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诗赏读到现代诗朗诵》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语文上册《诵读欣赏古诗二首》教案、教学设计
-对于意境和情感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古诗背后的故事,或者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诗人的情感世界。
-对于修辞手法的掌握,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写作练习,如仿写、改写古诗中的句子,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并运用这些手法。
-对于朗读技巧的提升,教师可以组织朗读比赛,通过示范、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改进朗读技巧。
b.尝试仿写一首古诗,可以选择本节课学习的主题,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境。
c.与家长一起参加户外活动,观察自然景物,尝试用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描绘,记录在日记中。
3.创新作业:
a.结合本节课的古诗内容,创作一幅诗意图,可以将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通过绘画形式表现出来。
b.以小组为单位,编写一部关于古诗的小剧本,通过角色扮演,展现古诗的情境和诗人的情感。
1.教学内容:详细讲解两首古诗的作者、背景、字词解释、句子结构、修辞手法等,使学生对古诗有全面的理解。
2.教学方法:采用讲解、示范、问答等形式,帮助学生掌握古诗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3.教学步骤:
a.介绍诗人及其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古诗产生的文化环境。
b.解析古诗中的重点词汇,扫清学生的阅读障碍。
c.分析古诗的句子结构,讲解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4.部分学生对古诗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感知能力较弱,需要教师创设情境,帮助他们更好地体验和感受。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1.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古诗的内涵,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
2.通过具体实例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掌握古诗的表现手法和技巧。
3.加强朗读和背诵指导,纠正发音和语调,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c.你是如何理解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情感的?
七年级语文上册《诵读欣赏古代诗词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三首古代诗词的基本内容、韵律、意境和作者背景的掌握;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难点:诗词中关键字、词、句的理解与分析;诗词意境的深入体会;作者情感的准确把握。
2.重点突破策略:
2.对诗中的关键字、词、句进行详细讲解,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的意象、意境等。
3.分析诗中的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静夜思》中的难点问题进行讨论,如诗中的意境、作者情感等。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适时给予点评和指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
3.在讨论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尊重他人观点,培养合作学习精神。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检测学生对《静夜思》的掌握程度,如填空、翻译、赏析等。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个体差异给予个性化辅导。
3.选取部分学生的练习成果进行展示,师生共同评价,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4.在诗词学习中,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自然、尊重他人的情感态度。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古代诗词有一定的兴趣,但诗词鉴赏能力尚待提高。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词汇量和阅读能力,但对于诗词的韵律、意境、表达技巧等方面的者生平了解不足,导致对诗词的深入理解受限。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七年级语文上册《诵读欣赏古代诗词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三首古代诗词的基本内容、韵律、意境和作者背景,分别是《静夜思》、《钱塘湖春行》和《泊船瓜洲》。
初中语文教材《诗歌朗诵》解读教案
《初中语文教材《诗歌朗诵》解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了解诗歌朗诵的基本技巧,如正确的发音、语调、节奏等。
- 学会运用朗诵技巧,有感情地朗诵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诗歌作品。
- 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现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
-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朗诵水平。
-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 通过诗歌朗诵,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力,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诗歌朗诵的基本技巧的掌握,如正确的发音、语调、节奏等。
- 运用朗诵技巧,有感情地朗诵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诗歌作品。
2.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从而准确地把握朗诵的情感基调。
- 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现力,使学生能够在朗诵中自然地表达出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三、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学生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
