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公共性偏离与回归
哲学:行政伦理学必看考点四
哲学:行政伦理学必看考点四1、问答题义务论伦理思想方法本身存在的问题是什么?正确答案:1、否定了应然的实然基础,割断了经验与理性的内在联系。
2、遮蔽了个体与类的区别。
3、忽视了道德义务的层次性。
4、片面强调行为动(江南博哥)机,而忽视行为结果。
5、为义务而义务,忽视实质性的思考,使道德流为单纯的形式。
6、自律精神的苍白无力。
2、单选在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中,具有统摄意义的价值理念是OoA.法治观念B.效率观念C.服务价值D.协调理念正确答案:C3、填空题建构政府信任关系的公开性原则要求政府在行政活动中Oo正确答案:增加政府透明度,在可能条件下尽量多的让公众了解政府的情况4、问答题简述行政人员的德性与行政良心的关系。
正确答案:行政人员的德性是行政良心的外在形式,是指行政人员在管理公共事务过程中所形成的对自己所应承担的行政责任的道德感和自我评价能力以及这种道德感和自我评价能力转化为自觉履行行政责任行为的道德内涵。
德性与良心是一体的和重合的,德性的实质是良心,而良心的外在显现就是德性。
行政人员在行政管理活动中按照良心的要求履行行政义务和承担行政责任,就使他的行政行为具有德性,同时,行政人员一切合乎德性标准的行政行为也都必然反映了行政良心的状况。
5、填空题行政人员为了个人私利而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Oo正确答案:无论在何种时代都是不道德的行为6、填空题行政伦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性学科,是关于()和()的科学。
正确答案:行政道德的本质;发展规律7、填空题探寻行政伦理规范的制定依据,实际上是对行政人员()本质的追寻。
正确答案:道德8、面第题试*⅛行政信念对行政人格构成的作用。
正确答案:(1)行政信念是激励行政人员按照自己的观点、原则和世界观去行动的被意识到的思想倾向。
行政信念生成于行政管理实践活动,它是行政人员根据自己的生活内容和积累的知识并进行深思熟虑之后所确定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
(2)在认识论意义上,行政信念是行政人员在行政活动中对与现实相关联的未知领域的一种思想预期和美好憧憬,是行政文化体系中的一种重要意识现象和一种最普遍的思维观念。
公共性对我国公共行政事业的重要性研究
公共性对我国公共行政事业的重要性研究摘要:公共性是最基本的行政理念,也是整个行政体系和行政行为模式建构的基础,公共性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原则,一切形式和制度的破立都是围绕着公共性展开。
公共性贯穿于基层政权建设,换言之,关于基层政权建设的讨论需要立足在公共性建构的基础之上,但公共行政的合法性危机却存在已久,现在我国经济增长突飞猛进,然而社会发展却一直在陷入瓶颈期,在社会建设方面也显示总体投入不足、分配不均不合理导致着公共行政事业提供的服务供给不足、公平性差,通过分析发现其合法性危机的根源在于公共性的缺失,所以为了更好推进中国公共行政事业,应以公共性为基础实施再发展,坚持公共性的价值引领,以公共性框定公共行政,本文梳理了公共性重要性,其缺失原因与表现,提出了如何通过加强公共性来促进中国公共行政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公共性;公共行政;政府引言:就公共行政事业而言,公共性具有关键性作用,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人们在平时生活中不仅仅只是关注自身的权益,更是越来越关注公共行政事业的问题,比如公共环境、公共秩序、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这些都涉及我们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
在学术领域,对公共生活的研究,也一直是热门话题,人们投身于公共行政事业方面也证实了只要通过自身的思考,探索,研究就能从中寻求优化公共行政事业的途径,能够通过实践实现对公共生活维护和建构的双重功能,而且人们既能为提升社会服务质量做出贡献,又能从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找到满足感,促进公共行政事业更加深入群众内心。
一、公共性重要性首先是公共性自身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中的公共性维护了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和谐发展、满足着群众的各种社会需求、提供了优质的公共服务。
比如张康之认为:“公共性是一个历史地生成的概念,它是随着公共领域的出现而出现的。
公共性是公共行政的根本性质,它决定着政府的目标和行政行为的取向当代公共行政需要在对维护公共利益、提高公共服务的品质、鼓励行政人员的创新意识和加强责任感之中来表现公共性[1]。
《教育学》复习资料
《教育学》复习资料绪论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西方最早的教育学著作是古罗马帝国教育家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1632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写出了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大教育学论》。
提出普及初等教育、论证班级授课制、论述教学原则。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出版教育名著《爱弥儿》,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康德是较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教授。
1806年赫尔巴特出版《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3)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斯宾塞是英国著名的实证主义者,反对思辨。
代表作是1861年出版的《教育论》杜威创立实用主义教育学说,他的代表著作是1916年出版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儿童中心”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杨贤江于1930年以李浩吾的化名出版了《新教育大纲》。
这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
(4)教育学党的理论深化阶段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制订出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
他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
1963年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发表著作《教育过程》。
