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式反贫困:中国城市贫困治理的方向

合集下载

中国贫困治理的实践历程和主要经验

中国贫困治理的实践历程和主要经验

* 张力,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办公厅处长;逄强,吉林省延边州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张琦,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 党总支书记、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
32
一、贫困治理的分析维度
从治理理论出发,“治理”强调在众多利益 主体共同发挥作用的领域达到一致目标或取得 一致认可。全球治理委员会 (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 在 1995 年 《我们的全球 伙伴关系》 报告中明确指出,“治理是代理人管 理共同事务多种方式的集合,它是一个包含各 种制度安排的连续性过程”。这个定义表明:第 一,存在多方代理人,即多方利益参与者;第 二,他们有共同的问题需要解决,即不同利益 主体之间面临同样的目标或者需求;第三,问 题的解决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中 包含了正式和非正式机构及其制度安排。贫困 治理是公共治理领域中的重要课题和关键任 务,它同样是基于目标导向或者需求导向的、 由治理主体和治理客体共同参与的、存在多元 化合作方式的过程。下面将从贫困内涵层次、 贫困治理客体、贫困治理主体三个方面出发, 构建我国贫困治理的分析框架,并作为贫困治 理实践阶段划分的理论依据。
(二) 贫困治理客体及其瞄准机制 在明确贫困治理目标的基础上,需要探索 贫困治理客体以及贫困资源分配的瞄准机制。 一方面,要求从贫困本身的内涵出发,合理界 定贫困线的阈值以及用于构建贫困线的内容, 对贫困治理的对象进行瞄准和聚合;另一方 面,要求遵循贫困对象后选择相应的瞄准 机制,从而保障贫困治理资源配置的精准性和 效率性。
经过 8 年持续奋斗,我国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成就斐然,胜利收官。进入 2021 年,我们一 方面需要总结我国贫困治理的决定性成就和历史性经验,为中国特色的反贫困斗争作出阶段性结语,同时为全球贫 困治理事业贡献理论力量、提供现实路径;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开启新的篇章,在总结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的基础 之上,用前瞻性的眼光与思路致力于更深层次的反贫困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 后,我们将消除绝对贫困,但相对贫困仍将长期存在。到那时,现在针对绝对贫困的脱贫攻坚举措要逐步调整为针 对相对贫困的日常性帮扶措施,并纳入乡村振兴战略架构下统筹安排。”这对理论界提出了新的研究任务,比如如 何进一步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如何推动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如何在社会政策角度帮助弱 贫群体建立社会支持等。回首伟大成就,回应未来期盼,本期专题聚焦中国贫困治理思考与前瞻。

城市贫困与反贫困问题

城市贫困与反贫困问题

反贫困政策的实践与效果
社会保障体系
01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贫困人口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减
轻他们在生活中的风险。
教育和技能培训
02
提供教育和技能培训机会,帮助贫困人口提高自身能力,增强
就业竞争力,改善生计。
基础设施建设
03
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高贫困地区的生产力和生
活水平。
反贫困政策的实践与效果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包 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 保险等,确保城市贫困人口的 基本生活保障,减轻他们在医 疗、养老等方面的经济负担。对贫困家庭和偏远地区的孩子 ,提供更多的公平教育机会, 帮助他们通过教育改变命运,
实现社会流动。
改善住房条件
通过公共租赁、住房补贴等措 施,改善城市贫困人口的住房 条件,降低住房压力,提高生
活质量。
改善城市环境与社区发展
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
通过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和管理,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 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应注重城市绿化、环保等方面的工 作,营造宜居环境。
促进社区发展
加强社区建设,提高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凝聚力。政府应加 大对社区公共设施的投入力度,改善社区环境,提高居民的 生活品质。同时,应鼓励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发挥他们的主 体作用。
社会救助和扶贫福利制度:建 立社会救助和福利制度,为贫 困家庭和特殊群体提供帮助和
支持。
然而,反贫困政策的实施也面 临一些挑战
政策覆盖面有限:社会保障体 系、教育和技能培训等政策往 往只能覆盖部分贫困人口,难 以全面解决城市贫困问题。
反贫困政策的实践与效果
资源分配不均:在一些地区,资源分配不均,导致反贫困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

城市贫困问题与反贫困行动探析

城市贫困问题与反贫困行动探析

269区域治理LIVELIHOOD城市贫困问题与反贫困行动探析*长江大学 王家亮摘要:贫困问题不仅存在于农村,城市也有贫困人口,城市贫困十分复杂,阻碍社会前进。

文章先从中国城市贫困的阶段、群体探讨了这一问题的现状,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其次讨论了城市反贫困行动成果和不足之处,最后就中国的城市贫困问题,从战略、制度、政策、行动四个方面试图提出一些可行建议。

关键词:城市贫困;致贫因素;反贫困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595(2020)22-0269-0003《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报告(2018—2019年)》指出2019年有97%的贫困人口脱贫,全国减贫人数超1100万人,中国脱贫攻坚行动取得了关键性的成就。

国家领导人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五次峰会上指出,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7亿多人脱贫,对世界减贫贡献率超70%。

农村贫困是脱贫攻坚的难点和重点,但城市贫困同样值得引起关注。

蒋贵凰/宋迎昌[1](2011)采用绝对值法和恩格尔系数,参照低保情况,估计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贫困人数分别为756万、1657万、1717万、845万,中国城市贫困人口数量庞大。

