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考历年一模二模课内诗词鉴赏大全《如梦令》
李清照的《如梦令》赏析
李清照的《如梦令》赏析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号易安居士,济南人。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清照的《如梦令》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清照宋词:《如梦令》原文: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参考注释:①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②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浓睡,酣睡。
③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④绿肥红瘦:指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李清照宋词:《如梦令》赏析:这首小令是李清照的奠定“才女”地位之作,轰动朝野。
传闻就是这首词,使得赵明诚日夜作相思之梦,充分说明了这首小令在当时引起的轰动。
又说此词是化用韩偓《懒起》诗意。
韩诗曰:“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
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
”但李清照的小令较原诗更胜一筹,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少女的伤春心境。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这两句写昨夜的风很急,还淅淅沥沥的下起小雨;晚上又饮了一些酒,睡的很沉,直到早上醒来酒意还没有完全退去。
一开始就将整首词的时间、环境勾勒得十分清楚。
“雨疏风骤”十分恰当的写出了暮春的特点,风吹的紧而雨却是疏落,四个字即使人能够感受到暮春的气息。
“浓睡不消残酒”则写出了人物现在的状态,刚刚醒来略略还带些酒意,一副慵懒的模样,这种状态下最容易想起昨夜的雨疏风骤,隐隐心底还藏着些许心事,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
上下两句前者写室外,后者写室内,转折的巧妙恰当,灵动自然。
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主人公心中十分想知道园中的海棠是否花瓣零落,令人不忍面对,因此急急地向“卷帘人”询问。
一个“试”字,写出了人物心中的担忧,她不愿意春天就这么快的过去。
“试”字将不忍问却又忍不住想知道的矛盾心理刻画的淋漓尽致。
孰料,“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让她出乎意料,虽然她内心渴望海棠依旧,但自己也明白风雨之后必是花事凋零,所以“卷帘人”的回答给了她意外的惊喜。
上海市初中重点文言诗词篇目全解:如梦令(含课文理解、基础演练、中考精选和全部答案)
如梦令第一部分:课文理解填空1.解释文学常识和词语注解①选自《》。
李清照(1084~约1151),号,宋代女词人。
②雨疏风骤:。
③浓睡不消残酒:。
浓睡,。
④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⑤绿肥红瘦:。
2.本词作者以形式刻画了感情。
惜花实际上是。
3.“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昨夜雨稀稀落落下个不停,风却刮得很紧,沉睡一宿,酒意却还没有全消。
起句,更点明下文的起因:。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晨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
词人认为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却又,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
一个“试”字,将词人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
4.“试问”的结果如何呢?——“。
”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
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
一个“却”字,既表明,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那埋怨责怪、启发诱导的声情神态,惟妙惟肖,如在眼前。
“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妙之笔,为世人所称道。
“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的对比;“肥”与“瘦”是的对比。
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
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不正表明,而“绿肥”象征着吗?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令人叹为观止。
5.全词构思精巧,语言清新,尤其是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创造出鲜明、优美的艺术形象。
第二部分:基础演练1.试问卷帘人,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中“卷帘人”是指_________________3.“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运用了__________修辞手法。
这首词作者以与侍女对话的形式刻画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细腻感情。
惜花实际上是惜________________,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列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_A.”昨夜雨疏风骤”意思是昨夜雨点稀疏,晚风轻拂。
《如梦令》赏析
《如梦令》赏析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归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一)作者介绍李清照(1084.3.13~1155.5.12),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
