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3节地球的绕日运动教案
科学七下第四章第三节地球绕日运动全
C
B
球划分根成据五地带区。全太年阳接直射收点太A 阳能量太的多少,把地 阳
光
纬度高低不同,太阳高度也不同,太阳辐射 能不同。地面接受的太阳辐射总能量具有从低 纬地区向高纬地区逐渐减少的规律。太阳高度 越大,地面接受的太阳辐射越集中,单位面积 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越多。
科学七下第四章第三节地球绕日运 动全
地球的绕日运动
第一课时 杆影的变化
科学七下第四章第三节地球绕日运 动全
你观察过自己在太阳下的影子吗?
一天之内,它什 么时候最长,什么 时候最短呢?人影 长度变化有什么规 律吗?
科学七下第四章第三节地球绕日运 动全
观察杆影的变化 西
9:00
南
10:00
11:00 12:00
北
东
1. 在纸上竖一根杆子。
科学七下第四章第三节地球绕日运 动全
1、一年中活北动半球什么时候昼长于夜?
2怎3、 、样一 北呢年半P。?中球66北 上.5°2半 什03N°.5球 么N°N哪 时一 候天昼。昼夜P最平长分,?哪赤温于半一道馨昼球天呢提半的夜 ?示球部最:的分某部长长地分,?纬比则南线处昼半圈于长球处夜于 4、昼夜长短2变3.5化°S是由什么引起的?夜。 5、地A球图上66有.5°没S有地区一B定图时候不出现昼夜现象?
2、为使低层住户能全年见到 阳光,两幢居民楼之间的距 离应依据哪一天的楼影来计 算,为什么? 冬至日,因为这天太阳高度最小,楼影最长。
第四章第三节 地球的绕日运动(第二课时)地球的运动课件 浙教版
第2课时
中午旗杆的影子为什么会随 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呢?
因为正午的太阳高度会随 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归根 原因是地球公转
地球的公转是怎样的呢?
北极星
地 轴 倾 斜
66.50 赤道
地 轴 公转轨道
地球的公转和四季变化
(点击文字播放动画1)
11
地球的公转和四季变
(点击文字播放动画2)
P
P
夏至太阳直射点
M
N
冬至太阳直射点
(演示实验)
线一 之年 间中 往太 返阳 移直 动射 。点 在 南 北 回 归
1
夏至 次年夏至
A A
北回归线北回归线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B 秋分 D 春分 C 冬至 C 冬至
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三、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1、太阳直射点的季节变化规律: (1)夏至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 (北纬23.50) (2)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 (南纬23.50) (3)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在 赤道 (4)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 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季高,冬季低夏 至日最高,冬至 日最低。
例:北纬30°时,夏 至太阳高度 83.50, 冬至太阳高度36.5º 。
北
夏天杆影
冬天正午 太阳光线 南 标 杆
冬天杆影
思考题1:
1.观察你所在地区居民楼的主 卧室和阳台,通常朝哪个方向? 为什么? 答:朝南。太阳大部分时间从 南面照过来,朝南面采光充足, 夏凉冬暖。
【精品讲义】浙教版 科学 7年级下册 4.3 地球的绕日运动(教师版含解析)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同步学习精讲精练
第4章地球和宇宙
4.3地球的绕日运动
目录
(1)
(4)
(5)
(10)
(15)
一、地球的公转
(1)地球公转的定义:地球按一定的轨道围绕太阳转动。
(2)地球公转的轨道(黄道):地球在公转过程中,所经过路线上的每一点,都在同一个平面上,而且构成一个封闭曲线。这种地球在公转过程中所走的封闭曲线,叫作地球轨道。地球轨道的形状是一个接近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3)地球的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即自西向东。
(4)地球的公转周期:约为365.2422天,即通常所说的一年。
(5)黄赤交角:地球自转产生的赤道面与地球公转产生的黄道面之间的夹角为黄赤交角。由于地球公转时斜着身子,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66.5°)基本不变。地轴的空间指向(北端指向北极星附近)基本不变,故黄赤交角(目前23.5°)也基本不变。
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1.太阳高度的定义
对于地球上的某个地点,太阳高度是指太阳光和地平面之间的夹角。
2.太阳高度的特点
日升日落,同一地点一天内太阳高度是不断变化的。日出日落时角度都为0,正午时太阳高度最大。
3.正午太阳高度
在一日内,太阳位于上中天时,其高度达到最大值,称为“正午太阳高度”(如图)。
①在同一时间,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不同而不同;
②在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季节变化而发生有规律地变化。
(4)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①在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纬23.5°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在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纬23.5°向南北两侧递减;
③在春分日、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四章 第三节 地球的绕日运动地球绕日运动(第3课时)课件 浙教版
终年炎热
有极昼极夜现象
66.5
0
回 归 南温带 南 极 圈 南寒带 0 90
线
四季分明
终年严寒
思考:
如果黄赤夹角变大, 五带的面积会发生 怎样变化?