2. 分析法对诗歌进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意境、主题等,为朗诵做好准备。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4. 示范法教师进行示范朗诵,让学生学习朗诵的技巧和方法。
5. 实践法安排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朗诵水平。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 分钟)- 播放一段优美的诗歌朗诵音频或视瓶,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本节课的主题——诗歌朗诵。
- 提问学生:你们喜欢诗歌吗?为什么喜欢?你们平时是怎么欣赏诗歌的?2. 知识讲解(15 分钟)- 介绍诗歌朗诵的基本技巧:- 发音:要求发音准确、清晰,避免读错字。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四首》教案(精选10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四首》教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四首》教案(精选10篇)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四首》教案篇1教学目标①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②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④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课前准备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
课前让学生再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
教学设计观沧海曹操一、导入新课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
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
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
《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古代诗歌四首》知识重点知识重点观沧海[汉]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一、作者简介曹操(155一220),字孟德,沛国谯(qiáo)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其诗作以慷慨悲壮见称,有《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二、背景与主题《观沧海》是曹操率军征乌桓时所作。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
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七年级语文《诵读欣赏现代诗歌二首》教案
江苏省沭阳银河学校七年级语文《诵读欣赏现代诗歌二首》教案年级学科语文课题备课人教学目标. 1.了解过年习俗所蕴含的乡土风情。
2.学习、赏析生动、传神的语言。
3.明晰本文线索、结构严谨的特点。
重难点1、学习、赏析生动、传神的语言2、明晰本文线索、结构严谨的特点。
课时 1 时间一、知识链接朱湘(1904——1933),诗人,安徽太湖人。
著有诗集《夏天》《草莽集》《石门集》等。
何其芳(1912——1977),现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
四川万县人。
有诗集《汉园集》、《预言》、《夜歌和白天的歌》等。
二、诵读技法:1、把握其思想内容,根据思想内容,确定情感基调。
2、根据情感的需要,确立语速。
诗歌诵读的语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如果表现的内容是欢快的、激动的或紧张的,速度要快一些;表现的内容是悲痛的低沉的或抒情的,速度要慢一些;表现的内容是平铺直述的,速度采取中等为宜。
”在同一首诗歌当中,语速并非一成不变。
诗歌情感有发展,语速随之有变化。
3、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音长音短。
诗歌诵读,有轻有重,有音长音短,才能将诗歌情感强调出来,才能将诗歌的韵味体现出现,字词句的轻重及音长音短,要根据诗歌内容、意境来判断。
4、根据语境的关系,确定诗句的停顿。
诗歌诵读,需要正确处理好停顿。
节奏自然鲜明,诗歌才富有韵律美。
一般说来,顿号后的停顿最短,逗号后的停顿长一点,分号和冒号后的停顿再长一点,句号、问号、感叹号和省略号后的停顿更长一些。
总的说来,现代诗歌诵读,不同于一般的课文朗读,它具有很浓的表演性。
它需要读者掌握一定的技巧,将情感投入其中,反复吟咏,方能渐入佳境,最终达到“诗、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对于标点符号处的停顿我们容易判断,那么,无标点符号之处又如何停顿呢?我们要明白的是,古诗有节拍停顿,现代诗也有节拍停顿。
一般是“两个音节一拍或三个音节一拍”。
有时需根据诗歌内容和语意关系来断定。
三、基础学习诵读要求:(1)內容正确(2)发音准确(3)音量适当(4)语调清晰(5)速度合宜1、朗读《少年歌》(1)、把握诗歌的感情(2)、掌握诗歌的节奏思考:诗人描绘了怎样的少年形象?2、朗读《生活是多么宽广》(1)、把握诗歌的感情(2)、掌握诗歌的节奏3、本诗第二节有何特色?板书设计:现代诗二首诵读要求:(1)內容正确(2)发音准确(3)音量适当(4)语调清晰(5)速度合宜教学反思: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二) 》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二)》教案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二)》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本节课主要选取了一些经典的课外古诗词,旨在让学生在学习课本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知识面,提高文学素养。
本节课所选诗歌,主题丰富,风格各异,有写景抒情的,有咏史言志的,有写人状物的。
这些诗歌既有古代诗人的经典之作,也有现代作家的优美诗篇。
