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庸读后感800字
大学中庸读后感800字(精选6篇)
大学中庸800字〔精选6篇〕大学中庸800字〔精选6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这时最关键的不能忘了哦。
如今你是否对一筹莫展呢?下面是WTT搜集整理的大学中庸800字〔精选6篇〕,与。
大学中庸800字1今天,我读了《大学中庸》这一本书,这本书是将《大学》和《中庸》两本书合为一体,我读后,深有感触。
《大学》是孔子传下的书,是古人做学问时读的第一本书,也可以说是古人想学习道德的入门书。
《中庸》是孔门传授心得的方法,“中”是不偏不倚的意思,指天下正道,“庸”是静止不变的意思,指天下定理。
《中庸》这本书开头讲了一个道理,中间把这个道理用各种方式讲述,最后又归回到开头的道理。
这个道理每读一次都会让你有新的收获,这收获,是让你终生受益的。
人要使自己永世垂青,就必须为人民做善事,但是,人要做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事,就必须有道德。
道德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和“修身”开场,将自己的根本修正了,才可以成大器、做大事,而道德,是要一生坚持、坚持不懈的,还要从思想上认识,从行动上理论,从小事上做起。
道德,不止是外表的样子,更是内心上的修为,也就是做到“自谦”和“慎独”。
干大事,就是懂得修身,为民找想,才能万众一心,让人民得到幸福。
《大学中庸》让我明白了许多,我一定会再重读这本书。
大学中庸800字2《大学中庸》这本书包括两大局部,一局部是《大学》,一局部是《中庸》,它们都是《礼记》中的一局部。
《大学》包括十一章的内容,分别是经述,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知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修身齐家,齐家治国,治国平天下。
《大学》以人的修身为核心,提出“自天子以致于庶人,亦是皆以修身为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修身的方法,强调人的修身养性不只是内省的过程,更是同外物想接触,穷究物理而获得知识,培养道德品性,完善人格的过程。
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就是朱熹所说的“三纲领”,强调道德修养的三重境界,弘扬德行,使民众自新,到达教化天下的极致。
中庸读后感5篇
中庸读后感5篇中庸读后感1本学期我的寒假作业之一是读《中庸》,因为它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
所以读完之后感觉:书中的精髓将是人生道路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其中印象深刻的段落是:君子能看到常人所看不到的地方,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一般的人总是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而未深究。
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
联系生活实际感到: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需要我们用心的观察分析才能了解,看待别人往往不能只看现象和表面,而是要深入其心灵,着眼于本质。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教育。
中庸读后感2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古典文化名著是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前读过《论语》、《老子》、《庄子》,分别从人与人相处,自我的相处,人与大自然的相处的层面进行了深刻的讲解,体会到了古典文化的经典和博大精深。
暑假中阅读了《大学中庸》,真是让我受益匪浅,可谓是与古人对话,与文化同行。
中庸读后感3《礼记。
中庸》中关于做学问是这样讲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辩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告诉我们:要广博地学习,详细地求教,慎重地思考,明白地辨别,切实地力行。
不学则已,既然要学,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终止;不去求教则已,既然求教,不到彻底明白绝不终止;不去思考则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绝不终止;不去辨别则已,既然辨别了,不到分辨明白绝不终止;不去做则已,既然做了,不确实做到圆满绝不终止。
的确,《中庸》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中庸读后感4“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素富贵,行乎富贵。
素贫贱,行乎贫贱。
素夷狄,行乎夷狄。
素患难,行乎患难。
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今天看了中庸的这句话,明白了不应总抱怨这里不好,那里不好,这里肮脏,那里黑暗,其实道永远应该装在心中,而肉身则要受些苦难和历练,跳出来看世界,就会心怀慈悲,哪个人不是可怜种呀。
中庸读后感(精选3篇)
中庸读后感(精选3篇)中庸篇1中庸有三层含义,一是中不偏,庸不易,二是指中正、平和,三是指中用的意思。
中庸中道出,人生需要不偏不倚,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社会情况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的,就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讲,我们需要实事求是,无论做什么事都需要根据现实状况,实事求是的调整自己的计划和目标。
这样讲来,要保持中庸,做到不变更自己的主张和目标,似乎有点难,然而我们依然会追求中庸,因为我们需要有一个持之以恒的目标,人生有时候也需要做到不偏不倚。
子路曾经问什么是强,孔子回答:“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至死不变,强哉矫!”孔子认为能够做到中庸是强大的,一个人做到不偏不倚,不随波逐流,坚定自己的信念,坚定自己的原则。
只有自己心中有一个强大的目标,做到不偏不倚,这样才是真正的强大。
就像在战争中,反抗不一定是强,反抗也不一定是弱,就像《潜伏》里面说的“有一种胜利叫做撤退,有一种失败叫做占领”。
在中庸中讲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因为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
一个人要保持中正平和,需要从容淡定,需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能过喜过忧,不能过怒过哀。
七情六欲本来是人的正常反应,但不能反应过头。
无论在什么场合,如果都将这些情绪表现到“中正平和”的境界,既不过分,也无不足,不管遇到了什么状况,都能够保持一种淡定的态度,保持一种从容不迫的情怀,那么就做到了中庸。
做到中正平和似乎有利于自己的成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自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在孔子看来,中庸是很难实现的,然而,中庸为什么很难实行和彰显呢?孔子说:“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中庸的读后感3篇
中庸的读后感中庸的读后感3篇《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
下面小编整理收集了中庸的读后感3篇,欢迎阅读!中庸的读后感1翻开自己的随笔,读《大学·中庸》可以追溯到三年之前了。
当时自己喜欢背《论语》,觉得那些简单的话,之所以成为经典,有着愈久弥新的魅力,用现在的话说,之所以,至今仍然成为我们学习和读书的教材,在于,这些经典有与时俱进的魅力,让不同年龄,不同时期的我们,都能从这些话语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接触《中庸》,源于大哥去北京大学去上书法研究班的学习,北大的教授王岳川老师的授课,使大哥受益匪浅。
回来便要求我去背《大学·中庸》,说《论语》里很多思想来源于此。
书上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
”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
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理想。
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致中和。
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
“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
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
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使我明白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
人,都长一双眼睛,向外可以观察无边广阔的世界,向内可以看清无限深邃的内心。
