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审定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出塞》优质课教学设计(1)(精编)

合集下载

(语文北师版)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古诗二首——出塞》

(语文北师版)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古诗二首——出塞》

出塞【教学目标】1.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诗中的感情。

2.学习阅读古诗的方法,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

3.培养学生主动搜集资料,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所包含的感情。

【教学准备】电子课件、生字卡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1、播放古典乐曲《十面埋伏》,引导学生想象古战场的悲壮场面。

2、背诵王之焕的《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初步感知古人的慷慨激昂的出征场面。

3、学生介绍搜集到的有关诗人的资料。

教师补充。

“出塞”是乐府一种曲调,此外还有“前出塞”、“后出塞”、“塞上曲”、“塞下曲”等题。

4、请学生完整地表达诗歌的题目的意思。

板书课题:出塞王昌龄二、初知诗意,质疑解疑1、自由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小组之间互相读,相互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法了解诗歌的大意,鼓励学生质疑。

4、指名读诗歌,讨论交流。

小组之间讨论诗意,提出疑问,师生交流,确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三、精读全诗,入境悟情。

1、教师讲述古诗的历史背景,引入境界。

2、赏析“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朗读古诗,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所描述的景象。

板书:秦汉(2)再读“万里长征人未还”,师生共议“人未还”的内涵,学生想象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悲剧。

板书:人未还(3)课件展示,师生共同在音乐、景物中想象古时征战的悲壮景象。

联想战争的残酷。

(4)拓展理解“人未还”所表现的战争激烈。

(5)朗读前两句:①学生自由读。

②指读,品味诗歌所描写的场景。

③同学间互相评读。

④想象画面朗读。

⑤在音乐的烘托下朗读。

3、赏析“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学生自由读后两句。

(2)自由谈谈对“但使”的理解。

(3)抓住“但使”、不教“一词,体会飞将军李广的威武、英雄气概。

出塞的教案 《出塞》教案

出塞的教案 《出塞》教案

《出塞》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出塞》这首古诗。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唐代边塞诗的背景知识,理解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国家命运的爱国主义情怀。

(2)培养学生珍惜和平、反对战争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与背诵。

2. 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唐代边塞诗的背景知识。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2. 诗歌意象和表达手法的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注释、背景知识等内容。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唐代边塞诗的背景知识,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历史背景。

(2)提问学生对边塞诗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注意停顿、重音等朗读技巧。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学生闭目聆听音乐,想象诗中的场景,感受诗人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培养学生珍惜和平、反对战争的价值观。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6.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背诵《出塞》。

(2)学生写一篇关于《出塞》的读后感,不少于200字。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文内容和背景知识,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方法和要求,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1. 深入解析:通过详细讲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和创作背景。

《出塞》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出塞》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出塞》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出塞》的作者、背景以及写作背景;2.理解《出塞》的基本情节和主题,能够准确表述故事要点;3.分析《出塞》中的人物形象,探讨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内心变化;4.理解《出塞》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对文学语言有基本的认识;5.能够运用《出塞》中的语句模仿写作,提高写作技巧。

二、教学重点:1.理解《出塞》的基本情节和主题;2.分析《出塞》中的人物形象和修辞手法;3.运用《出塞》中的语句模仿写作。

三、教学难点:1.分析《出塞》中的人物形象和修辞手法;2.运用《出塞》中的语句模仿写作。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2.教师准备《出塞》的课文;3.学生准备纸笔。

五、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10分钟)1.教师播放背景音乐,营造出塞边疆的氛围;2.教师出示《出塞》的标题,让学生联想到出塞的意义,并引发学生对这个主题的思考。

Step 2 探究文本(30分钟)1.教师介绍《出塞》的作者王昌龄和写作背景;2.教师带领学生阅读《出塞》的课文,理解基本情节和主题;3.学生分组讨论《出塞》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包括骑兵、将军、君王等,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内心变化;4.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出塞》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如比喻、拟人等,理解文学语言的表达方式。

Step 3 模仿写作(40分钟)1.教师选取《出塞》中的语句模式,如倒装、排比等,带领学生模仿写作;2.学生分组展示模仿写作成果,并给予互相的反馈和建议,提高写作技巧;3.学生个别或小组完成对《出塞》的重新创作,可以改变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但要保留《出塞》的主题和情感。

Step 4 总结(10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复习《出塞》的基本情节和主题;2.学生针对本节课的学习体会,进行个人感悟的分享;3.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点评。

