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合集下载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利率市场化就是将利率的定价权交给市场,根据资金供求方自身的情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市场利率为中介,以市场供求关系绝对利率水平的利率体系。

我国在推行利率市场化之前一直都是对利率进行管制的,但是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金融开放程度不断变大,利率管制的弊端也逐渐浮出水面。

例如在贷款市场上,出现因低利率导致的资源错配,就有可能出现资金黑市,一些非法机构套取银行信贷资金再去外面借出;或者如果由于利率管制造成存款低利率,一方面会使居民财产缩水,另一方面增加银行吸收存款的难度。

利率水平不能完全反映出市场真实的资金需求,导致金融乱象。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遵循“先外币、后本币;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先贷款;后存款”的原则。

从1996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放开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利率时起,到2015年开放存款利率浮动上限为标志,经过20多年不断深入,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才初步宣告完成。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针对货币市场利率和外币利率(1996-2003年)1、以国债利率招标为起点,债券利率市场化。

以银行间市场债券利率的市场化,全面开设调节利率以外的资金搭配机制,使得利率市场化规模不断扩大,银行间市场利率的建立和健全创造了基准利率的收益率曲线,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自主定价水平。

2、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推动完成资金批发利率市场化我国不再全权管理银行之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由拆借双方依据资金供求关系自行计算拆借利率。

3、外币利率市场化首先实行300万美元以上大额外币存款利率协商确定机制,逐渐过渡到放开一部分小额外币存款的利率管制,另一部分外币存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

并逐步放开外币贷款利率。

二、金融机构贷款利率(2004-2013年)主要遵循“先贷款、后存款”的原则,中国人民银行之所以设立“先贷款、后存款”的原则,是因为相对于贷款利率市场化,存款利率市场化要求更加审慎,存款利率市场化需要银行具备健全的体制和产权约束机制,否则万一产生恶性竞争,很可能影响金融体系的安全。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演变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演变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演变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演变引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承载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体系的变革和发展。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历程及方向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历程及方向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历程及方向赵洁心投资1301 1306060103(一)改革历程确定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

1、 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九五”时期深化利率改革的方案》初步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路。

2、 1996年6月1日,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实现由拆借双方根据市场资金供求自主确定拆借利率。

3、1997年6月,银行间债券市场正式启动,同时放开了债券市场债券回购和现券交易利率。

4、1998年,将金融机构对小企业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由10%扩大到20%,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由40%扩大到50%。

5、1998年3月,改革再贴现利率及贴现利率的生成机制,放开了贴现和转贴现利率。

6、1999年10月,对保险公司大额定期存款实行协议利率,对保险公司3000万元以上、5年以上大额定期存款,实行保险公司与商业银行双方协商利率的办法。

7、1999年允许县以下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最高可上浮30%,将对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最高可上浮30%的规定扩大到所有中型企业。

8、2000年9月21日,实行外汇利率管理体制改革,放开了外币贷款利率;300万美元以上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由金融机构与客户协商确定。

9、2002年,扩大农村信用社利率改革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农村信用社利率浮动幅度;统一中外资金融机构外币利率管理政策。

10、2002年3月,将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对中国居民的小额外币存款,纳入中国人民银行现行小额外币存款利率管理范围,实现中外资金融机构在外币利率政策上的公平待遇。

(二)改革方向“十二五”时期如何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目前对此已经有一些讨论,“十二五”规划纲要也正在制定过程中。

这里我初步谈几点考虑。

一是选择具有硬约束的金融机构,让它们在竞争性市场中产生定价,在一定程度上把财务软约束机构排除在外。

前面提到过,2003年开始推进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时,由于改革进程不同,各家银行的自我约束很不一样:部分银行已经实现财务重组,资本充足率较高,资本约束较强;而有的银行资本充足率为负数,也不受资本约束。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利率市场化进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具活力和潜力的经济体之一。

在这一过程中,利率市场化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中国逐步推进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取得了显著成就。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面临了多重困难和挑战,其中包括金融体制的不完善。

当时,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对金融市场的调控和干预程度比较高,市场利率基本由国家决定。

这种体制限制了金融市场的活力和竞争力,导致了资源配置的扭曲和效率的低下。

为了推动经济的市场化改革,中国开始了金融体制的改革。

首先是建立了现代化金融体系的基础,包括设立了商业银行、证券市场和保险市场等,并引入了外资银行和外资证券公司。

这些措施为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奠定了基础。

然后,在1990年代初,中国开始试点推行市场化利率政策。

这意味着金融机构可以根据市场供求关系来确定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而不再完全由国家决定。