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其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语言清新自然;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语言哀婉沉痛。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
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
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二)文意赏析注释:(1)如梦令:词牌名。
(2)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如梦令”,词牌名,选自《漱玉词》。
(3)常记:时常记起。
(4)溪亭:临水的亭台。
(5)日暮:黄昏时候。
(6)沉醉:大醉。
(7)兴尽:尽了兴致。
(8)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9)回舟:乘船而回。
(10)误入:不小心进入。
(11)藕花:荷花。
(12)争渡:快速划船通过。
(13)惊:惊动。
(14)起:飞起来。
(15)一滩:一行。
(16)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译文:依旧记得经常出游溪亭,一玩就到傍晚,因为喝醉而忘记回去的路。
乘船返回时,迷路进入藕花池的深处。
怎样才能划出去,拼命地划着找路,却惊起了一滩的鸥鹭。
鉴赏:这是一首忆昔词。
李清照以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虽然尺幅较短,但给人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意境当中。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是“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之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都辨识不出来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地传达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且十分愉快的游赏。
接着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如梦令 赏析
如梦令赏析如梦令,此曲本唐庄宗李存勖所制,名《忆仙姿》,嫌其名不雅,故改为《如梦令》。
李存勖有词句“如梦。
如梦。
残月落花烟重。
”,如梦令的名字,应是从此句中得来。
“如梦令”为单调,三十三个字,是一首小词。
以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最为知名。
分享十首经典的《如梦令》,一起来体会其中的含蓄而美好吧!1.最精绝的《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是李清照的传世之作,也是她的成名之作。
这一天,李清照喝醉了,但她还记挂着园中的海棠,于是问侍女:海棠怎样了。
侍女答道:海棠依旧。
李清照却反问道:昨天的风雨那么大,你知道吗?海棠一定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绿肥红瘦”一语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
2.最孤寂的《如梦令》:人静,人静。
风动一庭花影。
《如梦令·门外绿阴千顷》宋·曹组门外绿阴千顷,两两黄鹂相应。
睡起不胜情,行到碧梧金井。
人静,人静。
风动一庭花影。
这是词人睡起前后的所见所闻。
看似在写无聊意绪,但词人由“动”生“情”,表明他心中所期待的,或许是在等着一位女子的到来,但词人点到为止,并不说破,就显得言尽而意无穷,其中意味妙不胜收。
这首词写静境极有韵味:门外千顷绿阴中只有黄鹂相应之声;碧梧金井畔只有风弄花影。
而这些都是闺中人睡起后步出庭院时的所见所闻,背后透露出的是闺中人轻微的寂寞之感。
3.最悲苦的《如梦令》: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
《如梦令·遥夜沉沉如水》宋·秦观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
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
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此词借写夜宿驿舍的况味,诉说旅途的艰辛,把旅途的孤独凄清和驿亭的寒冷萧瑟描写得让人读来如临其境。
鼠之扰闹,霜之送寒,风声阵阵,马嘶人起,如耳闻目睹,俱以白描手法出之。
中考语文复习 古诗词曲鉴赏 如梦令
【赏析】“兴尽晚回舟”承上启下,词人乘兴而来,尽兴而归,承接 上句;尽兴即返,不问出路,自然难免有驾船驶入荷花池深处的失误。 两个“争渡”,表达了词人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如梦令
返回目录
【主旨】这首词运用白描的手法追述少女时代的一次郊游,表现了 词人活泼率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美好事物的情感。
目
录
原文呈现
古诗词曲鉴赏
作者简介
名句默写
针对训练
如梦令
返回目录
【原文呈现】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
返回目录
【作者简介】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 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如梦令
【古诗词曲鉴赏】
溪边的亭子。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返回目录
【赏析】“溪亭”“日暮”为下句“沉醉”二字点出醉饮的所在和饮 罢的时间。溪亭醉饮,不知归路,表示游兴沉酣,揭示了词人的倜傥 花。
奋力把船划出去。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写作手法:“误入”一句,同前面的“不知 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如梦令
【名句默写】 (1)__常__记__溪__亭__日__暮____,沉醉不知归路。 (2)兴尽晚回舟,__误__入__藕__花__深__处____。 (3)争渡,争渡,__惊__起__一__滩__鸥__鹭____。
返回目录
如梦令
返回目录
【针对训练】
1.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 渡,惊起一滩鸥鹭”的画面。(3分) 【答案】暮色中船却误入荷塘深处,作者不由得惊呼:怎么把船划出去?叫声惊 醒鸥鹭,飞向天空,霎时,人声、水声、鸟声交织在宁静的湖面上。 2. 这首词短短三十几个字中传达出词人哪些情感变化?请简要概括。(3分) 【答案】词人由尽兴游玩的欢愉到误入藕花深处的些许“惊恐”再到“鸥鹭”惊 起的豁然开朗,词虽短,但感情变化却一波三折,让人回味无穷。
李清照《如梦令》赏析
情态
分充分而茂盛肥大。
工,瘦—表—雨现后了的花词朵因人不 在
道“海棠依旧”。 少女堪时雨打代而凋对谢美稀少好事
“知否?知否?