热带风光
四季分明的温带森林
北极的主人
寒 带 植 被
请问我国地处热带的是哪个 省? 海南省 请问浙江地处哪个地带?
北温带
正午太阳 高度变化 地 球 公 转 效 应 昼夜长短变化
3、该地白昼最长和最短月份和你居住的地方相 同吗?
四、昼夜长短变化 问:杭州夏天天亮时间大约是几点? 冬天天亮大约是几点?你知道为什么 吗?
夏季昼长夜短,冬季昼短夜长 思考:你知道吗,杭州一年中哪个月 份白昼最长,哪个月份白昼最短? 6月,12月 你知道四季中昼夜变化情况吗?
1.极昼现象——太阳整日不落; 极夜现象——太阳整日不出 2.北半球的夏半年(自春分日 夏至日 秋分日)
(点击本文播放动画)
根据地区全年接收太阳能量的多少, 把地球划分成五带。(点击本文播放动画)
五 带 的 划 分
多划 66.5 N 少分 依 北温带 据 北 回 归 线 为 23.5 N 获 热 带 0 得 赤 道 太 23.5 S 阳 南 回 归 线 南温带 光 南 极 圈 热 66.5 S 的 南寒带
0
0 0 0 0
90 N 北寒带 北 极 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地球自转》教学设计含探究报告
地球自转
本章教材主要从宏观的层面上探讨一些属于地球科学领域,与人类活动关系十分密切的自然现象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和原因。本章教材在编排内容按照从远及近,由宏观
到微观的顺序,从学生较为熟悉的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等宏观方面,再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
变化及有关地历法,地震等知识,同时本章的知识内容重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
昼夜长短,日历、北京时间等,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好奇心,激发他们
原有的认识,帮助学生获取新的知识。
第一节地球的自转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了解有关地球运动的常识,但其建立的空间运动概念还处于朦胧阶段,由于人们在地球上无法感受到地球的运动,要使学生建立清晰而
抽象的地球运动的空间概念,必须运用生活实际中所观察到的现象和具体模型来加以说明,
这节课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有关地球自转的方向,第二部分由于地球的自转而
引起的现象:昼夜交替等。
初一学生空间的想像能力很差,这一节内容比较抽象,我想这对他们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建议:
1、让学生事先预习,对地理方位要有明确的认识。
2、这一节课成功的关键是学生的探究实验。但由于上课时间的局限性,我事先让学生
完成一些动手的内容:在地球仪上贴上方向标,写上方向。
如图:
如果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这一步,有些学生会连方位也弄不清,更别说研究这堂课的
内容了。而且通过动手也达到了预习的目的。上课再通过手中的地球仪去研究地球的自转的特点,研究从南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就不会那么抽象了。
地球的自转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地球自转特征,知道地球自转方向;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第3节 地球的绕日运动教案(浙教版)
第三节地球的绕日运动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地球公转及地球运动效应,包括地球公转特征、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和五带的划分。考虑到地球绕日运动比自转更为复杂、宏观和抽象,教材尽可能从生活经验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即探究抽象的空间原理,如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杆影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杆影的方向和长度变化与什么因素有关。也就是通过一个个设置的环节,可以是模拟实验,也可以是直观的动态课件,通过这么多手段,重在让学生能把这么复杂的知识点和原理清晰化、明朗化。
个人认为本节的重难点就集中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原理上,所以这里需要的是成功的演示和分析,要给学生充分的自学准备,给予充分的时间和探讨、整理、思考的时间和力度!教师在讲解上一定要清晰和到位。而在昼夜长短变化部分,教材利用图表制度、模型、并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分析全球的昼夜长短变化,五带划分相对而言学生容易理解,相对来讲学生也比较感兴趣一些,好好利用这一点让学生的积极性达到发挥。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地轴倾斜等基本特征。
了解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五带划分等地
理现象。
2、技能目标:能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地球仪模拟演示,简要解释在观测杆影和读图等观察
方式中发现的地理现象。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整理的综合能力。
训练学生读图的技能,学会自己板画结合分析的习惯和能力。
训练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
3、情感目标:通过分析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中蕴藏的科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
科学七年级下浙教版4.3地球的绕日运动教案2
(2)为什么有无阳光直射是划分热带的依据?
