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全国文章 …

合集下载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导学案及答案初一_七年级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导学案及答案初一_七年级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参考答案)【认定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1.了解唐朝建立,唐太宗即位和善于用人、纳谏等内容,提高客观、全面、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提高梳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能力。

【自主学习】请你认真阅读教材8--10页的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一、唐王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最后兼并各割据势力,全国又归于统一。

二、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1.626年,唐高祖的第二个儿子李世民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唐太宗。

2.唐太宗鼓励臣下直言, 魏征敢于直言,前后上谏二百多次,被唐太宗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

三、贞观新政(请你认真阅读教材10--11页的内容,完成以下问题)1.出现原因:(1)唐太宗的善于用人和虚心纳谏。

(2)唐太宗认真吸取隋朝灭亡的经验教训。

(3)采取一系列革新措施。

2.革新措施(新政内容):(1)经济上;改革赋役制度,减少百姓服劳役天数,规定可用交纳实物的方式代替服役,使人身束缚逐渐松弛。

(2)政治上: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制。

三省中,中书省替皇帝起草政令,(3)法律上:唐朝在《隋律》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删繁就简,化重为轻。

《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

3.新政结果: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

【共同探究】1.唐太宗说:“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1)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所谓天子,就是当他信守道义时人民就会推选他为主人,不信守 道义时人民就会抛弃他,这话真不错啊。

“有道”:就是实行仁政,不大肆搜刮百姓。

(2)唐太宗的这个认识和隋朝的灭亡有何关系?唐太宗经历了隋朝的灭亡,认识到隋朝正是由于实行暴政才被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所推翻,所以才得出了这样的认识。

(3)为此唐太宗又是怎么做的?虚心纳谏,善于用人,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具体措施:经济上;改革赋役制度,减少百姓服劳役天数,规定可用交纳实物的方式代替服役,使人身束缚逐渐松弛。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材图片点拨)素材 北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材图片点拨)素材 北师大版
两眼
平视,八字胡,身穿圆领窄袖 黄龙袍,
双手抚玉带,表现出他作为一代明君雄心
奋发、高瞻远瞩的气势。
唐太宗(现代 (xiàndài)绘画)
第二页,共3页。
内容(nèiróng)总结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zhēn ɡuān zhī zhì)。点拨
No Image
第三页,共3页。
画面上唐太宗头戴软脚幞头两眼平视八字胡身穿圆领窄袖黄龙袍双手抚玉带表现出他作为一代明君雄心奋发高瞻远瞩的气势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zhēn ɡuān zhī zhì教)材图片
(túpiàn) 点拨
第一页,共3页。
片(túpiàn)点拨 点拨 (diǎn bo) 唐太宗,唐高祖李渊的次子,唐朝第二位
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课 教案 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课 教案  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记住:隋末农民战争,唐朝建立的时间和开国皇帝,能说出唐太宗在用人和纳谏的主要内容,能列举出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会分析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通过对唐太宗的纳谏和用人、贞观新政等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最终对唐太宗和贞观之治这一现象,做出自己的评价,从而掌握探究式学习的方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是学教学课题第二课唐太宗和贞观乊治执教教师唐太宗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地主阶级的政治家;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统治比较好的历史时期,它为唐朝的强盛和中华文明灿烂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重点贞观乊治教学难点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与贞观乊治乊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互动方式自学感知情景设置:疑惑:大隋朝那么富庶强大,怎么仅用了那么几年就被杨广玩没了呢?思考:我怎么做才能坐稳江山,避免隋炀帝的覆辙呢?自学感知一、唐朝的建立隋朝是怎样灭亡的?唐朝是怎样建立的?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618年李渊定都长安,建立唐朝。

二、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1、唐太宗的年号叫什么?他从那一年开始当皇帝的?贞观,626年2、唐太宗最大的优点是善于听取下属的意见和重用人才,请说出被唐太宗誉为知得失的一面镜子的大臣和破歌重用的大臣。

