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流配电系统技术分析及设计构想
高压直流供电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高压直流供电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电力需求的增长,高压直流供电系统在能源传输和配电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介绍高压直流供电系统的设计和实现,包括系统组成、设计原则以及与传统交流系统的比较。
高压直流供电系统由多个重要组成部分组成。
首先是直流发电机组,它将机械能转化为直流电能,并提供稳定的电压和电流。
其次是直流输电线路,用于将电能从发电站输送到需求点。
直流输电线路由高压输电线、变压器、绝缘子和线路保护装置等组成。
最后是电力变换装置和负载设备。
电力变换装置主要包括换流器、滤波器和逆变器,它们用于将直流电能转换为交流电能并向负载设备供电。
在高压直流供电系统的设计中,有几个关键原则需要遵循。
首先是系统的可靠性。
高压直流供电系统通常用于远距离输电,因此其可靠性对于保证电力传输的连续性至关重要。
设计人员应采用可靠的设备和组件,并进行适当的备份和冗余设计,以确保故障发生时系统能继续正常运行。
其次是系统的稳定性。
高压直流供电系统需要提供稳定的电压和电流,以确保负载设备的正常运行。
在设计过程中,应考虑并解决电压和电流波动、谐波和滞后等问题,提高系统的稳定性。
此外,技术可行性和经济性也是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设计人员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技术和设备,并进行经济评估,以确保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与传统的交流系统相比,高压直流供电系统具有许多优势。
首先是输电损耗小。
由于直流电的输电损耗远低于交流电,高压直流供电系统能够降低能量的消耗和损耗,提高能源利用率。
其次是输电距离远。
高压直流供电系统适用于长距离电力传输,能够实现远距离的能源输送。
此外,高压直流供电系统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和扩展性。
它可以与传统交流系统相结合,形成混合系统,同时也能够方便地与可再生能源等新能源技术相结合,满足电力需求的多样化。
然而,高压直流供电系统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系统成本较高。
与传统交流系统相比,高压直流供电系统的设备和组件成本较高,需要更多的投资。
直流输电系统的设计与优化
直流输电系统的设计与优化引言:直流输电系统是一种用于长距离高功率输电的电力传输技术。
与传统的交流输电系统相比,直流输电系统具有更高的输电效率、更小的线路损耗以及更好的电压稳定性。
因此,在现代电力系统中,直流输电系统被广泛应用于大型电力工程和远距离电力传输。
一、直流输电系统的基本原理直流输电系统的基本原理是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进行输送。
这一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换流器、输电线路和逆变器。
1. 换流器:换流器是直流输电系统的核心设备,用于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
换流器由一组晶闸管或可控硅组成,通过控制晶闸管的导通和关断,实现交流电到直流电的转换。
换流器的设计和优化是直流输电系统中的关键问题,它直接影响到系统的效率和稳定性。
2. 输电线路:直流输电线路相比交流输电线路具有更小的线路损耗和更好的电压稳定性。
这是因为直流电在输电过程中不会产生电感和电容的影响,减少了电能的损耗。
此外,直流输电线路还可以采用较小的导线截面积,降低了线路造价和材料消耗。
3. 逆变器:逆变器是直流输电系统的最后一环,用于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
逆变器通常由一组晶闸管或可控硅组成,通过控制晶闸管的导通和关断,实现直流电到交流电的转换。
逆变器的设计和优化对于提高系统的输出质量和效率至关重要。
二、直流输电系统的设计考虑因素在设计直流输电系统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 输电距离:直流输电系统适用于长距离高功率输电,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输电距离。
输电距离的增加会导致线路损耗的增加,而过长的输电距离可能会引起电压稳定性等问题。
2. 输电功率:直流输电系统适用于大功率输电,因此需要根据实际负荷确定输电功率。
输电功率的增加会导致系统的电流增大,从而增加线路损耗和设备成本。
3. 输电效率:直流输电系统的输电效率较高,但仍需要考虑系统的效率问题。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优化换流器和逆变器的参数,以提高系统的效率。
4. 系统稳定性:直流输电系统的稳定性对于电力系统的可靠运行至关重要。
交直流变配电技术的分析及构建探究
交直流变配电技术的分析及构建探究作者:沈建华来源:《科技视界》2019年第19期【摘要】随着配电技术的不断发展,交直流变配电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现代电网事业的发展需求,也通过技术创新升级,保障了电网运行的稳定性及质量。
面对新的用电需求,以及配电网技术的发展,交直流变配电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契合了配电网构建的要求,充分体现出其应用价值。
本文立足对交直流变配电技术的理论研究,从供电网架构的生成、直流母线结构的合理布置、设备的科学接入等方面,分析了交直流变配电的关键技术,并在此基础之上,从交直流变配电网层级控制、交直流配电网保护等方面,阐述了新时期交直流变配电技术的构建策略。
【关键词】交直流变配电技术;架构;运行控制;构建策略中图分类号: D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19-0062-002DOI:10.19694/ki.issn2095-2457.2019.19.0280 前言近年来,交流电在现代电力事业发展中的应用,表现出较大不适应性,交直流配电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提高了供电运行质量,同时也保障了供电结构体系的优化与调整。
在电力事业快速发展的当前,交直流变配电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且技术不断成熟、创新,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当今社会对电能的要求。
相比于交流电能,直流电能的优势显著,在中低压供配电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
我国在交直流变配电领域的发展起步交完,但发展成效显著,能够基于交直流混合供电架构的生成,保障了交直流变配电的有效构建。
1 交直流变配电的关键技术随着电力事业的不断发展,交直流变配电技术的应用,为配电网络构建提供了技术保障。
在实践研究中发现,交直流变配电技术的构建,关键在于电网架结构的生成,以及直流母线结构的合理布置,保障电网供电的稳定性。
因此,具体而言,价值流变配电技术,管在于落实以下几个方面。
1)供电网架构的生成在分布式的电源构建中,由于发电的随意性,导致变配电的供电网络体系难以实现高质量的电能输送,影响客户端的用电质量。
关于低压直流配电技术的分析
关于低压直流配电技术的分析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化电力建设体系的不断发展及完善,在输配电的可靠性、安全性及稳定性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尤其是电力电子技术领域的飞速进步,低压直流配电技术以及各种电子元件在配电网中的应用,进一步降低了线损,提升了配电质量与效率,使得经济效益得到大幅提升。
关键词:低压直流;配电技术;分析一、低压直流配电技术的分类1、按拓扑分类(1)高压输电型低压直流配电技术高压输电型配电技术系统,其内部主要是通过直流线路来联通,使用此种系统的电力用户可以直接和直流系统进行连接,系统中的一个变流器能够同时连接多个用户,为其提供电能。
(2)辐射型低压直流配电技术辐射型配电技术系统,与高压输电型技术系统存在比较显著的区别,在此种系统中,电力用户不能与其直接连通在一起,系统中每个变流器只能匹配一个用户,不能进行一对多连接。
2、按直流输电系统中连接方式分类(1)单极型配电技术单极型低压直流配电系统内部通常由导线进行连接,一般情况下,系统以大地或者水源作为回路系统,以体现出系统的负极特性。
但是,如果系统遭到了外界因素的较强干扰,系统内部的电阻率持续升高,此时可以使用金属元件来替代大地或者水源,形成新的回路,金属元件组成的回路同样可以在低压状态下运行。
此外,技术人员在测量直流电源时可以使用额定电压器。
(2)双极型配电技术双极型配电系统内部主要是通过两根导线来进行连接,其中分别是正负两极,此种系统的性能良好,因此应用范围比较广泛。
一般情况下,该系统中的换流器装置串联在系统的两端,系统两端的换流器装置中的额定电压必须保持一致,而两极导线的运行要保持独立。
与此同时,技术人员不要忽略煤气管道和天然气管道等对于周边电路系统的影响,由于管道的材质均为金属,因此可以作为导体,一旦金属材质被腐蚀,会影响系统回路。
二、当前低压直流配电技术运用中存在的问题1、谐波由于低压直流配电系统内部构造比较复杂,因此其中涉及了大量的电子元件,其中难免出现部分干扰,导致谐波的出现。
直流配电系统技术分析及设计
以直 流制为主导 的直流配 电系统相较于交流配 电系统有许多优 势,它有潜力解决 目前配 电系 统 面l 临的问题 。与交流配 电系统相 比,直流配
电系统 能简单运行控 制,但直流配 电系统运行 直流配 电系统也要用到 电能变换的设备来完成 和控制具有独特性 ,尤其是存在数量很多的变 直 流 配 电系统 技术 是指 在配 电系 统 中以 直流配 电网内部 电压等级的转换 。直流配 电系 换 装置 ,多个变换器在提高直流配 电系统的可 直 流电为主的 电能配送技术 ;该技术与交流 配 统 里的电力电子变换装置样式及数量很多 ,包 控性时 ,也让系统更加复杂 。因此 ,处理好直
P o w e r E l e c t r o n i c s・ 电力 电子
直 流 配 电系 统 技 术 分 析 及 设 计
文/ 冯锦 星 马 向攀
传统 交流 配 电系统 工作 时要 受频 率、相 近 几年 , 交流 配 电 系统 渐渐 难 以 满足人 们 的 需求 ,不 少 国内 外 学者开始 关注到直 流配 电技术 提 高运作效率 、提 高供 电可 靠性 、 改善 电 能质 量 、使 分布 式 电源有 效 安全 接入 成 为现 实等 问题 , 为 配 电技 术 的进 步 带来 了新 机遇 , 也 是 配 电 系统 所要 解 决 的 问题 , 使 用直 流主 导 的配 电形 式 为解 决 以上难 题 开辟 了新 思路 。本 丈对 直流 配 电 系统 技 术进 行 了分析 , 并提 出对 其 的设 计构 想, 以期 能 够 进一 步提 升 配 电系统 运行 时 的
2 直 流 配 电 系 统 技 术 分 析
同交流 配 电系统 中不能缺少变压 器一样 ,
直流配电系统技术与设计研究
直流配电系统技术与设计研究同火电、核电与水电等进行比较,风力发电与太阳能发电具有着输出容量小、受地理条件限制与输出不稳定等弊端,致使分布式电源在接入到交流电网的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问题。
其中,通过架空线对电能进行输送的交流配电网比较容易出现故障,而通过电缆线对电能进行配送的交流配电网的供电范围比较容易受到充电电流的制约,由此则导致用户不断地在对电网智能化进行寻求。
对于电网智能化而言,其对于电网可控性具备着非常高的要求,而交流配电网可控性的较低,采取有效的措施对直流配电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则可以为解决配电系统问题提供更多的思路与方法。
1 直流配电系统技术的相关分析1.1 直流配电系统具备较高的效率由于在直流配电系统内不存在趋肤效应所出现的耗损,也没有无功功率的现象,则直流配电系统的线路损耗明显地低于交流配电系统。
直流配电系统的电子变换器是主要的损耗部位,但是目前研发出来的直流变换器的最高效率已经达到了99,而随着科学的日趋发展,半导体宽禁带电子器件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应用,变换器效率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以此为解决直流配电网的损耗具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随着直流电负载的日趋发展以及变频调速与旋转式负荷设备的广泛应用,则使得直流配电系统具备着越来越高的效率。
1.2 直流配电系统具备较高的可靠性在同等电压下,直流配电系统具有的可靠性一般都高于交流配电系统,如果某个直流电路存在两根导线,一旦直流配电的正极线路发生故障,其负极线路则会与大地之间形成通路,持续不断地把功率向外输送。
此外,在全部的线路故障中,单向或者是单极瞬时接地故障占据着高达80%的比例,而直流配电系统具备着恢复时间短与响应速度快等特点,可以经过重复的降电压运作与再启动模式使故障得以消除,并使其快速地恢复到运作环境。
同时,选择应用电力变换器,则可以确保直流配电系统形成相对独立的区域,但是各区域出现的故障不会牵涉配电系统运作。