市场力量开始在利率形成中发挥作用,为金融市场注入了更大的活力。

随着时间推移,这些试点逐渐扩大到全国范围。

然而,尽管利率市场化进程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实践中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由于金融市场在改革开放初期的相对滞后,很多金融机构缺乏市场竞争能力和专业知识,导致利率市场化进程推进缓慢。

其次,由于存在垄断和潜在风险,中国政府仍然需要一定程度的干预和调控,以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安全。

同时,由于金融市场的不健全,市场利率水平可能受到一些非市场因素的影响,进一步制约了利率市场化的发展。

为了克服这些挑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

首先,加强了金融机构的监管和管理,提升了金融市场的竞争力和服务水平。

其次,完善了金融市场的基础设施和规范体系,提高了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和效率。

同时,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和开放政策,吸引更多的外资进入中国金融市场,增加市场竞争和活力。

利率市场化后我国利率趋势变化

利率市场化后我国利率趋势变化

一、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始于1996年,已进行20余年。

总体来看,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利率市场化,第二个阶段为外币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第三个阶段则是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市场化。

中国人民银行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并于2015年10月23日取消了存款利率浮动上限,我国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放开,利率市场化改革基本完成。

未来,我国将建立与利率市场化相适应的利率管理和宏观调控体系,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健全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建立风险利率定价体系,创新货币调控手段,提高货币政策执行效率,确保宏观调控目标顺利实现。

二、短期内利率趋势的影响因素分析受国内外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短期内国内市场利率出现全线上扬的趋势。

从2016年底开始,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中期票据利率和国债到期收益率等都出现显著的上行,目前仍然保持着上行的压力。

首先,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减轻,但金融风险有所积聚,国内货币政策面临去金融杠杆和抑资产泡沫的要求,金融监管力度不断加强,资金环境趋紧,短期内国内市场利率存在上行压力。

2016年以来,国内宏观经济形势缓中趋稳,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减轻,通胀压力阶段性提升但总体温和。

在L型经济新常态下,为适应国内去金融杠杆和抑制资产泡沫的要求,国内货币政策由稳健中性转向中性偏紧。

从2016下半年开始,货币市场的中枢利率就随金融部门去杠杆而逐渐上行。

2017年春节前后,央行先后上调了中期借贷便利(MLF)、逆回购和常备借贷便利(SLF)等多种政策操作利率,發出明确的加息信号。

2017年3月,在进行多天连续的逆回购操作实现资金净回笼后,央行再次上调逆回购、6个月期MLF和SLF利率。

其次,受全球经济回暖和美联储加息的影响,为应对资本外流和人民币贬值压力,短期内需上调国内市场利率,以应对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因素。

当前,全球经济整体处于上行通道,海外市场复苏,全球通胀预期再起,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呈分化态势。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主要进程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以下我列出了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重大变革。

1996.6.1: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实现由拆借双方根据市场资金供求自主确定拆借利率。

1997.6:银行间债券市场正式启动,同时放开了债券市场债券回购和现券交易利率。

1998.3:改革再贴现利率及贴现利率的生成机制,放开了贴现和转贴现利率。

1998.9:放开了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券市场化发行利率。

1999.9:成功实现国债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招标发行。

1999.10:对保险公司大额定期存款实行协议利率,对保险公司3000万元以上、5年以上大额定期存款,实行保险公司与商业银行双方协商利率的办法。

2000.9.21:实行外汇利率管理体制改革,放开了外币贷款利率;300万美元以上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由金融机构与客户协商确定。

2002.1:扩大农村信用社利率改革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农信社利率浮动幅度;统一中外资外币利率管理政策。

逐步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权,简化贷款利率种类,取消了大部分优惠贷款利率,完善了个人住房贷款的利率体系。

2002.3:将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对中国居民的小额外币存款,纳入人民银行现行小额外币存款利率管理范围,实现中外资金融机构在外币利率政策上的公平待遇。

2003.4:放开人民币各项贷款的计息、结息方式,由借贷双方自行商定。

2003.6:放开境内英镑、瑞士法郎、加拿大元的小额存款利率,同时对美元、日元、欧元、港币的小额存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

2004.1.1: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上限可为基准利率的1.7倍,农村信用社可达2倍;下限为0.9倍。

2004.3.25: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在再贷款基准利率基础上适时加点。

2004.10.29:放开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但城乡信用社除外,允许其上限可扩大为基准利率的2.3倍。

