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1.4《地球的结构》导学案(含答案) 湘教版必修1
【地理】湘教版必修1_第一章_第四节_地球的结构(学案)-推荐下载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学习目标 1.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特点及划分依据,了解地壳、地幔、地核的界线及主要特点。
2.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及其相互关系。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一).地震波1分类Error!2特点Error! 不同介质的界面即不连续面例:(1). 地震发生时,水中的鱼有什么感觉?(2). 地震发生时,地面的建筑物会发生什么样的震动现象?(二).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示意图(1)不连续面:A 为_____波、B 为____波,两者在经过C 面时明显加速;在经过D_________面时,A 完全消亡,B____________。
问题: 1.上述A.B 的判断理由。
2.结合课本相关知识对上图做明确的解读。
3.简单说说两个不连续面的由来。
(2)地壳:位于地球表面以下、________面以上,平均厚度约________千米。
大陆部分平均厚度为 千米,高山高原区平均厚度能达到 千米,海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约 千米。
其厚度变化规律是: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________越高,厚度越大。
地壳的分层: 层的密度较小,位于地壳的上层,主要分布于陆地,是不连续的; 层密度相对较大,位于地壳的下部,海洋陆地都存在,是连续的。
问题:下图为“地壳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图中的各层中,构成地壳的是( )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①②③2.地震波在图中________的速度变化是不连续的( )A .①B .②C .③D .莫霍面3. 图中①是 层,②是 层。
(3)地幔:介于⑫______________之间的圈层,其下界面在距地表2 900千米深处。
它上层物质具有______态特征,主要由含______、______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且自上而下含量逐渐________。
岩石圈的范围:________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叫作岩石圈。
软流层一般认为是 的主要发源地之一.问题:1. 右图中甲、乙、丙三个圆依次代表的地理概念是( )A .岩石圈、地幔、地壳B .岩石圈、上地幔顶部、地壳C .岩石圈、地幔、地核D .地球内部圈层、地幔、软流层2.软流层呈液态还是固态?你的判断理由。
(湘教版)必修一:1.4《地球的结构》导学案(含答案)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学习目标] 1.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其划分依据,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了解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外部圈层的组成及其特征。
【课前预习】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划分:科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圈层。
三层之间的两个界面依次称为①________面和②____________面。
2.地壳:地壳是地球表面以下、③____________以上的固体外壳。
地壳平均厚度约④____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⑤________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可达⑥____________千米。
海洋地壳平均厚度约为6千米。
3.地幔:地幔是地球内部介于⑦________和⑧________之间的圈层。
地幔上层物质具有固态特征。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叫做⑨__________,平均厚度为100~110千米。
⑩______________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4.地核: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即⑪__________面所包围的球体。
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不同,地核又分为内核和外核。
外核的物质在高压和高温下呈⑫____态或⑬________状态,一般认为地球内核呈⑭____态。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1.划分:通常把地壳表层以外的由大气、水体和生物组成的自然界划分为三个圈层:⑮________圈、⑯____圈和生物圈,统称为地球的外部圈层。
2.大气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
近地面的大气密度⑰____。
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密度迅速下降。
3.水圈:由液态水、⑱________水和气态水组成。
按照它们存在的位置和状态,可分为海洋水、⑲______水、⑳_____水和生物水。
陆地水主要可分为○21________水和○22______水。
4.生物圈:是广泛分布于地壳、○23________圈和○24____圈中的生物世界。
○25________是这个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湘教版必修1 地理:1.4 地球的结构 教案2
地球的结构【教学目标】1.能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分析概括出地球各部圈层的主要特点。
2.能借助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说出划分地球内部三个圈层的主要依据和主要界面,并分析说明界面附近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特征。
3.学会绘制简单的地球圈层示意图。
4.通过分析地球的圈层结构特征,科学地认识地理环境的组成,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念。
【教学重点】地球各圈层的主要特点【教学方法】比较分析法、读图分析法【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所在的宇宙环境和地球的运动特征,接下来我们将学习地球的圈层结构和物质组成,熟悉我们人类生成和发展的地理环境。
这节课我们先一起学习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划分依据: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阅读、分析】《认识地球内部结构》①什么是地震波?②地震波可分为哪两种?各有什么特征?【总结】当地震发生时,地下的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强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根据地震波传播的特征,可将地震波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 波)。
纵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速度较快;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速度较慢。
2.划分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读图、分析】引导学生读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分析莫霍面、古登堡面的大致深度以及这个两个界面附近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总结】莫霍面距离地表约33千米(大陆部分),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古登堡面距离地表约2900千米,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突然消失。