通过学习这些诗歌,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人在描绘自然景物、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独特魅力,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在语文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对于古诗词也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词的意境、领悟诗人情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世界,同时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和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所学的古诗词,了解诗歌的背景,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培养学生感受古诗词的意境,领悟诗人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所学的古诗词,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难点: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意境,领悟诗人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动画等多种媒体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富有感染力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诗歌的美。
2.情感教学法:教师以情感人,以情促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领悟诗人的情感。
3.讨论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学内容,掌握教学目标和要求,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教学素材。
2.学生准备:预习所学古诗词,了解诗歌的背景,尽量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第3单元 课外现代诗词诵读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3单元课外现代诗词诵读教学目标- 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和表现方式。
- 听诵读现代诗歌,感受其中的美与哲理。
- 学会运用诗歌朗读的基本技巧。
-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现代诗歌的特点和表现方式2. 诗歌朗读的基本技巧教学准备1. 课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 PPT演示3. 现代诗歌选集4. 音响设备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1. 准备一段与现代诗歌相关的视频或录音,引发学生对诗歌朗读的兴趣。
2. 向学生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第二步:讲授现代诗歌的特点和表现方式1. 使用PPT演示,介绍现代诗歌的特点,如自由性、难度较大、表现方式多样等。
2. 给学生展示几首著名的现代诗歌作品,让他们感受其中的美与哲理。
第三步:进行诗歌朗读的基本技巧讲解1. 通过示范和解说,向学生介绍诗歌朗读的基本要素,如声音的高低、节奏的掌握、情感的表达等。
2. 与学生一起朗读几首现代诗歌,让他们掌握基本的朗读技巧。
第四步:课堂练与展示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首他们喜欢的现代诗歌进行朗读。
2.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朗读,其他同学可以评价他们的表现。
3.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意和个性,可以尝试自己创作诗歌并进行朗读。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诗歌朗读的基础上,尝试进行诵读比赛和演讲活动。
2. 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不同的现代诗人和他们的作品,拓展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 推荐一些经典的现代诗歌选集给学生阅读。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诗歌朗读的表现,评价其技巧和表达能力。
2. 根据学生的课堂参与和诗歌创作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参考资料-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材- 现代诗歌选集- PPT演示。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2.结合背景,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通过联想和想象,赏析诗歌。
结合背景,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通过联想和想象,赏析诗歌。
1课时◆任务一:学习《秋词》(其一)1.朗读古诗,整体感知要求: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诗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秋词(其一)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liáo),我言/秋日/胜/春朝(zhāo)。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xiāo)。
【注释】悲寂寥:悲叹冷清萧条。
春朝:春天。
排云:推开白云。
排,推开。
碧霄:蓝天。
2.描绘画面,理解诗意要求:通过吟诵,这首诗在同学们的脑海中展现出怎样的画面呢?试着用语言描述出来。
明确:自古以来,文人骚客都悲叹秋天萧条,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飘浮。
一只仙鹤排开云层扶摇直上,便引发我的诗情飞上云霄。
3.知人论世,领悟诗情(1)悲秋是古诗的常见主题,作者却一反常态。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这两句用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表现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
秋,在大自然中,永远扮演着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地咀嚼、回味。
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
(2)后两句作者推出“秋日胜春朝”的证据——“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分析其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进行描绘,借“鹤”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飞,排云而上,矫健凌厉,表达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反映了作者高远爽朗的心情。
诗中一个“排”字,蕴含着深意。
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
课外古诗词诵读七上教案(精选4篇)
课外古诗词诵读七上教案(精选4篇)课外古诗词诵读七上教案(精选4篇)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近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
