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济背景下皖江城市带内部审计行业发展研究
皖江城市带简介
皖江城市带简介(2009-8-11 作为安徽第一个进入“国字号”的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范围为安徽省长江流域,记者了解到,示范区已经由早期的9个市扩容了,除了原先涵盖在内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全境,新增加了六安市金安区、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辐射安徽全省。
) 成员市:9个。
由合肥、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巢湖、宣城、池州、滁州9市组成。
数据:面积5.6万平方公里,占安徽省的40.3%;人口2120.3万,占全省的32.5%;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2254.5亿元,占全省的41.9%。
目标:建成临江产业密集带、沿江城镇密集带,到2010年,沿江城市群的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2500元,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地区的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5000元。
开放促开发加速融入长三角皖江城市带最大的特点是与长三角的紧密关系。
“无缝对接长三角”,皖江城市带的人们喜欢这样描绘他们与长三角的关系。
加速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安徽省委、省政府确立“东向发展”战略为今后较长时期发展的基本战略。
“沿江地区无论从区位、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看,都是东向发展战略的前沿地带和桥头堡,发挥对全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安徽省发改委副主任吴劲松表示。
安徽省1990年7月拉开沿江开发开放的序幕,正是在同年4月浦东开放开发的大背景下。
“抓住机遇、开放皖江、强化自身、呼应浦东、迎接辐射、带动全省”成为当时安徽省的重大决策。
2006年8月,《沿江城市群“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确立了皖江城市带作为“全省对外开发的门户”的战略定位,要求“主动迎接长三角辐射,推进基础设施、产业体系、市场体系、管理体制的全面对接,成为率先接轨长三角、接轨国际的开发型经济区域。
”而在皖江示范区规划中,把省会合肥纳入其中,并作为增长极发挥带动作用,是这次规划的一大亮点。
这就突破了2006年中央10号文件对皖江城市带的范围定义,可称为“新皖江”。
长江经济带建设背景下皖江地区开发区转型发展研究
St ud y o n Tr a ns f o r ma t i o n o f De v e l o p me n t Zo ne s i n
Wa n j i a n g Re g i o n Un d e r t h e Ba c k g r o u n d o f Co n s t r u c t i o n
转 型 发 展 研 究
秦 栅
( 安徽省社会科学 院 经济研究所 , 合肥 2 3 0 0 5 1 )
摘要 : 建 设 长 江 经 济 带 是 我 国 立 足 国 际 国 内环 境 , 遵 循世 界 经济发展 规 律做 出的 重 大 战略 决 策 ,
对 长 江 流 域 地 区是 一 个 历 史 性 的 发 展 机 遇 , 也 给 皖 江 地 区 开 发 区 的 转 型 发 展 带 来 重 要 契 机 。 皖
经济 ・ 管理
J o u r n a l o f C h o n g f T e c h n o l o g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V o 1 . 2 9 N o . 8 2 0 1 5
o f Ya n g t z e Ri v e r Ec o no mi c Be l t
Q I N L i u
( I n s t i t u t e o f E c o n o mi c s , A n h u i A c a d e m y o f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H e f e i 2 3 0 0 5 1 , C h i n a )
重 庆理工 大学学 报( 社 会科学) 2 0 1 5 年第2 9 卷第8 期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4 - 8 4 2 5 ( S ) . 2 0 1 5 . 0 8 . 0 1 0
皖江城市带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实证研究
从 以上文献 梳理来 看 ,已有文献在研究 战新产业集 聚 方法上 , 大多运用静动态产业集 聚指数进行测量 , 此方法所 需数据 难 以获取 , 计算过程 相对复 杂 ; 内容上 , 基本 停 留在 现状调 查 , 发展对 策方面丞 需研究 ; 对 象上 , 多集 中于全 国
或发达地区 , 对 于起步较 晚的地 区缺乏透彻研究 . 因此 , 本文
战新产业 的 7 6 . 5 %. 在外 部环境复 杂多变 、 发 展困难较 多 的
体系, 明晰产业政 策作用 范围. 王欢芳 、 陈建设 、 宾厚 ̄ ( 2 0 1 5 )
促进 战略性新 兴产业集聚区发展 的对策研究 ,提 出我 国战
情 况下 , 皖江战新 产业总产值增速虽有所放 慢 , 但 仍保持在 较快增长 的合理 区间.
