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批判

合集下载

福利经济学第一章

福利经济学第一章

效用和福利究竟有没有区别?
– –
庇古把福利等同于效用或效用的子集 黄有光认为福利和效用的偏离主要由于以下原因:


个人的偏好不仅受他本人福利的影响,而且也可能受他对于 别人的福利考虑的影响。 由于无知或不完善的预见,偏好可能不同于福利。 非理性偏好。
效用和福利尽管在有些情况下会出现偏差,但福利经济学还 是假定在一般情况下,每个人是他自身福利的最好判断者, 并且力图使他的福利最大化。或者说,效用和福利在重要方 面是等同的。
(是增加还是减少社会福利作出判断)
几个相关概念

效用:基数效用;序数效用 福利:个人福利与社会福利

1、福利

福利分为个人福利和社会福利。

个人福利

– –
是指—个人获得的满足,它可以看作是“幸福”或 “快乐”的同义语,这种满足既包括个人物质生活需 要的满足,也包括个人精神生活需要的满足。 旧福利经济学中:与经济生活有关的、能够直接或间 接以货币计量的那部分社会福利,被称为经济福利。 并认为:效用就意味着满足,一个人的经济福利就是 由效用构成的。
规范法和实证法的举例说明
– –

– –
如果对政府新近公布的一项最低工资法令进行分析,通 常会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政策产生哪些效应:这部分内容包括:法令实行将如何 影响工人的就业和工资水平?是否会增加失业?哪些人 受损?哪些人受益? 政府效应的大小:这部分内容包括:法令实行后,失业 会上升多少?新增的失业人口如何在不同社会阶层中分 配?在职工人的工资上升多少? 政府的利弊得失:在职工人的受益与新失业工人的损失 相比,哪个更大?新法令是利大于弊,抑或是得不偿失。 上面三组问题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分析方法。

福利经济学之第一基本定理

福利经济学之第一基本定理
y
夏娃
r
0’
每年消費之無花果葉
u
v
w
0 亞當
x
s 每年消費之蘋果
圖3.1 艾吉渥斯箱形圖
©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2009
3-1 福利經濟學
r
E2 每年消費之無花果葉 E3 E1
夏娃
0’
A3 A2 A1 0 s 每年消費之蘋果
亞當
圖3.2 在艾吉渥斯箱形圖中的無異曲線
第三章
規範分析之工具
©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2009
3-1 福利經濟學
福利經濟學 (welfare economics):經濟理 論分支,探討不同經濟狀況下社會的滿意 程度。
純粹的經濟交換:「兩種商品-兩個人」 情況導出的重要結果。
©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2009
©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2009
3-2 福利經濟學之第一基本定理
定義:所有生產者與消費者之行為如同完 全競爭者;每一種商品都存在一個市場。
亞當的效用極大化之必要條件:
夏娃的效用極大化之必要條件:
©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2009
©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2009
3-1 福利經濟學
r
Eg 每年消費之無花果葉 g h
一個柏雷拖 效率分配
夏娃
0’
p Ap
Ah
Ag 0 s 每年消費之蘋果
亞當
圖3.3 使亞當更好而沒有讓夏娃變得更差

社会福利经济学理论概述

社会福利经济学理论概述

社会福利经济学理论概述第一节1、福利经济学福利经济学是关于稀缺性资源运用效果的评价与判别的学问,是从福利的角度对经济体系的运转停止社会评价的经济学,借以判别一种经济体系的运转时添加还是增加了福利。

2、成效指团体需求失掉满足的客观感受,或许说物品和效劳可以满足团体需求的水平。

⏹效用具有三个特点:客观性、伦理中性、相对性。

⏹分为两类:基数成效〔剖析工具:边沿成效剖析法〕和序数成效〔剖析工具:无差异曲线剖析法〕。

3、社会福利是指一切社会成员团体福利的汇总和集合。

社会福利分类:1、帕累托型社会福利:主要强调效率。

罗尔斯型社会福利:主要强调公允。

2、经济福利:可以用货币来权衡的社会福利。

普通福利:不能用货币度量的社会福利。

第二节福利经济学的概念和特征1、旧福利经济学〔了解〕代表人物庇古,1920年庇古的«福利经济学»一书的出版是福利经济学发生的标志。

庇古也因此被称为〝福利经济学之父〞。

庇古的福利经济学实际是树立在基数成效假定和人际关系可以比拟的前提条件下的,其实际体系被称为旧福利经济学。

旧福利经济学:庇古以为福利是对享用或满足的心思反响,福利有社会福利和经济福利之分,社会福利中只要可以用货币权衡的局部才是经济福利●庇古依据边沿成效基数论提出两个基本的福利命题:①国民支出总量愈大,社会经济福利就愈大;②国民支出分配愈是均等化,社会经济福利就愈大。

●旧福利经济学的争议:1、成效是人的客观感受,是不可以用基数来度量的。

2、一团体的成效和另一团体的成效是不可以停止比拟的。

3、适用于一切人的基数成效的度量单位是不存在的。

4、货币的边沿成效递减意味着穷人的货币应该转移一些给穷人,西方经济学家对此最为忌讳。

2、新福利经济学新福利经济学树立在序数成效假说和无差异曲线剖析的基础上,以防止设计福利计量手腕和成效的人际比拟关系效果。

其主要要点如下:1、成效是人的客观感受,是不可以用基数来度量的。

2、一团体的成效和另一团体的成效是不可以停止比拟的。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数学证明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数学证明

