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自行车中的数学原理,包括齿轮的齿数比与自行车行驶的距离之间的关系。
2.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自行车相关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自行车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
2.前齿轮、后齿轮以及车轮的齿数比与自行车行驶距离的关系。
3.变速自行车的原理及其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自行车中的数学原理,包括齿轮的齿数比与行驶距离的关系。
•难点: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解决与自行车相关的实际问题。
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实物自行车:用于学生观察和测量。
•投影仪:展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
•教学PPT:用于讲解和演示。
五、教学方法1.激活学生的前知:回顾齿轮的基本知识,为学习自行车中的数学原理做铺垫。
2.教学策略:讲解、示范、小组讨论、案例分析。
3.学生活动:测量自行车的各个部分,记录数据,并进行小组讨论和分析。
六、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实物自行车,引导学生观察自行车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详细讲解自行车中的数学原理,包括齿轮的齿数比与行驶距离的关系。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变速自行车的原理和应用。
3.巩固练习: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例如,计算不同齿轮组合下自行车的行驶距离等。
4.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自行车中的数学原理及其应用。
七、评价与反馈1.设计评价策略:通过课堂小测验、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困惑,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2.为学生提供反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和建议,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同时,可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困惑,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示范、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自行车中的数学原理及其应用。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 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2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2一. 教材分析《自行车里的数学》是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题,通过生活中常见的自行车为载体,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和探索数学问题,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题主要包括自行车的结构、尺寸、比例等方面的知识,以及自行车运动中的速度、时间、路程等概念。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平面几何、立体几何、计量单位等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但自行车相关的数学问题较为复杂,需要学生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自行车的基本结构和相关尺寸,认识自行车运动中的速度、时间、路程等概念。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自行车的结构、尺寸、比例等方面的知识。
2.自行车运动中的速度、时间、路程等概念及其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自行车图片、实物等,引导学生了解自行车的结构和尺寸。
2.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分组讨论自行车相关问题,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实例教学法:以实际自行车运动为例,讲解速度、时间、路程等概念。
4.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自行车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自行车图片、实物等教学资源。
2.准备相关数学知识资料,以便在教学中给予学生引导。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自行车图片、实物等,引导学生关注自行车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自行车结构、尺寸、比例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初步了解自行车的相关数学问题。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自行车相关问题,如自行车的比例、尺寸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以实际自行车运动为例,讲解速度、时间、路程等概念。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自行车的构造和原理。
2.掌握自行车齿轮的作用和调整方法。
3.了解自行车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堂讨论、实验操作等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鼓励学生团结合作,共同完成实验和探究的任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自行车齿轮的作用和调整方法。
2.自行车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难点1.知识的联系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2.自行车数学问题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准备1.PowerPoint课件:包括自行车构造图、齿轮示意图等。
2.实验器材:自行车、尺子、速度计等。
3.教学辅助工具:白板、彩色粉笔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自行车齿轮的作用1.引导学生观察自行车齿轮的构造和作用。
2.老师演示如何调整齿轮,让学生进行操作。
3.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相关练习,加深理解。
第二课时:自行车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1.老师以实例引导学生计算自行车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2.学生自行完成练习,并在小组讨论中解决问题。
3.总结本节课内容,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第三课时:自行车实验1.学生分组进行自行车速度实验,记录数据并进行分析。
2.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解决相关数学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学生小结自行车数学问题的应用,展示实验成果。
五、课堂讨论与总结1.学生进行自行车数学问题的讨论与总结,展示各小组的研究成果。
2.学生回答问题,老师点拨错误,总结本次教学。
六、作业布置1.完成课堂练习和实验报告。
2.各小组制定自行车数学问题的研究计划。
七、教学反思1.分析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总结教学经验和不足。
2.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以上是本次教案的详绤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自行车里的数学》是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自行车的相关问题,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应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的计算、以及简单的比例问题。
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知识,对简单的几何图形计算和比例问题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会对一些复杂的情况把握不准,需要通过实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难点:解决实际问题时,对复杂情况的处理。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2.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展示自行车的相关结构,方便学生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自行车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相关练习题,用于课后巩固。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自行车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自行车的各个部分,让学生思考自行车中包含的数学知识。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自行车的相关问题,如:自行车的轮胎为什么是圆形?自行车的链条是如何连接的?等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分数、几何图形计算和比例等知识。