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仍然为0.9倍。

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利率化改革在我国已经逐步深入,大家知道目前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已经到达哪一步了吗?下面就让店铺带着大家一起去了解一下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吧。

货币市场利率市场化进程(已经完成):早在1986年的时候,人民银行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条例》,规定同业可以拆借,此后同业拆借业务开始晃晃悠悠上路,跌跌撞撞发展。

1990年《同业拆借管理试行办法》颁布,首次系统地制订了同业拆借市场运行规则,并确定了拆借利率实行上限管理的原则。

既然有上限管理,自然不能算完整的市场化。

所以呢,还得继续改革。

1996年《关于取消同业拆放利率上限管理的通知》出炉,统一同业拆借市场的同时,取消了利率上限管制。

总结:掐头去尾,差不多将近10年时间过去了,货币市场利率市场化基本完成。

当然,学界也有人认为,货币市场的利率市场化,一直到2007年上海银行间拆放利率(SHIBOR)诞生才算正式完成。

无论如何,货币市场大概用去十几二十年时间,已经彻底完成了市场化改革。

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化进程(已经完成):1991年,国债发行市场化尝试,试行承购报销。

按照惯例,第一步试点总归是最小心翼翼进展缓慢的,眨眼五年时间过去了。

1996年,财政部终于通过证券交易所市场平台实现了国债的市场化发行。

走完第一步,第二步和第三棒接踵而至。

1997年,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和现券交易价格同步放开。

1998年,国开行金融债市场化发行。

1999年,财政部在银行间债券市场运用利率招标方式发行国债。

存贷款利率市场化进程(仅剩核心部分):1987年,人行下发《关于下放贷款利率浮动权的通知》,放权给商业银行利率浮动,约定商业银行可根据国家的经济政策,以国家规定的流动资金贷款利率为基准上浮贷款利率,浮动幅度最高不超过20%。

1996年,面对固定资产投资爆棚的局面,管理层小小地开了一把倒车,规定贷款利率的上浮幅度由20%缩小为10%,下浮10%不变,浮动范围仅限于流动资金贷款。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
扩大 Click for
more info
▪ 商业票据利率可作为1年期贷款利率的Ba基nk准
——根据经验,资料,专家预测而得
利率市场化对中国银行业的潜在影响
1 资金成本上升,降低银行 整体的收益率
2 贷款结构将出现一定变化, 尤其是那些过往无法获得 信贷的企业或个人
3 信贷组合内在风险提高, 潜在银行危机的可能性加 大
新加坡
印度尼西亚
澳大利亚
新西兰
加拿大 美国
挪威
芬兰
英国
德国
法国 意大利 土耳其
埃及
哥伦比亚 秘鲁
巴西
智利
乌拉圭
阿根廷
南非 放开利率管制的国家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70年代
•80年代
• 90年代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000年代
中国大陆
▪ 放开同业拆借利率,
利率市场化开始
▪ 扩大贷款利率浮动
范围
▪ 放开贴现利率 ▪ 采用市场招标形式
第八小组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 利 率 市 场 化 已成为一个热点问题,我国正在面临 利率市场化的改革.
现在,让我们走进…
我国的 利率市场化之路
概念
简单来说,利率市场化就是将存款利 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放开,具体由 各银行自己决定。
绝大多数关键市场已开放了对利率的管制
美国
韩国 日本
印度
泰国 菲律宾 马来西亚
1980: 推行利率市场 化(实施「银 行利率调整要 点」)
1986: 简化存款利率 种类
台湾利率市场化的 启示
▪ 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利率市场化就势
在必行。
▪ 由于利率市场化本身要求诸多复杂前提条

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早在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九五”时期深化利率改革的方案》,初步提出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路。

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2001年九届人大四次会议提出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提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

通过十余年的努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特别是货币市场利率放开的进度比较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是逐步实现货币市场利率品种的市场化,包括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债券回购利率、票据市场转贴现利率、国债与政策性金融债的发行利率和二级市场利率等。

二是不断简化存贷款利率管理。

过去管理的利率品种很多,近年来,通过放开或取消管制,提高了商业银行管理利率的自主性。

三是先后三次扩大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利率浮动幅度,增强了银行贷款的风险管理能力,缓解了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

四是放开了对外币利率的管理。

目前,人民银行管理的外币利率品种已经很少了。

五是中资银行法人对中资保险公司法人试行大额定期存款业务,利率由双方协商确定。

总之,从制度方面看,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近中期目标已经基本实现。

•(二)银行间拆借利率正式放开•从1996年1月1日起,所有同业拆借业务均通过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网络办理,生成了中国银行间拆借市场利率(CHIBOR)。

