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贫困将深刻影响21世纪的中国
我国知识贫困的现状研究
知识 , 来 也 投 有 像 今 天 这 样 发 挥 着 巨 大 的 潜 能 和 蕴 从
大幅下降的国家 。9 8 中国有 12亿贫困人 口.0O年贫 17 年 . 2o 困人 口已经下降到 2 0 万左右 , 20 贫困发生率降至 3 5 %。
实 际上 , 人 只 是 贫 困 的 一 个 表 面 特 征 。贫 困 耀 层 的 收
专刺很少 . 通过驳引外 贷等手段 获得先进 国家和地区 知识 的渠道较少等 。吸收知识 能力 反映人们利用 已有知识 的能 力, 即人们 在获得知识 之后能否 郫用这些知 识促进 发J 戛和 促进 发展 的效率 。教育是 提高人们 学习和理解知识与信 息 能力 的关键 , 收知识 能力 贫困主要是指 人力费本 的贫 困 吸 ( 没有受过或仅受过很 少的教 育) 。交流 知识 能力反映一个 地区人 口传播知识 的能力 , 决定 了该地 区人 口在其嚣耍 信 息时是否有获得信息 的途径 , 以及通过这 种遗径传播 知识 的效率。交流知识瞳力贫 困就是获得和使 用信患交流工具 的缺乏 , 如没有 机会 和睦力看报纸等纸质信息传播工具 、 使 用电话 等电信交流工具 、 接触和使用 互联 同等 网络 信息交 流工具 获得 和交流 信息。三类贫 困之间不是 互相嘶离 、 相 互独立的 , 而是相互联 系 、 相互作用的 缺少收入会导致缺
原因在于人 的基本瞎力 的缺乏。 目前存 在三种 贫 困 : 一是 传统 的收入贫困 , 即收人 水平 不能堆持人 的基本生活j 二是 人类贫困 . 指缺乏基本的人类能力 , 如不识字 。 营养不 良. 较 短 的瑗期寿命 , 母婴健 康水平 低下及 可预 防性疾病 危害严 重 ; 是知识贫困 , 三 也是新世纪 贫困的根源 和量大 的贫 困。 知识贫 困标识的不仅仅是教育水平 低下的程度 , 而是获取 、 吸收和交流知识 能力 的厦 乏或途径 的缺乏 , 据此 又可将 知
大国战略大国战略要点
大国战略——中国利益与使命前言:21世纪的大国战略21世纪的中国国家发展目标是:首先,促进人类发展使十几亿中国人口摆脱贫困,达到小康,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这是指达到较高的人类发展指标和社会发展指标,包括较高的人口预期寿命,较高的人口文化程度,较低的婴儿死亡率;其次成为世界经济强国,这包括按实际购买力评价计算的GDP总量居世界首位,进出口贸易额居世界首位,军事实力居世界前列成为成熟技术应用大国,并在若干重要科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第三,迅速增强中国国际竞争力,这包括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科技竞争力、教育竞争力、金融竞争力以及基础设施竞争力,大大缩小与发达国家在获取知识与信息方面的差距。
第四;在全球格局中不称霸,但积极扮演和平与安全、维护国际经济秩序与政治秩序的大国角色,对全球事务承担起大国的责任。
21世纪中国国家战略利益需求是:中国是历史上文化大国,也是现实中地缘政治大国,正致力于成为未来的综合性大国。
所有这些决定了她的战略定位及其选择不同于任何大国。
作为国际地位日渐提高,实力不断增长的发展中国家,主权、稳定、发展、平等、正义五个层次的利益需要,就构成了国家战略利益的主要方面。
各种需要之间彼此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系统:从基本的生存权益需要到更高层次的需求,从而通过自助成为一个对国际社会有重要贡献的大国。
第一,主权需要。
它包括领土完整,内政不被干涉,是一国存的基本需要。
第二,稳定需要。
与主权需要一样,稳定需要同样涵盖了国家安全利益的一部分内涵。
第三,发展需要。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流,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欠发达国家都在拼命迅跑,以在未来竞争中争夺力量制高点。
第四,平等需要。
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富贫,也不论国家制渡及意识形态差异,在国际法上的地位都是平等的。
第五,正义需要。
中国的地缘政治及文化历史背景使它具有不同于其他大国的使命;即维护地区和平与安全的使命感。
中国如何实现21世纪的国家发展目标取决于我们选择何种发展战略。
从贫困大国到小康社会:中国如何消除四类贫困——中科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谈21世纪多维
困成为2 世纪初 期 中国减 贫的最大 1
挑战 和重 大任 务 。这 里胡 鞍钢 教授 给 出 了一个 保守 估计 :目前 ,全 国生 态 贫 困 人 口约 2 ,相 当于 国 际贫 困 线 亿 人 口的两 倍 ,所 在地 区 占全 国国 土面 积的 比重达 到了 4 % ,占全国 总人 口 4
老区论坛 ・ 专家新论 l
类发 展国 到下 中 等人 类发展 国 。 1 5 90 年 ,我 国人均受教 育年限 为1 ,人 口 年
预 期 寿命 是3 岁 ,而 到了 1 8 年 ,人 5 92
已经下降到3 .%。其次 ,信息贫困 退化 面 积持续 下 降 ;鼓励 生 态 脆弱地 49