六、课后作业:1.完成对《出塞》的重新创作,并写一篇感想;2.背诵并默写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句子。

《出塞》教学设计教案

《出塞》教学设计教案

《出塞》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出塞》。

2. 能够理解《出塞》的诗意和背景。

3. 能够分析并欣赏《出塞》的文学特色。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出塞》的意境。

2. 通过研究相关历史背景,了解《出塞》的创作背景。

3. 通过比较分析,学习古典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王昌龄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2. 理解战争对人民的痛苦,珍惜和平。

3.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出塞》2.2 教学重点1. 《出塞》的诗意和背景。

2. 《出塞》的文学特色。

2.3 教学难点1. 《出塞》的意境的理解。

2. 古典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的运用。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出塞》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图片与诗歌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朗读诗歌1. 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出塞》。

2.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3 解析诗意1. 讲解《出塞》的诗意。

2. 讲解《出塞》的创作背景。

3.4 欣赏文学特色1. 分析《出塞》的文学特色。

2. 引导学生欣赏《出塞》的文学美。

3.5 课堂小结第四章:作业布置1. 背诵《出塞》。

2. 写一篇关于《出塞》的读后感。

第五章: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出塞》的诗意、背景和文学特色,以及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方法,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过程性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6.2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背诵和读后感)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出塞》的掌握程度。

6.3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评价,反思在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

第七章:教学拓展7.1 相关作品欣赏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边塞的诗作,如《凉州词》、《塞下曲》等,以拓宽视野,加深对边塞诗的理解。

《出塞》的教学设计一等奖

《出塞》的教学设计一等奖

《出塞》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设计:《出塞》一、教学目标:1.了解《出塞》的创作背景和作者背景,初步理解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3.启发学生对诗意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

二、教学重点:1.理解《出塞》的创作背景和作者背景。

2.初步领会诗人在《出塞》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三、教学难点:1.学生对于古代边塞生活的理解和感受。

2.学生对于《出塞》诗歌的准确理解和深入领会。

四、教学准备:投影仪、录音机、课件、绘画、手工材料。

五、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1.引入《出塞》:播放背景音乐,投影展示丝路的图片,通过让学生听音乐、看图片的方式,调动学生的情感和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出塞》诗歌的欲望。

2.导入话题:引导学生思考古代边塞生活,询问学生对《出塞》的初步印象。

Step 2:学习与感悟《出塞》(30分钟)1.学生分组,每组围绕一个问题展开讨论:诗人为什么要写《出塞》?在诗中,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意义?2.每组派出一位代表总结组内讨论结果并展示,其他组对答案进行补充和评论。

3.教师通过适当的提问和解答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出塞》中蕴含的意蕴。

Step 3:文学创作(40分钟)1.要求学生根据《出塞》的情感和意义,以及自己对边塞生活的理解和感受,创作一首诗歌。

2.学生可以选择用韵脚、用比喻或其他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3.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鼓励他们进行创作,最后要求部分学生现场朗读自己的作品,并进行评价和分享。

Step 4:绘画展示与写作赏析(40分钟)1.要求学生利用手工材料或绘画工具,绘制与《出塞》相关的图画。

2.部分学生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并以作品为基础,写下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学生间互相交流和评论彼此的作品,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六、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文学创作和绘画作品整理成册,提交给班级展览并评选优秀作品。

2016-2017学年最新北师大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出塞》优秀学案(1)(精品)

2016-2017学年最新北师大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出塞》优秀学案(1)(精品)

《出塞》学案一、学习目标1.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自己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学习重点]:通过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读出诗的味道。

[学习难点]:正确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意境。

二、学习过程(一)想象解题,设想意境。

1.说说什么样的诗是边塞诗。

2.读课题,诗题中的“塞”是什么意思?3.看到这样的诗题“塞”,你想到了什么?用一个词描述、用一句话说一说、用一句古诗呢?(想象,感知边塞的环境恶劣、战事频繁、生死惨烈)(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纠正读音:教应读一声。

《古代汉语字典》中教的意思是让、使,不让胡马度阴山,这里应读。

按韵律的时候,也应该读教。

唐人写诗通常要遵循平仄的规律,这个字读仄。

2、古人吟诵讲平仄规律,试着把一声当平声,这样的字音可以拉长,读的平缓;三声、四声当仄声,读的短一些。

试读。

3、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还要根据这种诗体的特点来读,前面每两个字停顿一下,试一试?4、读,把古诗的节奏读出来。