3.三大圈层: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读书、分析】引导学生看书,分析、归纳各圈层的主要特征。
地壳------①厚度: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地壳厚度的变化规律是: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度约33千米,海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约6千米;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②组成:地壳由90多种化学元素组成,含量较多的8种元素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其质量总数占地壳总质量的98.04%,其中氧几乎占1/2,硅占1/4强。
高中地理《地球的结构》教案4 湘教版必修1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和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3.通过读图训练,提高读图、析图能力,明确地震波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关系,地壳与岩石圈、软流层的位置关系等。
4.通过归纳、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及内部与外部圈层特点的差异,对学生进行综合归纳、分析对比等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方法,认识人类对未知事物所进行的探索实践,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
2.认识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
地球外部各圈层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人类活动首先应尊重自然规律,这样才能与自然协调发展。
教学重点与难点:1.地震波的传播特点。
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
2.地壳与岩石圈的区别,软流层的知识。
3.认识地球各圈层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4.激发同学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
教学方法:引导分析法、探究发现法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设想:一、导入新课二、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1.认识地震波,指出纵波与横波最突出的差异?(传播速度与传播介质)。
假如地球物质完全是均一的,那么由震源发出的地震波将以直线和不变的速度前进。
但实际分析的结果表明,地震波在向下传播时总是沿着弯曲的路径传播并且不同深度的波速不一致,这表明地球内部的物质是不均一的。
2.读图训练,认识地震波的变化与地球的内部分层。
引导读图“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逐步深入。
纵坐标与横坐标分别表示的含义?如何区别纵波与横波?纵波、横波有几次明显的变化?在什么深度上有明显的变化?怎么变化?在两个不连续面上,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传播介质的变化——地球内部的组成物质差别很大)?推测古登堡界面两侧地球物质的状态可能是什么?根据地震波的这种变化特征,我们把地球分成三层(地壳、地幔、地核)。
1.4地球的结构学案(湘教版必修1).docx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学案学习目标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及特点,并能概括岀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尝试根据地震波划分地球内部圈层;运用图表了解地球表层的含义。
知识结构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二、地球的外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人自主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重难点释疑(一)、划分依据: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速度变化等因素来判断地球内部的物质 结构,从而划分出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
纵波能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而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纵波的传播速度快于横波。
在不同的介质中纵波和横波传播的速度不同。
意义:科学家利用地震波的上述性质,通过对地震波的精确测量,从而了解地球内部圈 层的结构和状态,划分出地球的内部圈层。
发生地震时,地震波中的纵波传播速度快,地面上的人首先感到上下颠簸;接着横波传 典题精练1. 目前人类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研究主要依靠A.地质钻探B.研究地震波C.地层和化石D.理论建模2. 目前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是A.地幔B.上地幔C.软流层D.地核 3. 岩石圈是指A.地壳B.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C.地壳和地幔D.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的部分来,地面上的人感到左右摇晃。
00 20册 03 50006004.读图1-16回答下列问题。
速度/km-s"'100020001 3000嶷40005 0006000图1-16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的内部圈层的划分(1)在左图中填上地震波代号。
P:纵波S:横波。
(2)无论纵波还是横波在经过a界面时,速度都明显加快,a为____________ 界面,其以上部分A为 ________ ;横波经过b界面时消失,纵波速度突然减缓,b为___________ 界面,其以下部分C为________ ,其以上部分B为________ o二地球的外部圈层重难点释疑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4地球的结构教案(含解析)湘教版必修1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学习目标1.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应用。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各圈层的特点。
3.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及意义。
知识导引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科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三圈层之间的两个界面依次是莫霍面、古登堡面。
2.地壳是地球表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外壳,地震波在其中传播的速度比较均匀;组成地壳的元素有90多种,其中,氧几乎占1/2,硅占1/4强。
3.地幔是地球内部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圈层,下界面在距离地表2_900千米深处。
地幔上层物质具有固态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由上而下,铁、镁的含量逐渐增加。
4.地核分为内核和外核,其中呈固态的是内核。
组成地核的主要物质,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
5.岩石组成了地球的坚硬外壳,即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软流层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横波的波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给人的感觉是左右摇晃;纵波的波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给人的感觉是上下颠簸。
