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技术观
第三编没有 技术观与技术方法
专业技 术问题
• 在技术应用 过程中产生 的基础性、 共同性问题
应用技 术问题
• 在各类 工程实 践活动 中提出 的现实 问题
4.技术问题的解决方式
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法的多元性 技术问题的解决需要相对复杂的转化过程。 技术问题的解决有时具有正反两方面效应并存的效 果。必须加以多方面预测,对问题解决的结果有一 个充分的估计,从而采取措施,以消除或减轻可能 的负效应。
技术的定义
哲学的
工程技 术学
社会学
技术
在主体作用于客体从 而实现主体目的的过 程中所掌握的各种活 动方式的总和
历史学
人类学
2.科学与技术
科学是正确反映事物本质及规律的知识体系,是 系统化、理论化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 识的总称。 技术的基本内涵有广狭之分。 广义:指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目的而利用、改造世 界的一切手段和方法。 狭义:专指生产技术,表现为生产过程中的控制 操作手段、程序与方法。
技术方法是各类技术研究和技术开发中所 使用的普遍的共同方法。本章将讨论技术方法 论问题,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探索技术 方法的特点与技术创造活动的过程;总结与概 括技术决策以及技术研究与开发的一般方法。
第一节 技术认识与技术问题
现代技术认识的特点 技术问题的产生 技术问题的分析 技术问题的解决方式
自然辩证法中技术观是基于辩证唯物主义 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从整体上揭示技 术的本质而形成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它和 自然辩证法的自然观、科学观一起,构成马克 思主义科学哲学的整个理论体系。本章从技术 观出发,阐述技术的本质和技术的结构两个问 题。
第一节 技术的本质和特征
技术的本质 科学与技术 技术的特征
(自然辩证法)9第九章 技术的本质和结构
第三篇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技术观是关于技术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理论体系。
技术方法论则是关于技术方法及其相互联系的一般规律的理论体系。
本篇以技术的本质和结构为逻辑起点,重点阐述技术认识论和技术方法论,分析技术价值和技术伦理问题,落脚于技术创新与高技术产业化的过程和机制的探讨。
第九章技术的本质和结构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章着重探讨技术的本质与技术的结构问题。
【案例与讨论】1O种新技术将改变世界美国《技术评论》认为,有十种新兴技术在不远的将来会产生巨大影响。
这些技术是全新的,很快就可以改变计算、医疗、制造、运输和能源基础设施。
1.无线传唤器网络。
2002年夏季,研究人员把许多被称为“尘埃”的很小的监控装置装到了有海燕巢的洞穴中。
这些装置的尺寸只有一对1号电池那么大,并且装备了一个处理器,一个小量计算机存储器和监控光、湿度、压力和热量的传感器。
这些“尘埃”还预示着一个到处是以电池为电源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未来,这些传感器可监控环境、机器甚至人类自己。
2.可注入组织工程。
在美国,每年有7O万患者要做关节替换手术。
这些用人造关节来取代膝关节或髋关节的手术是高度入侵性的,因此很多患者尽可能地推迟手术。
霍普金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师埃利西芙开发了一种方法来注射关节,用的是特殊设计的聚合物、细胞和生长刺激剂的混合物,这些混合物可以凝固并形成健康组织。
尽管大部分可注入系统的研究都集中在软骨和骨上,但观察家们认为,这项技术应该可扩展到如肝脏和心脏的组织。
这种方法可以用来替代一个器官的致病部分或增强其功能。
在出现心力衰竭时,不是打开胸腔植入一个人造瓣膜或肌肉组织,而是简单地注入合适的细胞和作为生长信号的物质的混合物就可以了。
3.纳米太阳能电池。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家阿利维萨特斯制造的原型太阳能电池由厚度仅为200纳米的纳米棒聚合物复合材料薄片组成。
当阳光照到这些薄片时,它们就吸收光子,激发在复合材料中占90%的聚合物和纳米棒中的电子,结果在电极产生了有用的电流。
第八章 技术的本质与结构
第三篇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马克思认为,技术是现实生产力,是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现代技术虽然是在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它和科学是有区别的,必须阐明技术不同于科学的木质,技术认识论与方法论,技术认识的基本特征,特别是现代技术发展提出的价值论争、现代技术的社会形成等问题,从而明确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八章技术的本质与结构教学要求:掌握技术的本质与特征,了解技术活动中的要素及技术分类,认识和理解技术的结构及其演化。
一、技术的本质与特征技术有两层含义:一是技术活动;狭义的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广义的是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段;二是技术成果,是技术理论、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
其中技术理论是在科学理论应用于工程实践的过程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是科学理论与工程实践的中介。
从起源上看,技术是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物质手段、方法和知识等各种活动方式的总和。
技术在发展过程中成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变换的"媒介",是变天然自然为人工自然,以及实现对社会调节、控制的手段。
技术具有以下特征:技术是人类社会需要与自然物质运动规律的结合;技术是主体要素和客体要素的统一;技术自身有一个从潜在形态到现实形态的发展过程;技术是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是生产力性质和水平的标志。
技术具有二重性: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技术的自然属性是指人们在运用技术变革和利用自然过程中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社会属性是指人们在运用技术变革天然自然以及实现对社会的调控过程中,要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
二、技术活动的要素、分类原则及其形态技术活动的要素是人类创建人工自然的方法和手段。
它的分类原则:1·在总体上要符合技术活动的木质特征;2,在纵向上要能够说明技术活动的历史发展;3,在横向上要能够形成技术活动的基本结构。
技术活动要素的形态有:经验形态,主要是指经验、技能这些主观性的技术要素;实体形态,主要是指以工具、机器等生产工具为标志的客观性技术要素;知识形态,主要是指以技术知识为象征的主客化技术要素。
《自然辩证法》教学大纲
