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鸦片战争以来运城盐池生产经营的变化(DOC)
运城盐湖发展历程
运城盐湖发展历程
运城盐湖开发有着悠久的历史。
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
夏商时期,由于地壳运动,黄河流经现今的运城地区,拥有了一片辽阔的盐矿资源。
在此期间,当地居民开始开采盐矿并加工盐制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运城盐湖发展成为一个盛产盐的地区。
到了宋朝时期,运城盐业达到了巅峰。
这一时期,运城盐湖成为了运城地区最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
运城盐业蓬勃发展,带动了当地经济的繁荣。
当时的运城盐湖不仅提供给当地居民盐制品,还向周边地区进行贸易,进一步促进了盐业的发展。
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盐业的开采和加工方式发生了变化。
到了近代,传统的采盐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盐的生产需求。
于是,人们开始采用现代化的盐业技术,如盐井和溶解法等。
这一时期,运城盐湖的盐业进一步发展,成为了当地重要的农副产品之一。
随着社会的变迁,盐业产业在运城的地位逐渐下降。
目前,运城盐湖的盐业已经不再是当地的经济支柱,但依然保持着一定的规模。
同时,盐湖也逐渐成为当地的旅游景点之一,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盐湖的美景。
运城盐湖的发展历程充满着传统与现代的变迁,见证了盐业从初创阶段到现代化的发展过程。
尽管盐业在当地的地位已经不如以前,但运城盐湖的地理条件和自然景观仍然为人们所赞美。
运城盐湖的发展历程也反映了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变化和城市特色的演变。
运城盐湖的前世今生,这一次终于说清楚了
运城盐湖的前世今生,这一次终于说清楚了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5000年,是华夏文明的发展史,也是运城盐湖的成长史;7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书写了一曲曲千锤百炼、凌空崛起的壮丽之歌,运城盐化也演绎了一首首艰苦奋斗、向阳而生的生命史诗。
70年沧海桑田的巨变,70年波澜壮阔的奋斗。
从解放前期的潞盐管理局、运城盐业化工局,到后来的南风化工、运城盐化,一路探索进取、一路踏平坎坷、一路锐意创新、一路书写辉煌,历代盐化人的辛勤劳动换来运城盐湖日新月异的变化,历代盐化人的聪明智慧赢得了运城盐湖欣欣向荣的发展。
古老盐池的往事今生“盐开河东运,湖光凤凰城”。
有数千年开发史的盐湖,静静伫立在中条山下,曾守护了世世代代盐化人的梦想与希望。
盐湖是中华民族巨大的自然遗产、历史遗产、文化遗产和工业遗产,在促进人类进步、推动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中起到巨大作用。
运城盐湖,也称为河东盐池、运城银湖,诞生于新生代第三纪喜马拉雅构造运动时期,约有0.5亿年历史,是我国最古老的盐池,也是世界最大硫酸钠型内陆盐湖。
自上古时代,先民们就在盐池通过最原始最古老的办法结晶制盐,各部落因争夺盐池而连年战乱,盐已成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
人类的第一场战争,就是为争夺河东盐池而起的“黄帝战蚩尤”。
人们起初利用盐池风大日烈的自然条件,依照“天然结晶,集工捞采”的方法制取食盐。
春秋战国,先民们开始探索新的制盐方法,他们能够在盐池边修畦灌水,利用风日蒸晒获得食盐。
从春秋战国到汉初,运城盐池所有权归封建主和地主商人所有,产制运销皆归于民,官府只是征税。
汉武帝时,实行民制、官收、官运、官销的食盐专卖政策。
全国28郡设盐官,河东居首。
至唐代,盐池收归国家管理,仍由民制。
当时运城盐池收入占全国盐利的四分之一,占财政收入的八分之一。
唐时形成“垦畦浇晒”法,俗称“五步产盐法”,从此盐业生产步入一个新时期,这是盐池生产史上一件划时代的重大变革,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产盐工艺。
运城盐文化学习报告
运城盐文化学习报告
运城盐文化是指中国山西省运城市所拥有的丰富的盐产业历史和盐文化的传承。
运城盐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内涵,是中国盐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运城盐文化的学习报告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1. 历史背景:介绍运城盐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背景,包括盐业的发展历史、重要的盐业遗址、盐商文化等。
2. 盐业遗址和博物馆:介绍运城盐业的代表性遗址和相关博物馆,探索盐业发展的历史过程和相关文物、展品。
3. 盐业技艺:介绍运城盐业的生产工艺和技艺,如盐井开采、制盐工艺、盐商交易等方面,展示盐业工匠的技艺和传统技术的传承。
4. 盐商文化:探讨运城盐商的商业精神、商道观念和经营哲学,通过了解盐商世家的家族结构和商业贸易活动,揭示盐商文化的内涵和影响。
5. 盐文化与地方生活:探究运城盐文化与当地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方面,如饮食文化、民俗习惯、社会交往等,了解盐文化对当地社会的影响和融入情况。
6. 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分析运城盐文化面临的现实挑战和保护措施,讨论盐文化传承的方式和途径,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7. 盐文化的意义:总结运城盐文化的特点和意义,探讨盐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展望盐文化的未来发展前景。
请注意,以上提到的内容仅供参考。
在撰写学习报告时要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研究兴趣进行深入探讨,同时遵守学校或教师要求、合法使用资料,并引用出自他人的观点和资料时需注明出处。
日寇对运城盐池的劫掠和破坏
千古中条一池雪素材运城盐池南依中条山,北滨峨嵋岭,东靠安邑,西距解州,东西长,南北狭,周长约60公里,总面积132平方公里,形状宛如一个天然沐盆。
前代诗人称它是“平浦横拖一匹练”。
运城盐池,亦称盐湖、银湖。
位于运城市南,中条山下,浇水河畔。
总面积为130平方公里,是由鸭子池、盐池、硝池等几个部分组成。
盐池所出产的盐,是水卤经日光曝晒而成,颜色洁白,质味纯正,杂质少,并含有多种钠钙物质。
运城盐池是全国有名的产盐地之一。
盐池(明)朱知鳌增棱雄跨海光楼,霁色横空宿雨收。
条岳翠屏拔地出,鹾池琼液接天流。
琴弹虞迹薰风起,畚集姚渠爽气浮。
此境已超人世外,不须截海觅瀛洲。
相关传说编辑神牛造池民间流传着神牛造池的传说。
很早以前,天宫里的神牛因偷吃了玉皇大帝的盐,而被赶到下界,它流落到江南水乡,塞外草原,想为人们造个盐池,但那里的人没有收留他。
后来,它到黄河之滨的中条山下,受到这一带人民的热情款待。
为了报恩,它就卧下,身躯化成了宽阔的盐湖。
这个传说中的主角为牛,人们用自己最为熟悉的牲畜解释了盐池的起源。
同时,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农耕社会里牛的重要,以及人类与牛至为密切的关系。
蚩尤之血还有个传说是,南方部族首领蚩尤,到中原和黄帝争天下,黄帝在天女帮助下,斩杀蚩尤和他的头领鲜血流入解池,因血是咸的,便化为盐池的卤水,供人食用。
因为在这里尸解蚩尤,故名解池。
在盐池附近的蚩尤村,相传是当年蚩尤葬身的地方,现在这个村改名为从善村,即改邪归正,弃恶从善之意。
相传蚩尤死去数千年后又复活,到了宋朝大中祥符年间(公元1008年~1012年)化作一个青面獠牙的怪物为害百姓,人们祷告关公神灵,让关公伏魔降妖,经过一场鏖战,关公借用当地田野里许多农夫的魂,战胜了蚩尤。
但因没按时归还农夫魂灵,农夫身体经烈日暴晒而腐烂,无法回生,只好把尸体掩埋,坟址就是现在的原王庄,谐音为怨枉庄。
在盐池附近的蚩尤村和原王庄有个奇异的风俗:从来不敬关公,从来不上演关公戏。
漫谈鸦片战争后经济结构的变动课件
自然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瓦解
