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孝文化与现代视角(第二版)
中国传统的孝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新特点
曾子对孝道理论进行了全面泛化和深化。首先,曾子强调指出孝是人们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它存在于人类的自然天性之中。这是曾子关于孝道理论的基本点。曾子强调发自内心的诚恳的孝。其次,曾子把孝作为实现一切善行的力量源泉和根本。在传统的儒家中,仁、义、礼、信、忠等都是十分重要的内容,而曾子则以孝为中心,将这些内容都和孝联系在一起,或者说是将这些都纳入了孝的体系之中。第三,曾子还论述了社会各阶层之孝,及孝之等级等一系列问题。曾子说:“君子之孝也,以正致谏;士之孝也,以德从命;庶人之孝也,以力恶食,任善不敢臣三德。⑥”并且说“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第四,把孝理解为一种柔美的思想意境,力求达到和谐完善,这是曾子关于孝的理论的一个重要特色。
从上述的分析中可看出,孝,虽然本是基于人类至诚内发之爱,而对祖宗、父母的敬养、顺从、报恩之伦理情感和义务,但由于中国传统社会所特有的历史发展道路所带来的血缘与政治关系合一,家国一体,伦理政治,家天下,家长制等,从而使“孝”这一家族伦理道德观念和规范成了传统政治统治的伦理精神基础,到了汉代以后,统治者或思想家则自觉地使孝成为封建政治统治的伦理精神基础,因而,从客观上讲,孝道及其教化,还是帮了统治者的忙,维护并延续了他们的统治,起码是主要精神要素之一。
关键词:孝孝道儒学伦理道德
Summary: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ivilization filial piety is not only a kind of normally ethic consciousness and practice ,but also the core of theconfuciouismand the chiefly spirit of the Chinese culture.
传统孝道与现代孝道
传统孝道与现代孝道肖波每个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都要解决“老有所养”的问题。
我们民族给出的答案是“导民以孝,以孝侍亲”,以孝文化作为解决养老问题的思想基础。
面对今日中国“银发社会”浪潮到来之挑战,应着力推动传统孝道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现代孝道筑强我国养老保障制度。
传统孝道以养老敬老为基本要求传统孝道主张养老敬老。
孝老敬亲是中国人伦道德的根本,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伦理思想资源。
⒈“奉先思孝”、善事父母,民以敬老为德。
爱敬父母是孝最基本的内容。
孝之爱敬,从何而来?《礼记·祭义》有云:“立爱自亲始”,这种“爱人”之情来源于父母与子女的血缘亲情;是一种出自自然人性,发自子女内心的对父母的亲近、敬重。
“善事父母”是孝文化最基本的要求。
这首先指“能养之孝”。
孔子说:“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要求“事父母,能竭其力”;在“能养之孝”的基础上,孔子又提出“敬亲之孝”。
他说,“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即是说如果对父母不是由衷地敬爱,那养父母和养牲畜就没有什么差别。
在这里,孔子援“敬”入“孝”,拓宽和升华了孝的内容。
那么,怎么才算敬养,怎么才算孝子之行呢?《孝经》中提出来了“五备”:“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也,然后能事其亲。
”“五备”的要义在于要将父母放在心上,以诚敬的心情做好“生、养、死、葬”中的每一件事。
这一点实际上为后世对老人的“精神慰藉”“人文关怀”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⒉“导民以孝,以孝侍亲”,国以敬老为计。
这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特点。
“洪荒年代”有过集体养老。
“孝之本宜,恐非限于父母,诸父诸祖亦应善事。
”(《金文诂林·卷八》)社会处于一种原始、初级的集体养老的阶段,扶养老人是全氏族成员的共同责任。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养老方式由集体养老逐步转变为家庭养老。
浅议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当代价值
文化长廊浅议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当代价值王欢 陕西服装工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论部摘 要:我国是一个具有尊老、敬老、爱老、助老悠久历史的文明之邦,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弘扬包括孝文化合理价值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新时代,传承和创新孝道文化,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中国;传统;孝道;当代;价值[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7-195-01“数千年来,传统孝道承载着一代代中国人的晚年生活,在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1]“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是一个复合概念,内容丰富,涉及面广。
