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8.2
8.2东南亚(二) 学案(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下)

第2课东南亚﹙二﹚【学习目标】1.知道东南亚的气候以及气候特征。
2.知道东南亚丰富的物产。
3.知道东南亚的旅游胜地。
【重点、难点】1.东南亚的气候以及气候特征。
2.东南亚的物产。
3. 东南亚的旅游胜地。
【导学过程】一.读课本P26的图8.6 ,完成下列问题:1.赤道、北回归线分别穿过东南亚的什么位置?2.分析新加坡的气温曲线、降水量雨柱图,总结出热带雨林气候的气候特征。
3.分析曼谷的气温曲线、降水量雨柱图,总结出热带季风气候的气候特征。
4.分析夏季风、冬季风的风向以及带来的影响。
二.读课本P27—29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东南亚重要的粮食作物是什么?有哪些重要的稻米出口国?2.东南亚有哪些世界有名的热带作物?3.东南亚有哪些重要的矿产?4.东南亚有哪些有名的旅游胜地?【要点归纳】【拓展训练】1.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A.马来半岛的南部B.中南半岛C.马来群岛的大部分D.菲律宾群岛的北部2.东南亚成为世界最重要的热带经济作物产区之一的自然原因是A.热量与水分充足 B.山地多,土壤肥沃C.种植历史悠久,生产技术 D.世界上对热带经济作物的需求量大3..东南亚是下列哪些经济作物的重要产地A.椰子、油棕、天然橡胶B. 油棕、锡矿、天然橡胶C. 咖啡、蕉麻、油棕D. 天然橡胶、可可、剑麻4.东南亚物产富绕,其中有世界最大的橡胶生产国A 菲律宾、 B.印度尼西亚、 C.马来西亚 D.泰国5.下列国家中,属于世界稻米重要生产和出口国的是A印度尼西亚 B菲律宾 C.马来西亚 D.泰国6.热带雨林气候的主要特征是A.全年高温多雨B.全年高温,一年分旱、雨两季C.全年高温少雨D.全年高温,一年分干、湿两季7.小明的爸爸从东南亚采购了一船货物回国,入关时,报货单上的货物名称可能是A.棕油、锡矿砂B.棉布、服装C.椰枣、铁矿石D.羊毛、小麦8.“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山山皆向北,条条南流水。
”陈毅元帅的诗句描写的是哪一地区的地理特征A.南亚B.俄罗斯C.四川盆地D.中南半岛9.热带雨林气候的降水类型多属于A.地形雨B.对流雨C.锋面雨D.台风雨10.“象戏”表演出自A.缅甸B.越南C.泰国D.柬埔寨11.“到马泰旅游去!”这是目前中国出境游的一大热点。
【学案】8.2二力平衡 导学案

8.2二力平衡教师寄语:多学则智,多思则明学习目标:⑴知道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⑵知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所受的力称为平衡力,最简单的情况是二力平衡。
⑶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⑷能利用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学习重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学习难点:平衡力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学习过程:一、复习回顾与导入新课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时,总保持或。
2.什么叫惯性?物体的惯性和什么有关?物体保持的性质叫做惯性。
惯性和物体的有关,和物体的无关。
二、新知学习与探究力的平衡:1.一个物体静止在水平桌面上,那么物体上受力吗?受几个力,在什么方向上,他们的关系你想吗?试着在下面的图中画出来,并写出他们的关系?2.上图中物体在力的作用在仍然处于静止在桌面上,此时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相互可以抵消,此时的两个力就叫。
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提出问题: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符合什么条件才能使物体平衡?根据实验器材进行小组实验,思考并记录下列内容:①在细线的两端悬挂质量相同的钩码,小车是否静止?小车受到的两个拉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方向有什么特点?②把小车扭转一下,使两个力的作用线不在同一直线上,小车是否静止?重新平衡后,两个力的方向有什么特点?③在细线的两端悬挂质量不相同的钩码,小车是否静止?小组讨论后写出相互平衡的两个力应该满足的条件:1、平衡力2、3、4、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可以从两方面去掌握.1.根据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可以分析出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的大小和方向.例题:质量是50千克的人站在水平地面上,画出人受力的图示.2.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不受力,应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保持静止状态.物体受一个力,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这是力产生的效果.物体受平衡力时,应保持静止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静止的物体受平衡力时,仍然保持静止;运动的物体受平衡力时,仍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例如,火车在平直的轨道上行驶.在竖直方向上平衡,如果牵引力大于阻力,火车将;如果牵引力小于阻力,火车将;牵引力和阻力相等时,水平方向二力平衡,火车匀速直线前进.二力平衡和相互作用力的判断1、1、平衡力2、相互作用力2、3、3、4、4、例题:判断下列力中是平衡力的是是相互作用力的是,1、天花板拉电线的力F12、灯的重力G,3、电线拉灯的力F24、电线拉天花板的力F,35、灯拉电线的力F4三、课堂小结我的收获:力和运动的关系可以粗略地概括如下:维持运动不需要力的作用,因为物体有惯性,只有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时才需要力.但是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不会改变.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呢?从理论上说,物体不受力或受平衡力时就可以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而实际上物体是没有不受力的,所以物体受平衡力时就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达标检测一、填充题1.一只茶杯静止在桌面上,它在________的作用下保持______状态,我们就说__________.2.作用在________的两个力,如果它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力就是__________的.3·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一本书,质量为0.2千克,受到____力的作用,大小为____牛,方向是_______,此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___;同时书还受到____力的作用,大小是______牛,方向是_______,此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___,这两个力的关系是___________.4.起重机的钢丝绳吊着货物匀速上升,货物受到____力和____力的作用,这两个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__和______,这两个力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二、选择题1、一只木箱,静止放在水平地面上,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木箱所受的重力和木箱对地面的压力为一对平衡力;B.木箱所受的重力和地面对木箱的支持力为一对平衡力;C.木箱对地面的压力和地面对木箱的支持力为一对平衡力;D.木箱所受的重力和木箱对地球的吸引力为一对平衡力.2.跳伞运动员在空中张开降落伞后,跳伞运动员匀速下降,这是因为跳伞运动员 [ ]A.没有受到力的作用;B.受到的重力小于阻力;C.受到的重力等于阻力;D.受到的重力大于阻力.3.图1中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属于平衡力的是图 [ ]4.重80牛的物体放在水平桌面上,滑动时受到的阻力是12牛,要使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所需的水平拉力是 [ ] A.12牛; B.68牛; C.80牛; D.92牛.。