3. 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与自行车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给出解答。
如:自行车的轮胎半径增加了10%,轮胎的面积增加了多少?等问题。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并分享答案。
4. 巩固(10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并给出正确答案。
六年级下数学教案- 自行车里的数学 人教版
标题:六年级下数学教案- 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操作自行车,了解自行车中的数学知识,如圆的周长、齿轮的传动比等,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自行车中的圆:车轮、齿轮、车把等部件都是圆形的,了解圆的周长、直径、半径等概念。
2. 自行车中的齿轮传动:了解齿轮的传动原理,计算齿轮的传动比。
3. 自行车中的速度与时间:通过计算自行车行驶的速度和时间,了解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自行车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自行车中的圆:让学生观察自行车的车轮、齿轮、车把等部件,引导学生发现这些部件都是圆形的。
然后,讲解圆的周长、直径、半径等概念,让学生计算车轮的周长。
3. 探究自行车中的齿轮传动:讲解齿轮的传动原理,让学生观察自行车的齿轮,并计算齿轮的传动比。
4. 探究自行车中的速度与时间:让学生观察自行车行驶的速度和时间,引导学生发现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
然后,讲解速度、时间、路程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计算自行车行驶的速度和时间。
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后作业1. 观察自行车,找出自行车中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2. 计算自行车行驶的速度和时间,了解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
3. 尝试设计一个自行车的齿轮传动系统,计算齿轮的传动比。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自行车中的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态度。
本节课通过观察和操作自行车,让学生了解自行车中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思考,学生能够理解自行车中的数学原理,掌握自行车速度、齿轮比例等概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自行车相关的问题,培养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教学重点1. 自行车速度的计算方法。
2. 齿轮比例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难点1. 自行车速度与齿轮比例的关系。
2. 实际问题的解决。
教学准备1. 自行车模型或实物。
2. 测量工具(如卷尺、计时器)。
3.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自行车中的数学问题,如“自行车的速度与什么有关?”。
2. 探究新知:-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自行车模型,引导学生观察自行车的结构,了解齿轮的作用。
-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测量自行车的速度,并记录数据。
-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发现自行车速度与齿轮比例的关系。
3. 巩固练习:教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如“如何通过改变齿轮比例来提高自行车的速度?”。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自行车中的数学原理。
5. 课后作业:教师布置一些与自行车相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课后进行练习。
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让他们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数学原理。
2. 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3.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自行车中的数学知识。
2. 学生可以尝试设计一个自行车的齿轮系统,使其速度达到最大。
在以上的教案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是“探究新知”环节,因为这一部分是学生理解和掌握自行车中的数学原理的关键步骤。
以下是对这一重点细节的详细补充和说明。
探究新知1. 观察自行车结构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首先通过课件展示自行车模型,引导学生观察自行车的结构,了解齿轮的作用。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自行车里的数学》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的一章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自行车相关的数学知识。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自行车的结构、自行车的零件、自行车的运动等,通过这些内容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解决实际问题也有了一定的能力。
但是,对于自行车的结构和运动等知识可能了解不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自行车的相关知识,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自行车的结构和零件,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2.让学生掌握自行车运动的相关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身边的数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 教学重难点1.自行车结构和相关零件的名称和功能。
2.自行车运动中的数学知识,如速度、时间、路程等。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自行车,了解自行车的结构和零件。
2.讲解法:讲解自行车运动中的数学知识。
3.实践法:让学生动手操作,解决实际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自行车的图片和视频,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自行车知识。
2.准备一些关于自行车运动中的数学问题的案例,用于实践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一些自行车比赛的精彩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自行车运动中的数学知识。
2.呈现(10分钟)展示自行车的图片,让学生观察自行车的结构和零件,并讲解自行车的各个部分及其功能。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设计一个关于自行车运动中的数学问题的案例,如计算自行车行驶的路程、速度、时间等。
然后,各组汇报讨论结果,其他组进行评价。
4.巩固(10分钟)针对学生设计的案例,进行讲解和分析,让学生掌握自行车运动中的数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思考:自行车运动中的数学知识还可以应用到哪些方面?引导学生发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9节 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9节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自行车中的数学问题,通过自行车现象引导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我们将学习如何利用数学知识解决自行车行驶中的速度、时间、距离等问题。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行车行驶中的数学问题,并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速度、时间、距离之间的关系,并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2. 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解决自行车行驶中的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1. 自行车模型或实物2. 白板、白板笔3. 计算器4. 自行车行驶数据表教学过程1. 导入:向学生展示自行车实物或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自行车行驶中的数学问题吗?”2. 新课导入:讲解速度、时间、距离的概念,并引导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自行车行驶中的问题。
3. 实践操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辆自行车模型和自行车行驶数据表。
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自行车行驶的距离、速度等。
