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品社三上《石库门的变迁》word评课稿
岁月的见证
专题一:认识社会生活第一节不断变化的社会专题二:岁月的见证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石库门是过去上海市民普通的住宅形式,它孕育着独特的海派文化。
知道石库门是上海开埠以来沧桑巨变的历史见证。
过程与方法:通过“儿时的弄堂生活“案例中发掘、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类,说明近代上海的历史变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石库门是上海城市的文脉,随着上海逐步发展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城市改造与建设的速度加快,传统的石库门民居正面临着被拆除的命运。
改造与保护是城市发展中的一个重大课题,通过本案例的学习,培养学生珍视、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从案例的分析入手,使学生通过通过感知住宅的发展,了解我们所处的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中。
难点:对信息进行分类,并根据题目要求分析信息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三、教学准备1、通过网络查找有关石库门的图片资料2、阅读《老房子唤起的记忆》、《儿时的弄堂生活》并收集相关资料3、引导学生查找上海市乡土历史、乡土地里的有关书籍或网络,并从长辈的生活中了解石库门的生活经历和感受。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师:你住过石库门吗?你对它还有什么印象?你若未在石库门生活过,是否知道石库门这种建筑的样子?你知道石库门建筑的历史演变吗?生:思考讨论。
教师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演示相关图片------石库门建筑剪影。
学生根据教师展示的图片总结出石库门建筑的显著风格:中西合璧。
环节二:了解石库门的历史师:你能介绍你们所了解到的石库门的历史变迁吗?并说明你的资料来源。
生:思考石库门建筑是怎么来的,经历了怎样的风风雨雨?教师通过学生的交流引导他们从侧面了解了解上海城市150年来的沧桑巨变,进一步感受石库门在过去许多年里是上海市民的主要居住形式,还可增加学生学生对石库门的亲和感。
环节三:阅读、讨论和交流案例《儿时的弄堂生活》师:组织学生阅读案例,思考以下问题并提取案例中的相关信息。
作者为什么对儿时的里弄生活充满怀念和牵挂?比较你和作者的儿时生活,你怎样看待作者小时候的“弄堂足球“、”四国大战“、”跳房子“等娱乐活动和你现在的电脑游戏、少儿电视节目、文化补习班及技能学习等的“大不同”?作者从石库门迁居到浦东,反映了怎样的社会变化?生:思考完成以上问题。
上海的石库门与弄堂共33页PPT
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上海的石库门与弄堂
1、战鼓一响,法律无声。——英国 2、任何法律的根本;不,不成文法本 身就是 讲道理 ……法 律,也 ----即 明示道 理。— —爱·科 克
3、法律是最保险的头盔。——爱·科 克 4、一个国家如果纲纪不正,其国风一 定颓败 。—— 塞内加 5、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 面前人 人是平 等的。 ——波 洛克
(第五册)8《石库门的变迁》教学设计
《品德与社会》(上教版)三年级第一学期8石库门的变迁一、上海市虹口区广灵四路小学董菁教学目标:1.知道石库门是近代上海独特的民居,在石库门中浓缩着上海人传统的生活习俗。
2.了解石库门的变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上海的发展。
二、课前准备:以雏鹰假日小队的形式,在辅导员(家长)的带领下对上海的石库门做一次实地考察。
主题——石库门的今昔。
方法——通过实地考察,看一看上海的新旧石库门;问一问石库门里的新老房客。
地点——虹口的“多伦路名人文化街”、“新天地”以及石库门民居。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通过信息交流,让学生了解石库门的光荣历史以及石库门的建筑特点。
第二课时:从石库门的建筑特点中探究上海人的生活习俗。
第三课时:通过“石库门的这一建筑要不要保留?”辩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石库门。
第一课时1讲解石库门的骄傲——你知道这是什么建筑吗?(石库门)师小结:石库门建筑,最早出现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是近代,它是上海最具有代表性的住宅。
在石库门住宅中,曾经产生许多中国历史性的大事件、大人物。
(看书P37)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
(可以提供一些图片资料)亭子间文化——指住在朝北、冬冷夏热的亭子间的文人,在极其恶劣的生活条件下创作出来的作品。
你们都知道有哪些这样的文化名人吗?出示媒体:鲁迅的住宅(图片)也可以补充一些学生所提供的图片资料,力图通过这一环节,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2 讲解石库门建筑特点:过渡:石库门的历史令我们骄傲,它的建筑也别具风格,谁能来说一说你所知道的石库门建筑特点呢?(可以提供一些图片资料)石库门建筑一般为两层或三层的楼房;一般用花岗岩做门框,正门为两扇乌漆的大门;推门而入,就看见一个天井;石库门建筑连排起来便形成了弄堂。
为此它建筑用地少;建材省出示板书:门框——花岗岩;正门——两扇乌漆大门(出示媒体)结构——讲解平面图(出示平面图)优点——建筑用地少;建材省第二教时1.讲解石库门的变迁。
通过看影片剪辑——《72家房客》片段引入。
沪教2011课标版三年级起点六年级上册《Visitingmuseums》评课稿
沪教2011课标版三年级起点六年级上册《Visitingmuseums》评课稿1. 引言本评课稿旨在对《Visitingmuseums》这一教材单元进行评估和分析。
本单元主要内容为学生参观博物馆,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来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和表达能力。
本文档将分别对该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评价方式进行详细介绍和评估。