电功率学案

8.2电功率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目标1知道电功率表示消耗电能快慢目标2知道电功率的定义, 知道电功率的单位是瓦或千瓦。
目标3会用功率的计算公式P=W/t和P=UI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kwh的意义.请选择以上你能达到的学习目标1、结合教材、相关资料自主完成纪()目标1()目标2()目标32、通过2-3人的小组合作完成民()目标1()目标2()目标33、通过整组合作完成任务()目标1()目标2()目标3学习重点:重点是知道电功率的概念和表示意义,学习难点:会用功率计算公式P=W/t进行简单的计算。
学习过程:(三个阶段)为了完成以上的学习目标,请同学们课前结合教材、相关资料自主完成以下几个学习活动;课上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展示,同时做随堂练习,最后总结,完成检测;课后完成巩固作业。
学习活动一1、观察家里的电能表的种类,是铝盘转动的,还是闪烁红灯的,铝盘转动的或红灯闪烁快慢一样吗?2、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即:电功率的意义,电功率是表示________ 的物理量)学习活动二1、用电器消耗电能的快慢(电功率)跟什么因素有关?你想到用哪些方法可以比较用电器消耗电能的快慢(电功率的大小)2、总结上一个问题得出电功率的定义:一个用电器的电功率的大小等于用字母_____表示3、电功率的基本单位是,简称______,符号是______,更大的单位是________,符号是______它跟W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
某用电器的功率是150W,表示。
4、了解一些家用电器的电功率学习活动三1、一个电饭锅,正常工作时,在60s的时间内消耗了36000J的电能,这个电饭锅的电功率是多少2.根据上面的计算方法,如果用W表示消耗的电能,用t表示用电时间,用P表示电功率,那么计算电功率的公式是__________(定义式),其中W的单位是_____,t的单位是_____,P的单位是______.该公式变形之后可以计算电功W=_______。
【导学案】8.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2)(1)

18.2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一、复习:【问题】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这个几何体的直观图可以是( )(A) (B) (C) (D)二、斜二测画法1、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的画法【导引】 用来表示空间图形的平面图叫空间图形的直观图,要画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先要学会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的画法.【问题】 把一个矩形水平放置,从适当的角度观察,给人以平行四边形的感觉,如图.比较两图,其中哪些线段之间的位置关系、数量关系发生了变化?哪些没有发生变化?斜二测画法的步骤:(1)画轴:(2)画线:(3)取长度:三、举例运用【例1】(1)画水平放置的正三角形的直观图。
(2)若三角形的边长为a ,求三角形的实际面积和直观图中的面积y x A B CO例2、用斜二测画法画水平放置的正六边形的直观图例3、画棱长为2cm的正方体的直观图。
例4、画水平放置的圆的直观图。
例5、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3cm,2cm,1.5cm,用斜二测画法画出它的直观图。
2例7、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为1cm,侧面母线长3cm,画出它的直观图。
例8、已知圆锥的底面半径为1cm,高为2cm,画出它的直观图.四、课堂练习1、用斜二测画法画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时,下列结论是否正确?正确的在括号内画“√”,错误的画“×”。
(1)相等的线段在直观图中仍然相等()(2)平行的线段在直观图中仍然平行()(3)一个交的直观图扔是一个角()(4)相等的角在直观图中仍然相等()(5)三角形的直观图是三角形()(6)平行四边形的直观图是平行四边形()(7)正方形的直观图是正方形()(8)菱形的直观图是菱形()34 2、图甲所示为一个平面图形的直观图,则此平面图形可能是图乙中的 ( )3、如图所示,梯形ABCD 中,AB ∥CD ,AB =4 cm ,CD =2 cm ,∠DAB =30°,AD =3 cm ,试画出它的直观图.4、水平放置的△的直观图如图所示,已知''3A C =,''2B C =,则AB 边上的中线的实际长度为。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8.2敬畏生命 学案(含答案)

七年级上册4单8.2——敬畏生命【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敬畏自己与他人的生命,理解人对生命的敬畏心。
2.能力目标:能谨慎地处理生命关系、处理生命问题,提高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矛盾问题的能力,培养合作探究和辨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提高敬畏生命的意识,尽己所能追求生命的美好。
【学习重难点】教学重点:培养对生命的敬畏心。
教学难点: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矛盾问题,追求生命的美好。
【学习小结】一、导入:多媒体播放一组图片:清明祭祖,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5·12人们寄托哀思。
学生讨论:这些图片中的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学生回答。
二、自主学习:(认真阅读课本P93-98,5--8分钟,完成下列内容,并在课本上做好标记。
)(一)生命至上1.生命是脆弱的、艰难的,但又是________、有力量的,生命是崇高的、神圣的。
我们对生命要有一种________的情怀。
2.当我们对生命怀有敬畏之心时,我们就会________它。
我们的生命都是宝贵的,生命价值________。
3.生命至上,并不意味着只看到________生命的重要性,我们也必须承认________的生命同样重要。
(二)休戚与共1.敬畏生命,让我们从对自己生命的珍惜走向对____________的关怀,使我们意识到每个人都需要与________共同生活。
2.我们只有不漠视自己的生命,也不漠视他人的生命,谨慎地对待生命关系、处理生命问题,才会________、关注、关怀和________身边的每一个人。
3.我们对生命的敬畏并不是谁的命令,而是内心的________。
当我们能够与周围的生命休戚与共时,我们就走向了________的生活。
三、合作探究活动一生命至上教材P94探究与分享你认为花费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寻找失联的MH370客机值得吗?为什么?活动二:教材P95探究与分享不顾自身危险去救他人是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吗?活动三:教材P97探究与分享及下面相关链接“四种道德潜能”(1)上述五个情境分别给你怎样的感受?(2)你能从上述不同的情境中发现哪些共同的态度?(3)学生分享P97相关链接,谈谈自己的看法。
8.2 敬畏生命 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第2课时敬畏生命学习目标1.通过甘宇、罗勇的英勇行为,懂得生命是脆弱的、艰难的,是坚强的、有力量的,是崇高的、神圣的,感悟生命至上的内涵,培养珍爱自我生命、关怀和善待身边其他人的生命的情感。
2.通过救援人员坚持17天搜救甘宇的故事,分析敬畏生命的原因,增强敬畏生命的意识,总结敬畏生命的做法。
◎素养目标: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对生命怀有一种敬畏的情怀,树立生命道德观念,培养关怀和善待他人生命的情感。
◎学习重点:认识敬畏生命的原因,理解生命至上的内涵。
【预习导学】课时线索生命的脆弱与坚强→生命至上→敬畏生命→关怀他人生命→休戚与共重点梳理=生命至上◎敬畏生命的原因◎生命是__________、艰难的;生命是__________、有力量的,生命是__________、神圣的。
我们对生命要有一种__________情怀。
◎我们的生命都是__________,生命价值高于一切对待他人生命,我们应具有怎样的态度和情怀◎必须承认__________生命同样重要。
◎自觉地____________的生命,如同珍爱自己的生命一样休戚与共◎如何敬畏生命◎珍惜自己的生命,关怀______________,与他人____________。