乏 卫 生条 件 、平 均寿 命短 等 ;知识 贫 困 ,指为 人们 缺乏 获取 、交 流 、应 用
基 本 权 利
“ 泽 东 时 代 ” :为 消 除 四类 从 东亚病 夫 到东 方 巨人 。第二 ,城 毛 人 民受教 育 水平 大大 提高 ,从 文 盲 和创造知识与信息的能力,或者缺乏 贫 困奠定重要的基础
达 到 9 .% ,现 代信 息 产 品的 快速 扩 四 类贫 困人 口 ,建 设惠 及十 几亿 全体 54
均 受 教 育年限 和 人 口预期 寿命 分 别达
到了46 .年和6 . 岁 。 77 7
改 革 开放 时期 :中 国 明显 减 少 散 、普 及 ,使 得 中国 与世 界发 达 国家 人 民特 别是 四 类贫 困人 口共 有 共享 、 的差距 迅速 缩 小 。2 0年 上半 年 已经 生 活充 裕 、健康 安全 、知识 发达 、生 08 四类贫 困人 口 生命尊严的全面小康社会 。 改 革开放 时 期 ,我 国是 世界 减少 成 为互 联 网 第一大 国 ,互 联 网覆盖 率 态 良好 、 达到 1.%。 91 收 入 贫 困人 口最 多 的国家 。据有 关统 计数 字显 示 ,18 年我 国贫 困人 口 占 91 世界 贫 困 人 口的比 重 为 4 . 76 %,而 到 了2 0 年 ,我 国贫 困人 口占世 界贫 困 05
世界经济概论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掌握:世界经济的内涵、微观主体的界定、发展现状以及相应的假设。
尤其是对于当前世界经济的主要发展特点重点掌握。
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途径。
了解:世界经济的发展历程、对象、方法等1.世界经济的内涵:是世界各国的经济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世界范围的经济整体。
它是在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基础上,通过商品流通、劳务交换、资本流动、外汇交易、国际经济一体化等多种形式和渠道联接。
它把世界范围内各国的生产、生活和其他经济方面联系在一起的有机整体。
2.微观主体的界定&发展现状&假设:国家&跨国企业&国际组织世界经济发展现状:1 世界经济持续增长2 国际分工的深刻变化3 国际贸易迅速发展4国际资本流动的快速发展5 科技革命的推动作用日益增强6 战后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7 国际协调机制加强假设:1 经济人假设2 稀缺性假定3 国际无政府状态4 不确定性3.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1 高科技迅猛发展并成为争夺焦点2 市场经济体系在全球范围形成和扩大3 贸易全球化进程加快4 生产与投资全球化5 金融全球化6 科技全球化7 劳动力流动全球化8 国际经济一体化向纵深发展9 世界经济格局走向多极化10 南北矛盾与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4.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途径:从中国近20多年的发展实践看,改革和开放是推动中国社会与经济快速发展的两个车轮。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扩大,中国和世界经济接轨、融合的程度日益加深,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特别是加入wto三年来,中国进出口贸易额翻了一番,有力地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同时也带来了人民生活巨大的改善。
事实进一步说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在世界经济加快全球化的情况下,中国需要进一步扩大开放,更深更广地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去。
中国经济稳步增长、市场逐步开放、积极参与世界贸易,为各国带来无限商机,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推动了全球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简而言之,世界的发展更需要中国。
当今中国,经济扶贫比知识扶贫更重要VS知识扶贫比经济扶贫更重要辩论赛 正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
当今中国,经济扶贫比知识扶贫更重要VS知识扶贫比经济扶贫更重要辩论赛正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一辩:尊敬的评委、各位辩手和观众朋友们,我是正方第一辩。
今天我们来探讨的主题是“当今中国,经济扶贫比知识扶贫更重要”。
我认为这是正确的观点。
首先,我们看到中国的贫困人口数量虽然在不断减少,但仍然有很多人处于贫困状态。
而经济扶贫可以直接帮助他们解决温饱问题,改善生活质量。
其次,现在大多数贫困地区的人们缺乏基本的生存技能和知识,这使得知识扶贫难以实现。
只有先解决温饱问题,才能让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知识技能,才能真正地实现知识扶贫。