(三)读中想象,读出情感。

1、再把诗读两遍,试着想一想这首诗大概在讲什么。

2、展开想象,读出情感。

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读完这首诗,你的眼前会浮现怎样的画面?(2)对于“秦”和“汉”,你了解多少?(3)在“明月”和“关”前面加上“秦时”和“汉时”这两个时间词,让你想到了什么?(说明边塞上的战争经历了很长时间,经历了许多朝代,从未停止。

)(4)正确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边关”。

像这样前文含有后文省略的词,后文含有前文省略的词的修辞手法叫“互文见义”。

(5)引读:明月依旧,边关如故,只是这延续了千百年的战争,从未停止过,依然是“秦时明月汉时关。

”(6)再来看第二句,“万里长征人未还”,这里的“人”指的是谁?(征人)他们在那里?他们在干什么?一句“人未还”让你想到了什么?(7)想象练笔:征人的亲人们,又会想些什么?白发苍苍的双亲,拄着拐杖,倚在门口,对远方的儿子说(8)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三遍,把你认为读得最有感情的一次用手机app录制下来。

《出塞》教学设计教案

《出塞》教学设计教案

《出塞》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出塞》这首古诗。

(2)理解《出塞》的创作背景和诗歌内容,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韵律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出塞》。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边疆将士的敬意,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2)理解团结互助、英勇担当的精神内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出塞》。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情感。

2. 教学难点:(1)分析诗歌中的意象、韵律和修辞手法。

(2)感受诗人对边疆将士的敬意,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2. 启发式教学法:提问引导,激发学生思考,提高课堂互动性。

3. 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包含诗歌内容、创作背景、意象分析等方面的课件。

2. 图片:准备与诗歌相关的图片,如边疆风光、将士英勇事迹等。

3. 音乐:挑选适合诗歌氛围的音乐,增强课堂氛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边疆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边疆的美丽与神秘。

(2)简要介绍《出塞》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出塞》,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内容,分析意象、韵律和修辞手法。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4.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韵律和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互相交流学习。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诗歌情境中,感受诗人的情感。

(2)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互相交流。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强调诗歌中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出塞》教学教案

《出塞》教学教案

《出塞》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出塞》。

(2)理解《出塞》的诗意,了解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分析并掌握《出塞》中的修辞手法和抒情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出塞》。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边塞将士的敬意和对和平的渴望。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出塞》。

(2)理解《出塞》的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分析《出塞》中的修辞手法和抒情技巧。

(2)联系作者生平及其创作背景,深入解读《出塞》。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出塞》的题目,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出塞》,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出塞》中的修辞手法和抒情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边塞将士的敬意和对和平的渴望。

(2)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爱国情怀的理解。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出塞》的诗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出塞》。

2. 写一篇关于《出塞》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究。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出塞》为例,讲解修辞手法和抒情技巧。

3. 采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4.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互动交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战争《出塞》的教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战争《出塞》的教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和平《出塞》的教案教学目的: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化诗歌理解诗句含义,领会诗歌的艺术境界3、理解和平给人民带来的灾祸和不幸,加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

4、领会边塞诗的风格,培养先生对祖国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目的1、2教学难点:目的3、4及背诵、默写教学方法:朗读法所在班级情况先生特点分析本班现有先生29人,其中男同学15人,女同学3人。

先生思想表现良好,在学习方面,大部分同学很认真,只需个别先生便宜力较差,缺乏学习盲目性;班中先生基础良莠不齐,先生成绩参差不齐。

要想进步本班复习效果,针对上述情况,必须夯实基础,以本为本,加强语文“双基”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在本来的基础之上加深理解、加深认识,力争从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的高度,进一步激发其学习兴味,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建立学好语文的决心,力争使全班同学的语文成绩有必然幅度的进步。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

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反映和平的作品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其中有吟诵边塞风光的(如王维的《使至塞上》),有叙说边关战事的(如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有借以倾诉思乡之情的(如范仲淹的《渔家傲》,更有畅谈从军壮志抒发爱国之情的(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那么我们今天来看一看这两首诗歌又是从哪方面来反映和平的?一、交流材料乐府诗:乐府,原是古代掌握音乐的官署,汉武帝时规模较大。

