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11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学案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2部分 第11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教学案 -高三全册地理教学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2部分 第11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教学案 -高三全册地理教学案

第11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二、直面环境问题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1)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的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2)人的新陈代谢和人类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废弃物要排放到环境中。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1)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2)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3.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地域差异读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回答问题。

1.基本内涵(1)图中A 表示经济系统,B 表示社会系统,C 表示生态系统。

(2)在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3.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1)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严峻挑战⎩⎪⎨⎪⎧庞大的人口基数人均资源不足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破坏范围扩大(2)行动: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4.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循环经济[特别提醒] 清洁生产指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它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清洁的能源,二是清洁的生产过程,三是清洁的产品。

一、综合思维——正误判断1.天人合一体现了人地协调发展观。

(×)2.人类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3.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

(×) 4.发展生态农业是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实践。

(√)二、地理实践力——读图填空读人地关系的演化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A B C1.写出A、B、C分别对应的人类历史阶段:A采猎文明时期,B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时期,C后工业文明时期。

2.若人类过度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会产生的环境问题有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

3.若人类过度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会产生的环境问题是环境污染,严重时也会导致生态破坏。

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讲义第十一章人类和地理环境协调发展

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讲义第十一章人类和地理环境协调发展

[温馨提示] (1)可持续发展三大原则中,“公平性”侧重的是 “权利”,“共同性”侧重的是“义务”,“持续性” 侧重的是“发展”。 (2)理解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时,重点理解公平 性原则,不要把公平性原则、共同性原则混为一谈。前 者强调全球不同地区之间的公平,而后者强调全球一个 整体。
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面临的严峻挑战有哪些? 答案:庞大的人口基数,人均资源不足,环境污染严 重。 2.行动 “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 白皮书”。
—————————[获取和解读信息]———————————
由图文材料可以获取以下信息: (1)乙省的地形特征、人口增长状况、城市化进程及特点。 (2)乙省农业发展方向。
———————————————————————————————
[解析] 据图可知,乙省为广东省,以山地、丘陵为主, 耕地面积有限;广东省人口增长迅速,人口总量大;广东省城 市化水平高,非农业用地规模大。结合以上依据得出乙省农业 持续发展面临的矛盾是城镇用地与农业用地之间的矛盾。
(2)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推行生态农业 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调整原有的 生产结构,把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相结合,发 展种植业与林、牧、副、渔业相结合,协调经济发展与 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上和 经济上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庞大的人口压力
2.资源短缺令人担忧
3.深刻的环境危机
[例2] (2011·天津高考节选)结合图文材料,回 答问题。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乙省人口总数超过了甲省, 居全国首位。
甲省
乙省
人口自然 2003年 2009年 2003年 2009年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方案 第11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件 新人教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方案 第11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件 新人教版

我国 ________面临着极大的危机。


第十页,共44页。
返回 (fǎnhuí)目
第23讲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xiétiáo)发展
• 基 础•
2.实施可持续(chíxù)发展的途径
自• (1)目前国际推进的,也是我国循环展经济的重要模式是实无施害化
理 ________。生即态效以益环境 ______环_境_友技好术为手段,
我国沿海的赤潮,日 本九州岛水俣汞污染, 墨西哥湾油井泄漏
第十三页,共44页。
返回 (fǎnhuí)
第23讲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xiétiáo)发展

环境 问题
具体表现
原因
典型事例
•考 点 互 动 探 究
生态 破坏
森林的环境调 节功能下降
滥伐森林
水土流失、土 地荒漠化加剧
53
图图 滥伐--、滥垦、 滥牧,自然植被
• 基 础• 自•
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1.走可持续发展道路(dàolù)的必然性
主 梳• (1)我国以占世界约7% ________的耕地养 理 活着约22%占世界 ________的人口。
• (2)我国淡水______耕、地 ____森_林_、 ___矿__产_
和 ______等的人均占有量均不到自世然环界境的1/3,
• 材料二 1987—2006年上海市F围垦 (wéikěn)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图。
•考 点 互 动 探 究

图23-2
第二十二页,共44页。
返回 (fǎnhuí)
第23讲 人类与地理环境(dì lǐ huán jìnɡ)的协调发展
• 上海市在F围垦(wéikěn)区内规划建 设工业开发区,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 在引进工业企业与开发区建设中应防止出 现哪些问题?