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课外古诗词诵读七上教案(精选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课外古诗词诵读七上教案(精选4篇)1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王维、李白、岑参、韩愈,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四首诗。
2.结合旁批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3.体会每首诗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背诵四首诗歌教学方法:知(知作者)、诵(诵古诗)、解(解诗意)、悟(悟情感)、背(背古诗)、练(做练习)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课型:自读课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一颗明珠,一首古诗就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婉转动听的歌。
也是初中生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几首古诗。
二、展示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王维、李白、岑参、韩愈,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四首诗。
2.结合旁批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3.体会每首诗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授新课:(一)知:知作者完成下列有关作家的填空:1、王维(701年-761年)字,号摩诘居士,时期的著名、。
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早年信道,后期因社会打击彻底禅化,外号“诗佛”。
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2、李白,中国伟大的诗人,被后人尊称为“”,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终身不得志,在其诗中表达出追求自由和对未来积极向上的精神。
3、岑参(约715~770)边塞诗人。
原籍南阳(今属河南),迁居江陵(今属湖北)。
课外古诗词诵读——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教学难点: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课前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四首诗作者及其写作背景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四首唐诗都是绝句。
这四首诗像四幅画卷,在我们面前展示了唐朝由盛到衰的过程,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诗歌,透过文字,欣赏诗人描述的画面,领略诗人的情怀,感受诗歌的魅力。
教师板书:课外古诗词诵读(出示课件1)二、新课学习,品味古诗峨眉山月歌(一)知识备查,扫清障碍1.走近作者教师:教师出示课件,展示作者李白的相关资料,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出示课件4)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其作品风格豪放飘逸,想象奇特。
代表作品有《静夜思》《春夜洛城闻笛》《将进酒》《蜀道难》等。
2.写作背景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这首诗做准备。
预设:(出示课件5)《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
这首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
他怀着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
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二)整体感知,疏通诗歌教师:同学们,听诗歌朗读音频,注意停顿、读音。
预设:(出示课件6)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qiāng)/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yú)州。
(三)细读诗歌,精读细研诗句出示:(出示课件7)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品诗中百味,叹历史兴衰——七上3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能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品读诗歌,能解读诗中所写景物,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了解诗中所用艺术手法。
3.了解历史背景,能感悟时代背景对个人的影响,启发深入思考。
教学重点能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能解读诗中所写景物,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了解诗中所用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能感悟时代背景对个人的影响,启发深入思考。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唐朝作为中国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均达到了很高的成就。
尤其在诗歌方面,更是中华诗歌史上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
大量的优秀诗作,众多的优秀诗人,他们在历史的浮沉之中,在时代的裹挟之下,开辟了气象万千的唐诗风貌,绘出了瑰丽繁荣的盛唐气象,同时也见证了一个朝代的没落与衰亡。
今天就让我们借助唐朝的四首诗歌,穿越历史,品读诗中的人生百味,完善自己的学习任务单。
二、预习回顾1.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有《李太白集》传世。
2.杜甫(712年—770年),唐代诗人。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被后世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其诗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都有很大成就。
3.岑参(715年—770年),唐代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
以七言诗见长,也作有五言诗,一生创作350多首诗作,因其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
