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道德观差异
中西文化价值观
中西文化价值观
中西方文化有着不同的价值观。以下列举了一些典型的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比较:
1. 个人主义 vs. 集体主义
西方文化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而东方文化则注重团体和共同体的利益。
2. 独立思考 vs. 接受权威
西方文化重视个人独立思考和质疑权威,而东方文化更注重传统、长辈和权威的意见。
3. 面子文化 vs. 实质文化
东方文化往往注重“面子”,即表面上的尊重和礼貌;而西方文化更注重实质结果。
4. 感情表达 vs. 理性思考
东方文化注重感情的表达,而西方文化偏向于理性的思考和冷静的分析。
5. 重视家庭 vs. 重视个人
东方文化重视家庭和亲情,而西方文化更注重个人的独立和自我实现。
6. 尊重传统 vs. 创新进取
东方文化更强调尊重传统和守旧,而西方文化更注重创新和进取。
7. 超自然 vs. 科学理性
东方文化注重超自然、灵性和宗教信仰,而西方文化强调科学、理性和实证。
8. 勤奋节俭 vs. 纵享福祉
东方文化注重勤奋节俭,而西方文化更倾向于享受生活和纵容自我。
中西方文化差异原因
1、思维模式的异同
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 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
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
3、民主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4、科学观的异同
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5、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
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论述东西方在价值观方面的差异
1.论述东西方在价值观方面的差异
1)人与自然的关系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汉代儒家思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而且是一种状态。天人合一,在世界很多高级宗教中都有这类观念,并且有详细系统的修行方法。西方世界观认为,宇宙万物乃上帝凭借“自由意志”,花了六天时间创造出来的,“造物主”与“被造物””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这个神圣而绝对的真理,只能由“先知”按照上帝启示,被“先验发现”出来,而不是“经验发明”出来。西方人生观认为,所谓的人生意义,不过完成上帝赋予人的神圣使命。
2)人对“变化”的态度
东方人求变,当你面对不断变化发展且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现代社会,想有所成就,却感觉迷茫无助之时该如何选择?在进与退、输与赢的关口,你当然会选择“进”与“赢”。如何追求到“变”这一重要的社会生存技能,为你释疑解惑,拓展成功的思路,打开胜利的大门,让你顺利走向“赢”的彼岸。“求稳思维”指的是在面对危机或者该出击的情况下犹豫不决的思维方式,也是一种消极的思维方式,开拓精神不够或者错失良机。干事创业需要积极稳妥、周密审慎、老成谋国。3)动与静
中西文化在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区别,在于中国文化的
“心”与西方文化的“行”。正如牟先生所说,中国文化重视内在修养而西方文化重视外在知识。修身必要养心,而知与行需并驾齐驱,从而构成了中西文化对于世界的不同相处方式。西方人把人与自然看做是分离的两个世界,他们有别于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思想,不同于中国文化中“道”与“仁”从天而降,贯注下来,与万物同一的境界,而抽象出概念、逻辑、上帝等形而上的悬空体,纵使人们奋力的跳跃也无法真正的触碰高高在上之物。
中西方文化最大的差异是什么
中西方文化最大的差异是什么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包括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道德等。
1、思维方式:
西方人注重思辩理性分析实证,剖析整体再加以综合;在西方哲人看来,只有思辩性的东西才是最真实、最完善、最美好的。
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不是通过归纳推理,演绎推导,而是基于事实,凭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加以识别、理解和进行整体判断。与直观的思维方式相联系,中国人认识世界的方式是“体知”而不是“认知”。 2、价值取向:
西方人注重以自我为中心,重个人、重竞争;西方人的价值观认为,个人是人类社会的基点。每个人的生存方式及生存质量都取决于自己的能力,有个人才有社会整体,个人高于社会整体。中国人注重群体、社会、和谐。中国人的价值观,强调群体意识,社会意识,个人利益应当服从社会整体利益,只有整个社会得到发展,个大才能得到最大利益。。
3、伦理道德:
西方人注重个人放任,创新发展,张扬荣誉;西方人崇尚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成就而自豪,从不掩
Word文档 1
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和获得成就后的狂喜;西方文化鼓励个人开拓创新,做一番前人未做过的,杰出超凡的事业;西方人的家庭观念比较淡漠。中国人注重谦虚谨慎,不偏不倚。中国文化在个人取得成就时,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谨慎,反对“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在人际关系上,中国传统的文化则要求人们不偏不倚,走中庸之道,维护现状,保持和谐。
扩展资料:
差异互补
东西方文化从现象上看,显然有很大差异,从本质上看,东方属于整体文化,而西方是个体文化。但东西方文化的互补和融合也是一个漫长的渐进的过程。