2. 教学目标本单元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具体的教学目标如下:2.1 知识目标•了解博物馆的特点和功能•学习并掌握与展品相关的词汇和句型•理解并运用适当的交流策略2.2 能力目标•改善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他们对事物的觉察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使他们能够从展品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使他们能够流利地使用学到的词汇和句型进行交流2.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文化和历史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3.1 主要教材内容本单元的主要教材内容涵盖以下几个方面:•博物馆的定义和特点•博物馆中的展品和展览•学生参观博物馆的经历和感受3.2 词汇和句型根据教材的内容,需要学生掌握以下词汇和句型:•博物馆:museum•展品:exhibit•陈列:display•参观:visit•观察:observe•感受:experience•迷人的:fascinating•准备:prepare•询问:inquire•回答问题:answer the questions•讨论:discuss3.3 教学重点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如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学习并运用与展品相关的词汇和句型•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本单元的教学难点如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需要一定的指导和激发•学生在使用新学词汇和句型时可能遇到困难4. 教学活动本单元的教学活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1 创设情境在教学开始之前,通过图片或视频介绍博物馆的魅力,激发学生对博物馆的兴趣,并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What can you see in a museum?•Why do people visit museums?4.2 课堂讨论结合教材内容,与学生进行一系列的讨论,例如:•What do you need to prepare before visiting a museum?•How can you observe the exhibits in the museum?•What questions can you ask the museum guide?•How can you answer the questions about the exhibits?•How can you discuss the exhibits with your classmates?4.3 观察和描写安排学生在班级内进行观察和描写练习,通过对班级内的展品进行观察和描写,激发学生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沪教2011课标版三年级起点六年级下册《Changesinourlives》评课稿
沪教2011课标版三年级起点六年级下册《Changesinourlives》评课稿一、教材背景《Changes in our lives》是沪教2011课标版三年级起点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该课文旨在通过描述人们生活中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并探讨社会变革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Changes in our lives》,学生将了解并掌握有关社会变革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如Revolution,Invention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的能力,帮助他们理解社会变革并从中受益。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社会变革的历史和影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社会进步事务。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Changes in our lives》中的核心词汇和表达方式,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社会变革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主动学习兴趣。
四、教学准备1.板书准备:板书标题《Changes in our lives》,预留出学生讨论和总结的空间。
2.教具准备:投影仪、课件、教材、小黑板、粉笔等。
3.学生准备:学生预先阅读并准备讨论课文的提问。
五、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引入课题:老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回忆他们生活中的变化,并与社会变革进行联系。
2.激发兴趣:老师提出问题,例如:“你们生活中有没有一些显著的变化?有些变化对你们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步骤二:导读课文(10分钟)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强调要注意课文中的核心词汇和短语。
2.老师逐句解读课文,并帮助学生理解词义和句子结构。
3.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个人观点。
4.通过课件和教材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步骤三:课文分析和讨论(20分钟)1.老师引导学生就课文中出现的核心词汇和短语进行讨论和解释,确保学生理解了这些词汇的用法和意义。
三年级上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第八课:石库门的变迁
8 石库门的变迁教学目标1.知道石库门是近代上海独特的民居,在石库门中浓缩着上海人传统的生活习俗。
2.了解石库门的变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上海的发展历程。
教学重点知道石库门中浓缩着上海人传统的生活习俗。