然而,很多人,向外无边扩展的看了,向内,却从来没有深入过。
想想自己上小学的时候,如果考试不好,回家会说考试的时候,答案写错了,或者紧张,或者什么理由。
总而言之,不敢正面自己的失败,不从内心去找根本的原因,现在,凡事都会反求诸己,换了立场想一想,其实都会变得平和。
《中庸》里还有一个重要的字,就是“诚”。
有句话说,只要自己对自己诚实,这个世界就不会欺骗你。
学生《中庸》读后感八篇
学生《中庸》读后感八篇学生《中庸》读后感八篇【一】上学的时候读《中庸》,根本读不懂;听老师讲,反而更加糊涂。
现在在《师资建设》工作了,渐渐的领悟了其中的一些道理。
中庸是儒家所倡导的一种最高思想境界和思想方式。
中,不偏不倚,庸,平常。
既不过分也无不足。
《中庸》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即《中庸》所说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天命之谓性”,是说人性是由天赋予的。
“率性之谓道”,是说循着这种天性而行就合于道,认为人性是善的。
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治儒家之道,所以说“修道之谓教”。
实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问题,也是修道的问题,这是发展了孔子“内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 这是《中庸》里面最为重要的一句话,实际上把所有儒学都讲完了。
喜怒哀乐之未发,是个什么状态?关键是“未”字,表明了古人修养不是在错误的观念和思想到来之后再进行修正,而是在思绪纷飞之前便能清明自觉。
而一旦心念之前便自觉,那么随后思绪所及无不是自然合乎规矩道德。
道理说起来不难,理解也不难,只是做起来难。
我们大多习惯于跟自己的思维打交道,思维要起未起之前的那一段心态,不是很容易抓住。
可知“中”的本身并非喜怒哀乐,而是指对喜怒哀乐的持中状态,就是说对喜怒哀乐等情欲要有一个适中的度的控制,过度的喜不叫喜,过度的乐也不叫乐。
朱熹注释说:“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
无所偏倚,故谓之中。
平时能持中,一旦表现出来,就能中节,这就叫和。
因为效果的“和”决定于方法的“中”,所以程颐解释中庸一词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不易说的是不可更易,不是别的不可更改,而是“中”的原则的不可更易。
今天也没有人骂你,所以不怒;今天也没有中一百万给你,所以你也没有喜;今天没有伤心的事,所以没有悲哀;今天也没有爱国奖券中了那么高兴,平平淡淡,此心不动。
《中庸》读后感四篇
《中庸》读后感四篇今天,我读了《大学中庸》这一本书,这本书是将《大学》和《中庸》两本书合为一体,我读后,深有感触。
《大学》是孔子传下的书,是古人做学问时读的第一本书,也可以说是古人想学习道德的入门书。
《中庸》是孔门传授心得的方法,“中”是不偏不倚的意思,指天下正道,“庸”是静止不变的意思,指天下定理。
《中庸》这本书开头讲了一个道理,中间把这个道理用各种方式讲述,最后又归回到开头的道理。
这个道理每读一次都会让你有新的收获,这收获,是让你终生受益的。
人要使自己永世垂青,就必须为人民做善事,但是,人要做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事,就必须有道德。
道德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和“修身”开始,将自己的根本修正了,才可以成大器、做大事,而道德,是要一生坚持、坚持不懈的,还要从思想上认识,从行动上实践,从小事上做起。
道德,不止是表面的样子,更是内心上的修为,也就是做到“自谦”和“慎独”。
《大学中庸》让我明白了许多,我一定会再重读这本书。
翻开自己的随笔,读《大学·中庸》可以追溯到三年之前了。
当时自己喜欢背《论语》,觉得那些简单的话,之所以成为经典,有着愈久弥新的魅力,用现在的话说,之所以,至今仍然成为我们学习和读书的教材,在于,这些经典有与时俱进的魅力,让不同年龄,不同时期的我们,都能从这些话语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接触《中庸》,源于大哥去北京大学去上书法研究班的学习,北大的教授王岳川老师的授课,使大哥受益匪浅。
回来便要求我去背《大学·中庸》,说《论语》里很多思想来源于此。
书上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
”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
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理想。
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致中和。
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
大学中庸读后感800字
大学中庸读后感800字大学中庸读后感800字(通用9篇)大学中庸读后感800字篇1《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
它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修,修道之谓教”的性、道、教三者为根本,深入阐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中和。
“中庸乃人生成败的智慧根本”、“诚于中,信于外”、“君子当慎独中立”、“仁者爱人,仁者无敌”、“诚则明,明则诚”、“和为贵,不自弃”六个方面展示《中庸》的思想和理论。
读《中庸》,感觉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因为字难认,相反字很容易,就是意思很难理解。
而以前读《大学》,有很多生僻的古汉字,可是文章意思很容易理解。
但是,我还是坚持晨读,并查阅了一些资料辅助理解。
现在,回过头来,感觉收获还是不小的。
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
”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
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
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烛照通篇。
那是一种瞬间绽现的文采。
是一个自天之命、由微之显、从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过程。
忠恕宽容是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之一。
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
《中庸》中所提倡的思想,如“不偏不倚”、“至诚无息”、“内省慎独”、“隐恶扬善”、“执其两端”、“和而不流”、“素位而行”等君子之道,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陶冶情操、提升境界、确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着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
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
“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
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
中庸读后感精选【15篇】
中庸读后感精选【15篇】篇一:中庸读后感作者:赵宏梁随着学校的活动,我在这段时间读了中庸,感悟颇多,甚是受益。
《中庸》说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
暗然而日章,是因为它遵循了世间万物运行的基本规律,的然而日亡,是因为它只是利用了一时一地的特定条件,而与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相违背。
因此,找寻一条长久之道,必从天命之性出发。
不能探究自然与社会运行的基本规律,并依照这些规律行事,就没有什么中庸之道可言。
因为中庸之道,首先是率性之道,是帮助自己及世间万物充分发展其本性,充分发扬其生命力,充分实现自我之道,是尽人之性、尽物之性、赞天地之化育。
探究世间万物的运行规律,是非常不容易的:君子之道费而隐。
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
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
世间万事万物,无不有其运行的基本规律,至广大而极精微,哪怕全知全能的圣人,也无法完全洞察掌握。
保持敬畏,保持谦卑,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是首要法则。
当我们知道规律的存在,并开始探究规律,尝试着去理解世间万物发生、发展、变化、消亡的缘由与路径,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就可以开始走上修养道德的道路了。
篇二:中庸读后感作者:李金昊中庸是一本读起来会让人如获至宝的经典书籍,我有幸在十月欣赏此书,中庸从字面意思上来理解,便是执中之意。
它教育了我们学习的方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做人的规范五大道(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夫妇之间、兄弟之间、朋友之间和三达德(智、仁、勇)它使人读过后,回味无穷,细细体会,就又会有一番新的理解,这真可谓是温故而知新呀!它让我们有了一个丰厚的文化底蕴,有了气魄和胸襟。