•1996年6月1日,人民银行《关于取消同业拆借利率上限管理的通知》明确指出,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由拆借双方根据市场资金供求自主确定。

•2000年9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人民银行组织实施了境内外币利率管理体制的改革•2003年7月,小额外币存款利率由原来国家制定并公布7种减少到境内美元、欧元、港币和日元4种。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1993年:中国共产党的十四大《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中国利率改革的长远目标是: 建立以市场资金供求为基础,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调控核心,由市场资金供求决定各种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的市场利率管理体系。

1996年:1996年6月1日,人民银行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此举被视为利率市场化的突破口。

1997年:1997年6月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放开。

1998年:人民银行改革了贴现利率生成机制,贴现利率和转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的基础上加点生成,在不超过同期贷款利率(含浮动)的前提下由商业银行自定。

1999年:1999年10月,人民银行批准中资商业银行法人对中资保险(放心保)公司法人试办由双方协商确定利率的大额定期存款(最低起存金额3,000万元,期限在5年以上不含5年), 进行了存款利率改革的初步尝试。

2003年11月,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可以开办邮政储蓄协议存款(最低起存金额3,000万元,期限降为3年以上不含3年)。

2000年:2000年9月,放开外币贷款利率和300万美元(含300万)以上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300万美元以下的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仍由人民银行统一管理。

2004年:2004年1月1日,人民银行再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

2004年10月,贷款上浮取消封顶;下浮的幅度为基准利率的0.9倍,还没有完全放开。

与此同时,允许银行的存款利率都可以下浮,下不设底。

2006年:2006年8月,浮动范围扩大至基准利率的0.85倍。

2013年:2013年7月,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

将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

并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改变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确定的方式, 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

下一步将进一步完善存款利率市场化所需要的各项基础条件,稳妥有序地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

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2016/12/19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学院
消极的影响
3、利率市场化可能会带来新的金融腐败。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前,中国人民银行享有利率水平的决定权, 商业银行作为利率政策的执行者,没有自行制定贷款利率的权 利,只有“贷”或“不贷”的权利。而在利率市场化之后,商 业银行则同时享有这两项权利。这两项权利归于一身,这使得 很多商业银行不再按其应寻的原则制定存贷款利率水平,这会 形成一种不是人人平等的利率价格,这对其它贷款人和各大银 行的利益带来了极大的损害,对社会的稳定性也产生了不利的 影响。同时,因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并未发展健全,银行风险 内控经验和利率定价经验还远远不足,金融腐败现象发生的几 率就会增大。
谢谢观看!
2016/12/19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学院
2016/12/19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学院
消极的影响
5、传统的业务结构和客户结构不能适应利率市场化的发展。 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是以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为核心,利 息收入作为利润的主要来源,业务发展上过度依赖大中型公司 客户,这导致商业银行客户结构、业务结构、信贷投向严重 “同质化”。在放开利率管制的情况下,银行生存的需求再也不 能仅仅建立在单一存贷利差收入的基础上,商业银行必须在此 基础上调整业务结构及经营战略,这会增加其面临的风险和压 力。
2016/12/19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学院
二、中国央行做的工作
2005年
2004年 2000年
1996年
2016/12/19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学院
二、中国央行做的工作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相较其他改革慢了一些,央行希望这 个过程走得快一点,并且正在积极推动商业银行朝这个方向发 展;而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条件越来越成熟,商业银行应该 进一步学会对自己的存贷款价格做出决策。

关于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论述

关于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论述

关于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论述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

它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经济转轨中包括利率市场化在内的金融体系市场化就风行全球,并正在中国大地上蓬勃进行。

对于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研究,我认为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大致的方向。

先从大的方向看,由国际经验可以看出,利率市场化的步骤一般包括:①通过提高利率,使市场达到均衡状态,保持经济金融运行的稳定;②完善利率浮动制,扩大利率浮动范围,下方利率浮动权;③实行基准利率引导下的市场利率体系。

先看几个世界上有名的国家地区的改革历程:(1)美从1980年正式推行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到1986年取消“Q 条例”,历时6年;(2)日本从84年引入市场化的大额存单,到92年才启动活期存款的市场化,直到94年完全开放,也经历了10年;(3)韩国84年开始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尝试,89年宣告失败,到97年才完全实现了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一共花了13年;(4)台湾从80年放开存款利率下限(上限管住)、贷款上下限管理,到89年全部市场化历时9年。