《自然辩证法》教学大纲Dialectics of nature第一部分大纲说明1. 课程代码:2. 课程性质:3. 学时/学分:32/24. 课程目标:《自然辩证法》是理、工、农、部分社科类硕士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必修课。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紧密结合科学技术的发展,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准确概括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正确回答当代科学技术革命提出的重大哲学问题。
通过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加深对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理解,形成跨学科知识结构,使研究生更好地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指导科研工作。
本课程教学重点是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第一,培养学生对各门科学理论中的哲学思想的认知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第二,扩大学生的科学视野,尤其是增强跨学科的思维能力,为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奠定理论基础;第四,加深学生对科学与技术、科学与文化,包括技术与社会之相互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在科学与技术两方面的道德判断能力和灵感思维能力。
5. 教学方式:采用案例教学、专题讲座、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形式。
6. 考核方式:开卷结合课程论文写作。
7. 先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自然科学基础(高等物理、高等数学、高等生物学等)。
9. 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一)教材:[1]《自然辩证法概论》.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司组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 《自然辩证法专题讲座》(内蒙古自治区硕士研究生公共政治课统编教材).——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8。
(二)教学参考资料:[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 人民出版社,1971[2]钱三强等. 科学技术发展的简况. 知识出版社,1980[3]A·查尔默斯. 科学究竟是什么. 商务印书馆,1982[4]B·贝弗里奇. 科学研究的艺术. 科学出版社,1984[5]J·贝尔纳. 科学的社会功能. 商务印书馆,1982[6]J·里夫金等.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7]邓小平. 邓小平论科学技术. 科学出版社,1997[8]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9]曾国屏等. 当代自然辩证法教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绪论教学内容:第一节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第二节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第三节自然辩证法和中国现代化教学要求:了解: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学习自然辩证法的现实意义,自然观的历史发展。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随着时代不断地发展,人类的科学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科技的进步为人类带来了许多各种不同的便利和改善,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马克思主义对科学技术的观点就变得尤为重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详细的探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第一章:科学技术和生产力马克思和恩格斯在《 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资本主义在自己发展的同时,也为它自己的灭亡准备着条件。
”这句话意味着生产力的提高是马克思主义中对科学技术观的一个重要方面。
而生产力的提高则是源于科学技术的进步。
在马克思主义中,生产力是生产和创造的技术水平,也就是生产力发展程度的测量标准。
而科学技术,则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生产中,科技不断的促进和支持产品的流程和制造,从而促进了生产效率和质量。
用科学技术来创造生产力的核心,就谈不上科技和生产力的分裂。
它们是相互作用的,彼此之间不可或缺。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观点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无法独立于社会的其他方面。
除了科学技术,社会中的政治、法律、文化、道德等受到影响的领域也需要同样的发展。
生产力的提高需要有社会上坚实的基础。
如果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和物质技术基础,那么科学技术即使再先进,也不会对生产力发展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第二章:科学技术应用的社会影响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许多全方位的影响。
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将探讨科学技术怎样影响着社会和历史进程。
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来看,科学技术的发展将深远地塑造我们的社会形态和根本性质。
科技的进步可以帮助增强生产力,但同时也可能扰乱社会稳定性。
这是因为技术进步是一种无情的力量,可能让一些原本稳定的社会结构瞬间崩塌。
因此,人们需要更好的控制技术进步的速度和方向,来保证它们符合人类的需要和利益。
与此同时,理性地运用科学技术也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比如,把科技运用于农业生产,为满足人类口腹之欲节约了大量人力和物资。
而社会化的和可持续化的技术采用,也使得社会所拥有的资源配置得到了更好的利用,并减轻了成本负担。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答案-自然辩证法课后题答案
