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轮》重难点突破
热点考点03 “滑轮”专题总结与突破-备战2019初中物理力学热点考点突破
热点考点03—“滑轮”专题总结与突破:考点分析“滑轮”的相关知识,是全国各省市重点考查的力学知识点,在中考中占分比例较大,包涵的内容较多,难度较其它力学知识点更大些;滑轮的相关知识在中考中,主要在“多选题”、“填空题”及“力学压轴型”计算题中考查,有的省市在实验题中也会对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考查。
(本知识点有关滑轮组压轴题计算题型,可参阅“滑轮压轴型计算题”专题)考点突破1:定滑轮实质是:动力臂等于阻力臂的等臂杠杆,动滑轮的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的省力杠杆。
2:定滑轮不能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而动滑轮不能改变力的方向但可以省一半的力。
对于定滑轮无论沿哪个方向拉由于动力臂均为定滑轮的半径所以力的大小相同。
而对于动滑轮在竖直方向拉时拉力的力臂为圆的直径由于力臂最大,所以所用的力最小,不考虑动滑轮的重力及绳重和摩擦,最多可省一半的力,当倾斜拉绳子时,由于拉力的力臂变小,所以拉力越来越大。
3:滑轮组即可以省力又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且对于滑轮组其省力情况取决于绕过动滑轮的绳子的股数,对于同一个滑轮组,绕过动滑轮的绳子股数越多越省力4:当用细绳通过滑轮向上拉物体且人随物体一起移动时此时拉力的大小F=G物+G人/n+1(n指动滑轮两侧的绳子的股数)。
5:对于同一滑轮组其机械效率的高低取决于三个因素:物体的重力,动滑轮的重力,滑轮与绳子及轴的各种摩擦;在控制变量的情况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物体的重力成正比,与动滑轮的重力及摩擦均成反比;对于同一个滑轮组提高机械效率最简单的方法是:增加物重。
注:滑轮的计算通常有以下几种题型:此专题,必须掌握常见的滑轮的相关题型及常见的计算公式,正确分析物体受力情况,对于较复杂的题目型还应列出方程组去求解,常见的滑轮计算题有以下几种常见的题型:题型一:物体在滑轮组的作用下上、下移动的题型:1:如图所示对于此种装置图中,求绳子末端拉力F的几种方法是:⑴F=G物+G动/n{不计各种摩擦}其中n指绳子的股数⑵由η=G物/nF可推知:F=G物/nη⑶由P=FV拉得F=P/V拉其中的V指绳子移动的速度,不可代入物体移动的速度。
初中物理滑轮运动技巧教案
初中物理滑轮运动技巧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掌握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2. 学会使用滑轮组,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滑轮组。
3. 能够运用滑轮运动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滑轮的工作原理。
2. 通过分析滑轮的受力情况,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感受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 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实事求是的精神。
3. 培养学生关爱生命,注重安全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2. 滑轮组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1. 滑轮组的设计与分析。
2. 滑轮运动在实际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滑轮小实验,引发学生对滑轮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滑轮的定义、分类和基本工作原理。
3. 课堂讲解:讲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原理和特点,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4. 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组装滑轮组,并观察滑轮组的工作过程。
5. 课堂讨论:分析滑轮组的优缺点,探讨如何设计滑轮组以满足不同情况的需求。
6. 案例分析:运用滑轮运动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货物提升、水位调节等。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滑轮运动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8.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滑轮运动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滑轮运动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关爱生命的意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滑轮难点突破