他认为学科结构要与儿童认知结构相适应。
提出“任何学科的基本原理都可以用某种形式,交给任何年龄的任何儿童”1975年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家赞科夫出版《教学与发展》。
强调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1.教育质的规定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它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公共伦理学论文
公共伦理学论文伦理学视角下政府公共性流失的原因及对策探析学院:历史与政治学院姓名:***学号:************一、导言政府公共性流失的问题探究,首先我们得面临理解政府的组织伦理以及公共性的定义和特点。
政府公共性所谓政府的公共性,即政府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公共利益、公共目标、公共服务以及创造具有公益精神的意识形态等。
公共性是政府的根本属性,政府作为这些目标的实现手段之一从来不会公然宣布自己丧失公共目的而沦为私人机构,政府必须保护国家安全,提供法律手段以惩治违规者,提供社会福利以及保护国民财产等等。
政府的公共性意味着政府将公民的意志作为公共行政的首要原则 ,公共利益得到切实的保障和实现。
在现代政治理念中 ,政府公共性是政府合法性的基础。
以“人民主权”为核心价值理念的近代民主理论最终完成了政府的公共性问题的逻辑论证 ,但在现实政治生活中 ,政府公共性的缺失却是长期和普遍的现象。
公共精神的确立、权力规制的实现、公共领域的培育是克服权力异化 ,实现政府公共性的基本途径。
这就是我们要浅析其缺失的意义。
文有所指才能称其论。
——参考自《公共伦理学》二、伦理学角度下的政府组织。
1.政府组织伦理政府组织伦理的形成依赖于执政党、国家权力机关和政府组织存在的合法性,其合法性来源是一个重大的政治属性问题,根据历史和现实逻辑,执政党、国家权力机构和政府组织存在的合法性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一时历史和人民选择而奠定的合法性。
二是民主选举制度确认的合法性。
三是执政的现实业绩验证的合法性。
四是国际地位的合法性。
2.政府组织的正当性从意识形态角度讲,政府组织伦理的正当性既来源于政府组织的存在的合法性,以及秉承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追求公平正义的价值准则的落实体现。
舍此则使政府组织伦理的合法性与正当性的统一缺失了基础和依据。
政府组织伦理是政府组织及其成员在管理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
政府组织伦理不仅包括作为社会行为基本规范的伦理的一般规定性,而且还由于政府组织所固有的特殊性质和地位,决定了必定要在伦理上有自己特殊要求和内在规定性。
2020年春季国家开放大学《公共行政学》形考任务答案
2020年春季国家开放大学《公共行政学》形考任务答案1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40分)题目1未回答满分1.00标记题目题干提出立法、司法、行政、考试和监察五权分立思想的是(),他建立了五院分立制度。
选择一项:a. 康有为b. 张金鉴c. 孙中山d. 梁启超反馈正确答案是:孙中山题目2未回答满分1.00标记题目题干在西方,最早提出行政概念的是()。
选择一项:a. 亚里士多德b. 马克思c. 史坦因d. 瓦特反馈正确答案是:亚里士多德题目3未回答满分1.00标记题目题干公共行政的首要特点是它的()。
选择一项:a. 民主性b. 公共性c. 法制性d. 政治性反馈正确答案是:公共性题目4未回答满分1.00标记题目题干中国的公共行政的最大特点是()。
选择一项:a. 民主性b. 中国共产党领导政府c. 公平性d. 高效性反馈正确答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政府题目5未回答满分1.00标记题目题干称之为“人事管理之父”和行为科学的先驱者的是()。
选择一项:a. 欧文b. 普耳c. 斯图亚特d. 斯密反馈正确答案是:欧文题目6未回答满分1.00标记题目题干发表了公共行政学的开山之作《行政之研究》的是()。
选择一项:a. 韦伯b. 泰勒c. 古德诺d. 威尔逊反馈正确答案是:威尔逊题目7未回答满分1.00标记题目题干伍德罗?威尔逊在《政治科学季刊》上发表了公共行政学的开山之作(),它标志着公共行政学的产生。
选择一项:a. 《政治与行政》b. 《行政学》c. 《行政学原理》d. 《行政之研究》反馈正确答案是:《行政之研究》题目8未回答标记题目题干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的是()。
选择一项:a. 法约尔b. 欧文c. 韦伯d. 泰勒反馈正确答案是:韦伯题目9未回答满分1.00标记题目题干德国著名的政治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宗教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因而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选择一项:a. 14条管理原则b. POSDCRB,即七项管理职能c. 官僚制理论d. 管理五项职能反馈正确答案是:官僚制理论未回答满分1.00标记题目题干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是()。
电大公共行政学期末考试简答题论述题重点汇总(小字版)
简答题: 1、简述公共行政的特点。
答:(1)公共行政之首要特点是它的公共性;(2)公共行政的政治性;(3)公共行政具有严格的法制性;(4)公共行政的民主性;(5)公共行政的公平性;(6)公共行政的高效性。
2、简述公共行政学的特点。
答:(1)公共行政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2)公共行政学是应用性的学科;(3)公共行政学是政治性较强的学科;(4)公共行政学研究的广泛性;(5)公共行政学的发展性。
3、简述行政环境的特点。
答:(1)复杂性;(2)约束性;(3)特殊性;(4)不稳定性。
4、公共行政环境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公共行政环境的特殊性首先表现在各种公共行政环境之间的差异性上。
其次,这种多特殊性还表现在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的公共行政环境的差别。
5、简述政府职能的特点。
答:(1)政府职能普遍性的特点;(2)政府职能的强制性特点;(3)政府职能的系统性特点;(4)政府职能的不可替代性的特点;(5)政府职能的服务性特点。
6、市场失效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1)外部性问题;(2)市场垄断和专制价格;(3)公共物品的提供;(4)无知和非理性;(5)不平等问题。
7、政府干预应该遵循哪些原则?答:(1)政府和市场两者的功能有很大的区别,它们不能互相代替;(2)政府干预经济仅界定在弥补和防止市场失效的范围;(3)政府干预也必须讲究成本收益;(4)发展中国家政府一般对市场的干预比发达国家广泛得多,这是十分正常的现象。