(3)为什么有无极昼现象是划分寒带的依据?寒带极昼期长时间受阳光照射,为什么还是寒冷?(用手电演示)
【答】寒带虽有极昼现象,但是由于太阳入射角很小,阳光仍比温带少得多。太阳辐射总量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的原因。
【小结】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决定地球昼夜长短变化的重要原因。
6、南半球各纬度长是否相等?(不等)
7、有什么变化规律?(纬度越高,夜越长)
8、当太阳直射在南纬23.5度时的情况与直射北纬23.5度的情况有何不同?
二、五带划分
1、春节:哈尔滨人溜冰,看冰灯;广州人看花市,玩狮舞。
【引出】纬度高低不同,太阳辐射能不同。主要是因为纬度不同造成的,有阳光直射的地方,太阳能丰富;阳光斜射的地方,能量分散,热量较少。
反
思
关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变化,学生仍就存在疑问。
为什么呢?缺少体验!!应该再设计个实验内容吧。
1、探讨在一天内杆影的变化。
2、探讨标影季节差异的启示,从标影季节差异发现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规律。3、探讨标影纬度差异的启示,从标影纬度差异了解太阳直射点概念,发现正午太阳高度纬度分布规律。实验证明:正午太阳高度随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从而导致标影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增长。
二、地球的公转
1、杆影的变化,其根本原因是地球在作公转。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4.3 地球的绕日运动 学案2
地球的绕日运动
【学习目标】
了解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昼夜长短变化。
【学习重难点】
了解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昼夜长短变化。
【学习过程】
一、课前自学
1.日至秋分日:太阳直射在半球,该半球各地昼夜,其中夏至日白昼最,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现象。
2.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太阳直射在半球,北半球各地昼夜,其中冬至日白昼最,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现象。
3.在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在,全球各地,赤道上全年。
二、合作学习
1.读图回答问题:
(1)该地区哪两个月的白昼最长?
白昼平均时间约为多少小时?
(2)该地区哪两个月的白昼最短?
白昼平均时间约为多少小时?
(3)该地区白昼最长和最短的日期与你居住的地方相同吗?
图(2)
2.(1)图(1)中,太阳直射点所在位置是 ,
表示的时间是北半球一年中的 (填节气名称)。
北半球 ;南半球 ;
赤道 。
(填“昼夜等长”或“昼长夜短”或“昼短夜长”) (2)图(2)中,太阳直射点所在位置是
,
表示的时间是北半球一年中的 。(填节气名称)。
北半球 ;南半球 ;
赤道 。
(填“昼夜等长”或“昼长夜短”或“昼短夜长”) 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 现象,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 现象。 (3)图(3)中,太阳直射点所在位置是 ,
表示的时间是北半球一年中的 。(填节气名称)。
北半球 ;南半球 ;
赤道 。
(填“昼夜等长”或“昼长夜短”或“昼短夜长”) 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 现象,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 现象。 3.思考与讨论:我国科学家去南极考察一般选在什么时间比较好,为什么?
【课堂小结】
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科学》初中科学教案《地球的绕日运动
《地球的绕日运动》
教学对象:初中一年级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球绕太阳运动的概况和特点。
2. 使学生能够运用地球公转的知识解释一些自然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提高他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教学重点:
1. 地球绕太阳运动的概况和特点。
2. 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
教学难点:
1. 地球公转的轨道特点。
2. 地球公转与自转的区别。
教学准备:
1. 地球仪。
2. 地球公转示意图。
3. 相关教学视频或动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5分钟)
1. 利用地球仪,向学生展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 提问:地球自转和公转有什么不同?它们有什么意义?
二、新课导入(10分钟)
1. 讲解地球公转的概况和特点。
2. 展示地球公转示意图,让学生理解地球绕太阳的运动轨迹。
三、课堂探究(10分钟)
1. 学生分组讨论:地球公转产生了哪些现象?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补充。
四、应用拓展(10分钟)
1. 观看相关教学视频或动画,加深对地球公转的理解。
2. 学生尝试运用地球公转的知识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如季节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等。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5分钟)
1. 复习地球公转的概况和特点。
2. 提问:地球公转产生了哪些现象?