1.3 直流配电系统具备较少的影响因素既有的交流配电系统运行时往往受到电压、频率与相位幅值的影响,而直流配电系统则仅会受到电压幅值带来的影响,因此只需要对电压幅值进行控制即可。
直流供配电系统的设计与探索
直流供配电系统的设计与探索随着能源需求的增长和能源转型的推进,直流供配电系统在能源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与传统的交流供配电系统相比,直流供配电系统具有许多优势,如更高的能效、更好的电力质量、更低的损耗等。
本文将介绍直流供配电系统的设计原则和探索,以及它在能源领域的应用前景。
直流供配电系统的设计首先需要考虑的是系统的可靠性。
为了确保供电的可靠性,需要采用多重备份的设计,即多个直流支路并联供电。
当其中一个直流支路发生故障时,其他支路可以自动接管供电,避免供电中断。
此外,还需要考虑系统的过载和短路保护,以确保系统运行的安全性。
除了系统的可靠性外,直流供配电系统的设计还需要考虑系统的能效。
直流供配电系统比交流供配电系统更能有效地传输电能,减少能量损耗。
其中一个原因是直流供配电系统不需要进行频繁的电压转换,减少了变压器和电源逆变器的能量损耗。
另外,直流供配电系统的低电压水平可以降低输电线路的电阻损耗。
因此,在设计直流供配电系统时,应优化线路的排布和材料的选择,以降低能量损耗。
此外,直流供配电系统的设计也需要考虑系统对电力质量的影响。
相比于交流供配电系统,直流供配电系统的波纹电压和电流更小,能够提供更稳定的电力质量。
这对于一些对电力质量要求高的设备来说尤为重要,如计算机、通讯设备等。
因此,在设计直流供配电系统时,应考虑电力质量的监测和控制,确保系统提供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
直流供配电系统的探索还包括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在智能建筑领域,直流供配电系统可以用于供电照明、空调、电池储能等设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在新能源领域,直流供配电系统可以用于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的输电和配电。
此外,直流供配电系统还可以应用于电动汽车充电设备,提高充电效率和能量转换效率。
总体而言,直流供配电系统的设计和探索为能源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创新方向。
通过优化系统设计,提高能效和电力质量,直流供配电系统能够更好地满足能源需求,并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直流配电系统设计与优化
直流配电系统设计与优化直流配电系统是一种能够有效提高电能传输效率和降低能源损耗的方法。
与传统的交流配电系统相比,直流配电系统具有更高的电能传输效率、更快的响应时间和更低的能耗。
因此,直流配电系统在包括工业、商业和住宅等广泛的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和研究。
本文将深入探讨直流配电系统的设计和优化方法,以帮助读者全面了解直流配电系统的原理和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直流配电系统的基本原理和优势- 直流配电系统相较于交流配电系统的优势,如高效能传输、降低线损等;- 直流配电系统的基本构成和工作原理,如直流母线、变压器、整流器等。
2. 直流配电系统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 工业领域中直流配电系统的应用案例,如电信基站、电动汽车充电桩等;- 商业领域中直流配电系统的应用案例,如数据中心、办公楼等;- 住宅领域中直流配电系统的应用案例,如太阳能发电系统、家庭电器等。
3. 直流配电系统设计的关键技术和方法- 直流配电系统的设计流程和考虑因素,如负载需求、系统稳定性、电压调节等;- 直流配电系统的关键技术,如变压器设计、整流器选择、电池组配置等;- 直流配电系统设计中的优化方法,如功率传输优化、能耗最小化等。
4. 直流配电系统的经济性和环境效益评估- 直流配电系统的经济性评估方法,如投资成本、运行成本等考虑因素;- 直流配电系统对能源效率和环境保护的影响评估,如能源减排、可再生能源利用等。
5. 直流配电系统的未来发展趋势- 直流配电系统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和前景展望;- 直流配电系统与新能源技术的深度融合,如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 直流配电系统的创新技术和发展方向,如能量存储技术、远程监测等。
通过对以上内容的探讨,读者可以了解直流配电系统的设计原理和应用案例,了解直流配电系统的设计流程和关键技术,并能进行经济性和环境效益评估。
同时,读者还可以了解直流配电系统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创新技术。
希望本文能够对直流配电系统的设计与优化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参考。
电力系统中的直流配电网络设计与优化
电力系统中的直流配电网络设计与优化随着清洁能源的快速发展和电动车的普及,直流配电网络在电力系统中的地位逐渐受到重视。
与传统的交流配电网络相比,直流配电网络具有更高的能效和更好的适应性,成为未来电力系统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本文将探讨电力系统中直流配电网络的设计与优化。
一、直流配电网络的优势1.1 高能效直流配电网络通过避免交流系统中的电压变换损耗和潜在的谐波问题,能够提供更高的能效。
直流电能的传输损耗较小,能够减少电能损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1.2 节约空间直流配电网络不需要大量的变压器和稳压器,节约了宝贵的空间资源。
尤其在城市中,直流配电网络能够减少设备的占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
1.3 适应新能源接入直流配电网络能够更好地适应新能源的接入。
太阳能光伏发电和风能发电等清洁能源多为直流输出,通过直流配电网可以实现与其直接连接,避免了能量转换的损耗和不稳定性。
二、直流配电网络的设计原则2.1 灵活性和可扩展性直流配电网络的设计应具备良好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能够适应电力系统的运行变化和未来的扩展需求。
在规划和设计阶段,应充分考虑未来的发展,留有足够的余地进行改造和扩容。
2.2 优化能源传输效率直流配电网络的设计需要优化能源传输效率。
例如,通过合理确定直流电压水平,减少输电线路的电阻损耗;采用高效的光伏逆变器和风力发电机组,提高清洁能源的转换效率等。
2.3 确保供电可靠性直流配电网络的设计需要确保供电的可靠性。
在网络规划中应充分考虑供电设备的冗余度和防护措施,以应对可能的故障和事故。
同时,应采用可靠的保护装置和监测系统,及时检测和处理潜在的问题,确保供电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三、直流配电网络的优化方法3.1 多能源互补优化直流配电网络的优化可以通过多能源互补的方式实现。
通过合理规划和配置清洁能源发电设备,如太阳能光伏、风力发电等,实现能源的多元化利用和优化调度,提高供电可靠性和能源利用效率。
3.2 节能优化与储能技术直流配电网络的优化可以结合节能技术和储能技术。
电力推进船舶直流网配电系统设计
电力推进船舶直流网配电系统设计在当今船舶建造中,电力推进技术已经成为主流,电力推进船舶重要的系统之一就是直流网配电系统。
本文将从直流网配电系统的基本原理、设计流程、设计方法和性能分析等方面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直流网配电系统基本原理直流网配电系统的基本原理是将发电机产生的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然后通过直流汇流条分别向各个用户配电。
直流网配电系统与传统的交流电配电系统相比,其具有如下优点:1、能够有效降低能量传输过程中的能量损耗,提高能量传输效率。
2、具有更高的电子学性能,可以实现更精确、更高效的控制。
3、具有更佳的系统可靠性,因为它没有额外的传输线路,从而可以避免一些相关的传输线路故障。
4、电池组可以作为备用电源,确保在船艇故障情况下的启动转移过程。
直流网配电系统的设计流程如下:1、根据电力系统的功率与容量要求制定电路规划,包括发电机、转换器、配电盘和用户端的数量和位置等详细信息。
2、选择相应的电路元器件,进行电路设计及电路模拟,确定各个元器件的参数。
3、制定一套防护措施,包括过电压、过流和过热的保护。
4、设计应该考虑到总体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包括爬坡、爬高、划水等各方面的系统性能。
5、在更改原有设备或系统后,系统应经过全面测试,以确保系统性能。
6、系统电路图的制定。
7、系统动态测试,包括管理器、序列管理和控制器的监视和调用等。
8、确定系统的工作和维护考虑和文件编写。
1、提高配电系统的系统效率和容量,确保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2、选择合适的电路元器件,考虑各个元器件的参数以保证系统出现的问题。
3、确定好功率与容量要求等,将系统分离成不同的子系统,尽量避免单点故障,提高大型系统的稳定性。
4、在选择电路规划时注意选择合适的类型和数量,避免过载与超过容量。
5、为每个组件增加保护装置,防止发生在电路中的电压波动和短路故障。
6、复合式倒装器和大容量输出过滤器,减小干扰信号。
四、直流网配电系统的性能分析1、船艇利用这种配电系统,效果更好。
低电压直流配电网规划与优化设计
低电压直流配电网规划与优化设计随着能源消耗的不断增加和环境污染的加剧,传统的交流配电网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而低电压直流配电网作为一种新型的配电方式,具有能源效率高、稳定性好、安全性高等优势,逐渐成为未来配电网的发展方向。
低电压直流配电网规划是实现高效能源分配和管理的关键一步。
首先,规划设计需要考虑到电网的整体布局,并将传统交流配电网转换为直流配电网的需要。
其次,需要进行负载预测和电力需求评估,以确定适当的变电站和输电线路的布置。
同时,还要考虑到电源接入的可行性和可靠性,确保供电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在优化设计方面,需要综合考虑传输损耗、电压稳定性、电流负载均衡等因素。
针对传输损耗,可以通过优化线路布局、选择合适的线径和杆塔间隔等措施来降低损耗。
对于电压稳定性,可以采用直流-直流变换器和电容器等装置来提高稳定性。
而电流负载均衡可以通过合理划分负载区域、布置合适的配电设备等方式来实现。
另外,低电压直流配电网的设计还需考虑到可再生能源的接入。
随着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普及,其接入对电网的影响不容忽视。
因此,在规划和设计阶段,要充分考虑可再生能源的接入情况,合理配置逆变器和储能装置等设备,以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
此外,智能化技术在低电压直流配电网中的应用也是优化设计的一大重点。
智能化技术可以通过实时监测和调度,实现对电网的智能管理,提高配电效率和可靠性。
例如,引入智能电表和智能监控系统,可以实时监测电网的运行状态,并进行故障诊断和隔离,提高供电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综上所述,低电压直流配电网规划与优化设计是实现能源高效分配和管理的重要环节。
在规划设计阶段,需要考虑电网整体布局和变电站输电线路的合理布置;在优化设计阶段,需要综合考虑传输损耗、电压稳定性和电流负载均衡等因素。
同时,还需充分考虑可再生能源的接入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以实现低电压直流配电网的高效运行。
通过科学规划和优化设计,将为未来能源分配与管理带来更高的效率和可靠性。
电力系统中的直流输电线路设计与优化
电力系统中的直流输电线路设计与优化电力系统是现代社会中至关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其中直流输电线路设计与优化对于电能传输的高效性与可靠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讨论电力系统中直流输电线路设计与优化的相关技术和方法,以及它们对电力系统的影响。
第一部分:直流输电线路的优势直流输电线路相对于交流输电线路具有一些优势。
首先,直流输电线路在长距离传输时能够降低电能传输损耗。
由于直流电流不会像交流电流那样频繁地改变方向,直流输电线路的电阻损耗和电磁感应损耗较小,能够更好地利用输电线路的潜在能力。
其次,直流输电线路具有较小的电压降和较小的电磁辐射,从而减少了对周围环境及设备的干扰。
第三,直流输电线路的容载比较大,能够更好地适应大容量的电能传输需求。
第二部分:直流输电线路的设计直流输电线路的设计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输电线路的选取、导线的截面面积以及电压等级的确定等。
在选择输电线路时,需考虑线路的电气参数、可靠性、经济性等因素。
例如,高温区域适合采用铝合金导线,而山区或沿海地区可考虑采用钢芯铝绞线。
导线选择后,还需确定导线的截面面积,以满足输电线路所需的电流载荷。
同时,需根据输电线路的总长度和电力负荷,确定适合的输电电压等级,达到电能传输的高效与稳定。
