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一语文人教版(课堂同步系列一)Word版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4月4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2017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王充者,会稽上虞人也,字仲任。
其先尝从军有功,封会稽阳亭。
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以农桑为业。
世祖勇任气,卒咸不揆于人。
岁凶.,横道伤杀,怨仇众多。
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祖父汎举家担载,就安会稽,留钱唐县,以贾贩为事。
生子二人,长曰蒙,少曰诵,诵即充父。
祖世任气,至蒙、诵滋甚,故蒙、诵在钱唐,勇势凌人。
末复与豪家丁伯等结怨,举家徙处上虞。
建武三年,充生。
为小儿,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
侪伦好掩雀、捕蝉、戏钱、林熙,充独不肯,诵奇之。
六岁教书,恭愿仁顺,礼敬具备,矜庄寂寥,有臣人之志。
父未尝笞,母未尝非,闾里未尝让.。
八岁出于书馆,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
充书日进,又无过失。
手书既成,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
经明德就,谢师而专门,援笔而众奇,所读文书,亦日博多。
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
以笔著文,亦如此焉;操行事上,亦如此焉。
不好徼名于世,不为利害见将。
常言人长,希言人短。
能释人之大过,亦悲夫人之细非。
好自周,不肯自彰,勉以.行操为基,耻以材能为名。
众会乎坐,不问不言;赐见君将,不及不对。
见污伤,不肯自明;位不进,亦不怀恨。
贫无一亩庇身,志佚于王公;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钟。
得官不欣,失位不恨。
处逸乐而.欲不放,居贫苦而志不倦。
淫读古文,甘闻异言。
世书俗说,多所不安,幽处独居,考论实虚。
充为人清重,游必择友,不好苟.交。
所友位虽微卑,年虽幼稚,行苟离俗,必与之友。
好杰友雅徒,不泛结俗材。
俗材因其.微过,蜚条陷之,然终不自明,亦不非怨其人。
(王充《论衡·自纪篇》,有删节)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表现王充美好品德的一组是
①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
②礼敬具备,矜庄寂寥
③以笔著文,亦如此焉
④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钟
⑤幽处独居,考论实虚
⑥行苟离俗
A.①②④ B.①②⑥
C.③④⑤ D.③⑤⑥
【参考答案】
A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①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②亡焉。
然则从③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导,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故钩木必将待櫽栝④蒸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砺然后利。
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
今人无师法,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
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饬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教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
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
今之人,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睢而为礼义者为小人。
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
"曰:是不然。
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
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
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
目明而耳聪,不可学明矣。
(节选自《荀子•性恶》)【注】①伪:通“为”,人为努力。
②文理:礼法。
③从:通“纵”,纵容。
④櫽栝:矫正竹木弯曲的工具。
1.下列语句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而有疾恶焉疾:嫉妒
B.合于犯分乱理分:等级名分
C.是以为之起礼义起:启发
D.凡性者,天之就也就:造就
2.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荀子对“人性恶”的看法的一组是()
①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
②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③钝金必将待砻砺然后利
④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导
⑤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
⑥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的本性,一生下来就有喜欢财利之心,有妒忌憎恨的心理,有喜欢音乐、美色的本能,而无推辞谦让、忠诚守信之心,不愿遵守礼义法度。
B.荀子用弯曲的木料,不锋利的金属器具为喻来说明:人的本性是邪恶的,一定要依靠师长和法度的教化才能端正,要得到礼义的引导才能治理好。
C.君子就是能够被师长和法度所感化、积累文献经典方面的知识、遵行礼义的人;小人就是纵情任性、习惯于恣肆放荡而违反礼义的人。
D.孟子认为,人们要学习的,是那本性的善良。
荀子认为,这种认识不对,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天然的,是不可能学到的,是不可能人为造作的。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导,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2)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饬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教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
(3)目明而耳聪,不可学明矣。
1.C
【解析】C项,起:设置,创立。
2.B
3.A
【解析】人一生下来就“无推辞谦让、忠诚守信之心,不愿遵守礼义法度”有误。
原文强调,顺着有喜欢财利之心,有妒忌憎恨的心理,有喜欢音乐、美色的本能,不加以克制,人们就会丢掉推辞谦让、忠诚守信之心,不愿遵守礼义法度。
4.(1)因此一定需要师长和法度的教化,礼义的引导,这样之后,对推辞谦让这种美德人们才会做出,对国家的礼法人们才会遵守,(国家)就最终走向安定太平。
(2)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建立了礼义、制定了法度,用来矫正整治人的性情从而让他们端正,用来教化人们的性情以便引导他们。
(3)视力和听力是不可能学到的,这是很明显的。
【解析】作答文言翻译题,要先根据该句所处的上下文读懂大意,然后认真揣摩命题者在该句中设置的采分点,把每个采分点的意思分析正确,再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出该句意思。
一般来说,命题者设置的采分点多为通假字、多义字、古今异义字和特殊句式,翻译时一定要把这些地方翻译准确。
【参考译文】
人的本性是邪恶的,那些善良的行为是后天的作为。
人的本性一生下来就喜好财利,依从这种本性,因此人们就产生了争抢掠夺,谦让的品德就消失了;一生下来就有妒忌憎恨的心理,依从这种本性,因此就产生了残杀陷害,忠诚守信的品德就消失了;一生下来就有声色的欲望,有喜欢美好音乐、美色的本能,依从这种本性,因此就会产生淫荡混乱,礼义法度就消失了。
那么,放纵人的本性,依从人的情欲,就一定导致争抢掠夺,一定跟违犯等级名分、扰乱礼义法度的行为相合,而最终回到暴乱局面。
因此一定需要师长和法度的教化,礼义的引导,这样之后,对推辞谦让这种美德人们才会做出,对国家的礼法人们才会遵守,(国家)就最终走向安定太平。
用这些事实来看人的本性,这样那么人的本性是邪恶的道理就很明显了,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们后天的作为。
因此弯曲的木料一定要经过櫽栝矫正加热,才能变直,钝的金属器具一定要经过磨砺,然后才能锋利。
人的本性邪恶,一定要经过师长和法度的教化后才能端正,用礼义加以引导才能矫正。
人们如果没有师长和法度的教化,就会偏颇邪恶而不端正;没有礼义的引导,就会悖乱而得不到管理。
古代圣明的君王因人的本性是邪恶的,认为(人)是偏颇邪恶而不端正的、悖逆祸乱而得不到治理的,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建立了礼义、制定了法度,用来矫正整治人的性情从而让他们端正,用来教化人们的性情以便引导他们。
(古者圣王)开始都是出于整治社会秩序、从而使人的行为合乎道德原则。
现在的人,被师长和法度所感化、积累文献经典方面的知识、遵行礼义就是君子,(如果有人)放纵情性、习惯于胡作非为而违背礼义就是小人。
由此看来,那么人的本性是邪恶的道理就很明显了,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后天的作为。
今日收获如何?
总结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