而且纵波的传播速度比横波快,所以当地震发生时人先是感觉到上下颠簸,然后是左右摇晃。
当然人处在不同介质时,感觉有所不同。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1.地球的外部圈层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2.大气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是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
3.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
4.在约20亿年以前,地球上就诞生了生命,经过漫长时期的进化和繁衍,形成了广泛分布于地壳、大气圈和水圈中的生物世界——生物圈。
生物圈不单独占有空间,而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生物圈是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
探究点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核心归纳]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震波2.地球内部圈层的分界面——不连续面地球内部地震波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
地球内部有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一学案: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结构 含答案 精品
课题8:地球的结构【学习目标】1.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
2.掌握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基本特征。
3.明确软流层的位置和岩石圈的范围。
4.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即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
【活动过程】活动一:阅读课本25页“阅读”部分,了解地震波的相关知识。
资料地震是地下岩层受应力作用错动破裂造成的地面震动,这种巨大的振动是震源产生的地震波所造成的。
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50万次。
2.当地震来临时,站在陆地上的人的感觉如何?坐在轮船上的人呢?活动二:通过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并结合下图,推断地球内部的结构。
资料科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发现,在地下17千米和2900千米处,地震波波速发生明显改变。
1.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几层。
其分界面是什么?2活动三: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和特点。
阅读课本26—27页第一段,结合“地壳结构示意图”和“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
3.总结地壳的特征(从厚度和结构上分析)。
4.岩石圈的范围包括哪些?理清地壳、软流层与岩石圈三者关系。
5.在地核中,横波可以传播吗?其原因是什么?活动四:阅读课本27页内容,结合“地球外部结构示意图”,了解地球的外部结构。
1.地球上大气的形成和演化是地球生命形成的重要条件之一,大气的厚度是多少?2.水圈由哪些水体组成?可按哪些方式进行分类?3【课堂反馈】一、单项选择题1.地壳最薄的地方一般在()A.盆地B.平原C.海洋D.大陆断层2.岩石圈的平均厚度约()A.约为100~110千米B.约为8~9千米C.约为60千米D.约35~45千米3.有关地壳和岩石圈的说法,正确的是()A.地壳和岩石圈都是由岩石组成的B.地壳的厚度比岩石圈大C.地壳就是岩石圈D.岩石圈就是地壳4.关于地壳结构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壳分上、中、下三个层次B.组成地壳的物质成分和密度都相同C.地壳的厚度相同D.地壳厚度不均且硅铝层呈不连续分布状态5.地震发生时,在水中潜泳的人会感到()A.左右摇晃B.先摇晃后颠簸C.先颠簸后摇晃D.上下颠簸6.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A.地震波速度的变化B.温度的垂直变化C.内部压力的变化D.物质密度的变化二、判断题7.岩石圈由地壳和地幔的大部分组成,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8.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共同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9.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三、综合分析题10.读“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下列各题。
高中地理 第一章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导学案 湘教版必修1
地球的结构学习目标 1.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特点及划分依据,了解地壳、地幔、地核的界线及主要特点。
2.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及其相互关系。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1)分类⎩⎪⎨⎪⎧纵波:在① 、液体中传播,波速较快横波:只在② 中传播,波速较慢(2)特点⎩⎪⎨⎪⎧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③ 不同地震波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会发生反射和④ 现象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1)不连续面:A 为⑤________、B 为⑥________,两者在经过C 莫霍面时明显加速;在经过D ⑦____________时,A 完全消亡,B ⑧____________。
(2)地壳:位于地球表面以下、⑨________面以上,平均厚度约⑩________千米。
其厚度变化规律是: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⑪________越高,厚度越大。
(3)地幔:介于⑫______________之间的圈层,其下界面在距地表2 900千米深处。
它上层物质具有⑬______态特征,主要由含⑭______、⑮______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且自上而下含量逐渐⑯________。
(4)地核:位于⑰________面以下,由极高温、高压状态下的铁和⑱______组成。
其中E为外核,横波不能传播,表明物质呈液态或⑲________状态;F 为⑳______核,呈○21________。
(5)岩石圈的范围:○22________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叫作岩石圈。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1)含义:包裹地球的○23________,是○24______________的基础条件之一。
(2)特点:随高度增加,大气密度○25____________。
(3)上界:高度为○26______________。
2.水圈(1)状态:由○27________水、固态水和○28________水组成。
(2)分类:按○29________________可分为○30____________、陆地水、○31________和生物水。
高中湘教版地理必修一 1.4地球的结构 导学案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和特点。
2.知道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和地壳、地幔、地核的界线及主要特点。