因此,我认为经济扶贫比知识扶贫更重要。
二辩:尊敬的评委、各位辩手和观众朋友们,我是正方第二辩。
我认为经济扶贫确实是当前中国扶贫的重要手段。
我们可以看到,政府和社会各界在过去几年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进经济扶贫,如发放贷款、提供培训等等。
这些措施使得贫困地区的人们在经济上得到了一定的帮助,但是这并不代表知识扶贫不重要。
我们应该意识到,知识扶贫是经济扶贫的重要补充,它能够让人们更好地掌握技能,提高自身素质,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
同时,知识扶贫也可以帮助贫困地区的人们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因此,知识扶贫和经济扶贫应该相互结合,共同推进。
三辩:尊敬的评委、各位辩手和观众朋友们,我是正方第三辩。
我同意前两位辩手的观点,经济扶贫和知识扶贫都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在当前的情况下,经济扶贫仍然是更紧迫的问题。
我们可以看到,贫困地区的人们在生活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如缺乏基本的医疗卫生、教育资源等等。
这些问题需要经济扶贫来解决。
只有让人们解决了温饱问题,才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知识技能。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经济扶贫和知识扶贫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只有让人们在经济上得到了帮助,才能更好地支持他们去学习知识和技能。
因此,我们应该将经济扶贫和知识扶贫结合起来,共同推进。
四辩:尊敬的评委、各位辩手和观众朋友们,我是正方第四辩。
知识分享是全球贫困治理的重要内容——中国减贫经验的“国际化”之道
扶贫攻坚 | POVERTY ALLEVIATIONTO BETTER TELL THE WORLD THE STORY OF CHINA’S POVERTY REDUCTION减贫是中国发展经验中最为辉煌的实践,在平等交流、互学互鉴的理念下向国际社会宣介中国贫困治理经验是提升软实力的重要方式。
知识分享是全球贫困治理的重要内容——|梁晓敏摆脱贫困是人类最大的难题。
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将“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作为首要治理目标。
世界银行2018年的数据显示,按照每人每天1.9美元贫困标准估算,截至2015年底,全球贫困人口近7.36亿,贫困发生率为10%,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贫困发生率则高达40%以上,且贫困人口总数不断增加,达到4.13亿人,全球贫困状况依然严峻。
在全球贫困治理中,中国减贫成就突出,获得国际社会普遍认可。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共减少贫困人口超过8.5亿,中国减贫人数相当于整个非洲或者欧洲人口总数,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1。
2020年中国即将消除绝对贫困,成为首个实现“无贫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发展中国家。
在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消除农村绝对贫困,从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再到精准扶贫,中国探索走一条符合国情的扶贫开发之路,为全球减贫提供了“中国经验”2。
世界银行2018年发布的《中国系统性国别诊断》报告称“中国在快速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方面取得了‘史无前例的成就’”。
知识分享是全球贫困治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发展的内在需求。
全球减贫治理需要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大量投入,这也是长期以来官方发展援助和南南合作机制发挥的重要作用。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减贫领域的知识分享和知识援助对于提升资源使用效率,增强发展中国家贫困治理能力有着决定性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提到,“在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中,许多发展中国家希望分享中国减贫经验。
我同许多国家领导人或国际组织主要负责人见面时,他们都肯定中国减贫成就”。
1978 年以来, 中国进入经济起飞阶段, 人均GDP 年平均增长率高达8.1%.