高优指导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十一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件 新人教版

高优指导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十一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件 新人教版

主要表现为生 态 流破失坏 、荒,如漠水化土、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者强度过大 土地盐碱化等
发展 中国家
发达 国家
较发达国家严 一般都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
重,以生态破坏 着发展与人口的双重压力;发达国家利用一些发展中国家经
为主
济发展的需要,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以环境污染为 主
过度消耗资源
-11-
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 典题试做 题组训练
四、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原则分析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 典题试做 题组训练
-12-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原则 内容
要求
资源分配在时间和空间上都 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
公平性 原则
应体现公平,包括同代人之 间、代际之间、人与其他生 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
续表
-10-
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 典题试做 题组训练
三、环境问题地域差异分析
环境问题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表现不同,如下表所 示。
地区
环境问题
形成原因
城市 地区
主要表现为环 境污染,如大气 由于交通、工业活动与人类聚居地的过分密集,造成污染物 污染、水污染、集中 噪声污染等
乡村 地区
(2)下列措施中能有效降低单位GDP碳排放的是( B )
①控制人口数量 ②加快发展新能源 ③加强科技创新
④缩减生产规模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 典题试做 题组训练
-15-
考法分析: 本题以世界和四个国家碳排放与GDP相关数据统计 图为背景,考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保护地球环境的有关知识,主 要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迁移运用知识的能力。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2.11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新人教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2.11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新人教版

工,增加农民收入;缓解我国能源供应紧张的状况;有利于大气环境保护;有利于解
决农民卖粮食难的问题。
(3)气温高,热量丰富
(4)对粮食进行深加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单产,提高农民的
种粮积极性,增加从业人数。
.
17
记忆并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内涵、原则及其协调人地关系 的主要途径。
1.理解并掌握循环经济、清洁生 产、生态农业的内涵。
2.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明 确个人和社会在可持续发展过 程中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1.从考核内容上看,侧重考查环境问题的分布、表现 及危害,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人口、资源、环境 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外延。
考纲展示
考点解读
考向预测
1.人地关系思想 的演变。
2.人类所面临的 主要环境问题。
3.可持续发展的基 本内涵,协调人地 关系的主要途径。
4.走可持续发展之 路。
记忆并理解人地关系思想演变 四个阶段的人地关系、状况及 环境问题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 因。
理解并掌握人类所面临的主要 环境问题及其成因、对策。
.
()
13
(2)该园区农业生产的特点是
()
A.小农经营
B.集约化程度低
C.商品率高
D.科技水平低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知识,以及读图分析、推理判断能
力。
解题思路:第(1)题,②显示秸秆流向畜禽,说明②环节必然是饲料加工。③沼气指
向农业生产的功能只能是供暖。④沼渣指向作物种植的功能只能是肥料。所以答案是

程措施:跨流域
降低大气能见度,调水,引水灌溉;
危害人体健康、 管理措施:退耕

近年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时冲关新人教版(2021年

近年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时冲关新人教版(2021年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时冲关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时冲关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时冲关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二部分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2018·河南天一大联考五)通常,底层海水pH高于表层海水,远海表层海水pH高于近海表层海水.据海洋监测研究表明,表层海水pH的变化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下图为2000年以来山东省胶州湾近岸海域表层海水pH变化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1.2000年以来,胶州湾近岸海域表层海水pH的总体变化趋势是() A.上升B.下降C.先上升,后下降D.先下降,后上升2.造成2000年以来胶州湾近岸海域表层海水pH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A.入海径流带来大量污染物B.陆风不断增强,导致海水上泛C.海水温度升高,浮游植物增多D.海风不断增强,远海海水流入近海解析:1.B 2.A [第1题,由图可知,2000年以来胶州湾近岸海域表层海水pH呈现下降-上升—下降的波动下降态势,总体呈下降趋势.第2题,胶州湾地处我国经济发达的渤海地区,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污染物随着入海径流流入胶州湾,导致海域内藻类大量死亡,藻类吸收的二氧化碳大幅减少,海水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造成表层海水pH下降,故A正确.](导学号66636118)(2018·河南许昌二模)读中国大陆沿海主要海湾面积变化图(图1)和主要海湾自然岸线比例的变化图(图2),完成第3~4题。