魏征,马周三、贞观新政1、唐太宗和他的智囊团采取了哪些革新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成效?措施(1)、改革赋役制度,减轻农民负担和人身依附,发展生产(2)、沿袭完善三省六部制,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加强控制(对三省六部制的职能需要补充解释)(3)、修订法律,编纂《唐律疏议》(严明法纪,减轻刑罚)(4)、完善科举制(教师补充,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概念)学生:思考,激发求知欲。

教师导语:隋朝非常富庶,开做了大运河,但隋朝很快就灭亡了。

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在战火中成长起来的李世民也感到疑惑:怎样才能坐稳江山。

引起学生的思考。

一、学生阅读课文p8页1——3段,时间3分钟,1——2名同学口述。

教师:强调朝代的更替,唐朝的建立和开国皇帝。

历史人教版初中一年级下册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2

历史人教版初中一年级下册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2

华师版中国历史七下第一单元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早上好。

我是黄安初中教师黄新峰。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我将从说目标,说教学过程,说教法,说学法四方面陈述我的观点。

一.说目标: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是华师版中国历史七下第一单元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隋唐是中国古代最繁荣时期,特别是大唐王朝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气贯长虹,如日中天,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散发出耀眼的光芒;唐太宗的治国方略给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因此,本节课内容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这一课学好了可以为本单元后面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根据我对教材和历史课程标准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记住唐太宗李世民的主要政绩;记住“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②通过对唐太宗的分析评价,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对历史人物主要事迹的分析,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本节课的讲述,联系以前的历史,说明杰出人物对加速或延缓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有不可忽视的作用;②唐太宗的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即使在今天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教学重点: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这是由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决定的。

教学难点:分析“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如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

由于七年级学生缺乏综合分析概括能力,不会评价历史人物,探究这两个问题有难度。

二、说教学过程:新课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

根据以上精神,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㈠创设情境,质疑导入㈡初读全文,整体感知㈢精讲点拔,重点突破㈣综合小结,反馈练习㈤课外扩展,升华提高。

(一)、创设情境,质疑导入:(3分钟)好的新课导入可以抓住学生的心,为了创设最佳学习气氛,我做了这样的设计。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 北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 北师大版
2.围绕唐太宗用人和纳谏、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实质等问题展开讨论。
3.评价唐太宗和贞观新政,展开自由讨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与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形成强烈的对比,凸显以德治民、以德治国的重要性。
认识唐太宗时中国古代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虽然他的统治策略是为巩固统一成果但合乎潮流、顺乎民意。
▲★3.贞观新政
(1)对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作简单的总结,结合教材,说明唐太宗吸取了隋朝兴亡的经验教训,在政治、经济和法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表明主持改革的人是唐太宗,因此将这些措施统称为“贞观新政”。
▲★(2)教师对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做主要讲解。在经济上是赋役制度的改革;在政治上完善三省六部制,并且作为重要讲解,其中关于六部的职能由学生回答完成;在法律上,需要讲清楚的是《唐律疏议》是在《隋律》的基础上制订的,其历史地位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结合P11的小字进行分析,说明在贞观年间社会安定也是因为法律的公正、严明产生的影响;完善科举制等内容。(完成P12的自我测评)
教学过程设计
集体备课通案:第一课时
学生活动(配合教师要求)
教师个性教案调整
课时目标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
课时重点
贞观新政
课时难点
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关系以及如何看待“贞观之治”。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第1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的主要内容,指出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不得人心,人民怨声载道,爆发了隋末农民起义,加速了隋王朝的灭亡。唐朝建立后,国家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唐太宗在位期间,政治清明,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
三、教师小结:
1.梳理知识点。
2.通过本课的学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与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形成强烈的对比,凸显以德治民、以德治国的重要性。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北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北师大版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术明白唐朝成立的时刻。

列举“贞观之治”的要紧内容二、进程方式与能力评判唐太宗和武那么天的历史功绩,培育全面、系统地试探问题的能力。

通过小组研讨形成结论,慢慢养成主动探讨和与同窗合作学习的适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贞观之治”的学习,进一步熟悉谦虚令人进步的道理,知道一个全面进展、能成绩事业的人,必需要关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使学生慢慢熟悉到唐朝是我国古代社会繁盛时期,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中国古代曾领先于世界,尤以唐朝时期最为突出,而这一空前繁盛的基础,始于唐太宗贞观年间,这一时期被称为“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既是封建治世的典范,也是评判唐太宗的要紧依据,因此是本课重点。

