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说英语为什么听起来没有礼貌
中国人学英语的八大难题
⼀、母语影响,发⾳古怪中⽂与英⽂在发⾳上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发⾳位置、发⾳⽅式、语⾳语调、重读弱读以及连读和同化等⽅⾯。
许多英语初学者使⽤汉语拼⾳或汉语⽂字来标注英⽂的发⾳,⽐如,有⼈⽤'古得拜'或拼⾳'gu de bai' 来标注英语的`Goodbye',读起来怪怪得,令⼈啼笑皆⾮。
在各地⽅⾔中'古得拜'的发⾳也不相同,这种标注⽅式势必出现河南'古得拜'、四川'古得拜'、以及天津'古得拜'等。
还有⼀些学习者由于受地⽅⽅⾔的影响,分不清/l/ 和/n/,常常将life 读成knife。
养成不正确的发⾳习惯需要长期艰苦的训练才能改正。
所以,⼀开始学英语就应该认真学习正确的发⾳位置、发⾳⽅式以及正确的语⾳语调。
⼆、偏重⽂法,忽视使⽤英语语法的学习很重要,语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使⽤英语。
但是,许多⼈只注重研究语法的条条框框,却忽略了语法的实⽤性。
从语法上讲,'remember'这个词后⾯可跟动词不定式和动名词,然⽽在使⽤时,是跟动词不定式还是跟动名词是有区别的。
'I remember giving you the key.' 不同于 'I remember to give you the key'。
前者表⽰我记得已经把钥匙给你了,后者表⽰我不会忘记把钥匙给你。
所以,千万不要为了语法⽽学语法,语法的学习应贯穿到使⽤英语进⾏交际的整个过程中去,⽤语法指导英语学习,在交际中学会语法。
三、单词攻关,毫⽆章法许多⼈认为只要多掌握英语单词,⾃⼰的英语⽔平就会提⾼,所以,不断给⾃⼰设定单词攻关的⽬标,每⽇强迫⾃⼰牢记若⼲个单词。
有些⼈甚⾄⽴下豪⾔壮语,要背下⽜津双解词典。
英语是世界上词汇量的语⾔,共有⼋⼗多万个词汇。
但是,我们要牢记以下事实:1)英语为母语的⼈平均词汇量为五千;2)英语书⾯语中有45%的词汇是由50个单词来完成的;3)英语中最难学的,出现频率的词汇是单⾳节词,⽐如go, come, bring, take, get, put, make, set, have 等等。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中西方文化有着不同的禁忌语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习惯导致了不同的语言禁忌。
在中西方文化中,禁忌语是指因为特定原因而被视为不适当或不礼貌的言辞或用语。
这些禁忌语言可以包括对特定人群的称谓、特定事物的称呼、以及对某些话题的谈论等。
本文将对中西方的禁忌语进行对比,探讨其不同之处。
中西方在对待称呼的禁忌上有着不同的标准。
在西方文化中,称呼他人时通常会避免使用过于亲昵的称呼,尤其是在初次见面时。
直呼对方姓氏或称呼对方为先生、女士等都是很普遍的。
相比之下,在中国文化中,称呼对方通常会更加注重亲热和尊敬。
在称呼长辈或客人时,通常会加上尊称词如“阿姨”、“叔叔”等。
在亲密关系中,也常使用昵称来称呼对方,这在西方文化中是不太常见的。
在谈论某些特殊话题时,中西方也存在着不同的禁忌。
在西方文化中,谈论个人隐私、金钱、宗教信仰等话题都是比较敏感的。
在社交场合中,很少会有人主动谈论这些话题,通常会避免触及。
相比之下,在中国文化中,谈论个人隐私相对更加私人化,一般在不熟悉的人面前不会主动提及。
谈论金钱、宗教等问题在中国文化中通常并不是严格的禁忌,有时候人们之间也会就这些话题进行交流。
对于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群,在中西方文化中也有着不同的称呼禁忌。
在西方文化中,谈论他人的年龄、财富等属于隐私问题,通常不会在公众场合涉及这些话题。
而在中国文化中,对于长辈、领导等身份的人,通常会特别尊敬对待,避免直呼其名。
在西方,通常会使用尊称词如“sir”、“madam”等,而在中国,称呼长辈或领导时通常会使用尊称词如“老师”、“领导”等。
中西方文化在禁忌语言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
在称呼、谈论话题、对待不同身份人群等方面,中西方都有各自的文化传统和社会规范。
了解并尊重对方的文化禁忌,是进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基础。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够更加了解中西方的禁忌语言差异,并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时更加得体。
中英礼仪的差异
中英礼仪的差异在国际商务界,人们一般都认为,具有绅士风度美誉的英国交际礼仪,是西方社交礼仪的代表。
而我们中华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礼貌谦和,也一直为世人所称道。
那么,大家知道中英礼仪有什么不同吗?下面店铺告诉你关于中英礼仪的差异。
一、中英礼仪的差异1.谈话切忌拐弯抹角在英国谈正事或工作的时候最好直接切入主题,拐弯抹角地说话会被视为浪费时间。
英国人说“no”的时候并不是要开始与你讨价还价,而是表示他们要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同时,英国人是很有幽默感的,但他们在戏谑的时候,外表可能看起来很严肃,在严肃的谈话中穿插一些轻松的笑话。
2.社交从酒吧开始中国学生对英国人的印象可能是礼貌却冷淡。
通常英国人不喜欢过于亲热,觉得这样肤浅而且不真诚,太多的热情和关注会让英国人感到奇怪和不自在,所以和他们建立友谊确实要花些时间。
隐私对于英国人来说十分重要。
个人问题,例如婚姻、恋爱关系、财政、健康等话题应当避免,除非对方是很好的朋友。
另外,酒吧是英国人喜欢与朋友相聚的社交中心,中国学生可能会被邀请“出去喝一品脱”(go out to have a pint)作为与英国学生社交的开始。
3.吃饭、聊天交替进行到英国人家去做客,应准时赴约并准备一些小礼物,早到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
吃饭时,吃完自己餐盘里的所有食物是礼貌的行为,如剩下食物,在英国意味着客人不喜欢这些食物。
英国人喜欢在吃饭的时候聊天,这时需要注意吃东西和说话交替进行。
吃东西的时候张大嘴和说话,都是很不礼貌的行为,所以吃饭时最好只往嘴巴里放少量食物。
如果你必须张大嘴巴,最好用一只手遮住它。
在英国文化中,饭后留下来进行社交谈话被视为礼貌的行为,因此聚会可能多延续几个小时。
4.凡事情要预约在英国的生活中与人交往还要注意,拜访朋友前要提前通知对方,不速之客会让人讨厌。
