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汇总文档
最全的法律常识知识
第一章绪论
一、民法的概念: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关系的总和
二、民法的性质:1 民法是私法;2 民法是任意法;3 民法是人法;4 民法是民事财产法。
三、民法的基本原则:民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导民事立法、民事司法、进行民事活动的带有根本性和普遍性的指导意义的基本行为准则。其效力贯穿于整个民事法律制度的始终。具体说来,民法有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一)民事主体地位平等原则。
(1)民事主体资格平等。
(2)在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中当事人的地位平等。
(3)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平等地受法律保护。
(二)自愿原则
(三)公平原则
(四)等价有偿原则。
(五)诚实信用原则。
(六)合法和公序良俗原则。
四民法的渊源
五我国民法的历史和现状
六现代民法的发展
(一)概述
(二)民法形式的发展
(三)民法内容的发展
(1)传统民法的基本内容有所动摇。
(2)家庭婚姻关系的法律调整得到改善。
(3)人格权的范围呈日益扩展之势。
(4)知识产权愈来愈来受到保护。
(7)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由过错责任向无过错责任转变。
(8)私法与公法的界限已经开始淡化。
第二章民事法律关系
一、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和要素
民事法律关系是基于民事法律事实并由民事法律规范调整而形成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是民法所调整的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在法律上的表现。
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要素:公民、法人、国家。
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要素:物、行为、智力成果、人身利益。
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要素:民事权利、民事义务。
二、民事权利的概念分类、行使、保护及其和民事义务的关系
法律常识知识
法律
一、法理学
●法的作用是指法对人与人之间所形成的社会关系所发生的一种影响,它表明了国家权力
的运行和国家意志的实现。法的作用可分为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其中,法的规范作用分为:指引作用、评价作用、预测作用、教育作用和强制作用。指引作用是指法律对个体行为的指引作用,即指引作用的对象是每个人本人的行为。教育作用是对一般人的行为的作用,包括正面教育和反面教育。评价作用是法作为尺度和标准对他人的行为的作用。强制作用是对违法犯罪者的行为的作用。
●我国法律、法规及规章等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发生冲突时,一般按照上位法优于
下位法、新法优于旧法、特别法优于一般法、特殊法优于普通法原则明确应当适用的法律。
●法的价值种类主要有三种:自由、秩序、正义。
●环境法律责任,是指环境法主体因违反其法律义务而应当依法承担的,具有强制性否定
性法律后果,按其性质可以分为环境行政责任,环境民事责任和环境刑事责任三种。
●法律权威是就国家和社会管理过程中法律的地位和作用而言的,是指法的不可违抗性。
法律的不可违抗性,是指法律必须遵守,违反法律要受到惩罚。
●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的本质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法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
活条件决定的。法是调整人的行为的社会规范。法是出自国家的社会规范,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
●法治国家的基本内容包括:法律具有极大的权威性、具有健全的法律运行机制、公民具
有良好的法律意识、权利保障与权力制约相统一。
●《立法法》第四十五条规定:法律解释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律有以
法律基础知识汇总
法律基础知识汇总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法律如同一张无形的网,规范着我们的行为,保障着我们的权益。了解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对于我们更好地生活、工作和与人相处都具有重要意义。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法律基
础知识的世界。
一、法律的定义和作用
法律是什么?简单来说,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
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总和。它规定了人们在社会中的权利和义务,
