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人的集体照

合集下载

敦煌莫高窟北魏石窟鉴赏

敦煌莫高窟北魏石窟鉴赏

敦煌莫高窟北魏石窟鉴赏2010-4-19 00:00 |来自: 佛缘资讯敦煌莫高窟北魏石窟鉴赏北魏是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建立的政权,在鲜卑族统治者拓跋氏的努力下,曾经一统中国北方,为隋代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439年,拓跋焘攻占姑臧,沮渠牧犍投降。

北凉政权业已灭亡,仅凉王诸弟仍在河西西部抵抗,其中沮渠无讳据守敦煌。

442年,无讳撤离敦煌,率万余家西渡流沙,占据鄯善,后入高昌,仍号“河西王”。

北凉王族的这次撤退,带走了大批的敦煌户口,其中绝大部分是因北魏从东向西进攻而聚集在敦煌的河西精英。

在北凉灭西凉和北魏灭北凉的两次兵祸之中,敦煌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

442年,西凉王李暠之孙李宝乘沮渠无讳撤离之机,占据敦煌,并派李怀达入魏归降。

北魏封李宝为沙州牧、敦煌公。

444年,北魏召李宝入平城,直接控制敦煌,为经营西域和抗击北方的柔然,在这里建敦煌镇。

445年,北魏太武帝派成国公万度归发凉州以西兵,出敦煌,西击鄯善,后更破焉耆和龟兹。

此战使西域大部分地区都受北魏控制,丝绸之路再次打通,西域商人纷纷前来贸易。

但好景不长,北方的柔然很快控制了敦煌以西的西域地区,并直接控制了与敦煌最为接近的吐鲁番盆地。

472~474年,柔然连犯敦煌,多者至三万骑。

敦煌军民在镇将尉多侯、乐洛生的率领下,几败敌军,保住了敦煌。

但在严峻的形势面前,北魏上层对是否要继续保有敦煌发生了分歧,不少人建议后撤凉州,放弃敦煌。

给事中韩秀则认为,如果放弃敦煌,不仅凉州不保,关中也无宁日。

孝文帝支持韩秀的意见,为加强敦煌的守备,升敦煌镇将为都大将。

485年,穆亮任敦煌镇都大将,他为政宽简,并赈恤穷乏,敦煌经济得到恢复。

492年,北魏出兵十万,击败柔然,敦煌从此得到安宁,但长年的征战和人口的流失,造成了这一地区“空虚尤甚”的局面,很难迅速恢复。

524年,北魏的北方边镇爆发六镇起义。

八月,孝明帝下诏改镇为州,敦煌因盛产美瓜而名之为“瓜州”(一度易名为“义州”),辖敦煌、酒泉、玉门、常乐、会稽五郡,治所敦煌。

莫高窟1

莫高窟1

沿革概述 莫高窟前临宕泉河,面向东,南北长1680米,高50米。洞窟分布 莫高窟前临宕泉河,面向东,南北长 米 米 高低错落、鳞次栉比,上、下最多有五层。它始建于十六国时期,据 高低错落、鳞次栉比, 下最多有五层。它始建于十六国时期, 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一书的记载,前秦建元二年( 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一书的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 年),僧人乐尊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 ),僧人乐尊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 僧人乐尊路经此山 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 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 “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 漠高窟” 意为“沙漠的高处” 后世因“ 通用, 改称为“莫高窟”。另有一说为: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无量,莫 改称为“莫高窟” 另有一说为: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无量, 者,不可能、没有也,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说没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 不可能、没有也,莫高窟的意思, 修为了。北魏、西魏和北周时,统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 修为了。北魏、西魏和北周时 统治者崇信佛教, 贵族们的支持,发展较快。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 贵族们的支持,发展较快。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 时期 丝绸之路的繁荣 更是兴盛,在武则天时有洞窟千余个。安史之乱后莫高窟内部,敦煌 更是兴盛, 武则天时有洞窟千余个。安史之乱后莫高窟内部, 时有洞窟千余个 后莫高窟内部 先后由吐蕃和归义军占领,但造像活动未受太大影响。北宋、西夏和 先后由吐蕃和归义军占领, 造像活动未受太大影响。北宋、 吐蕃 占领 活动未受太大影响 元代,莫高窟渐趋衰落,仅以重修前朝窟室为主,新建极少。元朝以 元代,莫高窟渐趋衰落,仅以重修前朝窟室为主,新建极少。元朝以 后,随着丝绸之路的废弃,莫高窟也停止了兴建并逐渐湮没于世人的 随着丝绸之路的废弃, 视野中。直到清康熙四十年( 康熙四十年 这里才重新让人注意。 视野中。直到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后,这里才重新让人注意。 年

西魏佛教供养人雕塑之美——以麦积山石窟第123_窟童男童女造像为例

西魏佛教供养人雕塑之美——以麦积山石窟第123_窟童男童女造像为例

| 文化艺术西魏佛教供养人雕塑之美——以麦积山石窟第123窟童男童女造像为例□化雷刘琪/文麦积山石窟供养人像,从视觉上看,具有一种脱颖而出、不俗的质感,但又有着古朴、朴素的形体特征。

历史上有很多人因信仰某种宗教,通过提供资金、物品或劳力,开凿石窟、绘制壁画或建造雕像,并且在绘画或雕像的边角或者侧面雕刻自己、家族或亲眷等人的形像,这些形像,又称为供养人像。

通常情况下,佛像受样式主义的影响比供养人像严重,因为佛像本身是一种信仰,佛像的出现不是为了满足艺术的需要,也不是一种艺术行为,而是一种宗教信仰行为。

因此,在判断塑像艺术价值或者艺术行为水平高低上,供养人像往往更能表现出与其产生时代相匹配的审美取向。

时至今日,雕塑的表现已经从昔日为了满足宗教的需求而进行的雕塑行为,演变成可以为了各种行为进行雕塑艺术创作,这是社会文明开放、文化发展的结果。

雕塑的形式多样化了,语言丰富了,表现的主题也从宗教雕塑横向开来。

我们有必要回头审视古代的佛教雕塑,感受不同于今日的雕塑之美,本文便以麦积山石窟西魏时期第123窟童男童女造像为例进行讨论。

1 表现形式与语言的统一“思维可以看作是作品的灵魂,而外在形式则是作品的生命,没有了形式,作品不能成立。

[1]”雕塑的语言依附于作品的形式,往往采用哪种艺术形式会制约甚至决定采用什么样的表现语言。

麦积山石窟北魏的泥塑在麦积山石窟造像中占有很大比例,好的作品基本上也是以这个时间段的为主。

但是,供养人像却不同于其他塑像,有着自己独特的样式。

西魏时期的供养人像在麦积山石窟中尤为突出,大多是以单体直立形式重复的出现,缺少群雕形式,构图形式多使用直线形式和三角形式,这些特点使其具有独特的艺术美。

从麦积山石窟西魏时期第123窟童男童女造像的形式上看,以直立式的圆雕为主,直线与弧线、团块和线相互结合,且多采用竖式构图,这种构图给人一种安静祥和的气氛,动态上不作过多的追求。

竖式或者站立式雕像,在佛教雕刻中是很常见的一种形式,符合审美的需求,还有一种向上、升华、安静、肃穆等心理情感的特点。

敦煌莫高窟壁画之旅,领略千年前的文化之美

敦煌莫高窟壁画之旅,领略千年前的文化之美

敦煌莫高窟壁画之旅,领略千年前的文化之美
敦煌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市,是中国著名的佛教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由于它的壁画艺术博大精深,而闻名于世。

去敦煌莫高窟,可以领略到千年前的文化之美。

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历史悠久,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它的壁画以不同的题材和图案丰富多彩,其中包括佛教的文学、建筑、艺术、历史等等。

这些壁画艺术反映了当时佛教文化的发展,以及当时佛教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敦煌莫高窟壁画之旅也是一次极其珍贵的文化之旅,可以领略到千年前的文化精髓。

在这里,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壁画,从精美的佛教壁画,到古老的藏传佛教壁画,乃至于当时佛教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

不仅如此,还可以参观莫高窟的藏传佛教建筑,比如莫高窟的大殿、小殿、大雄宝殿等等,这些建筑反映了当时佛教文化的发展,也可以反映当时佛教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也是一种很特殊的艺术形式,它们以创新的形式、鲜明的内容和丰富的意象来表达当时佛教文化的多样性和深度。

它们体现了当时佛教文化的艺术魅力,也体现了当时佛教文化的精神和内涵。

另外,在敦煌莫高窟,还可以参观当时佛教文化的各种文物和古迹,比如大殿、小殿、大雄宝殿等等,这些文物和古迹反映了当时佛教文化的发展,以及当时佛教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总之,去敦煌莫高窟,可以让我们领略到千年前的文化之美,可以认识到当时佛教文化的发展,可以了解到当时佛教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可以感受到当时佛教文化的艺术魅力,也可以体验到当时佛教文化的精神和内涵。

因此,去敦煌莫高窟,领略千年前的文化之美,是一次不容错过的文化之旅。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莫高窟》教学课件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莫高窟》教学课件

4、你发现了吗,课文第二至第四 自然段是怎样衔接起来的?
说说藏经洞的情况。
收集莫高窟的图片或有关资料。
坐 佛
驯 马
佛 像
帝王图
如果你是一位导
游,你打算怎样向大 家介绍莫高窟?
威风凛凛 精妙绝伦 腐败无能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惟妙惟肖 宏伟瑰丽
我会写 煌 弦 帝 尊 绣 录 腐
简介莫高窟
莫高窟在我国甘肃东南,也叫 “千佛洞”。相传前秦建元二年僧乐 开始凿窟造像。经历隋唐以至元代, 均有修建。
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向我们介 绍了莫高窟的什么?
1、作者是怎样描写莫高窟的彩塑的?
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有慈 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 强壮勇猛的力士。
敦煌壁画:飞天
莫高窟彩塑
彩塑复原效果图
我会读
敦 dūn 敦煌 佛 fó 佛像 瑰 guī 瑰丽 凛 lǐn 凛冽 肖 xiào 肖像
我会读
煌 huáng 录 lù 绣 xiù 帝 dì 辉煌 尊 zūn 尊敬 录取 弦 xián 琴弦 锦绣 腐 fǔ 腐败 帝国
断崖绝壁 啧啧赞叹 漫天遨游
“慈眉善 目”“威风凛凛” 是什么意思?
威风凛凛的天王
慈眉善目的菩萨
有一尊卧佛长达16米,他侧身 卧着,眼睛微闭,神态安详。看到 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游人无
不啧啧赞叹。
“惟妙惟肖” 说明什么?
2、作者在描写莫高窟的彩塑时,运 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找出有关句子读
一读,并体会其好处。
3、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莫高窟 的?每个方面重点介绍的是什么?

