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16 驱遣我们的想象
驱遣我们的想象课文
《驱遣我们的想象》是中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一篇名篇。
以下是课文原文:
我们的想象力是一只翅膀,它可以让我们飞翔到任何我们想去的地方,看到任何我们想看到的景象。
它可以让我们在狭小的空间中感受到无限的乐趣和快乐。
想象力是我们人类的一项非常宝贵的财富。
没有了它,我们就会失去许多美好的事物,失去许多美好的体验。
所以,我们必须好好地珍惜我们的想象力,让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但是,我们也必须小心地使用我们的想象力。
我们不能让它带给我们恐惧和痛苦,让我们陷入无法自拔的境地。
我们需要用它来创造美好的事物,让它带给我们快乐和幸福。
所以,让我们不断地驱遣我们的想象力,让它在空中飞翔。
让我们用它来创造美好的事物,让我们用它来带给我们快乐和幸福。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享受到生活中的美好,迎接未来的挑战。
《驱遣我们的想象》课文原文阅读
16、驱遣我们的想象在原始社会里,文字还没有创造出来,却先有了歌谣一类的东西。
这也就是文艺。
文字创造出来以后,人就用它把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的一切记录下来。
一首歌谣,不但口头唱,还要刻呀,漆呀,把它保留在什么东西上(指使用纸和笔以前的时代而言)。
这样,文艺和文字就并了家。
后来纸和笔普遍地使用了,而且发明了印刷术。
凡是需要记录下来的东西,要多少份就可以有多少份。
于是所谓文艺,从外表说,就是一篇稿子,部书,就是许多文字的集合体。
当然,现在还有许多文盲在唱着未经文字记录的歌谣,像原始社会里的人样。
这些歌谣只要记录下来,就是文字的集合体了。
文艺的门类很多,不止歌谣一种。
古今属于各种门类的文艺,我们所接触到的,可以说,没有一种不是文字的集合体。
文字是一道桥梁。
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先就作者的方面说。
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
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
他把这些所见所感写出来,不作抽象的分析,而作具体的描写,不作刻板的记载,而作想象的安排。
他准备写的不是普通的论说文、记叙文;他准备写的是文艺。
他动手写,不但选择那些最适当的文字,让它们集合起来,还要审查那些写下来的文字,看有没有应当修改或是增减的。
总之,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现在就读者的方面说。
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或者印在纸面的文字,但是看到文字并不是他们的目的。
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如果不识文字,那自然不必说了。
即使识了文字,如果仅能按照字面解释,也接触不到作者的所见所感。
王维的一首诗中有这样两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家认为佳句。
如果单就字面解释,大漠上一缕孤烟是笔直的。
长河背后一轮落日是圆圆的,这有什么意思呢?或者再提出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假使起了风,烟就不曲折了吗?落日固然是圆的,难道朝阳就不圆吗?这样地提问,似乎是在研究,在考察,可是也领会不到这两句诗的意思。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及反思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如“驱遣我们的想象”、“情感的移入”等。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力去感知和理解文学作品,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与讲解:让学生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进行逐段讲解,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 相关知识介绍:介绍想象力的概念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想象力运用实例。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讨论如何运用想象力去感知和理解文学作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想象力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讲解:对课文进行逐段讲解,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3. 实例分析: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想象力运用实例,让学生体会想象力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讨论如何运用想象力去感知和理解文学作品。
5. 课堂小结: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强调想象力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讨论报告的质量。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较低,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培养。
在小组讨论环节,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度,鼓励每个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2.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分析其中的想象力运用,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驱遣我们的想象课堂笔记
驱遣我们的想象课堂笔记
《驱遣我们的想象》是叶圣陶所作的一篇文艺论文,以下是具体的课堂笔记:
一、作者简介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二、题目解读
“驱遣”指驱使;“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
“驱遣我们的想象”意思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或技巧来激发和引导我们的想象力。
三、主要内容
