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罗科菲耶夫的《亚里山大·涅夫斯基》及其《康塔塔》的艺术特色
《普罗科菲耶夫《a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的音乐特点与演奏诠释》范文
《普罗科菲耶夫《a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的音乐特点与演奏诠释》篇一一、引言普罗科菲耶夫,俄罗斯作曲家,他的《A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作为其众多音乐作品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深刻的内涵。
本文将对该作品的音乐特点进行详细分析,并探讨其演奏诠释,以期为钢琴演奏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二、普罗科菲耶夫《A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的音乐特点1. 独特的旋律与和声普罗科菲耶夫的《A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以其独特的旋律和和声为特点,呈现出丰富的音乐色彩。
作品中,旋律线条优美、流畅,具有强烈的动力感。
同时,和声的运用也极具特色,既有传统的和声结构,又融入了现代音乐元素,使得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2. 丰富的节奏变化该作品在节奏上具有丰富的变化,既有稳定的节拍,又有突如其来的节奏转换。
这种节奏的对比使得作品更具动感和活力。
在演奏过程中,需要灵活地运用各种节奏技巧,以表现出作品的节奏特点。
3. 强烈的情感表达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向来以情感表达强烈著称,《A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也不例外。
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色彩,既有悲伤、忧郁的旋律,又有欢快、激昂的节奏。
在演奏过程中,需要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情感内涵,将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传递给听众。
三、演奏诠释1. 音色与技巧的把握在演奏普罗科菲耶夫的《A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时,需要准确把握音色和技巧的运用。
在音色方面,要注重琴音的饱满度和层次感,同时要注意控制音量和音色的变化。
在技巧方面,要灵活运用各种演奏技巧,如弹跳、力度控制等,以表现出作品的旋律、和声、节奏等特点。
2. 情感的传达与表现在演奏过程中,要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情感内涵,将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传递给听众。
这需要演奏者对作品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准确把握作品的情感变化和转折点。
同时,在演奏过程中要注重情感的表达和表现,通过音色、节奏、力度等手段将作品的情感传递给听众。
3. 与观众的互动与交流在演奏普罗科菲耶夫的《A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时,要与观众进行互动与交流。
普罗科菲耶夫与他的钢琴改编曲
普罗科菲耶夫与他的钢琴改编曲一、普罗科菲耶夫的创作阶段谢尔盖.谢尔盖维奇.普罗科菲耶夫(Sergey Sergeyevich Prokofiev),20世纪伟大的前苏联作曲家、钢琴家。
年幼时考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师从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等大师学习。
普罗科菲耶夫的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求学时期(1907-1918)、侨居国外时期(1918-1934)、苏联时期(1934-1953)。
普罗科菲耶夫在求学时期寻求新的表现手法,更多的去接触现代音乐。
这一时期的作品大多表现出乐观的情绪。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第一钢琴协奏曲》《古典交响曲》等。
1918年普罗科夫耶夫侨居国外进入创作的第二个时期。
当时的西方社会处于一战后的萧条期,人们对音乐的需求发生变化,浪漫主义与印象主义已不再适应当时的社会需求。
音乐家们渐渐走上复兴古典的道路。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舞剧《浪子》《钢之舞蹈》《在第涅伯河上》;钢琴小品四首《老祖母的故事》歌剧《对三个橙子的爱情Op.33》(1919)、《火天使Op.33》(1919-1927)。
在回苏联的二十年中,他达到了创作的黄金时期,写下许多作品。
这一时期普罗科菲耶夫成为爱好古典形式却有浪漫主义倾向的作曲家。