在中国统计年鉴中,城镇人口是居住在城镇范围内的全部常住人口;乡村人口是除此以外的全部人口。

赵丽红/薛新娅(2010)将城市贫困定义为生活水平达不到平均水平,只能维持远远低于平均生活水平的状况。

在解决途径上,魏后凯/王宁(2013)认为需完善当前城市反贫困的基础,吸取农村参与式扶贫经验,走参与式反贫困道路。

颖涛(2003)指出需建立基本保障、广泛覆盖、多个层次、逐步统一的城市反贫困行动体系。

对解决城市贫困问题具有很大意义。

一、城市贫困问题现状据统计,全球城市人口数量从2007年开始超过农村,预计城镇人口将不断增加,到2030年达到50亿人。

城市化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其中亚、非洲的城市人口将达到最多。

Ravallion ,Chen和Sangraula (2007)分析了近90个中低收入国家数据,估计全球城市居民中有1/3是穷人,占世界贫困总人口的1/4。

我国反贫困政策的建议

我国反贫困政策的建议

个 艰巨 而漫长 的任 务 ,要结 合党 中央 、国务院 的 积 极 的作用 。而 目前 在城 乡居 民之 间 、不 同收 入水 平 的居 相 关政 策 ,全 面 落实科 学发 展观 的思 想 ,实事 求是 ,与 时 民之 问 ,其 子女受 教育 机会 的差 异还 很 大 。因此 ,向全 体 俱进 地制 定 和开 展反 贫困政 策 。对此 ,对 我 国反贫 困政 策 少 年儿 童提 供更 加公 平的受 教育 机会 ,应 当成 为反 贫困 的 提 出以下建议 : 一项 重要措施 。在这 方面 ,有 以下一 些政策措 施可供 考虑 :
提供 更加公 平的教 育机会

o 84. 验证 明 ,教育 水平 对就 业和 居 民收入 有 非常 显著 的 报 2 o ()
响等I题 。 口 l J 5 、扩 大对 农村 劳 动者 的职 业 、技 能 、和劳 务输 出培训 对 农村 劳动 者进行 的农 业技 术培 训 、职 业培 训和 组织 劳务输 出 ,对于 增进农村 的人力 资本 , 高农村 居民收入 、 提 减少农 村 贫困 、促进 劳动 力转 移能 起到 很好 的作 用 。这 些 项 目的覆盖 范 围还 比较 小 ,今后应 该将 开发 农村 人力 资本 作为开 发式 扶贫 的一 项最 重要 内容 进行 推广 。具体 政 策建 议如下 : ()加强 农业技术 的普及 、示范和 推广工 作 ,扩 1 大对农 户 的农业 技术培 训 ,在 免费技 术培 训 项 目中实行 贫 困和低 收入 家庭优 先 的原 则 ,帮助 贫困和 低收 入农 户提 高 经 济效益和 增收能 力 。 ()扩 大对 农村劳动 者的职业培 训 2 和 组织 劳务 输 出的范 围 ,重点推 广将培 训 与劳 务输 出结 合 进 行 的项 目 ,在 今后 若干 年 中逐 步做 到使 有转 移就 业条 件 和意愿 的农村劳 动者都有接受培 训的机 会。

试论我国城市反贫困的路径选择

试论我国城市反贫困的路径选择

是 招用 下 岗失业 人 员 。 2 对城 市 贫 困群体 实行 特 殊 的就业 扶持 政策 .
和谐创业要保证有业可创 , 就业扶持要 向贫困
维普资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群体倾斜 , 在国家现行有关下 岗失业人员就业扶持 政策的基础上, 对家庭贫 困的下岗失业人员 , 特别
的深入 , 城市贫困问题 日 益严重 , 已经对经济发展、
社 会稳定 产生 了重 大 的负 面影 响 , 为社 会 经济 生 成 活 中的不 和谐 因素 和不安 全隐 患 。 构 建社 会主 义 和谐 社 会 , 是 要使 “ 体 社 会 就 全
量, 加强就业保 障 , 帮助 贫 困群体 脱离 贫 困和边
陈晖涛
[ 摘 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 与改革 的深入 , 市贫 困问题 凸显 , 我 国在 构建社 会 主义和谐 社会 的进程 中面临严 峻考 城 使
验。城 市反贫困关 系到社 会大局的稳 定和“ 同富裕 ” 共 发展 目标 的 实现 , 是社会公 平和 正义 的要求 。丈章探 讨 了综合 治理 城市贫 困的路径 选择 , 以期尽早 解决城 市贫困问题 , 努力使越 来越 多的人 分 享经济增 长的成果 , 成全体人 民各尽其 能、 形 各


自谋职 业 ; 四是 鼓 励 非 公 有 制企 业 扩 大 用 人 , 其 尤 乐业 才能 安身 立命 , 就业 是 民 生 之本 , 失 业 而 和不能充 分就 业是 导致 我 国城市 贫 困 的主要 原 因 。 在 中 国当今社 会里 , 劳动依 然是人 们 基本 的谋生 手
1 42
3 %的 G P增长基础上 ,D 增 长速度每提高 2 D GP 个 百分点 , 失业率便下降 1 个百分点 ; 反之 , D G P每下 降1 个百分点 , 失业率便上升 1 个百分点。因此要

中国如何解决城市贫困问题

中国如何解决城市贫困问题

中国如何解决城市贫困问题近年来,中国城市贫困问题日益突出,给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实施扶贫项目、改善基础设施、加强教育和培训、推动产业发展等,从而努力改善城市贫困地区的发展环境。

一、实施精准扶贫项目为了有效解决城市贫困问题,中国政府实施了精准扶贫项目,以确保资源和政策的合理分配。

这些项目根据城市贫困人口的实际情况,通过调查研究、排查梳理等方式,对贫困人口进行精准识别和分类,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支持措施。