讲解速度、时间、距离之间的关系,并引导学生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5. 课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点评并解答学生的疑问。
6. 课堂小结: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板书设计1. 自行车里的数学2. 主要内容:速度、时间、距离的概念速度、时间、距离之间的关系解决自行车行驶中的数学问题作业设计1. 请学生观察家中的自行车,记录下自行车的行驶数据,如速度、时间、距离等。
2. 根据记录的数据,运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后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观察学生是否能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
3. 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版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主要涉及“比例”这一章节。
具体内容包括比例的定义、比例的性质、解比例方程等。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比例的概念,掌握比例的计算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比例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比例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比例方程的解法及应用。
2. 教学重点:比例的基本性质和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教科书、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自行车的部件为例,如车轮直径与自行车周长的比例,引入比例的概念。
2. 知识点讲解:讲解比例的定义、比例的性质,以及解比例方程的方法。
3. 例题讲解:以实际问题为例,如自行车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运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比例的计算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比例的定义2. 比例的性质3. 解比例方程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 题目:小明骑自行车去学校,速度是每小时15公里,问小明骑车到学校需要多少时间?(答案:1小时)2. 题目:一本书的价格是80元,商店进行了打折活动,现在售价是64元,问打了几折?(答案:8折)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自行车这一生活实例,使学生掌握了比例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部分学生对于比例方程的解法仍存在困难,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和指导。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比例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场景,如购物、烹饪等,鼓励学生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需要重点关注。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将引导学生探讨自行车中的数学问题,特别是齿轮比例与速度的关系。
学生将学习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来解释自行车运作原理,并通过实例分析,加深对比例和速度概念的理解。
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自行车齿轮比例与速度的关系。
2. 能够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难点1. 齿轮比例与速度关系的理解。
2. 如何将比例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1. 自行车模型或实物。
2. 计算器。
3. 白板和笔。
4.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学生对自行车的了解,引起学生对自行车与数学关系的思考。
2. 探索:让学生观察自行车模型,引导学生发现齿轮比例与速度的关系。
3. 讲解:详细讲解齿轮比例与速度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4. 实践:让学生分组讨论,用计算器计算不同齿轮比例下的速度,并分享结果。
板书设计1. 自行车齿轮比例与速度的关系。
2. 齿轮比例的计算公式。
3. 速度的计算公式。
作业设计1. 让学生调查不同自行车齿轮比例下的速度,并进行分析。
2. 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验证齿轮比例与速度的关系。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和掌握自行车齿轮比例与速度的关系,并能够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索,以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
本教案旨在通过自行车这一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并能够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重点细节:教学难点教学难点详细补充和说明教学难点主要包括齿轮比例与速度关系的理解和如何将比例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这两点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是比较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因此需要教师进行详细的补充和说明。
齿轮比例与速度关系的理解。
在自行车中,齿轮比例是指驱动齿轮与从动齿轮的齿数比。
当驱动齿轮转动一圈时,从动齿轮转动的圈数就是齿轮比例。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9-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9人教版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9章,主要包括自行车的结构、功能以及与数学相关的知识。
具体内容包括自行车的各个部位名称、自行车的尺寸、速度与时间的计算、自行车路线的规划等。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自行车的基本结构及其与数学的关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自行车的结构及其与数学的关系,速度与时间的计算,自行车路线的规划。
难点:自行车的尺寸测量,速度与时间的换算,自行车路线的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自行车模型、尺子、计时器、地图。
学具:笔记本、尺子、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自行车,引导学生思考自行车的各个部分名称及其功能。
2. 知识讲解:介绍自行车的各个部位名称及其功能,讲解自行车与数学的关系,如自行车的尺寸、速度与时间的计算等。
3. 例题讲解:以自行车速度与时间的计算为例,讲解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计算自行车的速度与时间,并进行讨论交流。
5. 小组合作: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自行车路线的规划问题,尝试运用数学知识优化路线。
6. 成果展示:邀请部分小组展示他们的自行车路线规划成果,并讲解规划过程中的思路和方法。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自行车结构、自行车与数学、速度与时间计算、路线规划。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已知自行车行驶的速度为15公里/小时,行驶时间为2小时,求行驶的路程。
(3)请尝试规划一条从学校到家的自行车路线,并运用数学知识优化路线。
2. 答案:(1)自行车部位名称及其功能:车把(控制方向)、车座(乘坐)、车轮(滚动)、链条(传动)、脚蹬(踩踏)、刹车(停止)。
(2)行驶的路程:30公里。
(3)自行车路线规划:根据学生家庭住址不同,路线规划答案各异。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版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章节是《自行车里的数学》。
我们将从自行车的各个方面探索和发现数学的奥秘。
我们会了解自行车的基本结构,包括车轮、车架、链条等。
然后,我们会学习如何通过测量和计算来确定自行车的尺寸和性能参数。
我们会探讨自行车设计中的数学原理,如圆形、三角形和多边形的性质。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1.了解自行车的基本结构和数学原理;2.掌握测量和计算自行车尺寸的方法;3.能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培养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自行车的基本结构和数学原理;测量和计算自行车尺寸的方法。
难点:自行车设计中的数学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自行车模型、测量工具、计算器。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引入:我会向学生们展示一辆自行车,并引导他们观察自行车的各个部分,提出问题,如自行车的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车架是什么形状的?链条是如何连接的?2.讲解:我会根据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讲解自行车的基本结构和数学原理,如圆形、三角形和多边形的性质。