随着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中 国的自然经济逐渐瓦解。这表现 为农村地区的土地兼并加剧,手 工业生产逐渐被机器生产所取代, 农民和手工业者失去了生计。
财政金融的变革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控制了中 国的海关和税收,使得中国的财 政金融体系发生了变革。这表现 为货币制度、税收制度等方面的 变化,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 了基础。
现代金融的萌芽
洋务运动期间,中国开始引进西 方金融制度,成立了中国第一家
银行——中国通商银行。
03
经济结构变动的历史影响
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社会分工的变化 农村经济的衰落 城市的兴起
对世界的影响
世界市场的形成
01
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
02
全球贸易格局的变化
03
04
经济结构变动的具体体现
工业结构的变动
漫谈鸦片战争后经济结 构的变动
• 鸦片战争背景及原因 • 鸦片战争后经济结构的变动 • 经济结构变动的历史影响 • 经济结构变动的具体体现 • 经济结构变动的多方面影响 • 总结与反思
01
鸦片战争背景及原因
鸦片战争前夕的社会背景
01
02
清朝经济结构
资本主义萌芽
03 国际贸易地位
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贸易逆差
由于英国工业品在中国市场销量大,而中国出口初级产品 数量有限,导致英国与中国之间的贸易逆差逐渐扩大。
鸦片贸易
英国商人向中国大量贩卖鸦片,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 财政状况恶化。
政治手段
英国通过武力威胁和外交手段,试图迫使中国开放市场, 降低关税,以扩大英国工业品在中国的市场份额。
战争爆发
鸦片战争爆发后,英国通过军事手段占领香港岛,并迫使 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开放多个通商口岸,进一步削弱 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经济发展。
运城盐湖发展历程
运城盐湖发展历程运城盐湖位于山西省运城市中部,是中国境内最大的自然盐湖。
盐湖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中国历史上,盐在一段时间内被认为是比黄金还重要的资源。
因此,作为一个拥有丰富盐资源的地区,运城盐湖在历史上一直被重视和开发。
运城盐湖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300年左右。
在商代,随着盐的重要性逐渐提高,人们开始开采和生产盐。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当时的人们使用一种被称为“井晶盐”的盐矿开采技术,通过刨取盐矿并在井中烧制来提取盐。
这种技术使得运城盐湖成为中国最早的盐矿开采地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运城盐湖的盐产量不断增加,并逐渐成为中国北方最重要的盐产地之一。
在唐代,盐业的繁荣促使运城盐湖的经济飞速发展。
当时的盐业在中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为了满足对盐的需求,政府在运城盐湖附近建立了大型的盐场和盐坊。
这些场和坊不仅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也为当地带来了繁荣。
到了现代,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运城盐湖的盐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20世纪,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技术改革和管理措施,以提高盐的生产率和质量。
其中最重要的改革是引入了机械化的盐矿开采和提纯技术,使盐的生产过程更加高效和自动化。
同时,政府还加大对盐业的投资,修建了更多的盐场和盐坊,提高了盐的产量和质量。
在当前,运城盐湖的盐业已经从传统的盐场和盐坊发展为现代化的盐化工企业。
盐湖周边建立了一批现代化的化工厂,通过科学的盐矿开采技术和精细化的生产工艺,生产出多种多样的盐化产品,如食品级盐和工业级盐。
这些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有着巨大的需求,还出口到世界各地。
除了盐产业,运城盐湖还发展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
盐湖的湖泊美景和独特的盐岛景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政府投资建设了一系列的旅游设施和服务,如游览码头、游船和酒店,为游客提供了完备的旅游体验。
综上所述,运城盐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从古代的盐矿开采到现代的盐化工产业,盐湖在中国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古代盐业政策的发展演变过程
一、盐在我国古代的重要性1. 盐在我国古代的重要地位在我国古代社会中,盐被人们视为“百姓之命”、“国之大计”。
因为盐是生活必需品,人们无法离开它的存在。
古代的盐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
2. 盐在财政中的地位古代我国盐业是国家重要的财政支柱之一,盐税更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盐资源的垄断与管理更是成为古代我国政府的一项重要政策。
3. 盐业对人民生活的影响盐的供求关系直接关系到人们日常生活,盐价的稳定和盐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计,故盐业政策的制订与执行对人民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盐业政策的萌芽期1. 商代盐业商代是我国古代盐业发展的萌芽期,当时的盐业是由一些部落或地方个人经营,没有国家统一的管理。
2. 盐铁专营制度的初步形成在春秋战国时期,盐的专卖制度逐渐出现,一些诸侯国开始实行盐铁专营制,但未形成全国性的盐业管理政策。
三、盐业政策的初步形成1. 秦朝时期的盐政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实行盐铁专卖制,盐业开始有了国家统一管理,盐的价格也有所稳定。
2. 汉朝时期的盐政汉代时期继承了秦朝的盐政,政府对盐的管理愈加严格,但仍旧存在一些地方私盐的情况。
四、盐业政策的成熟与完善1. 魏晋南北朝时期盐业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进一步完善,政府加强对盐业的专营管理,建立了相对完整的盐业政策。
2. 唐宋时期的盐政唐宋时期是盐业政策的完善时期,政府对盐业的管理更趋完善,盐税逐渐成为朝廷的主要经济收入之一。
3. 盐业对社会的影响在盐政的影响下,盐业商人的兴起、盐业管理制度的健全,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社会风气。
五、盐业政策的演变1. 近代盐业管理的改革近代以来,盐业管理经历了从封建专营到民主自由的演变过程,盐政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了很多变化。
2. 当代盐业的管理当代盐业的管理得到了现代法制的规范,盐的质量得到了有效的保障,盐政也逐渐走向了市场化、法治化的轨道。
六、我国古代盐业政策的启示1. 盐业政策的意义我国古代盐业政策的发展演变过程反映了我国古代政治、经济、社会结构的变迁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浅谈抗战时期我党边区政府的工业化发展(二)制盐工业
浅谈抗战时期我党边区政府的工业化发展(二)制盐工业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介绍了边区政府的石油工业。
可是除了石油工业,边区还有其他的工业项目。