8、我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有哪些?答:(1)规范和稳定市场秩序,确保自由竞争的职能;(2)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确保国民经济平衡发展的职能;(3)直接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弥补市场的不足的职能;(4)管理国有资产的职能。
9、行政区划体制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答:(1)政治原则;(2)尊重历史传统的原则;(3)有利于发展的原则;(4)有效管理的原则;(5)民族自治原则。
10、简述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作用。
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下公共政策分析中公共性原则的偏离与回归
[ 中图 分 类 号 ] 900 D 2.
[ 献 标 识 码 ] [ 章 编 号 ]0 5 3 1 (0 0 1- 17 0 文 A 文 10 — 15 2 1 )4 0 0 — 2
一
、
可 持 续 发 展 观 视 角 下 公 共 政 策 分 析 中 的 未 来 人 的 利 益 。 如 上 所 述 , 共 政 策 分 析 中 的公 共 性 原 则 , 际 上 公 实 已经 与 可持 续 发 展 问 题 联 系 在 一起 了 。可 持 续 发 展 既
公 共 性 原 则
公 共 政 策 作 为 公 共 权 力 机 关 经 由政 治 过 程 所 选 择 和 制 订 的 为解 决 公 共 问 题 、 成 公 共 目标 , 实 现 公 共 达 以
是 一 种 持续 发展 的状 态 , 是 当代 人 类 在 发展 问题 上 的 又
一
利 益 的方 案 , 本 质属 性 是 公 共 性 。 可 持 续发 展 是 当今 其 世 界 各 国普 遍 面 临 的 重 大经 济 和 社 会 问 题 之一 , 指 既 是
原 则 . 能 使 公 共政 策 有 利 于 经 济 、 才 社会 的可 持 续 发 展 。
这 里 所谓 公 共 性 原 则 , 是指 政 策 问题 取 向的 公共 一 性, 即在 公 共 政 策分 析 过 程 中 坚 持 以公 共 利 益 的 实 现 为 原 则 。二 是指 政 策 目标 取 向 的公 共 性 , 即在 公 共 政 策分 析 过 程 中坚 持 以代 际 目标 的 实 现 为原 则 。 一 个 历 史 过 从
程 来 看 . 共 性 原 则要 求 通 过 公 共 政 策 分 析 , 政 府 决 公 使
策 得 以把 政府 的行 为 目标 规 范 、 束 在 既 立 足 当 代人 的 约 利 益要 求 ,又 确 保 未来 人 可 发 展 的 基 本 条 件 的取 向上 。 三 是 指 政 策 问题 范 围 取 向 的公 共 性 , 即在 公 共 政 策分 析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试题及答案《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试题及答案⼀、名词解释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提纲>>是马克思在1845年春写成的⼀份只供⾃⼰研究⽤的笔记,在它⽣前并没有发表。
1888年作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书的附录,3、亚细亚⽣产⽅式亚细亚⽣产⽅式是马克思在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中正式提出来的概念,⽤以指称⼈类社会的最早形态。
它的基本特征是⼟地公有制和专制主义并存。
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研究的深⼊,马克思认识到亚细亚⽣产⽅式这个概念并不能概括原始公社⽣产⽅式的所有特征,在原始⽒族中不存在阶级、私有制和国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原⽣形态。
亚细亚⽣产⽅式中的公社所有制的存在,并不能作为社会原⽣形态的标志或者依据。
因此,以后马克思就不再⽤亚细亚⽣产⽅式来指称整个原始公社⽣产⽅式这⼀社会的原⽣形态了。
4、普列汉诺夫301、简述共产党宣⾔的历史观答:(1)从原始社会解体以来的⼀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争的历史。
在阶级社会中,阶级主要是根据⼈们在⽣产关系中所处的不同经济地位来划分的。
(2)被压迫阶级反对压迫阶级的⽃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
因为在阶级社会⾥,社会的变化主要是由于社会内部⽭盾的发展⽽引起的。
⼀个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是⽣产⼒和⽣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盾运动的结果。
这⼀社会基本⽭盾反映在阶级关系上,就表现为压迫阶级和被压迫阶级、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争。
(3)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
《资本论》的着述,恩格斯便毅然中断了《⾃然辩证法》的研究和写作,担负起了批判杜林主义的责任。
在马克思的帮助下,恩格斯从1876年5⽉⾄1878年7⽉,历时两年多写出了《反杜林论》这⼀穿世名着,在科学上对杜林主义进⾏了全⾯系统的批判。
(2)主要内容:它第⼀次全⾯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揭⽰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马克思考试试卷及答案
2011年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述题集1.试述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辫证关系是:第一,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第二,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第三,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2)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理论基础。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首先依靠本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强国。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闭关自守只能导致愚昧落后,不可能实现现代化(3)我国的对外开放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一切丈明成果,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