从小的方面即我国利率改革的进程来看,目前已经进入第三阶段,即通过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资产多元化来推进利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采取的是渐进方式,总体思路是:首先从发展货币市场入手,形成一个更为可靠的市场利率信号,进而以这一市场利率为向导,及时调整贷款利率,扩大浮动范围,促进银行之间利率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最后逐步放开存款利率。

下面再对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一、改革开放前从1953-1979年,我国基本实行的是由中国人民银行统揽一切金融业务的“大一统”金融体制。

在这一体制下,中国人民银行既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又办理所有具体银行业务;既是金融行政管理机关,又是经营金融业务的经济实体。

利率市场化进程

利率市场化进程

利率市场化进程随着中国金融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入,利率市场化已成为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围绕利率市场化的概念、背景、意义以及推进进程等方面进行探讨。

1. 利率市场化的概念利率市场化是指利率形成机制由政府指导下的行政干预向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一种机制转变。

在此过程中,市场力量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在供求关系的影响下决定利率水平的形成。

2. 利率市场化的背景2.1 经济改革的需要随着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推进,市场化程度逐渐加深。

而利率市场化是市场化经济体系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金融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

2.2 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全球范围内,已经有许多国家和地区实施了利率市场化。

中国作为国际经济大国,要与国际接轨,推进利率市场化是必然选择。

3. 利率市场化的意义3.1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利率市场化能够通过供求关系的自由竞争,实现资金的优化分配,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资金能够流向真正的高效领域,促进经济发展。

3.2 降低金融风险利率市场化可以引导金融机构更加注重风险认知和风险管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高市场参与者的风险承担能力,降低金融风险。

3.3 提升金融市场竞争力利率市场化可以促进金融市场的竞争,增加金融产品的多样性,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提升金融市场的国际竞争力。

4. 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进程4.1 利率形成机制的改革中国通过逐步取消利率管制和限制,完善市场化的利率形成机制。

例如,建立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作为银行贷款利率的基准,从而使利率更加市场化。

4.2 金融市场的发展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日益增多,市场化程度逐渐提高。

同时,监管机构也在不断加强金融市场的监管,增加金融市场的透明度。

4.3 利率市场化的法律法规建设利率市场化需要依法依规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对于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需要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为利率市场化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5. 利率市场化进程面临的挑战5.1 利率市场化的平稳过渡利率市场化进程中,需要平稳过渡以防止金融市场出现过度波动。

利率市场化进程

利率市场化进程

利率市场化进程1993年:中国共产党的十四大《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中国利率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建立以市场资金供求为基础,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调控核心,由市场资金供求决定各种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的市场利率管理体系。

1996年:1996年6月1日,人民银行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此举被视为利率市场化的突破口。

1997年:1997年6月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放开。

1998年8月,国家开发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首次进行了市场化发债,1999年10月,国债发行也开始采用市场招标形式,从而实现了银行间市场利率、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发行利率的市场化。

1998年:人民银行改革了贴现利率生成机制,贴现利率和转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的基础上加点生成,在不超过同期贷款利率(含浮动)的前提下由商业银行自定。

1998年、1999年:人民银行连续三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

央行行长周小川在文章《关于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若干思考》中坦承,2003年之前,银行定价权浮动范围只限30%以内。

1999年:1999年10月,人民银行批准中资商业银行法人对中资保险(放心保)公司法人试办由双方协商确定利率的大额定期存款(最低起存金额3,000万元,期限在5年以上不含5年),进行了存款利率改革的初步尝试。

2003年11月,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可以开办邮政储蓄协议存款(最低起存金额3,000万元,期限降为3年以上不含3年)。

2000年:2000年9月,放开外币贷款利率和300万美元(含300万)以上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300万美元以下的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仍由人民银行统一管理。

2002年3月,人民银行统一了中、外资金融机构外币利率管理政策,实现中外资金融机构在外币利率政策上的公平待遇。

2003年7月,放开了英镑、瑞士法郎和加拿大元的外币小额存款利率管理,由商业银行自主确定。

2003年11月,对美元、日圆、港币、欧元小额存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及其重要意义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及其重要意义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及其重要意义深圳大学2014金融学一班 卢雷2014/11/25利率市场化是指货币当局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货币当局则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间接调控和影响市场利率水平,以达到货币政策目标。

因此,利率市场化是针对利率管制的改革。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它有利于加强金融间接调控,完善金融机构自主经营机制和提高竞争力。

也是加入WTO的必要条件。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整体规划进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1.首先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

2.放开债券市场利率。

3.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并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顺序进行。

4.中央银行不在统一规定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水平,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间接调节货币市场利率,间接影响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

