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摩擦学的表面织构技术应用研究进展_王素华

基于摩擦学的表面织构技术应用研究进展_王素华
基于摩擦学的表面织构技术应用研究进展_王素华

基于摩擦学的表面织构技术应用研究进展

王素华,吴新跃

海军工程大学

摘要:表面织构是在摩擦面上加工出具有一定尺寸和排列的凹坑或微小沟槽的点阵,可有效改善表面摩擦学性能。本文介绍了表面织构的几何参数和加工方法,总结了表面织构技术在机械部件、材料加工、磁存储设备、摩擦制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展望了未来表面织构技术可能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表面织构技术;摩擦学性能;应用

中图分类号:TG174.4;TH117文献标志码:A

Research on Applications of Surface Texturing Based on Tribology

Wang Suhua,Wu Xinyue

Abstract:Surface texturing has generate controlled opti mal shapes and locations of micro-dimples,that could i mprove the overall tri bological performance.The geometrical parameters and techniques of surface texture were introduced.The applications of surface texturin g like mechanical parts,material processi ng,magnetic storage and friction braking were reviewed.Some potential researches on surface texturing were put forward.

Keywords:surface texturing;triblogical properties;application

1引言

摩擦磨损是工业设备失效的主要原因之一,据统计大约有80%的零件损坏是由于各种形式的磨损引起,磨损不仅消耗能源和材料,而且加速设备报废、导致频繁更换零件,对经济造成极大的损失[1]。因此摩擦磨损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在表面摩擦学性能的研究中,表面织构技术在改善表面摩擦磨损性能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机械部件、材料加工、磁性存储器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表面织构

2.1表面织构几何参数

所谓表面织构(Surface Texturing),又称表面微造型,是在摩擦面上加工出具有一定尺寸和排列的凹坑或微小沟槽的点阵[2]。表面织构的几何参数主要包括几何形状、深度和形貌分布。常见的几何形状有圆形、矩形、六边形的凹坑、平行或成网状分布的槽形。分布包括织构在表面的位置、分布的几何形状以及微细形貌的密度。在所有参数中,织构尺寸和深度的比值对摩擦性能的影响较大,织构不同的分布方式对摩擦性能也有重要影响。

2.2表面织构加工方法

在表面织构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方法,目前普遍使用的有激光表面织构技术(LST)[3]、LIGA技术[4]、反应离子蚀刻技术(RIE)[5]、压刻技术[2]、数控振动机械加工技术[6]和电解加工技术[7]等。

激光表面织构技术(LST)是利用纳秒或飞秒激光在工件表面加工一定形状和分布的微细形貌的过程。该技术以其制造加工速度快,对环境无污染以及优良的形状、尺寸控制能力被认为是表面织构领域颇为成功的织构方法之一[3]。目前我国对于表面织构的加工多采用激光织构技术。

LIGA和RIE技术均是由应用于微机电系统(ME MS)或集成电路(IC)的微制造技术发展而成,其本质是将掩膜上的图形转移到工件表面上的技术。两种技术均可加工多种表面形状,精度较高,但加工过程比较复杂,成本较高[4,5]。

压刻技术是指利用纳米压痕仪的金刚石压头或其他各种硬度较高的工具,通过压刻工艺,在零件表面制造规则排列的各种微观形状。加工的表面微观形状由压印工具表面的形貌决定。试验结果证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在零件表面加工出所设计的表面织构[2]。

数控振动加工技术是将被加工工件装在数控机床主轴上,加工装置沿轴向和径向进给,并利用工具头上低频振动在工件表面加工微坑的技术。该技术方法简单,效率较高[6]。

电解加工是利用金属在电解液中可发生阳极溶解的原理去除多余材料,将零件加工成形的制造技术,具有生产效率高、工序简单、加工质量好、工具阴

收稿日期:2011年5月

极没有消耗等优点[7]。

3表面织构的应用

3.1表面织构在机械部件方面的应用

表面织构改善摩擦副摩擦学性能的研究开始于机械密封,目前主要是对机械密封、滑动轴承、活塞环和缸套等部件的研究,其作用是增加膜厚、提高承载能力、降低摩擦因数;对于储油槽,表面织构为边界润滑或混合润滑时的表面提供润滑;对于储屑槽,表面织构可减小磨损。以色列的Etsion I.[8-10]及其合作者在激光织构端面机械密封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首先利用理论模型在机械密封静环表面加工不同直径、深度和间距的球形微坑,考察其对密封性能的影响。其后在表面全部激光织构,通过试验与光滑表面的密封比较,在运行3个月后,光滑的密封面可看到磨损痕迹,而经过织构的机械密封表面丝毫无损。随后的研究着重于采取表面局部织构提高密封性能。

我国学者于新奇、彭旭东等人在表面织构改善密封性能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于新奇[11,12]考察了球形表面织构对密封开启力、液膜刚度、摩擦扭矩和端面温升等方面的影响。彭旭东[13]研究了矩形面、椭圆面、球缺面和抛物面等4种不同型面微孔的几何结构参数对端面开启力、液膜刚度和摩擦扭矩等的影响,给出了最大液膜刚度条件下微孔的最优面积密度和最优深径比。结果表明,矩形型面织构拥有最佳的综合性能。

Brizmer V.[14]利用理论模型比较了推力轴承全面织构和局部织构的承载能力。局部织构时,微坑密度无最佳值。承载能力随微坑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全面织构时密度分布最佳值为0.13。局部织构可提高轴承的承载能力,相当于阶梯轴承。Stephens L.S.[4]利用LIGA技术在推力轴承表面制造六角形凸台,通过摩擦试验表明全膜润滑条件下摩擦因数降低了14%-22%。建立的理论模型表明合理设计织构参数可减小摩擦因数60%。王晓雷[5]模拟推力轴承的条件,在SiC表面利用RIE技术织构阵列的微坑,考察微坑对从动压润滑向混合润滑转变时临界载荷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织构参数可将承载能力提高2倍。

Pettersson U.[15]在活塞表面利用雕刻技术加工了不同间距的平行槽和网状槽,并与光滑表面进行比较。试验表明,最初光滑表面试样摩擦因数较高,在1000个循环后摩擦因数相差不大,但织构表面摩擦波动幅度显著较小。袁明超[7]取活塞环与缸套的片断,通过电解加工技术,在活塞环试件表面加工出规则分布的微米级凹坑阵列。通过实验探究该凹坑阵列对活塞环/缸套摩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表面织构的直径以及深度是提高活塞摩擦性能的两个重要参数。而在不同面积密度下,各个深度的织构表现出不同的摩擦学性能。随着面积密度变化,具有最优减摩效果的深度也不同。

符永宏[16]模拟内燃机凸轮/滚轮工况条件,考察了多种激光织构形貌试样表面的摩擦磨损特性。试验表明:与光滑试样相比,激光织构试样表面的耐磨性和抗擦伤性得到提高。在线接触油润滑条件下,表面凹坑对润滑的减摩效果明显,而凹槽效果相反。凹坑深度和断续槽的斜度各有一个最佳值,深度或斜度在这个最佳点附近,减摩效果最好。王玉洁[17]和吕尤[18]分别在齿轮上面激光加工凹坑和网状槽织构,采用齿轮台架负荷运转试验法进行齿轮疲劳强度试验。结果表明两种织构的齿轮抗疲劳性能均明显优于普通形态齿轮。

3.2表面织构在材料加工方面的应用

(1)刀具制造

刀具磨损主要发生在切削刀具的前刀面和后刀面上,前刀面磨损主要是切屑在前刀面上滑动引起,由于摩擦高温和高压作用,使前刀面上靠近切削刃处磨出月牙洼,后刀面磨损则是由工件新加工的表面与后刀面摩擦引起。

张远志[19]最早在2000年提出了在车刀上磨出减摩槽、降低切削力的方法。实验表明当减摩槽参数一定,进给量增大到一定量时,减摩槽能减少刀)屑之间紧密接触区的面积,从而减小摩擦力,达到降低切削力的效果。木夏本俊之[20]在DLC涂层刀具表面(前面)设计出具有微槽形状的切削刀具,使切削液既能在槽部良好地保持下来,又容易从外部流入。实验表明:刀具回转角为105b时,前刀面的摩擦因数由普通DLC刀具的0164降至0157,同时通过在刀具表面加工微槽形状,刀具表面因切削液带来的良好润滑性能基本上保持稳定,进而可以减少切削力。

Kawase gi N.[21]通过飞秒激光在前刀面上分别加工了与切屑流动方向垂直和平行的槽,并在少量润滑情况下考察了切削铝合金的能力。结果表明,在转速较高时,微槽减小了切屑与前刀面的摩擦,从而减小了切削力。该效应与织构的方向有密切的关系,织构垂直于切屑方向的效果好于平行方向。Shuting L.[22]在刀具上分别加工了直径为70L m和