不仅仅是这样的,它还修养我的人性。
篇三:中庸读后感作者:高铭泽一直以来就对我国传统文化很感兴趣,初中的时候因为时间紧任务重,只零碎的学过一些,然而都不够系统,不能够准确的把握其精神实质。
大学中庸的读后感5篇
亲爱的朋友,很高兴能在此相遇!欢迎您阅读文档大学中庸的读后感5篇,这篇文档是由我们精心收集整理的新文档。
相信您通过阅读这篇文档,一定会有所收获。
假若亲能将此文档收藏或者转发,将是我们莫大的荣幸,更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
大学中庸的读后感5篇大学中庸的读后感5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大学中庸的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学中庸的读后感篇1让人很难理解,几千年前古人总结的经验,到了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依然掷地有声、经典至极。
这是我读《大学·中庸》时的感受,而且读的越多、理解得越深,这种感受越强烈。
《大学·中庸》中不是句句有理,但绝大多数都能发人深省。
其中,我印象最深刻、而且我最认同的是“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句中的“豫”作“预”理解,是“计划”、“准备”的意思。
这句话可以简单理解为:“做任何事,如果事先有周密的计划和充分的准备,就能成功;如果事先没有计划好或准备好,则可能失败。
”我们身边有很多例子可以证明这一点。
上个星期五的朗诵比赛,我们班又拿了一个一等奖。
这个一等奖也是来之不易的。
老师一接到通知,就抢先进行了计划和选题,接着就组织我们进行练习,开始的那几天,我们除了在学校练习之外,老师还要求我们每天回家练习朗读,实际上,这就是在作充分的准备。
离比赛还有两天的时候,老师每天又抽一、两节课给我们排练,此时,她专门注意纠正我们的舞台效果。
正式比赛的时候,我们全体同学无论是字正腔圆,还是精神面貌、感情投入等多方面都比别的班要好。
现在来看,如果不是老师抢先计划并组织我们充分准备,我们就很难拿这个一等奖啦。
事先没有计划和准备的事,我做得多了,当然也就尝到了很多次失败的滋味。
比如有一个星期天下午,我记得我还有一个办手抄报的作业没有做,于是,我急着做手抄报。
当我找a4纸的时候才发现纸没有了,爸爸便马上给我买回来。
《中庸》读后感800字5篇
《中庸》读后感800字5篇《中庸》这本经典,也是源出《礼记》,相传为子思所作。
由程氏兄弟推崇,朱熹作《中庸集注》而显著于世,“以续夫千载不传之绪”。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庸》读后感800字,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
《中庸》读后感800字1从开始接触《论语》起,“中庸”便在我的生活中频繁出现,于是渐渐浅尝了这个易懂却又高深的词汇。
“中”意为不偏不倚,过犹不及;“庸”意为平常,平庸。
《论语》和《中庸》中都讲“中庸之道”。
在拜读后,我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中”是圆,“庸”是方,“中庸”就是把“中”的道理用一种最恰当、合理的方式表现出来,因此可以说是一种方与圆的完美结合与运用。
记得不久前,我曾对于“锋芒毕露还是韬光养晦”有过一番思考,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态度,中国古往今来,似乎都在提倡着“韬光养晦”,这样正迎合了那句“满招损、谦受益”,人们觉得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一个人本身的素质与修养。
但当人们站在如今这个社会的视角上时,却又突然发现,这样的思维方式似乎已不再适用。
如今,在我看来,这两种人生态度都是不能完全采纳的,取而代之的,当然是“中庸”。
记得一段很经典的话:“岳飞锋芒太露,无法躲过风波亭之劫;李太白锋芒太露,难以见容于官场,苏东坡盛名之人,屡遭磨难,大象因牙而被擒,蚌以有珠而见剖,龟因壳而致死,鹦以饶舌而被困,犀牛因角贵而招杀,金铎以声自毁”。
其实,锋芒太露的结果,容易招忌及受害。
所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也是如此,而这,正是一种“中庸之道”。
“半开”、“半醉”,需要度的把握,而这是没有确切的衡量标准的。
行事之时,靠的只是每个人心中对中庸的理解与坚守,在那些复杂中,我想,“简单”的持守才是最难的。
于是,我“引入”了“圆通”,便是做到既方又圆,这是一种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
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高度的智慧和修养,能始终做到这一点的人,就绝非等闲之辈。
正如中庸所提到的“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大学中庸读后感800字
大学中庸读后感800字大学中庸读后感800字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中庸读后感800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中庸读后感800字1看了这本经典书——《大学中庸》,我觉得这本书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
它就像是一位活了几千年的人,对于以前的历史都记忆犹新,刻骨铭心。
这本书可以告诉我们历史中的人物和故事更能体现人性和我们几千年的文化形成,以及现代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
它也可以告诉我们许多数不胜数的道理。
这些道理散发开来塞满天地四方,收拢回来又能隐藏内心深处。
他所蕴涵的趣味无穷无尽,而且都是很实在的学问,对于我们终身受用,而且用之不竭。
这些道理深深地影响了我,例如:做人要以身作则,做人要感恩,做人要勤学……其中最深刻的是:感恩和勤学。
像感恩,做人一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感恩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多少古今中外名人感恩的故事。
像古有小黄香在寒冷的冬天,先用自己的体温暖了席子,才让父亲睡到温暖的床上;朱总司令蹲下身,亲自为妈妈洗脚。
还有居里夫人,寄去机票,让她的小学欧班老师来参加镭研究所的'落成典礼,居里夫人还亲自把老师送上主席台。
伟人之所以伟大,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是因为他们都拥有美好的心理品质——感恩。
像勤学,如果我们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们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们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
就像著名的政治家孙敬和大学问家匡衡,他们为了勤学而不顾一切地去追求。
他——匡衡,幼时极爱读书,白天在田间忙於助大人农作,日落始返家,欲读书却苦於家中无灯,后来忽发妙想,原来,邻家点灯的那间房与他仅一壁之隔,他硬悄悄凿了个小孔,借此一孔之光,夜夜倚壁读书,读完了不少书。
后来,匡衡成了著名的学者,特别是对于《诗经》一书,在当时的见解无人能出其右。
汉元帝时,他的学问极为当朝赏识,所上之书屡被采用。
大学中庸读后感800字(精选6篇)
大学中庸读后感800字(精选6篇)大学中庸读后感800字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收集整理的大学中庸读后感800字,欢迎阅读与收藏。
大学中庸读后感800字1今天,我读了《大学中庸》这一本书,这本书是将《大学》和《中庸》两本书合为一体,我读后,深有感触。
《大学》是孔子传下的书,是古人做学问时读的第一本书,也可以说是古人想学习道德的入门书。
《中庸》是孔门传授心得的方法,“中”是不偏不倚的意思,指天下正道,“庸”是静止不变的意思,指天下定理。
《中庸》这本书开头讲了一个道理,中间把这个道理用各种方式讲述,最后又归回到开头的道理。
这个道理每读一次都会让你有新的收获,这收获,是让你终生受益的。
人要使自己永世垂青,就必须为人民做善事,但是,人要做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事,就必须有道德。
道德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和“修身”开始,将自己的根本修正了,才可以成大器、做大事,而道德,是要一生坚持、坚持不懈的,还要从思想上认识,从行动上实践,从小事上做起。
道德,不止是表面的样子,更是内心上的修为,也就是做到“自谦”和“慎独”。
干大事,就是懂得修身,为民找想,才能万众一心,让人民得到幸福。
《大学中庸》让我明白了许多,我一定会再重读这本书。
大学中庸读后感800字2《大学中庸》这本书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大学》,一部分是《中庸》,它们都是《礼记》中的一部分。
《大学》包括十一章的内容,分别是经述,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知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修身齐家,齐家治国,治国平天下。
《大学》以人的修身为核心,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亦是皆以修身为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修身的方法,强调人的修身养性不只是内省的过程,更是同外物想接触,穷究物理而获得知识,培养道德品性,完善人格的过程。
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就是朱熹所说的“三纲领”,强调道德修养的三重境界,弘扬德行,使民众自新,达到教化天下的极致。
