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书法释文
书法赏析 《黄州寒食帖》
书法赏析-------《黄州寒食帖》(苏轼)13录音XXX提到中国书法史上的“三大行书”,不得不提及苏轼的《黄州寒食帖》。
《黄州寒食帖》是由位居宋“四大家之首”的苏轼所作。
他才华横溢,他的书法作品大都是建立在他渊博的文学基础之上的,类似于《黄州寒食帖》,不仅有“天下第三行书”的美名,而且其艺术水平也是相当高的。
苏轼在写这个作品时,正是被贬职流放,处于人生的低潮时期。
所以从作品中能够看出他的感情起伏波动,或冷如死灰,或悲愤激昂。
在开篇之时,行文工整,书写平缓,字体端正;到了中间部分,字体变大,笔画变粗,笔势急促,行文紧凑;到了结尾,又逐渐回归开篇的平缓,端正。
短短的几行字,显示了苏轼情感变化的特点。
特别是在中间高潮部分,感情犹如洪水扑来,一发不可收拾,到后面又逐渐重归平整,也可以看出苏轼的文学造诣之高。
在整体布局方面,前后文行距比较开阔,中间部分与《兰亭序》相比行间距还是比较开阔的。
如此布局,使得全文暗含浑厚、洪大的气势。
这对于仕途失意的苏轼来说,就是当时他内心最真实的写照,也反映了他沉怨、郁愤的复杂心情。
在字体方面,苏轼的笔法,有楷书的规整,横平竖直,又有行书的流畅自然,潇洒飘逸。
在字形上,他的字宽博质朴,字体的包围结构方正伸展。
在构字上,笔画粗细不一,参差不齐。
同一个字,便能看出他的轻描淡写和浓妆艳抹,粗细相间。
在笔画的安排上,也可以看到他的字,有的是上密下疏,有的是上疏下密。
在笔法上,明显能看到苏轼的字侧锋较多,他在下笔时并非下笔立直,而笔锋是略像左侧斜出来的。
正是他的笔锋的这种侧重性,才使得《寒食帖》力透纸背,姿态横生,气势纵横。
从字体、字形、笔法方面就能看出苏轼把每一个字每一笔划都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从某种角度也可以说,他写的不是字,是情感。
《黄州寒食帖》不只在字体、布局方面出神入化,它的书法艺术也别具一格。
前七行,苏轼的性情平和,书写也是中规中矩。
随着情感的逐渐升华,用笔也就随之沉着痛快,字形出现了正斜交替变化,用笔随意奔放、挥洒。
苏轼传世书法赏析
苏轼传世书法赏析苏轼,中国古代文学名家,也是一位出色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在传统的书法界所受到高度的赞誉,受到众多书法爱好者的崇拜。
苏轼的书法具有很强的个人风格,他的书法勾画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风貌,深受传统书法粉丝的赏识,也受到了现代书法家的热烈推崇。
苏轼的书写风格流畅悦人,勾以清新细腻,笔画宽而略曲,法度比比皆是,满载历史文化底蕴,具有深厚的审美度。
苏轼的书法作品以自然之笔、潇洒活泼而著称,用笔雄健,抑扬顿挫,灵动有序,风格自然,气韵久远,画面端庄硬朗。
苏轼的书法手法独到,他的书法作品多以篆书为主,但他也临摹行书、楷书,但以草书最精。
他的书法作品不像其他书法家那样繁复细腻,他的书法作品尤其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细笔以一线勾画,草草构思,略去繁复,宗礼虚而实。
他的书法着重抒发情怀,更隐藏着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将古代历史文化和当下社会文明的融合表现的淋漓尽致。
苏轼的传世书法创作,使得书法艺术得以更好的发展,苏轼的书法作品被传唱至今,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书法艺术发展得到精益求精,传承至今,令人钦佩万分,令后人难忘其妙笔。
在苏轼的书法作品中,他主要以抒情诗词以及古文节令形成丰富多彩的书写,他以略去繁复的手法,以自然之笔,勾以清新细腻,灵动有序,抑扬顿挫,笔势朴实活泼,宽而不曲,优雅圆润,勾画出一个“淋漓尽致”的世界,使得他独一无二的书法风格在世人中流传至今。
苏轼的书法作品曾经被诸多的文人墨客所推崇,他的书法作品被传承至今,成为书法艺术发展史上的一本瑰宝。
今天,苏轼的书法作品也受到了日益繁忙的社会的赞誉与追随,令书法艺术受到赞誉,也令苏轼的书法作品活跃在时代变迁中,成为中国书法艺术沿革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至今,苏轼传世书法仍然对现代社会文化艺术有着不可替代的贡献,他的书法作品也为传统书法艺术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书法艺术的流变中算得上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传世至今,令人印象深刻,更加令中国书法艺术得以在世界各地辉煌传扬。
书法作品释文
书法作品释⽂书法作品释⽂及其赏析⼀、⽑泽东⽔调歌头【重上井冈⼭】〖原词〗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
千⾥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路⼊云端。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寰。
三⼗⼋年过去,弹指⼀挥间。
可上九天揽⽉,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世上⽆难事,只要肯登攀。
【鉴赏】上⽚起句“久有凌云志”,劈空⽽下,声势不凡。
“凌云”既是形容⼭势之⾼,也昭⽰了词⼈志向的远⼤,这“凌云志”,就是当年初上井冈⼭,开创⾰命根据地之“志”,也是今天重上井冈⼭,开拓新征程之志。
⼀个“久”字,连接今昔,指向未来,同时还突出了诗⼈的⼼理蓄势和期望价值。
“重上”⼆字,显然是以井冈⼭的过去和现在作为审美背景的,看到井冈⼭的今天,不由想起它的昨天。