附录2A.1:偏好,效用函数和需求函数如果消费者的偏好是理性的...(完备的和传递的.......),连续的...,那么就存在着一个能代表该偏好的连续效用函数......:Lu +→R R 。

其中L 表示消费集的维度,也就是商品的种类,除非做特别说明,我们总是假定2L =,即消费者消费1x 和2x 两种商品。

我们还假定偏好是单调..的和凸的....,则效用函数u 是递增的和拟凹的.......。

给定上述假定,我们能够得到一组形状良好的无差异曲线,如图2A -1,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是一组凸向原点的曲线,离原点越远,其代表的效用水平越高1。

图2A -1 无差异曲线一个常用的符合上述假定的效用函数是柯布-道格拉斯效用函数,其形式是:1212(,)u x x Ax x αβ=其中0,01,01A αβ><<<<。

显然,u 是连续的,递增的,凹的。

一个理性的消费者面临的问题是在约束条件下追求效用最大化.............。

其约束条件为:1122p x p x w +≤其中,12,p p 为两种商品的市场价格,w 则表示消费者的财富(或收入)。

给定偏好的单调性,这一约束一定是紧的,也就是1122p x p x w +=。

则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问题可以描述为: 12max (,)x u x x1122..s t p x p x w +=上述问题的拉格朗日函数可以写为:121122(,)()L u x x w p x p x λ=+--这一问题的一阶条件为:11u p x λ∂=∂,22up x λ∂=∂ 假定效用函数是凹的,上述条件是充分必要的。

两式相除,得到:1关于偏好,以及偏好与效用效用函数关系的进一步讨论,参见马斯-克莱尔等人,《微观经济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瓦里安,《微观经济学(高级教程)》,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Ox 1x21212u up p x x ∂∂=∂∂ 上式意味着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条件是消费两种商品最后一单位的边际效用之比等于两种商品的价格之比。

福利经济学第一丶二定理

福利经济学第一丶二定理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是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如果不存在不对称信息和外部性,换句话说不存在我偷吃了你的奶酪你不知道,和我抽烟不会让你抽二手烟这两种情况,市场竞争实现的分配是帕雷托最优的,也就是这个社会不可能使任何一个人变得更满意而不伤害别人的利益。

在我讨论那些前提是否成立之前,我之想指出,除了这些提到的前提,这个定理几乎不再需要任何别的条件,有一个技术性的条件是一个人不可能感到自己的状况好到了极点,即使上帝来也不能让一切变得更好了。

如果说,经济学家对市场迷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个定理的存在。

因为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可以实现效率的最大化,也就是帕雷托最优。

当然这个定理成立需要三个非常重要的前提:1.充分竞争; 2.没有信息不对称; 3.没有外部性。

第一条经济学家的方案比较简单,那就引入竞争啊,所以管制啊,壁垒啊,垄断啊等等等等,在多数情况下都是遭到经济学家反对的。

在这点上,经济学家和人民大众是站在一起的。

竞争对老百姓是有利的,对厂商是不利的。

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都是市场失灵的经典原因。

这大概也是我们需要政府的原因,政府是用来提供那些市场无法提供的东西的,而不是应该用来替代市场的,原因是因为刚才说的第一定理。

因此,很多经济学家会主张一个小政府,因为政府需要把自己的功能限制在需要它的领域。

但是,究竟在哪些领域市场失灵,失灵的程度有多大,是一个可以辩论的话题。

但是总的说来,很多经济学家心目中的理想世界是第一定理假设的世界,因此他们的政策建议就会是努力像那个方向努力,反垄断,明晰产权等等等等。

第一定理的一个重大漏洞是,帕雷托最优的分配方式,可以是极度不均的。

我拿10000万,你挣1000块可以是帕雷托最优的。

第二定理的目的就是要修复这个漏洞。

第二定理说的是通过合理的总量税调解,任何帕雷托最优的分配都可以通过上述的竞争性市场来实现。

第二定理的成立条件,在数学上比第一定理要强,它要求人们不是那种追求极端的人,不是赌徒或者偏执狂。

西方经济学复习题之福利经济学定理及福利经济学在西方经济学中的地位

西方经济学复习题之福利经济学定理及福利经济学在西方经济学中的地位

西方经济学复习题之福利经济学定理及福利经济学在西方经济学中的地位西方福利经济学主要论证了福利经济学定理,福利经济学定理包括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和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是指,任何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的一般均衡均衡状态都是帕累托最优状态。

其成立的条件假设是:1)完全竞争;2)没有外部性;3)没有交易成本;4)完全信息;5)不存在规模经济。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的政策启示是: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说明了完全竞争市场的优越性,政府为了实现公平而干预市场定价,有可能会导致市场的低效率。

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是指,从任何一个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出发,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形成的均衡状态必然是帕累托最优状态,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帕累托最优状态都可以通过市场竞争机制来实现。

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的政策启示是: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说明了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政府可以通过改变个人之间的禀赋的初始状态来实现公平,其余的一切都可以交给市场来解决,这样形成的均衡配置仍然是帕累托有效率配置。