物的关切。
应是绿肥红瘦”
运用借代、拟人,写出暮春风雨后花叶的神 采。
小令,有 人物,有场景 ,还有对白, 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 。充分显示了 宋词的语言表 现力和词人的 才华。
有人说本词是一首“惜花词”, 传送出词人寂寞的心情和淡淡的幽思; 也有人认为本词表现了词人的活泼好逗 、情趣雅致的性格。你呢?
南宋女词人,号易安 居士,婉约派代表词人。
昨夜酒醉是因为
不忍看到明朝 海棠花谢,昨夜在海棠 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 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
:样庭了园?里海棠字花,现将在词怎人么关心 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 、
表达得贴切入
微,曲折有致。 字,卷帘人不了解主人心思, 回答漫不经心。
你可知道,你可知道
,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 茂,红花凋零了。
反诘卷帘人:这个粗心的 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 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 少才是。
该词是脍 炙人口的杰作 ,其精妙在于 多种修辞手法 的运用,试加 以赏析。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颜色 绿——叶
浓睡不消残 。 问卷帘人,
红——花
以景肥—衬—雨情后,的叶委子因曲水 精
《如梦令》赏析
《如梦令》李清照赏析内容:【原诗】【翻译】【作者】【主题思想】【赏析】【原词】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时常记起溪边亭中游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
尽了酒宴兴致才乘舟返回,不小心进入藕花深处。
怎么才能出去呢?怎么才能出去呢?划船声惊起了一群鸥鹭。
【作者】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婉约派代表。
号易安居士,济南人。
所以后人又称她为李易安,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代表作品有《漱玉词》等。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年生活优越,和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主旨】这首词形象生动逼真,语言自然优美,表达了作者内心世界的深美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显现出一位活泼率真、热爱生活的女词人形象。
【名句赏析】这首小令是词人李清照的早期作品,一共六句话,却似一幅图。
内容曲折而含蓄,语言深美而自然,笔调跌宕而有致。
写景:“雨疏风骤”,雨小而风急;写人:“浓睡”、“残酒”,睡得香甜而残醉未醒;写花:“绿肥红瘦”,绿代指叶,红代指花,暮春时节,叶儿茂盛了,花儿稀少了;如此精心刻意地选择对立统一的形象和词语,相彰并比地渲染和形容,给读者更加鲜明醒豁的印象.其中尤以“绿肥红瘦”一语最为清新、色泽浓艳,形象逼真,从来没有为人道过.甚至在用韵上,依律上、去可以互押,但作者哪怕在这方面也用心做到上去递换使用,象∶“骤”、“酒”、“旧”、“否”、“瘦”,抑扬相间,跌宕入耳。
再看词中的问答。
“卷帘人”指正在卷帘的侍女。
“试问卷帘人”,引出女主人公与侍女的一番对话.“却道海棠依旧”,是答语,问语省去,从答语中可知问的是:“经过一夜风雨的海棠究竟怎么样了?”问答显然不相称,问得多悄,答得淡漠,因答语的漫不经心,逼出一句更加多情的“知否?知否”来.《如梦令》小词,安顿两个叠句短语最难,然而这里的“知否?知否”,口气宛然,浑成天巧,非圣于词者不能到此。
中考古诗词李清照《如梦令》阅读答案
中考古诗词李清照《如梦令》阅读答案引导语:如梦令这首小词,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
如梦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试题】1.词中“绿肥红瘦”指的是。
2.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参考答案】1.绿叶繁茂红花凋零(意近即可)2.应用了间接抒情(或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抒发了作者的伤春之情(意思表达清楚即可)(2014年黔西南州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试题)【鉴赏】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
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令人玩味不已。
起首两句,如何理解颇有争议。
盖推以事理逻辑:既然是“浓睡不消残酒”,又何以知道“昨夜雨疏风骤”,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其实对这两句词,是不能用生活中的简单事理去体会理解的,因为词人的本意实不在此,而是通过这两句词表达无限的惜花之情。
大凡惜花的诗词都言及风雨。
白居易《惜牡丹二首》诗:“明朝风起花应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冯延巳《长相思》词:“红满枝,绿满枝,宿雨厌厌睡起迟。
”周邦彦《少年游》词:“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
”花在风雨中零落,这层意思是容易理解的。
但是说“浓睡不消残酒”也是写惜花之情,恐怕就不太容易理解了。
不过只要多读些前人写的惜花诗词,也就不难体会了。
杜甫《三绝句》诗:“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
”韦庄《又玄集》卷下录鲍征君(文姬)《惜花吟》诗:“枝上花,花下人,可怜颜色俱青春。
昨日看花花灼灼,今日看花花欲落。
不如尽此花下饮,莫待春风总吹却。
”这些诗句正可用来作为“浓睡不消残酒”的注脚。
易安在其咏红梅的《玉楼春》词中所云:“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
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如梦令》赏析(精选13篇)