2 0 1 6年是“ 十三五 ” 规划 的开局 之年 , 中国进入 深化经
济结构调整 的关键 时期 , 国内经济下行 压力 进一步增 大 , 战 新产业在 经济发展 中的重要地位进一 步凸显. 《 国务 院关于
加快培育 和发展 战略性新 兴产业的决定》 【 。  ̄ ( 2 0 1 0 ) 将战新产
( 2 0 1 3 ) 我 国战略性 新兴产业政策调控 机制研究——基 于可 持续 发展 视角 ,提 出中国 目前丞需建立健 全新兴产业制 度
2 . 1 皖江城市带战略性新兴产业及 其集 聚情 况
2 . 1 . 1 工 业 产值
1 ) 2 0 1 5皖江城市带战新产业 总产值及各市产值 2 0 1 5年全 区战新产业 实现产值 6 8 2 5 . 4亿 元 , 占安徽省
转型升级、 协 调 区域 发 展 、 加 强地 区衔 接 配合 等 建 议 . 以 期 为 政 府 制 定 各 项 政 策提 供 有 利 参 考 , 促 进 皖 江 城 市 带 战 新 产 业 蓬 勃
皖江城市带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分析
-l
济
评 级
指 标 体 系 节能 减排
人均日生活用水量 万元工业增加值烟 尘排放量
国家环保模范城 全 国平均水平 全 国平均水平 金 国平均水平
=
两, 两
-l
则 = ] t 即为所 求特 征 值 的特 征 向量 ( )计 算判 断矩 阵 的最 大特 征值 l a 4 x m
I = [ 一 ∑
t -1
)/ 】 I
式 中 表 示 向量 的第 i 个元 素 ( )一 致性 检验 5
设 C =( t I Ir ) ( 一1 一一" /H ) 则 c =C /I R IR
Ec n mi o o c& T a e U d t u NO. 2 0c o e 2 1 r d p a eS m. 2 0 tb r 0 1
皖 江 城 市 带 循 环 经 济 评 价 指 标 体 系构 建 与 实 证 分 析
宋洪生 梅五 汗
( 安徽 工业 大 学经 济 学院 , 安微
3.0 5O 10 0 35 6 1 .8 4 1 797 8.7 19 3 45 .0
当 : R < . 时 ,即认 为判 断矩 阵 具有 满意 的一 致 性 ,否 C / 01 0 则 就 需要 调整 判 断矩 阵 ,并使 之具 有满 意 的一 致性 。 当判 断矩 阵 具有 满 意 的一 致 性 时 ,所 得到 的 眠 .】 即为 各 指标 的权 重 。 3 3指 标层 权重 的确 定 . 各 个 指 标 间 的重 要 程 度 目前 还 没 有 一个 统 一 的 标准 ,无 法 判 断 ,因此 本文 对 各个 指标 赋等 值权 重 。 3 4综 合层 的 综合 分析— — 线性 加权 法 . 经 过 前 面 的两 个 步 骤 ,得 出 了准 则 层 的权 重 , 以及准 则 层 下 各 指标 的标 准值 ,在 此 基 础上 ,本 文 采 用 线性 加 权 和法 ,将 准 则 层 的权 重 乘 以各 标 准 值 再求 和 ,得 出 皖江 城 市 带2 0 - 2 0 年 各 05 09 个 年份 的循 环经 济 发展 水平 得分 , 并排序 。 线 性 加权 和 法 原理 : 设有 P 指 标 , 翻 a, 个 ,2 …卿,个 指 标对 应 的 P 权 重分 别为 I l, O +:- I=) …l -I+ +一1 ,2 - ,则 其线 性加 权 公式 为 :
皖江城市带生态城市建设水平及其比较分析
巩 斌
( 徽 财经 大 学 统 计 与 应 用数 学 学 院 , 安 安徽 蚌 埠 233 ) 30 0
摘要 : 运用 生态城市建设复合系统模 型 , 构建生 态城市建设指标体 系。通过因子分析 、 聚类分析等 方法对皖江城 市带 生态城市
建设水平进行测度与 比较分析 , 运用 S T分析法深度分析皖江城市带 的区情。皖江城市带 生态城市建 设水平参 差不齐 , WO 由高到
A h i hn j n i l t igS T aa s . h s l hw a t n vn l e o o i o t c o , re H f , o g n , n u —C ag a gCt Cu e u n WO n l i T er u s o o t t h u ee v f c —c ycn r t n i o r e iT n l g i y sr s ys e ts d h e el e t s ui n d e i
生态学 的观 点来 看 , 城市 ” “ 是一 个 生 态 系统 , 人 为 是
2 纪8 0世 0年 代 , 苏 联 生 态学 家 杨 尼 斯基 首 次 原 正 式提 出生 态城市 概 念 , 为生 态 城市 是 一 种理 想城 认 模 式 , 中技 术 和 自然 充分融 合 , 的创造力 和生产力 其 人 得 到最 大 限度 的发 挥 , 居 民 的身 心健 康 和 环境 质量 而 得 到最 大 限度 的保 护 , 物质 、 能量 、 息高效利 用 , 信 生态 良} 环… 。“ 态城 市” 生循 生 与普 通意 义上 的现代 城市相 比, 有着 本质 的不 同。生 态城 市 中的 “ 生态 ” 已不 再是
Ma a h n, u u, ns a W h Anqn Ch z o Chz o Xu n h n C o u, n. i g, u h u, ih u, a c e g, ha h Lu a
新常态下皖江城市带县域经济发展新动力构建研究
皖江城市带人 口2 0 0 0 余万 , 经济总量接近 1 . 5 万亿 ,
市场 潜 力 巨大 。从 目前 来说 , 皖江 城 市带 市 场 动力 的挖
遗产资源, 能够使皖江城市带发展旅游产业 , 壮大县域经
济发 展 。 1 . 1 . 2 要 素 驱动 皖江城 市 带 内在 发展 具 有一 定 的要 素
获 批 时确立 的 目标 。 1 . 3 市 场 动力 消费 是促 进 经 济发 展 的动 力之 一 , 在实
体经济发展不振的情况之下 , 消费萎靡实体经济发展 困
难, 所 以必须 要 充分 的挖 掘 市场潜 力 , 通 过 市场 动力 和市
支撑 ; ( 3 ) 旅游资源。皖江城市带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 拥
掘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 , 改造传统的流通业态 , 对 目前 的物流设施和物流中心进行 整体改造 , 建设 区域 性 中心的物流城市 , 将皖江城市带的主要产品通过物流
基金项 目: 2 0 1 6年安徽财经大学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 目, 编号 : 2 0 1 6 1 0 3 7 8 0 5 3 。 作者简 介 : 杨倩 文( 1 9 9 5 一) , 女, 安徽亳州人 , 研究 方向 : 农村经济。 收稿 日期 : 2 0 1 6 — 1 2 — 3 0
安徽农学通报 , An h u i A . S c i . B u l 1 . 2 0 1 7 , 2 3 ( 0 2 — 0 3 )
7
新 常态 下 皖江 城 市 带 县域 经 济 发展 新 动 力构 建 研 究
杨倩文
( 安徽财经大学 , 安徽蚌埠 2 4 6 0 0 0 )
山、 天柱 山 、 花亭 湖等 一 大批 名 山秀水 , 良好 的生 态资 源 , 可 以 为皖 江城 市 带现 代农 业 的发 展 和旅 游业 的 发展 奠定
新常态经济环境下安徽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相关政策分析