福利经济学是西方微观经济学论证“看不见的手”这个原理的最后一个环节,其目的在于说明:完全竞争的市场可以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而这一状态对整个社会来说就是资源配置的最优状态。

西方微观经济学大致可以分为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两个部分。

实证经济学就是研究实际经济体系是如何运行的,它对经济行为作出有关的假设,并根据假设来分析和陈述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并试图对结论进行检验。

可以说,实证经济学是在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规范经济学是指从一定的社会价值判断标准出发,对一个经济体系的运行进行评价,从而说明该经济体系应该如何运行,并为此提出相应的经济政策。

可以说,规范经济学是在解决“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福利经济学是一种规范经济学。

它是在一定的社会价值判断标准的条件下,研究整个经济的资源配置和个人福利的关系,特别是市场经济体系的资源配置和个人福利的关系以及与此有关的各种政策问题。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和第二定理的内容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和第二定理的内容

文章标题:深度剖析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和第二定理一、引言在经济学领域中,福利经济学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概念,其中第一定理和第二定理更是福利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浅入深地探讨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和第二定理,以期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一重要的经济学原理。

二、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是指,在竞争性市场条件下,资源的有效配置达到了帕累托最优状态,这表明资源分配已经达到了一种不能再通过重新分配实现某个人的福利水平提高而不损害其他人的福利水平的状态。

简单来说,就是市场的自发机制会使得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状态,而且在这种状态下,任何人的福利都不能再通过简单的转移获得利益。

这一定理强调了市场的有效性和竞争的重要性,从而揭示了市场经济的优越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大量的案例来说明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的应用。

某个市场上的商品价格随着供求关系不断变化,最终会使得市场上的资源得到了有效的配置,并实现了最优状态。

这一定理对于我们理解市场经济和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三、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是指,在存在市场摩擦或者外部扰动的情况下,通过适当的再分配,可以使得任何帕累托改进的社会选择都能够通过合适的转移支付来实现。

简单来说,就是在市场条件不完全有效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再分配来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这一定理强调了政府在市场调节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揭示了市场经济的不完美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政府的再分配政策来说明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的应用。

政府通过税收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来实现资源再分配,从而实现了资源配置的最优状态。

这一定理对于我们理解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从我的个人观点和理解来看,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和第二定理在揭示了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和不完美性的也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政策指导。

在实践中,我们需要通过不断的市场改革和政策创新,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再分配,使得社会福利能够得到最大化的提升。

第三章 福利经济学2014

第三章 福利经济学2014

第三章福利经济学及其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第一节相关概念●一、福利、个人福利与社会福利● 1.福利的广义与侠义●广义:物质层面;精神层面●狭义:经济福利● 2.个人福利●基于经济因素的个人需要的满足水平,取决于个人消费的满足程度与工作努力程度。

● 3.社会福利所有人共同的效用满足之和。

●二、效用● 1.效用(utility) 从商品和劳务的消费中获得的所有满足。

● 2.边际效用(marginal utility)多消费一单位商品而得到的新增加的效用。

● 3.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4.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效用人们主观感觉的东西。

对这种心理现象的分析,经济学家概括了两种理论:一种认为效用是可以计量的,叫基数效用理论,它采用边际效用分析法;另一种认为,效用是不可以计量的,只能对它按效用大小的顺序进行排列或分级,叫序数效用论。

●(1)基数效用论●是效用可以测量并赋值,二是人际之间的效用水平可以进行比较。

●(2)序数效用论●可以对不同人在既定价格和收入水平下不同商品(或服务)的消费组合来确定一个最大的偏好状态,即最大偏好状态。

●三、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是指一个人为了不失去(或为了拥有)某种东西,而愿意支付的价格高于实际支付的价格,二者之间的差额就构成了消费者剩余。

●四、个人利益与社会选择● 1.每个个体都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个人利益应服从于社会利益● 2.社会选择影响社会福利,社会选择的结果应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五、福利最大化● 1.对个人而言,福利最大化意味着个人获得最大的幸福感或满足感;而对一个社会来说,福利最大化意味着福利资源分配效率或效益的最佳状态或最理想状态,人们在这种分配中不仅没有出现利益受损的情况,反而利益或处境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改善。

● 2.个人福利的最优值取决于私人物品消费者剩余的最大化;而社会福利的最优值则取决于公共物品消费者剩余值的最大化。

前者主要受个人的效用评价影响,而后者更多受政治过程影响● 3.旧福利经济学认为福利最大化是指国民收入或物质财富的最大值。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数学证明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数学证明

附录2A.1 :偏好,效用函数和需求函数如果消费者的偏好是理性的.(完备的和传递的),连续的,那么就存在着一个能代表该偏好的连续.效用函.数.u:R L> R。

其中L表示消费集的维度,也就是商品的种类,除非做特别说明,我们总是假定L = 2,即消费者消费x-i和x2两种商品。

我们还假定偏好是单调. 的和凸的,则效用函数u是递增的和拟凹的。

给定上述假定,我们能够得到一组形状良好的无差异曲线,如图2A —1,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是一组凸向原点的曲线,离原点越远,其代表的效用水平越高I O图2A —1无差异曲线一个常用的符合上述假定的效用函数是柯布-道格拉斯效用函数,其形式是:u(%,x2) = A^x2其中A・0,0 I—::1,0 :::'■ :::1。