2.试述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与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的关系。
(1)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是辫证统一的关系(2)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基础。
我们现阶段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而奋斗,也就是为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而奋斗(3)实现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一心一意地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是以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为指引的。
离开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这个根本目标,实现共同理想的行动就可能偏离方向甚至误入岐途。
3.试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以量变为前提和基础。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互相渗透。
一方面,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另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2)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把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同有步骤、分阶段地踏实苦干、稳步前进的精神结合起来,既要反对急燥冒进,急于求成,也要反对保守落后,裹足不前。
国务院关于2023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
国务院关于2023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国务院,国务院,国务院•【公布日期】2024.06.25•【分类】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正文国务院关于2023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2024年6月25日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审计署审计长侯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我受国务院委托,报告2023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情况,请予审议。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①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严格执行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有关决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我国经济总体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
——加力提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经济总体回升向好。
延续和优化实施部分阶段性税费优惠政策,全年新增税费优惠超过2.2万亿元。
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额度3.8万亿元。
第四季度增发国债1万亿元。
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6.4%,对地方转移支付同比增长6.1%,保持财政支出强度和对经济恢复的支持力度。
引导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放,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延长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期限。
——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治理生态环境。
加大对地方“三保”支持力度。
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覆盖28省1567县,累计受益学生3.86亿人次。
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大力建设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做好重要农产品保供稳价。
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有效防范和化解重点领域风险。
支持地方调整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支持金融机构满足房企合理融资需求,扎实推进保交楼工作。
当代中国国家治理概论
当代中国国家治理概论当代中国国家治理是指中国国家在当代社会中进行政治管理和决策的过程和方式。
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变革,国家治理在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需求。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特点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根据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形成的一种具有自主创新精神和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
这一道路的基本要点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民主、法治政府和依法治国、全面依法治国以及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等。
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特点是政府与市场的有机结合。
中国国家治理强调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引导作用,既坚持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保障公共利益,又积极推动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新。
