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二第16课大众传媒变迁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高中历史]绪论:许多同学头疼历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历史需要大量的记忆。

的确如此,学好历史的基础就是记忆。

人的智力系统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等等。

其中,记忆力是基础,思维力是核心。

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人如果没有记忆力,就无法联想和发明创造。

”日本记忆学家高木重郎认为:“记忆力是效率的别名……是发展创造性的基础。

”记忆的东西越多,观察就越敏捷,思维推理就越缜密,判断就越准确,就越富有创造力。

因此,发展记忆力是和发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辅相成的,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和纽带。

对于历史学科的记忆来说,有以下一些具体的方法:(1) 顺序记忆法:按照事件本身的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

(2) 特征记忆法:对于内容相似的知识,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全面地比较后,找出所要记忆内容中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

(3) 规律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记忆。

(4) 隔年记忆法:将发生时间具有某种特定规律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记忆。

(5) 重复记忆法:通过反复阅读来巩固记忆。

(6) 回忆记忆法:将学过的内容,经常地、及时地尝试回忆,在回忆过程中加强记忆。

(7) 谐音记忆法:将要记的东西,变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词组、短语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记忆。

(8) 形象记忆法:对于较抽象的内容,可用图、表等形象地描绘出来。

(9) 讨论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够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讨论,在讨论就比较容易记住。

(10)口诀记忆法:将记忆内容编写成口诀或歌谣,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方法。

(11)词头记忆法:将要记忆材料的词头连成句子。

(12)练习记忆法:一些可以通过动手来记忆的内容可以自己亲自练习、检测、实验,增强记忆效果。

(13)联想记忆法:利用联想是促进记忆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法: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记忆活动,可大大提高记忆的水平。

(15)信息压缩记忆法:先记住大体轮廓,然后逐渐记住每一细节,由粗到细进行记忆。

新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课件:16大众传媒的变迁

新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课件:16大众传媒的变迁

-4-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一二三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重难聚焦
二、影视业 1.旧中国 (1)1905年,《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2)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在30~40年 代,诞生了一批蜚声海内外的进步影片。
-5-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1-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重难聚焦
1.课程标准 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 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2.学习要点 (1)近代以来报刊业的发展成就。 (2)近代以来影视业的发展成就。 (3)当今中国互联网的发展。
-2-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重难聚焦
一二三
一、报刊业 1.旧中国 (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比较著名的有 《中国丛报》《万国公报》等。 (2)自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人开始自办报刊。 (3)戊戌变法前后,维新派创办报刊,发表文章,宣传维新思想;后来, 革命派创办报刊,同维新派展开论战。 (4)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利用报刊大力宣传民主科学思 想,中国报刊业呈现出繁荣景象。 (5)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等政论性报刊, 同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等报刊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为夺取 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13、He who 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21.9.1921.9.1901:25:5701:25:57September 19, 2021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第2三、次科改技革命革的兴开起和发放展。后:欣欣向荣
随后各省地方电视台纷纷宣告成立。
(1)党报:继续主导宣传 (1)党报:继续主导宣传
1、1994年正式接入 ②《万国公报》:19C60D; 1926年,美国华纳兄弟影片公司在世界上首次尝试拍摄有声电影。
(2)其他类型报刊迅速发展(专业性、娱乐性) 《申报》创刊之初,每两天出版一次,从第五期起改为日报,星期日休刊。
②《万国公报》:19C60D;
申报馆全部产业,从此《申报》的
随后各省地方电视台纷纷宣告成立。 与维新派论战,宣传革命思想
产权与管理权归中国人。1912年史
与维新派论战,宣传革命思想 (2)辛亥革命时期(指戊戌变法后至辛亥革命前) 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③《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1833年,首份中文报纸 2、表现力和感染力强。
①内容:时事、商情、评论。 同年8月,有声电影正式在美国上映。
(3)20C20D至40D,发展迅速: 《歌女红牡丹》 (1)19C末20C初,电影由西方传入中国
①内容:时事、商情、评论。
《渔光曲》《风云儿女》
2、现代
(1)新中国成立后: 工农生活、革命战争为主题 (2)20C80D中期以来: 走向辉煌
后,《申报》被国民党接收,解放
前夕,该报终刊。
《申报》创刊之初,每两天出版一次,从第五期起改为日报,星期日休刊。
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2)其他类型报刊迅速发展(专业性、娱乐性) 2、普及(改革开放后): 随后各省地方电视台纷纷宣告成立。
1931年3月,
①《中国丛报》:19C30D; (1)19C中期前后,外人开始在华办报。 ①物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高一历史课件2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人教版必修2)

