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组合课程设计——罗军伟
辣椒主要性状配合力分析
![辣椒主要性状配合力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6f70e7031b765ce050814ea.png)
辣椒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分析何建文1,2姜虹2詹永发2蓬桂华2赖卫2耿广东1*(贵州大学农学院贵州贵阳贵州省辣椒研究所贵州贵阳)摘要:按NCⅡ设计,用自育的10个亲本材料组配25个杂交组合,对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进行了方差和配合力分析。
结果表明:株高、小区产量、挂果数、单果重、果长、果宽、果柄长达到显著性差异,节高和分枝数达到极显著差异。
参试亲本中一般配合力(GCA)最高的H089(43.32)和H042025D(31.2),特殊配合力(SCA)最高的组合是 H089×H009(40.01),产量最高的组合是H089×H042025D(14.34kg)。
关键词:辣椒配合力农艺性状Analysis on Combining Ability of main agronomic trait on Hot pepperHE jian-wen1,2,JIANG Hong2,ZHANG yong-fa2, PENG gui-hua 2,LAI Wei2,GENG guang-dong1(Guizhou Agriculture colleger of university Guiyang,Guizhou 550025,Guizhou Institute of Capsicum Guiyang,Guizhou 550006)Abstract:Ten main agronomic characters and yield of 25 hybrid combinations from ten inbred line material was analyzed by using NC II design to variance and combining abilit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Plant height,Plotyield,Fruit ,mnumber,Fruit weight,Fruit length,Fruit wide,Carpopodium length and high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Stem height 、Branches per plant. The highest general combining ability of inbred lines with tested combination is H089(43.32)and H042025D(31.2), The combination with the highest specific combining ability(40.01)is H089×H009 and the combination with the highest yield(14.34kg/arer)isH089×H042025D.Key word:hot pepper ; combining ability; Agronomic Character辣椒(capsicum annuum L)原产于中南美洲热带地区,是一种重要的茄科蔬菜作物,在全国各地大面积种植。
杂交技术教案设计方案模板
![杂交技术教案设计方案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330b40b3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0f.png)
课程名称:生物技术年级:高中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杂交技术的概念、原理和应用。
- 掌握杂交技术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 理解杂交技术在农业生产和生物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验操作的能力。
-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生物技术的兴趣和热情。
- 增强学生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
- 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1. 杂交技术的概念、原理和应用。
2. 杂交技术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1. 杂交技术中的基因重组现象。
2. 杂交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实验器材、实验材料。
2. 实验指导书、学生实验报告。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提问:什么是杂交技术?它在农业生产和生物科学研究中有什么作用?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讲授新课1. 杂交技术的概念、原理和应用- 杂交技术的定义:将不同品种、不同基因型的生物进行交配,产生具有优良性状的后代。
- 杂交技术的原理:基因重组、遗传多样性。
- 杂交技术的应用:农作物育种、动物育种、生物科学研究。
2. 杂交技术的操作步骤- 选择亲本: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亲本。
- 配对交配:将亲本进行交配。
- 观察记录:观察后代的性状表现。
- 选取优良后代:根据亲本性状选择优良后代。
三、实验操作1. 学生分组,进行杂交实验操作。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总结1. 学生总结实验过程和结果。
2. 教师点评实验操作,总结杂交技术注意事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学生杂交技术的概念、原理和应用。
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讲解难点1. 基因重组现象:讲解基因重组的概念、类型和意义。
2. 杂交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讲解杂交育种中的遗传稳定性、后代选择等问题。
四川省成都市中和中学高三市级赛课教案: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育种
![四川省成都市中和中学高三市级赛课教案: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育种](https://img.taocdn.com/s3/m/61a1b8e5caaedd3383c4d3aa.png)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第一讲教案成都市中和中学刘洋一、考纲【重点难点】1.遗传变异在育种中的应用2.各种育种方法的原理及优缺点【本讲内容】比较杂交育种和单倍体育种【课时安排】1课时活动一:【技能实践】情景假设引入:如果你是育种学家,已知水稻高秆(A)对矮秆(a)为显性,抗病(B)对不抗病(b)为显性,两对基因自由组合,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24条。
如何培育具有优良性状的水稻新品种?①获得上述植株,应采用什么基因型的亲本杂交?(提示学生,亲本中不能出现我们要培育的品种)②遗传图解的方式表示育种过程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回答合理及时给予鼓励③F2矮秆、抗病是否能够用于推广种植?为什么?④若用F2中的矮秆、抗病自交一次,则后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是多少?表现型及其比例呢?自交两次呢⑤有什么方法能够缩短育种进程,更快的得到我们所需的新品种?⑥秋水仙素作用机理是什么?⑦植株是否抗病不能用肉眼看到,如何检测植株是否具有这一性状?活动二:比较总结杂交育种和单倍体育种,学生填写表格二、考点水稻诱变育种基因突变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处理,筛选优良品种提高变异频率,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有利变异少,工作量大,需要大量的供试材料高产青霉菌、“黑农五号”大豆品种等的培育活动三:三:考题1.(2011山东潍坊一模)某农科所通过如图所示的育种过程培育成了高品质的糯小麦。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育种过程中运用的遗传学原理是基因突变B.a过程能提高突变率,从而明显缩短了育种年限C.a过程需要使用秋水仙素,只作用于萌发的种子D.b过程需要通过自交来提高纯合率2.大豆是两性花植物,下面是大豆某些性状的遗传实验。
大豆子叶颜色(BB表现深绿;Bb表现浅绿;bb呈黄色,幼苗阶段死亡)和花叶病的抗性(由R、r基因控制)遗传的实验结果如下表:杂交组合母本父本F1的表现型及植株数子叶深绿不抗病子叶浅绿抗病子叶深绿抗病220株;子叶浅绿抗病217株请选用表中植物材料设计一个杂交育种方案,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选育出纯合的子叶深绿抗病的大豆材料。
杂交稻新组合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分析及利用评价
![杂交稻新组合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分析及利用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35490a7a02768e9951e73848.png)
关键词 : 杂交优势 ; 不育系 ; 恢复系 ; 一般配合力 ; 特殊配合力
中图分类号 :5 10 5 1 ¥ 1 .3 .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0 0— 26 2 1 ) 2— 2 8— 5 10 2 8 (0 2 0 00 0
An l sso m b n n i t n i z to f ay i n Co i i g Ab l y a d Utl a i n o i i
( ii A ae yo gi l rl c ne ,S h a rv c , ii 6 4 0 , hn ) Ybn cd m f r ut a Si cs i u nPo i e Ybn 4 0 0 C i A c u e c n a
Abta tA nls ntecm iiga it o earn m cc aat so ma t l l e ( u n src : naa i o o bnn bly fh goo i hrc r f l s re i s Q a - ys h i t e 6 e e n i
Mao g o o cC a a tr t si b i ieC mbn t n j rA r n mi h r cei i Hy r R c o iai sc n d o
WA G L , H emig I a g A igsa , N o gj N i Z AO D — n ,LN G n ,J NG Q n —h n YA G C n -n i
cm iigait G A) w i dctdta mot f h h rc r w r anya et ynn—a dt e o bnn bly( C , hc i i e t s o tecaat s eem il f c db o i h n a h e f e d iv i e et te c aat fpncelnt ,e et e p nc u e E N) ulsie t p nc u e f c ; h hrce o ail e g f s r h f c v a i e n mbr( P ,fl pk l s a i e n mbr f i l e l ( N) sie t p nc u e , 0 0一 ri w i t eeile cdb etrr ie r ra yta y F , pkl s a i en mbr 10 gan e h w r f ne yrs e nsmo get nb e l g nu o l e l h