新常态经济环境下安徽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相关政策分析【摘要】本文主要围绕安徽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相关政策展开分析。
在新常态经济环境下,产业转移成为摆在安徽省面前的重要课题。
文章首先从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入手,引出对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现状的分析,接着探讨政策支持体系的构建、产业转移承接机制的研究、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的探讨,以及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
最后结合实施路径建议、政策效果评估和未来展望,提出对相关政策的合理建议。
通过对安徽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政策分析,旨在推动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关键词:新常态经济环境、安徽省、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示范区、政策分析、现状分析、支持体系、承接机制、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实施路径、效果评估、未来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逐渐进入新常态,安徽省皖江城市带作为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经济增长极,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挑战和机遇。
在这一背景下,将皖江城市带打造成为产业转移示范区,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产业格局不断调整,很多传统产业面临着转移的压力。
作为沿海地区,皖江城市带具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优势,吸引了大量外资企业和制造业企业的进驻。
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环境保护压力增大等因素的影响,部分企业寻求将生产基地转移到内陆地区,这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深入研究安徽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相关政策,探讨如何构建支持体系、研究产业转移承接机制、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推动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对于推动皖江城市带经济发展,实现产业升级和转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1.2 研究意义建设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示范区可以有效缓解东部地区产业过度集中的问题,实现产业优化布局和资源配置。
基于生态足迹法的皖江城市带可持续发展实证研究
源的利用 , 避免 了盲 目的开发 , 示范区生态环境 预 计将得到有效改善.
2 实 证 研 究
市 带 承 接 产 业 转 移 示 范 区 环境 保 护 规 划 ( 2 0 1 1 —
2 . 1 生 态 足迹研 究
2 0 1 5 年) 》 .
1 . 2 经 济发展 现状
2 . 1 . 1 生态足迹概念及计算模型
Vo J .31 No . 1
J a n . 2 01 5
基 于生态足迹法 的皖江城市带 可持续发展实证研究
刘 廷 廷 ,刘 元 志
( 安 徽 财经 大 学经济 学院 ,安徽 蚌埠 2 3 3 0 3 0 )
摘
要 :本文在 皖 江城 市带发展 现 状 的基 础上 , 对 其 生 态足 迹 需 求和 自然 生 态 系统 承载 力进 行 比较 ,
中图分 类号 : G 2 9 9 . 2 7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6 7 3 — 2 6 0 X( 2 0 1 5 ) 0 1 — 0 0 8 4 — 0 4
1 皖江城 市 带发展 现状
染 较 为严重 , 其 中合 肥市 空气 环境 质量 最差 , 铜陵 、 池 州市 酸 雨 污 染 较重 .地 表 水 环境 来 河 呈 重 度 污
上升到 / 5 6 . 2 3 %, 提高 了近四个百分点. 示范区综合
实 力 明显提 升 , 2 0 1 2年 国 民生产 总值 接 近 2 0 0 6年
计算 中,各种资源和能源消费项 目被折算为耕地 、 草场 、 林地 、 建筑用地 、 化石能源土地和海洋( 水域 )
等 6种 生 物生 产 面积类 型 。 生 态 足迹 的计 算 基 于五 点基本 假设 } l J , 其 模 型计算 为式 ( 1 ) :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L i a n g F . H( 2 0 0 5 )等学 者 却持 有 相反 意 见 。 国 内
学 者 研 究 方 向 大 多集 中在 承接 产 业 转 移 的 经 济 效应 、 产 业 承接 模 式创 新 以及 承 接 地政 府 政 策 导 向等方 面 。陈 刚 、 张解 放 ( 2 0 0 1 ) 运用 C — D生产 函 数将 区际产 业 转移 经 济效 应 分 解 为优 化 、 扩 大 和 发展 三个 效 应 源 。 _ 】 伽 刘 友金 、 吕政 ( 2 0 1 2 ) 从 产 业 梯 度 转移 理 论 与实 践 的现 实 矛 盾 出发 , 提 出创 新
经 济 持续 、 健康 、 稳 速发 展 的关 键 因 素 。_ 3 大力 推
进各 项 经济 指标 与生 态环 境质 量 同步 提升 、努 力 实 现承 接产业 转 移与 生态 环境 协 调发 展逐 渐上 升 为 区域 经济 可持 续发展 的必然 要求 .也 日益成 为
本 刊 网址 ・ 在线杂 志: W W  ̄ A r . j h h . n e t . c n
国 内外 学者 广泛关 注 的热点 问题 。_ 4 _ [ s ] [ 6 关 于 产业 梯 度 转 移 对 区域 经 济 发 展 和 生 态 环 境 质量 影 响 方 面 的研究 , 国外 学 者 大多 从 国际
产 业 转移 角 度展 开 分 析 . 研究 内容 主要 围绕 各 国
环 境 规制 政 策 对污 染 产业 转 移 的影 响 、 外 商 直 接 投资 与跨 国环 境 污染 之 间 的关 系 以及 “ 污 染 避 难 所 ”假 说 的 正 确 性 检 验 等 问 题 [ ’ ] [ ] [ 。Wa l t e r ( 1 9 7 9 ) 和O a t e s( 1 9 9 2 )最 早 提 出 “ 污染 避难所 ”
皖江城市带调研报告
海 到重 庆 比作 一条 巨龙 . 如果 把 长 三 角沪 、 、 地 区 比作 龙 头 的话 , 宁 杭 那 么 皖 江 城 市 带 就 犹 如 龙 身 或 龙
身 的一 部分 . 与 中部 的武 汉 城 市 它
多 年里 , 产 总值 、 生 财政 收入 、 社会
消 费 品零售 额都 十 几倍 、 十倍地 几 增长 。 3皖江城 市带 与 中部 地 区各城 .
