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 使用稿2
杜甫《咏怀古迹》
杜甫《咏怀古迹》杜甫《咏怀古迹》《咏怀古迹》朝代:唐代作者:杜甫原文: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鉴赏:《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于公元766年(大历元年)在州写成的一组诗。
州和三峡一带本来就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正是借这些古迹,怀念古人,同时抒写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感。
这是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
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
全诗叙事明确,形象突出,寓意深刻。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
”其地址,即在今湖北归县的香溪。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州白帝城。
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
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
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
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这首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
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万,塘争一门”(《长江二首》)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
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
这是一个有趣的对照。
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颇有点出人意外,因而引起评论家一些不同的议论。
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
”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
清人吴泰的《杜诗提要》则又是另一种看法。
他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
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
《咏怀古迹》教案
《咏怀古迹》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为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咏怀古迹》。
本课主要内容是学习诗人杜甫对古人、古迹的怀念之情,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诗文,理解诗文的大意。
2. 能够体会诗人对古人、古迹的怀念之情,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3. 能够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学会欣赏古诗文。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诗文,理解诗文的大意。
难点:能够体会诗人对古人、古迹的怀念之情,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图片和简介引入诗人杜甫和他的《咏怀古迹》。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诗文,理解诗文大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诗文内容,解释关键词语,引导学生理解诗文。
4.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例题,讲解如何欣赏古诗文,引导学生学会欣赏。
5. 随堂练习:学生朗读诗文,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7. 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朗读诗文,家长签字。
六、板书设计黑板上书写诗文《咏怀古迹》,旁边标注作者杜甫,再写上本节课的重点词语和需要解释的词语。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家长签字。
2. 请学生解释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写在练习本上。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教师要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文内容,是否体会到了诗人的情感。
同时,教师可以拓展延伸,给学生推荐一些杜甫的其他诗作,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杜甫,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解析:本课教材为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咏怀古迹》。
这首诗是杜甫对古人、古迹的怀念之情的抒发,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二、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解析:教学目标中的第一条“能够正确地朗读诗文,理解诗文的大意”是本节课的基础目标,通过正确的朗读和理解,为学生深入理解诗文打下基础。
咏怀古迹定稿
咏怀古迹(其三)正阳县高级中学杨娟教学目标1、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
2、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3、感受诗歌主旨思想。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导入: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
可是你们知道“沉鱼”“落雁”“闭月”“羞花”都是在说谁吗?你们又是否知道这些词语都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吗?闭月——貂蝉拜月羞花——杨贵妃观花沉鱼——西施浣纱落雁——昭君出塞。
中国有句古话“自古红颜多薄命”《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不是这样吗?《马嵬》中的杨贵妃不是这样吗?而今天我们要学的王昭君又何尝不是这样?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同时,昭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追溯历史,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咏怀古迹》。