《大学中庸》读后感
《大学中庸》读后感《大学中庸》读后感1读完《大学》《中庸》,作为一名从事教育事业的我,受益匪浅。
《大学》一书主要探讨了两件事情,一是如何做人,二是如何做学问。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
作为一名教师,在当前社会不断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新形势下,应该如何和去做才能适应新时代对我们的要求?人之为人,何谓正确?第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现在的社会到处都充满着诱惑,如何才能意志有定向,心不妄动,所处而安,处事精详,然后达到至善之境。
作为一名教师,如何才能做到有梦想、有追求,踏踏实实从事自己的事业,为自己的事业奋斗终生?集团学校规定每一位老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十五三一年发展规划,我认为这一点做的非常好。
当我们制定了自己的发展规划,我的目标就是清晰的,奋斗就有了方向,然后通过自己的不断付出,逐步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
这样,自己的人生才充满着意义。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我们做到类似的“君子日三省乎己”了吗?《大学》启示我们应该持续不断地污垢涤净,保持身心的洁净和清新,古人对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视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听古人的'话,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最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革旧图新,达到最好的境界。
第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字的顺序就强调了我们应该先做到修身,正如一叶知秋,以小见大,自身品德修养不好何以谈治国平天下。
虽说“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天下鲜矣”,但我们仍需更好地修身然后也可以更好地齐家,“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齐家才能治国,而治国才能平天下。
看看各国的高层政府官员,为什么他们的一举一动会那么受关注,为什么媒体会想方设法地寻找绯闻或是优点,正因为他们的地位,他们若能齐家,那治国也有利,这也是处世之道,推己及人,以身作则的道理,“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读大学中庸后心得体会
读大学中庸后心得体会【导语】以下是作者为大家准备的读大学中庸后心得体会(共1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读大学中庸后心得体会《中庸》强调实践,不仅在实践中运用“中庸”,而且要在实践中学习“中庸”。
运用要像舜一样,“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至于学习,《中庸》举出了另外一个典型,这就是颜回。
《中庸》说:“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所谓择乎中庸,就是善于选择,选取那些最精当的,真理性最强的,也就是反映了事物本质的“中庸”,拳拳服膺,使之成为己有。
颜回一生就是这样做的。
这就告诉我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很多东西都可能是偏激的,没有反映事物本质的,所以要善于选择。
选择不是选那些哗众取宠的,而应该是不偏不倚,真实反映了事物本质的。
为要把握“中庸”,一则要学;二则要行;学则能知,行则能成。
但知和行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中庸》说:“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中庸》在这里特别强调学与行的重要,无论何种人,无论何种情况,只要坚持学习,就能“知”。
无论何种人,也无论何种情况,只要坚持实践,就能成功。
无过不及的思想方法。
“中庸”是客观存在的规律,人的思想必须遵循这一规律,而不能须臾偏离。
《中庸》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又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君子中庸,他的思想无时不在中庸规范之内。
小人反中庸,其思想没有任何约束,以至肆无忌惮。
肆无忌惮,指的是离开客观规律的胡思乱想。
中庸既有思想修养问题,也有思想方法问题。
什么样的方法才是正确的呢?《中庸》的作者概括了五个方面:“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
”这五个方面简单说来就是敏、宽、刚、庄、密。
《中庸》读后感
《中庸》读后感•相关推荐《中庸》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庸》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庸》读后感1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古典文化名著是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前读过《论语》、《老子》、《庄子》,分别从人与人相处,自我的相处,人与大自然的相处的层面进行了深刻的讲解,体会到了古典文化的经典和博大精深。
暑假中阅读了《大学中庸》,真是让我受益匪浅,可谓是与古人对话,与文化同行。
《大学中庸》这本书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大学》,一部分是《中庸》,它们都是《礼记》中的一部分。
《大学》包括十一章的内容,分别是经述,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知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修身齐家,齐家治国,治国平天下。
《大学》以人的修身为核心,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亦是皆以修身为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修身的方法,强调人的修身养性不只是内省的过程,更是同外物想接触,穷究物理而获得知识,培养道德品性,完善人格的过程。
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就是朱熹所说的“三纲领”,强调道德修养的三重境界,弘扬德行,使民众自新,达到教化天下的极致。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朱熹所说的“八条目”。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新民。
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德。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这段话是《大学》的经述,也是这本书的总领,揭示了大学的宗旨,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使人弃旧向新,在于是人得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确定志向,志向确定才能心静不乱,心静不乱才能神思安稳,神思安稳才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有收获。
每件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知道了这本末始终的程序,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大学中庸读后感900字5篇
大学中庸读后感900字5篇《大学》是孔子传下的书,是古人做学问时读的第一本书,也可以说是古人想学习道德的入门书.《中庸》是孔门传授心得的方法,〝中〞是不偏不倚的意思,指天下正道,〝庸〞是静止不变的意思,指天下定理.《中庸》这本书开头讲了一个道理,中间把这个道理用各种方式讲述,最后又归回到开头的道理.这个道理每读一次都会让你有新的收获,这收获,是让你终生受益的.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大学中庸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大学中庸读后感1《大学中庸》这本书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大学》,一部分是《中庸》,它们都是《礼记》中的一部分.《大学》包括十一章的内容,分别是经述,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知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修身齐家,齐家治国,治国平天下.《大学》以人的修身为核心,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亦是皆以修身为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修身的方法,强调人的修身养性不只是内省的过程,更是同外物想接触,穷究物理而获得知识,培养道德品性,完善人格的过程.