二、深入学习(10分钟)
1. 讲解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及其原因。
2. 分析地球公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课堂探究(10分钟)
1. 学生分组讨论:地球公转对地球上的生物有何影响?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补充。
四、实践操作(10分钟)
地球绕日运动的教学设计
地球绕日运动的教学设计
地球绕日运动的教学设计
篇一: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地球绕日运动教学设计
一、目标导航
[知识与技能]
了解地球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地轴倾斜等基本特征。了解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科学思考]
经历观察自然现象的过程,能从自然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并尝试应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解决问题] 在观测杆影和读图等观察方式中了解一些地理现象,推测地球在不停的公转,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进而使学生了解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知道地球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情况。[情感与态度]
通过学习地球公转的知识,激发对地球和宇宙的好奇心。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要点扫描
[课标解读]
能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地球仪模拟演示,简要解释在观测杆影和读图等观察方式中发现的地理现象。使学生初步学会画一幅简单的地球公转示意图。
通过教师课件及学生用地球仪模拟演示使学生了解地球公转运
动的方向、周期、地轴倾斜等基本特征。进而使学生了解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知道地球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情况,四季是如何形成的等地理现象。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着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初中科学第二册第4章不断运动的地球中第3节。教材主要介绍地球公转及由于地球运动而产生的现象,包括地球公转特征、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等内容。由于绕日运动比自转更为复杂、更为宏观和抽象,教材尽
可能从生活体验如手,引导学生探究抽象的空间问题。在编排结构上,教材将主要内容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地球公转特征及其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教材将观测杆影的启示作为切入口,从杆影的观测中发现,太阳高度不仅有日变化,而且还有季节的变化,从而探讨地球公转的特征。然后通过公转演示实验全面探讨地球公转产生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的基本原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分别是昼夜长短变化和五带划分。其中五带知识学生已经学过,教材只作适当点拨。
第3节 地球的绕日运动(第一课时)
太阳高度角和杆影在一天中的变化(23.5°N以北地区为例)
一天之中,太阳高度角的变化由__小__变 __大___, 再变__小__ 。最大在__正__午__时候。 一天之中,杆影长度的变化由__长___ 变 __短___, 再变_长___ 。最短在_正__午__时候。
杆影的方向变化是怎样的? 为什么? 西北—正北—东北
2、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_北_回__归_线__(__北_纬__2_3._5_°_), 北半球各地白昼比黑夜_长__,在北极地区出现 _极__昼__现象。
3、“立竿见影”是大家熟悉的一句成语,就字 面意思解释则是竖立起一根杆子,就能看见 影子,引申为一件事做了就能立刻见到成效。 问:立了杆就一定能见到影吗?为什么?
1.夏至日,太阳直射点 M 的纬wenku.baidu.com是 北__回__归__线_2_3_._5_°__N; 冬至日,太阳直射点 N 的纬度是 南__回__归__线__2_3_.5_°__S。
2.比较 P 点夏至日、冬至日太阳高度的大小。
夏至日大,冬至日小。
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 (1)夏至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北纬23.5°) (2)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南纬23.5°) (3)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在赤道 0° (4)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
观察你所在地区居民楼的主卧室和阳台,通 常朝哪个方向。为什么? 朝南,我们居住在北半球,能充分接受太阳 光。室内明亮,冬暖夏凉。
《第3节 地球的绕日运动》课件2
太阳 公转方向
N 近日点 1月初
速度最快
在下图中: 1.画出地球公转的方向 2.找出“近日点、远日点”位置,说出判断依 据。
远日点
冬至日 12月22日
近日点
夏至日 6月22日
地球公转与自转的关系
黄赤交角
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夹角:66034′ 南北极圈的度数 赤道与公转轨道的夹角:23026′南北回归线的度数
从天北极俯视
从天南极俯视
公转方向
公转方向
太阳
太阳
N
N
S
S
公转方向
公转方向
相同点: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一致 不同点:
1.公转方向“相反”:北“逆”南“顺” 2.太阳位置“相反”:北“右”南“左”
2.公转的周期:365天6小时9分10秒(1恒星年) 3.公转的速度:
公转方向
远日点 N 7月初 速度最慢
正午太阳高度= 90° — 纬度差
二分二至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直射点正午太阳 高度
肥城的正午太阳 高度
春分日
0°
90°
54°
夏至日 23 °26′N
90°
77 °26′
秋分日
0°
90°
来自百度文库
54 °
冬至日 23 °26′S
90°
30°34′
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地球的绕日运动
地球的绕日运动的教学设计