政府通过提供低保金、医疗救助、就业培训和技能提升等方式,帮助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和可持续发展。

二、改善基础设施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是解决贫困问题的关键环节。

中国政府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城市贫困地区的交通、供水、电力和通信等基础设施设施。

政府加强了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确保城市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能够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

此外,政府还加强了对基础设施的维护和管理,确保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

三、加强教育和培训教育是改变贫困地区人们命运的重要途径。

为了解决城市贫困问题,中国政府通过增加教育投入,提高城市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

政府加强了对城市贫困地区学校的建设和管理,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教学条件。

此外,政府还通过开展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项目,为贫困人口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和自我发展。

四、推动产业发展产业发展是解决城市贫困问题的重要途径。

中国政府通过鼓励投资、扶持创业和发展产业等方式,推动城市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

政府积极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城市贫困地区的产业项目,提供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来源。

政府还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引导城市贫困地区转型升级,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普遍脱贫。

综上所述,中国政府在解决城市贫困问题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

精准扶贫、改善基础设施、加强教育和培训、推动产业发展等措施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城市贫困地区的发展和改善。

本期聚焦:城市贫困阶层及其聚居区研究——中国城市贫困状况分析及反贫困对策

本期聚焦:城市贫困阶层及其聚居区研究——中国城市贫困状况分析及反贫困对策

收入 4 % 的人 归为相对贫 困人群 。 0 无 论 是 绝 对 贫 困 还 是相 对 贫 困
困可分为 绝对贫 困和相 对贫 困。绝对
贫困通 常指 最低基本 生活没有得 到保
都 反映 了缺 乏足够收入 来维 持一种 社
证 ,温饱 问题 尚未 解决的生存性 贫困 。 会 认可 的生活标准 的状 态 。工业 革命 相对 贫困是指温饱 问题虽 已得到基本
因此对这 一 问题 始终 没有准 确的 答案 。 对 城 市 贫 困 人 口 的 估 算 .离 不
合 范畴 : 从 缺 乏 ”的 角度逐步扩 展 到 社 会排斥 、 社会权 利 、 能力
社会 地位 等 多种 角度的综 合 。城
源和 无法 定抚 养人 的 三无 人 员 构成 的特 殊人 群外 城 市 贫 困群 体主 要来 自国有企 业改 革和产 业调 整失业 的群体 .资源 枯竭型 城市 具有 正常劳 动 能 力的居 民 、退休 较早 仅依 赖退休 金 生活 的老 年人 、流 入城 市 的部分农 村 人 口; 城市 居民中老、弱 、 病 残 、 孤
以来 ,随着科学技术 的发展和 各国城
解 决 但 生活 水平仍低 于社会 公认 的
基 本生活水 平。世界银 行将收入少 于
平均收入 的三分之 一的社会成 员视 为
镇化进 程的加快 .尤其是发 展中 国家 的快 速城镇化使 得城市贫 困问题逐渐 成 为 世 界 性 的突 出的 社 会 问 题 。在
a db i g r r o esr t gcc o c st ee s h r a o e t i aa c r i gt u ain I n rn sf wad s m tae i h i e o rla ete u b np v ry i Ch n c o d n o rn t a o n o o c n iin . A t a t i p o o e o e s e i c c u tr a u e r m h s e t fp v ry m o i r g o dt s o s, t r p s ss m p c f o n e me s r s fo t e a p cs o o e t n t i , l i o n u b n e o o i e e o m e t r f r o c m ed srb to y t m,f rh rc n tu t n o h o i l r a c n m c d v lp n , eo m fi o iti u in s se n u t e o sr ci fte s ca o

参与式扶贫规划概论

参与式扶贫规划概论

巩固了脱贫攻坚 成果
参与式扶贫通过引导贫困人 口积极参与扶贫项目,不仅 提高了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 ,也使他们更加自觉地维护 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 返贫现象的发生。
参与式扶贫的挑战与问题
贫困人口的参与程度有限
扶贫资源有限
社区组织能力不足
政策支持不足
由于贫困人口自身的条件限制 ,如文化程度低、生产技能差 等,导致他们在参与式扶贫中 的参与程度有限,影响了扶贫 的效果。
加强扶贫政策的宣传和培训
01
02
03
提高政策知晓率
通过多种渠道宣传扶贫政 策,确保贫困户了解政策 内容、申请流程和相关权 益。
开展技能培训
针对贫困地区和贫困户的 实际需求,开展职业技能、 农业技术等培训,提高其 劳动技能和就业能力。
促进信息交流
搭建信息交流平台,促进 扶贫政策制定者、实施者 和贫困户之间的信息共享 和交流。
参与式扶贫的理论依据
参与式发展理论
强调发展过程中贫困人口的参与 和决策,认为贫困人口应该被赋 予更多的权利和机会,参与到发 展项目的规划、实施和管理中来。
反贫困理论
认为贫困的根源在于社会经济制 度的缺陷和不平等,反贫困需要 从改善制度环境和提高贫困人口 能力入手,实现贫困人口的可持 续发展。
社区发展理论
社会力量扶贫模式的具体实施方式包括开展社会捐赠、 实施志愿活动、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等。
04
参与式扶贫的成效评估
扶贫成效的评估方法
贫困人口减少率
通过比较扶贫项目实施前后的贫困人 口数量,计算贫困人口减少的比例, 评估扶贫工作的效果。
基础设施建设
考察扶贫项目是否提高了贫困地区的 公共服务水平,如教育、医疗、文化 等。