一、整体感知1、学生齐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咏怀古迹》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2、解题我们从题目中“咏怀”二字可以看出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
咏史怀古诗的特点是借用典故抒发诗人自己的情感。
比较典故和诗人自己遭遇的相似点,就找到了诗人在典故背后所抒发的自己的情感。
二、研究探讨1、找出本诗诗眼,即能够概括全诗感情的一个词语。
提示:怨恨2、昭君怨什么?你从哪些诗句中读到的?提示: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3、[点拨一]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首联)就写她的怨恨?(不是)那写了什么?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提示:写景;“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
[点拨二]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提示:引出歌咏对象昭君。
完整版诗词类咏怀古迹试讲稿
人教高语试讲模板一一词《咏怀古迹》(轻轻敲门三下)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鞠躬)我是今天B组的##号考生。
我今天试讲的题目是《咏怀古迹》。
下面我开始我的试讲。
同学们,上课!同学们好,请坐!(导入)中国古代有一副形容四大美女的对联,叫作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
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
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
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
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
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同时,昭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了解王昭君,感受王昭君。
我们学过不少杜甫的诗歌,还有多少印象?(整感)首先我们听一下这首词的配乐朗诵,初步感受文本:,这节课我们将更深入的走进文本。
首先,请同学们大声的朗读一遍文本,读准字音,注意停顿,思考一个问题,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学生注意读音和语气的缓急。
如果在阅读过程中有什么感悟和疑惑,请批注在旁边。
好,开始,五分钟时间。
时间到,大多数同学都读完了,注意字词读音:⑴故垒[I可⑵纶巾[gu m]⑶强虏[I q ⑷华发[hu司⑸酹江月[I可。
谁来谈一下,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好,这位同学第一个举手,你来试一试!好,请坐!我们一起来给这位同学的回答评价一下:他概括的比较全面,不足之处在于不够简洁。
我们一起来帮他把答案删改一下,一起来说:。
概括要做到全面而简洁,找全要点之后进行必要的删改,还真是概括的法宝。
同学们以后可以在学习中注意运用。
下面请同学快速的浏览一遍课文,思考一下,关于文本,你还有什么疑问么?看谁的问题对我们深入文本最有价值,同桌之间可以互相交流。
同样,五分钟时间。
好,时间到。
哪位同学来试试?最后排的那一桌,你们发现的问题是什么?好,请坐,你们俩不仅有一双慧眼,还匠心独运。
咏怀古迹
总结:
古代诗歌从题材上来分类的 话,可以分为写景抒情诗、怀 古咏史诗、借物感怀诗、边塞 征战诗、田园山水诗、临行赠 别诗等。结合标题,从题材上 讲,这是一首怀古咏史诗。
鉴赏咏史怀古诗三步骤:
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 (弄清史实) 2、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 ? 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 (体悟感情) 3、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 (分析技巧)
“沉鱼落雁”中的“落雁”由此得 名。昭君到匈奴后做了呼韩邪单于的 阏氏(yān zhī),封“宁胡阏氏”, 她劝呼韩邪单于不要发动战争,还把 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从这以后,匈 奴和汉朝和睦相处,有六十多年没有 发生战争。公元前19年,33岁的绝代 佳人昭君去世,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 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后人 称之为“青冢”。
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 主动来汉朝,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以 结永久之好。汉元帝尽召后宫妃嫔,昭君 挺身而出,慷慨应诏。呼韩邪临辞大会, 昭君丰容靓饰,元帝大惊,不知后宫竟有 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 传说“昭君出塞”时行于大漠途中,悲怀 于自身命运和远离家乡,因而在马上百无 聊赖,弹《出塞曲》,而天边飞过的大雁, 听到曲调的幽怨和感伤,肝肠寸断,纷纷 掉落在地。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千载之怨)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深沉怨恨)
试分析“独留青冢向黄昏” 中“独”的表达效果。
“独”实写青冢孤独地面对 着大漠黄昏,虚写昭君远离故 土的境遇,更写出了昭君远离 故土后心灵的孤独之情。
咏怀古迹(其二)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高二语文说课稿范文之咏怀古迹
高二语文说课稿之咏怀古迹为大家整理的高二语文说课稿之咏怀古迹文章,供大家学习参考!更多最新信息请点击高二考试网一、说教材《咏怀古迹》其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的课文。
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景,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
能力目标:赏析诗歌,体会作者情感情感目标:把握诗人借古伤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情感二、说教法教学是一门艺术,应变是教学艺术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
所谓应变,就是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授课内容以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处置措施。
因此,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1、学生诵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
2、点拨词句方面的一些知识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新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