这个时期的作品旋律优美,通俗易懂,有精湛的作曲技巧,和声语言富有表现力,作品中蕴含着独特的意境。
作品: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Op.64》(1935-1936)、《灰姑娘Op.87》(1940-1944)、《宝石花的故事Op.118》(1948-1950)、交响童话《彼得与狼Op.67》(1936)、歌剧《战争与和平》(Op.91 1941-1952)、《第五交响曲》(1944)、康塔塔《亚历山大·涅夫斯基》(1939)。
二、普罗科菲耶夫的钢琴改编曲代表作鉴赏(一)《浪子》——6首小品six pieceOP52浪子作于1931年,是一组以自身的作品为素材而作的钢琴曲。
是在原素材的基本上发展而成。
浅谈普罗科菲耶夫钢琴作品《托卡塔》及其演奏技法
浅谈普罗科菲耶夫钢琴作品《托卡塔》及其演奏技法作者:王泳欢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02期【摘要】普罗科菲耶夫,是20世纪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
他创作的作品都赋有现代派的风格,d小调《托卡塔》是普罗科菲耶夫的钢琴作品之一,技术之难是本作品的特点。
本文就作品的背景以及演奏技法做一简单的阐述,可供各位演奏者参考。
【关键词】钢琴;托卡塔;演奏一、作曲家生平简介及创作生涯谢尔盖·谢尔盖维奇·普罗科菲耶夫(Sergei·Sergeyevich·Prokofiev),苏联著名的钢琴家、作曲家。
普罗科菲耶夫是一位十分有音乐天赋的音乐家,他从小随自己的母亲学习钢琴,五岁时就开始创作钢琴小曲,几岁时,歌剧《巨人》在他的笔下诞生。
直到1918年,俄国发生了十月革命,为了躲避战乱,普罗科菲耶夫便开始了他周游世界的生涯。
但是他的作品在他国却没有太多的演出机会,也没有被太多人认可。
在多年的海外游子生涯结束后,普罗科菲耶夫返回苏联,定居莫斯科。
回国后的他在创作上又有了更大的丰收——他创作了很多风格别致的作品,这些作品都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色彩。
这一时期他的作品里也多了抒情的乐段。
1953年3月,普罗科菲耶夫因脑溢血突然逝世。
普罗科菲耶夫的一生共有两百多部作品,涉及不同的音乐种类,其中包括歌剧、芭蕾音乐、钢琴曲、管弦乐、声乐曲、电影配乐、等等,贡献比较突出的便是他的钢琴作品。
从作曲家的钢琴作品巾可以看出,青年时期的普罗科菲耶夫的音乐创作以前卫、激进的风格为主,作品常常会显得粗暴,并非常注重炫技。
到了中期,在新古典主义的感染下,那种粗暴的风格得以缓和。
晚期的作品就更加平静与单纯了,甚至作品常会出现温柔的抒情乐段。
二、普罗科菲耶夫与《托卡塔》托卡塔(Toccata),也称触技曲。
源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
是一种自由、热情、富有激情的键盘乐曲。
托卡塔的技术要求是比较高的,它要求演奏者要演奏出快速而又清晰的效果,而作曲家在创作托卡塔的过程中,又会将和弦的快速交替或是和弦的音阶式进行大量地贯穿其巾。
浅谈普罗柯菲耶夫《亚历山大·涅夫斯基》音色的设计与布局
浅谈普 罗柯 菲耶 夫 《 亚历 山大 ・ 涅 夫斯基 》音 色的设计与布局
任 佳
摘 要 :在 普罗柯 菲耶夫 《 亚历 山 ・ 大涅 夫斯基》这部作品 中,作 曲家在 音乐的发展 过程 中将 创作 重心放在 乐队技 法方 面 .并 且 作 曲 家通 过 对 整体 音 色 的严 谨 布 局 与 精 密 设 计 ,通 过各 种 织体 的 变换 、乐 器 的 变换 将 整部 作 品雕 琢 的惟 妙 惟 肖 。本 文 便 立 足 于 这 部 作 品 的 乐 队技 法 ,试 图 分析 这部 作 品在 音 色布 局 上 的 不 凡表 现 。 关 键 词 : 整体 音 色布 局 : 音 色设 计 ; 主干音 色; 逻辑性音 色
2 0 1 5 年第六期 《 音乐创作 》
做扩 大化配置 ,结束处 乐队音色 回归第二 乐章开始 处的音色 设计 ,由此可 以看 出音色设计上 首尾 呼应 的逻辑性 。 2 、音色 的对 比性 。第一乐章突 出整体性 的音色设计 ,第二乐章 出现对 比性 的音色 思维 。首 先,第 二乐章合 唱队音色以
整体宏 观音色设计
第 二 乐 章 在 整 体 宏 观 方 面 音 色 设计 与配 置 手 法 的逻 辑 性 主 要表 现 在 以下 几 方 面 :
l 、音色 的回归性。如上 图所示 ,此 乐章是单三部结构 的作品,A段与 A 段在音色 上采 用回归手法 ,在 乐章尾部结 束处
・1 6 7・
第 二乐 章
全奏 ( 在 全奏 中穿插 块 状音 色) 合唱 主奏 弦乐 伴奏 ‘ 全奏 ( 在全 奏 中穿插 块状 音 色)
第三 乐章 铜管 主 奏 ,在 乐 队全 奏 中凸 显铜 管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传》的文学评注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传》的文学评注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传》是俄罗斯文学经典作品。
全文以中国古代叙事体裁诗词的手法写成,以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的一生为主题,由儿时的经历、成年的学业、犯错的行为及悔改的努力一一道来,展现出一条从苦难到改革、从谦卑到自信的鲜活人生之轨迹。