后扶贫时代贫困治理的三重转变

后扶贫时代贫困治理的三重转变

后扶贫时代贫困治理的三重转变作者:李鑫诚来源:《党政干部论坛》 2020年第12期李鑫诚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贫困的彻底根除。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我国的反贫困事业进入以相对贫困治理为核心的后扶贫时代。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从脱贫攻坚战的“十三五”时期到后扶贫时代的“十四五”时期,贫困治理在目标靶向、治理方略、主体地位三个关键点上发生重大转变。

一、从绝对贫困到相对贫困的目标靶向转变在后扶贫时代,贫困治理的目标靶向从绝对贫困转变为相对贫困。

当然,这种转变的关键在于理解相对贫困不同于绝对贫困的基本内涵与特征,认清我国贫困治理目标靶向转变的历史进程与内在机理。

(一)相对贫困的基本内涵与特征贫困可分为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

绝对贫困是贫困者的基本物质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处于生活必需品匮乏的状态,实际上是一种生存贫困。

相对贫困则指在满足基本生理需求的前提下,贫困人群的生活水平无法达到当地的平均生活水平,无法过上体面的生活。

相较于绝对贫困,相对贫困具有地域分布分散化、人群分布广泛化和致贫原因复杂化三个鲜明特征。

第一,地域分布扩散化。

不同于集中化、区域化的绝对贫困,相对贫困分散在老少边穷地区。

第二,人群分布广泛化。

随着贫困标准调整,相对贫困人群不仅包括已达到现行脱贫标准的部分脱贫人群,还包括城乡的弱势人群、低收入人群,尤其是进城务工的流动贫困人口。

第三,致贫原因复杂化。

相对贫困意味着人们在精神文化、社会归属等方面无法得到满足,意味着人们在接受教育、享受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着多重障碍。

综上,相对贫困的鲜明特征不仅标志着我国贫困治理目标靶向的转变,更意味着我国反贫困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二)贫困治理目标靶向转变的历史进程随着我国反贫困事业的不断发展,相对贫困必然成为后扶贫时代的治理重点。

解决城市贫困问题的可行策略和方法

解决城市贫困问题的可行策略和方法

解决城市贫困问题的可行策略和方法贫困问题一直存在于城市中,给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了许多挑战。

为了解决城市贫困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可行策略和方法。

本文将探讨一些解决城市贫困问题的可行性策略和方法。

一、扩大就业机会和提高就业能力就业是解决城市贫困问题的重要途径。

政府应该加大力度推动各种产业的发展,为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同时,还应该注重提高居民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可以通过开展培训班、技能交流等方式提高居民的职业技能,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二、加强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是改变贫困家庭命运的重要途径。

政府应该加大教育投入,提高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保证每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可以通过提供免费教育、设立助学金等方式解决贫困家庭孩子接受教育的问题。

另外,也可以加强职业教育的发展,培养更多的技能人才,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

三、推动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解决城市贫困问题的长期解决方案。

政府应该加大对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投入,推动清洁能源产业、环保产业等的发展,为贫困地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同时,还应该加强环境保护,减少城市的环境污染,改善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

四、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解决城市贫困问题的保障措施。

政府应该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保障力度,确保他们基本生活水平的可持续性。

可以通过建立低保制度、提供社会救助和医疗保障等方式,为贫困居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五、创新扶贫模式传统的扶贫模式已经无法完全解决城市贫困问题,需要探索创新的扶贫模式。

可以运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分析等手段,精准识别贫困人口,有针对性地提供扶贫措施。

同时,还可以发展社会企业,通过经营企业产生的利润来帮助贫困地区的发展。

六、加强政府的参与和引导作用政府应该扮演好整个城市贫困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参与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政府要发挥政策制定者和资源调配者的作用,为解决贫困问题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

中国城市“转型型贫困”及其治理

中国城市“转型型贫困”及其治理



转 型 型贫 困问题 的提 出
发展造成 了巨大的障碍 。在这种条件下 , 对转 型型贫困现象
成 因的梳理和治理机制 的探讨 , 便显得尤为重要。
自2 0世纪 9 O年代 以来 , 随着经济体制 的调整 , 中国新 的城市贫 困问题开始愈发突出。 尽管贫 困问题广泛存在于不 同社会和不 同的发展时期 , 其 出现 是 由政治 、 经济 、 社会 、 文 化等多方面相关 因素造成的。 但 中国的新城市贫困问题 的形
为一种结构性 贫困现象 , 也难 以在短 时间内被 完全 改变。只有从 建立平等化收入分 配机制 、 健 全社会保 障体 系、 发掘 民间力量和资源 、 加 大人 力资本投 资、 促进 城市经济均衡 化发展 等 多方面入 手 , 设计并 实施与现 实条件相 契合的反 贫 困对策, 才能防止 贫富分化的进 一步扩大, 维护城 市社会的稳定。 关键词 : “ 转型型贫 困” ; 城 市治理 ; 社会转型 ; 中国 中图分类号 : F 2 9 0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3 — 2 9 1 X( 2 0 1 3 ) 2 5 — 0 2 4 0 — 0 3
成却较为独特 , 它是一种结构性贫 困, “ 是在 国家转 型和市场 构建的互 动过程中形成的贫困现象” Ⅲ 。因此 , 它也被称之为
二、 转型 型贫 困现 象的特 征
1 . 被动失业 型贫 困。转型型贫困的形成是体制转轨的结 果。 而作为其 中面对贫困风险的社会个体则始终处于十分被 动 的地位 , 对 于大规模失业局 面的到来 他们既无法 预见 , 也 无力逆转 。与其他很多 国家 的失业型贫 困相 比, 中国的城市
吴 克 领
( 淮 阴师范学院 , 江苏 淮安 2 2 3 3 0 0 )