“千⾥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前句深挚地表达了对井冈⼭和⽼区⼈民的情意,“千⾥”写⾏程之远,“故地”写梦魂所系,“寻”写感情之殷。
后句点出解放后的井冈⼭,变得如此壮美。
这⾥的“变”字,连接了过去,突出了现在,回应了“久有”和“重上”。
在描述“新颜”时,词⼈摄取了⼏个典型的镜头:莺歌燕舞、潺潺流⽔、⾼⼊云端的公路。
这⾥,视觉映象和听觉映象融为⼀体。
“⾼路⼊云端”,既赞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也补充井冈⼭之⾼峻。
从艺术上看,⼜形成了国画⼭⽔的意境。
很明显,这些景物着上了词⼈浓重的情感⾊彩。
此时,词⼈的情绪格外轻松愉快,⼀⽅⾯是故地重游,另⼀⽅⾯也因为那⼏年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重⼤成就,故词⼈对未来充满信⼼。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进⼀步体现了词⼈的豪壮情怀。
黄洋界是井冈⼭五⼤哨⼝之⼀,最为险要。
词⼈登上黄洋界,想起当年黄洋界保卫战,对未来信⼼更⾜。
据当时随⽑泽东重上井冈⼭的同志回忆:“他⽼⼈家不顾乘车的疲劳,风尘仆仆,登上黄洋界。
黄洋界上阳光明媚,显得格外壮丽。
⽑主席他⽼⼈家站在最⾼处,极⽬远眺,久久不离。
”这段回忆可印证词中所表现的⽑泽东的⼼境:当年⾎与⽕的战⽃难关都闯过来了,狭窄和将来还有什么艰难险阻不能超越呢?“不须看”表现了对困难的蔑视,也表现了对前途的⾃信与乐观。
苏轼尚意书法美学思想简论
苏轼尚意书法美学思想简论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化名人,被誉为“文房四宝”之一。
他不仅是一位文学家,也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
在书法方面,苏轼的美学思想尤为突出,其书法理念既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也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传统文化而具有前瞻性,对后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简要介绍苏轼的书法美学思想,并通过五个例子来阐述。
一、苏轼的书法美学思想苏轼的书法美学思想可以概括为“尚意”的观念。
他认为书法的最高境界在于书写者将其内心的情感、精神和气质融入到书法作品中,使其具有独特的“气韵生动”的美感。
苏轼将书法美学视为“神韵合一”的艺术,既包括文字的形态美,也包括心灵的内在美。
他反对追求准确无误的规范书写,主张在书写中“有意方为工巧”,强调书法家必须“先扣自己的心,后抄字帖”,以达到写字与表达自我情感的融合。
二、例子一——《明妃曲帖》苏轼曾在一个赋诗会上写下了《明妃曲帖》,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篇作品在字体上非常舒展自然,笔画流畅,展现出优美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令人感受到苏轼倾注在其中的诗情画意。
苏轼在书法创作中注重境界的提升,深刻把握自己的境界与精神内涵,使其作品展现出独特的气韵生动与美感。
三、例子二——《石鼓文》苏轼在研究中国古代黄老学中对书法美学思想的影响下,对《石鼓文》进行了研究,写出了其自己的书法作品。
在这些作品中,苏轼打破了传统的书法规范,通过其自己的书法实践,将文学精神、黄老哲学、工艺美术、佛教修养等多重因素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了一种既有古典气韵又富有现代感的书法美学。
四、例子三——《徐州闹市怀古》苏轼曾写下了一篇咏史抒情的《徐州闹市怀古》。
在这篇作品中,苏轼运用了自己的书法技巧,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表达融入到书法之中,使其作品具有独特的气韵生动。
他在书写文字时特意强调意境和韵律,追求一种意境与音乐完美结合的状态。
五、例子四——《梅石谱》苏轼在他的《梅石谱》一书中,详细描绘了一幅梅花图,其文字及画面经典。
苏轼西湖诗书法译文和鉴赏
苏轼西湖诗书法译文和鉴赏那咱就以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为例吧。
原文: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湖水在阳光照耀下,波光闪动的样子,那可真是好看极了。
天气晴朗的时候啊,西湖就像是一颗闪闪发光的大宝石。
而远处的山呢,在下雨的时候,雾气蒙蒙的,看起来也特别奇妙。
我就想啊,这西湖啊,就好比是西施那个大美女。
西施不管是化着淡淡的妆,还是化那种很浓的妆,看起来都是那么的恰到好处,这西湖不管是晴天那种明媚的样子,还是雨天那种朦胧的样子,都是美的没话说啊。
出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组诗作品。
鉴赏:苏轼这诗写得那叫一个绝。
他先写西湖晴天的景色,“水光潋滟晴方好”,就像我们在一个大晴天去西湖边上玩,看到那湖水啊,阳光一照,波光粼粼的,眼睛都被晃得不行,心里就想,哎呀,这景色真是美到心坎里去了。
然后又写雨天的西湖,“山色空蒙雨亦奇”,下雨的时候,山上雾气弥漫,整个西湖就像是被一层薄纱给罩住了,有一种说不出的神秘感,这种感觉很奇特,和晴天完全是两种不同的美。
最妙的就是后面这两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他把西湖比作西施,这脑洞开得真是大。
