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与动员: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利益表达路径研究

合集下载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权益问题的研究综述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权益问题的研究综述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权益问题的研究综述摘要:本文回顾了关于城镇化与失地农民的关系,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失地农民权益问题及影响因素,保障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权益所采取的主要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又由于现行土地政策和用地机制存在一定弊端,加之当前整个社会就业压力增大,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相当多的失地农民基本生存无保障,成为新的弱势群体,同时也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

因此,笔者不仅对目前被征地农民的社会现状做出了扼要评述,而且在深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向。

关键词:城镇化失地农民权益问题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必然要求大量农用地转为非农用地,为发展工业和城市建设提供土地,征用农民土地和产生失地农民就不可避免。

土地对于农民具有多重价值,如宅基地给农民提供一个居所是基本生存空间保障;提供一个家乡归属感和亲友网络是心理保障;耕地给农民提供衣食来源是最低生活保障;由子女耕种、为失去劳动能力的老年人提供养老是养老保障;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是解决失业的保障。

失地后的农民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同时获得这五个方面的保障,否则, 在得到有限的资金补偿之后,如果缺乏非农经营技能,不能及时实现职业和生活角色的转变,就会形成“无土地、无工作、无保障”的“三无农民”问题[1]。

因而对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权益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探讨解决失地农民权益问题的对策,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本文就有关于城镇化与失地农民的关系,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失地农民权益问题及影响的原因,及保障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权益所采取的主要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以期对我国从事相关研究做一借鉴。

1 关于城镇化与失地农民的关系失地农民是伴随城镇化进程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因而城镇化与失地农民的关系,尤其是在城镇化进程中如何保障失地农民的利益问题,受到国内学者的密切关注。

学者戴林[2]在分析我国经济转轨时期城市化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城市化与农民出路的关系,并从战略和战术两个方面提出了解决城市化与农民出路问题的一些具体对策,如工农业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城乡之间的差异应由市场来解决、解决失业率问题的前提和关键在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

《2024年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研究》范文

《2024年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研究》范文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农村土地的征收和城市化建设导致了大量农民失去土地。

失地农民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现状、问题及解决对策,以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

二、失地农民的现状失地农民是指在城镇化进程中因土地征收而失去土地的农民。

他们通常面临着生活水平下降、就业困难、社会保障不足等问题。

在我国,失地农民数量庞大,分布广泛,其问题具有普遍性和复杂性。

(一)生活水平下降失地农民失去土地后,往往无法获得足够的补偿和安置,导致生活水平下降。

由于缺乏其他生活技能和就业渠道,失地农民往往只能从事低收入、高强度的工作,生活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二)就业困难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农业产业逐渐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

然而,失地农民往往缺乏必要的技能和知识,难以适应新的产业需求,导致就业困难。

同时,由于城市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加剧,失地农民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较弱。

(三)社会保障不足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后,往往无法享受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待遇。

他们的医疗、养老、失业等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给社会稳定带来了隐患。

三、失地农民问题的成因失地农民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土地政策不完善土地政策是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关键。

然而,我国土地政策存在不完善之处,如土地征收程序不透明、补偿标准不统一等,导致失地农民的权益得不到保障。

(二)城乡发展不均衡城乡发展不均衡是导致失地农民问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农村发展滞后,农民的就业渠道有限,生活水平较低。

当土地被征收后,他们往往无法适应城市生活,导致生活水平下降。

(三)教育培训不足失地农民普遍缺乏必要的技能和知识,无法适应新的产业需求。

这主要是由于教育培训不足所导致的。

政府和企业应加强对失地农民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2024年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研究》范文

《2024年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研究》范文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

这一进程中,大量农村土地被征收用于城市扩张和基础设施建设。

然而,这一进程也给许多农民带来了诸多问题,尤其是失地农民问题,已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针对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展开深入研究,旨在提出有效解决方案。

二、失地农民现状及影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农民因土地被征收而失去了土地。

失地农民在生活、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面临着诸多困难。

首先,失去土地意味着失去了生活来源,许多农民无法适应城市生活,难以找到稳定的工作。

其次,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失地农民在养老、医疗等方面存在较大困难。

此外,由于心理落差和生活压力,部分失地农民可能产生社会不满情绪,甚至引发社会问题。

三、失地农民问题产生的原因失地农民问题的产生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土地政策不完善,土地征收和补偿机制不健全;二是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与城市发展不平衡,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速度远快于城市对农村的包容与接纳;三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无法为失地农民提供足够的生活保障。