敦煌壁画中的男供养人-最新年精选文档

敦煌壁画中的男供养人-最新年精选文档

敦煌壁画中的男供养人敦煌莫高窟的壁画,精美绝伦,包罗万象,内容上主要包括有尊像画、经变画、故事画(佛传、因缘、本生、历史等佛教故事)、供养人画像和装饰图案①。

供养人是指信仰佛教、出资出力、开窟造像的施主和捐助者②,包括当时社会上各阶层、各民族的佛教信仰者。

供养人造像始于印度,汉代佛教传入西域以后,在克孜尔、库木吐拉、台台尔等早期石窟壁画中出现供养人画像,但为数不多且没有题名,但西域民族特色浓厚③。

佛教艺术传入敦煌以后,将汉代的祖先崇拜和佛教功德的理念结合在一起,创造了璀璨的佛教壁画艺术。

据《敦煌石窟供养人研究》课题组最新统计,莫高窟现存洞窟中有供养人画像的洞窟281个,供养人画像总数超过了9000身。

其中男供养人3748身,占其中的41%,不仅画其仪容,而且有详细的提名结衔,反映出各个时期现实社会的人物活动,对敦煌佛教艺术社会性与人间化的研究有珍贵的价值。

敦煌壁画中的供养人大略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十六国、北朝、隋代。

第二阶段初唐、盛唐、中唐时期。

第三阶段晚唐、宋代、五代。

第四阶段西夏、元代。

由于清代并没有创建新的洞窟,供养人画像只是绘在前代的洞窟中,故忽略不论。

第一阶段的男供养人,图像较小,身高约20cm上下,列队画于佛龛沿下或壁画佛像下部等,而且与佛、菩萨画像之间有明显的界栏用来区分。

供养人的画像采取四分之三侧面的角度,这样凸显出现实人物的双眼和颧颊的轮廓,这些姿态都反映出供养人对佛、菩萨礼敬的虔诚心态。

如268窟,男供养人穿汉魏风格的深衣袍,拱手恭立。

北凉第275窟北壁下部匈奴供养人像列。

初唐时期的供养人画像既继承了队列的特点,又有了个别供养人画像超越人神的界限,出现在佛、菩萨像的范围,或跪或立于佛、菩萨像脚下,如初唐第329窟、第372窟的供养人像。

这反映出人神之间更加亲密的关系,佛教在全社会的普及程度和认可程度增加。

盛唐时期的男供养人画像,出现了更多的或跪或立于佛、菩萨像脚下,然而神态已经不是静静的垂拱而立,而是与菩萨有了生动的互动。

感受神秘令人震撼敦煌莫高窟

感受神秘令人震撼敦煌莫高窟

感受神秘令⼈震撼敦煌莫⾼窟飞天造型在祁连⼭脚下,乘⼤巴沿着京藏⾼速,经嘉峪关、酒泉,想起了诗句“马上望祁连,奇峰⾼插天。

西⾛接嘉峪,凝素⽆青云。

”。

经历了茫茫⼤漠的长途艰⾟颠簸,⼀路见到了更多的是荒漠、秃⼭,四周杳⽆⼈烟...汽车似乎要把我们带到沙漠腹地。

突然,远处地平线上隐隐出现了⼀⽚深⾊,汽车向它飞奔⽽去。

深⾊逐渐扩⼤了,显出了绿⾊。

原来那是⼀⽚树林。

汽车欢快地冲进了林荫道,两旁是⾼⼤的⽩杨树,莫⾼窟终于出现在眼前。

⼀阵兴奋,突然感觉仿佛看到了古⽼的丝绸之路...听到了叮当叮当的驼铃声由远⽽近地传来...看到了远处的驼队正缓缓地向这边⾛来...我们晚上下榻在敦煌城⼀家快捷宾馆。

这是⼀家三星级宾馆,设施齐全。

我们洗漱完之后,就⾛出宾馆,去逛敦煌的夜市。

敦煌是⼀个很⼩的县级市,全市只有⼗⼋万⼈⼝,市内⼈⼝是⼗万。

敦煌⼩城也不⼤,夜市区⼤概就是敦煌市的市中⼼。

这是⼀条窄⼩瘦长的街道,两旁是商铺,路的中间也是⼩摊,在这⾥只能步⾏。

店铺和⼩摊上,⼤多卖得是以敦煌艺术、汉唐遗风、丝路风情为题材的⼯艺产品,像⽂物复制品、彩陶、彩塑、地毯壁挂、珠宝⽟器、⾦铜⾸饰、丝绸⼯艺和夜光杯等。

价格⽐较贵。

也有⼀些便宜的旅游品,但⼜因为价格出奇的便宜,我们只敢打量,却不敢购买。

从夜市出来,敦煌⼩城还是灯⽕辉煌。

敦煌剧院⾥正在上演“⼤漠敦煌”,附近街道商铺也开着门市。

但敦煌的⼈很少,此时在夜市⾥⾛动的⼤部分是外地游客。

第⼆天早晨,我们⼜在昨晚就餐的那家餐馆吃早餐。

早餐的⾷品挺丰富,有蒸包、⽜⾁⾯和⼤饼稀饭。

价格也⾮常便宜。

我和朋友每⼈要了⼀碗⽜⾁⾯,⼀共花了⼗元钱,便吃得饱饱的。

我们吃完早餐,我们到外⾯打了⼀辆出租车。

司机有四⼗七⼋岁,⼈很憨厚和诚实。

我们和他谈好了价格,租⽤他的出租车,⼀天时间。

我们上午去鸣沙⼭、⽉⽛泉、下午游览莫⾼窟。

下午出租车给我们送到莫⾼窟停车场。

我们继续往前⾛,宕泉河上的⽯桥仍在,只是宕泉河眼下⼲涸⾄极、被粗细不⼀的沙粒覆盖的、泛着强劲刺眼的灰⽩⾊反光和冒着灼热地⽓的河道,再也⽆⼒荡起涟漪。

敦煌 幢、伞,华盖:锦屋、者舌、带、柱子

敦煌  幢、伞,华盖:锦屋、者舌、带、柱子

敦煌幢、伞,华盖:锦屋、者舌、带、柱子流行于两汉魏晋南北朝的覆斗帐,其式原是仿自居室建筑,而成为可以移动的起居所。

同时流行的华盖,与帐的用途相同,即也是以一个方便移易的遮蔽之所来彰显对尊者的崇礼,因此基本形制与帐是一致的。

幢则犹如一具多重华盖,其结构自然也与华盖相类,因此华盖与幢的各种构件和基本制作方法与帐都很相近。

伞的踵事增华,便成就为华盖,比如上结宝珠顶,下垂瓔珞网,如时属盛唐的莫高窟第171窟北壁之幅。

而伞下又可以接幢,如此式样的幢因又称作幢伞,敦煌文书斯·二一四六《置伞文》“若论护国匡帮,无过建斯幢伞”;莫高窟第148窟南壁听法菩萨上方,又第172窟东壁南侧普贤菩萨两旁所张,即其式。

两例时代均为盛唐。

伞和幢的各个部件因此多很一致,而又与帷帐相通乃至相同。

如果以帐为据来表述伞和幢的结构,那么就是:伞顶或幢顶其下周环一道为额,额下垂沥水,沥水上面叠相错落垂额与蒜条。

只是伞和幢的细部构件在敦煌文书点检历中或另有名称,这也正是下面要特别讨论的部分。

莫高窟第171窟北壁壁画(盛唐)关于幢,龙兴寺点检历所列共五项,现在根据我的理解把它重新标点:一、故四福锦绢幢壹,罗锦绣者舌。

二、又四福故幢贰,杂色罗表、色绢里、高梨锦屋并者舌,锦绣罗带,木火珠。

三、又故汉幢壹,杂色罗表、色绢里,锦屋,罗锦绢者舌(并)带。

四、又肆福罗表、绢里、高离锦屋幢壹,锦绣者舌并带。

五、故不堪受用,杂色罗表、色绢里锦屋幢壹,伍福,罗锦绣者舌并带。

莫高窟第172窟东壁南侧壁画(盛唐)这里列出的幢,均以罗为表,以絹为里。

所谓“锦屋”,则指多重锦幢中的一重,罗表、絹里之外,更加周回披垂的锦幢裙子,即“锦屋”之一“福”,其式同于帐之沥水。

前引伯·二六一三登录有“故破碎罗锦幢裙子捌,并杂絹里,破碎髙离锦幢裙子贰拾,内壹全”,可以与它相对看。

“福”,引录者或在其后加括“幅”字,此在敦煌文书中固有其例,如《乙未年押衙李应子欠驼价絹凭》(伯四八八五)所谓“熟绢壹疋,长三丈柒尺,福贰尺”。

莫高窟

莫高窟

莫高窟编辑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

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1]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1]莫高窟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