我们都知道西施是古代超级有名的大美女,她不管是化个淡妆,就像那种只抹了点口红,稍微描了下眉的那种清新妆,还是化那种大浓妆,什么眼影口红都很重的那种,都好看得不得了。
这西湖就和西施一样,晴天就像是淡妆的西施,清爽又亮丽;雨天就像是浓妆的西施,充满了韵味。
苏轼这诗啊,不仅仅是在写西湖的景色,还写出了西湖景色那种包容变化的美,不管啥天气,西湖都能让你看不够。
就像我们看美女一样,不管她是哪种风格的美,都能把人给吸引住,这诗真的是把西湖写活了。
北宋苏轼草书《醉翁亭记》及释文【珍藏版】
北宋苏轼草书《醉翁亭记》及释文【珍藏版】北宋苏轼草书《醉翁亭记》及释文【珍藏版】标签:北宋苏轼草书醉翁亭记分类:书法作品中国书法水城新津书画张体华文化在历史记载中,我们知道东坡先生的书法是以行楷书见长,很少见其草书,所以,苏轼草书《醉翁亭记》就极其少见,非常珍稀。
苏轼草书《醉翁亭记》(刘九庵考为赵秉文书,赵跋也是赝品,作者是詹僖。
)公元1091年,苏轼知颍州时,受请写了两体《醉翁亭记》。
一是应开封府刘季孙求书,于十一月乙未,以真、行、草间用字体写成长卷,世称草书《醉翁亭记》;一是应滁州太守王诏求书,于十一月乙巳,以大字楷书写成,世称大字楷书《醉翁亭记》。
苏轼在同年同月时间里写成的两体《醉翁亭记》,除字体不同外,另有两点区别。
一是开头不同。
草书体开头篇名前有作者姓名,即“欧阳永叔醉翁亭记”;而大字楷书体开头则为“醉翁亭记”。
二是后跋不一样。
草书体是“开封府刘君季孙以滁人之意,求书于轼”;而楷书体则为:“开封府刘君季孙自高邮来,过滁,滁守河南王君诏请以滁人之意,求书于轼”。
由此可见,草书《醉翁亭记》是开封府刘季孙亲自到颍州求书得到的;而大字楷书是滁州太守王诏请开封府刘季孙代为求书的,而王诏本人没有到过颍州。
草书《醉翁亭记》写成之后,未经刻石即被人秘藏,得之者不轻易示人,因而长期不知去向。
直到元朝元贞二年(公元1296年)四月,才有赵子昂见之并作跋。
从跋文中得知,此长卷曾经赵子固鉴定为真品。
赵作跋时,长卷归冯伯田所有。
此后,又湮没多年。
到明代露世,宋广、沈周、吴宽均有跋文。
后来,长卷为文渊阁大学士高拱所有,并命其门婿刘巡为之刻石。
之后,刘巡携石返乡,立于鄢陵刘氏家祠。
高拱所得长卷,后为首辅张居正所有。
张氏败落后,此卷落入宫中,后因火毁。
康熙壬申年(公元1692年),河南新郑高有闻(高拱族孙),因鄢石磨损不清,便将家藏原拓本重刻,这套石刻共用长60厘米-90厘米、宽40厘米的青石24块,立于新郑高拱祠堂,因刻工精美,较原刻石有过之而无不及。
苏轼《天际乌云帖》全本附【释文】
苏轼《天际乌云帖》全本附【释⽂】苏轼《天际乌云帖》苏轼《天际乌云帖》《天际乌云帖》,记载的是官妓周韶的故事。
这件事发⽣在宋神宗年间,当时⼤⾂苏颂到杭州公⼲,知州陈襄设宴招待,由官妓周韶侍宴。
周韶在宴席间请求苏颂帮他落籍,苏颂当即指着廊下笼内的⽩鹦鹉说道:“若能以它为题吟⼀⾸好诗,我就替你向陈太守求情。
”周韶便⾃⽐为笼中⽩鹦鹉,提笔写道:“陇上巢空岁⽉惊,忍看回⾸⾃梳翎。
开笼若放雪⾐⼥,长念观⾳般若经。
”诗成,众⼈为之喝彩。
当时苏轼也在场,便说明当时周韶正在居丧,因此着⽩⾐,周韶因此脱籍。
周韶在临⾏之前,同为官妓的胡楚与龙靓各赠诗⼀⾸,胡楚写道:“淡妆轻素鹤翎红,移⼊朱栏便不同。
应笑西园桃与李,强匀颜⾊待秋风。
”龙靓写道:“桃花流⽔本⽆尘,⼀落⼈间⼏度春。
解佩暂酬交甫意,濯缨还做武陵⼈。
”这两⾸诗也颇有深意,可见宋朝官妓⽂采⾮凡,完全可以和当时的诗词名家媲美。
后来苏轼也曾作诗⼀⾸《常润道中有怀钱塘寄述古五⾸》——草长江南莺乱飞,年来事事与⼼违。
花开后院还空落。
燕⼊华堂怪未归。
世上功名何⽇是,樽前点检⼏⼈⾮。
去年柳絮飞时节,记得⾦笼放雪⾐。
)“记得⾦笼放雪⾐”与周韶的诗“开笼若放雪⾐⼥”遥相对应,⼤概就是对这件事的回忆吧。
《天际乌云帖》⼜称《嵩阳帖》,苏轼诗⽂⼀章,⾏书,真迹曾由明代项元汴收藏,清归翁⽅纲,有翁⽒题跋。
共三⼗六⾏,计三百零七个字。
藏处不详。
此帖⽆年款,据清翁⽅纲所考,苏轼有《常润道中,有怀钱唐,寄述古五⾸》之作,其次章有“去年柳絮飞时节,记得⾦笼放雪⾐”句,并⾃注云:“杭⼈以放鸽为太守寿。
”此正是帖中所⾔陈太守放营妓周韶事,杭⼈称誉之。
因周韶诗中有“开笼若放雪⾐⼥”事,正应放鸽为寿。
此在熙宁五、六年间事。
翁⽒⼜考苏诗外集有《过潍州驿,见蔡君谟题诗壁上云:“绰约新娇⽣眼底,逡巡旧事上眉尖。
春来试问愁多少,得似春潮夜夜添。
不知为谁⽽作也?和⼀⾸》。
此事在苏轼⾃密州移徐州之际,即在熙宁九年苏轼潍州度岁时。
苏轼书法代表作品
苏轼代表作品有《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晚景》、《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赠刘景文》等。
1、题西林壁宋代: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2、饮湖上初晴后雨宋代: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3、惠崇春江晚景宋代: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4、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代: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译文:黑云翻滚如同打翻的墨砚与远山纠缠。
一会儿我的小船突然多了一些珍珠乱串,那是暴虐的雨点。
一阵狂风平地而来,将暴雨都吹散。
当我逃到望湖楼上,喝酒聊天,看到的却是天蓝蓝,水蓝蓝。
5、赠刘景文宋代: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苏轼书法的故事
苏轼书法的故事
咱今儿个就唠唠苏轼书法的那些趣事儿。
苏轼啊,那可是个超级大才子。
他写字就跟他的性格似的,洒脱得很。