而且有些工业,对边区的经济水平的提升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制盐工业。
接下来我就简单介绍一下边区的制盐工业,以及它发挥的作用和产生的经济价值。
边区的制盐工业说起我党的制盐工业,可以追溯到1934年,在这一年陕北红军组建了以陇东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建立第一个苏维埃政府,并同时成立了陕甘边区盐场堡盐场,将食盐等物资运进入边区,解决军民所需。
后来随着中央红军抵达陕北,根据地开始发展,并于1937年9月6日组建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
陕甘宁边区的制盐工业也开始扩大规模,但还仅仅停留在满足根据地自身需要的自给自足阶段。
池中打盐盐到了1940年时,情况发生了改变,当时国民政府掀起了新一轮的反共高潮,国民政府为了遏制根据地的发展,停止对八路军发放粮饷,除此之外还在根据地外围设下重重封锁企图困死八路军,同时日军也开始对根据地进行扫荡封锁。
此时的根据地困难重重危机四伏,再加上连续几年的天灾,根据地的财政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毛主席早在1939年就发布了大生产运动的号召。
军队开始屯垦,一边拿枪一边种地。
解决了粮食危机后,我边区政府又开始着手解决经济问题了。
而解决经济问题,盐场则成为了破局的关键,因为此时的中国,沿海地区被日军攻占的原因,我国失去了一切沿海的盐场,吃盐只能依靠内陆地区的盐池。
国内食盐供应不足,盐价飞涨。
为了解决当时吃盐难这个问题,也为了通过食盐出口和盐税挽救边区政府的经济情况,边区政府当机立断,组建了盐业局,并于1941年开始大规模的生产食盐。
部队战士们在盐池打盐为了能提高食盐产量,八路军359旅扩建了盐场,两千余名指战员,同当地群众一起打盐。
为了出色完成中央下达的捞盐生产任务,提倡“军民齐动员,老少进盐田”,除此之外,359旅的战士们创造性地用摇篮木轨车运盐,效率成倍提高,而且边区盐业局为了提高食盐运输效率还购买了几百头牲畜用于运输食盐。
一座盐池折射出的改革之光
一座盐池折射出的改革之光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是一部经济发展的史诗,也是一部民生改善的亲历史实录。
这一过程中,有许多闪光点,有许多亮丽的风景,而在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濒危的盐池上蕴含着的改革之光。
中国的西北地区,一直以来都是干旱贫瘠的代表。
在河西走廊上,一座座传统的盐池散发出微弱的光芒。
这些盐池,深深地印上了中国老百姓惨痛的历史,也沉淀了数百年的民俗文化。
但是,这些盐池所代表的困境,也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核心问题。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中国国内的经济十分萎靡。
国民生产总值并不及全球前十的水平,在全球的地位也比较边缘,而中国的西北地区则是情况最糟糕的。
盐池地区的生产状况,让人难以想象。
政府曾尝试过援助,但这些援助大多都以失败告终。
无人问津的盐池,成了西北地区脱贫致富的一条拦路虎。
但是,在1984年,中国政府却开始有了新的思考。
政府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这些条例,改变了以往政府对盐池的束缚,对盐池的生产经营提出了新的要求。
政府要求,盐池的制盐企业必须要自谋出路,寻找更大的市场,挖掘比盐更为珍品的矿藏资源。
政府的新政策,在盐池制盐企业内部引起了轩然大波。
很多老板认为,这个政策难以完成,而亲历者则知道,离开政策,盐池的命运已经到了末日。
但是,近14年的时间里,盐池地区实现了总盐产量从1986年的23万吨到1999年的200万吨的跨越式提升,成为中国制盐史上的一个奇迹。
“中国盐都”这个称谓,成了人们对盐池集团的信任口号。
盐池,不再只是传统的盐产地,它变成了一座蕴藏矿产资源的富矿。
在国资改革的支撑下,通过重组、股权并购,盐池集团前途无限,多元化发展,以盐池为中心,发展了锂、铝、铜、有机顺酐、有机盐等多个产业板块,实现资产总额超过上百亿元,社会经济效益和企业综合实力进入中国制盐业前列。
最独特的,还是盐池集团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实践中取得的成果。
盐池集团通过试种、培育、示范等各种方式,帮助当地农民与产业对接,直接架起了连接农民的通道。
浅析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盐政的影响
浅析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盐政的影响
曹爱生
【期刊名称】《盐业史研究》
【年(卷),期】2014(000)004
【摘要】本文论述了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半殖民地程度不断加深,对一直由官府专营的盐业制度带来严重的影响,在长江中出现了轮船夹私,而且是屡禁不止、愈演愈烈;在东北,日本、沙俄等国采取多种方式,染指我国盐政。
对上述情况,尽管我国主管盐务的官员据理力争,采取多种措施,但终因国力衰弱,惩处力度不大,导致效果甚微,纷争不断。
【总页数】8页(P43-50)
【作者】曹爱生
【作者单位】江苏盐城市博物馆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51
【相关文献】
1.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公元1840——1864年) [J], 无
2.怎样看待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J], 刘国华;余茂笈
3.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原因 [J], 周子蓉
4.从社会经济的变化来认识旧中国怎样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答各地小学
历史教师提问) [J], 毛健予
5.再论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原因 [J], 周子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曹焕文运城盐池化工及技术演进研究
曹焕文运城盐池化工及技术演进研究王坚;杨小明【摘要】化工专家曹焕文集数十年盐业亲历与研究,从地质、气候、化学、水利等多学科角度进行了详细、专门的探讨,得出诸多影响深远的结论.尤其是对“硝板晒盐”的独特产盐原理进行了科学分析,对硝板的成因进行了讨论,更重要的是第一次具体论定了硝板的化学成分,这些成果至今仍是许多相关研究普遍承认并引用的结论.他在畦晒技术演进的梳理与考证中,对大池与小池产盐工艺的进步提出角度新颖的观点,更将古代解池化学进步的历史年代考证与同是化学问题的火药史研究联系起来,得出了二者都发端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结论.【期刊名称】《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5(021)003【总页数】6页(P18-23)【关键词】曹焕文;运城盐池;化工;技术演技【作者】王坚;杨小明【作者单位】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06;东华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16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560位于晋、陕、豫交界的山西运城盐池又称解池、潞池、河东盐池等,被誉为“中国死海”,是世界最早开发的盐池及盐产地,其产盐史达四千年以上[1],孕育形成了中华上古文明的最初格局,并在数千年文明演进的诸多时期扮演了重要角色,占据了不可忽视的历史地位.盐自古以来都为文学、历史学、经济学以及传统科学等诸多领域所关注,围绕其展开的记述——“上自史传,下迄志书,旁及计臣奏章,私家著述”[2]——极其丰富,又因“盐池成自天然,品质纯净,储量丰饶,採取便利,当海盐井盐未经利用之先,人民食用所需,唯此是赖”[3],所以有关运城盐池的论著,构成了古代盐史研究中最早也最重要的一部分.然而,随着20世纪以后西方近代科技在中国的引进与开展,社会政治的动荡变化以及传统盐业生产的技术守旧与封闭,使得运城盐池所产池盐在与芦盐以及地方保护下的土盐等其他食盐产品的竞争中逐步败退,生产萧条.