中国经济增长与减少贫困(1978—2004)胡鞍钢/胡琳琳/常志霄原载《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5期p105~115「作者简介」胡鞍钢,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084;胡琳琳,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常志霄,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北京100871「内容提要」1978年以来,中国在减贫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自1980年代中期以来,尽管经济仍然保持快速增长,减贫却出现了放缓的趋势,并出现了一些新的贫困形态。
增长质量下降与收入分配不公平导致的贫困人口受益比重下降以及获取收入机会的减少,是中国减贫放缓的重要原因。
中国应该构建新的减贫战略,内容包括调整国家贫困线,实施有利于减少贫困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重视弱势群体社会参与机会的增加,提高贫困人口能力等。
「关键词」经济增长/减少贫困/国家贫困线/增长质量/收入分配一、中国减贫的趋势及评价(1978—2004)(一)中国在减贫方面的巨大成就1978年以来,中国进入经济起飞阶段,人均GDP 年平均增长率高达8.1%。
正如阿玛蒂亚。
森(Amartya Sen )评价的: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中国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人均收入的增长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都要快。
然而,人们常常意识不到,像中国这样的大国,人均收入能取得如此快速的增长,是非常了不起的,这完全不同于那些有名的经济高速增长的国家或地区,比如新加坡和香港,因为它们实际上都只是一些城市,而不像中国这样,有大量的农村人口。
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地区差异又这么悬殊,能取得如此高的平均增长率,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卓越的成就。
①与此同时,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
按照中国国家贫困线标准,农村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2.5亿减少到2004年的2610万,减少了89.6%,平均每年减少贫困人口数为861万人(表1)。
即使按照国际贫困线,即每人每天生活费不足1美元,世界银行(2000)估计中国的农村贫困人口已经由1990年的2.8亿下降到1997年的1.24亿,减少了55.7%,平均每年减少贫困人口数为2229万人。
作为当代大学生应怎样维护国家安全论文
作为当代大学生应怎样维护国家安全论文摘要:进入21世纪后,国家安全的概念和内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随着近年中国周边局势的动荡和国内矛盾的复杂化,更需要青年学生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需要提升国家安全意识。
从河北省几所高校调查来看,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状况令人喜忧参半,加强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国家安全意识;大学生;国家安全法;爱国主义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的国内外形势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而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致使我国的国家安全的内涵和主体要素发生重大改变。
在新时期,国家安全不再只是对外关系和军事安全,贫困、恐怖主义、民族分裂、贫富悬殊、社会不公正等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完整、安全与稳定,而且每个公民的国家观、爱国情感、团队精神、危机意识、凝聚力与向心力、知识水平、心理素质等国内因素都是影响国家安全的主要因素。
这就需要我们不断适应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国家安全形势,提升国家安全意识。
正在高校求学深造的青年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正在或将要在化工、金融、电子、信息、生命科学等等专业学习和研究,将会掌握高端科技知识、信息,引领未来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但是,他们也是西方敌对势力腐蚀拉拢、搞“和平演变”的重点目标。
可见,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水平,将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整体面貌,关系到我国政权的巩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所以,高校在维护国家安全、进行国家安全教育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一、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现状近两年通过对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科技大学、河北大学、廊坊师范学院、唐山师范学院5所院校的心理学、法学、对外汉语、土木工程、生物科学、新闻采编与制作、思想政治教育、化学材料、历史学、金融与证券、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12个专业的750名学生的调查,发现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现状令人喜忧参半,主要表现为:一是对宏观安全形势有基本准确的判断,都能认识到国家安全的重要性,但是多数还停留在军事战争、政治颠覆的传统认识上。
乡镇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乡镇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者:陈玉琳来源:《新一代》2018年第05期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乡镇教育管理的问题及对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教育部门必须严格加强和改善乡镇教育管理制度的工作内容。
乡镇教育管理在中国教育改革的成败上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乡镇教育事业的发展中离不开优秀的师资力量;离不开乡镇对教育的认识及重视;离不开良好的教学环境。
本篇文章就乡镇教育管理找出问题并采取相应解决措施。
关键词:教育管理观念;乡镇教育;问题及对策乡镇教育管理的发展是对乡镇人们的一种责任,但是目前乡镇教育管理存在着诸多问题,只有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才有助于乡镇人们未来的发展,有助于乡镇教育管理的发展。
因此,本人认为乡镇教育管理面临的严峻现实,必须引起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并积极探索和研究对策,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从根本上上解决客观存在的各种问题。
一、乡镇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一)教育管理观念落后、现代化教学经费不足中国科学院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曾首次提出“知识贫困”的观点,他认为,物质贫困,收入贫困对中国的影响注定要逐步减弱,而“知识贫困”将深深地影响着21世纪的中国。
所谓“知识贫困”是指获取、交流、掌握知识的能力匮乏[1]。
而某些乡镇地区恰恰是由于“知识贫困”这一根源造成了教育管理观念落后的局面,所以我认为“知识贫困”是更新教育管理的主观因素。