F 滑轮难点突破F=G F 甲=G/2 F 乙=G/3二、关于滑轮组的组合:1、在图1中要求组合成滑轮组,其中F= G/2;2、在图2中要求组合成滑轮组,其中F= G/3;3、在图3中要求组合成滑轮组,其中F= G/4;4、在图4中要求组合成滑轮组,其中F= G/5;从图中连接绳子的过程可以得出结论:当绳子段数为偶数(2,4,6,…)时,绳子应该从___________开始连接;当绳子段数为奇数(3,5,7,…)时,绳子应该从___________开始连接;即有:奇_____偶_____图2 图1 图3 图4三、确定吊起动滑轮的绳子段数:确定吊起动滑轮的绳子段数n 的方法有两种:①利用物重物G 与动力拉F 的比值拉物F G 来确定,即拉物F G n =;②利用动力作用点(或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 与重物(或阻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h 的比值h s 来确定,即h sn =。
但无论采用哪种方法确定,吊起动滑轮的绳子段数n 都应为整数,若n 不为整数,在取值时应按“进位取整数”的原则取成整数。
如果滑轮组已知,如何判断吊起动滑轮的绳子段数n 呢?可用“横线切割法”:在滑轮组图中的动、定滑轮之间的动滑轮上方作一横直线,将动、定滑轮分开(如图1和图2所示),则直线的下方与动滑轮有直接联系的绳子根数即是承担动滑轮和重物总重力的绳子段数n 。
图1图2练习:右图中甲和乙都是由一只定滑轮和一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但是它们有不同点。
请回答:(1) 滑轮组能改变动力的方向,而 滑轮组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2)甲滑轮组有 段绳子承担物重,乙滑轮组有段绳子承担物重, 滑轮组更省力些;(3)如果都使物体上升h 高度,那么甲滑轮组的绳端必须向下移动 ,乙滑轮组的绳端必须向上移动 。
八年级物理下册《滑轮》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滑轮》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滑轮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2. 让学生掌握滑轮的原理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滑轮的定义、分类、特点和原理。
2. 教学难点:滑轮组的应用和力的计算。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滑轮的奥秘。
2. 利用实验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滑轮的工作原理。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滑轮演示实验器材、PPT课件。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出示滑轮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请大家看看这个滑轮,你们能说出它的特点吗?”1.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板书。
2. 探究滑轮的分类和特点2.1 教师提问:“滑轮有哪些分类?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2.2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2.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并板书。
3. 滑轮原理的解释3.1 教师演示滑轮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请大家观察实验现象,谁能解释一下滑轮的工作原理?”3.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讲解滑轮的原理。
4. 滑轮在实际中的应用4.1 教师提问:“滑轮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请大家举例说明。
”4.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
5. 滑轮组的应用和力的计算5.1 教师提问:“当滑轮组合使用时,如何计算所需的力?”5.2 学生回答,教师讲解并演示滑轮组的应用和力的计算方法。
6.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7. 布置作业教师布置与本节课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滑轮组的工作原理和力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初中物理滑轮授课教案
初中物理滑轮授课教案1.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理解它们的作用;学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分析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动手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定滑轮、动滑轮及滑轮组的作用及特点。
