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小学科学实验教案-可编辑模板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优质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优质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第一章《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第一节生物的遗传现象、第二节生物的变异现象、第三节遗传和变异在生活中的应用。
2.第二章《地球的运动与变化》:第一节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第二节昼夜更替与季节变化、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对生活的影响。
3.第四章《能量的转换与守恒》:第一节能量的来源与转换、第二节能量守恒定律、第三节能量转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遗传和变异的基本概念,理解遗传和变异在生物进化及生活中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对地球运动、能量转换等自然现象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科学的兴趣。
3.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教学难点:遗传和变异的概念、地球运动与能量转换的原理。
2.教学重点:遗传和变异在生活中的应用、地球运动对生活的影响、能量的守恒定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教具:PPT、实物模型、地球仪、能量转换实验器材。
2.学具:观察记录表、实验报告单、画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示生活中的遗传和变异现象,引发学生思考。
2.新授:(1)讲解遗传和变异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分析遗传和变异的特点。
(2)介绍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解释昼夜更替和季节变化的原因。
(3)阐述能量转换的原理,引导学生了解能量守恒定律。
3.实践:(1)组织学生进行遗传和变异的观察活动,填写观察记录表。
(2)开展地球运动和能量转换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自然现象。
4.巩固:通过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板书:遗传、变异、地球运动、能量转换等关键词,配以简洁的图示。
2.板书设计要求条理清晰,突出重点,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1.作业题目:(1)举例说明遗传和变异在生活中的应用。
(2)简述地球运动对生活的影响。
(3)解释能量守恒定律及其在生活中的体现。
2.答案:(1)遗传和变异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杂交水稻、遗传病检测等。
(2024修订)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精选
(2024修订)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精选实验一:探究水的溶解能力实验目的1. 理解溶解的概念。
2. 学习使用量筒、烧杯等基本实验器材。
3. 探究不同温度下,同质量的水溶解食盐的能力。
实验材料1. 量筒2. 烧杯3. 温度计4. 食盐5. 水6. 计时器实验步骤1. 在量筒中加入200mL水,读数并记录。
2. 称取20g食盐,加入量筒中的水中。
3. 用计时器记录食盐完全溶解所需时间。
4. 分别在20℃、40℃、60℃的水中重复上述实验步骤。
5. 记录每次实验的数据,并进行分析。
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需保持量筒稳定,避免水溅出。
2. 称取食盐时要准确,避免误差。
3.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热水烫伤。
实验二:制作风力发电机实验目的1. 了解风力发电的原理。
2. 学习使用剪刀、胶带等基本工具。
3. 动手制作风力发电机,并观察其发电效果。
实验材料1. 塑料瓶2. 硬纸板3. 电线4. 灯泡5. 磁铁6. 剪刀7. 胶带实验步骤1. 将塑料瓶剪去底部,倒立放在桌面上。
2. 在塑料瓶顶部剪一个孔,穿入电线,并将电线固定在塑料瓶内部。
3. 在硬纸板上画出风力发电机的形状,剪裁后固定在塑料瓶顶部。
4. 将磁铁固定在硬纸板上,与电线相连接。
5. 将灯泡与电线相连接,放置在塑料瓶旁边。
6. 用手扇动塑料瓶顶部,观察灯泡是否发光。
实验注意事项1. 制作风力发电机时,要确保各部分连接牢固,避免脱落。
2. 剪裁硬纸板时要注意安全,使用剪刀时要小心。
3.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触电。
实验三:探究光的传播实验目的1. 了解光的传播特点。
2. 学习使用蜡烛、火柴等基本实验器材。
3. 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
实验材料1. 蜡烛2. 火柴3. 透明塑料袋4. 水5. 桌布(或黑色纸张)实验步骤1. 在桌布上点燃蜡烛,观察火焰。
2. 将透明塑料袋套在蜡烛上,使其覆盖火焰。
3. 慢慢向塑料袋内注入水,观察火焰的变化。
小学科学新教科版教案模板
年级:四年级学科:科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认识植物生长所需的条件。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植物的关爱之情,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 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
2. 植物生长所需的条件。
教学难点:1. 植物生长过程中各阶段的特征。
2. 植物生长条件的实验操作。
教学准备:1. 教师:植物生长的图片、视频、植物生长实验装置、实验记录表、多媒体设备。
2. 学生:观察记录本、实验工具(如放大镜、剪刀、尺子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展示植物生长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植物是如何生长的吗?”2. 引出课题:《植物的生长》。
二、新课讲授1. 讲解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种子发芽、生根、长叶、开花、结果。
2. 通过图片、视频展示植物生长的过程,引导学生了解植物生长的各个阶段。
三、实验探究1. 分组进行植物生长条件的实验,如光照、水分、温度等。
2. 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教师巡回指导。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和条件。
2. 布置课后作业:观察家中植物的生长情况,并记录下来。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你们还记得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和条件吗?”2. 引导学生回顾实验探究过程。
二、课堂新授1. 讲解植物生长过程中各阶段的特征,如幼苗期、生长期、开花期等。
2. 通过图片、视频展示不同生长阶段的植物特征。
三、实验总结1. 学生分享实验探究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实验现象。
2. 强调实验操作规范和注意事项。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植物生长过程中各阶段的特征和实验探究的重要性。
2. 布置课后作业:结合所学知识,设计一个植物生长实验方案,并准备实验材料。
教学反思:1. 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植物生长的奥秘。
2 3《用沉的材料造船》(教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