但有些乡镇地区不仅如此,同时还面临着村党员老化,思想观念较保守,知识的储备量较匮乏等问题,这些现实问题造成了乡镇地区的教育管理观念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进而拉大了乡镇与城市之间的差距,往往正是由于乡镇与城市之间的这种差距,使得一些乡镇学校的管理过度看重升学率,过分强调了文化课的教学,不重视,甚至极度忽视体育教学工作。
个别乡镇学校常常随意变更体育教学工作计划,任意缩减体育课的节数。
这都是乡镇教育管理观念落后的表现。
除此之外,乡镇教育还面临着更为现实的问题:现代化教学经费不足。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发展变迁史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发展变迁史一、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奠基与初期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经济体制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对于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混乱,到改革开放以后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经济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发展的变迁史。
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体制建设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体制面临着重建和转型的挑战。
在战争年代和国共内战的影响下,中国的经济陷入了极度落后和贫困的境地。
此时,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重建经济体制,如实行“五年计划”、国有化改革等,逐步建立了以国有经济为主导的计划经济体制。
在这一时期,中国着力发展重工业和农业生产,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2. 经济改革开放与经济体制的转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逐渐意识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经济发展面临着结构失衡、效率低下等问题。
这时,中国决定进行经济改革开放,逐步引入市场机制,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体制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城乡经济体制改革、价格改革、外贸体制改革等相继出台,中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
这一时期的经济改革开放,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国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当代中国经济体制发展的新特征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经济体制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特征。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中国的经济体制对外开放程度加大,市场机制进一步完善,企业改革不断深化。
中国坚持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不断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与互利共赢,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更加注重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经济体制逐步向着更加均衡、高效、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4. 总结与展望经过近70年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离不开中国不断探索的经济体制道路。
当然,中国的经济体制发展依然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如产业结构调整、收入分配不均等问题,需要我们未来不断努力和改革。
有关贫困的知识点有哪些
贫困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影响着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人民生活。
了解有关贫困的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并为减少贫困做出贡献。
以下是有关贫困的一些知识点:1.定义:贫困是指人们基本生活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缺乏足够的物质财富和资源。
贫困通常与低收入、低教育水平、健康问题等相关。
2.贫困的分类:贫困可以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绝对贫困是指人们无法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如食物、住房和医疗等。
相对贫困是指人们的生活水平低于社会平均水平,无法满足一定的生活标准。
3.贫困的原因:贫困的原因复杂多样。
经济因素是主要原因之一,包括就业机会不足、低工资和产业结构问题。
社会因素如教育质量、医疗保障和社会福利政策也会影响贫困程度。
个人因素如缺乏技能、健康问题和家庭背景也会导致贫困。
4.贫困的影响:贫困不仅限制了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还对教育、健康和社会参与等方面产生负面影响。
贫困可能导致教育机会不均等,使得贫困家庭的子女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
贫困还与健康问题密切相关,由于缺乏医疗保障,贫困人口更容易患病。
此外,贫困还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和犯罪率上升。
5.减贫措施:减少贫困是全球共同的目标。
各国和国际组织通过制定和实施减贫政策来应对贫困问题。
这些政策包括提供就业机会、改善教育和医疗条件、加强社会保障和扶贫项目等。
国际合作也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援助和技术转让支持贫困国家的发展。
6.成功案例:世界各地已经取得了一些减贫的成功案例。
中国是一个减贫的典型例子,通过实施扶贫政策和发展经济,中国将几亿人口从贫困中解救出来。
其他国家如巴西、印度等也在减贫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7.全球目标:联合国制定了可持续发展目标,其中第一个目标是消除贫困。
全球各国致力于在2030年前消除极度贫困,并提供教育、健康和机会平等。
贫困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全球共同努力来解决。
通过了解贫困的定义、分类、原因、影响以及减贫措施和成功案例,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个问题,并为解决贫困做出自己的贡献。
我国人力资本的现状分析
我国人力资本的现状分析(转载)楼主:海蒂美眉Lv 8 时间:2002-06-21 19:10:26 点击:744 回复:16冲榜守护脱水打赏看楼主设置序言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各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从根本上说,将取决于各国所拥有的知识优势,谁拥有的知识优势越多,谁就在世界经济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否则就会落入落后挨打的境地。
我国作为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必须直面知识经济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新的机遇和挑战,使我国尽快成为繁荣、富强、民主、文明的国家。