2. 难点:动滑轮的支点位置的确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自制教具“神奇的盒子”,通过盒子用一个钩码提起两个钩码,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打开盒子,展示内部构造,引入滑轮的概念。
2. 新课讲授(1)滑轮的概念:引导学生观察教具,总结出滑轮的定义:绕轴转动的、边缘有槽的轮子。
(2)认识两种滑轮:演示实验,展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使用过程,让学生观察滑轮的轮轴,总结出两种滑轮的特点。
(3)定滑轮的工作特点:分析定滑轮的使用过程,引导学生发现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省力。
(4)动滑轮的工作特点:分析动滑轮的使用过程,引导学生发现动滑轮可以省力,但费距离。
3. 实验探究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过程,验证滑轮的工作特点。
4. 滑轮组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滑轮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吊车、升国旗等,让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及滑轮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滑轮的定义、特点及应用。
2. 完成课后练习,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为学习轮轴作准备。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使学生掌握滑轮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滑轮知识点总结详细教案
滑轮知识点总结详细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滑轮的定义和结构2. 掌握滑轮的工作原理和应用3. 掌握滑轮的计算方法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二、教学重点1. 滑轮的定义和结构2. 滑轮的工作原理和应用3. 滑轮的计算方法三、教学难点1. 滑轮复合系统的计算2. 实际问题的应用四、教学过程1. 滑轮的定义和结构(1) 引入滑轮的概念,介绍滑轮的定义和基本结构(2) 通过实物展示和图片解说,让学生对滑轮有直观的认识2. 滑轮的工作原理和应用(1) 通过动画或实物演示,向学生解释滑轮的工作原理(2) 介绍滑轮在机械传动中的应用,如提升机、吊索等(3) 让学生分组探讨不同应用场景下滑轮的作用和实际效果3. 滑轮的计算方法(1) 介绍滑轮的力学原理,如张力、摩擦等(2) 通过示意图和计算公式,讲解滑轮的计算方法(3) 给学生布置相关练习题,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计算方法4. 滑轮复合系统的计算(1) 介绍滑轮复合系统的概念和特点(2) 通过实例分析,讲解复合系统的计算方法(3) 引导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复合系统的计算问题5. 实际问题的应用(1)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滑轮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2) 引导学生讨论滑轮在工程设计中的优化方案(3) 提供实际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加深对滑轮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五、教学方法1. 示教法:通过实物展示、图片解说等形式,直观地向学生介绍滑轮的定义、结构和工作原理2. 讲授法:通过讲解滑轮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向学生传授知识3. 实践法:通过练习题和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滑轮的计算方法和应用技巧六、教学工具1. 实物样品:滑轮的实物样品,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其结构和特点2. 图片资料:滑轮的结构示意图、工作原理动画等图片资料3. 计算工具:提供给学生使用的滑轮计算公式和计算器4. 课件:制作相关知识点的PPT课件,便于学生跟随教学内容七、教学评价1. 练习题测试:布置滑轮相关的练习题,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2. 实际问题解决: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3. 课堂表现: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评价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八、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是否贴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实际应用2. 学生对滑轮的理解和掌握情况3. 教学方法和工具的有效性和合理性通过以上详细教案,可以让学生系统地学习滑轮的知识,掌握滑轮的工作原理和计算方法,提高他们在工程领域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1.2滑轮(第二课时)—苏科版九年级上册教案