明确了哪些行为是被允许的,哪些是被禁止的。
法律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规范作用
法律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标准和模式,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不应
该做什么。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社会的稳定和
发展。
2、保护作用
法律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当我们的权利受到侵害时,可以依据法
律来寻求救济和保护。无论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还是其他合法权益,法律都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保护伞。
3、预测作用
法律的存在让我们能够预测自己的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从而做出
更明智的选择。
4、教育作用
法律通过对违法行为的制裁和对合法行为的肯定,教育人们遵守法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二、法律体系
我国的法律体系庞大而复杂,主要包括宪法、行政法、民法、商法、经济法、刑法、诉讼法等多个法律部门。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其他法律都不得与
宪法相抵触。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基本原则、国家机构的组
织及其职权等重要内容。
行政法调整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职权和接受行政法制监督过程中而
与行政相对人、行政法制监督主体之间发生的各种关系,以及行政主
体内部发生的各种关系。
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
法律常识100条
法律常识100条
一、婚姻家庭法律常识
1. 结婚双方必须自愿,并达到法定婚龄。
2. 婚姻关系需经过婚姻登记部门注册方才有效。
3. 离婚需符合法定程序,不能轻易解除婚姻关系。
4. 夫妻共同财产应平等分割。
5. 对配偶的家庭暴力可以申请保护令。
二、劳动法律常识
6. 劳动者享有合理工资和工作时间,不得受到歧视。
7. 用工单位应提供安全和健康的工作环境。
8. 劳动合同应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9. 劳动者有权休假和享受带薪年假。
10. 解雇劳动者需符合法定程序,不能任意辞退。
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常识
11. 消费者有权选择商品和服务,享受公平交易。
12. 商家不得以虚假宣传或强制销售方式误导消费者。
13. 消费者有权要求商品质量保证和维修。
14. 在消费过程中,消费者应当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15. 对于合同争议,消费者可以依法维权。
四、交通法律常识
16. 汽车驾驶者需具备有效驾驶证和按规定使用安全带。
17. 严禁酒后驾驶或者服用麻醉药物驾驶。
18. 行人应当在人行横道、人行道等区域内通行。
19. 严禁超速、闯红灯等交通违法行为。
20. 驾驶机动车辆需按规定缴纳相应的交通费用。
五、知识产权法律常识
21. 著作权属于作者的合法权益,不得侵犯。
22. 商标、专利和版权可以注册保护。
23. 盗版、侵权等行为会受到法律制裁。
24. 对于盗用他人创意或发明的行为可以申请侵权赔偿。
25. 有关知识产权的纠纷,当事人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六、刑法常识
26. 法律规定了各种犯罪行为及其相应的刑罚。
27. 故意杀人、盗窃等行为属于犯罪行为。
法律基础知识汇编
法律基础知识汇编
第一章:法律的定义和分类
法律是一种规定人们行为的制度,它由国家制定和实施。法律的分
类主要分为民法和刑法两个方面。民法关注民事纠纷和个人权益保护,而刑法则涉及犯罪行为和对犯罪分子的惩罚。
第二章:法律的来源
法律的来源包括宪法、法律和法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以及司
法判决和其他普通法律文书。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规定了国家的
基本制度和人民的基本权利。法律和法规则是国家制定的具有普遍适
用性和约束力的法律文件。
第三章:法律的适用和解释
法律的适用是指根据具体情况确定适用哪个法律。如果存在法律规定,应当依法适用。如果法律无规定,则根据类似情形适用相关法律。解释法律是指对法律条文的词义和精神进行理解和阐释的过程。
第四章:法律责任
法律责任是指个人或组织因违法行为而承担的法律后果。法律责任
一般分为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两种形式。刑事责任由犯罪行为所导致,而民事责任由违反合同或侵犯他人权益所引起。
第五章:合同法基础
合同是双方或多方之间共同约定的法律文件。合同的要素包括合同
当事人、合同标的、合同形式和合同内容等。合同的履行要符合诚实
信用原则,并且必须是合法、真实、有效的。
第六章:知识产权法基础
知识产权法保护创造性的智力成果。知识产权包括专利、商标、著