近年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练习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近年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练习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练习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练习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练习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测控导航考点题号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1、2、3、4、5、6、12可持续发展的实践7、8、9、10、11、13一、选择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要求的)(2017·安徽阜阳联考)废油排入海洋形成的油膜浮在海面,抑制海水的蒸发,使海上空气变得干燥。

同时又减少了海面潜热的转移,导致海水温度的日变化、年变化加大,使海洋调节气温的作用减弱,产生“海洋沙漠化效应”。

据此回答1~2题:1.以下最不可能是产生“海洋沙漠化效应”污染物主要来源的是( )A.人类生活污染 B。

海洋石油的开采B。

近海石油的加工 D.海洋石油运输2.对海洋沙漠化产生的危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海洋生物因为氧气不足而大量死亡B.使沿岸地区干旱程度加剧C.加剧海洋污染的程度D.更易诱发当地沿海的赤潮解析:1.A 2.D 第1题,由材料可知,“海洋沙漠化效应”是海面油膜覆盖造成的,人类生活污染排放的油污较少,故选A。

第2题,赤潮是人类大量排放含N、P等营养废弃物造成的,油污不会导致浮游生物的爆发性繁殖,进而引发赤潮,故选D。

(2017·河北石家庄二模)木里煤田紧邻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由于大面积露天采煤,当地绿色的高山草甸变成了大片黑色和灰白色的深坑,生态环境修复困难。

2019届 一轮复习 人教版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讲) 学案 Word版含解析 .doc

2019届 一轮复习 人教版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讲) 学案 Word版含解析 .doc

第25讲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讲案【考纲细化考题预测】——考纲解读细化面向高考一、高考考点统计分析二、考纲细化高考预测【构建知识网络体系】——知识纵横联系融汇贯通【直击真题剖析高考】——感受真题体会命题方向(2017•江苏卷)图12为“2012年山东半岛部分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三角形统计图”。

读图回答23~24题。

23.可持续发展水平较好的两个城市为A.日照市B.潍坊市C.青岛市D.威海市24.与N类城市相比,M类城市可持续发展状况表现为A.单位GDP消耗大B.城市调控能力好C.单位GDP污染小D.城市发展水平低【答案】23.CD 24.BC【解析】考点:区域可持续发展。

(2016•上海卷)(二十一)自然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精准扶贫,需要厘清贫困的主要原因。

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10分)材料一:云南省怒江州地处滇西北横断山脉纵谷地带,山地面积占全州总面积的98%以上。

材料二:怒江州国家级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保护区占全州土地总面积的41.31%。

材料三:怒江州境内水能资源丰富,梯级电站建设淹没了部分谷地农田。

2012年怒江州建设用地规模与比重48.(6分)49.简述怒江州经济发展可以采取的对策。

(4分)【答案】48、主要问题:可供建设的土地资源紧缺,用地规模已经超出可供建设的土地资源。

自然原因:山区面积大,地表破碎,境内可利用土地较少。

人类活动原因:生态功能保护区占地较多,梯级电站开发淹没部分谷底农田。

49、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林果业及初级农产品加工业;利用国家级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资源,适度发展生态旅游业。

【解析】试题分析:考点:考查区域经济发展措施。

【名师点晴】怒江州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包括三大产业发展问题,题目要求从自然和人类活动两方面进行分析。

这道题要结合资料给出的自然和人文条件进行分析:即山多、平原少,可用土地少,生态功能保护区占全州土地总面积,水能资源丰富,开发水能淹没土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本节复习脉络:考点一| 环境问题的成因与表现(对应学生用书第140页)[识记—基础梳理]1.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2.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读世界部分地区环境问题分布图,回答问题。

(1)主要表现①资源短缺:如土地资源、水资源等。

②生态破坏:如土地荒漠化(图例甲)、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图例乙)。

③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海洋污染等,图例丙为酸雨危害。

(2)产生的原因:人口的过度增长、自然资源利用不合理和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3)地区差异①城市地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地区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②发达国家主要是环境污染,发展中国家是生态破坏,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更为严峻。

[易误点拨]⊙考向1 人地关系特点及影响分析(2018·广西重点高中模拟)生态系统服务是指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归根结底都来源于自然生态系统。

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通常分为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支持服务和文化服务四大类。