3.实践:学生们分组进行实践活动,使用测量工具测量自行车的尺寸,如车轮的直径、车架的长度等,并使用计算器计算相关数据。
4.讨论:学生们会分组讨论自行车设计中的数学原理,如如何通过数学计算确定自行车的尺寸和性能参数。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包括自行车的基本结构、数学原理、测量和计算方法等内容。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学生们设计一辆自行车,并计算其尺寸和性能参数。
答案:由于答案可能因学生的设计而异,因此无法提供具体的答案。
但学生们应该能够根据他们所学的测量和计算方法,计算出自行车的尺寸和性能参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我会在课后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效果,看学生们是否掌握了自行车的基本结构和数学原理,以及他们是否能够应用测量和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新课标(6)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新课标 (6)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六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内容主要来自于人教新课标教材的第六章——自行车里的数学。
本节课我们将探讨自行车的各种参数以及与自行车相关的数学问题。
具体内容包括自行车的结构、自行车各部分参数的意义、自行车的运动规律等。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自行车的基本结构及其相关参数,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自行车的基本结构、自行车各部分参数的意义。
难点:自行车的运动规律及其相关数学问题的解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自行车模型、PPT、黑板。
学具:笔记本、尺子、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自行车,并提问:“你们能说出自行车的哪些部分?这些部分有哪些参数?”2. 讲解自行车的基本结构:介绍自行车的车架、车轮、链条、刹车等部分,并解释各部分的作用。
3. 探究自行车各部分参数的意义:让学生用尺子测量自行车车轮的直径、链条的长度等,并分析这些参数对自行车性能的影响。
4. 讲解自行车的运动规律:介绍自行车匀速直线运动、加速运动等规律,并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分析。
5. 例题讲解:给出一个关于自行车运动的数学问题,如:“一辆自行车以每小时15公里的速度行驶,行驶了3小时,求自行车的行驶距离。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解决一些与自行车相关的数学问题,如:“一辆自行车的前轮直径为60厘米,后轮直径为70厘米,求自行车的速度比。
”7. 板书设计:将自行车的基本结构、各部分参数的意义、运动规律等关键信息板书在黑板上,方便学生随时查阅。
8. 作业设计(1)请列举自行车的三个部分及其参数,并说明这些参数对自行车性能的影响。
(2)一辆自行车的前轮直径为60厘米,后轮直径为70厘米,求自行车的速度比。
(3)自行车的链条长度为1米,车轮直径为70厘米,求自行车每转一圈链条移动的距离。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自行车里的数学》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的一章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自行车相关的数学知识。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自行车的结构、尺寸、比例、速度等方面的数学知识。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图形、比例、速度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自行车相关的数学知识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观察自行车,发现其中的数学知识,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自行车里的数学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自行车的结构、尺寸、比例、速度等方面的数学知识。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和表达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自行车相关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2.自行车的尺寸、比例、速度的计算方法。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自行车,发现其中的数学知识。
2.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计算自行车相关的数学知识。
3.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讲解法:教师讲解自行车相关的数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自行车模型或图片。
2.测量工具(尺子、卷尺等)。
3.计算器。
4.黑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自行车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自行车,并提出问题:“自行车有哪些部分?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让学生思考自行车中的数学知识。
2.呈现(10分钟)讲解自行车相关的数学知识,包括自行车的结构、尺寸、比例、速度等。
并通过实例展示这些数学知识在自行车中的应用。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辆自行车,利用测量工具测量自行车的尺寸,并计算自行车的比例和速度。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汇报自己的测量和计算结果,其他组的学生对结果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教师总结学生的表现,强调自行车相关数学知识的重要性。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版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自行车里的数学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版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自行车里的数学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内容:教材第67页。
教学目的:1.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提出问题→分析^p 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问题解决的根本过程。
2.使学生获得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考虑方法,并加深对所学知识及其互相关系的理解。
3.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络。
教学重点:研究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构造的关系,研究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建立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研究普通自行车的前、后齿轮数与它们的转数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情境引入课件出示普通自行车和变速自行车的图片,提问:说一说你理解到的有关这两种自行车的知识。
自行车里会有数学问题吗?二、预习反应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
〔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三、探究新知 1.研究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内在构造的关系。
〔1〕引导学生猜测:普通自行车蹬一圈能走多远?〔2〕分析^p 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解决问题。
讨论可得出:可以蹬一圈直接测量,也可以根据车轮的周长乘后车轮转的圈数计算得出。
讨论: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转几圈?观察可得:前齿轮转过一个齿,后齿轮也转过一个齿,因为链条间的孔与前后两个齿轮的每个齿相对应。
所以前齿轮转过的总齿数=后齿轮转过的总齿数,即齿轮的齿数与齿轮的转数成反比例。
前齿轮转的圈数×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转的圈数×后齿轮的齿数。
〔3〕建立数学模型,搜集数据并求解。
引导学生尝试总结蹬一圈的路程公式。
蹬一圈的路程=车轮的周长× 〔4〕分组搜集所需要的数据,代入公式求出答案,汇报结果。
2.研究变速自行车能组合出多少种速度。
课件出示变速自行车的前后齿轮的齿数。
〔1〕提出问题:变速自行车的构造是怎样的?变速自行车能组合出多少种速度?〔2〕分析^p 问题,求解,汇报。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版
自行车里的数学这部分知识逻辑性特别强,环环相扣。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最后我还给学生出了个难题,制造一辆比赛型自行车。学生还真能说出来,让我非常高兴。能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让数学生活化。这就是学习自行车里的数学的好处。
自行车的运动就是一种机械运动,现在就是机械的美好时代,各种机器人:无人驾驶的飞机、无人驾驶的汽车等等。希望学生努力学习以后造出高端机械,为人类服务。
(1)蹬一圈,是什么转动了一圈?