3.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及其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课前完成1.地球的内部圈层(1)划分依据:地震波①__________的变化。
a.地震波的分类及特点b.。
(3)岩石圈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包括⑭______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2.地球的外部圈层(见右图)(1)A⑮________: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⑯________。
(2)B⑰________: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⑱________但不规则的圈层。
(3)C⑲____________: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占有⑳________的底部、○21______的全部和○22________的上部。
【问题思考】.有人用“半熟的鸡蛋”形象地比喻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你认为合理吗?课堂练习(2011·南京质检)北京时间2009年2月12日1时34分,在印度尼西亚塔劳群岛(北纬3.9度,东经126.6度)发生里氏7.2级地震,震源深度约30千米,震中100千米范围内无较大城市。
据此回答1~2题。
1.地震波横波(S波)和纵波(P波)的传播速度在莫霍界面处发生的显著变化是()A.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增加B.S波完全消失,P波的波速突然下降C.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下降D.P波完全消失,S波的波速突然下降2.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A.地核B.上地幔C.下地幔D.地壳课后反思。
地理1.4《地球的结构》学案(湘教版必修1)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4地球的结构学案导学【学习目标】1、说出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及其划分依据,并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说出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及其特点。
3、通过本节的学习,能绘制简单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对地球的结构有较全面的认识。
【导学提纲】【我的困惑】【释疑解惑】1、重难点透析(1)形象地记忆地球的内部圈层。
填出右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B:C:D:E:不连续界面:a:b:(2)地球的外部圈层是怎样分布的?各圈层与人类的关系如何?(3)地壳和岩石圈的区别是什么?二者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位于地面和莫霍面之间的部分称为地壳,它主要由花岗岩和玄武岩构成,它是岩石圈的一部分,是固体地球最外的一个圈层,平均厚度约17千米。
地面以下60~250千米之间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放射性元素在衰变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热量,使岩石处于熔融状态,该层就是软流层。
软流层以上的岩石和组成地壳的岩石一起构成岩石圈,平均厚度为100——110千米。
可见岩石圈的范围更大,包含了地壳。
2、典例剖析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A.大气圈是由大气组成的简单系统B.水圈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C.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全部D.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和地球的内部圈层没有关系解析:此题考查了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知识,大气圈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但和岩石圈的关系也较密切。
答案:B【达标测评】1.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_____和_____两大部分()A.地壳与地幔B.内部圈层与外部圈层C.生物圈、岩石圈D.水圈与大气圈答案:B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A.对火山喷发物的研究B.通过打深井而获得的信息C.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变化而形成的不连续界面D. ABC都可以答案:C3.有关地震波的说法,正确的是()A.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B.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C.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能在固体中传播D.纵波传播的速度随经过的物质不同而发生变化,而横波不变答案:A4.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①大气圈②水圈③生物圈④岩石圈A. ①②③B. 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A5.读下图回答问题。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1.4《地球的结构》教案2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教学目标】一、知识要求: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和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3.通过读图训练,提高读图、析图能力,明确地震波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关系,地壳与岩石圈、软流层的位置关系等。
4.通过归纳、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及内部与外部圈层特点的差异,对学生进行综合归纳、分析对比等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二、能力要求:1.使学生了解研究地球内部构造的方法,从而认识人类对未知事物所进行的探索实践,激发同学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
2.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3.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三、德育目标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鼓励学生献身于科学教育事业。
【教学重点】1.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特别是地壳的特点。
3.岩石圈概念,软流层知识。
4.激发同学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地球系统观念的形成。
【教学难点】1.“地幔”的有关知识。
2.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设计】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投影片(或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谈天”是为了“说地”,“谈天”中已知地球的形状──球体,但它既不同于篮球──空心,也不同于铅球──均质体,而是从里向外划分为若干个球形的层次──圈层(出示“地球的圈层构造”示意图)。
地球有六大圈层:内部三个,外部三外,界限是固态的地表。