教材说明石库门是近代上海独特的有代表性的民居,介绍、剖析石库门及石库门里的生活,能了解上海人传统的生活习俗、居住环境、城市发展的轨迹等,如此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了解近代上海的社会风貌、历史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能收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本课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大部分由“石库门简介”、“72家房客现象”、“石库门的骄傲”和“今日石库门”四部分组成。
第二大部分由“过去的生活用品”和“传统的儿童游戏”两部分组成。
石库门简介:书中有一段文字介绍和三幅石库门照片。
文字第一节介绍了石库门出现的年代和它的得名。
第二节讲的是石库门的内部构造。
第一幅图是专配石库门“得名”的:花岗岩门框,两扇乌漆大门,十分显眼。
这是上海城市历史发展陈列馆内的石库门实景的照片。
第二幅图用俯视的角度展现了石库门群,一位女主人正在三楼的晒台上洗衣服。
这张实景照片摄于当代,图题为“徐家汇拥有典型的上海石库门住宅区”。
我们只是借用这张照片帮助学生认识当初的石库门,所以照片中的空调、卫星天线接收器等物不应关注。
第三幅实景照片是建国西路石库门弄堂步高里的正门平视图。
“72家房客”现象:文字简述了“现象”的缘由和情况:20世纪初,由于人口剧增,原来一门一户的石库门住宅变为一门多户,到20世纪40年代,竟出现了一幢石库门聚集着十多户人家的情况。
众多的人家是怎样生活的呢?下面的四幅图描绘了多方面的场景。
图中展示的石库门生活的主要特点是:其一,拥挤。
如多家人合用厨房;因房屋狭小,常在弄堂里干活、休息;楼梯走道上杂物堆积。
其二,人际交往密切。
如乘凉、聊天时各家都有交往。
当然,现实的72家房客式的石库门生活还有诸多复杂的矛盾,如有条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更有现实感的照片。
沪教2011课标版三年级起点四年级上册《Revision1》评课稿
沪教2011课标版三年级起点四年级上册《Revision1》评课稿一、课程背景介绍《沪教2011课标版三年级起点四年级上册》是为中国江苏地区设计的小学英语教材,旨在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
本文档是对课标版教材中的第一次复习(Revision1)课程进行评课,旨在评估课程的设计和教学效果,并提出改进意见。
二、教材评估2.1 教材内容概述本次复习课程《Revision1》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1.复习并巩固已学的核心词汇和句型;2.引入新的词汇和句型,扩展学生的语言能力;3.强化听说读写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4.提供多样化的活动和练习,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意识;5.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和自主学习能力。
2.2 教学目标分析通过《Revision1》的教学,旨在实现以下教学目标:1.复习并巩固已学词汇和句型,回顾基础知识;2.引入新的词汇和句型,扩展学生的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3.培养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培养他们理解和运用英语的能力;4.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流;5.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技能,使他们能够读写简单的英文文章;6.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和自主学习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3 课程设计评估《Revision1》的课程设计切实贯彻了《沪教2011课标版三年级起点四年级上册》的教学理念,注重巩固和扩展学生已学的知识,并提供了丰富的听说读写训练活动。
本课程通过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课程设置了多种形式的练习和活动,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此外,课程布置了简单的家庭作业,鼓励学生与家长一起完成,加强学校和家庭的合作。
然而,在《Revision1》的课程设计中,存在一些改进的空间。
首先,教材中的练习题量较少,建议增加题目的数量和难度,以便更好地巩固学生的学习。
其次,对于新引入的词汇和句型,可以设计更多的口语练习和对话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
【评课稿】《社会生活的变迁》评议
《社会生活的变迁》的评课
本节课整体上设计结构合理,多用图片的对比、实物展示,让学生形成更加直观的认识。
通过分析影响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总结特点,分析影响,培养提高学生分析、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掌握整合历史知识的能力。
历史课教学是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从积累历史到理解历史知识的认知过程,正因为如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解决技巧和兴趣的培养显得十分的重要。
王老师在教学中采取娓娓道来之势,通过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合作、互助学习,让学生通过探索、发现,对大量历史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判断,攫取有效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增进了思考力,发展了历史思维,这种攫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是我们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所缺少的,而王老师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新课改突出、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是课堂的主题,教师是引导者。
王老师本着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创设了合理有效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将课堂的主角变成学生,将学习的解疑空间留给了学生。