(2)前齿轮转动一圈,后齿轮怎样运动?
(3)车轮转动的圈数实际上是谁转动的圈数?
(4)自行车的前后齿轮是一组相互咬合的齿轮,前齿轮转动2个齿、5个齿、9个齿,后齿轮分别怎么转动?
(5)前齿轮走过的齿数与后齿轮走过的齿数有怎样的关系?
(6) 前齿轮走过的路程与后齿轮走过的齿路程有怎样的关系?
出示图片六:解决自行车蹬一圈,能走多远?
出示图片七:得出用车轮的周长乘(?)轮转的圈数来计算蹬一圈车子走的距离。
出示图片八:学生讨论三个问题。得出乘后齿轮的转数。
出示图片九:小组合作研究:
前齿轮的齿数与转动的圈数同后齿轮的齿数与转动的圈数之间具有什么关系?
出示图片十:四个问题
出示图片十一:前齿轮齿数×前齿轮转数=后齿轮齿数×后齿轮转数。
(6) 前齿轮走过的路程与后齿轮走过的齿路程有怎样的关系?
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前齿轮转动一圈的长度就是链条走过的长度,后轮也要转动同样的长度。所以前齿轮的齿数与转数的乘积等于后齿轮的齿数与转数的乘积。教师板书:前齿轮齿数×前齿轮转数=后齿轮齿数×后齿轮转数。
前齿轮齿数有48个齿,后齿轮齿数24个,前齿轮转动2圈,后齿轮转动几圈?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自行车里的数学优秀教案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自行车里的数学优秀教案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自行车里的数学优秀教案第【1】篇〗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目标:1.使用所学的圆、比例、排列组合等知识解决问题,理解普通自行车和变速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知道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
2.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学会使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
3.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使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变速自行车变化出不同速度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对于自行车的种类,你有哪些理解?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自由回答。
有普通自行车,还有变速自行车。
二、新授1.探究自行车的速度和内在结构的关系。
⑴猜测,自行车蹬一圈能走多远?⑵分组讨论,怎样才能知道自行车蹬一圈走多远?(能够蹬一圈直接测量。
也能够计算得出。
)⑶观察讨论:前齿轮转过一个齿,后齿轮转过几个齿?你是怎样知道的?前齿轮转动一圈,后齿轮转动几圈?齿轮的齿数与齿轮的转数有什么关系?(前齿轮转过一个齿,后齿轮也转过一个齿,因为链条间的孔与前后两个齿轮的每一个齿相对应。
前齿轮齿数×前齿轮转数=后齿轮齿数×后齿轮转数。
齿轮的齿数与齿轮的转数成反比例。
)⑷引导学生尝试总结蹬一圈的路程的公式。
(蹬一圈的路程=车轮的周长×前轮轮齿数/后齿轮齿数)⑸实际操作、测量、计算,比较两种方法的优劣。
(蹬一圈直接测量,误差比较大。
而根据车轮的周长乘后齿轮转数计算的结果相对准确)2.研究变速自行车能组合出多少种速度。
(课件出示变速自行车的前后齿轮数表)⑴提问:变速自行车的结构是怎样的?变速自行车能组合出多少种速度?(变速自行车游2个前齿轮,6个后齿轮。
根据这个结构和前后齿轮的齿数,能够组合出2×6=12(种)速度,其中有两个速度相同,所以这种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11种速度。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自行车里的数学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版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自行车里的数学》摘要:、情境引入课件出示普通行车和变速行车图片提问说说你了到有关这两种行车知识,前齿轮圈数×前齿轮齿数=齿轮圈数×齿轮齿数,00000÷563≈78(圈)六、课堂总结行车里学问可真你还能提出些数学问题并吗行车里数学教学容教材67页教学目标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实际问题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释与应用”问题基程使学生获得运用数学实际问题思考方法并加深对所学知识及其相关系理3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广泛系教学重研究普通行车速与其结构关系研究变速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建立问题数学模型教学难研究普通行车前、齿轮数与它们数关系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程学生活动(二次备课)、情境引入课件出示普通行车和变速行车图片提问说说你了到有关这两种行车知识行车里会有数学问题吗?二、预习反馈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让学生说说通预习节课要学习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地方有什么问题)三、探新知研究普通行车速与结构关系()引导学生猜想普通行车蹬圈能走多远?()分析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如何问题讨论可得出可以蹬圈直接测量也可以根据车轮周长乘车轮圈数计算得出讨论前齿轮圈齿轮几圈?