东西方文化差异主要差异及解决方式
东西方文化差异主要差异及解决方式
1.价值观差异:
东方文化强调集体利益、家庭和社会的稳定,个人主义较弱,而西方
文化则注重个人权利和自由。解决方式可以是相互理解、尊重差异并找到
平衡点。例如,强调家庭观念的东方人可以学习尊重他人的个人空间和权利,而西方人可以尝试更多关注集体利益和社会和谐。
2.通信方式差异:
东方文化中,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可能被视为不礼貌或让人尴尬,所
以往往更加注重非言语形式的沟通,而西方文化则更加注重直接、坦率地
表达自己的意见。解决方式可以是双方灵活调整沟通方式,理解并接纳对
方的表达方式。东方人可以适应西方人的直接沟通方式,而西方人可以通
过倾听和观察非言语信号来更好地理解东方人的意图。
3.社交礼仪差异:
东方文化中注重尊敬和遵守长辈和权威人士的规则和礼仪,而西方文
化则更加强调平等和个人尊重。解决方式可以是学习相互理解,尊重对方
的习俗和礼仪。例如,东方人可以适当尊重西方人的个人空间和权利,而
西方人可以尊重东方人的长辈和权威人士,并遵守一些基本礼仪规则。
4.教育理念差异:
东方文化中,教育注重纪律、刻苦和传统知识的学习,而西方文化注
重个体发展、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解决方式可以是学习双方的优点,结合两种教育理念,培养综合能力和全面发展。东方人可以鼓励创造力和
实践能力,西方人可以尊重和借鉴传统知识和价值观。
5.思维方式差异:
东方文化倾向于综合思考、间接推理和含蓄表达,而西方文化注重逻辑、直接推理和清晰表达。解决方式可以是双方学习思维方式的差异,理
解对方的思考习惯并进行有效的沟通。东方人可以适应西方人的逻辑思维,西方人可以学习东方人的综合思考和含蓄表达的方式。
道德观念在不同文化之间的对比与统一
道德观念在不同文化之间的对比与统一
道德观念是人们在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方面所持有的一种意识形态。它对人们的行为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并在不同的文化中发展出多样而复杂的表达方式。虽然不同文化之间的道德观念存在差异,然而在核心理念方面却能找到统一的线索。
在东方文化中,道德观念常常被与儒家思想联系在一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儒家思想一直是道德观念的核心。儒家强调的核心价值观念是仁,即以爱心和和谐为核心的人际关系观念。仁心代表着社会和个人的良好品德以及对他人的关怀。在中国文化中,这种道德观念被广泛传承和发展,影响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
然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念更加突出。西方道德观念强调的是
个体与社会的平衡,强调个体的权利和自由。个人主义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在西方社会中得到了广泛认同和追求。相较于东方文化,西方文化更加注重个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追求。
尽管东西方文化的道德观念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但它们在核心价值观念上存
在着共同点。不论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道德观念都强调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怀。只是它们在具体实践上存在差异。东方文化中的仁心可以被视为对他人关怀的一种表达方式,而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则表现为尊重个体的独立性和自由。这种共同点是基于对人性的共同认知和对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尊重他人和关怀他人是实现社会和谐与进步的必要条件。
另外,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也影响着道德观念的统一
与对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渠道得到了空前的扩大。人们可以更加广泛地了解到不同文化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这种交流和融合有助于促进文化间的理解与认同,也有助于培养跨文化的道德观念。
东西方文化的人性观差异及其对道德认知的影响
性观差异导致中国被试在道德方面,尤其是规范性道德( 行善) 方面,对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研究
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道德观差异
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道德观差异
目录
CONTENTS
1
研究问题
2
研究方法
3
结论与观点
4
思考与启示
研究问题
因为近九十年以来的道德心理 和道德观理论大多是建立在西方文化 体系基础上的研究 ,所以其跨文化的解释力 是非常值得质疑的。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存在着 非常显著的差异 ,这一点反映在道德观方面也 是如此。在这个基础上,作者提出了他的 研究问题:东西方道德观的差异以及
Leabharlann Baidu
目录
CONTENTS
1
研究问题
2
研究方法
3
结论与观点
4
思考与启示
思考与启示
当前道德心理学的研究不仅应当关注道 德体系的多样性 ,更应当关注各种道德 体系的可能性基础之间的相通之处 ,从 而有助于发展出更具跨文化解释力的基 本道德框架。
不同社会的道德观最终还是由不同类型 的文化所决定的 ,而且文化的差异不仅决 定着人们在道德判断方面的表现 ,还会造 成多样化的道德情感。 人类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都是 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 ,其发生、 发展和变化都与主体赖以存在的 文化背景息息相关。
中西方道德观比较
中西方道德观比较
以榜示人,以德化人,欢迎来到华德榜!