在学习过程中有一个环节是教师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回答问题,由学生归纳、总结,然后教师再点拨、提升,值得借鉴。
而课堂主题是教学语言,所以应着力关注课堂语言的设计和运用,如描述语言要生动,过渡语言要自然,总结语言要精辟,充分发挥教学语言在课堂中的调控作用。
王老师在这节课中充分发挥了语言的魅力,让我们感觉漫步在花香鸟语的原野一般。
本节课整体上达到了预期效果,结合各位老师的评课意见,总结以下不足之处:
1、对第一位上台发言的同学的紧张情绪没有及时进行引导和总结。
2、最后的讨论环节上,由于时间的仓促,没有让学生完整地展示讨论的结果,没有很好地起到讨论的效果。
沪教版高三思想政治上册《物质运动及其规律性》评课稿
沪教版高三思想政治上册《物质运动及其规律性》评课稿一、引言《物质运动及其规律性》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通过研究物质世界的运动规律,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
本篇评课稿旨在对沪教版高三思想政治上册《物质运动及其规律性》这一单元的教学进行评价和分析,从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三个方面进行细致的论述。
二、教材内容评析《物质运动及其规律性》这一单元涵盖了物质运动的基本概念、物质变化的形式、运动的内因和发展规律等内容。
教材内容设计合理,层次递进,贴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需求。
以下是对教材内容的细致评析:2.1 物质运动的基本概念教材很好地介绍了物质运动的概念和特征,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物质运动的初步认识。
教材以简明扼要的语言阐述了物体的运动形式和运动状态,并且通过具体的例子,加深学生对物质运动的理解。
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物质运动的感知能力。
2.2 物质变化的形式教材系统地介绍了物质变化的形式,包括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物体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等。
教材在讲解时,注重梳理各种变化的特征和规律,通过案例和实验等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和基本规律。
这样的教学设计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对物质变化现象的观察和归纳能力。
2.3 运动的内因和发展规律教材对运动的内因和发展规律进行了详细介绍,包括力的作用、能量转化与守恒、相互作用与平衡等内容。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实践,教材使学生能够理解运动的基本规律,如力的作用和物体的均衡状态等。
教材还通过列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进一步加深对规律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评析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工具和手段,它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本单元教学中,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参与到主动学习中,同时提高教学效果。
中小学音乐教研沪教版(3篇)
第1篇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音乐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受到重视。
沪教版音乐教材作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教材之一,其教研工作对于提升音乐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沪教版音乐教材的特点、教研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沪教版音乐教材的特点1. 注重音乐基础知识的传授沪教版音乐教材在内容安排上,注重音乐基础知识的传授,包括音乐理论、音乐史、音乐欣赏等方面。
教材内容丰富,涵盖了我国音乐文化的各个方面,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音乐。
2. 强调音乐实践能力的培养沪教版音乐教材在课程设置上,强调音乐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材中设置了大量的音乐实践活动,如合唱、合奏、独奏等,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高音乐素养。
3. 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沪教版音乐教材在教学内容上,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教材中设置了丰富的音乐风格和题材,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融入现代教育技术沪教版音乐教材积极融入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二、中小学音乐教研沪教版的现状1. 教研队伍日益壮大近年来,随着音乐教育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师投入到音乐教研工作中。
教研队伍日益壮大,为沪教版音乐教材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有力保障。
2. 教研成果丰硕在沪教版音乐教材的引领下,各地音乐教研活动积极开展,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教研成果。
这些成果包括教学案例、教学课件、教学论文等,为音乐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3. 教学方法不断创新在音乐教研过程中,教师们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式学习法等,以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4. 音乐课程资源丰富随着音乐教研的深入,音乐课程资源日益丰富。
各地音乐教研机构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地方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学习选择。
