人 供民间消费 自主经营 的产品
1、从出现的原因看: (1)经济基础: ①中国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下,农业与手工业相结 合的自然经济根深蒂固,农民极端贫困,国内市场狭小; 传统的消费观念使官僚、地主、商人将钱财用于买田置 地,影响了手工业的发展。 ②而西方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下,封建关系相对松 散,便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上层建筑: ①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奉行“重农抑商”政策,严重 束缚了工商业的发展。 ②西方统治者则利用王权的力量极力推行重商主义, 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观点三: (孙达人浙江大学)我国自战国至唐宋封建文明高 度发展,其原因在于小农经济而不在地主经济。明清的落后 则与小农经济状况的恶化有关。
观点四: (王家范、谢天佑华东师大)中国封 建社会存在大量自耕农,佃农亦以产品地租为主, 有较多的支配劳动时间与经营方式的灵活性,生 产上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能更好地发挥出来,形成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田产量远高于西欧。小农经 济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生产单元缩小为最基本的 人口自然单元,物质再生产和人类自身再生产合 二而一,使得这种生产结构系列简单,具有顽强 的自生产、自组织的再生机制。




古代中国经济
一、考点聚集
高考大纲 课程标准
农业的主要耕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 1 作方式和土地 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 制度 基本特点。
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2 手工业的发展 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 商业的发展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3)对外政策: ①明清时期,中国统治者越来越走向闭关锁国;而 西方已将“目标指向世界”。 ②中国中央集权越强大,对资本主义萌芽阻碍越大; 西方专制王权越强大,就越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2、从具体表现看: (1)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只是出现在江南地区的个别 生产部门,基本上没有渗入到农村,引起自然经济的解 体。 (2)西方资本主义萌芽在16世纪有了长足发展,资 本主义手工工场已成为这些国家社会生产的普遍现象。
我国古代货币的演变:
1,原始社会、商周:贝形币(天然、金属贝) 2,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以青铜为材料,铸造货币,也使 用黄金和白银。 3,秦朝用圆形方空铜钱作为统一货币。圆形方孔 4,唐朝时出现了柜坊(早期银行的雏形)和飞钱(类似 于汇票)。 5,北宋时,四川地区首先出现了“交子”,是世界上最 早的货币。 6,元朝将纸币作为主要货币推行,是世界上最早推行纯 纸币流通的政权。 7,明清时期形成以银为主、铜钱为辅的钱银并行的货币 流通制度。
3、局限性: (1)分散性:属于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 (2)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相互之间 缺少交往和合作。 (3)落后性: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生产资 料有限,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 态。 (4)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特别是 封建王朝政策的影响。
小农经济是促进还是阻碍了中国农业的发 展?
资本主义萌芽 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 与“重农抑商” 4 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和“海禁”政 缓慢的原因。
【知识联网】 耕作技术:刀耕火种-铁犁牛耕-耦犁、一牛挽犁-曲辕犁; 特点(精耕细作、小农生产)、影响 土地制度:井田制-封建土地所有制(地主、农民)-均田制; 主要形式(地主土地所有制)、特点、影响 水利技术:都江堰、郑国渠-井渠、治黄-渠堰使、筒车-水 转翻车-风力水车 类型:家庭手工业(特点)、田庄手工业(背景、部门、特 点)、官营手工业(目的、部门、特点) 纺织业:麻、葛、丝-妇功-素纱禅衣、丝绸之路-私营兴起 -棉-资萌 冶金业:青铜(商周)-冶铁(春晚)-官营、煤炭、水排- 灌钢法-煤 陶瓷业:彩黑陶-釉陶(原始青瓷)-青瓷(越窑)、白瓷 (邢窑)、釉下彩绘瓷-五大名窑-粉彩瓷 商人活动:商人-骨铜贝-陆路-河陆-海运-会馆、商帮 市:明码标价-集中管理-草市(尉)-夜市、东西市-商业 街-商业区 城市:出现市井-长安和五都-长洛扬杭湖-开封-苏州和四 大名镇
2、影响 (1)它保护了自然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对外来侵略 有某种民族自卫的作用。 (2)它使中国航海业和对外贸易受到沉重打击,严 重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经济 萌芽的发展,影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中国大大落后 于世界发展的大势,最终导致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屈辱 局面。