四、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措施为解决失地农民问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 完善土地政策:制定更加科学的土地征收政策,确保土地征收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同时,完善土地补偿机制,确保失地农民能够得到合理的补偿。

2. 促进农村与城市协调发展: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村人口的生活水平。

同时,加强城乡交流与互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3.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失地农民提供养老、医疗等方面的保障。

同时,加强就业指导与培训,帮助失地农民尽快融入城市生活。

4. 鼓励农民参与城镇化进程: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城镇化进程,提高其自我发展能力。

通过创业、就业等方式,实现从农民到市民的转变。

5. 加强心理疏导与帮扶:关注失地农民的心理变化,加强心理疏导与帮扶工作,帮助其缓解心理压力,融入城市生活。

城市化过程中征地博弈分析

城市化过程中征地博弈分析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 农村土地特别是城郊农村的土地大量被征用, 由此产生了一个庞大而又特殊的社会群体—失地农民。

由于在征地过程中普遍存在补偿标准低、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不合理、安置制度有缺陷等问题, 地方政府、失地农民、开发商等的各种利益在不同主体间不断地调整, 失地农民与地方政府、开发商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

据估算, 按照目前的城市化进程, 今后我国政府每年需征用农民土地至少33. 5 万公顷, 每年至少会产生700 万的失地农民[1]。

失去土地以后, 农民得到了地方政府和土地开发商所支付的数额不多的土地补偿和安置费, 但这些费用难以让失地农民保持以前的生活水平, 加上再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还无法妥善解决, 使得部分农民陷入“失地又失业”的困境, 也因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所以, 在征地过程中, 由于对征地补偿标准、失地后再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的不满, 很多农民抵制征地, 纷纷要求提高补偿的标准, 这给地方政府的征地工作带来了影响, 甚至使许多重点工程受之影响而受阻, 三方利益都受到损害。

所以, 如何处理好三者关系, 缓和三者矛盾, 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失地农民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矛盾(一) 征地与补偿征地是国家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 依照法定程序将集体所有的土地转变为国家所有, 并依法给予被征用土地的单位和原土地使用者一定补偿的行为。

农地的征用补偿有 4 个方面: 青苗补偿费、劳力安置补助费、土地补偿费和地上附着物补偿。

青苗补偿费与地上附着物补偿征用时直接支付给所有者, 安置补助费则按照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计算予以发放, 土地补偿费则归农村集体所有[ 2 ]。

为保证征地补偿费的统一管理和使用, 保证公正、公平、合理的安置, 很多地方没有直接将劳动力安置费发放到个人, 而是先作为集体资产保存, 将收益分给农民。

以厦门地区某农场为例, 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 到2004 年底, 该场的土地90% 已被地方政府征用[3] , 几年来该场总共收取了几千万元的征地款, 场里就把这些钱贷给地方政府, 每年收取一定的利息, 用这些利息收入保证农场员工基本生活、医疗保障方面的需要。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补偿问题的研究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补偿问题的研究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补偿问题的研究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大量农村土地被征用,导致大批失地农民面临失业和失地的压力。

因此,失地农民的补偿问题成为了当前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本文将从城镇化背景、失地农民的权益和存在问题、补偿和保障措施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城镇化背景城镇化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不可避免的趋势。

城镇化不仅是一个国家自我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且进一步加快了全球化进程中我国经济市场的对外开放。

城镇化对于促进人力资源的流动和发挥经济效益非常重要。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城镇化率已达60.9%。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土地被征用的规模和速度不断加大。

大量农村土地被征用后,征用费用与资产受益不成比例,导致大量农民权益受损,失地农民问题日益凸显。

二、失地农民的权益与存在问题失地农民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由于土地被征用而失去土地的农民。

失地农民的权益包括土地所有权、农村居民土地的使用权等。

失地农民在面对城市化进程中,面临大量的矛盾冲突,其中包括以下存在问题:1、补偿标准过低。

目前,为大规模城市化进程做准备,政府全国性地推出了计划经济体系下的价值补偿标准,这些标准不仅存在极大的不合理性,而且也没有对不同地区、不同农民的补偿标准进行差异化。

2、补偿方式单一,在补偿流程中失去了谈判和协商的权利,补偿方法与流程不透明,无法让农民理解和接受。

3、监管缺乏有效性。

政府在失地农民征用的过程中,往往存在与执法部门合谋、虚构制度、程序不合理等问题,导致失地农民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4、安置问题无解。

由于政府对失地农民的安置计划过于乐观,缺乏实际关心和真心实意的安置,导致失地农民造成的财力和人力开支无法得到压缩。

三、补偿和保障措施针对上述存在问题,需要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补偿和保障措施。