4.李益(约750年—约830年),唐代诗人,字君虞,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著有《从军北征》和《夜上受降城闻笛》等。
三、课堂活动任务一:读诗歌,译诗句活动1:读诗歌,感知情境(1)朗读正音:听朗读音频,给你读不准的字注音。
(播放情境课文音频)(2)感知情境:再次朗读诗歌,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从下面的几幅图画中选择最贴合诗句的、最符合你想象的一幅,装饰你的学习任务单。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2024)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
2.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教学重点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教学难点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古代诗歌中有山明水秀的美好,也有孤寂哀婉的凄凉;有所向披靡的英雄,也有白骨露野的战场。
今天我们就走进古诗,看看四位诗人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作品。
新知探究《峨眉山月歌》一、知人论世1.走近作者。
【活动内容】学生回顾诗人李白及其作品的相关知识,课件中展示相关内容加以补充。
【设计意图】了解诗人,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
2.写作背景。
【活动内容】出示课件中的“写作背景”内容。
教师做简单补充。
【设计意图】了解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在作品中想要表达的感情。
二、诵读课文【活动内容】自由朗读诗歌,边读边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尝试读出自己理解的情感。
教师出示课件中的节奏划分和朗读提示。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描写的景物,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诗歌鉴赏【活动内容】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内容,避免逐字翻译。
【活动内容】出示课件中的问题,找出诗歌中描写的景物,并体会诗人的情感。
学生从诗歌中抓取关键信息并进行归纳,和同桌互相交流,互相补充。
1.诗歌中表明时间的词语有哪些?2.诗歌中表明地点的词语有哪些?3.诗中连用五个地名,有何作用?4.诗中用了哪两个景物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对友人的眷恋之情?【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江南逢李龟年》一、知人论世1.走近作者。
【活动内容】学生回顾诗人杜甫的相关资料,教师出示课件内容加以补充。
【设计意图】了解诗人,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
2.写作背景。
【活动内容】出示课件中的“写作背景”。
教师简单补充“安史之乱”的相关资料。
七年级语文上册《诵读欣赏现代诗二首》教案、教学设计
最后,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表扬学生在讨论、练习环节的积极表现,激发他们学习现代诗的兴趣。同时,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继续进行现代诗的阅读和分析,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七年级语文上册《诵读欣赏现代诗二首》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现代诗的基本知识,包括诗歌的形式、韵律、节奏等,并能运用到实际的诗歌鉴赏中。
2.通过对《诵读欣赏现代诗二首》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两首现代诗,提高他们的诗歌积累和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现代诗的主题、意象、情感等,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
首先,我会讲解现代诗的基本形式,如自由诗、散文诗等,并分析它们的特征。然后,通过对比不同诗人的作品,让学生感受现代诗的韵律和节奏变化。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意象,理解诗人是如何通过这些元素表达情感的。
此外,我还将讲授现代诗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并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学会如何从不同角度欣赏现代诗,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现代诗进行评价,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
2.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现代诗的鉴赏方法,提高语文素养。
3.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在感受诗歌美的同时,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4.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他们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初中语文年级七年级学期秋季课题七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科书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四首诗歌。
2.反复朗读诗歌,利用阅读提示和旁批,初步理解诗意和作者情感。
3.了解唐诗绝句的抒情特点,积累经典意象及相关诗句。
4.联结比较,学习运用品析核心意象、揣摩用词炼字、赏析手法、知人论世等等方法把握诗人情感。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1. 反复朗读背诵诗歌,理解诗意和作者情感。
2. 积累经典意象及相关诗句。
教学难点:1.联结比较,学习运用品析意象、揣摩用词炼字、赏析手法、知人论世等方法把握诗人情感。
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学生熟读诗歌,借助旁批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的字音。
2.通过查阅资料和搜索引擎,了解四位诗人的人生经历和诗歌的创作背景。
导入:我国是诗歌的国度,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鼎盛时期。
今天我们学习一起学习《峨眉山月歌》等四首古诗。
这四首诗,像四幅画卷,为我们展示了唐朝的一个历史阶段。
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透过文字,欣赏诗人描述的画面,领略诗人的情怀,感受诗歌的魅力。
活动一:诵读诗歌,感受诗韵任务:大声朗读四首古诗,边读边用斜线划出朗读节奏,用“○”圈出韵脚,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律。