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礼仪。
”[2]从敬养上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即:敬亲、侍奉、立身、善终。
”一、孝道文化的传统内涵孝,首先表现为一个“敬”字。
孔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孟子也说:“孝之至,莫大于尊亲。
”孔子认为,只把“孝”看成只是“能养”,只给父母吃穿那是不对的,在奉养的同时,必须要尊敬和爱戴以及爱护,和颜悦色的去和父母相处。
其次,孝表现为一个“养”,“孝”最早见于甲骨文,《说文解字》上讲,孝即“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承老也”。
“孝”字的构成,体现着父慈子孝,人间真情。
再次,孝还表现在“立身”上。
《孝经》云:“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孝之终也。
”成人之后,在社会上成就一番自己的事业,树立了自己的志向,最终成就自己的事业。
为国家和社会做了贡献的同时,也给父母带来了荣耀,这也就是对父母的孝,而且是很有价值的孝。
最后 ,孝还表现为一个“祭”字。
所谓“养老送终”,除了抚养之外还要送终和祭祀。
中国人对生命非常重视和敬畏,对于已逝对象的孝还表现在如何纪念死者。
子日:“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传统孝道与现代孝道》阅读练习及答案
传统孝道与现代孝道每个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都要解决“老有所养”的问题。
我们民族给出的答案是“导民以孝,以孝侍亲”,以孝文化作为解决养老问题的思想基础。
面对今日中国“银发社会”浪潮到来之挑战,应着力推动传统孝道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现代孝道筑强我国养老保障制度。
传统孝道主张养老敬老。
孝老敬亲是中国人伦道德的根本,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伦理思想资源。
“善事父母”是孝文化最基本的要求。
这首先指“能养之孝”。
孔子说:“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要求“事父母,能竭其力”;在“能养之孝”的基础上,孔子又提出“敬亲之孝”。
他说,“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那么,怎么才算敬养,怎么才算孝子之行呢?《孝经》中提出来了“五备”:“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也,然后能事其亲。
”现在社会的深刻变化,引发了传统孝道现代转化的必要性。
首先,生产方式的改变引发家庭关系变化。
我国古代社会以农业生产为基本生产方式,春种夏管,秋收冬藏,处理生产生活中的问题主要靠经验,而人越老所掌握的知识越多,越值得社会尊重,故而老人在家庭生活中处于支配地位。
但在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革的现代社会,当晚辈的知识结构、资源财富、权力地位都超越长辈时,他们在家庭中的“话语权”便会加大,而老人们的地位难免会“边缘化”。
其次,民主政治取代封建孝治。
在封建社会中,统治者为要求臣子对自己尽“忠”而鼓吹百姓们行“孝”,“忠孝”也成为当时最高的道德评价标准。
而在当今社会中,古时的“父母官”变成了当今的“人民公仆”;那时的“子民”“草民”,而今变成了“公民”“国家的主人”;执政党的理念,也转变为各级干部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第三,一百多年来的历史与政治冲击,使孝道文化基础大为动摇。
孝道观念被严重扭曲,造成了人们认识上的混乱,形成了几代人思想上的误区与断层。
孝文化的现代价值
孝文化的现代价值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具有深远的现代价值。
以下是一些现代价值的例子:
1. 人际关系:孝文化强调家庭中的亲情和互助关系,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人际关系非常重要。
孝文化教导人们要尊敬父母长辈,关心和照顾家人,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这与现代社会中强调家庭价值、关注家庭和睦的观念相契合。
2. 社会和谐:孝文化强调家庭中的和谐与团结,扩展到社会层面,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尊敬和孝顺父母是孝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如果每个人都能秉持这种价值观,社会中的亲情关爱将更加普遍,社会关系更加和谐。
3. 个人发展:孝文化注重培养个人品德和道德修养,在现代社会中,这对个人的发展非常重要。
孝文化中的关键特质,如恭敬、尊重、忍让和关怀,不仅可以帮助个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能提高个人的道德水平和社会认同感。
4. 传统文化的传承:孝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传承意义。