盐池副产物中大量的芒硝等化工产品由于不被科学认识与利用,废弃堆积,不仅造成资源浪费,更因处理无方而对附近空气、土壤及农作物等造成严重污染和损害.民国时期,运城盐池走入了危急存亡的历史拐点,围绕盐池近现代化学工业化的科技研究也由此发端并逐步展开.1 运城盐池近代研究的特点当代著名盐业史研究专家、运城学院已故教授柴继光先生(1931-2012)曾在《关于运城盐池的著述考略》[4]一文中,将古今运城盐池的相关研究归为两种类型,即文艺类与论著类.前者的主体为从上古到清代文人所做的诗词文赋;后者则主要包括了宋、金、明、清的志书.关于从民国发端的近代研究论著,此文仅提到三种:1935年蔡国器所著《璐鹾纪要》、抗战期间曹焕文所著《西北盐池》以及1936年曾仰丰所著《中国盐政史》.其中,只有《西北盐池》从地质以及化学角度,对运城盐池的地理学成因以及硝板晒盐的化学原理进行了简单论述,其他两部都属于盐法、盐政等角度的探讨.为了详细探究民国时期有关运城盐池研究更精确的统计信息,本文参考《中国盐史论著目录索引(1911-1989)》[5]与《中国盐业史学术研究一百年》[6]两部针对中国盐业史论著目录专门统计的著作成果,对民国时期盐史论著进行详细分类① 分类标准按照《中国盐史论著目录索引(1911-1989)》分为:“综论”、“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5类.、校对和统计,结论发现:在1911-1949年期间,国内外共有正式出版及发行的盐史论著358部(国外著者41部,国内著者317部).其中,“综论”类101部,占比28.1%;“社会”类138部,占比38.4%;“经济”类98部,占比27.3%;“文化”类1部,占比0.3%;“科技”类21部,占比5.8%.而其中有关运城盐池的论著仅8部,仅占到所有盐史论著的2.3%;同时,其研究角度全部属于“社会”及“经济”类,并未有专门对盐池化工科技进行的研究.② 1934年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印行《调查河东盐产及天然芒硝报告》,但因其属于非正式出版物,未选入统计目录;曹焕文《西北盐池》依据《中国盐史论著目录索引(1911-1989)》分类方式被归入“综论”类.新中国成立以后,针对运城盐池的专门研究在长时期内并不多见.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相关研究论著则呈现出急速增长态势.③ 以论文为例,笔者通过“中国知网”学术文献数据库,仅以“运城盐池”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查找到期刊、会议以及学位论文共324篇,而其中以化学、化工、地质、环境、生物等盐湖学多角度对运城盐池进行科学研究的论文有174篇,占比达到53.7%.由此可以看出,民国时期是运城盐池产盐技术由传统到近代化工的过渡期,当时的中国盐史研究集中于盐务、盐法、社会、经济等方面,缺乏从技术——尤其是化工科技角度的研究;而对运城盐池的科技研究,则更属罕见.日本学者吉田寅在《中国盐业史在日本的研究状况》[7]一文中写道:“中国盐业史在日本研究逐步兴盛始于1940年.其研究不外乎从法制的或社会经济的角度入手,有关盐业技术方面的研究则微乎其微.在区域性的研究中,其重要课题则是山西的盐池与沿海一带的盐场.”因此,彭泽益在1991年召开的“中国盐业史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所致开幕词的相关总结,也就不难理解了:“旧式的盐史研究,大多从‘盐法’和‘盐政’的角度出发,着眼于财政税制和盐务的整顿及完善,来评说‘盐政’或‘盐法’的得失.这显然同适应历代统治者的需要有关,至少没有摆脱其影响.然而,对我们来说,这已经远远不够.即如盐业科学技术方面的重大进步和发明创造,乃至它们怎样出现……这许多重大的课题,不是谈论盐政就能解决和代替的.”[8]结合如上统计与论述,本文认为,民国时期之所以成为运城盐池研究由社会角度到科技角度的过渡时期,除去时代的诸外史因素,必也存在内史的原因,即投身运城盐池近代化工业研究的先驱学者,为后来的研究做出了先行性努力和奠基性贡献.2 曹焕文运城盐池相关的研究与论著曹焕文(字明甫,1900-1975)是民国及建国初期山西工业最重要的建设者和奠基人之一,也是最早关注运城盐池化学工业化、提出盐业整顿及化工产品开发计划,并投入巨大精力进行呼吁、研究与实施的学者.他于1919年起留学日本,1921年考入东京高等工业学校(东京工业大学前身)电气化学科.1926年回国后,先后担任了山西火药厂技师、工程师及厂长等职.出于对火药原料氯酸钾的生产需求,曹焕文将目光聚焦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被当作“弃物”的化工产品上.[9]1932年1月10日,被称为“近代山西工业母体”的西北实业公司在太原筹备,下设筹备机构共5组,筹备委员12人.曹焕文作为委员之一出任化工组组长,后任工业处处长,[10]“担负山西化学工业建设之责”.由此以后,他作为工业建设带头人、化工专家和实业家,开始了六、七年对解池的潜心研究.1932年8 月,在亲赴运城盐池实地考察后,曹撰写并发表《整理运城盐池盐务私见》④ 后发表于《中华实业季刊》1934年第1卷第1期.一文提交当局,表达自己对盐池生产所遇症结的研究观点以及整顿盐务、建设工业的建议.在文中他重点强调了盐池副产硝板的利用愿望,认为过去“硝板堆积如山,废弃满地,利用无术,除去无方,不能不说是暴殄天物,也可说是人事未臧”,从而提出“以绵薄之力,宣传提倡,使社会人士、技术专家深切注意外,个人亦实行作技术之研究,企图以科学之力,化无用为有用,用人力以夺天工”的愿望.1934年7 月,曹焕文再赴运城考察并作《整顿潞盐计划书》,其中特别强调应着力研究“化学工业用盐”、“堆积如山”的“副产芒硝”和“苦汁内钾素”等盐池内化工产品:……潞盐晒法虽古,然自古迄今,殊少改变,其制盐一切工作,多不适于今日科学进步之时代.……本省十年建设计划,逐渐实行,各化学工厂次第兴起,而碱及各种副产物为化学工业重要原料,非先期研究,恐不足相辅以成,且同蒲路明年即至运城,煤炭问题瞬将解决,时机已至,不可失也.[9]37此文极力呼吁社会关注运城盐池现状,早日开始化工业建设,改良盐务,开发盐池其他化工产品.此外,1935年1月曹焕文又著《化学工业进行步骤说明书》[11],分酸碱、电气化学、油脂等共10种工业类别、32项事业进行分别说明,其中涉及运城盐池为“酸碱工业类”中的3项(即“运城盐业”、“河东制碱”、“硫化碱制造厂”)以及“电气化学工业类”的1项(即“电解曹达及盐酸加里事业”),呼吁“改良盐法,改进(食盐)品质”,提出可在河东生产工业用碱的若干方式,以及运城盐池可供给硫化碱、苛性曹达与漂白粉等生产的主要原料,建议设立“河东盐业研究所”及“碱厂、硫化碱厂”,并身体力行,“自己在西北实业公司建设一小规模硫化碱炉,加以研究,成功后又于(西北)窑厂造一大炉,以期社会之需.”[9]381932年11 月至1935年1月,曹氏依据自己“对潞盐整顿、运城盐池改良”所实际参与的工作,陆续撰写和发表专门针对运城盐池的“建议、调查、整顿、宣传”性论著8种,并整理为合集《河东潞盐盐务丛集》.[12]抗战爆发后,曹焕文随西北实业公司南迁,担任成都、西安公司工程师、重庆中华大学理学院教授、自贡市中央工业试验所盐碱实验场工程师兼副场长等职.利用抗战的几年时间,他辗转四川各盐场,凭借之前在运城盐池调查研究产盐技术的经验,静心专事研究井盐及盐副产品——尤其是战争期间急需之钾盐的提取和利用技术,取得特别的成果.① 有关曹氏从解盐生产技术中受到启发,运用于井盐提取钾素并发明“二次分段溶解法”的技术贡献,笔者另作拙文《曹焕文与运城盐池古今科学研究的范式变换》(拟发表于《自然辩证法通讯》2015年第6期)进行探讨. 1940年他撰写并发表《西北盐池纵览》② 后发表于《北方经济》1940年第1卷第3期.一文,总结其考察过的包括运城盐池在内的西北诸盐池生产现状,提出改良呼吁;与此同时,作为教授,曹在传播盐池科技与文化方面一直不遗余力,曾多次进行公开讲演和授课,力图“启发”盐商与社会,繁荣盐化工业.1945年由“说文社”代为出版印行的《西北盐池》,[13]在当时四川自流井及其他盐产区流传甚广,影响颇大.[9]38著作全文约9000字,共9个主要章节分述了西北盐池的价值、历史成因、分布情形等.除去以独特的“硝板晒盐”技术为特点的运城盐池外,文章还在遍布西北广袤区域的50多处盐池中,择取最它盐产区流具特色和代表性的3处(吉兰泰盐池、杭锦旗盐池和青海池)做了分析简述,该文也成为曹氏盐业理论的代表作之一.尽管曹焕文对池盐的研究视角扩大至与井盐的比较以及整个西北,但其核心和精华仍是运城盐池,其理论代表作,也非其数十年研究与建设经验的盐业化工及盐史代表作——《运城盐池之研究》莫属.该著作创作于1945年,自1947年1月1日起在《西北实业月刊》(下称《月刊》)以连载的形式分期发表,历经2年时间,分载5卷20期.1948年9月1日的《月刊》第5卷第2期是其连载的终结,虽然该期文后标明“未完”,说明全文并未刊登完毕,但由于战事及其他原因,《月刊》很快停止发刊③1949年2月1日第6卷第1期后结束发刊.,这部运城盐池的重要研究著作也再未继续发表续文.