200L m的孔,在干切削、带切削液(前两者不带微孔)、微池带润滑油和微池固体润滑四种方式下切削加工,考察刀)屑接触长度和切屑形貌。通过试验和有限元分析发现,在刀具上加工微孔不影响刀具的机械强度,并可减小切削力10%-30%,刀)屑接触长度减小30%。宋文龙[23]通过在前刀面月牙洼磨损区域加工装填MoS2固体润滑剂的微孔,制备了YG8微池润滑刀具。通过对45钢进行的干切削试验发现,微池刀具前刀面小孔中的润滑剂受热膨胀及切屑摩擦挤压作用析出,在前刀面表面拖覆形成固体润滑层。润滑剂直接渗入到刀)屑接触区域,从而起到减摩润滑作用,改善刀具基体减摩抗磨性能。

(2)金属成形

常见的金属成形包括了锻造、轧制、拉拔、挤压等工艺。受到金属摩擦的影响,冲头和模具在磨损后精度容易受到影响,利用表面织构技术可以提高冲头和模具的耐磨性能。

Geiger M.[24]利用激光在冷锻模具表面加工不同面积密度的微坑,并通过镦粗试验与非织构、涂层模具表面进行比较。他发现,微坑面积密度为10%时可提高寿命145%,密度为20%时可提高寿命169%,这说明激光织构单独提高了模具的寿命,而不是激光处理引起材料的变化起作用。Costal H. L.[25]利用光化学技术在模具表面加工了微坑和凹槽,在油润滑状态下拉拔不锈钢工件,测量摩擦力和观察变形钢丝表面,发现摩擦性能显著受到织构形状及与拉伸方向是否一致的影响。面积密度较小的微坑并不能提高模具的摩擦性能,而面积密度较大的凹槽(约为25%)可提高摩擦性能,其中垂直于拉伸方向的凹槽可作为润滑油的存储器,产生微弹流润滑,显著减小摩擦。

Yuanjie Wu[26]在冷锻模具表面分别织构凹坑和凹槽,并进行了铝环和钢板冷锻试验。结果表明激光织构可控制界面摩擦,防止油膜破裂。不管使用哪种润滑剂,织构均可减小摩擦因数,在无润滑时,摩擦因数主要与接触面积有关。一般条件下,摩擦因数为1.0,而带有粗和细织构的表面由于接触面积减小,摩擦因数降到0.5和0.4。杨卓娟等人[27]利用数控激光刻花机分别对定径辊和挤压辊加工凹坑式和网格状非光滑形态,并进行现场试验。结果表明其与相同材料、相同架次的轧辊相比,非光滑表面轧辊表面磨损较小,耐磨性能显著提高,使用寿命提高2倍左右。

3.3表面织构在磁存储设备方面的应用

硬盘驱动器是目前常用的一种磁存储设备,其存储和读取是通过磁头与高速旋转的磁盘之间的相对运动来实现的。为了提高磁盘的存储密度,就要求磁头与磁盘之间尽可能靠近,磁头飞行高度低于几纳米,此时磁头与磁盘容易发生接触,造成磁头和磁盘破损,数据出现丢失现象。因此,对磁头承载面结构优化设计,保证磁头工作时的动静态性能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部分学者采用表面织构的方式提高磁头和磁盘的动力学特性。

Taga wa N.[28]利用数学模型分别在双轨滑块磁头的滑轨表面建立横向和纵向的矩形凹槽,考察了表面织构对气膜动态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横向织构在三种振动模式下均可有效提高气膜阻尼系数,但对气膜刚度无影响,而纵向织构无此效应。合理设计横向织构的间距和深度可有效提高气膜阻尼。Zhou L.[29]采用离子束溅射和磁控溅射技术在磁头滑块表面加工/岛形0织构,通过飞行高度的测量和激光)多普勒干涉仪比较织构表面和光滑表面的/飞行能力0,利用椭圆偏振光谱仪考察润滑剂的重新分布现象。结果表明,与光滑滑块相比,带有织构的滑块飞行高度受速度影响很小,同时在/近接触0条件下振动和润滑剂的损耗都有所降低。

Suh A.Y.[30]通过比较几种常用表面织构方法,采用/预先0织构方法在不改变滑块表面原始粗糙度的条件下减小接触面积和/粗化0表面,并通过试验考察了低飞行高度(<5nm)条件下织构对界面粘着力和摩擦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预先0织构可有效减小界面之间的粘着和摩擦,随后的准动态模型模拟也证实了该结果。Tonder K.[31]利用数值模型分析了锯形、正弦形、矩形凹槽织构对滑块承载能力和刚度的影响,提出在普通的平行滑块出口区织构横向凹槽、入口区织构纵向凹槽可得到以下的性能:产生与现在常用滑块相近的承载能力,可获得与飞行高度相对应的刚度,且织构容易制造。

Murthy A.N.[32]建立了大努森数下织构对空气轴承滑块影响的数值模型。首先在与磁盘平行的滑块表面织构,研究织构位置、尺寸和密度对压力的影响,获得最佳参数;然后在带倾角的多轨式磁头中间滑块表面织构,考察了稳态下实际滑块的飞行特性。结果表明织构对滑块的影响与倾角有关,如果倾角小于临界角,表面织构会提高承载能力。相反地,当倾角大于临界角时,表面织构降低了临界倾角上的承载能力。通过动力学分析同时发现表面织构可提

高飞行高度、气膜刚度和阻尼。采用表面织构的方法还可用于磁带的设计上,如在磁带导向装置上采用激光表面织构可有效促进空气轴承的形成,减小摩擦因数[33]。

3.4表面织构在摩擦制动方面的应用

对大部分摩擦副来讲,要求减小摩擦因数,提高减摩耐磨性能,而在某些方面(如刹车制动等)则需增加摩擦性能,合理选择表面织构同样可以提高摩擦性能。宋起飞[34]模仿动物体表形态,在试样表面通过激光雕刻出有规则分布的凹坑以及条纹等表面织构,在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了带表面织构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带表面织构材料的耐磨性较光滑表面提高1倍以上,摩擦因数提高66%以上;当表面织构硬度越高、直径越大、间距越小时,其耐磨性能越好,摩擦因数越大。

山东重汽公司车队的现场试验发现:在运行5个月后,实验开始时初装的两只普通制动毂已失效,表面织构的制动毂仍正常,表明其寿命提高50%[35]。陈旭[36]仿效螽斯及树蛙足垫的微观结构,在丁苯橡胶表面加工出与其相似的表面形态,并利用摩擦试验平台,对所加工的橡胶试样进行摩擦试验,结果表明带织构橡胶表面具有较强的摩擦或附着性能。该工作对汽车轮胎胎纹的设计具有实际意义。

4结语

本文主要阐述了表面织构在机械部件、材料加工、磁存储设备、摩擦制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表明合理的设计织构参数可以有效改善摩擦学性能。目前,表面织构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发展较快,但还存在许多不足。未来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对表面织构的研究:

(1)对表面织构的研究主要基于理论和实验室研究,因此大部分为模拟条件,应用到实际设备上的研究尚少,应加强实际运行环境下表面织构的研究。

(2)目前大部分的研究着眼于全面润滑方式,应将润滑油的添加剂技术、表面涂层技术和表面织构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材料在贫油润滑或高速运转条件下的摩擦性能。

(3)激光织构技术由于其优异的性能应用范围广泛,但其表面形状主要为球状,应加强对激光织构技术的机理研究,在表面加工出不同类型的形状,同时应加强激光织构对材料组织和性能影响的研究。

(4)表面织构技术目前主要应用在工业领域,应加强在医学等其他领域的研究;同时应有效地发展各种精度较高、成本较低、加工容易的表面织构技术。

参考文献

[1]万轶.表面织构与合金化改善密封材料摩擦学性能研究

[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8.

[2]王晓雷,王静秋,韩文非.边界润滑条件下表面微细织构减摩

特性的研究[J].润滑与密封,2007,32(7):339-342.

[3]Etsion I.State of the art in laser surface texturing[J].Journal of

Tribology,2005,127(1):248-253.

[4]Stephens L S,Siripuram R,Hayden M.Deterministic micro as-

perities on bearings and seals using a modified LIGA process [J].Journal of Engineering for Gas Turbines and Power,2004, 126(1):147-154.

[5]Wang X L,Kato K,Adachi K,et al.Loads carrying capacity

map for the surface texture design of SiC thrust bearing sliding in water[J].Tribology International,2003,36:189-197. [6]Aaron G,Steven P,Kornel E,et al.Surface texturing of tribo-

logical interfaces using the vi bromechanical texturing method [J].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09, 131:1-8.

[7]袁明超,钱双庆,刘一静,等.利用表面织构提高活塞环/

缸套摩擦性能的实验研究[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9, 28(12):1631-1638.

