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沪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7课《石缝间的生命》教案1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面对逆境第7课《石缝间的生命》教案1沪教版五四制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面对逆境第7课《石缝间的生命》教案1沪教版五四制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石缝间生命的特质,了解文章的主旨,理解石缝间的生命所揭示的人生寓意。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过程和方法:通过朗读、圈划、品味语言的学习方法,欣赏石缝间的三种生命形象,在教师的引导下有效的学习和感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感受石缝间生命的倔强,认识石缝间生命所体现出的主体意识,进而感悟人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2学情分析所执教的初二(4)班的学生已具备分析文本的能力,能借助文中字词粗浅的理解文章,但是还不能深入的揣摩、品位词句。
由于学生阅历尚浅,所以他们很难从情感上与作者共鸣,被石缝间倔强的生命所感动。
此外,相对于此班在初一年级时上课的活跃,感觉到了初二反而不喜表达,不好表现了。
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应以情激情,用启发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紧扣文本,通过诵读、圈画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字词句中分析入手、解读文本,体会文字背后深层的内涵,进而沉入文本,感悟文本,激发联想,有所触动。
3重点难点重点:在总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关键语句、段落加以揣摩,领会其内涵和表达作用。
难点:理解石缝间的生命所揭示的人生寓意。
4教学过程4.1一课时4.1.1新设计一、导入新课,走进文本教师活动:1、教师诵读原文段落直接导入文本2、播放多媒体,感受身边顽强的生命体。
3、提问:文中描写了石缝间的哪些生命,这些生命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能否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表达它?(明确“倔强”一词,近义词为顽强等)学生活动:1、通过视听直观感受石缝间的生命。
2、找出文中作者对石缝间生命的印象的词语:倔强。
?设计意图:教师引用文本1-3段作导入语,直奔主题,营造氛围,同时播放图片让学生能对石缝间的生命有一个更加直观地认识。
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并用问题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初步感知,同时抓住“倔强”一词来把握这些生命顽强不屈的共性,走进文本。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石缝生活现象,认识石缝生命的韧性和适应能力;2.探索石缝生命的保护与生态恢复问题;3.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道德意识;4.培养学生对自然生态保护的责任感。
二、教学准备1.教学工具:幻灯片、投影仪;2.实物材料:石塘、石块;3.课前准备:复习自然生态保护的基本知识。
三、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教师用幻灯片展示一些生长在石缝中的植物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问:你们有没有在石缝中见过这样的植物?你们知道这些植物是如何生长的吗?学习(30分钟)2.教师通过幻灯片和图片,介绍石缝生命的特点和韧性,让学生了解石缝生命适应极端环境的能力。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回答以下问题:–为什么石缝中的植物生长环境是极端的?–石缝植物是如何适应这样的生长环境的?–石缝生命的适应能力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4.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拓展(30分钟)5.教师通过幻灯片和图片,介绍石缝生命的保护与生态恢复问题,让学生了解石缝生命面临的威胁和保护措施。
6.教师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石缝生命面临哪些威胁?–对石缝生命进行保护有什么意义?–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保护石缝生命?7.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份保护石缝生命的方案,并进行展示。
总结(15分钟)8.教师对学生的探究成果进行评价和点评,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
9.教师通过幻灯片和图片,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提出对学生的思考和行动要求。
四、课后作业1.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观察身边的石缝生命,记录并拍摄照片,准备下节课的展示。
2.阅读相关的科普文章,了解更多关于石缝生命的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了解石缝生命的特点和适应能力,培养了学生对自然生态保护的责任感。
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时间,避免拖延,保证课堂秩序的稳定性。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石缝间的生命》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想要传达的主要观点。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主题,提高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欣赏大自然,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石缝间的生命》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想要传达的主要观点。