中国的文化教育注重集群主义,从古至今,中国人处理个人与家族,集体,以及国家的利益关系方面,提倡集体主义原则。因此,在中国数千年的发展中,孕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同时,这种集体主义原则和精神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建设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是中国的道德观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同时也被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所借鉴吸取。
在西方国家,自从资本主义产生以来,个人主义道德观普遍开展,极其强调个性的发挥,在注重个人主义道德教育的培养的同时,更注重个体的发展与完善。当然,这种情况只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初期,适应当时的竞争形势,随着资本主义经济文化的发展,西方道德教育逐渐借鉴了中国道德理论的相关精华,注重个人的发展与集体的发展高度统一。
西方的以个人为本位的道德取向和中国的以家国为本位的道德取向的不同和甚至对立,使得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不同的特点。
1.中国注重人伦,西方注重契约。中国传统的伦理思想注重的是人伦情谊关系。是以家族为本位的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以“忠”“孝”为核心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尊卑有序、亲疏有别的宗法伦理思想体系。而西方注重契约,对西方道德观影响深远的基督教,在圣经中贯穿着伦理关系中的契约精神。其圣经《旧约》、《新约》均是神与人的契约。《旧约》可以说是基督降临前神与人订的契约,而《新约》则是基督降临后神与人订的契约。
2.中国注重道义,西方注重功利。中国儒家把追求伦理作为最高价值原则,儒家这种义利观是建立在道德理性和感情欲望对立的基础上的,强调用道德的理性去克制感情欲望,使义和利、整体和个人的关系得到调节和调制;西方注重功利,西方的基督教的人和神的关系完全是建立在平等交换的基础上的,由于基督教把这种功利主义价值
中西方道德观及其比较
浅谈中西方道德观及比较
根据百度百科对道德解释,道德指的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道德经》一书。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道德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舆论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往往具有不同的道德观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视的道德元素及其优先性、所持的道德标准也常常有所差异。现在浅谈中西方道德观及其比较,分析中西方对同一事件产生不同观点的心理原因。
一.中国的道德观
中国是一个陆地大国,拥有广阔的山川、平原,受地理环境影响下的陆地文明具有高度保守性,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以及三纲五常六亲等社会伦理关系。中国的自然条件优渥,农业文明高度发达,又由于农业社会集体工作化的特点,其孕育出的儒家文化也具有群体性的特征。而中国传统的道德观主要是指以儒家为正统的传统道德,其精华和糟粕并存,天下为公的道德理想,忠恕之道的道德原则,中庸之道的道德规范,是比较注重从群体上考虑问题的,它强调人的社会属性,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其迄今仍闪烁着礼仪之帮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光辉。儒家要求人们按照中庸之道行事做人,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平常常为之庸。中庸之道的道德规范迄今为止仍然是中国人的为人处世的准则。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任能,各得其所,各尽其力是儒家的道德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实现其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的基本途径。儒家注重人格气节,提倡仁义礼智的人格价值,认为人格气节关系着国家民族的兴衰存亡,把仁义道德、礼仪廉耻看得比生命还重要,要求人们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忠恕之道的人际和谐思想是传统道德中人际关系的心理和行为原则。仁者爱人,和为贵,忠恕之道千百年来为统治者和老百姓所推崇。忠恕之道就是善待别人之道,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人与人也要和谐相处。儒家自省、自讼、内省等道德修养方法要求人们严于律己,防微杜渐。儒家理想人格的塑造和培养,除实施有目的的道德教育外,还鼓励人们通过自觉的道德修养来完成。儒家认为“物有本末,
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道德观差异_来自于文化心理学视角的分析
3、该研究的主要结论或观点?