高一历史课件2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人教版必修2)

我一个人的经历。”
中国哪一年正式接入互联网?材料说明当时互联网的什么特 点?
提示
1994年。运作异常慢。
考点
中国报刊业的发展及其影响
突破依据:本考点是课标要求内容的深化
中国报刊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外国人创办到中 国人创办的过程。从19世纪中期到改革开放以来,大致经历 了形成、发展和繁荣三个阶段,在不同时期对中国社会的发 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以宣传正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
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谬说,使革命主义,如日中 天。” 材料二 梁启超:“今日中国国民,未有可以为共和国民 之资格。”(《新民丛报》第79号) “昨天犹专制,而今日已
共和,如两船相接触,而绝无一楔子以介于其间,则其冲
突之程度必极猛烈,显然易见。” (《新民丛报》第76号)
角度1 从中国报刊业的发展角度突破
【示范1】► 《安徽俗话报》由陈独秀1904年在芜湖创办,是 我国近代重要的白话报刊之一。由于陈独秀不仅是该报的创 办人,还是该报的主编兼主笔,他的思想无疑会对该报的宗 旨和宣传内容产生重大影响。它的创办对当时人们的影响主 要有 ( )。 ①开阔视野 ②关注国事 ③启迪民众 ④传播新知
“法(国)以革命故,流血断头,殃及善良,祸贻古物,穷 天地古今之凶残,未有比之。” (《新民丛报》第85号) 材料三 “夫我国民既有此自由、平等、博爱之精神,而
民权立宪则本乎此精神之制度也,故此制度之精神,必适
合于我国民,而决无虞其格格不入也。” (《民报》第4号) “今之言革命者,其所欲破坏者,异族钤制之势力也,专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天使”?“魔鬼”? 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以人们无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了广泛的宣传,推动了维新运动的深入进行,也掀起了中国 近代第一次办报高潮。
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1905年创刊于东京,资产阶级革命派
在海外的主要宣传阵地。孙中山为其撰写发刊词,提出了“三
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该报的创
办及其宣传壮大了革命派的声势,也壮大了同盟会的队伍,成 为进步舆论的中心。
张艺谋、冯小刚、陈凯歌等成为国际著名的大 导演。巩俐、葛优、章子怡等成为了国际影星。 至于香港电影的成就更是有目共睹。
1992年出品 导 演:陈凯歌 主 演:张国荣
张丰毅 巩 俐 ·第四十七届英国电 影学院奖最佳外语片奖 ·第四十六届戛纳电 影节金棕榈大奖
80年代中期后中国
电影走向辉煌
获法国戛纳第47届国际
戊戌变法时期《时务报》
辛亥革命时期 《民报》

展 阶
新文化运动时期 《新青年》
段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新华日报》《解
放日报》
新中国成立初期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
清末戊戌变法时期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重要刊物。1896 年8月9日创刊于上海,由梁启超、汪康年、黄遵宪等发起创
办。梁启超任总主笔。他主编的《时务报》,为变法改革作
电视的普及:新闻类节目
电视的普及:重大事件和体育比赛
电视的普及:优秀电视连续剧
电视的普及:受欢迎的综艺类节目
电视栏目
为什么改革开放后电视会得到普及
1、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已经成为普通家庭中 的普通电器;
2、电视技术的进步,如卫星传送技术的运用,扩大 了电视台的覆盖面积
3、国家的政策支持,如“村村通”工程。
美国林乐知
介绍时事
1872年 《申报》
发表英评国论的美查