应当尽量避免在晚上10时后打电话到别人家,晚上11点后打电话很可能被英国人当作有紧急事件。
英国的许多服务都需要提前预约,如看医生、理发、美容、配眼镜等。
中国人英语口语发音缺陷
中国人英语口语发音缺陷值得庆幸的是,中国人说英语在发音方面的困难并不特别严重。
所以,即使我们的发音不太理想,但听起来也不象某些国家或地区的人那么“可怕”。
有人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印度人说英国话。
其实不仅仅是印度人,日本人讲英语似乎也比较“难受”,另外,整个阿拉伯语国家的人讲英语普遍难懂。
就连法国人讲英语也不怎么好听,看过美剧《Gilmore Girls》的朋友一定对那位来自法国的黑人吧哥所讲的难受的英语有着深刻印象。
尽管如此,中国人讲英语依然普遍透出浓厚的“中国口音”,就连不少在美国生活了相当长时间的中国人,也难以去除这种口音特征。
究竟是那些因素构成了我们独具特色的中味语音呢?下面聊一聊这个话题。
第一汉语中的元音发音部位比较靠前汉语的元音系统,极少使用后元音。
汉语拼音中的五个基本元音(韵母)e、i、a、o、u,属于前元音(i、u)或中元音(a、e、o),由它们构成的双元音或多元音自然而然也属于前、中元音效果。
但是,在英语中,这五个元音对应的音素中只有两个属于前元音(e、i),另外三个都是后元音(a、o、u)。
当今的汉语,真正的后元音只剩下[-ng]音素了。
即使是汉语中的[-ng]音素,在中国南方广大地区的口音中也发生了明显的退化现象,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部分汉字在北方人口音中发[-ng]音而在南方人的口音中却被[-n]取代(有趣的是,美国俚语中也大量存在把-ng音发成-n音的倾向);二是南方人发[-ng]音时,发音部位也比北方人靠前一些,听起来没有北方人那么明显的喉音效果。
我们知道,英语的十二个基本元音中,只有四个是前元音,另有三个中元音,其余五个是后元音。
而后元音与前、中元音合构形成双元音甚至多元音时,自然而然地这种双元音和多元音听起来同样具有明显的后元音特征。
这种发音部位的靠前与靠后,造成的听觉效果方面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
后元音比重较大的语言,听起来浑厚、明朗,丰满,富有力度,底气充足,音域宽广;后元音较少的语言,语音显得比较轻柔、纤细,音色比较单调,显得细声细气,缺少底气,胸音不明显。
汉英礼貌用语对比与分析
汉英礼貌用语对比与分析06秋专升本学员张先存学号z06205604001礼貌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普遍存在于各国语言中,但由于语用文化价值差异和语用习惯特点的不同,人们对礼貌的理解、处理和运用方式则各不相同.中西方由于受到不同文化、民族心理和价值观的影响,会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礼貌言行.而这种差异往往会影响我们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因此在英语学习中我们有必要了解汉英礼貌语用方面的差异.一。
汉英礼貌用语的对比:例1:问候语以什么样的方式与别人见面打招呼,分手告别,也因东西方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不同而不同。
西方人则注重逻辑,他们讲究科学,追求准确、系统的分析和实证,西方形式逻辑中有三大定律,即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在演绎推理中有三段论,即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
在语言上表现为重视语言的形式,人称要一致、单复数有讲究、时态有要求,主语和谓语要配合,介词讲究搭配等等,每个细节都不能马虎。
例如:中文说“你吃了吗?”可以表示字面意义,也可以表示问候,这里的“吃”字后面的“饭”可以省略,不论早饭、中饭、晚饭都可以这样说,也不管什么时候吃的。
而英语中可能要说三句不同的话“Have you had your lunch/super/dinner?” 而且他们并不能用来表示问候,除了字面意义,这三句话可能用来暗示一种邀请,但说话人至少要考虑到两个问题:吃的是哪一餐饭,用什么时态,这些问题不清楚,这句话就没法说。
所以,中国人见面时常用的客套话是:“吃过饭了吗?”“你去哪儿?”而与英美人打招呼,不要说“Have you had your meal?”或者“Where are you going?”他们会以为你想邀请他一起外出用餐或你在打听他的私事呢。
而当他们正等着听你的下文时,你却谈起旁的事情。
这样往往会使对方觉得莫名其妙。
他们会想,不请我吃饭,干吗问我吃过饭没有?即使你见他正在用餐,一般也不能说“Are you having meal?”(你在吃饭?)或者“You are going to the dinning room?”(你去吃饭吗?)他们认为这简直是无用的话,明知故问,你不是看见我正在吃饭吗?又如你正巧遇见一个美国人在修理他的汽车,你走过去说声“Hello. ”或者“Hi.”就行了。
中西礼貌用语对比分析
中西礼貌用语对比分析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人们对待交际和表达礼貌的方式也各不相同。
中西方文化是世界上两大不同的文化体系,它们在礼貌用语的表达方面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从中西方文化的角度出发,对比分析中西礼貌用语的差异。
一、中西礼貌用语的表达方式1.中西礼貌用语的语言特点在西方文化中,使用礼貌用语时通常会使用“请”、“谢谢”、“对不起”等词语。
在交往过程中会不断重复这些词语,以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和尊敬。
在西方文化中,这些词语的重复使用被视为一种礼貌和尊重的体现。
而在中国文化中,礼貌用语的表达方式更多的是通过句子结构和表达方式来体现。
比如在问候方面,中国人会使用“您好”、“您辛苦了”、“回家路上小心”等表达方式来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
而在使用“谢谢”时,中国人也更倾向于使用更加正式的表达方式,比如“多谢您的帮助”、“非常感谢您的款待”等。
2.中西礼貌用语的在交际中的使用频率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在交际中使用礼貌用语的频率相对较低。
中国人更注重言下之意和真诚的表达,对于过分频繁地使用礼貌用语并不看重。