例如,通过制定产业政策、优化营商环境等方式,推动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特点是强调全面深化改革。
中国国家治理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积极推进改革,不断完善和提升国家治理水平。
改革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旨在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特点是注重人民参与。
中国国家治理模式充分发挥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人民参与国家治理的全过程。
通过广泛征求民意、建立基层议事机制、加强公民教育等手段,促进人民在国家治理中的广泛参与,保障人民的权益和利益。
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特点是注重国际合作和全球治理。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推动国际秩序的变革和全球治理的进程。
通过建设“一带一路”倡议、加强国际组织合作等方式,扩大国际影响力,维护国际秩序和全球稳定。
综上所述,当代中国国家治理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政府与市场的有机结合、全面深化改革、人民参与和国际合作等方面呈现出明显的特点。
中国国家治理不断适应时代发展,针对国内外环境变化,积极探索和创新,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概论为我们了解并研究中国政治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和理论基础。
全面依法治国亟须处理的三个问题
全面依法治国亟须处理的三个问题作者:朱新现来源:《党政论坛》 2017年第5期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保障条件,是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决策,具有很强的历史必然性;全面依法治国是顺应了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潮流,吸取中外人类发展的经验与教训,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
全面依法治国的提出,已经使得法治中国建设从舆论宣传层面深入到国家治理层面,但在理论和实践中,还会遇到诸多方面深层次的疑虑和障碍,还需要进一步澄清和理顺逻辑关系,而认识和掌握这些逻辑关系成为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或者说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法治中国建设的成败。
一、以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为核心,解决好法治建设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这是全面依法治国的依据和法治中国建设问题的本源法是对权力与责任、权利与义务进行可预期的、制度性的规定,体现的是对公民权利的划分和保护以及对公共权力的约束和限制,目的是为了促使社会正常有序和谐进行。
法和法律是为权利而产生的,其出发点是维护和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使得不同利益主体的权利资格法规化。
长期以来,中国在进行法治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客观来说,当前法治建设“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比,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相比,法治建设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着多种表现形式,集中体现在: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和自由没有得到有效保证,部分党政部门违法违宪严重且没有得到进一步追究,越权和侵权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国家工作人员尤其“关键少数”依法办事观念不强、能力不足,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现象依然存在等等。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有人的因素也有体制机制问题,其核心是没有正确处理好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的关系,没有正确处理好权力的授受关系,从理念到制度设计,缺乏对法治主体客体的梳理,进而在法治建设实践中出现了诸多不良现象。
简述十大关系的内容 -回复
简述十大关系的内容-回复关于十大关系的简述引言:十大关系是中国共产提出的治理国家和社会的核心理论之一。
它主要指的是和国家的工作中必须处理好的十个关系,包括统一和发展、理论和实践、的工作和国家工作、中央和地方、员和组织、原则和灵活、农村和城市、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内外和平、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
本文将逐一介绍这十大关系的具体内容,并探讨其在中国的实践和重要性。
一、统一和发展:统一指的是国家的统一,发展指的是国家的发展。
统一和发展是两个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只有保持国家的统一,才能够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而只有国家的发展,才能够为国家的统一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
二、理论和实践:理论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指导,实践是检验理论真理性的最终标准。
理论和实践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关系。
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紧密结合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使得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实践更好地丰富和发展理论。
三、的工作和国家工作:的工作是为国家工作服务的,国家工作是的工作的内容和目标。
的工作和国家工作是相互贯通、相互支持的关系。
必须全面观察国家的大势、大局,根据国家的需要制定的工作方针、政策和任务,为实现国家的目标和任务而努力奋斗。
四、中央和地方:中央是全的核心和全国人民的核心,地方是全国各个地方的基层组织和的工作基地。
中央和地方是统一战线的两个层级,是共同承担着的任务和责任的两个层级。