三、中小学音乐教研沪教版的发展方向1. 深化课程改革,优化教材内容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沪教版音乐教材需要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优化教材内容。
沪教2011课标版三年级起点五年级下册《Ournewhome》评课稿
沪教2011课标版三年级起点五年级下册《Ournewhome》评课稿一、引言《Ournewhome》是沪教2011课标版三年级起点五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英语课文。
这篇课文以一个关于搬家的故事为背景,通过描述主人公一家搬家的过程,展现了友情、家庭和乐观积极的主题。
本评课稿将从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过程以及教学反思四个方面对《Ournewhome》这篇课文进行评价和总结。
二、教材内容《Ournewhome》具体讲述了主人公小明一家的搬家经历。
他们之前住的房子很小,没有足够的空间供他们居住。
小明的父母决定搬家,并且他们非常积极和乐观。
搬家后,他们迎来了更大更好的新家。
小明对新家非常满意,他和邻居们建立了友谊,并学会了分享。
通过这个故事,教材传达了积极乐观、友情和家庭关系的重要性。
三、教学目标针对这篇课文,教学目标可以分为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两个方面。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熟练运用课文中的单词和短语;–学生能够理解并正确运用课文中的句型结构;–学生能够通过听、说、读和写来表达关于搬家的内容。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阅读理解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学生能够通过听力理解和口语表达来交流关于搬家的话题;–学生能够写出关于搬家的短文,描述主要事件。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1. 情境导入在教学开始前,可以通过一段视频或图片展示搬家的场景,引入搬家这一话题,让学生产生兴趣,并激发他们对于新家的好奇心。
2. 教学重点•单词和短语:–Our new home (我们的新家)–small (小的)–big (大的)–neighbors (邻居们)–share (分享)–happy (开心的)•句型结构:–It’s too small. (太小了。
)–We’ll have a new home. (我们将有一个新家。
)–We’ll have more space. (我们将会有更多的空间。
)3. 教学步骤•步骤一:课前准备–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教师可以先进行一些预热活动,例如与学生分享搬家的经历,并让学生排序调整故事中的事件顺序。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名师点评教案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名师点评教案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名师点评教案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名师点评教案1《春的消息》教学目标:1、会认8个生字"怜、雏、禁、耀、瘙、痒、颊、苞"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春天的美景,体验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
3、热爱春天,愿意去观察、发现。
教学重点:1、会认本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春天的美景,体验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
教学过程:一、看图导入1、出示课文插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2、春天刚刚到来的时候,脚步轻轻,若隐若现,羞羞答答,躲躲藏藏。
当我们发现春天的时候,心里一定会荡起一阵惊喜,体验到发现的快乐。
让我们先读读课文,看看谁给我们带来了春天的消息。
3、出示课题:春的消息。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想办法记住生字。
2、同桌互相认读生字,并交流记字的方法。
3、读词语牵引、爱怜、雏菊、禁不住、欣喜、雀跃、照耀绿苞、唤醒、沉睡、溪流、瘙痒、面颊、嫩绿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三、品读课文,体会感情1、自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读后说说你体会到课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样的心情?2、指名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3、说说你体会到课文的小朋友是怎样的心情?(欢快高兴)4、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找出有关的词句。
5、反馈随机理解:禁不住:禁不住就是忍不住。
欣喜:欣喜的近义词是什么。
(开心喜悦)雀跃:谁来表演一下小朋友雀跃时的样子。
6、春天已经来到,是谁告诉了我们这个好消息呢?7、出示句子:看到第一只蝴蝶飞,它牵引着我的双脚;小花朵,你还认得我吗?你看我又长高了多少!来到去年叶落的枝头,等待它吐出新的绿苞;再去唤醒沉睡的`溪流,听它歌唱,和它一起奔跑。
是谁瘙痒了我的面颊?啊,身边又钻出嫩绿的小草……读读这些句子,说说又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小朋友与大自然之间和谐的关系,以及投身大自然中的情趣。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名师点评教案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名师点评教案传统教学以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教学上的许多决策都凭教师个人的体会和意向作出。
有体会的教师凭借这条途径也能获得较好成效,这是具有教学艺术的表现。