观察可得前齿轮齿齿轮也齿因链条孔与前两齿轮每齿相对应所以前齿轮总齿数=齿轮总齿数即齿轮齿数与齿轮数成反比例前齿轮圈数×前齿轮齿数=齿轮圈数×齿轮齿数(3)建立数学模型收集数据并引导学生尝试总结蹬圈路程公式蹬圈路程=车轮周长× ()分组收集所要数据代入公式出答案汇报结研究变速行车能组合出多少种速课件出示变速行车前齿轮齿数()提出问题变速行车结构是怎样?变速行车能组合出多少种速?()分析问题汇报观察可知变速行车有前齿轮、6齿轮根据这结构讨论可以组合出多少种速(可以组合出×6=种其有两速相所以这种变速行车能变化出种速)(3)讨论蹬圈所走路程与什么有关?蹬样圈数哪种组合使行车走得远?讨论明确蹬圈所走路程与车轮直径有关比值越蹬样圈数行车走距离越远四、巩固练习辆行车车轮直径是07 前齿轮有8齿齿轮有6齿蹬圈行车前进多少米?辆行车前齿轮有8齿齿轮有齿蹬圈行车前进5 行车车轮直径(得数保留两位数)五、拓展提升前齿轮齿数有8齿轮齿数有9车轮直径7()你能算出蹬圈它能走多远吗?3×7×89≈563()()刚距离学校约000 他从到学校至少要蹬多少圈? 000 =00000 00000÷563≈78(圈)六、课堂总结行车里学问可真你还能提出些数学问题并吗?七、作业布置《阳光学》配套练习相关题目根据验猜想教师根据学生预习情况有侧重地调整教学方案组讨论得到观察讨论得出结论讨论交流总结公式组讨论得出独立完成组交流板设计行车里数学前齿轮圈数×前齿轮齿数=齿轮圈数×齿轮齿数蹬圈齿轮圈数=蹬圈行车走距离=车轮周长×变速行车组合出不速数量=前齿轮数×齿轮数教学反思成功处节课设计重视学生已有生活验以学生动手操作主线辅以学生主探究、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释与应用”程从而感受数学知识实用价值不足处建立数学模型没有再进步地强化使学生由直观问题上升到抽象理论有些学生可能对它认识还是有些模糊教学建议教学重视学生实际操作从复习引入开始就让学生通看看、数数等数学活动充分激活知识储备例题学习让学生把操作、探究和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把学生放主体地位给学生充足动手操作探究。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设计(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设计(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设计【第1篇】《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有关自行车里的问题,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2、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实际应用”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获得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
3、通过观察自行车的结构、分析其行进原理,帮助建立数学模型。
4、鼓励学生创新,同时培养学生正确合理的设计观念。
教学重难点:重点: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联系,建立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
难点:齿轮组对自行车前进的影响,数学模型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自行车里隐藏着哪些数学问题?(1)车架是三角行,具有稳定性。
(2)车轮是圆形,在同一圆中,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3)自行车是怎样向前运动的?脚蹬——前齿轮带动后齿轮——后齿轮带动后轮——后轮推动前轮前进。
(4)蹬一圈,自行车能走多远呢?变速自行车,前后齿轮有多少种组最新Word合呢?哪种组合能使自行车走的更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自行车里的数学。
活动1.研究普通自行车蹬一圈,自行车能走多远呢? 1.师:汇报一下课前布置的测量结果。
自行车蹬一圈到底能走多远?小结:自行车走的距离约是车轮周长的3倍左右。
测量的整个过程复杂,费劲,误差很大。
2:怎样通过自行车内部结构与速度的关系解决这一问题?(1).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转几圈.)师;假设前齿轮20个齿,后齿轮10个齿,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转几圈?前齿轮的齿数×它的圈数=后齿轮的齿数×它的圈数 20 × 1 = 10 × 2 .小结:转的总齿数一定,齿数与圈数成反比例关系.也就是前齿轮齿数是后齿轮齿数的几倍,后齿轮转的圈数就是前齿轮的几倍. 回答问题,填表. 前轮齿数 48 48 36 后轮齿数 16 12 12 后轮转动圈数 48÷16=3 48÷12=4 36÷12=3 最新Word例题讲解.(1).一辆自行车前齿轮48个齿,后齿轮19个齿,车轮直径71厘米,蹬一圈,自行车能走多远?(惯性除外) 3.14×71×(48÷19) ≈564(厘米)小结:蹬一圈自行车走的距离=车轮的周长×(前齿轮齿数÷后齿轮齿数)(2). 一辆自行车前齿轮26个齿,后齿轮14个齿,车轮半径33厘米,蹬一圈,自行车能走多远?(惯性除外) 3.14×33×2×(26÷14)≈385(厘米) 三、活动2.研究变速自行车的问题.1、刚才我们研究的是普通自行车里数学。