下图示意某年我国五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一年内的动态变化。

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甲物质可能为( ) A .碎石 B .草甸 C .荒漠D .冰川积雪2.依图判定,影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大小的主要因素为( ) A .水热条件 B .地形地势 C .土壤肥力D .灌溉水量3.对于我国西北地区来说,增加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的途径宜为( )A.拓展林草面积B.建设人工绿洲C.加大冰川融水D.减少荒漠化土地1.B 2.A 3.B[第1题,结合图中已知四种物质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一年内的变化情况,可推导出生物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变化的一般规律,再结合甲物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小且变化不大,可判定甲物质可能为草甸,故选B。

第2题,依据材料可以看出,从冬季到夏季,气温升高,降水量逐渐增大,各种植被的生长加快,生态系统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量在7月达到最大,故可以判定是水热条件的影响,选A。

第3题,我国西北地区是典型的干旱区,水源是制约其生物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合理建设人工绿洲,可有效地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

故选B。

][再练一题](教师备用题)人口耕地弹性系数是土地面积百分比和人口百分比之比,它可以衡量人口与耕地关系的紧张程度。

下图为贵州某山区各海拔地带2000年、2008年人口耕地弹性系数状况,完成(1)~(2)题。

(1)2000~2008年,该地区人地关系趋于紧张的地带是( )A.1 300米以下地带B.1 300~1 900米地带C.2 500米以上地带D.1 900~2 500米地带(2)2000~2008年,该地区 1 900米以上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A.大量开垦耕地,人地关系趋于缓和B.人口迁出,人地关系趋于缓和C.大量退耕还林,人地关系趋于紧张D.人口迁入,人地关系趋于紧张【思维流程】(1)A(2)B[第(1)题,依据人口耕地弹性系数的含义,可知该系数越大表明人均耕地越多,则人地关系越不紧张。

结合图中2000年和2008年数据,可看出在1 300米以下地带,该系数明显变小了,则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第(2)题,图中显示,在1 900米以上地带,2008年较2000年系数变大了,则人地关系趋于缓和。

理论上可能是由于在此高度上大量开垦耕地,或人口迁出所致。

结合这两个年份国家政策(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退耕还林工程等)与经济发展情况,最有可能是人口迁出所致。

]⊙考向2 环境问题的分布差异马尔代夫是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著名岛国。

2014年12月4日,马累海水淡化厂设备损毁导致该岛淡水供应中断。

应马尔代夫政府请求,中国政府及时向其提供了饮用水等物资和资金援助。

下图是马尔代夫部分区域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题。

4.该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 )①水土流失②雾霾严重③珊瑚退化④海平面上升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图流程】[答案]D(2018·辽阳模拟)大孤山铁矿所在的矿区,距离鞍山十几千米,因丰富的铁矿储量被称为“十里铁山”。

经过近百年的开采,大孤山从一座海拔近300 m的山变成了海拔-300多米的大深坑。

下图为大孤山铁矿遥感图。

读图完成5~6题。

5.这种“人造天坑”的形成出现在( )A.采集渔猎时期B.农业文明时期C.工业文明时期D.环境文明时期6.该地质奇观形成的背后隐藏的环境问题有( )①植被破坏②水土流失③地面塌陷④滑坡与泥石流⑤水污染A.①②④B.②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⑤5.C 6.D[第5题,工业文明时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为满足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人们不惜一切代价,改变自然面貌。

笫6题,矿山开采地区的土地资源,植被遭到破坏,从而易引发水土流失;采矿坑周围容易引发地面塌陷;开采出来的废矿石堆积易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也会对土地和地表水、地下水造成污染。

] ⊙考向3 环境问题的成因与表现7.(2018·陕西部分学校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牡蛎(又名生蚝)栖息于从潮间带至低潮线以下水深15~30 m的岩礁、泥滩及泥沙质海底。

牡蛎对盐度的适应范围广,在正常海水中生活的个体小,在盐度较低的海水中生活的个体大;以细小浮游生物为食,5~9月为牡蛎繁殖季节。

牡蛎富含大量蛋白质和人体所缺的锌,被誉为“海里的牛奶”。

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为生蚝是高风险食物,因其含有两种破坏力极大的病原体:诺罗病毒和霍乱弧菌。