【教学难点】评判唐太宗【教学方式】教学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导言,由隋朝的繁盛而又速亡导入本课。

二、讲解一、隋亡唐兴要紧让学生熟悉到隋亡主若是由于隋朝的暴政,从而帮忙学生明白得唐太宗开明统治思想的形成缘故。

唐朝成立的时刻、李世民即位时刻要求学生把握。

二、贞观之治这是本课的重点,教科书要紧讲述唐太宗开明的统治思想、开明的政策和方法和治世局面的形成三个方面的内容。

(1)唐太宗开明的统治思想形成与他吸取隋衰亡的教训密不可分。

唐太宗关于隋朝衰亡的缘故进行了认真的总结。

在《贞观政要》中,记录唐太宗君臣谈到以亡隋为戒的事有45处之多。

唐太宗亲眼目击了隋朝盛极而衰的历史,切身经历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看到了农人起义的庞大力量,熟悉到:“君,舟也;人,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天子者,有道那么人推而为主,无道那么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因此,他反复强调“为君之道,必需先存百姓……”进而采取了一系列开明的政策和方法。

(2)唐太宗开明的政策和方法。

教科书要紧从任贤和纳谏两方面进行表达。

关于任贤:唐太宗以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因此他超级重视选官和用人。

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名师教案 北师大版

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名师教案 北师大版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了解唐太宗即位和善于用人、纳谏等内容,培养和提高客观、全面、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培养和提高梳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对“贞观之治”原因的分析,认识“贞观之治”的实质,逐步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过程与方法了解和收集有关唐太宗即位的有关资料,探讨“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围绕唐太宗用人和纳谏、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实质等问题开展讨论,最终对唐太宗这一重要的历史人物和“贞观之治”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做出自己的评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唐太宗知人善任,从谏如流,调整统治政策与民休息,遂成“贞观之治”。

认识唐太宗的所作所为,虽然是为巩固统治服务的,但合乎潮流,顺乎民意;“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统治比较好的历史时期,它为唐朝的强盛和中华文明辉煌灿烂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贞观新政。

教学难点: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关系以及如何看待“贞观之治”。

三、探究新知(一)导入新课师展示玄武门之变的图片。

同学们知道“玄武门之变”吗,知道唐太宗李世民是怎么登上皇位的吗,他在位时的统治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学习本课(二)自主学习自学指导:快速阅读课文,完成自学。

(三)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唐太宗的纳谏与用人师生共同探讨:1.材料一魏征唐太宗你知道材料中唐太宗的话有什么深刻含义吗?他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观点?你能举出两个“载舟”和“覆舟”的例子吗?材料二太宗后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持三镜,以防己过。

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唐太宗为何感到“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这说明了唐太宗什么样的治国思想?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2.师展示魏征的图片,简要介绍。

探究二:贞观新政1.师生共同探讨:阅读下列材料:分析此材料出现的原因?(经过唐太宗一段时间的统治后)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司马光
(1)“太宗”是谁?
(2)材料二说明太宗为治理国家采取的哪项措施?
(3)在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什么局面?
(4)材料三说明什么问题?源自拓展提升:1、材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1)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是哪位统治者的话? (2)唐太宗为什么要引用这句话? (3)在唐太宗统治时期曾出现的治世局面是什么? (4)列举一例作者亲身经历过的水能“覆舟”的历史史实。
拓展提升:
2、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
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得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
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贞观政要·论任贤》
(1)说这话的是谁?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怎样的政治局面?
(2)为什么他感到“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3)“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作用就
巩固练习:
一、材料解析:
1、材料一:太宗认为“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
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太宗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征
殂逝,遂亡一镜矣!。”
材料三:“军明臣直。裴矩侫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
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侫,君乐闻直言,
则侫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
矣。”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知人善任 虚心纳谏
课程标准:
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自主学习:
1、唐太宗即位: 年,唐高祖的第二个儿

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为
,他
就是历史上有名的

2、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3、贞观之治的内容?
4、唐太宗李世民,早年助父亲李渊起兵太原、

初中 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PPT课件 (12)

初中 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PPT课件 (12)
你君能,否舟讲也述;有人关,他水的也一;个水 故能事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
你知道上文的意思吗?
二、唐太宗的用人与纳谏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 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 镜,可以知得失。(唐太宗)
让我们互相交流有关 唐太宗用人的故事吧!