在当今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孝文化的传承对于维护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孝文化具有丰富的现代价值,它不仅对于个人的发展和幸福有着积极影响,也对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在现代社会中继续传承和弘扬孝文化的精神,让其在当代发挥更大的作用。
传统孝文化对当代社会的启示意义
EXPERIENCE经 验区域治理传统孝文化对当代社会的启示意义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杨婧丹,聂婉婷夫孝,德之本也。
孝是人的第一美德。
“孝”道文化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数千年,然而,当代社会父母亲情关系却逐渐变成了日常生活中的交换关系,孝道遭到了严重的冲击和破坏,孝道精神意义面临着瓦解与失落的尴尬境地,出现了诸多孝道意识缺失,敬养行为淡化甚至父母子女反目成仇等问题,引人深思。
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是复杂而多元的,并在社会生活的需求中不断地发展变化着,我们现在的社会也正处在多元文化发展和价值选择的时代。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立足于历史,古为今用,方能稳中求进。
因此对传统孝文化进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一、我国传统孝文化研究的主要内容(一)孝文化内涵研究孝文化的内涵是孝文化研究的一个基础问题。
从文字记载来看,孝可以追溯到西周的典籍和青铜器铭文。
孝字最早出现于《尚书·尧典》,“克谐以孝”是说能够使得四方和谐的人称之为孝。
西周之前,孝表示继承等伦理。
但是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崩坏,百家争鸣。
为了整饬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孝文化被注入了新的内涵并在之后的历史进程中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
针对传统文化中对孝的内涵的讨论,有的学者从家族伦理出发,认为孝主要是指家族关系中子女对父母的由衷情感,子女善待父母这种普通的道德责任与义务[1]。
有的学者从文化礼仪角度来阐释孝的内涵,认为孝与礼是紧密相连的。
“孝”乃是“礼”的文化内涵;“礼”则是“孝”的外在表现。
孝包含着礼,礼体现了孝[2]。
还有学者从政治层面挖掘了孝的内涵,在下位者即百姓孝爱父母, 在上位者,特别是执政的诸侯和国君,更应孝爱天下子民[3] 。
此外,还有学者从道德规范角度来综合探究《论语》中孝的内涵,他们认为孝的目的是化民成俗,发自内心的尊亲、敬亲,才是真孝,用来督促人们遵循“秩序”[4]。
可以看出,有关于传统文化中孝文化的内涵方面,学者们的认识既有统一的地方,又存在一些分歧,这既与研究的角度不同有关,同时也体现出了研究途径和思路的扩展及深化。
谈谈对传统孝道文化和现代孝文化的认识
谈谈对传统孝道文化和现代孝文化的认识
传统孝道文化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孝敬,教育子女要孝敬父母、报答父母
之恩。
在传统孝道文化中,子女要孝顺父母,照料他们的生活,尊重他们的意见,帮助他们度过晚年之年。
而现代社会的孝文化更多地表现为关心父母的生活、健康和幸福,包括陪伴父母、经济支持父母、帮助父母处理各种事务等。
现代孝文化倡导尊重父母的意愿,尊重他们的独立和尊严,同时也注重子女与父母之间的沟通和情感交流。
传统孝道文化和现代孝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延续和发展的关系,传承了孝道
文化的基本理念和核心价值观,同时也与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相结合,体现出更加现代化、个性化的表现方式。
在现代社会,子女们应该通过实际行动来关心父母、尊重父母、陪伴父母,传承和发扬传统孝道文化的精神,让父母在晚年得到更好的关怀和照顾。
中国文化中的孝道观念与家庭伦理
中国文化中的孝道观念与家庭伦理孝道是中国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伦理观念之一,是一个人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在封建社会中,孝道观念被奉为至上,被认为是“仁”的表现之一。
而在现代社会中,尽管层次与形式有所变化,但孝道观念仍然流传至今,成为影响人们行为与思想的重要力量。
本文将从孝道的定义、传统观念与现代演变、家庭伦理等多个方面来探讨孝道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
一、孝道的定义孝道,即尊敬父母,尊敬长辈,是一种家庭伦理与道德观念。
孝道观念起源于古代中国,最早可以追溯到《尚书》、《周礼》等经典中。
《尚书·大禹薄》中有“孝”一词,它的意思是“敬慎养亲”,强调尊重长辈并好好孝顺。
家庭是个体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温床,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孝道则是家庭中的核心价值。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被奉为至上的道德准则之一。
老子曾经说过:“孝之初,谓之孝;其次,谓之弟;其次,谓之慈;其次,谓之爱”。
意思是说,孝是最高层次的道德准则,是其他伦理观念的基础。
这反映了古人对“孝道”这一伦理观念的崇高评价。