《如梦令》赏析(精选13篇)《如梦令》赏析篇1.《如梦令》和.《如梦令》赏析.诗词五首(观沧海,次北固山下,望岳,如梦令,西江月)1诗词五首(观沧海,次北固山下,望岳,如梦令,西江月)《如梦令》课件《如梦令》课件《如梦令》mp3音频课文朗读诗歌五首(西江月如梦令书湖阴先生壁春夜喜雨观沧海)课件(1) 诗歌五首(西江月如梦令书湖阴先生壁春夜喜雨观沧海)课件《如梦令》赏析篇2《如梦令》赏析常忆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宋代著名女词人。
她也擅长诗、文创作,但最为人们称道的,还是她的《漱玉词》。
其词带有婉约清新的风格,被称为“易安体”。
李清照的词,以宋朝南渡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由于她出身于名门世家,早有诗名,婚后又与丈夫赵明诚伉俪情深,唱和相随,生活比较美满,所以,其早期的词作大多表现一位处境优裕的少女、少妇,对自然风光的喜爱,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即使偶有青春闲愁或夫妻别绪,也不过几缕淡淡的感伤,无妨其欢快明朗的基调。
从金人入侵的“靖康之变”起,她在突然之间接连遭受到国破、家亡、夫丧的惨痛巨变,自己也不得不颠沛流离,过着长期的流亡生活,内心充满凄楚哀怨之情,所以,其后期的词作充满了家国之痛、沧桑之感,基调趋于孤寂而悲凉。
总的看来,李清照的词,主要继承了宋词中婉约派的风格,而又兼有豪放派之长,故能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并对后人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
《如梦令》(“常忆溪亭日暮”)一词,是一篇追忆旧游之作。
那是一个夏日的傍晚,出游归来的少女词人,泛舟于清溪之上,观赏到藕花绽开、鸥鹭惊飞的美好景色,心中洋溢着青春的愉悦。
这一情节,犹如青春溪水里一朵可爱的浪花,在词人的记忆中不息地跳动着。
从其明快的色彩和欢乐的格调来看,此词当是词人的早年之作。
“常忆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词的开篇,用了“常忆”二字,不仅表明作品是追忆往事之作,而且表明所追忆的内容,在词人的脑海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记。
《如梦令》古诗解析
《如梦令》古诗解析如梦令是唐代著名诗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古诗,流传至今。
下面将对《如梦令》进行详细的解析。
《如梦令》全文如下: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诗以景物描写的方式展示了诗人对逝去的美好时光的回忆和对现实生活的思考。
通过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使诗句意蕴丰富,给读者带来强烈的感受和深思。
首句“常记溪亭日暮”,通过溪亭与日暮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常常在溪亭晚霞映照下度过的时光,这里的“常记”意味着诗人将这段美好记忆铭刻心间。
接下来的“沉醉不知归路”,表达了诗人对这份美好时光的陶醉和迷失,无法自拔。
这种陶醉和迷失与第一句中的美好景色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第三句“兴尽晚回舟”,将时间推进到了晚上,诗人表达了兴致尽去,只能回到船上的无奈与苦闷。
这种无力和苦闷,与第二句中的陶醉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加深了读者对诗人内心情感的感同身受。
末句“误入藕花深处”,描绘了诗人的彷徨和迷失,藕花深处象征着无法抵达的理想境地。
通过将彷徨与迷失表现在具体的景物上,诗人将自己的内心情感表达得更加深刻。
最后两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通过重复两个“争渡”,使诗句更加凝练,并突出了水面上惊起的鸥鹭,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在滩头渡口的情景。
这里的鸥鹭象征着诗人追求自由和追求理想的憧憬。
总之,《如梦令》这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以及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生动地展示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回忆和对现实生活的思考。
整首诗既有美景的描绘,又有内心情感的抒发,给人以深思和感慨。
这也是《如梦令》受到广大读者喜爱的原因之一。
中国诗词大会诗文赏析-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疑难注解]
如梦令,又名“忆仙姿”“宴桃源”。
五代时后唐庄宗创作。
《清真集》入“中吕调”。
三十三字,五仄韵,一叠韵。
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疏:指稀疏。
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浓睡:酣睡。
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古文今译]
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风却刮得急猛,沉沉的酣睡却不能把残存的酒力全部消尽。
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庭园里海棠花现在怎么样了?她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
你可知道,你可知道,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诗文赏析]
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这过四五十首。
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此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
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
李清照的《如梦令》古诗赏析