所谓知识经济,就是建立在知识、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其本质是:知识和信息成为经济的核心,成为经济增长的最重要资源,或者说,离开了知识和信息,知识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就无从谈起。
上世纪60年代,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人力因素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因此,一些经济学家不再满足于把劳动力看作是一种被动的,只能为资本所雇佣的要素,提出了劳动也是资本的看法。
这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开端,也从此,人力资本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人类的知识和技能只有是投资的产物时,才可以成为人力资本。
从本质上看,人力资本是从物质资本的角度描述人的能力形成与作用的过程时,将人的能力资本化的结果。
人力资本的提出,从崭新的角度抓住了发展的本质,揭开了现代经济增长之谜,从而带来了经济上的又一次革命。
最近一项成熟的研究成果表明,投资于人力资本对提高经济增长率更为有效:社会投资率每增长1个百分点,人均GDP年增长率仅提高0.1个百分点;如果人口增长率降低1个千分点,人均GDP年增长率可提高0.36至0.59个百分点;如果普及初等教育,学龄儿童入学率每提高1个千分点,人均GDP的年增长率可提高0.35至0.59个百分点。
两者的综合性作用可提高人均GDP 0.7至1.8个百分点。
经济发展的实践也证明,只有建立在人类自身素质不断提高基础上的经济才是可持续发展.如果说,在经济增长初期,还可依赖物质资本提供增长动力的话,那么在起飞阶段,人力资本则成为经济增长的主体力量;如果说,农业经济与工业经济时代,物质资本是经济发展的主角的话,那么,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则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题。
部编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下册九下道法知识点归纳
更多优质资源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诗酒叙华年目录1.第一课同住地球村2.第二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3.第三课与世界紧相连4.第四课与世界共发展5.第五课少年的担当6.第六课我的毕业季7.第七课从这里出发温馨提示:目录已做超链接第一课同住地球村1.当今世界的特征(1)这是一个开放的世界。
国家间相互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在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的开放范围也在不断扩展。
(2)这是一个发展的世界。
世界正经历着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
与此同时,贫富差距、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依然困扰着人类社会。
(3)这是一个紧密联系的世界。
现代交通、通信、贸易把全球各地的国家、人们联系在一起,彼此影响,休戚相关。
2.世界的变化既给国家的发展带来深远影响,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3.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和影响(1)表现:①商品生产在全球范围内完成。
②商品贸易在全球范围内进行。
(2)影响:①能够充分发挥生产者各自的优势,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
(优势互补)②经济全球化促进商品、资本和劳动力在全球流动,有利于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促进资源利用更加合理有效。
同时,经济全球化也使各国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程度不断加深。
4.经济全球化下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另一方面也使风险与危机跨国界传递。
5.面对经济全球化,我们应有的积极态度既要顺应历史潮流,保持积极、开放的心态,主动参与竞争;也要居安思危,增强风险意识,注重国家经济安全,为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做好充分准备。
6.文化多样性的意义(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世界文化充满活力的表现,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多样的文化提供了更为广泛的选择,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让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姿。
(2)文化多样性是实现文化创新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不同特质的文化相互交融,能够为彼此增添新的元素,激发新的活力。
7.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产生误解与冲突的原因人们往往从自身的文化视角、用自己的价值观来理解和判断事物,有时会导致彼此误解与冲突。
2010中国人才发展报告
内容简介《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10)》系统分析了2009年中国人才发展的状况、问题及未来走势。
报告系统考察了中国人才强国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实施中的成就与问题,指出经济全球化、人才国际化的时代已经到来,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家问的人才竞争会更加激烈,这将深刻影响21世纪中国人才发展的总体趋势。
报告尝试构建了人才资源综合实力指标体系和评价体系,对OECD国家和“金砖四国”的人才资源综合实力进行了实证性的国际比较研究。
针对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多个视角对高等教育改革进行了系统剖析。
同时,报告还分别就国家荣誉功勋制度、低碳人才政策支持、“h”型向“H”型人才发展结构转化的财税扶持政策、“蚁族”现象等当前人才发展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了考察,并提出了政策性建议。
在地方人才发展问题上,报告分别从东部,中部、西部人才建设的典型区域选择分析的样本,系统考察了这些区域的人才问题。
编辑推荐《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10(2010版)》:权威机构,品牌图书,每年新版,盘点年度资讯,预测时代前程。
作者简介潘晨光,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力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国出国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林牧渔业经济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口学会理事等职;全国人才中长期规划专家组成员;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长期从事人才与人力资源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
主持完成国家“十一五”信息化专项规划重大研究课题“我国信息化人才战略研究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国情调研项目“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研究”、“中国农村人才与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等。
多次参加中组部、人事部、科技部等重要课题研究。
主编《中国人才发展报告》蓝皮书、《中国人才前沿》系列丛书、《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学术文库》系列丛书,以及《社会科学前沿问题思考》、《中国博士后学术报告》等著作。