1. 日本被试在道德观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关系导向性显著高于美国被试。
2. 日本人的道德评价具有情境性 ,他们常常根据特殊的关系和情感作出 道德评价;而美国人的道德评判则是依据公正原则针对行为本身作出的。
3. 欧美社会中盛行的是以个人为导向的公正道德观和关爱道德观 ,其注 重个人自由选择的重要性以及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之间发生冲突时的 取舍;而印度社会则奉行责任导向的道德观 ,强调社会责任对于个体的 重要性以及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之间的相容性。
1、该论文探讨的问题是什么?
1. 西方文化景观下的道德观 2. 东方文化景观下的道德观 3. 东西方文化在道德观方面的差异
2、该研究采用的各种研究方法?
1. 把道德观这样的研究领域同文化问题和意识形态差异联系起来 2. 基于个体特质建立西方道德观的早期道德假定 3. 基于公众道德观 4. 柯尔伯格提出了道德发展的六阶段理论 5. Snarey分析45项有关的实证研究 6. Gilligan所提出的关爱理论注意到了道德观中的性别差异 7. 研究者广泛考察多个亚洲和东亚文化的道德观 8. 中国人的道德观具有很强的等级观念色彩 9. 通过举例分析,对比东西方道德观文化差异
4、本人从中得到的启示或者是思考?
1. 不同社会的道德观最终还是由不同类型的文化所决定 的 ,而且文化的差异不仅决定着人们在道德判断方面的 表现 ,还会造成多样化的道德情感。
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道德观差异
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道德观差异1
王恩界,乐国安
南开大学社会心理学系,300071
WangEnjie@
摘要: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文化心理学认为,人类心理与文化环境是相互生成、相互影响的关系,因而,道德观念也必然是由人们生活于其中的文化世界所塑造的。时至今日,东西方文化还是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一点反映在道德观方面表现为:西方道德观强调个人自由、权利、公正、关爱和宽恕等;而东方的道德观念则更加强调以集体和个人责任为导向的道德观念。
关键词:文化心理学、道德观、公正、关爱、宽恕
1.引言
西方心理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努力向自然科学靠拢,在价值中立原则的指导下力求实证性和精确性的研究。但是,科学心理学的研究在揭示人的社会性方面往往力不从心,由于其在方法论上坚持还原主义、机械主义和个体主义,所以,忽视了人类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都是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其发生、发展和变化都与主体赖以存在的文化背景息息相关这一重要事实。进入20世纪90年代,文化心理学的崛起提供了认识人的社会性的有益视角。文化心理学认为人类心理与文化是相互生成的关系,文化习惯及其意义是由心理过程转而生成和转换而来的,而文化习惯及其意义可以进一步填充和表示心理过程。文化心理学假定,人的认知、情感、动机和行为皆是通过人们生活其中的文化世界所塑形的,心理并非独立自主的过程,其只能通过与文化发生紧密联系而存在和发挥作用。文化心理学的上述观点对心理学、尤其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此后,几乎所有的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都开始关注研究对象的文化背景,虽然道德观研究向来不是心理学家的研究重点,但这一研究趋势在道德观分析中还是得到了非常突出的体现。
中西方的道德观差异
中西方的道德观差异
班级:83050806
学号:2008030508156
姓名:梁晨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所谓“道德”,是由一定的社会文化所决定、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以及人们内心信念来维系、调节人际关系和个人利益与社会群体利益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属于文化深层次的范围。因此,分析比较属于不同文化的道德表现,能为分析不同文化的实质提供最为有效的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是两种形态不同、发展道路各异的文化形态。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与中国文化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并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国文化在“不情愿”中被西化。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存在有那些差异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思考的问题。对于此,本文试从道德的角度剖析中西文化的差异及差异产生的原因。