其中,以下是本文的建议和思考:1、合理定价标准。

应该制定出差异化的补偿标准,按照失地农民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的央求。

《2024年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研究》范文

《2024年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研究》范文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大量的农村土地被征用,许多农民失去了他们的土地。

这一过程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尤其是对失地农民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现状及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二、失地农民问题的产生及现状失地农民问题主要源于城镇化进程中土地的征收和征用。

由于城市扩张、工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需求,大量农村土地被转化为非农业用地,导致农民失去土地。

失地农民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且呈现出区域性、群体性的特点。

失地农民问题的现状表现为:部分失地农民无法顺利融入城市生活,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部分地区存在征地补偿不公、安置不力等问题,导致失地农民生活困难;同时,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也日益突出,许多农民由于缺乏技能和知识,难以在城市中找到合适的工作。

三、失地农民问题的影响失地农民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首先,失地农民问题可能导致社会矛盾的加剧,如征地补偿不公、安置不力等问题可能引发农民的不满和抗议。

其次,失地农民问题可能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失去土地的农民无法继续从事农业生产,可能导致农村经济的衰退。

最后,失地农民问题也可能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如城市化的进程可能因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生活问题而受阻。

四、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策略为解决失地农民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完善土地征收和征用制度。

应制定更加公正、透明的土地征收和征用政策,确保农民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同时,应加强对土地征收和征用过程的监管,防止出现滥用权力、侵害农民利益的行为。

2. 提高征地补偿标准。

应适当提高征地补偿标准,确保失地农民得到合理的经济补偿。

同时,应建立完善的补偿机制,确保补偿资金的及时、足额发放。

3. 加强就业培训和就业服务。

应针对失地农民的特点和需求,开展就业培训和就业服务工作,帮助失地农民提高技能和知识水平,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补偿问题的研究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补偿问题的研究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补偿问题的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我国城镇化进程已经持续多年,将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处于全面推进的阶段。

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补偿问题备受关注,因为这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稳定。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失地农民的数量逐渐增多,他们面临着土地被征用后无地可耕种的困境。

如何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的补偿问题,成为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议题。

失地农民的生存状况直接关系到城镇化进程的顺利进行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研究失地农民补偿问题,对于促进城镇化进程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失地农民当前的处境,分析现行补偿政策的优缺点,找出问题所在,并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为失地农民争取更多权益,促进城镇化进程的顺利进行。

1.2 研究目的在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补偿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研究的目的在于深入探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补偿问题存在的现状和挑战,分析现行政策对失地农民的影响,解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

通过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城镇化进程中的社会矛盾和农民权益保障问题,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此外,通过本研究可以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并为政府制定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提供支持。

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失地农民补偿问题,促进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健康发展和农民群体的全面发展。

1.3 意义失地农民补偿问题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一个重要且复杂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对于促进城镇化进程顺利推进、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农村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解决失地农民补偿问题可以有效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确保他们在城镇化进程中不会因为失去土地而陷入困境。

合理的补偿政策可以促进农民转移就业,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有利于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更重要的是,解决失地农民补偿问题可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深入研究失地农民补偿问题的相关政策和实践经验,探讨解决之道,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024年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研究》范文

《2024年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研究》范文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化成为推动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然而,城镇化过程中出现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失地农民问题。

他们原本是土地的主人,因城镇化发展的需要,被迫离开自己长期耕作的土地。

这个问题的产生给我国经济和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也对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农民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对失地农民问题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二、失地农民问题的现状失地农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土地征收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二是失地农民的就业和收入问题;三是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

在土地征收过程中,由于征地补偿和安置措施不公平、不透明,常常引发农民的不满和抵触情绪,有时甚至会导致群体性事件。

而在就业和收入问题上,失地农民由于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相对较低,难以在城市化进程中快速适应新的就业环境,往往面临着就业难、收入低的困境。

同时,他们的社会保障也往往因各种原因得不到有效的保障,这使得他们的生活压力加大。

三、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策略首先,要加强对土地征收的政策制定和执行,确保公平、公正、透明。

政府应建立完善的土地征收程序和制度,确保征地补偿和安置措施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同时,应加强宣传教育,让农民了解和理解国家的发展规划和政策,减少因信息不对称而引发的矛盾和冲突。

其次,要积极推动失地农民的就业和创业。

政府应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创业指导等支持措施,帮助失地农民提高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增强其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同时,要鼓励和支持他们参与城市建设和发展,为城市发展做出贡献。

再次,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

政府应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确保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后仍能享有基本的生活保障。