在中国人的交际中,更注重的是通过行为和言语的方式来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和友好。
中西礼貌用语的差异主要源自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价值观念和社会习惯。
在西方文化中,强调个人主义和自由的社会文化对礼貌用语的使用有着一定的影响。
而在中国文化中,强调集体主义和人情味的社会文化也对礼貌用语的使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在西方文化中,礼貌用语的使用更加注重形式和规范。
西方人注重礼貌和礼仪,礼貌用语的使用更倾向于在一定的场合和时间内进行,不同场合和不同社交对象会有不同的礼貌用语的使用方式。
西方文化也更注重礼貌用语的频率和重复。
2.中西礼貌用语的社会文化影响中西礼貌用语的对比分析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
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交往中,需要更多地了解对方的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尊重对方的礼貌用语习惯。
也需要更多地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通过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促进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典型的chinglish (2)
Improve everyday!中国人的英语chinglish或Chinese english闻名于世。
中国人最大的英语发音问题就是没有连读,但这都不是最主要的语言问题。
老外们时常议论,很多中国人在说英语时,听起来没有礼貌;并不是这些中国人本身没礼貌,而是他们还没有习惯英语的礼貌表达方式。
比如,中国人在餐厅或咖啡厅,会说:“我想要一个汉堡包”或者“我想要一杯咖啡”。
但是,如果直接把这些话翻译成英语“I want to have a hamburger.”或“I want to have a coffee.”老外们会觉得这样说话很没有礼貌,当然他们也不会直接告诉你。
而在西方国家,老外们一般会说:“Could I have a hamburger, please?”或“Can I have a coffee, please?”在这里joy同学又提到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打工的孩子最容易不注意的是See u应该是客人说的,隐含了他觉得不错他会再来的意思,而店员最好用低调一点的bye,用see u太强势了。
另外人家说谢谢,你也不用说u r welcome, 这实在是太正式了,有点真把自己当回事觉得帮了人家的味道。
回答cheers或no worries就好,如果仅仅是对方爱说谢,你甚至可以不回应他的谢,直接说你要说的就好,如果是买了他的东西他谢你,更不能说you r welcome了,最好也谢对方”再比如,中国人在拒绝别人邀请的午宴或晚宴时,会说:“抱歉,我不能去,我还有别的安排。
”翻译成英文就是“Sorry,I can’t. I have another appointment.”如果这样说,那别人第二次也许不会再邀请你了。
老外们一般会这样说:“That is a good idea! I would like to join in but I have another appointment today.”我们可以从中总结一些“有礼貌”的技巧:1、西方人(主要指有一定修养的欧美人)在与他人交流时,比较多地使用情态动词:can、could、may、might、would等等;情态动词(Model Verbs)又称为情态助动词,表示说话人的语气,可表达建议、要求、可能和意愿等,使得说话的语气比较有礼貌。
浅谈英汉礼貌用语文化差异
浅谈英汉礼貌用语文化差异礼貌是语言表达中最常用的方式,也是成功交际中不可或缺的一条准则。
在不同民族文化交往中,巨大的文化差异会导致礼貌用语在使用中存在很大的差异。
从中西方来讲,通过了解英汉礼貌用语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将英国语言学家Leech归纳的礼貌原则与顾曰国先生分析的汉文化的礼貌特征进行对比研究,试图从礼貌原则的角度去分析英汉礼貌用语在称呼、隐私语、赞美感谢等各方面的语用差异,以便在实际交往中更好的应对这种差异,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标签:英汉文化;礼貌原则;礼貌用语;语用差异众所周知,礼貌作为人类文明的体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和修养,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使用礼貌用语可以让人们消除防备,放下戒心,保持融洽的相处,使合作顺利进行。
礼貌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语言现象。
正如Leech在他的Principles of Pragmatics指出的那样,礼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带有明显的民族性。
每一个民族都提倡礼貌、重视礼貌。
但是不同的文化背景衡量礼貌的标准不同,因此,对礼貌现象,特别是跨文化交际中英汉两种语言所体现的礼貌现象进行比较是非常必要的。
一、英汉礼貌用语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一)价值观念的差异价值观念作为文化的核心,不同民族的价值观念所形成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行为模式是不同的。
在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所形成的文化特点是集体价值至上,人们比较喜欢中庸之道,凡是不喜欢先出头,不愿自己显得与众不同,因此有时在遇到不好回答或者没有把握的问题时会选择沉默或者回以微笑的方式来维持自己的形象,而西方的文化特点是个人价值至上,如果对别人的问题保持沉默或者回以微笑,会被认为是严重的失礼,是不尊重别人的表现。
从中西方的教育中也可以看出这一点,中国的学生比较保守,很少有自己的观点,凡是都是喜欢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而西方国家的孩子比较张扬,喜欢逆向思维,凡事都有自己的看法,也比较独立。