◎谨慎地对待____________、处理生命问题,尊重、关注、关怀和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对生命的敬畏是内心的自愿选择,要与周围的生命__________,走向________生活【答案】重点梳理脆弱的坚强的崇高的敬畏的宝贵的别人的珍爱他人他人的生命共同生活生命关系休戚与共道德的【答案】议题一◎生命是脆弱的、艰难的,是坚强的、有力量的,是崇高的、神圣的。
◎生命都是宝贵的,生命价值高于一切。
◎生命至上,我们必须承认别人的生命同样重要。
【合作探究】议题一为什么要“敬畏生命”议学背景2022年9月5日泸定地震中,甘宇和罗勇没有选择第一时间逃生,而是冲上10层楼高的大坝坝肩,拉闸泄洪,避免了河水漫过大坝冲毁下游村庄。
8.2 《严守法律》学案

初一8.1《勿为小恶》学案班别组别姓名教师评价一、学习目标:1、知道犯罪要受到刑事制裁;了解我国刑法的种类;进一步增强法制观念,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犯罪的发生。
2、了解我国法律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
警示自己不能犯罪,即使不满16周岁,犯了刑法规定的八种罪也要受到法律的严惩。
3、认识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是法律赋予每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既要勇敢,又要机智,要注意保护自己。
教学重点:犯罪要受到刑事处罚和刑事责任的年龄教学难点:公民同违法犯罪作斗争具有重要的意义预习案(良好的开始是取得良好成绩的前提!)一、【课前思考】一)判断下列说法1、某人因罪被法院判处管制和拘役。
()2、某人因罪被法院判处没收财产。
()3、某人因罪被法院判处罚金5万,剥夺政治权利2年。
()4、某人因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
()5、某人因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0年,并处罚金5万。
( )二)课本P82《小丽的故事》思考:小丽再三受到勒索的事件对我们有何警示作用?从中应汲取什么教训?(答案写在书上)二、【课前预习】阅读课文P83--84完成思考题:(要求请在卷上写出相应答案,并在书上划出相应的答案。
)1、惩罚犯罪的意义是什么?1)2)2、我国刑法的种类分为和两大类。
3、我国刑法对刑事责任的年龄作了怎样的明确规定?1)2)3)4)4、如何运用法律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1)我们要学会运用。
例如:2)当遇到不法侵害时,3)当公安、司法人员向我们调查有关案情时,4)当自己的亲友受到不法侵害而又不敢斗争时,探究案(开动脑筋,方法总比困难多!)1、P81--82探究园(答案写在书上)2、《学考精练》P76第9题3、《学考精练》P77第10题4、《学考精练》P77第11题。
8.2全等三角形学案

《8.2全等三角形》导学案(第1课时)【课前预习学案】1.理解全等三角形的的概念并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提高观察能力。
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会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的方法。
3.全力以赴,享受成功学习的快乐,体会数学图形的直观美。
重点:探究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难点:掌握找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 用15分钟左右的时间,阅读探究课本P 25—P 27有关全等三角形的基础知识,特别注意对应边和对应角。
2. 完成教材助读设置的问题,然后结合课本的基础知识和例题,完成预习自测。
3. 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写到后面“我的疑惑”处。
一、学始于疑 ——我思考,我收获!1.在记两个三角形全等时,为什么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位置上?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应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学习建议:请同学用3分钟时间认真思考这些问题,并结合预习中自己的疑问开始下面的探究学习。
二、质疑探究——质疑解疑,合作探究 (一)基础知识探究:探究点一:全等三角形的有关概念1. 观察图3,△DEF 是由△ABC 经过平移得到的。
这两个图形大小、形状有没有改变?是不是全等三角形?2. 观察图4,将△BCD 沿直线BC 翻折180°得到△ABC 。
这两个图形大小、形状有没有改变?是不是全等三角形?3.观察图5,将△ABC 旋转180°得△AED 。
这两个图形大小、形状有没有改变?是不是全等三角形?4.你能总结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吗?5.当两个全等三角形完全重合时,互相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互相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互相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请写出图5中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
DCAB FEDCABDCAE探究点二:全等三角形的性质(重点)1.寻找图3中两个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它们的对应边有什么关系?对应角呢?可以得到全等三角形的什么性质?2.如何表示图3中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时注意什么问题?【归纳总结】 (二)知识综合应用探究探究点一:对应角、对应边的确定(重点、难点) 【例1】(1)在图6(1)中,△ABC ≌△DCB ,则AB =( ),AC =( ),BC =( )。
地理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8.2 欧洲西部(学生版)

地理欧洲西部学生姓名授课日期教师姓名授课时长知识定位【课标要求】1、运用地图说明欧洲西部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2、运用地图和有关资料归纳出欧洲西部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3、运用有关资料说出欧洲西部存在的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
【重难点】重点:欧洲西部的位置和范围;欧洲的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
难点:欧洲西部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
知识梳理一、欧洲西部的概况(一)欧洲西部的位置与范围欧洲西部=北欧+中欧+西欧+南欧1.欧洲西部的经纬度位置。
欧洲西部大部分位于()和()。
欧洲西部大致位于35°N至70°N之间,大部分位于五带中的(),小部分属于()。
2.欧洲西部的海陆位置欧洲西部西临(),北靠(),南隔()和()与非洲大陆相望,东南隔()与亚洲相望。
(二)欧洲西部的地形、气候和和河流1、地形地形以()和()为主,平原面积占三分之二,北部(),中部(),南部()。
地势南北高,中部低。
五山脉:北1个:();南4个:比利牛斯山脉、()、()、喀尔巴阡山脉两平原:以莱茵河为界,以西为()、以东为()2.半岛和海峡①四半岛:北1个:();南3个:()、()、()②三个内海:()、()、()③三个岛:()、()、()④主要边缘海:挪威海、北海3.气候(1)()分布在南部地中海沿岸(2)()分布在西部大西洋沿岸(3)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在东部(4)寒带气候分布在北部北冰洋沿岸(5)高原山地气候分布在阿尔卑斯山脉总结气候类型分布地区气候特点变化规律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部大西洋沿岸地区冬季温和,夏季凉爽,全年降水的季节分配比较均匀,雨量适中降水量自西向东逐渐减少,年温差自西向东逐渐增大,自西向东气候的海洋性逐渐减弱,大陆性逐渐增强。
温带海洋性气候成因:从纬度、海陆、地形、洋流等方面分析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特点、成因。
温带大陆性气候欧洲西部的东部内陆地区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全年干燥少雨地中海气候南部三大半岛沿岸的地区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寒带气候北部北冰洋沿岸地区冬季严寒漫长。