六大圈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有四个(“立足之地”──地壳、“空气”──大气圈、“水”──水圈、“食物”──生物圈),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主要讲述这几大圈层,板书: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过渡:首先我们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引发思考:同学们,有谁能告诉我我们平时吃的鸡蛋可以分几层?(学生回答)要想知道,切开就能看清楚了,但是要想知道我们生活的地球又是什么结构,怎么办呢?地球内部因地壳的阻挡,对人类来说始终是神秘的,我们怎么会知道地球内部是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的呢?【讨论】学生讨论人类用什么方法可以了解地球?。
2020高中地理1.4地球的结构学案湘教版必修1.doc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填一填)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2.地震波3.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壳(A)①范围:地球表面以下、a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外壳。
②厚度:平均厚度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3千米,海洋部分平均厚度约6千米。
(2)地幔(B)①范围: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即莫霍面与b古登堡面之间。
②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合称,平均厚度100~110千米。
(3)地核(C)①范围:地球的核心部分,即古登堡面所包围的球体。
②物质组成: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3.生物圈(1)组成:广泛分布于地壳、大气圈和水圈中的生物世界。
(2)意义:与地壳(或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共同组成了地球的生态系统。
生物是这个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做一做)1.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 A )A.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B.物质组成和化学元素的不同C.地球内部温度的变化D.地球内部厚度的变化解析: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地震波经过不同的介质的界面时,还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
科学家正是利用地震波的上述性质来划分地球的内部圈层的。
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
读图,回答2~3题。
2.图中数字所代表的地球圈层正确的是( C )A.①为地壳B.②为岩石圈C.③为软流层D.④为下地幔解析:图示①表示地面以上12~55 km范围,判断为大气层中的平流层;②表示地面以下陆地33 km以内,为地壳;③表示地下80~400 km范围,判断为软流层;④表示地下2 900~5 000 km范围,判断为外核。
3.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B )A.①圈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B.②圈层陆地厚度较海洋大C.③圈层横波不能穿过D.④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体解析:结合上题分析,①为平流层,随高度升高,气温升高,A错误;②表示地壳,厚度分布不均,陆地平均厚度为33 km,海洋平均厚度为6 km,B正确;③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其组成物质是固态,横波能通过,C错误;④为外核,可能为熔融状态或液态,D错误。
私立青岛育贤中学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同步导学案:第一章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 含答案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震波(1)种类 错误!(2)应用:利用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______不同和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发生______、折射现象的性质,可以“透视"地球内部结构。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依据(1)划分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
(2)界面①图中C处在地下约33千米(大陆部分)处,地震波波速在此明显______,该界面叫________。
②图中D处在地下约2 900千米处,在此界面____波突然变慢,____波完全消失,该界面叫__________.3.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特点(1)地壳①范围:地球表面以下、________以上的固体外壳(图中字母____所示)。
②厚度变化规律: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______越高,地壳越厚;反之越薄。
(2)地幔①范围:介于地壳和______之间,即莫霍面至________面之间的圈层(图中字母____所示)。
错误!③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________以上),平均厚度________千米。
预习交流岩石圈和地壳有何区别和联系?(3)地核①范围:地球的______部分,即________面所包围的球体,一般认为由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____组成.错误!二、地球的外部圈层外部圈层概念组成其他大气圈包裹地球的气体层气体及其中的悬浮物厚度________________千米水圈由各种______组成的外部圈层按状态包括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按位置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连续但不规则生物圈地球表层的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生物、环境①分布于地壳、________和______中;②最活跃的圈层2.(2)增加莫霍面纵横古登堡面3.(1)莫霍面H 海拔硅小硅镁镁铁大(2)地核古登堡G 固态硅酸软流层100~110预习交流:提示:岩石圈不同于地壳,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3)核心古登堡镍液态熔融 E 固态F二、2 000~3 000 水体大气圈水圈主题一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特征材料:上天容易,入地无门。
2015年高中地理-1.4地球的结构教案-湘教版必修1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三维目标-、忆识仃技链1.初步为册球内邵詔以i倆肿|卫分问-2.3.2.「曲」归血外汽性.以匚丿J〔區、水関和斗脇囲屯基木和丄一、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教材、听教师讲解、图片分析等方式,初步了解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及特点’了解地球内部的K:划分及各圈JJ的特点o2.迪汇邨汕口济训曲&;制淑出:」」法旳归W:?冋特点屯认讣二、惜感态度SiVrfn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和强烈欲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从而树立匚确的坏境观。
教学重点d教学难点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和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软流层的位置及并石圈的范此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球仪、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地球内部圈反构运小意图等°课时安排1课吋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以上我们学习了宇宙中的地球,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是一颗非常普通而又特殊的星球,特殊之处在于地球在漫长的形成演化中形成了独特的适合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那么构成这种适合地球人类生存环境的地球内部和外部在结构上有何特点呢?逋过本课的宁匀・我们将茯得问題的答案。