从结构上来看,《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传》以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成长过程为主线,前半段人物演变,个性刻画、经历积累;后半段表现其改革的思想之路,成熟的智慧和自信;正反两方面展示了亚历山大涅夫斯基这个主人公的心地变化和人生抉择,使得整部作品充满了无穷的魅力。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传》一部文学传统与当代现实主义密切结合的作品,在文学题材上,作者用非常浪漫艳丽的描写方式,把主人公一生的青春时光、心路历程以一种优美而深沉的叙事诗化,特别是在细节描述、情节发展和字句音乐等方面,作者的笔调处处可见。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传》的文学性主要体现在:历史空间重建,自叙自述,富有叙事艺术,诗化文字,情节发展,铺陈心灵世界,客观而合理地揭示社会现实和人类存在的价值普遍原则;它又以其精湛的文字结构,缜密的层次表现,处处呈现出文学艺术作品的乐章。
在整部作品中,作者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干,实现了对普通人生活中一个简单却充满价值的故事的情感体会和内在探索,展现了无比绚烂的灵魂,就是这种灵魂,使《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传》传彻千古,使它流传至今,成为一部经典之作。
总的来说,《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传》以其独特的文学观念,诗化的文字,浪漫模糊的表达手法,及剧情内容的张解,把现实生活中一个个又平凡又精彩的故事描绘得栩栩如生,激发了世人对理想和真理的追求,彰显了俄罗斯文学经典作品的精髓,值得被我们深思和铭记。
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有什么特点?对世界有什么影响
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有什么特点?对世界有什么影响本文导读:的作品力图表现出形象鲜明的俄罗斯民族风格,又表现出对十八世纪古典作曲家的偏爱,有时也能反映出现代主义倾向。
他的作品具有青春的活力、热情、乐观、清晰而富有魅力。
二十年代前后的十五年间,他侨居国外,在日、美、英、法、德、比、意、西等国弹奏、指挥自己的作品演出,享有世界性声誉。
回国后选取爱国主义主题,把苏联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放在首位进行创作。
先后获得极高荣誉:劳动红旗勋章、人民艺术家,六次获斯大林奖;外国诸多有名音乐组织成员。
世界各国艺术界一致认为他是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曲家之一。
普罗科菲耶夫自称其作品是四条基准线合作的结果。
古典线一方面来自于他对历史元素如古舞蹈的怀缅,另一方面则是他对传统的继承。
但这种新古典主义的作品只有一部,就是他的《古典交响曲》。
而现代线则彰显他对大胆的和声,不和谐音和新颖的和弦组合的偏好。
这些作品已到达调性的底线。
第三条线被普罗科菲耶夫称为动力线。
他的很多作品有着紧凑的节奏和粗犷的旋律。
与之相对的是抒情线。
普罗科菲耶夫能够将抒情和恬静的旋律突然带到尖锐强烈的情感冲击之中。
另外,他的作品中幽默和讽刺也并不少见。
普罗科菲耶夫的管弦乐有着独特的音响,这全赖其独特的配器,例如部分的小提琴和大号齐奏。
普罗科菲耶夫的创作并未中断,但还是可以从中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俄国阶段,这期的作品是他出走之前写下的。
这时期的作品,以普氏特有的旋律,尖锐地不协调音,挖苦式的幽默和强大的生命力为标志。
虽然此时的他已和欧浪漫主义泾渭分明,但是其风格仍未和传统完全脱节,遵守调性创作。
这些作品中还引起过丑闻(如《斯堪特人组曲》)。
经过短暂的休整(1部小提琴协奏曲,3部钢琴协奏曲),他的音乐语言进入第二阶段外国阶段(从1918年起),这时他的音乐更为现代,第二主线分明。
这时的普罗科菲耶夫开始不理会调性。
聚集的音响,旋律的突然爆发是这时期作品的特色。
虽然如此,他的前卫相比起一些同僚程度还是不一样的。
浅谈巴洛克时期康塔塔的音乐风格
浅谈巴洛克时期康塔塔的音乐风格作者:杨雪姣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7年第03期摘要:“巴洛克”一词最初应用于17世纪的建筑学,用来形容雕刻怪诞、华丽、复杂的线条,并带有夸张的纹饰建筑风格,“康塔塔”脱胎于17世纪初的单身节歌变体,后来发展为一种由若干短小对比段组成的形式,至17世纪后半叶最后定型为更为轮廓分明的模式,即通奏低音伴奏的独唱宣叙调和咏叹调(通常各为两或三首交替出现),由于演唱康塔塔体裁的作品需要精湛的演唱技巧,并且音乐充分突出了无与伦比的旋律性,所以研究康塔塔的声乐作品对于我们现在从事声乐教学的工作者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巴洛克;康塔塔;通奏低音;咏叹调;戏剧性1750年左右,意大利热爱旅游的总督夏尔·德·布罗西因抱怨罗马新建的潘菲利宫的具有与当时的建筑风格不相符的带有花纹以及金丝饰品的建筑风格,他把这种不对称、不规整的建筑风格成为“巴洛克”。
至此,巴洛克一词就成为欧洲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上半页艺术特点的代名词,巴洛克一词也用来形容16世纪末到1750年前后的音乐风格。