2.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主题,提高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石缝间的生命》的作者及背景。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石缝间的生命吗?它们是如何顽强地生长出来的?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交流对石缝间生命的感悟。
3. 合作探讨:(1)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来表现主题。
4. 写作练习:(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以“石缝间的生命”为主题,进行细节描写,表现主题。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5. 分享与评价:(1)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分享对石缝间生命的感悟。
(2)教师评价学生的写作表现,给予鼓励和建议。
五、课后作业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石缝间生命的作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石缝间的生命》的理解程度,能否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2. 学生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主题的写作技巧,是否有明显的提高。
3. 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程度,是否能从生活中发现美好,关注石缝间的生命。
4. 学生勇于面对困难、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是否在学习和生活中体现出来。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和生物特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能力,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图片等,增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学会欣赏自然之美,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
(3)培养学生学会珍惜生命、感恩身边的每一个生命。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和生物特征。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对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和生物特征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石缝间的生命》。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资料等。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大自然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引导学生谈谈对大自然的感受。
(3)简介课文《石缝间的生命》的作者及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和生物特征。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练习(1)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生进行生字词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石缝间生命的短文。
3. 调查身边的生态环境,思考如何保护大自然。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展示自然景观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石缝间,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石缝间的生命》教学设计
石缝间的生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石缝生态环境,并认识到它们对生物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兴趣,增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3.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石缝生态环境的特点和生物多样性。
2.常见于石缝中的生物种类和它们的适应特征。
3.石缝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及相关知识。
三、教学过程导入1.引入话题:老师带领学生观察校园内的石缝,引发学生对石缝中生物的好奇心。
探索1.组织学生在校园内观察石缝,并记录石缝中出现的生物种类。
2.学生小组分享观察结果,讨论不同石缝中出现的生物种类和它们的特点。
知识讲解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石缝生态环境的特点,并讲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2.介绍常见于石缝中的生物种类,包括昆虫、藻类、苔藓等,并解释它们在石缝生活的适应特征。
实验探究1.分发实验器材,组织学生进行石缝中生物的分离和观察实验。
2.学生观察实验结果,并填写实验报告,记录观察到的生物种类和它们的适应特征。
总结讨论1.学生小组分享实验结果,总结石缝中生物的适应特征。
2.引导学生思考石缝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并讨论如何保护石缝中的生物多样性。
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石缝生态保护的短文,包括石缝生态环境的特点、石缝中生物的适应特征以及石缝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2.提醒学生用Markdown格式书写短文,字数不少于500字。
四、教学评价1.对学生进行实验报告和作业的评分,评价他们在实验和表达能力方面的表现。