中国的反贫困政策与减贫战略

中国的反贫困政策与减贫战略

中国的反贫困政策与减贫战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减贫问题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中国的反贫困政策与减贫战略,也成为了国际社会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对中国的反贫困政策和减贫战略进行探讨。

中国反贫困政策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采取了多种反贫困措施。

首先,加强了对贫困地区的投入力度,加大对基础设施、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方面贫困地区的支持。

其次,全面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实施产业扶贫、搬迁扶贫、生态扶贫、教育扶贫等多种扶贫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第三,加强扶贫资金和统计数据的监管,严格遵守财政预算制度和财政拨付规定,防止资金的滥用和浪费。

第四,建立了扶贫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对扶贫工作实施全面、科学、严格的考核和评价,确保扶贫工作取得实效。

中国减贫战略解析2015年,联合国成员国通过可持续发展目标议程,确定了国际减贫目标:到2030年全球消除极端贫困和饥饿。

中国政府积极响应成为其中一个积极参与者,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扶贫开发法》、《关于深化改革加强脱贫攻坚工作的意见》、《国家脱贫攻坚战略与行动计划(2016-2020年)》等系列文件,提出了“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战略思路。

所谓“精准扶贫”,就是针对贫困人口的身份、家庭条件、致贫原因等,进行精准分类识别,制定个性化帮扶措施。

这种方法,突破了以往扶贫的简单模式,避免了资源和资金的浪费。

通过精准扶贫,将贫困人口逐一纳入扶贫政策,帮助他们改变困境,让他们建立起自立的能力,最终实现脱贫致富。

另外,中国还注重了贫困地区的产业扶贫。

从多个角度开展扶贫行动,重点关注贫困家庭的增收。

针对不同的贫困地区,采用不同的扶贫模式,促进农村产业的发展,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的转型升级,使贫困户实现持续增收,在实现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

中国反贫困政策的成效在中国近年来反贫困战略的实施下,减贫成果显著。

据中国官方数据显示,2012年至2019年末,全国贫困人口由9899万人减少至551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至0.6%。

《城市贫困的现状与原因分析[五篇范例]》

《城市贫困的现状与原因分析[五篇范例]》

《城市贫困的现状与原因分析[五篇范例]》第一篇:城市贫困的现状与原因分析城市贫困的现状与原因分析在如今快速发展的中国,贫困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中国的贫困不仅仅表现在区域差异上,如东富西贫,城市发展快于农村,就是在发达的城市中也有大量贫困现象存在,城市贫困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政府也在积极地寻求方法解决这一问题。

了解城市贫困就要了解其现状,产生原因以及解决的措施。

一、城市贫困现状:城市贫困是指生活在城市中低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水平的人群,其中包括因产业结构调整而导致的失业人群、进城务工人员、孤寡老人、流浪儿童、乞讨者等。

根据202x年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4》中显示贫困可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绝对贫困通常指最低基本生活没有得到保证,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生存性贫困。

相对贫困是指温饱问题虽已得到基本解决,但生活水平仍低于社会公认的基本生活水平。

202x年以来,中国对贫困问题的关注开始更多地转向城市,众多数据和现象显示出中国的城市贫困问题正处于日益严重的阶段。

据202x年第四季度民政部公布的数据,中国进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为2311.1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为每人每月251.2元,最低生活保障支出水平为每人每月179元。

202x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中国截至202x年底的城镇人口数为62186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75元。

另外,从国家统计局、民政部和一些地方政府开展的调研情况看,城市贫困人口比例在7.5%-8.7%之间。

根据数据,以8%的比例采用比例法计算,目前中国城镇贫困人口大约为5000万人,是目前低保标准和受保人数的2倍左右。

目前我国的城市贫困有两大特点:1、城市贫困人口数量上升速度快。

1978年前,由于“铁饭碗”和城乡割据的二元体制的双层保障,城市几乎是不存在贫困的。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向深层次发展,城市贫困问题开始突显出来,也正逐步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参与式治理视野下贫困地区农民参与扶贫项目的机制研究

参与式治理视野下贫困地区农民参与扶贫项目的机制研究

参与式治理视野下贫困地区农民参与扶贫项目的机制研究摘要:在我国,扶贫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政府一直是扶贫参与主体的重要角色。

精准扶贫是一项国家战略,从救济式扶贫、开发式扶贫到参与式扶贫,是一种扶贫模式的转变。

传统贫困治理政府一直是扶贫治理的主导角色,随着参与式发展理念的引入,参与式扶贫治理在精准扶贫和农民脱贫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通过对相关理论的梳理,具体实施过程的研究以及精准扶贫中呈现的现实困境,积极寻找解决扶贫的真正之道,使得贫困地区的农民不再只作为扶贫政策的接受者,而是作为扶贫的重要参与者,在整个扶贫治理过程中起到相应的作用,进而改善治理贫困的局面。

关键词:参与式治理;农民参与;扶贫项目;参与式发展一、参与式扶贫概念扶贫作为一项国家治理贫困的行为,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相关的政策解决贫困地区人口经济、生活的困难,克服社会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社会分化的严重性。

在我国扶贫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政府一直是扶贫参与主体的重要角色。

精准扶贫作为一项国家战略,被推到前沿。

与传统政府主导的单一扶贫模式不同是另一种扶贫,参与式扶贫模式,也称为“参与式发展”,是参与式发展理论被应用于解决贫困地区经济生活困难的实践。

参与式发展理论应用于我国扶贫实践中,具有整体性、系统性运作的特点。

参与式扶贫需要对贫困地区困难人口的生活状况进行调查,从而为参与式发展扶贫提供有效的模式创建基础和条件,从当前的扶贫情况来看,资源存在严重的匮乏性,区域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了一定扶贫资源分配的不平衡,因此需要政府确定扶贫的目标、扶贫对象的实际需求,从而制定相应的扶贫资源的分配决策和扶贫方案。