[2]中文名称莫高窟外文名称 Mogao Grottoes 地理位置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千米开放时间 8:00-18:00 门票价格 200元/人次著名景点藏经洞九层楼著名景点 148窟别称千佛洞开凿年份公元366年现存洞窟 735座保护等级世界文化遗产适宜游玩季节四季皆宜建议游玩时长 1天目录1 历史沿革2 结构3 艺术▪建筑艺术▪彩塑艺术▪壁画艺术▪贮存藏品4 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技价值5 风格衍变▪北朝时期▪隋唐时期▪五代和宋时期▪西夏和元代6 主要景物▪九层楼▪三层楼▪藏经洞▪藏经洞陈列馆7 破坏情况8 保护现状▪国外合作▪中国保护历史沿革编辑历史悠久的莫高窟历史悠久的莫高窟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据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一书的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尊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

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

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

另有一说为: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无量,莫者,不可能、没有也,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说没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为了。

[3]北魏、西魏和北周时,统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贵族们的支持,发展较快。

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更是兴盛,在武则天时有洞窟千余个。

安史之乱后,敦煌先后由吐蕃和归义军占领,但造像活动未受太大影响。

中国古窟

中国古窟
CHINA Grottoes
中国石窟
现代人所临摹的莫高窟美女画
2
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 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它始建 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 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 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 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 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近代以来,又发现了 藏经洞,内有5万余件古代文物,并衍生出了一 门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 敦煌学。但莫高窟在近代以来受到许多人为的 损伤,文物大量流失,其完整性已被严重破坏。 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 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莫高窟与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 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 而莫高窟与云岗石窟、龙门石窟和重庆大足石 刻则是中国境内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 文化遗产名录的四座石窟。


龙门石窟开凿于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公元493 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 宋等朝代400余年的营造,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规模 营建有140多年,从而形成了南北长达1公里、具有 2300余座窟龛、10万余尊造像、2800余块碑刻题记 的石窟遗存。在龙门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约占 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仅占10%。龙门石窟中 最大的佛像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 耳长1.9米;最小的佛像在莲花洞中,每个只有2厘 米,称为微雕。 龙门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 中的地方,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具有浓厚的 国家宗教色彩。两朝的造像反映出迥然不同的时代 风格,北魏造像在这里失去了云冈石窟造像粗犷、 威严、雄健的特征,而生活气息逐渐变浓,趋向活 泼、清秀、温和。这些北魏造像,脸部瘦长,双肩 瘦削,胸部平直,衣纹的雕刻使用平直刀法,坚劲 质朴。在北魏时期雕凿的众多洞窟中,以古阳洞、 宾阳中洞和莲花洞、石窟寺这几个洞窟最有代表价 值。其中古阳洞集中了北魏迁都洛阳初期的一批皇 室贵族和宫廷大臣的造像,典型地反映出北魏王朝 举国崇佛的历史情态。这些形制瑰异、琳琅满目的 石刻艺术品,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域外文明交汇融合 的珍贵记录。

中西艺术的交汇点——莫高窟第二八五窟

中西艺术的交汇点——莫高窟第二八五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荣差不多与西魏王朝共始终。
八 五窟壁 画中都有 ,如 《法华经 ·见宝塔品》
元荣 崇信佛教 , 藏经洞 发现他 的写经 颇
(即二佛并坐说法 )出现两铺 , 《大般涅 经梵
多 ,如“永安三年 ( 530年 )七月二十三日 ,佛弟
行品》即 500强盗成佛因缘 ,是第二八五窟的
子元荣……写《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300 主题画 ,关于《无量寿经》出现无量寿佛说法图
《顿悟 入道要 门论》中说: 坐禅 有五大 法 门: 调息 ,排除杂念 ,集中注意力瞑想: 不净 ,修 不净 观 ,观尸 体 ,止欲 ; 慈悲 , 欢娱宁 静 ,抑 念 怒、嫉妒、仇恨 ; 因缘 , 用理性战胜欲念 ; 念佛 , 摆脱恐惧 ,求清净和平心境。
以这 五种办法 , 达到无 欲无念 无喜无 忧 “空心不思”的境界。
是元荣及其子婿供养像 ,西侧女像 ,头饰高鬟
大 将军开 府仪 同三 司瓜 州刺 史 东阳 王元 荣
髻 ,著大袖襦 ,长裙蔽膝 ,两侧有旒 ,走动时随
……敬造《无量寿经》100 部……造《摩诃衍》 风飘荡 ,这是贵族妇女的礼服 衣 ,疑是东阳
一 部 百卷 《内 律》55卷……《贤愚》一 部……
王夫人供养像 ; 综上数端 ,大体可以肯定第二
瓜州刺使东阳王元荣敬造《涅 》、《法华》、《大
像题记。在迦叶佛愿文中有“大代大魏大统四
云》、《贤愚》、《观佛三昧》、《祖持》、《金光明》、
年岁次戊午八月中旬造”,在无量寿佛愿文中
《维摩》、《药师》各一部合 100卷”。“大魏大统
有“大代大魏大统五年五月廿一日造讫”,这两
八年十一月十五日佛弟子瓜州刺史邓彦妻昌
发其宗 ,建平东阳弘其迹”,而且明确指出他们

敦煌壁画到底有多美?(高清图集)

敦煌壁画到底有多美?(高清图集)

敦煌壁画到底有多美?(高清图集)1、莫高窟第45窟·菩萨像敦煌莫高窟第45窟的大势至菩萨,此尊头戴宝冠,发梳高髻,上身半裸,肌肤圆润光洁,佩饰披巾、璎珞、臂钏、手镯等物,俊美中蕴含着女性的妩媚。

他目光低垂,神情专注,仿佛正在侧耳聆听朝拜者的倾诉。

他是慈悲和善良的化身,是理想和艺术创作的完美结晶。

2、莫高窟第57窟·美人菩萨敦煌莫高窟第57窟的观世音菩萨,在众多的唐代菩萨形象中,这尊观世音画像是最佳精品之一,被人们赞誉为美人像,此窟也因此而被称做'美人窟'。

菩萨体态婀娜,肌肤光洁细腻,长目细眉,唇红鼻直,文静典雅,姣美妩媚。

沥粉堆金的宝冠佩饰和淡朱晕染的肌肤使他显得与众不同,华贵富丽。

3、莫高窟第158窟思益梵天所问经变左侧之菩萨敦煌莫高窟第158窟思益梵天所问经变左侧之菩萨。

菩萨身居莲花座上,负头光及锯齿形背光,左侧菩萨两手持如意,上方画楼阁曲廊,旁有众菩萨和供养菩萨环绕,各持花合掌聆听说法。

4、莫高窟第158窟·飞天·一敦煌莫高窟第158窟飞天,飞天共三身,位于西壁裟罗树间菩萨列像上方的南、中、北侧。

飞天或口吹横笛,或捧持花盘,或手持璎珞。

衣带附随祥云翻飞飘逸,给人以强烈的动感。

各飞天右侧更有衔花的大雁。

5、莫高窟第158窟·飞天·二敦煌莫高窟第158窟飞天,飞天共三身,位于西壁裟罗树间菩萨列像上方的南、中、北侧。

飞天或口吹横笛,或捧持花盘,或手持璎珞。

衣带附随祥云翻飞飘逸,给人以强烈的动感。

各飞天右侧更有衔花的大雁。

6、莫高窟第14窟·上首菩萨·一敦煌莫高窟第14窟上首菩萨,或坐或跪,或持物或结印,腴体玉洁,衣冠俭素,修眉小嘴,凤眼直鼻,慈善温婉,庄静适悦,禅意甚浓。

7、莫高窟第14窟·上首菩萨·二敦煌莫高窟第14窟上首菩萨,或坐或跪,或持物或结印,腴体玉洁,衣冠俭素,修眉小嘴,凤眼直鼻,慈善温婉,庄静适悦,禅意甚浓。

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
泥 塑 。 现 存 2415尊,始 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 ,后历经北朝、隋、唐 、五代、西夏、元等历 代的兴建,形成 了 巨大
的规模。
九层楼,洞窟编号第96号,内有一尊大佛 , 这 尊 依 山崖而塑的巨型弥勒佛像,高35.5米 ,是敦煌石窟中最大的塑像,在唐代时已称
为“北大像”。这尊塑像在古代造像中的高度 仅次于四川的乐山大佛(坐高62米)和荣县 大佛(36.67米),如果以室内泥塑大佛计算 的话,北大像属全球之冠。
1981年中国动画 《九色鹿》

供养人画像
所谓“供养人”,就是信仰佛教出资建造石窟 的人。他们为了表示虔诚信佛,留名后世,在开窟 造像时,在窟内画上自己和家族、亲眷和奴婢等人 的肖像,这些肖像,称之为供养人画像。
男供养人 莫高窟第409窟(西夏) 东壁南侧
经变画
利用绘画、文学等艺 术形式,通俗易懂地手法 表现深奥的佛教经典称之 为“经变”。
敦煌壁画-盛唐-217窟-南壁《法华经变》
民族传统神话题材
佛传故事:主要宣扬释迦牟尼的生平事迹。 本生故事画:是指描绘释迦牟尼生前的各种善行,宣传 “因果报应”“苦修行善”的生动故事。 因缘故事画:这是佛门弟子、善男信女和释迦牟尼度化 众生的故事。 佛教史迹故事画:是指根据史籍记载画成的故事,包括 佛教圣迹、感应故事、高僧事迹、瑞像图、戒律画等。 比喻故事画:这是释迦牟尼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给佛 门弟子、善男信女讲解佛教教义所列举的故事。
130 445
莫 高 窟 第