2.通过学生小组的分享和讨论,评价他们对石缝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理解程度。
3.通过观察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和表现,评价他们的观察、实验和表达能力的提高情况。
五、延伸拓展1.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自然保护区或植物园,进一步了解石缝生态环境。
2.鼓励学生在学校内寻找更多的石缝,进行更深入的观察和研究。
3.设计相关的实验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探索石缝中的生物适应特征。
以上是《石缝间的生命》教学设计,通过这个教学设计,学生将深入了解石缝生态环境、认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观察、实验和表达能力。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石缝间的生命教案沪教版五四制
石缝间的生命教学目标1、了解石缝间生命的主要特点。
2、指导学生反复阅读文章,通过对重点词、关键句的学习,领会文章的思想。
3、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精神。
教学重点认识石缝间生命所体现的精神,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展现的是对生命的礼赞。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还记得我们做过的阅读《生命生命》吗?给老师印象最深的便是那粒掉落在墙角砖缝中的香瓜子。
它的那一股足以擎天憾地的生命力,另作者肃然起敬!我们读者也同样被那香瓜子顽强拼搏的精神深深地打动。
今天我们再学习几种生长在石缝中的植物,去感受一下它们的生命力。
(曾经在一篇现代文阅读训练做过《生命生命》,文章中就出现过一粒在砖缝中的香瓜子,经过拼搏终于发芽、生长,让学生从一种植物走进另一种植物比较容易进入状态,有利于对文本的理解。
)二、整体感知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文中提到了哪些生长在石缝间的“生命”?这是怎样的石缝,这是又怎样的生命?明确:小草、蒲公英、松柏。
“不毛的石缝”,“倔强的生命“。
三、研读文本1 、文章中所提到的这些生命和我们日常在公园见到的有什么不同?明确:它们都生长在石缝中,所处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
2、讨论:石缝间的生命有什么特点,小组合作,完成学习单。
异同物种无名的野草小小的山花(蒲公英)参天的松柏自身的特点所处的环境作者的评论给你的启示重点圈划重点词语,环境和评论的划出重点的句子。
3、这篇文章赞美了石缝间的生命,他们不畏处境的险恶,顽强拼搏,终于羸得了属于自己的生命尊严,张扬了生命的活力。
那么作者的本意仅在于此吗?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谈谈自己的看法。
明确:不仅仅植物会拼搏,动物和人也会如此,很多的生命在面对困境时,都会顽强的生活、顽强的拚搏。
在此联系到人物的精神品格,并点出本文所涉及的知识点:象征。
联系他们所学习过的《爱莲说》和《陋室铭》。
你能举出这样的几个例子吗?你知道哪些具有顽强拼搏精神的人,你身边是否有这样的人?如果身处逆境,你会怎么做?五、作业布置下发材料,根据下面的故事,进行片段写作训练。
《石缝间的生命》教学设计实用5篇
《石缝间的生命》教学设计实用5篇《石缝间的生命》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1.运用圈画、品读的方法体味文字内涵,感悟生命的顽强,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 提升自己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认识,积极面对生活。
教学重点:运用圈画、品读的方法体味文字内涵,感悟生命的顽强,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学*难点:理解作者对石缝间生命的情感。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导入课文1.校本作业题目导入2.明确文中生命总特点1.聆听、回忆2.倔强引导学生重视预*。
品味揣摩,感悟生命的顽强,理解作者情感。
1.要求学生读课文,圈画、品读文中词句,感受生命的“倔强”。
2. 请学生思考:既然三种生命有相同点,那么只写一种就行了,为什么还要写三种呢?1.(1)圈化“在瘦叶下自己生长出根须”“自去寻找那不易觉察的石缝”“生机不可遏制”等,读出这是生命在面对困境时选择生存的倔强。
(2)圈划“山风的凶狂”“山石的贫瘠”“根竟似那柔韧而又强固的筋条,柔中有刚的藤蔓”“生命就是拼搏”等,这是生命面对困境努力拼搏的'倔强。
(3)圈划“悬崖断壁”“高山峻岭的峰巅”“扭曲,旋转,伤疤”“向上,向上,向上”“伸展开了繁茂的树干,团簇着永不凋落的针叶”“扎”“钻”“根须爬满半壁山崖”“在不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为自己占有一片土地”,这是生命面对困境打出属于自己的天地的倔强。
2.同中有异,层层递进,体现出作者越来越强烈的情感。
通过品读的方式,细细揣摩词语内涵,把握文中重要信息,理解作者的情感。
在揣摩理解作者情感的基础上,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把握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及作者的写作意图1.石缝间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何在?2.请学生齐读最后一段。
3.请学生谈谈此时对生命的感悟和认识。
1.对环境、对自己。
2. 齐读最后一段3.谈谈对生命的感悟和认识。
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回顾梳理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我们是如何阅读这篇抒情散文的。
《石缝间的生命》优秀教学设计
石缝间的生命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将能够:1.了解石缝中的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环境;2.了解石缝中的生物如何适应恶劣的环境;3.掌握观察、记录和分析数据的能力;4.培养对大自然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将围绕石缝中的生物群落展开,内容包括:1.石缝中的生物种类及其适应环境的特征;2.石缝中的食物链和能量流动;3.石缝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投影仪或黑板,展示一张石缝中的生物群落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分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3-4人,让他们就以下问题进行讨论:1.石缝中的生物有哪些种类?2.你观察到的石缝中生物有哪些适应环境的特征?3. 图片解读(15分钟)通过投影仪或黑板,展示一些石缝中的生物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中的特征和适应环境的方式。