作权和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的保护有助于激励创新和推动经济发展。
第七章:劳动法基础
劳动法是调整雇员和雇主之间劳动关系的法律。劳动合同是劳动法
的基础,它规定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劳动法保护雇员的劳动权益,
确保雇主按照规定支付薪资和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
第八章:环境法基础
法律基础知识汇总
法律基础知识汇总
法的行为,即犯罪行为必须违反法律规定;(3)犯罪应当
受到刑罚处罚,即犯罪行为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
3.刑法中的罪名和刑罚:
刑法中规定了多种罪名和刑罚,包括盗窃罪、故意伤害罪、贪污罪、受贿罪、故意杀人罪等。不同的罪名对应着不同的刑罚,例如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等。
4.刑法中的量刑原则:
刑法中规定了量刑原则,包括犯罪的性质、情节、危害后果等因素,以及犯罪人的主观故意、犯罪前科等因素。在判决时,法官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来确定刑罚的种类和刑期的长短。
5.刑法中的法定刑和量刑范围:
刑法中规定了法定刑和量刑范围,即对于每种罪名,刑法中都规定了相应的法定刑和量刑范围。法定刑是指法律规定的最低刑罚,而量刑范围是指法律规定的刑罚的最高和最低限度,法官在判决时需要在这个范围内进行量刑。
6.刑法中的免责和从轻、减轻处罚情形:
刑法中规定了一些免责情形和从轻、减轻处罚情形,例如正当防卫、紧急避险、自首等,这些情形可以减轻或者免除犯罪人的刑罚。同时,刑法中也规定了一些情节从轻、减轻处罚的情形,例如犯罪人自首、认罪悔罪、积极赔偿等。这些情节可以在量刑时被考虑。
下,数罪并罚时最高不能超过20年。有期徒刑的刑期
可以分为减刑期和加刑期,根据犯罪分子的表现和矫
正情况,可以减少刑期或者增加刑期。
4)无期徒刑指剥夺犯罪分子终身的人身自由,强制
其进行劳动并接受教育改造和矫正的一种刑罚。无期徒
刑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应当受到极其严厉惩罚的罪犯。
5)死刑指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一种极其严厉的刑罚。
我国对死刑的适用非常谨慎,只有在极其严重的罪行中
法律基础知识汇总
法律基础知识汇总
1. 概述
法律是社会规范的体现,是由国家制定并强制实施的行为准则和标准。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概述一些常见的法律基础知识,帮助读者对法律有更深入的了解。
2. 法律的分类
法律可以分为公法和私法两大类。公法是指调整国与国、国与公民等公共关系的法律规范,包括宪法、行政法、刑法等。私法是调整私人间关系的法律规范,包括民法、商法、劳动法等。
3. 宪法
宪法是最高法律法规,规定了国家的组织结构、权力分配和公民的基本权利。宪法通常包含国家的目标、对公民权利的保护、国家机构和权力的组织等内容。
4. 刑法
刑法是调整犯罪行为的法律规范。它规定了犯罪的构成要件、不同罪名的刑罚以及刑事责任等。刑法的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公共利益。
5. 民法
民法是调整私人间关系的法律规范。它规定了财产权、合同权利、婚姻家庭关系、继承等方面的法律规则。民法的目的是保护个人权利
和维护社会稳定。
6. 行政法
行政法是调整行政机关权力行使的法律规范。它规定了行政机关
的组织结构、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行政诉讼程序等。行政法的目的是
保证行政机关的合法性和行政决策的公正性。
7. 劳动法
劳动法是调整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权益关系的法律规范。它规定了
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劳动合同的订立与解除、工资与福利等。劳动法
的目的是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和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
8. 知识产权法
知识产权法是调整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用的法律规范。它包括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规定了知识产权的取得、保护和侵权纠纷
解决等方面的法律规则。知识产权法的目的是鼓励创新和保护知识产
应知应会法律法规知识
应知应会法律法规知识
1. 法律法规的定义:法律法规是国家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保障
公民权益和促进社会进步而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
2. 国家法律的层级关系:国家法律分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的层级关系,其中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其
他法律法规应与宪法相一致。
3. 法律的适用原则:法律的适用原则主要包括逐行解释原则、