教案:11.2 滑轮(第二课时)—苏科版九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苏科版九年级上册的11.2滑轮(第二课时)。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滑轮的原理、滑轮的分类、滑轮组的使用以及滑轮在实际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滑轮的原理,掌握滑轮的分类和滑轮组的使用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滑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滑轮的原理、滑轮的分类、滑轮组的使用。
难点:滑轮组在实际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滑轮组、绳子、重物、多媒体设备。
学具:笔记本、彩笔、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滑轮,如吊车、晾衣架等,引导学生思考滑轮的工作原理。
2. 知识讲解:讲解滑轮的原理、分类和滑轮组的使用方法。
3. 例题讲解:通过多媒体展示滑轮组的应用实例,如吊车原理,讲解滑轮组在工作中的优势。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设计一个滑轮组,用以提升重物,并计算提升过程中的力的大小。
5. 动手操作:学生分组进行滑轮组的组装和实验,观察滑轮组在不同组合下的工作效果。
6.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实验心得,讨论滑轮组在实际中的应用场景。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滑轮原理:……滑轮分类:……滑轮组使用:……七、作业设计1. 请用彩笔在笔记本上绘制一个滑轮组的示意图,并标注各部分的名称。
2. 请写一篇短文,介绍滑轮组在生活中的应用,并举例说明。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对滑轮有了直观的认识,通过知识讲解、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动手操作和课堂讨论等环节,使学生掌握了滑轮组的使用方法。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下一步需要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
拓展延伸:让学生调查生活中其他利用滑轮原理的设备,了解其工作原理和优势。
重点和难点解析:滑轮组的使用方法滑轮组是滑轮的一种组合形式,它将单个滑轮的优势进行了整合,使得滑轮组在提升重物时具有更高效的优势。
《滑轮》重难点突破
《滑轮》重难点突破一、教学内容分析滑轮是学生知道但是并不熟悉的一种简单机械,可是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又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节是在学习了二力平衡、功和功率、杠杆这些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功和功率学习的延续,是对简单机械学习的深化。
为机械效率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是本章的核心内容之一。
本节内容由“定滑轮和动滑轮”“滑轮组”两部分构成,教学的重点是研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教学的难点是滑轮组。
要引导学生完成好研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特点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找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加深对滑轮的认识,并为学习滑轮组做好知识准备。
本节内容宜采用以观察、实验操作为主的教学方法。
在研究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作用、原理时,应该从实验和理论两个方面进行。
首先,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作用,这是研究问题的主线。
其次,将滑轮作为变形的杠杆看待,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来分析定滑轮、动滑轮作用。
二、重难点突破1.定滑轮和动滑轮突破建议:教学的第一环节是导入,通过生活中人们向高处运送木料或预制板的情景再现,创设学习情景,导出课题。
第二环节是感受、认识动定滑轮。
通过展现学校升旗时的情景图片和工人师傅吊木箱情景图片,让学生说出在这两种活动中轮子的情况有何不同,从而得到滑轮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轴的位置固定不变的称为定滑轮,一类是轴的位置随被拉物体一起运动的称为动滑轮。
通过上述两种场景的再现,学生自然会有疑问:为什么在这两种情况下要用两种不同的轮子,这两种轮子难道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吗?从而自然地过渡到下一环节的学习。