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自行车的基本构造;2.掌握解决自行车运动问题所涉及的计算方法;3.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4.引导学生将数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重点1.自行车的基本构造;2.自行车运动问题所涉及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如何将自行车的运动问题进行数学抽象和计算。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请学生们说一说自己的自行车,有哪些部分组成,都有什么作用?第二步:探究1.学生们将自行车向前推,然后拍照或记录一段时间内自行车的距离与时间,利用这些数据计算自行车的速度。
2.让学生们对比不同的车速下,刹车所需的时间和距离。
3.计算在有风力的情况下,骑行一段距离所需要的力量大小。
第三步:总结1.教师根据所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自行车运动问题所需要的计算方法。
2.学生们归纳自行车系列题目的解题技巧并进行总结,让学生们看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第四步:拓展1.了解自行车绕过弯道时的运动规律,以及在弯道上骑行的技巧。
2.探究打气筒的原理,让学生体验一下打气的感觉。
五、课堂实施本课程主要采用讨论、实践和总结三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探究和实践中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探究兴趣。
在实践过程中,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给予指导,引导学生从实践中获取问题,然后进行总结和提炼。
六、教学效果评估1.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践情况、答题情况和课堂表现,适时给予评价。
2.学生可以参与到课程设计和课堂互动中,积极发言和表达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3.每讲一些课,都可以通过一些小测验或者问答的方式测试学生对于前几讲内容的掌握情况。
通过测试的方式可以发现和反馈学校一些薄弱环节,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学生进行反馈和提升。
七、教学建议1.在教学中,可以将数学与实际生活进行结合,尤其是对于喜欢骑自行车的学生,这样的教学方式会更加吸引和激励他们的学习兴趣。
2.在讲题时,老师应该重点关注解题思路和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预测和解决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单元比例
第7课时自行车里的数学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P67
教学目标:
1、运用所学的圆、排列组合、比例等知识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有关自行车里的数学问题;了解普通自行车和变速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知道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了解数学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2、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获得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
教学重点:
探究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
发现自行车前后齿轮旋转规律中的反比例关系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发探究
(一)谈话:同学们一定觉得很奇怪,今天怎么老师带着自行车来到了教室?因为我们一起要来研究“自行车里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自行车里的数学) 问:回忆一下,你们已经知道哪些在自行车里藏着的数学知识? 学生自由交流,回顾自行车支架运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车轮是圆形等数学知识。
引入:同学们知道的真多,其实自行车里还藏着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近自行车,继续探寻其中的奥秘。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之间的谈话,自然地让学生回忆起在自行车结构中蕴含的数学知识,激发起学生进一步探究新问题的兴趣。
】
(二)创设情境:小明和妈妈在家门口的马路上举行自行车比赛,小明选择的是变速自行车,妈妈选择的是普通自行车,两辆自行车的车轮大小相同,并且他们约定每秒钟都蹬踏板一圈。
比赛时间如果为5分钟的话,你们想一想,谁能骑得远呢?追问: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了解哪些信息?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小结:我们要知道自行车5分钟前进的路程必须先知道蹬踏板一圈时车子前进的路程。
(板书:脚蹬一圈前进路程)【设计意图:将数学问题解决融入于一个情境之中,以问题情境为依托,让学生由浅入深地全程参与到问题讨论的过程,由大问题分解出小问题,在感受数学知识应用价值的同时逐步建立起数学问题解决的模型。
】
二、分析问题,激发探究
(一)感知自行车的运动原理。
那自行车脚蹬一圈前进多少路程又会跟自行车的什么有关系呢?请大家一边观看自行车运动的录像,一边和你的同桌轻声说说自行车是怎样运动的。
学生交流:脚蹬踏板,踏板带动前齿轮,前齿轮通过链条带动后齿轮,后齿轮就带动轮子转动,自行车就前进了。
思考:同学们,脚蹬1圈咱们的前齿轮跟着转动,后齿轮转动的也是1圈吗?到底是几圈呢?(教师同步板书):脚蹬一圈车轮转动前齿轮转1圈后齿轮转多少圈?
