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
初一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三篇
初一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三篇】初一语文文言文《狼》阅读练习题一、解释下列拉盖横线的词语。
1.止有剩骨_________2.恐前后受其敌_________一狼得骨止_________狼不敢前_________止增笑尔_________其一犬坐于前_________3.恐前后受其敌_________4.一狼洞其中_________场主积薪其中_________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_________屠乃奔倚其下_________屠自后断其股_________5.缀行甚远缀:_______________6.一狼仍从从:_______________7.骨已尽矣尽:_______________8.屠大窘窘:_______________9.顾野有麦场顾:______________10.场主积薪其中薪:_________________11.苫蔽成丘苫:________蔽:__________12.屠乃奔倚其下奔_______倚___________13.弛担持刀驰_________持___________14.少时,一狼径去少时_________径_________去_________15.目似瞑,意暇甚瞑_________意_________16.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意为_________隧_________17.乃悟前狼假寐悟_________寐_________18.盖以诱敌盖_________诱_________19.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黠_________顷刻_________20.屠惧,投以骨投以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狼不敢前,眈眈共行眈眈共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一狼洞其中洞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屠自后断掉其股断其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盖以诱敌以诱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翻译句子。
初一语文文言文阅读题8篇(含答案及解析)
初一文言文必做题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乙)先公①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②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③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抄录未必,已能诵其书。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注释:(1)先公:指欧阳修(2)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3)闾里:指街坊1、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1)陈太丘与友期行(2)太丘舍去(3)尊君在不(4)抄录未毕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2)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
3、读了(甲)(乙)两文后,请你选择其中一篇,结合实际谈谈你的收获或感悟。
答案:1、(1)期:约定。
(2)去:离开。
(3)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示“吗”的意思。
(4)毕:完成2、(1)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2)等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
3、通过(甲)文,我了解到了文中那个仅仅七岁的元方是那么的聪明机智,反应是多么的灵敏,并且他还很有礼貌。
我认为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也应该这样,学习元方的聪明,可以做到反映灵敏。
同时我也知道了文中的有人虽然不守信,不礼貌,但是,他却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这一点我们可以多多学习。
解析:1、(1)考查文言文关键字词的翻译。
在翻译的过程中要结合上下文理解,对比现代文的意思,可适当猜测其中意思,使其文通义顺。
(2)考查文言文关键字词的翻译。
在翻译的过程中要结合上下文理解,对比现代文的意思,可适当猜测其中意思,使其文通义顺。
(3)考查文言文关键字词的翻译。
初一语文下册文言文试题附解析1
初一语文下册文言文试题附解析1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孟母三迁邹孟轲母,号孟母。
其舍近墓。
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①。
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②也。
”________去,舍市旁。
其嬉游为贾人③炫卖之事。
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舍学宫之旁。
其嬉游乃设俎豆④,揖让进退⑤。
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吾子矣。
”________居。
及孟子长,学六艺,________成大儒之名。
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选自刘向《列女传》)【注】①墓间之事:指埋葬、祭扫死人一类的事。
②处子:安顿儿子。
③贾(gǔ)人:商贩。
④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礼仪式。
⑤揖让进退:即打拱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
(1)文中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A.乃/遂/卒B.乃/卒/遂C.遂/乃/卒(2)选文讲述孟母为了教育儿子成才,多次搬家,努力为孟子选择良好的成长环境,后来孟子成为“大儒”的故事。
下面的语言材料,与本文主旨不相关的一项是()A.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B.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C.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D.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2.阅读以下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初一语文上学期文言文试题答案
初一语文上学期文言文试题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献马贾祸周厉王使芮伯帅师伐戎,得良马焉,将以献于王。
芮季曰:“不如捐①之。
王欲无厌,而多信人之言。
今以师归而献马焉,王之左右必以子获为不止一马,而皆求于子。
子无以应之则将哓②于王王必信之是贾祸也。
”弗听,卒献之。
荣夷公果使求焉,弗得,遂谮③诸王,曰:“伯也隐。
”王怒逐芮伯。
君子谓芮伯亦有罪焉:尔知王之渎货而启之:芮伯之罪也。
(选自《郁离子·献马》)【注释】①捐:抛弃,舍弃。
②哓(xiāo):吵嚷,争吵。
此指进谗言。
③谮:诬陷,中伤。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而多信人之言/与朋友交而不信乎B.不如捐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C.以子获为不止一马/屠惧,投以骨D.卒献之/生卒年月(2)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子无以应之则将哓于王王必信之是贾祸也。
(3)文中共有周厉王、芮伯、荣夷公三个主要人物,请分别概括其中两个人的性格特点。
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狼蒲松龄①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②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④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并驱如故________②顾野有麦场________③意暇甚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①段叙述屠户遇狼的时间、地点和情况,寥寥几笔就勾画出屠户处境的危急,扣人心弦。
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全解(原文+翻译+阅读理解)