文艺复兴后期的声乐体裁主要以具有代表性的反映世俗复调音乐的意大利“牧歌”体裁以及猎歌、巴托塔,在宗教音乐方面,主要以德国的马丁·路德为代表的新教赞美歌,用德文歌词,采用多声部,高音声部为主旋律,可见,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声乐体裁主要以复调为主。
巴洛克时期的欧洲是一个动荡的年代,意大利国土四分五裂,德国音乐文化由于“三十年战争(1618-1648)”的灾难而萎靡不振,政治上也支离破碎,法国启蒙运动崛起,资本主义思潮盛行,旧的封建宗教制度面临危险,无论从政治制度还是从欧洲人们的主流思潮来看,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即将展开,在音乐文化上也是如此,文艺复兴时期强调的“人文主义,崇尚自然”的创作理念在巴洛克时期得到前所未有发挥,作曲家们正是基于这样理念的创作,所以巴洛克时期的声乐作品,以康塔塔为例,都是以及其强调人们复杂而细腻的人文情感的旋律性和“不规则、不对称”的形式出现的,在当时等级森严的守旧派宗教信徒们看来(主要是针对与马丁·路德的新教对立的信教徒们)简直就是“怪胎”。
康塔塔《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第五乐章和弦材料的研究
Appreciation and appreciation 品鉴与欣赏康塔塔《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第五乐章和弦材料的研究梁 晨(烟台南山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0)【摘要】普罗科菲耶夫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著名的苏联作曲家、钢琴家。
他的很多作品都涉及到战争题材,充分展现出他的爱国主义民族性创作特征。
康塔塔《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就是这一时期的伟大作品之一,共有七个乐章,第五乐章《冰湖大战》在整部作品中处于展开性的关键位置。
这样一部以伟大的战争性题材所做的电影配乐改编的康塔塔作品,能够将激烈的战争过程和场景用音乐描绘得生动形象,其中蕴藏着普罗科菲耶夫巧妙而灵活的和声技法创作。
笔者通过对这一乐章的和声中和弦材料的运用加以分析,窥探普罗科菲耶夫的和声创作特点。
【关键词】和声材料;和弦材料;三度结构和弦;非三度结构和弦【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康塔塔《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改编自普氏的这首同名电影配乐作品,电影由导演谢尔盖·米哈伊洛维奇·爱森斯坦(1898-1948)于1937-1938年间执导拍摄。
电影的全部配乐由普氏一人担任。
影片主要讲述了公元十三世纪,罗斯的西北部诺夫哥罗德城受到日耳曼和瑞典军队的侵犯,诺夫哥罗德王公—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率领罗斯勇士在楚德湖上通过机智英勇的作战,以少胜多地取得了胜利,赶走了入侵的敌军,得到罗斯人民歌颂的历史事迹。
本文将从和弦材料这一方面入手,将这首作品的和弦材料分为三度结构和弦和非三度结构和弦两大类,探索他既汲取古典作品特点,又赋予二十世纪和声的创作特点。
并分别通过不同的和弦结构,结合其战争的发展过程,分析和弦材料的运用与其音乐性表现的相互关系。
一、三度结构和弦三度结构和弦是浪漫时期之前,特别是古典时期主要使用的和弦结构,对于和声进行和明确调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到了20世纪初期,作曲家们更加热衷于探索新的和声结构,普氏却仍常在他的作品中大量采用三度结构的和弦材料。
普罗科菲耶夫 第三钢琴协奏曲
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是20世纪最重要的音乐作品之一,充满了戏剧性和情感。
这部作品由著名俄罗斯作曲家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于1917年所作,是他为钢琴而创作的三部协奏曲中的第三部。
作曲家将其称之为自己的“战争三部曲”,该作品表现了其对战争与和平、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矛盾态度。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介绍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的音乐特点、历史背景以及对现代音乐的影响。
一、音乐特点1. 音乐结构: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的音乐结构十分复杂,采用了大量的和声技巧和对位法则,形式上呈现出高度严谨的特点。
整个协奏曲共分为三个乐章,依次为第一乐章:《安达里尔庋歌》(Andante)、第二乐章:《奎克斯特》(Tema con variazioni)、第三乐章:《机械》(Allegro ma non troppo)。
每个乐章都具有独特的音乐特点,同时三个乐章之间又构成了一部和谐统一的整体音乐作品。