(二)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差异英语问候语:“How are you?”“How are things going with you?”这些问语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真的要问别人的情况,而是一种寒暄,一种开场白,所以,只要回答“Fine,thank you”这句客套话就行了。
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及对策一.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中式英语(Chinglish)是指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由于受到母语的干扰和影响,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合规范的英语或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畸形英语。
中式英语作为一种主要由于汉语语言、文化及其思维干扰引起的错误,在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语言输出中常常会出现。
这些中式英语表现形式各异,大大削弱了跨文化交际的效果,有些甚至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不同语系的语言,因而在语音、语法、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
这就意味着中国人在学习作为第二语言的英语时会遇到许多困难,会出现许多错误。
1.历史原因十七世纪三十年代,英国商人首次来华,也带来了他们的语言。
那个时候,中国人讲的英语就是现在人们知道的洋泾浜英语,这种蹩脚英语源于当地居民与英国商人们的交流。
它的形成具有历史意义。
洋泾浜英语交流起来十分吃力。
很容易产生误解。
无论是发音还是语法都比今天的中式英语(Chinglish)还要可怕的多。
以发音为例:来是康姆(come)去是谷(go),如此如此沙咸沙(so and so)。
十九世纪后期国家的教育机构开始教授标准英语。
洋泾浜英语的使用者大大减少,即便如此并不代表使用者的英语都是标准的。
由于对母语为英语的西方国家文化及表达方式的不了解。
学习方法的不正确使得中式英语(Chinglish)的问题显得犹为突出。
2.文化差异语言深植于文化,两者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
为什么中国人将红色视为喜气吉祥,而西方人则视其为血腥暴力?这就是双方文化差异所至。
同理,为什么很多中国人都明白英语语法,表达也符合规范,但就是不够地道?有的句子理解起来甚至还很困难?也是由于对英语国家的文化缺乏了解。
比如朋友带着礼物来家做客,中国人会礼貌性地说“你真是太客气了”但是表达出来却是“you are so polite”,变成了“你真是太有礼貌了”(回答的人会说“哪里哪里”即大家熟知的“where,where”但是现在人们注意到这个表达的不准确性,已经很少有人使用了。
老外评中国人说英语
老外评中国人说英语:纠缠语音语调没节奏十年寒窗苦读英语,为谁辛苦为谁忙?当然是用来和老外“侃”喽。
那外国人究竟如何看待中国人说的英语,他们说话有没有诀窍呢?记者请教了克里斯多佛·汉普顿——英国驻上海总领事的考官协调。
克里斯多佛开口就指出了国人学英语最大的“软挡”:“中国人喜欢在单词的读音上纠缠不休。
尤其是年轻人,总希望自己能说一口标准的美式英语,最好是带点纽约口音的美式英语。
于是,他们很努力地听广播、看电视,刻意模仿美国人的说话腔调。
经过长时间的磨练,有些人的发音甚至比土生土长的美国人还地道。
但是,我就算蒙着眼睛,也能轻易分辨出说话的是中国克里斯多佛所说的节奏并不仅指说话的速度快慢,还包含了许多平时不被重视的小环节,比如语调的升降、词语的重音、句子在何处停顿。
中学的中文语文书中倒是有过断句练习,可几乎所有的英语教科书里都没有类似的章节,也鲜有老师会教学生这一套。
所以,大多人不知道,英语句子也有自己拆分的规则。
发言者要么按照中文的思维习惯,随心所欲把句子“大卸八块”;要么练习肺活量,一句话从头连到尾不喘气。
于是,中国人听起来清清楚楚的句子,到外国人耳朵里就变成了“不知所云”。
要改变这个习惯也不难。
克里斯多佛认为,只要连续练习几个月,一个英语水平普通的人也能说出漂亮的英语,甚至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和讲母语不分上下。
他的练习方法很简单。
找一盒老外的标准磁带,在录音机里不停顿地播放。
然后你看着文字稿,亦步亦趋地跟着他的节奏读。
这时候,充分调动你的耳朵,适应外国人的语音语调,还要像个回声筒似地反映出来。
久而久之,当你习惯了老外的节奏,只要具备5000个基本单词,就能应付一般的对话。
人,还是美国人。
因为中国人说英语没有节奏。
”。
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中英交际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语言、礼仪、思维、价值观等方面。
这些差异对于跨国交流和合作尤其重要,因为文化差异经常导致误解和互相不理解。
以下是几个比较显著的例子:一、语言差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之一,中英语言所用的语音、词汇和语法体系差异甚大,有时以至于会产生令人难以想象的误解。
例如,“面子”、“吃亏”、“讨价还价”等中文习惯用语在英语中没有直接的对应词,英语中的“face”和“lose face”也远没有中文“面子”这个词那么丰富和复杂的文化内涵。
英语中的口吃现象(stammer)在中国人的思维中常常被理解成“傻”,而实际上这只是一种语音障碍。
二、礼仪差异中英交际的礼仪差异也很明显。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究的是恭敬和尊敬,例如在面对长辈或上司的时候,一般会拜候并行礼以示尊重。
但在英国人看来,过于谨敬会显得过分,可能会被认为是不自然和虚伪。
相反,英国人习惯于在面对陌生人时保持一定的距离和独立,这在中国人看来可能显得冷淡和不友善。
三、思维差异中英交际中的思维方式也存在差异。
西方文化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强调个人价值,而中国传统文化则强调集体的利益和稳定,更注重人际关系。
这些价值观的差异可能导致文化冲突和误解。
例如,一个英语母语者可能在和他的中国同事交流时,会觉得这位同事太不主动、不坦率和不直白,而中国同事也可能觉得英国同事太粗鲁、太鲁莽、太无礼。
四、价值观差异中英文化最大的差异之一就是价值观的差异。