第三部分:直流输电线路的优化直流输电线路的优化目标在于提高电能传输效率、降低电力系统的损耗和成本。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优化。
首先,通过优化输电线路的结构和布置,减少输电线路的长度和电阻损耗。
例如,采用合理的线路走向,减少线路的弯曲和水平长度,以降低输电线路的电气参数。
其次,可以采用高导电性能的材料制造导线,进一步减小导线的电阻损耗。
另外,可以通过使用适当的绝缘材料,减少输电线路的导线间隙,降低电压降和电力损耗。
第三,利用先进的电力系统调度和控制技术,优化电力系统的运行和管理。
例如,通过使用高效的输电线路监测设备和智能电力系统,实时监控电力负荷的变化,优化电能传输的调度和分配。
公共建筑全直流供配电系统设计与研究
公共建筑全直流供配电系统设计与研究导言现有公共建筑供配电系统为交流系统,因其上级电源及末端负荷为交流设备。
然而,随着建筑光伏一体化的推广应用,公共建筑开始出现直流电源。
此外,随着电力电子技术快速的发展,常用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手机、LED照明、直流变频空调、网络机房、电动汽车等实际均为直流供电,负荷侧出现了大量直流设备且具备全直流化的可行性。
在此背景下,作为连接电源与负荷的供配电系统,若仍采用交流系统,则“发电-用电”环节需经过“直-交-直”转换,电能变换环节复杂。
若采用全直流系统,则为“直-直”转换,省去交直转换环节,提高能量转换效率。
未来建筑电气化趋势也使得发展全直流建筑在节能环保方面具备更大优势。
公共建筑多数业主单一,能源计量简单,且末端用能设备大多统一管理,适宜作为全直流技术推广示范载体。
因此,本文以公共建筑作为切入点,研究适用于公共建筑的直流供配电架构设计。
国内外研究现状目前,一些国家已经开展了建筑直流供配电的研究,提出了各自的建筑直流供配电概念和发展目标。
研究提出了高压、中压、低压的电压等级序列及针对直流负荷集中区、工业园区、城区配网改造、可再生能源接入等应用场景的网络架构。
提出了直流配电电压等级序列制订的基本原则与主要约束条件,提出了从320kV到48V的直流配电网电压等级序列;对建筑直流配电系统的电压等级进行研究,从经济性、安全性和兼容性等方面提出了建筑直流配电系统的电压等级,建议采用±10kV、±375V和DC220V配合的电压等级方案。
国内直流示范建筑见表1。
表1 国内直流示范建筑公共建筑直流供配电电压等级确定设计根据相关研究及示范项目,提出公共建筑直流供配电电压等级序列可考虑750V-400V-240V-48V。
具体考虑如下。
1.750V作为直流系统母线电压。
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考虑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及储能系统接入。
非车载充电机输出电压多为DC500V、DC750V,常见储能系统双向变流器直流侧电压范围为500~850V,且750V为GB/T35727-2017《中低压直流配电电压导则》推荐的标称电压。
直流配电系统技术分析及设计构想
直流配电系统技术分析及设计构想作者:龚发虎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中下旬刊》 2016年第12期龚发虎(河南省正阳县人民设备科,河南驻马店463600)摘要:文章主要研究直流配电技术及其设计构想,分析了直流配电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技术优势,并给出了一种直流配电系统设计方案构想。
关键词:直流配电系统;技术;设计中图分类号:TM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6)35-193-20 引言电力系统快速发展,传统的交流配电技术不再满足需求,为了进一步提高配电运作效率、安全性和可靠性,为用户输送更高质量的电能,关于直流配电技术的研究逐渐增多,研究直流配电系统技术和设计策略是配电技术发展的必然方向。
1 直流配电技术核电、水电、火电等传统发电技术在提供丰富电能资源的同时以消耗自然资源和环境污染为代价,清洁能源如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更加得到重视,但是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输出容量低,分布分散,接入电网面临着较多的技术问题,使用架空线路输送交流配电网故障率比较高,供电范围的限制比较大,可控性不强,随着电力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交流配电技术的不足逐渐凸显。
1.1 直流配电技术现状直流电力传输技术经过多年发展已经逐渐成熟,积累了丰富的建设和运行经验,国内外电力输送中都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很多场合甚至只能使用直流传输技术。
而配电方面,早期直流换流器功耗大,造价高,限制了直流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而近些年,新型半导体材料发展迅速,尤其是碳化硅、氮化镓等半导体材料,显著降低传统半导体换流器件的功耗,为直流配电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提供了技术基础。
荷兰能源研究中心在1997 年就提出了住宅建筑的直流配电技术方案,国际能源机构和美国电力研究学会都表示高度重视,欧洲已经开始建设300V 直流体育场试验项目,日本政府和新能源产业技术开发机构也组织相关企业、大学,积极开展住宅直流电技术的研究,建设了许多直流配电技术示范住宅项目。
直流配电网络架构与关键技术分析
直流配电网络架构与关键技术分析摘要:随着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直流网络与配电网络共存将成为主要形式,在直流生态系统中,直流配电属于中间环节,其是整个电力系统负载馈送电力、承接高压输电网的关键,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直流配电的网络架构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整个配电网络使用的安全性与稳定性的高低。
基于此,文章对直流配电的典型网络结构和常见接入方式等展开了分析,并详细阐述了运行控制、规划等几个直流配电网发展的关键技术,以其能够对我国直流配电网络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提供思路。
关键词:直流配电网络架构;关键技术;分析近年来,随着我国各项新能源技术的持续发展,配电网系统也随之经历着直流网络-交流网络-交/直混合网络的变化,研究证实,相较于传统供电技术,直流供电技术有着所提供的电能质量更优良、供电更稳定等众多优势。
目前,多个直流负载和高性能新材料的发明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将电力系统的发展目光聚焦到了直流配电之上;与此同时,习惯交流供电方式的人们希望发挥进一步发挥交流配电的历史作用。
这使得直接配电网络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逐步完成自身的优化,同时还应当继承和加强传统技术,以此确保直流配电的实用性和安全性。
下面,文章将对直流配电系统的网络架构与关键技术展开具体论述与分析。
一、直流配电系统的典型网络架构在规划构建直流配电系统网络架构时,应当始终遵循整个电力系统的基础规划建设原则,充分考虑负荷、储能装置的特点,保证配电网络系统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目前,我国典型的直流配电网络架构主要包括多层次环状网络架构和中心负荷型网络架构两种,具体如下:第一,多层次环状网络架构(见图1)。
多层次环状网络架构充分考了电压等级不同的直流配电网之间的连接问题,并提前预设了众多不同的实际应用场景,是多电压等级直流配电网络基本架构形式。
这种多层次、多级的环状架构同时包含了多个不同的电压等级的直流配电系统,因而可以采用类似于交流配电网的分层结构,以此保证电的灵活性、经济性和可靠性,如中高压直流配电层采用100kV环网结构、中压直流配电层采用20kV或10kV的环网或辐射环网架构等。
探讨直流配电系统技术分析及设计构想
探讨直流配电系统技术分析及设计构想摘要:传统的电力系统配电中,交流配电占据主流地位,是常见的配电形式。
随着电能开放利用形式的日趋多元化,分布式电源成为电网电能供给的重要形式,能够有效解决传统发电技术的高能耗、高污染问题。
但是,分布式电源的电能瞬时电能较小,输出不稳定,难以向传统的交流配电网输送电能,极易引发配电系统的故障。
针对此问题,人们开始重新着手研究直流配电的可行性,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设计,为解决电力系统的配电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思路。
本文就此展开讨论,探究直流配电系统的设计思路及构成。
关键词:直流配电系统;技术分析;设计构想当今社会,电能主要是通过火力发电获得的,在资源日渐紧缺,环境问题不断加剧的今天,探索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发电形式成为电力行业的发展必然。
但是,此类零散电能供给主体的并网问题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
在此形势下,人们开始将目光转向直流配电系统,期望借助直流配电提高配电运行的效率、质量,解决行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1直流配电技术的概述及现状分析1.1直流配电技术顾名思义,直流配电技术就是将直流电作为电力系统的电能承载形式,通过对直流电的传输、利用实现电能的可靠供给,满足人们的日常用电需要。
与传统的交流配电相比,直流配电能够解决目前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导致的并网困难,故障率偏高的问题,是当前电力行业研究的热点问题,被认为是未来主要的电力系统配电形式。
1.2直流配电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直流配电技术是电力传输的重要形式之一,与交流配电具有相当的地位。
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换流器等核心设备成本高、能耗大的制约,直流配电技术为市场所抛弃,导致直流传输技术仅被应用到数据通讯、轨道交通等特殊场合,极大的限制了直流配电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近些年,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新型半导体材料领域获得较大的技术突破,研发出碳化硅等半导体材料,对于换流器的能耗降低效果现状,为直流配电技术的发展提供客观的材料与技术支持,使得直流配电技术在近些年获得较快的发展,成为世界各国电力行业研究的热点。
直流配电网关键技术及展望
直流配电网关键技术及展望发表时间:2017-12-23T21:59:53.543Z 来源:《电力设备》2017年第25期作者:关润民[导读] 摘要:近年来,直流配电网关键技术得到了业内的广泛关注,研究其相关课题有着重要意义。
(南京南瑞集团公司(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江苏南京 211100)摘要:近年来,直流配电网关键技术得到了业内的广泛关注,研究其相关课题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对相关内容做了概述,分析了直流配电网建设的必要性。
在探讨直流配电网优势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实践经验,分别从多个角度与方面就直流配电网建设的前景展开了研究,阐述了个人对此的几点看法与认识,望有助于相关工作的实践。
关键词:直流配电网;关键技术;展望1概述早在输配电系统产生之时,人们就将目光锁定于直流,但由于早期直流输配电电压水平低、输送容量小等因素的制约以及交流系统的优越性使直流配电系统停滞不前。
20世纪末,随着直流供电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电力半导体技术的发展,直流供电技术和直流电器产品克服了原有缺点,并在某些领域重新取得了技术经济优势。
近年来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中,换流器、滤波器、断路器等各方面发展较为成熟,低压直流配电技术也逐渐受到国外学者的关注。
这对直流配电网的建设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和有力的技术支持。
基于以上两方面的背景,本文提出了建设直流配电系统的构想。
2直流配电网建设的必要性2.1分布式电源增多节省换流器件近几年,随着各国对节能减排和能源综合利用的需要,分布式能源系统因变负荷灵活、较低的初投资、供电可靠、较小的输电损失和适合可再生能源应用等特点而越来越受到重视。
因此配电网的电源已经不再是唯一的交流电源,分布式电源占据着越来越大的比重。
其中又以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发展最为迅速,产业规模、经济性和市场化程度都逐年提高。
在分布式电源蓬勃发展的当口,突发了福岛核泄漏事故,这无疑令清洁、安全的分布式电源发展动力更足。
预计在2020年以后分布式电源将会有更快的发展,并逐步成为主导电网中的主导电源。
直流配电网络架构与关键技术