2011—2012年舒城县辣椒杂交组合比较试验
![2011—2012年舒城县辣椒杂交组合比较试验](https://img.taocdn.com/s3/m/d3dc97362f60ddccda38a0a6.png)
2011—2012年舒城县辣椒杂交组合比较试验摘要2011—2012年舒城县辣椒杂交组合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参加比较试验的9个新组合中,90-8-6×90-02-08丰产性突出,农艺性状、抗逆性、适应性好,适宜在当地进行试验示范。
关键词辣椒;杂交组合;比较试验;安徽舒城;2011—2012年蔬菜栽培中以辣椒品种面积最大,辣椒也是安徽省主要栽培蔬菜,目前辣椒育种以杂种优势利用为主,推广组合仍比较单一[1-6]。
为此,笔者坚持开展了杂交辣椒育种工作,筛选适合大棚种植的辣椒新组合。
现将2011—2012年舒城县辣椒杂交组合比较试验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概况试验在舒城县双丰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塑料大棚进行。
参试辣椒组合有9个已通过配合力测定的新组合98-1-3×大灯笼、特长牛角×二猪嘴、大辣椒×世界冠军、98-1-3×哈椒、98-1-3×吉林方椒、88-03-22×大灯笼、21号牛角×87-02-23、90-8-6×90-02-08、98-1-3×87-05-7和汴椒一号。
1.2 试验设计试验设10个处理,即每个品种为1个处理,以汴椒一号作为对照(CK)。
3次重复,小区面积4.0 m2,随机区组排列,每小区20株,行株距50 cm×40 cm。
1.3 试验方法2011年10月12日播种,2012年3月12日定植。
参试组合适时采收青熟椒果计产,5月17日始收,6月8日前为早期产量,7月12日拉秧终收,整个生长期共采收4次。
2 结果与分析2.1 生育期9个品种中,播种至始收期为217~235 d,90-8-6×90-02-08生育期最短,为217 d,88-03-22×大灯笼的生育期最长,为235 d(表1)。
2.2 果实性状98-1-3×大灯笼、大辣椒×世界冠军、98-1-3×哈椒、98-1-3×吉林方椒、21号牛角×87-02-23、90-8-6×90-02-08等组合的果实比较大,平均单果重达75 g以上,果型为长、粗牛角形,肉厚,口感好,质地脆嫩,果味微至重辣或带甜,成熟果辣味重,比对照品种汴椒一号好,更符合消费者要求。
45个玉米杂交组合对玉米纹枯病的抗性鉴定
![45个玉米杂交组合对玉米纹枯病的抗性鉴定](https://img.taocdn.com/s3/m/25943359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06.png)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20,34(1):25~31㊀㊀㊀㊀㊀㊀㊀J o u r n a l o fA n h u i 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U n i v e r s i t y㊀㊀收稿日期:2019G12G25基金项目:作物抗逆育种与减灾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开放课题(N E L C O F 20190102);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2018Y F D 0300902);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K J 2017A 512).作者简介:段海明(1982-),男,山东临沂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植物病害防治技术和玉米抗性鉴定研究.45个玉米杂交组合对玉米纹枯病的抗性鉴定段海明,㊀李可文,㊀陆西辉,㊀王长进,㊀余㊀利(安徽科技学院农学院,安徽凤阳㊀233100)摘㊀要:目的:研究测定A K 47等45个玉米新杂交组合对玉米纹枯病的抗性.方法:将立枯丝核菌侵染的麦粒培养物接种到玉米植株基部由下向上的第三叶叶鞘内侧,于玉米乳熟期调查病情分级并作抗性评价,同时分析接种和未接种病菌玉米穗部性状的变化.结果:A K 47等4个组合抗性表现为中抗(M R ),占参试组合的8.9%;18个组合表现为感(S ),占参试组合的40.0%;23个组合对纹枯病表现为高感(H S ),占参试组合的51.1%.白轴玉米组合未接种穗重㊁粒重均以A K 12最大,分别高达292.2和258.2g,接种后穗重和粒重也以A K 12最大分别为218.8和194.6g .红轴玉米组合未接种穗重㊁粒重均以A K 47㊁A K 19较大,穗重分别达288.9和263.3g ,粒重分别为258.5和235.2g ;接种的穗重㊁粒重以A K 19㊁A K 47较大,穗重分别达254.5和238.0g ,粒重分别为227.8和204.8g .结论:A K 47对玉米纹枯病抗性较强,且产量较高,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关键词:玉米杂交组合;玉米纹枯病;立枯丝核菌;抗性鉴定中图分类号:S 435.1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G8772(2020)01G0025G07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 S I D ):D O I :10.19608/j.c n k i .1673-8772.2017.0759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o fR e s i s t a n c e o f 45M a i z eH y b r i d s t o S h e a t hB l i gh t D U A N H a i m i n g ,㊀L IK e w e n ,㊀L U X i h u i ,㊀WA N GC h a n g ji n ,㊀Y U L i (C o l l e g e o fA g r i c u l t u r e ,A n h u i 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U n i v e r s i t y ,F e n g y a n g 233100,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O b je c t i v e :45n e w m a i z eh y b r i d ss u c ha s A K 47w e r et e s t e df o rr e s i s t a n c et os h e a t hb l igh t .M e t h o d s :T h ew h e a t c u l t u r ei n f e c t e db y Rh i z o c t o n i a s o l a n i w a s i n o c u l a t e d t o t h e i n n e r s i d e o f t h e t h i r d l e a f s h e a t h f r o mt h e b o t t o mt o t o p of t h e b a s e o f t h e p l a n t .T h e d i s e a s e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a n d r e s i s t a n c e e v a l Gu a t i o nw e r e c a r r i e d o u t a t t h em i l k s t ag e o f th em ai z e ,a n d t h e c h a n g e s o f e a r c h a r a c t e r s o f t h e i n o c u l a t e d a n du n i n o c u l a t e dw e r e a l s o a n a l yz e d .R e s u l t s :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e d t h a t t h e r e s i s t a n c e o fA K 47a n d o t h e r t h r e e c o m b i n a t i o n sw a s m e d i u m r e s i s t a n c e (M R ),a c c o u n t i n g fo r8.9%o ft h et e s t e dc o m b i n a t i o n s ;18c o m b i n a t i o n sw e r e s e n s i t i v e (S ),a c c o u n t i n g fo r 40.0%o f t h e t e s t e d c o m b i n a t i o n s ;23c o m b i n a t i o n s w e r e h i g h l y s e n s i t i v e (H S ),a c c o u n t i n g f o r 51.1%o f t h e t e s t e dc o m b i n a t i o n s .A K 12w a s t h e l a r ge s t i n62㊀㊀㊀㊀㊀㊀安徽科技学院学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0年t h eu n i n o c u l a t e d e a rw e i g h t a n d g r a i nw e i g h t o f t h e t e s t e dw h i t ea x l em a i z e c o m b i n a t i o n s,w h i c hw e r e 292.2a n d258.2g.A f t e r i n o c u l a t i o n,t h e e a rw e i g h t a n d g r a i nw e i g h t o fA K12w a s218.8a n d194.6g, r e s p e c t i v e l y.A K47a n dA K19w e r e t h em a j o r c o m p o n e n t so f u n i n o c u l a t e de a rw e i g h t a n d g r a i nw e i g h t o f r e da x i s m a i z ec o m b i n a t i o n,w i t ht h ee a rw e i g h to f288.9a n d263.3g,a n dt h e g r a i n w e i g h to f 258.5g a n d235.2g,r e s p e c t i v e l y.T h e e a rw e i g h t a n d g r a i nw e i g h t o f t h e i n o c u l a t e dm a i z e c o m b i n a t i o n A K19a n dA K47w e r e l a r g e r t h a n o t h e r c o m b i n a t i o n s,a n d i n t h em e a n t i m e t h e e a rw e i g h tw a s254.5a n d 238.0g a n d t h e g r a i nw e i g h tw a s227.8g a n d204.8,r e s p e c t i v e l y.C o n c l u s i o n: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a n a l y s i s s h o w e d t h a tA K47h a ds t r o n g r e s i s t a n c et os h e a t hb l i g h ta n dh i g h y i e l d,w h i c hh a dh i g hu t i l i z a t i o n v a l u e.K e y w o r d s:M a i z eh y b r i d;M a i z e s h e a t hb l i g h t;R h i z o c t o n i a s o l a n i;R e s i s t a n c e 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玉米纹枯病是世界性的玉米病害之一[1],在我国西南㊁东南等玉米主产区连年发生,危害严重,造成重大损失,对我国的粮食安全产生重大影响[2].