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
”“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
”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A、圈点、批注的方法。
B、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汉元帝年间,巴山楚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的踏上征途,走进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之中,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历史的青冢里;唐大历年间,羁旅半生,历经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要想八百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将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
(二)《咏怀古迹》五首简介(三)字词正音(四)诗歌分析(五)体会作者与王昭君情感共鸣(六)艺术技巧(七)布置作业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教学目标1. 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
《咏怀古迹》 说课稿
《咏怀古迹》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咏怀古迹》。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咏怀古迹》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的一首七言律诗。
本单元所选诗歌均为唐代诗歌,旨在让学生领略唐诗的魅力,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这首诗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借咏昭君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诗歌通过对昭君身世、遭遇的描写,烘托出昭君的悲剧命运,同时也寄托了诗人自身的身世之感。
在艺术手法上,诗人借景抒情,将抒情与叙事相结合,语言沉郁顿挫,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诗歌鉴赏知识和方法,但对于杜甫诗歌的风格特点以及深层内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背景和文化典故的了解相对有限,这可能会影响他们对诗歌的准确把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结合背景资料,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背诵并默写这首诗,理解诗歌的大意,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学会从意象、意境、表现手法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借古咏怀的深沉情感,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掌握诗歌中借景抒情、对比等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蕴含的复杂情感,以及对历史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五、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初步理解诗歌的大意。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究诗歌的内涵。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背景和内容。
咏怀古迹其二诗歌鉴赏
咏怀古迹其二诗歌鉴赏《咏怀古迹·其二》诗歌全文如下:咏怀古迹·其二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鉴赏:咏怀古迹,原诗共五首,每首各咏一古迹,但并非专写古迹,而是借对古人与古事的题咏,以抒发自己的感情。
本篇是组诗中的第二首,通过对战国时楚国文学家宋玉的怀念,以寄寓身世之感。
宋玉故宅在归州(今湖北省秭归县),杜甫自蜀出峡时,经其地而凭吊之。
诗人与宋玉相隔千年,当他来到此地,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人亡宅空、凄清寂寥的破败古迹。
此情此景,当然会引发坎坷终生的老诗人胸中无穷的悲感。
所以诗的首联即满含深情地自述对于宋玉的透彻理解与无限倾慕。
“摇落”是宋玉名作《九辩》中的用词。
原句云:“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其文的主要内容有二:一是悲秋景之寥落,二是伤自身之飘零。
杜甫在宋玉故宅诵宋玉之文,伤宋玉,亦以自伤。
说是深知宋玉悲秋的缘由,也就是与其发生了强烈共鸣。
这里下一“深”字,既表示对宋玉理解的程度,又显出千古文人遭遇相同的悲哀。
这样,诗一开头就对吟咏对象灌注了浓烈的感情,为全篇的抒情定下了基调。
第二句的“风流”,言宋玉的品格;“儒雅”,言宋玉的文才。
全句说,宋玉无论品德与文学,都足以作自己的老师。
颔联“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承上“深知”而来,写自己和宋玉之间极为宝贵的异代知音关系。
这是一联悲凉凄婉的流水对,它以目穷今古、思接千载的心灵自述,向人们表达了诗人的如下哀痛之感。
自己虽然和宋玉悬隔千秋,恨不同时,但却有类似的身世遭遇和深刻的思想共鸣;可惜的是,自己作为后人虽能知宋玉,却不能使自己也为宋玉所知了。
到这里,作者已经是完全以吟咏对象为宾,以主观感情的宣泄为主了。
试看“怅望”与“洒泪”云云,已使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呼之欲出;而“萧条”的感叹,虽是叹古人之早亡,哀宋玉之生不逢时,但何尝不是兼指诗人自己大半生的漂泊落魄!诗的颈联,惋惜宋玉生前身后都不被人们理解,对这位异代知音一洒同情之泪。
杜甫《咏怀古迹(二)》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杜甫《咏怀古迹(二)》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排行二,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
因远祖杜预为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故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老”、“杜陵野客”。
青年时期曾漫游三晋、吴越、齐、赵等地,追求功名,应试不第。
天宝十载(751)正月,玄宗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乃于九载冬预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贤院。
十四载,授河西尉,不就,旋改右卫率府兵曹参军。
杜甫困守长安期间,尝居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世因称“杜少陵”。
安史乱起,曾陷贼中。