传说有这么一回,苏轼喝了点小酒,那感觉来了,就想写字。
他拿着笔,在纸上一顿挥洒,旁边的人看得是目瞪口呆。
那字就像是有了生命一样,笔画舒展自如,就像他的为人,无拘无束。
还有啊,苏轼的字特别受大家欢迎。
有个朋友求他一幅字,苏轼呢,本来就大大咧咧的,当场就答应了。
他蘸了蘸墨,不紧不慢地开始写。
写着写着,突然开起了小玩笑,故意把一个字写得特别大,旁边的人都愣了,说:“苏兄,这字咋这样写呢?”苏轼却哈哈一笑,说:“此字独占鳌头,有何不可?”结果这幅字因为这个特别的“大”字,反而更有韵味了,朋友得了那字啊,宝贝得不得了。
他被贬到黄州的时候呢,生活条件不咋地,但这可没影响他写字的兴致。
他自己琢磨出一种独特的书法风格。
那时候啊,他就像个苦中作乐的顽童,用那廉价的毛笔和粗糙的纸张,写出的字却有着超凡的意境。
他的字在黄州就像一朵盛开在艰苦之地的奇葩,好多人都慕名而来,就为了看一眼他的墨宝。
苏轼写字还特别随性。
有时候他写着写着,觉得这一笔不满意,他就直接在原来的字上改,也不管什么章法不章法的。
可神奇的是,改完之后,整个字看起来更有味道了,就像本来是个普通的曲子,他这么一改,成了绝世妙音。
他这种随性的写法,在当时可是惊到了不少守旧的书法家,可又不得不佩服他那化腐朽为神奇的本事。
总之呢,苏轼的书法就像他这个人一样,充满了故事,充满了乐趣,也充满了独特的魅力,到现在都是书法界的一座高峰呢。
与日仁书帖原文及释文
与日仁书帖原文及释文摘要:1.介绍《与日仁书帖》的背景和作者2.阐述《与日仁书帖》的内容及其文化价值3.提供《与日仁书帖》的原文及释文正文:《与日仁书帖》是我国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苏轼的一部作品,它是苏轼写给他的好友日仁的一封信。
这封信以书法的形式流传下来,成为了书法史上的一部杰作。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我国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他的书法自成一家,被誉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他的书法作品《与日仁书帖》是他晚年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他书法艺术的高度成就。
《与日仁书帖》的内容主要是苏轼写给他的好友日仁的一封信,信中谈论了一些日常琐事,以及对友情的珍视。
这封信以其优美的文字和精湛的书法,展现了苏轼的高尚品质和深厚的文化修养。
《与日仁书帖》原文及释文如下:原文:“日仁兄:别来无恙,家和国泰。
今遣此书,聊表衷意。
轼谨上。
”释文:“日仁兄:分别以来,没有疾病,家里和国家都安定。
现在写这封信,只是想表达我的真诚心意。
苏轼敬上。
”“仁兄:近日有何高见?久疏问候,想已安康。
轼百忙之中,仍时时挂念。
敬祝冬安。
轼上。
”释文:“仁兄:最近有什么新的见解吗?很久没有问候你了,希望你一切都好。
我在忙碌之中,仍然时时挂念你。
敬祝冬天平安。
苏轼敬上。
”“顿首再拜,书不尽言。
轼顿首。
”释文:“敬礼再拜,书信无法完全表达我的心意。
苏轼敬礼。
论苏轼书法的“尚意”精神
论苏轼书法的“尚意”精神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书法不仅精湛,更有一种独特的“尚意”精神,这种精神不仅表现在他的书法作品中,更体现在他的思想和文学创作中。
本文将从苏轼书法的历史背景、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三个方面来分析他的“尚意”精神。
首先,苏轼生活在一个颇具文化氛围的时代,书法成为了文人雅士必修之道,书法文化达到了顶峰。
苏轼在此背景下自然接受了传统文化中对书法的重视,但他不满足于简单地模仿古人,而是注重在呈现作品的本质特征和形式变奇之处,这正是“尚意”精神的体现。
苏轼注重随心所欲、借物抒情的艺术表达,他的书法作品中不但多彩多姿,而且富有动感和表现力。
其次,苏轼的书法艺术风格也是“尚意”精神的载体。
他的书法以婉曲、豪放、生动、洒脱为主要特色,有点写实主义的意味,但更强调个性化的表达。
苏轼在书法创作中不拘泥于传统的规矩,以自然流畅、自由奔放、意境丰富的笔触为特点,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这种书法意识的个性化表达方式,使苏轼从众多的同行中脱颖而出,成为不朽的经典。
最后,苏轼的“尚意”精神在文化内涵上有着特殊的体现。
他的书法作品中不仅表现了丰富的艺术情感,更包含了深刻的人文理念和文化精神。
苏轼有着真、善、美的高度追求,他认为艺术是一种道德上的修养和提高,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更应该体现对美、善和真的追求。
苏轼认为一个文人除了有文才还要有人的灵魂,关注世间疾苦、关爱社会民生是先贤的传统。
这也就是苏轼书法作品中所传达的那种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
总之,苏轼书法的“尚意”精神是他个性化风格的体现,更是他人文关怀和对美好人生的追求。
苏轼的书法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书法思想和作品中所传达的人文价值,给我们今天的人们提供了很多可以借鉴的内容和文化精华。
唯有拥护“尚意”精神,才能通过书法呈现出更加深刻的人类文化共识,实现世界文化的和谐。
试论苏轼书法作品的“尚意”风格8篇
试论苏轼书法作品的“尚意”风格8篇第1篇示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老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