《用沉的材料造船》教案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节课,主要内容是介绍用沉的材料造船的原理和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造船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用沉的材料制作船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掌握不同材料的沉浮性质。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不同材料的沉浮性的能力;(2)掌握用沉的材料制作小船的方法;(3)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热爱;(2)鼓励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勇于尝试,敢于创新;(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分享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用沉的材料造船的原理和方法;2.教学难点:如何观察和描述不同材料的沉浮性,以及如何掌握用沉的材料制作小船的方法。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水的性质和液体的压强,对于物体的浮沉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如何用沉的材料制作小船的方法还不是很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和描述不同材料的沉浮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用沉的材料造船,并引导学生思考一些问题,如何制作一个不会翻的小船等。
展示一些材料,让学生猜测哪些材料可以用来制作小船,并引导学生讨论不同材料的沉浮性质。
二、新课理论讲解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向学生介绍用沉的材料制作船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讲解不同材料的沉浮性质,如何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小船。
三、实践操作向学生展示制作小船的步骤,并让学生跟随着教师的指导完成实践操作。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小船,并测试小船的沉浮性质。
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不断尝试,不断改进,探索出更好的制作方法。
四、总结向学生讲解小船制作的注意事项,并让学生总结今天学习到的知识和经验。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有更多的材料和更多的时间,他们会如何改进小船的制作方法。
教育科学出版社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课堂设计
教育科学出版社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课堂设计一、课程目标本教案的目标是通过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的内容。
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方法方面有所提高,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下册的各个单元和知识点,涵盖了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物质的组成和分类、声音与光、生活中的机械、生活中的细菌与病毒、生活中的植物等。
三、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研究物质的组成和分类、认识声音与光的特点和传播等。
四、教学方法1.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图片、视频等,直观生动地展示知识点。
2. 进行小组合作研究,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3. 进行实验教学,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
4. 运用问答、思考问题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实物或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思考。
2. 导入前置知识:回顾相关的前置知识,为新知识的研究打下基础。
3. 知识点讲解:通过多媒体展示和讲解,向学生介绍新知识点和概念。
4. 实验或活动:进行相关实验或活动,让学生亲自操作和观察,探究相关现象或规律。
5.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学到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6. 练与巩固:通过练题、小组合作等形式,巩固学生的研究成果。
7. 课堂作业:布置相应的作业,巩固学生的研究效果。
六、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教学过程中的观察、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以及课后练的成绩等来进行。
评价要全面,包括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实验的操作能力、对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等。
七、优化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理解能力,适当调整教学方法和步骤,确保教学效果。
同时,及时反馈学生的问题和困惑,帮助学生解决难点和疑惑。
另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主动思考和提问,促进学生主动研究和自主发展。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绿豆苗的生长》教案(2022新版)6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绿豆苗的生长》教案(2022新版)6一. 教材分析本课《绿豆苗的生长》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的内容。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绿豆苗的生长过程和条件,掌握基本的观察和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绿豆苗的生长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绿豆苗的具体生长过程和生长条件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深入了解绿豆苗的生长过程和条件。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绿豆苗的生长过程和条件。
2.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绿豆苗的生长过程和条件。
2.难点:如何观察和实验,以及如何进行合作和交流。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绿豆苗的生长过程。
2.实验法: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绿豆苗的生长条件。
3.小组合作法: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实验和观察任务。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绿豆苗的生长视频或者图片。
2.准备实验材料:绿豆、水、土壤、光照设备等。