下面作者给大家带来关于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1《快乐的小燕子》【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本课的8个生字。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体会,知道重点词句的意思,感受小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明媚的春景。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小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明媚的春景。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和生活体会,知道重点词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生字、新词卡片,挂图,表现轻巧情绪的音乐带。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进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本课的8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诵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本课的8个生字。
【教学难点】生字“捷”“瞬”“漾”的记忆和书写。
【教学准备】生字新词卡片。
【教学流程】一、听歌曲,导入新课1.播放歌曲《小燕子》。
说说歌中唱的是谁呀?2.是呀,小燕子一直以来都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爱好它,歌唱它。
今天我们再去学习一篇关于小燕子的文章。
3.齐读课题。
读完课题你有什么想知道的吗?(引导生对课题质疑,如:小燕子为何快乐?它有多快乐?)4.这些问题的答案藏在哪里?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吧。
二、初读感知,认识生字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读完后把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2.出示生字词,展现你读得最好的,其他孩子觉得他读得准确就跟他读,读得不够好就教他读一读。
3.强调重点要读好的生字:“敏”“瞬”“盐”是前鼻音;“漾”是后鼻音;“瞬”“啁”是翘舌音,“醋”是平舌音;“掠”是边音;“啁啾”“叽咕”“唧”都是表示声音的词语。
沪教版高三思想政治上册《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评课稿
沪教版高三思想政治上册《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评课稿一、引言《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是沪教版高三思想政治上册教材中的一篇重要文章。
本文从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关系出发,阐述了客观世界的存在与发展规律。
本评课稿将从教材的编写思路、内容安排、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评述,以期对教材的改进提供有益的意见和建议。
二、教材编写思路1. 突出思想政治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作为思想政治课的一篇文章,突出了思想政治性的要求。
针对高三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教材在内容安排上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思维、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
这是使学生能够理解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从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必要条件。
2. 结合现实案例教材选取了一些生动的现实案例,如人类探索宇宙和科学发展的历程,以及社会发展中的一些事件。
通过这些案例,教材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并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现实相结合,从而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应用能力。
3. 强化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教材在内容安排上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教材将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分为三个层面,即物质世界、社会世界和自然世界,每个层面都对应着不同的规律和科学理论。
这样的安排有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
三、内容安排1. 前导部分文章以引人入胜的方式开篇,通过提问、引用名人名言等手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同时,文中对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关系进行了简要的介绍,为后文的学习打下基础。
2. 主体部分主体部分分为三个章节,分别介绍了物质世界、社会世界和自然世界的本来面目。
2.1 物质世界的本来面目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物质世界的存在和发展规律。
教材运用客观事实和相关统计数据,分析了物质世界的本质属性和运动规律。
教材着重强调了劳动创造价值、科学创造力量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正确看待物质世界的态度。
2.2 社会世界的本来面目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社会世界的特点和规律。
教材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如社会阶级和社会斗争的历史观察,引导学生认识到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完美,激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年级上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第八课:石库门的变迁