在中文文化中,婚姻家庭的重要性往往超越了个人的选择和幸福,而在英国的文化审美中,个人的幸福和选择更为重要。
具体体现在婚姻上的差异是,中国有“老来伴,少言妻”的传统,即年老之人可以有伴而年轻之人则可以由父母安排相亲,而在英国则强调自由恋爱和重视异性的私人空间。
这种价值观的差异可能导致中英交往中的误解和矛盾,比如父母安排的相亲对于英国人来说可能是一件令人不适的事情,而过早的结婚对于中国人来说可能是一件必须的事情。
与外国人交流产生误解的例子
与外国人交流产生误解的例子与外国人交流产生误解1. 语言障碍•语音差异: 外国人可能在发音上与本土人有较大差异,导致听力理解困难,进而产生误解。
•语法差异: 不同语言有着不同的语法规则,直译时可能造成句子结构混乱、语意模糊等问题。
2. 文化差异•礼节与习俗: 对于礼节、习俗的差异认知,容易引发误解。
例如,外国人在交流中的直接表达可能被误解为傲慢,而中国人在交流中的间接表达可能被外国人理解为不直接、不坦诚。
•非语言行为: 非语言行为在不同文化中有着不同的诠释,例如身体接触、目光交流等,在交流中容易引发误解。
3. 观念和价值观的差异•时间观念: 不同国家对时间观念有不同的理解,例如东方国家偏向于集体主义和长期思考,而西方国家更注重个人主义和短期利益的追求。
这种差异容易引发时间观念上的误解。
•身份和尊重: 在一些国家,身份和尊重是非常重要的,而在其他国家,个体价值和坦诚是更为重要的。
因此,在交流中可能会产生误解,例如在称呼、对待长辈等方面。
4. 知识和教育背景的差异•历史文化: 各国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对于某些历史事件或文化符号的理解可能存在差异,导致交流中的误解。
•教育体系: 各国的教育体系和教学方法不同,造成知识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从而产生交流上的误解。
5. 媒体和刻板印象的影响•刻板印象: 在媒体报道和社交网络上,外国人往往被赋予了某种刻板印象,导致了对外国人的误解。
•偏见和歧视: 某些人对外国人抱有偏见和歧视态度,无论是出于文化、种族、宗教等原因,在交流中容易产生误解。
以上是与外国人交流中容易产生误解的一些例子和详细解释。
为了避免这些误解,我们应该尊重对方的差异,增加相互理解,通过学习和积极沟通来促进更好的交流。
与外国人交流产生误解的例子
与外国人交流产生误解的例子与外国人交流时产生误解是很常见的。
这些误解可能是由于语言的障碍、文化差异或其他各种原因造成的。
以下是一些生动、全面且有指导意义的例子。
首先,语言障碍是产生误解的一个主要原因。
比如,当一个中文母语者尝试用英语与一个英文母语者交流时,可能会出现词汇、语法或发音上的困难。
有时候,即使两个人使用相同的语言,他们也可能有不同的方言或口音,这可能导致彼此之间的理解困难。
此外,一些习惯用语、俚语或常见的口头禅可能会让外国人感到困惑,因为这些表达在他们的文化中可能没有相似的用法。
其次,文化差异也是造成误解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价值观、信仰和社会习俗。
因此,一个国家的行为在另一个国家可能被视为不礼貌或冒犯。
举个例子,中国人通常喜欢在就餐时大声说话,因为这被视为一种热情和开放的方式。
然而,在一些西方国家,高声说话被视为不礼貌和缺乏礼仪。
因此,如果一个中国人在国外大声说话,可能会被误解为粗鲁或讨厌。
同时,身体语言也是文化差异的体现。
一个简单的动作或手势在不同的国家可能有不同的含义。
比如,以大拇指表示“好”在许多西方国家是肯定的,但在某些亚洲国家,特别是在东南亚国家,这被视为冒犯。
另外,某些事物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
比如,颜色的象征意义在不同的国家和文化中可能有所不同。
在中国,红色通常象征着吉祥和喜庆,而在西方,红色通常与危险或警示相关联。
如果一个外国人在中国房间里戴着一顶红色帽子,中国人可能会以为这个人是幸运的,而实际上,他可能只是为了防晒而戴上它。
这种误解可能导致不必要的困惑或误解。
为了避免这些误解,我们应该加强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和技能。
这包括学习外语、了解其他文化背景和习俗、尊重他人的差异、提高沟通技巧等。
同时,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以便能够从交流中学习并适应不同的观点和方式。
总之,与外国人交流时可能会产生误解,这可能是由于语言障碍、文化差异或其他原因造成的。
中国英语口语存在的问题
中国英语口语存在的问题中国英语口语作为一种非母语英语,与传统的英语国家的英语口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在与外籍人士交流时,我们可能会遇到许多误解和不理解的场景。
以下是中国英语口语存在的几个问题:1.发音问题中国英语口音与英语国家的英语口音存在一定的差距。
由于中文的发音特点和英文的发音特点存在较大的差异,中国人在发音时会受到母语的影响。
例如,辅音和元音的发音等都有一定的区别,这就导致了一些词汇或语音的发音不正确。
2.语法问题中英语法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区别。
因为中文句子的结构相对较为简单,常用的语序为主谓宾的结构,而英文句子结构则较为复杂,如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等要素的组合,因此表达上也会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进行英语口语表达时,中国人常常会忽略英语语法中的一些要点。
3.词汇问题中英文之间的词汇差异也比较大,中文中的一些词汇在英语中可能不存在,或者与英语的表达方式存在较大的差别。
同时,中国人在英语交流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不当言辞或使用不正确的词汇,导致交流的效果不佳。
4.文化差异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较大,其中的表达方式和习惯也有所不同。
例如,中国人在表达时可能会过分使用虚称或委婉语,这在一些西方国家中则显得不够直接和真诚。
此外,中国人在与外籍人士交流时可能会因为文化差异而出现不同的思考方式和态度。
因此,我们在进行英语口语交流时,应该注意以上几个问题,不断提高自身的口语表达水平。
可以通过学习英语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来克服这些问题,同时了解英美文化和传统,以便更好地与外籍人士进行交流。
中国人说英语为什么听起来没有礼貌?