后来将其演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

二、朗读诗歌,感知诗歌大意1、朗读:可教师范读、先生朗读、自在散读、全班齐读2、诗歌大意:《十五从军征》这首乐府诗描述的是一位少年从征65年后返回故里的情景。

一位衣冠楚楚、鬓发全白、手拄拐杖的老人茫然地站在曾经是那么熟习,而今却家破人亡的,绝望地望着东方……这首诗经过主人公的蒙受揭示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酿成的苦难。

三、讨论探求:1、请同学有感情地读出本人所喜欢的诗句,及喜欢的理由。

语文课文出塞的教案设计

语文课文出塞的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出塞》。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把握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3)了解作者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运用想象和联想,体会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2)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历史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作者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歌意境和主题的把握。

2. 古典诗歌的欣赏和审美。

3. 运用想象和联想,体会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诗歌意境,阐述作者思想。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

3. 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4.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体验诗歌情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出塞》,提问:“塞”指的是哪里?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

(2)结合注释,解释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分析诗歌意境和主题。

(2)阐述诗人的爱国情怀。

4.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2)选取代表性的小组进行汇报。

5. 情感体验:(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体验诗歌情感。

(2)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或表演。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7. 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出塞》。

(2)写一篇关于《出塞》的读后感。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内容:1. 掌握课文《出塞》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汉语用法。

《出塞》教学设计篇《出塞》教案大全

《出塞》教学设计篇《出塞》教案大全

《出塞》教学设计篇《出塞》教案大全一、教学目标1.理解《出塞》的背景和意义,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2.掌握《出塞》的文学特点,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感受作者情感。

2.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文学特色,品味诗歌语言。

三、教学准备1.教材:《出塞》2.课件:展示《出塞》的诗意画面、相关历史背景等。

3.教学参考书:《唐诗鉴赏辞典》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塞上江南”这个词吗?它指的是我国哪个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绘边塞风光的诗歌——《出塞》。

(二)作者简介1.介绍作者王昌龄: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家夫子”,其诗多写边塞风光、宫闱生活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三)朗读诗歌1.学生自读《出塞》,注意节奏、停顿。

2.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美。

(四)理解诗歌内容1.学生自由讨论,概括诗歌描绘的景象。

(五)品味诗歌语言1.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进行赏析。

2.教师点评: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运用历史典故,表达了作者对边塞将士的敬意。

第二课时(一)回顾诗歌内容1.复习《出塞》,回顾诗歌描绘的景象。

(二)分析诗歌情感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表达的情感。

(三)诗歌艺术特色分析1.学生自由发挥,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2.教师点评:如对仗工整、用词贴切、意境深远等。

(四)拓展延伸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边塞诗的了解,分享其他边塞诗人的作品。

2.教师补充:如王维的《使至塞上》、杜甫的《塞上曲》等。

(五)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外阅读其他边塞诗,进行比较阅读。

五、课后作业1.背诵《出塞》。

2.写一篇短文,介绍《出塞》的艺术特色。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出塞》,让学生感受到了边塞诗的魅力,培养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战争《出塞》教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战争《出塞》教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战争《出塞》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出塞》这首诗的基本内容,感受诗中所表达的战争气息和边塞风光。

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的朗读、欣赏、感悟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分析诗中的战争气息和边塞风光。

2.理解诗中所表达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聊聊同学们对战争的看法,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人类的影响。

2.引出《出塞》这首诗,简介作者王昌龄及其创作背景。

二、自主学习1.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注意把握节奏和韵律。

2.学生分享对诗中意象的理解,教师点评并引导。

三、课堂讲解1.逐句分析诗中的意象,如“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等。

2.引导学生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战争气息和边塞风光。

四、讨论交流1.分组讨论: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战争气息?哪些地方描绘了边塞风光?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诗中的意象和战争气息。

2.引导学生思考:诗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二、课堂讲解1.分析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如“不教胡马度阴山”、“但使龙城飞将在”等。

2.引导学生理解诗中所表达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讨论交流1.分组讨论: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出塞》的读后感。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回顾诗中的意象、战争气息和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朗读表现诗中的情感?二、朗读指导1.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注意节奏、韵律和情感的表达。

2.学生跟读,互相交流朗读心得。

三、课堂实践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段落进行朗读表演。

2.各组展示朗读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根据课堂实践,修改和完善自己的朗读表演。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三节课的内容,回顾诗中的意象、战争气息、思想感情和朗读技巧。