[历史必修2]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历史必修2]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报纸的缺陷?
书面化特点——要求有一定的文化 水平,而且缺乏直观感染力。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1.电影事业
谈一谈解放前我国电 影发展的情况?
◎影视事业的发展
1895年,由卢米埃尔兄弟制作的电影《火车 到站》、《工厂大门》在巴黎公映。
◎影视事业的发展
1895年,由卢米埃尔兄弟制作的电影《火车 到站》、《工厂大门》在巴黎公映。
情形。
影视事业的发展
阶段 形成 时期或时间 1905年 1931年 发展 20世纪三 四十年代 代表作品 影响
1958年 繁荣 改革开 放以后
◎影视事业的发展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 的创办人任景丰把谭鑫培主演 的京剧《定军山》拍成电影, 开中国人自己摄制影片先河。 从初始遭到的不屑一顾与恐 惧,到与传统的京戏结合,电 影在中国实现了近乎完美的本 土化。
法国著名哲学家伏尔泰曾经说过: “报纸的故乡在中国。”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报纸的国家之一, 发行于唐代的<<邸报>>,是世界上现存最 古老的报纸。唐代就出现具有新闻传播初 步功能而且只是在官员间传阅的报纸。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思考 填表
我国报刊业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各个重要历史时期主要的报纸有哪些? 其宣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起了怎样 的作用?
影视事业的发展
阶段 形成 时期或时间 1905年 1931年 发展 20世纪三 四十年代 代表作品 影响 标志着中国 电影的起步 结束了中国电 影无声的历史 1935年获得国 际电影节大奖 标志中国电视 事业的诞生
定军山
歌女红牡丹 渔光曲 风云儿女
1958年 繁荣 改革开 放以后
北京电视台
影视事业的发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共36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共36张PPT)
作用: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
(四)报刊业的发展阶段:除了党报、党刊继续发挥主 导宣传作用外,各种专业性、娱乐性报刊业纷纷创办起 来
作用:扩大信息含量,拓宽报道领域,进一步解放 了人们思想。
报刊局限性: 文化要求相对较高, 缺乏直观感染力, 影响普及不如影视。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2)中国正式接入:1994年;中国发展,2000年近 1000万户,其势头方兴未艾。
风靡全球原因(优势)
(1)集前三者优势于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感染力, 其他媒介能办到的,互联网都能办到,且用费低廉。
(2)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授;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 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变化获取信息。
局限性
(4)电影《风云儿女》插曲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 国国歌。
(二)建国后
(1)建国初期:把反映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搬 上银幕。
(2)改革开放:中国的电影再次走向辉煌。
导演王晶
演员周星驰
电影的特点
(1)时效性不强。 (2)制作精良,画面清晰,能在短时间内使 观众得到充分的视觉和听觉的享受。 (3)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体验。
科技:卫星传送技术进步。
三、互联网的兴起
问题3:什么叫第四媒介? 其发展历程怎样? 为什会风靡全球? 有何局限性? 大众传媒的发展有何意义?
第四媒介:
由于互联网同报纸、广播、电视这 三大媒介一样,同样是有传播信息的功 能,所以被称为“第四媒介”。
发展历程
(1)世界互联网产生:20世纪六十年代末;风靡全球, 20世纪九十年代以后。
问题2:我国影视事业是如何发展? 电影事业有何特点? 电视事业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电影事业的发展 (一)建国前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传播的速度之快、 范围之广、手段之多前所未有。请问,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获得信息呢?
报刊、影视、广播、互联网等
诗云:
见闻历历备于此, 读之可惊复可喜。 费去十文买一纸, 博古通今从此始。
诗中提 到的一 种大众 传媒是 什么?
1、起步阶段
洋人 办报
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1、电影