一、中国的以家国为本位的道德取向
中国传统的道德取向是建立在以家族为本位的“家国同构”的原则基础上的。中国是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农耕经济决定了农民居住在固定的住所,决定了家庭为生产单位和社会的子细胞。农民聚集而居,以血缘关系形成了家族。而奴隶制国家把政权与家族联系在一起,利用家族的血缘关系将氏族制发展为宗法等级制。秦汉以后,这种宗法等级制虽然有不少的变化,但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和思想体系仍被基本的继承下来。家庭成为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和国家的最小单元,而国家是家庭或家族的扩大。君王就是“大族长”,“,普天之下,莫非王
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家庭或家族中,父亲是核心,父子关系、夫妻关系、及兄弟关系都是围绕父亲展开的。用于维系家庭凝聚力的主要是通过宗法血缘的亲、尊、长、幼、男、女的不同而实现。这是儒家宗法伦理的基本原则和道德规范。《丧服小记》中曾指出:“亲亲、尊尊、长长、男女之有别,人道之大者也。”这些原则以亲亲、尊尊最为重要。亲亲体现合同精神,尊尊体现差等精神。秦汉以后,封建统治者把儒家这种伦理思想进一步概括为“三纲五常”。三纲为君臣、父子、夫妇。五常为礼、义、仁、智、信。中国的纲常教义通过个人伦理的修养达到了国家的统一,因此中国靠的是伦理来维系国家的。《大学》里说:“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天下平。”因此,维护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就成为中国人几千年来一直遵循的最高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便是这种家国一体的道德的最集中的体现。
东西方文化差异主要差异及解决方式
东西方文化差异主要差异及解决方式
首先,东西方文化差异在价值观方面表现明显。东方文化注重集体主
义和家庭观念,强调团队合作和亲情关系,对家族和社会的责任感很重视。而西方文化则更加注重个人主义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自
主性。这导致在工作环境中,东方人更注重团队的协作和整体的利益,而
西方人更注重个人的成就和个人利益。
其次,在行为规范方面,东西方文化也有差异。东方文化注重面子和
礼仪,人们更注重保持和谐、规矩的社会关系,重视尊重、恭敬和遵守传
统规则。而西方文化则更注重个人的直接表达和自由,人们更倾向于直言
不讳、公开坦率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这使得东方人在与西方人的交
流中可能会过于含蓄和回避直接表达,而西方人可能会觉得东方人过于拐
弯抹角。
面对东西方文化差异,解决的方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互相理解和尊重:双方应互相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避免贬低或嘲
笑对方的不同做法和价值观。通过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可以更
好地理解和接纳对方的观点和行为。
2.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在跨文化交流中,双方应尽可能建立起良好
的沟通机制,通过促进对话和交流,减少误解和冲突的可能。可以充分利
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视频会议和即时通讯工具等,加强跨文化交流。
3.针对具体问题寻求共同解决方案:双方应通过合作和共同努力,寻
求共同的解决方案。可以遵循互利共赢的原则,寻找双方的利益交集,通
过折中和妥协的方式达成共识。
4.学习和借鉴对方的优点:双方应积极学习和借鉴对方的优点和经验。可以通过交流访问、学术研究、文化交流等方式,促进文化交流和相互学习,找到双方文化融合的可能性。
东西方哲学的根本差异
东西方哲学的根本差异
东西方哲学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哲学思想体系,它们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方法论等方面存在着根本差异。本文将从认识论、形而上学、伦理学等角度探讨东西方哲学的根本差异。