台《 于进 一步 推进 皖 江开 发开 放 关
企业 . 而且 这 些行 业具 有 天然 的产
业 关 联 、 势 互 补 。 年 经 济发 展 优 近
迅速 皖江城 市带 8个城 市最 近 l 0
道 . 如 人 体 的 脊 柱 和 身 体 的 骨 犹
架 如果 把整 个长 江沿江 地 区从 上
区崛 起 ” 略 , 定 中部 地 区将 以 战 决 武汉城市圈 、 中原 城 市 群 、 株 潭 长 城 市 群 、 江 城 市带 为 重 点 . 成 皖 形 支 撑 经 济 发 展 和 人 口集 聚 的城 市
群 , 动周边 地 区发 展 。 四大城 市 带
城 市 的 主 要 负 责 同志 亲 自介 绍 情 划 设 计 研 究 院 、 国人 民大 学 、 中 山
维普资讯
监盎王 学 塑 略
编者 按 :07 7 1 日到 侣 日, 20 年 月 2 由中宣部原副部长朱厚泽、 国家开发银行顾问史善新带队的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皖江
城市带调研组到安徽安庆 、 池州 、 陵、 铜 芜湖 、 马鞍山进行了调研 , 组成员有中 国城市科学研 究会秘书长顾文选 、 国人 民大学 调研 中 教授叶裕 民、 山西省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 曹昌智、 天津市城市科学研究 会副会长王明浩 、 院发展研究中心战略发展研 究部研 国务 究室主任刘勇 、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 国土经济研 究所研 究员史育龙 、 中国城市 规划设计研究 院区域所教授级城市规 划师张 文奇等 。安徽省建设厅厅长倪虹对此次调研 给予 了具体 指导 ,0 昌厅长吴晓勤 、 安徽省规划院副院长胡厚国等 同志参与了具体调研 。 调研后 , 组也提出了调研总报告 , 研组成员均撰写了调研报告 , 调研 调 其中王明浩撰写的《 皖江 城市带发展 析疑》 已于 本刊 2 0 年 07
皖江城市带金融生态环境评价的实证研究
找 决 策 控 制 权 转 移 是 具 备 控 制 权 而 不 具 备 知 识 信 息 的 董 事 会 和不 具 备 控 制 权 但 具 有 知 识 信 息 的 高 管 人 员 之 间 的 一 个 博 弈 过 程 。博 弈 双 方 有 两 种选 择 : 种 选 择 是 董 事 会 学 习管 一 理 知 识 .为 此 要 付 出 学 习成 本 和 经 营 不 专 业 造 成 的 自理 成 本 。另 一 种 选 择 是将 控 制 权 交 给 管 理 层 , 为此 将 要 产 生 由道 德 风 险 和 逆 向 选择 带 来 的代 理 成 木 。 由于 人 的 经济 理性 , 代 理成 本 会 不 断 上 升 . 自理 成 木 和 学 习成 木 会 不 断 下 降 。最 后 达 到 的 动 态 均 衡 是 几种 成本 之 和 最 小 点 , 为控 制 权 转 移 量 即
一
、
金 融 生 态环 境 评 价 指 标 体 系的 建 立
政府 行 为
金融 生 态 环 境 是 一 个 综 合 性 指标 。它 具有 属性 多 样 、 结 构 复 杂 的 特 性 , 观 、 面地 评 价 一 个 地 区 的金 融 生 态 环 境 . 客 全 关键是建立科学 、 观 、 客 有效 的金 融 生 态 环 境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
定 期 限 内 。按 照 其 既 定 价 格 购 买 一 定 数 量 本 公 司 股 份 的
权利 . 利用股 票价格涨落 时对经理人员绩效 的度量作 用 , 再
来 对 他 们 进 行 长 期 激 励 。这 样 , 营 者 在 购 买 股 票 后 , 与 经 便
企 业 所 有 者 结 成 命 运 共 同体 .经 营 者 的 双 重 身 份 保 证 了 所
皖江城市带环境经济系统协调演化分析
会. 因此 , 皖江城市带环境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是个重大战略问题 , 关系到其 自身及中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
2 皖江城 市带环境 与经 济 系统协调发展指标体 系的建立
2 . 1 指 标 的选取
环境经济系统是一个包括环境子系统与经济子系统的复杂大系统 , 各子系统又包含许多具体的分指标
收稿 日期 : 2 0 1 3 —0 4—0 9
Vo I . 36 No. 5 S e p .2 0 1 3
皖 江 城 市 带环 境 经 济 系统 协调 演化 分 析
王俊 兰 .Βιβλιοθήκη 方 凤 满 ( 安徽师范大学 国土资源与旅 游学 院, 安徽 芜湖 2 4 1 0 0 3 )
摘
要: 可持 续发展 观要 求环境 与 经济协调 发展 , 以发挥 最 大 的综 合效 益 . 本 文 以皖 江城 市带 为研
第3 6卷 5期 2 0l 3 年 9 月
安徽 师 范大 学学 报 ( 自然 科 学 版 )
J o u na r l o f A n h u i N 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N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
协 调 发展 环境 滞后 型 阶段 .