[8]Etsion I,Burstein L.A model for mechanical seals with regular

micro-surface structure[J].Tribology Transactions,1996,39

(3):677-683.

[9]Etsion I,Kligerman Y.Analytical and exper i mental investiga-

tion of laser-textured mechanical seal faces[J].Tribology Transaction,1999,42(3):511-516.

[10]Etsion I,Halperin G.A laser surface textured hydrostatic me-

chanical seal[J].Tri bology Transaction,2002,45(3):430-434. [11]于新奇,蔡仁良.激光加工的多孔端面机械密封的性能

数值分析[J].现代制造工程,2004(7):66-68.

[12]于新奇,彭培英,王振辉.激光加工多孔密封端面的摩擦

性能试验研究[J].润滑与密封,2006,31(8):34-37. [13]彭旭东,杜东波,李纪云.不同型面微孔对激光加工多孔

端面机械密封性能的影响[J].摩擦学学报,2006,26

(4):367-371.

[14]Brizmer V,Kligerman Y,Etsion I.A laser surface textured

parallel thrust bearing[J].Tribology Transaction,2003,46

(3):397-403.

[15]Pettersson U,Jacobson S.Textured surfaces for improved lu-

brication at high pressure and low slidi ng speed of roller[J].

Tribology International,2007,40:355-359.

[16]符永宏,杨巍,张华伟,等.激光微造型凸轮副的摩擦磨

损[J].农业机械学报,2010,41(1):216-220.

[17]王玉洁.汽车齿轮表面形态仿生抗疲劳研究[D].长春:

吉林大学,2008.

[18]吕尤.汽车齿轮网格形表面形态仿生抗疲劳性能研究

[D].长春:吉林大学,2009.

[19]张远志.金属切削刀具减摩槽的研究[J].武汉交通科技

大学学报,2000,24(2):149-151.

[20]木夏本俊之.具有微细表面形状的DLC涂层切削刀具的

开发[J].超硬材料工程,2008,20(3):49-54.

[21]Kawasegi N,Sugi mori H,Morimoto H,et al.Development of cut-

tin g tools wi th microscale and nanoscale textu res to i mprove fric-tional behavior[J].Precision Engi neering,2009,33:248-254. [22]Shuting L,Devarajan D,Chang Zenghu.A study of micropool

lubricated cutting tool in machining of mild steel[J].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2009,209:1612-1620. [23]宋文龙,邓建新,王志军.微池润滑刀具干切削过程中的

减摩机理[J].摩擦学学报,2009,29(2):103-108. [24]Geiger M,Poppl U,Engel U.Excimer laser micro texturing of

cold forging tool surfaces influence on tool li fe[J].Manufactur-ing Technology,2002,51:231-234.

[25]Cos ta1H L,Hutching I M.Effects of die surface patterning on

lubrication in strip drawing[J].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2009,209:1175-1180.

[26]Yuanjie Wu.Study of interface friction reduction using laser

micro-textured die surfaces in metal forming[D].Ohio State: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2008.

[27]杨卓娟.凹坑形仿生非光滑轧辊耐磨性研究[D].长春:

吉林大学,2006.

[28]Tagawa N,David B Bogy.Air film dynamics for micro-tex-

tured flying head slider beari ngs in magnetic hard disk drives [J].Transactions of the AS ME,2002,124:568-574. [29]Zhou L,Kato K,Vurens G,et al.The effect of slider surface

texture on flyability and lubricant migration under near contact conditions[J].Tribology International,2003,36:269-277. [30]Suh A Y,Lee S C,Polycarpou A A.Adhesion and friction e-

valuation of textured slider surfaces in ultra-low flying head-disk interfaces[J].Tribology Letters,2004,17(4):739-749.

[31]T?nder K.A simplified assessment of the performance of differ-

en tially textured hard disk sliders[J].Tribology International, 2005,38:641-645.

[32]Murthy A N,Etsion I,Talke F E.Analysis of surface textured

air bearing sliders with rarefaction effects[J].Tribology Let-ters,2007,28:251-261.

[33]Raeymaekers B,Etsi on I,T alke F E.Enhancing tribological

performance of the magnetic tapeguide i nterface by laser sur-face texturing[J].Tribology Letters,2007,27(1):89-95. [34]宋起飞,周宏,李跃.仿生非光滑表面铸铁材料的常温摩

擦磨损性能[J].摩擦学学报,2006,26(1):24-27. [35]宋起飞,刘勇兵,周宏.激光制备仿生耦合制动毂的摩擦

磨损性能[J].吉林大学学报,2007,37(5):1069-1073.

[36]陈旭.改善橡胶表面摩擦学特性的仿生结构设计及试验

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8.

第一作者:王素华,博士研究生,讲师,海军工程大学船舶与动力学院,430033武汉市

First Author:Wang Suhua,Doctoral Candidate,Lecturer,Co-l lege of Naval Architecture and Power,Naval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Wuhan430033,China

20年内我国机械制造业将由大到强

在日前召开的2011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开幕式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表示我国机械制造业既面临其他新兴发展中国家的低中端竞争,又面临美国等发达国家重振先进制造业的压力,它将迎来新的发展战略机遇和挑战。

路甬祥认为,在信息化时代,机械制造仍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柱产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先进制造产业,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跨越,为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先进装备;为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保障国家安全提供有力支撑,其战略意义毋庸置疑。

路甬祥对未来20年装备制造技术和产业发展进行了展望。为了应对资源环境压力和全球竞争合作的要求,随着知识文明时代人类发展理念的进化和科学技术的创新,制造技术和产业也将发生重大变革。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组织编写的5中国机械工程技术路线图6,科学地预测了未来20年机械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是绿色、智能、超常、融合和服务。未来10-20年是我国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应当大力推进制造产业优化升级,夯实产业基础,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整合区域资源配置。该5路线图6中提出的实现制造强国之路的关键要素是创新、人才、体系、机制和开放。在体现创新方面,必须要重视原始创新,没有原创突破,难以在全球竞争中引领世界市场。必须注重集成创新,提高先进制造技术的系统集成能力。

路甬祥说,与中部崛起的整体进程同步,湖北省装备制造业在创新中求发展,涌现出武重机床、华中数控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企业。近年来,湖北省积极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装备制造成为新增长点。太阳能电池、节能设备、风电设备、高端激光器及成套设备等均处于国内领先,比肩国际。武汉造船、武桥重工等企业实现较快增长。以/武汉0、/荆宜0、/襄十0(即武汉城市圈、荆州和宜昌、襄樊和十堰)三大装备制造业集聚区为代表的产业集群,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装备制造在湖北工业中的占比达30%以上,地位十分重要。在实现制造业的升级、跨越发展中,湖北完全可以继续发挥优势,在中部崛起中发挥骨干作用,率先实现制造业由大到强的转变。

基于摩擦学的表面织构技术应用研究进展_王素华

基于摩擦学的表面织构技术应用研究进展 王素华,吴新跃 海军工程大学 摘要:表面织构是在摩擦面上加工出具有一定尺寸和排列的凹坑或微小沟槽的点阵,可有效改善表面摩擦学性能。本文介绍了表面织构的几何参数和加工方法,总结了表面织构技术在机械部件、材料加工、磁存储设备、摩擦制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展望了未来表面织构技术可能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表面织构技术;摩擦学性能;应用 中图分类号:TG174.4;TH117文献标志码:A Research on Applications of Surface Texturing Based on Tribology Wang Suhua,Wu Xinyue Abstract:Surface texturing has generate controlled opti mal shapes and locations of micro-dimples,that could i mprove the overall tri bological performance.The geometrical parameters and techniques of surface texture were introduced.The applications of surface texturin g like mechanical parts,material processi ng,magnetic storage and friction braking were reviewed.Some potential researches on surface texturing were put forward. Keywords:surface texturing;triblogical properties;application 1引言 摩擦磨损是工业设备失效的主要原因之一,据统计大约有80%的零件损坏是由于各种形式的磨损引起,磨损不仅消耗能源和材料,而且加速设备报废、导致频繁更换零件,对经济造成极大的损失[1]。因此摩擦磨损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在表面摩擦学性能的研究中,表面织构技术在改善表面摩擦磨损性能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机械部件、材料加工、磁性存储器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表面织构 2.1表面织构几何参数 所谓表面织构(Surface Texturing),又称表面微造型,是在摩擦面上加工出具有一定尺寸和排列的凹坑或微小沟槽的点阵[2]。表面织构的几何参数主要包括几何形状、深度和形貌分布。常见的几何形状有圆形、矩形、六边形的凹坑、平行或成网状分布的槽形。分布包括织构在表面的位置、分布的几何形状以及微细形貌的密度。在所有参数中,织构尺寸和深度的比值对摩擦性能的影响较大,织构不同的分布方式对摩擦性能也有重要影响。 2.2表面织构加工方法 在表面织构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方法,目前普遍使用的有激光表面织构技术(LST)[3]、LIGA技术[4]、反应离子蚀刻技术(RIE)[5]、压刻技术[2]、数控振动机械加工技术[6]和电解加工技术[7]等。 激光表面织构技术(LST)是利用纳秒或飞秒激光在工件表面加工一定形状和分布的微细形貌的过程。该技术以其制造加工速度快,对环境无污染以及优良的形状、尺寸控制能力被认为是表面织构领域颇为成功的织构方法之一[3]。目前我国对于表面织构的加工多采用激光织构技术。 LIGA和RIE技术均是由应用于微机电系统(ME MS)或集成电路(IC)的微制造技术发展而成,其本质是将掩膜上的图形转移到工件表面上的技术。两种技术均可加工多种表面形状,精度较高,但加工过程比较复杂,成本较高[4,5]。 压刻技术是指利用纳米压痕仪的金刚石压头或其他各种硬度较高的工具,通过压刻工艺,在零件表面制造规则排列的各种微观形状。加工的表面微观形状由压印工具表面的形貌决定。试验结果证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在零件表面加工出所设计的表面织构[2]。 数控振动加工技术是将被加工工件装在数控机床主轴上,加工装置沿轴向和径向进给,并利用工具头上低频振动在工件表面加工微坑的技术。该技术方法简单,效率较高[6]。 电解加工是利用金属在电解液中可发生阳极溶解的原理去除多余材料,将零件加工成形的制造技术,具有生产效率高、工序简单、加工质量好、工具阴 收稿日期:2011年5月