2. 情感表达: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的情感表达非常丰富,既有激情澎湃的部分,也有深沉内敛的情感表达。
整个协奏曲中,钢琴与管弦乐团之间的对话形式极其丰富多变,表现出作曲家深刻的音乐表达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3. 音乐语言: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的音乐语言很大程度上受到20世纪初俄罗斯民族音乐和民族舞蹈的影响。
作曲家巧妙地将传统俄罗斯音乐元素与现代音乐语言相结合,形成了独特而富有个性的音乐风格。
二、历史背景1. 作曲背景: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是在一战爆发后不久创作的。
这是一个充满动荡与战争的时代,而协奏曲的音乐语言正是对这一时代的反映。
作曲家通过这部作品表达了对战争的深切忧虑和对和平的期许,以及对俄罗斯民族传统的深厚热爱。
2. 首演及反响: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于1917年首演,其反响非常热烈。
作为当时音乐界的一大事件,协奏曲的首演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被誉为“20世纪音乐的奇迹”。
三、对现代音乐的影响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在20世纪音乐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现代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俄罗斯合唱文化解读_曹通一
俄罗斯合唱文化解读上海音乐学院曹通一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传统从政治与历史的角度讲,俄罗斯是一个产生得相当晚的国家。
一直到公元九世纪末,十世纪初,早期俄罗斯国家的雏形———基辅罗斯才刚刚形成,因此俄罗斯人讲自己的历史,往往是一千年。
但如果从文化的角度讲,他们的合唱艺术从十五世纪开始就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在此之后,从单音旋律发展到多声部合唱,从时间上讲,也只稍晚于西欧合唱艺术的发展。
他们的合唱传统,主要受到三方面的影响:第一,是宗教的影响,也就是东正教的影响。
东正教从十世纪自拜占庭传入俄罗斯后,对东方斯拉夫民族的凝聚,对俄罗斯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正如西方的情况一样,由于诵经与传经的需要,俄罗斯合唱艺术最先是在宗教领域发展起来的。
当时东正教的修道院是传播文化知识的中心,同时也是合唱艺术活动的中心。
在此基础上,“十五世纪末在莫斯科就建立了由35名宫庭侍从组成的合唱团,十六世纪末又建立了由大主教侍从组成的合唱团”①,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俄国宫庭合唱团和俄国总主教合唱团,这是五百年前的历史事件了,可谓历史悠久。
这些合唱团在庆典、隆重的祈祷仪式等重大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那时的教会合唱音乐融合了各地民间流传的歌曲,发展为赞美诗,称为符号谱赞歌”②。
已经具备了不同于西方传统,而具有俄罗斯民族合唱音乐的一些主要特征;“即是一种有严格自然音阶旋律的单声合唱,歌声悠长悦耳,装饰音丰富,旋律绚丽。
到十七世纪,俄国的教堂合唱艺术出现了以新的复调音乐代替单声符号谱赞歌的新风格,音色饱满,浑厚,对比鲜明,更能表现东正教祈祷仪式的显赫气氛”③,同时非常注重表达内心世界的情感。
到十七世纪下半叶,通过沙皇宫庭合唱团和总主教唱诗班的表演,发展为教堂唱诗班大合唱,称“池座合唱”,后来很多欧洲的著名作曲家都对俄罗斯合唱团的水平给予了高度评价。
法国作曲家亚当斯曾于1840年到过彼得堡,他说“宫庭合唱团的演唱使他感动得掉泪,甚至最大的乐队也不能发出如此非同寻常的音响”。
论《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作品中核心材料的分析
关键 词 : 亚历 山大・ 《 涅夫斯基》;乐思 ; 持续音技法 ; 二度音程 中图分类号 : 0 I 2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2 8 5 (0 2 0 ~ 0 5 0 17 — 2 4 2 1 )5 0 9 — 5
收 稿 日期 :0 2 0 — 9 2 1- 5 0
作者简介 : 任佳 (9 3 )女 , 1 8一 , 渤海 大学艺术 与传媒 学院音 乐系助教 , 硕士 , 从事作 曲与作 曲技 术理论教
学 与 研 究