直流配电网络架构与关键技术摘要:本文从直流配电技术的演变分析出发,总结了直流配电技术的主要应用方案,描述了直流配电网的典型网格结构和可能的接入方式,并从规划技术、运行控制技术和故障处理技术等方面阐述了直流配电网的主要发展技术。
与此同时,在研究直流配电网络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新的半导体材料的使用,并采用当下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业务模式,以促进直流配电技术的发展,并对我国直流配电网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展望。
关键词:直流配电网;网络架构;关键技术;运行优化;分析;前言:能源危机、环境问题和直流负荷的增加,都有助于直流输电网的发展。
电气电子设备的灵活性和可控制性使得直流配电网的电气特性不同于传统的交流配电网。
因此,直流配电网运行优化研究应考虑到其特殊性。
本文全面总结了直流配电网发电输出模型、储能系统、交直流输电站和负载端口。
然后根据这些输出特性对直流配电网进行了分析。
通过对直流配电网的分析,建立了一个优化模型,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输电网络造成的损耗。
最优化模型受限于接触线功率、节点电压以及每个连接埠的输出性质。
案例研究表明,拟议的直流配电网分析方法和优化模型是可行的,而且可以实时有效地利用新能源。
一、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传统的配电网主要由单向无线电通信组成。
电力分配网络的规划、设计和运行管理没有充分考虑到电力分配网络的接入问题,单一电源的供电模式使得配电网络的架构十分脆弱,供电可靠性处于较低水平。
而电力分配网络便利了电池、超级电容器、电动汽车等储能设备的接入,并与直流设备无缝集成,进一步提高了电源可靠性和容错能力。
传统的配电网拓扑结构、自动化系统和交换设备难以从根本上改变配电网水平的不可预测性,无法适应不同的供电方式;采用直流配电系统可以简化现有配电装置中的大量交、直流开关链,减少输电过程中的能量损失,降低设备故障率,提高能效;直流配电实际上可以增加功率容量或功率范围。
由于建筑成本和走廊宽度相同,直流输电功率是交流输电线路的1.5倍,当直流系统的线路电压是交流系统的两倍时,直流配电网的线路损耗可以减少15%到50 %。
直流配用电系统规划与运行
直流配用电系统规划与运行摘要:对比交流供电系统,直流供电具有的优越性十分的突出,供电能力更大,传播半径也更远,运行的效率更高。
本文直流配用电应用场景划分、拓扑结构、技术特点、规划原则、运行控制等五个方面分析了直流配配用电系统规划与运行关键技术。
关键词:直流配用电;拓扑结构;运行前言:对比交流供电系统,直流供电具有的优越性十分的突出,供电能力更大,传播半径也更远,运行的效率更高。
国内研究对直流系统规划与运行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高压和输电网上,缺少对中低压直流配用电系统规划和运行的深入分析。
本文对直流配用电系统规划与运行涉及的多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与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直流配用电应用场景划分、拓扑结构、技术特点、规划原则和运行控制。
一、直流配用电应用场景的划分可以将其使用场合概括成四种,其一是柔性互联,其二是各类园区,其三是分布式新能源,其四是建筑楼宇。
(一)柔性互联该场景一般利用电网实现与交流变电站高压母母线或馈电线路的互联,或向低压供用电网络扩展,包括:利用交流配网合环热备份,以增加电源稳定性;交流配网负荷主动均衡;电动汽车快速接入,峰谷互济等[1]。
(二)各类园区该场景一般包括企业数据中心、工业电源等的使用场景。
对于数据中心直流供电设备,相比交流系统,使用直流供电技术能够提升大约3%的传输效能、节省大量成本、节省大约三分之一的空间。
(三)分布式新能源大规模新能源的柔性高压直流输送系统在一定能力和输电路径情况下的衍生,涉及:新能源消纳汇集、独立负载输送、海洋平台电站等。
(四)建筑楼宇该场景也是直流技术在民用建筑领域的扩展。
而光伏、风电甚至燃料电池等新科技路径,则在减少建筑物能耗、实现基础建设领域的碳减排等方面起了关键作用。
二、直流配用电系统的结构直流配电系统由电力电子变换器和直流电路构成。
目前直流配电系统的基本拓扑结构主要有辐射式、环式和网状等形式:①辐射型,其实就是一种变电所的母线电源为圆心,向周围延伸的供电系统接线形式,由于负载率过大,分段设计不合理,且联络数太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 O I :10.7500/AE P S 201204067直流配电系统技术分析及设计构想王 丹1,毛承雄1,陆继明1,陈 迅2,曾 杰2,张俊峰2(1.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湖北省武汉市430074;2.广东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广东省广州市510080)摘要:提高运行效率㊁改善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㊁实现分布式电源有效安全接入等问题既是配电系统面临的挑战,也为配电技术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㊂采用以直流为主导的配电方式对于解决上述问题将是一次有益的尝试㊂文中阐述了直流配电技术的研究现状,总结了直流配电系统的技术特点和潜在优势,分析了直流配电系统发展的若干关键技术及其可行性,并提出了一种基于电子电力变压器的多级直流配电系统构想㊂以配电网末端的家用配电为例,给出了一个具体的低压直流配电系统设计案例并进行了仿真验证㊂关键词:直流;配电系统;新能源;电子电力变压器收稿日期:2012-04-09;修回日期:2012-11-01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277083,50807020);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资助项目(2009C B 219702);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资助项目㊂0 引言近年来,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电力负荷迅速增长,传统配电系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㊂1)基于环境和能源考虑,分布式发电及储能技术受世界各国高度重视而发展迅速㊂如何将这些新兴的直流电源㊁变频交流电源和传统的工频交流电网整合互联,对现有技术是一个挑战㊂2)现代城市发展建设日趋成熟,对供电系统的电源建设和供电线路走廊的制约越来越多㊂这一方面导致配电网供电半径越来越大,对供电走廊和供电网络的输电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使得负荷中心的无功电源支撑能力相对不足,容易诱发交流系统电压崩溃等安全问题㊂3)直流负载和含有直流环节的负载增长迅速,交流配电网向这些负载供电时,需要一级A C /D C 变换,降低了效率㊂4)用户对供电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传统采用架空线的交流配电网络故障率偏高,采用电缆的交流配电网因充电电流的限制供电半径有限,越来越难满足用户的需求㊂5)电子设备和电力电子设备的大量使用㊁电气化轨道交通快速发展和冲击性负荷的增长,导致交流配电系统存在大量的谐波污染源,与用户对电能质量要求的日益提高矛盾尖锐㊂6)电网智能化已成必然趋势,智能电网对电网的可控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传统交流配电网可控性较低㊂如何妥善应对上述问题,是配电系统目前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期需要面对的难题㊂在电力电子技术发展日益成熟的今天,探讨直流制配电方式,将为我们提供一条解决问题的新思路㊂在配电领域,除了19世纪末期爱迪生在纽约建立的世界上第1个商业运行的直流配电系统外(2007年11月该系统退出历史舞台)[1],长期以来只有一些特殊的场合,如通信数据中心㊁轨道交通㊁工业生产线二次系统等[2-4],采用了直流方式供电㊂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重新开始将目光转移到直流配电技术上[5-9]㊂文献[5-6]从电力系统角度明确提出了低压直流配电系统的概念,给出了2种典型的系统结构㊂文献[10-11]则提出了未来电力系统以直流为主导的构想,认为多层次直流环形电网结构符合未来中国电网的实际㊂文献[12-16]从家用和商用角度出发,探讨了构建楼宇低压直流配电系统的优越性和可行性㊂文献[17]提出采用高温超导直流电缆构建直流配电网,可以集成超导限流器,为直流大电流分断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㊂文献[18-20]从分布式电源接入角度提出了直流微电网的概念㊂文献[21]以家用供电系统为例,进一步提出了直流纳电网的概念,即将各种微电源和储能系统接入家居供电系统,并采用直流网络为家用电器和消费电子产品供电㊂文献[22]从提高分布式电源在交流电网中的渗透率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种基于电压源变换器的多端直流系统㊂文献[3,23-26]分析了不同领域直流供电系统28 第37卷 第8期2013年4月25日V o l .37 N o .8A pr .25,2013的电压稳定问题㊂文献[27-31]分析了典型低压直流配电网故障类型㊁保护原则等问题㊂文献[32-36]探讨了直流系统建模与分析计算相关问题㊂文献[37-38]分析了数据中心小规模直流配电系统接地及其安全问题㊂文献[39]对于直流开关设备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㊂文献[9,40]对直流配电系统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和展望㊂综上所述,目前关于直流配电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些特殊领域,针对的对象主要是配电系统最末端的低压供电系统,真正从电力系统角度出发对直流配电技术进行的研究无论是在深度上还是广度上均有限㊂本文通过总结直流配电技术的特点,分析其关键技术,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㊂1 直流配电技术特点直流配电技术是指在配电网中采用直流制为主导的电能输送技术㊂与交流配电技术相比,直流配电技术具有多方面的潜在优势㊂文献[40]已对直流配电技术的特点进行了较详细的阐述,本文在此只作进一步补充㊂1)直流配电更可靠直流配电线路只需2根导线,线路的可靠性比相同电压等级的交流线路要高㊂而且,当直流配电系统的一极线路发生故障时,另一极线路可与大地构成回路,继续配送部分甚至全部功率㊂对于占线路故障80%~90%的单相或单极瞬时接地故障,直流相比于交流具有响应快㊁恢复时间短,以及可通过多次再启动或降压运行来创造消除故障㊁恢复正常运行的条件等优点[41]㊂对于末端的低压直流配电,利用多母线冗余技术可有效保证很高的供电可靠性㊂而且,电力电子变换器的采用使得直流配电系统内可以形成自有保护区域,各区域内的故障不会波及外部系统㊂2)直流配电更高效在直流输配电系统中,没有因传递无功功率引起的网络损耗,也没有因集肤效应产生的损耗,具有远低于交流输配电的线路损耗㊂直流配电系统的损耗主要集中在电力电子变换器部分,目前已出现效率高达99%的直流变换器[42];而且,随着宽禁带电力电子器件的逐步成熟应用,变换器的效率有望进一步提升㊂另外一个方面,直流或者含有直流环节的负载日益增多,例如电子产品㊁直流电动机㊁电动汽车等㊂而且,近年来很多旋转性质负荷逐渐趋于配置变频调速装置一起使用,直接为这些负载提供直流电效率更高㊂3)没有频率稳定㊁无功功率和交流充电电流等问题交流系统运行时需要控制电压幅值㊁频率和相位,而直流系统则只需要控制电压幅值,不用涉及频率稳定和无功功率等问题㊂此外,无论是从提高线路可靠性角度还是从不破坏景观角度出发,配电网采用电缆线路已经是趋势㊂由于电缆沿线电容大,配送交流电时会产生很大的电容充电电流,既增加了线路损耗,也降低了线路输电容量㊂而如果采用直流输电,上述问题都可以避免㊂此外,直流配电网还具有电能配送能力强㊁供电半径大㊁可提高电能质量㊁易于实现分布式电源互联等优点㊂2 直流配电系统面临的挑战典型的直流配电系统将具有如图1所示的基本构成㊂然而,在真正实现以直流为主导的配电方式之前,还将面临诸多挑战,有很多关键技术问题需要解决㊂图1 直流配电系统基本构成F i g.1 B a s i c s t r u c t u r e o fD Cd i s t r i b u t i o n s y s t e m2.1 直流配电系统网络结构设计与优化由于配送的电能的形式有根本不同,直流电的配送网络与传统三相交流电的配送网络会有很大的区别㊂因此,研究如何构建合理的网络是直流配电系统发展的首要任务㊂这实际上是一个全局性问题,需要从整个配电系统层面出发,综合考虑网络对分布式电源的接纳能力㊁电能配送能力㊁供电可靠性㊁网络建设和运行的成本,以及安全性等多方面因素㊂从网络层次而言,类似于交流配电系统,直流配电系统也将是一种多级配电网互相配合的网络,如高压直流配电网㊁中压直流配电网㊁低压与超低压直流配电网等㊂各级配电网功能不尽相同,互相配合和补充,共同完成向用户提供电力的任务㊂从网络接线方式而言,直流配电系统的网络结构可以设计成辐射形㊁环状或者网状㊂不同结构具38㊃研制与开发㊃ 王 