最终形成货币市场利率对金融机构存贷利率影响机制。

  二.我国推行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形成比较规范的金融市场环境。

我国金融市场尚处于发育和形成之中,全国统一的金融市场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由于我国金融市场总体规模不大,市场主体单一,融资工具少,市场机制不健全,运转效率低下,造成金融市场的垄断和分割,资金不能在地区之间、行业之间、银行之间以及各金融子市场之间有效进出和自由流动。

特别是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分割与脱节,打断了资金在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有效循环,造成金融资源的刚性配置、结构性失衡和寻租行为。

在加快我国金融统一市场建设,促进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协调发展中,利率的市场化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2、有利于促进国有银行经营机制的根本性转变。

我国资金流通和运作的中心是银行,银行改革的成功与否对整个金融改革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我国银行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商业化经营和企业化管理,这就要求在银行体制改革方面合理界定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的职能,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构建相应的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使商业银行成为真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在银行经营机制转换方面强化中央银行对金融业的宏观调控,实现由行政管理向市场导向管理的转变,推动银行经营理念、经营目标、经营行为、经营方式创新,以效率最大化为目标,以市场化发展为导向。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主要进程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以下我列出了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重大变革。

1996.6.1: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实现由拆借双方根据市场资金供求自主确定拆借利率。

1997.6:银行间债券市场正式启动,同时放开了债券市场债券回购和现券交易利率。

1998.3:改革再贴现利率及贴现利率的生成机制,放开了贴现和转贴现利率。

1998.9:放开了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券市场化发行利率。

1999.9:成功实现国债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招标发行。

1999.10:对保险公司大额定期存款实行协议利率,对保险公司3000万元以上、5年以上大额定期存款,实行保险公司与商业银行双方协商利率的办法。

2000.9.21:实行外汇利率管理体制改革,放开了外币贷款利率;300万美元以上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由金融机构与客户协商确定。

2002.1:扩大农村信用社利率改革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农信社利率浮动幅度;统一中外资外币利率管理政策。

逐步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权,简化贷款利率种类,取消了大部分优惠贷款利率,完善了个人住房贷款的利率体系。

2002.3:将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对中国居民的小额外币存款,纳入人民银行现行小额外币存款利率管理范围,实现中外资金融机构在外币利率政策上的公平待遇。

2003.4:放开人民币各项贷款的计息、结息方式,由借贷双方自行商定。

2003.6:放开境内英镑、瑞士法郎、加拿大元的小额存款利率,同时对美元、日元、欧元、港币的小额存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

2004.1.1: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上限可为基准利率的1.7倍,农村信用社可达2倍;下限为0.9倍。

2004.3.25: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在再贷款基准利率基础上适时加点。

2004.10.29:放开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但城乡信用社除外,允许其上限可扩大为基准利率的2.3倍。

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仍然为0.9倍。

利率市场化进程

利率市场化进程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一直贯穿于我国金融市场培育和发展的全过程。

主要的进程如下:
(一)同业拆借利率市场化
1.1996年1月1日,央行建立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形成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Chibor);
2.1996 年6 月1 日,在Chibor成功运行半年的基础上,央行放开对其上限管制,实现利率水平完全由拆借双方自主决定。

(二)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化
1.1996年,证券交易所市场通过利率招标等多种方式率先实现国债发行利率市场化;
2.1997年6月,央行建立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存款类金融机构所持国债统一转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流通,实现国债交易利率市场化;
3.1998年9月,国家开发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以利率招标方式成功发行政策性银行金融债。

(三)贷款利率市场化
1.2004年10月,经过多次调整,央行取消贷款上浮封顶(信用社最高上浮基准利率的
2.3倍),贷款最多下浮到基准利率的0.9倍;
2.2006年8月和2008年10月,央行将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分别下调到基准利率的0.85倍和0.7倍;
3.2012年6月和7月,贷款利率下浮区间分别扩大至基准利率的0.8倍和0.7倍;
4.2013年7月20日,央行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个人住房贷款暂不调整),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贷款利率实现市场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键入公司名称]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国的利率改革进程不明2016/7/30 Saturday随着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利率市场化问题已作为一个重要改革内容提上议事日程。

目录:(一)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背景1.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内部环境分析2.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外部环境分析(二)影响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因素及相关模型的分析(三)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以及现阶段取得的成就(四)中国利率市场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五)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意义及评价1.利率市场化对不同经济主体的影响2.对我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评价3.以2015年10月的利率改革做具体的分析阐述4.未来我国针对利率市场化货币政策调整的总体考虑?(一)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背景1.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内部环境分析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体系和国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可以说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就是创造利率市场化环境的过程。

