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犹如一股温暖和煦清新的春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改犹如一股温暖和煦清新的春风,吹拂着每位教师、每个学生,给学校教育教学带来了新气象、新变化,老师们积极主动努力地适应新课题的挑战,努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通过多级多类新课程培训,教师们眼界大开、心灵震动,正在努力摒弃旧的教育教学方式、手段,构建新课程教育教学方式。

新课改是一项具体的艰苦的系统工程,决非一蹴而就一朝一夕之事。

因为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等方面都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一轮课改决不仅仅是换一套教科书,而是一场教育理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是一场涉及到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及日常学校管理等全方位的变革。

新课程需要教师具有课程意识、学生意识、开放意识、问题意识。

而以往更多的是教材意识,教参意识,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眼睛盯着知识点,强调的是标准答案,应对的是统一考试。

但面对滚滚而来的新课改浪潮,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实际上教师们难免会有穿新鞋走老路、新瓶装旧酒、走过场、甚至加重负担等现象。

究其原因:
一是传统教育教学理念与新课程理念的碰撞,传统的理念因根深蒂固未能打破,新的理念又未牢固建立形成,虽有过许多学习培训,但那仅是一日之功。

可以说理念是一种文化现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传统理念由于日积月累,长年熏陶、浸泡,可谓坚硬如铁。

二是传统教育思想战车习惯性力量强大,或许已刹车,但强有力的惯性仍在推动其向前进,这也是几十年传统教育的深厚积淀所致。

三是广大教师其自身接受的就是传统的教育,从小到大吸的是传统教育的空气,是在传统的模式下培养出来的,现在他们呼出的也是传统教育的空气,这犹如一个怪圈。

四是思想解放不够,保守有余。

前怕狼后怕虎,畏手畏脚,患得患失,课改步子放大了怕基础不牢,步子迈小了又显沉闷死气。

五是教师自身水平、专业化程度也影响着新课程的全面落实。

因为新课程打破了传统的系统性层递性的学科体系,采用了主题式模块教学。

学科教学内容更具开放性、交叉性、整合性、综合性,教师专业知识储备及文化底蕴不能满足新课改的教学需要。

六是高考指挥棒的挥舞升学率的紧箍咒制约着新课程的全面彻底真正的实施。

尤其是对模块教学的开发和深广难度的火候分寸的把握带来挑战,由于新课程高考方案还未出台,教师们往往不敢按《学科指导纲要》中规定动作去教,反而凭借原有高考相关要求,凭老课程思维定势随意拓展,一堂课上得不仅面面俱到,而且常常是“不放心不教”“舍不得不教”“手持新课本”“口授老内容”,将一些内容“挖深、讲难、扩大、走偏”。

七是新课程的长远理想效益与教师短期现实利益的矛盾与碰撞。

虽然前方路漫漫,但新课程出发号角早已吹响,新课程战车早已出征,只有坚持课改不动摇,才能冲破传统教育之坚冰,杀出一条血路;只有破釜沉舟之豪气,壮士断腕之勇气,逼上梁山之胆气,置之于死地,新课程才能后生,才能深入人心,才能迎来明媚灿烂的课改春天。

新课改,责任大,担子沉,为了新课改责无旁货,理应引领全体教师真正彻底走进新课程,实现新课程目标,促进新课改健康发展。

一、实施新课改,引领教师彻底真正“洗脑”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创新是课程的灵魂。

新课改成功的前提和关键是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

新课改成功是新课程理念实践的结果。

新课程是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独立的人。

1、观念的转变与提升
(1)整齐划一到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创新。

(2)本位的灌输到学生自主学习、全面发展。

(3)从单一机械的课堂到让学生回归自然、社会实践。

(4)从强调独立分科到重视全面综合。

(5)从评价重选拔到评价促进师生发展。

(6)从封闭保障的教学到开放交往的教学。

新课程的实施,从强调教师、教材,到强调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的环境,是四个因素相互之间持续互动的动态过程。

新课程强调在教学中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植观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

2、新课程下的教学观
学生头脑不是可以被填充的容器,而是一个等待点燃的火把。

给知识注入生命,知识因此而鲜活,给生命融入知识,生命因此而厚重。

教学变成一种充满智慧的挑战,教学不只是课程的执行和传递,更是课程的创新与开发,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1)教学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二者统一的实质就是交往,交往互动是教学的本质,否则就不是真正的教学。