基于激光表面微织构抑制导轨爬行的研究

第12期2018年12月Modular Machine Tool &Automatic Manufacturing Technique No.12Dec.2018文章编号:1001-2265(2018)12-0055-04 DOI:10.13462/https://www.360docs.net/doc/0916967155.html,ki.mmtamt.2018.12.014 收稿日期:2018-01-16;修回日期:2018-03-14 ?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5117523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175233);江苏省科技厅重点研发计划项目(BE2015095);江苏省前瞻性联合研究项目(BY2015047-04);南通市市级科技计划资助项目(GY12016042) 作者简介:韩洪松(1990 ),男,江苏邳州人,南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激光应用技术及导轨的研究,(E -mail)836055449@https://www.360docs.net/doc/0916967155.html,;通讯 作者:吴树谦(1985 ),男,江苏南通人,江苏大学博士研究生,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激光应用技术及模具的研究,(E -mail)wushuqian-dan@https://www.360docs.net/doc/0916967155.html,三基于激光表面微织构抑制导轨爬行的研究? 韩洪松1a ,吴树谦2,吴国庆1a ,1b 朱维南1b (1.南通大学a.机械工程学院;b.电气工程学院,江苏南通 226019;2.江苏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江苏镇江 212013) 摘要:机床滑动导轨出现的爬行现象降低加工精度并缩短使用寿命,为此,文章提出导轨表面进行激光微织构,以期抑制爬行三利用激光微织构技术在45#钢盘试样端面分别加工规则及有序排列的微凹坑和微凸起,与HT200销试样配副,以普通试样配副为对比,在Rtec 多功能摩擦磨损试验机上分别进行导轨爬行及变润滑油油量的导轨爬行模拟试验三研究结果表明:微凹坑试样和微凸起试样配副的临界爬行速度较普通试样配副降低了58%和94%,最大静二动摩擦系数之差降低了45%和51%三实验表明:激光微织构具有抑制爬行作用,对提高机床精度具有重要意义三 关键词:滑动导轨;激光微织构;爬行 中图分类号:TH165.4;TG502 文献标识码:A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Reduction of Stick-slip Behaviour of Sliding Guide Using Surface Laser Micro-texture HAN Hong-song 1a ,WU Shu-qian 2,WU Guo-qing 1a,1b ,ZHU Wei-nan 1b (1a.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b.School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Nan Tong University,Nantong Jiangsu 226019,China;2.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Jiangsu University,Zhenjiang Jiangsu 212013,China)Abstract :The stick-slip phenomenon of slideways in machine can reducing the machining accuracy and short the service life.Therefore ,the present paper focuses on the reduction of stick-slip behavior of sliding guide using surface laser micro-texture.Firstly ,micro-dimples and micro-convexes with sequential ar-rangement on the end face of 45#steel disk specimen were processed using Laser micro-texturing technolo-gy.Subsequently ,the processed steel disk specimen with micro-dimples and micro-convexes was matched with HT 200pin to conduct the stick-slip simulation test and oil-volume-variable stick-slip simulation test on the Rtec multifunctional tribometers compered with normal disk friction pair.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ed that compared with the ordinary samples friction pairs ,the critical stick-slip speed of micro-dimple friction pairs and micro-convex friction pairs was reduced by 58%and 94%,and the maximum difference between static and dynamic friction coefficients was reduced by 45%and 51%,respectively.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validated that laser micro-texture is of good significance in reducing the stick-slip of sliding guide and improving the precision of machine tool.Key words :machine slideways ;laser surface texture ;stick-slip behaviour 0 引言 目前,我国机床在精度保持性和稳定性方面与国 外存在较大差距三作为机床的核心部件,导轨对机床 的精度具有较大影响三金属配副的滑动导轨具有结构 简单二便于加工二刚度高二承载能力大和吸振性强等优 点,在重型机床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三在低速重载工况 下,导轨爬行严重影响了机床的稳定性,降低了工件的 加工质量和缩短了导轨的使用寿命[1]三因此,需要研究导轨爬行的抑制三现阶段,导轨爬行的抑制常采用导轨贴塑的方法三但是,贴塑导轨存在易冷流二吸湿膨胀和导热性差等缺点[2]三滚动导轨可以有效的抑制爬行的产生,但是存在承载能力差二刚度低等缺点,不能用于重型机床三静压导轨可以完全消除爬行现象,但是存在加工精度高二装配难度大,对应用场合要求严格,使用成本高等缺 点[3]三近年来,激光微织构技术发展迅速,已应用于发 万方数据

表面工程摩擦学研究进展

第20卷 第2期摩擦学学报V o l20, N o2 2000年4月TR I BOLO GY A p r,2000表面工程摩擦学研究进展3 张绪寿,余来贵,陈建敏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 730000) 摘要:综述了第二代表面工程技术和表面工程摩擦学的研究进展,展望了21世纪表面工程摩擦学研究的发展动向. 关键词:表面工程摩擦学;表面涂层;复合表面工程;多层涂层 中图分类号:TH117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0595(2000)022******* 随着表面科学和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发展,近廿年来表面工程摩擦学(改性表面摩擦学)获得了迅速发展.80年代初,表面工程摩擦学研究在英国和德国摩擦学各研究领域中已分别上升到了第一位和第二位. 1983年世界上第一个表面工程研究所在英国伯明翰大学成立.1985年《SU R FA CE EN G I N EER I N G》创刊,1988年《表面工程》创刊.资料表明[1],1990年到1994年仅德国就有近1000家新的表面工程公司成立.1994年北美、日本和西欧各国在表面工程研究领域的总投资达400亿美元.目前表面工程摩擦学已成为摩擦学研究领域中十分活跃的分支[2,3].这从1997年第一届世界摩擦学大会的有关论文情况亦可得到佐证[4].表面工程摩擦学领域所获得的大量研究成果不仅促进和丰富了摩擦学的基础研究,而且为开发工业和高新技术发展所必需的具有高强度、高耐磨性和高抗蚀性的摩擦学材料提供了重要的指南. 1 表面工程摩擦学研究现状 1.1 表面工程技术研究进展 1997年B ell根据表面工程技术(涂层和表面处理)发展历程把表面工程分为两代[5]:第一代主要采用单一技术,包括电镀、化学镀、热喷涂、热化学处理、CVD、PVD沉积以及载能束改性等表面工程技术.20多年来,该类表面工程及其摩擦学的研究取得了巨大进展,许多研究成果已获得了应用.随着新型工艺如PA PVD、PA CVD和PS II等的采用,具有低摩擦高抗磨性的新型涂层如C3N4等应运而生[6,7].但是,只有采用第二代表面工程即复合表面工程才有可能从经济和技术上不断满足高性能新材料的要求[5,8].Sub ram an ian等[9]根据涂层的发展历程把涂层技术分为3代:第一代涂层指传统的单组分涂层如T i N;第二代指二元复合涂层如T i(CN)和(T i A l)N;第三代指新近出现的多层及多组元涂层.近年来针对复合表面工程及多层涂层的研究更为活跃[10],其代表了表面工程技术90年代以来的发展方向.本文就复合表面工程和多层涂层摩擦学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2 复合表面工程的定义和分类 复合表面工程的特点在于采用2种或2种以上表面技术以获得任何单一技术不能达到的具有良好综合性能的复合物表面.按照两种不同技术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复合表面层综合性能的贡献,可以进一步将复合表面工程分为2类[5]:第一类指2种不同工艺技术互相补充,其最终性能是2种工艺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二类指一种工艺补充和增强另一种工艺,前者作为预处理或前处理,最终性能则主要取决于后一种工艺.采用复合表面工程的主要目的在于:①通过对底材进行强化预处理以提高底材对涂层的支撑能力,从而防止在给定负荷下由于底材的塑性变形而导致涂层的过早失效[5];②利用多种涂层或处理技术复合产生协同效应,从而在表面上获得更高性能的复合改性层[8].从技术上说,2种或多种表面技术的结合是没有限制的,但实际上复合表面工程不是每种表面技术的简单混合.由于复合处理的结果组成了一个典型的多层复合体系,复合体系的最终性能主要取决于2种不同处理技术的综合效应,其中2种处理间的协同效应对改善复合体系的性能有利.因此,选择复合表面处理技术时,必须仔细考虑不同处理工艺在冶金学、力学、物理和化学等方面的相互作用,严防 3国家杰出表年基金资助项目. 1999210212收到初稿,2000201228收到修改稿 通讯联系人张绪寿.张绪寿 男,65岁,研究员,主要从事摩擦学表面工程研究工作.