第三环节是探究动定滑轮的特点。
在这一环节通过实验的设计归纳,可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集体意识,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可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研究定滑轮特点时,要给学生提供重一些的钩码,这样能减小因弹簧测力计的重力和轮与轴间的摩擦而产生的误差。
在研究动滑轮特点时,要指导学生使跨过动滑轮的两段绳竖直且平行,而且仍要给学生提供重一些的钩码进行实验。
初中物理人教版滑轮教案
初中物理人教版滑轮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和特点。
通过探究,知道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本质及其作用。
知道简单机械的一些应用,如轮轴和斜面也能省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通过探究,培养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
通过讨论交流、实验探究,增强学生之间的协作意识和团结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索物理学原理。
了解简单机械的广泛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定滑轮、动滑轮的本质及其作用。
2. 教学难点:滑轮组的装配及省力情况。
三、教学方法采用综合启发法、探究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交流等方式学习滑轮的原理和应用。
四、教学用具滑轮、细线、钩码、铁架台、弹簧测力计、长木板、长方体木块。
五、教学过程1. 复习巩固:提问:省力杠杆的特点,费力杠杆的特点,等臂杠杆的特点?2. 创设情境: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杠杆,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的其他机械,如升旗时应用到的滑轮。
3. 自主教学,合作探究:让学生阅读课本内容,找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定义,并回答问题。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本质及其作用。
4. 展示汇报:让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和分析结论。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和作用。
强调滑轮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6.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思考滑轮组在实际应用中的省力情况,并撰写实验报告。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本质及其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学习热情。
热点考点03 “滑轮”专题总结与突破-备战2019初中物理力学热点考点突破
热点考点03—“滑轮”专题总结与突破:考点分析“滑轮”的相关知识,是全国各省市重点考查的力学知识点,在中考中占分比例较大,包涵的内容较多,难度较其它力学知识点更大些;滑轮的相关知识在中考中,主要在“多选题”、“填空题”及“力学压轴型”计算题中考查,有的省市在实验题中也会对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考查。
(本知识点有关滑轮组压轴题计算题型,可参阅“滑轮压轴型计算题”专题)考点突破1:定滑轮实质是:动力臂等于阻力臂的等臂杠杆,动滑轮的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的省力杠杆。
2:定滑轮不能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而动滑轮不能改变力的方向但可以省一半的力。
对于定滑轮无论沿哪个方向拉由于动力臂均为定滑轮的半径所以力的大小相同。
而对于动滑轮在竖直方向拉时拉力的力臂为圆的直径由于力臂最大,所以所用的力最小,不考虑动滑轮的重力及绳重和摩擦,最多可省一半的力,当倾斜拉绳子时,由于拉力的力臂变小,所以拉力越来越大。
3:滑轮组即可以省力又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且对于滑轮组其省力情况取决于绕过动滑轮的绳子的股数,对于同一个滑轮组,绕过动滑轮的绳子股数越多越省力4:当用细绳通过滑轮向上拉物体且人随物体一起移动时此时拉力的大小F=G物+G人/n+1(n指动滑轮两侧的绳子的股数)。
5:对于同一滑轮组其机械效率的高低取决于三个因素:物体的重力,动滑轮的重力,滑轮与绳子及轴的各种摩擦;在控制变量的情况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物体的重力成正比,与动滑轮的重力及摩擦均成反比;对于同一个滑轮组提高机械效率最简单的方法是:增加物重。
注:滑轮的计算通常有以下几种题型:此专题,必须掌握常见的滑轮的相关题型及常见的计算公式,正确分析物体受力情况,对于较复杂的题目型还应列出方程组去求解,常见的滑轮计算题有以下几种常见的题型:题型一:物体在滑轮组的作用下上、下移动的题型:1:如图所示对于此种装置图中,求绳子末端拉力F的几种方法是:⑴F=G物+G动/n{不计各种摩擦}其中n指绳子的股数⑵由η=G物/nF可推知:F=G物/nη⑶由P=FV拉得F=P/V拉其中的V指绳子移动的速度,不可代入物体移动的速度。