二、孝道的传统观念与现代演变孝道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个人与家庭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传统观念中,一个孝子不仅要尊敬父母,还要将家族的声誉传承下去,维护家庭和睦、繁荣昌盛。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传统观念随着社会的变迁发生了一定的演变。
在现代社会中,孝道观念的内涵与外延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仍然保留着其核心价值。
在传统家庭中,孝子要随时待在父母身边,为父母开蒸馏水,倒浸在水中的茶杯,帮父母洗衣服等等。
而在现代社会中,虽然个人的时间与空间有所改变,但孝道仍然是现代家庭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年轻人更加自主、独立,但在父母需要的时候,他们会及时赶回家中,为父母处理日常生活中的烦琐事务,以此表达对父母的关怀与尊重。
与此同时,现代的孝道观念也发生了一些深刻的变化。
现代社会加快了人们生活的节奏,工作压力大,孝道需求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论中国传统孝文化及其当代社会价值.doc
论中国传统孝文化及其当代社会价值-传统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为孝文化;传统中国社会,更是奠基于孝道之上的社会。
黑格尔在谈到中国的孝敬问题时说:中国纯粹建筑在这一种道德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1]。
孙中山先生在其《三民主义民族主义》中指出《孝经》所言的孝字,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至,现在世界上最文明的国家,讲到孝字,还没有像中国讲的这么完全。
孝,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观念与首要文化精神,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色之一。
一、孝的历史源流及演变孝的主要内涵是敬神、事鬼、事亲、敬老。
孝的本义是敬神和事鬼,事亲和敬老则是孝本义的延伸。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在同自然界斗争的过程中,需要众多氏族成员之间的合作,氏族成员从血缘亲情出发增强彼此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为了本氏族的繁衍生息,也不断祈求祖宗神灵保佑。
出于生存需要,氏族成员们借助祖先的力量,供奉祖宗神灵、举行祭祖仪式,追念祖先;将祖先神秘化,以崇拜祖先。
这种盛兴祖宗崇拜、生殖崇拜的观念和仪式,乃是原始孝义的反映。
《礼记坊记》记道:修宗庙、敬祀事,使民追孝也。
除了敬神和事鬼的本义外,作为本义延伸的事亲和敬老行为观念,也在氏族社会后期开始萌芽。
氏族社会后期,随着个体家庭经济的出现,子女继承父母财产的权利和行为逐渐为社会认可,与此相对应的是,子女赡养父母的社会义务和观念也随之确立。
这种子女赡养父母的责任,即为孝本义的进一步延伸。
[2] 夏商时期,祖宗崇拜的观念行为依然盛兴。
《论语泰伯》提到大禹曾致孝于鬼神,这反映了夏人对祖先鬼神的祭拜状况,是夏人孝道行为的具体表现。
殷商也热衷于祖先崇拜和祭祀,其表现就是殷人凡事都要卜问祖先。
而在卦辞之中,卜祀之辞又占大部分,这说明在宗法制度已臻完备的殷代社会中,孝道极其重要。
此时,孝字应运而生,孝字的出现,是孝道思想发展的一个显著标志。
同时,青铜器上刻着孝的象形图像,一个老人弯着腰,手拄拐杖,一副老态龙钟的模样。
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历史变迁及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历史变迁及当代价值“孝“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和核心,千百年来一直作为伦理道德之本、行为规范之首,而备受推崇。
中国孝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孝”作为一种文化体系、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而发展的,而在当代孝文化作为一种最基本的亲亲关系,应该也可以发挥它应有的当代价值,有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标签:孝文化;历史变迁;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孝文化是在华夏数千年历史中孕育、诞生和发展起来的。
黑格尔曾说过:”中国纯粹建筑在这一种道德的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
”【1】中国传统孝文化历经了古时期的萌芽、西周的兴盛、春秋战国的转化、汉代的政治化、魏晋南北朝的深化、宋明时期的极端化直至近代的变革,是在中国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淀而成的。
孝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现象,从不同的视角来审视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
在当代,我们不能对其作简单的二元对立分析,而要从孝文化的历史与内涵中重新审视其当代价值。