该病害属于土传病害,防治比较困难.随着机械化生产和全球气候变化以及秸秆还田㊁免耕㊁少耕等技术的推广应用,致使病菌积累,病害流行风险逐年上升[3].该病害主要危害茎秆,发病后造成花秆烂茎,危害严重者病斑可达果穗及以上,对玉米产量和品质产生较大影响[4].关于玉米纹枯病的防治主要以培育抗性品种和施用化学杀菌剂为主.其中化学防治对环境和非靶标生物存在较大影响,故化学农药减量已成为社会的共识[5].加之后期玉米植株高大密实,施药困难[6].因此,培育对玉米纹枯病抗性强且产量高的玉米品种成为病害防控的首选措施[7].因此,本文以玉米纹枯病致病菌-立枯丝核菌(R h i z o c t o n i a s o l a n i)作为鉴定菌株,对安徽省玉米育种工程技术研究院新制备的45份玉米杂交组合进行田间接种,旨在探明玉米组合对纹枯病的抗性水平,也为抗玉米纹枯病高产新品种的审定和推广提供技术支持.1㊀材料与方法1.1㊀材料A K39等45个普通玉米新杂交组合由安徽省玉米育种工程技术研究院提供(表1),以郑单958为对照.玉米纹枯病致病菌-立枯丝核菌(R h i z o c t o n i a s o l a n i)由安徽科技学院植物病理实验室保存.1.2㊀方法试验在安徽科技学院种植科技园农场试验田进行.玉米杂交组合于2019年7月3日播种,日常管理同大田管理.抗性鉴定流程按照«玉米抗病虫鉴定技术规范»第9部分进行,计算病情指数[8].根据«安徽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对供试组合作抗性评价[9].2019年10月16日收获果穗,充分晾晒后考种,记载轴色㊁穗重㊁粒重㊁穗长㊁穗行数㊁行粒数,利用S P S S13.0计算各项农艺指标平均值和标准误.2㊀结果与分析2.1㊀45份玉米组合的轴色和抗性A K39等45份玉米组合的轴色㊁病情指数㊁病情级别及抗性评价结果数据详见表1,结果显示,试验45份玉米组合中,其中14份玉米组合穗轴为白色,31份组合穗轴为红色,各占参试组合的31.1%和68.9%.对照郑单958对纹枯病表现为中抗,4个参试玉米组合抗性表现为中抗(M R),其中3个组合是红轴,1个为白轴,占参试组合的8.9%.18个组合表现为感(S),占参试组合的40.0%,14个为红轴,4个为白轴;23个组合对纹枯病表现为高感(H S),占参试组合的51.1%,其中18个红轴,5个为白轴.表1㊀45个玉米组合的轴色及抗性T a b l e 1㊀A x i s c o l o r a n d r e s i s t a n c e o f 45m a i z e c o m b i n a t i o n s序号杂交组合轴色病情指数/%病情级别抗性评价A K 39491ˑ161白40.75中抗A K 10181ˑ161红48.15中抗A K 05郑单958白55.65中抗A K 14197ˑ288F 红55.65中抗A K 47471ˑ161红55.65中抗A K 03119ˑ77红63.07感A K 31339ˑ283红63.07感A K 37387ˑ161红63.07感A K 42217ˑ213白63.07感A K 0161ˑ71白70.47感A K 17209ˑ71红70.47感A K 22275ˑ253红70.47感A K 28299ˑ321红70.47感A K 06127ˑ77红77.87感A K 16201ˑ197红77.87感A K 24287-1ˑ161红77.87感A K 27287-3ˑ161红77.87感A K 29311ˑ321红77.87感A K 36377ˑ391红77.87感A K 38441ˑ161白77.87感A K 43305ˑ321红77.87感A K 44315ˑ312红77.87感A K 49安科985白77.87感A K 07131ˑ77红85.29高感A K 21271ˑ237红85.29高感A K 26287-2ˑ161白85.29高感A K 40111ˑ77红85.29高感A K 48475ˑ283红85.29高感A K 02115ˑ77红92.69高感A K 04123ˑ77红92.69高感A K 09177ˑ173红92.69高感A K 18253ˑ237红92.69高感A K 19259ˑ237红92.69高感A K 30327ˑ349白92.69高感A K 33367ˑ387红92.69高感A K 08139ˑ153红100.09高感A K 11185ˑ205白100.09高感A K 12189ˑ71白100.09高感A K 13193ˑ209红100.09高感A K 20267ˑ237红100.09高感A K 23275ˑ283红100.09高感A K 32361ˑ283红100.09高感A K 34373ˑ71红100.09高感A K 41153ˑ367红100.09高感A K 46345ˑ357红100.09高感A K 50安科211白100.09高感2.2㊀玉米组合果穗的农艺性状2.2.1㊀白轴玉米组合接种与未接种果穗的农艺性状㊀参试10个白轴玉米组合中,A K 39表现中抗(M R ),占参试白轴组合的10.0%;另A K 01㊁A K 38㊁A K 42和A K 494个组合表现为感病(S ),占参试组合的40.0%;A K 11㊁A K 12㊁A K 26㊁A K 30和A K 505个组合表现为高感(H S ),占参试组合的50.0%.由表2可知,未接种穗重以A K 12最大,达292.2g ,其次为A K 30和A K 39,分别为257.2和243.3g ,以A K 1172第34卷第1期㊀㊀㊀㊀㊀段海明,等:45个玉米杂交组合对玉米纹枯病的抗性鉴定最小,为174.9g;接种的穗重以A K12最大,为218.8g,其次为A K39和A K01,分别为212.3和211.8g,以A K11最小,为147.7g;接种造成的穗重损失以A K12最大,为73.4g,其次为A K30和A K50,分别损失67.9和57.3g,接种后损失较小的A K49为11.9g.未接种的粒重最大为A K12,达258.2g,其次为A K30和A K39,未接种粒重A K11最小,为153.8g;接种病菌后,粒重最大的为A K12,达194.6g,其次为A K49和A K39,接种粒重最小的A K11为126.9g;接种后造成粒重损失较大的为A K30,损失达65.2g,其次为A K12和A K05,分别损失63.6和53.0g.对照郑单958未接种穗重为213.9g,接种后穗重为156.7g,9个白轴组合未接种穗重和接种后穗重均超过对照,仅有A K11小于对照;郑单958未接种粒重为189.6g,接种粒重为136.6g,6个白轴组合未接种粒重超过对照,A K26等4个组合小于对照;9个白轴组合接种粒重超过对照,也仅有A K11小于对照.表2㊀白轴玉米组合接种与未接种的穗重、粒重T a b l e2㊀E a rw e i g h t a n d g r a i nw e i g h t o fw h i t e a x i sm a i z e c o m b i n a t i o n i n o c u l a t e da n du n i n o c u l a t e d序号杂交组合穗重/g接种未接种穗重减少粒重/g接种未接种粒重减少A K39491ˑ161212.3ʃ8.9243.3ʃ9.731.0180.9ʃ6.2216.3ʃ13.335.4A K05郑单958156.7ʃ11.9213.9ʃ7.257.2136.6ʃ3.0189.6ʃ9.753.0A K42217ˑ213173.2ʃ1.9220.2ʃ7.347.0147.7ʃ2.5193.2ʃ7.445.5A K0161ˑ71211.8ʃ5.6224.7ʃ13.412.9172.4ʃ14.0172.4ʃ12.70.0A K38441ˑ161195.4ʃ3.8215.7ʃ4.020.3168.8ʃ4.1177.9ʃ6.69.1A K49安科985209.4ʃ12.7221.3ʃ4.911.9187.1ʃ1.0198.8ʃ2.211.7A K26287-2ˑ161176.6ʃ11.0215.3ʃ11.838.7147.8ʃ10.3189.0ʃ11.941.2A K30327ˑ349189.3ʃ6.1257.2ʃ10.967.9165.8ʃ2.8231.0ʃ9.465.2A K11185ˑ205147.7ʃ0.8174.9ʃ4.427.2126.9ʃ11.1153.8ʃ7.226.1A K12189ˑ71218.8ʃ12.4292.2ʃ7.873.4194.6ʃ22.2258.2ʃ6.263.6A K50安科211172.9ʃ3.9230.2ʃ6.557.3147.7ʃ3.4199.2ʃ7.851.5㊀㊀由表3可知,未接种穗长以A K39最长为20.9c m,其次为A K12和A K49,以A K11最小为17.1c m;接种的穗长以A K39最长为20.1c m,其次为A K49和A K12,以A K11最小为15.2c m;接种造成的穗长损失以A K42最大为2.3c m,其次为A K30和A K11,接种后损失最小的A K01为0.1c m.未接种的穗行数以A K01最多达18.5行,其次为A K30㊁A K11和A K39,以A K50最少为13.0行;接种的穗行数以A K30最多为17.0行,其次为A K11和A K26,以A K12和A K38最少为12.0行;接种造成的穗行数损失以A K01最大为4.5行,其次为A K39和A K38,接种后穗行数无损失的为A K26㊁A K30㊁A K49和A K50.未接种的行粒数以A K39最多达42.8粒,其次为A K49和A K30,以A K26最少为34.1粒;接种的行粒数以A K39最多为42.5粒,其次为A K12和A K49,以A K26最少为32.6粒;接种造成的行粒数损失以A K30最大为6.9粒,其次为A K11和A K50,接种后A K12行粒数损失0.1粒,A K42无损失.表3㊀白轴玉米组合接种与未接种其它农艺性状的变化T a b l e3㊀C h a n g e s o f o t h e r a g r o n o m i c c h a r a c t e r s o fw h i t e a x i sm a i z e i n o c u l a t e d a n du n i n o c u l a t e d序号杂交组合穗长/c m接种未接种穗长减少穗行数/行接种未接种穗行数减少行粒数/粒接种未接种行粒数减少A K39491ˑ16120.1ʃ0.1420.9ʃ0.350.814.0ʃ0.0016.0ʃ0.822.042.5ʃ0.842.8ʃ0.30.3A K05郑单95816.7ʃ1.0318.1ʃ0.391.413.7ʃ0.4014.9ʃ0.261.236.8ʃ0.839.3ʃ0.52.5A K42217ˑ21317.2ʃ0.0319.5ʃ0.592.312.8ʃ0.4913.6ʃ0.400.838.4ʃ0.238.4ʃ0.80.0A K0161ˑ7118.1ʃ1.0318.2ʃ0.550.114.0ʃ0.8218.5ʃ0.964.537.5ʃ2.738.0ʃ2.20.5A K38441ˑ16117.2ʃ0.1717.5ʃ0.440.312.0ʃ0.0013.6ʃ0.751.635.3ʃ0.737.0ʃ0.71.7A K49安科98519.3ʃ0.4719.5ʃ0.750.213.6ʃ0.7513.6ʃ0.750.040.3ʃ0.942.3ʃ0.52.0A K26287-2ˑ16116.7ʃ0.4918.5ʃ0.331.814.4ʃ0.4014.4ʃ0.750.032.6ʃ0.434.1ʃ1.41.5A K30327ˑ34916.1ʃ0.3218.3ʃ1.022.217.0ʃ0.5817.0ʃ0.580.034.7ʃ1.041.6ʃ0.96.9A K11185ˑ20515.2ʃ0.9517.1ʃ0.481.915.6ʃ0.4016.0ʃ0.260.434.6ʃ0.940.1ʃ0.45.5A K12189ˑ7118.8ʃ0.9019.7ʃ0.760.912.0ʃ0.0013.5ʃ0.501.541.0ʃ2.341.1ʃ1.50.1A K50安科21117.7ʃ0.0618.2ʃ0.210.513.0ʃ1.0013.0ʃ0.580.033.4ʃ0.236.3ʃ0.42.92.2.2㊀红轴玉米组合接种与未接种果穗的农艺性状㊀参试35个红轴玉米组合中,A K10㊁A K14和A K473个组合表现中抗(M R),占参试红轴组合的8.6%;14个组合表现为感病(S),占参试红轴组合的40.0%,82㊀㊀㊀㊀㊀㊀安徽科技学院学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0年18个组合表现为高感(H S ),占参试组合的51.4%.