④ 笔者在对曹焕文先生的女儿——现任太原市科协副主席曹慧彬女士的采访过程中,获悉《运城盐池之研究》曾有完整原始手稿的留存,但遗憾的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因外借学术参考,原稿暂时遗失,有待进一步搜寻.本文蒐集了《运城盐池之研究》发表于《月刊》的全部内容,进行了详细的统计:这部著作仅已出版文字,就已达14万余字;此外,文中另配有插图36幅,表格200例.全文分10编37节80项,研究论述了运城盐池地形、水源、地下矿脉等的形成及发展历史,运城盐池从上古至近代晒盐技术的变化演进,以世界代表性盐矿、盐湖以及四川自流井盐井与运城盐池进行比较分析;同时,用化学方法对盐池卤水成分进行了鉴定,科学分析其与气候的关系;由对畦晒咸水钩配“甜水”的原理探索,进行“卤水自然变化及降低浓度的研究”;系统研究了硝板的化学成分、成因、硝板晒盐法的化学作用以及其科学利用的工业计划.鉴于运城盐池著名的防水工程,著作从历史、地理等角度入手,对“疏水河渠”、“拒水堤堰”和“护池泄水滩”进行理论梳理与解释.可见,《运城盐池之研究》是一部完整的运城盐池科技研究专著.限于篇幅,此处仅择其对硝板相关的两点研究,即可管窥其对运城盐池现代科技研究的影响与贡献. 首先,关于硝板化学成分的鉴定.运城晒盐,必须依赖硝板.晒盐时硝板上所发生的种种化学变化,是现代运城盐池化学研究的重点,而硝板化学成分的鉴定,又是最基础的重中之重.曹焕文曾在30年代即在运城盐池对硝板成分进行过实地考察与取样分析,并送至日本东京工业试验所进行鉴定[14].通过对多份硝板样品化学成分的比例进行对比与研究后,他第一次提出:运城盐池硝板的化学成分为“白钠镁矾”[14]18.这是运城盐池研究史上首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科学鉴定;鉴定结果至今仍是学界对硝板成分普遍接受的定论,例如:“解放后,经轻工业部盐源勘探队、山西省地质局214队、216队等单位先后在运城盐池进行不同程度的地质工作”[15],探得“沿盐湖分布”的17个硝板矿体中最大的3个矿体矿物“主要为白钠镁矾、芒硝、无水芒硝、钙芒硝及石盐”[15]175;柴继光也曾将曹焕文的“硝板成分分析表”及鉴定过程进行引用,并使用“山西省214地质队”1987年对白钠镁矾成分鉴定的“勘探报告”结果与之进行了对比,对曹焕文的硝板成分研究给予肯定.[16]其次,关于硝板的化学作用.曹在《运城盐池之研究》第九编中总结提出了硝板的三个特别作用[17]:“化学变化作用”、“吸热保温作用”以及“助长晶析作用”,并分别进行了详细的解释与探讨.通过对“化学变化作用”的研究,根源性地解释了苦盐除杂的全部化学变化;“吸热保温作用”则将硝板透热度与运城盐池晒盐“热传导、对流、辐射兼而用之”的复杂特点进行了深入论述;“助长晶析作用”是以晶体学理论对食盐结晶过程的几何性质、物理组成、化学结构等方面进行的研究.由于这三个作用在解释运城盐池硝板晒盐独特生产方式方面的重要意义,曹的理论研究深刻影响甚至决定了后来的相关研究.例如,柴继光对曹焕文硝板作用的研究数据以及结论,作了较大篇幅和较完整的引用;[16]62陈惟同、张正明等学者也在相关研究中借鉴或承认了曹的研究结论.[18]3 运城盐池产盐技术演进研究运城盐池古有大、小池之分,大池指地处古安邑段的盐池,小池即“女盐泽”.最早的记载见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其中有对小盐池“裂水沃麻,分灌川野,畦水耗竭,土自成盐”的记述.曹焕文在《运城盐池之研究》中对此也通过亲历山西清源县生产白盐的场景的描述[19],佐证了已然滥觞于北魏时期的小盐池的畦晒.而这种技术的出现,则可推断在春秋战国应已开始,至汉代就已“通行为平凡之事实矣”[19]76;对于大盐池,由《水经注》所载“紫色澄淳,浑而不流.水出石盐,自然印成,朝取夕复,终无减损”可见,其成盐机理尚处于典型的“天然结晶”阶段.究其原因,曹氏分析畦晒技术的实现,非极端严格之条件不可得:“多雨地带不相宜,渗水地质不相宜,必须风力适当干燥合宜,方可利用天日蒸晒.”[19]74,从而认为大池不得畦晒,是因缺乏水利以杜绝洪水侵害,没有可以规则利用的晒盐卤水.[19]72《河东盐政汇纂》(卷之一·鲜池)内“古惟集工捞采,收自然之力.李唐以后,有制畦浇晒法”的观点,是将解池畦晒技术与之前原始的“天然结晶、集工捞采”的生产方式进行了割裂.这显然是以“是否假借人智”来区分生产方式的简单的二元分类法,即:“垦畦浇晒”是人的发明,而“天然结晶”则全恃天工,没有人类技术的创生与介入.与之不同地,上述曹焕文的考证与结论最早提出技术发展的“循序渐进”观点,即二者之间并非绝对明晰地割裂,技术的产生是不可“跃等而进”的.“垦畦浇晒”是公认的运城盐池独特的晒盐技术,然其“独特”之处既非“垦畦”,亦非“浇晒”.它是古人利用天日、南风以及硝板上卤水化学变化等逐渐总结形成的产盐技术经验的综合,其技术关键是化学除杂;[16]初行于春秋战国时代的人工畦晒,只是垦畦浇晒的“萌芽状态”[20].由于解池卤水中包含硫酸镁(MgSO4)与芒硝(Na2SO4)等产盐杂质,萌芽期的畦晒技术既未能认识杂质及硝板的化学本质,也不可能利用溶解度、饱和度等概念,以及利用硝板化学变化原理将杂质与食盐分离,从而导致所晒之盐仍然味苦而质差.硝板制盐以及“咸淡水搭配”技术的出现,正是古人为提高池盐纯度以改善盐质,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取得的技术突破.综上所论,“垦畦浇晒”可以分两个渐进形成的技术阶段来认识:以开垦畦地晒盐的初级技术(“初级畦晒”),以及以利用硝板和咸淡水搭配原理除杂晒盐的高级技术(“高级畦晒”),二者都是以畦地和太阳热能的利用为基础的天日晒盐技术. 关于垦畦浇晒的兴盛时期,盐史研究一般论定其始于唐朝.但初级到高级技术的转变,关键在于晒盐时对卤水过滤除杂的实现,这必然发生在古代化学理论与实践大进步的时期.曹焕文因此将目光聚焦到我国古代炼丹术兴起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拙文《曹焕文与中国火药史研究》[21]论述了曹在20世纪20-30年代专门针对中国火药史进行的研究及成果,其中特别论述了他对中国火药起源的年代考证结论:炼丹术大兴的“魏晋之际是火药发明在技术上最可能的时期,南北朝则是这一技术‘公表于世’的时期”.因同为中国古代化学相关问题,在研究运城盐池晒盐技术演进时,曹将火药的发明与之发生了关联,并对苦盐除杂的化学应用进行了分析:著者研究中国火药之起源时,发现中国化学之开始,发端于医药,而化学之进步,则孕脱于中国之炼丹术.盖炼丹术发端于汉代而盛于魏晋,……炼丹术系研究物质变化、药物性能,……而化学药品之性能亦逐渐认识清楚,……所以魏晋南北朝之后,到及隋代而火药杂戏出现于世,并非偶然.食盐本为化学制品,而其生出又与各种杂质相伴,如芒硝、硫苦等有不易分之关系,非将此种杂物之性能清楚及其分离结晶之精细操作,而后方能做成质佳之盐.……但是炼丹术发达之后,药物之学进步,化学亦随之大形发达,而制盐术为化学操作之主要者,当然可能随之而较前进步,而将上代之苦盐,用化学之方法可能改善为质美之物矣.[19]77通过如上对炼丹术兴盛导致古代化学大形发达的精妙论述,曹焕文深刻意识到:魏晋南北朝炼丹术之发达,为不论火药起源还是池盐生产技术的突破,都提供了极大的历史可能性.解池著名的防洪水渠——姚暹渠修筑于隋代,结合本文上述畦晒技术出现的前提——防洪水利,曹氏一度推测其目的即为了实施解池垦畦浇晒的盐业生产[19]77.只因隋代文献未出现相关记载,而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中有对解池畦种时“天雨下池中,咸淡得均,……以日暴之,五六日则成盐”的记录① 《史记正义》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第六十九》:“河东盐池是畦盐,作畦若种韭一畦,天雨下池中,咸淡得均,即畎池中水上畔中,深一尺许,以日暴之,五六日则成盐,若白矾石,大小若双陆,及暮则呼为畦盐.”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张守节的这段记载“虽然短短数行,然深得要领,为我们考证制盐方法极宝贵之根据也”,至今一直是研究唐代垦畦浇晒技术利用咸淡水搭配原理,滤除硫苦等杂质而改善盐质的重要的古代文献证据.,证明畦晒在唐代应“通行已久”,人们对“畦晒之办法亦彻底明了,更对制盐方法之进步亦知其程度矣”,因而只能以唐考为畦晒兴盛之时期.[19]77总之,曹焕文对运城盐池晒盐的技术演进,持“发端于魏晋而成于唐代”的观点.畦晒的卤水自古取自“产盐之母”的黑河,但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黑河遭洪水淤塞后,畦晒的卤水来源受到了毁灭性断绝.