丹,等 直流配电系统技术分析及设计构想有不同的供电可靠性㊁成本及控制复杂程度㊂在实际设计时,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场合,结合投资能力选择合适的网络形式㊂对于已经建有交流配电网的地区,如果将已有的交流配电网全部拆除再建直流电网,其经济性值得商榷㊂因此,采用交流(原有)与直流(扩建)混合配电的方案,并逐渐过渡到全直流配电,理论上更合理㊂此外,在直流配电系统网络结构设计时,还需要综合考虑直流变电站的合理分布问题㊂2.2 直流配电系统电压等级的选取如上文所述,直流配电系统将包含有多个电压等级配电网㊂电压等级这一参数对整个系统有着根本性的影响㊂电压等级的选择应重点考虑3个因素[43]:①直流配电网的供电距离(供电半径);②电气绝缘和保护;③系统成本和设计难度㊂目前的文献主要研究的是系统末端的低压与超低压直流配电网的电压等级问题㊂如文献[2]认为400V 作为数据中心供电系统的电压等级可具有更高的效率㊂文献[21,44]认为,家用直流配电系统应有2个直流电压等级:一个是380V 高压等级,用于向供热系统㊁空调系统㊁厨房及其他大型家电供电;另一个是48V 低压等级,用于向小型家电供电㊂尽管目前关于低压直流配电系统的电压等级问题还没有达成共识,但对于直流配电网终端而言,倾向性意见认为380V 是性价比较高的直流电压等级㊂对于国内配电系统实际情况而言,家用电器和各种商业电器多采用单相220V 交流供电,因此,所设计的终端网络电压等级应能适应当前实际情况㊂从另一个角度而言,电压等级的确定本身还涉及序列标准化问题㊂这将直接关系到系统规划㊁设备生产,以及系统运行等诸多方面㊂文献[45-47]探讨了高压直流输电和柔性直流输电的电压等级问题,对于研究直流配电系统电压等级序列问题有参考价值㊂系统地研究出科学㊁合理和优化的直流配电系统电压等级序列,提出既满足现在需求,也符合未来发展要求的电压等级标准,对于推广直流配电技术意义深远㊂2.3 高效电能变换与控制技术如同变压器在交流配电系统中不可或缺一样,直流配电系统中也需要专门实现电压(电能)变换的装置,用于实现直流配电网与负载和上级电网的接口,并实现直流配电网内部电压等级的转换㊂这些变换可以通过直流型电子电力变压器㊁交直流混合型电子电力变压器[48]或通用的电力电子变换器实现㊂本文将它们统称为直流变压器㊂与传统交流配电网变压器的不同之处在于,直流变压器不仅可实现电压等级变换与/或电位隔离,而且还具有频率变换㊁潮流控制㊁监控和故障保护等功能㊂它们是直流配电系统的基础设备,其成本㊁可靠性㊁运行效率及控制能力等对电网的投资成本㊁可靠性㊁效率和可控性等有最直接的影响㊂概括而言,直流变压器应具有成本低㊁功率密度高㊁可靠性高㊁效率高㊁灵活调控能力强,以及动态响应快等优点㊂这必将对电力电子变换器的设计和制造技术提出更高要求㊂因此,研制各类新型的(高压)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并提出新的变换器拓扑成为关键之一㊂近几年开始受到重点关注的S i C 器件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49-50],有望藉此制造出功率密度和效率更高的变换器㊂交流配电变压器的效率目前普遍可以做到97%以上(从轻载到满载),而电力电子装置的效率在满载时虽然很高,但在10%负载下效率只有50%㊂因此,研制无论是在轻载还是重载下都具有高效率的电力电子装置仍然任重而道远㊂采用模块化并联技术是一个可能的解决途径,文献[51]提出了一种通过多模块并联及控制技术实现轻载下达到高效率的D C /D C 变换器技术㊂另一方面,这些数量众多的电力电子装置功能不尽相同,如实现与上级电网接口㊁与分布式电源接口㊁与交流负载或直流负载接口等㊂它们实际都处于并列运行状态,其特性对系统的稳态和暂态运行都有影响㊂因此,为保证整个直流配电系统能安全稳定工作,高效的控制不可或缺㊂对直流配电系统而言,直流电压控制和均流控制最为基本㊂维持稳态和暂态工况下系统直流电压稳定,是直流配电系统控制的首要任务㊂在电力电子变换器并联运行方面,尽管目前有大量的文献对直流配电网的相关控制进行了探索[52-56],但从直流配电网的系统层面进行研究仍然有一定的难度,这主要体现在:①并列运行的变压器/变换器数量巨大,而且类型众多,这将涉及不同类型变压器/变换器群的并列运行;②变压器/变换器互联的是大量不同性质的电源和负载,对变压器/变换器有着迥异的约束条件,增加了并列运行策略的复杂性㊂2.4 保护与开关设备技术安全是实际系统运行时必须予以保证的㊂电力系统的安全体现在要有合适的接地措施,并在故障时保障电气设备安全[3]㊂这涉及3个方面的内容:①系统接地;②继电保护系统;③开关设备(保护动作执行者)㊂针对上述问题,传统交流系统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标准和规范㊂而直流系统则缺乏这方面的标准和经验,只是最近十多年来,才在直流牵引㊁高压直流输电方面逐步形成了相关的标准规范㊂直流配48 2013,37(8)电系统与高压直流输电和牵引系统等有很大差异,这些规范和标准只有借鉴意义㊂已有文献对低压直流配电系统双极性接线时的中线接地问题[5],以及各类小规模直流供电系统接地问题[37-38]进行了研究,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㊂但对直流配电系统而言,接地问题是一个全网的综合性问题,研究直流配电系统的网络接地问题仍然必要㊂直流配电系统无论是故障类型还是故障后果与交流配电网都有不同,实际中相关保护既缺乏标准,也缺少运行经验㊂大量电力电子装置的存在,给保护配合带来了挑战,但同时也为保护提供了新的手段㊂因此,直流配电系统的保护与传统交流系统的保护会有很大区别㊂如何充分发挥变换器的快速通断能力,实现快速而简单的保护是直流配电系统保护需要解决的问题㊂开关设备是隔离故障线路或故障区域,防止故障扩大化,保障系统正常部分安全运行的关键㊂由于直流电流没有自然过零点,直流电流的分断比交流电流的分断困难,因此,相较于交流开关设备,直流开关设备的制造要困难得多㊂近二十年来,研究者们在相关领域进行了大量研究,在中低压领域已出现了可开断数十千安的直流断路器[39]㊂但研究低成本的大容量直流开关设备仍然充满挑战,近期而言,采用机械和半导体混合式的开关设备是一个可行的方案[57-58]㊂3 直流配电系统案例图2给出了一个基于电子电力变压器的直流配电网构想㊂它由多级直流网相互配合,以满足不同范围的电能输送和分配要求,并允许用户侧小型分布式电源和大型新能源发电接入㊂图2 多级直流配电网络F i g.2 M u l t i-l e v e lD Cd i s t r i b u t i o nn e t w o r k 这种直流网络的优点主要体现在:①各级直流电网间相互解耦;②电子电力变压器的快速调节能力可以有效限制故障电流上升,可降低对直流开关设备的要求㊂然而,全直流的配电网目前仍然只是愿景㊂近期最可能率先实现直流制的是处于配电网末端的低压配电系统,如家用供电系统和楼宇供电系统等㊂图3给出了一个以家用供电系统为例的具体的终端直流配电系统设计案例㊂该案例考虑以下几点:①接入的光伏发电(P V)电源容量为3k W;②为提高供电可靠性,配备储能单元(采用蓄电池);③满足交流负荷(最大3k W)和直流负荷(1.5k W)用电需求;保留现有的交流系统()㊂图3 家用直流配电系统基本结构F i g.3 B a s i c s t r u c t u r e o f r e s i d e n t i a lD Cd i s t r i b u t i o n s y s te m该结构的特点是:①直流母线采用了比较安全的电压等级48V;②蓄电池储能单元直接接在直流母线上,可靠性和效率都很高;③P V电源通过最简单的B u c k变换器接入系统,变换器效率高;④48V 直流母线采用负极接地方式,且与220V交流母线实现电位隔离;⑤直流母线与交流母线间接口允许功率双向流动,从而可充分利用P V电源能量,同时也兼顾了交㊁直流负荷的供电可靠性㊂基于该系统,针对以下工况进行了仿真:初始状态为系统离网运行,P V电源作为唯一电源供电,直流负载为1.5k W,多余的能量由蓄电池缓冲;0.1s 时,投入3k W交流负载;0.5s时,系统并入电网;1.0s时,P V电源最大输出功率减小㊂整个过程的仿真结果如图4所示㊂由上述仿真结果可以看出,0.1s之前,P V电源产生的功率大于负荷所需,多余的能量用于给蓄电池充电;投入交流负荷后,由于P V电源输出功率不足,缺额由蓄电池补充;并入交流电网后,能量缺额将由电网缓冲,当P V电源的功率减小至不足以支撑直流负荷需要时,电网将通过逆变器为直流负荷提供能量㊂58㊃研制与开发㊃ 王 丹,等 直流配电系统技术分析及设计构想图4 家用直流配电系统仿真结果F i g.4 S i m u l a t i o n r e s u l t s o f r e s i d e n t i a lD C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s ys t e m 从上述微型的终端配电系统案例可以看出,在直流网络中,可以很容易地实现潮流的灵活控制㊂4 结语直流配电系统是一个以直流制为主导的电能配送系统,具有解决现代配电系统面临的挑战的潜力㊂加紧对直流配电系统网络结构㊁电压等级选取等基本问题的研究是目前首要任务,研究低成本㊁高效率的电能变换与控制技术,研制大容量直流开关设备以及开发高可靠的保护系统是推动直流配电技术发展的关键㊂尽管直流配电系统的运行控制与交流系统相比要简单很多,但直流配电系统的运行与控制有其特殊性,特别是直流配电系统存在很多电力电子变换装置㊂这些电力电子变换装置在提升直流系统可控性的同时,也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㊂本文只是对直流配电方式进行了初步探索,更深入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开展㊂参考文献[1]L O B E N S T E I N R W ,S U L Z B E R G E R C .E y e w i t n e s st o D C h i s t o r y [J ].I E E E P o w e ra n dE n e r g y M a ga z i n e ,2008,6(3):84-90.[2]P R A T T A ,K UMA RP ,A L D R I D G ETV.E v a l u a t i o n o f 400VD Cd i s t r i b u t i o ni nt e l c oa n d d a t ac e n t e r st oi m p r o v ee n e r g ye f f i c i e n c y [C ]//P r o c e e d i n g s o f t h e 29t h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T e l e c o mm u n i c a t i o n sE n e r g y C o n f e r e n c e ,S e pt e m b e r 30-O c t o b e r 4,2007,R o m e ,I t a l y:32-39.[3]C I E Z K I J G ,A S H T O N R W.S e l e c t i o na n ds t a b i l i t y is s u e s a s s o c i a t e dw i t han a v y s h i pb o a r dD Cz o n a l e l ec t r i cd i s t r i b u t i o n s y s te m [J ].I E E E T r a n so n P o w e r D e l i v e r y ,2000,15(2):665-669.[4]P A U LD .D C t r a c t i o n p o w e r s y s t e m g r o u n d i n g [J ].I E E ET r a n s o n I n d u s t r y A p pl i c a t i o n s ,2002,38(3):818-824.[5]S A L O N E NP ,K A I P I A T ,N U U T I N E N P ,e ta l .A nL V D Cd i s t r i b u t i o n s y s te m c o n c e p t [C ]//P r o c e e d i n gs o f N o r d i c W o r k s h o p o n P o w e r a n d I n d u s t r i a l E l e c t r o n i c s ,J u n e 9-11,2008,E s p o o ,F i n l a n d :7p.[6]K A I P I A T ,S A L O N E N P ,L A S S I L AJ ,e t a l .P o s s i b i l i t i e so ft h e l o w v o l t a g eD Cd i s t r i b u t i o ns y s t e m s [C ]//P r o c e e d i n g so f N o r d i c E l e c t r i c i t y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a n d A s s e t M a n a ge m e n t C o nf e r e n c e ,A ug u s t 20-21,2006,S t o c kh o l m ,S w e d e n :10p .[7]林立功,牟聿强,高永乐,等.低压直流配电技术分析及存在的问题[J ].电工电气,2010(3):33-37.L I N L i g o n g ,MU Y u q i a n g ,G A O Y o n g l e ,e ta l .L o w -v o l t a g e d i r e c t c u r r e n t d i s t r i b u t i o ns y s t e ma n a l y s i s a n de x i s t i n g te c h n i c a l i s s u e [J ].E l e c t r o t e c h n i c sE l e c t r i c ,2010(3):33-37.