盛 唐
莫 高 窟 第

盛 唐
敦煌盛唐第45窟菩萨。这 尊菩萨高髻、蛾眉、红唇、身 段婀娜,肌肤柔软,手臂修长,
神态端庄温情。
敦煌盛唐第45窟,阿难。 佛的小弟子,身体微扭作

描写敦煌莫高窟的唯美句子(精选合集2篇)

描写敦煌莫高窟的唯美句子(精选合集2篇)

描写敦煌莫高窟的唯美句子(篇一)1. 青铜世纪里,莫高窟如脱离凡尘,矗立于时间的轴心。

2. 石壁上的佛像,仿佛鲜活的生命,诉说着历史的悲喜。

3. 那闪耀着金光的壁画,犹如星空中点点繁星,散发着神秘的光芒。

4. 江山如画,莫高窟如画卷,向人们展示着壮丽的自然与灵魂的洗礼。

5. 佛光普照,莫高窟成为人们心灵的圣地,启发着无尽的智慧。

6. 细石刻间,千年的岁月都化成了一抹绚烂的色彩。

7. 惊心动魄的洞窟探险中,莫高窟带来了深深的震撼与感动。

8. 遗世独立的佛像,似乎在寂静中述说着无尽的生命之美。

9. 锋芒毕露的线条,勾勒出佛塔的庄严与虔诚。

10. 石窟内廊壁上,细腻的绘画,宛如艺术的瑰宝。

11. 在虚空间中,莫高窟散发出一股神秘而又庄重的气息。

12. 世界各地的游客,都慕名而来,追寻着那份唯美而又神秘的魅力。

13. 繁复的壁画装饰,彰显着古代艺术的精湛和深厚。

14. 晶莹的壁画,如同宇宙中的星河,令人陶醉。

15. 面对石刻细节,仿佛穿越千年,时空交错。

16. 窟内如同敦煌的艺术之花,开放在世人的眼前。

17. 这些古老的佛像,似乎隐藏着天神的力量,引领人们超越尘俗。

18. 遥远的传说,在这里得以永恒,续写了华夏文明的篇章。

19. 游历于石窟之间,魂魄似乎也在这里得到净化和升华。

20. 每一道佛像背后,都有一段悲欢离合的故事,深深触动人心。

21. 轮回的宿命,将人们带到了这一片灵动的土地。

22. 古老的壁画彷佛人类的日记,书写着岁月的沉淀。

23. 无论是远离还是亲近,莫高窟那摄人心魂的美丽旋律无人能忘。

24. 那些流淌着历史和信仰气息的画面,宛如流动的诗篇。

25. 千姿百态的佛像,彷佛一个个守护者,守卫着人们的心灵。

26. 每一处细节都闪耀着人类对美的执着与追求。

27. 内外交融的结构,体现出丰富多样的建筑艺术风格。

28. 仿佛穿越时光的隧道,莫高窟把人们拉回到过去的辉煌。

29. 壁画所展现的多元宗教文化,交相辉映,深深烙印于心。

敦煌莫高窟中的文化交流与丝绸之路的影响

敦煌莫高窟中的文化交流与丝绸之路的影响

敦煌莫高窟中的文化交流与丝绸之路的影响敦煌莫高窟被誉为中国艺术宝库,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境内,其壁画、彩塑等艺术珍品不仅是中国文化遗产的瑰宝,也是世界艺术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莫高窟的创作和发展不仅离不开当地士人的智慧和艺术才华,也与丝绸之路的开拓者有着紧密的联系。

本文将探讨敦煌莫高窟中的文化交流以及丝绸之路对于其发展的影响。

一、敦煌莫高窟的文化交流1.壁画中的人物形象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除了佛像和菩萨形象外,还出现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包括官员、商人、僧侣等。

这些形象的绘制并非仅仅为了装饰,更多地是为了展示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特点和文化面貌。

这些人物形象的出现,反映了当时敦煌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保持着广泛的交流与联系。

2.艺术风格的多样性敦煌莫高窟的壁画、雕塑等艺术作品,呈现出多元化的艺术风格。

早期的作品受到了印度、波斯等地的影响,呈现出浓郁的外来艺术特色,而后期的作品则融合了汉唐和本土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中土艺术风格。

这种风格的多样性,既是敦煌莫高窟自身文化的展现,也是丝绸之路文化交融的产物。

二、丝绸之路对敦煌莫高窟的影响1.艺术技艺的传播丝绸之路作为连接东西方的重要交通纽带,不仅促进了物质商品的交换,也推动了文化和艺术的交流。

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大量外来文化和艺术形式进入中国,丰富了当地的文化内涵。

敦煌莫高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接触到了印度、波斯等地的艺术风格,并将其融入到自身的创作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表达方式。

2.宗教与文化交流丝绸之路也是宗教传播的重要途径,佛教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

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逐渐在中国本土发展壮大。

敦煌莫高窟作为佛教艺术的重要代表,承载了印度佛教文化的独特痕迹。

同时,敦煌莫高窟也成为了佛教在中国本土的传播中心,吸引了大量僧侣和信徒前来朝拜,从而进一步加深了文化交流与融合。

三、敦煌莫高窟的历史地位1.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彩塑等艺术珍品以其雄伟壮观的规模和卓越的艺术价值闻名于世。

