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析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导读陈向红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写作背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春天在布鲁塞尔写成的。
恩格斯说:“这是供进一步研究用的匆匆写成的笔记,根本没有打算付印。
”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在整理马克思的1844一1847年的笔记时发现了这份提纲。
当时的标题是《关于费尔巴哈》,现在使用的标题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2版的编者加的。
1888年,恩格斯出版《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单行本时把《提纲》作为附录第一次公开发表。
发表时,恩格斯作了某些文字上的修改,并高度评价了这篇不足1500字的《提纲》,认为它“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
19世纪40年代以前,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在德国占据统治地位。
1841年,费尔巴哈发表了他的哲学代表作《基督教的本质》,使唯物主义直截了当地登上了王座。
后来他又出版了《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1841年)、《未来哲学原理》(1843年)、《宗教的本质》(1845年),从而宣告了唯心主义的破产和唯物主义的胜利。
费尔巴哈哲学虽然战胜了唯心主义,但由于他主张通过协调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的办法,而不使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实现人类的解放,因此,它不是指导工人运动的理论,不能成为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这样一来,就给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一项任务,在唯物主义已经战胜唯心主义的历史时期,如何改造旧唯物主义世界观,为风起云涌的工人运动提供理论指导。
列宁在谈到这一点时曾说:“马克思、恩格斯和狄慈根出现于哲学舞台上,都是当唯物主义在所有先进知识分子中间、特别是在工人中间已经占居优势的时候。
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把自己的全部注意力集中于:不是重复旧的东西,而是认真地在理论上发展唯物主义,把唯物主义应用于历史,就是说,修盖好唯物主义哲学这所建筑的上层,这是理所当然的。
”《提纲》就是为了完成这一任务而写作的。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爱尔维修
人完全依赖于教育。 人类的才能和美德“既取决于支配人们生活的 法律,也取决于人们所受的教育。”
霍尔巴赫
内 容 简 介
受爱尔维修唯物主义深 刻影响的欧文认为,人 的性格是先天组织和发 育期的环境造成的,只 要造成符合人发展的好 的社会环境,就能造出 身心健康的人。而好的 社会环境的创造,也只 有诉诸“智者”、“天 才人物”的意见支配。
欧文
内 容 简 介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 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
在实践过程中,环境和人是相互作用的。 一方面环境创造人,人通过实践,使外部环境内化为 自我。也就是说,在实践过程中外在对象的本质及其他规 定性为主体所认识和掌握,转化为主体的本质力量、才能 和技巧,转化为主体的认识方式和活动方式。 另一方面人也创造环境,人通过实践使主体的本质力 量外化和客体化,把人的目的、意志和本质力量物化在客 观对象上,赋予对象以主体的性质。
三、结 构 分 析
《提纲》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条)是总论,指出了马克思主 义哲学与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的根 本区别。马克思把实践观点作为考察现实的出发点 和原初视角,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消极性, 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基础。 第二部分:(第3—9条)是分论,针对旧唯物主义 (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缺陷进行批判,阐述 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 观点。 第三部分:(第10—11条)是结论,阐明了马克思 的新唯物主义的阶级基础、本质特征和历史使命, 指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性变革的实质。
内 容 简 介
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 一是思维能否反映客观对象及如何反映 客观对象,这是人的认识能力及获得真 理性认识的途径问题; 二是思维内容是否符合客观对象,这是 认识的检验标准问题。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原文(2020年8月整理).pdf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它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所以它在《基督教的本质》一著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
所以,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二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三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因此,这种学说必然把社会分成两部份,其中一部分高出于社会之上(例如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就是如此)。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四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像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
他致力于把宗教世界归结于他的世俗基础.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哪。
因为,世俗的基础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离,并使自己转入云霄,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
因此,对于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他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后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
因此,例如,自从在世俗家庭中发现了神圣家族的秘密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受到批判,并在实践中受到革命改造。
(完整word版)《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及自己解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一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它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所以它在《基督教的本质》一著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