中国人说英语为什么听起来没有礼貌?中国人的英语以Chinglish或Chenglish闻名于世。
中国人最大的英语发音问题就是没有连读,但这都不是最主要的语言问题。
老外们时常议论,很多中国人在说英语时,听起来没有礼貌;并不是这些中国人本身没礼貌,而是他们还没有习惯英语的礼貌表达方式。
比如,中国人在餐厅或咖啡厅,会说:“我想要一个汉堡包”或者“我想要一杯咖啡”。
但是,如果直接把这些话翻译成英语“I want to have a hamburger.”或“I want to have a coffee.”老外们会觉得这样说话很没有礼貌,当然他们也不会直接告诉你。
而在西方国家,老外们一般会说:“Could I have a hamburger, please?”或“Can I have a coffee, please?”再比如,中国人在拒绝别人邀请的午宴或晚宴时,会说:“抱歉,我不能去,我还有别的安排。
”翻译成英文就是“Sorry,I can’t. I have another appointment.”如果这样说,那别人第二次也许不会再邀请你了。
老外们一般会这样说:“That is a good idea! I would like to join in but I have another appointment today.”我们可以从中总结一些“有礼貌”的技巧:1、西方人(主要指有一定修养的欧美人)在与他人交流时,比较多地使用情态动词:can、could、may、might、would等等;情态动词(Model Verbs)又称为情态助动词(Model Auxil-iaries),表示说话人的语气,可表达建议、要求、可能和意愿等,使得说话的语气比较有礼貌。
2、比较多地使用虚拟语气,比如would (had) rather、would (had) sooner、would (just) as soon等等,或者在陈述句中使用过去式表示虚拟语气,或者使用if等引导的从句表示“可能性”。
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例子
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例子跨文化交际是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交际的过程。
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价值观、社会习惯、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差异,很容易发生语用失误。
本文将介绍一些典型的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例子,并分析造成这些失误的原因。
首先,一个常见的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是由于使用姓氏或称谓的问题。
在中国文化中,通常使用姓氏来称呼对方,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习惯用名字来称呼对方。
因此,当中国人用姓氏来称呼西方人时,可能会给人一种陌生、冷漠的感觉,甚至被认为是不友好的行为。
另外,在一些亲密关系中,中国人习惯使用亲昵的称谓,比如“老婆”、“宝贝”等。
但在英语中,这样的称呼可能显得过于亲密,会让西方人感到不舒服或误会您的意图。
其次,在跨文化交际中,礼貌用语的使用也经常容易出现问题。
中国文化中注重礼貌和尊重他人,在与人交谈时会频繁使用各种礼貌用语,比如“请”、“谢谢”等。
然而,在一些西方文化中,人们更注重直接、简洁的表达方式,而过多使用礼貌用语可能被误认为拖延时间或虚伪。
另外,有些西方国家也存在类似于中国的礼节,例如日本的鞠躬礼。
如果外国人在不了解这些礼节的情况下,可能会给对方留下不专业或不懂规矩的印象。
再次,幽默和讽刺是跨文化交际中容易出现误解的领域。
幽默在不同文化中有着巨大的差异,一个文化中的笑话在另一个文化中可能会被误解或毫无反应。
例如,在英语中,讽刺和挖苦是很常见的幽默方式,但在某些亚洲文化中,这种方式是被视为不尊重或冒犯他人的行为。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需要特别谨慎地使用幽默和讽刺,以免引起误解或冲突。
最后,语言的直接性和间接性在跨文化交际中也常常导致失误。
中国文化中,人们倾向于使用间接的语言方式,通过暗示和含蓄来表达自己的意图。
然而,在一些西方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使用直接、直截了当的语言表达方式。
因此,当中国人使用间接的语言方式与西方人交流时,可能会导致信息传达不准确或引发误解。
另外,一些文化中还存在着不同的沟通风格,比如低沉的声音和避免直接目光接触等,在跨文化交际中也需要特别注意。
国际场合中国人英语发言口音
国际场合中国人英语发言口音
中国人在国际场合英语发言时的口音通常取决于个人的英语水平和学习经历。
在英语非母语国家,中国人学习英语时通常会有一些普遍的语音特点,如以下几点:
1. 语音辅音的发音:中国人学习英语时,可能会在一些辅音的发音上有一些困难,例如/r/音的发音。
这可能导致一些重音词的发音不准确。
2. 元音发音:中国人在英语发音中,有时也会出现对元音发音的困难。
例如,对于/i/和/ɪ/的发音,可能会混淆。
3. 语调和重音:中国人在英语发音中,可能会在语调和重音上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这可能是由于母语中的语调和重音规律与英语有所不同。
总体来说,中国人在国际场合的英语口音可能会带有一些中国习得者的语音特点。
然而,随着英语学习水平的提高和不断练习,中国人的英语口音也会逐渐变得更加接近英语母语者的发音。
和外国人用英语交流时,尴尬场面离不开这十类文化差异
和外国人用英语交流时,尴尬场面离不开这十类文化差异缩小无线网卡驱动怎么安装用英语和外国人交流,显然已经不再是以往那么不切实际了,除了少数人出国旅行,如今国内许多地区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人,他们或是留学,或是务工,或是旅游。
虽然和外国人交流的情况仍然不算普遍,但是难免会有这样的时候,所以学习一下英语交流总比尴尬的摇摇头摆摆手要好的多。
不过,和外国人交流的时候难免为产生一些尴尬场面,而这些尴尬场面往往是因为文化差异而导致的,所以接下来就盘点一下十类文化差异。
一、回答提问关于别人的提问,中国人是以肯定或否定对方的提问来进行回答。
而英语则是依据事实结果的肯定火否定来使用YES或者NO。