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全解(原文+翻译+阅读理解)《世说新语》二则原文展示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全文翻译咏雪在一个寒冷的下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集在一起,与子侄辈谈论文章的义理。
不久,雪下大了,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太傅哥哥的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大体可以相比。
”太傅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比不上柳絮随风飞舞的样子。
”谢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谢道韫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
过了正午友人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
元方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
友人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都没有到,他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生气地说:“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
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想去拉元方的手。
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家门。
阅读理解1.《咏雪》中哪些地方体现出了古人的家庭生活情趣?从“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可以看出谢安一家其乐融融的情景,屋外天寒雪骤,室内谈笑风生。
“公欣然”和“大笑乐”,可以看出谢安与子侄辈亲密无间的感情和把玩诗句的雅兴。
2.对于胡儿和谢道韫,你认为谢太傅更欣赏谁的才气?文章结尾,谢太傅虽未对两人的优劣作任何点评,但从“公大笑乐”,以及最后补充交代谢道韫的身份,可看出谢太傅更欣赏的是后者的才气。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Word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②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学习的必要性,又现身说法地指出学习的可能性,易于让人接受。
B.从鲁肃的由衷赞叹和结友举动,可见他坦诚、率直、敬才爱才。
C.写鲁肃与吕蒙的对话,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正面表现吕蒙学有所成。
D.孙权劝学的成功告诉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别人;劝说别人要讲究方式方法。
【答案】(1)经过;擦拭;对朋友辈的敬称(2)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推托。
②只是应该广泛(粗略)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3)C【解析】【分析】(1)本题中的“过”是“经过”;“刮”这里是“擦拭”的意思。
(2)本题①句中的“辞(推托,托辞)、以(用)”两个词是赋分点;②句中的“但(只)、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耳(罢了)”几个词是赋分点。
(3)文章叙写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是从侧面表现吕蒙学有所成,不是正面描写。
故答案为C。
故答案为:⑴① 经过;② 擦拭;③ 对朋友辈的敬称⑵ 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推托。
②只是应该广泛(粗略)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⑶ C【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初一语文教案文言文翻译与理解
初一语文教案文言文翻译与理解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习语文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的学习和理解对学生的综合语言素养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讨论如何翻译和理解初一语文教案中的文言文内容。
一、语法翻译语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特有的、具有符号意义的交际工具。
文言文作为汉字的正式书写形式,其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着很大的差异。
在进行语文教案中的文言文翻译时,应注重遵循文言文的语法要求。
例如:原文:“予取予求皆有常。
”翻译:“我拿取和寻求都有一定的规律。
”二、词汇翻译文言文的词汇较为古老且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用词习惯,因此在翻译教案中的文言文内容时要注意理解词汇的具体含义。
例如:原文:“凡设立学堂者,以教书为业。
”翻译:“凡是开设学校的人,以教授读书为职业。
”三、文化背景翻译文言文作品大多产生于古代,其中融入了丰富的古代文化背景。
在翻译教案中的文言文时,需要注意文化背景的理解,以便准确传达出古代文化的含义。
例如:原文:“君子之道,暗於小人。
”翻译:“君子的道德行为不同于小人。
”四、理解文言文文言文的理解在学习语文教案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理解文言文不仅仅是准确翻译词句,更是要从中抓住句子的主旨和核心思想。
例如:原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理解:“通过大量读书,可以使写作有灵气。
”五、教学方法在进行文言文翻译和理解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可以通过阅读原著,分析语段的结构和含义,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句子的意义,并进行翻译和解读。
同时,可以利用线上资源和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涵。
六、拓展学习在初一语文教案中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可以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例如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古代文学作品,了解相关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综上所述,初一语文教案中的文言文翻译与理解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
通过语法翻译、词汇翻译、文化背景翻译以及深入理解文言文的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为其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文言文阅读理解专练(一)--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专练(一)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浔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乙】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
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
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马鞍,倒立驰聘。
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①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②之而不为报。
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
帝每日叹:“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③,唯傅修期耳。
”《北史·傅永列传》注释:①书:写信。
②让:责备。
③露布:公开的文告。
1.解释加点词语。
(1)及.鲁肃过浔阳()(2)即更刮.目相待()(3)肃遂.拜蒙母()(4)唯傅修期耳.()2.翻译句子。
(1)蒙辞以军中多务。
(2)卿言多务,孰若孤?3.写出出自【甲】文的两个成语4.根据【甲】【乙】两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回答下列问题。
①吕蒙在短时间内才略惊人长进的原因是什么?②傅永为什么能够“发愤读书”?③吕蒙、傅永这两个人物有哪些共同特点?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王翦①将伐楚王翦将六十万人伐楚,王送至霸上②。