四、案例分析以某城市为例,该城市在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大量的失地农民。

针对这一问题,政府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加强土地征收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确保征地补偿和安置的公平性和合理性;二是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失地农民提高就业能力;三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

《2024年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研究》范文

《2024年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研究》范文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扩张和土地利用的改变导致了大量农民失去土地。

失地农民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本文旨在研究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现状及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二、失地农民问题的产生原因及现状1. 产生原因(1)城镇化进程加速: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不断扩张,大量农村土地被征用,导致农民失去土地。

(2)土地政策调整:国家对土地政策的调整,如土地流转、土地征收等,使得部分农民的土地被征收。

(3)经济发展需求:为满足经济发展需求,部分地区的工业园区、商业区等建设需要大量土地。

2. 现状目前,我国失地农民数量庞大,且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

失地农民普遍面临生活困难、就业难、社会保障不足等问题。

同时,由于土地是农民的主要生产资料和生活保障,失地农民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

三、失地农民问题的影响1. 社会稳定:失地农民问题若得不到妥善解决,可能引发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

2. 经济发展:失地农民问题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制约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

3. 民生福祉:失地农民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需要关注和改善。

四、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对策建议1. 完善土地政策:调整土地政策,确保土地征收的合理性和公平性,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2. 加强就业扶持:为失地农民提供就业培训和就业机会,帮助他们实现再就业。

3.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为失地农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

4.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发展乡村产业,实现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为失地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5. 加强心理疏导和法律援助:为失地农民提供心理疏导和法律援助,帮助他们正确面对失地问题,维护自身权益。

五、结论失地农民问题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本文通过对失地农民问题的产生原因、现状及影响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浅析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的利益诉求

浅析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的利益诉求

16 农村·农业·农民2021.5A浅析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的利益诉求王留玉摘 要:推进城镇化建设,要充分关注农民的土地、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利益需求,重视农民进城后要求享有和城市居民平等的身份、同样的社会福利等要求,聆听城镇化浪潮下农民的心声,畅通农民利益诉求渠道。

通过具体有效的措施尽可能地满足农民的利益诉求。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农民利益;诉求2020年10月29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应深入全面地认识农民的利益需求,畅通农民诉求反映渠道,尊重农民的意愿。

一、农民利益诉求构成分析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的利益诉求是农民在这个过程中对自身所能分配到的利益的设想和表达。

农民利益诉求主要围绕自身的家庭情况、经济收入、生活满意度、就业倾向、社会保障等展开。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普遍关心的问题和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土地收益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最关心的是土地问题,这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问题的症结。

土地承担着农民生产与保障的双重功能,拥有土地是大部分农民所谓的“可以生存”的底线,缺失这个清水河蜿蜒东南,缓缓流淌。

穿“商练公路”南行约1.5公里进入练集镇与平店乡交界处,映入眼帘的是“和畅农庄”生态农业示范基地。

庞大的新型沼气设备、农产品加工车间矗立田间地头,废弃资源循环利用的田野里梨树等杂果花开满枝,其他农作物一片嫩绿。

与之相邻的是一个“家庭农场”,平店乡葛楼村青年孙高亮带领几十名“钟点工”,正在为300多亩地膜蔬菜“破土助力”。

继续南下东行,途经217省道、焦黄公路、平店乡东西乡道。

在清水河南岸王坡寨村境内,一个总投资3.2亿元的“风远清洁能源40MW(兆瓦)分散式风电项目”正在紧张施工。

建设单位负责人张永涛介绍说,该项目占地面积16亩,牵涉到平店、练集、黄寨3个乡镇,计划建 12个风力发电点、1个升压站,今年12月末可建成并网投产,年发电量约7000万度。

《2024年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利益诉求问题研究》范文

《2024年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利益诉求问题研究》范文

《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利益诉求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土地被大量征用,大量农民因此失去了土地。

在这一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利益诉求问题逐渐凸显出来,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探讨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利益诉求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现状及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二、失地农民利益诉求的背景及原因1. 背景城镇化进程中,政府为了实现城市扩张和经济发展,需要大量征用农村土地。

在这一过程中,部分农民失去了土地,面临着生活、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

失地农民的利益诉求问题随之产生。

2. 原因(1)土地征用制度不完善:当前土地征用制度存在诸多问题,如征地补偿标准不统一、程序不规范等,导致失地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害。

(2)就业问题突出:失地农民由于文化水平较低、技能单一等原因,难以在城市中找到合适的工作,导致生活困难。

(3)社会保障不足:部分地区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措施不够完善,导致他们在医疗、养老等方面面临较大压力。

