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不出来的亲情与感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实验中学初中部日前举行了一场特别的青年礼。

初二全体同学跪在操场上,从父母手里接过了父母写给自己的家书。

不少同学坦言,这是自己第一次“跪父母”,家长们大多很感动。

据悉,这是该校第一届青年礼,校长表示,青年礼源于一位普通学生的建议,“学生的建议很好,今后每年学校都会办青年礼”。

甲方:赞同
尊重父母的表现
@周兴: 孩子“跪父母,接家书”,让人感动,觉得孩子长大了,懂得感恩了,这也是尊重父母的表现,是对父母辛勤付出的一种回报,无可厚非,应当支持和鼓励。

跪天地跪父母
青裳子:支持这一跪,因为跪出了为人子女的仁孝传统,跪出了知恩图报的美德,跪出了中华文明礼仪的核心。

问题是我们和这些礼仪背离太远,才感觉比较奇怪。

很好的一次感恩教育
@孙梦:对父母的跪拜是传统美德,古人远游辞别父母时、外出返乡时,都会给父母下跪磕头。

广州实验中学这次感恩事件中,“不少同学是自己第一次跪父母”,可见现在的子女对父母“膝下承欢”是毫无念想。

父母含辛茹苦把自己拉扯大,给父母下跪还错了不成?
乙方:不赞同
形式大于意义
@洁洁: 这种感恩教育是失败的,至少孩子们在下跪时心中所想不是对父母的感恩,而是对集体下跪的难为情。

感恩父母的方式千千万,这种集体下跪游戏,既跪不出孝心,也跪不出成长,更跪不出教育。

这种感恩教育已变味
@白雪盛开:类似于“跪拜礼”这种中小学的感恩教育,让学生顶礼膜拜意味着绝对服从,放弃思考,扼杀他们独立思考的个性,这种感恩教育已经走形变味。

下跪这种方式有待商榷
@醉东坡: 在传统文化和人们的观念中下跪除了感恩还有屈服、顺从等其他丰富的社会涵义,容易产生价值观歧义。

可以采取更为平等、更为亲情自然的方式开展“青年礼”,下跪这种方式过于生分和沉重。

“跪拜礼”有害无益
1381328175*:一方面强调塑造青年的个性,一方面又强迫青年参加“青年礼”,大搞形式化,这是引导青年重形式顺世俗,学着做表面文章,对于他们人生道路的成长有害无益。

“跪”不出来的亲情与感动
宣华华
广东实验中学初中部日前举行了一场特别的青年礼。

初二全体同学跪在操场上,从父母手里接过了父母写给自己的家书。

不少同学坦言,这是自己第一次“跪父母”,家长们大多很感动。

据悉,这是该校第一届青年礼,校长表示,青年礼源于一位普通学生的建议,“学生的建议很好,今后每年学校都会办青年礼”。

正所谓创意时代,比起更为常见的“给父母洗一次脚”,孩子集体“跪父母”又向前迈了一步,场面更加具有戏剧性和煽情效果,也难怪会让一些父母与孩子感动落泪。

然而,泪水背后的亲情与感动,真的是“跪”出来的吗?或者,我们还应当进一步追问:除了视觉冲击,“跪父母”究竟还能“跪”出来什么?
一位父亲在女儿跪下的刹那,哭得泪流满面:“很感动,今天才发现她长大了,懂事了。