聚合物基自润滑材料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聚合物基自润滑材料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由于聚合物本身具有较低的摩擦系数,优良的机械性能及耐腐蚀性等优点,其基自润滑复合材料具有非常优异的摩擦磨损性能,正在被广泛的应用到减摩领域。本文综述了聚醚醚酮、聚四氟乙烯及聚酰亚胺等几种高聚物的摩擦磨损特点及其应用,聚合物基自润滑复合材料发展现状。指出目前聚合物基高性能自润滑材料的制备途径主要是通过聚合物与聚合物共混及添加纤维、晶须等来提高基体的机械强度,通过添加各类固体自润滑剂来提高摩擦性能,有效提高其综合性能。聚合物基自润滑材料可取代传统金属材料,成为全新的一类耐摩擦磨损材料。 论文关键词:高聚物,复合材料,自润滑材料,摩擦,磨损 1、聚醚醚酮(PEEK) 1.1 聚醚醚酮(PEEK)的特点 聚醚醚酮(PEEK)是一种高性能热塑性高聚物,具有良好机械性能、抗化学腐蚀性和抗辐射性,显着的热稳定性和耐磨性。它可以在无润滑、低速高载下或在液体、固体粉尘污染等 收稿日期: 修订日期: 作者简介:刘良震(1980-),男,助理讲师, E-mail:ldcllfz@https://www.360docs.net/doc/0916967155.html, 恶劣环境下使用。因而关于聚醚醚酮及其复合材料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聚醚醚酮是一种半晶态热塑性聚合物,为了改善其机械性能,尤其是摩擦学性能,常在其中添加聚四氟乙烯(PTFE)、聚丙烯腈(PAN)和碳纤维(FC)等材料,也可添加颗粒增强型材料或进行特种表面处理等离子体处理等。当聚醚醚酮及其复合材料与金属材料相互对磨时,通常在金属表面形成聚合物转移膜,其结构、成分均与原有的聚合物及复合材料不同,其性能、厚度及连续程度均对摩擦副的摩擦学性能有重大影响[4]。 1.2 对聚醚醚酮(PEEK)摩擦性能的研究 章明秋等人[5,6]对聚醚醚酮(PEEK)在无润滑滑动条件下磨损产生的磨屑的形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聚醚醚酮(PEEK)的磨屑具有分形特征,其分形维数与载荷的关系对应于磨损率与载荷的关系,能够反映聚醚醚酮(PEEK)磨损机制的变化。在给定的试验条件下,随着载荷的增大,聚醚醚酮(PEEK)的磨损机制从粘着磨损为主伴随着疲劳-剥层磨损,进而转变为热塑性流动磨损。 张人佶等[7,8]利用扫描电镜、扫描微分量热仪、红外光谱仪、俄歇电子谱仪等分析手段系统的研究了聚醚醚酮(PEEK)及其复合材料的滑动转移膜,结果表明:纯聚醚醚酮(PEEK)在滑动摩擦过程中形成不连续的转移膜。聚四氟乙烯(PTFE)的光滑分子结构有助于使转移膜更光滑,固体润滑效果也更好。在PEEK/FC30中,不仅加入PTFE,而且加入具有层状

摩擦材料

摩擦材料 一、概论 摩擦材料是一种应用在动力机械上,依靠摩擦作用来执行制动和传动功能的部件材料。它主要包括制动器衬片(刹车片)和离合器面片(离合器片)。刹车片用于制动,离合器片用于传动。 任何机械设备与运动的各种车辆都必须要有制动或传动装置。摩擦材料是这种制动或传动装置上的关键性部件。它最主要的功能是通过摩擦来吸收或传递动力。如离合器片传递动力,制动片吸收动能。它们使机械设备与各种机动车辆能够安全可靠地工作。所以说摩擦材料是一种应用广泛又甚关键地材料。 摩擦材料是一种高分子三元复合材料,是物理与化学复合体。它是由高分子粘结剂(树脂与橡胶)、增强纤维和摩擦性能调节剂三大类组成及其它配合剂构成,经一系列生产加工而制成的制品。摩擦材料的特点是具有良好的摩擦系数和耐磨损性能,同时具有一定的耐热性和机械强度,能满足车辆或机械的传动与制动的性能要求。它们被广泛应用在汽车、火车、飞机、石油钻机等各类工程机械设备上。民用品如自行车、洗衣机等作为动力的传递或制动减速用不可缺少的材料。 二、摩擦材料发展简史 自世界上出现动力机械和机动车辆后,在其传动和制动机构中就使用摩擦片。初期的摩擦片系用棉花、棉布、皮革等作为基材,如:将棉花纤维或其织品浸渍橡胶浆液后,进行加工成型制成刹车片或刹车带。其缺点:耐热性较差,当摩擦面温度超过120℃后,棉花和棉布会逐渐焦化甚至燃烧。随着车辆速度和载重的增加,其制动温度也相应提高,这类摩擦材料已经不能满足使用要求。人们开始寻求耐热性好的、新的摩擦材料类型,石棉摩擦材料由此诞生。 石棉是一种天然的矿物纤维,它具有较高的耐热性和机械强度,还具有较长的纤维长度、很好的散热性,柔软性和浸渍性也很好,可以进行纺织加工制成石棉布或石棉带并浸渍粘结剂。石棉短纤维和其布、带织品都可以作为摩擦材料的基材。更由于其具有较低的价格(性价比),所以很快就取代了棉花与棉布而成为摩擦材料中的主要基材料。1905年石棉刹车带开始被应用,其制品的摩擦性能和使用寿命、耐热性和机械强度均有较大的提高。1918年开始,人们用石棉短纤维与沥青混合制成模压刹车片。20世纪20年代初酚醛树脂开始工业化应用,由于其耐热性明显高于橡胶,所以很快就取代了橡胶,而成为摩擦材料中主要的粘结剂材料。由于酚醛树脂与其他的各种耐热型的合成树脂相比价格较低,故从那时起,石棉-酚醛型摩擦材料被世界各国广泛使用至今。 20世纪60年代,人们逐渐认识到石棉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的危险性。在开采或生产过程中,微细的石棉纤维易飞扬在空气中被人吸入肺部,长期间处于这种环境下的人们比较容易患上石棉肺一类的疾病。因此人们开始寻求能取代石棉的其它纤维材料来制造摩擦材料,即无石棉摩擦材料或非石棉摩擦材料。20世纪70年代,以钢纤维为主要代替材料的半金属材料在国外被首先采用。80年代-90年代初,半金属摩擦材料已占据了整个汽车用盘式片领域。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NAO(少金属)摩擦材料在欧洲的出现是一个发展的趋势。无石棉,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纤维(以无机纤维为主,并有少量有机纤维)只含少量钢纤维、铁粉。NAO(少金属)型摩擦材料有助于克服半金属型摩擦材料固有的高比重、易生锈、易产生制动噪音、伤对偶(盘、鼓)及导热系数过大等缺陷。目前,NAO (少金属)型摩擦材料已得到广泛应用,取代半金属型摩擦材料。2004年开始,随汽车工业飞速发展,人们对制动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开始研发陶瓷型摩擦材料。陶瓷型摩擦材料主要以无机纤维和几种有机纤维混杂组成,无石棉,无金属。其特点为: 1. 无石棉符合环保要求; 2. 无金属和多孔性材料的使用可降低制品密度,有利于减少损伤制动盘(鼓)和产生制动噪音的粘度。 3. 摩擦材料不生锈,不腐蚀; 4. 磨耗低,粉尘少(轮毂)。 三、摩擦材料分类 在大多数情况下,摩擦材料都是同各种金属对偶起摩擦的。一般公认,在干摩擦条件下,同对偶摩擦系数大于0.2的材料,称为摩擦材料。 材料按其摩擦特性分为低摩擦系数材料和高摩擦系数材料。低摩擦系数材料又称减摩材料或润滑材料,其作用是减少机械运动中的动力损耗,降低机械部件磨损,延长使用寿命。高摩擦系数材料又称摩阻材料(称为摩擦材料)。