三、失地农民利益诉求的现状及影响1. 现状失地农民的利益诉求主要包括土地补偿、就业安置、社会保障等方面。

由于土地征用制度不完善、就业问题突出和社会保障不足等原因,失地农民的利益诉求往往难以得到满足。

这导致部分失地农民对政府和开发商产生不满情绪,甚至引发社会矛盾。

2. 影响失地农民利益诉求问题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影响社会稳定。

如果失地农民的利益诉求得不到妥善解决,可能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其次,影响城镇化进程。

如果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生活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将阻碍城镇化的顺利进行。

最后,影响政府形象。

政府在土地征用和安置过程中如果存在不公、不透明等问题,将损害政府形象和公信力。

四、解决失地农民利益诉求的对策建议1. 完善土地征用制度(1)制定统一的土地征用补偿标准,确保补偿公平、合理。

(2)规范土地征用程序,加强监管,防止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

(3)建立土地征用听证制度,保障失地农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产城融合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博弈模型构建与解析

产城融合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博弈模型构建与解析

产城融合进程申失地农戻就业蕩弈模型构建牙解析李秀邦(青海民族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西宁810007)摘要:产城融合是新时期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对提升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作用。

失地农民就业问题是产城融合过程中的关键社会性问题,也是衡量产城融合发展能力的关键指标。

本文基于博弈论,建殳政府、企业和失地农民的三方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通过分析各利益相关方策略和收益,建立了模型组合矩阵;运用海萨尼转换下的贝叶斯公式,进行了混合策略均衡解分析并讨论了各种利益相关方在纯策略下的纳什均衡解。

模型解析结果表明,应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从系统论、经济社会可持续性角度主动掌握信息,分析失地农民的就业选择,并以$匕为根据进行决策;同时,在产业布局中应根■据区域农民的就业能力和企业性质,合理规划就业布局,探索建立各利益相关方的交互协调机制。

关键词:人地关系;产城融合;博弈模型;新型城镇化;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P2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393(2020)04-0039-05引言产城融合是国家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发展目标和实现路径,要求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匹配协调发展,是城市扩张发展从功能主义导向向人本主义导向的一种回归叫其核心是促进居住、就业及其产业结构的融合。

产城融合实质是指产业发展与城市的人口、资源、科技等要素禀赋相适应相协调,城镇的发展为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基础的支撑和服务,防止城市与产业发展的相互脱节,实现“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人融合”[2]o产城融合的关键要素在于人,人是“产”和“城”的出发点和归宿,而城市居民是否与当地就业需求相匹配是产城融合的基础[3]0在新城逐步建设进程中,城市建设用地仍需主要依靠周边农地提供,因此出现一批失地农民群体。

如何保障失地农民的生活和就业是产城融合进程中最应该解决的问题,是高质量完成产城融合最应该解决的基础问题和评价标准。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保障问题研究(上)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保障问题研究(上)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保障问题研究(上)马庆斌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博士二0一三年四月(记录整理稿,仅供学习,切勿传播)一、引言有人讲所谓新型城镇化,比较通俗讲是因为十八大以后新一届政府开始了所以叫新。

事实上我想这个概念来讲还过于通俗。

实际上来讲,作为新来讲更多的我想是中国它的城镇化进程从一个粗放式的发展进入一个集约和节约空间的一个发展的方向,因为它整个的人口有一半以上已经进入了城市。

那么为什么在这个问题中要提出这么一个问题,就是关于失地农民保障问题呢?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国家的失地农民数量是越来越多,在后面专门讲到这个问题。

金融危机以后,所有的国家在竞争过程中最核心的竞争力是什么呢?那就是市场。

这个话是我们一个国家领导人讲过的一句话,他说实际上中国未来在参与市场竞争过程中,在参与这个全球的竞争中,最重要的资源、最核心的资源就是市场的资源。

也就是说中国,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后,你会发现中国的这种经济的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现在已经是世界上第二大的经济体。

那么基本上为什么中国的这个,在全球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庞大的市场。

那么在这个情况下我们就想一个问题就是说,到底是什么让中国的经济这么多年以来快速地发展将近三十多年的时间,持续的,两位数的速度在增长发展。

我想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很多人可能给出不同的答案。

那么就研究领域来讲,比较有名的一个是张五常先生讲过的,就是中国这么三十多年的经济发展主要是因为县际的竞争,就是县域经济之间的竞争,它们之间的这种良性的竞争使得中国经济快速地发展。