《出塞》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_1

《出塞》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_1

《出塞》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_1《出塞》教学设计教案导语: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对《出塞》这首古诗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古代战争中的背景与士兵的心理,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与设计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与表达能力。

第一节:导入与讲解1. 导入(5分钟)老师展示《出塞》这首诗,同时播放朗读录音,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韵律和语调。

2. 讲解(10分钟)老师讲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王之涣,介绍他生活的年代和他创作《出塞》时的背景。

同时,解释诗歌中一些生僻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第二节:课文解读1. 理解诗歌内容(10分钟)学生分组小组讨论诗歌的内容,并完成一份诗歌概括大意的练习。

然后通过学生表演或朗读的方式,将各组的概括大意呈现给全班。

2. 理解诗歌语言(15分钟)老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诗歌的语言表达,例如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者用什么样的词汇和形象来描述边塞戍卫的景象和士兵的心情等。

学生可以进行课外拓展,收集和查找相关背景知识,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第三节:阅读分析1. 诗歌形式分析(10分钟)学生分析《出塞》的诗形和诗歌的结构,讨论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诗歌意义分析(20分钟)学生结合之前理解诗歌内容和语言的基础上,展开对《出塞》的意义的理解和深入讨论。

可以从史诗性、哲理性和审美性等角度展开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度。

第四节:创造与表达1. 诗歌创作(15分钟)学生根据课文的启示和自己的想法,创作一首与《出塞》相关的新诗。

可以借鉴课文的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同时注重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2. 朗读与表演(15分钟)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创作的新诗进行朗读和表演,以此展示自己的创造和表达能力。

同时,全班同学可以对朗读和表演进行评价和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第五节:拓展与延伸1. 背景知识拓展(10分钟)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渠道,查找与边塞戍卫相关的历史故事和文化背景,进一步了解古代边疆战争的历史。

出塞教学设计优质课一等奖

出塞教学设计优质课一等奖

出塞教学设计优质课一等奖【原创实用版】目录1.概述:介绍“出塞教学设计优质课一等奖”的背景和意义2.教学设计:分析获奖教学设计的主要特点和优势3.优质课评选标准:阐述优质课评选的主要标准和考量因素4.一等奖作品展示:介绍一等奖获奖作品的具体内容和亮点5.总结:对出塞教学设计优质课一等奖进行总结和评价正文近日,一场针对出塞教学设计的优质课评选活动落下帷幕,评选结果揭晓,一等奖花落谁家?这个问题引发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教学设计的主要特点和优势,优质课评选的标准,以及一等奖作品的展示等方面,详细解析这次评选活动的情况。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获奖教学设计的主要特点和优势。

这次的获奖教学设计,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此外,它还注重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生动、贴近生活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那么,优质课评选的主要标准和考量因素是什么呢?据活动主办方介绍,他们主要从教学目标的明确性、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教学方法的创新性、教学效果的显著性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

其中,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性是评价的重要指标。

接下来,让我们来一起看看一等奖获奖作品的具体内容和亮点。

这次的一等奖作品,是一节以“出塞”为主题的语文课。

教师通过生动的讲述,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诗歌的美,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了“出塞”这一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意义。

课堂活动设计丰富,学生的参与度高,教学效果显著。

总的来说,这次的出塞教学设计优质课一等奖评选活动,不仅展示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和理解优质课堂教学的窗口。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六 战争 古诗二首 出 塞》优质课教学设计_18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六 战争 古诗二首 出 塞》优质课教学设计_18

古诗教学设计出塞教学目标:1、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一、解题导入读课题“出塞”。

你为什么读sài,诗题中“塞”是什么意思?(边塞、关塞)二、新授1、学习“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塞》是怎样描写边塞生活的?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句诗中“人”指的是――?(戍边的征人)从诗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边塞远,离家时间长)从哪个词体会到的?2、感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文后两句讲了什么?“龙城飞将”指的是谁?(汉朝李广将军)秦汉至唐,将军无数,诗人为什么单单提到汉朝的李广将军的?这两句是王昌龄的殷切希望,来,我们来表达一下诗人的希望,引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希望吗?还表达了谁的希望?教师提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是啊,这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也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父母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3、小结然而,战争停止了吗?是啊,没有,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良知者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最强音。