由表4可知,未接种穗重以A K 47最大达288.9g ,其次为A K 19和A K 37,穗重分别为263.3和258.5g ,A K 04最小为142.4g ;接种的穗重以A K 19最大达254.5g ,其次为A K 47和A K 08分别为238.0和219.2g ,以A K 33最小为124.4g ;接种造成的穗重损失以A K 23最大为98.8g ,其次为A K 37和A K 18,分别损失为81.4g 和70.5g ,A K 08损失最小为11.9g.未接种粒重以A K 47最大达258.5g ,其次为A K 19和A K 37分别为235.2和228.3g ,A K 04最小为124.5g ;接种的粒重以A K 19最大为227.8g ,其次为A K 47和A K 08分别为204.8和194.0g ,以A K 33最小为102.4g ;接种造成的粒重损失以A K 23最大为89.8g ,其次为A K 37和A K 18分别损失75.1和64.8g ,接种后A K 31无损失.与对照郑单958相比,18个红轴玉米组合未接种穗重超过对照,占到参试红轴组合的51.4%;接种后穗重有25个组合超过对照,占参试红轴组合的71.4%;18个红轴组合未接种粒重超过对照,占参试红轴组合的51.4%,24个红轴组合接种粒重超过对照,占参试组合的68.6%.表4㊀红轴玉米组合接种与未接种的穗重、粒重T a b l e 4㊀E a rw e i g h t a n d g r a i nw e i gh t o f r e d a x i sm a i z e c o m b i n a t i o n i n o c u l a t e d a n du n i n o c u l a t e d 序号杂交组合穗重/g接种未接种穗重减少粒重/g接种未接种粒重减少A K 10181ˑ161215.5ʃ12.9249.5ʃ6.434.0187.5ʃ11.2207.7ʃ8.120.2A K 14197ˑ288F196.4ʃ14.0250.0ʃ8.953.6157.5ʃ14.8214.4ʃ9.756.9A K 47471ˑ161238.0ʃ14.4288.9ʃ9.350.9204.8ʃ4.0258.5ʃ7.653.7A K 03119ˑ77152.1ʃ4.4176.8ʃ13.624.7113.2ʃ3.8160.0ʃ12.746.8A K 31339ˑ283178.4ʃ10.6228.3ʃ9.449.9152.9ʃ9.4203.9ʃ10.451.0A K 37387ˑ161177.1ʃ10.5258.5ʃ12.381.4153.2ʃ11.3228.3ʃ10.375.1A K 17209ˑ71171.0ʃ14.1235.0ʃ2.164.0147.0ʃ12.7199.9ʃ5.342.9A K 22275ˑ253171.3ʃ8.6229.2ʃ8.957.9144.6ʃ12.0198.9ʃ8.354.3A K 28299ˑ321181.7ʃ9.6212.4ʃ2.230.7161.7ʃ7.3188.1ʃ1.626.4A K 06127ˑ77169.1ʃ3.7195.9ʃ4.926.8147.6ʃ2.8172.9ʃ4.525.3A K 16201ˑ197154.7ʃ8.3170.9ʃ7.416.2132.7ʃ7.5154.4ʃ7.121.7A K 24287-1ˑ161204.4ʃ12.8219.0ʃ4.814.6169.4ʃ12.8191.4ʃ4.522.0A K 27287-3ˑ161183.9ʃ5.2221.2ʃ14.237.3162.0ʃ4.2198.0ʃ11.936.0A K 29311ˑ321178.0ʃ5.5211.1ʃ8.433.1144.4ʃ10.3189.3ʃ12.951.0A K 36377ˑ391133.6ʃ2.4153.3ʃ5.319.7115.9ʃ3.0133.4ʃ3.717.5A K 43305ˑ321185.0ʃ3.9233.3ʃ7.648.3164.3ʃ1.9209.2ʃ8.144.9A K 44315ˑ312160.9ʃ13.2225.3ʃ10.164.4141.6ʃ14.5199.6ʃ7.958.0A K 07131ˑ77125.1ʃ7.1168.9ʃ4.943.8109.3ʃ8.3146.9ʃ6.137.6A K 21271ˑ237169.0ʃ8.5193.9ʃ10.224.9151.2ʃ11.4179.4ʃ10.128.2A K 40111ˑ77177.6ʃ7.4212.0ʃ13.234.4150.2ʃ5.0182.7ʃ12.532.5A K 48475ˑ283185.1ʃ4.1223.9ʃ7.838.8165.4ʃ3.3198.9ʃ6.733.5A K 02115ˑ77128.0ʃ4.8176.0ʃ5.348.0113.2ʃ4.4157.4ʃ4.844.2A K 04123ˑ77128.1ʃ2.4142.4ʃ3.014.3112.8ʃ0.9124.5ʃ3.511.7A K 09177ˑ173171.0ʃ14.0199.2ʃ20.128.2150.4ʃ14.7179.3ʃ14.328.9A K 18253ˑ237168.2ʃ8.2238.7ʃ13.470.5144.3ʃ7.7209.1ʃ12.164.8A K 19259ˑ237254.5ʃ0.7263.3ʃ12.78.8227.8ʃ1.1235.2ʃ12.07.4A K 33367ˑ387124.4ʃ14.3160.9ʃ11.436.5102.4ʃ10.4137.4ʃ10.235.0A K 08139ˑ153219.2ʃ7.2227.1ʃ4.37.9194.0ʃ5.5202.9ʃ3.18.9A K 13193ˑ209211.2ʃ8.7237.9ʃ12.426.7188.4ʃ11.3215.0ʃ14.826.6A K 20267ˑ237161.3ʃ3.1203.5ʃ5.742.2132.7ʃ7.7173.9ʃ5.241.2A K 23275ˑ283148.1ʃ6.4246.9ʃ15.498.8126.6ʃ6.4216.4ʃ13.189.8A K 32361ˑ283144.7ʃ4.9175.8ʃ9.131.1125.0ʃ5.0155.2ʃ7.330.2A K 34373ˑ71160.4ʃ7.8205.1ʃ10.044.7140.3ʃ10.9189.0ʃ11.2048.7A K 41153ˑ367154.7ʃ10.6177.1ʃ9.722.4130.0ʃ6.0152.2ʃ8.522.2A K 46345ˑ357204.7ʃ1.8236.6ʃ13.531.9171.4ʃ15.1218.5ʃ13.947.1㊀㊀由表5可知,红轴组合未接种穗长以A K 18最长达21.8c m ,其次为A K 14和A K 37,以A K 34最小为15.7c m ;接种的穗长以A K 14最长为20.2c m ,其次为A K 46和A K 18,以A K 33最小为14.4c m ;接种造92第34卷第1期㊀㊀㊀㊀㊀段海明,等:45个玉米杂交组合对玉米纹枯病的抗性鉴定成的穗长损失以A K23最大为2.9c m,其次为A K37和A K18,接种后无损失的为A K46和A K41.未接种的穗行数以A K47最多达19.2行,其次为A K19和A K21,以A K03最少为12.0行;接种的穗行数以A K47最多为17.6行,其次为A K21和A K14,以A K03最少为12.0行;接种造成的穗行数损失以A K23最大为3.6行,其次为A K17和A K37,穗行数无损失的为A K04㊁A K09㊁A K14㊁A K28和A K31.未接种的行粒数以A K43最多为46.8粒,其次为A K47和A K44,以A K20和A K02最少均为34.5粒;接种的行粒数以A K43最多为44.6粒,其次为A K44和A K03,以A K02最少为29.5粒;接种造成的行粒数损失以A K09最大为6.4粒,其次为A K47㊁A K40和A K04分别损失6.3㊁5.5和5.5粒,A K41和A K18损失最少为0.1粒.表5㊀红轴玉米组合接种与未接种其它农艺性状的变化T a b l e5㊀C h a n g e s o f o t h e r a g r o n o m i c c h a r a c t e r s o f r e d a x i sm a i z e i n o c u l a t e da n du n i n o c u l a t e d序号杂交组合穗长/c m接种未接种穗长减少穗行数/行接种未接种穗行数减少行粒数/粒接种未接种行粒数减少A K10181ˑ16118.3ʃ0.2119.3ʃ0.301.014.4ʃ0.7515.6ʃ0.751.237.5ʃ0.737.7ʃ0.90.2A K14197ˑ288F20.2ʃ0.7820.6ʃ0.550.417.0ʃ1.0017.0ʃ0.580.039.2ʃ0.440.2ʃ0.41.0A K47471ˑ16118.5ʃ0.3620.0ʃ0.781.517.6ʃ0.7519.2ʃ0.801.638.3ʃ0.544.6ʃ0.56.3A K03119ˑ7716.7ʃ0.2217.0ʃ0.460.311.0ʃ0.4512.0ʃ0.631.041.3ʃ1.541.5ʃ1.10.2A K31339ˑ28317.1ʃ0.4318.3ʃ0.541.214.4ʃ0.4014.4ʃ0.980.038.8ʃ1.139.0ʃ0.70.2A K37387ˑ16118.1ʃ0.7020.6ʃ0.302.512.4ʃ0.4014.8ʃ0.492.441.1ʃ1.942.4ʃ1.31.3A K17209ˑ7117.7ʃ0.5417.8ʃ0.120.114.0ʃ0.0016.8ʃ0.802.838.2ʃ0.438.6ʃ0.20.4A K22275ˑ25316.3ʃ0.3018.3ʃ0.482.013.6ʃ0.4015.2ʃ0.491.634.9ʃ0.436.8ʃ1.21.9A K28299ˑ32118.5ʃ1.1318.6ʃ0.620.114.0ʃ0.0014.0ʃ0.000.039.3ʃ2.541.4ʃ0.92.1A K06127ˑ7717.0ʃ0.3617.7ʃ0.370.712.4ʃ0.4014.0ʃ0.001.636.3ʃ2.137.7ʃ1.31.4A K16201ˑ19719.3ʃ0.6019.4ʃ0.260.112.0ʃ0.0012.8ʃ0.490.839.0ʃ0.539.8ʃ0.60.8A K24287-1ˑ16118.6ʃ0.6018.7ʃ0.330.114.0ʃ0.0015.5ʃ0.501.534.1ʃ1.536.7ʃ1.12.6A K27287-3ˑ16116.7ʃ0.5818.8ʃ0.352.113.7ʃ0.5014.5ʃ0.500.832.7ʃ1.137.2ʃ1.44.5A K29311ˑ32117.9ʃ0.4619.4ʃ0.641.513.5ʃ0.5015.5ʃ0.502.039.0ʃ0.843.1ʃ0.64.1A K36377ˑ39118.5ʃ0.7818.9ʃ0.590.412.5ʃ0.5013.0ʃ0.580.537.3ʃ0.939.8ʃ1.72.5A K43305ˑ32118.9ʃ0.1020.3ʃ0.531.414.8ʃ0.4915.6ʃ0.750.844.6ʃ1.046.8ʃ0.62.2A K44315ˑ31218.1ʃ0.4018.8ʃ0.190.714.0ʃ0.0014.8ʃ0.490.844.0ʃ0.744.4ʃ0.80.4A K07131ˑ7715.1ʃ0.8617.0ʃ0.231.912.2ʃ0.4912.4ʃ0.000.232.3ʃ2.136.8ʃ1.34.5A K21271ˑ23716.6ʃ0.2917.8ʃ0.291.217.2ʃ0.4917.6ʃ0.400.433.8ʃ1.439.2ʃ1.05.4A K40111ˑ7716.8ʃ0.4317.8ʃ0.381.012.8ʃ0.4914.4ʃ0.401.634.3ʃ0.939.8ʃ0.95.5A K48475ˑ28316.7ʃ0.4817.7ʃ0.761.014.8ʃ0.4915.2ʃ0.490.436.0ʃ1.237.2ʃ1.41.2A K02115ˑ7714.8ʃ0.8415.9ʃ0.701.114.5ʃ1.2616.0ʃ1.151.529.5ʃ1.734.5ʃ0.65.0A K04123ˑ7715.9ʃ0.7216.0ʃ0.210.112.4ʃ0.4012.4ʃ0.400.035.0ʃ1.440.5ʃ0.75.5A K09177ˑ17317.4ʃ0.3918.4ʃ0.581.013.0ʃ1.0013.0ʃ0.580.034.3ʃ1.540.7ʃ0.76.4A K18253ˑ23719.5ʃ0.4921.8ʃ0.282.315.5ʃ0.5016.0ʃ0.820.538.4ʃ1.238.5ʃ0.90.1A K19259ˑ23718.8ʃ0.9419.4ʃ0.250.616.8ʃ0.4918.0ʃ0.631.240.0ʃ0.440.8ʃ0.50.8A K33367ˑ38714.4ʃ0.1016.6ʃ0.542.213.2ʃ0.4914.4ʃ0.401.231.7ʃ1.536.1ʃ0.74.4A K08139ˑ15318.7ʃ0.3119.5ʃ0.740.813.1ʃ0.5013.2ʃ0.580.140.2ʃ1.541.9ʃ0.81.7A K13193ˑ20919.1ʃ0.7019.4ʃ0.120.313.5ʃ0.6314.0ʃ0.490.537.8ʃ0.742.4ʃ1.24.6A K20267ˑ23717.9ʃ0.5419.5ʃ0.851.615.6ʃ0.9816.0ʃ0.890.432.3ʃ1.534.5ʃ0.32.2A K23275ˑ28315.2ʃ0.8018.1ʃ0.472.913.6ʃ0.7517.2ʃ0.493.635.7ʃ0.738.5ʃ1.72.8A K32361ˑ28316.3ʃ0.3717.2ʃ0.400.914.0ʃ0.5014.3ʃ0.820.334.8ʃ1.239.4ʃ1.14.6A K34373ˑ7115.1ʃ0.2715.7ʃ0.510.615.2ʃ0.7515.3ʃ0.800.131.4ʃ2.136.0ʃ2.74.6A K41153ˑ36718.0ʃ0.6118.0ʃ0.700.014.5ʃ0.5015.5ʃ0.501.040.0ʃ1.740.1ʃ2.10.1A K46345ˑ35719.6ʃ0.2219.6ʃ0.590.011.6ʃ0.7513.2ʃ0.491.637.2ʃ1.042.0ʃ2.04.83㊀结论与讨论根据最新公布的«安徽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新配制的普通玉米组合审定通道分为抗病品种㊁机收品种和高产稳产品种三个类型,应根据配制组合的特点判断适合的审定通道[9].