将行,请田宅甚众。
王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
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地,为子孙业耳。
大笑。
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③。
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④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而疑我邪?”(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有删改)【注】①王翦:战国时期秦国名将。
②霸上:即灞上,在今西安市东白鹿原。
③五辈:五次。
初一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与翻译
初一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与翻译(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5题虞延少为亭长,时王莽贵人魏氏宾客..放从,延率吏卒突入其家捕之,以此见怨,故位不升,王莽末,天下大乱,延常婴甲胄,拥卫亲族,杆御钞盗,赖其全者甚众。
建武初,除细阳令,后去官还乡里,太守富宗闻延名,召署功曹。
宗性奢靡,车服器物,多不中节,延谏曰:“昔晏婴辅齐,鹿裘不完;季文子相鲁,妾不衣帛。
以约失之者鲜矣。
”宗不悦,延即辞退。
居有顷,宗果以侈从被诛,临当伏刑,揽涕而叹曰:“恨不用功曹虞延之谏!”迁洛阳令。
是时阴氏有客马成者,常为奸盗,延收考之。
阴氏屡请,获一书辄加篣二百,信阳侯阴就乃诉帝,谮延多所冤枉。
帝乃临御道之馆,亲录囚徒。
延陈其狱状可论者在东,无理者居西。
成乃回欲趋东,延前执之,谓曰:“尔人之巨蠹,久依城社,不畏熏烧。
今考实未竟,宜当尽法!”成大呼称枉,陛戟郎以戟刺延,叱使置之。
帝知延不私,谓成曰:“汝犯王法,身自取之!”呵使速去后数日伏诛,于是外戚敛手,莫敢干.法。
迁南阳太守。
永平初,有新野功曹邓衍,以外戚小侯每豫朝会,而容姿趋步有出于众,显宗目之,顾左右曰:“朕之仪貌,岂若此人!”特赐舆马衣服。
延以衍虽有容仪而无实行,未尝加礼。
帝既异之,乃诏衍令自称..南阳功曹诣阙。
既到,拜郎中,迁玄武司马。
衍在职..不服丧,帝闻之,乃叹曰:“‘知人则哲,惟帝难之’。
信.哉斯言!”衍惭而.退,由是以延为明。
(《后汉书·虞延传》)1.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约.失之者鲜矣约:约束。
B、谮.延多所冤枉谮:诬陷。
C、于是外戚敛手,莫敢干.法干:触犯D、信.哉斯言信:确实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时王莽贵人魏氏宾客..放从 B、宗不悦,延即辞退..C、乃诏衍令自称..不服父丧..南阳功曹诣阙 D、衍在职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赖其全者甚众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B、宗果以.侈从被诛敛财以.送其行C、信阳侯阴就乃.诉帝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D、衍惭而.退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虞延年轻时为官执法严明,在社会动乱时勇敢有为,因而有名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1)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1)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山门圮于河________②阅十余岁________③转转不已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②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 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
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 文章语言简洁。
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C. 文章寓理于事。
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D. 文章人物各具特点。
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答案】(1)倒塌;经过;停止(2)①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②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主观臆断吗?(3)D【解析】【分析】(1)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初一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
初一语文课外古文阅读一、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与产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阅读练习】1、选出以下划横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A、以荻画地以:用R教以书字书:写G使学为诗为:作为D及其稍长及:等到2、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A、欧阳修聪明过人R太夫人教子有方G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D欧阳修刻苦攻读3、将以下语句译成现代汉语〔1〕多诵古人篇章.〔2〕唯读书是务二、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4、给划横线字注音并解释.〔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3〕宁信度〔〕〔〕5、译以下句子.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6、?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7、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反归取之〔〕何不试之以足〔〕三、为学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8、解释文段中划横线的词语.①蜀之鄙有二僧:②吾欲之南海: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④子何te而往9、译划横线的语句.io、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采用的是一种_________ 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 ______________四、日攘一鸡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11、解释划横的字:1、是非君子之道()()2、以待来年然后已()12、译下面句子:(1)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2)是非君子之道.⑶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五、睹雁烹燔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那么烹.〞其弟争曰:“宜燔.〞竞斗而讼于社伯.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那么凌空远矣.13、解释划横线的词.(1)将援引射之()(2)宜燔()(3)烹燔半焉()(4)已而索雁()1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已而索雁,那么凌空远也.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15、本文涉及几个人物谁的观点正确为什么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产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译文】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座位上.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带那尺码.他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尺码来了.」又转回家去取.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散,他终究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他答复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译文:四川的边境上有两个和尚,其中的一个贫穷,其中的一个富有.