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就是朱熹所说的〝三纲领〞,强调道德修养的三重境界,弘扬德行,使民众自新,达到教化天下的极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朱熹所说的〝八条目〞.〝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德.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段话是《大学》的经述,也是这本书的总领,揭示了大学的宗旨,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使人弃旧向新,在于是人得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确定志向,志向确定才能心静不乱,心静不乱才能神思安稳,神思安稳才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有收获.每件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知道了这本末始终的程序,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看完这部分后,联系实际确实是有道理的,学习和做学问都需要一个安静和平的心智,这样才能神思安稳,去思考自己所研究的问题,思虑周详问题,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和规律.相反如果内心急躁,很难去认真全面的思考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深刻的剖析.读《大学》最让人感受深刻的是做人要正心,正心就是保持内心的中正,就是谨守天性中的良知,不被个人的好恶所左右,不受个人感情.自私的欲望所支配,就是把握好自己的情志.心态,以保持美好的心灵,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因为愤怒.恐惧.偏好.忧虑,心思不能端正.写到这里不禁想起了大三下学期刘明祥老师给我们放的翟鸿燊的国学经典讲解视频,当中提到做人要有正经见,正思维.原来与《大学》中的正心是有相同之处的.《中庸》强调〝诚〞,认为〝诚〞是现实中庸之道的关键,《中庸》的内容比较多,共包括三十三章内容.跟人认为中庸比较适合个人修身所借鉴,像大知,大德,素隐,素位,行远,诚明等章节以及后面跟的实例,都特别具有现实意义.对于〝中庸〞的理解,以前只知道一些皮毛而已,当自己去真正研读时才知道其内容之多.在第二章《时中》中〝时〞,不仅指时间,时代,也指时机,既不要超越阶段,也不要被时代抛弃,既不能急躁冒进,也不可故步自封超越现实是偏激,跟不上步伐是落伍,我认为中庸的意思很大部分的意思与〝时中〞的概念是一致的.而中庸的精确理解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认识.儒家思想中的最高思想境界是中庸,这里的〝中庸〞有包容和利用的意思.就是对于一切的客观存在都予以包容,并合理使用,在具体事件,无论其性质如何,其中都深含着一定的必然意义,都应予接受.而在具体的运作中应作出恰当的选择,把握适度.就是说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作出适宜的行为.庄子在《齐物论》中认为〝中庸〞是这样的〝中〞是原则,〝庸〞是实践,中庸就是知与行的统一.朱熹对中庸的理解,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中庸说起来简单,可是当我们在生活中能够做到太难了.因为做到中庸就要做到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在两端中寻求契合点,在动静变化中做到恰到好处,这对于现实中的我们的确是很难的事情.另外《中庸》中讲的最多的是〝诚〞,不管对自己,对家人,对外人都要诚实,至诚的人他的人品是诚恳的,他的思想深似潭水,他化育万物的胸襟像蓝天一样广阔,其实现实也是这样的.诚实应该是一个人的基本道德,是与人相处的重要原则,也是一个事业开始的奠基.如果没有诚信,那么自己对自己不诚实,就不会做到慎独;对别人不诚实,别人就不会相信你;一个企业不诚信,那么这个企业也不会兴旺.大学中庸读后感2翻开自己的随笔,读《大学·中庸》可以追溯到三年之前了.当时自己喜欢背《论语》,觉得那些简单的话,之所以成为经典,有着愈久弥新的魅力,用现在的话说,之所以,至今仍然成为我们学习和读书的教材,在于,这些经典有与时俱进的魅力,让不同年龄,不同时期的我们,都能从这些话语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接触《中庸》,源于大哥去北京大学去上书法研究班的学习,北大的教授王岳川老师的授课,使大哥受益匪浅.回来便要求我去背《大学·中庸》,说《论语》里很多思想来源于此.书上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理想.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致中和.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使我明白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人,都长一双眼睛,向外可以观察无边广阔的世界,向内可以看清无限深邃的内心.然而,很多人,向外无边扩展的看了,向内,却从来没有深入过.想想自己上小学的时候,如果考试不好,回家会说考试的时候,答案写错了,或者紧张,或者什么理由.总而言之,不敢正面自己的失败,不从内心去找根本的原因,现在,凡事都会反求诸己,换了立场想一想,其实都会变得平和.《中庸》里还有一个重要的字,就是〝诚〞.有句话说,只要自己对自己诚实,这个世界就不会欺骗你.而之所以,诚很难做,多数在于,人的部分缺点.比如说,虚伪,爱面子,去追求一些原本对生命本身不太重要的名利等外在的东西.而使人,迷失了自己的本性的纯洁.一个〝贪〞字,就让〝诚〞字执行起来多曲折.佛法中讲,人有三毒:贪.嗔.痴.自古贪者都是活得很痛苦的,但好像很多人又走不出这个怪圈,而中庸就可以克服人性的贪,从而使人们做到知足常乐.那种谨慎的对待大家看不到的地方,对大家听不到的地方也心有恐惧,不敢怠慢,这一种凡事都谨小慎微的态度,让我明白,量化每个细节,认真做好每个细节.有人说,细节决定成败,而细节就表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总之,读过中庸之后,于为人于处世都受益匪浅,受用终身.这个世界不缺少梦想,但是缺少让梦想实现的人.中庸这种哲学,告诉我们不论在什么的情况下,都保持一颗轻松的心态去面对事情,以自然心对待自然.大学中庸读后感3从初中开始就已经接触一些中庸的观点,高中的语文填空题也经常出现四书五经,工作后,也经常听到或看到很多人在做人.做事方面.奉行中庸之道.今年学校下发了阅读小册子,我借此机会认真对《中庸》进行了研读,边读边对照自己的生活,认真的进行了思考.什么叫中庸?要给其下个定义太难,但很多人还是愿意接受朱熹的定义:〝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者,平常也.〞《中庸》作为平民的哲学,其核心是中庸之道.所谓的中庸之道,就是忠恕之道.在行为准则上:〝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从而达到和谐的境界,这种境界来自于内心的〝诚〞,怀着〝诚敬之心〞.〝敬畏之心〞,不懈的进行主观心性的修养.在修养方法上,强调〝择善而固执之心〞的勤奋精神,以达到〝至诚〞的境界.第一章《天命》,在本章中天命指的是个人的禀赋.任何一个人的禀赋是自然形成的,那么明白此道理便知道当做什么,不当做什么,这就是道.在修行道时,强调〝教化〞.在教化过程中,强调〝慎独〞,谨慎的修养自己,并强调〝中和〞.什么叫〝中〞,就是不偏不倚.人都有喜怒哀乐,但发出来要有节制.在天命之节,作者开宗明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展示了人生的三重境界:基于我们天生善性,通过修养达成我们高尚的道德,以我们的德行影响.感化.劝化周围的人们,抵达教化的至高境界.作者在文中认为,人生命的本意是善的,生命的本真之义:纯净.透明.和谐.当我们了解了生命的本性后,家庭的熏陶与教养以及社会的影响,确定了我们的言行,形成了人格.在生活的实践中,随着人的成长,人要懂人情世故.学会待人处世.与人为善,并且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找到适合自己的处世方法.当我们行走在命运之路上时,面对人生的得失,一路上有痛苦和快乐,当痛苦时,要学会节制自己的哀伤,做到〝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快乐时,也不能过度.为人处世时,要控制自己的欲望与自私.做事要遵从规律,用道来规范自己,正如老子的《道德经》中所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是什么呢?〝道也者,不可须臾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在此句中,非常强调慎独,严格要求自己.专注于内心的修养,凝神静修,心存对天地神明的敬畏.正所谓:〝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者,自知也〞.在强调慎独时,作者也强调在人际交往中,说话要慎重,三思而后说,说话办事时,一定要看场合,区分对象,要说不同的话语.天命.本性.修道.教化,是人与社会发展进化的哲学.上天之大德,在于宽厚,在于包容.中庸便是博大与包容.中,〝把东西放在中〞〝中是一种胸怀,是一种境界;不苛求.在厌弃.不厚此.不薄彼〞.〝庸就是自在.认同.接受〞,智者中庸,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的中庸之道也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和最大学问.这是我读完前三章,《天命》.《时中》.《鲜能》中的一小点感悟.但是越读越感觉自己无知,有很多东西还没有参透.