平时对她关心太少,我很惭愧啊。

”而一旁的女儿也是眼眶红红:“以前爸爸从来没说过这样的话,我很震惊……”假如我们不去深思就会误以为,这些充满亲情的温暖话语,都是“跪”出来的。

其实不然,它反映出这样一个事实:父母与孩子平常交流太少,相互之间存
在一层隔膜,以至于并不了解对方。

“跪父母”,其实是“跪”穿了那层隔膜,让父母与孩子互相看得更真切。

事实上,父母与孩子之间那份血浓于水的亲情,不管是否会用语言和行动去表达,它都亘古地流转于血脉之间,那份感动也犹如沉寂的火山。

亲情与感动,都不是“跪”出来的,而是日积月累,水滴石穿,日复一日地积攒在心底,一点点慢慢发酵。

无论“跪”或“不跪”,它们都在那里静静守候,都将有被意识到的一瞬间,也就是情感爆发的那一刻。

既然如此,“跪父母”就并不是必须的。

或许相反,我们不该鼓励孩子用“跪”去发现和表达感情,一定还有更好的且不用“跪”的办法。

毕竟,“跪父母”只是一种简单化的思维,它也取代不了真正的日常交流。

真正重要的是,要让父母和孩子学会如何相处与交流,父母应懂得孩子的所思所想,孩子也应理解父母的爱与辛苦。

否则,一“跪”之后,实质问题未能解决,父母和子女的隔膜照旧。

从长远来看,我们的教育应该补上家庭与社会的课程,包括爱情、婚姻、育儿、人际交往等等,这些都是目前的教育严重欠缺的。

试想,假如每个人从小就知道如何认识和处理这类问题,又何须等到十几岁再去集体“跪父母”,去人为地制造亲情与感动?身处教育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更不该依赖灵光一闪的“绝招”,而应踏踏实实探索出一条教育新路。

如此,才是我们全社会真正的福祉所在。

学进:“跪父母”的青年礼有悖五四精神
2011年05月06日 07:36
来源:中国青年报作者:王学进
“五四”这天,广东实验中学给初二学生送上了一场特别的青年礼:全体同学跪在操场上,从父母手里接过他们写给自己的家书。

校长郑炽钦表示,青年礼源于一位普通学生的建议,“建议很好,今后每年学校都会办青年礼”。

(《新快报》5月5日)
我国向来有跪天跪地跪父母之说,但时至今日,子女已经很少通过下跪向父母表达感情了。

报道中的细节也证实了这种不习惯:真正到了跪父母的现场,操场上的学生们还是有一丝犹豫。

直到主持人鼓励的话语再度响起:“同学们不要再犹豫了……”这时,才有更多的同学单膝跪了下来。

即便如此,学生也只是单膝下跪,而非双膝,可见他们多么不情愿。

这并不表示他们不孝敬父母,他们有更妥帖的方式来表达这种情感。

感恩父母的方式千千万,广东实验中学为何一定要选择跪父母的方式,而且还安排在“五四”这天?无论出于什么目的,诱导学生下跪都违背现代教育的宗旨,有违五四精神。

历经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的中国,滋生了久远的跪文化,国人不但习惯于跪父母,更习惯于跪官员,跪权力,下跪已然成为“臣服”的代名词。

“五四”先贤高举反封建大旗,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匍匐于权力脚下的中国人站起来,从奴隶成长为家与国的主人。

而要让国民成为国的主人,前提是成为家的主人,首先实现家庭成员之间的平等。

这也正是“五四”先贤立足于反孔教、破除三纲五常的出发点之一。

新文化运动的一大口号是“德先生”和“赛先生”,陈独秀将此阐释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跪文化系国粹,不得不反。

现在流行于各中小学的感恩教育似已变味,很多的内容,不知不觉搞成新时代的“父为子纲”。

此类活动大多强调“父母本位”,而非“子女本位”,学校总是要求学生怎么学会感恩父母,往往忽视学生在家庭中的主体地位。

殊不知,父母子女之间除了血缘关系,还有社会关系,他们之间理应平等。

对此,鲁迅先生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曾有精辟论述:“‘父子间没有什么恩’这一个断语,实是招致‘圣人之徒’面红耳赤的一大原因。

他们的误点,便在长者本位与利己思想,权利思想很重,义务思想和责任心却很轻。

以为父子关系,只须‘父兮生我’一件事,幼者的全部,便应为长者所有。

尤其堕落的,是因此责望报偿,以为幼者的全部,理该做长者的牺牲。

殊不知自然界的安排,却件件与这要求反对,我们从古以来,逆天行事,于是人的能力,十分萎缩,社会的进步,也就跟着停顿。

我们虽不能说停顿便要灭亡,但较之进步,总是停顿与灭亡的路相近。

”文中,他两次表达了做长辈的愿望:“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最后,我愿引用“五四”先贤胡适的话转告每位教育工作者:“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作为肩负现代教育使命的教育工作者,其育人的职责是清除学生身上的奴性因子,帮助他们树立民主、平等的理念,培养其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现代公民。

韩浩月:“跪拜礼”阴魂不散
厦门网发布时间:2011-05-06 11:30来源:新京报
韩浩月作家
家庭和学校应时时想到如何让孩子站起来,而非挟“感恩”之名让他们跪下去。