板彳第四节立咏了」片珂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推进新课师地球的内部结构,无法直接观察,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并思考如下问题:什么叫地震波?地震波一般有哪两种?各有什么特I1.-?生阅读教材后回答: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纵波和横波的传播述度…部K杵所逋过物成旳性质而变化。
师回答得很好。
出示“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并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能用地震波来探测地球内部的构造呢?投影:生勺泽-.韵I乩斤没廿山容.辻论分忙“匕靑渋传殆速*订厂肉£表诛及的矣的创〔师站(1)由于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地震波在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就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科学家正是利用了地震波的上述性质,通过对地震波的精确测量,「'透视” 了地球内部的结构’(2)从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这种速度发牛.突然变化Y JH'I[,叫做不连珈(3)地球内部有两个不连续面。
湘教版必修一 1.4 地球的结构 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特点及划分依据。
2.了解地球外部圈层及其相互关系。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震波:地震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
2.(1)划分依据:科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圈层。
(2)地壳①范围:地壳是地球表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外壳。
②厚度: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3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可达60~70千米。
海洋地壳平均厚度约为6千米。
③分层:⎩⎪⎨⎪⎧上层:硅铝层,密度较小,不连续下层:硅镁层,密度较大,连续(3)地幔①范围:地幔是地球内部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圈层。
②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叫做岩石圈,平均厚度为100~110千米。
③软流层:软流层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4)地核①范围: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即古登堡面所包围的球体。
②分层: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不同,地核又分为内核和外核。
外核的物质在高压和高温下呈液态或熔融状态,一般认为地球内核呈固态。
北京时间2010年2月27日14时34分,智利第二大城市康塞普西翁发生里氏8.8级特大地震,震中位于智利比奥省,位于智利康塞普西翁东北89公里,位于智利首都圣地亚哥西南340公里,震源位于地下33公里。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当地震发生时,人们总是“先感到上下颠簸而后是左右摇晃”,这是怎么回事? (2)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上下地震波传播速度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说明什么问题? (3)你能画出地球的内部圈层的分层吗?答案 (1)地震波分横波和纵波。
纵波传播速度快,最先到达地面,引起地面上下振动;横波传播速度慢,随纵波后到达地面,引起地面左右晃动。
(2)到了莫霍面地震波传播的速度不论纵波还是横波都明显加快了。
地下2 900千米深处的古登堡面以下,横波不能再传播,纵波传播速度骤然下降。
地震波速度的变化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上下不连续,说明在这两个面的上下地球内部的组成物质不连续,这两个面就成了人们给地球内部分层的界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
[学习目标] 1.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其划分依据,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了解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外部圈层的组成及其特征。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划分:科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圈层。
三层之间的两个界面依次称为①________面和②____________面。
2.地壳:地壳是地球表面以下、③____________以上的固体外壳。
地壳平均厚度约④____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⑤________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可达⑥____________千米。
海洋地壳平均厚度约为6千米。
3.地幔:地幔是地球内部介于⑦________和⑧________之间的圈层。
地幔上层物质具有固态特征。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叫做⑨__________,平均厚度为100~110千米。
⑩______________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4.地核: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即⑪__________面所包围的球体。
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不同,地核又分为内核和外核。
外核的物质在高压和高温下呈⑫____态或⑬________状态,一般认为地球内核呈⑭____态。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1.划分:通常把地壳表层以外的由大气、水体和生物组成的自然界划分为三个圈层:
⑮________圈、⑯____圈和生物圈,统称为地球的外部圈层。
2.大气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
近地面的大气密度⑰____。
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密度迅速下降。
3.水圈:由液态水、⑱________水和气态水组成。
按照它们存在的位置和状态,可分为海洋水、⑲______水、⑳_____水和生物水。
陆地水主要可分为○21________水和○22______水。
4.生物圈:是广泛分布于地壳、○23________圈和○24____圈中的生物世界。
○25________
是这个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探究点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探究材料】
位于冰岛南部亚菲亚德拉冰盖的艾雅法拉火山,当地时间2010年4月14日凌晨1时(北京时间9时),火山开始喷发,喷发地点位于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以东125公里,岩浆融化冰盖引发洪水,附近约800名居民紧急撤离。
火山喷发释放出的大量气体、火山灰对航空运输、气候和人体健康均产生长期影响。
1.火山喷发的岩浆来自于地球的哪个圈层,它到达地表时穿越了地球的哪些内部圈层?