可以看出,品种审定对玉米纹枯病的最低要求是非高感(H S),共有22个组合符合要求,占参试组合的48.9%.本研究仅发现4个组合为中抗(M R),未发现抗(R)及以上组合,说明抗玉米纹枯病的杂交组合较少,也反映了抗纹枯病自交系是较缺乏的[10-11].从所配制的中抗组合来看,和自交系161配制的3个组合均表现为中抗,占所有中抗组合的75%,推测自交系161含有抗纹枯病的相关基因,可在抗纹枯病育种上加以利用.除此03㊀㊀㊀㊀㊀㊀安徽科技学院学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0年之外,本研究依照白轴和红轴对参试玉米组合作了划分,以期发现抗性和轴色表型之间的关系.参试10个白轴玉米组合中,中抗(MR )占参试白轴组合的10.0%,4个组合表现为感病(S )占40.0%,5个组合表现为高感(H S )占50.0%;参试35个红轴玉米组合中,3个组合表现中抗(M R ),占参试红轴组合的8.6%;14个组合表现为感病(S )占40.0%,18个组合表现为高感(H S )占51.4%,综上发现对纹枯病高感到中抗数量在白轴和红轴组合中占比相当.另据报道,59份玉米杂交组合对茎基腐病的抗性鉴定中发现,红轴玉米组合中抗(M R )及以上的组合占比87.9%,感病及以下组合占比12.1%;白轴组合中,中抗(M R )及以上组合占比88.5%,感病及以下组合占比11.5%,白轴和红轴组合对茎基腐病的抗㊁感占比也是相当[12].从表型上分析,轴色和抗病性之间的相关性可能较低.王朝海等[13]通过调查毕单4号品种的病情指数,发现玉米纹枯病造成的产量损失与病情严重度级别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但是不同的品种接种纹枯病菌后,其产量损失情况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产量(穗重㊁粒重)评估可以看出,高感(H S )组合A K 12未接种穗重㊁粒重均为最大,分别达292.2和258.2g ,但接种后穗重㊁粒重损失达73.4和63.6g ;而中抗(M R )组合A K 47的穗重㊁粒重均达到288.9和258.5g ,但接种后穗㊁粒重损失也达50.9和53.7g ;接种后穗重损失较小的为高感(H S )组合A K 08和高感(H S )组合A K 19,分别为7.9和8.8g ;而感病(S )组合A K 01接种后粒重显示无明显损失.再者,随着病情指数的升高,其穗重和粒重的减少量也缺乏规律性.可以推测,接种病菌后玉米产量损失除病菌侵染所致之外,还受品种自身特性以及外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A K 47组合对纹枯病的抗性较强,产量也较高,应进一步研究其对其它病害的抗性,综合其产量水平,最终研判得出该杂交组合的利用价值.参考文献:[1]㊀杨东升.玉米病虫害及其防治措施[J ].现代农业研究,2018(4):85-86.[2]㊀王振营,王晓鸣.我国玉米病虫害发生现状㊁趋势与防控对策[J ].植物保护,2019,45(1):1-11.[3]㊀叶坤浩,龚国淑,祁小波,等.几种栽培措施对玉米纹枯病和小斑病的影响[J ].植物保护,2015,41(4):154-159.[4]㊀崔丽娜,张小飞,邹成佳,等.西南地区玉米纹枯病病菌融合群鉴定和U P -P C R 分析[J ].植物保护学报,2015,42(6):914-920.[5]㊀刘俊杰,胡贵磊,闫亚威,等.甲基二磺隆和精噁唑禾草灵复配对野燕麦的联合毒力[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47(4):32-35.[6]㊀潘彩芳,农秋平,何桃洋.20%井冈霉素防治玉米纹枯病不同施用方法对比试验[J ].广西植保,2012,25(1):10-11.[7]㊀杨俊品,唐海涛,杨家秀,等.抗玉米纹枯病材料的鉴定及抗性遗传研究[J ].植物病理学报,2005,35(2):174-178.[8]㊀N Y /T 1248.9-2016.玉米抗病虫鉴定技术规范第9部分:纹枯病[S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2016.[9]㊀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安徽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S ].皖品审1号,2018.[10]㊀李芦江,陈文生,张敏,等.240份玉米自交系纹枯病抗性鉴定与评价[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4,15(5):1113-1119.[11]㊀戴浩,罗丽雅,张翠苹,等.两个玉米自交系对纹枯病的抗病反应机制初探[J ].植物保护,2016,42(4):34-42.[12]㊀段海明,王永福,余利,等.59个安徽玉米新组合对茎腐病的抗性分析[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44(1):66-70.[13]㊀王朝海,周建华,王宗明,等.玉米纹枯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J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0,19(5):349-354.(责任编辑:顾文亮)13第34卷第1期㊀㊀㊀㊀㊀段海明,等:45个玉米杂交组合对玉米纹枯病的抗性鉴定。
杂交籼稻氮肥运筹及精确施肥技术探讨
![杂交籼稻氮肥运筹及精确施肥技术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2e1d1ee90242a8956bece444.png)
B A R L E Y A N D C E R E A L S C I E N C E S
N O . 2 . 2 0 1 4
杂交籼稻氮肥运筹及精确施肥技术 探讨
苏志富 罗来君
( 江苏省黄海农场 ,江苏 响水 2 2 4 6 2 4 ) 摘要 :分 析了不同肥料运筹方式对杂交籼稻茎蘖动态 、穗粒结构 、养分吸 收及 肥料效应 的影响 ,探讨 了在高产栽 培条件下 的施肥指标 ,百公斤稻谷需 N 1 . 8 3—1 . 9 8 k g ,无氮基础产量百公斤稻谷需 N 1 . 1 1 k g ,氮肥利用率 3 6 . 6 ̄ 4 8 . O % ,氮肥 基
收稿 E t 期 :2 0 1 3一 l 1 — 2 3
基金项 目:农业部全 国测土配方施肥试点补贴资金项 目。 作 者简介 :苏志 富 ( 1 9 6 8 一) ,男 ,农艺 师 ,主要从事农业 企业管
理工作 。 通讯作 者 : 罗来君 ( 1 9 6 3一 ) ,男,高级农艺师 ,主要从 事农业 技术研 究和推 广工作 。
肥 、蘖肥和穗肥的最佳 比例 4 0 %、 2 0 %和4 0 %, 应用 修正后的 s t a n f o r d 公 式实现杂交 籼稻精确 定量施肥 。关 键词 :杂交籼
稻 ;肥料效应 ;精确施肥
随着水稻产 量的不断提 高,肥料 的施用 方法 已成为水 稻高产更高产 ( 超高产) 的主要 技术因 子之一。以杂交籼稻 Ⅱ 优1 1 8水稻品种为材料 ,通 过 田间小 区试 验 ,分析氮肥 运筹方式对 杂交 籼稻 群体质量 、产量构 成及养分 吸收 的影 响 ,旨在探 讨杂交籼 稻对肥料 的吸收 特点 ,研究分 析适宜杂 交籼稻高产 的肥 料用量及氮肥基蘖肥 与穗肥运筹 比例 ,提高肥料 利用率 ,形成量化确 定肥料施 用 量及高效氮肥运筹技术 。
高中生物杂交育种总结教案
![高中生物杂交育种总结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aaf56ca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a4c2b62.png)
高中生物杂交育种总结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杂交育种的概念和意义;(2)掌握杂交育种的基本原理;(3)了解杂交育种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理论学习、实验操作、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3)让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3)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二、教学内容1. 杂交育种的概念和意义2. 杂交育种的基本原理3. 杂交育种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一个有趣的实例或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
2. 知识讲解讲解杂交育种的概念和意义,介绍杂交育种的基本原理,以及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3. 实验操作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验杂交育种的过程,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一些成功的杂交育种案例,让学生了解杂交育种的实际应用和价值,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5. 总结反思让学生总结今天所学的知识,思考杂交育种的意义和未来发展方向,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生物观念和价值观。
四、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作业考核、实验操作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估,检测他们对杂交育种的掌握程度和理解深度。
五、拓展延伸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科研机构或种植园,进一步了解杂交育种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六、课外作业要求学生整理一份关于杂交育种的调研报告,包括概念、原理、应用及未来展望等内容,以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反思教学结束后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质量。
江西省南昌市湾里一中高一生物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教案 人教版
![江西省南昌市湾里一中高一生物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教案 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fecc6246783e0912a3162a0d.png)
江西省南昌市湾里一中高一生物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教案人教版一、设计思想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这节课中的经典实验及验证过程无法在课堂上重现,传统的教学都是以讲授为主线进行的教学活动,很少有学生的参与,这样就限制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相互脱节。