1. 文艺和文字的关系:文字是一道桥梁,通过这道桥梁,读者才能和作者会面。
2. 作者和读者的关系:作者通过文字传达自己的所见所感,读者通过文字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3. 阅读文艺作品的方法:通过驱遣想象,读者才能深入理解文艺作品。
四、重点段落分析
1. 第8 自然段:作者通过举例说明不同的人对同一首诗的理解和感受不同,强调文艺作品的鉴赏需要通过想象来实现。
2. 第13 自然段:作者以王维的诗句为例,说明文艺作品的鉴赏需要通过想象来补充和完善。
五、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阐述文艺和文字、作者和读者的关系,指出阅读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获得更丰富的审美体验。
六、艺术特色
1. 以一诗一文为例,深入浅出地阐明了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2. 语言平易朴实,娓娓道来,亲切自然。
驱遣我们的想象论证方法及作用
驱遣我们的想象论证方法及作用
把我们的想象论证法,是借助抽象思考以及专业评论实现。
它不仅仅是一种思考方式,更可以用在学术研究、文章写作等诸多领域当中,由客观事实推导出一种更深层次的推论
以及具体内容。
想象论证思维法的作用,一是指引思维在研究、文章结构设计中的重要性。
它可以帮
助人们有效地识别出能够让文章结构更加完整的思想。
同时,它更像是一种提升论述文章
结构的手段,能够把文章从毫无章法形式转变为具有穿透力和深度的讨论形式。
其次,它以抽象思维方式为基础,能够更好地建立文章的素养深度。
它能够借助抽象
思维的概念,运用一定的认知技巧,从客观事实来运用更抽象性的概念,建立文章的内容
思维深度,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描述。
第三,想象论证法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挖掘事物本质的内涵,形成更加切实的内容。
它可以利用思考,以及专业技术等来来帮助分析这些客观事实,从而可以更加准确地定义
出某一件事物的本质内容以及它背后的深层思想。
最后,想象论证法还可以帮助人们提出更有深度和实力的观点,能够从客观事实中深
入思考,从而提出更有深度的观点,站在空间上占领一个更高的层面,把自己的思想定位
在一个更高的视角。
总的来说,想象论证法是一种抽象思维的方式,能够有效的指引思维、提升文章内容
深度、提出更有深度的观点,成为一种有效的推动学术研究的方法。
它不仅能够有效的驱
动思维,更能够有效的发挥它的作用,帮助人们更好地挖掘有价值的思想内容,从而使学
术研究变得更具有成效性,从而获得更为有价值的研究结果。
驱遣我们的想象的论证思路
想象力是每个人天生就具有的神奇能力。
它不仅能让我们把想法投射
到现实之中,提升自我价值,而且还有助于士兵把弱小的国家变成强
盛的实力。
然而,近来已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一些历史上君主所
采用的统治手段能够终结我们的想象力。
我有理由相信,君主通过削
弱民众的想象力从而抑制反抗,谋取统治权力是可能的。
首先,君主有利用宗教抑制想象力的能力。
宗教是君主利用自身文化
和信仰来支配民众,而多数历史古国已采取了这种管理方式,比如古
希腊和古埃及。
在古希腊,宗教几乎占据了所有民众的思维概念,并
促使民众思考停留在宗教的范畴之外,限制了民众的想象力。
另外,
许多地区采取警察武力手段来削弱民众的想象力,从而保护统治者的
利益。
索尼埃古希腊耶路撒冷正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索尼埃实行迫害
沉默政策,来支持他们统治者所有占据立场。
此外,镇压实行暴力侵略或鼓励愚昧无知也能削弱民众的想象力。
比如,在古希腊,许多统治者依靠暴力和武装势力来维持统治,他们的
手段也削弱了民众的想象力,从而抑制反抗。
另外,还有一些君主仍
然鼓励愚昧无知来削弱民众的想象力,其背后的目标也是维持他们的
政权。
以上几点大致反映了通过驱遣民众想象力来捍卫统治者巩固统治权力
的可行性。
然而,抑制人民的想象力也有一定的法律和政治的弊端,
缺乏对未来影响的正确估计,其反馈未必能给社会和统治者带来积极
的影响。
来自政治和文化方面的改革是正确的抑制民众想象力的途径,而非强权,否则将面临社会动荡、冲突不断等后果。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16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与反思
16* 驱遣我们的想象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战国策·赵策》原创不容易,【关注】,不迷路!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掌握本课重点字词。
2.理解文章内容,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句子。
过程与方法1.熟读课文,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从作者列举的两个实例中学习驱遣想象力领会文艺作品意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把握文章的层次脉络,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概述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学习驱遣想象力领会文艺作品意境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它们大多具备很高的文学价值。
那么在欣赏这些文学作品时,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从发挥想象力的角度,启发大家注重文艺作品的形象特征,把握文艺作品的灵魂。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
现代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
2.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歌谣.(yáo) 桥堍.(tù)契.合(qì) 驱遣.(qiǎn)怅.然(céng) 苟.安(gǒu)拘泥..(jūnì)载(2)词语释义桥堍:桥两头靠近平地的地方。
契合:符合。
刻板:呆板没有变化。
苟安:只顾眼前,暂且偷安。
(3)词语辨析“拘泥”和“顽固”两个词都有“不知变通”的意思。
“拘泥”指固执,不知变通。
“顽固”指思想愚昧保守,不接受新事物或立场反动,不愿意改变,含贬义。
三、合作探究(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熟读课文,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答案示例:第一部分(1~4):阐述文艺概念的产生和发展,引出话题。
第二部分(5~13):先从作者和读者的角度分析读者应如何才能接触到作者的思想;然后以一诗一文为例,深入浅出地阐明了欣赏文艺作品的途径和方法。