关 键词 : 皖 江城 市带 ; 环 境 经济 系统 ; 协 调发展 中图分 类 号 : F 0 6 2 . 2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1 —2 4 4 3 ( 2 0 1 3 ) 0 5 —0 4 9 3—0 4
从世 界 工业 化进 程来 看 , 大多 数 国家 在 经济 增 长 的 同时 也 带来 了环 境 的极 大污 染 和破 坏 . 改 革 开 放 以
皖江城市带区域发展条件及对策
随着“中部崛起”这个口号的提出,国家大力发展中部地区的经济,并提出建设中部四大城市带的规划设想,皖江城市带正是其中之一。
皖江城市带有着非常突出的优势,是安徽乃至中部地区重点发展对象,在各方努力下,近几年发展迅速,城市面貌改善,经济发展迅猛。
但是,由于经济基础较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城市带一体化建设缓慢等原因,导致皖江城市带发展并未达到其原来发展的初衷,较其他3个城市带,皖江城市带在不少方面已经排名靠后。
1皖江城市带区域界定长江通过安徽,这段在安徽境内400km 的水域称为皖江。
皖江城市带位于长江中下游,沿着皖江分布着马鞍山、芜湖、铜陵、宣城、巢湖、滁州、池州、安庆8座城市及其他县市形成皖江城市带。
皖江城市带是我国中部四大城市带之一,地理条件优越,是安徽最重要的经济发展地之一,是沟通东西的重要通道[1]。
2皖江城市带区域发展条件2.1自然条件皖江地区其主体为大别山区的南麓,山地岗丘逶迤曲折,丘波起伏,岗冲相间。
长江两岸和巢湖周围地势低平,属于著名的长江中下游平原。
地处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气候带,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
皖江地区背靠物产资源丰富的大别山,依山襟水,其中长江是沟通华东和华中的重要通道,内河水运发达,通航条件良好,拥有400km 以上的内河航道。
沿岸土壤肥沃,粮食与经济作物产量大,沿岸各城市基本上都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2.2社会经济条件皖江城市带具有联系东、西部的区位优势。
其面临着长江,紧邻南京、武汉这两座特大城市,是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良好平台。
皖江城市带的经济基础较好,城市化水平高,人均GDP 、人均可支配收入等重要指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区域内有很多国家大型企业,强力支撑着皖江城市带各城市的发展。
城市带内航运发达,多优良内陆港口,发达的公路网与铁路网,使皖江城市带各城市之间有着很好的联系条件。
3皖江城市带区域特征一是城镇密集,城市化水平高。
皖江城市带是安徽省城市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相临2个城市间的车程在60min 左右,城市密度大,城市化水平高,在与安徽省其他城市的比较中,多处于优势地位。
皖江城市带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收稿日期] 2017.3.14[基金项目] 安徽大学研究生学术创新项目“皖江城市带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yfc100278);安徽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402052021);安徽省教育厅教学团队项目(2014jxtd004)。
[作者简介]张洪,安徽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旅游经济与旅游管理;司家慧(1993-),安徽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旅游经济;时浩楠,安徽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
一、引言及文献回顾新世纪以后,伴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与对外开放的逐渐扩大,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与此同时,人民生活质量逐渐提高,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突出,被誉为“朝阳产业”的旅游业迎来了最佳的发展机遇。
旅游业的兴起,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第三产业的产值以提升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另一方面通过与地区零售业、交通运输业、餐饮业、酒店业等形成联动发展,优化地区产业结构,缓解国民经济转型的“阵痛” 。
因此,在中国经济转型的今天,旅游业发挥着重要的助推作用与催化作用。
近年来,我国政府先后出台《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措施,旅游政策红利的不断释放为各地发展旅游业指明了航向。
旅游业一度成为地区竞相发展的“黄金产业”,截止到2016年底,全国共有30个省(含直辖市)把旅游业定位为主导产业、龙头产业或战略支柱性产业,各地区发展旅游业的热情空前高涨。
尽管旅游业的兴起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传统粗放型的旅游业逐渐遭到质疑。
近年来,旅游资源无节制的开发与生态问题的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呼吁生态旅游。
皖江城市带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研究张洪1,司家慧1,时浩楠2(1.安徽大学 商学院,安徽合肥 230601;2.安徽大学 经济学院,安徽合肥 230601)[摘要] 利用皖江城市带2006-2015年的面板数据,构建皖江城市带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评价指标体系,并据此建立耦合评价模型,分析皖江城市带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关系与协调发展状况以及各市的具体情况。
皖江城市带设立的经济效应研究_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分析_徐良志
double difference model. The result shows the development aim of regional economy can be reached. since the demonstration area has improved the economic growth.