敬请各位批评指正.大学中庸读后感4《大学中庸》是一本适宜正在学习的学生读的.这本书给予我许多道理,好像是雨水滋润着鲜花的心田.《大学中庸》还教导我们做人要以身作则,待人处事要心平气和.品德高尚的人总是实行以身作则.俗话云:平平淡淡才是真.其意为庸也,年长者好庸,年少者恶庸,且不论庸者好坏,此对立还是颇引人深思,庸者有好之者,有恶之者,既然中庸合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因为个体的差异,所犯的错误也是各种各样的,教师面对这些错误时,如果心态过急,难免会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要伤害学生的学习创造性;而如果教师能一种平和的心态,冷静地分析一下学生出错的`原因,帮助学生找到出错的根源,教师也就不难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法.所以,我认为教师保持平和的心态是正确对待学生犯错误,帮助学生有效改正所犯错误的关键所在.古人说:〝才智,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大雁南飞就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互相协作.互相鼓励.直至实现共赢的过程.它们总是喜欢排成〝人〞字飞行,在这种结构中,每只大雁翅膀的扇动都会给紧随其后的同伴增添一股向上的力量,支持它们顺利完成长途旅行.《大学中庸》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整的境界.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平明百姓,人人都要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而且做事要分轻重缓急,否则就……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与自己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学生所必须有的.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我们应当学习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书是我们的朋友,有的人认为《大学中庸》是〝宝〞,但有人认为它是〝草〞.我去认为它是宝!你们看了我的作文,一定要看看《大学中庸》哦!大学中庸读后感5《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是子思所作.《中庸》在宋代的时候被朱熹从《礼记》中抽出来,和《论语》.《孟子》.《大学》合称为〝四书〞,成为儒家推崇的必读书目,可见它们作为儒家经典的组成部分价值独特,影响深远.《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以中庸之道处世,能调和各方面的关系.中庸讲的是人之根本,强调做人的艺术和做事的方法.如何让各种各样的人去掉差异而只取共同,即让众人都觉得恰到好处,关键要在无我的前提下讲究情景真理.例如,用极其尊重的方式提出对权威观点的挑战,既达到了陈述自己观点的目的,同时又将对人的尊重推向极致,使众人都觉得恰到好处,易于接受.孔子面对弟子的过人或不及之处,能正确的对待,并不一味发扬长处,而正是忠于〝不偏不倚〞.面对才华横溢,不放弃收敛锋芒;面对勇敢,不放弃畏惧;面对矜庄,不放弃随和……我想,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就在于此.中庸带给我更多的,就是〝和〞.不偏不倚,不过也无不及,达到最好的状态,这就是〝和〞.生活中,面对过失,不过分埋怨别人,也不过分自责;面对荣誉,不过分张扬,也不过分低调;面对困难,不过分踌躇,也不过分淡定.万事适中,达到〝和谐〞的境界,这样天地万物会各安其位,正常运行.这是一种大智慧.我们常说对人要一视同仁,不嫌贫爱富,不势利偏见,这就是〝中〞;原则不变,公道人心不变,这就是〝庸〞.对自己来说做事能够不偏不倚就是〝中〞;保持一颗平常心就是〝庸〞.以中庸之道教学,能更好地发挥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来讲,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因为个体的差异,所犯的错误也是各种各样的,教师面对这些错误时,如果心态过急,难免会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要伤害学生的学习创造性;而如果教师能一种平和的心态,冷静地分析一下学生出错的原因,帮助学生找到出错的根源,教师也就不难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法.所以,我认为教师保持平和的心态是正确对待学生犯错误,帮助学生有效改正所犯错误的关键所在.〝中不偏,庸不易.〞语文教学的〝中〞就是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庸〞就是以平常心对待语文,把语文学习当作生活的常态,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成为一个内心充盈的人,从而真实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恪守语文教学的中庸之道就是坚守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脚踏实地地走紧密联系生活.注重人文素养提高和语言能力训练的大语文之路.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人们的普遍祈求,而和谐社会正是中庸思想〝致中和〞的体现.现在人们在物质的侵蚀下,在多种价值观的影响下,容易行为失据,离中庸渐远,以致于常常心理失衡,痛苦绝望.所以保持平常心,把心摆正,回到中庸上来,何尝不是消除烦恼,赢得快乐的一种途径.大学中庸读后感900字。
中庸的读后感800字5篇
中庸的读后感800字5篇《中庸》作者现学术届普遍认为是子思及其弟子多人所作,也有学者认为是儒家学者在战国写成,原是《小戴礼记》第三十一篇,是儒家经典的《四书》之一.其表达的内涵是执中又当求〝中和〞,在一个人还没有表达出喜怒哀乐时的平静情绪为〝中〞,表达出情绪之后经过调整而符合常理为〝和〞,其主旨是修养人性,其中关联了学习的方式,做人的规范和〝三达德〞等.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庸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中庸读后感1站在教师的角度,从中庸这个概念出发,我浅显的谈谈对《中庸》的认识和理解.中庸之道,是尺度,是分寸,是恰到好处,就是一种和谐之道,《中庸》从修身,齐家,治国,诚身,至圣五个方面诠释了怎样做到中庸之道,子曾经这样曰过: 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书上说, 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 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理想.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致中和.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 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使我明白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 ,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人,都长一双眼睛,向外可以观察无边广阔的世界,向内可以看清无限深邃的内心.然而,很多人,向外无边扩展的看了,向内,却从来没有深入过.中庸里面很多的道理都让我反复咀嚼,学习生活中自觉受益良多,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什么都抵不过坚持,坚持学习,定能获得自己想要的回报,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做不到,而是我们做了几次就轻言放弃.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学习中,生活中,必将铭记此道,激励自己!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首先要读的是《中庸》里的道. 道. 是什么?道是生命本体的轨迹,浅显说就是生活的寻常,我们教育从外层看是教育孩子基本的道德.基础的文化,但内层确是在护送他们走过寻道之路的一段重要的旅程.教师如果希望引导学生走正确的路,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渴求,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最高发展,那么,我们只有从完善自身做起,拿出一颗真诚干净的心,不为私利,去为孩子描述一个真实生命的形状.有句广告语说得很棒, 和你在一起 ,老师每天与纯真的孩子在一起,绝不是发号施令,宣布清规戒律,来管制.约束孩子,而是要让他们感知一种互相尊重的真诚的生活,感受心与心的交融,让他们慢慢理解,真实生活就是平实无华中泛着不息的快乐.作为教师,读了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要懂得人类最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而实现这种和谐之本就在于心灵之间的真诚交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师生要多一些心与心的交流,创造出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让他们享受学习的美与快乐,同时,作为教师,我们还要以身作则,为孩子们做好榜样,不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个美誉.