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养成了不好的习惯,应该怎样纠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宝宝养成了不好的习惯,应该怎样纠正?
家长提问:我家宝宝9个月,已经养成了不好的习惯,应该怎样纠正?
程跃博士:一般来讲三岁前幼儿不良习惯的养成很大程度上是和家长的暗示或家长的一些认知有关系。所以我想提两个建议:第一,虽然在现代的早期教育中我们特别引入了西方的人文主义思想,我们刻意要强调平等地对待儿童,凡事要跟孩子讲清楚道理,这样才能改变,但实际上婴儿在早期发展过程中,理解力的发展是非常有限的,不光是理解一般性的知识,对于价值的理解和判断也是远远没有成熟,所以当一个问题出现的时候用讲道理的方式解决,往往不仅不能解决,还会促进这个问题朝着不良的方式发展。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爱打人、骂人或有一些其他不良行为的幼儿,家长对他们很头疼。但是您也许没有意识到导致幼儿出现这些行为的最重要的原因恰恰是家长过渡关注这个问题的性质。比如一个两岁的孩子,可能在外面跟其他人交流、玩儿的时候学了一句话,这句话很难听,结果他在家里面无意中说了一遍,他这个时候一点也没有意识到这句话的真实含义,但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家长认为这么小的孩子就开始说脏话,长大了还得了,于是跟他讲道理,不能骂人,骂人不是好孩子。但是此时孩子的理解却是因为他这句话爸爸妈妈非常紧张,对他更关注了,结果反而会更多地说这句话,引起家长的注意。有的孩子第一次把东西掉到地上了,家长马上对孩子说,你看你把东西摔了,摔东西不安全,碰到手了,会受伤啊,或者是不爱护东西了,孩子听不懂这些,孩子会觉得你关注这个事,下一次你越不让他摔,他越摔,你再说他一次,他更摔,慢慢的形成一种对抗的模式。所以我认为早期的发展过程中,家长要学习自己带一岁以内婴儿时的心态,那时我们的家长普遍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母亲或父亲,在孩子出现各种各样问题的时候,总是乐观的对待,他们不会有抱怨,不会有担忧,不会有指责,他们总是认为这是发展中的正常现象。比如当孩子尿裤子了、摔跤了等等,无论发生什么事情,他们不会因此而担心孩子长大了怎么办,因为他知道这是成长的过程。然而当孩子有了一些理解力,出现了一些小状况的时候,家长开始上纲上线,觉得这个问题很大,于是不停地关注这个问题,反而使这个问题真正地被强化,被发展了。
第二,跟妥协有关。由于有些教育工作者和家长过于强调“人文主义”,强调要让孩子快乐,往往关注孩子的快乐超过了一切,家长希望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但是他却把快乐定义到了每一分、每一秒孩子的情绪变化上,不关心喜怒哀乐,只关心孩子不能“哀”,不能“恐”,不能惊只能乐。于是当孩子在某些不正当的需
求得不到满足时,出现了情绪的变化,家长立刻心碎了,就开始妥协,“行行行,我让你怎么样怎么样”,这时有很多不良的东西就会迎风发展,而且会发展得很快。
所以今天很多孩子为什么那么任性,只要家长不答应他的要求,就开始闹,为什么敢这样,他知道你要妥协,他如果不知道这一点,或者是根本就不相信你会妥协,他永远不会做这样的事情。所以当孩子提出一个要求或出现某种行为的时候,家长要想清楚,这是不是他的特长,是不是他这个年龄的特征,我应该不应该理解。一个孩子在床上乱蹦乱跳,家长制止他,孩子不干了,家长要想这个特征是不是这个年龄的特征,不会到了50岁还会那样。如果你担心你的床面,你可以带他到跳跳床上去,可以带他参与活动,但是你不要提要求。当你一旦制止,又发现制止不了的时候,真正被动的就是你,而且培养了孩子不良的个性。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当孩子生病时候,医生说要打针,打头皮静脉,这个时候当妈妈的是不会反对的,自己哪怕坐在床边哭也会配合医生把这针打下去,孩子哭,很闹,很痛苦,但是家长知道不经过这个,孩子就不能再健康起来。所以为了长久的健康,我们要用痛苦的体验来解决问题。但是在现实中,在对孩子行为、个性的培养上我们往往不这么做,由此带来了很多问题。
所以关于如何纠正低年龄幼儿不良习惯这个问题,第一,有一些刚刚发生的问题不要把它上纲上线,要忽视掉,装作没看见,让它自己淡化,自己萎缩掉,不要过多地关心和讨论这些问题。第二,当一个问题发生的时候作为家长要考虑清楚,我的做法到底得失在哪儿,我不妥协的时候怎么做,只要说出了“不”,就不能再改口,如果说这次算了,下次一定不行,下次又不行,说下下次再不行……这样做只能让自己的教育越来越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