4. 实地观察(20分钟)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石缝区域进行实地观察。
每个小组分配一块石缝,让学生仔细观察石缝中的生物种类及其特征,并记录下来。
5. 数据整理和分析(20分钟)回到教室后,每个小组汇报自己观察到的数据,使用表格或图表的形式整理和分析数据,让学生之间进行比较和讨论。
6. 课堂讲解(15分钟)根据学生的观察结果和分析,进行课堂讲解,介绍石缝中的生物种类、适应环境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7. 总结和评价(10分钟)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对自己的观察和分析结果进行评价,让学生思考石缝中生物的生存状况,并提出保护建议。
四、教学评估1.观察学生在实地观察过程中是否认真仔细,是否能够有效地记录和分析数据;2.学生的小组讨论和报告表现;3.学生对保护石缝中生物的意识和建议。
五、教学反思本次教学设计通过实地观察和数据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了石缝中的生物群落和它们适应环境的方式。
同时,培养了学生对大自然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对于学生来说,这次教学既有趣又有挑战,能够提升学生的观察、记录和分析能力。
《石缝间的生命》教学设计1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石缝间的生命》教学设计1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石缝间的生命》教学设计1 教案教学设计1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是每一个老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其中,教学设计是一个关键的环节。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小说《石缝间的生命》的教学设计。
首先,我想先介绍一下教学目标。
希望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掌握小说中的一些重要人物形象,并且理解小说中的一些主题。
同时,我也希望学生能够通过本次教学,培养自己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增强对生命和人性的深刻理解。
在教学方法方面,我选择采取“导读-阅读-解析”三步走的方法。
具体来说,我会根据小说的情节和题材,设计三个环节,分别是导读环节、阅读环节和解析环节。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每一个环节的具体实施方法。
第一步:导读在这个环节中,我会讲解小说的一些背景信息、作者写作的背景以及书名的寓意等。
同时,我也会让学生自己思考一下书名“石缝间的生命”究竟意味着什么。
通过这个环节,我希望学生对小说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也能够引发学生对小说背后的主题进行深入的思考。
第二步:阅读在这个环节中,我会让学生根据小说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行精读。
具体来说,我会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注意和理解小说中的一些细节和情节线索,并且通过阅读来了解小说中的主角——胡云龙的成长以及他和学姐的感情故事。
不仅如此,我希望学生在阅读中也能够对小说的主题有所感悟。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这个环节,我会给他们提供一些阅读提示,比如注意细节描写、注意情境推理等。
第三步:解析在这个环节中,我会让学生对小说中的一些关键词汇、人物形象和情节进行解析和阐述。
我会让学生自己找出一些重要的语句和描述,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分析和解读。
比如,在解析人物形象时,我会让学生思考一下,胡云龙这个角色经历了什么,他的成长过程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这些特点表现了什么。
在解析情节时,我会让学生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设置了这样的情节,它是为了表达什么。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设计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一、总体构思:本文是一篇激情勃发的托物言志的散文,自始至终涌动着对顽强的生命力的赞美。
阅读这篇文章,应重点让学生体会作者对石缝间的生命那顽强的生命力、坚韧的生存意识、勇敢的拼搏精神的热烈赞扬,从而磨练自己的意志,培养自己勇于在逆境中奋斗的可贵品质。
二、教学目标:⑴. 通过对文本关键语句、段落的反复品味,理解石缝间生命的生长特点。
⑵. 体会石缝间生命的顽强,理解作者所赞美的精神与讴歌的人,把握文章内涵。
⑶. 培养学生热爱生命、敬重生命的情感和在逆境中顽强拼搏的人文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⑴. 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关键语句、段落加以揣摩,领会其内涵和表达作用。
⑵. 认识石缝间生命所体现的崇高精神,理解作者对逆境中顽强生存的生命的礼赞。
⑶. 认识石缝间生命所体现的崇高精神,培养学生在逆境中顽强拼搏的精神。
四、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教师利用课外时间在野外采集两株野草,一株取自于与课文描写类似的石缝之间,一株取自于河边(河边的野草往往叶片丰美,长势较好,和长在石缝之间的野草容易形成鲜明对比)。
教师把这两株野草在开课时展示给全体同学看,要求学生猜一猜这两株野草的生长环境,并陈述自己的理由。
等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说:同学们的回答不尽相同,理由也各种各样,那么到底谁的答案才是正确的,我们通过学习林希的《石缝间的生命》之后再来揭晓答案。