8.2 分析与综合及其辩证关系 学案-2021-2022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分析与综合及其辩证关系【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概括、写出分析与综合的含义、方法和特征;3.评述分析与综合的辩证关系;(二)核心素养目标1、科学精神:区分分析与综合,正确把握分析与综合。
2、公共参与:掌握分析与综合的关系,正确进行分析与综合。
【学习重难点】【学习内容】学习活动一:基础知识巩固(一)分析与综合的含义1.分析的相关知识(1)分析的含义:分析就是把认识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各个要素、各个层次,或者把认识对象的复杂的发展过程分解为 ,分别加以认识的一种思维方法。
(2)分析的必要性:复杂多样的客观事物是以有机整体的方式存在和发展的。
为了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们需要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要素暂时地分割开来,把被考察的部分、要素从对象整体中抽取出来。
(3)分析的方法①辩证唯物主义阐明了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有利于人们在实践中抓住重点问题,认清事物性质。
这是最高层次、最具概括性的分析。
②分析方法的种类a.定性分析:定性分析是确定研究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性质或某种成分的分析,主要解决“”“”的问题。
b.定量分析:定量分析是确定研究对象在某个方面的量“”的分析。
C.功能分析:功能分析是确定研究对象是否具有某些功能或具有哪些功能的分析,主要解决研究对象“”的问题。
d.因果分析:因果分析是确定引起某一现象发生或变化原因的分析,主要解决研究对象“”的问题。
2.把握整体的手段(1)综合的含义:综合是一种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各个层次和不同发展阶段,按照其固有的联系进行考察的思维方法。
(2)不同的综合方法①哲学中的综合和科学研究中的综合的区别:不同的认识领域,有着不同的认识目的和综合范围。
哲学中的综合,旨在把握物质世界的本质和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科学研究中的综合,是为了从整体上把握具体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规律。
②常用的综合方法:在科学研究中,人们常常运用和等多种方法,获得对研究对象整体结构、所具功能的认识,从整体上把握具体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规律。
8.2《金属的化学性质》学案1

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学案)一、知识点:(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1)镁、铝在常温下就能反应,其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2)铜、铁在温度较高时能与氧气反应,其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3)“真金不怕火炼”是金在高温下也不与反应,说明了金的(填“物理”、“化学”)性质非常稳定。
(4)铝抗腐蚀性好的原因是(二)、金属活动顺序性:(1)锌和稀硫酸的反应(2)镁和稀盐酸的反应(三)、置换反应:一种___跟一种_____反应生成另一种_____和另一种________的反应。
以前我们学过的化学反应,请举例(写化学方程式)二、实验探究:(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实验探究】探究一:分别把镁条、铝箔、铜丝用砂纸打磨后在空气中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实验现象,并按要求完成下表:思考:(1)根据上面的反应,我们可看出金属具有怎样的化学性质?(2)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能跟氧气反应呢?如果不是,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实验结论:【分组讨论】1、铝的化学性质很活泼,为什么通常铝制品却很耐腐蚀?2、为什么不宜用钢刷、沙等来擦洗铝制品?[过渡]很多金属不仅能与氧气反应,而且还能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
金属与盐酸或稀硫酸能否反应以及反应的剧烈程度,也可反映出金属的活泼程度。
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继续探究一下镁、锌、铁、铜的活动性。
(二)、金属活动性顺序【实验探究】探究二:金属与稀盐酸、稀硫酸的反应A组B组金属与稀硫酸现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镁与稀硫酸锌与稀硫酸铁与稀硫酸铜与硫盐酸【讨论交流】(1)上述实验中,哪些金属能与盐酸、硫酸反应,反应的剧烈程度如何?;;(2)上述实验体现了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3)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角度分析,这些反应有什么特点?。
(三)、置换反应1、定义:【课堂检测】1、将下列金属与稀盐酸接触,无气泡产生的是A.Fe B.Mg C.Zn D.Cu2、下列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的是()△A.Zn+H2SO4==ZnSO4+H2↑B.CO+CuO == Cu+CO2C.C+2CuO == 2Cu+CO2↑D.Fe+CuSO4= == FeSO4+Cu3、写出下列化学反应的方程式,并指出反应类型。
部编版 七年级政治上册学案:8.2敬畏生命

敬畏生命
共1课时
设计教师
授课教师
课型
新授
年月日
本节是第课时
总第节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生命至上,对生命要有一种敬畏的情怀。2.懂得谨慎地对待生命关系,尊重、关注、关怀、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3.懂得对生命的敬畏是内心自愿的选择,而不是谁的命令。
重点
同目标1、2、3。
难点
懂得谨慎地对待生命关系,尊重、关注、关怀、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关键
运用相关案例阐明观点
步骤时间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各环节参与学生数
个案设计
新课导入2分
新课传授38分
小结1分
当堂训练4分
师围绕《清明祭祖》《烈士纪念日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图片提问:图片中的人们在做什么?图片中的人们为什么这样做?人们纪念祖先和英雄是因为尊敬他们吗?是的,每个生命都有其存在意义与价值,我们要用敬畏之心对待每个生命。本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8.2敬畏生命)。
敬畏生命的表现:
走过街天桥、打仗、带路、中国式过马路
为什么我们要热爱他人生命?(二)休戚与共
我们如何做到敬畏生命?
1.敬畏生命,让我们从对自己生命的珍惜走向对他人生命的关怀,使我们意识到每个人都需要与他人同生活。
2.不漠视自己的生命,也不漠视他人的生命,尊重、关注、关怀和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3.我们对生命的敬畏不是谁的命令,而是内心的自愿选择。
拓展空间
心存敬畏,才能无畏;心存敬畏,行有所止。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1、选择题:
2、1.以下选项中对生命认识正确的是:……2.农民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生产粮食,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所有这些人的工作告诉我们……3.仁者爱人,推己及人,因此我们应当……
学案3:8.2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课前预习】一、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知识点1:文化交流的意义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________。