2.为什么能用地震波划分地球内部结构?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渠道或方法获取地球内部的信息。
3.地震发生时,陆地上的人们与轮船上的人的震动感觉一样吗?为什么?
4.通过下图探究地壳和岩石圈的区别和联系。
5.人类已经利用地震波来了解地球内部信息,为什么还要花巨资进行钻探?是否可以完全脱离地震波?
【规律总结】
图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特点
【考例探究1】读“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地震波E是________,F是________;图中分界面A是________;B是________。
(2)在界面A~B地震波波速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界面B以下地震波波速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圈层:C是________,D是________,H是________。
(4)物质状态:D层________,H层________。
探究点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探究材料】
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共同构成地球的圈层结构,有人提出:生物圈是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
1.该图景观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是()
A.2个B.3个C.4个D.5个
2.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属于的圈层是()
A.生物圈B.水圈C.岩石圈D.地壳
3.在景观图中,代表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的要素是()
A.瀑布B.岩石C.树木、花草D.大气
4.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
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C.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图中各圈层的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
【规律总结】
地球外部圈层的基本特征
外部
圈层
概念组成其他相互关系
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
组成的包围地球
的复杂系统
气体和悬浮物,主
要成分是氮和氧
地球自然
环境的重
要组成
部分
水
圈
地球表层水体构
成的连续但不规
则的圈层
地表水、地下水、
大气水、生物
水等
处于不间断的循
环运动之中
相互渗透、
相互影响、
相互联系
生
物
圈
地球表层生物及
其生存环境的总
称
生物及其生存环
境
占有大气圈的底
部、水圈的全部和
岩石圈的上部
【考例探究2】读下图,回答问题。
(1)②圈层的主体是()
A.河流B.湖泊C.冰川D.海洋
(2)①②③④四圈层中处于不断循环更新之中的是()
A.④B.②C.①D.③
(3)③圈层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A.大气B.水C.土壤D.生物
答案
课前准备区
①莫霍②古登堡③莫霍面④17⑤33⑥60~70⑦地壳⑧地核⑨岩石圈⑩软流层⑪古登堡⑫液⑬熔融⑭固⑮大气⑯水⑰大⑱固态⑲陆地⑳大气○21地表○22地下○23大气○24水○25生物
课堂活动区
探究点一
1.岩浆来自上地幔中的软流层,它到达地表时,仅仅穿过了地壳。
2.如图所示:
还可以从火山喷发出来的物质、钻探得到的岩芯、温泉等,来了解地球内部的信息。
3.不一样。
地震发生时,陆地上的行人首先感到地面上下颠簸,然后左右晃动,因为陆地上纵波、横波都能通过,且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处于轮船上的人只能感到上下颠簸,因为水只有纵波能通过。
4.通过题图可以看出,岩石圈与地壳从厚度和范围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具体分析如下表:
地震波。
考例探究1(1)横波纵波莫霍面古登堡面
(2)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突然增加纵波突然变慢,横波则完全消失
(3)地壳地幔地核
(4)液态固态
解析解本题时要注意把读图与教材相关知识结合。
根据地震波中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的特点,确定E表示横波、F表示纵波。
第(4)题,对D层物质状态的回答也可通过B界面处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变慢,横波完全消失,推测外核的物质接近液态或熔融状态。
答题时应注意物质状态与物质组成的区别。
如H层的物质状态为固态,不能回答为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
探究点二
1.C 2.B 3.C 4.B
图中显示的有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瀑布属于水圈;生物圈属于最活跃的圈层;图中各圈层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考例探究2(1)D(2)B(3)D[本题利用地球外部圈层结构简图,考查地球外部圈层的各自特点。
由图可知①为岩石圈,②为水圈,③为生物圈,④为大气圈。
这四大圈层中,
生物圈有生命存在,成为最活跃的圈层;水圈通过水循环可以更新再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