所以,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二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三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因此,这种学说必然把社会分成两部份,其中一部分高出於社会之上(例如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就是如此)。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四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像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
他致力於把宗教世界归结於他的世俗基础.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哪。
因为,世俗的基础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离,并使自己转入云霄,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
因此,对於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他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后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
因此,例如,自从在世俗家庭中发现了神圣家族的秘密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受到批判,并在实践中受到革命改造。
2、《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842年以前,他受黑格尔哲学和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是一位反对 封建、反对宗教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和辩证唯心主义者。 后来,又深受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的影响。他在参加革命斗争实 践过程中,开始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从辩证唯心主义向唯 物主义的转变,到1844年,他基本完成了这两个转变,并开始着手 制定自己的新世界观理论。 1844年,马克思写的著名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全面而系 统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哲学;1845年2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出版了他 们合著的第一部著作《神圣家族》,有力地批驳了青年黑格尔派的 唯心主义“自我意识”哲学和唯心史观。在这两部著作中,提出了 新哲学一系列的理论观点和原理。 1845年3月,马克思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时,马克思 的唯物史观已经初步形成。他对费尔巴哈的态度已经发生了根本的 变化,从对费尔巴哈的崇拜转向了公开的批判。在这份为后来的研 究工作做准备而写的笔记中马克思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 物主义的主要缺陷,阐明了自己的哲学与旧哲学的根本区别之处, 为进一步全面阐述自己的哲学观点拟订了大纲。
可见,唯心主义者看到并肯定了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及其意义,但 是他们却把这种主观能动性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即把人们实 践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客观物质性抽象掉了,只剩下人们的意 志、愿望等主观的东西。由于他们的哲学前提是精神决定物质, 因而必然把人的精神因素、主观作用夸大为脱离了物质的、绝对 的、决定性的东西,必然把精神看成是一切现存事物的本质及其 发展的源泉,因而实质上,唯心主义者也是把实践活动排除在认 识论之外的。 3、费尔巴哈的实践观是错误的。 费尔巴哈不同意黑格尔把“绝对精神”当作哲学的研究对象, 而主张以自然界和作为自然界一部分的人及其活动这些“感性 客体”作为他的哲学的研究对象。但是费尔巴哈没有把人的活 动本身理解为以对象性活动,即改造感性世界的物质的实践活 动。费尔巴哈没有理解真正的实践活动的意义,他有时候把实 践理解为理论认识活动,有时指人的生理活动,有时指犹太人 经商牟利的活动,而没有意识到革命实践活动对社会历史和哲 学发展的决定意义。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1845年稿本)1.关于费尔巴哈一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gegenständliche]活动。
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
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二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gegenständliche]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三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因此,这种学说一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四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
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
但是,世俗基础使自己从自身中分离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
因此,对于这个世俗基础本身应当在自身中、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并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
因此,例如,自从发现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家庭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被消灭。
五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详细解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详细解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春在布鲁塞尔写成的批判费尔巴哈的11条提纲,马克思生前未曾发表。
原稿已遗失,现在一般采用苏联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的校勘本,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提纲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批判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第二部分批判费尔巴哈的宗教观和人本主义。