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 怎么样〞富和尚说:“您靠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靠着一个水瓶一个饭钵就足够了. 〞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雇船而往下游走,还没有能够去成.您靠什么能去!〞.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告诉富和尚.富和尚显出了惭愧神色.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注解】①攘:这里是偷窃的意思译文:现在有这么一个人,每天都要偷邻居家的一只鸡.有人劝告他说:“这不是正派人的做法.〞他答复说:“那我就逐渐改吧,以后每个月偷一只鸡,等到明年,我再也不偷了.译文:以前有个人看见雕雁在天上飞,想挽弓将它们射下来,说:“〔要是〕射下来了就煮来吃.〞这人的弟弟争辩道:“停在地面时猎取的雁适合煮来吃,飞翔时射下来的雁适合烤来吃.〞两个人就这样争吵不休,便去请社伯评理,社伯让他们把雁剖成两半,一半煮一半烤.于是他们再去找雁,但是雁已经凌空飞走很远了.1、C2、D2、多读古人的文章只是致力于读书.4.〔1〕d S量〔长短〕〔2〕 dU尺寸尺码〔3〕 dU尺寸尺码5.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他先自己测量脚的尺码,然后把测量出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6.这那么寓言挖苦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7.而置之其坐〔脚的尺寸〕至之市〔至IJ、往〕而忘操之〔脚的尺寸〕反归取之〔脚的尺寸〕何不试之以足〔鞋子〕8.①边境.②到.③反而.④所以.9.您凭借什么到〔南海〕10.比照,立志.11〔这〕〔做法〕2、〔停止〕12: 〔1〕现在有个人每天偷邻居家的鸡.〔2〕这不是君子的行为.13〕请让我减少偷鸡的数量,每月偷一只鸡,来等待第二年再停止.14、牵引应当烧寻找15、过了一会儿去寻找雁,而那雁已向高空飞远.16、三个人都不正确.由于办事要抓住时机,不能为无为的争论而贻误战机.一、文征明习字选自?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阅读练习】1.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或答人简札〔〕〔〕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央.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铁杵磨针【原文】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注:[媪]〔S〕年老的妇人.[杵]〔chu〕棒槌.[卒业]完成学业【阅读练习】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去:〔〕方:〔〕欲:〔〕还:〔〕2、解释以下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1〕问之,曰:"欲作针."〔〕2〕学而时习之〔〕3、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央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日攘一鸡【原文】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注解】①攘:这里是偷窃的意思【阅读练习】一、解释加点字:1、是非君子之道〔〕〔〕2、以待来年然后已〔〕二、译下面句子〔4分〕1、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是非君子之道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 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注解】①讴:这里是歌唱.②饯行于郊衢:饯,设宴送行.郊衢,郊外的大道边.③抚节悲歌:抚节,打着节拍.④薛谭乃谢求反:谢,抱歉.【阅读练习】1.解释以下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①未穷青之技〔〕②秦青弗止〔〕③响遏行云〔〕2.译: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4.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一、文征明习字选自?书林纪事?①书遂大进〔终于〕②平生于书〔对于〕③或答人简札〔有时〕〔书信〕5.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译文稍微有些不满意,一定再三修改,不满足.6.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央答:文征明勤奋习字,获得很大的进步.二、铁杵磨针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去:〔离开〕方:〔正〕欲〔想要〕还:〔回去〕2、解释以下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1〕问之,曰:"欲作针."〔老妪〕2〕学而时习之〔以前的知识〕3、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答:李白被老妇人感动了,回去完成了学业.3.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央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日攘一鸡一、解释加点字:1、是非君子之道〔这〕〔做法〕2、以待来年然后已〔停止〕二、译下面句子〔4分〕1、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译文:现在有个人每天偷邻居家的鸡.2、是非君子之道译文:这不是君子的行为.3、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译文:请让我减少偷鸡的数量,每月偷一只鸡,来等待第二年再停止.薛谭学讴1.解释以下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①未穷青之技〔学尽〕②秦青弗止〔不〕③响遏行云〔遏止〕2.译: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演唱的本领,他没有学尽秦青的技艺,自认为把师傅的本领完全学尽了.3.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答:学习没有止境,要谦虚好学,不能够浅尝辄止.4.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有,薛谭知错就改,马上向师傅抱歉,并且留下来继续学习,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初一语文古文练习〔一〕郑人逃暑①郑人有逃暑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其阴逾⑤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注释]①逃暑:避暑,乘凉.②孤林:独立的一棵树.③徙衽〔r出〕:移动卧席.④濡〔r耳:沾湿.⑤逾:同“愈〞,更加.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者〔〕以〔〕从〔〕及〔〕患〔〕2.用现代汉语译句子.复徙衽以从阴3.郑人的“拙〞具体表现什么地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4.这那么寓言告诉人们什么道理〔二〕眉、眼、口、鼻四者,毕〔都〕有神①也.一日,口为鼻曰:“尔何能,而位居吾上〞鼻曰:“吾能别香臭然后子可食故吾位居汝上.〞鼻为眼曰:“子有何能,而位在我上也〞眼曰:“吾能观美恶, 望东西,其功不小,宜居汝上也."鼻又曰:“假设然,那么眉有何能,亦居我上〞眉曰:“我也不能与诸君厮②争得,我假设居眼鼻之下,不知你一个面皮安放那里〞〔选自罗炜?醉翁谈录?〕[注释]①神:灵性.②厮:相互.5.解释以下加点的词语故吾位居汝上〔〕我假设居眼鼻之下〔〕6.用“/〞标出句子的朗读停顿吾能别香臭然后子可食故吾位居汝上7.请把文中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尔何能,而位居吾上译文:8.通读全文后,你从眉、眼、口、鼻之争中得到什么启示〔三〕孟母三迁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傍.其嬉游为贾人⑴炫卖⑵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⑶,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 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⑷.注:〔1〕贾人,商人. 〔2〕炫卖,叫卖.〔3〕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 〔4〕渐化,逐渐濡染.9.解释以下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乃去,舍市傍〔〕〔〕〔2〕及孟子长〔〕〔〕10.用现代汉语译句子复徙舍学宫之旁11.