必须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既要保持中央的权威,又要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员和组织:员是的基本力量和的先锋模范,组织是员思想觉悟和组织行动的依靠。
员和组织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关系。
必须加强员的培养和教育,提高员的思想认识和组织观念,使得员在组织的统一领导下积极投身的事业。
六、原则和灵活:原则是的活动中必须坚守的基本原则,灵活是的活动中必须具备的应变能力。
原则和灵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必须既坚持原则,又具备灵活性,既能够坚持的基本原则,又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的理论、方针和政策。
公共性视域下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公共性视域下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作者:王敏王滨来源:《理论导刊》2020年第06期摘要:公共性是现代社会治理的实然范畴与重要品質,也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价值取向与实现路向。
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本真在于具有公共价值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共同维护并享有公共利益,这些均与以共在共享为核心价值取向的公共性相契合。
当下社会治理面临着的治理立场分离、公共价值认同分化、治理主体碎片化等现实考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公共性增长。
为此,可从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公众的公共价值培育、推进公共文化建设、建构多元协同的社会治理机制等入手,增强并彰显现代社会治理的公共性,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关键词:社会治理;公共性;共建共治共享;公共价值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重要论断,其本真在于把共在共生、共建共享作为核心的治理价值,把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公共利益最大化作为重要的治理目标,而这些无不涉及到“公共性”这一现代社会治理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维度。
公共性既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逻辑内核,又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之一。
质言之,嵌入公共性并引领新时代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即是通过增强全民对共在共生、共建共享的公共性价值的共识度,来全面调动全体社会成员合智、合力地参与社会治理,进而使发展为了人民的价值取向得以彰显,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社会治理目标得以充分实现。
一、公共性:现代社会治理的一个必要维度系统梳理公共性与现代社会治理的内在耦合性,是建构新的社会治理分析框架、阐明公共性是否适用于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逻辑基础。
公共性是充分生发于现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规范与核心价值,其核心内涵要求人们肯定并尊重共在他者、关心并维护公共利益,而这些恰恰与现代社会治理所蕴含的共建共治共享的根本要求相契合、相适应。
(一)公共性是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价值取向现代社会治理具有公共性的价值维度。
2020年春季国家开放大学《公共行政学》形考任务答案
2020年春季国家开放大学《公共行政学》形考任务答案1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40分)题目1未回答满分1.00标记题目题干提出立法、司法、行政、考试和监察五权分立思想的是(),他建立了五院分立制度。
选择一项:a. 康有为b. 张金鉴c. 孙中山d. 梁启超反馈正确答案是:孙中山题目2未回答满分1.00标记题目题干在西方,最早提出行政概念的是()。
选择一项:a. 亚里士多德b. 马克思c. 史坦因d. 瓦特反馈正确答案是:亚里士多德题目3未回答满分1.00标记题目题干公共行政的首要特点是它的()。
选择一项:a. 民主性b. 公共性c. 法制性—d. 政治性反馈正确答案是:公共性题目4未回答满分1.00标记题目题干中国的公共行政的最大特点是()。
选择一项:a. 民主性b. 中国共产党领导政府c. 公平性d. 高效性反馈正确答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政府题目5未回答满分1.00标记题目题干称之为“人事管理之父”和行为科学的先驱者的是()。
选择一项:a. 欧文b. 普耳c. 斯图亚特d. 斯密反馈正确答案是:欧文题目6未回答满分1.00标记题目题干发表了公共行政学的开山之作《行政之研究》的是()。
选择一项:a. 韦伯b. 泰勒c. 古德诺d. 威尔逊反馈正确答案是:威尔逊题目7未回答—满分1.00标记题目题干伍德罗?威尔逊在《政治科学季刊》上发表了公共行政学的开山之作(),它标志着公共行政学的产生。
选择一项:a. 《政治与行政》b. 《行政学》c. 《行政学原理》d. 《行政之研究》反馈正确答案是:《行政之研究》题目8未回答满分1.00标记题目题干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的是()。
选择一项:a. 法约尔b. 欧文c. 韦伯d. 泰勒反馈正确答案是:韦伯题目9未回答满分1.00标记题目题干德国著名的政治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宗教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因而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选择一项:a. 14条管理原则b. POSDCRB,即七项管理职能c. 官僚制理论d. 管理五项职能反馈正确答案是:官僚制理论题目10未回答满分1.00标记题目题干—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是()。
2024年研究生考试考研思想政治理论(101)试卷及答案指导