一齐读全诗。

三、结课升华学习这首诗,我们不仅仅从字面上理解古诗,更结合了大量资料,读出了诗人对征人的同情,对良将的思慕,对和平的渴望,这些诗文深处的内容。

师:时光流转到了今天,透过历史的天空,从秦汉一直延续到唐乃至到明清的汉民族政权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千年战争”让我们感慨,让我们唏嘘,这让我们看到了和平的可贵,我们呼唤和平。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六 战争 古诗二首 出 塞》优质课教学设计_2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六 战争 古诗二首 出 塞》优质课教学设计_2

《出塞》教学设计执教班级:六年级(5)班教学目标:1.深入诗歌理解诗句含义,培养自学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

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激发对和平生活的热爱。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会背诵、默写。

4.在运用资料中尝试作品迁移,激发学生学诗主动性.体会边塞诗的风格,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入情入境学习古诗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激发对和平生活的热爱。

教学准备:1.师生共同查找有关诗人、时代背景、其他描写战争诗的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诗文。

3.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出塞》,激诗趣1.由明朝李攀龙的诗评“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入手引出课题。

2.通过预习你对“边塞”有哪些了解?你脑海里的边塞是什么模样呢?3.板书课题,解题。

二、读《出塞》,感诗味1.自由朗读《出塞》。

注意多音字,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

2.指名读.3.师生合作读。

4.生齐读。

三、品《出塞》,悟诗情◆自由读诗,初步理解诗意。

1.通过预习以及刚才的读,大家的心中有了哪些感觉?已经知道了些什么?还希望知道些什么?2.全班交流。

◆从“秦、汉、月、关”入手,品味诗句精妙1.这首诗被推为唐人七绝最好的作品,而这首诗的第一句又被推为千古名句。

请大家静下心来,细细地品一品,读一读,就这7个字,精妙在何处呢?2.通过一道算术题,请学生算一算,在算中理解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辽阔。

从而初步感悟这首唐人七绝“压卷”之作所蕴藏的巨大的历史悲怆,无限的深沉汉息?3.指导学生练读这一句。

4.齐读。

◆从“未”字入手,探寻“文本秘妙”◆由“人”入境,感悟“文本秘妙”1.想象说话:人未还啊!人未还!又有谁知道在同一轮明月下,将士们的家人又在做什么呢?(配乐出示) 将士们白发苍苍的父母——将士们孤苦无助的妻子——将士们无依无靠的儿女——2.谁能选一句来说一说?3.对前两句诗进行质疑。

小学语文北师大六年级上册(2023年6月修订)6战争-《出塞》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北师大六年级上册(2023年6月修订)6战争-《出塞》教学设计

《出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借助资料理解诗歌大意,读悟结合,体味诗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出示诗歌,读诗。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首古诗——出塞。

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师:请大家回忆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

(生回答后,白板展示齐读)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读诗句悟诗情三、破题而入,了解作者,简析背景。

1、解诗题师:我们将用这种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诗题中的“塞”指什么?出塞是什么意思?生1 塞:边塞。

生2 出塞:就是到边防线去守卫边疆。

(课件展示课题意思)师:从诗题中你知道这首诗应该是写什么内容的吗?生:反映边塞生活或战事的诗。

(板书:边塞)师:看到边塞,你想到什么?生:大漠、烽烟、长城、黄沙……(自然环境艰苦)师: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

与匈奴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战争场面惨烈。

2、知诗人王昌龄,唐朝著名边塞诗人,他是盛唐时期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有“诗家天子”之称。

代表作有《从军行》《出塞》《芙蓉楼送辛渐》等。

三、看注释,明诗意、读诗句,品味意境,悟诗情。

1、同学们齐读古诗,抽生读学习第一、二句。

(1)师:思考从这两句诗中你从哪里知道它是描写戍守边塞的事?生:万里长征人未还(2)师:万里长征说明了什么呢?生:边塞远。

(3)师: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生:战事频繁终老边塞。

生:将士们战死在边塞。

(4)师:这两句师的意思是什么?(同桌讨论,抽生说意思,最后课件出示一、二句意思并朗读。

)(5师:秦时明月汉时关”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学生讨论,课件展示)(6)师:想象:久未回家的边关战士,面对明月会想些什么?(课件展示)生1:战争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呀!(战士对战争的怨恨)生2:爸爸妈妈你们还好吗?(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板书:思念———家乡、亲人)(7)指导读这两句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塞》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课后注解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唐诗。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1.读《静夜思》,抓住“明月”的意象,请学生结合自身感受,谈谈想家的感觉。