同时,在一些核心期刊以及内部参阅中发表论文、调研报告等若干篇。
中共毕节地委委员 威宁县委书记 杨兴友
中共毕节地委委员威宁县委书记杨兴友(2010年2月27日)同志们:新年伊始,县委、政府决定召开这次全县教育工作会议,主要目的是总结去年教育工作取得的成就,查找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研究部署今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我县教育工作。
刚才,赵丽娅副县长代表县委、政府作了很好的报告,同时对2009年度教育工作先进单位进行了表彰,陈波县长也全面、系统、详实地总结了我县教育工作取得的成绩、存在的困难和面临的机遇、挑战,对下步工作作了科学、系统、全面的安排。
我非常赞同赵丽娅同志和陈波同志的讲话,他们的意见就是县委、政府的意见,尤其是刚才陈波同志的讲话对教育工作认识深刻,安排部署全面,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和新的历史起点,有一种再创新辉煌的决心和信心,有一种更加促进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气势,请大家下去后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之前我一直在乡镇转,没有对这次教育工作作深入研究,不可能说出很多具体的、针对性的意见,我想和同志们一道探讨,如何把县委、政府刚才明确的这些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谈一些对教育工作的一些认识,谈下我个人的一些感受,站在县委的层面引领大家真正抓好教育,办好教育,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下面我讲几点意见:一、成绩巨大、令人鼓舞以“两基”通过国检为标志,我们已经站在了教育的新起点上,教育发展的速度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同步的。
高中阶段教学质量从过去全区倒数变成现在的第一,成绩可喜可贺,这在威宁是来之不易的,是与我们今天在座的各位同志倾注的汗水和付出的努力分不开的。
办学条件大幅改善,教师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水平得到较快的提升,办学效益和社会认可度逐年提高,真可谓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目前我已经走了将近20个乡镇,去了一些学校,进行了实地察看,了解了很多实际情况,并且把一些校长、老师请到乡(镇)政府参加座谈,他们有素质,有水平,有一定的管理经验,对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和意见。
二、问题不少,令人担忧作为人口大县,威宁新一轮(从2010年—2013年)新生入学人数(1年级—9年级)将净增8万人左右,这是一个入学高峰期,按8万新生入学计算,需要的校舍面积约为20万平方米,我们2010年增加10万平方米,2011年还必须再增加10万平方米,才能够基本满足要求。
2023秋思想道德与法治 题库
绪论1我们所处的新时代,是(B),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成就事业的好时代。
A.社会主义新时代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C.重要战略机遇期D.中华民族新的发展时代2.“思想道德与法治”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的(C)课。
A.专业基础B.通识教育C.思想政治理论D.专业选修3.(B)是我们理解当前所处历史方位的关键词。
A.新世纪B.新时代C.新时期D.新阶段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D)伟大旗帜。
A.小康社会B.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C.和谐社会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5.党的十九大提出到本世纪中叶,要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D)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A,复兴B.和谐C.幸福D.美丽6.“重莫如国,栋莫如德。
”青年引风气之先,其(B)和精神风貌直接影响一个民族的文明素养。
A.法治素质B.道德水准C.理想信念D.精神品质7.思想道德和(A)都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A.法律B.宗教C.风俗D.文化8.大学生应把(D)习作为首要任务,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
A.社会活动8.培养动手能力C.恋爱D.学习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D)紧密联系、相互促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精神支撑和法治保障。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10.没有崇高的(C),就会导致精神上的“软骨病”。
A.精神追求B.信仰C.理想信念D.精神境界I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句话说明了学习必须做到(A)oA.勤奋B.严谨C.求实D.创新1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学习上一定要培养(A)的优良学风。
A.求实B.一丝不苟C.勤奋D.敢为人先13.(C)是指人们通过学习法律知识、理解法律本质、运用法治思维、依法维护权利与依法履行义务的品质和能力。
中国近代三十年知识点总结
中国近代三十年知识点总结中国近代三十年,指的是21世纪初的中国国内发展和国际影响,即2000年以来的30年。
这一时期,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是在经济和科技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还在政治、文化、环境等多个领域进行了深刻的变革。
以下是中国近代三十年的知识点总结:一、经济发展中国近代三十年的经济发展可以说是举世瞩目的,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实现了快速经济增长。
中国将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相结合,采取多种经济手段,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加速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中国的GDP持续增长,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对全球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近代三十年的经济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城乡差距、环境污染、贫富分化等。
为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加强了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实行了一系列扶贫政策,推动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并加强对贫困地区的帮扶工作。
二、科技创新中国近代三十年的科技创新成就斐然,中国在人工智能、5G通信、航天技术、高铁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中国一系列科技成果的问世,为世界科技发展作出了贡献。
中国还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提高了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大科研投入,不断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实现了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
中国近代三十年的科技创新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知识产权保护、科技领域的不当竞争等。