在丹麦,最好的生蚝生长在北部一个叫作利姆水道的峡湾区域(图中甲海峡),是全球不可多得的美食。

近年来,不请自来的太平洋生蚝在利姆水道的种群规模有扩大的趋势,占据了本地生蚝的生存空间。

全世界生蚝养殖80%在中国,中国生蚝养殖的80%~90%都是太平洋生蚝,中国就是太平洋生蚝最大的养殖国。

下图为丹麦及周边地区示意图。

(1)简析利姆水道的形成过程。

(2)推测太平洋生蚝入侵利姆水道的可能途径。

(3)简述太平洋生蚝入侵利姆水道对本地生蚝产生的影响。

(4)面对利姆水道太平洋生蚝种群规模扩大的趋势,有人提议“中国可以从丹麦进口生蚝,以避免太平洋生蚝泛滥成灾”。

你是否赞同?说明你的理由。

[解析]第(1)题,欧洲北部地区的峡湾主要是冰川作用形成的。

第(2)题,结合两地区之间的经贸联系及货物运输方式进行分析。

第(3)题,从抢占生存空间、抢夺食物、破坏当地海洋生态平衡方面分析。

第(4)题,本问为开放性设问,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在冰川运动过程中。

地面受冰川刨蚀作用形成U型谷;后来随着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海水侵入U型谷,形成了峡湾,即利姆水道。

(2)欧洲西部地区与环太平洋地区之间存在密切的经贸联系,海运是两地区间货物运输的主要方式,太平洋生蚝附着在往来两地区船舶的船底,来到丹麦周边海域。

(3)抢占本地生蚝的生存空间;争夺本地生蚝的食物,使本地生蚝的种群规模减小;传播寄生虫和疾病,破坏海洋生态平衡。

(4)赞同。

理由:生长环境优良,生蚝品质高;我国人口众多,市场需求量大。

或反对。

理由:我国生蚝养殖规模大,市场缺口小;丹麦劳动力价格高,采拾成本高;丹麦与我国之间距离远,运输距离长,成本高。

(两点即可)[规律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环境问题的解答思路(1)分析环境问题的类型、表现与分布首先应从题目所给图、表、文字等资料入手,判断出该环境问题是什么,是属于生态破坏还是环境污染,从而结合有关的知识分析判断该环境问题的特征以及在其他区域的分布等。

(2)分析成因一般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

目前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主要是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导致对资源和能源的不合理利用而产生的,因此人为原因是分析的重点。

(3)分析后果与危害主要是指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回答问题时要准确全面地进行分析。

例如,温室效应的加强对地理环境、人类的生产与生活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回答问题时这两方面都要分析到,不可偏颇。

(4)提出解决的措施和建议一般可分为政策、法规性的措施,工程、技术类的措施,宣传、教育类的措施等,应从不同的方面来进行分析。

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43页)[识记—基础梳理]1.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读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回答问题。

(1)基本内涵①图中A表示经济系统,B表示社会系统,C表示生态系统。

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2)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发展循环经济[特别提醒]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1)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控制人口数量,减轻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是协调人地关系的根本措施。

(2)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循环经济①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推行清洁生产。

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通过清洁生产可以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其已成为世界各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所普遍采用的一项基本策略。

②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推行生态农业。

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调整原有的生产结构,把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的生产相结合,发展种植业与林、牧、副、渔业相结合,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上和经济上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适度消费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适度消费,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的作用,能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

消费具有动力功能,对经济发展具有拉动作用。

⊙考向1 可持续发展的理解(2017·江苏高考)下图为“2012年山东半岛部分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三角形统计图”。

读图回答1~2题。

(双选题)【导学号:21490119】1.可持续发展水平较好的两个城市为( )A.日照市B.潍坊市C.青岛市D.威海市2.与N类城市相比,M类城市可持续发展状况表现为( )A.单位GDP消耗大B.城市调控能力好C.单位GDP污染小D.城市发展水平低1.C D 2.B C[第1题,C、D对:读图可知,青岛和威海的资源—能源状态恶化指数和环境污染程度指数较低,而经济发展水平指数较高,所以青岛、威海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较好。

A、B错:读图可知,潍坊和日照的资源—能源状态恶化指数和环境污染程度指数较青岛和威海高,而经济发展水平指数较青岛和威海低。

第2题,读图可知,N类城市包括东营和日照,M类城市包括上题所说的青岛、威海两城市,另外还有烟台市,根据上题的分析可知,M类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较好。

]从太白山的北麓往上,越往上树木越密越高,上到山的中腰再往上,树木则越稀越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