3.准备小组合作表格和评价标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绿豆苗的生长视频或者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绿豆苗的生长过程和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绿豆苗的生长过程和条件,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的内容。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绿豆苗的生长条件。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分析实验结果,总结绿豆苗的生长条件。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深入了解绿豆苗的生长过程。
学生进行观察,记录观察结果。
6.小结(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结,让学生回顾本课所学的内容,巩固知识点。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课所学的内容。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三单元)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教学设计第1课《时间在流逝》教学设计教学导航【学情分析】时间每时每刻都伴随这我们,孩子们对时间是熟悉的,但又模糊不清的,通过本科教学我们要让学生意识到时间是可以被感受、估计和计量的。
学生将通过感受1分钟、10非中来感知时间的长短,并且意识到我们的实际行为很容易使自己估计时间是发生偏差,因此需要准确地、客观地计量时间。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时间”有时是指某一时刻,有时则表示一个时间间隔(即时长)。
2.借助自然界有规律运动的事物或现象,我们可以估计时间。
过程和方法1.运用各种方法感受一分钟的长短。
2.根据估计一分钟时长的经验,比较合理地估计10分钟持续的时间。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意识到只凭主观感受,有时是不正确的。
2.我们要珍惜时间。
【教学重点】运用多种方法感受1分钟的长短【教学难点】如何更准确地估计一分钟的长短【教学准备】课件、记录表【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猜谜导入,揭示新课(2分钟)1、猜谜语,引入时间概念。
师: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个有趣的谜语,大家来猜一猜吧!课件出示:看不见,摸不着,没有脚,但能跑。
每天匆匆过,从来不回头。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时间)课件出示:师:时间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上课时,它在我们专心致志的听讲中不知不觉地过去;玩耍时,它在我们兴高采烈的游戏中悄悄溜走;睡觉时,它随着我们的美梦一去不复返……2、小结揭题。
时间真的很宝贵,时刻伴随着我们,很容易从身边流逝,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在流逝”。
(板书课题:时间在流逝)二、探究时刻,体验时长活动一:现在几点了(5分钟)1、同学们,如果不看钟表,你能知道现在几点钟吗?(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
)(超过8点)2、可以根据日常生活中的哪些现象来估计现在几点了?(分组讨论估计的方法。
)(提示学生分室外和室内)3、汇报、交流估计方法。
可能会有:野外:晴:观察太阳高度、炊烟、广播、人影长短。
室内:现在是第几节课,离上课过了多久来估计,然后再看表误差多少?4、请看看钟表,现在几点了?(出示时钟)你们小组谁估计的最接近?5、要准确、具体地知道时间,该怎么办?(看钟表)活动二:认识钟表(3分钟)时钟对于同学们来说是非常熟悉的,下面让我们再来认识它。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2.学习使用科学实验记录表格进行实验记录;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二、教学准备1.教材: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材;2.实验材料:小瓶子、水、色素、醋、小苏打、葡萄酒;3.实验器材:试管、试管夹、滴管、玻璃棒;4.教学辅助工具:投影仪、计算机;5.实验记录表格: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实验结果等栏目;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通过展示一张科学实验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2.与学生共同讨论科学实验的好奇之处,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和问题;步骤二:知识讲解1.介绍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观察、提出问题、做实验、记录、总结;2.解释每个步骤的意义和重要性,让学生明白每个步骤的作用;3.引导学生了解科学实验记录表格的使用方法,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实验结果等栏目;步骤三:实验操作1.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个小组由3至4名学生组成;2.教师向学生讲解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3.学生根据实验操作步骤,进行实验操作,同时用实验记录表格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步骤四:实验结果分析1.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结果分析,回答实验遇到的问题和产生的新疑问;2.引导学生归纳实验中发现的规律和现象;3.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结果背后的科学原理和解释;步骤五:实验总结1.让学生回顾整个实验过程,总结实验的步骤和要点;2.鼓励学生讨论实验的改进方案和可能的扩展实验;3.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科学的意义和价值;四、知识点拓展本节课涉及的知识点可以进一步拓展学习,如:1.了解其他类型的科学实验,如物理实验、化学实验等;2.进一步深入学习科学实验的设计原则和方法;3.学习科学实验中常用的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4.学习其他科学实验记录方法,如绘制实验图表、写实验报告等;五、课堂延伸活动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可以通过以下延伸活动进一步拓展:1.组织学生进行更多的科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2.以小组形式进行科学实验竞赛,增强团队合作意识;3.邀请专业科学家或科学爱好者进行科学实验讲解和展示;六、课堂评价方式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评价:1.实验记录表格的准确性和完整性;2.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总结能力;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表现;4.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探究的态度;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实验操作,并且能够使用实验记录表格进行实验记录。
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优质教案教科版