一、中国孝文化的历史变迁孝作为一种社会意志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
(一)先秦:孝道的形成与确立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率见昭考,以孝以享”之语,充分说明了孝之原始意义:人们在生产劳动,与大自然的不断斗争中,为乞求平安而进行的一种尊祖敬宗的祭祀活动。
殷商、西周是传统文化的开端和创造时期,也是孝观念的初步形成和确立时期。
殷人把祖先视为喜怒无常、令人惧怕的鬼神,他们对祖先的祭祀更多的是一种宗教意义上的祈求,并没有更多的伦理内涵。
到了西周,人们依然对祖先进行虔诚而隆重的祭祀,不过与殷人不同的是,周人对祖先的祭祀即是一种宗教行为和政治行为,又包含着浓厚的敬仰、追念等血缘亲情,是一种伦理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西周孝观念除了祭祀祖先这层含义之外,还增添了奉养父母的新意义。
祭祀祖先是贵族的特权,奉养父母作为平民的义务,使孝观念向着”子德”的方向演进,并逐渐取代祖先祭祀,成为后世孝道德主要内容。
中国传统孝文化的现代解构
要 中国传 统孝 文化是儒 家 宗教的 重要组成部 分 . 长
文化 、 推广孝文 化 , 就必须重 塑孝文化 , 即对之进 挥 着 不 可 忽 视 的作 用 在 社 会 飞 快
发 展 、 技 高 度 进 步 的今 天 , 仍 然 有 着 促 进 家 庭 和 睦 、 科 它 社 会 稳 定 的重 大 作 用 。 因此 , 中国传 统孝 文化 进 行 现 代 解 构 对 十 分 必 要 . 有 不 可 忽视 的现 实 意义 具
Th o e n De O sr c i n t i e e Tr d to a l e M d r c n t u t o Ch n s a i n l Cu — 0 i t r f Fi a it / i ia g u e o l l P e y /L u Hay n i
S a g i , ’a , h n h n q u Hen n C i a
域予 以引导。孝亲行为习惯 的养成 与孝亲观念 的培育 密切 相关 , 而孝亲 观念 的树立要 从习惯行为 的养成做起 , 就要 这
在中华 民族 发展 的历 史上, 传统孝文化作 为伦理道德准 则和行 为规 范, 了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 。 而 , 发挥 然 今天我们
L tr t r ,Sha qi c to la c ia le e47 00, ie a u e ng u Vo a ina nd Te hnc lColg , 61
2 对孝 文化 进行现 代解 构 的途 径
首 先 , 在 思 想意 识 领 域 予 以有 效 地 引 导 。 要 对 孝 文化 进行 现 代 意 义 的解 构 ,首 先 要 在 思 想 意 识 领
Ab t a t C ie eta i o a u t r f l l i t n i o - s r c h n s r d t n l l eo i ey i a mp r i c u i f ap s
二十四孝反思传统道德观念的局限与偏见
二十四孝反思传统道德观念的局限与偏见传统道德观念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二十四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一,一直被视为道德标准的典范。
然而,在当代社会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对二十四孝进行反思,以揭示其在道德观念中的局限与偏见。
本文将探讨二十四孝的历史背景,分析其局限性,并提出在现代社会中培养全面道德观念的建议。
二十四孝最早出自于明朝嘉靖年间的《礼记.孝经》一书中,该书将孝行分为二十四个方面,旨在通过这些孝行来培养人们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
在以家庭为中心的传统社会里,二十四孝的标准被广泛传承和宣扬,对于培养子女的德行和道德观念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然而,二十四孝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与偏见。
首先,它过于侧重于孝顺父母,而忽略了其他重要的道德价值观。
尽管孝行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但过分强调孝顺有可能使人忽视了其他社会角色的责任和义务,如兄弟姐妹、朋友、社区以及自己所处的社会角色。
因此,我们需要更加平衡地看待道德观念,不仅仅局限于孝行。
其次,二十四孝并不适用于现代多元化的社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结构和价值观的多样化成为当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因此,仅从传统的孝行来评判个人的道德水平是不公平的。
我们应该鼓励个人围绕当代社会的价值观进行探索和实践,以培养全面的道德观念。
最后,二十四孝存在着性别偏见。
这种偏见主要体现在对女性的限制和期望上。
在许多孝行故事中,女性往往被要求无私地为家庭作出牺牲,而男性则被赋予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社会责任。
这种性别偏见不仅限制了女性的发展空间,也保持了传统道德观念中对性别角色的固定认识。
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摒弃这种偏见,平等对待男女,并赋予每个人平等的机会去发展和实践道德观念。
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培养全面的道德观念呢?首先,教育体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不仅仅关注学术成绩的取得。