绪论1,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有什么关系?(P1)22,自然辨证法得研究内容与研究范围?(P3)23,自然辩证法在现代有哪些发展?(P12)-24,自然辩证法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有什么意义? 2第一编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第一章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得创立1,何谓自然观?它与自然科学得发展有怎样得联系?(P23)32,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形态?(P23)33,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得基本观点及其评述?(P27)34,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得基本观点及其评述?(P31)35,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得基本思想、特征与重大意义?(P39)36*补充,马克思主义得三个来源与三个组成部分? 37,阐述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得自然科学基础与自然哲学思想渊源。
(P38)3第二章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得发展:系统自然观1,试阐述系统自然观产生得现代自然科学前提。
(P44)2,系统自然观确立得重大意义?(P49)3,什么就是“系统"?如何理解系统就是自然界物质得普遍存在方式?(P52)4,自然界物质系统得基本特点?(P53)5,何谓演化与进化?怎样理解自然界得进化就是一个不断发生对称性破缺得过程?(P59)6,阐释自组织得概念以及自然系统演化得自组织机制、基本条件。
(P65)7,怎样理解自然界循环发展得无限性?(P67)第三章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得发展:生态自然观1,从生态自然观得产生说明这种自然观就是对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得丰富与发展。
(P76)42,如何理解自然界就是人类生存与发展得根基?(P70)3,生态危机得概念及其表现。
(P76)4,现代生态学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提供了哪些科学结论?(P80)5,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谈谈您得想法.(P84)第二编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第四章科学得本质与科学知识得构成1,如何理解科学得本质?(P91)2,科学理论有哪些构成要素?说明它们得特点与相互关系。
(P97)3,什么就是科学精神?举例说明它得重要性。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战略升级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 大战略的提出:
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独立自主、自力 更生,是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根本立足点。
胡锦涛在2003年11月指出, 一定要在一些重要领域 和科技前沿拥有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必须 主要依靠自己的努力去突破影响国家发展战略和安全 战略全局的尖端科技,这样才能掌握推动经济社会发 展和科技发展的战略主动权,努力在世界高科技领域 占有一席之地。
江泽民的科学技术思想内容之一
江泽民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 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江泽民这一重要论述,进一步指明了科学技术在先 进生产力发展中的关键地位和决定性作用,丰富和 发展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为贯彻 科教兴国战略指明了方向。
江泽民的科学技术思想内容之二
在1999年全国技术创新大会的讲话中,江泽民提出,科技创新包括很多方面, 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主要是指企业应用新知识、新技 术和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的 产品,增强市场竞争的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
江泽民始终强调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发展高技术,要始终突出自主创新。只 有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我们才能减少对技术引进的依赖,提高参与国际 市场竞争的能力。
1988年9月,邓小平总结了二战以来尤其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世界经 济发展的新经验和新趋势,即现代科技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科学技术已成为成为决定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明确指出:“马克思 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 术是第一生产力。”
邓小平科技思想的内容之一
在1978年3月的全国科技大会上,充分肯定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 一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
第三章 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技术本质的界定
• 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 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它体 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 理论、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体现出以下 整体性的内容: (1)技术涉及目的; (2)技术体现了人对自然界的干预和能动实践; (3)技术涉及物质装置; (4)技术涉及技艺; (5)技术涉及知识; (6)技术是一种可操作性的体系。
31
2、科学方法与技术方法之比较
联系: 都存在对已有成果的应用和继承;都具有实践基础;都具 备可操作性、规则性即对规律的适应性;都存在对信息资 料的搜集和调研;数据的分析、处理、综合;都存在非逻 辑思维:想象、猜测与灵感。 区别: 科学是创造人化自然的过程,技术是创造人工自然的 过程,从整体上,科学研究扬弃了经验方法,崇尚理性方 法,形成了实验、归纳、假说——演绎,猜测——证实与 证伪等理性的方法论体系。而技术方法中保留了经验方法, 崇尚实践方法。因此技术方法论体系中包括了试验、试错、 方案评价与选择、设计手法、技术的人文评价、美学标准 等带有明显主观性和经验性的东西。 32
21
三种技术结构形态
技术结构 知识类型 手段方式 技能形态
经验型技术结构
经验知识
手工工具
手工性经验技能
实体型技术结构
半经验半理论知识
机器
机械性经验技能
知识型技术结构
理论知识
自控装置
知识性经验技能
22
技术结构的模式演化
• 古代单相技术结构:经验型技术结构 • 近代双相技术结构:经验型技术结构+实体型技 术结构 • 现代三相技术结构:经验型+实体型+知识型技 术结构 技术结构的历史发展模式就是从单相技术结构向 双相技术结构和三相技术结构逐步强化的过程。
自然辩证法 第三篇 科学技术观 西北工业大学
二、科学技术推动着人类精神文明的进 步 1、科学技术推动着哲学观念的变革和思 维方式的进步 2、科学技术推动着道德观念的进步
3、科学技术推动着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 展