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三节地球的绕日运动的第一课时,属于课程标准中的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领域。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是通过观察和记录,知道一年中太阳高度角变化的规律。本节课中的一天中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是对之前地球的自转知识的延伸,同时,本节内容中包括地球公转,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下一节昼夜长短变化和五带的划分的基础,因而,本节内容在本章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同时本节内容立足于一定的空间思维基础之上,各板块内容联系紧密,为学生打开了空间立体想象的大门。
一.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初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的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对地方时和区时的区别,不同地方时太阳所处的位置,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同时,已经初步具备了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逻辑思维能力,对未知领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但对太阳公转导致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的原因,地球公转的具体过程仍缺乏了解。
因此,将本节的重点确定为“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概念及其特点”,我将通过探究性小实验,为学生提供必须的感性材料,从而突出重点。将本节的难点确定为“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的规律及其产生的原因”,我将通过图表分析,flash动画展示,以及小实验演示的方式,化抽象为具体,从而突破难点。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概念
2.能描述地球的公转过程
3.能描述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的规律,并能解释其产生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参与杆影变化的科学探究过程,初步学会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
第4章第3节地球的绕日运动教案
第3节地球的绕日运动
1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地轴的倾斜等基本特征。
2、知道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以及造成其回归运动的原因。
3、能说出由于地球公转导致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情况以及昼夜长短变化情况。
4、提高读图能力,能充分的挖掘图中包含的知识,并利用图形解决相关问题。
5、学会用比较法识记、辨清知识,比较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6、体会利用模型解决抽象的空间问题的妙处。
2学情分析
学生在认识了地球和与地球关系最密切的恒星和卫星后,再让其了解地球绕恒星运动的特征以及此运动引起的现象。该块内容能帮助学生理解他们生活中好奇的现象,如:为什么我国中纬度地区房子要朝南,为什么夏季白昼时间长等。
该块内容较抽象,所以要结合模型、图片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读图,挖掘图形中隐含的知识,提高题目的读图能力。然后教师通过模型演示以及语言肯定学生挖掘出来的信息,给学生以鼓励,增强他们的自学欲望,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挖掘出知识并得到肯定后,再让他们用自己挖掘出来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反过来再一次刺激他们的学习。当然由于该内容较抽象,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引导和帮助。例如探究太阳直射点运动前,有些学生可能对“公转轨道面”不理解,教师就要让空间思维好的同学帮忙解释,让他们理解由点汇聚成线再到面的过程。再如:在讲直射时,教师应补充必要的数学知识。
3重点难点
重点:1、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探究
2、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规律的归纳和推理
3、昼夜长短变化探究
难点:1、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探究
2、昼夜长短变化探究
《地球的绕日运动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浙教版2013》
《地球的绕日运动》导学案
第一课时
导学目标:
1. 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2. 理解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天文现象的原因。
3. 掌握地球绕日运动的相关知识。
导学内容:
一、地球的自转
1. 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己的轴线旋转的运动。
2.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从西向东,一个自转周期为约24小时。
二、地球的公转
1. 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
2. 地球公转的轨道呈椭圆形,公转周期为约365天。
三、地球绕日运动
1. 地球的绕日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
2. 绕日运动导致了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现象的产生。
四、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天文现象
1. 春分和秋分是指在这两天,昼夜时间长短相等。
2. 夏至和冬至是指在这两天,昼夜时间最长或最短。
导学步骤:
一、导入
1. 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运动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2. 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有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昼夜时间为什么会有长短不同的现象?