中考物理重难点突破与金题精讲功与滑轮组2
功与滑轮组经典精讲重难点突破一、定滑轮定义:中间的轴固定不动的滑轮。
实质:等臂杠杆。
特点: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理想的定滑轮:(不计轮轴间摩擦)F=G.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 F(或速度v F)=重物移动的距离s G(或速度v G)。
二、动滑轮定义:和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
实质: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省力杠杆。
特点: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理想的动滑轮:(不计轴间摩擦和动滑轮重力)F=12(G物+G动)。
则拉力F=12(G物+G动)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 F(或速度v F)=2倍的重物移动的距离s G(或速度v G)。
三、滑轮组:定滑轮、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判断滑轮组的用力情况——隔离法:“用虚线把重物和动滑轮从滑轮组隔离,以重物和动滑轮为研究对象”。
四、机械效率 100%W W η=⨯有用总金题精讲题一:如图所示,在A 处或B 处的虚框内添加一个滑轮,利用三个滑轮组成滑轮组,要求使用时最省力。
添加滑轮并完成滑轮组绕法。
题二:用如图所示装置测量动滑轮的机械效率。
实验时,竖直向上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挂在动滑轮下面的钩码缓缓上升。
实验数据如下表。
(1)第②次实验时,测得动滑轮的机械效率约为_____________。
(2)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对于同一动滑轮,所提升钩码的重力增大,机械效率将_____________;提升相同重力的钩码时,动滑轮的重力增大,其机械效率将_____________。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3)分析表中数据可知,F ≠+2G G动,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题三:肥胖可能会引发许多慢性疾病,某人用如图所示的健身拉力器进行减肥锻炼,配重由若干金属块(每块质量为10 kg )组成,锻炼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配重的金属块数量。
(杆重、绳重、摩擦均不计,g 取10 N/kg )(1)拉力器上的滑轮均属于__________(选填“定”或“动”)滑轮。
2024年中考物理复习重难点突破及题型归类—滑轮综合
2024年中考物理复习重难点突破及题型归类—滑轮综合
一、滑轮组易错概念
n的含义:动滑轮上的绳子段数。
n=2n=3n=4n=5n=4n=5
注意:
1.从定滑轮出来的绳子,起到“改变力的方向”的作用,不参与省力,不算n;
2.滑轮组不一定
若绳子自由端从动滑轮出来,该滑轮组省力最大化,但无法改变力的方向。
二、滑轮必会七大模型
名称型类省力特点距离关系速度关系
=hυ绳=υ物定滑轮F=G
物s
5F=G总=G人+G篮+G动
三、滑轮组绕线问题
滑轮组绕线三大原则:
1.动定交替,每个都绕,只绕一次;
2.奇动偶定:若n为奇数,绳子固定端从动滑轮开始绕;若n为偶数,绳子固定端从定滑轮开始绕。
3.若要求最省力(n未知),即n最多,则n=m+1,m为滑轮总个数。
浅谈“滑轮组”教学难点及其处理
浅谈“滑轮组”教学难点及其处理教学难点是指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困难的地方,也就是超出学生已有发展水平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在教学中如何突破难点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如果不突破这些难点,则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掌握知识,甚至失掉学习的信心和兴趣,造成教学难以弥补的损失。
要突破教学难点,必先了解难点形成的原因,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化难为易。
1 “滑轮组”学习难点及生成原因“滑轮组”教学中的难点主要有:①对于水平放置的滑轮组,求拉力;②在使用滑轮组时,已知重物上升速度求动力作用点移动速度;③水平放置滑轮组机械效率。
1.1 来自教材本身的原因。
教材中的“重物的重力由几股绳子承担,所用的拉力就是重力的几分之一”结论不具有普遍性,只是在滑轮组“竖直悬挂”的特定条件下才能成立的。
1.2 来自于学生的原因。
学生的思维定势致使“竖直悬挂”时阻力的大小等于重力,机械地套用在“水平放置”情况中。
1.3 来自于教师方面的原因。
没有处理好“阻力”与重力的关系;没有设计好实验,让学生在观察与实验中感知动力与阻力、物体移动速度与动力作用点移动速度之间的关系中都与承担阻力“绳子股数”存在数学关系。
2 “滑轮组”的教学建议2.1 要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处理。