5
三、科学技术促进社会结构的变革
1、科学技术推动着经济结构的更新
产业结构的变化
工业结构的变化
科 学 、 技 术 与 社 会
2
一、科学技术推动人类物质文明的昌 盛
推动社会 生产力发展
科 学 技 术
推动劳动条件改善
推进人类生 活质量提高
3
2、科学技术推动着人类生活质量的提 高 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丰富日常生 活的内容。 促进医药、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提 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3、科学技术推动着人类劳动条件的改 善
3、价值观念派和生态系统派
生态系统派在西方国家知识分子和中产阶级中的 影响越来越大,并形成一股不小的政治力量——绿党。 生态系统派的积极分子不满足于罗马俱乐部的呼吁、 游说、造舆论的行动方式,成立了国际性绿色和平组 织,通过直接行动来阻止各国政府和大企业污染环境 的恶行。
12
(三)中性主义或现实主义的观点
7
一、科学技术发展的二重性
1、科学技术的建设性
2、科学技术的“破坏性” (1)人口问题 (2)资源问题 (3)环境问题 (4)安全问题 (5)科技伦理问题 (6)思想问题
8
二、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评价 (一)主要在于肯定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观点 1、唯科学主义
“唯科学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主要在20世纪盛行。 在认识论问题上,唯科学主义认为科学是认识世界的唯一方法 或最好方法,科学迟早会对世界进行完整而无误的描述; 在社会问题上,唯科学主义认为科学是根除一切罪恶的灵丹妙 药;
61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及科技观
第三篇 科技方法论
第11章 一般科学方法 章 第12章 系统科学方法 章
自然辩பைடு நூலகம்法的体系
传统三大块:自然观、科技观和方法论 传统三大块:自然观、 孙小礼等,1979年 (孙小礼等,1979年) 最新体系:自然观、科学观和科学方法 最新体系:自然观、 技术观和技术方法论、 论、技术观和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 社会(黄顺基等受教育部委托,2003年 社会(黄顺基等受教育部委托,2003年) 清华:科学技术与自然观的发展、科学 清华:科学技术与自然观的发展、 与方法、技术与方法、 与方法、技术与方法、科学技术与社会 曾国屏等,2003年 (曾国屏等,2003年)
科技观及其基本思想
科学技术观:关于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 科学技术观:
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总看法 基本思想
科学技术研究是一种人类社会活动 科学共同体是一个社会集团 科学技术系统与社会的其他子系统发生互动 科学技术(的应用)是双刃剑, 科学技术(的应用)是双刃剑,必须趋利避害
科学家、历史学家、科学社会学家等 论“科技与社会”
J.D.贝尔纳 贝尔纳
– 我们不能再无视这样的事实:科学正在影响当代社会 我们不能再无视这样的事实: 的变革而且也受到这些变革的影响, 的变革而且也受到这些变革的影响,但是为了使这种 认识多少具有实在的内容, 认识多少具有实在的内容,我们需要比已往更仔细分 析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 科学的社会功能》 析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科学的社会功能》,p.37) ) – 科学家即使过去是一种自由自在地力量,现在却再也 科学家即使过去是一种自由自在地力量, 不是了。他现在几乎总是国家的、一家工业企业的、 不是了。他现在几乎总是国家的、一家工业企业的、 或者一所大学之类的, 或者一所大学之类的,直接间接依赖国家或企业的半 独立机构的拿薪金的雇员( 科学的社会功能》 独立机构的拿薪金的雇员(《科学的社会功能》, p.516)。 )。
5.第三篇 科学技术观
美、日等国科技体制简况表
国别 类型
美国、多元 美国、 德国 分散 体制
特 点
政府对国家科技发 展的导向, 展的导向,是通过 实施重点领域或重 点专业的科学规划 来实现的。 来实现的。影响多 于权威, 于权威,指导性大 于操作性。 于操作性。
举例与说明
克林顿时期的 《科学与国家 利益》 利益》和《技 术与国家利益》 术与国家利益》 两份政府报告
爱迪生门罗公园实验室
爱迪生不仅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家( 爱迪生不仅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家(一生有 1,093项发明专利,是有记录的历史上发明专 项发明专利, 项发明专利 利最多的人,被誉为“发明大王”),而且具 利最多的人,被誉为“发明大王”),而且具 有发明组织才能, 有发明组织才能,开创了有组织的技术研究之 先河。 先河。 1881年(另一说法是 年 另一说法是1876年),爱迪生在离 年),爱迪生在离 纽约40公里的新泽西州门罗公园 公里的新泽西州门罗公园( 纽约 公里的新泽西州门罗公园(Menlo Park)建起研究实验室。在这里,他开始了 )建起研究实验室。在这里, 天一小发明, 个月一大发明” “每10天一小发明,每6个月一大发明”的事 天一小发明 个月一大发明 业。
(二)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化的进程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是科学技术发展到 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作为不断演进 的历史过程, 的历史过程,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影响。 特征及标志为: 特征及标志为:
时代
特 征
标 志
苏格拉底→柏拉 科学技术的水平极其低下,因而, 科学技术的水平极其低下,因而,其社会 苏格拉底 柏拉 亚里士多德 功能十分有限,社会对科学技术的需求很 图→亚里士多德 功能十分有限, 师徒关系) 古代 少。主要是一些自然哲学家和工匠在从事 (师徒关系) 着与现代科学技术相似的工作, 着与现代科学技术相似的工作,但还不是 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建制。 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建制。 科学的建立以及由此导致的技术的迅猛发 极大的促进了产业革命, 展,极大的促进了产业革命,推动了资本 主义社会的建立和发展, 近代 主义社会的建立和发展,独立的科学研究 机构、专业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得以出现。 机构、专业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得以出现。 开始了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化的进程。 开始了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化的进程。 进入20世纪以来 世纪以来, 进入 世纪以来,随着科学对技术和生产 的指导作用日益显著, 的指导作用日益显著,科学在现代社会中 的重要性被普遍认识, 的重要性被普遍认识,科学事业成为社会 现代 和国家的事业,出现了庞大的科学技术专 和国家的事业, 家队伍。 家队伍。 英国皇家学会、 英国皇家学会、 法国巴黎科学院、 法国巴黎科学院、 德国柏林科学院