整篇文章贯穿了实践的观点,标志着马克思新的哲学观点的初步形成,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的一篇非常有名的未完成的手稿,常被看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辩证法进入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
这篇手稿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影响深远,许多知名的马克思主义学者都对其进行过深入的研究。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写于1845年春,正值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过程中。
在此过程中,马克思面对的主要批判对象是当时的青年黑格尔派,以及更早的老年黑格尔派。
这两派都是属于德国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家和理论家,他们虽然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有分歧,但都坚持唯心主义历史观。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提出了以下重要论点:1. 实践的观点是理解人与世界、现实、历史、真理等问题的基本观点;2. 人不仅是思考和认识世界的主体,也是改变和创造世界的主体;3. 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而这种社会性是在实践中形成的;4. 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受到实践的影响和制约;5. 历史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物,是在人的实践中不断发展的。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进行了批判。
他指出,费尔巴哈虽然承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但却无法理解人的实践活动对于物质世界的影响和改变,也无法理解这种实践活动中人的主观能动性。
此外,马克思还对费尔巴哈的宗教观和人本主义进行了批判。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
首先,它标志着马克思自己的哲学思想的初步形成。
32.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32.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制定的一个文件,总结了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以及认识论同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等重大问题。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揭示了感性是人的认识的来源,只有真正理解人和人类社会实践才是真正的活动的人的时候,才能对费尔巴哈脱离实践和感性活动的思想做出正确评价;批判了离开人的物质生活条件和历史发展来考察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唯心史观错误。
总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以一种新的人格(具有人类学意义的哲人)完成了“重新思考”与以往的旧的人格的明显不同的生命体现的过程。
“为完成明天的社会生活,人需要有朝气蓬勃的状态!即带有清晰的感觉”。
感觉在这里对于这些人格的精神确实十分重要,“真实的世界应当展现在面前。
我们必须认识到真实的面貌,才能构建自己的一方世界!”这是一个宣言,他向我们诉说着不拘囿于纯粹客观的感觉或是超然的主观精神而去获得本真的灵魂的东西并创建理想王国所需要的自身的基础知识和生存能力的重要作用及二者所表达的含义所带来的行动路径的要求;人们仅仅了解一般自然就那么难么?知道究竟还有什么方面应给予关照了吗?”同样说明了关注物质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每一次斗争必然要引起人的思想变化,每一真理都会在与其对手博斗中得到丰富和发展。
”这里包含着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精髓: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同时它也告诉我们:改造环境需要勇气和决心,但更需要智慧和能力。
因此,我们不能坐等环境的改变而应该积极的创造一切条件去实现这种改变。
“难道商品和货币就是他们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产物吗?”“什么也没有说明的人是最盲目的。
”这些问题实质上表明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原理的题中之义。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遵循的原则不仅仅是严格定义的真实存在的个体人这个框架的基础上阐释论证的事实陈述群的具体要求下的探讨展现整体本身鲜活生活的道路而是直面这样的整体的现实中这样的现实中应有事物的个别层面的构造特性给出让其中的结论应该必须顺应作为生活在具体实践中每一个人物的观念呈现规律的那样的实践意义标准甚至必须是合乎并顺延某种社会主义运动的必然逻辑之路的关键性支撑力量:直面当下这一社会的本来面目:主要追求成为人生最大财富的一切主观的和客观的存在现实的确普遍直接而且强烈地影响着人们的全部热情并且这种影响还受到这样一些人所积极推波助澜的情况下尤其如此!然而事实却是,为了追逐金钱和权力而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往往让人觉得无法接受,甚至有时候会怀疑人生的意义。
(完整版)《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一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它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所以它在《基督教的本质》一著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
所以,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二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三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因此,这种学说必然把社会分成两部份,其中一部分高出於社会之上(例如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就是如此)。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四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像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
他致力於把宗教世界归结於他的世俗基础.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哪。
因为,世俗的基础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离,并使自己转入云霄,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
因此,对於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他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后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