而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和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高中生物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所以我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本节课的要求,在教学中采用“假说—演绎法”开展孟德尔遗传定律的教学,在对生物性状遗传的探索过程中设置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分析,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结构,同时也体验了孟德尔的科学研究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研究者、探索者,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并同时对学生进行了科学方法教育。
二、教材分析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是人教版必修2《遗传和进化》的第一章遗传因子发现中的第一节内容,由“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的验证”和“分离定律”四部分内容构成。
本节的教学内容是以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的实验过程为主线,突出科学史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教材中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达到阐明分离定律,最终能够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的教学目标。
教材用科学方法教育统领了教学全过程,学生在分析实验的过程中,体验“假说—演绎法”这一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体验孟德尔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必修2这一模块是以人类对基因的本质、功能及其现代应用的研究历程为主线展开的,而本节课是拉开这一历程的序幕,认识到基因(遗传因子)的存在,才能使人类进一步去探究基因的位置、实质和功能等一系列的问题,这样的编排向学生真实展现了科学发现史的历程。
【教材分析与导入设计】第六章第1节
![【教材分析与导入设计】第六章第1节](https://img.taocdn.com/s3/m/160e0d4a27d3240c8447efae.png)
第六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第1节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本节教材分析(1)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简述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概念,举例说明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
(简述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2.举例说明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在生产中的应用。
3.讨论遗传和变异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4.总结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异同点。
能力目标:1.尝试将你获得信息用图表、图解的形式表达出来。
2.运用遗传和变异原理,解决生产和生活实际中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讨论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这一科技发展历程中,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
2. 通过对我国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成果的了解,关注我国的育种技术的发展及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认同育种技术的改进对解决粮食危机等问题的重要性。
3.体会科学技术在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巨大作用。
(2)教学重点:1.各种育种方法和技术的遗传学原理的分析2.各育种方式和技术的优劣比较。
(3)教学难点:[来源:]1.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优点和局限性。
2.用遗传图解表示各种育种过程(4)教学建议:本课使用的教材蓝本是人教版必修2第6章第1节。
教材围绕着遗传学原理和规律在生活中应用,按照技术发展历程的线索展开内容。
知识呈现上按照“方法介绍——突出优点——局限性思考”这样递进的发展历程,说明超越已有技术的局限性育种技术是不断完善与发展的动力和原因,有利于人们认识和关注科学技术的本质。
根据人教版的教材编排,前面的部分章节中已经对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有了较多的涉及,只是没有以“方法介绍——突出优点——局限性思考”呈现罢了。
由此,笔者认为,本课的重点、难点应该是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达成,而知识目标则近似于复习巩固。
本节在学习生物遗传变异的基础知识、了解遗传变异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而且生物育种知识是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中的重点知识,该知识内容不仅是必修2的学习主线之一,还与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中的基因工程专题有密切的联系,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遗传学的知识是怎样用于指导生产实践、提高和改善生产技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的,通过该内容的分析学习,还可以训练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山东省郯城县第三初级中学高三生物上册《从杂交育种到
![山东省郯城县第三初级中学高三生物上册《从杂交育种到](https://img.taocdn.com/s3/m/d4bb6ca0aaea998fcc220eec.png)
山东省郯城县第三初级中学高三生物上册《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教案新人教版
7、诱变育种能使植物体产生更多的突变个体,生物细胞对辐射、化
学诱变剂敏感的时期是细胞分裂的()
(A)间期(B)前期(C)后期(D)末期
8、基因突变是指基因结构的改变,科学家们常常利用物理、化学方
法来诱导生物发生基因突变,以便能获得大量突变类型,使人们能从生化的角度在分子水平上对它们进行遗传分析。
其中,γ射线、紫外线、中子等为物理诱变因素;亚硝胺、乙酸亚胺、乙二胺四乙酸等为化学诱变因素。
(1)人工诱变的优点是。
(2)电离辐射诱导生物基因突变时,细胞中吸收辐射能量最多的有机化合物
是,原因
是。
(3)根据图中有关细胞
中物质的吸收峰值,可知紫外线(λ=2700Å)在诱导突
变过程中的主要作用物质是。
小结(教学反思)。
喜德县八中七年级生物上册第3单元第1章第2节种子植物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喜德县八中七年级生物上册第3单元第1章第2节种子植物教案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62f591a73c1ec5da51e270f4.png)
第二节种子植物一.教学目的1.说出种子的基本结构,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运用比较法区别单、双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
3.概述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4.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5.参与收集种子和果实的活动,体验与人交流和合作。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2.教学难点: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
三.课前准备教师:观察种子的结构所需的各种材料用具:菜豆种子结构挂图、玉米种子结构剪贴图(自制);常见的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图片;藻类、苔藓、蕨类、种子四类植物的CAI课件(扫描或下载);常见的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及其种子的传播方式和途径的CAI课件(扫描或下载);动态展示种子萌发时种子的结构的变化CAI课件[动画:玉米和豆类中、桃的果实(完整)纵向剖开(展示种子)]学生:不同植物的种子和果实,如花生、苹果、桃、梨的果实,松的球果、种子等。
四.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及内容学习活动教学意图导入新课【分小组展示】展示手机的果实和种子引言:这些种子的大小、形态、颜色各不相同,种子都能长出具有根、茎、叶的植物体,这与他们的内部结构有呢? 说出展示的植物名称联系生活实际,寓教于乐,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自主探究巡视、指导,分发各种不同的种子,组织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将中抛开,引导学生边操作便提出实验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一、观察种子的结构提供种子图片、剪贴图、用彩色粉笔板画。
[讲解]均在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纠正、补充、完善观察和认识菜豆种子、玉米种子的结构,教师[讲解]菜豆种子的结构;玉米种子的结构;菜豆、玉米种子结构的异同课件展示:出示菜豆种子、玉米种子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表格。
方案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法,4人小组合作实验,制定探究方案,将种子剖开并分别放好,比较种子的异同点,设想每一部分在种子萌发后成为植物体的那一部分通过观察和讨论,说出菜豆种子、王米种子的结构。
启东市师院附中七年级生物上册 3.1.2种子植物教案 新人教版2
![启东市师院附中七年级生物上册 3.1.2种子植物教案 新人教版2](https://img.taocdn.com/s3/m/9606b8efa300a6c30d229f67.png)