第三章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课件
尽管关于技术的本质的观点众说纷纭,而且至今还不能得到一致的结论。但我们在这里讨论技术的定,即工程技术。我们倾向于对技术的本质特征作如下的描述 :工程技术是科学理论,实践经验和物质设备在社会生产中动态整合的过程。 这一描述蕴含的意思大致有这么几层:
第一节 技术的本质与特征
一、技术的本质(一)关于技术的各种定义
不同的人对技术的理解会有不同的侧重点,产生了形形色色的技术定义。许多经济学家、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哲学家曾从不同角度给技术下过多达上百种定义,似乎没有完全相同的。
1、方法技能说 指经历熟练过程获得的经验、技能和技艺 。把技术理解为人们的一种能力。 日本学者村田富二郎认为:技术是“在生产现场中,直接或间接被充分利用的,只有经过特定训练的人所具备的能力”。 这种观点实际上是人类社会早期对技术构成要素和技术本质理解的反映,看重技术活动中人的经验积累和精神因素,相对忽视科学理论和物质手段的作用。
2、人的实践经验以及由此获得的技术能力是技术的一个部分。 (1)从技术史的历史考察中,我们知道最早的技术起源于经验,通过实践人们总结出各种经验规则,工艺方法。例如为了穿衣必须织布,而按经纬方向编织棉线的技术原理,就从实践经验中获得的。 (2)通过实践积累经验,人就获得了能力,这种能力是技术活动的主体人所特有的,是人的能动性的突出表现。它与理论知识有关联,但不是一种简单的正比关系。读了万卷书却完全脱离技术活动的人就难以具备技术能力。
1、技术离不开科学的理论。 (1) 技术必须建立在人对自然的真理性认识之上,要以科学理论为依据,决不能违背自然的规律。一切巫术,占星术都没有科学理论可作为支撑,游离于科学定律之外,因此不能称之为技术。 (2)技术需要人的理性,不能以本能来解释技术。否则动物也会变成技术的拥有者。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3、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辨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5、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第二章|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1、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2、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3、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5、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2、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3、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4、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5、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通有何方法论意义6、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7、观察是否渗透信念[8、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9、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1、为什么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2、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3、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和组织机构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4、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5、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1、怎样认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与时俱进2、如何理解胡锦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3、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4、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5、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与其他创新型国家有何异同6、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重要意义《自然辩证法概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答:他们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两方面来描述,首先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都是唯物主义自然观,承认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在自然观上是唯物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五代领导人的科学技术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五代领导人的科学技术观中新社北京十月二十三日电题:中共三代领导人开创中国科技发展三大里程碑一九五六年,中共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主席向全国发出号召--向科学进军。
一九七八年,中共第二代领导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一九九五年五月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中共第三代领导人江泽民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向科学进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虽寥寥十九个字,却直接推动着中国科技实现一次次跨越,为中国科技发展开创了三大里程碑。
向科学进军,中国仅仅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就拥有近两千家科研机构,培育出一支百万人的科技队伍,并初步建立起完善的科技体系。
向科学进军,中国科技创造出“两弹一星”的辉煌:一九六0年十一月,第一枚导弹试射成功;一九六四年十月,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一九六七年六月,成功进行了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一九七0年四月二十四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顺利升空入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则让中国在历经“文革”十年浩劫之后,又迎来了科技的春天,并将中国科技事业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推动中国大力“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使得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走出象牙塔的深闺,走进寻常百姓家。