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东场商人发明“滹沱”取卤的方法;光绪初年(1875年),盐井出现在运城盐池中.[22]从滹沱或盐井中直接取出的卤水,同样需要灌入畦地中进行蒸发、过滤与结晶,池盐生产的工序较前变得更加精细,而垦畦浇晒技术,源于魏晋、成于唐而盛于宋,历经明清,一直蕴藏于经验科学的传统晒盐技术之中,直到民国时期曹焕文运用东西各方之学,从运城盐池产盐技术发展史中剥离出古代科学之精髓,更运用现代科学以揭开产盐技术之原理.技史角度对运城盐池进行研究的第一步.曹焕文在这些重要的考证中,不仅对运城大、小盐池产盐技术发展的不同历史进程创始性地进行了的研究,更重要的是,他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因炼丹术发达而引起的中国古代化学技术突破的分析,将同属化学领域内的火药与解池畦晒的起源问题联系在一起,为科技史上两个颇具难度的问题提供了独特的研究角度及有理有据的理论论证.② 张正明在“古代河东盐池天日晒盐法的形成及发展”(《盐业史研究》,1986年第一辑)中也有非常类似的观点表达:“为什么盐池的人工利用天日晒盐法萌芽于南北朝呢?我想这和那时炼丹术有些关系.这种炼丹术虽然是方士、道士之术,但炼丹术的发展涉及到化学变化和人们对药品等物质性能的研究.池盐原本是化学变化形成的物质,利用天日晒盐,其目的是把与盐共生的芒硝、硫苦等物质分离出去,生产出味美质高的食盐,所以这种新生产方法的产生,不能不受那时炼丹术发展的影响.”根据这篇文章对硝板于晒盐作用的三点分析(第117页),以及此处对天日晒盐法起源于南北朝的推测,可以看出其似乎受了曹焕文在40年前研究的影响.。
河东盐文化
河东盐文化运城盐池位于山西省西南端的古河东地区。
它南临中条山,北滨峨嵋岭,东仰太行,西望大河;东西长,南北狭,周围高,中间低,形状好似一个天然的浴盆,又像一条洁白的玉带。
它是天然形成的封闭型内陆盐湖。
运城盐池是河东大地上一颗历史悠久的璀璨明珠。
在远古时期,它被称为“盐贩之泽”,后世又被称为“(gǔ古)池”、“河东盐池”、“解池”;由于运城的建立,又使它得名运城盐池。
这里出产的盐曾名苦盐、颗盐、大盐、解盐、河东盐;后来,又以潞村(运城建城前名潞村)而得名为潞盐,并延用至今。
在运城盐池的百里盐滩上,流传有许多优美的、想像丰富的关于盐池形成的神话。
一个是神牛造盐池的神话。
据说在很早很早以前,无论是在天宫,还是在人间,盐都非常稀缺,金贵。
天宫里有一头神牛,把玉皇大帝的盐偷吃了,玉皇大帝知道以后,大发雷霆,就把神牛贬到人间来,让牛受苦受难。
神牛来到人世间,先后去过中原大地、江南水乡、塞外高原,想寻找一个地方,为人类造一个盐池,但是,它美好的愿望却得不到人们的理解,因而到处碰壁。
那里的农人、渔夫、牧民,都不愿意让它占据他们的农田、湖泊或牧场造盐池。
后来,神牛来到了黄河之滨的中条山下,这里的山民对它十分欢迎,愿意让它落脚;于是,神牛就卧在中条山下,躯体化成了一个盐湖。
神牛像希腊神话中的天神普罗米修斯从天堂盗得火种带到人间造福人类一样,从天宫将盐带到了人间,自我牺牲,造福人类。
第二个是麒麟造盐池的神话。
传说,有一头麒麟,曾出现在古龙门附近,当地人不知是什么动物,以为是怪,便群起攻击,麒麟撒了几滴尿便离开了龙门,撒的尿却化作了盐碱滩。
这头麒麟后来来到了中条山下,撒了一泡尿,便形成了盐池。
第三个神话是说蚩尤的血化成了卤水而形成盐池。
传说中的蚩尤是远古时期东夷族部落的首领。
蚩尤兄弟众多,不安于在东方,便到中原的黄河流域来与轩辕黄帝争斗。
黄帝得到玄女授予的兵法,在中冀阪泉这个地方把蚩尤打败,并将他杀死,而且把他的躯体支解了。
山西盐业发展历程
山西盐业发展历程
山西盐业发展历程:
1. 古代盐业起步:山西盐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山西地区的盐矿已开始开采。
古代山西盐业
主要依赖于人力采盐和烧盐的方式进行生产。
2. 钻井开采时代: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山西盐业进入了钻井开采时代。
20世纪初,山西盐业开始采用钻井技术,大幅提
高了盐产量和采盐效率。
3. 工业化生产:1950年代至1960年代,山西盐业逐步实现了
工业化生产。
新建的盐场和盐厂配备了大型设备和先进技术,大规模生产盐产品,满足了社会对盐的需求。
4. 现代化改造:近年来,山西盐业开始进行现代化改造。
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管理理念,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同时,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盐业向绿色、环保、高效的方向发展。
5. 国内外合作交流:山西盐业积极参与国内外盐业的合作交流。
与其他省份和国外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开展生产、研发和市场拓展,促进了盐业的跨地区和跨国际合作。
6. 多元化发展:为适应市场需求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山西盐业开始进行多元化发展。
开发盐产品的附加值,推出新品种的盐产品,拓宽了盐业的市场空间。
7. 环保产业转型:近年来,山西盐业面临环保压力,开始进行产业转型。
推动盐业向环保型产业转型,提升盐业的绿色发展水平。
8. 未来展望:山西盐业将继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盐业高质量发展。
加强与其他行业的合作,提升盐品在食品加工、化工、环保等领域的应用价值。
同时,拓展国际市场,实现盐业的国际化发展目标。
一勺盐的历史变迁
一勺盐的历史变迁柴米油盐酱醋茶,被老百姓称作“开门七件事”。
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农耕年代,这七件事当中盐的获得最不易。
春秋时期的猗顿被称为中国盐商鼻祖。
他原本只是一个穷苦百姓,后来在陶朱公的启发下,把家搬到了河东盐池附近,做起畜牧和食盐生意。
后来食盐生意越做越大,十年之后便富可敌国。
盐业经营的巨大商机和利润,被齐国国相管仲看在眼里。
他算过一笔账,“十口之家,十人食盐,百口之家,百人食盐”,“以万乘之国计之,每月每人三十钱,即可得钱三千万”。
所以,他建议齐桓公将食盐的生产、运输、销售全部收归国有,由此开启了食盐专营之先河。
西汉召开“盐铁会议”有了齐国的榜样,后世力图“富国强兵”者无不效仿。
汉武帝时,长期的对外战争和大兴功业致使国库日渐空虚。
在理财专家桑弘羊的建议下,汉武帝开始施行盐铁国家专营,并设置了专门的铁官和盐官。
对于破坏国家专营的处罚也很重——“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釱左趾,没入其器物”,即给左脚戴上镣铐。
国家以低价强制收购盐民们生产的食盐,转手又高价出售,食盐价格猛涨,百姓买不起,只能“淡食”。
食盐运输等劳役也要征发百姓,这些都直接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所以到了汉昭帝时期,很多人建议废除“盐”、“铁”政府专营制度,不要和人民争利。
但是,时任御史大夫桑弘羊坚决不同意废除,他认为这都是政府的重要财源,开疆拓土、保护国家、庞大的军费开支,都要靠此。
于是,一项前所未有的经济政策大辩论就此展开。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盐铁会议。
在辩论会上,正方是以桑弘羊为首的国营派,反方是来自全国各地的60余位贤良文学。
会议共举行了两次,贤良文学全面抨击了汉武帝时制定的政治、经济政策。
在经济方面要求“罢盐铁、酒榷、均输”,其实就是反对垄断,为私企争取更多利益。
最后,盐铁会议的结果是,国家放松了对铁和酒的管制,但仍然保留了盐的国营地位。
后来,学者桓宽根据这场会议内容编著了《盐铁论》一书,成为有史以来中国第一部专门探讨政治经济的巨著,较之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要早一千八百年。
运城盐池的前世今生作文
运城盐池的前世今生作文“你们知道吗?运城盐池以前可是一片神奇的地方呢!”小明一边吃着糖果,一边兴奋地对小伙伴们说。
“小明,你在说什么啊?”小红眨巴着眼睛,好奇地问。
“我跟你们说啊,运城盐池可不是现在这个样子的呢。
以前它可是个大大的盐湖!”小明一边摆手一边大声说,仿佛要把他的声音传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盐湖?那是什么?”小刚拿起一个巧克力,咬了一口,嘴里含糊地问。