政府对利率的控制最终将会阻碍金融部门的发展,放开利率要求有一定的前提条件,要有充分的政策准备。

否则,即使可以很容易地放开利率,但却会损害到整个金融系统的安全。

因此,放开利率必须认真研究分析内部环境。

不利条件:1)宏观环境经济基本稳定,但财政连年赤字,宏观稳定存在隐患。

发展中国家的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改革要求有一个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专家们的意见,只有在一国宏观经济稳定和银行监管充分有效并同时存在时,才可以迅速实现利率市场化。

而我国财政赤字严重,2014年拟安排财政赤字13500亿元,比上年增加15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9500亿元,由中央代地方发债4000亿元。

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随着经济总量扩大而有所增加,而且前现实中政府以企业名义在商业银行体系中的借贷也是有可观的数字。

2)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加上自身长期积累下来的体制与结构弊端,目前国内市场普遍存在需求不足,政府已将利率调到相当低的水平。

即使通货膨胀率为零,实际利率也已低到很难刺激投资、促进消费的程度。

有利条件:1)金融体制改革在建立适应市场宏观调控监管体系、构造市场主体方面取得很大进展,如:逐步统一了银行同业拆借市场,放开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形成一个全国统一拆借市场利率。

2)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企业对利率市场化的承受能力不断提高,但部分国有企业经营状况不佳,预算软约束尚未消除。

2.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外部环境分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上利率市场化已成趋势,美国于1986年3月成功地实现了利率市场化,日本于1994年10月最终成功地实现了利率市场化。

台湾、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也相继实现了利率市场化。

中国加入WTO后,在5年后取消外资银行开展人民币业务的地域和客户服务限制,并可以经营银行零售业务,银行业的所有业务将彻底放开。

面对内忧外患,中国银行业又谈何容易在加入WTO后与外资银行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展开新一轮较量,不在改革中“创新”,就在竞争中“淘汰”,为适应这一开放形势,我国现行的利率体系走向市场化是势所必然。

(二)影响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因素及相关模型的分析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加深,一些原来因为利率管制而对利率影响不显著的因素对利率的影响开始加强,投资者及金融管理者在进行决策的时候不得不开始考虑这些因素对利率的影响,从而更好地运用利率这一经济杠杆,获取更好的经济效应。

1、汇率预期对利率的影响汇率对利率的影响以2005年的人民币汇率改革为分界线,汇改前汇率对于利率的影响不大,2005年汇率改革我国建立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汇率不再是稳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的幅度空间内变化,对利率的影响作用增强了。

可以通过M-F模型均衡和利率平价方面进一步分析。

2、汇率风险对于利率的影响2005年汇改前,我国的汇率长期稳定,几乎完全屏蔽了汇率风险,进而其对汇率的影响也就微乎其微了。

汇改之后,我国实行了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汇率风险相对加大,汇率弹性增强。

汇率弹性主要体现在人民币汇率在不同的交易日波动的差异。

短期内,汇率弹性与利率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即弹性增大使得利率波动的幅度也增大了。

另一方面,汇率制度的改革使得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加强,货币当局为了稳定货币供应量,不得不频繁的进行冲销式干预,导致了货币市场利率波动幅度较大。

3、中美利差对利率的影响随着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提高,我国金融机构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程度的加强使得我国的利率水平与其他国家的利率水平产生关联。

一般来说,一国的经济波动可以通过“利率机制”传递,及外国利率的变化会引起资金在国家之间的流动发生变化,就会使得相应变量发生变动,从而对另一国的经济产生影响。

4、通货膨胀对利率的影响通过费雪效应理论来说明利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

费雪认为,在货币价值或物价水平稳定时,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是一致的;而当货币升值(贬值)、物价下跌(上升)时,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之间就会存在差异。

费雪效应表明:物价水平上升时利率水平一般有上升的趋向,物价水平下降时利率水平一般有下降的趋向。

结论:在利率市场化前提下,利率与汇率预期、汇率风险、中美利差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但由于目前为止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还不够完善,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上述因素对利率影响的传导机制。

因此我国应该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完善利率调节机制,实行更加灵活的有弹性的汇率机制,逐步放开资本管制,建立汇率与利率之间的双向信息传导关系,提高我国的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使得汇率和利率成为真正调节我国经济的重要杠杆。

首先从发展货币市场入手,形成一个更为可靠的市场利率信号,进而以这一市场利率为导向,及时调整贷款利率,扩大浮动范围,促使银行间利率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最后逐渐放开存款利率。