一项扶贫项目的实施会出现多元化的扶贫效果,所以在扶贫工作中,还需要注重对扶贫结果的反馈。

在扶贫工作中,政府、社会组织和贫困人员都是扶贫工作的参与者,从而形成一个扶贫与脱贫的共生系统和协作网络。

一项参与式项目的扶贫是具有多元化的,其决策的过程本身具有参与性和民族性,同时决策的方式也有多种形式。

我国城市相对贫困呈现的新特点及治理对策

我国城市相对贫困呈现的新特点及治理对策

我国城市相对贫困呈现的新特点及治理对策作者:关信平来源:《人民论坛》2021年第18期【关键词】相对贫困城市贫困贫困治理【中图分类号】F126 【文献标识码】A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后,新的相对贫困问题将成为未来我国反贫困行动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的要求,这是对我国下一步反贫困行动提出的新任务,同时也是基于世界反贫困规律而提出的新方向。

未来的反贫困行动必须建构长期稳定的反贫困制度体系和行动体系,并且要将贫困治理的主戰场从以农村为主扩展到城乡兼治。

因此,在制定新的贫困治理方案时,需要清楚地把握当前我国城市中有哪些相对贫困者和高风险的困难群众,以及城市相对贫困问题具有哪些新的特点。

相对贫困与绝对贫困并非两种不同的贫困现象,而是人们对贫困现象和贫困问题的两种不同的认知角度。

从实际情况看,目前我国城市存在以下几类贫困人口。

第一,受保障的基本生活困难人群。

这类人群主要包括城市中的低保对象和特困供养人员,他们需要长期依赖社会救助制度的帮助才能维持基本生活。

这一群体目前总人数在800万人左右,不足城市常住人口的1%。

这部分人获得了较完整的保障,能够满足各方面的基本需要,但总体上看生活水平仍然比较低下。

第二,低收入家庭、支出型贫困家庭以及临时困难家庭。

首先是低收入家庭,即家庭人均收入略高于低保标准,无法被纳入低保对象,但生活仍然相当困难的家庭,也被称为“低保边缘户”。

目前各地已经较为普遍地按照当地低保标准的150%或200%建立了低收入家庭的地方标准,并对低收入家庭提供一定的社会救助待遇。

但在国家层面上尚未建立专门针对低收入家庭的完整社会救助制度,地方政府一般也还没有对低收入家庭进行建档立卡,因此目前还没有低收入家庭规模的确切数据。

如果按照低保标准的200%为低收入家庭标准的话,大致估算这类家庭人数应该不低于总人口的10%。

其次是支出型贫困家庭,即由于大病、重残、多子女上学等大额刚性支出而导致经济陷入困境的家庭。

论文综述中国城市发展与治理的现状,问题与展望

论文综述中国城市发展与治理的现状,问题与展望

论文综述中国城市发展与治理的现状、问题与展望1、概述中国城市化已经快速增长了28年。

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以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的速度快速推进。

在此过程中,中国的城市发展与城市治理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改变,包括:城市化水平由1978年的18%,提高到目前的43.9%,城镇人口从1978年的不到2亿人上升到2006年的5.77亿人;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在社会经济转型的背景中,中国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西方先进的城市治理理念开始渗透到中国的城市管理领域;以3S 技术为代表的城市信息化等新的城市管理模式正在得到大力推广等等。

但是,正是城市化长期快速大规模的发展,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不断积累,产生了一些不健康的因素。

2、主要问题(1)中国城市化面临的制度障碍中国当前还没有构建一个有利于城市化进程的制度框架,其中最为直接、最严重的制度障碍是:1、户籍制度:进入城市就业的异地农村居民不能公平地得到城市户口,而拥有城市户口是享受城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基本条件。

户籍制度的门槛将大量农民拦在城市之外。

2、社会保障制度: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执行力度非常低,执行范围也非常小,绝大部分城市的农民工仍然难以在事实上加入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基本生活保障。

3、土地制度:(1)没有建立起城乡之间土地资源的良性互动;(2)城市政府没有建立起规范的一级土地市场和土地储备制度;(3)集体土地转化为国有土地过程中,一个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有待形成;(4)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长期没有得到有效培育和发展。

4、公共住宅:城市的公共住宅将农民工排除在外,导致进入城市的农民长期居无定所。

5、教育与培训:(1)农民工的子女在许多城市的基础教育保障制度不够健全;(2)大量的农民工在企业中享受不到职业培训,其技能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6、城市设置工作长期停滞。

由于原有的城市设置标准不合理,新的标准没有颁布,导致中国在1998~2005年长达7年的时间没有增加一个新的城市,已有的大城市不断膨胀,中小城市严重短缺,科学合理的城市规模结构和城市体系格局难以形成。

反贫困的意义和经验

反贫困的意义和经验

反贫困的意义和经验
一、消除贫困,促进共同富裕
消除贫困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前提。

通过扶贫工作,可以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缩小贫富差距,推动社会公平和和谐发展。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落后是导致贫困地区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提高贫困地区的生产能力和生活水平,改善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条件,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三、推进产业扶贫
产业扶贫是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之一。

通过扶持特色产业、引进龙头企业等方式,可以增加贫困人口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同时也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四、加大教育投入
教育是改变命运的关键因素之一。

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可以提高贫困人口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市场竞争和社会变化,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