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优质教案教科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选自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教材,涉及第3单元《生物世界的多样性》的第5课《生物的进化》。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生物的进化过程,掌握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认识生物的适应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物进化的基本概念,了解生物进化的历程。
2. 培养学生运用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探索生物进化的规律。
3. 增强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物进化的原因和过程,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
难点:理解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生物适应性的形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模型等。
学具:笔记本、铅笔、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长颈鹿、蝴蝶等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的多样性,引出生物进化的主题。
2. 新课导入:讲解生物进化的概念,介绍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和过程。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生活中的生物进化实例,如害虫抗药性、抗生素耐药性等。
4.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生物进化知识的掌握。
六、板书设计1. 生物进化定义:生物种类、形态、结构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改变。
原因:自然选择、遗传、变异、环境变化等。
过程:原始生物→多样性生物。
2.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淘汰。
自然选择的原因: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生物进化的原因和过程。
(2)举例说明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3)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谈谈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
答案:(1)生物进化的原因:自然选择、遗传、变异、环境变化等。
过程:原始生物→多样性生物。
(2)自然选择作用: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淘汰。
例如,长颈鹿的长颈是为了适应食物高度的变化。
(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维持生态平衡、提供生活资源、科学研究等。
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教科版5篇
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教科版5篇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教科版1有趣的蜗牛活动目标:1、能大胆观察蜗牛,学习用多种方法来观察。
2、敢于探索,发展观察能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1、每组观察工具若干:小棒、玻璃片、瓶子、木片等2、记录纸笔若干活动过程:1、谈话:春天的小动物――让孩子们讲讲自己对春天的动物的认识2、户外:找蜗牛3、观察蜗牛A:引导孩子们观察蜗牛。
――让孩子们用眼睛看,用各种工具来观察,并把自己的发现及时的记录。
B:分享个自的经验4、介绍“我知道的关于蜗牛的知识”5、讲讲“我对蜗牛一些的问题”6、小结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教科版2帮小金鱼换水【活动目标】1、透过动手操作、探索等方式来了解虹吸原理,尝试利用虹吸原理帮鱼缸换水。
2、尝试根据猜测和实践填写记录表,学习表述自己的实验结果。
3、乐意参与实验,对虹吸原理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吸管,酸奶勺子,一次性盒子,金鱼缸,针筒一次性杯子,一次性杯子。
【活动过程】一、视频导入(教师拿好吸管两头,放进鱼缸里,开始往下流水)师:小朋友,我们人类生存都离不开呼吸,那小金鱼是怎样在水里是怎样呼吸的呢?师:小金鱼在水里是靠腮呼吸的。
二、视频停止(小金鱼生活在很脏的水里)师:看这画面上的小金鱼怎样了?(水很脏,需要换水)师:那你有什么办法帮小金鱼换水,能够让小金鱼不从鱼缸里出来?幼儿讲述。
教师小结:小朋友想了很多办法,那我们来看看视频里的老师是怎样帮小金鱼换水的?幼儿观看视频,教师捏住吸管两头,一头先放进鱼缸里,另一头再放进一次性的盒子里,水开始流动。
三、探索让吸管满水的方法。
师: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他是怎样换水的?师:谁愿意来试一试?师:为什么视频中的老师和你用同样的材料,她能够让鱼缸的水流下来,你不能够呢?小结:让我们一齐来看看老师的吸管中有什么秘密。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多彩的生命世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常见动植物的分类特征2. 植物的生长与繁殖植物生长的条件植物的繁殖方式3. 动物的运动与行为动物运动的意义常见动物的行为特点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认识并掌握常见动植物的分类特征。
2. 掌握植物生长的条件及繁殖方式,理解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
3. 认识动物运动的意义,了解常见动物的行为特点。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动植物的分类特征、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动物行为的特点。
2. 教学重点: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植物繁殖方式、动物运动的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丰富的生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过程:让学生观察图片,思考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2. 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
过程:讲解教材章节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学习重点。
3. 实践情景引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动植物分类的游戏。
过程:学生根据分类特征,将动植物卡片归类,教师指导并解答疑问。
4. 例题讲解:讲解植物的生长与繁殖、动物的运动与行为的相关知识。
过程:结合教材实例,深入讲解相关知识,解答学生疑问。
5. 随堂练习:针对教学难点,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过程: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解答和指导。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三种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2)简述植物的生长条件和繁殖方式。
(3)描述两种动物的行为特点。
2. 答案:(1)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维持生态平衡、提供生活资源、促进科学研究。