(二).朗读课文1、教师提问:我们把全体同学分成四大组,每大组都应该分配到一定的朗读任务。
现在我们请同学们自己来分配朗读任务,你认为每小组应该读哪些部分才符合课文的思路结构。
可以允许前后桌之间的同学进行讨论。
2、通过讨论,以及教师的引导最后达成如下一致意见:(第一段﹋﹋第三段)写石缝间生命的由来,由第一大组朗读。
(第四段)写石缝间生命之一的野草,由第二大组朗读。
(第五段)写石缝间生命之一的蒲公英,由第三大组朗读。
(第六段)写石缝间生命之一的松柏,由第四大组朗读。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1doc初中语文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1doc初中语文一、教学目标:1、把握文中的几个词语,熟读课文,把握文章内涵。
2、明白得石缝得的生命的生长特点,了解作者所颂扬的精神与讴歌的人。
3、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在逆境中坚强拼搏的人文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石缝间生命所表达的崇高精神,培养学生在逆境中坚强拼搏的精神。
教学难点:明白得本文坚逆境中坚强生存的生命的礼赞,更是一曲对人民中优秀分子的赞歌。
三、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
四、设计思路:初一的学生正好是人一辈子观、价值观的形成期,心理承担能力比较脆弱。
语文教师应利用教学契机对他们进行教育,使学生达到如此一种共识:一个人身处逆境,不要怨天尤人,过于悲伤、沉沦,而应该坚强拼搏,奋力前进,如此的人一辈子才是充实的,本文文质兼美,有专门强的感染力,适合初一学生阅读,也利于对学生进行坚强拼搏教育。
对学生进行坚强拼搏精神教育应幸免空泛的讲教,假、大、空的教育收不到应有的成效,或许还会带来负面阻碍,让人产生反感,因此在教学中应专门注意两点:一是营造美的氛围:音乐、教师诗一样的语言、学生情感投入的朗读等,共同组成一个感染人的美好氛围。
二是联系学生实际:结合生活体验,实实在在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切忌拔得过高。
对课文的基础知识作一样性的学习即可,不必抠得太死。
不能支解文章,挖掘每句话的含义,这会阻碍文章的整体美感。
应该在创设的美好情境中多读课文,交流、体会、认识,注重对学生美好情感的熏陶。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课件导入,听音乐«命运交响曲»,提咨询:这段乐曲是谁的作品,什么题目?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设计这一导语,是按照管泠沅的情意原理,用学生较熟悉的音乐营造一种氛围,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同时,学生听了乐曲后的感受往往会与生命的摸索联系起来,为下面的课文学习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情境,使学生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进入本课学习〕〔二〕读一读倔强..zhuó 狭..jué jiàng 采撷.xié 吮.吸shǔn 扼.制è 强壮隘.ài 贫瘠.jí 潸.然泪下shān 佐.餐zuŏ逊.色xùn 犀.利xī期期艾艾..ài ài〔这一过程通过让学生注音、朗读,把握以上词语,重在积存〕〔三〕朗读课文1、自由朗读课文。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1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1一、教学目标1.了解《石缝间的生命》这部纪录片的内容和主题。
2.学习并掌握纪录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互助精神。
二、教学重点1.通过观看《石缝间的生命》了解石缝生物的生存环境和适应策略。
2.了解纪录片的制作手法和表现形式。
3.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生物多样性的关注和探索兴趣。
三、教学内容1.观看《石缝间的生命》纪录片。
2.分组讨论并回答相关问题。
3.教师总结纪录片的特点和意义。
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石缝间的生命》这部纪录片的主题和内容,并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引导性问题:1. 你了解过石缝生物吗?2. 你认为石缝是一个怎样的生存环境?3. 你觉得石缝生物是如何适应这个环境的?步骤二:观看纪录片(30分钟)学生观看《石缝间的生命》纪录片,并在观看过程中做好记录和笔记。
步骤三:小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1.纪录片中的石缝生物有哪些?它们分别有哪些特点和适应策略?2.你觉得石缝这样的生存环境对生物有哪些挑战?3.通过观看纪录片,你对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和了解?步骤四:汇报讨论结果(15分钟)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
步骤五:总结(10分钟)教师对《石缝间的生命》纪录片进行总结,让学生理解纪录片的特点和意义,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纪录片的感想和思考。
五、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其观察和思考能力。
2.收集学生的笔记和记录,评价他们对纪录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利用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和汇报等方式,评价学生的表达和合作能力。
六、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石缝生物的更多信息和适应策略。
2.鼓励学生参与保护自然环境的活动,提高他们的环境意识和责任心。
3.尝试制作自己的纪录片,记录并展示身边的生物多样性。
石缝间的生命 教案教学设计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描述石缝间的生态环境;(2)能够列举出石缝间常见的生物种类;(3)学会观察和记录石缝间的生物生活习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学会用工具收集和整理石缝间的生物信息;(2)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分析石缝间生物的生活习性;(3)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石缝间生命的尊重和关爱;(2)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石缝间的生态环境:介绍石缝间的地形、气候等特点,为学生提供石缝间生物生存的基础知识。