一、认识论的差异
东方哲学强调的是直觉和体验的重要性,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通过直接感知和内观来获得的。例如,佛教强调通过冥想和内观来认识自己和世界。而西方哲学则更加注重理性和逻辑的运用,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通过思考和推理来获得的。例如,柏拉图认为通过理性的思考可以达到真理的境界。
二、形而上学的差异
东方哲学的形而上学思想强调的是整体性和和谐性,认为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例如,道家的“道”是一个无形的存在,贯穿于整个宇宙,万物皆由道而生。而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思想则更加注重个体和分离性,认为世界是由个体构成的,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本质和存在方式。例如,亚里士多德认为每个事物都有自己的本质和目的,通过研究事物的本质和目的可以了解它们的存在方式。
三、伦理学的差异
东方哲学的伦理学思想强调的是和谐和无为而治,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我修养,通过无为而治来达到社会的和谐。例如,儒家强调的是仁爱和道德修养,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社会的和谐。而西方哲学的伦理学思想则更加注重个体的权利和自由,认为人应该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由,通过个人的自由行动来实现社会的进步。例如,康德认为人应该按照普遍的道德法则行事,通过个人的自由行动来实现社会的进步。
综上所述,东西方哲学在认识论、形而上学和伦理学等方面存在着根本差异。东方哲学注重直觉和体验,强调整体性和和谐性,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我修养;而西方哲学注重理性和逻辑,强调个体和分离性,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由。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丰富了人类的哲学思想。我们应该尊重和包容不同的哲学观点,通过对比和交流来促进思想的发展和进步。
中西文化在道德观念上面的差异是什么?
中西文化在道德观念上面的差异是什么?[文化 资讯 ] 悬赏点数 10 该提问已被关闭 6个回答 呼呼哦都 2009-01-02 18:06:03 172.30.211.* 中西文化在道德观念上面的差异是什么? 最佳答案 shenjiuhao 2009-01-02 18:06:33 123.244.214.* 一 .内陆型文化和海洋型文化 以各自文化生成所依赖的地理环境基础的差异为依据,我们可以把中西文化双方分别归结为内陆型文化和海洋型文化,也即所谓的“黄色文明”与“蓝色文明”。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这是造化之功,同时也说明自然环境对人格塑造影响的巨大。“人的个性是先天组织和人在自己的一生中、特别是在发育时期所处的环境这两个方面的产物。”[2]这里的环境不仅包括社会环境,而且也包括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人自觉不自觉地得到某种熏陶和影响。马克思指出,“不同的公社在各自的自然环境中,找到了不同的生产资料和不同的生活资料。因此,他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品也就各不相同。”[3] 中华民族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三面连陆一面靠海的地理环境使中国几乎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从而使自身文化保持很强的稳定性和历史延续性。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诞生于半封闭大陆自然环境的儒家伦理,教诲人们重土轻迁,安贫乐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使人们在久远的传统中沉淀了一种封闭的惰性心理和惯性思维方法,保守,缺乏开放的意识;眷恋家园故土,提倡清静无为;安于现状,墨守成规,因循守旧,风险意识和竞争精神不强,时间观念和进取意识淡漠。所谓的“山性使人塞,水性使人通”,便是这个道理。“东方人并不具有西方人的忙碌和竞争意识,他们总是显得严肃、执重,从不着急,时间观念淡漠。就象‘效率’一词代表着西方社会中支配人们思想的基调那样,中国人常说的‘马马虎虎’一词也表明了他们对生活所持的态度。”[4]生活圈子的狭隘与封闭,人与人之间接触的固定性和长久性,为了能够和睦相处,国人非常注重人情世故,“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既文章”,这也培养成国人谦虚、谨慎、忍让、含蓄的传统美德。中国的这种自然环境以及在这种环境影响下的文化传统养成中华民族内倾型人格。而作为西方文化源头的古希腊与古罗马均处在半岛之上,多面临海,海上交通发达,航海贸易繁荣,这就使这些国家形成了打破血缘关系的开放式的社会。激烈的社会动荡、频繁的人员往来和波涛汹涌、变幻莫测的海洋形成其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道德观差异1