种子植物4. 6.1.1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课时1)探究案一、合作探究探究一:眼球的结构及功能阅读教材78——79页文字资料,思考:1、眼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探究二:视觉的形成阅读教材79——80页文字资料,思考:1、人体视觉形成的过程?2、视觉形成的三个条件?探究三:近视眼原理及预防阅读教材80——83页文字资料,思考:1、近视眼形成的原理?2、怎样预防近视眼?二、随堂检测1.正常人能够看清楚较近或较远的物体,主要是因为()A.视网膜可以前后调节 B.晶状体的凸度可以调节C.玻璃体的大小可以调节 D.瞳孔的大小可以调节2.小明经常长时间看漫画书而导致了近视,则他矫正视力时应配戴的近视镜是()A.平面镜 B.凹透镜 C.凸透镜 D.变色镜3.6月6日是世界爱眼日,今年我国爱眼日的活动主题为“目”浴阳光,预防近视.以下说法中不利于保护视力的做法是()A.看书写字时控制眼睛与书本的距离B.看书时间长了,抬眼向远处眺望C.发现视力下降,立即配戴近视眼镜D.持续使用的电脑时间不超过1小时参考答案随堂检测:1.B2. B3. C保护我们的家园学习目标:1,拟定切实可行的环保日常行为规范和活动方案2,认同保护环境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的观点,参与环保行动学习重点:拟定切实可行的环保日常行为规范和活动方案【自主导学】:1.恩格斯早在100多年前就指出:。
2.保护生物圈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和、关系到公民和子孙后代的大事,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和。
3.保护生物圈应从做起,从做起。
【合作探究】探究一:当森林死亡的时候,死亡的不仅是树木,而是一个生态系统。
失去绿色的土地,无疑会面临接踵而至的生态灾难和许多物种因而灭绝。
探究过程:1、你认为森林死亡的原因主要是什么?2、文中提到的生态灾难大致有哪些?探究结论:【分层提高】:1.人口增长过快对生物圈的影响是()A 有利于对生物圈的保护B 有利于对生物圈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C会对生物圈产生破坏性影响 D 有利于生物圈的生态平衡2.下列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的是()A 风B 森林C 煤D 阳光3.下列做法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是()A 用一次性木筷B 不用泡沫饭盒C 回收废电池 C 植树种草学习体会:本节课你的收获或疑惑是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学生使用的学习用书来自生物圈B 学生使用的课桌凳来自生物圈C 学生吸入的空气来自其他同学D 学生使用的学习来自生物圈5.下列人类的哪一生产或生活方式,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观点()A节约能源,实现能源的清洁生产 B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自然资源,为人类福C建立“原料——产品——原料——产品”的生产模式 D 努力开发新的能源拓展思考:预计我国三峡工程所提供的清洁廉价强劲的可再生水电,相当于每年燃烧3000万吨原煤的火力发电厂产生的电能,因此三峡工程有助于控制:A白色污染 B温室效应 C酸雨形成 D氮氧化物的排出。
拟南芥杂交实验教学实践应用
![拟南芥杂交实验教学实践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ddb7680d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9b.png)
拟南芥杂交实验教学实践应用摘要:拟南芥与豌豆都是严格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植物,故在课堂中开展南芥进行杂交实验,以增强学生对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以及核心概念3的理解。
通过实验教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提升老师实验教学能力。
关键词:拟南芥杂交实验教学一、教学背景1.教材分析孟德尔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是高中生物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其结论是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得出,学生对该定律的学习是通过高度总结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进行,新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为增强学生对概念3“遗传信息控制生物性状,并代代相传”的理解,应开展模拟植物或动物性状分离的杂交实验。
拟南芥与豌豆有相同的生殖方式,故,本实验以拟南芥为材料进行杂交实验,增强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
2.学情分析本学期,高一年级进入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的学习,开篇章节即为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
我校学生为为本市二批次学生,学习孟德尔遗传规律普遍存在困难,对分离定律的理解多数停留在理论水平,不能与实际相联系。
另外,学生学习兴趣缺乏,对植物有性生殖的理解不到位。
为增强学生对孟德尔杂交方法的认知,增强学生对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以及有性生殖的理解。
3.实验条件通过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我们设计了简易的拟南芥培养箱,成功摸索了在我校种植拟南芥的条件,为该实验的进行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的1、增强学生对孟德尔杂交实验方法的认知。
2、理解孟德尔历经8年时间,在无法观察性状分离内在原因的条件下,坚持不懈,认真严谨的科学研究精神。
3、通过模拟实验,加深对豌豆杂交实验以及生物遗传规律的理解。
三、教学实施1、拟南芥植株特点设计幻灯片,通过幻灯片介绍拟南芥的植株特点:分布广泛,一年生草本,十字花科,花朵直径约3mm,花瓣4片,白色,匙形。
植株小,生命周期短,3周左右开花,6周即可完成一个世代。
严格自花传粉,闭花授粉,基因纯合度高,是世界公认的遗传学研究的好材料,模式植物之一。
野生型有WS,Col-0和Ler三种,分别介绍三种生态型在表型上的差异,再介绍本实验中提供的两种突变体bri1-301(以Col-0为背景突变),irx1-1(以Col-0为背景突变)。
“混合型”杂交育种考点分类探究
![“混合型”杂交育种考点分类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d40ee0c5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34.png)
“混合型”杂交育种考点分类探究
曾小军
【期刊名称】《中学生物教学》
【年(卷),期】2009()3
【摘要】不难发现,许多育种方法都依赖于常规的杂交育种,因而关于育种的高考题往往以包括杂交育种在内的混合育种作为命题的切入点,本文分类探究。
【总页数】3页(P48-50)
【关键词】杂交育种;混合型;分类;考点;高考题
【作者】曾小军
【作者单位】江西省泰和县第二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S512.103.5
【相关文献】
1.中考化学探究性实验题高频考点分类例析 [J], 刘智俊
2.物质的分类考点探究 [J], 柴勇
3.中考化学探究性实验题高频考点分类例析 [J], 刘智俊
4.以杂交育种程序设计为载体,考查考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遗传的基本规律”高考考点题型变化趋势探讨 [J], 柯勉
5.中考化学探究性实验题高频考点分类例析 [J], 刘智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中与ATP6相互作用的蛋白质Bn359基因的克隆及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中与ATP6相互作用的蛋白质Bn359基因的克隆及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https://img.taocdn.com/s3/m/49f62088680203d8ce2f2417.png)
20 09年3月 第46 卷第2期
四川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Jo ur na l of Si e huan Uni ve r si t y( Na t ur a l Sc i e nce Edi t i on)
GAT CAT AGC CAC ACC TCT GAA GTC- 3’,
参照Bi oBRK RT- PCRKi t 操作说明书,用外侧引 物引导第一链cDNA的合 成.cDNA纯化后,用
TdT末端转移酶进行末端修饰.取加尾后的cDNA作为模板,以通用引物Ol i go d( T) 18: 5' - GCT
收稿日期 2007- 0 5- 31
基金项 目 作者简介 通讯作者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04 7109 5,3057 0986 )
余渝 ( 198l 一) , 男.重 庆武隆 人.硬 士· 从事分 子生物 学研究 .E- mai l : yuyi n9 3125@163.c om
李旭 镶.E- ma i l I l i xf@$CU.edu.cn
470
四川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Xt )
第46卷
1引 言
细胞质雄性不育( Cyt opl as mi c mal e s t er i li t y, 简称CMS) 是一种不能产生有活力花粉的遗传性 状,这种现象在高等植物中普遍存在[ ¨.通过研究 与细胞质雄性不育有关的基因,并利用基因工程的 方法创造雄性不育系,在杂交中的生产中具有重要 的意义.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1:6 1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合作探究)优质课件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1:6 1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合作探究)优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4b709b62e3f5727a4e9627e.png)
合作探究一 植物杂交育种
4、如果子粒多(A)对子粒少(a)是显性,不抗病(
B)对抗病(b)是显性,假定两个亲本玉米品种都是
纯合子,请绘出育种过程的遗传图解。
杂交
AABB × aabb
自交 选优 自交
AaBb 多不
×
多不、多抗、少不、少抗
A_B_、A_bb、aaB_、aabb
×
合作探究二 动物的杂交育种
的变异性状较快地稳定,最好采用( D )
A.单倍体育种
B.多倍体育种
C.杂交育种
D.诱变育种
巩固练习
2、诱变育种与杂交育种的不同之处是( A )
①能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②能形成新基因;
③能形成新基因型; ④一般对个体生存有利。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巩固练习
3、在下列几种育种方法中,可以改变原有基 Nhomakorabea选优
长折 短折
长折 短折
BBee bbee 测交
Bbee bbee
F3 长折
长折 短折
什么叫杂交育种?
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 P99 ,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
杂交育种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什么?
基因重组
结出杂常交合有用的两关自方交个杂法选是探 交种什究 育么自过 种?交程 以, 下请 问总题结?