因此,例如,自从在世俗家庭中发现了神圣家族的秘密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受到批判,并在实践中受到革命改造。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卡尔· 马克思 1845年春 写于比利时的布鲁塞尔 1888年,恩格斯把将其作为新 出版的《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 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的 附录,第一次公诸于世。
一、写作背景
1、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
费尔巴哈是德国近代史上 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他最初研究神学,后来赞 赏黑格尔的哲学,属于黑 格尔左派。
人的主体方面的因素能否在认识过程中、在
实践中具有基础地位或优先地位呢? 应当说:马克思主张人的主体方面的因素具 有基础作用或优先地位。没有人,不能够认 识外在事物。 这与哲学通行教材中物质第一性的观点有一 定冲突。
马克思认为:人具有二重性,人是对象性存
在物。(《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人的能动性,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人具有 天赋、才能、需要、欲望、需要、计划、设 计、激情等多方面的本质力量; 人的受动性,是受动的、受限制的自然存在 物(同动植物一样),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 不依赖于自身并存在于自身之外;这些对象 是实现、确证人的本质力量不可缺少的东西。 人是对象性存在物:人以自身之外的他人或 他物为对象。
7、批判费尔巴哈的“爱”的崇拜(第7条)
(1)费尔巴哈关于“爱”的哲学。
1)感情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天然的联系。人
是同类的,人的感情是相同的。只有在感情 的联系中,才能实现人的“类”的本性。 “如果人的本质就是人所认为的至高本 质,那么,在实践上,最高的和首要的基则, 也必须是人对人的爱。”这种“爱”的原始 基础,是两性之间的爱。
(2)新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客观事物“当
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从 主体方面去理解”; 人的感性活动亦即实践:是人的现实的、可 以为感官感受到的、具体的活动; 新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事物是与人的主观性 密切相联系的存在物,它被人的本质力量整 合成一个整体,即人的实践活动。人的本质 力量(人的主体方面的因素)在实践活动中、 在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中都具有十分重 要的作用。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关于费尔巴哈 的提纲
-
1 《提纲》片段解读 2 《提纲》片段解析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以下简称《提纲》)是 马克思于1845年春天在 布鲁塞尔写的一篇批判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不
朽哲学著作
恩格斯说:"马克思在晚年 写了一篇《关于费尔巴哈 的提纲》,作为他还没有 写的批判费尔巴哈的著作 的纲要,这篇纲要没有写
《提纲》片段解析
片段二解析:新唯物主义的任务
马克思认为新唯物主义的任务是"改变世界" 。他认为,只有通过实践和革命活动,才能 改变世界,实现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同 时,他也强调了新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是科 学的、历史的唯物主义,这种唯物主义能够 正确地揭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 ,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因此,新唯物主义 的任务不仅是揭示世界的本质和解读
片段三:实践的观点
在《提纲》中,马克思强调了实 践的观点。他认为,实践是检验 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 才能证明理论的真伪。同时,实 践也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 动力。他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 能改变世界,只有通过实践才能 实现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
《提纲》片段解析
《提纲》片段解析
完
现在我们把它印出来,作 为《哲学编》的第三篇。" 《提纲》对当时流行于思 想界的唯心主义和旧唯物 主义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并从理论上总结了马克思 主义以前的哲学史,为新 世界观的形成做了理论上
的准备
1
《提纲》片段解读
《提纲》片段解读
片段一:旧唯物主义的问题
在《提纲》中,马克思指出,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有以下三个根本问题
片段一解析:对旧唯物主义的批判
(完整版)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内容讲解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内容讲解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内容讲解一、写作背景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在1845 年春天旅居比利时的布鲁塞尔时所写的一份研究提纲。
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这篇文章。
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翻检了马克思遗稿,在马克思的笔记本中发现了这一研究提纲,1888 年恩格斯出版《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单行本,《提纲》作为附录第一次公开发表。
《提纲》是为适应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
19 世纪30 — 40 年代,西欧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高涨,大规模的工人运动不断涌现。
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迫切需要科学的世界观来指导,当时流行的费尔巴哈哲学是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反映。
为了批判费尔巴哈哲学,科学地论证无产阶级世界观,马克思写了这个研究提纲。
二、中心思想《提纲》全面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把唯物主义发展到最高形式的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作为认识的基础、标准和目标,阐明了实践在认识论中的伟大作用,提出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的基本观点。
《提纲》把实践的观点应用于社会历史的研究,彻底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基本观点。
《提纲》提出环境的改变和人们活动的一致的基础就是革命的实践,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提纲》还用实践的观点阐明新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宗旨和历史使命就是改造世界。