适用优先原则、适用最优先原则、特定原则等,各原则在不同情况
下具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和效力。
4. 法律责任的种类:法律责任主要包括刑事责任、民事责任和
行政责任。刑事责任是指违反刑法规定而承担的法律责任,民事责
任是指违反民事法律规定而承担的法律责任,行政责任是指违反行
政法律规定而承担的法律责任。
5. 法律程序的基本要素:法律程序的基本要素包括公正性、平等性、合法性、证据性、追溯性等,保障了司法活动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6. 人民法院的职权:人民法院的职权主要包括审判职权、执行职权和司法管理职权。审判职权是指人民法院对诉讼案件进行审理和判决的权力,执行职权是指人民法院对判决和裁定的执行权力,司法管理职权是指人民法院对司法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的权力。
7. 人民检察院的职权:人民检察院的职权主要包括侦查职权、检察职权和法律监督职权。侦查职权是指人民检察院对犯罪案件进行侦查的权力,检察职权是指人民检察院对刑事案件进行检察和起诉的权力,法律监督职权是指人民检察院对法律实施情况进行监督的权力。
8. 法律法规的遵守方法:遵守法律法规的方法主要包括明晰法律意识、了解法律知识、自觉遵守法律规定、依法行动等,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法律基础知识汇总
法律基础知识汇编
宪法
一.宪法的基本原则:
1人民主权原则;2基本人权原则;3民主集中制原则;4法治原则;
二、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宪法,此后于1975年、1978年和1982年做了全面修改;1982年宪法规定:“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1/5以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2/3以上的多数通过;”
三、国体、经济制度、分配制度、国家政体
1.我国的国体
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经济制度
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3.分配制度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4.国家政体
我国政权组织形式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5.公民的基本权利简答:
1平等权: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2政治权利和自由:指公民管理国家事务、参与政治生活的权利和自由;
3人身自由权: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4宗教信仰自由:有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5社会经济权利:劳动权、休息权、退休人员生活保障权利、获得物质帮助权;
6文化教育权利:受教育的权利和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
7特定人的权利:国家保护妇女的权利和利益;婚姻、家庭、老人、儿童受国家保护;保护华侨和侨眷的正当的权利和利益;
6.公民的基本义务简答:
1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常用法律法规知识汇总
常用法律法规知识汇总
常用法律法规知识篇(1)
一、法律解释常识化的观念
翻阅刑法学方面的书籍和文章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刑法学理与司法实践两者之间,在认知范围、思维方式和理解程度等方面的差别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大。无论是研究领域的专著、教科书,还是实践领域中的司法解释,基本上都是在现象的范围内讨论刑法条文的内容、法律适用的条件,根据具体案件的个别特征,经验性地阐述和说明刑法规范的含义几乎是一种普遍的模式。这种以常识知识为基础解读刑法条文的普遍现象,似乎使人感觉到刑法解释只关心如何才能符合“人情常理”,却不在意解释的根据是否建立在法律科学的基础之上,或许以为,经验常识与刑法理论之间原本就不像其他科学那样有着很大的差别。难怪刑法学经常会被其他学科称为典型的“实践法学”,是一种“缺乏理论思辨根基”的经验知识体系。
人们习惯于在常识的层面上分析、讨论和评价刑法条文的规定和刑法学的理论问题,原因是由于刑法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是对公众的社会举止提出的强制性要求,所以,只要了解汉语词句基本的使用方法和表达习惯,并具有一定的日常生活经验,就应当能够读懂法律条文,并且不辜负法律的期待实施法律所允许的行为。在人们的观念中,对刑法规范理解的正确与否,更多情况下是以符合社会一般公众的常识性认识为标准的,当然,人们对法律规定的理解也会发生分歧,在这种情况下,相信司法机关或权威人士做出的解释是无可置疑的,尽管这些解释也是经验的、常识性的,但却不应当是脱离法律的客观性、
科学性而随意做出的。法律的有效性在于它能够得到普遍地遵守,而社会公众对法律规范的理解、接受,对于规范社会行为和维护生活的稳定、有序是至关重要的。正如一些学者所言:只要能够得到公众观念认同的刑法解释就是正确有效和无可怀疑的。[1]
100个法律常识
100个法律常识
1、胎儿也有继承权?