(板书:明月)突出李白可能是在什么状况下思念家乡。

自己在外想家一般怎么办?
导入《出塞》,板书课题,解题,了解“塞”的意思,汇报朗读。

2.同学们课前已经自学了这首诗,还有什么读不明白的地方,在这里不妨提出来,我们大家交流交流。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释疑。

4.现在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学生谈、齐读。

教师小结:我们是怎么初步读懂古诗的?小结初步读懂古诗的方法。

(板书:边关)
5.播放手机app中精彩的导学作业
过渡语:熟读古诗,初步读懂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把古诗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下面我们来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二、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1.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从征人角度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⑴读一读。

⑵想一想。

这两句诗讲了什么呢?这两句诗有没有讲述一件有关征人的具体事情?
⑶说一说。

诗中没有说征人们具体的生活事件,你觉得征人们可能会做些什么呢?
⑷学一学。

我们刚才总结了初步读懂古诗的方法,这里有一首描写征人具体生活的诗,你们有没有信心自学并初步读懂呢?
⑸叹一叹。

假如你是征人,面对这样的生活,你心中可能会作何感叹?(思念家人、恨、渴望、愁、盼、苦)
⑹诵一诵:征人们这一切一切的感受,都化成了一个愿望,那就是——回家(生答)要知道,这征人是千百年来的千百万征人啊!千百年来千百万人萦绕心头的梦,却都只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从亲人角度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过渡:征人在万里之外喋血沙场,在同一轮明月之下的他们的家人可能在做些什么呢?
⑴在同一轮明月下的征人的家人们可能在做些什么呢?
⑵学生思考,完成练习。

①征人白发苍苍的父母,一脸,相互搀扶着,地来到村口,站在一棵老树下,遥望,忍不住喊一声;
②征人柔弱无助的妻子,替别人洗完一筐又一筐的衣服,遥望着,忍不住别过脸去,偷偷擦拭去
③征人无依无*的孩子,看见别人的爸爸百般爱护自己的孩子,忍不住流下了,稚嫩的心灵从此
⑶教师激情引读:
这千百年来千百万白发双亲、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可怜的妻子、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孤苦无依的孩子对儿子、丈夫、父亲的期盼,却也只能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⑷征人们回家有望吗?我们来看一段资料。

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
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①生看资料,理解资料意思。

②古代的边塞诗,有很多就反映了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我们一起轻声读读,感受感受。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唐·李颀《古从军行》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晚唐·曹松《已亥岁二首》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唐·李颀《古意》
⑸王昌龄面对这千百年来千百万人的悲剧,发千古之感慨,写下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的不朽佳句,我们也写两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

学生写话。

并用手机app拍照,分享给全班同学。

2.感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⑴学生读诗。

⑵这两句诗讲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观点和希望?(教师可简要介绍李广事迹,
帮助学生理解。


⑶学生汇报,教师引读。

这两句诗表达了王昌龄的殷切希望,来,我们来表达一下诗人的希望,引读──但使
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希望吗?还表达了谁的希望?学生谈,教师引读“秦时
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是啊,这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也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父母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⑷整体读全诗。

然而,战争停止了吗?是啊,没有,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良知者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最强音。

屏幕出示《出塞》全诗,学生齐诵全诗。

三、结课升华
(1)引入汉匈战争的一些资料。

资料二:
汉王朝、匈奴河南之战后,匈奴人失去了阴山以南的广阔区域,痛心疾首,每过于此,无不掩面痛哭;河西之战后,匈奴人又失去了水草丰美的河西地,经济上蒙受的损失更为严重,所以匈奴人歌曰: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汉武帝时,汉王朝、匈奴在漠北大会战,经过数月搏杀,匈奴损兵十几万,这几乎是匈奴当时人口的三分之一。

此战后,匈奴几无壮年男丁。

(2)时光流转到了今天,透过历史的天空,你能否试着谈一下对从秦汉一直延续到唐乃至到明清的汉民族政权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千年战争”的看法?学生自由谈,教师不做定论。

(教学意图:炙热的情感可能燃烧学生的理智,今天读这首诗,很有必要引导学生对这一历史的悲剧有全面、公正的看法。


四、课内外结合,学习古诗
1.教师印发课堂上出现的古诗,有兴趣的课后自学。

2.王昌龄没有找到制止战争的有效办法,你对“阻止战争”又有何高见?用手机app录音并分享给全班同学。

五、板书设计
明月
边关家
征人父母妻子孩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