显然,u是连续的,递增的,凹的。

一个理性的消费者面临的问题是在约束条件下追求效用最大化..。

其约束条件为:p1x1 p2x2三W其中,P1, P2为两种商品的市场价格,w则表示消费者的财富(或收入)。

给定偏好的单调性,这一约束一定是紧的,也就是p1x1 p2x2 w。

则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问题可以描述为:max x u(x1, x2)s.t p)x1 p2x2 =w上述问题的拉格朗日函数可以写为:L =u(^,x2)' (w- 口為-p2x2)这一问题的一阶条件为:r\ l、u :uP1,P2:x x2假定效用函数是凹的,上述条件是充分必要的。

两式相除,得到:I关于偏好,以及偏好与效用效用函数关系的进一步讨论,参见马斯-克莱尔等人,《微观经济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瓦里安,《微观经济学(高级教程)》,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上式意味着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条件是消费两种商品最后一单位的边际效用之比 等于两种商品的价格之比。

我们还定义消费者无差异曲线斜率的绝对值为边际替代率(MRS ),表示给定效用水平保持不变(比如U ),少消费一单位商品1,必须增加消费多少单位的商品2,即MRS =-無无差异曲线的数学形式为:u (x 「x 2) = u ,表示使消费者的效用水平达到 U 的所有商品组合, 两位全微分,得到 —dx^ — dx^dU =0,这样我们就得到,-坐二,U 。

522福利经济学两个基本定理

522福利经济学两个基本定理

福利经济学两个基本定理:瓦尔拉斯均衡与帕雷托有效之间的关系一、福利经济学的第一定理:瓦尔拉斯均衡配置一定是帕雷托有效的。

定义:瓦尔拉斯均衡配置WEAs :对于一些初始禀赋为e 的经济而言,如果下列式子成立,那么,P*是一个瓦尔拉斯均衡:))e P ,(P X ),...,e P ,(P (X )X(P I **I 1**1*这里第i 个分量(代表第i 个消费者)给出价格为p*时消费者I 所需求并获得的n 维商品向量。

这时x(p*),被称为一个瓦尔拉斯均衡配置WEA 。

瓦尔拉斯均衡是一个n 个价格组成的向量p*,该价格向量使各个市场供求都相等;瓦尔拉斯均衡配置是一个需求矩阵,它指的是当价格使各个市场都实现均衡时每个消费者对于n 种商品所需求的并获得的商品数量。

引理:瓦尔拉斯均衡配置一定是可行的配置:F(e)X(P*)∈ 引理:设u i 在n +R 上是严格递增的,消费者i 的需求在0≥p 是界定良好并等于i X ˆ,并且n i +∈R X ,(1)ii i i i u ifu X P PX XX i ˆ)ˆ)((>⇒> (2)i i i i i u ifu X P PX X X i ˆ)ˆ)((≥⇒≥在WEAs 中,每个消费者所接受的消费束(无差异曲线的交点)是在瓦尔拉斯均衡价格上消费者预算集中最受偏好的消费束。

在WEAs 中如果还存在其他既可行又更受偏好的消费束,那它一定是消费不起的。

对应于不同的瓦尔拉斯均衡价格,可能()有不同的瓦尔拉均衡配置,这些配置形成WEAs:定义:W(e)表示对于初始禀赋为e 的任何经济的瓦尔拉斯均衡配置集WEAs 集。

定理核与竞争性经济的均衡考虑一个交换经济I i i i ∈),(e u ,如果每一个消费者的效用函数u i在上是严格递增的,那么,每一个瓦尔拉斯均衡配置都处于核内,即)()(e e C W ⊂。

反证法:设对于W(e)内的一个瓦尔拉斯均衡配置X(P*),假设)(e X(P*)C ∉。

社会福利经济学理论概述

社会福利经济学理论概述

社会福利经济学理论概述第⼀章福利经济学第⼀节1、福利经济学福利经济学是关于稀缺性资源使⽤效果的评价与判断的学问,是从福利的⾓度对经济体系的运⾏进⾏社会评估的经济学,借以判断⼀种经济体系的运⾏时增加还是减少了福利。

2、效⽤指个⼈需求得到满⾜的主观感受,或者说物品和服务能够满⾜个⼈需求的程度。

效⽤具有三个特点:主观性、伦理中性、相对性。

分为两类:基数效⽤(分析⼯具:边际效⽤分析法)和序数效⽤(分析⼯具:⽆差异曲线分析法)。

3、社会福利是指所有社会成员个⼈福利的汇总和集合。

社会福利分类:1、帕累托型社会福利:主要强调效率。

罗尔斯型社会福利:主要强调公平。

2、经济福利:可以⽤货币来衡量的社会福利。

⼀般福利:不能⽤货币度量的社会福利。

第⼆节福利经济学的概念和特征1、旧福利经济学(理解)代表⼈物庇古,1920年庇古的《福利经济学》⼀书的出版是福利经济学产⽣的标志。

庇古也因此被称为“福利经济学之⽗”。

庇古的福利经济学理论是建⽴在基数效⽤假设和⼈际关系可以⽐较的前提条件下的,其理论体系被称为旧福利经济学。

旧福利经济学:庇古认为福利是对享受或满⾜的⼼理反应,福利有社会福利和经济福利之分,社会福利中只有能够⽤货币衡量的部分才是经济福利●庇古根据边际效⽤基数论提出两个基本的福利命题:①国民收⼊总量愈⼤,社会经济福利就愈⼤;②国民收⼊分配愈是均等化,社会经济福利就愈⼤。