五、提高医疗保障水平
医疗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重要保障之一。

提高贫困地区的医疗保障水平,可以为贫困人口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减少因病致贫的现象,同时也能够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在贫困地区扎根发展。

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农村人居环境是影响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可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让他们享受到更加美好的生活体验,同时也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到农村创业发展。

七、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
乡村治理体系的建设是维护农村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

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可以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的组织力和凝聚力,让村民有更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同时也能够为农村的发展提供更加稳定的政治环境。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我国反贫困的三大新趋势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我国反贫困的三大新趋势

引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奋斗目标。

而其中的最大的难点可能就是反贫困问题。

换言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首先应关注贫困问题。

因为任何一种小康都不可能建立在贫穷的基础之上。

因此,我国的剩余贫困态势如何发展,将直接关系到解决剩余贫困问题相关政策或对策的制定。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我国的贫困问题在其发展趋势上呈现出以下新趋势。

1衡量贫困的水平指标将呈刚性上升趋势,并会以相对贫困为主要衡量标准一般而言,经济的发展势必带来一国人们收入水平以及生活条件的改善。

因此,为落实我国的共享发展的经济理念,穷人的衡量标准也必将与物价指数挂钩。

这也是全世界各国治理贫困的一般规律性。

在发达国家,伴随着一国的经济增长和发展,贫困的标准也会呈现出高位化的变化趋势。

比如,在美国,以四口之家的贫困线标准为例,1947年的贫困线标准为2000美元,1983年则上调到10178美元,1999年更是上调到17029美元。

进入21世纪以来,从2000至2005年,其贫困线标准分别依次上调为7603美元、17650美元、18244美元、18810美元、19157美元和19350美元,2011年调整为27937美元。

[1]一般而言,在我国,关于我国农村贫困的衡量标准,有绝对贫困标准和相对贫困标准。

其中,绝对贫困标准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或生活方式条件下,个人或家庭的日常生活水平不能达到一种全社会可以接受的最低临界点状态。

比如,1985年我国农村贫困的衡量标准是人平均年纯收入为200元人民币。

到了1995年上调到530元,10年间增长165%。

进入21世纪,更是不断调整。

其中,2000年调整为625元,到了2010年调整到1274元。

特别是到了2011年,以2010年的不变价为准,我国农村的贫困线标准上调到2300元。

该标准比2009年提高了92%。

[2]但与世界银行的标准仍存在差距。

[3]就实践而言,我国长期都依据每人每天摄入热量2100大卡路里来推算贫困标准。

扬州市高邮市高邮经济开发区社区工作者招聘考试试题汇总2024

扬州市高邮市高邮经济开发区社区工作者招聘考试试题汇总2024

扬州市高邮市高邮经济开发区社区工作者招聘考试试题汇总2024(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姓名:________________ 准考证号:_______________一、单选题1.蒋某(男)想收养弟弟的女儿小雨为养女。

根据《收养法》的规定,蒋某的收养行为应当符合的条件是()A.蒋某未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收养子女的疾病B.小雨不满14周岁C.蒋某与小雨的年龄应相差40周岁以上D.小雨的生父母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小雨【答案】:A2.()是社区建设的核心,是心脏,是发动机,是实行社区居民自治的最主要部分。

A.社区党建B.社区服务C.社区治安D.社区组织建设【答案】:D3.应街道办事处邀请,某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进驻社区,协助其开展议事协商工作。

该机构社会工作者采取“接触技巧”与社区居委会建立信任关系。

下列做法中,不适宜的是:A.适当交流日常生活,营造轻松氛围B.介绍机构为社区及居民服务的宗旨C.寻找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延伸讨论D.展示专业的理性和权威,影响对方【答案】:D4.面向整个社区与所有社区居民开展工作、侧重社区全面发展的工作方法是()。

A.社区工作B.小组工作—1 —C.个案工作D.社会行政【答案】:A5.我国城市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是()。

A.街道办事处B.居民委员会C.社区工作站D.社区服务中心【答案】:B6.关于社区社会组织的内涵,说法正确的是()。

A.社区社会组织的活动范围通常不限于本社区B.退出社区社会组织时需经过批准C.社区社会组织要在法律、法规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活动D.社区社会组织成员可以是本社区的居民,也可以是本社区以外的居民【答案】:C7.老李车祸致残后,始终无法接受现实,心情沮丧,对生活丧失信心。

社会工作者小刘得知上述情况后,着手为老李提供服务。

在与老李建立专业关系的过程中,小刘恰当的做法有()。

A.同情老李的处境B.接纳老李沮丧的情绪C.要求老李接受现实D.相信老李的改变能力【答案】:B8.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是我国()的需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来 中 国的城 市 贫 困人 口规 模 在不 断 扩 大 , 城市 贫 困状 况 呈 不 断 恶 化 趋 势 ( 胡鞍钢 和常志霄 , 2 0 0 0 ; 林 卡和 范晓 光 , 2 0 0 6 ) 。 ]
后, 城市贫困和低 收人群体不 断扩大 , 日益成为 影 响社 会 和谐 稳 定 的重 要 因素 。当前 , 中国 已进 入城 市 与农 村 反 贫 困并 重 的新 阶段 。在 新 时期 。 如何统筹城乡反贫 困将是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 面 临 的重大 战 略问题 。