另一个就是比较有名的科斯和咱们国家的一个教授,一起写了一个叫《边缘革命》。

他讲一个什么道理,他说考察中国的这个三十多年的改革历史以及它的经济发展,他们认为就是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这么持续地快速地发展,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整个推动中国改革开放,一方面是高层不断地接地气来了解民意,了解最基层的创新性的这种行动、改革。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研究—以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城南新区为例 提纲 贾东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研究—以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城南新区为例 提纲 贾东

题目: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研究——以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城南新区为例研究提纲一、导论1、选题的意义(1)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2)研究意义(3)研究目的(4)研究方法二、城市化进程与失地农民概述1、城市化进程的概念(1)城市化进程含义(2)我国城市化进程概述(3)城市化进程对农民的影响2、“失地农民”的概念(1)土地对农民的意义(2)失地农民的含义及特点三、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现状调查(以绵阳市游仙区城南新区为例)1、绵阳市游仙区城南新区概况2、失地农民拆迁安置现状(1)拆迁补偿(2)社会保障(3)住房安置(4)就业安置3、失地农民就业现状(1)失地农民劳动力现状(2)失地农民文化及劳动技能现状(3)失地农民就业现状4、失地农民生活现状调查(1)居住环境现状(2)失地农民城市化生活现状(生存成本、生活习惯)四、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社会问题及成因分析1、政府的问题(拆迁安置)(1)拆迁安置政策存在缺陷(2)拆迁补偿标准偏低(3)失地农民安置渠道单一(4)市民化教育引导不够2、失地农民的问题(1)失地农民对征地款的使用缺乏规划。

(2)就业难,就业能力低下,就业意识落后,竞争意识不够,安于现状,缺乏可持续生活能力。

(3)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学习能力差、文化水平普遍偏低(4)收入水平有所下降,进城生活质量有所下降。

(5)生活观念保守、陈旧。

3、由城市化进程加速而产生的新挑战(1)社会成本提高带来的新挑战(政府、失地农民)(2)社会科技进步导致失地农民就业门槛提高(3)快速地城市化推进带来的社会问题及矛盾(失地农民的城市化改造)五、国内外先进做法借鉴1、国外先进做法2、国内先进做法六、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对策及建议1、完善拆迁安置政策,充分尊重失地农民“主体”地位。

(1)改变观念,以群众利益为核心,让利于民。

(2)理顺政府职能,改变征地机制,规范效益分配办法。

(3)开辟多渠道的补偿方式,提高整体补偿标准。

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权益保障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权益保障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权益保障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城镇化是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城镇化推动产业升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进社会现代化。

然而,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保障问题却一直存在着。

失地农民作为城市化进程中一个重要的群体,在城镇化进程中,一方面需要放弃土地权益,另一方面却缺乏必要的收益保障和社会福利支持,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失。

因此,加强失地农民的权益保障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保障问题,了解失地农民的保障需求,分析保障问题的现状,并提出措施与建议,为完善失地农民权益保障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三、研究内容1.失地农民的权益保障需求及现状分析2.政府保障措施的现状及问题3.民间保障措施的现状及问题4.政策建议与措施四、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进行研究。

文献资料法用于收集和分析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和相关研究成果等;问卷调查法用于探讨失地农民对于保障需求的认知和关注程度;案例分析法用于分析保障措施的实际情况,并提出政策建议与具体措施。

五、论文结构本论文将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选题背景和研究目的;第二部分阐述相关理论和研究前沿;第三部分分析失地农民的权益保障需求及现状;第四部分研究政府保障措施的现状及问题;第五部分研究民间保障措施的现状及问题;第六部分提出政策建议与具体措施。

六、论文意义本研究对于完善失地农民的权益保障工作,促进城镇化进程中的社会和谐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通过深入分析权益保障问题,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对于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进行保障,进而促进城市化进程的可持续发展。

博弈视角下的失地农民补偿问题研究——以P镇为例的开题报告

博弈视角下的失地农民补偿问题研究——以P镇为例的开题报告

博弈视角下的失地农民补偿问题研究——以P镇为例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城市化的加速,城市化的进程不可避免地需要城镇周边的土地资源,而大部分土地资源又是从原居民农民手中流转到国家或城市用于建设、工业化、商业化等用途,导致失地农民面临严重的经济、社会和心理问题。

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和公正正义,国家对失地农民进行了多项政策和制度安排,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农民土地补偿制度的安排。

但是,由于多个因素的影响,农民土地补偿制度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本研究将采用博弈论的视角,通过对失地农民和政府之间的博弈行为进行分析,探讨补偿制度的问题。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一)研究内容1、失地农民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2、农民土地补偿政策的起源、发展和现状,及其对失地农民情况改善程度的影响。