(1)起步
思考: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网址是 ,网址设置 “1905”的寓意是什么?
标志
《定军山》 首映成功
这一年 中国电 影事业 起步
(2)发展至成熟
拍摄于1931年,是我国第一部 歌女红牡丹 有声电影,它是《 __________》
(2)发展至成熟
拍摄于1934年,是我国第一部获得 渔光曲 国际荣誉的影片,它是《 _______》
(2)发展至成熟
拍摄于1935年,它的插曲《义勇军进行曲》后 风云儿女 来成为新中国国歌,它是《 _________》
(3)走向辉煌 建国后
主题:
(3)走向辉煌
名导、 名演
80年代 中期后
“数”“质” 远超以前
改革开 放之后
品牌栏目
“家庭电脑有 朝一日会像电 视和洗碗机一 样普及。”
“是的,就是你。 你控制着这个信息 时代,欢迎来到你 的世界。”
1、接入
时间
1994年
材料1:据统计,到2006年6月底,中国网民人数已 达1.23亿。 (教材P75) 材料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数据显示,截至 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其中,网民 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2年年底的74.5% 提升至81.0%,手机网民规模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历史必修二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历史必修二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针锋相对的斗争 国民党 中国共产党
3、新中国成立初期:
《人民日报》、《红旗》——党报、党刊 《光明日报》、《文汇报》等。
作用: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 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
(三)报刊业的繁荣阶段
1、表现: 2、作用:
报道新闻,传递信息、传播知识、 通达民情、开启民智、舆论监督、立言 议政、扩大信息含量,拓宽报道领域, 丰富人们的生活。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法国著名哲学家伏尔泰曾经说过:“报
纸的故乡在中国。”
邸 报
887年的唐代《进奏院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报纸。
(一)报刊业的兴起阶段
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在华办报:
外文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中文报:《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申报》(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
3、1931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 ──《歌女红牡丹》
《 歌 女 红 牡 丹 》 剧 照
《歌女红牡丹》我国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明星影片公司 1931年摄制,洪深编剧,张石川导演,胡蝶主演。剧情为 红牡丹从小学演旧戏,嫁一无赖丈夫,备受虐待。后丈夫 失手杀人入狱,她不咎既往,探监营救,终于感动了丈夫。
②辛亥革命时期《民报》:
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1905年创刊于东京。孙中山为其撰 写发刊词,提出了“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作用: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为辛亥革命作了 思想准备
③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
《新青年》 由陈独秀1915年9 月在上海创办。第 一卷名《青年杂 志》,第二卷起改 名《新青年》,一 般笼统地称为《新 青年》。成为新文 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作用:成为宣传民主、科学思想的武器,发挥着制造 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高中历史必修2课件: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高中历史必修2课件: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19世纪末传入中国
1905年起步
20世纪20年代迅速发展
电影发展经过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电影事业相当发达
新中国成立初期出现新特点 改革开放以后,走向辉煌
中国第一部电影—— 《定军山》(1905年)
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 牡丹》(1931年)
中国第一部获得 国际荣誉的电影 (1935年)
80年代