各民族文化之间的________不仅不会成为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障碍,反而会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________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知识点2:文化交流的要求(1)坚持________的原则,积极推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
(2)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________,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
二、文化交融与文化发展知识点:文化交融的意义1.文化交融________文化的发展。
文化因________而多彩,文化因________而丰富。
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既是本民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也融入了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果;它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
2.纵观几千年文化发展历程,人类正是通过________,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才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丰富发展汲取丰富营养,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也为世界文化发展繁荣作出了贡献。
推进人类________,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三、知识拓展: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的区别与联系(1)二者的界定和表现不同①文化交流是彼此间文化的相互沟通,互通文化的有无,促进文化丰富与发展。
也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语言、报刊、网络等)使得文化得以传播。
人类创造的文化,其存在形式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是与传播形式相一致的。
②文化交融强调的是不同文化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渗透,难分你我。
文化交融更多的是指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
③文化交流间接促进文化发展,文化交融本身就是文化发展与创新。
(2)二者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①文化交流是文化交融的前提、基础。
②文化交融是文化交流的升华、发展。
③所有的文化交融都是建立在文化交流基础上的。
学案2:8.2.3 倍角公式

8.2.3 倍角公式学习目标1.会从两角和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推导出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2.能熟练运用倍角公式进行简单的恒等变换并能灵活地将公式变形运用. 知识梳理知识点一 倍角公式 S 2α:sin 2α= .C 2α:cos 2α= = = . T 2α:tan 2α=2tan α1-tan 2α.思考 倍角公式中的“倍角”仅是指α与2α吗?知识点二 倍角公式的变形 1.公式的逆用2sin αcos α=sin 2α,sin αcos α=12sin 2α,cos 2α-sin 2α= ,2tan α1-tan 2α=tan 2α.2.倍角公式的重要变形——升幂公式和降幂公式 (1)升幂公式 1+cos 2α= , 1-cos 2α= . (2)降幂公式cos 2α=1+cos 2α2,sin 2α=1-cos 2α2.随堂自测1.x x 22cos sin 41-等于( )A .x 4cosB .x 2cosC .x 2cos - D .x 2cos 22.已知α为锐角,且582sinsin =αα,则αcos 等于( ) A .54 B .258 C .2512 D .2573.xx xx 4cos 4sin 14cos 4sin 1-+++等于( )A .x cotB .x 2cotC .x tanD .x 2tan4.若tan x =2,则xx x xcos sin 1sin 2cos 22+--=________. 5.化简:xx x x x 2sin 1cos sin 1cos sin ))((+--+=________.6.已知sin2α=53,α∈(4π5,2π3).(1)求cos α的值;(2)求满足sin (α-x )-sin (α+x )+2cos α=-1010的锐角x . 题型探究 探究一 给角求值 例1.求下列各式的值; (1)sin π12cos π12;(2)1-2sin 2750°;(3)2tan 150°1-tan 2150°.反思感悟 对于给角求值问题,一般有两类(1)直接正用、逆用倍角公式,结合诱导公式和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对已知式子进行转化,一般可以化为特殊角.(2)若形式为几个非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式相乘,则一般逆用倍角的正弦公式,在求解过程中,需利用互余关系配凑出应用倍角公式的条件,使得问题出现可以连用倍角的正弦公式的形式. 跟踪训练1.求下列各式的值. (1)cos π5cos 2π5;(2)1sin 10°-3cos 10°.探究二 给值求值例2.已知cos α=-34,sin β=23,α是第三象限角,β∈⎝⎛⎭⎫π2,π. (1)求sin 2α的值; (2)求cos(2α+β)的值.反思感悟 解决给值求值问题的方法给值求值问题,注意寻找已知式与未知式之间的联系,有两个观察方向 (1)有方向地将已知式或未知式化简,使关系明朗化.(2)寻找角之间的关系,看是否适合相关公式的使用,注意常见角的变换和角之间的二倍关系.跟踪训练2.已知x ∈⎝⎛⎭⎫-π2,0,cos x =45,则tan 2x =( ) A .724B .-724C .247D .-247探究三 化简与证明例3.化简:sin 2x 2cos x ⎝⎛⎭⎫1+tan x tan x 2.反思感悟 证明问题的原则及一般步骤(1)观察式子两端的结构形式,一般是从复杂到简单,如果两端都比较复杂,就将两端都化简,即采用“两头凑”的思想.(2)证明的一般步骤是:先观察,找出角、函数名称、式子结构等方面的差异,然后本着“复角化单角”、“异名化同名”、“变量集中”等原则,设法消除差异,达到证明的目的. 跟踪训练3.求证:3-4cos 2A +cos 4A3+4cos 2A +cos 4A =tan 4A .探究四 倍角公式的应用例4.已知函数f (x )=1-2sin 2(x +π8)+2sin(x +π8)cos(x +π8).求:(1)函数f (x )的最小正周期;(2)函数f (x )的单调区间.反思感悟 要求函数的性质(周期、最值、对称性、单调性等等),需先把函数化为y =A sin(ωx +φ)的形式,在化简过程中,主要用倍角公式的降幂公式和辅助角公式. 跟踪训练4.已知函数f (x )=(1+cot x )sin 2x -2sin ⎝⎛⎭⎫x +π4·sin ⎝⎛⎭⎫x -π4. (1)若tan α=2,求f (α);(2)若x ∈⎣⎡⎦⎤π12,π2,求f (x )的取值范围. 课堂小结 1.知识清单: (1)倍角公式的推导.(2)利用倍角公式的正用、逆用进行化简、求值和证明. 2.方法归纳:整体思想.3.常见误区:倍角公式的余弦公式易混淆. 知识训练1.下列各式中,值为21的是( ) A .sin15°cos15° B .2cos 212π-1 C .230cos 1︒+ D .︒-︒5.22tan 15.22tan 2 2.已知12cos 24π+=x x ,则881x x +的值为( )A .1B .21C .23D .23.已知x ∈(-2π,0),cos x =54,则tan2x 等于( )A .247 B .-247 C .724 D .-724 4.函数y =5sin x +cos2x 的最大值是________. 5.已知sin2θ+cos 2θ=332,那么sin θ的值为________,cos2θ的值为________.6.已知sin (4π-x )=135,0<x <4π,求)(x x+4πcos 2cos 的值.参考答案知识梳理知识点一 倍角公式 2sin αcos αcos 2α-sin 2α 2cos 2α-1 1-2sin 2α 思考【答案】倍角公式不仅可运用于2α是α的二倍的情况,还可运用于4α作为2α的二倍,α作为α2的二倍,3α作为3α2的二倍,α+β作为α+β2的二倍等情况.知识点二 倍角公式的变形 1.公式的逆用 cos 2α2.倍角公式的重要变形——升幂公式和降幂公式 (1)升幂公式 2cos 2α 2sin 2α 随堂自测 1.【答案】D【解析】x x 22cos sin 41-=x 2sin 12-=x 2cos 2. 2.【答案】D【解析】2sinsin αα=2sin2cos2sin2ααα=2cos 2α=58,则2cos α=54,所以αcos =12cos22-α=257. 3.