简做题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那么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谈谈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内容:启示:〔四〕六一居士传〔节选〕欧阳修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①之上,那么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②者乎而屡易其号.……〞居士曰:“吾因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注释】①颍水:地名.②逃名:不求名声,避名而不居.12、译句子六一,何谓也13、“六一居士〞中“六一〞具体指什么14、欧阳修在“既老而衰且病〞的境况下将自己的号更为“六一居士〞的用意是什么〔五〕秦王坚①自河东还,以骁骑将军邓羌②为御史中丞③. 八月,以咸阳内史王猛④为侍中、中书令, 领京兆尹.特进、光禄大夫强德,太后⑤之弟也,酗酒,豪横⑥,掠人财货、子女,为百姓患.猛下车收⑦德,奏未及报⑧,已陈尸于市,坚驰使赦之,不及.与邓羌同志⑨,疾恶纠案⑩,无所顾忌,数旬之间,权豪、贵戚,杀戮、刑免〔11〕者二十馀人,朝廷震栗,奸猾屏气,路不拾遗.坚叹曰:“吾始今知天下之有法也!〞〔选自?资治通鉴?第22卷〕[注释:①秦王坚:指前秦世祖符坚.河东:郡名.②邓羌:人名.③御史中丞:官职名.下文的“侍中〞“中书令〞“京兆尹〞“特进、光禄大夫〞均指官职名.④王猛:人名.⑤太后:符坚的伯母.⑥豪横:恃强横暴.⑦收:拘捕.⑧报:答复.⑨同志:志趣相同.⑩纠案:举发其罪,考问其实. 〔11〕刑免:判罪免官.15.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秦王坚自河东还16.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1〕自河东还〔〕〔2〕为百姓患〔〕〔3〕坚驰使赦之〔〕17.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吾始今知天下之有法也!18.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王猛严惩强德的原因.19.王猛严惩违法官员取得了什么成效请用原文答复.20.读了选文,你对王猛有何评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六〕三人成虎庞恭与太子将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寡人疑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寡人信之.〞庞恭曰:“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之去魏也远于市,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庞恭从邯郸反,竟不得见.注释:①质:做人质. ②邯郸:赵国国都,在今河北邯郸市.21.解释以下加点词的意思.王信之乎〔〕庞恭从邯郸反〔〕22.你从“三人成虎〞这个故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七〕?鹤蚌相争?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鹅啄其肉,蚌合而其喙.鹤曰: '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鹤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鹤.‘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群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23.解释文中加点的字方〔〕雨〔〕故〔〕愿〔〕舍〔〕并〔〕为〔〕乃〔〕24.译句子渔者得而并禽之25.这那么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八〕阮裕焚车阮光禄①在刽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③〞遂焚之.〔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注释:①阮〔ru①〕光禄:阮裕,曾经做过金紫光禄大夫,所以称他为阮光禄. ②刽〔shcn〕:地名,在浙江蛛县. ③何 ...... 为:干什么.26.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而〔〕皆〔〕闻之〔〕遂〔〕27.凭借注释,用现代汉语译下面句子.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28.这个故事表现了阮裕怎样的性格〔九〕窃糟昔者鲁人不能为酒,唯中山之人善酿千日之洒,鲁人求其方弗得.有仕于中山者,主酒家,取其糟粕以鲁酒渍之,谓人曰“中山之酒也.〞鲁人饮之,皆以为中山之酒也.一日,酒家之主者来,闻有酒,索而饮之,吐而笑曰:〞是余之糟粕也.注释方:酒方.仕:做官.29.用“/〞标出句子的朗读停顿唯中山之人善酿千日之酒30.解释文中加点的字为〔〕以〔〕之〔〕是〔〕31.本文挖苦了怎样一类人1、的人用来跟随等到担忧2、又移动卧席,来跟随树阴3、死搬教条,不知变通4、要根据变化了的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5、所以如果6、吾能别香臭/然后子可食/故吾位居汝上.7、你有什么能耐,位置却处在我上面8、例如:在现实生活中,不要过分强调自己的水平,只有把自己置于群体之中,在团结和谐的集体中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9、就离开等到长大10、再一次把家迁到一所学堂旁边.11、〔1〕表达了孟母三迁的故事.〔2〕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12、六一,为什么这样说13、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洒一壶,一翁.〔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归纳〕14、聊以志吾之乐尔.〔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归纳〕15、秦王坚/自河东还16、〔1〕做、担任〔2〕祸患〔3〕集市17、我到现在才知道天下有法律了!18、强德恃强横暴,抢夺别人的财物,掳掠他人的子女,成为百姓的祸患.19、朝廷震栗,奸猾屏气,路不拾遗.20 〔评价要扣住人物性格特点等,只要符合题意,语句通顺即可.例如:嫉恶如仇,执法如山,雷厉风行等〕21、距离同“返〞,返回22、“谣言重复屡次就会使人信以为真“或“不要轻信谣言〞等,意思接近即可.23、正,刚下雨所以希望放弃一齐成为于是,就24、打鱼的人见到了就把它们一起抓住了25、两者相持不下,就会让第三者得利.必要的时候要懂得退让.26、却都指有人不敢借车于是就27、我有了车子却使人不敢来借,还要它干什么28、即使是他没有责任的事,只要这事跟他有关,他也要十分严格地要求自己,他容不得自己有一丝一毫的欠缺.29、唯/中山之人/善酿/千日之酒30、酿造用指所谓“中山之酒〞这31、挖苦了自以为是的人。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阅读理解知识运用-课外文言文》专项练习题-带答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阅读理解知识运用-课外文言文》专项练习题-带答案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节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第一》)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俱.乘船避难俱:(2)王欲舍.所携人舍: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译文:3.从文中可以看出华歆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分条概括。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
……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
拯曰:“第①归,杀而鬻②之。
”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
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
旧制,凡诉讼不得径造庭下。
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节选自《宋史•包拯传》,有删改)【注】①第:只管。
②鬻(yù):卖。
4.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5.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6.民间把包拯称为“包青天”,你认为老百姓这样称呼他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
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
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
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于洪仲,洪仲深让①之而不为报。
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