(2)植物的生长条件:光照、水分、土壤、温度等;繁殖方式: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3)动物行为特点:如猫捉老鼠、鸟儿筑巢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4)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一、课程概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主要涵盖了生物、物理和地理等三个科学学科的内容。
通过本册教材的学习,学生将对生物结构与功能、物体运动、天地万物等方面的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
本教案旨在帮助教师合理安排课程,提供课堂教学思路和教学活动设计,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习效果。
二、教学目标本教案旨在通过对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理解并掌握生物结构与功能的相关知识。
2.理解并运用物理原理解析物体的运动。
3.了解并探究地理环境与人类的关系。
4.学会并运用科学研究方法进行观察、实验和总结。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本教案按照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的内容,将教学内容分为以下六个单元,并给出了每个单元的教学安排。
单元一:动物的结构和功能课时安排:课时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第一课动物的结构和功能了解动物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第二课动物的生存环境探究动物与环境的关系,了解动物的生存环境的变化第三课动物的运动和觅食行为了解不同动物的运动方式和觅食行为,理解其适应环境的原理单元二:生物的生长发育课时安排:课时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第四课动植物的生长发育理解生长与发育的概念,了解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第五课植物的光合作用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探究其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第六课植物的繁殖了解植物的繁殖方式和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总结能力单元三:力和运动课时安排:课时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第七课力和运动了解力的概念,认识力的作用和效果第八课物体的运动探究物体的运动状态,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和变化第九课利用力使物体运动运用力推动物体的运动,观察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探索物体的运动规律和特性单元四:能量与物质的转化课时安排:课时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第十课能量与物质的转化理解能量的概念和能量转化的过程和方式第十一课电能与灯的工作原理了解电能的特点和电能转化的方式,理解灯的工作原理第十二课合理使用电能和水资源了解节约能源的重要性和节约用水的原则,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单元五:地球与宇宙课时安排:课时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第十三课地球和月球了解地球和月球的特点和关系第十四课太阳对地球的照射了解太阳对地球的照射方式和效果,探究地球的季节变化第十五课星星和星座了解星星和星座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总结能力,提高对宇宙的兴趣和认识单元六:人类与地球课时安排:课时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第十六课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与保护了解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和保护的影响第十七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了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和措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第十八课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提高综合素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四、教学方法与活动设计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本教案提供了各个单元的教学方法和活动设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
最新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
最新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生物的生存环境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组成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2. 动物的运动与行为动物的运动方式动物的行为特点3. 植物的生长与繁殖植物的生长过程植物的繁殖方式4. 地球上的资源与能量自然资源的概念与分类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及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2. 使学生掌握动物的运动方式、行为特点及植物的生长、繁殖过程。
3. 培养学生关注自然资源与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植物的生长过程。
2.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组成,动物的运动方式与行为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挂图、实物模型、实验器材。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图片,引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通过观察身边的动植物,讨论它们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2. 例题讲解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与食物网动物的运动方式与适应环境植物的生长过程及繁殖方式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3. 随堂练习判断题: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选择题:动物运动方式的分类填空题:植物的生长过程讨论题: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4. 课堂小结概括生态系统、动植物特点、能量流动等知识点六、板书设计1. 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2. 动物的运动方式与行为特点3. 植物的生长过程与繁殖方式4. 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一个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并说明其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描述一种动物的运动方式,并分析它如何适应环境。
论述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
2. 答案:食物链:草→兔→鹰。
生产者:草;消费者:兔、鹰;分解者:细菌、真菌。