【答案】B【解析】x x x x 4cos 4sin 14cos 4sin 1-+++=x x x x 4sin )4cos 1(4sin )4cos 1(+-++=xx x x x x 2cos 2sin 22sin 22cos 2sin 22cos 222++=)2cos 2(sin 2sin 2)2sin 2(cos 2cos 2x x x x x x ++=xx2sin 2cos =x 2cot .4.【答案】22-3【解析】原式=x x x x sin cos sin cos +-=x x tan 1tan 1+-=2121+-=1212--)(=22-3.5.【答案】tan2x【解析】原式=xxx x x 2sin 12sin 21sin 12sin 21sin 22))((++---+=x x x x x x x x x cos 2cos 2sin 42sin 22cos 2sin 22sin 22cos 2sin222))((+-=xx x x x x x cos 2cos 2sin 2sin 2cos 2sin 2cos ⋅+-))((=x x x x x cos 2cos 2sin 2sin 2cos 22⋅-)(=x x xx cos 2cos 2sincos ⋅⋅=tan 2x . 6.解(1)因为4π5<α<2π3,所以2π5<2α<3π,所以cos2α=-α2sin 12-=-54,由cos2α=2cos 2α-1,所以cos α=-1010; (2)因为sin (α-x )-sin (α+x )+2cos α=-1010,所以2cos α(1-sin x )=-1010, 所以sin x =21,因为x 为锐角,所以x =6π. 题型探究探究一 给角求值例1.解:(1)原式=2sin π12cos π122=sinπ62=14.(2)原式=cos(2×750°)=cos 1 500°=cos(4×360°+60°)=cos 60°=12.(3)原式=tan(2×150°)=tan 300°=tan(360°-60°)=-tan 60°=- 3. 跟踪训练1.解:(1)原式=2sin π5cos π5cos 2π52sin π5=sin 2π5cos 2π52sin π5=12sin4π52sinπ5=14.(2)原式=cos 10°-3sin 10°sin 10°cos 10°=2⎝⎛⎭⎫12cos 10°-32sin 10°sin 10°cos 10°=4(sin 30°cos 10°-cos 30°sin 10°)2sin 10°cos 10°=4sin 20°sin 20°=4.探究二 给值求值例2. 解:(1)因为α是第三象限角,cos α=-34,所以sin α=-1-cos 2α=-74, 所以sin 2α=2sin αcos α=2×⎝⎛⎭⎫-74×⎝⎛⎭⎫-34=378.(2)因为β∈⎝⎛⎭⎫π2,π,sin β=23, 所以cos β=-1-sin 2β=-53, cos 2α=2cos 2α-1=2×916-1=18,所以cos(2α+β)=cos 2αcos β-sin 2αsin β =18×⎝⎛⎭⎫-53-378×23=-5+6724. 跟踪训练2.【答案】D【解析】由cos x =45,x ∈⎝⎛⎭⎫-π2,0,得sin x =-35,所以tan x =-34, 所以tan 2x =2tan x 1-tan 2x =2×⎝⎛⎭⎫-341-⎝⎛⎭⎫-342=-247,故选D.探究三 化简与证明例3.解:sin 2x 2cos x ⎝⎛⎭⎫1+tan x tan x 2 =sin 2x2cos x⎝⎛⎭⎪⎫1+sin x sinx2cos x cosx 2=2sin x cos x2cos x ·cos x cos x 2+sin x sinx2cos x cosx2=sin x ·cosx 2cos x cosx2=tan x .跟踪训练3.证明:因为左边=3-4cos 2A +2cos 22A -13+4cos 2A +2cos 22A -1=cos 22A -2cos 2A +1cos 22A +2cos 2A +1=⎝ ⎛⎭⎪⎫1-cos 2A 1+cos 2A 2=⎝⎛⎭⎫2sin 2A 2cos 2A 2=(tan 2A )2=tan 4A =右边,所以3-4cos 2A +cos 4A 3+4cos 2A +cos 4A =tan 4A .探究四 倍角公式的应用例4.解:(1)因为f (x )=cos(2x +π4)+sin(2x +π4)=2sin(2x +π4+π4)=2sin(2x +π2)=2cos 2x ,所以函数f (x )的最小正周期T =2π2=π.(2)由(1)得,当2k π-π≤2x ≤2k π(k ∈Z ), 即k π-π2≤x ≤k π(k ∈Z )时,函数f (x )=2cos 2x 是增函数.所以f (x )的单调递增区间是[k π-π2,k π](k ∈Z ).当2k π≤2x ≤2k π+π(k ∈Z ), 即k π≤x ≤k π+π2(k ∈Z )时,函数f (x )=2cos 2x 是减函数.所以f (x )的单调递减区间是[k π,k π+π2](k ∈Z ).跟踪训练4.解:(1)f (x )=sin 2x +sin x cos x +cos 2x =1-cos 2x 2+12sin 2x +cos 2x=12(sin 2x +cos 2x )+12. 由tan α=2,得sin 2α=2sin αcos αsin 2α+cos 2α=2tan α1+tan 2α=45, cos 2α=cos 2α-sin 2αsin 2α+cos 2α=1-tan 2α1+tan 2α=-35. 所以f (α)=12×⎝⎛⎭⎫45-35+12=35. (2)由(1),得f (x )=12(sin 2x +cos 2x )+12=22sin ⎝⎛⎭⎫2x +π4+12. 由x ∈⎣⎡⎦⎤π12,π2,得2x +π4∈⎣⎡⎦⎤5π12,5π4, 所以sin ⎝⎛⎭⎫2x +π4∈⎣⎡⎦⎤-22,1,从而f (x )=22sin ⎝⎛⎭⎫2x +π4+12∈⎣⎢⎡⎦⎥⎤0,1+22. 即f (x )的取值范围是⎣⎢⎡⎦⎥⎤0,1+22.知识训练 1.【答案】D 【解析】︒-︒5.22tan 15.22tan 2=21tan45°=21. 2.【答案】A 【解析】881x x +=2)1(244-+x x =2]2)1[(2222--+x x =24cos 26π-=2cos 3π=1. 3.【答案】D【解析】∵cos x =54,x ∈(-2π,0),∴sin x =-53,∴tan x =-43,∴tan2x =x x 2tan 1tan 2-=169123--=-23×716=-724. 4.【答案】4【解析】y =5sin x +cos2x =5sin x +1-2sin 2x =-2(sin x -45)2+833,∴sin x =1时,y ma x =4. 5.【答案】31,97【解析】由sin2θ+cos 2θ=332,得1+sin θ=34,sin θ=31,cos2θ=1-2sin 2θ=1-2·91=97.6.解:∵(4π-x )+(4π+x )=2π,∴cos (4π+x )=sin (4π-x ), 又cos2x =sin (2π-2x )=sin2(4π-x )=2sin (4π-x )cos (4π-x ),∴)(x x+4πcos 2cos =2cos (4π-x )=2×1312=1324.。
8.2 陈太丘与友期行(学案)-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8.2陈太丘与友期行学案【学习目标】1.多次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并初步掌握简单的语法知识。
2.学习《陈太丘与友期行》,感受古代少年的方正与聪慧,并汲其精华树立自己的品德。
3.了解古代尊称、谦称相关的文化知识。
【学习重难点】1、积累文中重点的字、词、句2、会背诵、默写、翻译全文【写作背景】《世说新语》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
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类,每类收有若干则故事,全书共一千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首两语。
该书的内容主要是汉末到东晋时期些名士的言行与逸事,此书相当多的篇幅系杂采众书而成。
该则出自《方正》篇,题目是编者加的。
【作者介绍】刘义庆(公元403--444年),南北朝刘宋王朝宗室,彭城(今江苏苏州市)人,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川刺史、加开府仪同三司。
他秉性简素,爱好文史,喜欢招聚文学之士,所著除《世说新语》以外,还有《幽明录》《宣验记》等小说和文集,但已散失。
【文体知识】关于《世说新语》南宋朝(420-581年)时期,宋朝临江王刘义庆(403-444年)带领一大批文人编写,梁代刘峻作注。
全书原八卷,刘孝标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导读理解】1.元方义正言辞地指出了父亲朋友的哪两点错误?“无信”、“无礼”。
2.元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他具有懂礼识义的品质。
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则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坚持原则的性格特征。