三、内容讲解《提纲》全文共11 条,近1500 字,各条在形式上相互独立,但在内容上却彼此关联,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一)《提纲》从总的方面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论述了实践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阐明了新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
(第1 一2 条)第一条,揭示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是不了解实践的意义,不能说明主观能动作用。
第三讲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这就是说,人们的思维、任何一种理论体系、任何一 种哲学思想、是不是客观真理、归根到底只能由实践来 检验。马克思提出这个论断,是哲学发展史上的第一次 革命性突破。在整个人类哲学发展史上,一切唯心主义 者虽然承认客观真理,但也没有科学地解决真理标准问 题。所谓“现实性和力量”,是指人的思维具有正确反 映客观现实的能力;所谓“思维的此岸性”,是借用康 德的术语,说明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能够透过现象,认 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借此也批判了康德的不可知 论。
马克思:在此借用“此岸 性” ,是指在实践的基础上, 人们能透过现象达到对事物 的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现 实的世界是可以认识的,都 属于能达到的“此岸世界”。 所以“此岸性”是从客观世 界可以被认识的角度说明了 人类思维的真理性和现实性。
(2)离开实践谈思维的真理性问题是毫无现实意 义的
马克思总结哲学史上的经验教训,尖锐地指出: “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 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这是说离开实践的检 验,去争论能不能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就像中世纪 的哲学家争论“一个针尖上可以站多少天使”这类 的问题一样荒谬和无聊,那是毫无现实意义的争论。
第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和发展真理的动 力。马克思在一个半世纪以前所提出的这一基本 理论,今天仍热指引着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建设事业,尤其是指引着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体 制、正在体制和文化体制的改革。它告诉我们, 在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必须坚持实践的 观点,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改革的理 论、计划是否正确,必须在实践中去检验。因此, 实践才是推动改革及其理论发展的动力。
康德:承认有独立存在 的“自在之物”,但人 们认识能力有限制,只 能认识现象,这是人们 认识能力所能达到的 “此岸世界”;而人们 是无能力认识事物的本 质即“自在之物”的, 那是人的认识无法达到 的“彼岸世界”。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主要论述了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核心是科学的实践观,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一、写作背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春写就的供以后研究用的笔记,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
1888年,恩格斯在出版《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时,将之作为附录予以刊出。
恩格斯认为它“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是非常宝贵的”。
恩格斯称这些笔记是“十一条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笔记因此而得名。
马克思离开黑格尔转向费尔巴哈之后,又超过费尔巴哈走向了历史唯物主义。
可以说,《提纲》是马克思系统构建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起始和标志。
《提纲》的写作原因主要有:第一,为了适应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无产阶级提供理论指导即思想武器。
1845年初,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布鲁塞尔一道深入工人中间,发现当时工人阶级内部存在着各种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潮。
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对工人阶级的影响还继续存在,费尔巴哈(最大功绩是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的人本主义对工人阶级也有较大的影响。
清算这些已对有组织的无产阶级产生了消极和阻碍作用的错误思潮,特别是从理论上批判费尔巴哈,为无产阶级锻造新的理论武器,是马克思写作《提纲》的重要原因。
第二,为了批判以往的旧哲学,阐明新的世界观的需要。
费尔巴哈哲学曾对马克思完成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费尔巴哈并没有超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特别是在历史观上仍然是唯心主义的。
马克思正是通过克服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创立了新唯物主义。
因此,阐明新唯物主义同费尔巴哈和其他旧唯物主义的原则区别,成为马克思阐明新唯物主义实质的关键任务。
真正完成对费尔巴哈的超越是以《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为标志的。
第三,为了把哲学从哲学家的书斋里解放出来,变成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二、重要内容《提纲》是马克思的新世界观—新唯物主义的奠基性文献,通过对旧哲学的批判提出了崭新的实践观。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二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gegenstāndliche]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 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
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
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唯心主义)的问题。
※思维的客观真理性?(是否能够指导实践,实践的范畴) 真理即正确的认识,是主观思维和客观实际相一致,相结合,人类的认识能否正
六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所以他不得不: (1)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 的个体。 (2)所以,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 来的共同性。