莫高窟一佛二弟子造像组合在北周出现的历史背景与渊源探究

莫高窟一佛二弟子造像组合在北周出现的历史背景与渊源探究

第39卷第6期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 .39,N o .62023年11月J o u r n a l o fL a n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 ofA r t s a n dS c i e n c e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N o v .2023ʌ收稿日期ɔ2023G04G16ʌ基金项目ɔ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敦煌石窟文献释录与图文互证研究 (21&Z D 218)ʌ作者简介ɔ杨怀彦(1989-),女,甘肃皋兰人,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硕士,主要从事敦煌石窟艺术研究.莫高窟一佛二弟子造像组合在北周出现的历史背景与渊源探究杨怀彦1,杨文博2(1.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食品与文旅学院,甘肃兰州㊀730030;2.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甘肃敦煌㊀736200)ʌ摘要ɔ莫高窟一佛二弟子造像组合始见于北周洞窟,二弟子塑像的出现是莫高窟塑像题材的重要变化.二弟子塑像最早出现于古阳洞南壁正始四年(507年)安定王元燮造释迦龛,其他地区在北魏晚期也陆续出现.莫高窟晚在北周出现,这与北魏晚期至北周时期敦煌的历史背景有密切的关系.北魏晚期至西魏大统十一年间,敦煌与中原地区交通中断,逐渐失去联系,二弟子造像缺乏进入敦煌的机会.到北周时期,丝路重新畅通,建平公于义就任瓜州刺史,并在敦煌开窟造像,带来了长安新的样式,新的样式很有可能包括二弟子塑像.莫高窟出现的二弟子塑像的渊源应是长安地区.ʌ关键词ɔ莫高窟;二弟子造像;北周洞窟ʌ中图分类号ɔK 879.21㊀㊀ʌ文献标识码ɔA㊀㊀ʌ文章编号ɔ2095G7009(2023)06G0033G06E x p l o r i n g H i s t o r i c a l B a c k g r o u n da n dO r i gi no fC o m b i n a t i o no f O n eB u d d h a a n dT w oD i s c i p l e s i n M o g a oG r o t t o e s d u r i n g N o r t h e r nZ h o uD y n a s t yY A N G H u a i Gya n 1,Y A N G W e n Gb o 2(1.S c h o o l o f F o o da n dC u l t u r a lT o u r i s m ,G a n s uV o c a t i o n a lC o l l e g e o f A gr i c u l t u r e ,L a n z h o u 730030,C h i n a ;2.I n s t i t u t e o f A r c h a e o l o g y ,D u n h u a n g A c a d e m y ,D u n h u a n g 736200,G a n s u ,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T h e c o m b i n a t i o no f s t a t u e s o f o n eB u d d h aa n dt w od i s c i p l e so fM o ga oG r o t t o e sw a s f i r s t s e e n i nt h eN o r t h e r n Z h o uc a v e s ,a n d t h e a p p e a r a n c e o f s t a t u e s o f t h e t w od i s c i p l e sw a s a n i m p o r t a n t c h a n g e i n t h e t h e m e o fM o g a o c a v e s t a t Gu e s .T h e s t a t u e o f t h e s e c o n dd i s c i p l e f i r s t a p p e a r e d i n t h e f o u r t h y e a r (507)o f t h e s o u t h e r nw a l l o fG u y a n g C a v e ,w h e n K i n g Y u a n x i e o fA n d i n g m a d e a s h r i n e o f S h a k y a ,a n d i no t h e r a r e a s i n t h e l a t eN o r t h e r n W e i D y n a s t y .T h e l a t e a p pe a r Ga n c e of t h e M og a oG r o t t o e s i nth eN o r t h e r nZ h o uD y n a s t yi sc l o s e l y r e l a t e dt ot h eh i s t o r i c a lb a c k g r o u n do fD u n h u a n gf r o mt h e l a t eN o r t h e r nW e i D y n a s t y t o t h eN o r t h e r nZ h o uD y n a s t y .D u r i ng th e l a t eN o r t h e r nW ei D y n a s t yt o t h e e l e v e n t h y e a r o f t h eW e s t e r nW e i D y n a s t y ,c o mm u n i c a t i o nb e t w e e nD u n h u a n g a n d t h eC e n t r a l P l a i n sw a s i n t e r r u p t e d ,a n d c o n t a c t g r a d u a l l y l o s t ,a n d t h e s t a t u e so f t h es e c o n dd i s c i p l e l a c k e dt h eo p p o r t u n i t y t oe n t e rD u n h u a n g .B y t h eN o r t h e r nZ h o u D y n a s t y ,t h eS i l kR o a d w a sr e o p e n e d ,J i a n p i n g G o n g Y u y iw a sa p po i n t e da st h et h o r no fG u a z h o u ,a n das t a t u ew a s o p e n e d i nD u n h u a n g ,b r i n g i n g w i t h i t a n e ws t y l e o f C h a n g a n ,w h i c hm o s t l i k e l y i n c l u d e d t h e s t a t u e o f t h e s e c o n dd i s c i Gp l e .T h e o r i g i no f t h e s t a t u e s o f t h e t w od i s c i p l e s t h a t a p p e a r e d i n t h eM o g a oG r o t t o e s s h o u l db e i n t h eC h a n g a na r e a .K e y wo r d s :M o g a oG r o t t o e s ;t w od i s c i p l e s t a t u e s ;N o r t h e r nZ h o uD y n a s t y c a v e s ㊀㊀莫高窟现存彩塑两千余身,其造像题材包括佛像㊁菩萨像㊁弟子像㊁天王像㊁力士像等,而在北周时期莫高窟的塑像题材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即开始出现二弟子的造像.莫高窟北凉时期的塑像题材主要是佛像与菩萨像,北魏至西魏㊁北周时期时期佛像两侧各有一身胁侍菩萨塑像,形成一佛二菩萨的塑像组合.北周时期在一佛二菩萨塑像的基础上出现二弟子塑像,分列于佛的两侧,形成33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一铺五身的塑像形式.所以二弟子造像的出现是北周造像题材一个重要的变化.关于北周时期塑像的研究,段文杰先生对北周时期塑像的造型及艺术风格进行了研究[1].史苇湘先生分析了北周时期敦煌彩塑的内容㊁特征与服饰,并强调敦煌彩塑产生的历史背景与其独特的个性[2].刘玉权先生对北周时期彩塑的特点与风格进行了研究[2]1~18.郑炳林㊁张景峰先生对北周时期的彩塑艺术进行了概括[3].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拟对二弟子造像在北周出现的历史背景及渊源等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一、北周一佛二弟子塑像概况莫高窟北周时期的洞窟有第250㊁290㊁291㊁294㊁296㊁297㊁299㊁298㊁301㊁428㊁430㊁432㊁438㊁439㊁440㊁441㊁442㊁461窟等18个洞窟[4].其中有10余个洞窟出现二弟子的塑像,具体如下,第250窟西壁圆券龛内塑迦叶,第290窟主室中心塔柱东向面圆券龛内塑倚座佛,佛像右侧塑年轻弟子一身右侧塑老年弟子一身,龛外各塑胁侍菩萨一身(图1).第294窟主室圆券龛内塑倚座佛与二弟子,第296窟主室圆券龛内塑倚座佛,佛左右两侧各有一身弟子,头部均为清重修.第297窟主室圆券龛内塑倚座佛,佛右侧塑老年形象弟子一身,右侧塑年轻形象弟子一身(图2),第299窟主室圆券龛内塑倚座佛与二弟子,第428窟中心柱东向面圆券龛内塑结跏趺坐说法佛一身,佛左侧塑老年形象弟子一身,佛右侧塑青年形象弟子一身(图3);南向面圆券龛内塑结跏趺坐说法佛一身,弟子二身;西向面圆券龛内塑结跏趺坐说法佛一身,弟子二身;北向面圆券龛内塑结跏趺坐说法佛一身,弟子二身.第430窟主室西壁圆券龛内塑倚座佛与二弟子.第439窟主室西壁圆券龛内塑倚座佛一身,与佛右侧塑年轻形象的弟子一身,左侧塑年老形象的弟子一身(图4).第442窟中心柱南向面圆券龛内塑倚座佛与二弟子.我们看到在莫高窟北周时期的18个洞窟中有10余个洞窟出现二弟子的塑像,弟子塑像都位于主室中心柱或西壁的圆券龛内,分列于佛的左右两侧,而胁侍菩萨的位置与北魏时期相比,未发生变化,仍然位于中心柱龛外的两侧,从二弟子塑像的位置上看,是这一时期新增加的塑像题材,也是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塑像题材,自北周以后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成为莫高窟固定的塑像组合.图1㊀莫高窟第290窟弟子塑像(«中国石窟 敦煌莫高窟»)图2㊀莫高窟第297窟弟子塑像(«中国石窟 敦煌莫高窟»)图3㊀莫高窟第428窟中心柱东向面弟子塑像(«中国石窟 敦煌莫高窟»)㊀㊀一佛二弟子塑像是佛教造像中最为常见的造像,关于一佛二弟子造像组合最早出现的时间,宿白先生认为是龙门石窟古阳洞北壁上层杨大眼造像龛(景明初)和同窟正壁左侧正始二年(505)钩楯令王史平吴共合曹人造弥勒龛为最早.但明确43雕出一老一少二弟子的形象,以古阳洞南壁正始四年(507)安定王元燮造释迦龛为最早[5].张宝玺先生认为 一佛二弟子 造像模式的出现,不是始于龙门,而是云冈,并列举出云冈第6窟㊁第9窟的部分造像,认为是弟子胁侍[6].孟宪实先生则完全同意宿白先生的观点[7].笔者也同意宿白先生的观点,认为一佛二弟子造像组合最早出现于龙门石窟.在景明㊁正始年间龙门石窟出现一佛二弟子造像组合后,受龙门石窟造像的影响,北方中原地区其他佛教造像中也逐渐出现一佛二弟子造像.巩县石窟第1窟的开凿时间与龙门魏字洞㊁普泰洞接近,即完工于胡太后被幽之前[5]192,其四面皆刻佛龛一个,各龛内均刻圆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8].1973年西安市公安局移交龙首造像碑,正面圆拱顶形龛内雕刻结跏趺坐佛一身,佛左侧刻有一身老年形象的弟子,右侧有一身年轻形象的弟子[9].西安碑林博物馆藏1951年西安市西关出土北魏释迦弥勒造像碑,造像碑分上下两层,上层刻盝形帷帐龛,龛内中间刻交脚佛像一身,倚座佛两侧各有一身弟子.在西安碑林博物馆藏北魏朱黑奴造像碑,碑正面分上下两层开龛,下层龛内刻结跏趺坐佛一身,佛左右两侧各有一身弟子.麦积山石窟第161窟正壁塑结跏趺坐佛像一身,左右两壁各有一身老年形象与年轻形象的弟子.麦积山石窟第85窟右壁塑结跏趺坐佛一身,在佛左侧塑一身老年弟子形象,右侧塑像残毁.麦积山石窟第142窟左壁塑结跏趺坐佛一身,佛右侧塑年轻形象的弟子一身,左侧塑像残毁.麦积山石窟161窟与第85㊁142窟均是景明之后开凿的洞窟,虽然第85窟与142窟目前没有完整保留的一佛二弟子造像的组合,但从残留的造像看,除第161窟外,在北魏晚期麦积山石窟其图4㊀莫高窟第439窟弟子塑像(«中国石窟 敦煌莫高窟»)他洞窟应也出现了一佛二弟子的造像组合.炳灵寺石窟第115龛为北魏时期的造像龛,龛内造像风化严重,但基本能看到造像内容为一佛二弟子造像.