比如有人问你:Did u eat anything yet?如果事实上你没有吃,你会说:No.如果接下来人家再问你:So you didn’t eat anything?你会不会回答:Yes.如果你真这么回答,那么别人可能会被你弄崩溃,所以你到底是吃没吃饭。
因为你没有吃,就应该继续回答No,这是和中文习惯最明显的差异。
二、亲属称谓英语的亲属称谓比汉语要简单的多,往往一个单词可以代表几个亲属。
并且只区别男性、女性,忽略掉配偶双方因性别不同而出现的称谓差异。
例如:英文“grandparents,grandfather,grandmother”,而中文“祖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英文“uncle”和“aunt”,而中文“伯伯、叔叔、舅舅等,姑妈、姨妈等”。
还有,英文中的表示下辈的“nephew和niece”是不分侄甥的,表示同辈的“cousin”不分堂表、性别。
三、主体中心中国人喜欢为他人考虑,在对话时往往你对方为中心。
而英语母语的外国人则往往从自身角度出发,主导话题。
例如同样在商场,中国人会问顾客您需要什么,而外国人则会问What can I do for you?四、问候用语中国人打招呼,一般都以对方处境或动向为思维出发点。
中英文表达差异
比如,中国人在餐厅或咖啡厅,会说:“我想要一个汉堡包”或者“我想要一杯咖啡”。
但是,如果直接把这些话翻译成英语“I want to have a hamburger.”或“I want to have a coffee.”老外们会觉得这样说话很没有礼貌,当然他们也不会直接告诉你。
而在西方国家,老外们一般会说:“Could I have a hamburger, please?”或“Can I have a coffee, please?”在这里joy同学又提到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打工的孩子最容易不注意的是see you.See u应该是客人说的,隐含了他觉得不错他会再来的意思,而店员最好用低调一点的bye,用see u太强势了。
另外人家说谢谢,你也不用说you are welcome, 这实在是太正式了,有点真把自己当回事觉得帮了人家的味道。
回答cheers或no worries就好,如果仅仅是对方爱说谢,你甚至可以不回应他的谢,直接说你要说的就好,如果是买了他的东西他谢你,更不能说you r welcome了,最好也谢对方”再比如,中国人在拒绝别人邀请的午宴或晚宴时,会说:“抱歉,我不能去,我还有别的安排。
”翻译成英文就是“Sorry,I can’t. I have another appointment.”如果这样说,那别人第二次也许不会再邀请你了。
老外们一般会这样说:“That is a good idea! I would like to join in but I have another appointment today.”我们可以从中总结一些“有礼貌”的技巧:1、西方人(主要指有一定修养的欧美人)在与他人交流时,比较多地使用情态动词:can、could、may、might、would等等;情态动词(Model Verbs)又称为情态助动词(Model Auxil-iaries),表示说话人的语气,可表达建议、要求、可能和意愿等,使得说话的语气比较有礼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的英语以Chinglish或Chenglish闻名于世。
中国人最大的英语发音问题就是没有连读,但这都不是最主要的语言问题。
老外们时常议论,很多中国人在说英语时,听起来没有礼貌;并不是这些中国人本身没礼貌,而是他们还没有习惯英语的礼貌表达方式。
比如,中国人在餐厅或咖啡厅,会说:“我想要一个汉堡包”或者“我想要一杯咖啡”。
但是,如果直接把这些话翻译成英语“I want to have a hamburger.”或“I want to have a coffee.”老外们会觉得这样说话很没有礼貌,当然他们也不会直接告诉你。
而在西方国家,老外们一般会说:“Could I have a hamburger, please?”或“Can I have a coffee, please?”在这里joy 同学又提到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打工的孩子最容易不注意的是see you.See u应该是客人说的,隐含了他觉得不错他会再来的意思,而店员最好用低调一点的bye,用see u太强势了。
另外人家说谢谢,你也不用说you are welcome, 这实在是太正式了,有点真把自己当回事觉得帮了人家的味道。
回答cheers或no worries就好,如果仅仅是对方爱说谢,你甚至可以不回应他的谢,直接说你要说的就好,如果是买了他的东西他谢你,更不能说you r welcome了,最好也谢对方”再比如,中国人在拒绝别人邀请的午宴或晚宴时,会说:“抱歉,我不能去,我还有别的安排。
”翻译成英文就是“Sorry,I can’t. I have another appointment.”如果这样说,那别人第二次也许不会再邀请你了。
老外们一般会这样说:“That is a good idea! I would like to join in but I have another appointment today.”我们可以从中总结一些“有礼貌”的技巧:1、西方人(主要指有一定修养的欧美人)在与他人交流时,比较多地使用情态动词:can、could、may、might、would等等;情态动词(Model Verbs)又称为情态助动词(Model Auxil-iaries),表示说话人的语气,可表达建议、要求、可能和意愿等,使得说话的语气比较有礼貌。
2、比较多地使用虚拟语气,比如would (had) rather、would (had) sooner、would (just) as soon等等,或者在陈述句中使用过去式表示虚拟语气,或者使用if等引导的从句表示“可能性”。
这样说话可以使人感觉表达者是在考虑达到最佳的结果或方式,尽量避免不好的结果或方式,或者推测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找出可能解决的办法。
3、往往在句尾加please,而不是在句首加please。
当please用在句首的时候,语气听起来就比较强,听起来像命令。
比如请求别人做某事的时候,我们中国人会说“请在周一前给我回复。
谢谢。
”但是如果你直接用英语说“Please reply to me by Monday. Thank you.”听者会觉得你是在命令他,一点礼貌也没有。
而如果这样说:“Could you please reply to me byMonday? Thank you.”就显得有礼貌了。