八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 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 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实践的重要性和检验理论谬误的标准 ※神秘东西:宗教、神秘家族以及唯心主义派所强调 的夸大的自我意识(个人理解) ※:神秘主义:不可知论,或者当纯地归结于彼岸世 界的范围。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
简 介 路德维希·安德列斯·费尔巴哈(Ludwig Andreas Feuerbach,1804年7月28日-1872年9月13日),德国 哲学家。
费尔巴哈先在黑森州的海得尔堡学习神学,受到当时教授的影 响,师从黑格尔,两年后,他成为“青年黑格尔学派”的成员。 青年黑格尔学派:19世纪30年代黑格尔哲学解体过程中产生的 激进派。亦称黑格尔左派。活动中心在柏林。 老年黑格尔学派:老年黑格尔派也称“黑格尔右派”。19世纪 30年代黑格尔学派解体过程中产生的右翼思想家集团、德国 资 产阶级保守派,在哲学上,他们顽固坚持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 继续用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解释一切,认 为“绝对精神”是 一切事物存在
(完整版)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一)批判直观主义的直观性。
旧唯物主义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但旧唯物主义又有直观性、形而上学性、机械性、不彻底性等局限。
马克思对此作了深刻的分析。
文中的“对象”“现实”“感性”是借用费尔巴哈的用语,都是指客观存在的事物或者自然界,也包括了自然的人。
“客体”是特指费尔巴哈的与人的实践无关的单纯的认识对象。
”人类的感性活动”是指主体所从事的实践活动。
1、文本内容是批判旧唯物主义把世界只是看做人认识的对象、看作生来就存在的直观的对象,没有看到实践对客观事物的作用。
旧唯物主义肯定对象外在于人的意思的客观性,坚持对象世界对人的意识的根源性作用,是客观地认识对象的前提。
但把对象仅仅归结为一种直观的关系,显然是片面的。
人们正是通过实践才和自然界发生联系,我们所接触到的客体死经过了人的实践改造的产物,从而忽视了人的主体性、主观能动性。
2、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能动的方面,而没有理解现实的感性活动。
唯心主义肯定了人的活动对对象的能动作用,肯定了人对对象的意义。
但却颠倒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把精神和思维的东西看成是主体,当成是独立于物质之外的创造物质的力量。
根源在于美誉真正理解人的实践活动。
同样是片面的。
3、批判费尔巴哈对实践的错误理解。
费尔巴哈坚持唯物主义立场,把研究对象定位于客观的物质,重新确立自然界和人类在哲学研究中的地位,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他没有把感性客体当成是人的实践对象,不懂得主体人的作用,不懂的实践的意义在于革命的批判的改变现实没有把人的实践活动理解为客观的物质活动。
因此他不可能理解人的实践活动对于认识和历史发展的意义,特别是对于改变现存世界的意义。
综述,这一条是马克思从总的方面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同旧唯物主义的区别,通过分析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和唯心主义的片面性及费尔巴哈的直观性,其根源都在于没有真正理解人类实践的意义。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他在1844年撰写的一篇重要文献,这篇文章揭示了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和自己的思想观点。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这篇文章进行解读和分析。
文章的标题《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表明了文章的主题是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
在文章中,马克思指出了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观点,认为他没有将物质世界和思维世界联系起来,忽视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马克思批评了费尔巴哈将人的本质和人的存在分离的观点,提出了唯物主义的观点,强调了人的本质是社会存在决定的。
文章的整体格式规范整洁,使用了恰当的段落和标题,使文章结构清晰,易于阅读。
文章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每一部分都有明确的主题和段落。
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了文章的主题和目的,正文部分详细阐述了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批判,结论部分总结了整篇文章的观点和思想。
文章的语句通顺,使用了丰富的词汇,表达清晰明了。
马克思在文章中运用了一些哲学术语和思想概念,但没有使用过多的专业术语,使得文章易于理解。
他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批判了费尔巴哈的错误观点,并提出了自己的唯物主义观点。
文章要求内容准确严谨,避免歧义或错误信息。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通过对费尔巴哈观点的批判,展示了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他将人的本质与社会存在相联系,强调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批判了宗教对现实的虚伪性。
马克思的思想观点在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得到了发展和完善,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一篇具有重要思想意义的文章。
通过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马克思展示了自己的唯物主义观点和对社会实践的重视。
这篇文章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第二,马克思批评旧唯物主义“只是” 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事物、 现实和感性,而没有从实践的方面去理 解。正是在这第二方面,马克思展开了 对旧唯物主义的批评,并在这种批评中 提出了新的理论思维方式。
(2)
对于唯心主义的批判,马克思突出强调 的是它“抽象”地发展了能动的方面, 并且进一步指出,它“当然”是不知道 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在对唯 心主义的总体评价中,也包含着两个方 面的意思。