同时也度量出实验组与参照组之间的经济效应差 异。
基于上面的观点,本文研究的基本模型可以初 步设定为:
∑ Yit = a0 + a1 Timeit + a2 Directit +
∑ a3 Timeit Directit + ε
( 4)
实际上,地区经济的增长是个综合指标,会受 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为了更好地估计皖江城市 带设立的经济效应,本文还控制了文献中确定的影 响经济增长的其他主要变量,如资本投入、劳动力 投入等。其中,资本投入变量用 Capitalit 表示,而劳 动力投入用 Laborit 表示。则本文实证检验模型可 设定为:
极的作用。该政策推进安徽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也为中部地区加速崛起点燃了
助推器。
关键词: 皖江城市带; 双重差分模型; 经济效应
中图分类号: F224. 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4329( 2015) 01-078-04
On the economic effects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Wanjiang City Belt
制度创新视角下皖江城市带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研究
制度创新视角下皖江城市带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研究赵春艳;谢国根【摘要】皖江城市带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对皖江城市带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及区域竞争力提高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梳理皖江城市带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机遇和困境,分析出制度安排缺陷是皖江城市带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面临困境的诱因,基于正式制度划分视角,从融资制度、人力资本制度和科技制度构建皖江城市带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要素培育制度体系,从企业产权制度及组织制度方面完善皖江城市带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的企业制度体系,从产业政策、法律及财税三个方面提出有利于皖江城市带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的政府管理制度体系.【期刊名称】《铜陵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00)002【总页数】4页(P61-64)【关键词】制度创新;皖江城市带;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作者】赵春艳;谢国根【作者单位】铜陵学院,安徽铜陵 244000;铜陵学院,安徽铜陵 24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7“十二五”期间,安徽省各地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安徽省先导产业和转型发展的先锋力量。
由此,皖江城市带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的相关研究增长较快,比如:吴其旺(2011)等研究了发展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路径与措施,提出引入“飞地经济”发展模式,重点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基地。
喻登科(2012)等研究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路径与模式,提出了采用单核、多核和星形模式进形产业集群协同发展。
冯徳连(2013)探讨了产业集群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系,并提出解决皖江城市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问题的对策。
然而,基于制度创新视角对皖江城市带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研究的文献鲜有见到。
本文拟通过从皖江城市带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现状分析入手,从制度创新视角分析皖江城市带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的路径。
皖江城市带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及动态演进——基于Kernel密度估计与基尼系数分析
皖江城市带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及动态演进——基于
Kernel密度估计与基尼系数分析
吴凤娇;潘艳敏
【期刊名称】《铜陵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21)2
【摘要】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地区相接,区位优越,开发潜力巨大。
通过构建面向新时代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体系,测度承接产业转移规划政策背景下皖江城市
带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并利用Kernel密度分析法和基尼系数法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其演变趋势。
研究结果表明,首先,皖江城市带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在2010-2019年期间整体呈现略下降趋势,主要经历了“缓慢下降-稳步上升-波动下降”的过程。
其次,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皖江经济带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程度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出现了区域内不协调发展的现象。
【总页数】5页(P57-61)
【作者】吴凤娇;潘艳敏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院;芜湖职业技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7
【相关文献】
1.中国城镇化的地域非均衡及其动态演进——来自基尼系数及核密度估计的经验证据
2.四川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空间非均衡及演变趋势r——基于Dagum基尼系
数分解和Kernel核密度估计的实证研究3.我国财政医疗卫生支出的空间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基于Dagum基尼系数分解与Kernel密度估计的实证研究4.长江经济带经济高质量发展非均衡性研究
——基于Dag um基尼系数与空间统计分析方法5.我国公共图书馆资源配置水平的地区差距及其分布动态演进--基于Dagum基尼系数分解与Kernel密度估计的实证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循环经济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循环经济保障体系建设研究李易津
【期刊名称】《商情》
【年(卷),期】2010(000)037
【摘要】发展循环经济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将承接产业转移和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结合的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如何从机制、技术、组织管理、资金筹措、法治等方面建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循环经济发展保障体系,以期为推动示范区循环经济建设提供一定的政策参考.
【总页数】2页(P8,50)
【作者】李易津
【作者单位】盐城师范学院商学院;安徽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循环经济现状与对策研究 [J], 朱盛毅;许跃辉;郭伟
2.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研究——基于宣城市"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先行区"的实证分析 [J], 伍万云
3.产业转移对承接地与转出地的环境影响研究--基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分析 [J], 李梦洁;杜威剑
4.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循环经济现状与对策研究 [J], 朱盛毅;许跃辉;郭伟
5.金融支持承接产业转移研究——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例 [J], 冯静生;刘慧宇;章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皖江城市带经济差异与其自然地理成因分析
皖江城市带经济差异与其自然地理成因分析
吴学泽;王心源;王官勇
【期刊名称】《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年(卷),期】2008(000)004
【摘要】通过2001~2006年的城市经济统计资料的对比,得出皖江城市带的流域经济特征:一是区段性,皖江段处在长江流域经济的低谷,巢湖"大湖经济"不突出;二是差异性,皖江城市带内部发展不平衡,存在东西差异和南北差异,具有流域空间分异特征;从自然地理要素角度来看,断裂、地形地貌差异、洪灾差异、冲洪积平原面积差异以及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对现代交通布局和航运的影响等是造成皖江城市带经济差异性的自然原因.