中国就是依靠科技手段,用占世界百分之七的土地,养活了世界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
“科教兴国”是新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
一九九七年的“十五大”上,中共中央进一步把“科教兴国”确定为跨世纪的国家发展战略,科技在中国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实施“科教兴国”,中国科技事业日新月异:一九九0年至二00一年十年间,全国研发投入增长六倍多;全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工业产值年均增长百分之二十;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构成中所占比例从百分之一提高到百分之十五。
科技还装点着人们的幸福生活,目前,中国计算机用户突破四千五百八十万户,网民人数位居世界第二;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一点九亿户,居世界第一位。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答案
绪论1,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有什么关系?(P1)答:(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自然辨证法的创立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2,自然辨证法的研究内容与研究范围?(P3)答: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的领域包括: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与此相适应,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3,自然辩证法在现代有哪些发展?(P12)答:20世纪中叶的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把人类历史推向一个新的时代,自然辩证法的问题与内容又有了新的发展。
(1)在自然观方面。
①结合现代系统科学的发展,提出了系统自然观;②结合生物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的发展,提出了生态自然观。
(2)在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方面。
①规范认识论方向,规范的科学哲学重点研究科学理论的形成与建立问题,把重点放在科学理论的辩护问题或合理性问题上,代表性的有:逻辑经验主义【即归纳主义和证实主义,其科学认识过程:经验->假说->证实】、批判理性主义【即演绎主义和证伪主义,其科学认识过程:问题->假说->证伪】、历史主义【认为科学理论的发展不能片面地归结为证伪的过程,它还有一个证实的过程,前者是科学革命,后者是常规科学。
科学理论的发展过程是“常规科学->科学革命”不断循环往复的一个过程】。
②实证认识论方向,实证的科学哲学重点研究科学理论的发展问题,说到底是创造性思维问题。
实证的科学哲学家认为,这是规范的科学哲学无法解决的。
(3)在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方面。
理性主义传统;实证主义传统;马克思主义传统。
(4)在科学技术与社会方面。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特别是要发展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
技术道德观
技术道德观:梅赛尼在1970年出版的《技术与社会》一书中,对于有关技术(包括当时已经出现的计算机技术和相当发达的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技术在内)的社会评价惊醒了全面的考察,总结了近现代出现的三种不同的技术观。
1、技术“善”论 其核心观点是认为技术使一切进步的原动力,技术能够解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能能够保证把人类带向一个理想的社会;科学的技术和方法是决定社会形态和人的命运的根本因素。
这一派的主要代表是欧洲思想史上的合理主义和功利主义,如强调“知识就是力量”的培根、圣西门等人和19世纪的社会哲学以及美国人的实用主义信念。
在现代,这种观点持有者主要集中在科学家、技术人员、军事领袖以及管理人员中。
2、技术“恶”论 这是以后总本质上否定技术的观点,认为技术是万恶之源。
技术夺走人的职业和饭碗、夺走人的隐私、剥夺人的政治民主权利,导致官僚制国家;技术主张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价值、降低了人的自律、埋没个人的个性,最终甚至夺走人的尊严;最终,技术将污染自然资源,将人类和地球引向毁灭。
这一派的主要代表是18世纪持“回归自然”的世界观的法国学者卢梭和对技术资本的剥夺进行分析批判的社会主义思想家。
在现代,艺术家、人文学者、大众社会的批评家以及环保主义着多持这种观点。
3、技术“中性”论 认为技术本身无所谓善恶,它无非是中性的工具和手段;技术为人类的选择和行动提供新的可能性,但也使得对这些新的可能性的控制处于一种不确定状态。
技术产生什么影响、服务于什么目的,不是技术本身所固有的,而取决于人用技术来做什么。
梅赛尼本人就是技术“中性”论的代表,他的主要观点是:1、技术本身是工具和手段,不承载特殊的伦理和道义问题;2、使技术成为“善”和“恶”的,是创造和使用技术的人;3、技术可能带来色会问题,但技术也在解决社会问题,而人类拥有管理和控制技术的能力。
显然,无论是技术“善”论还是技术“恶”论,都只是片米娜强调了技术的社会影响的某个侧面,而技术“中性”论则是一种比较客观和有说服力的观点,是我们从社会价值上看待技术时应有的立场和态度。
第三讲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PPT
工程科学:其发展得状况反映着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 得水平。
基础科学得发展,出现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横断学 科。
自然科学得活动结构
科学得活动结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 基础研究主要从事基本理论研究,目得在于分析事物得
(2)充分条件:该陈述必须提供超量经 验内容,即与过去同类陈述相比有超 过背景知识得内容。
自然科学得知识构成
1、科学事实 2、科学概念与科学定律 3、科、技术科学与工程科学组 成得三足鼎立结构。
基础科学:技术科学与工程科学共同得理论基础,其 发展水平反映着一个国家得科学水平。
1、自然科学得发展模式 科学累积发展模式、科学否证发展模式、科学得社
会历史发展模式。
科学累积发展模式:
亚里士多德得科学发展思想:
归纳
演绎
观察事实
原理
现象陈述
古典归纳主义得累积发展观;
逻辑实证主义得累积发展模式:
观察经验
归纳
科学理论
波普尔得科学否证发展模式: 科学问题 猜想 证伪
新问题
库恩得科学范式发展模式:
前科学 常规科学 反常 危机
革命 新得常规科学
新得危机
拉卡托斯得科学研究纲领模式: 科学研究纲领得进化阶段 退化阶段 证伪、取代阶段 新得研究纲领进化阶段
2、技术得发展模式 技术体系更替模式: 蒸汽时代技术体系——电力时代技术体系 ——微电子、计算机时代技术体系—— 技术体系:社会中所有技术类型按照一定技术
第三讲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二、科学技术得本质与结构