动物的运动方式:爬行、游泳、飞行等。
适应环境:如鱼类的游泳适应水中生活,鸟类的飞行适应空中生活。
植物的生长过程:种子发芽、幼苗生长、成株发育、开花结果。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6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教科版 (5)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设计模板板书设计:学生学习活动记录表设计: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记录表我们的发现:物体浮力大小与排开水的体积的关系我们的发现:我们还发现:评价设计:1、下沉的物体在水中即受到地球的重力,也受到水的浮力。
2、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有关。
3、物体的体积越大,排开水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小测试:一、填空1、放入水中不能分散开来的固体有的会下沉,有的会上浮。
2、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排开水的体积有关。
3、把图中的两个塑料瓶放在水中,空塑料瓶会上浮,装满水的塑料瓶会下沉。
而两个瓶子的体积相同,质量不同,从而可以看出,体积相同的物体,质量越轻越容易上浮。
4、没有充气的游泳圈放在水中会下沉,充满气的游泳圈放在水中会上浮。
两个游泳圈质量相同,体积不同,从而可以看出,质量相同的物体,体积越大越容易上浮。
二、判断。
1、水对浸入其中的物体有向上托的力。
(√)2、质量大的物体容易下沉,质量小的物体容易上浮。
(×)3、物体在气体中也有沉与浮的现象。
(√)4、橡皮泥放入水中一定下沉。
(×)5、生鸡蛋在自来水中会沉入水底,而放入盐水中会浮在水面。
(√)6、潜水艇是靠改变质量来控制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7、沉在水下的物体没有受到水的浮力的作用。
(×)8、木头是浮的,铁是沉的。
(×)9、物体的沉浮和物体大小有关,和物体的轻重无关。
(×)10、潜水艇可以改变自身的重量和大小在水里沉和浮。
(√)11、改变浮标的重量可以使它上沉或下沉。
(√)12、大的马铃薯在水中会沉,小的马铃薯在水中会浮。
(×)13、重量相同的物体,体积大的易浮在水面上。
(√)14、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是可以改变的。
(√)三、选择题1、潜水艇是通过改变( A )来达到上浮和下沉。
A、轻重B、大小2、马铃薯放在( B )里会浮。
A、清水B、盐水C、油3、下面哪种液体的浮力最大( C )A、盐水B、油C、水银4、下列几种物体会成到水底的是(C )A、木块B、泡沫。
最新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蚯蚓的选择》优质教案
蚯蚓的选择一、教材分析《蚯蚓的选择》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节的内容。
本教材分为聚焦、探索、研讨三部分。
第一部分:学生聚焦于生活实践,进而猜测蚯蚓适合怎样的环境。
第二部分:学生通过猜想设计实验,并且进行实验操作来验证实验猜想,从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明的环境和潮湿还是干燥的环境出发,探索实验。
活动三:从蚯蚓出发,拓展想象其他对环境不同需求的动物。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科学实验思维,对于科学的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对于本节课的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班上的学生对于科学的探索积极性和好奇心比较强,本课将以实验展开,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上课的兴趣。
基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蚯蚓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所以设计实验计划和进行实验操作是有必要的。
三、教学目标科学观念认识到动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科学思维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探究实践通过控制变量开展对比实验研究,探寻蚯蚓对光、水分等条件的需求。
态度责任1.表现出对动物的结构与生活环境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2.能基于事实证据进行合理分析。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蚯蚓适宜生活在潮湿、阴暗的环境。
2.教学难点:认识到动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设计实验过程。
五、教学准备教材、课件、基训、蚯蚓、纸盒、黑笔、纸巾六、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绿豆苗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明确: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适当的水分)2.教师提问:光合作用是植物将什么在哪里转化为什么?(明确:植物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和二氧化碳在绿色叶片中转化为氧气和养料)3.这节课我们来一起学习生活中,尤其是雨天很常见的动物——蚯蚓,请同学们先猜想一下,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样子的环境之中?黑暗的还是明亮的?潮湿的还是干燥的?(二)探索研究1.不论是蚯蚓喜欢怎样的环境,我们都需要怎么样?(预设:做实验)2.蚯蚓是否喜欢黑暗的环境?(1)老师已经设计好了蚯蚓喜欢光明的环境还是黑暗的环境的实验计划,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多彩的生命世界1.1 生物的多样性1.2 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2. 人与自然2.1 人类的朋友——动物2.2 植物的奉献3. 地球家园3.1 地球的构造3.2 爱护地球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的多样性,认识到生命世界的丰富性。
2. 掌握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了解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3. 培养学生关爱动植物、保护自然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2. 教学重点:认识生命世界的多样性;了解动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显微镜、动植物标本、地球仪、教学PPT等。
2. 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卡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动植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命世界的多样性,激发学习兴趣。
2. 教学新课(1)多彩的生命世界1.1 生物的多样性:介绍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展示不同种类的生物。
1.2 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讲解细胞的结构与功能,让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
(2)人与自然2.1 人类的朋友——动物:介绍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讨论如何保护动物。
2.2 植物的奉献:讲解植物对人类的贡献,引导学生关注植物保护。
(3)地球家园3.1 地球的构造:讲解地球的结构,让学生通过地球仪了解地球。
3.2 爱护地球:讨论如何保护地球,提高环保意识。