第二 、 四 、 第 第七乐章及第 五乐章 的部分段 落。 与音 乐 。在长 久 的战 争 中诞生 了音 乐 , 同时生 动 第二种是表现凶残野蛮的侵略者 ,具有凶悍疯 的 音乐 又描 绘 出 了俄 罗 斯 的 战争 历 史 。这 个 民 狂气 质 的音 乐 ,如 第 三乐 章 及第 五乐 章 的部 分 族 的 音乐 就 这样 不 断地 与 战 争 “ 盟 ”其 音 乐 段落。 结 , 第三种则具有悲凉的气质 , 是战争中俄罗 中最 敏 感 、 独特 的 “ 争 因 素 ”也 就 这样 一 直 斯人 民心情悲凉的写照 , 最 战 , 如第一 、 第六乐章。由 矗立 在 世 界音乐 的舞 台之上 。 于是多乐章多主题 ,因而作 曲家对于作品乐思 《 亚历 山大 ・ 涅夫斯基 》 就是一部 以战争为 的创 作 的逻辑 性 、 统一 性 就显 得尤 为重 要 。在这 题材 的电影 ,由著名 导 演 爱森 斯 坦 拍 摄 于 13 部作品中普 氏其中主要运用持续音与二度音程 98 年。 为了增加影片的感染力 , 他邀请当时苏联最 进 行 创作 , 使得 多个 乐 思 具有 很 强 的凝 聚力 , 同 著 名 的 作 曲 家普 罗柯 菲 耶 夫 为 这 部 影 片 配 乐 。 时 由于 多个 乐 思分 布 在七 个 乐章 之 中 ,也使 整 当史诗 般 的 电影音 乐 完 成 之后 ,普 罗科 菲 耶 夫 部作品具有高度 的统一性 。下面笔者将对这部 渤海大学掌报电影 配乐第 期 认 为这部 二 l年 五 常 完 整 ,于是 萌 生 作 品的持 续 音技 法 与 二度 音 程材 料 的运 用做 出 。 二 的结 构非 了以 电影 音乐 为原 型创 作 一 部康 塔 塔 的 念 头 。 详 尽分 析 。 作 曲家用 了很 短时 间 对 原本 的电 影音 乐 作 了修 改后 , 形成 了现 在这 部 为合 唱 、 中音 独 唱及 便 女 持续音技法 管弦乐队而写的康塔塔《 亚历山大 ・ 涅夫斯基》 。 于是 融合 着 粗暴 情 素 的战争 与 细 腻情 素 的音 乐 众所 周 知 ,创 作 大 型音 乐作 品 的关键 在 于 结合 了,从而塑造 出了今天我们听到的这部伟 其整部作 品的统一性 ,这种统一性最根本 的表 大作 品 。 现 就是 材 料 的凝 练 与集 中 。丰 富 多采 的音 乐 形 《 是一部多主题 、 亚》 多情节 、 多色彩变换的 象需要依托多样化的乐思 ,但在这七个乐章 的 七乐章大型康塔塔作品。《 的音乐风格大致 众多乐思 中,如何将 其统一建构 又是一个值得 亚》 可分 为三 种 类 型 :第一 种 是 振 奋 人心 的音 乐 风 探讨 的 问题 ,普 氏的关 键 性创 作 技 法便 是 运 用 格 , 现 俄罗 斯 儿女 们 高 昂 战斗 的精 神 面貌 , 表 如 了持续音创作手法。
普罗科菲耶夫《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第五乐章和声研究
普罗科菲耶夫《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第五乐章和声研究普罗科菲耶夫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著名的苏联作曲家、钢琴家。
他的创作分为三个时期:1907年-1918年在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的创作初期;1918年-1933年在国外旅居和巡演的创作中期;1933年-1953年回到苏联的创作后期。
其中,他的每个创作阶段都具有其不同的风格变化和创新思维。
特别是在创作后期,他的很多作品都涉及到战争题材,充分展现出他的爱国主义民族性创作特征。
康塔塔《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就是这一时期的伟大作品之一。
这部康塔塔作品原为电影配乐作品,配乐由普罗科菲耶夫担任。
其中的第五乐章是《冰湖大战》,作品详细讲述了俄军在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的英勇指挥下于冰湖大战十字军的情节。
整部康塔塔分为七个乐章,第五乐章《冰湖大战》则在整部作品中处于展开性的关键位置。
从《冰湖大战》中可以看出,普罗科菲耶夫虽然是20世纪的现代作曲家,却仍大量运用传统和弦材料、和声进行以及有调性的创作思维,并充分吸收俄罗斯民间音乐素材进行创作。
同时,他又灵活运用打破传统的和声材料以及多调性等二十世纪和声技法。
由于该曲是根据同名电影配乐改编而成,电影导演为了使配乐与电影画面同步进行,在选取配乐时难免会做一些删减和截取。
因此普罗科菲耶夫在将电影配乐改为康塔塔体裁的过程中,注意保持和加强了全曲曲式结构的完整性。
从结构上看,本论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的生平及这部康塔塔的创作简介;第二章对第五乐章所运用的主导动机进行和声研究;第三章对第五乐章的和声材料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第四章对第五乐章的和声技术总体特征及其与音乐表现的关系进行研究。
本文试图通过对这部作品的第五乐章进行和声技法上的详细分析,探寻并提炼普罗科菲耶夫既继承传统又在此基础上创新的和声创作特点。
同时,也对他在电影配乐及康塔塔作品之间所做的技术与艺术的处理做初步的探索和研究。
普罗科菲耶夫钢琴演奏风格和技巧
艺术研究丨认知与解读丨2020-5普罗科菲耶夫钢琴演奏风略和技巧沈阳音乐学院/邢艺摘要: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是20世纪俄国最优秀的作曲家和钢琴家之一。
他一生著有大量钢琴作品,总数超过百余首,包含体裁多样,风格新颖,极富个人特色。
其中最优秀的代表作品是9首钢琴奏鸣曲。
他的创作经历了较长时期,演奏风格逐渐变化,从这几首曲子中能够体会到其中的变迁。
他早期热衷于探索新的现代技法和风格,因此作品风格多样,呈现多元性,为研究普罗科菲耶夫钢琴演奏风格以及技巧,以其代表作《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从创作背景、普罗科菲耶夫生平品简介、演奏风格,分析其音乐本体,探讨其风格特点以及技巧,从而诠释出作品的演奏风格与要点。