思考:编者为什么将这几首诗放在一起?从体裁上看有没有相同点?预设:《峨眉山月歌》一二句写月、写景,三四句转为写人、抒情;《江南逢李龟年》一二句叙事、忆往昔,三四句转为写景、写眼前;《夜上受降城闻笛》一二句写视觉之景,第三句转为写听觉,第四句抒情;《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前两句写个人、感孤苦,后两句转为写故园、想家国活动二:品读诗歌,体味情感任务一:运用鉴赏诗歌的策略,任选一首诗歌,解读诗人的情感,在书本上做批注。
写好后同学分享交流。
诗词阅读策略一阅读策略二从诗词的内部题材选择、意象选择、遣词造句、手法运用(间接抒情、比喻、衬托、对比、用典、虚实结合、声色结合)等角度入手从诗词外部的诗人身世遭际、思想倾向和诗词的具体创作背景等角度入手,即“知人论世”思考:1.《峨眉山月歌》《夜上受降城闻笛》都有核心意象“月亮”。
《从古诗赏读到现代诗朗诵》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从古诗赏读到现代诗朗诵》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敖维一、教学设想本节课是针对语文版七年级(上)第七单元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内容设计的一节校本资源开发课。
初步设想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激发学生的朗诵热情,启发学生的语言领悟力和鉴赏力,使学生能通过朗诵实践,学会欣赏,提高人文修养。
二、教学目标1,明确朗诵要点,把握朗诵的语音、语速、语调、语感四个要素,准确传递文本思想感情;2,明确古诗文的朗诵与当代诗文朗诵的差别3,让学生明白朗读和朗诵的区别,初步感受朗诵的艺术要求4,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和阅读创造力,提高人文修养。
三、教学重难点1,明确朗读与朗诵的差别;初步感受朗诵的艺术要求2,学会创造性阅读与理解。
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启发式教学。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六、课时安排预计内容两课时,教学展示60分钟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
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大家都听说过吧?今天老师想要介绍一个吟唱版本的《游子吟》。
游子吟•孟郊_ 这是吟唱版本的《游子吟》,那么同学们会朗诵吗?(学生一起朗诵)老师觉得同学们只是朗读出了这首诗,不是朗诵。
朗读要求能大大声声地读出来,且读得连贯通顺,但是,朗诵在此基础上还要求能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下应该如何朗诵。
二、初探朗诵要点。
请听古诗朗诵《游子吟》(游子吟孟郊_),回答下列问题:1、划分本诗节奏。
游子吟孟郊慈母 /手中线,游子 /身上衣。
临行 /密密缝,意恐 /迟迟归。
谁言 /寸草心,报得 /三春晖。
2、找出本诗所押的韵。
明确:衣,归,晖。
(学生可能漏掉“衣”,老师介绍:我们先来明白什么叫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相同韵部的字放在规定的位置上。
因为古代并没有所谓的"注音符号”,所以依照古代的分类,“衣”和“归”“晖”是一个韵部。
)3、概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
明确: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母爱,所包含的感情有对母亲的敬佩和感激。
七年级语文上册 诵读欣赏(现代诗二首)教学方案 苏教版 教案
《现代诗二首》教学方案学习目标1、结合作者经历和时代背景,感受诗歌意境。
2、通过比较阅读,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认识。
3、反复诵读诗歌,能读出有感情,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模块一:课时目标教学板块1: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好。
《再别康桥》是20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诗中作者潇洒飘逸的风格与康桥宁静优美的自然风景融汇成了别具一格的诗境之美。
不管岁月如何更迭,时代如何变迁,它永远闪耀着动人的光芒。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徐志摩,走进《再别康桥》,聆听诗人的心声。
我们今天的学习任务是:学习目标1、结合作者经历和时代背景,感受诗歌意境。
2、通过比较阅读,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认识。
3、反复诵读诗歌,能读出有感情,熟读成诵。
模块二:整体感知教学板块2:感知基调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随诗人一起走进康桥,随诗人一起去向康桥作最后的告别,听完后说一说你的感受?交流了感受后,就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自己再反复地把诗歌读几遍,读完后请几位同学来展示一下,大家来评一评,看哪些同学读出了这种感情。
感知基调听《再别康桥》朗诵,边听边思考,这首诗流露出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按照听读的理解,放声朗读全诗。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听读、交流;而后组织朗读、评价。
时间约8分钟)刚才同学们听读并试读了这首诗,我想很多同学可能都感受到了这首诗的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诗人的那种淡淡的哀愁与依依惜别之情。
这种淡淡的哀愁与依依惜别之情就是我们常说的感情基调。
教学板块3:了解背景相信刚才同学们一定读得很认真。
《再别康桥》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为了帮助大家进一步理解全诗的思想内容,有必要向同学们简单介绍一下诗人及诗歌的写作背景。
作者介绍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曾在剑桥留学,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诗集著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等。
初中教材诗词诵读教案
教案名称:初中语文诗词诵读教学年级学科:初中语文教材内容: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观书有感》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词。
2. 理解诗词的大意和主题,体会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教学重点:1. 诗词的朗读和背诵。
2. 诗词的意义和主题的理解。
教学难点:1. 诗词的朗读和背诵的技巧。
2. 诗词的意境和情感的体会。
教学准备:1. 教材:《观书有感》2. 多媒体设备:PPT、音乐、视频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诗词,让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诗词。