三年级上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第八课:石库门的变迁8 石库门的变迁教学目标1.知道石库门是近代上海独特的民居,在石库门中浓缩着上海人传统的生活习俗。
2.了解石库门的变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上海的发展历程。
教学重点知道石库门中浓缩着上海人传统的生活习俗。
教材说明文字资料资料名:石库门生活石库门建筑连排起来便形成了弄堂。
弄堂虽行距狭窄,居室拥挤,却是上海人生存栖息的天地,市民创造了风情独具的弄堂文化;前楼、后楼、正房、厢房等居住空间,反映出中国传统家庭中长幼有序、尊卑分明的观念;同时空间紧凑和有效的居住形式也反映出受西方观念的影响。
上海人在弄堂里吃饭、洗衣、拣菜、倒马桶等。
每逢夏季来临,弄堂里到处是乘凉的人。
草席、长凳、躺椅、竹榻上,老人们睡眼朦眬地摇着蒲扇;小伙子则大多在打牌斗棋,读书看报;妇女们边嗑着瓜子,边聊着张家的媳妇、李家的婆;顽皮的小孩们则东窜西跑,游戏玩耍。
文字资料资料名: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21年7月,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来到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
会议于7月23日至31日在上海望志路108号(今兴业路76号)举行。
出席大会的各地代表有:毛泽东、何叔衡(湖南),董必武、陈潭秋(湖北),王烬美、邓恩铭(山东),李达、李汉俊(上海),刘仁静、张国焘(北京),陈公博(广州),周佛海(旅日小组)等12人,以及陈独秀指派的代表包惠僧。
这13人代表当时全国党员57人。
此外,出席会议的还有共产国际的代表马林和尼科尔斯基2人。
会议进行到7月30日,因发现租界密探来侦察,于是最后一天转移到嘉兴南湖游船上继续开会。
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纲领,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规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实现共产主义。
文字资料资料名:一大会址一大会址的这幢房子,,建造于1920年夏秋之间。
当时,沿马路一排5幢石库门房屋,即望志路100号至108号(今兴业路70号至78号),与后排4幢房屋相连,中间是一条弄堂,总称树德里。
沪教2011课标版三年级起点六年级上册《Greatcitiesoftheworld》评课稿
沪教2011课标版三年级起点六年级上册《Greatcitiesoftheworld》评课稿1. 引言本文是对沪教2011课标版三年级起点六年级上册《Greatcitiesoftheworld》这本教材的评课稿。
《Greatcitiesoftheworld》是一本以介绍世界各大城市为主题的教材,旨在通过学习不同城市的文化、地理和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地理知识。
本评课稿将从教材的整体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细化评价。
2. 教材设计教材整体设计是评估一本教材的重要标准之一,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Greatcitiesoftheworld》教材的整体设计存在以下优点:•排版清晰:教材采用了合理的排版,文字与图示相互配合,易于阅读和理解。
•综合性强:教材整合了城市的文化、地理和历史等多方面内容,形成了一个全面的学习框架。
•生活化的内容:教材注重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学习更加有趣和有意义。
3. 教学内容《Greatcitiesoftheworld》的教学内容主要涵盖了以下方面:•城市的地理特点:教材介绍了各大城市的地理特点,包括位置、气候、地形等,让学生对不同地理环境有更深入的了解。
•城市的文化传统:教材通过介绍各城市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节日庆典等,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尊重不同文化的能力。
•城市的历史背景:教材对各大城市的历史背景进行了简要介绍,让学生了解不同城市的发展历程和历史变迁。
4.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对于教材的实际应用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Greatcitiesoftheworld》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例如:•情景模拟: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不同城市的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小组合作:教材鼓励学生在团队中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视听辅助:教材中使用了丰富的图片和音频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学习内容。
沪教2011课标版三年级起点六年级上册《Revision3》评课稿
沪教2011课标版三年级起点六年级上册《Revision3》评课稿1. 引言本文是对于沪教2011课标版三年级起点六年级上册《Revision3》课程的一次评课稿。
本文将从教材的编写背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效果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和分析。
2. 教材编写背景《Revision3》是沪教2011课标版三年级起点六年级上册的一部学科综合教材。
该教材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 教学目标《Revision3》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和能力; -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4. 教学内容《Revision3》的教学内容涵盖了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多个学科。
通过丰富的教学材料和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加深对各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语文方面,教材着重复习了诗歌、古诗、文言文等不同文体的阅读和诵读。