●旧福利经济学的争议:1、效⽤是⼈的主观感受,是不可以⽤基数来度量的。

2、⼀个⼈的效⽤和另⼀个⼈的效⽤是不能够进⾏⽐较的。

3、适⽤于所有⼈的基数效⽤的度量单位是不存在的。

4、货币的边际效⽤递减意味着富⼈的货币应该转移⼀些给穷⼈,西⽅经济学家对此最为忌讳。

2、新福利经济学新福利经济学建⽴在序数效⽤假说和⽆差异曲线分析的基础上,以避免设计福利计量⼿段和效⽤的⼈际⽐较关系问题。

其主要要点如下:1、效⽤是⼈的主观感受,是不可以⽤基数来度量的。

2、⼀个⼈的效⽤和另⼀个⼈的效⽤是不能够进⾏⽐较的。

福利经济学 第三章 新福利经济学(2009年版)

福利经济学 第三章  新福利经济学(2009年版)

课堂讨论题:
请对帕累托 最优状态做出 你自己的评价。
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1.交换的好处 . 2. 2.埃奇沃斯盒形图 3.有效配置 . 4.契约曲线 . 5.效用可能性曲线 .
交换和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1.生产和交换 的效率 2.福利经济学的 2.福利经济学的 两个基本定律
交换的好处
个 人 张 三 初始配置 7食品,1服装 食品, 交换 -1食品,+1服装 食品,+1服装 最终配置 6食品,2服装 食品,
序数效用论是建立在以下的消费者偏好 公理基础上的:
1.完全性。指消费者总是可以比较和排列所给出 的不同商品组合。依据该假定,消费者总是可以把 自己的偏好评价准确地表达出来。 2.传递性(transitivity)。即如果一个消费者对 x的偏好大于对y的偏好,对y的偏好大于对z的偏 好,则他对x的偏好一定大于对z的偏好。 3.一致性(consistency)。即消费者对数量较 大的物品或物品组合的偏好一定大于数量较小的物 品或者物品组合的偏好。
··
O
无差异曲线
·
预算线
无差异曲线
B
·
预算线 C 医疗用品与服务量 A.今年 今年 O
·
B
C 医疗用品与服务量 B.去年 去年
·
第二节 帕累托最优状态
一、判断经济效率的标准 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三、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四、交换和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甲和乙对A和 的选择可以组合出的九种状态 甲和乙对 和B的选择可以组合出的九种状态 1 甲 乙 甲 2 乙 甲 A优于B 优于B 6 乙 甲 A等于B 等于B 9 乙 甲 A劣于B 劣于B 乙 A劣于B 劣于B 乙 A劣于B 劣于B 3 乙 A劣于B 劣于B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及其经济含义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及其经济含义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及其经济含义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是指,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当消费者和生产者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交易时,市场上的资源分配是最优的。

这一定理的经济含义是,市场的自由竞争机制能够有效地调节供求关系,使得资源得到最佳利用。

当市场上存在完全竞争时,消费者和生产者都可以自由选择交易对象和价格,价格也会根据供求关系自动调整,这就能够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然而,实际上市场并不总是完全竞争。

存在着各种市场失灵的情况,如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等问题,这些都会导致资源分配的效率下降。

因此,在这些情况下,政府需要通过干预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实现最大的社会福利。

总之,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揭示了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但也需要注意市场失灵问题和政府干预的必要性。

- 1 -。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的政策含义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的政策含义

标题: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的政策含义在福利经济学中,第一定理是指当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状态时,资源分配是最有效的。

这一定理对于制定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其政策含义来更好地理解福利经济学在政策制定中的指导作用。

1. 完全竞争市场下的资源配置效率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资源的配置是效率最高的,供求达到平衡,市场价格能够最大程度地反映资源的相对稀缺性和价值。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告诉我们,在政策制定中应该鼓励和维护市场竞争,避免垄断和不完全竞争的情况。

政府可以通过监管、反垄断法等手段来促进市场的竞争,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2. 政府干预的局限性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也提醒我们,政府的干预可能会影响市场的自由竞争,从而影响资源配置的效率。

政府在制定政策时需谨慎选择干预的方式和程度,以避免对市场的扭曲。

在很多情况下,市场机制可能比政府干预更有效,因此政府应该尽量使其政策与市场机制相协调。

3. 市场失灵与政策调整虽然完全竞争市场下资源配置最有效,但现实中存在着市场失灵的情况,例如外部性、公共品等问题会影响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可以通过税收、补贴等手段进行调整,以更好地实现资源的社会最优配置。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提醒我们要警惕市场失灵的情况,并通过政策调整来解决这些问题。

4. 探索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的政策含义通过对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政策制定中的指导意义。

政策制定者应该在促进市场竞争的避免对市场的不必要干预,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政府也需要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进行适当的政策调整,以更好地实现社会最优配置。

只有充分理解并运用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才能更好地引导政策的制定与落实。

5. 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一个经济学爱好者,我深刻理解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对政策制定的重要指导作用。