有继承权,但如胎儿分娩时为死体的除外。
2、哪些人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不满8周岁的未成年人以及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3、哪些组织能向法院申请认定某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学校、医疗机构、妇女联合会、残疾人联合会、依法设立的老年人组织、民政部门等。
4、哪些机构能作为被监护人的临时监护人?被指定监护前,被监护人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处于无人保护状态的,由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法律规定的有关组织或者民政部门担任临时监护人。
5、老年人能选择自己的监护人吗?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老年人,可以以书面形式在自己的近亲属、其他人或组织事现协商确定自己的监护人,在自己丧失或者部分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时,由该确定的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
6、因突发情况导致被监护人无人照料,怎么办?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应当为被监护人安排必要的临时生活照料措施。
7、离婚时获得子女抚养权的一方,可委托其父母代为抚养吗?法律未明文规定禁止,即可以。
8、被宣告失踪的人,其财产由谁代管?失踪人的财产由其配偶、成年子女、父母或者其他愿意担任财产代管人的人代管。如有争议,由法院指定。
9、个体工商户的债务,由谁承担?个体工商户的债务,个人经营的,则以个人财产承担;家庭经营的,则以家庭财产承担;如无法区分的,则以家庭财产承担。
10、法定代表人执行职务造成他人损害,责任由谁承担?由法人承担。如果法定代表人越权签订合同,只要相对人不知道其实际权限的,该合同对法人仍然有效。所以,选聘法定代表人非常重要,一般由控股股东的自然人担任。
法律基础知识总汇
法律基础知识总汇
法律是一套社会规范和制度,用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了解法律
基础知识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保护自己的权益,
还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遵守法律。本文将为你总结一些重要的法
律基础知识。
一、法律的分类
1.民法与刑法:民法是指调整私人法律关系的法律体系,包括人身权、财产权、婚姻家庭等方面的规定;刑法则是处理犯罪行为和刑事
责任的法律体系,规定了各类犯罪的定义和刑罚。
2.行政法与宪法:行政法是指调整行政行为和行政组织活动的法律
体系,包括公务员法、行政诉讼法等;宪法则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法律,确立了国家的制度、权力机关和公民的基本权利。
二、法律的原则和价值观
1.法治原则:法治是现代社会的基本原则之一,强调法律的公正性、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法治意味着国家、政府和个人都必须按照法律
行事。
2.公正与公平:公正是法律的核心价值观,要求法律对人人平等、
一视同仁;而公平则是在特定情况下,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不同的待遇。
3.保护和平:法律起到维护社会治安和预防犯罪的作用,它保障了
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4.尊重人权:法律承认和保障个人的基本人权,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平等权等,鼓励人们行使自己的权利并保护他人的权利。
三、重要法律原则和制度
1.无罪推定:刑法规定“疑罪从无”,要求法律的适用以及罪行的证明都必须符合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否则被告人应当以无罪推定。
2.契约自由:合同法规定契约自由原则,即合同当事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享有自由与对等的地位,根据自己的意愿订立、变更或解除合同。
(完整版)法律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法律知识点总结1. 民法
1.1 合同法
- 合同的成立条件
- 合同的种类和效力
- 合同的履行和解除
1.2 执行法
- 申请执行的条件和程序
- 执行的方式和范围
- 执行中的异议和申诉
2. 刑法
2.1 刑事犯罪
- 犯罪的构成要件
- 刑事责任和处罚
- 辩护和刑事诉讼的程序
2.2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法律依据
-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程序和责任-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证据和证明
3. 行政法
3.1 行政行为
- 行政行为的产生和效力
- 行政行为的内容和方式
- 行政行为的法律救济和申诉
3.2 行政许可
- 行政许可的依据和条件
- 行政许可的程序和效力
- 行政许可的范围和期限
4. 劳动法
4.1 劳动合同
- 劳动合同的订立和解除
- 劳动合同的权利和义务
- 劳动合同的违约和争议解决
4.2 劳动保护
- 劳动合同法律状态的保障
- 劳动安全和卫生的保护
- 劳动争议的解决和调解
这只是法律知识点的简要总结,每个部分都有更详尽的内容。如果需要了解更多细节,请参考相应法律法规和相关案例。
法律基础知识汇总
法律基础知识汇总
引言
法律是保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重要工具。理解法律基础知识对于个人和社会都非常重要。本文将概述一些基本法律概念和原则,以帮助读者对法律有更全面的了解。
一、法律的定义和分类
1.1 法律的定义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执行的规则和制度,约束
和指导公民行为的准则。
1.2 法律的分类
法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 宪法法律:规
定国家政治制度和公民权利的基本法律;- 民法:调整个体和个体之间的法律关系; - 刑法:规定