宝秦











李世民手下猛将有程咬金、李靖、秦叔宝等。 十八学士有多谋善断的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
1. 唐太宗时期,为什么会出现 “贞观之治”? 2. 由隋的灭亡到“贞观之治”, 你有哪些思考?
1.“贞观之治”是中国古代史上为政宽容、对外开放和 国力强盛的时期,此局面形成于哪一时期( ) 。 A.隋文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2.唐朝实行的行政制度是( )。
A.郡县制
B.科举制
C.三省六部制 D.“羁縻州”制度
魏 征
三、贞观新政
1. 改革赋役制度 2. 沿袭、完善三省六部 制3. 修改法令,编撰 《唐律疏义》 4. 完善科举制
皇帝
中书省 尚书省 门下省
吏户 礼 兵 刑 工 部部 部 部 部 部
唐律残片
唐太宗说: 法乃天下之法, 非朕一人之法。
三、贞观新政
唐太宗统治期间,政 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 复和发展,国力增强,史 称“贞观之治”。

2019年初中PPT课件
二零一九年六月七日
国外华人聚居地被称为 唐人街
世界各地几乎都有此街。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一、唐王朝的建立
看视频,思考:
1. 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2. 唐朝建立的简单情况(包括建 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word教案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word教案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word教案第一单元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隋朝灭亡后,唐朝建立,到了唐太宗时期,统治者励精图治,国力强盛,出现了盛世局面,贞观之治为唐朝前期的强盛奠定了基础,统治者所采取的革新措施与这一局面的出现有着直接关系。

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但历史思维能力较弱,但学生活泼好动,积极性很高。

学情分析教学目标 1.分析隋亡的教训,识记唐朝的建立。

2.说出唐太宗的主要事迹,识记贞观新政的主要原因和内容。

3.说出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贞观新政唐太宗善于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关系教师活动故事导入:有一次唐太宗得到了一只上好的鹞鹰,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