4、在陈述句的表达可能显得生硬、没礼貌时,尽量使用疑问句、否定句或从句,尽量避免自己的主观判断或武断,以积极的、建议的、比较的、人性的语气,代替消极的、命令的、直接的、武断的语气。
5、说话要以他人为中心,以肯定他人、赞同他人为前提,让自己显得谦卑、渺小。
说完之后,还要附带一句“Thank you”或“Thanks”。
其实,这种礼貌的表达方式是来自古老的中国。
这是东西方文化的共同点,也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
了解英语中礼貌的表达方式,尽量让自己的英语表达更有礼貌,融入社会。
.................................................................................................................................. ................说到这里,我们索性再八一八英国人那些弱爆了的思维吧。
当英国人夸你“很不错”时,当英国人“顺便说一句”时,当英国人说“基本同意”时,他们想表达的实际含义是什么呢?而你又是如何理解的呢?千万不要误会他们的意思,闹出笑话!When the British say "I hear what you say. " They mean "I disagree and do not want to discuss it further." But what others understand is "He accepts my point of view."当英国人说“我听到你所说的了”时,他们的意思是“我不同意也不想就其做进一步讨论”,而其他人却理解成了“他接受了我的观点”。
When the British say "With the greatest respect... " They mean "I think you are an idiot." But what others understand is "He is listening to me."当英国人说“出于最大的尊重…”时,他们的意思是“我觉得你太二了”,而其他人却理解成了“他正听我说话呢”。
When the British say "That's not bad. " They mean "That's good." But what others understand is "That's poor."当英国人说“不算太糟”时,他们的意思是“太好了”,而其他人却理解成了“太差了”。
When the British say "That is a very brave proposal. " They mean "You are insane." But what others understand is "He thinks I have courage."当英国人说“那真是一个非常有勇气的提议”时,他们的意思是“你真是疯了”,而其他人却理解成了“他觉得我很有胆识”。
When the British say "Quite good. " They mean "A bit disappointing." But what others understand is "Quite good."当英国人说“很不错哦”时,他们的意思是“有点小失望”,而其他人却理解成了“真心不错”。
When the British say "I would suggest... " They mean "Do it or be prepared to justify yourself." But what others understand is "Think about the idea, but do what you like."当英国人说“我想建议的是……”时,他们的意思是“去实践或者做好准备证明你自己”,而其他人却理解成了“考虑一下他的点子,但还是做我想做的”。
When the British say "Oh, incidentally / by the way... " They mean "The primary purpose of our discussion is..." But what others understand is "That is not very important."当英国人说“顺便说一句……”时,他们的意思是“我们讨论的最根本目的是……”,而其他人却理解成了“接下来的话不是非常重要”。
When the British say "I was a bit disappointed that... " They mean "I am annoyed that..." But what others understand is "It doesn't really matter."当英国人说“我对……有点小失望”时,他们的意思是“我对……很恼火”,而其他人却理解成了“无伤大雅”。
When the British say "Very interesting. " They mean "That is clearly nonsense." But what others understand is "They are impressed."当英国人说“非常有意思啊”时,他们的意思是“那明显是瞎扯淡”,而其他人却理解成了“那真是让人印象深刻”。
When the British say "I'll bear it in mind. " They mean "I've forgotten it already." But what others understand is "They will probably do it."当英国人说“我刻在脑子里了”时,他们的意思是“我已经不记得了”,而其他人却理解成了“他们大概会去做的吧”。
When the British say "I'm sure it's my fault. " They mean "It's your fault." But what others understand is "Why do they think it was their fault?"当英国人说“我确定是我错了”时,他们的意思是“那其实是你的错”,而其他人却理解成了“为什么他们会觉得是他们的错呢?”When the British say "You must come for dinner. " They mean "It's not an invitation, I'm just being polite." But what others understand is "I will get an invitation soon."当英国人说“你一定要来赴宴”时,他们的意思是“那绝不是什么邀请,我只不过想礼貌一些”,而其他人却理解成了“马上我就会收到一个邀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