(2)教科书是知识的载体,是用来教的媒介,不是教教科书,而是用教科书来教。

(3)赋予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4)强调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索发现中学习,在合作交往中学习,即进行研究性学习。

(5)学习是学生从内容自主生成知识结构和提高人生价值的过程。

(6)活动是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过程,是个性的,也是合作交往,是认知和情感的,也是实践可操作的。

这就是新课程的教学观,它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 转变,由重结论向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的教育向差异性的教育转变。

一些教师反映,对新教材的把握有困难。

很显然,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自身专业水平是制约教师驾驭新课程的瓶颈。

因此,实施新课程,教师不仅要“洗脑”,还要“充电”。

正如一位教育专家说:以目前教师的素质,每走好新课改之路,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当务之急要培训教师,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更不是对教材的亦步亦趋,教师要力争做到“用好教材”、“超越教材”。

过去教师上课,更多地依赖“教参”,如今的“教参”有了很大的变化,已经不能拿来直接上课,教参中除了案例,绝大部分是启发教师的思维,给教师一个思索创造的空间。

新课程为教师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保证,教材不仅成为作者、编者、教师、学生之间共同对话的文本,而且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为,教材无论如何更新,总是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而教师教育智慧的发挥,知识的不断更新,对教材的不断拓展与补充、创新,才能使教材显示出它的生机与活力。

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教师不是课程被动的执行者,而是课程的积极促进者、发展者,鼓励教师凭自己的学识、经验和个性来分析处理调适教材,应是课程改革一个新的突破口。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联系学生的实际,根据其特点增删教材,调整教法。

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不同,他们所接触到的事物就有所不同,这就使得生活在不同环境里的学生具有了各自的特点。

城市学与农村学生、山区学生与平原学生、内陆地区的学生与沿海地区的学生、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学生、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各有各的特点,有些内容对某些学生来说是熟知的,容易理解的,而对另一些学生来说则是陌生的,难以理解的。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增删,替换例子等,这些都需要教师有宽厚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阅读功底。

只有不断及时“充电”,才能保证新课改阳关大道畅通无阻。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课程资源的开发提到日程,学校和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科书已不再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了。

在传统课程中,教师没有太多发挥的余地,这使我们的教师不会发现资源、利用资源,缺乏收集信息、检索、运用的技术能力。

这个能力不仅是指获得信息的数量,更重要的是指获得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在准确认识和理解信息的基础上,正确地处理信息、运用信息,并重视信息的表达形式和表现结果的能力;对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能用准确而高效率的口头和书面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都成为信息化社会每个人必须具备的素质。

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信息社会对教学提出的新挑战,在新课程中,教师要有对各种资源的整体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的阅读不仅限于书本,还应该不断地收集各种信息,分析、处理信息。

课改,对于昨天的教师、今天的教师、明天的教师都不失为一种挑战。

充电,将使教师走进一片新的领地。

三、引领教师冲破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的重围和壁垒
教育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尤其是在教育还背负着过于功利的目的时候,教育者往往有些手足无措的恐慌。

教育行为自身并不能获得一种强大的力量来延续自己,在教育行为背后必须有着支撑它的力量。

但显然,很多教师仍然在迷惑之中,一个显著的表现就在于,他们的教育不过是教育行为而己,而且是一种重复性的教育行为,即教育已经失去了创新的活力。

这种机械的劳动自然会让许多教育者丧失信心,丧失对教育本身以及自己的信心。

在他们的眼里,教育己经完全职业化、现实化,也就是教育庸俗化,教育不再承担什么,而只是被动地传达时代的要求,向社会输送所谓的合格人才。

自然,这种合格的人才是相当可疑的,毕竟丧失活力的教育行为所塑造的人才的创造性和对社会的推动性作用很可能是相当有限的,甚至是相反的。

我们可以这样问自己,当你站在讲台上,除了你要教会学生的那些知识外,你是否有一个坚实的立足点,有一个大的理论背景支撑着你,你是否还有更自信的东西让你胸中充溢着激情,让你觉出你的责任和使命,而不是让自己在繁琐的近乎原始遗传式的知识传递中迷失自己?每个从事教育的人都希望自己有着一个可以安慰自己的理由,让自己有足够的力量站在讲台上,每个教师都希望自己的教学能够符合教育的规律,而不是在迷惑和混沌中进行,简单地说,每个教师都需要教育理念的支持,教育理念是他们从事教育教学的理论背景和力量的源泉。