在实际社会中,政府需要在维护市场竞争的警惕市场失灵的情况,并通过政策调整来解决这些问题。

只有在政策制定中充分考虑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的内容,才能更好地实现资源的社会最优配置,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的证明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的证明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的证明
Step 1: 一般均衡是可行的
用(,)和(,)来表示一般均衡的配置
一般均衡配置一定是可行(可以实现:达到均衡时)
Step 2: 一般均衡是帕累托有效的(反证法)
假设另外存在一个帕累托较优配置(X
a,Y a)和(X b,Y b),
优于,)(,)
这样我们有(X
a,Y a)>(,)(X b,Y b)>(,)
假设初始禀赋是(,)和(,)
根据供求平衡有和
这是不可能的? 根据显示弱偏好原理
在均衡价格(,)下选择了(,)而非(X
a,Y a),
说明A在价格(,)下买不起(X
a,Y a),
所以有:
同理对B有:
矛盾!所以假设另外存在一个帕累托较优的配置是不成立的。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保证了竞争市场可以使贸易利益达到最大,即一组竞争市场所达到的均衡分配必定是帕累托有效配置。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市场竞争能够通过价格有效率的协调经济活动,从而配置有限的稀缺资源。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的政策启示
•政府为了实现公平干预市场定价有可能导致市场低效率;
•政府为了实现公平对交易者的禀赋进行征税并不能改变
帕累托有效率配置。

始于任何初始商品禀赋的交易都会导
致一种帕累托有效率配置。

不管一个人如何重新分配禀赋,
有市场力量决定的均衡配置依然是帕累托有效率配置。

2-5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

2-5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各位同学好,有了前面的埃奇沃斯盒状图以及相关其他的一些准备了之后,我们这次课给大家讲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

那么这次课的内容我们给大家讲三个内容,一个是生产可能性曲线,一个是组合效率,还有一个是福利经济学第一定律。

首先我们再回顾一下,生产效率的横轴纵轴分别是投入K跟L,两个顶端分别是两种计划生产的商品x和y,通过两种投入来讨论生产两种商品的效率,可以看到(埃奇沃斯盒状图内)一条契约曲线,契约曲线上的所有点都是等产量曲线相切的点,这些点上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

那么,每种相切的等产量线可代表一组X跟Y的产量,我们把这个埃奇沃斯盒状图放在左边,每一组相切的等产量线分别代表一种X和Y的产量,它可以形成以生产物品X跟Y为纵横坐标的一个二维空间坐标点。

左图的R1、R2点,它们分别表示什么呢?R1点的X产量要比R2点的X产量要低,而R2点的Y产量要比x产量要低?所以,它们之间是个负相关的关系,即右边的这个图,称之为生产的可能性曲线,也就是说左图契约曲线上面所有的点都是帕累托最优点,意味着增加x产量的唯一途径是减少Y的产量。

在这种情况下,它的斜率显然是负的。

生产的可能性曲线是指固定的投入之下,给定某一种物品的产量,能够生产的另外一种产品的最大产量;如果要增加另外一种产品的产量,只能减少前一种产品的产量。

所以,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所有的点也是帕累托最优点,而在可能性曲线内的点不是帕累托最优点,比如说F,在不减少X产量的情况下可以增加Y的产量,也可以不减少Y的产量而增加X的产量。

在这个扇形区域内,我们有无穷多种进行帕累托改进的方式,这跟在埃奇沃斯盒状图里面讨论的是一样的。

扇形区域的内部点不是帕累托最优点,而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所有的点都是帕累托最优点。

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任意点的斜率,称之为边际转换率,经济学意义是指放弃某一种商品的生产而去生产另外一种商品的代价。

另外一个有趣的一个结论就是由于边际产量递减,生产可能性曲线是凹向原点的。

福利经济学 基本定理

福利经济学 基本定理

福利经济学基本定理
福利经济学基本定理包括三个方面:效率、公平和可行性。

效率:市场机制能够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当市场完全竞争时,将会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即资源的分配能够最大化社会总产出,并且资源的利用达到了最大化。

公平:福利经济学认为,市场分配机制并不一定能够实现社会公正,因此,社会公正的分配可以采取再分配的方法,即实现“从有余者向不足者”的资源再分配。

这样,人们可以分享一定的社会资源和收入,以实现更公正的社会。

可行性:福利经济学强调了可行性的概念,即所做的决策不仅要满足效率和公平的要求,还要因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因素而不同,即需要综合考虑经济学、法律、政治和公共政策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因素。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tiglitz: “社会主义向何处去” (“Whither Socialism?”,,MIT Press, 1994)第三章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批判在第三和第四章中,我们将回到福利经济学基本定理的讨论上。

在本章中,我将指出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是有缺陷的。

该定理认为竞争性经济是有效率的。

与该定理描述的恰恰相反,竞争性经济几乎都是无效率的(下文将作详细论述)。

下一章对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做了类似的批判性分析。

在这两章中,我将着重讨论由完全信息和完备市场体系的假设而引发的问题。

其他问题将在以后的章节中进行讨论,例如由缺乏内生性技术变动的假设而引发的问题。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指出,每一个竞争性经济都具有帕累托效率。

这是对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假说提出的一种现代说法:人们总是需要同胞的帮助,然而一个人只想从别人那里得到恩惠却是徒劳的。