四、中西方资本主义萌芽的差异
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生产方式落后; 封闭、保守、分散,排斥商品经济; 农民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小农经济脆弱,难以抵御 天灾人祸的打击;农民生活标准低,容易满足,缺乏进取精神。
农耕经济的影响
2.依据你所分析的农耕经济的特点,分析下列古代历史 现象的成因。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长期存在 b.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 c.传统的乡土观念、宗法观念、重男轻女观念浓厚 d.人口大国 e.农民战争频频爆发,政权更迭频繁
3、从影响看: (1)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对中国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 展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但由于资本主义萌芽没有成长 为社会生产的普遍现象,也就没有引起中国社会的经济 结构和阶级结构的多大变化,没有促成社会的转型。 (2)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极大地促进了西方国家社会 生产力的发展、科技和经济的进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 导致了西欧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思想意识形态和 价值观念的巨大变化,引发了资产阶级革命,使欧洲由 封建社会开始了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附: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
商业活动 “市”的发展 商业都会
先秦
远古:出现商业交换 商代:初步发展 西周:骨贝、铜贝 春秋战国:巨商和商业中心
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乡村商业活跃,但没有专门市场。 有专门管理机构, 商运活跃,已开通海、陆丝绸之 长安9市 路 草市形成, 且由“草市尉”实行行政管理 商旅往来频繁(政治上的统一, 大运河的开通) 草市普遍,夜市繁荣。 但市场活动范围和时间仍受官府 严格控制 首次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商业街形成,商业活动不再受官 吏的直接监管。 有夜市、晓市和定时一聚的庙会
经济特点
农业:铁犁牛耕、小农经济、自给自足 手工业:多种经营、部门众多,世界领先 商业:不断发展、严格限制,没有发展为资本主义
疑难突破
一、小农经济有什么特点?有哪些局限性?如何评价 小农经济的作用? 1、含义:以家庭为单位,以生产资料个体所有制 为基础,完全或主要依靠劳动者自己的劳动,独立经营 小规模农业,以满足自身消费需要和交纳赋税为主的经 济形式。 2、基本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 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生产的主要目的是 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实际上是一种自 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三、明清时期为什么实施海禁政策及闭关锁国政策 ? 造成了什么影响? 1.实施的原因 (1)经济上,是由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决定的。这是 根本原因。 (2)政治上,明初实行海禁政策,主要是因为统治 者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统治; 清初实行海禁政策主要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 斗争,特别是要割断东南沿海人民同台湾郑氏政权的联 系。后来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主要原因是担心沿海人民 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3)思想上,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跟统治者盲目 自大的观念有直接的联系。
在市场 流通
明中叶以后,占据主导地位, 并孕育出了“机户出资、机 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 雇佣劳动关系
家庭 手工业
主要供自己 农户的副业 消费和交纳 赋税
剩余部 分出售
在中国漫长的自给自足的自 然经济时代,家庭手工业占 有相当的比重
2.中国古代商业经济发展的特点 (1)商业市场形式多样。有城市、草市、夜市和晓 市等。 (2)城市商业经济发达。各朝代都兴起不同数量和 规模的商业大都市,到明清时期,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 市镇。 (3)以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 发达,并促使港口城市走向兴盛。 (4)在货币流通领域,北宋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 的纸币;明朝时形成了以银为主的货币流通制度。 (5)商人群体活跃,到明清时期,实力雄厚的区域 性商人群体组成了商帮。 (6)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的社 会地位较低;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 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