(三)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以及现阶段取得的成就1993年:中国利率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建立以市场资金供求为基础,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调控核心,由市场资金供求决定各种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的市场利率管理体系。

1996年:1996年6月1日,人民银行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1997年:1997年6月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放开1998年:人民银行改革了贴现利率生成机制,贴现利率和转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的基础上加点生成,在不超过同期贷款利率(含浮动)的前提下由商业银行自定。

1998年、1999年:人民银行连续三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

2003年11月,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可以开办邮政储蓄协议存款2000年以后逐渐对外币存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商业银行可根据国际金融市场利率变化,在不超过上限的前提下自主确定。

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并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改变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确定的方式,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

2004年:2004年1月1日,人民银行再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

2015年10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放开存款利率浮动上限(四)中国利率市场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市场化利率的形成离不开一个统一完善的金融市场,市场化各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也离不开一个多元化的金融市场。

利率市场化也需要汇率、资本项目放开等一系列配套改革措施。

换而言之,我国目前要完全实现利率市场化,还存在一定的不完善之处。

利率市场化存在的问题:国有企业对资金的依赖与其经济效益的不佳;国有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不完善,目前中国的整个金融体制中,国有部门仍占有绝对比重,在这种条件下,市场主体的经营机制无法与市场价格很好地对接起来;金融市场尚不够规范、完善,汇率政策等尚不配套等等。

解决措施:1.完善中央银行制度,强化金融监管作用。

2.构建起真正的商业银行。

3.加快国有企业改革。

4.推进汇率制度的改革。

5.加快发展金融市场。

6.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五)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意义及评价利率对不同经济主体的作用:1、对金融企业的影响1)有利于促进完善的金融市场的形成,为国有银行创造比较规范的经营环境。

2)促进了商业银行经营行为的变革。

有利于落实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自主权,进一步确立银行的自主经营地位,真正做到“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

3)银行利率风险和利率管理的难度加大。

4)加大了银行的竞争压力和经营压力,利差缩小。

5)有利于商业银行推出新的金融工具、产品和服务,促进商业银行业务的发展。

6)有利于商业银行优化客户结构,在吸引重点优质客户的同时对风险较大的客户以更高的利率水平作为风险补偿,推动银行客户结构的优化。

2、对中小企业的的影响1)利率市场化要求中小企业转变传统的融资理念。

企业及时了解市场变化,学会灵活使用各种融资工具,降低自身的风险,满足企业融资的需求。

2)利率市场化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的环境。

利率市场化使得银行拥有自主定价权,银行可以通过提高利率从而覆盖中小企业较高的风险,银行的风险和收益相匹配,从而调动了银行对中小企业实行贷款的积极性。

3)利率市场化降低了中小企业融资的成本。

总体上利率市场化会引导资金更有效合理的流向实体经济,实质上有利于降低中小企业融资的成本。

4)利率市场化将影响中小企业的融资结构和方式选择。

利率市场化促进了金融创新与金融市场的发展,更多新的金融工具和不断完善的金融市场使中小企业再融资时可以选择的融资渠道大为增加。

当然在进行选择时也要选择最适合本企业发展的融资方式。

3、利率市场化对于居民的影响1)中小银行高利率吸引存款,放开贷款利率下限后,银行之间的利率将会差异化个人贷款利率差异化,利率市场化即将银行利率交给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那么信用度高的个人自来收到银行的青睐,而信用记录较差的个人贷款的利息自然会升高。

3)理财产品收益或下降,随着利率市场化推进,将倒逼银行的存款、理财产品有更多差异性,今后,老百姓理财会有更多选择。

4)股市中小银行利空,利率市场化对银行股中性偏空。

放开贷款利率下限后,对于议价能力差的小银行,特别是城商行将是利空。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评价:利率市场化是一个国家金融深化质的标志,是提高金融市场化程度的重要一环,它不仅是利率定价机制的深刻转变,而且是金融深化的前提条件和核心内容。

利率市场化作为一项既涉及金融体制改革,又涵盖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系统性改革,中国经济特定的体制背景和金融环境决定了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长期性、多样性和复杂性。

但是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是正确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即:首先从发展货币市场入手,形成一个更为可靠的市场利率信号,进而以这一市场利率为导向,及时调整贷款利率,扩大浮动范围,促使银行间利率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最后逐渐放开存款利率。

尽管部分金融市场的利率市场化程度大大提高,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还远未结束:1)社会资金配置的市场化机制正在逐步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