中国城 市贫 困状 况与反 贫 困进展
( 一) 当前 中国的城 市贫 困状况
中国 的城 市贫 困问题 是 在 改革 开 放后 。 随着 城市 化进 程和 市场 化改 革 日益 凸显 。据 世 界银行 ( 1 9 9 3 ) 的研 究 , 1 9 8 1 -1 9 9 0 年 中国城市贫 困人 口在
中国的城市贫 困人 口不仅规模较大 , 仅城市
低保 人 口就 在 2 0 0 0万人 以上 ( 见图 1 ) , 而且 人 口
基金项 目: 本 文为作者 向中国国际扶贫 中心与亚洲开发银行于 2 o 1 3 年6 月在江苏 宿迁联 合举 办的“ 亚洲城市贫困与包容性城市 国际政策研讨会” 提交的论 文 , 是中国社 会科学 院创新 工程项 目 《 城镇化质量评估与提升路径研究》 的阶段性成果 。 作者简介 : 魏后 凯( 1 9 6 3 一) , 中国社会科学 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 、 研究员 , 中国社会科 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 中国 社 会科学院研究 生院城 市发展 与环境研究 系主任 、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王宁 ( 1 9 8 6 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 究生院博 士生 。
参与式反贫困 : 中国城市贫 困治理的方向术
魏后 凯 王 宁
(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 究所 , 北京 1 0 0 0 2 8 )
摘要 : 随着城市化 的快速推进和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 , 中国的城市贫困问题 日益 凸显 。近年来 , 中 国城市贫 困治理取得 了较大进展 , 已经初步形成 了以基本生 活保 障为基础 , 专项救助相配套 、 应急求助 、 社会互助为补充 的综合性 、 多层次 的社会救助体系 。 同时 , 参 与式规划逐步得到重视 。 未来 中国的城市贫 困问题将更加复杂 , 并 呈现出长期化趋势 。为有效应对 日益严重 的城 市贫困状况 , 应在继续完善现有相
关反贫 困措施 的基础上 , 认真 吸取农 村参与式扶贫 的经验 , 重视参与式规划 的作用 . 走参与式反贫 困的
道路 。
关键词 : 参 与式规划 ; 城市贫困 ; 贫 困治理
中 图分 类 号 : D 0 3 5 . 5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1 — 8 6 2 X ( 2 0 1 3 ) 0 5 — 0 0 0 9 — 0 0 9
由。 i l l 在现实 中。 这种可行能力集中体现在就业方 面, 因此反贫困的核心在 于贫困者就业能力 和就 业机会的提升 。当然 , 可行能力是一个综合性 的 概念, 并 非 仅 局 限 于物 质方 面 , 还 应 扩 展 至 居 住 环境 、 权益保障 、 精神贫 困等方面 。 应重视贫困者 的不 同需 求 。过 去 中 国的贫 困人 口主要 集 中在农
贫困是一个多维度 的综合性概念 。最初人们
通 常把 贫 困单 纯 理解 为 收入 贫 困。 阿玛 蒂 亚 ・ 森 ( 2 0 0 2 为贫 困是指 基 本 可行 能力 的被 剥 夺 . 而 不 仅 是 收入 的低 下 。所 谓 可行 能力 , 是 指 一个 人 所 拥 有 的 、享 受 自 己有 理 由珍 视 的 生 活 实 质 自

弘 淮粥 理 2 0 1 3 . 5
分 布 具有 典 型 的行业 和地 域 特征 ( 主要 集 中于 偏 低 技 能 劳动 密集 型行 业 以及 分布 在 中西 部 地 区 , 且 向 中小 城 市集 中) , 人 口结 构呈 现 多元 化 趋势 。 其中. 一 个 重要 变化 是 以农 民工 群体 为主 的流 动 劳动 力正加 入城 市贫 困大军 。截 至 2 0 1 2年底 , 全 国农 民工 总量 约为 2 . 6 3亿人 , 其 中外 出农 ∞ 姗 2 民工2 咖 超
村 地区 , 城 市 贫 困并 不 是 突 出 问题 , 但 近 年 来 随 着 城 市 化 的快 速 推 进 和 农 民市 民化 进 程 严 重 滞
5 0 万至 3 9 0 万之间, 贫困发生率平均为 0 . 5 %。 [ ] 而
目前 中 国的城 市 贫 困人 口规 模早 已超 过千 万 : 按 城 市 居 民最低 生 活保 障标 准 ( 较 低 水 平 的贫 困 线) 计算 , 截至 2 0 1 2年 底 , 中 国共 有 城 市 低 保 对
象1 1 1 4 . 9 万户 、 2 1 4 3 . 5 万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 布的 2 0 1 1 年《 城市蓝皮书》 估算 , 2 0 0 9年中国城 市贫 困人 口有 5 0 0 0 多万 ,数倍于城 市低保人 口 规模 ( 潘 家华 、 魏后 凯 主编 , 2 0 1 1 ) 。 [ 3 ] 可 以认 为 , 近
2010房等政策性住房和各类棚户区改造安置房魏后中国基本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凯李景国主编2012中国城镇保障性住房及其针对的群体保障性住房类型廉租房公共租赁房经济适用房不属于低收人群体但住城市特困家庭只租买不起商品房的中低中等收入家庭及定向针对贫困人群类型房困难人员包括大学毕不售且限户籍业生和外来务工人群收入家庭属夹心层购买拆迁户注
城 市边 缘 ; 他们 的贫 困还会 影 响到 子 女 的教 育 和
生存 环 境 , 形成 “ 贫 困的再 生产 ” ( 林卡 和 范晓 光 , 2 0 0 6 ) 。另一 需要 关 注 的群 体 就是 伴 随 中 国快速 老 龄 化 而 来 的 老 年人 口 ,这 一 群体 容 易受 到 冲 击, 陷入贫 困 的可能性 较 高 ( 于学军 , 2 0 0 3 ) 。 据 第 六次 全 国人 口普 查数据 , 2 0 1 0年 中 国城 镇 6 O ∞ 1 ∞ 咖 l ∞ 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