帝每叹曰:“傅修期为长史,虽威仪不足,而文武有余矣。
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②,唯傅修期耳。
”(节选自《北史》,有删改)【注释】①让:责备。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专练(三)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专练(三)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
少负"气节,沉厚寡言。
天资敏悟,强"记书传,尤好《左氏春秋》及孙吴兵法。
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
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
学射于周同。
同射三失,皆同中,以示飞。
飞引弓一发,破其筶";再发,又中。
同大惊,以所爱良弓赠之。
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
【注释】①负,具有。
②强:擅长于。
③筈(kuò):箭的尾部。
1.解释句中加粗词语的意思.(1)诵习达早.,不寐.()()(3)未冠..,能挽弓三百斤()(3)同射三矢,皆中的,以示.飞()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
译:3.选文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表现岳飞年少有志的?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山茶花之最不耐开,一开辄尽者,桂与玉兰是也;花之最能持久,愈开愈盛者,山茶、石榴是也。
然石榴之久,犹不及山茶。
榴叶经霜即脱,山茶戴雪而荣。
则是此花也者,具松柏之骨,抉桃李之姿,历春夏秋冬如一日,殆草木而神仙者乎?又况种类极多,由浅红以至深红,无一不备。
其浅也如粉如脂如美人之腮如酒客之面;其深也,如朱如火,如猩猩之血,如鹤顶之珠,可谓极浅深浓淡之致,而无一毫遗憾者矣。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1.过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桂与兰花/是也B.具/松柏之骨C.惜乎予园/仅同芥子D.善善/而不能用2.解译文中加点的词。
(1)尽()(2)犹()(3)况()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榴叶经霜即脱,山茶戴雪而荣。
(2)可谓极浅深浓淡之致,而无一毫遗憾者矣。
4.本文主要运用哪些修辞手法来写山茶?试举例说明。
5.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荀灌传(节选)荀崧小女灌,幼有奇节。
崧为襄城太守,为杜曾所围,力弱食尽,欲求救于故吏平南将军石览,计无从出。
2023北京重点校初一(下)期中语文汇编:文言文阅读
2023北京重点校初一(下)期中语文汇编文言文阅读一、对比阅读1.(2023春·北京东城·七年级北京二中校联考期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孙权劝学》)【乙】余近日以军务倥偬①,寝食不安。
吾家本诗礼门阀②,勤与朴为余处世立身之道,有恒又为勤朴之根源。
余虽在军中,尚日日写字一页,看书二十页。
看后,用朱笔圈批,日必了此功课为佳。
偶遇事冗③,虽明日补书补看亦不欢,故必忙里偷闲而为之。
然此策尚下,故必早起数时以为之。
决不肯今日耽搁,谓有明日可补;亦不肯以明日有事,今日预为。
如是者数年,未尝间断,亦无所苦。
(选自《彭玉麟家书》)注:①[倥偬]事多,繁忙。
②[门阀]名门贵室。
③[事冗]事务繁忙复杂。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A.士别三日.日.必了此功课为佳B.蒙辞以.军中多务余近日以.军务倥偬C.但.当涉猎但.微颔之D.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险躁则不能治.性(2)下面句子断句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以为/大有所益B.肃/遂拜蒙母C.有恒/又为/勤朴之根源D.亦不肯以/明日有事今日/预为(3)上面两篇文章都讲到了读书的作用。
【甲】文通过写鲁肃“与蒙论议”后,与吕蒙“ ”这一举动,侧面表现了吕蒙读书后才略的惊人长进;【乙】文则指出读书可以传承“诗礼”家风,培养“ ”品质。
(2023春·北京海淀·七年级101中学校考期中)阅读《卖油翁》,完成下面小题。
卖油翁欧阳修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初一语文上册文言文试题含答案
初一语文上册文言文试题含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甲】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谈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乙】金忠待人以宽(明)焦竑金忠①于人有片善心称之,虽有素与公异者,其人有他善,未尝不称也。
里人有数窘辱公,公为尚书时其人以吏来京师惧不为容公荐用之。
或日:“彼不于公有感②乎?”曰:“顾其才可用,奈何以私故掩人之长?”(选自《玉堂丛语》)(注释)①金忠:人名,明代鄞(今浙江鄞县)人。
②感:通“憾”,怨恨。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__ ②险躁则不能治性________③年与时驰 ________ ④非宁静无以致远________(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②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于人有片善心称之/择善而从B.虽有素与公异者/素昧平生C.顾其才可用/元方入门不顾D.奈何以私故/并驱如故(4)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公为尚书时其人以吏来京师惧不为容公荐用之(5)金忠是一个怎样的人?请阅读全文概括。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韩氏城①新城,期十五日而成。
段乔②为司空③,有一县后④二日,段乔执其变而囚之。
囚者之子走告封人⑤子高曰:“唯先生能活臣父之死,愿委之先生。
”子高曰:“诺。
”乃见段乔。
自扶而上城。
子高左右望曰:“美哉城乎!一大功矣,予必有厚赏矣!自古及今,功若此其大也,而能无有罪戮者,未尝有也。
”子高出,段乔使人夜解其吏之束缚而出之。
(注释)①城:修筑城墙。
②段乔:战国时韩国大臣,③司空;官名,主管建筑工程。
④后:拖延。
⑤封人:管理疆界的官。
话剧社要排演这个《吕氏春秋》中的故事,请完成相关任务。
初一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
初一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初一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一、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使学为诗。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阅读训练】1、选出下列划横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A、以荻画地以:用B、教以书字书:写C、使学为诗为:作为D、及其稍长及:等到2、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A、欧阳修聪明过人B、太夫人教子有方C、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D、欧阳修刻苦攻读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多诵古人篇章。
----------------------------------------(2)唯读书是务。
--------------------------------------------二、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4、给划横线字注音并解释。
(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3)宁信度()()5、翻译下列句子。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
-------------------------------------------------------而置之其坐。
-------------------------------------------------------6、《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7、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反归取之()何不试之以足()三、为学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初一上册语文期中试卷文言文
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甲】子路、曾皙、再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求!尔何如?”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乙】孔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