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义工活动,他们可以学会从多个角度来看待和解决问题,培养综合的道德观念。
中国传统孝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孝文化及其当代价值【标题】?中国传统孝文化及其当代价值【作者】万小芳【关键词】?孝文化传统流变当代价值【指导老师】邓清华【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正文】千百年来孝一直作为伦理道德之本,行为规范之首而受到人们的推崇,春秋战国时期“孝”已成为中华民族伦理意识的核心范畴。
至秦汉后,孝德已超越出家庭伦理的范围,成为传统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生活中贯通性、统领性的意识,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许多学者称中国文化也是一种孝文化。
进入近代社会以后,“孝”作为封建道德的本原和基础,受到猛烈的批评,尤其是五四运动时期把对封建孝德的抨击与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相结合,揭露了封建孝德的实质。
在和谐社会构建的今天,深刻认识和探索孝文化的内涵及其流变,了解孝文化本质及其扩展,批判继承传统孝文化,吸取其精华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其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传统孝文化及其产生和流变(一)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基本内涵“孝”字最先出现在殷商甲骨卜辞,孝最初的本意是对祖先的崇拜和孝敬,以祈求对子孙的庇佑,后来演变为服侍亲长。
《尔雅?释训》以为“善事父母者为孝”。
《说文解字》中对孝这样解释:“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所谓善事父母是指物质赡养和精神奉养两个方面。
《吕氏春秋?孝行》中说:“夫孝,三黄五帝之本务。
”《孝经》感应章第十六讲:“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
”“孝”是一种美德,这种美德是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人都应该躬行的。
孝是情感的自然流露也是恪守孝之礼仪。
经历代的弘扬和发展,孝已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第一,孝丧,孝祭和守孝、尊敬祖先。
第二:孝敬事亲,奉事父母。
第三:孝继,立身扬名以显父母。
第四:孝行,治国之本。
孝的这些文化内涵通过一定的思想和物质的形式展示出来就是中华民族的孝文化。
(二)中国传统孝文化的产生基础孝的道德观念和人类的其它道德观念一样,都是源出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是人类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
现代生活中的孝道观念
现代生活中的孝道观念孝道作为中华文化传统中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念之一,被视为人们的道德准则和生活方式。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孝道观念也在逐渐演变和变革,而如何继承和弘扬传统孝道,以及如何在现代生活中发扬光大,是我们需要深入探讨的话题。
一、传统孝道观念的演变孝道作为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价值观念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
在古代社会,孝顺父母是人们尊重传统、弘扬家族文化的一种表现,它不仅是个人品德的体现,也是社会道德规范的表现。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传统孝道观念的理解也在不断演变和变革。
传统孝道注重尊敬和孝顺父母,而现代孝道观念则更加注重关爱和陪伴。
现代人们更加重视家庭情感,注重与父母的沟通交流,以及在父母年迈时给予更多的关怀和照顾。
二、现代生活中的孝道观念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孝道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化和拓展。
在现代生活中,孝道观念不仅仅体现在照顾和关心父母身体上,还体现在尊重和支持父母的人生选择、关注父母的情感需求等方面。
具体而言,现代生活中的孝道观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关爱和照顾现代人们更加注重关爱和照顾父母的身体健康,经常给父母买保健品、陪伴他们做运动等。
同时,现代人们对于父母的精神需求也更加关注,经常给父母打电话、聊天、陪伴他们看电视等。
2.尊重和支持现代人们更加尊重和支持父母的人生选择,尊重他们的意愿和决定,给予他们更多的自由和空间。
例如,在父母退休后,允许他们追求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或者支持他们去旅游、学习等。
3.传承和弘扬现代人们更加注重传承和弘扬传统孝道观念,通过各种方式让孝道观念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例如,传承家族文化、传统节日等;参加志愿活动、捐助慈善事业等,体现了尊重父母、关爱他人的精神。