但当他看见魏征远远地向他走来时,便赶紧把它藏在怀中。

魏征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鹞鹰闷死在怀中。

问题:唐太宗为什么害怕魏征?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学生活动思考回答独学阅读教材得出答案思考回答合作探究设计意图(一)唐王朝的建立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思考以下问题: 1、隋朝灭亡的原因 2、唐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补充有关李世民的生平及参与起义的情况介绍玄武门之变(二)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 1、唐太宗即位的时间、贞观初年是哪一年?出示以下材料: 2、材料一: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唐太宗阅读材料一,你觉得唐太宗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思想?材料二:唐太宗魏征材料三:图一人物在图二人物病逝后悲痛地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通过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学生阅读教材培养归纳概括的能力,通过介绍李世民为下面的学习作铺垫注意年号让学生思考历史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从而更好的理解统治者所采取的措施培养学生阅读史料、小组合作和组织语言板书设计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材料三中“以古为镜“和“以人为镜”各有什么含义?通过以上问题的设计让学生知道:李世民自身的经历让他认识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虚心纳谏,这就回答了导入时提出的问题,其实唐太宗并不是真的害怕魏征,而是为了自己的统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唐太宗的用人与纳谏(治国措施)
魏 征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 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 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 得失,朕尝此三镜以防已 过。今魏征殂逝,逐亡一 镜矣。 ——唐太宗
二、唐太宗的用人与纳谏
2、唐太宗的用人与纳谏(治国措施)
唐太宗为什么能善于用人、善于纳谏?
(1)吸取隋亡教训,居安思危。
唐太宗怎样善于用人、善于纳谏? (1)鼓励臣下直言,从谏如流。 (纳谏:魏征) (2)选贤用能,知人善任,唯才是举。 (重用人才) 唐太宗善于用人、善于纳谏有什么影响?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请回答: (1)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统治者好比是船,人民就像是水; 水能使船在水中航行,也能把船打翻。 (2)唐太宗为什么要引用这句话? 吸取隋亡的教训。 (3)在唐太宗统治时期曾出现的治世局面是什么?
贞观之治
1.“贞观之治”是中国古代史上为政宽容、对外开放和 国力强盛的时期,此局面形成于哪一时期( ) 。 A.隋文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2.唐朝实行的行政制度是( )。 A.郡县制 B.科举制 C.三省六部制 D.“羁縻州”制度
下列关于贞观之治出现原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A.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减 轻人民负担 B.唐太宗善于用人,重视纳谏,政治比较清明 C.农民占有一定土地,生产时间有所保证 D.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玄武门之变——“杀兄逼父”
玄武门之变
在唐朝的建立特别是统一全国的战争中,李 世民功勋显赫,对太子李建成的地位构成了极大 的威胁。斗争中,李建成得到四弟李元吉的支 持,处于优势。626年,他俩借突厥进兵之机, 共谋调出秦王府兵将,以削弱李世民的力量。李 世民得知后,与亲信房玄龄、长孙无忌等策划, 抢先于宫城北门玄武门内设下埋伏。李建成、李 元吉上朝路过玄武门时,伏兵突然杀出,李建 成、李元吉中箭而亡。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 “ 玄 武门之变 ” 。
学习目标: 1、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2、评价唐太宗。
一、唐王朝的建立 看课本,思考并找出:
1.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隋炀帝的暴政 根本原因: 隋末农民起义, 直接原因:
各地地方长官和一些割据势力乘 乱纷纷起兵。
2. 唐朝建立的简单情况 618年 李渊(唐高祖)
长安
二、唐太宗的用人与纳谏
1、唐太宗即位
三、唐太宗与“贞观新政”
2、“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 (1)经济:
改革赋役制度:减少服役,以 实物代役
(2)政治:
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 制。
(3)法律:
修订法令,《唐律疏议》是中 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法典。
三、唐太宗与“贞观新政”
皇 帝
中书省
(起草政令)
尚书省
执 行 ( )
门下省 (审核)
“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 弃而不用,诚可畏也。”这句话是谁对君民关 系的认识 A.唐高祖 B.唐太宗 C.唐玄宗 D.唐高宗
唐太宗从隋亡吸取的最重要的教训是 A.必须重用贤臣,善于纳谏 B.必须保证农民有土地和生产时间 C.完善科举制度 D.认识到君与民的关系是舟与水的关系
阅读下列材料: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三 省 六 部 制 ( 隋 唐 )
三、唐太宗与“贞观新政”
唐太宗说:
法乃天下之法,
非朕一人之法。
三、唐太宗与“贞观新政”
3、“贞观新政”的影响 唐太宗统治期间—— 政治比较清明 社会经济繁荣 民族关系融洽 社会安定开放 国力逐步加强
史称“贞观之治”。
程 咬 金
李 靖

李世民手下猛将有程咬金、李靖、秦叔宝等。 十八学士有多谋善断的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 忌等人。
三、唐太宗与“贞观新政”
三、唐太宗与“贞观新政”
1、“贞观新政”出现的原因:
(1)唐太宗认真吸取 隋朝灭亡的经验教训; (2)善于用人、虚心 纳谏; (3)在政治、经济、 法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 列革新措施。
“天策上将”夺位登基
二、唐太宗的用人与纳谏
1、唐太宗即位 唐太宗李世民(599—
649),公元626—649年 在位,年号“贞观”。
二、唐太宗的用人与纳谏
君,舟也;人,水也;水 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
你知道上文的意思吗? 你能否从所学过的历史知识中 举出“载舟”“覆舟”的例子?
二、唐太宗的用人与纳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