李清照的《如梦令》古诗赏析李清照宋词:《如梦令》原文: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参考注释:①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②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浓睡,酣睡。
③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④绿肥红瘦:指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李清照宋词:《如梦令》赏析:这首小令是李清照的奠定“才女”地位之作,轰动朝野。
传闻就是这首词,使得赵明诚日夜作相思之梦,充分说明了这首小令在当时引起的轰动。
又说此词是化用韩偓《懒起》诗意。
韩诗曰:“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
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
”但李清照的小令较原诗更胜一筹,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少女的伤春心境。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这两句写昨夜的风很急,还淅淅沥沥的下起小雨;晚上又饮了一些酒,睡的很沉,直到早上醒来酒意还没有完全退去。
一开始就将整首词的时间、环境勾勒得十分清楚。
“雨疏风骤”十分恰当的写出了暮春的特点,风吹的紧而雨却是疏落,四个字即使人能够感受到暮春的气息。
“浓睡不消残酒”则写出了人物现在的状态,刚刚醒来略略还带些酒意,一副慵懒的模样,这种状态下最容易想起昨夜的雨疏风骤,隐隐心底还藏着些许心事,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
上下两句前者写室外,后者写室内,转折的巧妙恰当,灵动自然。
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主人公心中十分想知道园中的海棠是否花瓣零落,令人不忍面对,因此急急地向“卷帘人”询问。
一个“试”字,写出了人物心中的担忧,她不愿意春天就这么快的过去。
“试”字将不忍问却又忍不住想知道的矛盾心理刻画的淋漓尽致。
孰料,“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让她出乎意料,虽然她内心渴望海棠依旧,但自己也明白风雨之后必是花事凋零,所以“卷帘人”的回答给了她意外的惊喜。
“海棠依旧”从后面应和了前面“问”的内容,这种手法使得其词更加耐读。
“却”字同时写出了主人公原有的心思和听到回答后的意外之情,还隐隐道出了“卷帘人”不了解主人公的心思和回答时的漫不经心,这两者之间形成了一个微妙的对比,主人公的细腻委婉与“卷帘人”粗疏淡漠之间的对比。
《如梦令》原文译文及赏析
《如梦令》原文译文及赏析【北宋】李清照常记溪亭①日暮,沉醉②不知归路。
兴尽③晚回舟,误入藕花④深处。
争渡,争渡⑤,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①溪亭:溪边的亭子。
②沉(chén)醉:陶醉。
③兴尽:游兴得到了满足。
④藕花:莲花。
⑤争渡: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争:怎。
【译文】那是一个多么快乐的日子!醉意未消,暮色苍茫,泛舟误入荷花深处,惊动了水鸟,扑哧哧全飞起来了。
置身于这样优美的情景中,诗人怎不满心欢快呢?【赏析】这是一首忆昔词。
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
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
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忘返。
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
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是李清照回忆外游时所作。
2022年中考语文诗词鉴赏练习题:如梦令
2022年中考语文诗词鉴赏练习题:如梦令
本店铺整理了关于2022年中考语文诗词鉴赏练习题:如梦令,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这首词的作者李清照,号_______居士。
【答案】易安【解析】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
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
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死记硬背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的名字。
此题考查的是与李清照有关的文学常识。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
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3.下列对作品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如梦令”意思是青春如梦般易逝。
B.“雨疏风骤”的天气让人难以入睡。
C.“卷帘人”说海棠还是去年的海棠。
D.“绿肥红瘦”四字精绝而为人称道。
【答案】D 【解析】 A“如梦令”是词牌名,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B“浓睡”说明选项“难以入睡”错。
C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
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
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
侍女的意思是海棠花还是像昨天未下雨之前那样繁盛。
所以选项“海棠还是去年的海棠”理解错误。
《如梦令》赏析
《如梦令》赏析《如梦令》赏析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简析】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
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
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
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