4.理解和沟通现代人们更加注重理解和沟通,尤其是在家庭中。
他们更加倾听父母的意见和建议,与父母进行深入的沟通和交流。
同时,现代人们也更加理解和包容父母的一些行为和言语,给予他们更多的宽容和理解。
孝道的传承及现代价值
孝道的传承及现代价值作者:任小娟来源:《读天下》2020年第22期摘;要: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文化中最根本、最重要的价值观念。
他为个体言行提供了伦理规范,在个人素养、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挖掘和弘扬传统孝文化的积极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文化的长河中,中华民族孕育了许多传统美德,其中占重要地位的就是孝文化。
但“孝”的内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孝文化也随之发生改变并日渐丰富。
一、孝文化的历史变迁(一)“孝”观念的形成和确立关于“孝”文化的起源,学者普遍接受和认可的是殷商时期。
这一时期,人们非常重视祭祀的作用,崇拜的鬼神虽然有很多,但更多的是对祖先神的崇拜。
他们认为“国家大事,在祀与戎”,希望通过祈福来表达对先祖的思念、获得先祖的庇佑,这时的“孝”主要指祭祀先祖。
(二)“孝”观念的兴盛和发展到了西周时期,孝的含义发生了改变,既包含了祭祀祖宗以表达哀思、寻求庇佑之意,又新增了“善事父母”的含义。
《尚书·酒诰》记载:“妹土嗣而股肱,纯其艺黍稷,奔走事厥考厥长,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
”可见,当时人们的关注点已由过去的先祖变为现世的父母。
又如,《尔雅·释训》对孝的解释是“善事父母为孝”。
唐殷在《文字源流浅说》中解释:“像‘子’用头承老人行走,用扶持老人行走之形以示‘孝’。
”这是对“孝”最直接的阐述,孝的基本含义由此得来。
(三)“孝”文化的政治化到了汉代,“孝”的含义进一步扩大,衍生出了“忠君爱国”之义。
“孝”由个人、家庭上升到了国家政治层面。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在儒家“五伦”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纲五常”。
此外,在政治制度上,“孝”成了选拔官员的一个基本标准,兴“举孝廉”,察举善事父母、做事廉正的人做官。
孝道由家庭伦理扩展为社会伦理、政治伦理,“以孝治天下”成了封建君王维护统治的重要手段。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研究的现代化视角
代 化 大 致 分 为 第 一 次 现 代 化 和 第 二 次 现 代 化 两 个 阶
段 。第 一 次 现 代 化 是 指 1 8世 纪 6 0年 代 以 来 人 类 文 明的一种 深 刻变 化 , 是 现代 工 业 文 明 的形 成 、 发展 、 转 型 和国 际互 动 的符 合 过 程 。第 二 次 现 代 化 指 2 0 世纪 7 0以来 人 类 文 明 的 一 种 深 刻 变 化 , 是 知 识 文 明 和生态 文 明的形成 、 发 展和 国际互 动 的复合 过程 , 是
中 国 传 统 孝 道 文 化 主 要 指 的 是 从 先 秦 诸 子 百 家 发 展到 “ 五 四” 运 动 前 的 孝 道 文 化 。 当前 传 统 孝 道 文 化 研究 的视 角基 本是 一 种 规 范 研 究 , 即 把 孝 道 文 化
置 于历 史与 文化 的 背景 中 , 重 视 其 在 道 德 领 域 和 价
从 工业 文 明向知识 文 明 、 物 质 文 明 向 生 态 文 明 的 转
型过程 。
值 领 域 的 作 用 与 传 承 。 而 历 史 与 文 化 的 发 展 是 一 个
动 态 的 过 程 。历 史 有 变 迁 , 文化 有差 异 , 孝 道 文 化 的 内 涵 自然 不 是 一 个 静 止 的 直 线 , 而 是 一 个 不 断 变 化 发 展 的 曲线 , 这 为 研 究 者 们 提 供 了 历 史 研 究 与 比 较 研究 的视 角 。
二十四孝传统美德与现代社会的冲突
二十四孝传统美德与现代社会的冲突二十四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念,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关怀和帮助。
然而,在现代社会,二十四孝的传统美德与现实生活中的冲突逐渐凸显出来。
本文将探讨二十四孝传统美德与现代社会的冲突,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首先,二十四孝传统美德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方式存在冲突。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时间变得宝贵,工作压力增大,使得人们往往忽视了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行为。
相比之下,二十四孝所倡导的为人处世的原则,需要时间、精力以及耐心。
因此,二十四孝的传统美德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方式之间产生矛盾,使得人们很难在繁忙的工作中去实践这些美德。
其次,二十四孝传统美德与现代社会的自我中心主义观念存在冲突。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更加注重个人利益和满足个人欲望,相对忽视了他人的需求和利益。
而二十四孝传统美德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互助,要求个人能够忍让、谅解他人,并愿意为他人付出。