肃宗至德二载(757)四月,杜甫自长安奔赴凤翔行在,授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
旋因疏救房琯,被贬华州司功参军。
后弃官流寓陇、蜀、湖、湘等地,所谓“漂泊西南天地间”。
其间曾卜居成都浣花溪畔,人又称“杜浣花”。
因代宗广德二年(764)剑南节度使严武表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两《唐书》有传。
杜甫生当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矛盾,向被誉为“诗史”。
他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诸体兼擅,无体不工,律切精深,沉郁顿挫,后世尊为“诗圣”。
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盛赞其“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现存诗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工部集》行世。
【原文】咏怀古迹(二)摇落深知宋玉悲 [8] ,风流儒雅亦吾师 [9] 。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10] 。
江山故宅空文藻 [11] ,云雨荒台岂梦思 [12]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13] 。
【注释】[8]宋玉:战国晚期屈原之后杰出的辞赋家,著有《九辩》以抒发落拓不遇的悲愁。
首句即本《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曰“深知”,则引宋玉为知己。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原文及译文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原文及译文诗词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而诗人、词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严格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二》原文及译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原文:杜甫〔唐代〕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译文:落叶飘零是深知宋玉的悲哀,他的风流儒雅堪当我的老师。
怅望千秋往事洒下同情泪水,身世同样凄凉可惜生不同时。
江山依旧故宅犹在空留文藻,云雨荒台难道真是荒唐梦思。
最可叹楚王宫殿早荡然无存,驾船人还指点遗迹让人生疑。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赏析:第二首是推崇楚国著名辞赋作家宋玉的诗。
诗是作者亲临实地凭吊后写成的,因而体会深切,议论精辟,发人深省。
诗中的草木摇落,景物萧条,江山云雨,故宅荒台,舟人指点的情景,都是诗人触景生情,所抒发出来的感慨。
它把历史陈迹和诗人哀伤交融在一起,深刻地表现了主题。
诗人瞻仰宋玉旧宅怀念宋玉,从而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诗中表现了诗人对宋玉的崇拜,并为宋玉死后被人曲解而鸣不平。
全诗铸词溶典,精警切实。
有人认为,杜甫之“怀宋玉,所以悼屈原;悼屈原者,所以自悼也”。
这种说法自有见地。
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写楚襄王和巫山神女梦中欢会故事,因而传为巫山佳话。
又相传在江陵有宋玉故宅。
所以杜甫暮年出蜀,过巫峡,至江陵,不禁怀念楚国这位作家,勾起身世遭遇的同情和悲慨。
在杜甫看来,宋玉既是词人,更是志士。
而他生前身后却都只被视为词人,其政治上失志不遇,则遭误解,至于曲解。
这是宋玉一生遭遇最可悲哀处,也是杜甫自己一生遭遇最为伤心处。
这诗便是诗人瞩目江山,怅望古迹,吊宋玉,抒己怀;以千古知音写不遇之悲,体验深切;于精警议论见山光天色,艺术独到。
说课稿
《咏怀古迹》说课稿凌源市实验中学杨丽丽一,2分钟教学设计介绍咏怀古迹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杜甫诗三首》中的一首。
咏怀古迹被沈德潜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
”。
本单元要求诗歌鉴赏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古诗如浩瀚之洋,实现上述目标,教会学生驭船之法,让他们自己乘风破浪,应是最理想的选择。
叶圣陶说“诗要反复地读,词要低回地诵”,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分析,在分析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总结鉴赏方法是本课的着力点。
掌握方法,才能分析得更准,理解得更透。
因此,我把学习鉴赏的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作为本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观决定教育观。
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是新课改的精神之所在。
平等对话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因此我把教师主导下的多层对话作为本节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教育的本质就是塑造人。
让孩子从杜甫爱国爱民情怀中汲取精神养料,是本节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综上所述,本节课就是在平等对话中让学生去感受诗之美,领悟诗之情,学习诗之法。
学习方法是重点,汲取精神是难点。
二,精彩片段回顾我是通过如下教学流程实现我的教学设计的。
(一)、导入我以昭君和杜甫两个不同时代的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的交集点作为导入。
目的是为了带领学生尽快走进诗歌内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传授过程:咏史怀古类诗作本是作者借古抒情,而我们又是在品读古人诗作,其实都是在历史中穿梭,诗人在穿梭中表情,我们在穿梭中悟情。
鉴于此,师生达成如下共识,咏史怀古类诗的鉴赏主要是回味的过程。
回味诗之史实,了解内容;回味诗之作者,读懂感情;回味诗之感情,读透诗作。
首先,诵读诗作,回味史实。
在这个板块中我设计四读诗歌。
首先.教师范读诗歌,学生跟着默读。
此设计意在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诵读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让学生对《咏怀古迹》一诗的情感基调有个感性的整体认知,有助于学生品味诗歌的音韵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沉 鱼 ” 西 施 ——
君“ 落 雁 ” 王 昭
——
“ 闭 月 ” 貂 婵 ——
“ 羞 花 ” 杨 玉 环 ——
析题:咏怀古迹
古人、古事、古物
《咏怀古迹》是一组结构严密 的七言律诗,共五首,每首各 咏一古迹,依次是庾(yǔ)信故 居、宋玉故居、昭君村、先主 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 诗人的身世之感。
唐●杜甫:
从诗中来看昭君究竟 怨恨什么?