王恩界,乐国安
南开大学社会心理学系,300071
WangEnjie@
摘要: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文化心理学认为,人类心理与文化环境是相互生成、相互影响的关系,因而,道德观念也必然是由人们生活于其中的文化世界所塑造的。时至今日,东西方文化还是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一点反映在道德观方面表现为:西方道德观强调个人自由、权利、公正、关爱和宽恕等;而东方的道德观念则更加强调以集体和个人责任为导向的道德观念。
关键词:文化心理学、道德观、公正、关爱、宽恕
1.引言
西方心理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努力向自然科学靠拢,在价值中立原则的指导下力求实证性和精确性的研究。但是,科学心理学的研究在揭示人的社会性方面往往力不从心,由于其在方法论上坚持还原主义、机械主义和个体主义,所以,忽视了人类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都是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其发生、发展和变化都与主体赖以存在的文化背景息息相关这一重要事实。进入20世纪90年代,文化心理学的崛起提供了认识人的社会性的有益视角。文化心理学认为人类心理与文化是相互生成的关系,文化习惯及其意义是由心理过程转而生成和转换而来的,而文化习惯及其意义可以进一步填充和表示心理过程。文化心理学假定,人的认知、情感、动机和行为皆是通过人们生活其中的文化世界所塑形的,心理并非独立自主的过程,其只能通过与文化发生紧密联系而存在和发挥作用。文化心理学的上述观点对心理学、尤其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此后,几乎所有的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都开始关注研究对象的文化背景,虽然道德观研究向来不是心理学家的研究重点,但这一研究趋势在道德观分析中还是得到了非常突出的体现。
心理学关于道德心理的科学研究发轫于20世纪20年代,到了20世纪60年代形成了一些系统理论,在其后的二十年里西方研究者就道德观念问题阐发了三个重要的研究主题,即公正道德观、关爱道德观和宽恕道德观。就理论基础而言,道德心理研究可以看作是规范伦理学和实证心理学的交叉领域,实证心理学着重探讨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过程的本质及功能,通过实证研究和统计分析研究道德现象的心理机制,发现道德心理活动的规律[1];规
1本课题得到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04BSH022)和天津市社会科学重点项目(TJ03-JX007)资助。
- 1 -
范伦理学对道德原则和道德观念的阐释应该受到人性假设和人类心智模式等心理学基本问题的限制。不过,规范伦理学的道德理论其实也可以不依赖于实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规范伦理学的许多道德命题在实证心理学产生之前已经被提出,并且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得到不同类型的解答。因为近90年以来的道德心理和道德观理论大多是建立在西方文化体系基础上的研究,其跨文化的解释力非常值得质疑的。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异,这一点反映在道德观方面也是如此。当东方的研究者对一些西方道德心理学研究成果做文化分析时,必然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所有的文化系统都会涉及是非、善恶以及道德与否的评判标准,而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所持道德观也各不相同。在同一文化背景的社会中,许多社会行为都是遵循该社会的道德观而构建、发展并且接受他人评价的。
2.西方文化景观下的道德观