第三部分(14):得出中心论点——要鉴赏文艺作品,就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16《驱遣我们的想象》
识文辩字
生难字
歌谣( yáo ) 桥堍( tù ) 契合( qì )
驱遣(qiǎn ) 怅然(chànɡ ) 拘泥( nì )
旷远(kuànɡ ) 无可比拟( nǐ )
词语解释
【桥堍】桥两头靠近平地的地方。 【驱遣】驱逐、赶走。 【契合】投合,意气相投。 【旷远】广阔辽远。 【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无可比拟】没有可以与之相比的。形容独一无二, 特别突出。
【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凝望】指目光凝聚在某个物体上。可引申为期望、 盼望等意。 【鉴赏】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 【萌生】开始起步;开始发生;有了某个念头(多用 于抽象事物)。
文章感知
想象还能驱遣?快速朗读课文,理清本文 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观点。
1.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在想象中生出一对翅 膀来
5.作者以一诗一文为例,是如何阐述驱遣想象的?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字面理解或 提出问题
死盯文字而不 能从文字看出 一幅画来
领会意境
在想象中 睁开眼来
根据景物, 想象画面
海燕
字面理解或 提出问题
在想象中生 出一对翅膀
死盯文字而不 能从文字领会 作者的意境
领会意境
化身海燕, 想象画面
我不同意这种观点。因为文字是传情达意的, 一头连着读者,一头连着作者,借助于文字,读者 便可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有时虽然不能完全理解, 但审美愉悦还是有的,因而也能获得受用,所以作 者的这种观点太过绝对。我认为值得商榷。
板书设计
驱 文艺与文字
遣
把握欣赏方法
我 驱遣想象 在想象中睁开眼
们 的
的意义
文段赏析
文中有许多句子,都有十分深刻的文艺观, 它们或有十分深刻的内蕴,或有写作值得借 鉴的实用价值,请阅读下面几句,谈谈你对 它们的理解。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驱遣我们的想象》讲析24页PPT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驱遣我们的想象》 讲析
16、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 完。 17、一般情况下)不想三年以后的事, 只想现 在的事 。现在 有成就 ,以后 才能更 辉煌。
18、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 充满光 明。 19、学习的关键--重复。
20、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 人只能 引为烧 身,只 有真正 勇敢的 人才能 所向披 靡。
《驱遣我们的想象》课后读读写写、重点词语解释积累【部编版九下第16课】
《驱遣我们的想象》课后读读写写、重点词语解释积累【部编版九下第16课】
一、生字词注音:
课后读读写写:
歌谣.yáo契.合qì旷.远kuàng海啸.xiào苟.安gǒu拘泥.nì桥堍.tù
补充:
桥梁.liáng记载.zǎi一缕.lǚ驱遣.qiǎn怅.然chàng鉴.赏jiàn
二、重点词语解释:
课下重点注释:
【桥堍】桥两头靠近平地的地方。
【受用】受益。
【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补充:
【歌谣】随口唱出的没有音乐伴奏的韵语,如民歌、民谣、儿歌、童谣等。
【契合】投合,意气相投。
【旷远】广阔辽远。
【海啸】海水的一种剧烈波动,起因于海底地震或风暴,常殃及陆地。
【苟安】苟且偷安。
驱遣我们的想象
年级:九年级 课题 学科: 语文 授课教师: 王敏 总课时数:4 课型 新授
驱遣我们的想象 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教学目标
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学习来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已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 很高的文学价值。有谁能总结一下,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回答) 今天我要给大家强调的是抓住文艺作品的形象性特征,发挥阅读时的想象力。请同 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内容。 二、教学新课 (一)认识作者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 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 (二)把握文章观点,理清行文思路 1.请你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明确:(1)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 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2)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3)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他们的目的。 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 感。 (4)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 意境。 2.结合上述观点,并结合文题尝试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想表达的中心观点。 明确: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