2. 石缝间的生物种类:介绍石缝间常见的植物、昆虫、鸟类等生物种类,让学生了解石缝间的生物多样性。
3. 石缝间生物的生活习性:通过观察和记录,分析石缝间生物的生活习性,如适应环境、竞争、共生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石缝间的生态环境、生物种类及生活习性。
难点:观察和记录石缝间生物的生活习性,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石缝间的生物资料,制作课件;2. 学生准备:携带观察记录本,准备好观察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石缝间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石缝间的生命,激发学生兴趣。
2. 探究石缝间的生态环境: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讨石缝间的地形、气候等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3. 认识石缝间的生物种类:教师展示石缝间的生物图片,引导学生了解石缝间的生物多样性。
4. 观察石缝间生物的生活习性:教师组织学生走出教室,实地观察石缝间的生物,让学生记录观察到的生物和生活习性。
6.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六、教学延伸:1. 开展“石缝间生命”摄影比赛,鼓励学生用镜头记录石缝间的生物;2. 组织学生进行石缝间生物实地考察,深入了解石缝间生物的生活环境;3. 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石缝间生物的生存现状及保护措施。
2018沪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7课《石缝间的生命》教案
1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反复阅读文章,培养语感。
通过对重点词语、关键句、意境等的学习,探究自主学习的方法和途径。
2、引导学生体会本文极具哲理性的语言特点,感受生命的顽强,培养学生的拼搏精神。
2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心得,而这篇文章,从文本内容来讲比较容易理解,但在升华主题是需要老师引导,因此可以采用自主研讨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调动自己的亲身体验,与文本、作家、老师及同学交流。
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诱发学生对课文的不同理解,并鼓励他们表达出来。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石缝间生命所体现的崇高精神,培养学生在逆境中顽强拼搏的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并学习运用象征手法。
4教学过程4.1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一、以诗导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清)郑板桥的确,这些石缝间的生命让人惊讶、惊叹,甚至感动。
有一个人他不仅被感动了,还从这些生命身上引发他对生命的思考!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感受林希的《石缝间的生命》这篇散文。
(板书:石缝间的生命)【作为一篇自读文章,以学生熟悉的诗歌《竹石》导入,将一个百折不挠,顶天立地的强者形象树立在学生心中,便于学生整体理解文章,感悟主题。
】活动2【活动】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请思考文中提到了哪些生长在石缝间的“生命”?这是怎样的“石缝”?这又是怎样的“生命”?2、面对这些生命,林希很感动,他感动到什么程度?到底是什么让他的心灵如此震撼以致于泪流满面,让我们走近这些生命:【整体感知石缝间的生命,它们的顽强生命力打动着作者,也打动了读者。
】活动3【活动】研读交流1、作者为了向世人告知一个人生哲理,为我们描绘了三幅精彩的画面,你最喜欢哪一幅,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无名的野草:在不可能存活的地方存活了,在几乎不可能的情况下奇迹般延续着物种的繁衍。
细微瘦弱苦苦的蒲公英:改变自己的形象,发展着生命的根,长成柔韧而强固的筋条。
2018沪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7课《石缝间的生命》教案1
1教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认识石缝间生命的特质,认识文章的要旨,理解石缝间的生命所揭露的人生寓意。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过程和方法:经过朗诵、圈划、品尝语言的学习方法,赏识石缝间的三种生命形象,在教师的指引下有效的学习和感悟。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经过感觉石缝间生命的倔强,认识石缝间生命所表现出的主体意识,从而感悟人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2学情剖析所执教的初二 (4)班的学生已具备剖析文本的能力 ,能借助文中字词浅显的理解文章 ,可是还不可以深入的推测、品位词句。
因为学生经历尚浅 ,因此他们很难从感情上与作者共识 ,被石缝间倔强的生命所感人。
别的 ,相对于此班在初一, 年级时上课的活跃 ,感觉到了初二反而不喜表达 ,不好表现了。
因此教师在教课中应以情激情用启迪指引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紧扣文本 ,经过朗读、圈画的学习方式 ,指引学生从详细的字词句中剖析下手、解读文本 ,领会文字背后深层的内涵 ,从而沉入文本 ,感悟文本 ,激发联想 ,有所触动。
3要点难点要点 :在整体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要点语句、段落加以推测,领悟其内涵和表达作用。
难点 :理解石缝间的生命所揭露的人生寓意。
4教课过程4.1 一课时4.1.1 新设计一、导入新课,走进文本教师活动 :1、教师朗读原文段落直接导入文本2、播放多媒体 ,感觉身旁坚强的生命体。