摩擦学原理知识点整理

绪论 1、摩擦学定义:是关于相对运动的相互作用表面的科学技术,包括摩擦、润滑、磨损和冲蚀。 2、摩擦学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摩擦、磨损、润滑以及表面工程技术。 3、摩擦:是抵抗两物体接触表面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切向相对运动的现象。 4、磨损:着重研究与分析材料和机件在不同工况下的磨损机理、发生规律和磨损特性。 5、润滑:研究内容包括流体动力润滑、静力润滑、边界润滑、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等在内的各种润滑理论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6、表面工程技术:将表面与摩擦学有机结合起来,解决机器零部件的减摩、耐磨,延长使用寿命的问题。 第一章 1、表面形貌:微观粗糙度、宏观粗糙度(即波纹度)和宏观几何形状偏差。 2、表面参数:(1)算术平均偏差Ra 是在一个取样长度lr 内纵坐标值Z (x )绝对值的算术平均值。(2)轮廓的最大高度Rz 是在一个取样长度lr 内最大轮廓峰高Zp 和最大轮廓谷深Zv 之和的高度。(3)均方根偏差Rq 是在一个取样长度lr 内纵坐标值Z (x )的均方根值。 3、对于液体,表层中全部分子所具有的额外势能的总和,叫做表面能。表面能越高,越易粘着。 4、物理吸附:当气体或液体与固体表面接触时,由于分子或原子相互吸引的作用力而产生的吸附叫做物理吸附,是靠范德华力维系的,温度越高,吸附量越小。物理吸附薄膜形成的特点是吸附和解吸附具有可逆性,无选择性。 5、化学吸附:极性分子与金属表面的电子发生交换形成化学键吸附在金属表面上,且极性分子呈定向排列。化学吸附的吸附能较高,比物理吸附稳定,且是不完全可逆的,具有选择性。 6、粘附:是指两个发生接触的表面之间的吸引。 7、影响粘附的因素:①润湿性,②粘附功,③界面张力,④亲和力。 8、金属表面的实际结构:(1)外表层:①污染层,②吸附气体层,③氧化层;(2)内表层:①加工硬化层,②金属基体。 第二章 1、固体表面的接触分类:(1)点接触和面接触。(2)①弹性接触(赫兹接触),②塑性接触,③弹塑性接触,④粘弹性接触。 2、名义接触面积:是两接触固体几何(宏观)界面的边界所确定的面积。 3、实际接触面积:是两接触固体之间传递界面力的各接触斑点面积之和。 影响因素:①载荷的大小,②材料的性质,③微观粗糙度。 4、接触模型:①圆柱体模型(当载荷改变时其接触面积保持不变),②圆锥体模型(比较接近实际情况,因为存在尖端微凸体的可能性很小),③形状对称的球体模型(最符合实际)。 5、塑性指数: 2 1??? ??=ψR H E σ σ:表面微凸体高度分布的标准偏差;R :微凸体的相当曲率半径;E :复合弹性模量;H :材料的硬度值。当ψ<1,弹性接触;ψ>1,部分接触点含有塑性接触;ψ>3,主要是塑性接触。 第三章 1、摩擦的概念:摩擦力是指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趋势)时在接触面间产生的切向运动阻力,这种现象称为摩擦现象。 2、摩擦有害的方面:(1)造成大量能量的消耗,引起机械效率的降低;(2)摩擦使得机器中相对运动的零件表面产生磨损;(3)摩擦使得摩擦副工作温度上升。 3、摩擦的分类: (1)运动状态:静摩擦和动摩擦;(2)运动方式:①滑动摩擦,②滚动摩擦,③转动摩擦;

于国内纸基摩擦材料的发展现状分析

关于国内纸基摩擦材料的发展现状分析 纸基摩擦材料具有静、动摩擦系数比值小,运转平稳柔和、低噪音、无震动、吸收能量强和环保低成本等特点。克服了传统粉末冶金铜基摩擦材料动摩擦系数低,静、动摩擦系数比值大,运转震动大等缺点。由于纸基摩擦材料的居多优点,从70年代开始摩擦材料生产厂家大多数都先后纷纷研制或挖人才效仿制造。经历三十多年的漫长过程,虽然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生产量,逐渐被用户接受,已经广泛应用于摩托车、自行车、汽车、叉车、拖拉机、工程机械、船舶、起重机械、民用家电等的湿式离合器或制动器中。但是大多数产品还处于小批量生产阶段,生产设备简陋,以手工操作为主或借用传统的粉末冶金摩擦片的加工方法,产品的机械性能和摩擦磨损性能稳定性、统一性较差,如尺寸公差、外观、色差、空隙率、均匀度等方面与国外先进产品相比还存在着一定差距。本人多年关注纸基摩擦材料的发展,并且参与纸基摩擦材料的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的研究,对近几年来我国纸基摩擦材料的发展状况有比较浅草了解,提出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一.纸基摩擦材料的成本优势 粉末冶金铜基摩擦材料由于生产厂家不断发展和扩大,竞争日趋激烈,加之有色金属是不可再生资源,价格不断上涨,以铜粉为例2000年后平均每年涨幅在15%以上,而成品价格由于各生产厂家的竞争因素基本不变,随着社会发展近年来工厂某些运作成本不断提高,所以粉末冶金摩擦材料的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利润空间越来越小,目前铜基摩擦材料大多数产品基本上不存在技术知识产权价格因素和品牌价格因素。近年来生产摩擦材料的民营个私企业不断涌现,而且迅速形成规模生产,这类企业相对运作成本较低对市场的冲击较大。所以对规模型生产摩擦材料的老企业经受着越来越严谨的考验,必须重视企业的内功修炼,一方面保持和提高产品质量占居行业的品牌地位,进行设备

蹄块摩擦材料配方

制动器摩擦片材料介绍 目前,国内外用于制动的摩擦材料主要有石棉树脂(国家法规已限制使用)型摩擦材料、无石棉树脂型摩擦材料、金属纤维增强摩擦材料、半金属纤维增强摩擦材料和混杂纤维增强摩擦材料等,国内以半金属纤维增强摩擦材料的应用最为普遍。上述这些摩擦材料的基本成分是增强纤维摩擦材料的生产过程一般为: 原料储存→称重→混合→预成型(常温模)→高温压模→样品修饰处理→检视→包装出厂。 1、石棉、钢纤维及克维拉(芳纶纤维)制动片的典型配方 a.石棉制动片配方一般为:50%石棉、15%树脂、20%耐磨粒、15%填充料。 b.钢纤维制动片配方一般为:30%钢纤维、15%树脂,10%氧化锌,10%金属粉,15%陶瓷,10%橡胶粒、10%石墨。 c.芳纶纤维制动片配方一般为:5%芳纶纤维、15%金属粉、15%耐磨粒、15%树脂、50%填充料。 2、摩擦材料中各组分的作用 2.1增强纤维 纤维在摩擦材料中作为增强剂,对制动片的强度、摩擦和磨损性能起着重要作用。 2.2粘结剂树脂和纤维材料、填充料等各组分能否良好粘结,取决于树脂对这些材料的浸润性能以及与它们形成化学键的可能性。目前,摩擦材料最常用的粘结剂是各种酚醛树脂及其改性树脂,常用酚醛树脂的性能如表3所示,它的作用是将增强纤维与其他组分粘合在一起。粘结剂是摩擦材料的基体,直接影响到材料的各种性能,因此粘结剂应满足以下性能要求。 a.在一般温度(100℃以下)下,保证摩擦材料有足够的机械强度(抗击强度、冲击强度、压缩强度、剪切强度以及一定的伸长率)。 b.当制动摩擦表面温度在200~300℃时,树脂不发生粘流、分解,应保持一定的强度,以支持摩擦表面层的工作要求,且与对偶件有良好的贴合性。