【总页数】2页(P5-6)
【作者】吴学泽;王心源;王官勇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和旅游学院,安徽,芜湖,241000;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和旅游学院,安徽,芜湖,241000;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和旅游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61.5
【相关文献】
1.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经济综合实力的差异比较分析 [J], 云坡;王伟;倪丽;韩东林
2.皖江城市带县域经济发展时空差异分析--基于2000~2012年实证探讨 [J], 张荣天
3.皖江城市带经济空间差异分析 [J], 田兰蓝
4.县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及驱动因子分析\r——以皖江城市带30个县为例 [J], 张艳侠;陈刘尊
5.皖江城市带县域经济发展差异演变特征分析 [J], 汪志;焦华富;郇恒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引言自从国务院正式批复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来,安徽广泛参与长三角区域的发展分工。
随着区域合作深入发展,互补性产业转移和产业承接逐渐成为区域内合作的热点。
由于皖江城市企业承接的这些产业是具有高污染、高消耗、低附加值特点的传统产业,产业转移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转移。
在传统产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与破坏已在东部沿海地区充分显现出来情况下,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已成为目前社会各界的共识[1]。
习近平主席在2017年4月24日至27日来安徽调研时,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评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准”。
[2]因此,为了防止出现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相伴而行的后果,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设要求既要成功引进产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又要兼顾生态环境的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必将对区域内企业的治理结构提出高更的要求。
本文在提出生态战略导向的内部审计模式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生态经济背景下内部审计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皖江城市带企业内部审计行业的现状,并试图提出构建生态战略导向的新型内部审计模式的有效路径。
二、生态战略导向的内部审计模式的提出在社会和企业对产业承接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不断加强并采取了各种措施积极应对的情况下,一方面,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完成了“三年见成效”的主要目标任务,成为推动安徽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另一方面皖江城市带区域生态压力呈现出减少的趋势。
需要注意的是,皖江城市带生态压力的下降固然有政府和企业积极应对的原因,但是区域人口的不断增长使得人均生态压力降低也是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因此,当人口增长率不超过生态压力增速时,产业转移导致的生态问题必将逐步凸显。
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态问题,促进皖江城市带生态经济目标的实现,大力推进生态战略是必不可少的举措。
然而,皖江城市带人口密布,企业种类、规模繁多,要想使生态战略不流于口号,仅靠政府与社会的外部监督,显然是不够的。
只有在以生态战略为导向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加强企业对生态战略的自我监督与自我改进,才能正确、及时地解决其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生态问题。
为了满足生态经济发展对内部审计的这种新需求,使生态战略真正为区域生态经济保驾护航,促进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建生态战略导向的新型内部审计模式,将成为皖江城市带企业内部审计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生态经济背景下内部审计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一)生态经济背景下内部审计行业面临的机遇内部审计是成功实施生态战略的有力保障。
生态战略的实施,使得企业需要兼顾自身利益和生态环境的安全。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需求将使企业面临更多治理问题的挑战。
同时,处在瞬息万变的国际大环境中,尤其是在全球贸易战加剧的时代背景下,企业要想实现持续发展,不仅需要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突围,更需要较好地兼顾生态环境的安全,建立有利的战略生态系统,其战略、制度、组织结构以及工作流程等方面保持持续更新发展,这使得企业对内部审计的需求比以往更为迫切。
由于内部审计本身就是企业的组成部分,因此,与外部审计相比,其更加了解企业的内控制度、企业文化,熟悉企业的历史沿革,明了企业的细微变化,从而也能够更加清楚企业的生态战略方向,更加准确地把握企业的生态风险所在。
因此,内部审计能够持续审计企业的生态战略,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可以说,在生态经济背景下,内部审计具有更生态经济背景下皖江城市带内部审计行业发展研究郝银辉,李华(铜陵学院会计学院,安徽铜陵244000)摘要:产业转移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转移,为了防止出现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相伴而行的后果,做到兼顾自身利益和生态环境的安全,皖江城市带企业在承接传统产业转移的同时,开始逐步推进生态战略。
生态战略的实施,给内部审计带来了提升自我价值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拓展自我价值内涵的挑战。
由于独立性弱、领导不够重视、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内外部审计协作制度缺乏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尚需不健全等问题,使内部审计很难适应生态经济发展的需求。