3、博弈论在农民土地补偿问题中的应用。

4、尝试在博弈性补偿中,以P镇为例,解决失地农民补偿问题。

(二)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出版的关于博弈论、农村土地、土地制度等方面的文献,了解相关领域的发展和现状。

2、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失地农民的意见和想法,并分析失地农民的感受和诉求。

3、个案分析法:结合P镇的实例,深入了解该地的失地农民补偿情况,以及地方政府与失地农民之间的互动策略。

4、博弈论分析法:将博弈论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应用到失地农民补偿问题上,分析失地农民和政府之间的博弈行为和决策过程。

三、研究预期成果(一)理论成果:基于博弈论的分析,提出农民土地补偿政策应该解决的问题和具体的软性措施。

本研究将探究一种新的补偿模式,该模式的实践效果可以充分考虑农民的利益和需求,并且可以为城市化进程的实施提供参考,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二)实践成果:以P镇为样本,对博弈性补偿进行实践,通过改进的补偿模式,给失地农民带来实质性的利益,并为解决农民土地补偿问题提供一个可行的模式。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研究的开题报告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研究的开题报告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现今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伴随着此趋势的还有因城市化而造成的失地现象,其中受影响最大的群体便是农村地区的失地农民。

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土地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等过程发生,不少农民的土地被征收、占用或转让,失去了原有的农业生产资料,生活状态被极度冲击。

然而,失地农民的权益保障方面却面临着不少问题,包括补偿不合理、安置不及时等问题,导致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

因此,研究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权益保障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研究内容:本文旨在探究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权益保障问题。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城市化进程对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的影响。

通过文献综述法,分析城市化进程对失地农民权益保障带来的影响。

2.探讨失地农民的权益保障现状。

通过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揭示失地农民权益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情况。

3.提出失地农民的权益保障建议。

通过对照现行法律法规,提出针对性较强的失地农民权益保障建议。

研究方法:1.文献综述法。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权益保障问题进行探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2.问卷调查法。

通过问卷调查失地农民的保障现状及对权益保障的看法等问题,收集数据信息,为后续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3.访谈法。

通过访谈失地农民或权益保障相关人员,获取深度信息,较全面了解失地农民权益保障方面的情况。

4.对比分析法。

通过对比现有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总结其优缺点,并提出适当的建议。

三、预期研究成果及应用价值预期研究成果:1.通过分析城市化进程对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的影响,探索和归纳城市化与失地农民权益的内在联系。

2.通过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方法,掌握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的现状和问题。

3.提出适宜的城市化、农村土地权益与农民保护的政策建议。

应用价值:1.对于完善法律法规,提高失地农民保障水平具有参考价值,对于政府部门、相关机构等单位从民生角度出发,重视失地农民的诉求具有指导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响。在此 框架下 , 把失地农民利益表达分为四种方式 , 并分析 层 ,能力不足和资源的匮乏本身就制约其利益表达渠道的选
失地农民为在 与政府的博弈 中获益 ,必定动用资源增加 博弈的筹码 。 在此过程中 , 失地农民会综合考虑 “ 行动成本一 收
因此 , 在以行政权力为核心编制的人际关系网络和根深
限: 利 益不可协调 , 内部 资 源 动 用 ; 第三象限 : 利益可协调 , 外
部 资 源动 员 : 第四象限: 利益 不 可协 调 , 外部 资 源动 员。关 系 网
式对政府关系的影响。 所以, 失地农民在博弈中发现政府给予 的经济补偿基本达到其接受范围时,普遍不会主动的通过资 源动员手段把与基层政府的矛盾以公开的集体抗争的方式展 示在社会大众面前。基于此分析, 在利益可协调的范围内, 失 地农民在表达利益时通常借用自身关系网络。
源, 失地农 民利用这一资源 , 实现利 益表达 。 在中国这一 “ 熟人