3. 随堂练习根据所学内容,设计相关习题,巩固知识。
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回顾,强调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地球环境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多彩的生命世界1.1 生物的多样性1.2 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2. 人与自然2.1 人类的朋友——动物2.2 植物的奉献3. 地球家园3.1 地球的构造3.2 爱护地球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身边的生物,并说明它们的特点。
(2)简述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3)谈谈你对保护地球的认识。
2. 答案:(1)例如:蝴蝶、蜻蜓、小狗、小猫等,特点:色彩鲜艳、形态各异等。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完整版】
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沉和浮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目标】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教材处理】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过程】一、观察物体的沉浮: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
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
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
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5、组织交流: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6、还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对白,试试其他身边的小物体的沉浮,对影响沉浮的因素作进一步的思考。
实验小学2022-2023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1-3《绿豆苗的生长》教案
实验小学2022-2023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1-3《绿豆苗的生长》教案一. 教材分析《绿豆苗的生长》是实验小学2022-2023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绿豆苗的生长过程和植物生长的基本需要。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植物的生长也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
但是,对于绿豆苗的具体生长过程和植物生长的基本需要,还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进一步探究。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观察和实验,从而深入了解绿豆苗的生长过程。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绿豆苗的生长过程和植物生长的基本需要。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绿豆苗的生长过程和植物生长的基本需要。
2.教学难点:绿豆苗的生长过程和植物生长的基本需要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绿豆苗的生长过程,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特点。
2.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深入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需要。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科学思维。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绿豆苗的生长实验材料和工具。
2.准备相关的PPT和教学视频。
3.准备绿豆苗的生长过程的图片和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绿豆苗的生长过程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绿豆苗的生长过程和植物生长的基本需要。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绿豆苗的生长过程和植物生长的基本需要的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绿豆苗的生长特点和生长条件。
3.操练(15分钟)引导学生进行绿豆苗的生长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深入了解绿豆苗的生长过程和植物生长的基本需要。
4.巩固(10分钟)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和观察心得,从而加深对绿豆苗的生长过程和植物生长的基本需要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若没有相关的配套材料,可用一个带盖的小瓶子和沙子来做第一个实验,用天平称量出相同重量的几个物体做第二个实验。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实验教案
实验名称
观察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实验类型
演示实验
实验目的
1、会用烧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2、知道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3、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重要性。
实验步骤
1、讨论造船方案,怎样尽可以让自己的小船载重量大。
2、提供相同体积的橡皮泥,分组实验。
3、进行组际比赛,记录各小船的载重量。
4、总结概括载重比赛中的科学原理。
实验记录单:
组别
1
2
3
4
5
6
7
8
载重量
我的发现
实验现象
相同体积的橡皮泥,排开的水量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实验结论
相同体积的橡皮泥,排开的水量越大越容易浮。
教学重点
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教学难点
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实验步骤
1、把大小相同,轻重不同的一组物体按轻重顺序排列,推测沉浮并说明理由。
2、按轻重顺序依次放入水中,观察记录。
3、讨论、概括实验结论。
4、把轻重相同,大小不同的一组物体按大小顺序排列,推测沉浮并说明理由。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实验教案
实验名称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实验类型
演示实验
实验目的
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一发现一推测一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2、知道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3、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有很多的证据。
实验器材
清水、盐水、糖水、味精水各一杯分别标上序号,马铃薯,酒精灯,不锈钢调羹。
1、用弹簧秤测量大块泡沫块的重量。
2、在烧杯里加入200毫升的水,按书本13面的实验图组装好测量装置。