2024年研究生考试考研思想政治理论(101)自测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A.毛泽东思想B.邓小平理论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A.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B.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C.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D.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一重要论断出自哪一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A. 中共十六大B. 中共十七大C. 中共十八大D. 中共十九大4、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以下哪种说法正确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的观点?A. 实践仅限于物质生产活动B. 实践包括物质生产和精神创造两方面C.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D. 实践的本质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5、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核心内容是()A. 多党合作B. 政治协商C. 民主监督D. 参政议政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一论断出自于()A. 党的十六大报告B. 党的十七大报告C. 党的十八大报告D. 党的十九大报告7、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A. 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B. 单纯主体内部的生理活动C. 主体纯粹的思维活动D. 主体应付外部环境的活动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A.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B. 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C. 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D.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9、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了三大法宝,下面哪一项不属于这三大法宝?A. 统一战线B. 武装斗争C. 党的建设D. 政治协商 1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A.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C.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D. 社会主义荣辱观11、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其中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综合试卷】2021届高考模拟文综历史试题(4)(含答案)
2021届高考模拟文综历史试题(4)一、单选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有学者认为,“封略之内,何非君土”比“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更真实地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土地关系。
这一看法的主要依据是A.生产力的客观现实B.宗法制的血缘亲疏C.礼乐制的等级划分D.井田制的日趋瓦解2.为解决王国问题,汉景帝实行削藩,以法家思想为指导,以法令强行分国为手段;武帝实行“推恩令”,以儒家、纵横家、法家思想为指导,以标榜“仁孝”之道为主要分国手段。
据此可知,汉武帝时A.仁孝思想广泛传播B.确立了思想大一统C.王国问题得到解决D.治国注重传承创新3.宋代,张载提出“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王安石主持编订《三经新义》、程颐著《周易程氏传》、朱熹编撰《四书章句集注》。
这说明该时期A.空疏无具之风盛行B.儒士具有强烈的使命感C.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科举取士缺乏统一标准4.明初,“浦江郑氏九世同居,明太祖常称之。
马皇后从旁基之日:以此众叛,何事不成?上惧然,因招其家长至,将以事诛之。
”这段材料可以用来说明A.后宫干政影响政治稳定B.中央政府打压民间势力C.宗族势力经常聚众叛乱D.明初中央集权面临挑战5.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上海的对外贸易总值增长了—倍,但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比重却从超过60%下降到55%。
这反映了当时A.上海经济地位的动摇B.列强商品输出的扩大C.民族工业布局的调整D.贸易商品种类的增加6.关于新文化运动,陈独秀作过如此解释:“新文化运动影响到产业上,应该令劳动者觉悟他们自己的地位,令资本家要把劳动者当作同类的‘人’看待,不要当作机器、牛马、奴隶看待”。
这体现了陈独秀A.鼓动工人投身政治运动B.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C.主张人性的解放和自由D.对俄国十月革命的反思7.中国现代历史上某一时期的主要经济措施是:调整农村生产关系,加强农业战线;大力缩短基本建设战线,精简职工和城市人口;消灭财政赤字,稳定市场。
新时代中国公共行政价值的回溯与重构
新时代中国公共行政价值的回溯与重构中国公共行政是指政府机关在履行职能、提供公共服务和管理公共事务过程中的行为和制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新时代中国公共行政价值面临着回溯与重构的任务。
本文将从回溯中国公共行政的历史渊源开始,探讨新时代中国公共行政价值的重构。
中国公共行政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的官僚制度。
在中国历史上,官员负责处理政府事务、提供公共服务和管理公共资源。
由于封建社会的特点,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存在腐败、官僚主义和效率低下的问题,成为社会进步和公共利益的阻碍。
随着近现代中国的发展,中国公共行政经历了多次变革和重构,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新时代中国公共行政的价值回溯,首先要反思过去的经验教训。
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公共行政的主要目标是提高政府的执行效能,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由于忽视公共参与和公平正义,导致贫富差距扩大和社会矛盾加剧。