犯罪行为和相应的处罚; - 行政法:规范行政机
关的权力行使和行政行为; - 经济法:调整经济
活动和市场关系; - 劳动法:保护雇员的权益; - 环境法: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
二、法律的主要原则
2.1 法治原则
法治原则是现代法律体系的基石之一。它强调法律是最高准则,所有公民和机构都必须在法律框架下行动,法律适用一律平等,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
2.2 公正原则
公正原则要求法律的实施是公正和公正的。法律应当对所有人公平适用,不论其社会地位、财富状况或其他任何因素。
2.3 人权原则
人权原则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系列基本人权,如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等。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应当尊重和保护这些基本人权。
2.4 法律确定性原则
法律确定性原则强调法律应当具有确定性和可预见性。公民应当能够预测和了解法律的后果,以便在其行为中做出明智的选择。
2.5 合理性原则
合理性原则要求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应当合理和合理。法律应当符合道德和伦理标准,不得违反公共利益或社会公正。
三、法律的适用和解释
3.1 法律适用的原则
法律法规大全汇总
法律法规大全汇总
【附件】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3.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法》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法律名词及注释】
1. 刑法:刑法是一种规范国家对犯罪行为进行制衡和处罚的法律体系。
2. 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是用于调整和规范民事纠纷解决方式的法律,包括民事案件的审理程序、证据、仲裁等方面的规定。
3. 行政法:行政法是管理国家行政机关的基本法律规范,内容涵盖了行政机关的组织、职权和程序等方面的规定。
4. 劳动法:劳动法是保护劳动者权益和调节劳动关系的法律体系,包括就业、劳动合同、劳动保护、劳动争议解决等方面的规定。
5. 合同法:合同法是调整合同关系法律规则的体系,包括合同成立、效力、履行、变更和终止等方面的规定。
【正文】
第一章:刑法
1.1 刑法的定义和基本原则
参考资料:
-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1.2 罪名及其刑罚
- 故意杀人罪:指故意非法剥夺人的生命行为,依照《刑法》第二百三十一条定罪处罚。
- 盗窃罪:指非法占有他人财物行为,依照《刑法》第二百六十五条定罪处罚。
第二章:民事诉讼法
2.1 民事诉讼的基本流程
参考资料: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2.2 诉讼参与人的权利和义务
- 原告的权利和义务:原告有权提起诉讼,履行举证责任,并支付相关诉讼费用。
- 被告的权利和义务:被告有权进行辩护,提供相关证据,并支付相关诉讼费用。
第三章:行政法
3.1 行政机关的组织和职权
参考资料:
-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法》
3.2 行政行为的种类和效力
法律基础知识汇总.doc
第一节法理学
一、法的概念、特征和本质
1.法的定义
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权利好义务为调整机制,以人的行为及行为关系为调整对象,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价值目标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
2.法的特征
(1)调整行为关系的规范。(2)由国家专门机关制定、认可和解释,并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3)以权利义务双向规定为调整机制。(4)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3.法的本质
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法体现的是整个统治阶级的意志,而不是统治阶级中个别人或少数人的意志,同时也不是统治阶级每个成员个人意志简单的相加。
二、法的渊源
法的渊源,也被称为法的形式,是指由一定的有权国家机关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表现形式。当代中国法的渊源主要有:宪法、法律、行政法规、一般地方性法规、自治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等。
(一)法的渊源
1.宪法
作为法的形式,宪法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经由特殊程序制定和修改的,综合性地规定国家、社会和公民生活的根本问题,具有最高法的效力的一种法。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一切法律、法规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
2.法律
法律是由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修改、补充、废止的。根据《立法法》第7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律知识汇总(选择题、情境探究)
7.1 特殊保护
一、什么是法律
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法律的作用;规范和保护作用)
1、法律的显著特征:第一,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第二,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法律最本质特征)第三,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法律显著特征)
二、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需要法律的特殊保护
为什么要对未成年人给予特殊保护呢?