[8]张哲然.低压直流分布发电网络研究[D ].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07.[9]王丹,毛承雄,陆继明,等.直流配电系统综述[C ]//湖北省电机工程学会直流输电专委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12年1月5日,武汉.[10]肖立业,林良真,徐铭铭,等.未来电网 多层次直流环形电网与 云电力”[J ].电工电能新技术,2011,30(4):64-69.X I A O L i y e ,L I N L i a n g z h e n ,X U M i n g m i n g ,e ta l .F u t u r e p o w e r g r i d :m u l t i p l e -l e v e lD Cl o o pg r i da n d c l o u d p o w e r i n g ”[J ].A d v a n c e d T e c h n o l o g y o f E l e c t r i c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a n d E n e r g y,2011,30(4):64-69.[11]肖立业,林良真.未来电网初探[J ].电工电能新技术,2011,30(1):56-63.X I A OL i y e ,L I NL i a n g z h e n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s o n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a n d o pe r a t i o n p a t t e r n of f u t u r e p o w e rg r i d [J ].A d v a n c e d T e ch n o l o g y o fE l e c t ri c a lE n g i n e e r i n g a n d E n e r g y ,2011,30(1):56-63.[12]P E L L I SJ .T h e D C l o w -v o l t a g e h o u s e [D ].N e t h e r l a n d s :E i n d h o v e nU n i v e r s i t y o fT e c h n o l o g y,1997.[13]S A L OMO N S S O N D ,S A N N I N OA.L o w -v o l t a g e D C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s y s t e m f o r c o mm e r c i a l p o w e r s ys t e m s w i t h s e n s i t i v e e l e c t r o n i c l o a d s [J ].I E E E T r a n so nP o w e rD e l i v e r y ,2007,22(3):1620-1627.[14]E N G E L E N K ,L E U N G S HU N E ,V E R M E Y E N P ,e ta l .T h e f e a s i b i l i t y o f s m a l l -s c a l e r e s i d e n t i a l D C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s y s t e m s [C ]//P r o c e e d i n gso f t h e32n d A n n u a lC o n f e r e n c eo n I E E EI n d u s t r i a l E l e c t r o n i c s ,N o v e m b e r6-10,2006,P a r i s ,F r a n c e :2618-2623.[15]S A N N I N O A ,P O S T I G L I O N E G ,B O L L E N M H J .F e a s i b i l i t y o f aD Cn e t w o r k f o r c o mm e r c i a l f a c i l i t i e s [J ].I E E E T r a n s o n I n d u s t r y A p p l i c a t i o n s ,2003,39(5):1499-1507.[16]P A R KJ S ,C H O I JH ,G UBG ,e t a l .F e a s i b i l i t y s t u d y of D C e l e c t r i c a ld i s t r i b u t i o n s y s t e m [C ]//P r o c e e d i n gs o ft h e 8t h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C o n f e r e n c e o nP o w e r E l e c t r o n i c s a n dE C C EA s i a ,M a y 30-J u n e 3,2011,J e ju ,K o r e a :2935-2938.[17]M I U R A Y ,S A T O R ,S A I S HO M ,e ta l .D C l o o p t y pe s u p e r c o n d u c t i n g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s y s t e m i n c l u d i n g va r i o u s d i s t r ib u t e d g e n e r a t i o n s [J ].I E E E T r a n s o n A p pl i e d68 2013,37(8)S u p e r c o n d u c t i v i t y,2007,17(2):2335-2338.[18]I T O Y,Z HO N G Q I N G Y,A K A G I H.D C m i c r o-g r i db a s e dd i s t r i b u t i o n p o we r g e n e r a t i o ns y s t e m[C]//P r o c e e d i n g sof t h e 4t h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P o w e r E l e c t r o n i c s a n d M o t i o n C o n t r o lC o n f e r e n c e,A u g u s t14-16,2004,X i’a n,C h i n a:1740-1745.[19]X I O N GL,P E N G W,P O H CL.Ah y b r i dA C/D C m i c r o g r i da n d i t sc o o r d i n a t i o nc o n t r o l[J].I E E E T r a n so nS m a r tG r i d, 2011,2(2):278-286.[20]K A K I G A N O H,M I U R AY,I S ET.L o w-v o l t a g e b i p o l a r-t y p eD C m i c r o g r i df o rs u p e rh i g h q u a l i t y d i s t r i b u t i o n[J].IE E ET r a n s o nP o w e rE l e c t r o n i c s,2010,25(12):3066-3075.[21]B O R O Y E V I C H D,C V E T K O V I CI,D O N G D,e t a l.F u t u r ee l e c t r o n i c p o w e rd i s t r i b u t i o ns y s t e m s:ac o n t e m p l a t i v ev i e w[C]//P r o c e e d i n g so ft h e12t h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C o n f e r e n c eo nO p t i m i z a t i o n o f E l e c t r i c a la n d E l e c t r o n i c E q u i p m e n t,M a y 20-22,2010,B a s o v:1369-1380.[22]A B B A SA M,L E H NP W.Au n i f i e d p o w e r d e l i v e r y s o l u t i o nf o r i n t eg r a t i n g D E Ri n t od i s t r i b u t i o nn e t w o r k sth r o u g h V S C b a s e dD Cs y s t e m[C]//P r o c e e di n g so f2009I E E E P o w e r&E n e r g y S o c i e t y G e n e r a lM e e t i n g,J u l y26-30,2009,C a l g a r y,C a n a d a:6p.[23]MA R U Y AMA M,N O Z A K IY,F U K U I A,e ta l.S t a b i l i t ya n a l y s i s o f h i g h-v o l t a g eD C p o w e r d i s t r ib u t i o n s y s t e mi nc l ud i n g l o n g fe e d e r s[C]//P r o c e e d i n g s of t h e29t h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T e l e c o mm u n i c a t i o n s E n e rg y C o n f e r e n c e,S e p t e m b e r30-O c t o b e r4,2007,R o m e,I t a l y:211-215.[24]T H OM P S O N D J.D C v o l t a g e s t a b i l i z a t i o n c o n t r o l i n t e l e c o mm u n i c a t i o n sD Cd i s t r i b u t i o n s y s t e m s[C]//P r o c e e d i n g s o f t h e24t h A n n u a l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T e l e c o mm u n i c a t i o n sE n e r g yC o n f e r e n c e,S e p t e m b e r29-O c t o b e r3,2002,Q u e b e c,C a n a d a: 74-78.[25]L O G U E D L,K R E I N P T.P r e v e n t i n g i n s t a b i l i t y i n D Cd i s t r i b u t i o n s y s te m s b y u s i n g p o w e r b uf f e r i n g[C]//P r o c e e d i n g s o f t h e32n d A n n u a lP o w e rE l e c t r o n i c sS p e c i a l i s t sC o n f e r e n c e,J a n u a r y17-21,2001,V a n c o u v e r,C a n a d a:33-37.[26]Z HA N G H,S A U D E MO N T C,R O B Y N SB,e ta l.S t a b i l i t ya n a l y s i s o n t h eD C p o w e rd i s t r ib u t i o ns y s t e m o fm o r ee l ec t r i c a i r c r a f t[C]//P r o c e ed i n g s o ft h e13r dI n te r n a t i o n a l P o w e rE l e c t r o n i c sa n d M o t i o n C o n t r o lC o n f e r e n c e,S e p t e m b e r1-3, 2008,P o z n a n,P o l a n d:1523-1528.[27]S A L O N E N P,N U U T I N E N P,P A R T A N E N J.P r o t e c t i o n s c h e m e f o rL V D Cd i s t r i b u t i o n s y s t e m[C]//P r o c e e d i n g s o f t h e 20t h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C o n f e r e n c e o nE l e c t r i c i t y D i s t r i b u t i o n,J u n e 8-11,2009,P r a g u e,C z e c hR e p u b l i c:4p.