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子路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子路曰:“由闻君子之学也,亲其亲,仁也;教民予之,善也。
不忍见人之所忍,忍见人所不忍,狂徒也。
”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子路无应也。
【注】桴:小筏子。
端章甫:古代礼服。
端,礼服的名称;章甫,礼帽。
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摄乎大国之间:摄,夹在中间B. 因之以饥馑:因,接着C. 愿学焉:焉,于是D. 浴乎沂:浴,洗澡2. 下列对文中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翻译:子路迫不及待地回答说:“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的军队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
”B.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翻译:如果是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我去治理它,等到三年,可以使百姓富足。
C. “子路曰:‘由闻君子之学也,亲其亲,仁也;教民予之,善也。
初一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试题集
初一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试题答案及解析1.文言文阅读。
(12分)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用“∣”划节奏(每句只划一处)。
(2分)(1)后狼止而前狼又至(2)其一犬坐于前【答案】 (1)后狼止∣而前狼又至(2)其一∣犬坐于前【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句读的掌握,要求学生熟读该句,读出含义,然后断句。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2】解释下了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1)屠自断其股________ (2)顾野有麦场________(3)其一犬坐于前________ (4)一狼洞其中________【答案】(1)大腿(2)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3)像狗一样(4)打洞【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
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注意“股”的含义,“犬”的特殊用法。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4分)(1)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答案】(1)屠户于是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
(2)禽兽的花招能有多少呢?只是增添笑料罢了。
【解析】出题思想: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
注意1句中“倚”的意思。
2句中“止”的意思。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初一语文阅读指导如何理解难懂的古代文言文表达
初一语文阅读指导如何理解难懂的古代文言文表达古代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学习中比较具有挑战性的内容之一。
对初中生来说,理解古代文言文可能是一项相对较难的任务。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初一语文阅读指导,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难懂的古代文言文表达。
一、了解基本背景知识理解古代文言文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
首先,我们应该了解一些古代历史背景、文化风貌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知识。
例如,了解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礼仪制度、婚俗习惯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言文中的一些典故和寓意。
二、学会分析句子结构古代文言文的句子结构较为复杂,因此要想理解古代文言文,我们就需要学会分析句子结构。
首先,我们可以先把句子拆分成主语、谓语和宾语等基本成分,然后再进一步分析句子中的修饰成分,如状语、定语等。
通过逐步分解句子,我们可以更清晰地把握句子的意义和逻辑关系。
三、熟悉常见的古代词汇和表达方式要想理解古代文言文,就需要熟悉一些常见的古代词汇和表达方式。
我们可以通过背诵经典的古代文言文篇目,积累一些常用词汇和表达方式。
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各种工具书、字典等参考资料,对不熟悉的词语进行查询和了解,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言文的意思。
四、运用上下文推测和归纳法当我们遇到难懂的古代文言文表达时,可以通过运用上下文推测和归纳法来理解其意义。
我们可以仔细阅读前后文,寻找上下文的线索,推测出句子的意思。
同时,我们还可以将句子与常识相结合,通过归纳总结的方式来理解句子的含义。
五、多读多练,培养阅读感觉想要熟练理解古代文言文,就需要进行多读多练,培养阅读感觉。
我们可以通过多读一些经典的古代文言文名篇,加深对古代文言文的理解和感悟。
同时,我们还可以积累一些阅读过程中的经验,培养对古代文言文的敏感和理解能力。
总之,理解难懂的古代文言文表达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学会分析句子结构,并熟悉常见的古代词汇和表达方式。
同时,我们还可以运用上下文推测和归纳法,通过多读多练来培养阅读感觉。
初一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试题集
初一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试题答案及解析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18分)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学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画线字、词的意思。
(4分)(1)卿今当涂掌事()(2)及鲁肃过寻阳()(3)既更刮目相待()(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答案】(4分)(1)当道,当权。
(2)到了……的时候。
(3)重新。
(4)认清事物。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
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时候,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之外,还要注意一些字的特殊用法,比如“及”这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意思是不同的。
这里是“到了……的时候”。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翻译下面句子。
(6分)(1)孤岂欲卿治学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答案】(6分)(1)我难道是想让你研究经史成为博士吗?(2)你现在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以前吴县的阿蒙。
【解析】所谓“翻译句子:就是能将文言句子译成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白话文,做到文从字顺,规范简明,通顺畅达。
这里应注意“涉猎”“往事”等关键词的理解。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3】用原文内容填空。
(4分)孙权劝学的原因是:孙权劝学的成果是:【答案】(4分)“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解析】学生筛选并提取文言文阅读语料中的信息,是建立在文章理解基础上的考查方式,促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达到读懂读通的目的,能够用原文的材料来解决问题。
这里学生能用原文理解出“孙权劝学的原因和成果”即可。
【考点】筛选文言文的信息。