感。 3.思考: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 及文字之间的联系? 明确: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 作品的问题。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 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 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三、合作探究 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 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做简要分析。 讨论明确:作者以赏析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入手,首先以纯 理性思考的方式对诗句进行赏析,如“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 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这样的赏析全然得不到诗句中所蕴藏的壮景与情感,换句话 说,这是不驱遣想象力的结果;同时又论述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 的画面,便能感受到诗中静寂的境界。作者通过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得出了结论: “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 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 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 四、课堂小结 作者首先通过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来明确读者欣赏文艺作品的本 质,即“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然后以赏析王维诗句为例,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了 驱遣想象力的重要作用。 五、达标测评《综训》课内题目,当堂完成。 集体研究: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近期,我上了节公开课,教学内容是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
这篇课文里叶圣陶老先生主要阐发了要借助想象欣赏文学作品的观点,侧重鉴赏思想方法,和在实践中的运用。
在学习了前两课《山水画的意境》、《无言之美》以后,学生对文艺作品有了一定的认识,对学习本课打好了基础。
因此,对于这篇自读课文,理解作者提出的借助想象鉴赏文艺作品的观点,难度不大。
但我们班学生的基础过于薄弱,他们的理解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均不强。
面对这种情况,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如何合理设置作业,我也是在进行不断探索,可谓“摸着石头过河”。
这一课我的目标设置上删繁就简,只设置了三个训练点。
注重了识记字词的训练,把理解作者观点和学习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作为重点难点。
从课堂教学和作业反馈情况来看,学生当堂知识掌握较好,目标基本达到。
简介作者和朗读字词较好。
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正确率也高。
虽然对于鉴赏方法总结不到位,但在拓展训练和作业中具体鉴赏古诗时能把握诗中意象,借助想象基本能分析诗中意境。
我在作业设置上,分为三个层次。
有积累字词,摘抄观点;有课外选取一首诗进行鉴赏;有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的阅读。
这样的作业设置,巩固了当堂学习的知识,可见是行之有效的。
简洁的目标易于实现,但对于学生的其他训练显得不足。
叶老语言很值得品味,行文语言简洁平实,文字流畅浅易,因课堂上时间紧张,没有设置重点语段的朗读赏析,是一个遗憾,只能布置学生课外自读品味。
中考链接环节要节约一些时间留置更多自读感悟会更好。
以后在课堂教学时间的设置上还要进行优化。
由于课上时间有限,课后我搜集并打印了《认真阅读》、《训练语感》、《不妨听听别人的话》分发给学生,师生共读,尝试“1+X”群文阅读,拓展学生的阅读面,这也是我以后在阅读教学方面探索的方向。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学设计教案
03 教案16* 驱遣我们的想象想象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
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
想象能起到对机体的调节作用,还能起到预见未来的作用。
作家、艺术家用以概括现实生活、创造典型形象的方法,就是通过收集、分析大量的生活材料,从中提炼出最能体现某种人物或某种生活现象特点的素材进行整合、虚构(想象),在艺术加工基础上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来。
人们为什么可以“想象”一些本来“不存在”的东西?又要怎么控制“想象”的东西?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三年以来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已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有谁能总结一下,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回答得都不错。
但今天我要给大家强调的是抓住文艺作品的形象性特征,发挥阅读时的想象力。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内容。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的生字词。
桥liáng(梁)桥堍(tù) 歌yáo(谣)契合(qì) 驱遣(qiǎn) 旷远(kuàng)海啸(xiào) gǒu(苟)安拘泥(n ì)怅然凝望(chàng)2.作者链接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
现代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1.结合文题尝试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想表达的中心观点。
【交流点拨】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2.思考: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交流点拨】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16 驱遣我们的想象ppt课件
拓展延伸 文章以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
落日圆”为例,论证了想象力于鉴赏文学作 品的重要性,你能在读过的诗或散文中,再 举一个例子来论证作者的观点吗?