如果一个人可以将自己的利益与其他人的私利联系起来,并告诉他人出于他们自身利益的考虑,他们应为此人做些什么 那他要达到目的将会容易得多。

……我们并不是靠屠夫,酿酒师和面包师的恩惠吃饭,而是他们考虑到自身的利益,这些人才会给我们食物。

我们告诫自己,他们只有私利而没有仁慈,不要和他们谈论我们所需要的,而只谈他们的私利。

斯密继续描述私利是如何导致社会商品的:一个人所盘算的只是自己的利益,在这种场合,像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会受一只看不见的手指导,进而导致了一种非他本意的结局。

对于社会来说,这种情况并不总是有害。

他追逐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其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利益的实现。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给人们对市场经济的信心提供了理论基础。

像其他定理一样,它的结论则取决于假设条件的有效性。

然而,进一步研究它则会发现,该定理与现代工业化经济的实际情况并不吻合。

竞争性市场效率的格林沃德一斯蒂格利茨定理⑵留意作者所强调的假设条件,并标注“条件A.1…… A.10”,同时注意作者有意或无意隐藏的假设条件都是非常有趣的事。

例如,每个模型中都有不言而喻的条件,有的条件则被一笔带过,似乎它的作用仅限于提醒一些传统的用法;有的条件则暗含在基本定义之中。

例如,人们认为供求相等是市场均衡的特点,这种观点作为均衡定义中的一部分在标准竞争性模型中被提出了。

如果供求不等,那么就会出现交换的力量,因此这种状况就不能算做均衡⑶。

这一点似乎是不言而喻的。

关于不完全信息的最新经济学研究成果表明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在竞争性⑷市场均衡状态下可以存在需求大于供给的情况(如斯蒂格利茨和韦斯在1981年提出的信用配给模型),也可以存在供给大于需求的情况(如夏皮罗和斯蒂格利茨在1984年提出的效率工资的失业模型⑸。

相似的是,标准竞争模型也开始于对线性价格体系(购买单位商品的价格是固定的)的暗含假设,然而我们现在知道不完全信息的竞争性市场是非线性价格体系,例如数量折扣⑹,即买的越多,单位商品价格越低。

由此可见,零利润竞争性均衡的标准假设条件对于不完全信息模型来说是无效的。

信息假设的重要性当完全信息的严格假设条件不适用于一般情况时,许多标准;结果就不能有效地使用了。

直至今日,人们还没有足够重视竞争性均衡中信息假设的重要性。

对隐含条件的重视与评价组织经济的不同方式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假设完全信息的存在,确切地说,就是信息是既定不变的,特别是不受任何个体行为的影响,不受任何价格的影响,也不受市场上不同个体的共同行为变化的影响即是说存在一套完整的风险市场体系。

当不能满足上述条件时,市场不会实现限制性的怕累托效率,亦即政府干预可以带来明显的福利改善。

政府干预同样要考虑到对影响私有经济的市场、信息费用(以及市场费用)进行限制。

尽管政府使用的干预措施是有限的,例如仅限于使用简单的(线性)价格手段和统一的总量手段⑻,但实际上,政府干预的作用是有益的。

除此之外,这种有益干预的性质(甚至范围)都与明显的市场参数有关,例如不同群体对工资和价格的变化将作何反应。

⑼在某种程度上讲,阿罗和德布鲁最大的成就在于他们发现在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假说中,几乎只有唯一一套假设条件是正确的⑽。

当然也存在市场可能限制帕累托效率的其他情况。

例如,如果每个人都是相同的并且都面临着同样的冲击,那么有无风险市场都不会产生任何影响。

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存在风险市场,也没有人会在其中交易⑾;或者说,如果所有个人消费商品的数量都是众所周知的,那么存在道德风险的经济体系将限制帕累托效率⑿。

(普里斯科特与唐森在1980年详细研究了存在道德风险的福利经济学。

格林沃德和斯蒂格利茨的研究结果与普里斯科特和唐森的研究结果有差异,这是因为后者着重研究了一个特殊情况,斯蒂格利茨,阿诺特以及格林沃德均说明了这种特殊情况是有效的。

)不完全信息和不完备市场的外部效应格林沃德和斯蒂格利茨的重要发现在于当市场不完备、信息不完全时,个人行为对于其他人来说有外部效应,该效应是其他人所无法预料的。

(外部效应一般类似于“大气的”外部效应,它的大小取决于所有个体行为的总和。

)下面的一些例子有助于说明该问题:1.不完备的风险市场假设在诸多自然状态下,苹果树是唯一的风险性财产。

苹果树的种植数量(随机地)决定次年苹果的产量,它的收益决定价格和在任意自然状态下拥有苹果树的收益率。

当个人种植更多的苹果树时,种苹果树的收益的概率分布就会发生变化,由于苹果树被定义为唯一的风险投资,因此这种情况可以被视为是一种财产(原始的概率分布)被一种新的财产所替代。