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
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
“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词的写法别致,侧重于从听觉方面来塑造形象并构成意境。
作者不是平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从“昨夜”写起,通过“雨疏风骤”,从听觉上展开联想,然后转化为视觉形象:“绿肥红瘦”。
值得指出的是,这“绿肥红瘦”四字只不过是作者内心虚拟想象之词,它还有一个向客观现实转化的过程。
正因为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有一个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所以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便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这首词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这里。
其次,通过问答进行感情上的对比烘托。
这种写法,不仅语言精炼生动,结构也由此显得分外紧凑,使读者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切感。
人物的身份、性格、教养以及感情上的细微差别也都历历在目,词也由此而显得生动活泼。
“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淡漠,它恰好衬托出作者体察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
没有这种细腻的体察与深婉的情思,是不可能写出好作品来的。
再次,成功地使用拟人化的手法。
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
这一句不论是在语言的提炼上还是在修辞手法的使用上都是极富创造性的。
前面说过,这首词很短,总共不过三十三字,但它却能通过生活中一个极其普通的细节,反映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用语平白浅近,意境含蓄深厚,具有“弦外音,味外味”。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及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及赏析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及赏析【原文】如梦令【北宋】李清照常记溪亭①日暮,沉醉②不知归路。
兴尽③晚回舟,误入藕花④深处。
争渡,争渡⑤,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①溪亭:溪边的亭子。
②沉(chén)醉:陶醉。
③兴尽:游兴得到了满足。
④藕花:莲花。
⑤争渡: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争:怎。
【翻译】那是一个多么快乐的日子!醉意未消,暮色苍茫,泛舟误入荷花深处,惊动了水鸟,扑哧哧全飞起来了。
置身于这样优美的情景中,诗人怎不满心欢快呢?【赏析】这是一首忆昔词。
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
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
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忘返。
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
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是李清照回忆外游时所作。
李清照《如梦令》的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的赏析导语:如梦令曲折婉转的勾勒了一个生活细节,反映了作者的内心世界,以下是由小编为您整理的《如梦令》的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还时常记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归路。
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却迷途进入藕花的深处。
大家争着划呀,船儿抢着渡,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溪亭:临水的亭台。
这是一首忆昔词。
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
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
接着写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
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果然,接写的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低上,呼之欲出。
,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正是由于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
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如梦令(2)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古诗文评析-如梦令
古诗文评析-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作者简介见前《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评析这首《如梦令》是北宋杰出女词人李清照早期的代表作,写的是回忆中的一次溪亭畅游,展现了少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在轻快的节拍中传达出作者愉快的心情和乐观的性格。
这首词以“常记”引领,娓娓道来,似是徜徉沉醉在美好的回忆之中:我经常记起那次到溪边小亭子去玩,赏花饮酒,直到日暮时分,因为醉得实在厉害,忘记了回去的道路。