所以,综合看来,中庸一定是常人之道,一定是适中之道,一定是可行之道.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在这本书中,有太多的,真谛和本质,我所理解的这些只是其中微小的一部分,以后我会继续解读传统文化,用传统文化的精髓来完美自己的德性和心境,来开启我们的智慧,来改进我们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而让学生走上智慧人生.中庸读后感2读了《中庸》,感觉收获还是很大的.《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相传是孔子之孙子思写的经典文本,或者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被收录在《小戴礼记》中,后来独立成一书,南宋朱熹又将其分成三十三章.初读《中庸》,感觉很迷茫,不知其义,意思很难理解.虽然不尽理解,却也能从中感悟到一些人生的道理.《中庸》的.解释是不偏不倚之谓中,不易不更之谓庸.中庸即中和.中庸说来简单,实际上我们是很难做到的,我们的言行举止往往失之偏颇.过于追求物质,或者过于理想主义,都一样,过犹不及.特别是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为了达到一定的分数,有时会牺牲掉学生的休息时间,或者让他们被动地接受一些所谓的知识,打击了学生学习兴趣.中庸就可以帮我们克服急功近利的做法,从而使我们做到知足常乐,慢慢学习,对待每一个细枝末节都能全心全意.有一句话很流行;细节决定成败.许多人缺乏中庸的素质,往往不能做到处处小心谨慎,不能从头到尾保持一颗平常心,他们常常在事情的最后关头因为某一个细节没有注意到而功亏一篑.总之,读过中庸之后,我对于为人于处世都受益匪浅,一定能受用终身.《中庸》的核心之一是〝则〞,则即是标准.这个标准,其实是对己对人统一的标准.〝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句话是说自己想站得住首先使别人也得站得住,自己做到通达事理首先要使别人也通达事理.这是孔子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如果能做到〝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的境界,将心比心,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就会避免很多矛盾,处世也会更加简单.中庸读后感3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这是中庸中的第一句话,而其含义就是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界.而其表现的就是天道与人道合一,天性与人性合一,理性与感情合一,鬼神与圣人合一,外内合一.他的主要思想就是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现在的我们可能不能像以前那样!但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中庸读后感4和谐是古代社会的主题,我们中国要建设成为强盛.民主.文化.协调的社会主义国度.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的精良传统,北京奥运会上,一个〝和〞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明精华,向众人传递了中国的处事立场.对我们个人而言,每个人要感性看待问题,以中庸的态度处置问题.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修身的进程,通过书本获得悉识,通过常识传递思维,进而到达书中请求的道德水平.通过浏览,我学会了: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自己不乐意做的事情千万不要强加给别人.〝正人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幸运〞,要学会以君子看事物的角度去察看事物,不要以君子之心度君子之腹.在当今这个竞争剧烈的社会,压力充斥了人们的生活,人们开端抱怨社会的不公,而不是反思自己.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能力强的人就会生存下来,没有能力的人就会被社会淘汰,这是很畸形的景象.因而,我们要温和的对待这个问题,不要将其极其化,在意识问题的基本上,一直空虚自己,是自己变的强盛,同时要坚持一颗谦逊谨严的心,不要戒骄戒躁,任何事件,当时有准备就会胜利,没有预备就会失败,不要盲目自负,要做到胸有成竹.人要活到老,学到老.唯有博大和宽容,才干兼容并包,使为学存在世界目光跟开放胸怀,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咱们要逐渐的进行学习的五个档次,终极使本人适应社会,实现自己的幻想.激动是魔鬼,在面对难题的时候,一定保持一种平和的态度,不要心急,缓缓的处理,只有这样能力战胜艰苦,最终达到成功的此岸.所有任性而为,不要强求,只要属于自己的货色,就永远跑不了!在《中庸》中,我领会到了知识的主要性,知识真的能改变一个人的运气.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学习可以转变人的思惟境界和文化层次.博学之,审讯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学习的五个层次,正所谓质变才能达到量变,在我们积聚量的时候,一定要以中庸的态度来面对事情,以平和的心态处理事情.近多少年来,爆炸性新闻比拟多,比方说〝我爸叫李刚〞等,这些消息从侧面反应出中国的国民生活程度差距很大,其中,确定有良多人在埋怨为什么自己不那么富有,认为生涯不公正.实在,我感到,生活是最公平的,只有你付出了努力,生活就会给你一份回报,别人用一份尽力就能做到的,我们可以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非常的努力做到的,我们能够用一千分的努力做到.假如这样子的话,即便我们再贫困,再笨拙,也一定会靠自己的才能将生活水平进步,必定会变的坚强起来!中庸读后感5《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它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修,修道之谓教的性.道.教三者为根本,深入阐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中和.中庸乃人生成败的智慧根本.诚于中,信于外.君子当慎独中立.仁者爱人,仁者无敌.诚则明,明则诚.和为贵,不自弃六个方面展示《中庸》的思想和理论.读《中庸》,感觉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因为字难认,相反字很容易,就是意思很难理解.而以前读《大学》,有很多生僻的古汉字,可是文章意思很容易理解.但是,我还是坚持晨读,并查阅了一些资料辅助理解.现在,回过头来,感觉收获还是不小的.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烛照通篇.那是一种瞬间绽现的文采.是一个自天之命.由微之显.从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过程.忠恕宽容是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之一.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中庸》中所提倡的思想,如不偏不倚.至诚无息.内省慎独.隐恶扬善.执其两端.和而不流.素位而行等君子之道,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陶冶情操.提升境界.确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着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必须有的.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我们应当学习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全书体例清晰,点评得当,寓意深刻,除了摘录原文之外,还附有白话注解,并在细读慢品这一板块中撷取大量与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息息相关.联系紧密的故事.寓言.实例等内容,结合本节所阐述的思想,带领我们细细品味《中庸》中所蕴含的人生智慧.处世之道.可是,要达到至诚的境界又谈何容易呀!特别是我们今天的经济化市场化的社会,达到至诚就更加不易.人性是有很多弱点的,归根结底一个贪字.自古贪者都是活得很痛苦的.而中庸就可以克服人性的贪,从而使人们做到知足常乐.总之,读过中庸之后,于为人于处世都受益匪浅,受用终身.中庸的读后感800字。
《中庸》读后感(精选8篇)
《中庸》读后感8篇《中庸》读后感范文参考【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中庸》《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
“中庸乃人生成败的智慧根本”,“诚于中,信于外”,“君子当慎独中立'',"仁者爱人,仁者无敌”,“诚则明,信于外”,“和为贵,不自弃”从六个方面展示了《中庸》的思想和理论。
一开始读《中庸》时,感觉很迷茫,因为我并不知道它在说什么,但是学习通的经典共读里有译文,让我更容易理解了。