“小刚,你没听说过吗?盐湖就是一种特别大的湖泊,里面全都是盐!”小明用手比划着,“那个盐湖比咱们学校的操场还要大好多倍呢!”“哇,那一定很漂亮吧!”小红睁大了眼睛,“可是现在它变成什么样子了?”“小明,快告诉我们!”小刚一边吃糖一边催促道。
“小红和小刚,你们想知道就仔细听啊!”小明低下声音,好像要讲一个神秘的故事似的,“以前,运城盐池是因为地下的盐矿被挖掘出来,盐湖就慢慢地形成了。
那时候,盐湖里的盐特别特别多,盐水的颜色都变成了白色,湖面上还会闪闪发光呢!”“哇,真好看!”小红忍不住惊叹道。
“不过后来,盐湖里的人们发现盐湖里的盐其实可以用来做很多东西,于是他们开始大规模地挖盐。
”小明继续讲着,“那些盐工每天都在湖里挖盐,盐湖的水位越来越低,湖面上的盐也越来越少。
”“那现在盐池还剩下什么呢?”小刚好奇地问。
“小刚,你真是个问题小达人!”小明笑了笑,“现在的盐池已经变得很小了。
原本的盐湖变成了一个很大的盐田,盐工们还是在这里工作,不过湖水已经干涸了,剩下的只有一片片的盐田。
”“哎呀,那听起来好可惜啊!”小红有点失望地说,“本来以为盐池是个美丽的地方,现在竟然变成了这样!”“小红,别太伤心!”小明拍拍她的肩膀,“其实盐池的变化也有它的好处。
比如说,现在的盐田可以用来生产很多盐,这些盐可以用来做各种各样的食品和调料呢!”“哦,那这样说来,盐池还是对人们很重要的呀!”小刚恍若有所悟,“虽然它变了,但还是对我们生活有帮助的。
”“对啊!”小明笑着点了点头,“盐池的前世今生其实就是一个变化的故事。
一座盐池折射出的改革之光
一座盐池折射出的改革之光盐池是一座位于中国西部的小城市,素有“中国的盐都”之称。
盐池以盐业而闻名,其盐田是中国最大的盐场之一,自古以来就以盐业而兴盛。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盐池也在不断进行着改革和创新。
这座小城市折射出的改革之光,正是对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发展历程的生动注解。
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盐城,盐池在过去几年里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不断提升城市的形象,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盐池的改革之路,不仅改变了城市的面貌,也让人们看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发展的巨大变化,并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盐池在城市规划和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近年来,盐池不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改善了道路交通、水电供应、市容市貌等方面的条件。
城市的面貌焕然一新,现代化的建筑、绿化覆盖的广场、整洁有序的街道,让人们仿佛置身于一个崭新的城市之中。
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城市建设的现代化程度,都展现了盐池城市改革的成果。
城市的发展不仅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为企业发展、市场开拓提供了更好的环境。
盐池在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作为盐业重镇,盐池始终以盐业为主导产业,但近年来,盐池将产业转型升级作为发展的重要方向,大力发展旅游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新兴产业,形成了盐业、旅游、农产品加工“三足鼎立”的产业格局。
通过重点扶持和引导发展模式转变,盐池经济实现了由单一的盐业经济向多元化的产业布局转变,有效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为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建设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空间。
盐池在政府治理和社会管理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步。
盐池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政府的公信力和服务水平,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减少政府审批环节,提高政府服务效率,让市场主体更加活跃。
盐池加大了对依法治市、精细化管理的力度,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加强社区建设管理,做大做强社会组织,形成社会共治的局面。
这些措施使城市的治理更加高效、更加智能,社会秩序更加稳定有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士学位论文系别:中文系学科专业:汉语言文学姓名:杜磊运城学院2015年5月毕业论文题目:浅析鸦片战争以来运城盐池生产经营的变化系别:中文系学科专业:汉语言文学姓名:杜磊指导教师:李文运城学院2015年5月浅析鸦片战争以来运城盐池生产经营的变化摘要:盐池在历代都有着重要作用。
远古时期,黄帝和蚩尤为争夺盐池而发生了“逐鹿之战”,同样黄帝与炎帝之间的多次战争,也是为了争夺盐池天然盐业资源。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围绕盐池而建立自己的国家。
秦以后,各个朝代在运城纷纷设置政府机构管理盐池,盐税一直是各个朝代政府的重要收入来源。
而今天,运城盐池在党和政府的关注下,已摆脱只单一生产食盐的生产方式,走向多元化的生产道路,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通过介绍鸦片战争以来运城盐池各个时间段的生产状况以及围绕盐池所发生的事件,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从而写出盐池经营理念的变迁。
关键词:鸦片战争;运城盐池;生产经营Changes in the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of Yuncheng since the Opium War of YanchiAbstract:Yanchi in chronicles are having main effect. In ancient times, Yellow Emperor and Chi for Yanchi occurred "chase the deer fight", between the same Yandi and Huangdi times of war, but also to compete for Yanchi natural salt resources. To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every country all around and establish their own country in Yanchi county. After the Qin Dynasty, dynasties in Yuncheng have set the management of government agencies in Yanchi salt has been an important source of income for the government of each dynasty. Today, Yuncheng Salt Lake in the attention of the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 has got rid of only a single production of salt production, to the road of diversified production,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since the Opium War, Yuncheng Yanchi each time segment of production in and around the Yanchi the event analysis events, and write the changes of Yanchi business philosophy.Key words:Opium War; Yanchi of Yuncheng; production management目录引言 (1)一、鸦片战争时期的盐池研究 (1)(一)清末盐池的生产状况 (1)(二)政府的经营理念 (2)(三)政府兴办慈善事业的影响 (3)二、抗日战争前后期(1913——1945)的盐池 (3)(一)这一时期盐池的生产状况 (3)(二)政府的经营理念 (4)(三)盐业改革 (6)(四)一系列经营理念带来的影响 (7)三、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8)的盐池 (8)四、新中国成立后的盐池 (8)(一)三大改造下的盐池 (8)(二)改革开放后的盐池 (9)结语 (10)参考文献 (12)致谢 (13)引言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而位于黄河中下游交汇处的河东地区,则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