摩擦学发展概况综述

摩擦学发展概况综述 姓名:XXX 学号:XXX 日期:2016年5月

目录 1.引言 (1) 2.近年来我国摩擦学发展的重要成就 (1) 2.1摩擦学教育 (2) 2.2摩擦学研究 (2) 3.现代摩擦学的发展 (3) 4.70~90年代摩擦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4) 4.1磨损研究 (4) 4.2流体动压轴承 (4) 4.3流体静压支承和动静压支承 (4) 4.4弹性流体动压润滑 (5) 4.5固体润滑材料 (5) 4.6润滑油脂材料 (5) 4.7摩擦学测试技术及共况检测 (5) 5.90年代后至今摩擦学的发展方向 (5) 6.工业界的摩擦学研究 (6) 7. 摩擦学工业应用举例 (7) 8对摩擦学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的几点认识 (8) 9.摩擦学面临的挑战 (8) 10.结束语. (9)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摩擦学的发展历史、研究内容及其在机械工业领域中的应用,并提出了当今摩擦学的主要发展方向。回顾了我国摩擦学发展的历程,综述了近年来我国摩擦学发展的重要成就,分析了摩擦学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了节能、节资应该是摩擦学应用研究的主要发展方向。摩擦学在解决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资源、能源、环境问题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对我国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对国家安全、公众健康和高新技术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显然,国内面临的严峻形势需要我国摩擦学的发展,并赋予它新的历史使命,即摩擦学除了继续发挥它对高新技术和许多科技与工程领域的技术支撑作用之外,还应成为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1.引言 按照当今的概念,摩擦学是研究作相对运动的相互作用表面及其有关实践的科学与技术,以摩擦、磨损和润滑为主要研究内容。根据这个概念,远古时代的钻木取火技术应该是比较早的摩擦学技术,在公元前几千年的制陶工具———陶轮中人们就已经开始使用轴承;战车的使用也可以追溯到夏代。诗经里的“载脂载辖,还车言迈”是我国早期使用润滑脂的文字记载,说明最晚在2 500年前人们就已经开始普遍使用润滑剂了。我国摩擦学技术的早期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摩擦学(Tribolgy)一词是在1966年以后才开始使用并收入在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牛津英语词典中,这个新词是英国HPeterJost先生于1966年3月9日首先提出的。摩擦学包括摩擦、磨损与润滑。摩擦学被定义为“研究相对运动的相互作用的表面的有关理论与实践的一门科学与技术”。摩擦学是当今国际上研究十分活跃和受到各国普遍重视的交叉学科领域。摩擦学涉及材料科学、表面工程、流体力学、化学、物理及机械工程等学科。目前,摩擦学的研究不仅存在于机械系统中,而且存在许多领域中,如计算机工业中的磁性信息储存器、核反应堆中的摩擦学问题、医疗工程中的生物摩擦学等。 由于过去没有摩擦学的概念,各项研究工作都是在自然形成的各自的技术领域(如摩擦、磨损、润滑)中进行的,摩擦学科学研究进展缓慢。直到1966年,以H PJost博士为首的专家小组,提出了著名的《英国教育科研部关于摩擦学教育和研究的报告》(Jost报告)。该报告提出了“摩擦学”这样一个学科术语,它把摩擦、磨损、润滑及其相互作用的表面科学联系起来。摩擦学的提出对于促进该学科领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近年来我国摩擦学发展的重要成就 2006年中国工程院专门立项进行了《摩擦学科学与工程应用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由徐匡迪院长担任顾问,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副主任张彦仲院士任组长,谢友柏、薛群基、徐滨士院士任副组长,来自全国各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大型企业和军事部门的33个单位的15位院士、63名专家直接参加了调研工作,另有200余位各个行业的摩擦学专家教授、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协助参加了调研工作。项目组按照调研对象(行业)成立了冶金、能源化工、机车、汽车、航空航天、船舶、军事装备和农业装备等8个课题组,结合我国实际,采用面上调查和典型事例相结合的方法,选择了若干有代表性、专业人员基础较好、统计资料较完整的企业,通过问卷调查、组织座谈和专题讨论,以及深入现场收集资料等多种方式开展了调研工作。根据调查结果可以认为, 20年来我国在摩擦学教育、科研和工业应用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摩擦材料行业分析

综述: 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努力,摩擦密封材料行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国际化步伐进一步加快,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新材料应用、新设备换代、新工艺创造成绩斐然。行业总体规模和经济效益有了显著增长,2010年摩擦密封材料行业总产值由“十一五”初期的56.7亿元增加到101.51亿元,产品出口交货值由16.2亿元增加到37.14亿元,分别增长了79.03%和129.26%。 1.国外概况 1.1行业结构合理,产能集中度较高,跨国和跨地区经营进一步发展,产品生产逐步转移到劳动力便宜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进行,尤其注重向中国市场的转移。大部分主机配套集中在为数不多的零部件集团,如:辉门、霍尼韦尔、泰明顿、阿基波罗等。 1.2无石棉、少金属的环保型摩擦材料(又称NAO型摩擦材料)已经开始向市场推广; 消费者对制动噪音越来越重视,制动噪音已经成为区分车辆制动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各大摩擦材料厂和制动系统生产厂家开始联合研究和开发低噪音制动系统,并取得了很多工程技术上的突破;通过控制产品压缩量来降低噪音已经成为各大摩擦材料厂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 1.3欧美一些国家已经就限制摩擦材料中有害重金属组分及铜的含量进行立法。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摩擦材料中重金属组分的含量将会成为摩擦材料出口欧美的一项贸易限制。 1.4生产设备自动化控制和精密度较高,部分工序实现了连续化生产;因而生产效率比较高;原材料生产企业普遍具有相当规模且质量稳定,并能够根据用户需要对所供产品进行精加工和新的开发。 1.5大型摩擦材料企业拥有雄厚的科研力量和先进的研究测试设备,科研开发的资金投入普遍占到销售额的3~5%,有的甚至更高一些。他们不仅深入研究摩擦材料的表观和微观结构及性能,同时非常重视摩擦材料和对偶件及制动系统的整体匹配性研究。 1.6 把产品质量标准和测试方法标准作为一种日常工作,不断进行研究。国际同行对欧洲和北美地区采用的不同测试方法进行了有效的协调统一,标准全球化日趋成熟。 2 .国内概况 2.1 基本情况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摩托车、机械、铁路、石油、化工、船舶、航空、矿山、冶金等诸多领域对摩擦密封材料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铁路运输不断提速;城市轨道交通大量发展;汽

316L不锈钢沟槽型表面微织构减摩特性实验研究-

文章编号:1001-9731(2015)02-02033-05 316L 不锈钢沟槽型表面微织构减摩特性实验研究 ? 厉一淦1,沈明学1,2,孟祥铠1,2,李纪云1,2,李一晓1,彭旭东1, 2 (1. 浙江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杭州310032;2. 浙江工业大学过程装备及其再制造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杭州310032)摘一要:一采用激光微加工技术在316L 不锈钢光滑表 面上进行沟槽型织构化处理.在往复式摩擦磨损试验机上利用柱-平面接触方式对沟槽型织构和光滑表面进行摩擦磨损对比实验,重点考察了激光表面织构参数对其摩擦性能的影响,同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 磨斑形貌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未织构试样相比,织构化表面的摩擦因数均有不同程度减小且表现得更为稳定二磨损相对轻微,这是由于所制备的表面微坑起到了储存润滑介质并捕获磨屑的作用;织构条纹的结构参数对摩擦磨损有重要影响,随着沟槽宽度和沟槽间距的增大,摩擦因数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而当沟槽宽度为100μm 和沟槽间距为200μm 时减摩 抗磨性能最佳;此外,研究表明接触载荷对织构化表面摩擦因数的影响较小,织构化处理对高负载环境下的减摩抗磨性能影响更加显著. 关键词:一表面织构;摩擦磨损;316L 不锈钢; 损伤机制 中图分类号:一TH 117.3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 .issn.1001-9731.2015.02.0071一引一言 表面磨损是机械零部件最常见的失效形式之一,它对整个系统可靠运行二提升工作效率和延长服役寿 命有重要影响[ 1] .摩擦学和仿生学的相关研究和实践已表明[2-4] :摩擦副表面并非越光滑就越耐磨;在摩擦 副表面加工出具有一定形貌的织构能够起到捕获磨损颗粒二形成微储油槽以储存润滑介质并产生动压润滑效应进而提高承载能力二降低表面磨损的作用.近年来,表面织构及其摩擦学特性研究受到了广泛的关 注[5-7],表面织构技术可成功应用于发动机[8] 二流体密封[9-10]二MEMS [11]二人工关节[12]二重载齿轮及轴承传动[13-14] 等众多领域. 316L 不锈钢具有优异的耐蚀性二 良好的高温力学性能,作为摩擦磨损结构件被广泛应用于石油二化工二核工业二航空航天和生物医学等领域.然而,316L 不锈钢硬度偏低导致工件表面的耐磨性及承载能力均较差,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其在工业领域中的应用.目 前,针对316L 不锈钢表面激光织构化对其摩擦学性能 的影响还未见系统报道.本文采用激光微加工法在 316L 不锈钢表面制备出不同尺寸的沟槽型表面微织构,并将其在润滑油中与光滑表面进行摩擦磨损对比实验,重点考察了不同织构尺寸对摩擦性能的影响,探索表面织构控制摩擦磨损的可能性并揭示其作用机理,以期为减摩抗磨的摩擦学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2一实一验 2.1一试样表面织构化 实验基材选用316L 不锈钢,试样尺寸为55mm ?35mm ?5mm ,硬度为HV 0.05210,弹性模量E 为206GPa ,织构化处理前试样经研磨和抛光至表面粗糙度R a 约0.04μm .在LSD50S 型激光加工系统上进行表面织构,其激光器波长为1064nm 二最大激光平 均功率50W 二调Q 频率200Hz~50kHz 二重复精度 ?1μm , 加工参数:脉冲频率为3kHz 二扫描速度为200μm /s 二 工作电流18A 二加工次数2次.加工完成后,对试样进行二次抛光处理以去除沟槽边缘的毛刺, 同时测定未去除的沟槽间表面显微硬度值为HV 0.05225左右, 表明激光织构化处理对试样表面硬度的影响较小.织构试样尺寸示意图如图1所示,具体参数 见表1.图2为织构表面三维轮廓形貌. 图1一沟槽型织构表面尺寸示意图 Fi g 1Schematic dia g ram of the g roove-textured sur-face 2.2一摩擦磨损性能实验 摩擦学实验在自行研制的新型往复式摩擦磨损试 验机上进行,采用圆柱销-平面摩擦副面接触形式的往复式摩擦磨损,其中上试件为?6.35mm?20mm 的相同316L 不锈钢圆柱销,实验用销的接触端面初始表 面粗糙度R a 为0.05μm , 下试件为经过织构化处理的316L 不锈钢平面.实验前上二 下试件均用丙酮超声清洗10min 二并在润滑介质(Mobil ,15W-40机油)中浸3 3020厉一淦等:316L 不锈钢沟槽型表面微织构减摩特性实验研究 ?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资助项目(2014CB0464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305398) ;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资助项目(2012R10002);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LQ13E050013) 收到初稿日期:2014-05-28收到修改稿日期:2014-09-18通讯作者:沈明学,E-mail :shenmx@z j ut.edu.cn 作者简介:厉一淦一(1964-) ,男,浙江杭州人,硕士,高级实验师,主要从事摩擦学设计研究.