关键词: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演奏风格演奏技巧普罗科菲耶夫的生活中一直有钢琴陪伴,从小的熏陶是后期创作的基础,这件熟悉的乐器伴随其终身,一首又一首的钢琴曲应运而生。
良好的教育使他拥有精湛而高度的专业钢琴造诣,对于宣传作品十分有利,通过演奏让听众了解自己的想法,从而更好的创造音乐。
他可以利用自己的弹奏技巧举办音乐会,一方面获取收入,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其创作构想,使其创作技巧进一步丰富,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普罗科菲耶夫的创作经历不同时期,创作风格明显差异,表演才能也出现巨大变化,始终处于持续优化当中,尤其体现在钢琴创作上。
钢琴从小陪伴着他,成为创作不可缺少的伙伴,是其成熟发展的有力见证。
他最开始接触的音乐就是钢琴曲,一生创作了多部钢琴作品,与这个熟悉的乐器始终相伴。
普罗科菲耶夫早期为钢琴作曲家,创作了一部又一部钢琴曲。
随着成熟期的到来,他将戏剧曲式融入到作品当中,体现出独特的钢琴风格,形象更加鲜明,表现更为具体,对各结构元素进行挖掘,彰显出其独特性,使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为丰满,整个剧情跌宕起伏。
器乐作品因戏剧的加入变得更为丰富,随之达到新的高度。
本文对于以其代表作《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对其演奏风格以及技巧进行分析,并结合其创作背景以及生平经历,分析其作品不再局限于原有的古典与浪漫风格,超越了它们所有的对立面,具有心理上的前提条件,从而可以看出普罗科菲耶夫作品具有独特性,不同于白银时代的诗歌,更多的是反映内心矛盾。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的音乐表现与表演诠释
作者: 林涛
作者机构: 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
出版物刊名: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页码: 107-114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4期
主题词: 普罗科菲耶夫;亚历山大·涅夫斯基;音乐表现;表演诠释
摘要:普罗科菲耶夫的康塔塔《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是在导演艾森斯坦的同名电影配乐基础上创作完成的。
音乐不仅保持了电影的配乐风格,而且音乐的独立性也保持完好,并照剧情的发展展开音乐;音画结合紧密,不仅气势恢弘,具有史诗风格,在音乐的抒情性上也有细腻透彻的精彩篇章。
本文从音区、演奏重音、力度处理、调性与声部布局、配器音色,独唱与乐队六大方面诠释作品的音乐及表演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是一首比较短小的管弦乐前奏曲, 是全曲的引子, c 在
量历史文献, 仔细分析了当时的音乐资料, 采取按现代人对历 小调上采用再现单三部 曲式 , 很慢的行板( l d t Mot An a e o n
史的理解的方式进行音乐创作 他的配乐不仅形象生动, 而且 J=6) 6。其结构图示如下; A( 1~ 1 ) B( 3~ 3 ) A‘3 2+ 1 0 + ( l~ 结构完整, 以致影片导演不忍割裂音乐, 而主动用电影蒙太奇
乐曲开始, 由铜管粗野的咆哮声夹杂着不协和和弦的刺耳 音响营造出侵略者阴森恐 的形象, 描写了敌人的丑恶面目和
场面壮大, 作曲家采用交响音乐的发展手法来处理这部声乐体
这一历史事件是俄罗斯民族为争取独立自由而斗争的光 裁的康塔塔, 管弦乐队分夫斯基》各 乐章 的音乐表现 与 亚 涅
抵抗入侵的民族英雄。为了歌颂他为保卫祖国而建立的不朽 结构 特点
第一乐章《 蒙古人压迫下的俄罗斯》 R siu d rh mo - ( us n ete n a
adr esy n e vk ) n
见例 2 。 这段是速度缓慢、 音乐舒展的大合唱, B大调上, 在 采用 在后 面的末 乐章还要进行贯穿与肯定 ,
例2
这是一曲史诤l的颂歌 生 这一乐章从它开始, 在经过中段
同样采用再现单 三部曲式 ,整个 乐章 的主要调性是 C小
集中描写与刻画了侵略者的形象, 采用混声合唱, 速度缓慢 对比之后又由它来结束了这一乐章 中段不但有快慢速度的 调,
家在其 中所运用的音 乐 创作技 术和作 品结构逻辑 、 合唱音 乐交响化 的过程 , 尤其
探索康塔塔这一古老声乐体裁在 2 世纪作曲家笔下的新的演变与发展。 0
[ 关 键 词】康塔 塔/0世 纪音 乐/ 2 交响性思维/ 结构逻辑 [ 内容 类 别 词】作 曲技 术理论
俄罗斯的历史也是一部抗击外寇入侵、 可歌可泣的漫长的 在莫斯科首演,与原电影一样引起了普遍轰动和音乐界的好
勇抗击、 保家卫国, 击败了侵略军, 将他们赶出了边境。
辉一页, 亚里山大 ・ 涅夫斯基因而成为俄罗斯人民不畏强暴、 功绩,98 1 9 13 ~ 9 年, 3 由诗人罗戈夫斯基和普罗科菲耶夫作 词, 并由普罗科菲耶夫作曲, 为艾森斯坦的同名电影进行配乐。 为了能够准确地把握历史事实和影片精神,作曲家阅读了大 “
大型康塔塔( 副标题是: 为合唱和管弦乐队而写的康塔塔[ a- 苦地呻吟, Cn 遭受着沉重地压迫。
t l r hrsn Ocer1, a f C o d r s )并由他亲自指挥于第二年五月 廿o ua ht a
例 1 .