他的书法作品被誉为“尚意”风格,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富有情感表达。
苏轼的书法作品以“尚意”为主要特征,即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为主要目的,追求内心世界与外在表现的高度统一。
在他的书法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思想,如《赤壁怀古》中的“人生到此复何年,只爱君家惠万钱”、“故乡五百年,乃今已几何”等句,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眷念和对人生境遇的思考。
这种对情感与思想的高度表现,使得苏轼的书法作品更具有个性与韵味。
苏轼的书法作品还具有自由奔放的艺术风格。
他独具慧眼,善于吸收前人之长,同时又不拘泥于传统,注重个性表现。
他的行书、草书尤为出色,筆法疏密有致,线条曲直相间,起伏跌宕,富有张力与韵味。
他的书法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神韵飘逸,意态贯通,气息灵动,如行书《寒食帖》、草书《黄州寒食五首》等,都展示了苏轼书法的自由奔放之美。
苏轼的书法作品还具有浓郁的文学气息。
他精通文学,善于运用文学修辞手法,赋予自己的书法作品更加丰富的内涵与情感。
在他的书法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对诗词的引用和改编,如《与裴迪诗帖》中的“愿言为口香千片,苔语高随书百行”,展示了苏轼书法作品中独特的文学气质。
他的书法作品,如同一首首优美的诗篇,浸润着文学的情愫,引人入胜。
苏轼书法作品的“尚意”风格,是对情感与思想的高度表现,自由奔放的艺术风格以及浓厚的文学气息的结合。
他的书法作品,无论是行书、草书还是楷书,都展现了他的独特艺术魅力,给人以深刻的思考与感悟。
苏轼的书法作品,如同他的文学作品一样,永远值得我们去品味与探索。
第2篇示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
苏轼的书法作品以其“尚意”风格著称于世,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苏轼书法作品的“尚意”风格入手,详细解析其特点及意蕴。
苏轼书法作品的“尚意”风格体现在笔墨运用上。
苏轼书法释文
致董长官贴轼启。
近者经由。
获见为幸。
过辱遣人赐书。
得闻起居佳胜。
感慰兼极。
忝命出于馀芘。
重承流喻。
益深愧(慰)畏。
再会未缘。
万万以时自重。
人还。
冗中。
不宣。
轼再拜。
长官董侯阁下。
六月廿八日。
遗过子贴(記子由夢)元豐八年正月旦日,子由夢李士寧,草草為具,夢中贈一絕句云:「先生惠然肯見客,旋買雞豚旋烹炙。
人閒飲酒未須嫌,歸去蓬萊卻無喫。
」明年閏二月六日為予道之,書以遺過子。
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吾闻橘中之乐,不减商山。
岂霜馀之不食,而四老人者游戏于其间。
悟此世之泡幻,藏千里于一班,举枣叶之有馀,纳芥子其何艰,宜贤王之达观,寄逸想于人寰。
袅袅兮春风,泛天宇兮清闲。
吹洞庭之白浪,涨北渚之苍湾。
携佳人而往游,勤雾鬓与风鬟,命黄头之千奴,卷震泽而与俱还,糅以二米之禾,藉以三脊之菅。
忽云蒸而冰解,旋珠零而涕潸。
翠勺银罂,紫络青伦,随属车之鸱夷,款木门之铜镮。
分帝觞之馀沥,幸公子之破悭。
我洗盏而起尝,散腰足之痹顽。
尽三江于一吸,吞鱼龙之神奸,醉梦纷纭,始如髦蛮,鼓包山之桂揖,扣林屋之琼关。
卧松风之瑟缩,揭春溜之淙潺,追范蠡于渺茫,吊夫差之惸鳏,属此觞于西子,洗亡国之愁颜。
惊罗袜之尘飞,失舞袖之弓弯。
觉而赋之,以授公子曰:乌乎噫嘻:吾言夸矣:公子其为我删之。
中山松醪赋:始予宵济于衡漳,军涉而夜号。
燧松明以记浅,散星宿于亭皋。
郁风中之香雾,若诉予以不遭。
岂千岁之妙质,而死斤斧于鸿毛。
效区区之寸明,曾何异于束蒿?烂文章之纠缠,惊节解而流膏,嘻构厦其已远,尚药石之可曹。
收薄用于桑榆,制中山之松醪。
救尔灰烬之中,免尔萤爝之劳。
取通明于盘错,出肪泽于烹熬。
与黍麦而皆熟,沸春声之嘈嘈。
味甘馀之小苦,叹幽姿之独高。
知甘酸之易坏,笑凉州之蒲萄。
似玉池之生肥,非内府之蒸羔。
酌以瘿藤之纹樽,荐以古蟹之霜螯。
曾日饮之几何?觉天刑之可逃。
投拄杖而起行,罢儿童之抑搔。
望西山之咫尺,欲褰裳以游邀。
跨超峰之奔鹿,接挂壁之飞猱。
遂从此而入海,渺翻天之云涛。
苏轼书法全集
苏轼书法全集《洞庭春色赋》与《中山松醪赋》,均为苏轼撰并书,此两赋并后记,为白麻纸七纸接装,纸精墨佳,气色如新,纵28.3厘米,横306.3厘米,前者行书三十二行,二百八十七字;后者行书三十五行,三百十二字;又有自题十行,八十五字,前后总计六百八十四字,为所见其传世墨迹中字数最多者。
前者作於公元1091年冬,后者作于公元1093年,为苏轼晚年所作,苏轼贬往岭南,在途中遇大雨留阻襄邑(今河南睢县)书此二赋述怀。
自题云:“绍圣元年(1094)闰四月廿一日将适岭表,遇大雨,留襄邑,书此。
”时年已五十九岁。
此二赋笔意雄劲,姿态闲雅,潇洒飘逸,而结字极紧,集中反映了苏轼书法“结体短肥”的特点。
明张孝思云:“此二赋经营下笔,结构严整,郁屈瑰丽之气,回翔顿挫之姿,真如狮蹲虎踞。
”王世贞云:“此不惟以古雅胜,且姿态百出,而结构谨密,无一笔失操纵,当是眉山最上乘。
观者毋以墨猪迹之可也。
”乾隆曾评:“精气盘郁豪楮间,首尾丽富,信东坡书中所不多觏。
”此两帖清初为安岐所藏,乾隆时入清内府,刻入《三希堂法帖》。
溥仪逊位,被辗转藏入长春伪帝宫,1945年散失民间。
1982年12月上旬发现并入藏吉林省博物馆。
此卷前隔水、引首在散失时被人撕掉,造成残损。
现藏吉林省博物馆。
《天际乌云帖》又称《嵩阳帖》,苏轼诗文一章,行书,真迹曾由明代项元汴收藏,清归翁方纲,有翁氏题跋。
共三十六行,计三百零七个字。
藏处不详。