90年代
张艺谋
陈凯歌
冯小刚
巩俐
葛优 李连杰
周润发
杨紫琼
1958年诞生
电视
改革开放后大发展
电视逐渐普及
节目丰富多彩
三、互联网的兴起
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情况
互联网的优势
互联网的优势:
1.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
2.费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繁荣
影视事业的发展
电影事业的发展
电视事业的发展
“第四媒介”的神奇魅力
互联网的缺陷:
1、不法分子传播影响青少年的成长的不良信息 2、利用网络进行犯罪 3、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
美国科学家米歇尔· 科兹曼 对近现代历史作的划定:“19 世纪是铁路时代,20世纪是高 速公路时代,21世纪将是宽带 网络时代。”
本课小结 形成 报刊业走向繁荣 发展
大 众 传 媒 的 变 迁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日报》《红旗》 《光明日报》《文汇报》
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热情空前高涨
辛亥革命时期
新文化运动期间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 针锋相对的 斗争 国民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三)繁荣阶段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报刊 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共19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共19张PPT)
4.社会风俗的特点: ▲既有追新慕异、去土存洋的特点 ▲又表现为新旧并存、土洋结合的现象
影响
19世纪末
电影传入
1905年 《定军山》
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1931年 《歌女红牡丹》 中国电影从无声→有声的标志
1935年 《渔光曲》 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风云儿女》
1935年
插曲《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建国后
主要的电工影农题生材活:和革命战争为主
20世纪80 年代中期后
④改变人们娱乐、社交方式
⑤推动生产方式(经济)的深刻变化,使信息化社会 开始出现,促进知识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推动生产力 的极大提高
⑥突破空间限制,世界联系更紧密,加快经济全球化步伐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三、互联网的发展——第四媒介 6.存在问题: 必修三
①信息泛滥、垃圾信息、网络安全和网络犯罪等, 影响国家经济安全
①西方侵略的客观作用(工业文明的先进性) ②民主革命的发展,政治制度的变化 ③政策的促进 ④经济体制的变化,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城市化发展 ⑤思想启蒙的作用,民主、自由、平等观念深入 ⑥科技革命对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的影响 ⑦先进中国人推动
3.近代社会生活变革的趋势: ▲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而为面向世界; ▲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变为向近代化的渐进
义革命时期 《解放日报》 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即大众传媒
2.报刊业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发挥的共性影响
①传递信息,传播知识,了解社会
②开启民智,思想启蒙,解放观念
③开阔眼界,丰富生活,陶冶情操 ④反映民情,立言议政,舆论监督
3.报纸的局限: 书面化特点 ①要求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受文化素质的限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课程标准学法·素养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探究,理解报刊在近代中国产生的时代背景,认识近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探究大众传播媒体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培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合理解释历史问题的能力素养。