等到兴致将尽,天色已晚,划船返回,却错误地划进了荷花池的深处。
赶快往外划呀!赶快往外划呀!桨声水声惊起了睡在沙滩上的一群鸥鹭。
这首小令只有寥寥33个字,却高度概括地写出了那次郊游的情景:“溪亭”是地点,“日暮”是时间,“沉醉”写出了游玩时间之长、作者心情之好,沉醉于美酒,沉醉于美景,不知道归路,也不想问归路。
“兴尽晚回舟”,从字面上看,似乎是兴致已尽,实际恰恰表明作者兴致太高,如果不是天色已晚,实在不适于继续留在溪亭,哪里舍得“回舟”呢?正是因为玩得太过高兴,主观上处于“沉醉”状态,客观上傍晚时分光线昏暗,结果不是划向回家的方向,而是错误地进入荷塘的深处了。
但是,这个“误入”丝毫也不让人懊悔,正是这个“误入”,让原本普通的一次游玩平添了别样的插曲,让那个记忆变得别有意趣:浓浓的醉意在“误入”中突然消散,“争渡”的紧张急切带来意外的兴奋欢愉,“藕花深处”的游历、“一滩鸥鹭”的“惊起”,如果不是因为“误入”,也不会见到这般景致吧。
最让她一次又一次地记起那次游历的,不仅仅是“溪亭”“日暮”与“沉醉”,更是撞上船头的“藕花”和眼前飞起的鸥鹭啊。
李清照善于用寻常语言和白描手法,表达对周围事物的敏锐感触,刻画细腻微妙的心理活动,表达丰富多样的感情体验,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这首小词,正面写出了少女天真活泼、无忧无虑的心境,侧面表现了日暮溪亭怡人的美景,动静结合,妙趣横生,是宋词中的佳作。
《如梦令》赏析
《如梦令》赏析中国向称诗歌的王国。
在诗国的天穹上,名家如繁星闪烁。
才华横溢的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早在少年时代,便已侧身于这繁星之群,放射出夺目的光彩。
宋人王灼在《碧鸡漫志》中称赞李清照说:“易安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词采第一。
”《如梦令》词,就是她早期的一首不可多得的名作之一。
这是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图,描绘她一天去溪亭游览,饮酒观景,直至日暮才兴尽而归。
词中亭台、小溪、流水、夕阳、醉人,误入碧水池中藕花世界,诗情画意,跃然纸上,形象可感,妙趣横生,读来叫人赞叹不已。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词一开头,以“常记”二字起领,说明所叙的是往事的回忆。
这两句着重交代往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起因。
一个“常”字还暗示这件往事留给人的印象不可磨灭,难以忘怀,值得时时回味。
至于难以忘怀的具体情景,没有直接写出,而用“沉醉”到“不知归路”的程度,让读者去想象那憨直的情态。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接写“不知归路”的奇异景象。
在沉醉未醒、意态朦胧之中,任“回舟”荡漾,不知不觉又“误入”一个新天地:斜阳映照的湖面,藕花亭亭,荷叶田田,清香飘溢。
这幽美适意的境界,使人爱,使人醉,使人流连忘返,又怎舍得让“回舟”早早地去唤醒游人,寻路而归呢?正在这进退不便、左右两难之际,词人即从醉意迷蒙之中惊醒。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便写醒后渡“回舟”的有趣境况。
还想在这藕花世界流连欣赏,但已暮色苍茫;要想荡出这“藕花深处”,却又无路可通。
在焦急中,不自禁地发出了“争渡,争渡”(“怎么渡,怎么渡”)的呼声。
不料,这几声婉转的“争渡”,却惊动了栖息于湖边的水鸟,“呼啦”一声,腾空而飞。
暮色苍茫的天空,突然出现一群雪白的鸥鹭,与湖面碧绿的莲叶、火红的芙蕖交相辉映;宁静的湖面上空,突然奏起人声鸟声和水声的交响乐章。
这是一种多么动人心弦、令人陶醉的境界啊! 和李清照的其他名作一样,这首词,历来为人称道,久传不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6.词中“试问卷帘人”的“试”字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心理。
(2分)
7.以下与“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不同,没有使用设问手法的一项是()(2分)
A.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B.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C.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
D.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6.(2分)(关心花事却又怕听到花落、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究竟的)矛盾黄浦区7.(2分)C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四块玉·别情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
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6.《如梦令》的作者是___________。
“瘦”在词中的意思是_________。
(2分)
7.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如梦令”和“四块玉”是词牌名,《别情》是题目。
B.“绿肥红瘦”和“杨花雪”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C.“知否”和“人去也”都表达了对对方的批评和责怪。
D.这两首作品都抒写了女子心中细腻、真切、感伤之情。
6、(2分)李清照(1分)(1分)凋零
7、(2分)D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6-7题(4分)
如梦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这首词表达了词人的情感。
(2分)
2.下列对诗歌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雨疏风骤”是这首词叙事、抒情的背景。
B.“试”刻画了词人心系花事不忍见花落的心理。
C.“知否,知否”是词人对卷帘人说“海棠依旧”的嗔怪。
D.词中的“却道”与“却道天凉好个秋”中的“却道”语境义相同。
浦东新区
1.伤春惜花(时)(2分)
2.D(前者却道的是花事,后者是言不由衷,故左右而言他)(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