(二)探究齿轮的旋转规律。
前齿轮齿数和后齿轮齿数操作实验:老师今天给同学们带来了微型的自行车齿轮模型,大家看,(出示齿轮学具)这个大的齿轮就相当于自行车的前齿轮,那这个小一点的齿轮就相当于自行车的后齿轮,用红色小棒代替脚踏板用力踏,前齿轮就带动后齿轮动起来了。
下面,我们同桌之间就带着问题,一边操作、一边观察、一边思考。
学生操作后交流反馈,预设的方法有:(1)直接观察。
在小齿轮上先插一根牙签作记号,然后数出大齿轮转了一圈时,小齿轮转了3圈。
(2)数齿轮的齿数。
先分别数大小齿轮的齿数,发现小齿轮一共有10个齿,而大齿轮一共有30个齿,因为大小齿轮转的路程是一样的,它们转的齿数和它的圈数是成反比例,所以大齿轮转1圈时,小齿轮就转了3圈。
(3)计算周长。
通过测量得出,大齿轮的半径是3厘米,小齿轮的半径是1厘米,大齿轮周长就是小齿轮周长的3倍,因为它们转过的路程是一样的,所以小齿轮转动的圈数就是大齿轮转动圈数的3倍。
(三)研究前后齿轮的关系通过测量、计算都发现了大齿轮转1圈时,小齿轮转3圈,这是为什么呢?仔细观察,两个齿轮的运动有什么关系?获得关系式:前齿轮的齿数×它的圈数=后齿轮的齿数×它的圈数【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解决车轮的问题到转变齿轮的问题的转变,是学生思维上的一个转化,而解决齿轮中的问题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让学生实际操作简易的自行车齿轮模型,把操作、探究和问题的解决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和发现齿轮的关系,同时学生多样化的探究方式和充分交流也促使他们真正地理解了这一重要的知识点。
】
三、解决问题,建立模型提问:
刚才我们共同发现了在自行车中前后齿轮运动的规律,得到了“前齿轮的齿数×它的圈数=后齿轮的齿数×它的圈数”这个重要的结论,现在你能根据这辆自行车中的信息解决刚才的问题吗?前齿轮齿数:33齿。
后齿轮齿数11齿。
脚蹬一圈自行车能行多远?发现:这些信息能求出前齿轮转一圈时,后齿轮转了几圈。
(板书:后齿轮转?圈=)要求自行车行驶的路程,还必须知道车轮的周长。
引导学生进一步总结出: 脚蹬一圈前进路程=车轮周长×车轮转动圈数。
【设计意图:学生在经过提出问题、层层分解、逐步思考后,正确建立了各参数之间的数量关系,最终形成了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充分感受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
型”的建模过程。
】
四、解释应用,发展能力
(一)解决问题:现在老师提供给你妈妈和小明他们两辆自行车各自齿轮和周长的信息,你能来计算一下他们脚蹬一圈自行车能前进的路程吗?【齿轮转动研究表】观察内容:前齿轮转1圈,后齿轮转几圈?你们是怎么发现的?结果:学生自行解决后,思考:观察你们的计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刚才开始上课的时候,大家对小明和妈妈的比赛预测的结果是不一定,现在对于他们俩比赛的结果你有新的想法了吗?
(二)拓展认识。
选择“前齿轮42齿、后齿轮12齿”这种组合速度虽然最快,但骑起来却是最费力的,其他几种组合虽然速度没有它快,但骑起来的感觉却没有它来得费力。
(课件表格出示各种组合力度情况)想一想,在某种变化的路面上该怎样合理地使用变速自行车呢?【评析:联系课始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模型去解释比赛的结果,通过这一组组计算结果的呈现,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一旦掌握了模型,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就会更加准确、更加全面;同时,联系生活对变速自行车的特性进行了拓展介绍,使学生能客观地认识变速自行车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使用情况,对数学的应用价值有了更深的体会。
】
五、总结延伸
获得发展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自行车,发现并解决了藏在自行车里的数学问题。
实际上自行车从诞生到现在,不断有科学家像你们今天这样去研究它、探索它,让我们来看看自行车的演变过程吧!欣赏自行车演变的图片。
并让学生畅想:如果你作为一个自行车设计师,你还想对自行车作出哪些改进呢? 【设计意图:通过一张张精彩图片的欣赏,学生感受到的不仅是自行车的演变过程,更是对科学创造美好生活的生动体验。
】
根据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再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从解决车轮的问题到转变齿轮的问题的转变,是学生思维上的一个转化,而解决齿轮中的问题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让学生实际操作简易的自行车齿轮模型,把操作、探究和问题的解决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和发现齿轮的关系,同时学生多样化的探究方式和充分交流,也促使他们真正地理解这一重要的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