[28]S A L O N E N P,N U U T I N E N P,P E L T O N I E M I P,e t a l.L V D C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s y s t e m p r o t e c t i o n:s o l u t i o n s, 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a n d m e a s u r e m e n t s[C]//P r o c e e d i n g so ft h e 13t h E u r o p e a n C o n f e r e n c e o n P o w e r E l e c t r o n i c s a n dA p p l i c a t i o n s,S e p t e m b e r8-10,2009,B a r c e l o n a,S p a i n:10p.[29]S A L OMO N S S O N D,S O D E RL,S A N N I N O A.P r o t e c t i o no f l o w-v o l t a g e D C m i c r o g r i d s[J].I E E E T r a n s o n P o w e rD e l i v e r y,2009,24(3):1045-1053.[30]C U Z N E R R M,V E N K A T A R AMA N A NG.T h e s t a t u s o f D Cm i c r o-g r i d p r o t e c t i o n[C]//P r o c e e d i n g s o fI E E E I n d u s t r yA p p l i c a t i o n s S o c i e t y A n n u a l M e e t i n g,O c t o b e r5-9,2008,E d m o n t o n,C a n a d a:8p.[31]M E S U T E B,N I K H I L R M.O v e r c u r r e n t p r o t e c t i o n o n v o l t a g e-s o u r c e-c o n v e r t e r-b a s e d m u l t i t e r m i n a l D C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s y s t e m s[J].I E E E T r a n so nP o w e rD e l i v e r y,2007,22(1): 406-412.[32]N I L S S O N D,S A N N I N O A.L o a d m o d e l l i n g f o rs t e a d y-s t a t ea n d t r a n s i e n t a n a l y s i s o f l o w-v o l t a g e D C s y s t e m s[C]//P r o c e e d i n g so ft h e39t hI A S A n n u a l M e e t i n g,O c t o b e r3-7, 2004,S e a t t l e,WA,U S A:774-780.[33]S A L OMO N S S O N D,S A N N I N O A.L o a d m o d e l l i n g f o r s t e a d y-s t a t e a n dt r a n s i e n ta n a l y s i so f l o w-v o l t a g eD Cs y s t e m s [J].I E TE l e c t r i cP o w e rA p p l i c a t i o n s,2007,1(5):690-696.[34]F L E I S C H E R K,MU N N I N G S R S.P o w e rs y s t e m sa n a l y s i sf o r d i r e c t c u r r e n t(D C)d i s t r i b u t i o ns y s t e m s[J].I E E E T r a n s o n I n d u s t r y A p p l i c a t i o n s,1996,32(5):982-989. [35]施婕,郑漳华,艾芊.直流微电网建模与稳定性分析[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0,30(2):86-90.S H I J i e,Z H E N GZ h a n g h u a,A IQ i a n.M o d e l i n g o fD C m i c r o-g r i da n d s t a b i l i t y a n a l y s i s[J].E l e c t r i c P o w e r A u t o m a t i o nE q u i p m e n t,2010,30(2):86-90.[36]S E O GS,B A E KJ,C HO IK,e t a l.M o d e l i n g a n da n a l y s i s o fD C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s y s t e m s[C]//P r o c e e d i n g s o f t h e8t h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C o n f e r e n c e o nP o w e rE l e c t r o n i c s a n dE C C EA s i a,M a y30-J u n e3,2011,J e j u,K o r e a:223-227. [37]B U S H W.D Cf o rd a t ac e n t e r s:g r o u n d i n g[R].C a l i f o r n i a,U S A:L a w r e n c eB e r k e l e y N a t i o n a l L a b o r a t o r y,2007. [38]N O R I T A K E M,I I N O T,F U K U IA,e ta l.As t u d y o f t h e s a f e t y o f t h eD C400Vd i s t r i b u t i o ns y s t e m[C]//P r o c e e d i n g s o f t h e31s t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T e l e c o mm u n i c a t i o n s E n e r g yC o n f e r e n c e,O c t o b e r18-22,2009,I n c h e o n,K o r e a:6p.[39]F R A N C KC M.H V D Cc i r c u i tb r e a k e r s:ar e v i e wi d e n t i f y i n gf u t u r e r e s e a r c h n e e d s[J].I E E E T r a n so n P o w e r D e l i v e r y, 2011,26(2):998-1007.[40]江道灼,郑欢.直流配电网研究现状与展望[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2,36(8):98-104.J I A N G D a o z h u o,Z H E N G H u a n.R e s e a r c h s t a t u s a n d d e v e l o p i n g p r o s p e c t o f D C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n e t w o r k[J].A u t o m a t i o no f E l e c t r i cP o w e r S y s t e m s,2012,36(8):98-104.[41]R O D RÍG U E Z-O T E R O M A,O’N E I L L-C A R R I L L O E.E f f i c i e n th o m ea p p l i a n c e sf o raf u t u r e D C r e s i d e n c e[C]//P r o c e e d i n g s o f I E E E E n e r g y2030C o n f e r e n c e,N o v e m b e r 17-18,2008,A t l a n t a,G A,U S A:6p.[42]W E N S O N G Y,J I H-S H E N G L.U l t r a h i g h e f f i c i e n c yb i d i r ec t i o n a l D C-D C c o n v e r t e r w i t h m u l t i-f r e q u e n c y p u l s ew i d t hm o d u l a t i o n[C]//P r o c e e d i n g so f t h e23r dA n n u a l I E E EA p p l i e d P o w e r E l e c t r o n i c s C o n f e r e n c e a n d E x p o s i t i o n,F e b r u a r y24-28,2008,A u s t i n,T X,U S A:1079-1084.[43]A Z B E V,M I H A L I C R.D i s t r i b u t e d g e n e r a t i o n f r o m r e n e w a b l es o u r c e s i na ni s o l a t e dD Cn e t w o r k[J].R e n e w a b l eE n e r g y,2006,31(14):2370-2384.[44]A N A N DS,F E R N A N D E SBG.O p t i m a l v o l t a g e l e v e l f o rD Cm i c r o g r i d s[C]//P r o c e e d i n g s o f t h e36t hA n n u a l C o n f e r e n c e o n I E E EI n d u s t r i a lE l e c t r o n i c sS o c i e t y,N o v e m b e r7-10,2010,G l e n d a l e,A Z,U S A:3034-3039.[45]刘振亚,舒印彪,张文亮,等.直流输电系统电压等级序列研究78㊃研制与开发㊃ 王 丹,等 直流配电系统技术分析及设计构想[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8,28(10):1-8.L I UZ h e n y a ,S HU Y i n b i a o ,Z H A N G W e n l i a n g ,e t a l .S t u d y o nv o l t a g ec l a s ss e r i e sf o r H V D Ct r a n s m i s s i o ns y s t e m [J ].P r o c e e d i n gs o f t h eC S E E ,2008,28(10):1-8.[46]张运洲,韩丰,赵彪,等.直流电压等级序列的经济比较[J ].电网技术,2008,32(9):37-41.Z HA N G Y u n z h o u ,H A NF e n g ,Z H A OB i a o ,e t a l .E c o n o m i c c o m p a r i s o n o fHV D Cv o l t a g e c l a s s s e q u e n c e [J ].P o w e r S y s t e m T e c h n o l o g y,2008,32(9):37-41.[47]曾丹,姚建国,杨胜春,等.柔性直流输电不同电压等级的经济性比较[J ].电力系统自动化,2011,35(20):98-102.Z E N G D a n ,Y A O J i a n g u o ,Y A N G S h e n g c h u n ,e t a l .E c o n o m y c o m p a r i s o n o f V S C -HV D C w i t h d i f f e r e n tv o l t a g e l e v e l s [J ].A u t o m a t i o n o f E l e c t r i c P o w e r S y s t e m s ,2011,35(20):98-102.[48]WA N G D ,MA O C ,L U J .O pe r a t i o na n dc o n t r o lm o d eof e l e c t r o n i c p o w e r t r a n s f o r m e r [C ]//P r o c e e d i ng so f 2009I E E E P E S /I A S C o n f e r e n c e o n S u s t a i n a b l e A l t e r n a t i v e E n e r g y ,S e p t e m b e r 20-30,2009,V a l e n c i a ,S p a i n :5p.