3.友人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友人与陈太丘“期日中”,结果“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无信;到来之后,问元方“尊君在不?”表现得较为有礼;当得知陈太丘已先行离去,他不但不反省自己的过错,反而怒责陈太丘,粗野蛮横,十分无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在元方一番义正词严的批评后,他感到“惭”而“下车引之”,表现得较为诚恳,有知错能改的精神。
学案1:8.2 重力势能

8.2重力势能学习目标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
2.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3.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4.知道弹性势能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自主预习一、重力做功1.物体由高处运动到低处时,重力做功;物体由低处运动到高处时,重力做功。
2.重力做功的特点:物体运动时,重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只与物体初、末位置的有关,与物体运动的无关。
二、重力势能1.重力势能E p=,单位是,符号是。
2.重力势能的系统性:重力势能是与所组成的系统共有的。
三、重力势能的相对性1.重力势能具有性,即E p与选取的有关。
因此,在计算重力势能时,必须首先选取参考平面。
2.正负的含义:在参考平面上方,物体的重力势能是值;在参考平面下方,物体的重力势能是值。
四、弹性势能1.弹性势能:发生的物体的各部分之间,由于有弹力的相互作用而具有的势能。
2.势能:势能也叫位能,与相互作用的物体的有关。
知识探究(一)重力做功[情境设问]如图所示,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从高度为h1的位置A分别按下列三种方式运动到高度为h2的位置B。
丙(1)根据功的公式求出甲、乙两种情况下重力做的功。
(2)求出丙中重力做的功。
(3)根据(1)、(2)说明重力做功的特点?结论:物体运动时,重力对它做的功 。
(二)重力势能[学生阅读]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 80,完成下面四个问题。
1.定义:2.表达式:3.单位:4.重力势能的系统性:[情境分析]将手中的质量为m 的粉笔头竖直上抛,上升高度为h 。
分析其上升和下落过程中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
上升过程:重力做功 ,重力势能 。
下降过程:重力做功 ,重力势能 。
重力做的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 。
(三)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如图,质量1 kg 的小球,从桌面以上h 1=1.2 m 的A 点落到地面的B 点,桌面高h 2=0.8 m 。
请按要求填写下表。
(g 取10 m/s 2)[问题](1)选择不同的参考平面,同一位置的重力势能数值相不相同?说明了什么?(2)重力势能的正负有什么含义?(3)重力做功与参考平面选取有没有关系?(4)重力势能的变化与参考平面的选取有没有关系?参考 平面 小球在A 点的重力势能 小球在B 点的重力势能 小球下落过程重力做功 小球下落过程重力势能的变化桌面 地面(四)弹性势能[演示实验]弹簧发射小球演示实验:①相同的弹簧,形变量不同,比较小球的运动距离②不同的弹簧,形变量相同,比较小球的运动距离通过实验观察影响弹性势能的因素有什么?[例题展示]【例题1】关于重力势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的位置一旦确定,它的重力势能的大小也随之确定B.物体与零势能面的距离越大,它的重力势能也越大C.一个物体的重力势能从-5 J变化到-3 J,重力势能减少了D.重力势能的减少量等于重力对物体做的功【变式训练1】以下关于重力势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地面上的物体的重力势能一定为零B.重力势能是物体和地球共有的,而不是物体单独具有的C.物体的重力势能就等于重力做功D.重力做负功时,物体的重力势能一定减少【例题2】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小球,用长为l的细绳悬挂起来。
《8.2重力势能(第一课时)》学案

《8.2 重力势能(第一课时)》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
2.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3.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课堂合作探究】当山坡积雪内部的内聚力抗拒不了它所受到的重力拉引时,便向下滑动,引起大量雪体崩塌的自然现象叫雪崩。
这个陨石坑是5万年前,一颗直径约为30~50米的流星撞击地面的结果。
这颗铁质流星重约50万千克、速度达到20千米/秒,爆炸力相当于2000万千克TNT,据说,坑中可以安放下20个足球场。
高空中的物体为什么对地面上的物体具有危险性?初中我们已经定性地学习了重力势能,物体的质量越大、所处的位置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
这一节我们来进一步定量地研究重力势能。
你认为重力势能的表达式应该是怎样的呢?思考:1.在天花板上, 用细线悬挂一个乒乓球,你会有何感觉?高度不变,若用这根线悬挂的是7.5kg的铅球呢?思考2.一个7.5kg的铅球从离手10cm落下和从离手1m处落下,你会有什么感受?猜想:重力势能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一、重力做的功1、重力做功公式的推导情景1:物体竖直下落(A 到B)Ah Bh h情景2:物体沿斜线运动( A 到 C )情景3:物体沿曲线运动 ( A 到 C )二、重力势能可见,重力做的功等于“mgh ”这个量的变化.在物理学中, “mgh ”是一个由特殊意义的物理量.就用这个物理量表示物体的重力势能。
Ep=物体的重力势能等于它所受到的重力与所处高度的 。
说明:重力势能是标量,重力势能是状态量 单位:焦耳,1 J=1 kg·m·s -2·m=1 N·m 三.重力做的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AChθLh1h 2①物体由高处运动到低处时,重力做正功,物体重力势能减少;重力势能减少的数量等于重力做的功。
②物体由低处运动到高处时,重力做负功,物体重力势能增加;重力势能增加的数量等于物体克服重力做的功。
2022版新教材数学必修第二册人教A版学案-8.2-立体图形的直观图-含解析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8.2立体图形的直观图美术与数学,一个属于艺术,一个属于科学,看似毫无关系,但事实上这两个学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美术画图中,空间图形或实物在画板上画得既富有立体感,又能表达出各主要部分的位置关系和度量关系.【问题1】从一个点看一个平面图形,看到的图形和本来的图形完全一样吗?【问题2】怎样画出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问题3】怎样画出空间图形的直观图?1.直观图观察者站在某一点观察一个空间几何体获得的图形.2.用斜二测画法画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直观图的画法用斜二测画法画出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是一样的吗?提示:不一定,如果建立坐标轴不同,作出的直观图不一定相同.3.空间几何体直观图的画法(1)画轴:与平面图形的直观图画法相比多了一个z轴,直观图中与之对应的是z′轴.(2)画底面:平面x′O′y′表示水平平面,平面y′O′z′和x′O′z′表示竖直平面.(3)画侧棱:已知图形中平行于z轴(或在z轴上)的线段,在其直观图中平行性和长度都不变.(4)成图:去掉辅助线,将被遮挡的部分改为虚线.本质:把不完全在同一平面内的点的集合,用同一平面内的点表示.立体图形的直观图通常是在平行投影下得到的平面图形.1.相等的角在直观图中仍然相等吗?2.垂直的线段在直观图中还垂直吗?3.菱形的直观图是什么图形?提示:1.不一定相等.2.不一定垂直.3.平行四边形.观察教材图8.2-4,线段A′F′与C′D′,A′B′与E′D′,B′C′与F′E′分别是什么关系?提示:相等且平行.1.长方形的直观图可能为下图中的哪一个()A.①② B.①②③C.②⑤ D.③④⑤【解析】选C.由斜二测画法知,平行线依然平行,但是直角不再是直角,所以②⑤正确.2.在用斜二测画法画水平放置的△ABC时,若∠A的两边平行于x 轴,y轴,则在直观图中,∠A′=________.【解析】因为∠A的两边平行于x轴,y轴,故∠A=90°,在直观图中,按斜二测画法规则知∠x′O′y′=45°或135°,即∠A′=45°或135°.答案:45°或135°基础类型一画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直观想象) 1.