1、科学得本质与结构 在12世纪时才有科学得定义,科学被瞧成一种
第三章 (第一节)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
(五)论述了科学的社会作用
科学是一种社会活动,一种特殊的生产,对社 会发展具有重大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 科学是“历史的有力杠杆”,“是一种在历史 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科学作用于 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自然科学和 现代工业一起变革了整个自然界,结束了人们 对于自然界的无知和蒙昧;把自然科学并入生 产过程,大大提高生产率;科学与哲学相结合, 产生了唯物主义;科学与实践结合,产生政治 革命和社会革命。
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科技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 部分,虽然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没有做专题论 述,但许多经典的论述分布在不同时期的著作之中, 其理论内容包括:
(一)揭示了科学的社会本质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通过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 科学技术的历史,从社会对科学的需求,看到科学本 身就是一种社会现象,从而揭示出科学的社会本质的。 他们打破了传统的把科学与社会分割开来的片面 观察方法,指出:“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 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密切相连 的;只要有人存在, 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 约。”讲人类史和自然史的“相连”、“相互制约”, 是指科学与社会是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的。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科学技术背景。自然科学的 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基础。特别 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这三大发现,揭示了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及各 种物质形态之间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性质,为哲学 总结自然现象以及认识它们的一般规律提供了可 靠的知识基础。
细胞学说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观的形成,不仅与当时科学 本身的发展相关,而且与他们创立了正确的历史 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有密切联系。唯物史观的 创立是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变革之一,为人们观察 各种社会问题、社会现象提供了科学的历史观和 方法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 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 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科学本身就是一种社 会历史现象,对科学也应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加以 分析和考察,指出科学是生产力,科学“是一种 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由此把 人类对科技的性质和作用的认识推进到了新的阶 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对技术的批判
• 1 社会视角的批判 • 2 生态视角的批判 • 3 伦理视角的批判
23
1 社会视角的批判
• 从技术产生的社会根源和社会后果去批判技 术由来已久。《庄子 · 天地》中提到技术发端 于省力,但机械技术的应用会造成“人为物 役”和投机取巧夺、不纯正的“机心”。卢 梭认为,科学技术生于游手好闲,反过来又 会培养这种心态。“科学很少不伴随着科学 与艺术,科学与艺术无往不与奢侈并行”, 他还认为,农业技术和冶金技术,乃是人间 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谷物和铁使人类进入 文明,同时又造成奴役和贫困。
8
M· 邦格
• 技术哲学家M· 邦格认为,技术哲学的使命 是:
(1)区分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的特征; (2)在本体论上如何区别自然客体和人工产品; (3)区分技术预见和科学预见; (4)经验规则、技术流程和科学定律的关系如何 (5)技术的价值系统和伦理规范; (6)技术和现代文化其他分支的概念关系。
–(1)人属于自然界,与自然界一致。“我们连同 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 然界的”; –(2)人能支配自然界。人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 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而 这是人与动物的最本质区别; –(3)人对自然界的支配和控制基于正确认识和运 用自然规律。
34
–(4)人不能把自然界作为异己的、外在的征服对 象。
16
技术进步、技术开发及其创造力
• 技术进步,从技术本身的进化角度看, 是指技术的研究与发展(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及其取得的 成果。 • 它包括技术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 发展研究三个方面或三个层次。
17
所谓基础性技术研究,实质是技术原理的发现 或基于原理性的技术发明,简称技术发明。
–(5)自然界会报复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 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6)人们行为的自然影响是受社会利益制约的。 如西班牙种植园主烧掉古巴雨林仅只是为木灰可 作为咖啡树的肥料,但没有想到热带大雨会冲毁 沃土。
35
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生态批判思潮
(例如,1962年,美国的约瑟夫森提出的“约瑟夫逊”, 即用电磁场控制在极低温度下产生的超导现象,就是一 种技术的发现。)
约瑟夫森(1940~) 英国物理学家, 1962年预言存在超导电子对隧道电 流,第二年这一预言被实验证实, 并被命名为约瑟夫森效应。于1973 年获奖。约瑟夫森发现,对于研制 高性能的半导体和超导体元器件具 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并导致超导电 子学的建立。
32
2 生态视角的批判
• 马克思主义开创了从生态视角看待人 类改造自然的先河。 • 1960年代以来的生态批判思潮
33
马克思主义生态意识