• 一去紫台连朔漠 远嫁异邦
• 独留青冢向黄昏
• 环珮空归夜月魂 • 画图省识春风面 • 画图省识春风面
远葬他乡
思念故乡 ? 汉元帝的昏庸糊涂
•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一怨:远嫁朔漠,故乡千里 二怨:死葬胡沙,魂魄空归 三怨:元帝昏庸,终身遗恨 结语“怨恨”二字,乃一诗归宿处.“一 去”,怨恨之始也,“独留”,怨恨所结 也.“画图识面”,生前失宠之‘怨恨’ 可知;“环佩归魂”,死后无依之‘怨恨’ 何极!—清·蒲起龙
作者借古讽今,含蓄地批评了统治 者的骄奢淫逸,寄寓了忧国伤时的 感慨。
作业:
同样是“昭君出塞”的事迹,杜甫笔下的昭君是一个 把“出塞”引为一生憾事、满腹“怨恨”的昭君,而 在唐•张仲素《王昭君》和明•莫止《昭君曲》这两首 诗中,却是赞扬昭君出塞的功效的。的确,昭君出塞 功不可没,正如翦伯赞所言:“汉武雄图载史篇,长 城万里通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昭君成了一个为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而义无反 顾、欣然前往的巾帼英雄。对于这样一个有名的历史 人物,你有哪些感慨或感想呢? 以“昭君,我想对你说”为话题,写一段话(要 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 但首联一开始并没有写她的怨 恨,那写的是什么?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 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 欣赏炼字之“赴”
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 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其中的“赴”字用了 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 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
•
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
只用了14个字,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试分析该联中“独”的表达效果。
“独”实写青冢,虚写昭君 远离故土的境遇,更写出了 昭君远离故土后心灵的孤独 之情。
“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 “空”如何理解?
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葬于塞 外,不能归汉,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 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 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 的故乡,可见其怀念故土之心是多么 强烈啊!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 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学以致用: 西施滩 崔道融 宰嚭亡吴国, 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 似有不平声。 西施 罗隐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注:据《史记》载,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 困于会稽,派大夫文种贿赂吴国太宰伯嚭,送宝 器,美女(西施在其中)到吴国求和,从此越王 勾践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其后终于灭掉了吴 国。
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
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 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 子。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 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 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 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 夜归来。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 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 情。
昭君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诗人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千载之怨)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深沉怨恨)
借史咏怀的写作手法
昭君的感情: • 怨:有倾国倾城之 容貌,却不为汉家 君王所识而不得不 远嫁他国,想怨又 不能怨。 • 悲:远嫁异域而终 身不得回乡,强烈 的思乡之情。
小结:
诗歌的主旨虽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 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 咏佳人之奇美,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 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 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 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绝域,曲 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的感慨。
1、两首诗都针对“红颜祸水”这一 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反案,但立 意有深浅之别。请作简要分析。 2、两首诗的作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 态度时,所用的手法各有特色,请结 合两首诗的三、四句作简要赏析。
两首诗都针对“红颜祸水”这 一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反案, 但立意有深浅之别。请作简要分析
崔道融的诗同情西施,为西施个 人鸣不平,立意较浅。
这首诗给我们塑造的是哪个 人物形象?