2. 引入新课,介绍《观书有感》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二、朗读和背诵(10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词,注意停顿和语调的把握。
2. 学生自主朗读,体会诗词的节奏和韵律。
3. 学生进行背诵,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三、理解和解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大意和主题,解释生词和难点。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词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欣赏和创作(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词的美,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2. 学生进行创作,仿写或改写诗词,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3. 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五、总结和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 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提出问题和建议。
教学延伸:1. 组织诗词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2. 引导学生进行诗词创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文学素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理解和欣赏的方式,让学生全面感受和理解《观书有感》这首诗词。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指导和鼓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语文七年级上册《诵读欣赏-现代诗二首》导学案
第19课时诵读欣赏现代诗二首【学习目标】1.结合作者经历和时代背景,感受诗歌意境。
2.通过比较阅读,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认识。
3.反复诵读诗歌,能读出有感情,熟读成诵。
【课前预习】1.上网收集朱湘、何其芳的资料,知人论世,更好了解诗歌内容。
2.放声朗读诗歌,要读的字正腔圆,抑扬顿挫。
【学习过程】活动一诵读《少年歌》,感受其意境,说出自己的认知。
〖合作探究〗1. 教师范读或放录音让学生仿读,整体感知全诗所洋溢的欢快的情调。
2.学生轻声诵读课文,再次感知全诗的情调,并能以一个少年的身份去分享。
边读边思考:①诗中把少年比喻成什么?少年和山羊、山泉有什么相似之处?这两个比喻表现了少年什么特点?②“泾浊渭清”在文中什么意思?③第三节表现了少年什么特点?④第四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说明什么?“我们要翻一阕新声”怎么理解?活动二诵读《生活是多么广阔》,感受其意境,说出自己的认知。
〖自主先学〗1.学生轻声诵读,划分节奏,体会奔放热情的格调。
边读边思考:①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想?②第一节写什么?诗人为什么把生活比做“海洋”?③第二节诗人用了十五个排比句,前11个排比句与后四个排比句有什么不同?读了之后,你有什么启发?④第三节和第一节有什么异同?“芬芳”一词怎么理解?〖展示交流〗组织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并明确答案,总结现代诗歌的特点:1.借具体的意象表达丰富的情感; 2.注重节奏和韵律; 3.形式自由灵活。
【检测反馈】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1.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2.这首诗蕴含着什么人生哲理?3.这首诗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巩固提升]我的小学五岁那年,娘牵着我去报名,学校里不收,我就抱住报名室的桌子腿哭,老师都围着我笑;最后就收下了,但不是正式学生,是一年级“见习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古诗赏读到现代诗朗诵》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敖维
一、教学设想
本节课是针对语文版七年级(上)第七单元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内容设计的一节校本资源开发课。
初步设想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激发学生的朗诵热情,启发学生的语言领悟力和鉴赏力,使学生能通过朗诵实践,学会欣赏,提高人文修养。
二、教学目标
1,明确朗诵要点,把握朗诵的语音、语速、语调、语感四个要素,准确传递文本思想感情;
2,明确古诗文的朗诵与当代诗文朗诵的差别
3,让学生明白朗读和朗诵的区别,初步感受朗诵的艺术要求
4,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和阅读创造力,提高人文修养。
三、教学重难点
1,明确朗读与朗诵的差别;初步感受朗诵的艺术要求 2,学会创造性阅读与理解。
四、教学方法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启发式教学。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
六、课时安排
预计内容两课时,教学展示60分钟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大家都听说过吧?今天老师想要介绍一个吟唱版本的《游子吟》。
游子吟孟郊_ 这是吟唱版本的《游子吟》,那么同学们会朗诵吗?(学生一起朗诵)
老师觉得同学们只是朗读出了这首诗,不是朗诵。
朗读要求能大大声声地读出来,且读得连贯通顺,但是,朗诵在此基础上还要求能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下应该如何朗诵。
二、初探朗诵要点。
请听古诗朗诵《游子吟》(游子吟孟郊_),回答下列问题:
1、划分本诗节奏。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找出本诗所押的韵。
明确:衣,归,晖。
(学生可能漏掉“衣”,老师介绍:我们先来明白什么
叫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相同韵部的字放在规定的位置上。
因为古代并没有所谓的"注音符号”,所以依照古代的分类,“衣”和“归”“晖”是一个韵部。
)
3、概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
明确: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
大母爱,所包含的感情有对母亲的敬佩和感激。
4、请总结古诗文朗诵应该注意的地方。
明确:第一、读准字音,找准节奏。
第二、抓住韵脚,读好诗韵。
第三、读准诗意,读出情感。
(我们总结出了古诗该怎么朗诵,那么当代诗文的朗诵
又是怎样的呢?)