• 在 19 世纪学者庆幸人类对自然的胜利时,恩 格斯深刻地批评了技术的无节制应用。在 《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提 到自然与人类的关系,有六点值得注意:
基尔比发明的第 一块集成电路
19
20
发展性技术研究 是对现有成熟技术的改进提高, 如改进产品的形状和质量,开发产品的性能和 用途,以适应各种需求。国外统计资料表明, 技术研究中的50%-60%属于此类型。
(如微型化的录像机、超薄型的电视机、小型化的汽车 核磁共振仪完善等)。
用于医学诊断的核 磁共振仪
10
海德格尔
• 海德格尔认为技术作为一种构架,预置 了一切价值与要求,人无法客观地对待 它。这就是对技术异化批判的传统。
11
(二) 关于技术的定义
• 技术一词出自希腊文techne(工艺、技能) 与 logos(词、讲话)的组合,意思是对造 型艺术和应用技术进行论述。当它在17世纪 首次出现时,仅指各种应用技艺。产业革命 后,技术涉及工具、机器及使用方法和过程, 其含义远比古希腊多。 • 狄德罗在其主编的《百科全书》中,对技术 的定义为“为了完成某种特定的目标而协调 动作的方法、手段和规则的完整体系”。
5
E· 卡普
对技术本质的哲学探讨始于欧洲。 1877 年德 国的E· 卡普用人类学的术语写了《技术哲学纲 要》一书,是第一部系统论述技术哲学的著 作。卡普把技术看成是人与自然的一种联系, 技术发明是创造力的物质具体化,技术活动 是器官的投影,手是所有人工制品的模型、 原始的工具。如榔头是摹仿握紧拳头的手臂。 卡普对技术持乐观态度,认为技术是文化、 道德、知识进步和人类“自我挽救”的手段。
27
• 维纳在《控制论》的序言中提到,科学 技术家只能把自己的成果交给自己所处 的生活世界,虽然在促进新科学新技术 的发展上科学家有主动性、选择性,但 他们对技术发挥作用的社会环境和社会 后果却是无力选择和控制的,只有无可 奈何地让社会来支配和应用某项社会成 就。
28
爱因斯坦的忠告
• ―如果你们想使你们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 类,那末,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 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 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关心怎样 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分配这样一些尚未 解决的重大问题,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 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为祸 害。在你们埋头于图表和议程的时候, 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
第三部分 技术观
1
第三部分:技术观
• 教学内容
1. 技术本质; 2. 技术发展的历史和模式; 3. 技术方法; 4. 技术创新。
• 学习重点
1. 了解技术发展主要历史脉络以及技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特 点;了解技术发展一般模式。 2. 了解技术的本质特征和技术基本属性;了解根据不同标准进行 的技术分类;了解技术的体系结构。 3. 了解工程技术创造的一般程序;掌握宏观和微观不同层次上所 用的主要技术方法;了解预测、评估、发明、设计、试验等技 术方法的特点和作用。 4. 技术创新的过程
• 世界上发生了明显的、严重的生态问题和环 境事件。
29
埃吕尔:文明与技术的矛盾
• J· 埃吕尔认为自主的技术决定社会而不受社会 的制约,但技术社会不是一个真正合乎人性 的社会。在文明与技术之间存在三方面的矛 盾:
–A 物质与人的矛盾,技术使人成为“淹没在物体、 机器和无数的具体事物的世界之中的一个微粒”; –B 有效性与价值的矛盾,技术追求无限制的有效 性,妨碍了对道德精神的追求; –C 必然性与自由的矛盾,技术是必然的秩序和确 定的过程,技术的效果是反对自由的。
21
技术已经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 技术的历史同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人类从 蒙昧的原始社会到现代的文明社会,都是随 着技术的进步而发展的。所以马克思在分析 技术进步的意义时说: “火药、指南针、印 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 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 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 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 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 大的杠杆。
6
J· 埃吕尔
• J· 埃吕尔在《技术社会》(1954)中对 技术持悲观态度。他认为,现代技术已 经囊括一切,使人们生活在技术环境中 而不像以往那样仅仅生活在自然界里, 人的心理状态完全为技术价值所统治。 技术使人类摆脱了时空某些限制,但并 没有使人获得自由。
7
马克思
• 马克思把技术看作劳动过程的要素,认 为技术是人和自然的中介,因而把之归 结为工具、机器和装置这些机械性的劳 动工具。受其影响,苏联《大百科全书》 把技术看成是“为实现生产过程和为社 会的非生产需要而创造的人类活动手段 的总和” 。
14
(三)技术的结构与分类
• 在技术基本结构中独立成分的因素才能是技 术的要素,这些要素有:经验、技能、工具、 机器、知识等。 • 对技术要素按其表现形态分为三类:
技术要素的分类
经验形态 的技术要素
实体形态 的技术要素
知识形态 的技术要素
15
• 技术结构 所谓技术结构就是由经验形态、实体 形态、和知识形态等三种要素组成的有 机整体。不同时期,不同形态的技术要 素相互结合形成了不同的具体技术结构。 • 技术结构的三种类型 经验性技术结构 实体性技术结构 知识性技术结构
18
应用性技术研究,是在技术发明的基础上使其 逐步发展、完善,进入更加实用化的阶段。
(例如,美国贝尔电话研究所发现的半导体的电流放大 原理,并发明了替代电子管的晶体管。但从晶体管再到 集成电路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却是经过若干次应用性技 术研究才得以实现的。)
基尔比(1924~) 美国电子工程师 1958年发明了世界 上第一块集成电路, 于2000年获奖。
2
目录
一、技术的本质 二、技术的发展 三、技术方法 四、技术创新
3
一、技术的本质
• • • •
(一)对技术本质的讨论 (二)关于技术的定义 (三)技术的结构与分类 (四)对技术的批判
4
(一) 对技术本质的探讨
• • • • • •
E· 卡普:技术是人与自然的联结 J· 埃吕尔:技术统治人类 马克思:技术是人与自然的中介 M· 邦格:技术哲学的使命 韦伯:工具合理性 海德格尔:技术是一种架构
24
马克思对技术的看法
• 马克思肯定了科学技术推动历史发展的 伟大作用,同时剖析了技术在资本主义 制度下利用的社会矛盾。资本主义早期, 捣毁机器的卢德派运动。误认为是机器 导致了人们的贫困。马克思在揭示资本 剥削的秘密时提出,要把机器的社会使 用形式同机器本身区别开来。希望通过 工人阶级掌握机器来减少因为技术的不 当使用带来的贫困。
25
科学家对技术的态度
• 20 世纪初,一些科学家对完全肯定科学技术 造福人类的观念表示怀疑。居里夫妇 1905 年 在接受诺贝尔奖金时谈到,镭在罪犯手里极 其危险,人们不知道认识自然的秘密是否对 人类有益。 • 爱因斯坦 1931 年在对加州理工学院的学生讲 话中谈到,应用科学在战争期间给了人们相 互毒害和残杀的手段,在和平时期科学使我 们的生活匆忙和不安定。绝大多数人成为机 器的奴隶,在毫无乐趣中厌倦地工作,整天 提心吊胆,唯恐失去他们一点点可怜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