第一章中“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它让我明白一个真正高尚的人,即使在没人的时候也高要求自己,自律成为一种习惯,坚守原则,不辜负自己才能成为更优秀的人。
还有当颜回被污蔑偷盗时,孔子用金子试探他,颜回却说“天赐颜回一钿金,外财不发命穷人”。
从他身上我深刻领悟到了《中庸》中说的诚,他诚实,不为外财所诱惑,自然身正不怕影子斜。
从他身上体现出来的就是“君子坦荡荡”的感觉,这让我感觉很佩服,在生活中我们要做这样的人,只有成为一个真正诚实的人,他人才会更相信你。
还有祁黄羊荐贤无私的故事,他身上有着伟大的包容心,所以他不计前嫌,无私推荐有能力的人,这让我学习到我们不能够总是斤斤计较,我们要拥有一颗伟大的包容心,对待周围的人要善良要多多包容他人的过失或者不足,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还有一句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意思就是君子是重于人际协调,但是不能随波逐流,信守中庸之道,但是独立不偏不倚,国家政治修明时,不因世事艰难而改变方向,国家混乱无道时,君子坚守品德和信念,至死不渝才能叫刚强,作为新青年,我们就应该成为这样的人,现在国家开明,政治有道,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幸福的年代,但是我们应该要居安思危,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成为一个强大的人,才能更好的为国家服务。
中庸读后感大学生800字5篇
中庸读后感大学生800字5篇中庸读后感大学生800字(精选篇1)《中庸》是我国儒家的重要哲学经典之一,是一部含有深刻哲理的古代思想文献,通常被认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著。
它原来是《礼记》中的一篇,南宋哲学家朱熹把它从《礼记》四十九篇中抽出来,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庸的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内容相当丰富的人生哲理,也是实用的学问,可以使我们终生受用不尽,甚至对我们民族性格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中”就是不偏不倚,“庸”就是常。
“中庸”就是要劝人们在思想上要不偏不倚,在行为上要不走极端,无不及亦无过之。
其中也体现了儒家关于修身、治国、处世等方面的伦理道德思想。
最早提出“中庸”一词的是孔子。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孔子认为,有道德的君子能够做到中庸,小人却违背中庸。
君子之所以能达到中庸的境界,是因为他的言行时时刻刻都适中。
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他做事肆无忌惮。
行中庸之道,其实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做事要有分寸、有尺度,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
就好比琴弦,拉得太松,就不成曲调;拉得太紧,就容易绷断;只有松紧度恰到好处,才能发出美妙的声音,人生亦如是。
对国家来说,“和”是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指导思想,我们提出了“和谐社会”的口号,我们国家也要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的优良传统,北京奥运会上,一个“和”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向世人传递了中国的处事态度。
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每个人要理性对待问题,以中庸的态度处理问题。
中庸之道看似平常,然而越平常的事情往往越难做到。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说明坚持中庸之道是十分困难的。
每个人都有无尽的欲望,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天性,这种天性使我们不仅仅满足于吃得饱,穿得暖,而是有更多的追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中庸读后感800字
大学中庸读后感800字1 《大学中庸》是一本适宜正在学习的学生读的。
这本书给予我许多道理,好像是雨水滋润着鲜花的心田。
《大学中庸》还教导我们做人要以身作则,待人处事要心平气和。
品德高尚的人总是实行以身作则。
俗话云:平平淡淡才是真。
其意为庸也,年长者好庸,年少者恶庸,且不论庸者好坏,此对立还是颇引人深思,庸者有好之者,有恶之者,既然中庸合用。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因为个体的差异,所犯的错误也是各种各样的,教师面对这些错误时,如果心态过急,难免会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要伤害学生的学习创造性;而如果教师能一种平和的心态,冷静地分析一下学生出错的原因,帮助学生找到出错的根源,教师也就不难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法。
所以,我认为教师保持平和的心态是正确对待学生犯错误,帮助学生有效改正所犯错误的关键所在。
古人说:“才智,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
大雁南飞就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互相协作、互相鼓励、直至实现共赢的过程。
它们总是喜欢排成“人”字飞行,在这种结构中,每只大雁翅膀的扇动都会给紧随其后的同伴增添一股向上的力量,支持它们顺利完成长途旅行。
《大学中庸》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整的`境界。
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平明百姓,人人都要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而且做事要分轻重缓急,否则就……
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
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
“道”源于本身,与自己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
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学生所必须有的。
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我们应当学习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
书是我们的朋友,有的人认为《大学中庸》是“宝”,但有人认为它是“草”。
我去认为它是宝!你们看了我的作文,一定要看看《大学中庸》哦!
大学中庸读后感800字2 看了这本经典书——《大学中庸》,我觉得这本书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
它就像是一位活了几千年的人,对于以前的历史都记忆犹新,刻骨铭心。
这本书可以告诉我们历史中的人物和故事更能体现人性和我们几千年的文化形成,以及现代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
它也可以告诉我们许多数不胜数的道理。
这些道理散发开来塞满天地四方,收拢回来又能隐藏内心深处。
他所蕴涵的趣味
无穷无尽,而且都是很实在的学问,对于我们终身受用,而且用之不竭。
这些道理深深地影响了我,例如:做人要以身作则,做人要感恩,做人要勤学……其中最深刻的是:感恩和勤学。
像感恩,做人一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感恩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多少古今中外名人感恩的故事。
像古有小黄香在寒冷的冬天,先用自己的体温暖了席子,才让父亲睡到温暖的床上;今有伟人毛主席,邀请他的老师参加开国大典;朱总司令蹲下身,亲自为妈妈洗脚。
还有居里夫人,寄去机票,让她的小学欧班老师来参加镭研究所的落成典礼,居里夫人还亲自把老师送上主席台。
伟人之所以伟大,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是因为他们都拥有美好的心理品质——感恩。
像勤学,如果我们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们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们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
就像着名的政治家孙敬和大学问家匡衡,他们为了勤学而不顾一切地去追求。
他——匡衡,幼时极爱读书,白天在田间忙於助大人农作,日落始返家,欲读书却苦於家中无灯,后来忽发妙想,原来,邻家点灯的那间房与他仅一壁之隔,他硬悄悄凿了个小孔,借此一孔之光,夜夜倚壁读书,读完了不少书。
后来,匡衡成了着名的学者,特别是对于《诗经》一书,在当时的见解无人能出其右。
汉元帝时,他的学问极为当朝赏识,所上之书屡被采用。
他的凿壁偷光故事,也成了学界千古佳话……
读了这本书,我获益良多,读过这本好书,像交了一个
益友。
希望我们读了这本书后都能成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对人民有益的人,团结携手建设我们的美好明天!
【大学中庸读后感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