三、感受朗诵技巧。
下边是一首由我校老师创作的,由朗诵艺术家朗诵的抒
情诗(可以介绍作者,也可以不介绍),请同学们感受朗诵
后回答问题
链接视频朗诵《西部,秦腔一样的母亲》(西部,秦腔
一样的母亲),问题提示与回答:
1,听完朗诵你情绪有变化么?(强调朗诵的目的在于感染别人)
2,从停顿、重音、语速、句调几个方面外朗诵者在朗诵表达上还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反复吟咏,强调朗诵要有自己创造性理解)
(既然我们掌握了朗诵的技巧,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下朗诵的魅力。
)
四、体味朗诵魅力。
请听视频朗诵《乡愁》(《乡愁》配乐朗诵),回答下列问题:
1、你觉得别人读的《乡愁》好不好?好在哪里?听完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一段好的朗诵,往往能准确传达出原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朗诵,我们也能更好地理解原文,感受情感。
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一定要多加训练,提高朗诵能力。
)
五、实现朗诵目标。
请听下面这一段朗诵,这是我们本校老师朗诵的。
(听完了网上优秀的朗诵,也听完了咱们学校老师的朗诵,接下来到同学们自己展示了。
)
六、自我展示。
结合这节课所学内容,在配乐下朗诵徐志摩的《再别康
桥》。
(《再别康桥》背景音乐_)
信息技术下启发式阅读教学应用表
课题:从古诗文赏读到当代诗文朗诵
启发层次信息资源链接
导入古诗文吟唱欣赏:视频游子吟孟郊
激趣:方言版的《再别康桥》(1)听古诗《游子吟》朗诵,用“/”符号标出朗诵节奏,用“”符号标出韵字(2)听《再别康桥》体会现代诗歌朗诵(3)从朗诵示范中你觉得朗诵时应该注意那些要素?
初探朗诵要点本地资源链接(本地制作的音像资料--视频教学)(根据教学材料,师生共同探讨,明确朗诵要点:语音,语速,语调,语感)
感受朗诵技巧校本资源链接(音频资料网址、内容)西部,秦腔一样的母亲
根据校本资源链接的内容,请你说说这则朗诵的结尾处的反复朗诵好不好?说说你的理由。
(教师明确:在准确把握原文思想情感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阅读创造力。
强调朗诵的目的在于感染别人,如本链接的反复朗诵处理)体味朗诵魅力网络资源链接(视频资料网址、内容)
(1)古诗文朗诵范例:
(2)现代诗文朗诵范例:《乡愁》朗诵
实现朗诵目标
展现朗诵创造链接一则朗诵文字素材,请同学们根据已经掌握的朗诵常识有创造性地朗诵,实现你想要达到的听觉效果《再别康桥》背景音乐_
感悟提升赏读欣赏链接《再别康桥》再别康桥朗诵
探究揣摩,提高鉴赏
敖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