问题 的 提 出 与 分 析 思 路
社会 , 失地农民与基层政府官员本身就包含于一个复杂的人
农民利益表达问题 一直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对此也 提出 际关系网络之中,在网络中的人各自掌握一定的资源并且与 了一些具有解释意义的分析框架。以李连 江、 欧博文 “ 依法抗 其它成员之间以互惠的方式履行各自的义务 ,身处网络中的
问 题 研 究
MARKETI NG RES EARCH
1 0 . 1 3 9 9 9 / j . c n k i . s c y j . 2 0 1 6 . 1 1 . 0 1 2
博弈与动员 :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 失地农民利益表达路径研究
◇ 万红斌
摘 要 :基 于 资 源 动 员 能 力 和 行政 权 力 为 核 心 编 制 人 际 关
它们之 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二、 博弈与动员 : 失 地 农 民利 益表 达 路 径 选 择
但是, 无论作为个体还是群体的失地农民都位于社会底
择。即使利用有限的人际关系网络表达利益诉求 , 在保证 能维 持失地农民最基本 生活需求的前提下 , 基层 政府不会轻易 妥 协让步 , 当本地发展严重依赖土地财 政时尤为如此。
争” , 于建嵘 “ 以法抗争” , 应星 “ 草根动员” , 吴毅 “ 权力—利 人在 日常生活中既躲不开又自觉运用这一资源 。正是这 一义
益的结构之 网” 为代表 。
务使得失地农民在表达利益时,可以动用各种资源和社会关
2 . 第二象限: 利 益 不 可协 调 . 内部 资源 动 用
府正 常关 系的前提下 , 把上访作为一种姿态而非一种 实践 , 通 我国上访 遵循属地 管理 、 分级管理原则 。失地农 民清楚 , 自身利 益的 实现不 能寄希 望于 高于基层 政府之 上 的权 力关
利益可协调是 指失地农 民在与基层政府博弈 的过 程中发 过策昭 性的上访给基层政府施压 , 尽量争取自身利益。 现, 双方的各 自利益具有可协商性 , 博 弈主体本 身不 存在根本
矛盾。
此处之所以用资源动用而不是资源动员, 是因为资源动员 照, 而得依靠基层政府。 即使越过基层政府向更高权力机关表达
具体操作性措施的落地还得基层政府来执行。 更重要 理论是解释公开抗争的集体行动。 但是受我国自古以来以行政 利益诉求,
权力为核心配置资源的影响, 乡村社会成员会自动围绕行政权 的是基层政府与农民的互动并非只围绕某- - - q  ̄ 发生, 受“ 日常
源动员手段的不同相交叉形成 四象限 ,并分别 分析各象限下
较小 的代价满足部分利益诉求。
基于策略性 的上访 区别于行动上 的上访 ,后者具有政治
具有代表性的利益表达方式。
1 . 第一象限: 利益可协调 , 内部 资 源 动 用
色彩 , 直接以基层政府为抗争对象。 而前者是在维持与基层政
益 、 动员对以行政权力为核心而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的影响 蒂固的民不与官斗思想的影响下 , 失地农民在保证不与基层
以及失地农民自身对利益受损的忍受度, 做出是否动员, 动员 政府 正面 为敌 的前提下会运 用策略性的上访 的方式 ,尽量 以
哪些资源和对象 。 据此分析 , 本 文把彼此利益是否可协种 利益表达行为有所 系对其利 益表达的客体——基层政府施压。 帮助 , 但是亦有不足 。他们或者高估农 民的 民主与法律意 识 ,
或者无限放大农民的弱者地位。 为此, 本文拟结合博弈论和资
2 0 1 2 年调查数据显示 ,农民因失地获得每 亩 1 8 7 3 9 元补
力开展经济、 社会以及政治互动, 并以此编织人际关系网络。
因此 , 作为乡村社会成员的失地农民在利益表达 日 寸 , 不仅 要追求自身利益的实现 ,而且还 要顾 及表 达和 实现 利益的方
系 两 个 因 素 . 失地 农 民在 与基 层 政 府 博 弈 中的 利 益 表 达 可 归
纳 于 四 象 限 中 。第 一 象 限 : 利 益 可协 调 , 内部 资 源 动 用 ; 第二 象
源动员理论 ,对学者们提出的农民利益表 达模 型的合理 内核 偿, 但是政府因卖地收入高达每亩 7 7 8 0 0 0 元, 土地收益分配 进行整合 , 既重视失地农 民利益表达的主动性 , 又保留在 以行 的严重不 均导致失地农民对政府不满情绪的增加。 政权力为核心而编制人际关系网络对 失地农 民利益表达的影
络、 策略性上访 、 上访 、 极 端 事 件 分 别 是 四 象 限 的代 表 性 利 益 表 达 方 式 . 失地 农 民根 据 具 体 情 境 选 择 表 达 方 式从 而 致 使 四
象 限 关 系相 互 转化
关键词 : 失地 农 民 ; 利 益表 达 ; 博 弈; 动员
关系网络指人们之间特定而亲密的社会关系作为~种资
2 7
问 题 研 究
MARKE TI NG RES EARC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