此帖无年款,据清翁方纲所考,苏轼有《常润道中,有怀钱唐,寄述古五首》之作,其次章有“去年柳絮飞时节,记得金笼放雪衣”句,并自注云:“杭人以放鸽为太守寿。
”此正是帖中所言陈太守放营妓周韶事,杭人称誉之。
因周韶诗中有“开笼若放雪衣女”事,正应放鸽为寿。
此在熙宁五、六年间事。
翁氏又考苏诗外集有《过潍州驿,见蔡君谟题诗壁上云:“绰约新娇生眼底,逡巡旧事上眉尖。
春来试问愁多少,得似春潮夜夜添。
不知为谁而作也?和一首》。
此事在苏轼自密州移徐州之际,即在熙宁九年苏轼潍州度岁时。
苏轼尺牍高清附释文
苏轼尺牍高清附释文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赵孟頫绘苏东坡像苏轼《北游帖》纸本行书26.1×29.5cm元丰元年(1078)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释文:轼启。
辱书,承法体安隐,甚慰想念。
北游五年,尘垢所蒙,已化为俗吏矣。
不知林下高人犹复不忘耶!未由会见,万万自重。
不宣。
轼顿首,坐主久上人。
五月廿二日。
苏轼《新岁展庆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释文:轼启:新岁未获展庆,祝颂无穷,稍晴起居何如?数日起造必有涯,何日果可入城。
昨日得公择书,过上元乃行,计月末间到此,公亦以此时来,如何?窃计上元起造,尚未毕工。
轼亦自不出,无缘奉陪夜游也。
沙枋画笼,旦夕附陈隆船去次,今先附扶劣膏去。
此中有一铸铜匠,欲借所收建州木(此字旁注)茶臼子并椎,试令依样造看兼适有闽中人便。
或令看过,因往彼买一副也。
乞蹔付去人,专爱护便纳上。
余寒更乞保重,冗中恕不谨,轼再拜。
季常先生文阁下。
正月二日。
另纸行书:子由亦曾言(此字旁注),方子明者,他亦不甚怪也。
得非柳中舍已到家言之乎,未及奉慰疏,且告伸意,伸意。
柳丈昨得书,人还即奉谢次。
知壁画已坏了,不须怏怅。
但顿着润笔新屋下,不愁无好画也。
苏轼《职事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释文:轼启。
衮衮职事,日不暇给,竟不获款奉,愧负不可言。
特辱访别,惋怅不已。
信宿起居佳胜。
明日成行否?不克诣违,千万保重、保重!新酒两壶,辄持上,不罪浼渎。
不一一。
轼再拜主簿曹君亲家阁下。
八月十九日。
苏轼《阳羡帖》旅顺博物馆藏释文:轼虽已买田阳羡,然亦末足伏腊。
禅师前所言下备邻庄,果如何,托得之面议,试为经度之。
景纯家田亦为议过,已面白,得之此不详云也。
冗事时渍高怀,想不深罪也。
轼再拜。
苏轼《题王诜诗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释文:晋卿为仆所累,仆既谪齐安,晋卿亦贬武当。
饥寒穷困,本书生常分,仆处之不戚戚。
尊丈帖(苏轼传世书法)
尊丈帖(苏轼传世书法)尊丈帖(苏轼传世书法)释文尊丈不及作书。
近以中妇丧亡,公私纷冗,殊无聊也。
且为达此恳。
轼又白。
苏轼书于元祐八年(1093)。
纸本。
行书,信札一则。
凡三行,计28字。
26.1厘米×18.9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帖又名《致杜氏五札之五》。
“尊丈”大约指杜道源或其亲家,如是,此札便是致其子杜孟坚的。
杜君懿乃东坡伯叔辈,治平三年苏洵卒时,已五十八岁,到元枯末,已近三十年,即使在世,亦非可以常通书信之人。
“中妇”,乃指东坡第二子苏迨之妇。
其本集《祭迨妇欧阳氏文》云:“以中子求婚于汝。
”乃是“太师文忠公”欧阳修之孙女妻于苏迨。
苏辙元裙四年末所撰《欧阳文忠公夫人薛氏墓志铭》时,称“孙女七人……:次许嫁承务郎苏迨:云云。
又,元皊六年九月,苏轼赴颉时,作《祭欧阳文忠公夫人文》时仍称:“敢以中子,请婚叔氏。
”苏与欧阳氏联姻大约在七年,过一年则天亡,即亡于元皊八年八月苏轼妻同安郡君王弗之后,至苏轼赴定州任之间。
《东坡纪年录》:“元祐八年癸酉。
八月一日,夫人王氏卒。
”本集《书金光明经后》云:“轼之幼子过,其母同安郡君王氏讳闰之,字季章,享年四十有六。
以元祜八年八月一日,卒于京师,殡于城西惠济院。
”而《祭迨妇欧阳氏文》亦云:“以吉日良辰殡汝于京城之西惠济之僧舍。
”故本集《舆子安兄七首之七》有“某亦为一年两丧,困于医药殡敛”云云,当指此元皊八年之事。
元祐八年乃多事之秋。
刚从外任回到京城不久的苏轼,又遭到朔党之徒黄庆基、董逸复等的“弹奏”,乞补外又不得;九月三日,宣仁后崩;哲宗亲政,“人怀顾望,中外洵洵,宰相不敢言,公与范祖禹虑小人乘间害政,上谏箭、累奏不报”;当月即出帅中山。
给哲宗当了六年老师,临行拟陛辞,哲宗不见。
故札中云“公私纷冗,殊无聊也”,便是当时苏东坡所处环境和心境的实情。
徐邦达先生《古书画过眼要录•致杜氏五札》按云:“其时约在元皊初,时东坡为翰林学士,所以全家在汴京。
“此论尚欠确切。
苏轼《书唐氏六家书后》原文及翻译译文
苏轼《书唐氏六家书后》原文及翻译译文《苏轼《书唐氏六家书后》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苏轼《书唐氏六家书后》原文及翻译译文苏轼《书唐氏六家书后》原文及翻译苏轼原文: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并众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
如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覆不已,乃识其奇趣。
今法帖中有云“不具释智永白”者,误收在逸少部中,然亦非禅师书也。
云“谨此代申”,此乃唐末五代流俗之语耳,而书亦不工。
欧阳率更书,妍紧拔群,尤工于小楷,高丽遣使购其书,高祖叹曰:“彼观其书,以为魁梧奇伟人也。
”此非知书者。
凡书象其为人率更貌寒寝,敏悟绝人,今观其书,劲险刻厉,正称其貌耳。
柳少师书,本出于颜,而能自出新意,一字百金,非虚语也。