从唯物史观出发认识互联网普及的影响。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大众传媒的发展是中国走向近(现)代化的产物和表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合理利用网络的责任意识。

报刊业走向繁荣1.出现(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有《中国丛报》《万国公报》等。

(2)19世纪70年代,出现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

2.发展(1)戊戌变法前后:维新派在报上发表文章,宣传维新思想。

(2)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创办报刊,同维新派展开论战。

(3)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利用报刊大力宣传民主科学思想。

(4)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

(5)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红旗》等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而《光明日报》《文汇报》等报刊的内容比较丰富。

3.繁荣(1)时间:改革开放后,我国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2)表现①除党报党刊外,各种专业性、娱乐性报刊创办起来。

②各报刊把真实、及时、客观和讲求新闻价值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

影视事业的发展1.电影事业的发展(1)起步: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2)成熟:20世纪20年代以后,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

30-40年代诞生了一批蜚声海内外的进步影片。

(3)新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纷纷被搬上银幕,成为电影主题。

(4)辉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数量和质量都远远超过了以前。

人教版高中历史 必修二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课件 (共15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 必修二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课件 (共15张PPT)
不同历史时期,各种媒介手段发 挥作用的程度各不相同。
四、互联网的兴起
1. 互联网的发展
① 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② 2006年,中国网民人数已达1.23亿。
2. 互联网的特点
① 网络媒介可以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还能模 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② 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1. 电影事业的发展
① 1905年,第一部国产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 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② 20世纪20年代,迅速发展,走向成熟; ③ 20世纪30年代,诞生蜚声海内外的进步影片。 ④ 新中国成立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搬上荧幕。 ⑤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走向辉煌。
20世纪30年代,以左翼思潮为主流的电影事业相当发达。
三、广播的发展历程
① 中国的广播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早期主要在上海、 北京等大城市设立广播电台。
② 此后的半个多世纪中,广播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 的主要电子媒介。
③ 改革开放后,随着电视的普及,广播的传播媒介作 用有所降低,但携带方便、覆盖面广等特点,使广 播在我国居民生活中依然占有一定地位。
探究二:
大众传媒的变迁带来了哪些影响?
①政治:宣传了改良、革命等思想,促进了政治变革; ②经济: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③思想: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提高了国民素质; ④社会:丰富了人们的社会生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娱乐方式。
本课知识结构
怎样变迁? 为何变迁? 变迁影响?
一、报刊业的发展历程
3. 新中国成立后
① 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舆论工具:《人民日报》、《红旗》 ② 介绍学术文化、社会生活:《光明日报》、《文汇报》
4. 改革开放后

高中历史必修2笔记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高中历史必修2笔记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一.报刊业走向繁荣1. 19世纪中期,外国人在华办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19世纪70年代,中国人开始自己办报。

2. 戊戌变法前后,报刊越来越多,多反映社会思潮: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革命派办报同维新派展开论战3.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利用报刊大力宣传民主科学思想4.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5.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红旗》《光明日报》《文汇报》6.改革开放后,除党报党刊外,专业性、娱乐性报刊纷纷出现。

追求新闻价值,扩大信息量和报道领域。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1.电影19世纪末,电影传到中国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20世纪20年代后,中国电影迅速发展,走向成熟新中国成立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成为电影主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2.电视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随着电视的普及,电视节目日趋丰富,看电视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三.互联网的兴起1.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90年代以后随个人电脑的普及而风靡全球,1994年以后正式接入互联网2.第四媒介,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3.高度互动,双向传受,使生活更加方便和快捷,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

前言:1833年,《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在广州创办,这是中国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而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则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

在中国乃至世界上,从19世纪初到19世纪中叶,是报刊这种大众传媒的起步阶段。

总结:1.报刊、影视、互联网等传媒的发展,反映出科技发展带来媒介手段的不断进步2.不同历史时期,各种媒介手段发挥作用的程度各不相同3.媒介手段的进步使人们越来越快、越来越广地获得信息,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