其实我们并不缺乏教育理念,问题的关键在于,那些林林总总的教育理念能否从研究者的视野进入到一线的教育者的视野中去,能否融成教师的心理,冲破现实的壁垒、功利的封锁,能否成为教师自觉的教育教学实践行为,产生教育的理想意义,实现教育的理想价值。

没有获得实践的教育理念不过是教育的理想,或者说教育乌托邦,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教育理念包括宏观理念和一般教育理念,尽管有些已经被理论界提出了很多年,但仍然是教育乌托邦。

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在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仍然相当大,超过了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者双方的想象。

可以说在很多时候和很大程度上,双方都固守着自己的阵营,各自为阵,尽管主观上,双方并不想造成这种境况,也有沟通的愿望和努力,但积重难返,在客观上存在着“老死不相往来”的弊病。

客观地说,在高考仍然是教师教学真正的指挥棒的时候,真正能够明白并接受新的教学理念的老师并不是占据了很大的份额,但并不是说老师们都是一些冥顽不化思想僵固的人,关键在于他们还没有新的路途可走,或知道新路但不知如何走,只好沿袭着旧的模式。

在繁忙的教学过程中,根本没有意识去思考当代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差别,更不用说清醒地思索、梳理和借鉴传统教育的经验、规律来扩充和发展当代的教育理论,并用当代最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教学。

因而,首先要让我们的教师明白,哪些是适合当代教育发展规律的教育理念,哪些是应该抛弃的教育观念,哪些是可以借鉴并加以发展和运用的教育理念。

把教育理念实践化,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活动,在教育理想与教育行动中找到结合点、平衡点,从而实现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四、建立全新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和体系,确保新课改理念的真正落实。

要建立起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建立新课程要求下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1、打破唯“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

这一指标体系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对学生的了解和尊重、教学实施与设计以及交流与反思等。

一方面以学生全面发展的状况来评价教师工作业绩,另一方面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与需要。

这是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基础。

2、强调以“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导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

一方面,通过评价主体的扩展,加强对教师工作的管理和监控;另一方面,旨在发展教师的自我监控和反思能力,重视教师在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3、打破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即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转向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情绪体验、过程参与、知识获得以及交流合作等诸多方面,而不仅仅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使“教师的教”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

学生评价的改革重点是强调改变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因此,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注重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

基于这一考虑,学校制定的学生学习目标应包括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两个方面,具体而言包括: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性评价方法的探讨;考试新方法的探讨。

1、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

高中新课程评价不能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依据和支持。

所以,高中新课程评价在学生发展方面的指标体系包括学生的学科学习目标、一般性发展目标和个性化发展目标。

2、重视课程评价方式方法的灵活性、开放性和多元化。

不仅仅依靠纸笔考试作为收集学生发展证据的手段,更要关注过程性评价,及时发现学生发展中的需要。

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建立自信,激发其内在发展的动力,从而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实现个体价值。

3、考试只是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一种方式,要将考试和其他评价的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描述学生发展的状况。

改变纸笔测验是考试的唯一手段,应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对象等,选择灵活多样的考试方法,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改变过分注重分数、简单地以考试结果对学生进行分类的做法,应对考试结果做出分析、说明和建议,形成激励性的改进意见和建议,促进学生发展,减轻学生压力。

同时也希望尽快出台《新课程高考方案》,让广大教师在新课改中能真正走“新理念、新课程、新高考”之路,开出新课改灿烂之花,结出新课改硕大之果。

最后,我想用一个故事作结。

“有一个放羊娃,人们问他为什么放羊,他回答:赚钱。

人们问他赚钱干什么,他回答:要媳妇生孩子。

人们又问他:孩子长大干什么,他回答:放羊。

”多么朴实,但又多么悲哀!
新课改如果不引领教师彻底更新教育理念,不冲破原有传统教育思想。

那么,无疑也将走进一个怪圈,演绎一出新悲剧!坚信课改的冬天必将过去,课改的春天即将来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