[49]WA N GJ ,HU A N G A Q.D e s i g n a n d c 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o f h i g h -v o l t a g es i l i c o n c a r b i d ee m i t t e rt u r n -o f ft h y r i s t o r [J ].I E E E T r a n s o nP o w e rE l e c t r o n i c s ,2009,24(5):1189-1197.[50]D A S M K ,Z H A N GJ ,C A L L A N A N R ,e t a l .A13k V4H -S i Cn -c h a n n e l I G B T w i t hl o w Rd i f f ,o n a n df a s ts w i t c h i n g [J ].M a te r i a l s S c i e n c eF o r u m ,2009,600:1183-1186.[51]K A J O U K ELA ,S C HU L ZSE .H i g h e f f i c i e n c y p o w e r s ys t e m w i t h p l u r a l p a r a l l e l D C /D C c o n v e r t e r s :U n i t e d S t a t e s,6166934[P ].2000-12-26.[52]C HOIK ,A H N C H.A no p t i m a ld e s i g n m e t h o do fv o l t a ge d r o pf o r D Cd i s t r i b u t i o n s ys t e mb a s e d o n i n v e s t m e n t c o s t [C ]//P r o c e e d i n gs o f t h e 18t h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T e l e c o mm u n i c a t i o n s E n e r g y Co n f e r e n c e ,O c t o b e r 6-10,1996,B o s t o n ,MA ,U S A :592-596.[53]Z HA N G R ,L E E F C ,B O R O Y E V I C H D ,e ta l .A Cl o a dc o nd i t i o ne r a n dD Cb u s c o n d i t i o n e rf o r aD Cd i s t r i b u t i o n p o w e rs y s t e m [C ]//P r o c e e d i n gso ft h e31s t A n n u a lI E E E P o w e r E l e c t r o n i c s S p e c i a l i s t sC o n f e r e n c e ,J u n e 18-23,2000,G a l w a y,I r e l a n d :107-112.[54]MA HMO O D IM ,G H A R E H P E T I A N GB ,A B E D IM ,e t a l .As u i t a b l ec o n t r o l s t r a t e g y f o rs o u r c ec o n v e r t e r sa n dan o v e l l o a d -g e n e r a t i o n v o l t a g e c o n t r o l s c h e m e f o r D C v o l t a g e d e t e r m i n a t i o n i nD Cd i s t r i b u t i o ns y s t e m s [C ]//P r o c e e d i n gso f I E E E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P o w e ra n dE n e r g y C o n f e r e n c e ,N o v e m b e r 28-29,2006,P u t r a j a y a ,M a l a ys i a :363-367.[55]N O R O O Z I A N R ,A B E D IM ,G HA R E H P E T I A N G ,e t a l .An o v e lc o n t r o l s t r a t e g y fo r l o a d c o n v e r t e r o f D C i s o l a t e d d i s t r i b u t i o ns y s t e m u n d e ru n b a l a n c e dl o a d i n g co n d i t i o n s [J ].J o u r n a lo f Z h e j i a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S c i e n c e A ,2009,10(6):890-899.[56]L I E X ,D O N G C .C o n t r o la n do p e r a t i o no fa D C m i c r o gr i d w i t hv a r i a b l e g e n e r a t i o na n de n e r g y s t o r a ge [J ].I E E E T r a n s o nP o w e rD e l i v e r y ,2011,26(4):2513-2522.[57]M E Y E RC ,K OWA L M ,d eD O N C K E RR W.C i r c u i t b r e a k e rc o n c e p t s f o r f u t u r e h i g h -p o w e r D C -a p p l i c a t i o n s [C ]//P r o c e ed i n g so f t h e40t hI n d u s t r y A p p l i c a t i o n sS o c ie t y An n u a l M e e t i n g ,O c t o b e r 2-6,2005,H o n g K o n g ,C h i n a :860-866.[58]M E Y E RJ M ,R U F E R A.A D Ch yb r i dc i r c u i tb r e a k e rw i t h u l t r a -f a s t c o n t a c t o p e n i n g a nd i n te g r a t e d g a t e -c o mm u t a t ed t h y r i s t o r s (I G C T s )[J ].I E E ET r a n s o nP o we r D e l i v e r y,2006,21(2):646-651.王 丹(1977 ),男,通信作者,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大型发电机励磁控制㊁大功率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㊂E -m a i l :w a n gd a n @m a i l .h u s t .e d u .c n 毛承雄(1964 ),男,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大型发电机励磁控制㊁大功率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㊂E -m a i l :c x m a o @m a i l .h u s t .e d u .c n陆继明(1956 ),男,硕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大型发电机励磁控制㊁大功率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㊂E -m a i l :l u j i m i n g@m a i l .h u s t .e d u .c n 编辑 ()万志超T e c h n i c a l A n a l y s i s a n dD e s i g nC o n c e p t o fD CD i s t r i b u t i o nS ys t e m WA N G D a n 1敩M A OC h e n g x i o n g 1敩L UJ i m i n g 1敩C H E N X u n 2敩Z E N GJ i e 2敩Z HA N GJ u n f e n g2敤1敭C o l l e g e o fE l e c t r i c a l a n dE l e c t r o n i cE n g i n e e r i n g 敩H u a z h o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敩W u h a n430074敩C h i n a 敾2敭E l e c t r i cP o w e rR 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 o fG u a n g d o n g G r i dC o r p o r a t i o n 敩G u a n gz h o u510080敩C h i n a 敥A b s t r a c t 敽N o w a d a y s 敩d i s t r i b u t i o ns y s t e m sa r ef a c i n g c h a l l e n g e ss u c ha s 敽i n c r e a s i n g o p e r a t i o ne f f i c i e n c y 敩e n h a n c i n g se r v i c e r e l i a b i l i t y 敩i m p r o v i n gp o w e r q u a l i t y a n ds af e -i n t e r c o n n e c t i n g d i s t r i b u t e d g e n e r a t i o n s 敩w h i c ho nt h eo t h e rh a n d 敩p r o v i d en e w d e v e l o p i n g o p p o r t u n i t i e s f o r d i s t r i b u t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敭Ad i r e c t c u r r e n t 敤D C 敥d i s t r i b u t i o n s y s t e mi s p r o p o s e d t o t r yt o r e s o l v e t h e i s s u e s 敭T h eb a s i c p r i n c i p l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D C d i s t r i b u t i o ns y s t e m a r es u mm a r i z e da n ds o m eo fi t sk e y t e c h n o l o g i e s a n d f e a s i b i l i t y a r e a n a l y z e d 敭A ne l e c t r o n i c p o w e r t r a n s f o r m e r -b a s e d m u l t i -l e v e lD Cd i s t r i b u t i o ns y s t e mc o n c e p t i s p r o p o s e d 敭A s a c a s e s t u d y 敩a c o n c r e t e l o wv o l t a g eD Cd i s t r i b u t i o n s y s t e mf o r r e s i d e n t i a l a p p l i c a t i o n i s d e s i gn e d i nd e t a i l e d a n d i s d e m o n s t r a t e db y si m u l a t i o n 敭T h i sw o r k i s s u p p o r t e db y Na t i o n a l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F o u n d a t i o no f C h i n a 敤N o 敭51277083敩N o 敭50807020敥敩N a t i o n a l B a s i c R e s e a r c hP r o g r a mo f C h i n a 敤973P r o g r a m 敥敤N o 敭2009C B 219702敥a n dS c i e n t i f i cR e s e a r c hF o u n d a t i o n f o r t h eR e t u r n e dO v e r s e a C h i n e s eS c h o l a r s 敩M i n i s t r y ofE d u c a t i o no fC h i n a 敭K e y wo r d s 敽d i r e c t c u r r e n t 敤D C 敥敾d i s t r i b u t i o n s y s t e m敾r e n e w a b l e e n e r g y 敾e l e c t r o n i c p o w e r t r a n s f o r m e r 敤E P T 敥88 2013,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