3、发问 :文中描绘了石缝间的哪些生命,这些生命给作者留下了如何的印象,可否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表达它 ?(明确“倔强”一词,近义词为坚强等)学生活动:1、经过视听直观感觉石缝间的生命。
2、找出文中作者对石缝间生命的印象的词语:倔强。
?设计企图 :教师引用文本1-3 段作导入语 ,直奔主题 ,创造气氛 ,同时播放图片让学生能对石缝间的生命有一个更为直观地认识。
惹起学生感情上的共识 ,并用问题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初步感知,同时抓住“倔强”一词来把握这些生命坚强不屈的共性 ,走进文本。
2018沪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7课《石缝间的生命》教案
1教课目的1、指导学生频频阅读文章 ,培育语感。
经过对要点词语、要点句、境界等的学习 ,研究自主学习的方法和门路。
2、指引学生领会本文极具真理性的语言特色,感觉生命的坚强,培育学生的拼搏精神。
2 学情剖析初二的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已经掌握了必定的学习方法,具备了必定的学习心得,而这篇文章 ,从文本内容来讲比较简单理解,但在升华主题是需要老师指引,所以能够采纳自主商讨的方式,充足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调换自己的亲自体验,与文本、作家、老师及同学沟通。
教师不过起指引作用,引发学生对课文的不一样理解 ,并鼓舞他们表达出来。
3 要点难点教课要点 :认识石缝间生命所表现的崇敬精神,培育学生在窘境中坚强拼搏的精神。
教课难点 :理解并学习运用象征手法。
4教课过程4.1 一学时4.1.1 教课活动活动 1【导入】一、以诗导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锤百炼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寒风。
—— (清 )郑板桥确实 ,这些石缝间的生命让人吃惊、惊讶,甚至感人。
有一个人他不单被感人了,还从这些生命身上引起他对生命的思虑 ! 接下来我们一同来感觉林希的《石缝间的生命》这篇散文。
(板书 :石缝间的生命)【作为一篇自读文章,以学生熟习的诗歌《竹石》导入,将一个不屈不挠,顶天立地的强者形象建立在学生心中 ,便于学生整体理解文章 ,感悟主题。
】活动 2【活动】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 ,请思虑文中提到了哪些生长在石缝间的“生命” ?这是如何的“石缝” ?这又是如何的“生命” ?2、面对这些生命,林希很感人 ,他感人到什么程度?究竟是什么让他的心灵这样震惊致使于泣不成声,让我们走近这些生命 :【整体感知石缝间的生命,它们的坚强生命力感人着作者,也感人了读者。
】活动 3【活动】研读沟通1、作者为了向世人见告一个人生真理,为我们描述了三幅出色的画面, 你最喜爱哪一幅,谈谈自己喜爱的理由 ?(无名的野草 :在不行能存活的地方存活了,在几乎不行能的状况下奇观般持续着物种的繁衍。
石缝间间的生命教案
石缝间间的生命教案教案标题:石缝间的生命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石缝间的生命的概念和意义;2. 探索石缝间的生命的特点和适应能力;3. 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保护意识;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探索能力。
教学内容:1. 石缝间的生命的概念介绍;2. 石缝间的生命的特点和适应能力的探索;3. 生命的尊重和保护意识的培养;4. 观察和探索石缝间的生命。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准备一段关于石缝间的生命的视频或图片,激发学生对该主题的兴趣。
探究活动:2. 学生观看视频或图片,介绍石缝间的生命的概念和意义。
3. 学生小组讨论并分享对石缝间的生命的认识和观点。
4. 教师引导学生探索石缝间的生命的特点和适应能力,例如:如何在极端环境下生存等。
5. 学生进行实地观察石缝间的生命,记录观察到的生物种类和特点。
知识拓展:6. 教师介绍一些石缝间的生命的案例,例如:苔藓植物、地衣等,并讲解它们的适应能力和生存策略。
价值观培养:7.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生命的尊重和保护意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护石缝间的生命。
8. 学生小组展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共同制定保护石缝间生命的行动计划。
巩固活动:9.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设计并实施保护石缝间生命的行动计划。
10. 学生展示他们的行动计划和成果。
评估活动:11. 教师根据学生的观察记录、小组讨论和行动计划等,评估学生对石缝间生命的理解和保护意识的培养情况。
拓展活动:12. 学生可以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生物,深入研究其在石缝间的生存适应能力,并撰写一篇小论文。
教学资源:1. 视频或图片资料;2. 实地观察工具(放大镜、相机等);3. 相关案例资料;4. 小组讨论和展示的材料。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到石缝间的生命的概念和意义,探索其特点和适应能力,并培养了对生命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通过实地观察和小组讨论,学生的观察和探索能力得到了锻炼。
在巩固活动中,学生通过设计和实施行动计划,进一步加深了对石缝间生命的保护意识。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教学目的:1、掌握文中的几个词语,熟读课文,把握文章内涵。
2、理解石缝得的生命的生长特点,了解作者所赞美的精神与讴歌的人。
3、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在逆境中顽强拼搏的人文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认识石缝间生命所体现的崇高精神,培养学生在逆境中顽强拼搏的精神。
难点:理解本文坚困境中顽强生存的生命的礼赞,更是一曲对人民中优秀分子的赞歌。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大自然并非对每个生命都施以恩惠。
有时,有些生命所面对的生存环境是异常艰难窘迫的,而能在这种种困境中顽强生存的生命,自有其震憾人心的力量。
石缝间的生命,就是这样震憾了作者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石缝间的生命》一文,希望你能从中受到教益。