尽管在种植更多苹果时,概率分布发生变化,但是投资者只获得收益概率分布中他应得的那一份。

个人的行为对概率分布的影响可以被视为外部性。

[13]2.不同的劳动者素质(逆向选择)让我们来考虑一下有关劳动者素质的不完全信息问题。

厂商可以知道招聘会所提供的劳动者的平均素质。

他们甚至可以知道工资是如何影响劳动者平均素质的。

⒁ 厂商在每一工资水平上对劳动力的需求取决于劳动力的素质变量。

另一方面,无论素质高低,每个工人都没考虑到他们对劳动力的供给数量会对劳动力的平均素质有何影响(相应地也对劳动力需求产生影响)。

实际上,如果低素质劳动者决定提供较多的劳动,则在任何给定的工资水平上都将会降低厂商的利润。

他们的行为对厂商将起到外部性影响。

同样的道理,政府可以轻易地影响劳动力综合素质,例如对低素质和高素质个体的劳动力供给产生不同影响的商品进行征税或给予补贴。

[15]3.激励(道德风险)问题人们购买保险是因为他们想抗拒风险。

但保险并不意味着投保人可以承担他们行为的全部后果。

因此他们避免被保险事件发生的动机减弱了,因为个人可以从中获得保险赔偿。

当然,如果所有的人都掉以轻心,那么被保险事件将会更频繁发生.保险金的数额也将增加。

这个例子同时也表明政府是如何影响帕累托改善的。

通过对多种商品征税或补贴,政府可以鼓励人们对某些事件更加重视。

假设投保事物毁于火灾,而造成火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在床上吸烟。

在床上吸烟是非常危险的,尤其是当一个人喝了很多酒之后。

原则上讲,一个人可以想到保险契约上要求不要酒后在床上吸烟,但这并不能被强制执行。

(保险公司可以在每间卧室都装上电视监控器,但某些人认为这是侵犯个人隐私。

)但是通过对香烟和酒精饮料征税,政府可以劝阻人们吸烟、饮酒,同时作为一个副效应,酒后在床上吸烟的情况同样会减少。

至少可以通过征税使由减少“道德风险”而获得的福利收益足以抵销由征税带来的消费形式变化(额外净损失)所引起的福利损失。

很明显,征税和补贴应引导人们去调节自己的行为,例如对提请人们注意的补充商品进行补贴。

而对其替代商品进行征税[l6]。

最优税率应设置在这样一个边际上,即人们行为结果所带来的收益和边际额外净损失的均衡。

这两点均可以与经验的、明显的尺度相关联(例如需求补偿的[占有和交叉]价格弹性,以及与各种价格相关的“人们更加重视”的弹性)。

政府和私人的保险公司缺乏必要的信息来防止道德风险的发生,它们不能直接控制行为。

只是政府可以通过一定手段来减轻道德风险以及使用该手段所需信息带来的影响。

[17]政府职能上面的例子还可用于说明政府具备而私人不具备的职能。

“无名氏定理”[18](如果它是真实的,确实可称为无名氏定理)指出,政府可以做到的任何事,私人都可以做到,甚至做得更好。

政府的所谓优势只是产生于“不公正”的比较,例如政府可以通过无费用信息改善市场配置,而市场只有通过付出信息费用才可以办到。

我所强调的限制性的帕累托效率将帮助政府摆脱这种批评。

需提出的两个问题是:政府与其他经济组织的区别是什么?为什么政府可以做的事情其他人则不能做呢?我所著的<国家的经济作用>一书中提出了这些问题,同时指出政府的强制性职能(与其全社会财产有关)使其具有明显的优势(滥用这些职权可以导致明显劣势的限制性职能)。

因此政府能够禁止香烟的生产,而私人或私人群体则不能做到这一点。

(当然,为了加强这种禁止职能,政府必须有能力发现香烟的生产。

如果香烟的生产是非规模经济,那么对于政府来说加强这种禁止职能则是困难的。

如果政府在香烟生产是明显的规模经济的情况下不能实施其禁止职能,那么这至少会导致香烟消费的显著增长。

)同理,政府可以对所有的香烟生产进行征税。

征税之后,政府可能会发现香烟生产,即使政府不能发现私人的香烟消费水平(政府不可能监督二级交易)。

任何私人保险公司或保险公司的集合体都不能“强制地”向香烟生产企业征税。

我们可以假设保险公司贿赂烟草公司,通过给予一定的报酬使烟草价格上升。

那么就可能会出现一个新的公司,只要略微降低其产品价格,就可以抢走所有的客户并获取利润。

这仅仅是一个例子用来说明政府有权做的而私人部门无权做的事情,职权就是如此,(如果正确行使),它可以导致帕累托改善。

(其他例证可参见Stiglitzl989,1991.)格林沃德一斯蒂格利茨定理的注解对格林沃德一斯蒂格利茨定理及其相关定理有三种解释:第一,在我们看来,在特定情况下,这些定理给出了明确的强化福利的政府干预形式;第二,这些定理表明,以福利经济学基本定理所提出的方式,不可能有效地实行分权化,我将在后面的章节中再讨论这个问题;第三,也许是最重要的一点,即这些定理背离了市场对最有效地配置资源是必要的这个广泛的前提假设,即是说,没有任何一般性定理可以作为该结论的基础。

(这并不否认存在其他基础可以得出该结论,这一点我将在下文中阐述。

)从这一观点来看,格林沃德一斯蒂格利茨定理不能作为界定政府干预行为的基础。

原因之一在于,一旦该定理可以作为其基础,那么该定理就需要一个更详细,更正规的政府模型。

经济学的主要定理认为,无论一个政府如何仁慈、如何理性,都不可能比市场做得更好,因此我们并不需要政府理论,这样只能使事情变得更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