6、下列实例所依据的原理分别是 (D )
①我国著名育种专家袁隆平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 超级水稻品种 ②二倍体植株的花药离体培养, 并用秋水仙素处理,使之成为纯合子 ③乘宇宙 飞船上过太空的辣椒种子结出的果实较平常的大 一倍以上
A.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 B.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C.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 D.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杂交组合课程论文---树抗寒育种研究学院:林学院班级:2010级林学二班:罗军伟学号:20102349指导老师:际红教授山东农业大学2013年12月目录1.项目的立项依据 (1)1.1 实施树育种计划的意义 (1)1.2 国外目前树抗寒育种现状及分析 (1)1.2.1 天然杂种选择 (1)1.2.2 人工杂交育种 (1)1.2.3 基因工程育种 (2)1.2.4 存在问题及展望 (2)2.育种项目的研究容2.1 育种目标 (3)2.2 育种容 (3)2.2.1亲本选择标准 (3)2.2.2杂交设计方式 (3)2.2.3杂交方式设计的好处 (4)2.2.4该杂交方式对遗传参数的估算方法 (4)2.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5)3.拟采取的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5)3.1技术路线 (5)3.2可行性分析 (5)4.该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5)4.1选题科学性 (5)4.2材料的特色 (6)4.3方法的创新 (6)1.项目的立项依据1.1 实施树育种计划的意义树属柳科( Salicaceae) 属( Populus) ,共分为白派( Leuce) 、青派( Tacamahaca) 、黑派( Aigeiros) 、胡派( Turanga) 、大叶派( Leucoides)等五大派。
树具有早期速生、适应性强、分布广、种类和品种多、容易杂交、容易改良遗传性、容易无性繁殖等特点,广泛应用于生态防护林、三北防护林、农田防护林和工业用材林,同时也是道路绿化、园林景观的优秀树种。
树是北半球温带、亚热带分布最广、品种最多、适应性最强的速生用材树种之一。
世界各国对树的研究非常重视,从良种选育、栽培、材性及开发应用等方面都作了大量工作。
我国20 世纪80 年代培育出不同材性需求的树新品种很多,主要以纸浆材、胶合板材的应用品种为多,并对新品种进行了生态适宜区的栽培区划[1]。
在栽培技术确定上取得了定向培育( 抗性、材性) 、集约栽培、施肥、灌水、病虫害防治等研究成果,并在生产面积推广应用。
在我国北方地区,低温是树在生长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一种非生物胁迫,尤其是在晚秋及早春时期,气温的骤然下降对树木产生极大伤害,造成巨大损失。
现有的速生丰产无性系又多不耐低温,虽然通过施肥、树干涂白等农业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树的抗寒能力,但是费时费力,难以推广。
培育抗寒品种是一条减少低温寒害造成损失的根本途径,也受到林木研究者的普遍关注。
1.2 国外目前树抗寒育种现状及分析目前培育抗寒品种的主要途径包括引种、天然杂种选择、人工杂交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等几种途径。
1.2.1 天然杂种选择国外最著名的例子是意大利卡扎莱·孟菲拉托树研究所从欧洲黑和美洲黑的天然杂种欧美中选育出的I-214和I-154等,其抗冻性较强。
在我国通过天然杂种选育抗寒品种也有不少成功的例子。
1961年蒙昭盟林科从小叶和钻天的天然杂种中选育出3个优良无性系(34号、36号和17号),在年平均气温6. 5e和极端低温-31. 4e条件下,小苗和大树均无枯稍等冻害现象,可以正常越冬,表现出良好的速生性和抗寒性。
[2]1.2.2 人工杂交育种树杂交育种始于1921年,由英国学者Henry首先用棱枝和毛果进行人工杂交选育出速生且适应性较强的格氏。
此后,树的抗冻性杂交育种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逐渐开展起来。
美国从1924年起开始对树抗冻杂交育种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以毛果和不同种源的美洲黑杂交,选育出NE-311、NE-296和NE-200等速生、抗寒杂种无性系。
1993年董雁以辽河鞍杂、辽河荷兰3930、D189为组合,通过大树人工授粉选育出辽育1号、2号、3号,各无性系在抗寒、速生、材性方面均好于当地主栽品种。
树抗冻性杂交育种的研究中青派和黑派的抗冻杂交育种较多,其杂交方式也从简单到复杂经历了由单交到三交或多交的过程。
白派杂交育种相对进展缓慢,可能是因为其杂交和繁殖困难等原因所致;选用的亲本有银白、新疆和山,杂交方式以单交为主。
[3]1.2.3 基因工程育种随着植物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在林木育种中的应用,人们完全有可能培育出丰产、优质的树新品种。
树的转基因研究始于1986年, 20多年来树转基因技术迅猛发展,一些重要的目的基因包括抗虫基因、抗病基因、抗盐基因、抗除草剂基因和降低木质素基因等已被转入树,而关于树抗寒基因工程的研究还相对较少。
[4]目前对树抗冻基因工程的研究还相对滞后,虽然已成功导入一些抗性基因,但多为单一的功能基因,而树的抗冻性是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通过导入这些功能基因在提高树的抗、耐冻性的效果可能还不够理想。
1.2.4 存在问题及展望树的抗寒育种在常规育种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选育的树良种已在生产中发挥出巨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但是常规育种策略和方法简单,没有长期的计划,缺乏连续性;利于改良树抗寒性的外源基因来源匮乏,育种资源引进、收集的力度等问题已不能完全满足现代林业对品种更新换代的需求。
基因工程技术育种可以打破物种之间的界限,缩短育种周期,目的性强,具有常规育种无法比拟的优势。
但是目前用于树抗寒遗传转化的外源基因甚少,还有必要对其他林木中的抗寒相关基因进行克隆、分离,为树抗寒基因工程育种提供基因储备。
在今后的育种工作中应当加强对国外优良树资源的引进力度,制定长期的育种计划,采用三交、双杂交或更复杂的杂交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改良的程度。
将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育种相结合,树的抗寒育种必将取得新的突破,这对广泛发挥树优良特性、扩大树的栽培地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1]惠新.树新品种选育研究[J].林业科技开发,2002( 3) : 3-4.[2]连荣,宋立志,林晓峰(2010).树抗寒育种研究进展.防护林科技,1(97):92~94[3]段安安,硕新.树抗寒抗旱育种的进展[J].西北林学院学报, 1997, 12(2): 95-100.[4]林善枝,志毅.树抗冻性的研究现状[ J].植物学通报,2001, 18(3): 318-324.2.育种项目的研究容2.1 育种目标经过树抗寒育种研究,选育出适合中国北方地区的抗寒树优良品种,进一步提高树的抗寒能力,增加树对低温的抗性,进一步降低树遭受冻害甚至死亡的比率,提高树的经济价值。
2.2 育种容2.2.1亲本选择标准(1)互补原则:双亲都具有较多的优点,没有突出的缺点,在主要性状上的优缺点尽可能互补。
如本试验要求母本或父本之一必须具有抗寒性,而另一种亲本的优缺点要与此亲本互补。
(2)适应性原则:亲本之一最好是能适应当地条件、综合性状较好的推广品种,有利于增加选择的抗寒品种的适应性。
(3)遗传差异原则:注意亲本间的遗传差异,选用生态类型差异较大,亲缘关系较远的亲本材料相互杂交。
(4)配合力原则:杂交亲本应具有较好的配合力,便于提高杂交后代的成活率。
2.2.2杂交设计方式选择三交的杂交方式,即3个亲本进行两次杂交。
表示为:A/B//C,即(A×B) ×C:/表示第一次杂交,//表示第二次杂交,即先将A、B杂交,A作母本,B作父本,子一代A/B再与C杂交。
2.2.3杂交方式设计的好处三交杂交方式的优点有二:一是集中多种树的优点于一体,二是丰富树杂种的遗传基础。
其目的是创造具有遗传基础宽,变异幅度大的树抗寒后代群体,从中选育更优良品种。
2.2.4该杂交方式对遗传参数的估算方法设:有p个亲本,共有组合数a=p(p-1),完全随机区组设计,b次重复。
则遗传参数的计算步骤如下:第一步:离差平方和的计算。
校正值C=X2/ab总的S T=ΣX2ijk-C重复S b=ΣX2ijk/a-C一般配合力S g=1/[b(p-2)]ΣX2i``-4X2/[bp(p-2)]特殊配合力S s=ΣX2ij`/b-ΣX2`j`/[b(p-2)]+2X2```机误S E=S T-S B-S g-S s第二步,方差分析。
第三步,遗传参数估计。
Б2g=(M g-M S)/[b(p-2)]Б2s=(M S-M e)/b一般配合力= Б2g/(Б2g+Б2s)特殊配合力= Б2s/(Б2g+Б2s)2.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树杂交亲本的选择、杂交设计的具体操作技术、杂交后代的选择。
3.拟采取的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3.1技术路线选择优良亲本ABC——A/B——选择杂交后代A/B——A/B//C——选择杂交最终后代——杂交最终后代的培育、评价3.2可行性分析(1)研究人员熟悉研究方法,具备了研究的客观条件;(2)多年的树研究工作基础为本课题的顺利实施提供了重要的知识储备和技术基础,研究主持人长期从事树研究,了解研究现状和生产所需;(3)先进的仪器设备为研究的顺利实施提供了物质保障。
4.该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4.1选题科学性在我国北方地区,低温是树在生长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一种非生物胁迫,尤其是在晚秋及早春时期,气温的骤然下降对树木产生极大伤害,造成巨大损失。
现有的速生丰产无性系又多不耐低温,虽然通过施肥、树干涂白等农业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树的抗寒能力,但是费时费力,难以推广。
培育树抗寒品种,为本地区选育出抗寒优良品种是一条减少低温寒害造成损失的根本途径,有利于增加树的经济价值。
4.2.材料的特色选择的树品种之一要具备抗寒性,其余品种要有与之互补的优良性状;杂交亲本应具有较好的配合力,便于提高杂交后代的成活率。
4.3方法的创新采用三交的杂交方式,集中多种树的优点于一体,丰富树杂种的遗传基础;有利于创造具有遗传基础宽,变异幅度大的树抗寒后代群体,从中选育更优良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