我们看到在北魏晚期的洛阳地区㊁长安地区㊁秦州地区以及炳灵寺石窟等都有一定数量的一佛二弟子造像的出现,虽然这一时期仍然以一佛二菩萨的造像组合为主,我们仍然能看到一佛二弟子造像组合的流行.但莫高窟却晚在北周时期出现,笔者认为莫高窟在北魏时期没有出现二弟子造像,应与当时敦煌的历史背景有密切的关系.二、莫高窟北周时期二弟子像出现的历史背景㊀㊀前文所述,一佛二弟子造像组合最早出现于古阳洞南壁正始四年(507)安定王元燮造释迦龛,其后北魏晚期在其他地区也陆续出现,而莫高窟在北周时期才出现一佛二弟子的造像组合,相比其他地区约晚了四十余年.敦煌晚于其他地区出现一佛二弟子的造像,笔者认为一与敦煌远在西陲,与中原等中心地区距离遥远有关,李裕群先生指出,敦煌由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中原文化和造像新样式㊁新内容的传入,需要一定的时间过程.因此,每当中原出现和流行新样式,敦煌仍使用旧样式,因而出现了与中原发展不平衡的客观现象[10].二是与这一时期敦煌的历史背景有关.北魏晚期,东阳王元荣就任瓜州刺史,宿白先生认为元荣就任瓜州刺史的时间当在孝昌元年(525)九月十六日之前[5]307.元荣本身就信仰佛教,到达敦煌后进行抄写佛经㊁修建石窟等佛事活动,«李君莫高窟佛龛碑»载: 复有刺史建平公㊁东阳王等各修一大窟. 元荣在敦煌开窟造像,很有可能带来了洛阳的新样式.在正始年间洛阳地区已经有一佛二弟子的造像出现,但为何元荣来敦煌之后,敦煌依然没有出现二弟子的造像.笔者认为在北魏晚期,龙门石窟以及其他地区的石窟虽都有一佛二弟子的造像组合,但并不十分流行,数量不多,仍然以一佛二菩萨的造像组合为主流.这一造像组合很有可能并未引起元荣的注意,所以其并未将二弟子的造像题材带到敦煌.元荣到敦煌之后,敦煌与内地交通中断[10]188~189, 大代普泰二年岁次壬子三月丑朔二十五已丑,弟子使持节散骑常侍都岭西诸军事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瓜州刺史东阳王元荣,惟天地妖荒,王路否塞,君臣失礼,于兹多载.天子中兴,是得遣息叔和,早得回还. [5]306清信士佛弟子尹波,实53由宿福不勤,触多屯难,扈从主人东阳王殿下届临瓜土.瞩遭离乱,灾妖横发,长蛇竞炽,万里含毒,致使信表牢隔,以径年纪,寻幽寄矜,唯凭圣趣. [5]306在大统十一年瓜州刺史邓彦被执之前,敦煌与中原朝廷的关系也并不融洽[10]187.«周书 申徽传»载:先是,东阳王元荣为瓜州刺史,其女婿刘彦随焉.及荣死,瓜州首望表荣子康为刺史,彦遂杀康而取其位.属四方多难,朝廷不遑问罪,因授彦刺史.频征不奉诏,又南通吐谷浑,将图叛逆.文帝难于动众,欲以权略致之.乃以徽为河西大使,密令图彦.徽轻以五十骑行,既至,止于宾馆.彦见徽单使,不以为疑.徽乃遣一人微劝彦归朝,以揣其意.彦不从.徽又使赞成其住计,彦便从之,遂来至馆.徽先与瓜州豪右密谋执彦,遂叱而缚之.彦辞无罪.徽数之曰: 君无尺寸之功,滥居方岳之重.恃远背诞,不恭贡职,戮辱使人,轻忽诏命.计君之咎,实不容诛.但授诏之日,本令相送归阙,所恨不得申明罚以谢边远耳. 于是宣诏慰劳吏人及彦所部,复云大军续至,城内无敢动者.使还,迁都官尚书[11].由此可见,在北魏晚期与西魏时期敦煌逐渐失去了与内地的联系,中央王朝政令不达敦煌,更不用说佛教造像.所以在北魏晚期至西魏时期二弟子造像题材一直未传到敦煌.敦煌与中原的联系直到西魏晚期至北周时期恢复正常,李裕群先生认为,西魏大统十二年至北周时期丝路恢复畅通,敦煌与内地的联系也加强,以庾信«陕州弘农郡五张寺经藏碑»中 僧徒云集,不远敦煌之城;学侣相奔,更合华阴之市 的记载为例进行说明[12].随着丝路的畅通,敦煌与中原内地的联系加强,二弟子造像在北周时期也随之传入敦煌.莫高窟在北周时期出现一佛二弟子造像,应与建平公有密切的关系.同东阳王的记载,«李君莫高窟佛龛碑»载: 复有刺史建平公㊁东阳王等各修一大窟. 根据«李君莫高窟佛龛碑»的记载,不仅东阳王元荣在敦煌营建洞窟,还有建平公同样在敦煌营建大型洞窟.关于建平公,宿白先生认为是北周时期的于义[5]315.«隋书 于义传»记载: 于义,字慈恭,河南洛阳人也.父谨,从魏武帝入关,仕周,官至太师,因家京兆.义少矜严,有操尚,笃志好学.大统末,以父功,赐爵平昌县伯,邑五百户 明㊁武世,历西京㊁瓜㊁邵三州刺史. [12]关于于义就任瓜州刺史的时间,宿白先生推测第一个可能在周明帝时,即在558-560年间,第二个可能在564-574年间[5]318~319.宿白先生并推测莫高窟第428窟即于义所 修一大窟 ,莫高窟第428窟与第439㊁440㊁441㊁430㊁290㊁442窟等属于一组洞窟,这组洞窟在塑像组合中增加了二弟子造像,是具有时代特征的较为典型的北周洞窟[5]325~326.施萍婷先生同样做此推测[13].所以莫高窟北周时期出现一佛二弟子的造像与建平公于义必然有密切的关系.李裕群先生指出崇信佛教的建平公于义和段永等出任瓜州刺史,带去了长安的新样式新内容[10]189.新的内容很有可能就包括二弟子造像.所以莫高窟二弟子造像的源头应是来自长安的造像.三、莫高窟北周时期二弟子像出现的渊源莫高窟二弟子造像的源头应是来自长安的造像,我们从现西安地区出土或保存的北周时期二弟子造像遗存可以看到.1975年西安市未央区草滩出土了3座北周形制相似的一佛二弟子造像龛,其一,形制为竖长方形帷帐龛,龛内结跏趺坐佛像一身,佛像右侧刻弟子一身,立于莲花台柱上,较为年轻,左侧同样刻弟子一身,立于莲花台柱上,较为年长;其二,形制为竖长方形圆券龛,龛内刻结跏趺坐佛像一身,佛像右侧刻较为年轻的弟子一身,立于莲花座上,佛像左侧刻较为年长的弟子一身,立于莲花座上;其三,形制为竖长方形帷帐龛,龛内刻结跏趺坐佛像一身,佛像左右两侧各站有一身弟子,佛右侧一身较为年轻的弟子,左侧为一身较为年长的弟子.1972年西安市碑林区围墙巷第一中学院内出土四面造像碑,碑背面刻帷帐龛,龛内刻结跏趺坐佛像一身,佛像右侧刻有一身年轻形象的弟子,立于莲花座上,佛像左侧刻有一身弟子立于莲花座上,其面部略有残毁,应是较为年长的形象.碑林博物馆藏1974年西安市西关王家巷出土四面佛造像,造像碑背面刻一圆券龛,龛内刻结跏趺坐佛像一身,佛像右侧立有一身较为年轻形象的弟子,左侧立有一身较为年长形象的弟子.碑林博物馆藏荔菲氏造像碑,碑右侧刻一圆券龛,龛内刻倚座佛像一身,佛像右侧立有一身年轻形象的弟子,左侧所立弟子像面部残毁,应为年长形象的弟子(图5).碑林博物馆藏释迦弥勒造像碑,正面分上下两层龛,下层圆券龛内,刻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像,63图5㊀西安碑林博物馆藏荔菲氏造像碑(长安佛韵 西安碑林佛教造像艺术)佛右侧刻一身年轻形象的弟子,左侧刻有一身老年形象的弟子(图6).西安碑林博物馆藏北周建德三年吕建崇造像碑,造像碑正面龛内刻有一佛二弟子.西安碑林博物馆藏北周保定二年僧贤佛造像碑中刻倚座佛一身,佛像右侧为一身年轻形象的弟子,右侧为一身年老形象的弟子.长安在北周时期是北周武帝灭法以及唐会昌法难的核心地区,所以北周时期的佛教造像保存的较少.我们从西安地区现保存的造像内容看,二弟子造像基本出现在造像龛内,呈一佛二弟子的造像形式.莫高窟北周时期出现的二弟子造像也在中心柱或主室西壁龛内,与长安地区的形式基本相似,而且莫高窟北周洞窟中多是倚座佛与二弟子造像的组合,在长安地区的部分造像碑也有这种组合.笔者认为莫高窟北周时期出现的二弟子造像的源头很有可能就是长安.莫高窟北周洞窟在塑像题材上增加了二弟子造像,佛像的袈裟样式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即出现悬裳座,如莫高窟第428窟中心柱中的佛像. 悬裳座 这一概念最早由日本学者提出与使用[14],关于悬裳座的来源,村田靖子认为源头是犍陀罗造像[14]33.悬裳座最早流行于南朝造像,其后影响到了龙门石窟造像[15].孝文帝太和十年(486)图6㊀西安碑林博物馆藏释迦弥勒造像碑(长安佛韵 西安碑林佛教造像艺术)进行了服饰的改制, (太和)十年春正月癸亥朔,帝始服衮冕,朝飨万国 夏四月辛酉朔,始制五等公服.甲子,帝以法服御辇,祀于西郊. [16]孝文帝断胡服,在佛教艺术上的表现则是南方褒衣博带式的袈裟开始进入北方石窟造像中.而且这时造像样式也开始向瘦骨清像转变,大同和洛阳作为北魏改制前后的都城,这种造像风格的变化在云冈石窟与龙门石窟最为明显.龙门石窟第二期(约500-510)[17]褒衣博带式袈裟的造像逐渐大量出现.龙门造像中伴随着褒衣博带式袈裟的流行,悬裳座也在龙门石窟的造像中出现.宾阳中洞正壁佛像内着僧祇支,胸前系结,外穿褒衣博带袈裟,袈裟一角敷搭于左臂,结跏趺坐于方形台座上,出现悬裳座(图7).来思九洞㊁药方洞㊁慈香洞等洞窟同样有大量的悬裳座出现.龙门石窟出现的大量具有悬裳座的造像则可反映出悬裳座是当时的主流造像.龙门石窟处于当时北魏的都城,皇家以及北魏贵族也在龙门石窟开窟造像,所以当时龙门石窟的造像与未迁都前的云冈石窟地位相同.龙门石窟接受悬裳座之后,作为都城的造像样式的影响力开始展现,长安㊁河北㊁山西㊁河西等地区均出现悬裳座.可见龙门造像中的悬裳座对整个北方中原地区地方造像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悬裳座在北魏晚期与西魏时期发展达到顶峰,衣裾长悬,十分华丽繁复,在北周时期悬裳座佛像的衣裾逐渐变短,也变得简洁.这在我们前面所介绍的长安出土的北周造像中可以看到.73悬裳座中袈裟的衣裾在其他地区的从北魏至北周时期由长到短的演变有明显的轨迹.在莫高窟北魏晚期与西魏时期虽然有了褒衣博带式的袈裟,却没有出现悬裳座,但在北周时期却直接出现与长安地区等其他地区一致的悬裳座,所以莫高窟出现的悬裳座没有经历北魏晚期㊁西魏时期至北周时期的演变,而是直接在北周出现,这就说明莫高窟北周时期出现的悬裳座是新的样式,这种新的样式很有可能也是在北周时期建平公于义从长安带到敦煌.北周时期的塑像,题材上不仅发生了新的变化,佛像的袈裟样式也直接引进了新的样式.由此可见,北周时期,在塑像上是一个重要的变革时期,而它的变革与长安地区的造像有密切的关系.图7㊀宾阳中洞正壁造像(«中国石窟 龙门石窟»)四㊁小结莫高窟二弟子塑像始见于北周洞窟,二弟子塑像的出现是莫高窟塑像题材的重要变化.莫高窟现存有北周洞窟18个,其中有10余个洞窟出现二弟子塑像,二弟子塑像都位于主室中心柱或西壁的圆券龛内,分列于佛的左右两侧.二弟子塑像最早出现于古阳洞南壁正始四年(507)安定王元燮造释迦龛,其他地区在北魏晚期也陆续出现.莫高窟晚在北周出现,这与北魏晚期至北周时期敦煌的历史背景有密切的关系.北魏晚期至西魏大统十一年间,敦煌与中原地区交通中断,逐渐失去联系,二弟子造像缺乏进入到敦煌的机会.到北周时期,丝路重新畅通,建平公于义就任瓜州刺史,并在敦煌开窟造像,带来了长安新的样式,新的样式很有可能包括二弟子塑像.通过与长安地区现存的北周造像对比,笔者发现莫高窟出现的二弟子塑像的渊源应是长安地区.莫高窟北周洞窟中除了出现二弟子这种新的塑像题材,还出现了悬裳座这种新的袈裟样式.所以,我们能够看到,莫高窟北周时期在塑像上是一个重要的变革时期,而它的变革与长安地区的造像有密切的关系.ʌ参考文献ɔ[1]段文杰.段文杰敦煌石窟艺术论文集[M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126G129.[2]«中国美术全集»编纂委员会.中国美术全集 雕塑篇 敦煌雕塑[M ].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19G30.[3]郑炳林,张景峰.敦煌石窟彩塑艺术概论[M ].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15:118G120.[4]敦煌研究院.敦煌石窟内容总录[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5]宿白.中国石窟寺研究[M ].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19:210.[6]龙门石窟研究所.龙门石窟一千五百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 ].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23G35.[7]孟宪实.论佛教造像中 一佛二弟子 模式的诞生[J ].美术研究,2020(5):16G22.[8]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中国石窟 巩县石窟寺[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216.[9]孙福喜.西安文物精华 佛教造像[M ].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2010:21.[10]李裕群.北朝晚期石窟寺研究[M ].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187.[11]令狐德棻.周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71:556.[12]魏征.隋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73:1145.[13]施萍婷.敦煌石窟与文献研究[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42G43.[14]村田靖子.佛像的系谱:从犍陀罗到日本 像貌表现与华丽的悬裳座历史[M ].金申,译.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197.[15]杨文博.麦积山石窟北魏造像研究[D ].兰州:兰州大学,2019:119.[16]魏收.魏书[M ].北京:中华书局,2017:191.[17]龙门文物保管所,北京大学考古系.中国石窟 龙门石窟[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224.[责任编辑:王作华]83。