其言心正则笔正者,非独讽谏,理固然也。
世之小人,书字虽工,而其神情终有睢旴侧媚之态,不知人情随想而见,如韩子所谓窃斧者乎,抑真尔也?然至使人见其书而犹憎之,则其人可知矣。
(取材于苏轼《书唐氏六家书后》)译文:释智永的字,笔力深沉稳健,字体兼具众体之妙,精妙到了极致,反而达到疏朗清淡的境界。
如同读陶渊明的诗,初读好似平淡无奇,反复吟诵,才能品出它的奇妙意趣。
现在法帖中有道“不具释智永白”的,误收在了王羲之部中,但也并非释智永的字。
说“谨此代申”,这是唐末五代流行之语罢了,而且字也不精巧。
欧阳询的字,美观紧严超出众人,(他)尤其擅写小楷,朝鲜派使臣求购他的字,高祖感叹说:“他们看欧阳询的字,以为他是身材健壮高大之人。
”这就是不懂书法的缘故。
大凡字如其人,欧阳询相貌丑陋,聪明过人,现在看他的字,刚硬峭拔规矩严谨,这正与他的相貌相符。
柳公权的字,本承袭颜真卿,却又能自出新意,一字可价值百金,此话不假。
他说为人正直写字就端正,并非只是一句委婉的规劝,道理本就如此。
世上的小人,字虽然写得精美,但其神情终不免会有逢迎谄媚之态,不懂得人的情绪会随着想法在所写的字上显现出来,就像韩非子所说的“邻人疑斧”,或许真就是这样?但到让人看见他所写的字还是会厌恶他的地步,那么其人品就可想而知了。
经典法帖宋·苏轼《治平帖》(高清版)
经典法帖宋·苏轼《治平帖》(高清版)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人(今四川省眉州市人),北宋中期文坛领袖。
在诗、词、文、赋、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
宋人尚意。
苏轼的书法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在书法创作上具有他自己独特的笔墨语言,注重对内在精神的追求,追求“我书意造本无法”,擅长写行书、楷书,创作风格融会贯通,自成一家。
其中《寒食帖》,被后人称作“天下第三行书”,最具代表性。
作品欣赏
内容主要是委托乡僧照管坟茔之事。
根据帖后赵孟頫、文徵明、王穉登三人之跋可知,此帖当是苏轼于北宋熙宁年间在京师时所作,时年约30余岁。
▲ 宋·苏轼《治平帖》
(29.2cm*45.2cm)
轼启:久别思念不忘,远想
体中佳胜,
法眷各无恙。
佛阁必已成就,
焚修不易。
数年念经,度得几人徒弟。
应师仍在思濛住院,如何?略望
示及。
石头桥、堋头两处坟茔,必烦
照管。
程六小心否,惟频与提举是要。
非久求蜀中一郡归去,相见未间,惟
保爱之,不宣。
轼手启上。
治平史院主、徐大师二大士侍者。
八月十八日。
▲元赵孟頫提跋
释文:右二帖皆东坡早年真迹,与其
乡僧者也。
字画风流韵胜,
难与暮年同论。
情文勤至
犹可想见。
故是世间墨宝。
孟頫
笔法精细,字体遒媚,与苏轼早年书法特征吻合,正如赵孟頫所称“字划风流韵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致董长官贴轼启。
近者经由。
获见为幸。
过辱遣人赐书。
得闻起居佳胜。
感慰兼极。
忝命出于馀芘。
重承流喻。
益深愧(慰)畏。
再会未缘。
万万以时自重。
人还。
冗中。
不宣。
轼再拜。
长官董侯阁下。
六月廿八日。
遗过子贴(記子由夢)元豐八年正月旦日,子由夢李士寧,草草為具,夢中贈一絕句云:「先生惠然肯見客,旋買雞豚旋烹炙。
人閒飲酒未須嫌,歸去蓬萊卻無喫。
」明年閏二月六日為予道之,書以遺過子。
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吾闻橘中之乐,不减商山。
岂霜馀之不食,而四老人者游戏于其间。
悟此世之泡幻,藏千里于一班,举枣叶之有馀,纳芥子其何艰,宜贤王之达观,寄逸想于人寰。
袅袅兮春风,泛天宇兮清闲。
吹洞庭之白浪,涨北渚之苍湾。
携佳人而往游,勤雾鬓与风鬟,命黄头之千奴,卷震泽而与俱还,糅以二米之禾,藉以三脊之菅。
忽云蒸而冰解,旋珠零而涕潸。
翠勺银罂,紫络青伦,随属车之鸱夷,款木门之铜镮。
分帝觞之馀沥,幸公子之破悭。
我洗盏而起尝,散腰足之痹顽。
尽三江于一吸,吞鱼龙之神奸,醉梦纷纭,始如髦蛮,鼓包山之桂揖,扣林屋之琼关。
卧松风之瑟缩,揭春溜之淙潺,追范蠡于渺茫,吊夫差之惸鳏,属此觞于西子,洗亡国之愁颜。
惊罗袜之尘飞,失舞袖之弓弯。
觉而赋之,以授公子曰:乌乎噫嘻:吾言夸矣:公子其为我删之。
中山松醪赋:始予宵济于衡漳,军涉而夜号。
燧松明以记浅,散星宿于亭皋。
郁风中之香雾,若诉予以不遭。
岂千岁之妙质,而死斤斧于鸿毛。
效区区之寸明,曾何异于束蒿?烂文章之纠缠,惊节解而流膏,嘻构厦其已远,尚药石之可曹。
收薄用于桑榆,制中山之松醪。
救尔灰烬之中,免尔萤爝之劳。
取通明于盘错,出肪泽于烹熬。
与黍麦而皆熟,沸春声之嘈嘈。
味甘馀之小苦,叹幽姿之独高。
知甘酸之易坏,笑凉州之蒲萄。
似玉池之生肥,非内府之蒸羔。
酌以瘿藤之纹樽,荐以古蟹之霜螯。
曾日饮之几何?觉天刑之可逃。
投拄杖而起行,罢儿童之抑搔。
望西山之咫尺,欲褰裳以游邀。
跨超峰之奔鹿,接挂壁之飞猱。
遂从此而入海,渺翻天之云涛。
使夫嵇阮之伦,与八仙之群豪。
或骑麟而翳凤,争榼挈而瓢操。
颠倒白纶布,淋漓宫锦袍。
追东坡而不及,归铺啜其醨糟。
漱松风于齿牙,犹足以赋远游而续离骚也。
始安定郡王以黄柑酿酒,名之曰“洞庭春色”。
其犹子德麟得之以饷予,戏为作赋。
后予为中山守,以松节酿酒,复以赋之。
以其事同而文类,故录为一卷。
绍圣元年闰四月廿一日,将适岭表,遇大雨,留襄邑书此。
东坡居士记。
苏轼赤壁赋壬(rãn)戌(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1]不兴。
举酒属(z 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yǎo)窕(tiǎo)之章。