教材中通过“竖直悬挂”滑轮组得出的结论:F 动=1/n(G物+G动)改为“F动=1/n·F阻,其中‘G动’为动滑轮的重,F阻=(G物+G 动)”。
为“水平放置”滑轮组教学做好铺垫。
2.2 利用实验探究的方法使学生自主获得新知识:S=nh。
式中“S”为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n”为承担阻力的绳子“股数”;“h”为在相同时间内重物移动的距离。
2.3 运用数学方法,再结合V=S/t推导出:V动=nV物是式中“V动”表示动力作用点移动的速度;“V物”表示重物移动的速度;“n”为承担阻力的绳子“股数”。
3 新的教学理念下“滑轮组”难点突破的教学设计设计依据:思维的正迁移。
难点一:水平放置的滑轮组,求拉力。
二、滑轮_学习指导_知识要点难点重点_典型范例_思考与练习
二、滑轮_学习指导_知识要点难点重点_典型范例_思考与练习二、滑轮1.通过对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杠杆变形分析,理解定滑轮不省力而动滑轮省一半力的结论。
2.使用滑轮组要注意几个问题(1)区分“最方便”和“最省力”的含义。
“方便”是指人站在地上用力向下拉绳子,既省力又方便;而“最省力”是指尽量多地增加动滑轮上相连的绳子的股数。
(2)滑轮组一般是省力的,省力的多少是由吊起(或承担)动滑轮的绳子股数决定的。
(3)设拉力移动距离为s,拉力移动的速度为v,重物上升的高度为h,重物上升的速度为v物,则存在以下关系s=nh,v=nv物,n为动滑轮上绳子的股数。
(4)滑轮组绳子的绕法是各种各样的,其绕法也是本节的一个重点。
由关系式F=n1G,当n为奇数时,绳子在动滑轮上打结开始绕;当n为偶数时,绳子在定滑轮上打结开始绕,也就是按“奇动偶定”的方法绕绳子。
(如下图所示)通过动滑轮有4根通过动滑轮有5根曲型范例例1图中给出两组滑轮组(a)、(b),若它们分别提起同一重物,请画出其中最省力的一组滑轮组的绕绳方法.(不计滑轮重、绳重及摩擦)(((精析:“省力”就是在动滑轮个数相同时,尽量采用绳子与动滑轮相连股数较多的方法;或在动滑轮个数不同时选用动滑轮多的一组,因此,应选用(b)组滑轮组。
全解:如图(c)所示点评:本题考查了两个知识点,一是滑轮组的省力多少是由绕过动滑轮的绳子的股数决定的;二是装配滑轮组。
例2.用如图所示滑轮组匀速拉动重1000N的物体A,所用拉力F=100N。
绳子自由端移动速度为0.2m/s.求物体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f和2秒内物体移动的距离。
(不计滑轮重和轮和轴之间的摩擦)精析: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与物体移动的距离s′的关系为s=n s′,绳子自由端移动的速度v也等于物体移动速度v′的n倍,即v=nv′。
一、填空题1.滑轮在使用时,根据轴的位置是否移动,分为定滑轮和动滑轮两种。
定滑轮实际上就是杠杆,所以使用定滑轮不能,但可以改变。
2024年中考物理复习滑轮及滑轮组突破
(v绳)的关系 重及摩擦) ________ F甲=_____
_________
寻找支点
动滑轮
支点在边缘O处
l1
O
l2
F1 (F)
h
动力臂l1为阻力臂l2的2倍
S =2h h
F2 (G)
使用时轴随物体移动,能省力h,但 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动滑 轮
200N 100N
滑轮及滑轮组突破
使用时轴固定不动,不能省 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支点在轴心O处。
l2
l1
O
动力臂l1等于阻力臂l2
F2
h F1
(G)
(F)
S=h
定滑 轮
图示
特点
绳端移动距 物体移动速 F与G的关 离(s)和物体 度(v物)和绳 系(忽略滑 移动距离 子移动速度 轮重、绳
(h)的关系
可以________
滑轮 组
图示
绳端移动距 物体移动速 F与G的关
特点
离(s)和物体 度(v物)和绳 系(忽略滑 移动距离(h) 子移动速度 轮重、绳
的关系
(v绳)的关系 重及摩擦)
既可以_______
又可以_______ ________
_______,但费
________ F丙= G
距离
例1:用甲、乙两种方式匀速将重为100 N的物体提升相同的高度, 已知滑轮重20 N,绳重和摩擦力不计.则手的拉力F甲__大于__F乙; 拉力F对重物做的功W甲__等于__W乙,机械效率η甲_大_ 于__η乙.(填“大 于”“小于”或“等于”)
变式1:如图所示,若G1=10 N,动滑轮重2 N,忽略绳重和绳与 滑轮间的摩擦,要让整个装置处于静止状态,则G2=___6_____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滑轮》重难点突破
江苏省丰县初级中学刘庆贺
一、教学内容分析
滑轮是学生知道但是并不熟悉的一种简单机械,可是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又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节是在学习了二力平衡、功和功率、杠杆这些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功和功率学习的延续,是对简单机械学习的深化。
为机械效率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是本章的核心内容之一。
本节内容由“定滑轮和动滑轮”“滑轮组”两部分构成,教学的重点是研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教学的难点是滑轮组。