河东以盐池闻名,运城盐池最早叫解池。
盐早在人类文字记载前,就已经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
《水经注》有云:.宿沙煮海谓之盐,河东盐池谓之解盐,今池水东西七十里,南北十七里,紫色澄淳,浑而不流,水出石盐,自然印成,朝取夕复,终无减损。
”①“十口之家,十人食盐,百口之家,百人食盐。
”②盐,向上关系到国计,向下,关系民生,自然而然受到人们的关注。
运城盐池在历代经济发展中都举足轻重。
自鸦片战争以来,由于所处的历史时期不同,导致各个时期政府的经营理念有所不同。
一、鸦片战争时期的盐池(一)清末盐池的生产状况晚清时期,运城盐池生产仍然采用的是垦畦浇洒法。
所谓“垦畦浇洒法”就是集工捞采的形式,清人记载了垦畦浇洒法的过程:“每岁二月一日畦工入池,盖腌治畦,淘沟,挨熏风一至,引水浇洒,浇者,灌之以水;晒则曝之以日也。
先用枯槔挹水注于畦之首段,时以铁扒撹之,日曝味作,挹注次段,首段另注新水。
次段水咸色赤,挹移三段,挨其澄清,开门滕隅,以灌四段·段段开灌,悉依前法,要俾清流盈科而进,极乎产盐之畦而止,水深不过一二寸。
经时,水面盐花浮上,若凝脂胶雪,乃用水扒遍拓,谓之拓花。
花落水底,一挨风力震荡,逼以烈日,映水视之,如编贝然,则盐成矣。
若得小雨,则颗俞鲜明,俗谓雨水盐。
然而夏月生盐独美,春秋生盐多硝。
岁旱租细而芝,雨多日色不烈则青头色……,浇洒之关于盐务,最为吃紧。
”③在当时垦畦浇洒法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晒盐方法,已达到完美的程度。
光绪年间,坐商李传典创造了凿井新法,即卤井。
其直接结果是解决了自黑河淹没以后晒盐卤水的来源。
但是,盐的生产量较以前还是很少。
同时山西北部食土盐,由于土盐生产量微少,不足以食用,蒙盐、芦盐开始进入运城。
①郦道元.《水经注》[M].上海.凤凰出版社.2011.第23页②管仲.《管子》.[M].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第15页又由于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帝国主义加紧掠夺山西盐税,鸦片战争的赔款几乎全部由盐税负担。
总的来说清朝末年,运城盐池生产状况每况愈下。
(二)政府的经营理念由于外来盐的进入,加上盐税连年收入少,清政府这一时期的经营理念有所变化,但是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设立了销盐总局,二是兴办了公共慈善事业。
光绪二十年(1894)清政府在运城设立了销盐总局,管理盐税的事宜。
与此同时,清政府对运盐路线,运盐日期都做了严格的管理。
加上盐池自身面积,供盐区域仅方圆120里,清末靠井水提供卤水和海水相比较来说,井水提供的卤水不是很富裕。
这导致盐产量下降,竞争力弱。
即使清末运城盐池盐产量下降,运盐路线,日期又受政府的控制。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按理来说,运盐还是有利可图的。
盐商分明可以从中获得很大的利润,但盐商纷纷想免除运盐名分。
为什么盐商有利可图却纷纷又想免除运盐的名分?原因有三:一、运盐商多是当地的富户,自身没有运盐经验,所以就合伙。
一旦亏损都亏损,所以不能长久维持。
二、清末政府官员贪污严重。
而清政府对地方官员的贪污腐败采取的是默认的态度,“咸丰六年上谕:......严饰河陕汝道及各属文武官弃兵役人等,均不准需索留难,如有此等情弊,即着从严究办。
”看似清政府再三禁止,其实不起作用,可见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
①三、政府的苛捐杂税繁多。
“咸丰三年(1853年)山西省办理捐输广西军饷案内,河东商人侯六来等共捐赠二十万三百两。
”②这些所谓的“捐输”实际上是清政府借用捐军饷来克扣盐商,实际上变本加厉的收税。
这就导致人人想摆脱盐商的商名。
盐商捐款如此之多,但捐款都去了哪里?官员的贪污是一方面,大部分都用做了慈善事业。
清末,运城的慈善事业有①(清)张元鼎辑.《增修河东盐法备览》[M].河东盐运使署, 清光绪8年(1882).第15页一定的发展,设立了很多机构。
对社会流散人员,贫穷残疾人士,盐池工人进行救济,并对犯人传授技术。
这些慈善事业大都是政府官员提出办理,盐商在财力,物力方面提供帮助。
这些都与盐务有关,是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体现。
清末,运城的慈善事业分为很多门类:养济园,粥厂,养病所,牛痘局,同善义仓,公桑园,同善局,习艺所,仓储,育婴堂等等。
举办慈善事业的经费相当大,其经济来源主要有政府的筹借,官员的捐赠,盐商的摊捐。
政府与官员只是象征性的募捐,并没有多大作用。
相反在政府的带头“捐赠”下盐商的财力投资是主力。
比如养病所的经费,“每年先由道库提给银三百两,不敷多寡,悉由各商(此处之商指盐池坐商)认筹。
”同善局的经费亦是“劝各铺商(此处指盐池各铺坐商)……捐。
”①而粥厂的捐赠开始还只是募捐,到最后变成强制性的捐赠,这些都要盐商来承担。
(三)政府兴办慈善事业的影响清朝末期,政府所办理的慈善事业并不是出于人民利益的考虑,但它是河东地区在特定时期内独有的一种盐文化的体现,慈善事业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河东地区的人民矛盾,产生了一些影响。
一、清朝末期在运城兴办的慈善事业涉及了很多方面,体系比较全面。
虽然,当时的政府官员创办慈善事业的出发点不是体恤人民疾苦,但是在一定程度缓解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对于清政府的统治有一定的作用。
清末运城慈善事业的兴办,对于我们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时代来说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政府应该大力兴办慈善机构,政府应该为人民服务,踏踏实实认认真真的办社会主义公益事业。
二、抗日战争前后期(1913——1945)的盐池(一)这一时期盐池的生产状况运城盐池一直采用旧的生产方式。
1920——1936年,盐产量平均每年为7.26万吨。
1928年最高,产量为15.19万吨,1923年最低,产量为3.45万吨。
1912年政府采用运暑所发连环引票,1934年后改用“收税放盐合刊新式联单”,盐商可先课后盐。
据资料统计,1933年,登记注册制盐许可证的畦地位549,但是实际开工晒盐的仅有276,有将近60%的畦地荒废。
这一时期盐池的盐产量也不稳定。
如下表P165只有1928——1930年连续3年产量过了10万吨,这是由于运城地区持续干旱,为晒盐提供了有利的天气条件。
年度产量(吨)年度产量(吨)1912 66.693 1925 37.8501913 23.363 1926 63.2501914 25.850 1927 73.7001915 73.508 1928 151.9501916 90.293 1929 134.4501917 87.229 1930 116.4501918 48.750 1931 59.9501919 86.800 1932 56.6001920 78.920 1933 51.2001921 36.550 1934 64.1001922 70.100 1935 68.3001923 34.500 1936 76.2001924 72.600 1937 36.250(二)政府的经营理念十九世界中期,以英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列强开始侵入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