莫高窟第419窟萨埵太子本生图补考

莫高窟第419窟萨埵太子本生图补考

莫高窟第419窟萨埵太子本生图补考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市,是中国著名的佛教艺术宝库,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佛教艺术壁画之一。

其中第419窟是莫高窟中的一处,内含有许多珍贵的佛教壁画和雕塑,其中萨埵太子本生图就是其中之一。

下文将为大家介绍莫高窟第419窟萨埵太子本生图的背景故事和特色。

萨埵太子本生图是莫高窟第419窟的主题之一,也是该窟最知名的壁画之一。

萨埵太子是汉地地区专祀的佛教护法神,传说他是佛陀的一个化身,可以消灭魔障、解除灾祸,保佑众生平安。

萨埵太子的本生故事是佛教故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苏护的王子,他在悉达多佛的时代诞生在一个富有的家庭中。

他心地善良,常常乐善好施,慈悲为怀。

当时的国王立了法,禁止王子做这些事情,希望王子能够过上红尘世俗的生活。

但是苏护王子并不服从,他认为这些不符合他对人生的理想。

于是他决定出家修行,追求自己内心的平静与真理。

苏护王子出家之后,经历了许多磨难和考验,但是他依然坚定不移地修行,直到成为一位威猛的护法神。

在他的引导下,信徒们可以祈求及依赖他来消除魔障,解脱苦难,保佑众生。

这个故事充分展示了佛教所崇尚的善良与慈悲。

萨埵太子本生图作为莫高窟壁画的一部分,被绘制在第419窟的壁画中,展现了苏护王子化身为萨埵太子的故事。

这幅壁画共包括两大部分:一是苏护王子出家修行,受到来自魔障的多重考验;二是苏护王子成为萨埵太子,成为佛教护法神的过程。

壁画中,苏护王子的形象被绘制得英武挺拔,表情凝重,透露出顿悟和慈悲的气质。

而魔障的描绘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邪恶黑暗的一面,与苏护王子形成鲜明的对比。

整幅壁画通过细腻的绘画技巧和精湛的创作展现了佛教故事中的智慧和力量,给人以深刻的启发和震撼。

莫高窟第419窟中的萨埵太子本生图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这些壁画是中国古代艺术的杰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通过这些壁画,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中国古代艺术的魅力,领略到古代艺术家的创作才华和智慧。

莫高窟45窟·胁侍菩萨像(盛唐临摹)

莫高窟45窟·胁侍菩萨像(盛唐临摹)

莫⾼窟45窟·胁侍菩萨像(盛唐临摹)
莫⾼窟45窟·胁侍菩萨像·左侧(盛唐·临摹)
【时间】2015年3⽉
【地点】⾹港⽂化博物馆【敦煌】特展
【地点】
看点】唐代雕塑代表之作
【看点
“⾐纹的⾃然流畅使材质充满织锦刺绣的轻柔质感。

长裙覆贴腿⾯,裙摆向后飘动,似是菩萨迎风⽽⽴,作品充满动感”
“菩萨上⾝仅斜挂披⼱,项佩璎珞,下⾝⾐饰繁复华丽,⾊彩鲜艳。

头颈、肩部和腰胯分别呈现近似三⾓形对应关系,整个塑像体形呈S形⾃然弯曲状,⼀改以往呆板挺⽴的⼈物形象,使塑像既显出菩萨的丰满健硕,⼜具有真实⼈物的体态⾝姿,赋予了塑像⽣命⼒和动态体势,情动于衷⽽形于外,写实⼿法相当成功,是对盛唐审美观和雕塑技艺⽔平的精彩诠释。


——王其鈞先⽣《中国古代雕塑精品解读》除特别说明,均为原创⽂章、图⽚,保留版权标识下,欢迎转载。

⾮商业转载请注明来源,商业使⽤先请征得本⼈同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莫高窟人的集体照编者按一张莫高窟人的集体合影老照片,究竟拍摄于何年何地?众说不一!为了寻求究竟,作者杜永卫先生可谓是寻的“铁鞋踏破”,问的“口头舌燥”。

但经过多日走访求证,终于抛开云雾找到了一个让人信服的答案。

莫高窟的故事太多!一张老照片就够人研究的啦!研究它,你没有一种执着的精神是不行的!旧影寻踪——一张扑朔迷离的莫高窟人的集体照文/ 杜永卫敦煌守护神常书鸿先生的小儿子常嘉皋先生,为给父母写回忆录,发给我一张照片,说是一张1964年拍摄的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研究院前身)全体职工合影照,请我辨认一下照片里的几个人,同时还让我判断一下这张照片是在哪里拍的?常嘉皋先生提供的让我辨识的照片(以下简称“集体照”)如果说让我辨认照片里的人倒不难,因为1964年距离我77年到莫高窟工作也就十几年,人们的相貌变化不会有太大,只要在我到莫高窟工作以后见过的,我基本都应该能辨识得出来。

但是,这张照片在哪里拍摄,这倒难为我了,因为1964年我才4岁。

不过这也不难,照片中的人虽然已过世一半,但毕竟还有人健在,找人问问不就好了。

我首先想到的是93岁的孙儒僴先生,孙老先生是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第一任所长,虽已退休,却笔耕不辍,记忆力很好。

他会用微信,联系方便,再说他1947年就到了莫高窟,见多识广,又是照片中的当事人,让他通过照片背景的古建筑辨认一下是哪个地方一定不成问题。

我当即给孙老发信息说:“孙老,我想知道这张照片是在哪里拍的,为什么全所的人都在这里?”不一会孙老回信说:“这张照片何时何地拍,我都记不清了,好多人我都认不出来,过一阵再看吧”。

我想老人家可能身体不适,毕竟93高龄的人了,一时犯蒙也是常情。

我又问常嘉皋都咨询过谁?他说问过马竞驰先生,马先生是敦煌研究院前任接待中心主任,五十年代末来到莫高窟工作。

马竞驰先生也是照片中的人,起先他认为这张照片是在莫高窟九层楼前拍的,随后又说好像是在榆林窟拍的。

而我本人第一眼的感觉是,这张照片很像是在莫高窟的下寺正殿前拍的(即今天的“藏经洞陈列馆”)。

也像是在敦煌西郊的西云观或者城里的火神庙拍的。

我把这些想法反馈给了常嘉皋,他说关友惠先生也隐约记得是在一个道教的什么地方拍的。

道教的地方?这不正好印证了我的判断,下寺、西云观和火神庙可都是道教场所。

然而这些说法都是大家似是而非的猜测和主观判断,不足为据。

经过几天的调研,所获得的关于这张集体合影拍摄地点的线索不一,归纳起来有这么几种:1、在榆林窟说;2、在敦煌乡下说;3、在敦煌城里说;4、在莫高窟说;究竟拍摄地点在哪里,成了一个谜。