如图甲所示为一个平面图形的直观图,则此平面图形可能是图乙中的()【解析】选C.直观图中有两边分别与坐标轴平行,所以原图中这两边必垂直,符合条件的只有C.2.用斜二测画法画出图中正五边形ABCDE的直观图.【解析】画法:(1)在下图①中作AG ⊥x 轴于G ,作DH ⊥x 轴于H.(2)在图②中画相应的x′轴与y′轴,两轴相交于点O′,使∠x′O′y′=45°.(3)在图②中的x′轴上取O′B′=OB ,O′G′=OG ,O′C′=OC ,O′H′=OH ,y′轴上取O′E′=12 OE ,分别过G′和H′作y′轴的平行线,并在相应的平行线上取G′A′=12 GA ,H′D′=12 HD ;(4)连接A′B′,A′E′,E′D′,D′C′,并擦去辅助线G′A′,H′D′,x′轴与y′轴,便得到水平放置的正五边形ABCDE 的直观图A′B′C′D′E′(如图③).关于斜二测画法作图(1)首先在原图中建立直角坐标系,一般采用对称建系,或尽可能将图形中的边、顶点落在坐标轴上.(2)建立斜二测坐标系,先作坐标轴上的点、与坐标轴平行的线段,原则是“横不变,纵减半”.(3)对于不与坐标轴平行的线段,可通过在原图中作辅助线的方法确定在直观图中的位置.基础类型二画立体图形的直观图(空间想象)【典例】画出正四棱锥的直观图.【解析】(1)画轴.画x轴,y轴,z轴,使∠xOy=45°,∠xOz=90°,如图①.(2)画底面.以O为中心在xOy平面内画出正方形水平放置的直观图ABCD.(3)画顶点.在Oz轴上截取OP,使OP的长度是原四棱锥的高.(4)成图.连接PA,PB,PC,PD,并擦去辅助线,得四棱锥的直观图如图②.【备选例题】作出正三棱柱的直观图.【解析】(1)画轴.如图①,画出x轴、y轴、z轴,三轴相交于点O,使∠xOy=45°,∠xOz=90°.(2)画底面.作水平放置的等边三角形(俯视图)的直观图△ABC.(3)画侧棱.过A,B,C各点分别作z轴的平行线,并在这些平行线上分别截取线段AA′,BB′,CC′,且AA′=BB′=CC′,如图①.(4)成图,顺次连接A′,B′,C′,并加以整理(擦去辅助线,将遮挡部分用虚线表示),得到的图形就是所求的几何体的直观图,如图②.关于立体图形直观图的画法画立体图形的直观图时,先画出水平放置的底面的直观图,再在坐标系的原点处画出z轴,并确定竖直方向上的顶点,将顶点连线得到立体图形.微提醒:与z轴平行的线段的长度不变.已知一个正四棱台的上底面边长为2,下底面边长为6,高为4,用斜二测画法画出此正四棱台的直观图.【解析】(1)画轴.如图①,画x轴、y轴、z轴,三轴相交于点O,使∠xOy=45°,∠xOz=90°.(2)画下底面.以O为中点,在x轴上取线段EF,使得EF=6,在y轴上取线段GH,使得GH=3,再过G,H分别作AB綊EF,CD綊EF,且使得AB的中点为G,CD的中点为H,连接AD,BC,这样就得到了正四棱台的下底面ABCD的直观图.(3)画上底面.在z轴上截取线段OO1=4,过O1作O1x′∥Ox,O1y′∥Oy,使∠x′O1y′=45°,建立坐标系x′O1y′,在x′O1y′中仿照(2)的步骤画出上底面A1B1C1D1的直观图.(4)连接AA1,BB1,CC1,DD1,擦去辅助线,得到的图形就是所求的正四棱台的直观图(如图②).综合类型斜二测画法的应用(数学运算)计算原图中的量(1)(2021·湖州高一检测)如图,边长为1的正方形O′A′B′C′是一个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OABC的直观图,则图形OABC的面积是()A.24B.22C. 2 D.2 2【解析】选D.还原直观图为原图形如图所示,因为O′A′=1,所以O′B′= 2 ,还原回原图形后,OA=O′A′=1,OB =2O′B′=2 2 .所以原图形的面积为1×2 2 =2 2 .(2)(2021·温州高一检测)若水平放置的四边形AOBC 按“斜二测画法”得到如图所示的直观图,其中A′C′∥O′B′,A′C′⊥B′C′,A′C′=B′C′=1,O′B′=2,则原四边形AOBC 的面积为( )A .32B .3C .3 2D .6 2【解析】选C.由斜二测画法的直观图知,A′C′∥O′B′,A′C′⊥B′C′,A′C′=B′C′=1,O′B′=2,所以原图形OACB 中,AC ∥OB ,OA ⊥OB ,AC =1,OB =2,AO =2A′O′=2 2 ,所以梯形OACB 的面积为S =12 ×(1+2)×2 2 =3 2 .点拨:根据斜二测画法规则还原出原图形后计算.直观图的还原技巧由直观图还原为平面图的关键是找与x′轴、y′轴平行的直线或线段,且平行于x′轴的线段还原时长度不变,平行于y′轴的线段还原时放大为直观图中相应线段长的2倍,由此确定图形的各个顶点,顺次连接即可.求直观图中的量【典例】(2021·烟台高一检测)已知正三角形ABC 的边长为 2 ,那么△ABC 的直观图△A′B′C′的面积为( ) A .62 B .34 C . 3 D .68【解析】选D.如图所示,直观图△A′B′C′的高为h′=C′D′sin 45°=12 CDsin 45°=12 × 2 ×sin60°×sin 45°=34 ,底边长为A′B′=AB = 2 ;所以△A′B′C′的面积为:S =12 A′B′·h′=12 × 2 ×34 =68 .将本题中“边长为 2 的正三角形”变为“边长为1的正方形”,求其直观图的面积.【解析】如图,因为正方形OABC的边长是1 cm,所以原图形的面积为:1×1=1;故四边形O′A′B′C′的面积为:24S原图=24.直观图与原图形面积之间的关系若一个平面多边形的面积为S,其直观图的面积为S′,则有S′=24 S或S=2 2 S′.利用这一公式可由原图形面积求其直观图面积或由直观图面积求原图形面积.创新拓展斜二测画法的灵活应用(数学运算)【典例】如图是利用斜二测画法画出的△ABO的直观图,已知O′B′=4,A′B′∥y′,且△ABO的面积为16,过A′作A′C′⊥x′轴,则A′C′的长为()A.2 2 B. 2 C.16 2 D.1【解析】选A.因为A′B′∥y′轴,所以在△ABO中,AB⊥OB.又因为△ABO的面积为16,所以12AB·OB=16.所以AB=8,所以A′B′=4.因为A′C′⊥O′B′于点C′,所以A′C′的长为4sin 45°=2 2 .1.梯形的直观图是()A.梯形B.矩形C.三角形D.任意四边形【解析】选A.斜二测画法中平行性保持不变,故梯形的直观图仍是梯形.2.已知水平放置的△ABC按斜二测画法得到的直观图为△A′B′C′,如图,若A′B′=3,A′C′=2,则△ABC的面积为()A.3 B.6 C.3 2 D.6 2【解析】选B.根据“斜二测画法”原理,还原出△ABC,如图所示;其中AB=A′B′=3,AC=2A′C′=4,∠CAB=90°,则△ABC的面积S=12×3×4=6.3.如图,水平放置的△ABC的斜二测直观图是图中的△A′B′C′,已知A′C′=6,B′C′=4,则AB边的实际长度是________.【解析】直观图中的△A′B′C′,A′C′=6,B′C′=4,所以原图形是Rt△ABC,且AC=6,BC=8,由勾股定理得AB=10.答案:104.在如图直观图中,四边形O′A′B′C′为菱形且边长为2 cm,则在xOy 坐标系中原四边形OABC为________(填形状),面积为________cm2.【解析】由斜二测画法可知,四边形OABC为矩形,其中OA=2 cm,OC=4 cm,所以矩形OABC的面积S=2×4=8 cm2.答案:矩形8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会宁县新添回民中学学案编号:swQ2015030402 主备人:马红斌参与人:马正副审核:审批:班级:组名:姓名:评价:
第八章第二节人的生长发育和青春期
教学目标:
1、识别人生长发育的各个时期。
2、举例说出青春期生长发育的特点。
3、举例说明青春期卫生行为和习惯的重要性。
4、关注青春期心理卫生,正确认识接纳自我,健康渡过青春期。
教学重点:识别人生长发育的各个时期。
教学难点:举例说出青春期生长发育的特点。
预习案
阅读教材 P9至 P12 内容完成以下各题:
填空题:
1、人的生长发育从开始,直到。
而人们通常所说的生长发育,主要是指从发育为这一阶段。
2、经过、、、青春期等生长发育过程,人体才发育成熟
3、青春期的性发育包括的生长发育和的发育。
4、男女青春期第二性征分别是在和的剌激下表现出来的。
5、进入青春期后,男孩出现,女孩会场来,这都是正常生理现象,我们应正确对待并注意卫生
合作探究
阅读教材 P9 至 P12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任务1:[生物的概念⊙自主学习]
人的生长发育?
任务2:[生物的种类⊙小组讨论⊙小组展示⊙组间质疑]
青春期的发育?系统总结
知识梳理、盘点收获(我努力、我成功!):
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小结。
达标检测(相信你、一定行!)
选择题:
1.下列关于青春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青春期是童年到成年的过渡阶段B.青春期是神经系统开始发育到成熟的阶段
C.青春期是生殖器官开始发育到成熟的阶段D.青春期是人体形态和功能发生显著变化的阶段
2.人体第二性征的出现主要依赖于()。
A.性激素的调节作用B.生长激素的调节作用
C.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D.各种激素的协调作用
3.青春期发育的突出特征是()。
A.体重与身高的迅速增加B.身高增长和性成熟
C.体重增长和性成熟D.性发育和性成熟
课后反思:。
纠错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