3、测出泡沫块小部分浸入水中时的拉力,计算出这时候泡沫块受到的浮力大小。
4、测出泡沫块大部分浸入水中时的拉力,计算出这时候泡沫块受到的浮力大小。
5、测出泡沫块全部浸入水中时的拉力,计算出这时候泡沫块受到的浮力大小。
5、按大小顺序依次放入水中,观察记录。
6、讨论、概括实验结论。
实验记录单:
研究的问题
物体的轻重对沉浮的影响
实验材料
一组大小相同、轻重不同的物体
我们的推测
大小相同的物体,轻的()重的()。
实验现象
我们的结论
研究的问题
物体的大小对沉浮的影响
实验材料
一组轻重相同、大小不同的物体
我们的推测
轻重相同的物体,大的()小的()。
2个回形针
3个回形针
1个小木块
2个小木块
我的预测
实验结果
实验现象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实验结论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备注
1、建议不要使用教材里安排的萝卜,因为萝卜各部分的密度不均匀,切割之后沉浮状态容易发生变化。
2、概括结论最好分三步,先从“橡皮和苹果的切割实验”得出减少同种物体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再从“回形针串联和小木块粘贴实验”中得出增加同种物体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再进行综合。
小学科学实验教案
实验名称
观察物体的沉浮
实验类型
演示实验
实验目的
1、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猜测,展示他们对沉浮判断的初始概念。
2、观察不同物体的沉浮情况,并与预测进行对照,发现问题。
3、引发思维,初步讨论哪些因素会影响物体的沉浮。
实验器材
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空瓶、苹果、橡皮、水槽
教学重点
实验记录单:
1号杯
2号杯
3号杯
4号杯
加热观察
到的现象
我们的结论
实验现象
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沉浮状态不同。有许多液体都能让马铃薯浮起来。
实验结论
备注
备注:
1、这一实验中排开的水量差别是很明显的,但不好测量,故略去这一内容。
2、泡沫块的大小要合适,太小数据对比不明显。
3、由于泡沫块过轻,用普通弹簧秤基本上测量不出自重,用木块做这一实验效果更好。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实验教案
实验名称
测量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
实验类型
分组实验
实验目的
1、知道物体浸人水中的体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注意小刀的使用安全。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实验教案
实验名称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实验类型
分组实验
实验目的
1、学习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索物体沉浮的原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2、知道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实验器材
同体积不同重量的一组物体、同重量不同体积的一组物体、水槽。
2、学会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3、能运用浮力和重力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实验器材
大块泡沫块、水槽、弹簧秤、带吸盘的小滑轮、细线
教学重点
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实验步骤
备注
1、载重量的多少不仅和排开的水量有关,还与船体牢固、摆放垫圈手法有直接关系。
2、实验中排开的水量比较难测量,故实验记录不作要求。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实验教案
实验名称
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
实验类型
分组实验
实验目的
1、知道上浮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实验步骤
1、利用“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实验装置继续进行实验。
2、先测量大泡沫块完全浸入水中受到拉力的大小,算出此时浮力的大小。
3、测量中泡沫块完全浸入水中受到拉力的大小,算出此时浮力的大小。
4、测量小泡沫块完全浸入水中受到拉力的大小,算出此时浮力的大小。
5、分析实验数据,概括实验结论。
实验记录单:
实验器材
橡皮泥、烧杯、水
教学重点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教学难点
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实验步骤
1、在烧杯里放入100毫升的水。
2、把橡皮泥做成实心球形,预测沉浮,再放入水中观察,记录沉浮状态和排开的水量。
3、把同样体积的橡皮泥做成其他的实心形状,比如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等,预测沉浮后再实验观察,记录排开的水量。
实验结论
改变橡皮泥排开的水量,橡皮泥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备注
1、实验用的橡皮泥建议用防水性能较好的工业橡皮泥,真的要用一般的彩泥建议分别用一种颜色制作一种形状。
2、烧杯的刻度不容易准确的观察排开的水量,可以贴一张打印好的小刻度纸。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实验教案
实验名称
《造一艘小船》
实验类型
分组实验
经历先预测再实践的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
经历先预测再实践的活动过程
实验步骤
1、预测七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并说明理由。
2、依次把七种物体放入水中,观察记录。
3、把实验结果和预测情况进行对比,讨论影响沉浮的因素。
实验记录单:
小石块
泡沫块
回形针
蜡烛
带盖空瓶
苹果
橡皮
我的预测
实验结果
实验现象
沉的物体有小石块、回形针、橡皮,浮的物体有泡沫块、蜡烛、带盖空瓶、苹果。
实验器材
水槽、弹簧秤、大块橡皮(或钩码)、细线
教学重点
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设计实验验证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用弹簧秤测量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
实验步骤
1、测量大块橡皮在空气中的重力。
2、测量大块橡皮小部分浸入水中时弹簧秤上的拉力,计算出浮力的大小。
下沉的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下沉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实验结论
下沉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备注
备注:
1、橡皮自重一项不放在表格中,以免学生误解。
2、要让学生明白上浮和下沉物体浮力的不同计算方法: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重力-拉力,上浮的物体受到浮力大小=重力+拉力。
3、测量大块橡皮大部分浸入水中时弹簧秤上的拉力,计算出浮力的大小。
4、测量大块橡皮全部浸入水中时弹簧秤上的拉力,计算出浮力的大小。
5、整理分析数据,概括实验结论。
实验记录单:
橡皮自重:N
小部分浸入水中
大部分浸入水中
全部浸入水中
排开的水量
小
较大
大
在水中弹簧秤上的的拉力(N)
计算受到的浮力大小(N)
实验现象
3、把回形针和小木块放入水中,观察沉浮状态。
4、把几个回形针串在一起,把2个小木块粘在一起,预测沉浮并说明理由。
5、观察记录,讨论实验发现。
实验记录单:
整块橡皮
1/2块橡皮
1/4块橡皮
1/8块橡皮
更小块橡皮
我的预测
实验结果
整个苹果
1/2个苹果
1/4个苹果
1/8个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