(2)批判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提出人的本 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费尔巴哈认为,心 是宗教的本质,宗教变迁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动 力,这样,他就没能揭示出宗教产生的社会根 源。马克思明确提出,宗教产生的根源就在于 世俗化的社会生活,因而必须消除不平等的社 会制度,消除宗教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源,才 能解决宗教问题。而费尔巴哈在社会历史领域 里陷入唯心主义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不理解 实践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2)在马克思以前,以存在观点为根本特 征的思维方式,从脱离人的自然出发, 去认识各种问题,强调客观决定论,用 自然存在去说明人的一切特性,从本原 和结构去认识事物的本性。这种思维方 式虽然抓住了自然存在的本原作用和基 础作用,但却把这种作用夸大了,完全 忽视了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而以意识观点为根本特征的思维方式,却从脱 离自然的主体出发,也就是从意识出发,去认 识各种问题,它完全脱离了自然的本质和基础, 把人归结为意识本质,强调从概念形式去寻求 事物的本质规定。这种思维方式虽然注重对人 的思维活动的能动本质和创造作用的把握。但 却把这种作用夸大了,完全否定了自然存在的 本质作用。这两种完全对立的思维方式各执一 端,各自陷入了一种片面性之中。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一)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
因此,在他的《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
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二)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思维___离开实践的思维__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三)
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由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
______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因此,这种学说一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
(例如在罗伯特。
欧文那里就是如此)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四)
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
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
但是,世俗基础使自己从自身中分离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
因此,对于这个世俗基础本身应当在自身中、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并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
因此,例如,自从发现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家庭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被消灭。
(五)
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
(六)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
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
(1)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
(2)因此,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
(七)
因此,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
(八)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九)
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达到对单个人和市民社会的直观。
(十)
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
(十一)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第一,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归资本家所有,工人在资本家支配下从事劳动,劳动产品不属于工人而属于资本家,被资本家用来继续支配劳动者。
在这里,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与劳动者相对立:“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
……劳动创造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
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另一部分工人变成机器。
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
”同上书,第93页。
第二,劳动者同他的劳动活动相异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的劳动是在资本家支配下进行的。
劳动不是自觉自愿的,而是被迫的,是一种自我牺牲和自我折磨。
在劳动过程中,劳动已不属于劳动者自己,而属于别人。
因此,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
因此,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劳动中则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劳动时觉得舒畅,而在劳动时就觉得不舒畅。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3—94页。
资本主义只是靠着饥饿的纪律,才能维持这种强迫劳动。
只要停止强制,人们就会像逃避鼠疫一样逃避劳动。
正是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才决定了劳动产品的异化。
第三,劳动者同自己的人类本质相异化。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自然界不仅是人的生活资料的来源,而且为人的精神活动提供对象;从而也就夺去了作为人类的活动领域的自然界,使他失去了人的类生活。
劳动本来是人类生命活动的多方面的需要,自觉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人类与动物的区别;而且,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却再生产整个自然界。
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对象世界。
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
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仅仅成为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这就使劳动者失去作为人类生活基本机能的劳动的兴趣。
在这里,人的类本质变成异己的力量,同劳动者相异化。
第四,人同人相异化。
马克思说,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和自己的人类本质相异化,这一事实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不仅生产了作为异己力量的劳动产品,而且生产了资本家这个不生产的人对生产和产品的支配。
资本家不劳动,与劳动格格不入,但却占有劳动产品。
工人与劳动产品的异化,必然导致与占有产品的资本家的异化。
这样,异化劳动的结果,必然产生工人与资本家的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