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在数学方面,教材主要涵盖了数字的认识、四则运算、几何图形等内容。
通过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游戏、实验等,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英语方面,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四种语言技能。
通过情景对话、语音训练、小组活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
在科学方面,教材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科学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5. 教学方法《Revision3》教材的教学方法多样灵活,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灵活运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活动、同伴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沪教2011课标版三年级起点五年级上册《Revision1》评课稿
沪教2011课标版三年级起点五年级上册《Revision1》评课稿一、引言沪教2011课标版三年级起点五年级上册《Revision1》是我国教育部根据国家课程改革要求编写的一套教材。
本评课稿旨在对该教材进行全面评价,分析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为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二、教材概述《Revision1》是沪教2011课标版三年级起点五年级上册的复习教材,主要面向三年级起点的学生。
该教材共分为数学、语文、英语、科学四个学科,涵盖了学生在五年级上学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三、教学设计分析1. 教材结构《Revision1》的教材结构合理,按照学科分类,按照学习内容的难度逐步推进。
每个学科分为不同的章节,内容安排紧凑,逻辑清晰,便于学生和教师对知识点进行系统学习和复习。
2. 教学目标教材中每个章节都明确了教学目标,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
教材的教学目标既囊括了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又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教学方法《Revision1》教材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实验、讨论、游戏等,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 提示与扩展教材中的每个知识点都配有提示和扩展内容,提示部分提供了关键词、例题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扩展部分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拓展性、综合性的问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并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教学内容评析1. 数学《Revision1》数学教材内容全面、系统,涵盖了五年级上学期的各个知识点。
教材中的例题和练习题设计合理,既考察学生的基本技能,又注重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数学教材的编写紧密结合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应用场景,提高了数学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2. 语文语文教材包含了五年级上学期的课文、诗词、阅读理解等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课《石库门的变迁》
今天在品社教研活动时,聆听了上海市杨浦区杭州路一小的叶军老师执教的《石库门的变迁》的录像课,觉得受益匪浅。
这堂课,叶老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主动参与、活动体验方面给予了很多的关注。
二期课改要求教师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走进生活,本着让学生“做中学”、“活动中学”、“探究中学”、“体验中学”的宗旨,叶老师选择了这样一堂课进行教学展示,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
石库门是近代上海独特的有代表性的民居,叶老师在教学中通过介绍、剖析石库门及石库门里的生活,引导学生了解上海人传统的生活习俗、居住环境、城市发展的轨迹等,如此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了解近代上海的社会风貌、历史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能收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叶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动积极的参与意识,创造了热烈民主的参与氛围,使学生有话敢说,有问敢提,真实反映他们的真实想法。
通过运用媒体——石库门居民的生活照;居民对自己所居住的石库门的看法等,让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乐于主动参与教学,学生主体在活动中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在教学中,他还特别重视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如通过“石库门的这一建筑要不要保留?”这一问题进行探究,尊重他们的独立见解,让每一位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只要合理,都予以认同,不随意的否定,使师生在教学中形成尊重、信任、平等、合作、民主的教学人际关系,也通过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断认识自我,发
展自我。
整节课学生活动面较广,体现了在活动中体验探究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