网络媒介与其他大众传播媒介相比,有哪些优势?1.集报纸、广播和电视的优势于一体2.费用低廉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互联网(第四媒介) 1、互联网的诞生:
20世纪60年代诞生,90年代风靡全球。 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
“第四媒介”---互联网
优势:
1.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 2.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有很强的感染力 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缺陷:
1、不法分子传播影响青少年的成长的不良信息 2、利用网络进行犯罪 3、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
“知讯者生存!” ——广告 语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传
播的重要性、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前所 未有。请问,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用 哪些方式获得信息?
书籍、广播、电视、电影、报刊、互联网……
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1、报刊业(印刷媒介)走向繁荣
2、影视事业的发展 3、互联网(“第四媒介”)
法国著名哲学家伏尔泰曾经说过: “报纸的故乡在中国。”
背景材料:
材料一:上海介四通八达之交,海禁大开„„世变迭起,重 以沧桑,由同治视嘉庆时,其见闻异矣。由今日视同治时,其见 闻尤异矣。更阅数十年,人心风俗之变幻必且倍甚于今日。 ——清《上海县续志·序》 材料二: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了一系列革除“旧染 污俗”的政令,推进社会风习的改良。与此同时,宋教仁, 蔡元培等发起成立了社会改良会,力主“以人道主义去君权 之专制,以科学知识去神权之迷信”,在章程中更把它具体 化为三十六条。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辛亥革命后街头剪辫子的情景。 材料四:1863年上海洪盛机器碾米
《风云儿女》 插曲后来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成为主要的 电影题材 中国电影走向辉煌
聂耳
义勇军进行曲
田汉
2、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
诞生: 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 发展: 在改革开放以后(电视逐渐普及;节目越来越丰富多彩)
思考:改革开放后 电视会得到普及 的原因有哪些?
改革开放后电视会得到普及的原因 1.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电视技术的进步 3.国家的政策支持
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 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
◎报刊业走向繁荣
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热情空前高涨
◎报刊业走向繁荣
辛亥革命中,《民报》成为宣传革命的武器, 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报刊业走向繁荣
新文化运动中报刊宣扬民主和科学。
◎报刊业走向繁荣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的报刊同国民 党控制的报刊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
单元知识结构
中 国 近 现 代 社 会 生 活 的 变 迁 表现 1、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2、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 3、大众传媒的变迁
1、随经、政、思的变化而变化; 2、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 3、地域不平衡 4、既有半殖民地色彩,又有本民族特色 内因:经、政、思
特征
原因
外因:西方文明的影响
影响 (政治、经济、思想)
◎报刊业走向繁荣
新中国建国初期,《人民日报》、《红旗》 成为主要舆论工具。
表现 形 成
19c中前期,洋人在华办报, 外文:《中国丛报》和《万国公报》 中文:《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申报》 19c70s起,国人办报
戊戌变法时期《时务报》; 辛亥革命时期《民报》;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
社会影响
探讨: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征
1、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中国近代经济、政治、思想的 变化而不断变化; 2、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3、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通商口岸、城市 变化明显;农村和内地变化不大。 4、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实质上是东西方文化的 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结合,且保留了中 华民族的文化特色。(既有明显的半殖民地色彩, 又保留本民族特色)
繁 荣
改革开放后,党报发挥主导宣传作用; 专业性报刊如雨后春笋
2、报刊的作用
传递信息,传播知识; 通达民情,开启民智; 立言议政,舆论监督。
3、报刊的缺陷
书面化特点——要求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而 且缺乏直观感染力。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1、电影
1931年《歌女红牡丹》 拍摄成功,标志着中国 有声电影历史的开始 1905年《定军 山》首映,标 志着中国电影 事业的起步
思考:四大媒介,它们的发展对人 们的社会生活有何影响?
1、 使人们进入信息时代,有利于全球化。
2、促进生产、生活、教育方式的发展
3、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
探讨:影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因素?
1、外因:西方文明(生活方式、民主思想等)的影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内因: 政治上:近代政治运动的影响(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重大事件和政府的政策(新中国成立、改 革开放等; 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新中国成立后 经济的不断发展; 思想上:思想解放运动(向西方学习、中体西用、维 新思想、民主革命思想、民主科学思想等)
发 展
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 新文化的武器,发挥着 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 重大启蒙作用。 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 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 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 扩大了信息含量,拓宽了 报道领域,丰富了人们的 生活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红色中华报》 《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 。 新中国初期:《人民日报》等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报纸的国家之一, 发行于唐代的<<邸报>>,是世界上现存最 古老的报纸。唐代就出现具有新闻传播初 步功能而且只是在官员间传阅的报纸。
◎报刊业走向繁荣
唐代的邸报
“报纸的故乡在中国”——伏尔泰
◎报刊业走向繁荣
主要由在华传教士创办
◎报刊业走向繁荣
1872年4月,《申报》 在上海创刊,创办人是英 国商人美查。1907年,上 海金融家席裕福以七万五 千元买下申报馆,从此 《申报》的产权与管理权 归中国人。1912年《申报》 成为上海发行量和影响最 大的报纸。1945年抗战胜 利后,《申报》被国民党 接收,解放前夕,该报终 刊。
1935年《渔光曲》在莫 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得 荣誉奖,这是中国第一 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新中国成立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 20 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走向辉煌 成为电影主题。
电影发展历程
时期 1905年
代表
《定军山》
影响
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1931年 《歌女红牡丹》 中国电影从无声→有声的标志 1935年 1935年 建国后 20世纪80 年代中期后 《渔光曲》 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