汽车制动摩擦材料的性能要求及影响因素分析

汽车制动摩擦材料的性能要求及影响因素分析 发表时间:2018-09-12T14:20:56.057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18年7期作者:张国华 [导读] 本文围绕汽车制动摩擦材料的相关议题进行了探讨,分别论述了汽车制动摩擦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因素。 杭州优纳摩擦材料有限公司浙江省杭州市 311404 摘要:本文围绕汽车制动摩擦材料的相关议题进行了探讨,分别论述了汽车制动摩擦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因素,汽车制动摩擦材料热衰退性能的影响因素,以及启辰制动摩擦材料噪音及振动的影响因素,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摩擦材料、汽车、摩擦性能、热性能、影响因素 1引言 对于汽车生产来说,制动摩擦材料在汽车制动器、汽车离合器以及摩擦传动装置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在制动摩擦材料性能要求方面,不仅需要摩擦材料具备良好的摩擦磨损性能,同时在热衰退性能、振动性能以及减噪性能上也应有较良好的表现。在某种程度上制动摩擦材料性能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汽车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为此对汽车制动摩擦材料的性能进行分析和研究是十分重要且十分必要的。 2汽车制动摩擦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因素 汽车制动摩擦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主要与摩擦系数,摩擦稳定性以及磨损率有关,通常来说,摩擦材料需要在稳定适中的摩擦系数下尽可能拥有较低的材料磨损率。 (一)摩擦材料自身组分的影响 汽车制动摩擦材料是由多种材料所制成的复合型材料,因此在制作过程中各物料组分的不同会对摩擦材料的摩擦性能造成不同的影响。 磨料的影响。比如在摩擦材料中添加氧化铝、硫酸钡、锆英石、铬铁矿粉、硫化锑等金属填料,添加石墨等减磨材料,均可以使摩擦材料本身的摩擦性能得到改善和提升。根据添加物质性能的不同,也会对摩擦材料的性能产生不同的影响。比如添加氧化铝、锆英石、铬铁矿粉、硫化锑可以提高摩擦材料的高温摩擦系数;添加硫酸钡可以提高摩擦材料的热稳定性;添加石墨可以有效改善摩擦材料的热衰退性能,增加抗摩擦性能。 添加纤维的影响。在摩擦材料的制作过程中通过添加增强纤维可以提高材料的摩擦性能。在实际生产中,添加纤维有多种类型,如铜纤维、钢纤维等金属型纤维;玻璃纤维、陶瓷纤维等无机型纤维;芳纶纤维、纤维素纤维等有机型纤维等。金属型纤维在摩擦材料中起着骨架支撑的作用,但是由于金属的密度较大且对环境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在摩擦材料的制作中往往含量较低。有机型纤维在性能上具有较好的亲水性,同时在混合的过程中分散均匀度较好,因此可以提高摩擦材料的抗裂性能。此外由于该类型纤维对环境无污染,与其他物质的适应性好,因此应用较为普遍。无机型纤维在隔热性和减噪性方面表现良好,对环境无污染,但是在传热性上表现稍差,一般在应用时适当加入一些良好导热性的材料作为平衡。另外,无机纤维加入量过多容易导致摩擦材料的开裂,降低其摩损性能。 固体润滑剂的影响。固体润滑剂主要包括石墨、炭黑、氟化物等炭材料;硫、硒等硫族化合物;氮化硼;二硫化钼、硫化铅、硫化锌等金属硫化物。这些固体润滑剂有较低的莫氏硬度,可以在摩擦材料使用过程中发生有效的转移,以此来稳定摩擦材料的摩擦系数,减少摩擦噪音,提高摩擦材料的耐磨损性能。 (二)摩擦材料制作工艺的影响 不同的烧蚀或成型制作工艺也会对摩擦材料的摩擦性能造成影响。目前在摩擦材料的制作过程中多采用热压成型工艺。在热压成型过程中主要由加压、排气和固化三个基本环节。对于热压温度的控制需要参考模压树脂的差示扫描热量曲线中固化温度的变化情况。良好的热压成型工艺可以使树脂材料和其他物料结合程度得到改善,有效排出材料中的气体,控制摩擦材料成品中的含胶量,使摩擦材料成品拥有较好的密实度,提高摩擦材料的耐磨损性能。 3汽车制动摩擦材料热衰退性能的影响因素 摩擦材料的热衰退性能是影响摩擦材料使用寿命以及汽车运行安全与否的重要性能。通常情况下,高温会提高材料的热衰退性,若材料的热衰退十分严重,极容易导致汽车制动失效等故障,尤其是上下坡行驶过程中,摩擦材料的抗热衰退性对于行驶的安全十分必要。 (一)摩擦材料生产原料的影响 目前在摩擦材料的生产制造中,通常采用对树脂进行性能的优化,通过性能改良和优化来提高树脂的热分解温度,使摩擦材料能够在较高的温度条件下摩擦系数更加稳定,提高摩擦材料的抗热衰退性能。比如利用纳米金属材料对树脂进行导热性能的改良,纳米金属材料本身导热性能优异,与树脂原料结合后可以将摩擦表面产生的热量迅速地传递到材料内部,减少摩擦材料自身的温度差,减少树脂的热分解反应,提高摩擦材料的稳定性。另外,基于硫化锑在高温条件下容易生产硬度更高的氧化物,因此在原料中加入硫化锑不仅能够提高材料的耐磨损性,同时也起到了抗热衰退性的作用。 (二)摩擦材料制作工艺的影响 烧蚀技术涉及到摩擦材料的炭化,因此可以通过对烧蚀工艺优化来改善摩擦材料的抗热衰退性。为避免摩擦材料在高温过程中剧烈炭化,可以在烧蚀工艺前线对摩擦材料进行高温预处理,使材料在经过高温烧蚀过程中能够降低炭化的速率,提高摩擦材料的抗热衰退性。 4汽车制动摩擦材料噪音及振动的影响因素 随着汽车行业的不断发展,汽车制造技术也越来越贴合消费者的需求,从过去的功能性,美观性逐渐走向功能性、美观性、舒适性、环保性。对于汽车制动摩擦材料而言,越来越注重材料的降噪性能和抗振动性能。在降噪性能方面,可从摩擦材料的生产配方入手,通过降低原料中金属的含量来提高降噪性能。另外,由于摩擦材料中的孔隙率对降噪性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可采用较高的显气孔率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