新时代中国公共行政的价值回溯中,要承认公共参与的重要性,激发市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充分发挥大众智慧和力量。
新时代中国公共行政的价值回溯还要关注社会公平与公正。
在以往的公共行政实践中,由于权力过分集中和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导致一些群体和个人的权益被侵害,公平正义无法得到保障。
在新时代中国公共行政价值的重构中,要注重建立公正、透明和高效的行政机制,保障社会各方的公平权益,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新时代中国公共行政的价值回溯还需要审视行政权力的规范和监督。
在过去,由于行政权力过于集中和滥用,导致腐败、权力寻租和独断专行的问题。
新时代中国公共行政的价值重构中,要强调行政机关的责任和义务,建立健全的行政法规制度和监督机制,防止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的发生,促进行政权力的合法、公正和有效行使。
新时代中国公共行政的价值回溯还要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对环境的忽视和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导致环境污染严重和资源浪费。
在新时代中国公共行政的价值重构中,要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的目标,加强环境规划和管理,推动绿色发展和低碳经济,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攀 登( 双月刊) N w eg t( i nh e H ihs Bmo t ̄)
Vo . 9 12
No 4. 0 0 . 2 1
Au s. 0 0 gu t2 1
我 国社会 主义建 设 中 的公共 性 偏离 与 回归
些 自由、 平等 、 博爱等 的揭露和批判 , 是对变质和异
个层 面展开。在 国家层 面, 凸现公共性 , 要 重构国家共 同体认 同; 在社会 层面, 要培植公 民领域 , 重构 国家与社会的
关 系 ; 公 民层 面 , 培 育公 民公 共 精 神 , 建 公 正 有序 的公 共 秩 序 。 在 要 构 关键 词 : 社会 主 义 ; 公共 性 ; 离 ; 归 偏 回
合 在一起 , 引起互 动 , 形成 社群 。这 些东西 可 以是土
会 主义 的公共性 , 能体 现 社会 主 义制 度 的优 越 性 才
和实现人 的 自由全面发展 。
一
、
公 共性 的内涵及本 质特征
“ 公共性 ” 一 个 被 广 泛运 用 于 哲 学 、 治 学 、 是 政
地 、 缘 、 教信仰 或风俗 习惯 , 可 以是利 益 、 血 宗 也 享受
吴 文 勤
( 中共无锡 市委 党校 , 苏 江
无锡
248 ) 10 6
摘要 : 凸现公共性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和本质要求 , 然而, 在社会 主义建设过程 中, 公共性 问题 往往会被 忽
视 或扭 曲。文章指 出了我 国社会 主义建设 中的公共性偏 多, 认为社会主 义公共性的 回归要从 国家、 会和公 民三 社
多论述 。阿伦 特认 为 , 公共 性 一词 至 少 包含 三个 方 面 的含 义 : 首先 , 公 共 性 ” 味 着公 开性 。 阿伦 特 “ 意 指 出 : ‘ 共 ’ 词表 明 了两个 密 切 联 系却 又 不 完 “公 一
互关联 的大集体 , 其成 员 之 间具 有共 同的价 值 认 同 和生活方式 , 同的利 益 和需 求 , 强烈 的认 同意 共 以及
明 白什么是共 同体 。一般 而言 , 所谓共 同体 , 指 由 是 若 干社 会个人 、 群体和 组织在社 会互 动的基础上 , 依 据一定 的方式 和社会规 范结合 而成 的一 个生活 上相
是 给予他人 应有 的地位或 待遇 。I 【 那么 , 么是 公 共性 呢?西方 学 者 对此 有过 许 什
中图分类号 : 6 6 1 1 0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1 67 2 1 )4 0 8 5 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n54 (0 0 o —0 5—O
公共性 是人类 社会 的本 质属性 。人通 过在共 同 体 中进行交 往与生 活 , 逐步 形成共识 , 到 自我 的实 达 现 与生活 的改善 。然 而 , 在人 类社会 发展进 程 中 , 公 共性 问题往往会 被忽视 或歪 曲 。进入后 现代 和全球 化 时代 , 人们越来 越 关 注公 共 性 问题 。社 会 主义 作 为优越 于资本主义 的社会 制 度 , 理应 在 解决 公 共性 问题上要 比资本主 义好 , 是 在社 会 主 义建 设 和探 但 索 过程 中, 社会 主义 的公共性 曾一度 被摒弃 和扭 曲。
“ 公共性 ” 意 味着实 在性 , 还 它是 指 人 们 之 问 的公共 空间借 以 呈 现 自身 的 无 数 视 点 同 时 在 场 。 再 次 ,
“ 公共 性 ” 的另一 层 含 义 是 “ 同 的 ” “ 同 的” 共 。 共 既
也 有 阶级性 的一 面 , 而且 阶级 性 往 往会 带来 公 共性 的变质 与异 化 。5马克 思对 西方 哲 学家 所 主 张 的一 }
同, 则是共同体不应该寻找太大的一致性 , 惟有保留
共 同体成员 之间职 能 、 兴趣 之适度差 异 , 是可大 才会
可久 的结合 。其 次 , 同体 成 员 之 间必须 有共 同分 共 享 的基 础 , 没有共 同结合 基础 的聚合 , 能称之 为共 不 同体 。共 同体是 由于某些 共 同分享 的东 西把人们结
识。共同体的存在往往基于主观上和客观上的共同
特征 ( 这些共 同特征 包括 种 族 、 念 、 观 地位 、 遇 、 遭 任
[ 收稿 日期J 00— 6—1 21 0 6
( 作者简介】 吴文勤( 93一)男 , 17 , 中共无锡市委党校科研处副处长 ,太湖论丛》 《 副主编 。
一
5 — 8
全 相 同的现象 。它首 先 意 味着 , 在公 共 领域 中展 现 的任何 东西 都可 为人 所见 、 闻 , 有可 能最广泛 的 所 具 公共性 。对 于我们来 说 , 现— — 即可为我们 、 展 亦可 为他 人 所 见 所 闻之 物— — 构 成 了存 在 。 【 其 次 , ”2
或感情 。第 三 , 固共 同体 的要 素 有 二 : 谊 和 正 巩 情 义 。情谊 是朋友 之 间凡 事 为对 方着 想 的 善意 , 义 正
经济学 、 管理学等领域的基础性概念 , 在不同学科领
域和话语 体系 中有不 同的理解 和 内涵 。本文主要 从 政治哲学 的层 面来 理 解 “ 共性 ” 公 。公 共 性 是 与共 同体相联 系在一起 的概念 , 要理解公 共性 , 须首先 必
因此 , 在建设 中国特色社 会 主义过程 中 , 必须 回归社
务、 身份 等 ) 。这 些 共 同体 既包 括 小 规 模 的 社 区 自
发组 织 , 可指更 高层次上 的政 治组织 , 可指 国家 也 还
和 民族这 一 最 高 层 次 的 总体 。现代 意义 上 的共 同 体 , 括 以下 三个特 征 : 包 第一 , 同体 必须是 由平等 、 共 相似而 又不 同 的成 员 组成 。所 谓平 等 , 指 “ 是 彼此 互 不从 属 , 有 人 为 了他 人 之 故 而 活 ” 相 似 而不 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