对于东方研究者来说,欧洲和美国的道德观研究都是处于西方文化范式之下的理论体系。虽然有些欧洲的心理学家可能不这样认为,他们对美国道德观研究的实验室范式并不认同甚至反感。欧洲心理学家与美国心理学家相比,更愿意把道德观这样的研究领域同文化问题和意识形态差异联系起来,不过,到目前为止他们的努力并未形成对西方心理学传统的根本性变革。道德心理学本身就是在美国和欧洲学者共同努力下建立起来的,其关于道德观的研究成果主要是以西方文化背景作为基础。以美国文化关于道德品质的观念为例,个人自由、个人独立、个人权利和决策是美国社会中最为重要的几种道德品质,这些道德品质是理解很多西方社会心理现象的关键所在。
大部分蕴含于西方道德观的早期道德假定都是基于个体特质而建立起来的,例如,个体享有包括权利在内的一系列天赋,个体的行为具有自主性、个体可以控制自身行为的结果、人应该对自身的行为负责任等等。西方道德观中一个非常核心的假定认为:社会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可以帮助个体满足自身的需要和欲望,并且个体之间的需要经常会发生冲突,所以,个体为了维护共同的利益达成了某种社会契约(一套共同遵循用以保证社会秩序的抽象原则),这种社会契约在维护参与者彼此权益的前提下具有合法性。根据这一假定可以作如是推论,当发生社会冲突时,通过对如上道德原则进行推理的方法找出应当遵循的行为原则来解决争端是可行的,在此基础上,个体享有最大程度的道德自主性,并且可以不受政治和宗教等方面势力的束缚,因此,保护个人免受非正义的侵犯才是实现社会福利的基本途径。
公正道德观传统的核心价值观念正是上述的个人自由和社会契约论,其基本观点来源于洛克和康德等人的理论。公正道德观认为符合道德的人际关系应该是平等和公正的,在这种人际关系中人都有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个人的道德表现应该根据社会公正的规范和价值观来加以评价,因此,道德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客观存在的、不偏不倚的社会规范和准则,也有赖于个体公正意识的发展和成熟。在皮亚杰看来,具有社会公正感才是个体道德成熟的主要表现,这样的人才能按照社会规定的准则和规范去公正地为人处世。因为公正道德观的基调是
- 2 -
个人主义,所以在公正道德观看来,个体没有助人的义务,促进他人权利的实现或帮助他人不是源于道德准则的要求,因此,一个人是否帮助别人,是否愿意为集体和社会做出贡献取决于他的个人选择,助人和集体优先等原则都不是公正道德观的必然要求。
迄今为止,大多数有关道德观和道德心理发展的心理学研究都是基于公正道德传统的。心理学家将道德发展定义为个体趋近理想的道德自主的过程。柯尔伯格即是秉承公正传统的心理学理论家之一,他的观点与哲学家泰勒和休谟不同,他否认道德观和道德判断是基于特定社会的具体利益和价值取向,他认为道德世界与物理世界有一点相同:存在着普遍适用的规律和终极真理,因此,人们在道德世界所做评价也有真假和好坏之分。柯尔伯格进一步提出了道德发展的六阶段理论。第一、二阶段被称为前世俗水平,处于该水平的人为了避免惩罚或得到奖赏而遵守规范;第三、第四阶段被称为世俗水平,处于该水平的人认同社会规范和有利于社会整合的恰当行为并承认其价值;第五、六阶段被称之为后世俗水平,对处于该水平的人来说道德是基于对个人权利的保护,以及对生命、自由、平等这些抽象原则的信念而存在。个体所处的道德发展阶段可以通过他们对虚构的道德故事所做的道德判断来加以评估。柯尔伯格宣称他的道德发展理论对于各种文化具有普适性,这一观点即使在西方也引起了诸多争议,Snarey(1985)通过分析45项有关的实证研究后指出,道德发展的一至三阶段普遍适用于各种文化,而第四五阶段通常只被现代西方文化所强调[2]。
那么,公正道德观是否普遍适用于西方文化呢? Gilligan(1982)率先对西方文化中的道德观多元性做出有力论证[3]。在她看来,公正道德观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男性的道德判断,却未能反映现代社会中女性的道德关注点以及影响女性道德取向的各种道德策略。因此,Gilligan提出了道德观念的关爱理论,其认为男性大多从捍卫自身权利的角度来定义道德行为,并且经常使用抽象原则和演绎推理的方法来解决道德问题;就道德发展问题而言,关爱道德观的看法与公正道德观也不尽相同:道德发展过程是人们不断完善对人际关系的认识,努力维护自身整合以及选择自由,同时承担对他人责任的过程。Gilligan提出的关爱道德观不太关注是与非的道德判断,其研究视角旨在揭示道德观念与自我概念之间的联系,主张感受他人的需要是自我意识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此后,有一些研究者也强调关爱他人和社会责任感并非道德缺陷或需要克服的障碍,相反是人类根深蒂固之社会性的重要体现[4]。
诚然,Gilligan所提出的关爱理论注意到了道德观的性别差异,但她的研究仍局限于西方个人主义的文化背景,她在个人权利和个人自由之外强调了个人感情和其它需要的重要性。同公正道德观一样,关爱道德观也没有很好地解决自我责任与对他人的责任冲突的问题。作为20世纪90年代新出现的宽恕道德观试图从另一个侧面回答这一问题。宽恕道德观从大量临床经验出发,指出生活中受到某种伤害的人会持久地怀有怨恨、愤懑、报复等想法和情结或行为倾向,这种心理状态是他们与人交往、发展人际关系过程中许多障碍和问题的根源,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