作者简介: 雷兴明( 96 )中央音 乐学院博士研 究生在读。 16~ ,
—
—
— — — —
普罗科菲耶夫的 亚里山大 ・ 涅夫斯基
及其 康塔塔 的艺术特色
雷兴明
[ 容 提 要】 内 康塔塔 ( ( 山大 - 亚里 涅夫斯基》 是普 罗科菲耶夫声 乐作 品的代表作之 一, 也是被
全世 界所公认 的合唱音 乐文献的经典之一 。通过对这 部作 品的分析 , 了解作 曲
维普资讯
乐府新声( 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06 20 年第 4 期
THE NEW VOI UE F T e Acd mi P r d a f S e y n n ev tr f M u i CE OF Y - U( h a e c e o i lo h n a g Co sr aoy o sc i c I
节奏去适应音乐。r ,- , -
4) 6
音乐开始由弦乐、 木管、 大号在跨度为四个八度的音区齐
接着由双簧管和低音单簧管相隔三 该影片于 13 年 l 月上演, 98 2 后来作曲家又将其中的音乐 奏出死寂而抽泣般的音调, 部分按一定的结构原则选编加工成为在音乐会上单独演出的 个八度齐奏, 描写空旷的大地上, 俄罗斯人民在异族统治下痛
作曲家本人在 13 年 2 99 月也曾声称:我非常高兴, “ 在党召 斗争史。1 世纪, 3 俄罗斯在蒙古鞑靼人的统治下还未得到喘 评,
息, 先后有瑞典侵略军和日尔曼条顿骑士团又前来进犯 。 俄罗 开第十八次代表大会的前夕完成了这部作品, 它可以作为俄罗
斯人民在诺夫哥罗德大公爵亚里山大 ・ 涅夫斯基的率领下奋 斯人民历史长河中许多最鲜明的插曲之一。 州 全曲气势宏伟、
交替, 而且采用男高音齐唱与男低音齐唱的音色交替, 叙述俄 沉稳 。其结构图示如下 :
罗斯人在亚里山大 ・ 涅夫斯基率领下, 于涅瓦河畔战胜瑞典侵
略军 , 保卫 国家的光辉业绩 。这首合唱虽然篇幅不算很长 , 但
引( 1~ 1) A(3~ 4 ) B( 1 6 ) A (8~ 9 ) 2+ 1 0 + 4 ~ 7 + ’6 0
均衡
A( 1~ 2 ) B( 0~ 61 + ( 2~ 9 ) 9 + 3 ) A’6 0
在激昂庄严的情绪下, 通过乐队简短的 8 小节的引子, 引 唱代表亚里山大 ・ 涅夫斯基英雄形象的基本主题。这一主题
第二乐章 《 亚里 山大 ・ 涅夫斯基之歌》( o eao t l - 出了男高音与女低音的混声齐唱, S n b u e ax 同时他们又和男低音交替演
沈阳音乐学院学报06乐府新声20thenewcosraoyscvoiueacdmievtrceof普罗科菲耶夫的亚里山大涅夫斯基及其康塔塔的艺术特色涅夫斯基也是被界所公认的合唱音乐文献的经典之一品的分析了解作家在其中所运用的音合唱音乐交响探索康塔塔这一古老声乐体裁在结构逻辑交响性思维内容可歌可泣的漫长的在莫斯科首演与原电影一样引起了普遍轰动和音乐界的俄罗斯的历史也是一部抗击外寇入侵斗争史
维普资讯
雷兴明: 罗科菲耶夫的( 普 《 亚里山大 ・ 涅夫斯基 及其( ( 康塔塔) ) 的艺术特 色 2 1
中段在弦乐快速音型的背景上, 由双簧管、 大管、 英国管先 再现单三部 曲式 。其结构 图示如下 : 后独奏出了凄凉的旋律, 和首尾齐奏的多八度描绘l主题形成 生 对比, 最后, I 例 的主题再现。 整个乐章虽短小, 但结构却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