只有以生态战略为导向,建立内部审协作制度和高效的内部审计管理体系,才能促进内部审计行业在新形势下的长远发展,充分发挥出其良医和助推器的应有作用,促进安徽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经济;战略导向;皖江城市带;内部审计2019年4月第16卷第4期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Vol.16No.4Apr.2019基金项目:国家社科人文社科项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成本动因拓展及集成系统研究”(14BGL004);2018年度铜陵学院皖江区域经济专项研究课题(2017tlxywjz40)作者简介:郝银辉(1981-),女,河南扶沟人,铜陵学院会计学院讲师,华东交通大学硕士,主要从事审计学及内部审计学的理论与实务研究;李华(1971-),女,安徽巢湖人,铜陵学院会计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博士,主要从事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加重要的作用,是企业治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内部审计的自身价值,也必将在生态经济背景下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二)生态经济背景下内部审计行业面临的挑战内部审计的价值提升面临着新的挑战。
实现价值增值是企业内部审计的终极使命。
内部审计增值性价值主要体现在企业价值的防护性和提升性两个方面。
为了适应持续发展的需求,内部审计需要以生态经济的视角,拓展其防护性和提升性作用的内涵。
1.拓展防护性作用的内涵企业要通过内部审计进行自我监督,以生态风险为导向,通过对内控制度、经营管理等的审计,发现涉及生态方面的重要的制度缺陷和主要风险点,及时发现、纠正企业发展中出现的生态影响的问题,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完善内控制定、规避风险,提高效率,确保企业依法行政,减少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实现生态经济目标。
2.拓展提升性作用的内涵内部审计要想在帮助组织实现生态战略目标的路上走得更远,仅靠充当良医的角色是不够的,还要能够成为企生态战略目标实现的协助者,通过反映生态保护相关制度的缺失和冗余来提高制度流程的可操作性,即协助最高管理层推动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不断进步。
以上两个方面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
一方面,通过将确保企业生态战略的正确性纳入防护性作用的范畴,可以防止企业在生态方面向坏的方向发展,少走弯路,在生态压力承受度内经营;另一方面,以企业生态战略为导向,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提升性作用,引导企业向好的方向发展,使其在生态压力承受度内实现价值最大化。
与防护性作用相比,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发展生态经济方面的提升性作用更符合企业的长远利益。
总之,在全面实施生态战略的过中程,内部审计组织的广泛性、系统性、全面性以及评价结果的行动导向性决定了其不仅是生态战略的内部“免疫”系统,更是实现生态经济目标的助推器[3]。
四尧生态经济背景下皖江城市带企业内部审计行业现状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涉及9个市,共59个县(市、区),其中企业繁多,涉及行业多种多样,公司治理水平参差不齐。
在生态经济目标对企业治理水平要求不断提升的情况下,作为完善的治理结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的内部审计,其存在的问题越发突出,具体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先天不足:独立性弱形式独立难以实现的是内部审计无法克服的先天弱点。
与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相比,由于内部审计隶属于企业,导致其组织地位直接决定了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强弱程度[4]。
而有的企业将内部审计隶属于较低的部门,如财政部。
低的组织地位极大限制了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
即使有部分上市公司较为重视内部审计,专门设置审计委员会作为内部审计机构的直属职能上级部门,但是,行政上内部审计依然很难摆脱管理层的直接领导。
可以说,审计内部审计独立性弱的缺点是很难完全克服的,这不仅使得内部审计在财务审计领域无法和外部审计竞争,更是内部审计发挥作用时无法规避的天然障碍。
组织地位决定了内部审计业务的覆盖面的宽窄。
组织地位越低,内部审计业务覆盖面必将越窄。
因此,大多数企业的内部审计业务止步于高管层和治理层,而对战略层面的内部审计,目前大体上处于理论先于实践的阶段。
(二)后天失调:高层不够重视,缺少内部审计方面的企业文化虽然有一部分企业已经意识到并充分发挥了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基石作用,但更多企业对内部审计的重视仍然不够。
许多中小企业处于成本考虑甚至没有设置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有的上市公司虽然基于相关规定设置了内部审计部门,但规模过小,仅仅为了充当花瓶,来应付外部监管。
虽然有部分企业对内部审计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但不可否认的是,区域内多数企业的眼里没有内审,这是目前皖江城市带内部审计面临的大环境。
由于内部审计业务的特殊性,使得开展内部审计工作需要企业各个部门的协助配合。
在高层重视不足的情况下,企业其他部门对内部审计工作实质很难有正确的认识,往往只看到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忽视了其还具有咨询职能,看不到内部审计的良医身份和发展的助推器的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内部很难形成配合协作内部审计工作的企业文化。
因此,即使在内部审计组织地位比较高的企业,若不受治理层和管理层重视,内部审计工作从立项,到调查取证,到审计建议的落实,都很难顺利进行。
更别提那些内部审计部门组织地位原本就很低的企业了。
这种情形下要想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体现其增值的价值,简直举步维艰。
因此,许多经验丰富的内审人员在任职前必做的一个无奈之举就是确认内部审计在企业组织结构中的实际地位。
内部审计是否为企业治理层和高管层重视,成为一些内部审计人员入职选择时考虑的一项重要因素。
(三)人员知识结构单一与外部侧重财务的社会审计相比,内部审计业务面涉及不同行业的方方面面的特殊性,对内部审计机构人员的知识结构组成要求较高,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以应对不同的审计对象。
然而目前许多区域内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人员组成的知识结构单一,多侧重于审计和财务,缺乏全面掌握国内外内审理论和实务知识的人才,掌握生态经济相关知识的人才尤为缺乏,这必将导致内部审计机构整体式缺乏应对生态问题的能力,难以深入发现、有效解决企业的生态管理问题。
(四)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缺乏沟通,审计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内部审计、国家审计与外部审计,同属于我国审计系统。
如果三者之间能够有效沟通,整合审计资源对三方来说都是十分有利的举措。
在关乎全社会的生态问题上,通过整合审计资源,从整个社会的的视角发现和解决问题,显然比从单个企业的视角更加有效。
然而虽然近年来整个社会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目前皖江城市带企业内外部审计缺乏有效沟通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