二、学习
1. 介绍地球的绕日运动及相关现象,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公转和绕日运动的关系。
2. 演示地球的绕日运动的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运动方式。
三、练习
1. 出示一些绕日运动相关的题目,让学生通过解题巩固所学知识。
2. 练习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不同时期的天文现象的原因。
四、交流
1.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地球绕日运动的理解和感受。
2. 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加深他们对地球运动的认识。
五、总结
1. 总结地球的绕日运动对我们生活和自然现象的影响。
2. 强调地球运动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地球运动是维持生态平衡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节地球的绕日运动》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公转,公转的周期是365天(一年)。
2、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观察到远近不同的物体存在视觉
位置差异。
3、知道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
4、知道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1、了在模拟实验中,观察并做出恰当描述。
2、结合模拟实验进行推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对科学现象的解释需要得到证据的支持和从已知出发进行推理。
2、认识到科学家在获得证据的过程中需付出艰辛的努力,同时也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
步。
二、教学重点
1、知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公转,公转的周期是365天(一年)。
2、知道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
3、知道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
三、教学难点
1、知道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
2、知道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准备
记录表,两根木杆,一把木尺,小纸条,一个红圆片(太阳),两个蓝色圆片(星星)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引入:我们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西向东自转,在自转的同时是不是还围绕太阳公转呢?
思考:怎样知道地球是否围绕太阳公转?
小结:地球的确是在围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周是一年。那今天我们一起去探索地球的公转。
新课讲解:
一、地球的公转
1、思考:在人们不能到天空中观察地球的运动时,人们是怎样认识地球公转的呢?
2、提问:(在黑板上画一地球运行轨道图,在轨道外画两颗星星)如果地球在公转,在
公转的轨道上观察星星,会看到什么现象?
3、模拟实验。
(1)谈话: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各不相同,有的离地球近,有的离地球远,如果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那么,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就会随着地球的运动而发生变化。我们可以用一个模拟实验来研究这种变化。
(2)模拟实验
①讲解:在操场上画一个圆圈,圆圈中放一个红色小圆片,代表太阳;找两个竹竿,上
面分别贴上一个蓝色圆片,分别代表星星,其中一颗星星离地球近,一颗星星离地球远;在远处的星星顶竿上挂一木尺,每隔10厘米贴一个记号;然后找一位同学代表地球,背对着
圆圈做圆周运动(公转),在从A点运动到B点的过程中,仔细观察两颗星的位置,并做好记录
②学生到操场模拟实验。
③把两根竹竿放的更远一些,再次观察两颗星的位置变化,并做好记录。
4、交流汇报:
(1)当地球公转运动时,星星怎么运动?
(2)当地球运动到A、B两点时,星星的位置有什么变化?
(3)当星星离我们更远时,位置又有什么变化?
(4)从这些现象中我们能发现什么?
小结:地球围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一年为一个周期;在公转的同时还围绕地轴自转,
24小时为一个周期;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同时,地轴始终是倾斜不变的。
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棋标的影子:
(1)一天之内有长短变化
(2)同在中午时(同一天里),纬度不同,长短也不同。
(3)同在中午,季节变化,长短也会发生变化。
其中造成这种现象的是因为太阳高度会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其根本原因是地球在作公转。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1)让地球仪绕日公转时,使北极始终朝向事先确定的某个遥远的方向。
(2)过地球仪球心,与桌面平行的面为公转轨道面。
得出结论:
1、夏至日直射点所在的纬度称为北回归线;(北半球的日期)
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进一步分析可知,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是:正午太阳高度在夏至日,有北纬
23.5度向南北两侧递减;在冬至日,由南纬23.5度向南北两侧递减;在春分,秋分日,由
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2、正午太阳高度夏季高,冬季低,夏至日最高,冬至日最低的季节变化规律。
(1)地球绕日运动的方向也为自西向东;其轨道为近似圆形的椭圆。
(2)近日点(7月初),远日点(1月初),地球公转周期为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 秒)
三、昼夜长短变化
1、夏季:昼长夜短冬季:昼短夜长
白昼最长的月份是6月,最短月份是12月
2、北半球:
3月21日一9月23日昼长〉夜长夏半年
9月23日一次年3月21日昼长V夜长冬半年
3、一年中北半球哪一天白昼最长?(6月22日)为什么?
太阳直射点移到其最北端。这一天北极圈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昼夜长短变化与北半球正好相反。
4、昼夜长短变化是由什么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5、当太阳直射在北纬23.5度时,北半球各纬度昼长是否相等?(不等)有什么规律?(纬度越高昼越长)
6、南半球各纬度长是否相等?(不等)
7、有什么变化规律?(纬度越高,夜越长)
8、当太阳直射在南纬23.5度时的情况与直射北纬23.5度的情况有何不同?(正好相反)
小结: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决定地球变化的重要原因。
当地球近日点时,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半球获得太阳能超过北半球,此时,南半球是夏季,北半球是冬季;同理,地球过远日点时,北半球为夏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