少(shǎo) 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dǒu )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凭(pí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xián)而歌之。
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击空明兮溯(sù)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hâ)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niǎo),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zhú)舻(lú)千里,旌(jīng)旗蔽空,酾(shī)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qiáo)于江渚(zhǔ)之上,侣鱼虾而友麋(mí)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páo)樽以相属(zhǔ)。
寄蜉(fú)蝣(yóu)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sù)。
哀吾生之须臾(yú),羡长江之无穷。
挟(xiã)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zhǎng)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g)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zhǎn)更酌(zhuó)。
肴(yáo)核既尽,杯盘狼籍(jí)。
相与枕藉(jiâ)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轼去岁作此赋,未尝轻出以示人。
见者盖一二人而已。
钦之有使至,求近文,遂亲书以寄。
多难畏事,钦之爱我,必深藏之不出也。
又有后赤璧赋,笔倦未能写。
当俟后信。
轼白。
苏轼后赤壁赋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
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盖二客不能从焉。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
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
“呜呼!噫嘻!我知之矣。
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书杜甫诗贴背郭堂成荫白茆,缘江路熟俯青郊。
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
暂下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
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
蜀中多桤木,读如欹仄之欹,散材也,独中薪耳。
然易长,三年乃拱,故子美诗云:‘饱闻桤木三年大,与致溪边十亩阴。
’凡木所芘,其地则瘠。
惟桤木不然,叶落泥水中辄腐,能肥田,甚于粪壤,故田家喜种之。
得风,叶声发发如白杨也。
吟风之句,尤为纪实云。
笼竹亦蜀中竹名也。
吏部陈公诗跋故三司副使吏部陈公轼不及见其人,然少时所识,一时名卿盛士多推尊之,尔来前辈凋丧略尽能称诵公者渐不复见,得其理言遗事,皆当记录宝藏,况其文章乎公之孙(师仲)录公之诗廿五篇以示轼三复太息,以想见公之大略云,元丰四年十一月廿四日眉阳苏轼书。
鱼枕观颂帖瑩淨魚枕冠,細觀初何物。
形氣偶相值,忽然而為魚。
不幸遭網罟,剖魚而得枕。
方其得枕時,是枕非復魚。
湯火就模範,巉然冠五岳。
方其為冠時,是冠非復枕。
成壞無窮已,究竟亦非冠。
假使未變壞,送與無髮人。
簪導無所施,是名為何物。
我觀此幻身,已作露電觀。
而況身外物,露電亦無有。
佛子慈閔故,願受我此冠。
若見冠非冠,即知我非我〔一〕。
五濁煩惱中,清淨常歡喜。
《尊丈帖》约书于1093年(元佑八年)尊丈不及作书近以中妇丧亡公私纷冗殊无聊也且为达此恳轼又白致道源帖道源无事,只今可能枉顾啜茶否?有少事须至面白。
孟坚必已好安也。
轼上恕草草次韵王晋卿送梅花一首东坡先生未归时,自种来禽与青李。
五年不踏江头路,梦逐东风泛蘋芷。
江梅山杏为谁容,独笑依依临野水。
此间风物君未识,花浪翻天雪相激。
明年我复在江湖,知君对花三叹息仆去黄州五周岁矣,饮食梦寐,未尝忘之。
方请江湖一郡。
书此一诗寄王文父春贴子词·皇帝阁霭霭龙旗色,琅琅木铎音。
数行宽大诏,四海发生心。
旸谷宾初日,清台告协风。
愿如风有信,长与日俱中。
草木渐知春,萌芽处处新。
従今八千岁,合抱是灵椿。
圣主忧民未解颜,天教瑞雪报丰年。
御沟。
已漂新荇没,犹带断冰流。
扶桑初日映帘升,已觉铜瓶暖不冰。
七种共挑人日菜,千枝先剪上元灯黄州寒食诗帖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次韵秦太虚诗贴【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君不见,诗人借车无可载,留得一钱何足赖。
晚年更似杜陵翁,右臂虽存耳先聩。
人将蚁动作牛斗,我觉风雷真一噫。
闻尘扫尽根性空,不须更枕清流派。
大朴初散失浑沌,六凿相攘更胜败。
眼花乱坠酒生风,口业不停诗有债。
君知五蕴皆是贼,人生一病今先差。
但恐此心终未了,不见不闻还是碍。
今君疑我特佯聋,故作嘲诗穷险怪。
须防额痒出三耳,莫放笔端风雨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