二、作者简介林希,原名侯红鹅,1935年生于天津。
1957年又被错划成右派分子,从此被送到农场、工厂、农村参加体力劳动。
直到1980年平反,才重新回到文学工作岗位。
现为天津市作协专业作家。
代表作《无名河》曾获全国优秀新诗集奖,《高买》获中国作协优秀中篇小说奖。
1998年,他的中篇小说《小的儿》获鲁迅文学奖。
三、正音倔强jué jiàng 采撷xié吮吸shǔn 扼制è茁壮zhuó狭隘ài 贫瘠jí潸然泪下shān 佐餐zuŏ逊色xùn 犀利xī期期艾艾ài ài四、朗读课文,分析结构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 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总写——点题和写作缘起,。
第二部分(2--7):分写,解释石缝间生命的意义。
(1)第2自然段:交待石缝间生命的由来。
(2)第3-6自然段:从三种具体的植物形态来写生命的顽强(3)第7自然段:讴歌石缝间生命的意义第三部分(8--10):总写——诠释和理解“石缝间的生命”。
五、研读课文(一)问题讨论1. 文章第一句话“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作者为什么“感动得潸然泪下”?这句话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原因要点:敢于去寻求、战胜最艰苦的环境、具有震撼心灵的情感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石缝间生命的特质,了解文章的主旨,理解石缝间的生命所揭示的人生寓意。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过程和方法:通过朗读、圈划、品味语言的学习方法,欣赏石缝间的三种生命形象,在教师的引导下有效的学习和感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感受石缝间生命的倔强,认识石缝间生命所体现出的主体意识,进而感悟人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2学情分析
所执教的初二(4)班的学生已具备分析文本的能力,能借助文中字词粗浅的理解文章,但是还不能深入的揣摩、品位词句。
由于学生阅历尚浅,所以他们很难从情感上与作者共鸣,被石缝间倔强的生命所感动。
此外,相对于此班在初一年级时上课的活跃,感觉到了初二反而不喜表达,不好表现了。
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应以情激情,用启发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紧扣文本,通过诵读、圈画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字词句中分析入手、解读文本,体会文字背后深层的内涵,进而沉入文本,感悟文本,激发联想,有所触动。
3重点难点
重点:在总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关键语句、段落加以揣摩,领会其内涵和表达作用。
难点:理解石缝间的生命所揭示的人生寓意。
4教学过程
4.1一课时
4.1.1新设计
一、导入新课,走进文本
教师活动:
1、教师诵读原文段落直接导入文本
2、播放多媒体,感受身边顽强的生命体。
3、提问:文中描写了石缝间的哪些生命,这些生命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能否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表达它?
(明确“倔强”一词,近义词为顽强等)
学生活动:
1、通过视听直观感受石缝间的生命。
2、找出文中作者对石缝间生命的印象的词语:倔强。
?
设计意图:教师引用文本1-3段作导入语,直奔主题,营造氛围,同时播放图片让学生能对石缝间的生命有一个更加直观地认识。
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并用问题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初步感知,同时抓住“倔强”一词来把握这些生命顽强不屈的共性,走进文本。
二、解读文本(品读重点段落,体会思想内涵)
教师活动:
1、请学生自读三幅画面,分别圈画出描写野草、蒲公英、松柏生长特点的语句,思考作者抓住什么特点来写,为什么要这样写? 期间引导学生通过个别读、集体读和分组读等朗读方法,揣摩关键字词,品味4、5、6段中的议论语句,体会石缝间生命的倔强,同时思考分析他们生存的意义何在?
2、提问:野草、蒲公英、松柏这三幅图景之间有什么关系?可以删去一种或调换顺序吗?
学生活动:
1、学生朗读课文,积极思考,圈划出文中表现野草、蒲公英、松柏生长特点的词句,并进行赏析体会,从4、5、6段中的议论句中感受他们的生存目的。
2、明确三幅图景之间各有重点和层层递进的关系。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对一幅画的圈划到对内容的朗读品味悟理,挖掘文字背后的内涵,让学生会用一条析“语”入“文”挖“理”的学习途径。
同时从议论语句中明确这三幅图景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三、提炼升华,感悟文本( 明确生活在石缝间的这些生命的意义; 明确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
教师活动:
1、解读7-8段,思考野草、蒲公英、松柏等一些生命体为什么要去石缝间寻找立足的天地?
2、石缝间的生命这篇文章中,作者仅仅是赞美野草、蒲公英、松柏这三种生命吗?
(①感悟生命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即主动地去寻求和磨练,发现自己,认识自己。
②感悟生命体的崇高精神境界和优秀品质即用毅力和意志在困厄的环境中磨练自己,升华自己的精神境界。
学生活动:
1、学生朗读分析最后两段,明确文章主旨和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认识到石缝间生命所体现出的主体意识,理解石缝间的生命所揭示的人生寓意。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对最后两段的朗读和分析中明白本文是要赞美所有在困境中顽强拼搏的一切生命,这些生命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有顽强的毅力和意志。
明确本文使用的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升华对文本的理解,在交流中拓展、延伸自己对生命的认识和思索。
四、课后拓展感悟
1、写成一篇500字左右的启示和感悟。
(关于生命、拼搏、困境等。
)
2、选择你喜欢的段落作高质量的点评。
3、有感情的朗读回味。
4、推荐阅读史铁生《我与地坛》、杰克伦敦《热爱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