为解决这些问题,中国不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制定了一系列法规政策,推动了企业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三、政治稳定中国近代三十年的政治稳定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
中国政府积极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实行依法治国,加强法治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中国政府还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维护国际和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扩大对外开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近代三十年的政治稳定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如公共管理、反腐败、维护社会稳定等。
特别推荐:《中国新教育风暴》
特别推荐:《中国新教育风暴》作者:来源:《中学生阅读(初中版)》2005年第01期【紫音插话】朋友们,进了初中,大家每天都忙极了,连课外阅读都要见缝插针。
但如果有一本书,和你们当前的学习、未来的命运密切相关,你愿不愿意了解一下它的基本内容?不知你有没有意识到,目前,中国正在进行一场意义深远的教育转型,这场改变教育观念,改变课程和教材、教育方式及考试制度的巨大工程,必将深刻影响新世纪中国人的知识结构和命运。
你可能会问:这次教育转型的意义在哪里?随着21世纪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我传授你接受”的灌输式教育方式已经远远落后,因为信息时代涌现的知识是任何人都无法靠头脑容下的。
每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创造性思维、探究性学习能力和自主精神,才不会被海潮般涌来的信息淹没,不会成为被动接受的学习奴隶,而是成为用自己的头脑主宰个人命运、改变生存环境的自主的人。
所以,任何一个学生,都必须认清这条新教育的成才通道。
而老师,则要成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智慧群体。
连家长也需要重新认识教育,理解这次教育改革的意义,帮助改变孩子的学习方法。
只有这样,21世纪中华民族的进步才会得到强大的知识支撑。
今天的我们在学习上,碰到的可以说是一个百年一遇的重大的战略机遇,这种“战略”和“机遇”极其重要,就看你能不能抓住。
我们平时所看的教育辅导书,绝大多数都是战术方面的,战术固然重要,但众所周知,要打赢一场战争,只有战略正确,才能有效地运用战术。
学习也是如此。
这本《中国新教育风暴》能有效地帮助你打开眼界,认清自己学习的基本战略,有助于打赢未来的中考和高考之战,包括建构自己人生成长的总体战略。
下面这几个片段,即是《中国新教育风暴》写到的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场景和有关情况,请欣赏。
看后有什么感想,可以发邮件或来信谈谈。
特别推荐:《中国新教育风暴》出版:北京出版社作者:王宏甲定价:26元。
1998 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10
1998 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10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育部 1998年12月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跨世纪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与任务,对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做出了全面部署。
为了实现党的十五大所确定的目标与任务,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创新能力,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
在世纪之交的重要时刻, 江泽民同志又深刻指出,“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
”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将占主导地位,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的水平,教育将始终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广泛应用并导致教育系统发生深刻的变化,终身教育将是教育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共同要求。
当前,许多国家政府都把振兴教育作为面向新世纪的基本国策,这些动向预示未来教育将发生深刻的变革,我们应当及早准备,迎接新的挑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工作取得历史性进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迅速发展;高等教育规模稳步扩大;教育体制和教学改革逐步深化,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有了提高;教育法规体系基本框架已初步形成,所有这些为21世纪教育事业的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是,我国教育发展水平仍然偏低,教育结构和体制、教育观念和方法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尚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缺少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造性人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
因此,顺应时代要求,振兴我国教育事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需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贫困将深刻影响21世纪的中国
胡鞍钢
(北京讯)中国国情研究专家胡鞍钢最近提出,物质贫困、收入贫困对中国的影响会一步步减弱,而“知识贫困”却将深刻影响21世纪的中国。
《中国市场经济报》前天刊登对胡鞍钢的专访。
胡鞍钢说的知识贫困是指获取、交流、创造知识的能力的匮乏,也就是剥夺了人们获得知识与信息的能力。
现任中国科学院国情研究中心主任的胡鞍钢认为,知识贫困将形成21世纪新的贫困人口。
他认为,就中国而言,全球一体化时代最严峻的挑战是地区发展差距拉大,甚至造成一些地区和人群被“边缘化”。
由于中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仅占全部人口比例的5.7%,而美国是60%,日本、韩国是30%,印度是16%,所以中国只能算是“劳动力资源大国”却并不是“人力资源强国”。
胡鞍钢总结说,在新的历史时期,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没有知识、信息优势,将不再具有竞争优势,其中信息能力是一个国家知识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关键因素。
他强调,缩小信息差距、消除知识贫困,应该成为21世纪中国的重大国家战略。
胡鞍钢建议,西部大开发应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关注“知识贫困”问题,应当从一开始就对反贫困战略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反贫困不仅仅是增加贫困人口的收入,确保其基本的生活条件,而是要为贫困人口提供获得必须知识和信息的机会和选择权。
胡鞍钢认为,中国西部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是知识资源。
他表示,政府应大幅度增加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资金投入,把实现普及教育作为重要的优先战略目标,优先在少数民族地区对中小学生教育实行全额免费,逐步实现网络在农村地区的社区普及,使农民能从网络革命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