这与现代社会的自我中心主义观念形成了对立,使得人们很难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秉持二十四孝的传统美德。
再次,二十四孝传统美德与现代社会的道德观念存在冲突。
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追求物质利益和个人享受,导致人们对于道德标准的放低。
相比之下,二十四孝传统美德所强调的是道德行为和为人处世的标准,要求人们始终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这种道德标准往往被忽视,使得二十四孝传统美德与现代社会的道德观念产生冲突。
那么,如何解决二十四孝传统美德与现代社会的冲突呢?首先,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教育部门应该加强对二十四孝传统美德的教育,让人们了解和认同这些美德的重要性。
其次,亲子关系的培养也至关重要。
家庭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情感共鸣和责任感,让他们从小学会关心他人、帮助他人。
此外,社会的关爱和互助氛围的营造也是重要的。
社会组织、媒体等应该积极宣传和倡导二十四孝传统美德,营造一种互助、关爱的社会氛围。
综上所述,二十四孝传统美德与现代社会之间存在着冲突。
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内涵与特征首先,中国传统孝文化强调家庭关系的重要性。
在中国文化中,家庭被视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被视为至高无上的。
尤其是在父母与子女之间,子女应该对父母表达深深的敬意和孝顺。
这种强调家庭的重要性的观念源自于中国古代的家族观念,即将家庭看作是一个继承传承的地方,父母是家族的根基,子女是家族的延续与发展。
其次,中国传统孝文化注重尊重与关怀。
孝顺不仅仅是子女对父母的尊敬,更是表现在对父母的关心与照料上。
孝顺还包括关注父母的身体健康,帮助父母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尊重父母的意见和抉择。
这种关怀和尊重的行为体现了子女对父母的优待和关爱。
另外,中国传统孝文化具有家族观念的特点。
中国文化强调家族的延续和发展,认为家族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单位。
孝顺观念的延伸和传承是通过家族的传统和习俗来实现的。
中国传统孝文化中有许多关于家族的规矩和礼仪,如祭祀祖先、尊重长辈、祖孙三世同堂等。
这些都展示了中国传统孝文化中家族观念的重要性和传承方式。
此外,中国传统孝文化强调长辈的尊敬与尊重。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尊老爱幼”、“尊重长辈”的观念。
这种观念要求子女对长辈表示尊敬和礼貌,同时也要尊重长辈的意见和决定。
子女应该听从长辈的教诲和建议,为他们提供支持和帮助。
这种尊重长辈的观念在中国社会中始终受到重视和弘扬。
最后,中国传统孝文化注重传统的延续与发展。
孝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尽管现代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传统孝文化可能受到了一些冲击,但是孝文化的观念和价值仍然让人们铭记和尊崇,并且在不同的形式和途径上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总之,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内涵与特征包括家庭关系、尊重与关怀、家族观念、长辈的尊敬与尊重,以及传统的延续与发展。
这些特征使得孝文化成为中国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念和家庭价值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孝文化与现代视角(提纲)中华民族是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它创造了光辉的东方文明,中国的传统文化灿若星辰,我们了解它的同时,还能将一些重要的理念运用到日常工作生活中去。
今天我要讲的内容,就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一些启示,再联系实际,探讨一下如何将这些启示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如何用传统文化的观念来看待我们每一个人在家庭和社会中应该承担的责任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
自改革开放以来,许多西方的文化与我们的传统文化开始了融合,尤其是在生活如此高节奏的城市,对于古人所提出的观念也不能够一味地萧规曹随,而应该不落窠臼,站在现代的视角重新审视、综合评判,最终找出最适合我们实际情况的理念,从而为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帮助。
一.百善孝为先用一部经典中的句子开始今天正式的讲座:“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被称为“初学入德之门也”,在我国儒家思想盛行的年代,是每个读书人的启蒙读物,而这句话是《大学》开篇的第一句,大意是“《大学》的原理,在于使人们的美德得以彰显,在于使天下的人革旧更新,在于使人们达到最好的思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