要引导学生完成好研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特点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找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加深对滑轮的认识,并为学习滑轮组做好知识准备。
本节内容宜采用以观察、实验操作为主的教学方法。
在研究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作用、原理时,应该从实验和理论两个方面进行。
首先,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作用,这是研究问题的主线。
其次,将滑轮作为变形的杠杆看待,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来分析定滑轮、动滑轮作用。
二、重难点突破
1.定滑轮和动滑轮
突破建议:
教学的第一环节是导入,通过生活中人们向高处运送木料或预制板的情景再现,创设学习情景,导出课题。
第二环节是感受、认识动定滑轮。
通过展现学校升旗时的情景图片和工人师傅吊木箱情景图片,让学生说出在这两种活动中轮子的情况有何不同,从而得到滑轮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轴的位置固定不变的称为定滑轮,一类是轴的位置随被拉物体一起运动的称为动滑轮。
通过上述两种场景的再现,学生自然会有疑问:为什么在这两种情况下要用两种不同的轮子,这两种轮子难道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吗?从而自然地过渡到下一环节的学习。
第三环节是探究动定滑轮的特点。
在这一环节通过实验的设计归纳,可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集体意识,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可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研究定滑轮特点时,要给学生提供重一些的钩码,这样能减小因弹簧测力计的重力和轮与轴间的摩擦而产生的误差。
在研究动滑轮特点时,要指导学生使跨过动滑轮的两段绳竖直且平行,而且仍要给学生提供重一些的钩码进行实验。
因为只有当钩码重力大于动滑轮重力时,才能得出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的结论。
学生通过实验总结出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和特点后,要通过对比,从是否省力、是否改变力的方向、是否省距
离等方面找出它们各自的优缺点,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地认识事物的意识和习惯。
第四环节是带领学生学习滑轮的本质。
这一环节是学生学习上的一个难点,因此在教与学中先让学生自学读一读的内容,让学生进行讨论、感悟以后,再演示用定滑轮提升重物,同时让学生仔细观察定滑轮的运动情况,感悟定滑轮的支点及力臂。
从而使学生认识和理解“定滑轮相当于一个等臂杠杆”。
在演示讲解动滑轮时,关键是支点的理解,采用让动滑轮沿着墙壁竖直向上滚动,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在动滑轮滚动的某个瞬间,轮子是绕着哪一点在滚动?”从而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动滑轮的支点问题,在学生理解了支点后,其他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2.滑轮组
突破建议:
学生知道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优缺点以后,比较容易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的必要性,因此可以就此引入滑轮组,并给学生提供练习组装滑轮组的机会。
让学生组装的滑轮组不要太复杂,由一个动滑轮和一个定滑轮组成即可。
滑轮组的相关知识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而且是后续学习机械效率必不可少的基础。
因此,一方面可以通过演示实验进行总结,另一方面,有必要帮助学生分析、判断物体由几段绳子吊着、绳子自由端通过的距离与物体上升高度的关系、绕线的方式等。
使用滑轮组进行实验时,只有当物重远大于动滑轮重时,才能得出“动滑轮上有几段绳子承担物重,提起物体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的结论,否则误差较大。
也可以引导学生用二力平衡的知识进行理论分析,总结出拉力与物重的关系。
对于轮轴,应通过常见的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轮轴,可以多举一些轮轴的例子,让学生辨认,如自行车把、自来水龙头的扭柄、汽车方向盘等。
轮轴是可以连续转动的杠杆。
轮和轴的中心是支点,作用在轴上的力是阻力,作用在轮上的力是动力,轴半径是阻力臂,轮半径是动力臂。
因为轮半径总是大于轴半径,所以轮轴是一种省力机械。
大于斜面,需要让学生知道它也是一种很常见的简单机械,在生产和生活中随处可见,如盘山公路、立交桥的引桥等。
要通过实例让学生知道使用斜面的好处是可以省力。
通过轮轴和斜面的教学使学生能够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学习物理,使物理知识生活化,又使生活现象物理化。
让学生体会物理从生活中来,又走向生活的课程设计理念。
2014-06-19 人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