又见跪礼。

这次下跪的是广东实验中学初中部的学生。

在五四青年节这天,该中学首创“青年礼”。

经老师和家长委员会讨论,“青年礼”采取“跪父母,接家书”的形式进行,理由是“跪是中国的最高礼节”。

此前,郑州一学校校长向学生跪赠《弟子规》,广东东莞一幼儿园给老师行跪拜礼表示感恩,湖南娄底一中学教师向犯错学生下跪以期震撼和唤醒孩子。

跪,成为校园教育的某种特色,它的存在表明,孙中山所废止的跪拜礼一直阴魂不散。

“跪是中国的最高礼节”,在封建社会的确如此,随着国家文明程度的提高,跪拜礼早已被鞠躬、握手取代,除了在寺庙烧香拜佛和长辈丧礼上还能见到这种大礼,跪拜早已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说跪是中国的最高礼节,是思维停留在过去时代的僵化表现。

有家长和孩子因跪礼而泪流满面,这恰恰说明双方在日常生活中缺乏必要的情感交流。

如果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能时常给孩子以拥抱等亲密表示,孩子也能与家长无障碍交流,他们便不会因跪礼而流泪,只会为这种行为的蹩脚感到好笑。

举行“青年礼”的本意是好的,但采取拥抱的方式,将会比下跪更适用于现代社会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跪文化当中,有心甘情愿的崇敬与虔诚,也有难以言说的屈辱与无奈。

广东实验中学的“青年礼”该如何举行,或许应该更多地征求学生的意见,而非由老师和家长决定。

在独生子女精神孱弱成一潜在社会问题时,家庭和学校应时时想到如何让孩子站起来,而非挟“感恩”之名让他们跪下去。

而让孩子“站起来”的必不可少的支撑,是必须让他们的内心拥有无处不在的平等意识。

“父母皆祸害”的论调之所以在去年流行一时,就是父母的威权人格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现在,莫名其妙飞来的“跪礼”,不但在形式上拉开了家长和孩子的距离,也为亲子关系蒙上了阴影。

青年节行“青年礼”感恩何须下跪?
今早,一则新闻“广东实验中学300学子跪拜父母学生‘不习惯’”让我看后大为吃惊!文中引用校长郑炽钦的话说“在广东校园里这是首创”,笔者认为这恐怕也是全国的首创!
“跪拜礼”,在礼仪之邦的中国古代不算什么,但时至今天很多的礼节都已简化,尤其是西方文化的传入使当代很多中国人的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父母与子女或子女与父母都越来越习惯于希望对方能够以友相待、坦诚交流,因为只有这样作为父母的你才能够听到儿女们和你讲的最真心的话,并且只有这样你作为父母所提出来的建议才能够被真正送达到儿女们的心里,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动于你的良苦用心,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在愉快、和谐的氛围中淡化和消除两代人之间可能存在的代沟或抵触,使教育更易被接受。

如此来看,父母作为长辈在教育子女方面倒不如彻底放下长辈的架子,甘做子女的朋友反而效果更好!
“跪拜礼”贵为礼仪,也仅仅是“礼仪”而已,但在大庭广众之下将传统意义上的、形式上的“礼仪”“硬生生”地冠以“教育感恩”的头衔,这不能不让人质疑:多少有点牵强附会!“跪拜礼”只是从形式上告诉孩子们父母应该尊敬、我们应该感恩,但并没有告诉他们“为什么值得尊敬?”、“为什么值得感恩?”,如此地过分注重形式,必然会导致孩子们心理不服气,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学生会不以为然”的原因了!形式远远不如实质重要,一次端茶、一次捶背远远比“一次下跪”更富有孝心和教育意义!
冠以“青年礼”的“跪拜礼”行的如此隆重,恐怕会将父母作为“长辈”这一与“子女”在身份上的差别过多地强调出来,更加地放大化,从而会拉大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心理距离,对父母与子女之间建立平等、友好的朋友关系有害而无利!试想:接受跪拜的父母能否保证今后不会以“高姿态”来对待孩子,而跪拜父母的孩子能否今后还能像以前一样心无隔阂地表达与父母不一致的观点?所以,笔者在想:与其让孩子们“跪拜”,倒不如由老师陪同父母和孩子进行一次心与心的贴心交流,把平时孩子不敢说的、不愿说的或父母想知道的都说出来,岂不是更能拉近父母与孩子的心里距离?
“跪拜礼”贵为礼仪,但“一跪”下去之后,子女显得“很难为情”,父母也显得“很不自在”,这又何苦来着?教育之道:需循序渐进、潜移默化,以孩子们喜欢的方式、容易接受的方式潜移默化中让他们慢慢改变不是更好?那样只会让他们一辈子受益,远胜于一时的、一次的、所谓的、不情愿的“青年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