以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为例: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驱遣我们的想 象
学习目标
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 思路。 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 法。
新课导入
三年以来的语文课堂上,我们 已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它们大多 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说说欣赏 这些文艺作品,我们应该注意些什 么。
板书设计
作者与读者关系: 作者 所感 读者 (写文字) 所想 (读文字)
读者欣赏文艺作品: 读者—(读)文字—(想象) 画面—感悟意境
之间的联系来明确读者欣赏文艺作品的本质, 即“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然后以赏析王 维诗句为例,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了驱遣想 象力的重要作用。
品味语言
文中有许多句子,都有十分深刻的文 艺观,它们或有十分深刻的内蕴,或有写作 值得借鉴的实用价值,请阅读下面几句,谈 谈你对它们的理解。
走近作者
【叶圣陶】(1894—1988பைடு நூலகம்,原名叶绍钧, 字秉臣、圣陶,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 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 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
整体感知
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 点的句子。
①文字是一道桥梁。通过了这一道桥 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②作者想做到的 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 感。
②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 见,先有所感。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知识点梳理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知识点梳理【文学常识】㈠作者资料。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作家、教育家、出版家、社会活分理处家。
早年任小学教师并从事文学创作。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章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
㈡解题题目“驱遣我们的想象”,可以理解为“展开我们丰富的想象”。
如果不能很好地展开想象,我们就无法准确地体会到作者的感受,也无法深刻地理解作品的中心思想。
题目点明了文章内涵。
【重点字词】㈠字音字形。
(8个)1.歌谣;2.桥堍.(tù);3.契.合(qì);4.旷.远(kuàng);5.海啸;6.萌生;7.苟.安(gǒu);(jūnì)。
8.拘泥..㈡词语释义。
1.契合:①符合;②合得来;意气相投。
2.旷远:空旷辽远。
3.苟安:只顾眼前,暂且偷安。
4.拘泥:①固执;②拘束;不自然。
【文章主旨】文章以平实的语言,以两首诗为例,深入浅出地阐明了欣赏文艺作品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透过文字进入作品的意境中,从而能够正确地进行文艺鉴赏。
【写作特色】1.举论论证,阐述清晰明了文章为了阐述只有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更好地鉴赏文艺作品,以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引导我们去欣赏古诗词的意境。
以高尔基《海燕》中的句子为例进一步引导。
这样从古诗词、现代文两个方面举例,观点阐述得更加清晰,也更容易使人接受。
2.语言平实,如话家常文章语言朴素平实,如话家常,如“这样,文艺和文字就并了家。
”“于是所谓文艺,从外表说,就是一篇篇稿子,一部书,就是许多文字的集合体。
”这样的叙述处处都有,让人感觉亲切、舒服,所阐述的道理也浅显易懂,使人容易理解。
【重点难点】1.如何理解文字的桥梁作用?“文字是一道桥梁。
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这是对文艺作品中文字的重要作用的高度概括。
在文章中,“文艺”指的是文学作品,“是许多文字的集合体”。
文字的桥梁作用包含三层意思:①文字是作者传情达意的载体和工具,经由文字,作者的所见所感才能为读者所知。
《16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学设计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学设计一、课前演讲二、导入新课大文豪苏轼评价唐朝诗人王维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诗与画的转换,离不开想象。
今天我们就学习叶圣陶的《驱遣我们的想象》(板书)。
三、展示学习目标: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四、检查预习:1、作者简介:【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
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
2、下列字词你会读吗?桥堍tù契合qì海啸xiào 歌谣yáo 驱遣qiǎn 苟安gǒu 旷远kuàng 拘泥nì五、结合以下问题,默读课文,梳理情节,归纳中心。
1、什么是文艺?读者欣赏文艺作品的本质是什么?答:文艺是一种文字的集合体,文艺和文字密切相关。
读者通过阅读文字,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2、怎样驱遣想象去欣赏文艺作品?作者在论证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答:以王维的诗句为例,让我们把文字想象成画面;以《海燕》为例,让我们把自己想象成海燕。
运用了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3、找出文中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并归纳出中心论点。
答:①文字是一道桥梁。
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②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③就读者的方面说,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④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
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中心观点: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4、总结本文的论证思路。
答:作者首先通过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来明确读者欣赏文艺作品的本质,即“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然后以赏析王维诗句和高尔基的《海燕》为例,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了驱遣想象力的重要作用;最后总结归纳出中心论点:欣赏文艺作品要驱遣自己的想象,通过文字来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