【4】对比方仲永和吕蒙的变化,你得到什么启示(4分)【答案】(4分)例如:吕蒙“当涂掌事”后,经孙权劝学“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有了惊人的长进;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暑假专题:文言文阅读理解复习二、阅读理解知识归纳1、知识归纳(1)通假字始一反.焉反通返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一厝.朔东厝通措无陇.段焉陇通垄所以动心忍.性忍通韧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衡.于虑衡通横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2)特殊句式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省略主语“二山”)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省略主语“愚公”)始龀,跳往助之(省略主语“遗男”)一厝朔东,一厝雍南(省略介词“于”)其如土石何(“如……何”文言固定句式,意思是把……怎么样)(3)词类活用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名词作状语,“用箕畚”)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作动,用尽。
险:形作名)聚.室而谋(使动用法:把……召集起来)必先苦.其心志苦:使……受痛苦。
形容词使动用法。
所以动.心忍性动:使……惊动。
使动用法。
人恒过.过:犯错误。
名词动用。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入:里面。
出:外面。
均为动词用作名词。
北.饮大泽北,名词作状语,向北。
(4)一词多义(5)古今异义2、考查目标(1)考点知识①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②准确理解文中字词句的含义,特别要注重课文的注解,重要的词句及一些含有深意的语句。
③字词的掌握和积累是文言文学习的关键。
④理解常用文言实词的意义和常用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
⑤理解必学文言课文以及程度相当的课外文言文中的重要句段的含义,恰当地评析其思想内容。
(2)试题特点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情况,考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的能力,不应把词法、句法等方面的知识作为考试的重点内容。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7—9年级能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应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
考查范围应以《语文课程标准》的推荐篇目为基础。
这部分考查内容涉及到利用工具书或注释读懂文言文。
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理解字、词在句子中的意义,理解语句在文段中的意思以及整个文段的内容。
也有的试题要求在阅读文言文过程中,联系社会生活,结合自己的理解、体验和感悟表达自己的观点。
文言文的考查主要采用选择题、填充题、问答题等形式。
文言文的篇(段)数为l或2篇(段)。
阅读材料的字数在94—377字之间。
以200字左右居多。
题量在3—8道之间,所给分在7—18分之间。
选文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绝大多数的阅读材料选自教材。
少数阅读材料选自课外,出自《吕氏春秋》、《战国策》、《三国志》、《世说新语》,并加了相应注释。
注重在语境中考查学生的语感和对文言词句的理解。
文言文试题比较注重对文言实词的理解,力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掌握情况。
此外,还有一些试题运用划线断句的方式考查学生语感,用翻译或说出原文意思的方式考查对句段的理解。
【典型例题】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可爱者甚蕃.()濯.清涟而不妖()不蔓.不枝()香远益.清()解析:这四道题比较全面地表现了《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要求,命题采用主观题型。
第1题考查对重点实词的理解,课文中对这四个词都作了注释,难度不大。
答案:多;洗涤;长蔓(牵牵连连);更加2、翻译文言语句。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解析:第2题翻译两个句子,翻译时要对重点词语准确译出。
翻译原则:“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
)“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答案:对于菊花的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3、理解填空。
①第一段中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语句是,描写莲花正直的语句是。
②短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
③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
解析:第3题第①小题考查文章的理解,第②小题考查表现手法的掌握,第③小题考查行文的思路,领会文章构思的巧妙。
答案:(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2)衬托莲花的高洁(3)引人注意和思考,突出作者的写作目的。
4、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4题是课内外结合的开放性题,就文章观点让考生提出自己的看法,解答时既要紧扣课文内容,又要联系现实生活。
答案:提示:针对某一种观点或将两种观点结合起来谈均可,但必须扣住“人与环境”的关系。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0分钟)(一)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2)河曲智叟亡.以应亡:(3)惧其不已.也已:(4)无陇断.焉断: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甚矣,汝之不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何苦而不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课文学习中知道,“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河阳”“汉阴”等。
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
请分别写明下列城市所处山水的位置。
(1)江(长江)阴_____________;(2)洛(洛河)阳_____________;(3)衡(衡山)阳_____________;(4)华(华山)阴_____________;4、在人和山这对矛盾中,愚公和智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
愚公认为:子孙无穷,人力无限,而山不加增,人定胜山;智叟认为:人是“残年余力”,山却高大难平,愚公不自量力。
你的看法呢?谈谈你对二人的评价。
(二)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忘稽之耻邪?”(终灭吴)(节选自《史记》)注:①句践:即勾践。
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奋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
②焦思:焦虑思考。
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作:(2)人恒.过,然后能改恒: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锅巴救命吴郡陈某,家至孝,母好食铛①底焦饭,陈作郡主簿②,恒装一囊,每煮食,辄伫录③焦饭,归以遗④母。
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君即日便征。
陈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⑤归家,遂带以从军。
战于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陈独以焦饭得活。
【注释】①铛:铁锅。
②主簿:掌管文书机要、主办事务的官吏。
③伫录:贮藏。
④遗:赠送。
⑤未展:来不及。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母好.食铛底焦饭(2)恒.装一囊(3)战于.沪渎(4)逃走.山泽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陈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⑤归家,遂带以从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读了这则短文后,你有什么感悟?写出你感悟最深的一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题答案】(一)1、(1)草木(2)亡,通“无”(3)停止(4)隔绝2、(1)你太不聪明了。