看来必须作认真的调查研究才可能搞清楚。

我根据上述说法,做个排除法分析。

在分析之前,我们基本可以确定的是,这张照片是在1964年的某一天,因某件大事,敦煌文物研究所全体职工留下的一张合影。

除了个别人不在其中,基本都被召集在内。

这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线索。

一、在榆林窟说榆林窟距离敦煌170多公里,六十年代那会,路不好走,很长一段道路崎岖,还要翻山越岭。

那个时期,敦煌文物研究所还没有交通工具,如此兴师动众集结全所几十号人去那里活动定会困难重重。

因此该照片摄于榆林窟的可能性很小。

1956年,文物研究所美术工作者去榆林窟临摹途中的艰难状况此外,我1978第一次去榆林窟,据我的印象,当时的面貌虽然原始,但洞窟及窟前的老建筑至今几乎都没有多少变化,就增修了几件办公室和宿舍而已。

榆林窟峡谷不宽,一条大河就占了谷底的一小半,用于建筑房屋的地面十分有限,在我的印象中那里的房屋院落都很小,没有可容纳这么一座豪华的厅堂建筑,因此榆林窟可以排除。

二、在敦煌乡下说敦煌近现代居民,都是雍正年间从甘肃五十六州县移民而来的,据说他们到敦煌后,每个县的移民都要建个庙,因此仅雍正初年到1949年两百年间,当地就建过寺庙120多座,真的是“十里一庙,五里一寺”。

当年敦煌文物研究所的人们,或考察,或春游,或劳动路过,去一个寺庙留一张集体合影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但因受当年交通、道路的制约,他们不可能走得很远,就近去个地方的可能性很大。

因此我之前首先猜的是敦煌西郊的西云观。

西云观是一个道教场所,位于敦煌西郊党河西岸。

78年我随一帮老先生去西千佛洞、阳关考察,返回途中去观里参观过。

该观是敦煌唯一道教建筑,始建于雍正八年(1730年),文革中遭到破坏,但大部分建筑尚存。

我去那儿的时候,观里早就没有了道士和香火,到处堆放着村里的柴草,好像还有驴圈牛圈,一片破败之相。

隐约记得进去过一个道院,道院的上房似乎和那张集体照的场景相像。

但时过境迁,西云观也早于八十年代进行了修缮改建,会不会还保存有那座建筑?我当即带领几个学生驱车前往,专程对西云观做一次实地考察。

到了观里,正巧遇到这里的主持夏道长。

夏道长是西云观八十年代修缮改建的亲历者,据道长回忆:当年的道院早已改建过,就存留了这几间庙,因为是文物,还基本维持着原样,只是稍加彩画了一下,其它都是后修的。

我拿着那张集体照和这几间古建一一对照,很多地方都似像非像不能确定。

我选了一座最像的建筑,找准与集体照相似的角度拍了几张照片给常嘉皋发去,他看后回信说十分像,让我再确认一下。

然而建筑的关键几处细节对不上,再像也没有确认的必要。

一个地方的同时期同类古建,多是大同小异,光像还不具说服力,我不能让常嘉皋先生随便写进书里,以留下笑柄。

我必须继续找下去,找到与集体照一模一样的建筑。

与西云观对比:上图为敦煌西郊西云观。

这是保存下来的老建筑,八十年代翻新过。

三、在敦煌城里说敦煌城内以前也有很多庙,但大部分在文革拆除,仅存的庙宇就是火神庙。

该庙原建筑规模相当可观,因上世纪60年代后期旧城改造,很多建筑被拆除,该主殿因被公家改作单位用房而幸存了下来。

我又抱着浓厚的兴趣专程去火神庙查看,但庙被彩钢板封围的严严实实,连个门缝都不留。

路人见我们急切地往里窥探,便告诉我说每逢初一十五才向市民开放。

我让学生驮着我爬上墙板,用手机匆匆拍了两张并当场与集体照做对比,因天色将晚拍不清楚,但还是能够看个大概。

我惊喜地发现这处古建的柱子、云头、斗拱等部位竟与那张集体照上的建筑十分相似。

我当即拨通敦煌市文化馆馆长赵虎先生的电话,联系好第二天进入庙内仔细调查。

于此同时,我把最新调研情况给常嘉皋做了通报,而且还激动地给孙儒僴老先生也发去消息说“孙老,我找到了拍摄地点啦”。

但不知为什么孙老先生一直没搭理我。

与火神庙对比:然而,当晚回到工作室把照片传到电脑上放大、提亮后一对比,却发现情况不妙,因为两个建筑的关键部位大不相同,害得我白激动一场,还“谎报军情”,贻笑大方。

这个时候我冷静了下来,我想,那个建筑未必就非是一座庙宇,也许是一个大户人家的上房也说不一定。

既然有可能是城里的一座建筑,那我何不求助于敦煌城里的专家。

敦煌城距离莫高窟二十五公里,莫高窟的人大都是外地人,过去一般不进城,对城里的情况未必有当地人清楚。

我首先想到了敦煌市图书馆前任馆长魏锦萍女士。

魏馆长出过几本著作,正好也写过几篇关于敦煌古寺庙的研究文章,对城里的古建情况一定熟悉。

她看了我传过去的老照片后马上回复说:“凭儿时记忆是不是最早的文研所办事处?”她还说隐约记得儿时曾去那个院子跟娃娃们玩藏猫猫猴(捉迷藏),印象中院子挺大,好像也有这么个上房,但不确定,她答应我再问问其他的敦煌人。

她的这个线索引起了我的联想,1964年的某一日,文研所的人们全体进城参加全县大会,会后在自己的办事处拍个照留念也是很有可能的。

但是,她分明说那是在东街,东街的老办事处我记忆犹新,那个院子不大,就几件新式建筑,似乎没有能够建起那么大一个上房的四合院的地盘子。

我想她或许当时年幼,可能看上去的房子都很高大。

也或许张冠李戴记错了。

所以我没有把她这个线索太当回事。

四、在莫高窟说常嘉皋一开始给我看那张集体照的时候说,马竞驰先生的第一感觉是,这张照片似乎是在九层楼旁边的某个殿前拍的。

但是这个判断很快被他自己推翻了,因为如果在石窟前的某殿前所拍,那照片中的左边就不可能有一座建筑,此外透过集体照前面的人们可以看到该建筑的后墙上有一扇窗户,莫高窟前的所有木构建筑都是依山而立,背后有个窗户是根本不可能的。

那么还会在莫高窟的其它什么地方呢?我一开始曾给常嘉皋说过,总觉得这张照片跟莫高窟的下寺的正殿也很像,而且常嘉皋也反馈来信息说,关友惠先生也说过那集体照好像是在一个道教的什么场所。

下寺本就是王圆箓道长的三清宫,这不都完全对上了?正在此时,魏锦萍馆长又发来信息说,原敦煌市人大副主任杨忠仁分析:“看样子是在莫高窟拍的,猜的不错的话,应该是翻新改造前的三清宫旧址”。

敦煌中学校长李磊先生也分析说:“人物都是千佛洞的人、好像是劳动后照的、脚上有泥土、有一个还是赤脚、是一个四合院、背景是坐北向南的正厅、脸上的光线很充足、应该就在千佛洞吧?不会赤脚跑很远的路吧。

”是啊,莫高窟只有下寺三清宫坐北朝南,而且出了门就是果园庄稼地,我们刚到莫高窟的时候还和老先生们狠劲干过一阵农活呢。

几个信息都聚焦到了莫高窟下寺,那么下寺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而且我也听说过下寺确实在六十年代大修过一次,会不会因为这次大修完成后,全所职工在下寺院内上房门前留影纪念?我把这个想法马上向马竞驰先生核实,马先生听后,哦地一声终于想起来了,他说:“就是下寺,对对的,下寺确实在1964年被改建成办公室,原因是当年研究所新进了一些人,樊锦诗院长也是那个时期进来的,工作用房严重不够,常所长就弄了些钱,把原本是堆放杂物的下寺库房翻新成了工作室,并把保护组、考古组、办公室都搬了进去。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全所的人在下寺合了一张影。

”事情终于水落石出,此集体照在下寺所拍确定无疑。

我把消息马上又通报给了常嘉皋,并同时委托敦煌研究院的盛龑海先生帮我拍了几张下寺照片。

当照片到手之后却发现,下寺正殿建筑与集体照背景的建筑出入很大。

什么原因啊?很多线索都聚焦到了下寺,但为什么建筑一点都对不上?我简直要崩溃了!但我还是不想“屈服”,我想起来下寺在九十年代后期为改建“藏经洞陈列馆”也做了一次翻修,会不会在这次翻修中改变了古建的面貌?才使得今天的下寺与照片中的建筑不同了?与莫高窟下寺对比:带着这个疑问,我马上发微信息求助敦煌研究院副院长罗华庆先生,罗华庆先生对院史研究深刻,他还于九十年代末承担过“藏经洞陈列馆”策展工作,他一定知道下寺的翻修情况。

我发了一条微信过去:“华庆,请教你个问题。

常嘉皋一直想知道这张照片是在哪拍的,为什么全所的人基本都在这里,应该是因什么大事的纪念照。

好几个人推断这是在下寺拍的,也得到马竞驰的确认。

他说64年翻新下寺做办公室,修建好后将保护组、考古组都搬了进去,可能是为纪念这次改建拍的全所合影。

另外,常嘉皋说何鄂先生的女儿何英也说是在莫高窟拍的,但不确定在哪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