在这首诗中, 你读出了昭君 怎样的心事? (找出其中点明
感情的词语)
昭君在汉元帝的深宫时,不 过是个失宠的宫女,她风光出 塞,做了千里草原之上最尊贵 的国母,对于我们今天一般人 的理解而言,她应该是草原上 最幸福的那个人,又何来怨恨 之说呢?分析诗句探究她究竟怨 什么?
“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千 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 来的撩人愁思的胡乐,正是昭君在诉 说着她的怨恨!这两句从侧面烘托昭 君的形象,既有对她的赞扬,又有对 她的同情。
析题:咏怀古迹
吟咏抒发情怀
品读与探讨:
《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 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 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 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杜甫 塑造王昭君这一形象的用意何在?
可见,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 出咏佳人之奇美。
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 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
• 引出歌咏对象,地灵人杰,好山 好水好姑娘,衬托昭君美好形象。 • 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
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 幅图画,目的何在?
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一个青年女子 远离父母之邦,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 过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 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的性 格的象征。
•
杜甫的感情: 怨:怀经天纬地之 才,有匡扶社稷之 心却不受大唐君主 重用,想怨而不敢 怨。 悲:身处乱世飘泊 他乡思归而不得, 深切的怀乡之感。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 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 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 怨恨。
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关于咏史怀古诗
咏史怀古诗词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 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 局或对自己身世的感悟,或借古喻今,或借古讽 今之作。
在鉴赏怀古诗词时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和 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
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 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 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 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 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 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 贬为华州司功。
罗隐的诗写出了“家国兴亡自有 时”的自然规律,立意较深。
两首诗的作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 态度时,所用的手法各有特色,请结 合两首诗的三、四句作简要赏析。
崔诗“浣纱春水急, 似有不平声。”
罗诗“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借景抒情、比喻 对比、反问
过华清宫绝句(其一)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这首诗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知人论世之写作背景
《咏怀古迹(其三)》是一首七 言律诗,作于大历元年(766), 是杜甫离开夔州东下,途经荆州 府归州东北四十里的昭君村时所 作。这一年,安史之乱虽然已经 结束,但国家仍然动荡不安,历 尽沧桑的诗人依旧颠沛流离、客 居他乡。
大声朗读诗歌,注意朗读的感情 和节奏
hè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shuò zhǒng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xǐng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分析技巧 两首诗有何不同之处?
杜牧诗一开始就提出自己的观 点,再用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设想 做证据宣扬了百折不挠的精神,颇 有积极意义。
王安石的诗先分析项羽面临的 形势,再针对杜诗的说法,说明项 羽人心丧尽,不可能卷土重来。
两诗末句表达方式有何不同? 杜牧诗用不大肯定的语气来表 述,表示推测,实际上是借题发挥。 王诗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 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讨论】
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 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用在生长 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 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 这种看法吗?
不同意。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 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才孕育出昭君这样 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
清人吴瞻泰认为:诗人就是要借高 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这个 “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
• 据说杨贵妃喜欢吃荔枝,唐玄宗命人用快 马从四川,广州给她运来。这首诗就是根 据这件事写成的。
本诗是如何来塑造昭君的形 象的?
1、侧面烘托。“群山万壑赴荆门” 的起笔不凡,写的惊天动地,是借高 山大川的宏伟气象来烘托“窈窕红颜” 的与众不同。 2、正面描写。颔联截取王昭君一生 中最典型的两个场景,写尽了她的一 生。
项羽垓下战败,逃至此 地,乌江亭长驾船请他渡过 江东。项羽说:“我当年与 江东八千子弟渡江而西,今 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 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乃自 刎。
体悟感情
• 1.杜诗认为项羽还可能卷土重来的
原因是什么?王诗认为项羽不可能卷 土重来的根据是什么?
杜诗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只 要不灰心,重整旗鼓,再争取胜利 也是可能的。 王诗却认为项羽已经众叛亲离, 丧尽人心,江东子弟不可能再为他 卖力了。
3侧面描写。以后人的怀念,表达了 对昭君的敬仰以及昭君的“怨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