(1)未成年人处于人生发展进程中的幼弱时期,生理、心理尚未成熟,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是个人权益容易受到侵害的群体。(2)家庭、学校、社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和损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现象。(3)由于种种原因,未成年人犯罪逐渐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三、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律的制定与实施
(2)两部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7.2 处处保护(从实施主体、保护内容、保护母的上区分)
一、家庭保护
1、家庭保护的作用:家庭保护是未成年人保护的基础,家庭保护的作用是使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免受来自家庭方面的侵害。
2、家庭保护的基本内容:①家长要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②尊重、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
3、家庭保护的要求:①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人;不得歧视女性未成年人和残疾未成年人;②不得使在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辍学;③不得允许或迫使未成年人结婚和订婚等。
二、学校保护
学校保护的基本内容:①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保证未成年人全面发展;②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
③尊重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不得随意开除未成年学生;④保护未成年人在学校活动中的人身安全和健康等。
三、社会保护
社会保护的基本内容:①保护未成年人身体的安全与健康;②保护未成年人的思想和心灵健康。
四、司法保护(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等国家执法机关通过依法履行职责,对未成年所实施的保护)
司法保护的基本内容:①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实行特殊制度;②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③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继承权、受抚养权等。
7.3 自我保护(重点漫画和情境探究题)
一、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未成年人容易受到的侵害有哪些?
溺水、触电、烧伤、交通事故;被人勒索、殴打、拐骗;性侵害;其他合法权益的侵害等。
二、日常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巧:
谈谈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自我保护?
(1)在家庭生活中学会防火、防水、防气、防盗的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巧。
(2)在公共场所学会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巧:
第一,严格遵守交通规则;第二,在体育活动中注意安全,做好准备活动;第三,发现险情,要量力而行;第四,预防精神污染,避免受毒害;第五,善于识别骗子的骗术,避免受骗上当。
三、未成年人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
1、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应该怎么办?
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正确的做法是及时寻求法律帮助,通过合法的途径维护自身的权益。2、未成年人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有哪些?
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诉讼途径、非诉讼途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等。
诉讼途径: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
非诉讼途径:投诉、调解、裁决、仲裁、复议、申诉等。
法律服务的主要机构是律师事务所、法律服务所等。
△当打官司遇到困难时,还可以获得国家的法律帮助。
例如;发现火灾时。
正确做法:①不冒然去救火,呼叫大人救火。②迅速拨打“119”火警电话报警。
理由:青少年要树立自我保护意识,掌握自我保护本领,这是健康成长所必需的。
你发现家里发生火情时。
正确做法:及时关闭电源和煤气总开关,打开门窗,大声呼喊,有条件时拨打火警“119”
理由:①树立自我保护意识,掌握自我保护本领,是健康成长所必需的。②未成年人阅历不够丰富,心理不够成熟,体质也不够强健,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当你的生命健康权、人身自由(非法搜身、拘禁)受到侵害时。
正确做法:打“110”电话报警,可以到公安部门向公安人员求救,或通知家人,朋友向社会求救。
理由:我国公民人身自由和生命健康权利受法律保护。(法律依据:《宪法》、《民法通则》、《刑法》)
一天放学后,在偏僻的小巷遭到几个歹徒的勒索。
正确做法:不与他们硬拼,设法稳定歹徒,巧妙与之周旋,记住歹徒相貌特征,了解去向,事后及时报案。理由:①青少年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掌握自我保护本领。②积极与违法犯罪作斗争是每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第八单元法不可违
8.1 勿以恶小而为之
1、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
(1)违法行为的含义:凡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2)违法行为可分为:一般违法和犯罪。
(3)一般违法行为的含义:对社会危害不大,情节轻微,没有触犯刑法,只是违犯了刑法以外的法律、法规的行为。
(4)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第一严重社会危害性;(最本质特征)第二刑事违法性;第三应受刑罚当罚性。它们的关系: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共同构成了罪与非罪的原则界限。
(5)犯罪的含义:违法的情节严重,对社会危害很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2、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为什么说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一个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往往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开始是沾染上了坏思想、坏习气;有了不良行为不加以改正,任其发展,便会干一些违法的事;若再不回头,就会越走越远,直至滑向犯罪的泥潭。
3、防微杜渐,避免违法犯罪的发生
未成年中学生怎样才能避免违法犯罪的发生?
(1)知道法律规定的禁止行为,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2)防患于未然,自觉纠正不良行为。(3)热情帮助有不良行为的同学。
8.2 法律“雷池”不可越
我国刑罚的种类:主刑和附加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